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

第1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研究农业联网不成功的主要难点在于:要融合多个领域集成应用于现代农业,用于指导科学种植的数据库和二维码技术需要攻关,系统软件要降低成本、成为“傻瓜模式”才能有效推广。该项目攻克了上述难点,实现了蔬菜大棚与数据世界的有效融合,能够让农民易学易用,有用武之地。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目前已启动实施该项工程。

在天津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步伐。物联网作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天津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是提升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水平的具体体现。天津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的高度关注,并于半年内两次来津考察与指导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天津市主要领导会见余副部长并对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作出重要指示。余欣荣副部长指出,物联网建设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走“四化同步”的中国道路的问题。要深化对物联网规律的探索,更好地发挥物联网的作用,体现物联网特点,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要体现全要素、全流程、全系统的“三全”特点,整体实施、突出重点、独创一流,做成国际领先的天津版工程。

天津市农委集中各方力量与各层次专家,先后调研了30余家企业、合作社和各行业物联网应用基地,科学勾画了天津物联网建设的设计蓝图。提出了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以改变农业、惠及农民、改造农村为出发点,立足于天津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研究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建设进程。“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试验基地、建立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天津市扎实开展工作,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应用示范基地。种植业以天津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滨海华明农业科技园区、津南小站农业创意园区、滨海新区汉沽葡萄种植基地、静海生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武清农情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基地进行环境信息采集与生命信息采集,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提供农业生产管理和相关技术信息。同时,综合应用智能手机、短信服务、12316等多种方式,提供在线远程管理、服务、指导的手段和工具。

畜牧养殖业在北辰区梦得奶牛牧场、宁和惠康原种猪场和滨海新区春伟顺现代蛋鸡产业园区建立展示窗口,以奶牛、生猪、鸡的繁育、养殖业生产过程为对象,应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环境要素,在生产中实现了远程监测、自动控制、动物生产性能测定监控、精细饲养等信息化管理。

水产养殖业在宁河天祥、西青益利来、滨海新区塘沽海发、大港立达、汉沽兴盛和民峰等5家企业新完成安装水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系统,使用水质监测探头60个。建立水生动物病害网络化测报系统、远程水生动物病害诊断系统,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逐步了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天津市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同心协力,发扬“两弹一星”的科学精神,从“可看、可用、可受益、可推广”出发,拼搏奉献,在天津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上初见成效。

第2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第3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一、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梳理分析物联网相关立法,研究修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条款。研究制定物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资源共享立法研究。提出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为物联网发展提供路权和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第4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到2017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72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32%;网络零售交易额75亿元,年均增长36%。

(二)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2017年,完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改造,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以上,3g/lte(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4g网络实现全市重点乡镇、高速公路、县际干道、主要景区有效覆盖,各区市县城区深度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30兆比特(mbps),__主城区及有条件的区市县城区达到500兆比特(mbps)以上,农村家庭达到10兆比特(mbps)。云服务水平达到为全社会广泛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智慧城市、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二、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

加快以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发挥其对扩大信息消费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我市“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推进光纤和有线电视入户。启动实施“城市宽带提速计划”、“农村宽带普及计划”、“视听乡村”、“农村校通宽带计划”、“应用创新推广计划”、“宽带体验提升计划”和“宽带产品研发计划”7大专项计划。(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委,各通信、广电运营企业)

(二)移动通信基础建设。统筹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局域网(wlan)、lte(4g)等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组织实施td—lte产业化及应用示范,推动开展基于td—lte的行业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各通信运营企业)

(三)三网融合建设。加快通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三网融合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通信、广电运营企业)

三、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努力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广播影视节目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一)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华蓥市、邻水县和武胜县等区市县及相关园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重点支持华蓥市电子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各相关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二)提高信息产品应用能力。积极参与__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自然灾害预警与救助、公共安全综合应用、城乡建设、智慧景区管理、林火预警应急等领域的开展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等)

(三)强化广播影视产品服务能力。加快打造__红色影视文化城。大力宣传,积极邀请影

视制作单位到我市拍摄一批质量高、有影响的红色影视剧。(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管委会)

四、拓展信息消费领域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教育信息化等重点工程建设,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拓展信息消费领域,积极培育多元化信息消费市场,有效发挥信息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

(一)智慧城市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__”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市政公用服务信息化和市政公用设施信息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等建设。(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二)两化深度融合专项工程。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融合发展,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数字园区、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应用等重点建设。(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各有关园区管委会)

(三)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力争实现网络“校校通”;着力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力争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着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力争实现实名制学习空间“人人通”;着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加大资源建设投入;着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四)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一批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推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推进__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气象局、市文广新局)

(五)电子商务发展工程。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移动电子商务等试点示范,培育城市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支持网络零售平台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网商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人行__市中心支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政府金融办、__质监局)

(六)视听文化信息消费内容和业态发展工程。搭建数字文化产品开发、运营、推广平台,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出版、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消费,推动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视听信息内容建设及服务提升,建立广播电视视听服务平台,加快实施“视听乡村”计划,大力发展数字影院。(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七)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支持企业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和运营,鼓励政府购买相应服务。大力发展移动互联业务。加快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规范和评估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八)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建设。完善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大力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九)推动信息消费延伸和增值。探索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扩大物联网应用范围。搭建区域、行业物联网集成应用平台,推动协同发展。大力推动地理信息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批数字化景区。(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有关园区管委会)

五、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为有效扩大信息消费提供有力保障。

(一)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推进数字证书认证、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测评规范化建设。(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

保密局、人行__市中心支行、__银监分局)

(二)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安全评估制度。加强政府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保密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__质监局)

(三)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商务信用评估,强化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__质监局、市文广新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六、完善支持政策措施

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并实施合理财税支持政策,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更好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消费增长。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培育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并支持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落实国家有关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建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做好推进相关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试点。加大现有支持小微企业税收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减轻互联网小微企业负担。(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人行__市中心支行、__银监分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二)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培育创新性、成长性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融资。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帮助互联网小微企业增信融资。(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委农工委、市商务局、__银监分局、人行__市中心支行)

(三)改进和完善通信服务。完善通信与广电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大通信与广电普遍服务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企业实现平等接入,用户实现自主选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四)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建设规划、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的衔接,制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通信和广电机房、基站等项目征地、供地、办证等的支持力度,提前介入,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电力部门对通信、广电运营企业的基站、机房、数据中心等用电执行一般工业电价,大型数据中心(用电变压器在315千伏安以上)用电执行大工业电价。指导老旧小区“光纤入户”建设改造工作,对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依照相关国家和地方标准严格把关。(责任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财政局、__供电公司、爱众股份公司,各通信、广电运营企业)

(五)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信息服务。对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信息化服务事项,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建设和运维服务。重点包括电子政务、产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和企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由公共财政资金安排、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市场主体较为成熟的公益性公共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事项,优先列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等,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六)加强政策环境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研究制定政府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服务外包管理办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和科普知识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__质监局、市政府法制办等,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第5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自然灾害;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9-0068-04

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智能终端以及云计算等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助统筹机制与救助服务网络。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是推动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智能化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2014年至今,尤其在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后,国内一些科研团队、自然灾害救助等行政部门积极开展理论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互联网+自然灾害预警、互联网+自然灾害金融扶贫、互联网+智慧农村信息等发展方向。这些颇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互联网与自然灾害救助深度融合、共享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及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讨论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观念转变速度滞缓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民政等自然灾害救助部门虽积极探索互联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但实际上并不十分重视,甚至是抵制,行政层级越低,问题越严重。二是对大数据下的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安全存在担忧心理。尤其对大数据海量资源使用和信息公开存在“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旧思维。常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公布社会民众具有知情权的公共数据。三是工作人员排斥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新兴工作模式,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线下工作模式,认为线上和线下频繁转换比较麻烦,抵制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模式,导致线上和线下两种工作模式无法快速融合发展。四是工作人员懈怠学习“互联网+”新知识。不了解其科学内涵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政策思路,有些人甚至歪解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战略意图,竟然认为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融合是政府的噱头。

(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基础工程建设滞缓,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农村地区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业灾害损失和救助问题比城镇地区更加突出,但是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基础工程建设却远落后于城镇地区。一是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大大低于城镇地区。2008年到2015年,农村年度互联网普及率依次为12.3%、15.5%、18.6%、20.7%、24.2%、28.1%、28.8%、30.1%,分别低于城镇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21.6个百分点、27.5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33.9个百分点、33.2个百分点、32.2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34.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是仍远低于城镇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且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例如,2015年农村地区年度互联网普及率是30.1%,大大低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50.3%。二是城乡地区网民数占比差距总体上呈逐年扩大趋势。2008年到2015年,农村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依次为28.4%、27.8%、27.3%、26.5%、27.6%、28.6%、27.5%、28.4%。城乡占比结构约为7?押3。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数占比低于城镇地区占比4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数占比低于城镇地区占比43.2个百分点。这些突出问题阻碍了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进程。

(三)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明显滞后

一是目前,国家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就连《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建设也缺乏应有的表述,地方政府构建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缺乏标准和指导。二是政府救灾行政部门对互联网企业参与自然灾害救助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大包大揽的指令性救灾机制未发生根本变化。绝大多数地区的自然灾害救助行政部门并未与诸如百度、阿里、腾讯等各类知名互联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和共享运行机制。互联网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捐款、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网络寻亲、网络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仍被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行政部门排除制定精准救灾方案之外。三是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全民化趋势缺乏足够认识。

(四)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法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和机制暂未建立,部门间信息割据、数据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严重。例如气象部门、地震部门与减灾部门、民政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分割问题严重。即便是同处于民政系统的救灾业务部门和救灾物质储备调度部门之间也是如此。二是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匮乏。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行业标准主要是线下的标准,且标准数量占防灾减灾标准总量的比重太小。截至目前,全国已编制完成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353项,其中灾害救助标准只有22项,占比6.2%。国家标准合计135项,其中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仅5项,占比3.7%。行业标准合计218项,其中民政行业标准只有17项,占比7.8%。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自然灾害救助行业标准中,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基本没有。三是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的保护和确权法规建设滞后。2016年4月份,贵阳市在全国首创大数据确权结算和产权保护试点改革,但多数省份仍在观望,并未启动大数据资源保护和确权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四是管理机构设置和部门业务分工缺乏统筹性、战略性的法规调节和规范。一个突出表现是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理念滞后,管理机构层级较低。2014年年初,广东省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不是独立机构,而是设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属于正处级内设机构。此后的四川成都市、湖北黄石市、广东广州市等地成立的大数据管理局级别都是正处级。概言之,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单独设立层级较高的大数据管理局的地区实属凤毛麟角。

(五)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技术手段应用较为滞后

一是物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滞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用水、居住设施、服装、药品等救灾物资应急调度。2013年雅安地震灾害救助物品曾因没有使用RIFD物联网技术致使发放混乱。如今救灾物资网络化联接已成历史大趋势,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并不重视物联网推广使用工作,对构建地面、高山、水中、空中四位立体化的物联网救灾体系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与大量设备投入,未在致灾因子上普遍安置读写器、传感器及地震带上安装监测装置,且RIFD技术使用推广滞缓。二是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方式的使用滞后。手机报灾APP系统应用范围小,安卓系统、苹果移动操作系统、思科网际操作系统等主流技术系统与北斗、GPS等导航定位技术系统融合度低。三是无人机和互联网远程遥控智能机器人等救灾救助工具的使用范围狭窄。影响了监测灾害、图像视频信息传输及灾后搜救成功率。

(六)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挖掘力度小,大数据蕴含的重要价值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使用

对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大数据资源挖掘存在固化思维。未充分理解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存在重视样本数据而忽视全体数据;重视确定性而忽视混杂性;重视因果关系而忽视相关关系等旧有思维。同时对大数据与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大数据正在推动科学研究向除了以观察和实验为代表的经验研究、以逻辑分析为代表的理论研究和以模型为代表的计算机仿真研究以外的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代表的研究范式转变。四是缺乏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受灾地区人群行为信息的深度挖掘。

二、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部门应转变并牢固树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念

一是切实提高重视程度。互联网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政府自然灾害救助等行政部门应尽快转变并牢固树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念。尽早构建互联网+灾害预警、互联网+灾情、互联网+社会参与、互联网+灾害救助、互联网+救灾捐助、互联网+舆情应对等重点保障机制和平台。防灾救灾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改变抵制、漠视、懒政等做法,深刻理解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大趋势,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多元化、社会化、全民化“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二是地方政府应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工业园区建设思维和认识盲区,禁绝大张旗鼓的招商引资,在本行政区划内自建独立的信息数据库。要具有虚拟全球思维,同等对待本土互联网企业和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

(二)加快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应根据《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成效。二是加快推进自然灾害救助服务体系与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遥感网、传感网等技术系统的深度融合。2013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2013-2015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10个物联网计划中就包含有“公共安全防范与动态监管”计划,这一个计划的应用领域是“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各地区应抓住这一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专项行动契机,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同时还应注意物联网业务种类细分导致的大量“信息孤岛”现象,促进物联网与自然灾害救助业务快速融合。三是为乡镇、村级组织配备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技术系统。扩大农村地区APP技术系统覆盖面,使其辐射到村级社区、农户、乡镇企业和其他组织。四是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政府门户网站,及时更新信息,清理僵尸网站,发挥部门领导信箱、QQ咨询、微信平台、公众号的作用。五是积极培育建设网络新基础设施。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新基础设施可归纳为云、网、端。其中应重点发展云技术和智能终端。

(三)构建以政府+互联网企业为主要框架的多方合作防救机制

一是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救灾理念,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救灾。二是建立自然灾害救助部门与各类知名网络公司的战略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发挥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挖掘利用、网络捐款、网络支付、位置服务、网络寻亲、网络监督、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政府制定精准救灾方案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重视全民参与救灾的时代趋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服务功能。最大程度的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受灾情况报送等工作。推广互联网+远程医疗救助服务,提高救助率和人员生还率;推广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捐赠信息,便于民间捐赠,让捐赠资金接受社会监督。依托互联网,利用视频监控及人脸识别快速搜索需要寻找的人。

(四)健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健全体制和标准规范。完善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性防灾救灾救助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与数字减灾工程建设。二是健全大数据公开、资源使用、数据确权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灾害舆情监测和监管处罚制度。依法监控和打击虚假灾害信息传播行为。四是制定民间志愿者参与灾害救助管理办法等制度。五是依法建立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机制,转变“信息公开是例外,不公开是惯例”的旧观念。破除信息孤岛、数据割据等观念、理念、部门利益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政府海量信息数据资源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把气象、地震、农业、民政、国土、海洋等部门存储控制管理的信息整合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

(五)提高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中的技术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效率

一是加快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首先,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备普及率高先决条件。在农村移动互联网接入设备中,网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截至2014年12月,农村地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重是81.9%,远高于使用台式电脑(66.6%)、笔记本(31%)、平板电脑(25.4%)、电视(13.2%)等四种设备接入网络所占的比重。其次,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备技术优势。当重大突发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信源通道不同,灾区的电话往往都打不通,而手机微信却能畅通。因此要发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工具在灾情播报、辅助救援、通信联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移动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具有丰富的基层人力资源。加快开发推广村级、乡镇级的移动电话报灾APP应用技术系统,设置干旱、洪涝、风雹、台风、地震、山体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低温冷冻、雪灾、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其他等模块,以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形式上报灾情。村级、乡镇级的移动报灾APP应用都要指定专人和负责部门,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到据实上报灾情,防止虚假信息引发居民恐慌和灾后救助混乱。

二是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和救助方式。首先,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工具及时报送灾情,进一步开发推广手机报灾APP系统,使其与安卓系统、苹果移动操作系统、思科网际操作系统等主流技术系统融合,并与北斗、GPS等导航定位技术系统融合。其次,使用无人机监测灾害,通过互联网传输采集的图像和视频信息,提高救灾救助综合分析能力。最后,使用互联网远程遥控智能机器人开展灾后搜救,提高灾后搜救成功率。

三是重视物联网+自然灾害救灾物资运输管理。首先,加快储备救灾物品智能化建设进程。对分散运输的救灾救助物品的不同组成部件采用RFID技术,可确保不同部件数量、型号在发放和组装时能完全匹配。尤其需要注意救灾帐篷各部分的智能化问题。对于食品、饮用水等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生活物资,借助RFID技术,可快速准确识别生产日期、类型,确保灾民安全放心使用。其次,利用RFID对救灾救助物资进行精准管理,实时了解物资的运输及分配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对物资进行及时调配和分发。最后,发挥顺丰、申通、中通等民营物流企业免费邮寄救灾物品作用。

(六)挖掘发挥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大数据资源的价值

一是充分重视网络大数据下的人类行为信息对自然灾害预防的价值。实时监控、及时统计分析网络信息,深入挖掘人群行为和自然灾害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二是充分重视灾后有价值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欧洲的一些经验,日本和欧洲的科研团队高度重视基于互联网+自然灾害信息深度挖掘。东京大学科研团队采用东日本大地震灾害中受灾人群使用手机信息研究了人们疏散的时间、方向、距离、道路拥堵、回流等问题,精确地计算出了人们逃离灾区的中长期避难行为的具体里程数、受灾城市不同时间点的人口变化率等数据。意大利、英国等科研人员基于移动互联网研究了海地大地震和阿尔卑斯山受灾人群疏散时间、方向、距离、回流等问题。在关于海地大地震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中,研究人员精确地计算出了人们在灾后一个月内撤离到同一省份的比例(85.5%)等数据,误差仅为0.85%~1.6%。同时应转化国内的科研成果,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减灾中心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内科研机构和团队目前也在积极挖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灾害救助数据信息,并取得了积极成果,自然灾害救助部门应加速推广诸如此类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三超.物联网技术在灾害应急救助中的应用[J].中国减灾,2011,(9):8-9.

[2]范一大.防灾减灾从“+互联网”到“互联网+”[J].中国减灾,2016,(3):12-15.

[3]陶亮.从世界互联网大会看互联网+减灾救灾[J].中国减灾,2016,(3):28-29.

[4]邵志国.“互联网+”助力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J].中国减灾,2016,(3):24-25.

第6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竹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回眸

听上广播、看好电视是偏远贫困山区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最大心愿。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1998年国家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我县共实施了三批“村村通”工程,先后完成了102个盲点行政村的广播电视信号落地建设任务,全县17个乡镇实现县乡光纤电缆大联网,联网行政村达163个,占全县行政村的65%,有线电视用户达3.8万户,20多万农民群众听上了广播、看上了电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亲切地把“村村通”工程称为“连心工程”、“民心工程”。

2004-2005年期间,以50户以上自然村为重点的第四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上级批准我县5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任务为254个,是十堰地区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一个县。为了按时间、保进度、高标准完成任务,在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工程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县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第四批“村村通”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科学制定方案,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5月底,全县254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共架设光纤电缆789.2公里,光节点226个,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892户,有效解决了68127名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同时,在实施县乡光纤大联网的过程中,加快恢复“返盲”村广播电视建设,着力建立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的时间、内容和质量,确保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户户通”、“永久通”。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广泛宣传,认识到位。

竹山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县,有着传播农村广播电视文化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良好文化氛围。在实施“村村通”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着力以“思想通、认识高”为先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工作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媒体开展专题宣传。利用广播电视、《今日竹山》及网络媒体,开办专栏,定期通报“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大张旗鼓宣传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来。二是组织队伍开展入户宣传。抽调技术人员组成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宣传队,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开展宣传,通过召开中心户长座谈会、利用村民大会发放“村村通”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解答群众心中的疑惑,让“村村通”工程深入民心。三是多管齐下开展重点宣传。以乡村两级基层干部为主体,通过出动宣传车、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村通”工程的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实施方案,把基层干部的思想、行动和工作热情统一到服务“村村通”工程建设上来,形成上下联动、干群齐抓的合力。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了“竹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县发改局、扶贫办、财政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县“村村通”工作。县政府还把“村村通”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县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和督办项目,批转了我局制定的《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召开联席会、专题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为推进工程落实,县委书记董永祥、县长沈学强多次深入乡村院落了解村村通进展情况,察看信号覆盖和进村入户情况,现场解决“村村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定期听取广电部门的汇报,在全县掀起“村村通”建设热潮。为加快进度,春节过完,县政府从政府办、发改局、广电局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技术骨干组成“村村通”督查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由县长助理王光武带队,深入各乡镇工程一线,巡回督导检查。4月份,继省局督办之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后,更加引起了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县长沈学强亲自布暑,并以竹政办发[2006]41号文件下发给各乡镇、县政府有关单位,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办检查,要求从政府办、发改局、广电局、交通局、工商局等单位抽调人员、出动车辆、集中十天时间,对全县17个乡镇254个项目村,逐村逐院进行检查督办,任务到项,时间到天,责任到人,村村过关,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办通报;5月初又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兑现,确保了工程的圆满完成。得胜镇等17个乡镇为支持工程建设,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专人负责,层层召开动员会,积极组织民工义务投工投劳,对工程占用青苗补偿等费用全部减免,得胜镇党委书记范琦、双台乡党委书记毛光伟等领导多次深入建设现场对工程中埋杆架线,破土移树,穿河挂桥涉及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为工程提供后勤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楼台乡明确一名副书记,在春耕大忙之际,组织劳力30多人,日夜施工,确保6个项目村任务如期完成。麻家渡镇在村村通工程实施中,有几根杆子涉及到占用老百姓农田青苗补偿政府高度重视,当即安排每根杆子按40元现金,由镇宣传委员李光才亲自送到农户家中,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县呈现出领导关心,部门努力,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三是建立村村通工程社会化、项目化运作机制。县委、政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作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落实服务”的方针,在研究制定我县“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实现我县165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的目标,本地广播电视网络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为保证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设了专项资金,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仅2005年落实到位配套资金40万元。2006年初又从扶贫办、发改局,解决资金20万元。县直单位和乡镇把资助贫困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作为扶贫内容,纳入了包村扶贫计划,积极帮扶联系点群众解决收看有线电视问题。县信用联社为支持联系点---深河乡两道村开通有线电视出资1万元。县广电局、县网络公司去年还为联系点擂鼓镇腰庄村农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今年又为金岭村300户农户及深河乡井泉村农户全部无偿安装有线电视。同时,全县还广泛发动干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捐助活动,各部门投资、投劳、投工折算达291万元,全力支持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四是建立村村通工程考核体系。全县“村村通”工作采取落实责任的办法,确定县、乡、村三级责任范围,将覆盖任务进行分解,年终会同其它工作和目标一起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并作为考核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农户的重要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特别是去年还列入党员先进性教育实事工程,作为体现党员先进性的一个有效载体。有效地推进了工程进度。

三、科学规划,快速推进。

在认真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采取光纤联网26+4和电缆联网26+4即工程实施至少收看26套电视节目和收听4套广播节目,确保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儿频道和湖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和竹山新闻频道电视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竹山调频四套广播节目,工程建设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所有实施项目的村与县光纤联网的组网方式,以县局中心机房前端为中心,以网络分公司各营业部为基础,通过二级光纤辐射竹山全境,即到行政村的光纤采用6芯光纤,到自然村的采用4芯光纤,实行光纤到村,电缆入户。网络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要功能,以改善收听,收视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套数,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全县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增加入网率,实现“全县一张网,县乡一盘棋”的目标,在工程建设之初,我们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追求合理的性价比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维修方便性,进行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在网络设计上坚持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注重效益。根据我县实际,采用目前catv网络传输主要采用的入网方式之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做到既满足目前的基本收视,又便于升级满足将来新业务对基础网的要求。网络结构先进合理,既能支持当前模拟业务,又要兼顾数字业务,为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打好基础。为保证质量,迅速出台了《网络工程立项管理实施细则》、《网络工程施工规范》、《高空作业管理规定》、《网络工程验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行为。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既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又非常好的维护了广电用户的收视利益,还为长期通、永久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将市场经济理论运用到“村村通”建设过程中,把“村村通”不仅作为广电事业推进,更是作为广电产业来突破。我们坚持以建设为主,发展为辅,边建设、边发展的工程建设思路,不等不靠,积极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一是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和财政部门借款,想法筹措资金300万元。二是利用与合作企业和单位的良好信誉,与厂家签订协议,先发货,后按工程进度分批付款,保证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时到位。确保了工程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管理,严格验收。

在“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要求、按标准规范操作。一是严把方案编制关,严格按照县政府批转的《2004-2005年竹山县村村通建设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二是严把设备配置关,对国家统一招标采购到位的设备,认真做好验收,入出库工作,按设计规划使用设备,做到不浪费每一台设备,每一米光纤、每一米电缆,甚至一颗螺钉。明确县广电局技术办,统一发放,网络公司签字领取,全部用于村村通建设。三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村村通配套资金,设立专户,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竹山县“村村通”广播电视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县物价局制定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及安装收费标准》向农民收费,但我们为了让农民得实惠,涉及项目村有的减半收取初装费,有的甚至免费安装。四是严把验收关,为强化“村村通”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据《湖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试行办法》(鄂广技字[2005]15号)文件的验收标准,县广电局与县发改局联合组成“村村通”工程验收小组,对254个项目自然村逐村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发给《验收合格证》。在组织工程验收过程中,对出现不符合规定的,由网络公司负责全部整改到位,以测试达到标准为止。五是严把行业管理关。为确保“村村通”工程长期通,永久通,我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让利于民,对有线电视网内的“小天锅”进行依法取缔并免费入网。入网后按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只收取维护费用,既提高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理顺了行业管理秩序,确保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政策、送给千家万户。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村村通的维护由网络公司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一包到底。推行企业化经营机制,并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化的企业,搞好社会化的服务,确保真正实现村村通“长期通”、“永久通”、“户户通”。

第7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而正在江苏等地试点的“数字粮库”——粮食流通信息化解决方案,则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

监控每一粒粮食

“你看,我的车现在到了报港位置,安装电子标签后會去取样化验,然后去称毛重。”10月25日,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调度會议中心,储备库副主任陈曙东指着12块监控屏实时传输视频图像说,“我总结了‘数字粮库’的‘六可’好处,即可视、可查、可控、可防、可拓、可依。”

“所有情况一目了然,各种数据都可以查询,可以通过手机、对讲机等及时沟通,给安全工作也设了一道防线,甚至可以防火、防水、防盗,”陈曙东继续解释,“这给廉政建设也加了一道防线,比如可以杜绝‘人情粮’、‘硕鼠’,我所指的‘可拓’是指系统本身还预留了许多端口,还可以实现技术升级。”

在粮库,有一句话,叫做:“粮库钱没腰,看你捞不捞。”“人情粮”、“舞弊粮”、偷盗粮时常成为粮库安全管理最为头疼的问题。“人情粮”、“舞弊粮”主要是指,粮库管理人员与卖粮人员内外勾结,在粮食取样、化验、称重等环节,以次充好,在卖粮品质、数量上做文章,这无疑會给粮库带来损失。

“早一点上这个系统會比较好,我估计监管层已经有这个意向,會在全国大范围推广。”陈曙东说,“可依”是指粮食价格日常波动频繁,“数字粮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及时掌握价格的异常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简而言之,“数字粮库”就是利用现有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和射频识别技术对粮食的入库、存放、调拨、出库、盘点、检索、发货等环节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从农民将粮食拉进粮库的那一刻开始,每一车粮、甚至每粒粮都會进入“法眼”,确保“颗粒归仓”。

“不用再翻看统计账、财务账、实物账本了,你能想象可以节省多少人力。”更令陈曙光满意的是,储备粮在15℃以下适宜储存,以前需要仓管人员拿特定仪器进粮仓监测,天热时很辛苦,且难以做到实时监测;如今,机器會把粮堆顶部、中间和底部的相关数据实时传到电脑屏幕上,温度超过15℃,系统會自动打开通风机;温度再高上去,电脑會提醒人工打开冷谷机;当电脑发现有虫情,则可通过环流熏蒸进行杀虫。

粮食仓储行业将洗牌

2011年11月,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签署“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流通行业示范应用与推广的框架合作协议”,航天信息作为江苏省数字粮库工程建设的总集成商,推动粮食流通转型升级。

2012年5月,航天信息与江苏省首批16家粮食物流中心、中心粮库集中签约,正式启动“数字粮库”系统,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成为国家粮食局首批“粮食信息化示范单位”,试点利用物联网技术保证粮食仓储及运输安全。

受益的不只是粮库。业内人士表示,以前清查粮食库存实物的数量、品种、质量和财务,以及政策性粮补资金的拨补情况等工作极其繁重,先是各县自查,接着各市會普查,然后省级领导组會进行复查,最后国务院工作组对重点省(区、市)粮库随机抽查,时间會长达数月。有了“数字粮库”,被业内戏称为“花几十个亿和一个整编师的力量”清仓查户的时代,即将结束。

通过“数字粮库”系统,粮食局、粮食购销集团对所属粮库进行远程联网监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看粮库位置分布,对粮库的仓储设施、粮食仓储数量、出入库信息等进行远程监管,并可以实时查看库内的视频监控画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徐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农业首要目标和重点投入方向,粮食安全信息化战略备受关注,航天信息在粮食流通各个环节应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粮食流通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说,之所以选择在江苏试点,主要是考虑在该地区不存在经济方面的障碍,“数字粮库”下一步會在更多地区落户。

航天信息相关人士表示,《2012年江苏省数字粮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不同粮库建设成为高级、中级和基础三级建设标准,确立了国家、地方和企业资金渠道。

“现在粮库只需要承担30%的费用,剩余费用由国家和省里按50%和20%的比例,以专项扶持资金拨付。”知情人士说,“最好的方法是将信息化与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挂钩,如果不上这个项目,就没有代储资格,相应就不會有储备任务,这样會大大缩短中国粮食流通信息化时间。”

于滨表示,粮库只承担“小头”,不會存在支付困难,且国家和省里的专项资金扶持,对“数字粮库”在全国推广也是个很好的机會。

在江苏,依靠储备粮“保管费”和市场性经营“差价”生存的粮库,则很乐意承担这笔费用,粮库通过推广“数字粮库”,还可以趁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陈曙东将此称之为“最大的收获”,三年内,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引进了30多个大专生。

“我们合同都签了,估计明年4月底工程全部完工。”10月29日,江苏宏健粮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郁步宏董事长说,“我的粮库容积是7万吨,在盐城市算是中上游规模,我们没有代储任务,参观后我坚决要上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

作为盐城市首家“数字粮库”董事长,郁步宏坚定地认为,以后中国所有的粮库都會上这个系统,“数字粮库”代表了中国粮库发展的方向,民营粮库自己承担200万费用,“肯定值”。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启动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涉及江苏、黑龙江、广东、上海“三省一市”,其中航天信息成为主要技术支持单位。

“‘数字粮库’的出现會对中国整个粮食仓储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粮食仓储中去,抬高中央储备粮库代储资格标准,重建行业规范只是迟早的事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粮食局领导表示。

物联网产业中的黑马

据于滨介绍,到2015年,航天信息的物联网产业营收规模将达到15亿元,物联网产业中的“黑马”可能就是“数字粮库”。

据了解,航天信息整个粮食流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费用在120万至500万元之间,每个粮库包括低、中、高三种配置,由粮库根据实际需要自我选择。粮食系统市场很大,仅江苏有130多家中心库,全国粮库有近两万个。按每个粮库平均300万计算,仅此项业务,航天信息保守收入将过百亿。

东方证券报告指出,受益于数字粮库项目,预计航天信息今年的培训收入增速将达到50%,软件业务预计增速在40%以上。

基于“数字粮库”的良好前景,一些企业也纷纷瞄准这块市场。中储粮、神州数码、清华同方、中科软科技、远望谷及各地方信息化系统集成商,均有业务触及粮库管理。

第8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抗旱应急备用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区域抗旱能力,对于此类工程,应该确保其功能独特性、运行临时性、管理长期性等特点。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实例对松桃县供水现状及其抗旱应急水源配套工程建设进行了详细探究。

【关键词】

松桃县;供水现状;抗旱

1引言

现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社会因素、自然因素都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干旱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详细探究抗旱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抗旱应急备用水源配套工程建设要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抗旱工作的成效,对于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2.1正确定位工程建设类型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启用的临时性决定了抗旱应急备用只是其一部分功能(除地下水战略储备和小微型水利工程外),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往往是对现有、在建和规划的水利工程建设抗旱应急备用输水及配套设施。因此,要正确定位工程的类型,从当前抗旱实践工作来看,主要有:输水工程及配套、水源联网工程、供水系统联网工程、地下水工程、小微型水源工程、临时应急水源工程。

2.2合理利用现有的水库资源

首先,可以将大中型水库的死库容作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根据已有的抗旱经验,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可以考虑将已建大中型水库死库容的60%作为备用水源,对大中型水库进行输水配套,转换其供水功能,以保障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居民的生活用水。对已报废的水井进行维修作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增加干旱时期的可供水量。

2.3对供水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

由于旱灾的发生往往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供水系统进行联网,无疑是提高抗旱效果的一条有力途径。从当前实践应用来看,供水系统联网的形式主要是地表水与地表水联网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网。因此,可以对大中型水库进行联网,将大型骨干水库作为调节枢纽,中型水库调节作为补充,形成与原有供水系统相协调衔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提高其供水量。

3松桃县供水现状

松桃县2014年度长兴镇抗旱规划项目位于贵州省松桃县长兴镇,长兴镇全镇国土面积70.2km2,有耕地面积14985.3亩,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5个村民组(86个自然寨)。全镇总人口达280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98.2%,主要有苗、侗、土家等民族,是一个典型的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乡镇。现状情况下,长兴集镇供水由乡镇供水中心长兴水厂负责。水厂位于松桃县北部,于长兴镇集镇旁,行政区属长兴镇长兴村。地理坐标:东经109°11′30″,北纬28°18′48″。孔口标高655m,该水厂水源为地下水,取水地点为五家桥泉水,孔深150.50m,水源型为碳酸盐岩溶孔裂隙水,该井最大涌水为1200m3/d,最小涌水量130m3/d(2010年2月19日)。该区域大片白云岩分布区,地下水天然露头少,特别是枯季流量小,可供水量少,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得不到保障,用水保证率低。由于长兴镇枯季严重缺水的现状,影响和制约长兴集镇的扩展和经济发展。

4松桃县抗旱应急水源配套工程建设

4.1施工导流

本工程为抗旱应急水源配套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提水泵站、输水管线、高位水池及水处理厂等,枯期施工基本都不受洪水影响,实施时可做好天气预报,减少天然降水对施工的干扰即可。4.2主体工程施工

4.2.1泵站施工

(1)基础开挖

泵站基础均为土方开挖,采用0.3m3挖掘机直接开挖,边角辅以人工开挖。开挖弃渣由人工推胶轮车运输出渣。

(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主要为地面及板梁柱等,模板采用小钢模拼装,局部采用木模现场制安,钢筋由人工现场架立绑扎,混凝土在第一施工中心拌和站集中拌制后,胶轮车运送至浇筑工作面附近,低处混凝土由溜槽入仓,圈梁及屋顶盖板等混凝土采用电动葫芦或简易提升架提升入仓,小型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立模、扎筋及混凝土浇筑需搭设脚手架,形成操作平台。混凝土拆模后按要求及时养护。混凝土施工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和其他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3)砖砌体砌筑

砖砌体主要为房屋建筑墙体。砌筑应在下部基础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开始,砌筑程序为:弹墙边线→立皮树杆→砖浇水→拌制砂浆→排砖→砌筑→验收。标砖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规格一致,有出厂合格证及复试单;砂浆采用人工现场拌制,配合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并搅拌均匀,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应在2h内使用完毕,否则作为废料处理。开始砌筑前,应搭好脚手架,清除上一砌筑层的灰渣、杂物等,并浇水润湿,砌筑时先盘角,每次不得超过三皮砖,随盘随吊线。砌筑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厚度为8~12mm,竖向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假缝。施工应满足相关规程规范及设计要求。

4.2.2输水管道施工

(1)土石方开挖

土石方开挖主要为镇支墩基础(钢管)和管槽基础(PE管),在地形较为平缓的输水管管槽土方开挖以0.3m3挖掘机槽挖为主,边角辅以人工开挖,在地形较陡、不适宜采用挖掘机开挖的,可辅以人工开挖;石方开挖采用手风钻造孔、人工装药爆破。开挖料就近堆放,用作回填料,剩余部分作为弃渣就近摊铺。

(2)垫层及土石回填

在管槽按设计开挖完毕后,应进行垫层料铺设。垫层料由小型自卸汽车运输到工作面后,按设计和相关规范人工辅助铺填。回填料应在管道铺设完毕后进行,回填所需土石料应尽量就近施工管槽开挖料,施工有小型挖掘机进行,局部有人工辅助回填。

(3)管材安装

基础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夯实基底,按设计要求铺设100mm厚细砂垫层,再进行管材敷设、焊接。管材由专业厂家制作,并由汽车运输至安装工作面附近公路旁,用人工搬运至工作面,人工就位焊接安装。

(4)混凝土施工

输水管线混凝土浇筑工程量较少且分散,混凝土由附近施工中心集中拌制,采用胶轮车运输,人工铲运入仓,人工持50型振捣棒振捣密实。局部受施工条件限制,镇墩混凝土生产由人工搬运混凝土原材料至现场拌制,混凝土由人工入仓并振捣密实。

4.2.3高位水池施工

(1)土石方开挖

高位水池工程土石方开挖工程量为466m3,土方采用0.75m3反铲挖掘机直接开挖、边角辅以人工开挖,石方采用人工持手风钻造孔、人工装药爆破开挖,开挖渣料经自卸汽车运至附近冲沟、洼地摊铺堆放。

(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工程量为17m3。混凝土骨料从外购石料场购买,经5T自卸汽车运送至高位水池所在山脚后,人工转运至工作面,混凝土由人工现场拌制拌制,胶轮车运输至浇筑部位,采用人工入仓、人工摊铺、平仓,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3)浆砌石砌筑

浆砌石砌筑砂浆采用人工拌制,胶轮车运输,块石采用自卸汽车运至高位水池所在山脚后,人工转运至工作面。浆砌石砌筑采用坐浆法施工,砌筑程序为: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同一层面应砌平,相邻石块高程应小于20~30cm,砌筑石块必须安砌平稳,大面朝下,适当摇摆和敲击使其平稳,砌筑8~12h后应进行砌体外路面养护,本工程浆砌石砌体养护期间必须保持外露面处于湿润状态,水泥砂浆抹面或勾缝与浆砌石砌筑交替作业,在抹面或勾缝前,必须对抹面或勾缝部位打毛,用压力水冲洗,抹面或勾缝所用水泥砂浆单独拌制,抹面要求平整,压实光滑。

4.2.4水处理厂施工

(1)土石方开挖

土方采用1.0m3挖掘机直接挖除、边角辅以人工开挖,石方采用人工持手风钻造孔、人工装药爆破,开挖渣料由挖掘机装8t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

(2)混凝土浇筑及砖砌体施工

水厂混凝土浇筑及砖砌体施工可参照泵站相关项目实施。

(3)机电设备安装

本工程水厂及泵站的机电设备安装应在设备供应商的指导下按规范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前,施工单位应检查到货的设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设备出厂合格证、设备安装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是否齐全,不具有设备出厂相关质量及技术文件的不能用于工程中。设备从厂家购买后由汽车运输进场,至安装工作面附近后,小型构件采用葫芦吊装,大型构件采用汽车吊吊装,安装过程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按设备说明书安装,钢管及闸阀等采用人工就位敷设,人工焊接。

4.3施工总布置

4.3.1第一施工中心

第一施工中心位于提水泵站下游侧宽缓地带,该施工中心需布置拌和站、综合加工场、仓库、简易工棚,如有条件可另租用民房,实施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

4.3.2第二施工中心

第二施工中心位于高位水池所在山头坡脚一带,该施工中心需布置拌和站、综合加工场、仓库、机修场、简易工棚,如有条件可另租用民房,实施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

4.3.3第三施工中心

第三施工中心位于水处理厂附近宽缓地带,该施工中心需布置拌和站、综合加工场、仓库、机修场、简易工棚,如有条件可另租用民房,实施时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

4.3.4土石方平衡及弃渣场规划

本工程土石方开挖主要包括进水管、提水泵站、上水管、高位水池、下水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等基础土石方开挖,扣除回填利用后,其中提水泵站弃渣,高位水池弃渣,下水管弃渣,水处理厂。弃渣场可就近选择工程区附近的冲沟、洼地等,或按业主指定方式规划面积处理。

4.3.5施工用地规划

本工程施工用地包括临时施工便道、施工辅助企业、弃渣场、管线施工影响及其他施工影响占地,均为临时占地,其中施工便道临时占地4.50亩、施工辅企临时占地3.69亩、弃渣场临时占地2.50亩、管线施工临时占地19.25亩、其他施工影响临时占地0.75亩,施工临时占地总计30.69亩。

5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抗旱水源配套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保障。防汛抗旱的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施工技术,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加强施工管理,妥善解决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隆晓勤 单位:松桃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李元平.抗旱应急供水水源选择及布置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12):16~17.

第9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 生态建设;机制;工业园;循环经济;贵州织金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45-021 探索生产产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机制

一是培育核桃、女桢、柏木等经果林苗木逾1 000万株,经济价值超过300万元。二是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在三塘、鸡场、白泥3个乡(镇)建成36个核桃产业示范村,在三塘镇、鸡场乡开展了核桃选优工作,初选出886株优良母树,为今后全县的核桃种育苗工作和打造三塘核桃品牌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在牛场、上坪寨等乡(镇)林下种植优质牧草186.67 hm2,集中修建圈舍逾3 000 m2,有效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逐步改变农户过去散养的习惯。

2 扎实开展林权配套改革试点机制

成立县林政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落实编制17人,为推进林权配套改革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的基础上,重新校对了林权权利人的申请和协议,更正林权主体改革颁证错误36条;宣传并落实国家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认真开展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1]。在实兴乡新场村成立“腾龙建设工程有限人司”林业专业合作社利用林权担保抵押贷款70万元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在熊家场乡糯冲村成立“常鹤特种养殖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办理了森林保险,利用林权担保抵押贷款200万元发展林下驯养野猪,为探索建立畜、禽、沼、果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办理马场乡小河村“后麻窝林场”林地流转,并将其建设成林业生态发展观光园;积极争取申报桂花公园项目,进一步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3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积极探索林业生态建设由国家投入为主转为企业为主的新途径,调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设生态建设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积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财税和信贷政策,放宽信贷条件,筹集建设资金[2]。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林业经营模式和节能减排投入机制。2011年,由茶店乡政府引导,贵州峻菪林业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在该乡投资种植666.67 hm2金银花,同时该公司整合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工程部分中央专项资金在化起镇、龙场镇种植金银花242.47 hm2;由贵州乌江源茶叶有限公司投资在熊家场乡建成了有机茶叶基地133.33 hm2。

4 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补偿新机制

根据“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做好征占用林地的审核上报工作,建立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开展好国家重点公益林资金兑现补偿工作。建立工矿区生产环境恢复与建设保证金制度,做到生态恢复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3]。一是依法输铁路、高带公路等大项目征占用林地16.26 hm2,收取植被恢复费逾667万元,为该县开展异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落实2011年县级、地级异地植被恢复费322.62万元,为规划异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规划异地植被恢复造林面积402.47 hm2,其中五园新村建设造林272.81 hm2,道路绿化78.53 hm2,经济林53.52 hm2;2010年完成0.76万hm2生态公益林内业资料整理,并利用一折通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110.95万元,2011年省林业厅下拨织金县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1 097.56万元,目前正在开展兑现资金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完成茶店乡坡耕地整治4.17 km2的初步作业设计上报工作,作业设计已经由地区发改委批复。目前,水利局已开工实施。三是完善企业和社会参与节能减排机制,目前已有天桥水泥厂等15家企业积极参加生态环境建设的节能减排工作。

5 “生态食品工业园”建设模式

“熊家场生态食品工业园”位于织金县熊家场,平均海拔1 350 m,年平均气温14.1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生态条件良好。该生态食品工业园由贵州兴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瀚宇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出资,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教育部物联网技术,将建设土地改良的生态饲料基地133.33 hm2,年养殖有机黄毛猪2万头、年生产有机腊肉500 t、鲜肉1 000 t。

熊家场“生态食品工业园”以生态扶贫为发展目标,为区域居民、企业谋取效益, 是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的产学研基地,也是中国第一家采用物联网管理系统的生态、绿色生产基地[4]。工业园采用先进的物联网管理系统,生产过程中应用了多项信息传感设备,如全球定位系统、视频识别、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为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将养殖的生猪于生产后的产品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对产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打造国家物联网有机食品标准和安全朔源体系。

6 循环经济型煤电化磷一体化生态模式

织金县循环经济型煤电化磷一体化生态工业基地是贵州省工业发展规划中13个重化工基地之一,其重点发展的项目包括估算总投资100亿~500亿元的煤化工工程、估算总投资48亿元的磷化工工程、被省政府列为省第三批西电东送项目的织金火电厂以及已列为省能源专项规划的戴家田煤井、三甲井田、文家坝井田、官寨井田等大型煤井。有关部门对《织金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工业园区、生活区、厂区建设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等创造条件。目前,大部分项目已通过国家、省、地审查,并选定该县绮陌乡为煤化工基地厂址、八步镇为电厂及磷化工厂址。

织金县的生态产业环境建设效益显著,得益于综合机构健全、工作组织有力、开展力度深入,也为新一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织金县要进一步发展区域生态产业,统筹规划、超前安排,在各试点的绿化等配套设施选择上,要尽量突出乡土气息,体现区域特色,坚决不搞“城市化”;坚持黔西北民居风格,注重建筑色彩搭配,严格按图集施工[5]。地方党委、政府还应创新机制,鼓励多元化、多渠道投资,引导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基于县域内的资源优势,挖掘、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将发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促进生态又好又快发展[6]。

7 参考文献

[1] 范厚明.黔西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J].华北农学报,2005,20(F12):177-180.

[2]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2):114-117.

[3] 陆家芬,曾辉.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25):12253-12256.

[4] 王贵山,邹荣然.我国首家生态食品工业园开建[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13(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