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进行探索,提高调研实践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实践成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成长成材。

关键词:

专业调研;社会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课。”[1]刘同国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上是教学实践、服务实践、科研实践、调查实践和公益实践五种主要形式。[2]其中社会调查类实践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特别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彩姣等对湖南六所高校的50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经分析有41.56%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3]而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基于学生专业背景专业调研类实践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纲要提出调查实践不仅要满足走进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的结合。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对它的管理和育人作用进行探讨,能有效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科学管理水平,强化其育人功能。

一、定义与内涵

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专业调研实践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主要还是经验主义的总结,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描述。本研究把专业调研实践确定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社会现象为观察目标,团队为组织力量,利用科学的调查方式、统计知识对社会某一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调查报告”的一种实践方式。上述定义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即该类实践必须以学科的专业背景为基础,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基于统计调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报告文学;二是社会调查,即调查对象面向社会现象,在调查方式上必须经过实地走访。当然由于专业的多样性,专业调研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元的,但学科为基础、社会为对象,成果有科学性必须是必备的要素。

二、专业调研实践的功能性

专业调研实践是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社会调查实践本身推动学生投入实践、了解社会、锻炼自身的重要作用,更因其以专业学术背景为支撑而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强化社会调查实践的育人效果。专业调研非常注重对社会的深入和分析,尤其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有高度的问题意识。通过参与专业调研,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让学生用更科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克服简单的经验主义认知,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社会调研能力是人文学科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学生调研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将是其受益一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在培养其调研能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社会调研实践可以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明确专业改进的方向。成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持续培养的平台。专业调研实践的完成并不是学生该项实践的终结,调研成果更应当视作学生继续学习、参加后续科学训练的起点和基础。在各高校都注重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人才的现状下,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通过持续进行调研的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并为学科竞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三、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

专业调研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开展实践调查。二是暑期社会实践,在暑期实践中专门组织专业调研类团队。这两种类型的专业调研实践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实际组织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第一,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调研实践的核心是专业素养,最主要的资源是教师的指导。但是由于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学生课外实践指导的主动性降低。即使部分教师出于奉献精神或教学需要指导学生,也难以照顾到众多学生的需求。因此,能持续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调研实践的教师资源相对较少。第二,学生主动性的缺失。专业调研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相比,难度大、时间长、能力要求高,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够。许多学生即使因为课程需要参与了该项实践,也较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开展,缺乏积极性。第三,缺乏持续性。专业调研实践要产生高质量的调研结果、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调研能力的目的,需要研究能有持续性。然而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还是暑期实践调研,绝大多数都只能局限于短时期内。因为缺乏教师的持续跟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随着作业的上交、实践评比的结束,专业调研实践也告一段落。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实践才刚刚为学生培养铺下了基础而已,远未到收获的时候。第四,过程管理工作量大。专业调研实践以团队形式开展,人员众多,调研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再加上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对调研实践的过程管理就存在滞后性。两头到位,中间缺失,造成对调研团队跟踪的脱节,在安全性和关键节点上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专业调研实践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阻碍育人效果的困难也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克服这些弊病,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上述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困难涉及到了教师资源、学生激励、实践引导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任意一个因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实践的育人质量。因此对专业调研实践管理的改进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设计,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一,从专业调研实践管理改进的横向维度考虑,要充分加强专业调研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调研竞赛的方法进行组织,明确奖励制度、经费支持、竞赛规则等,调研实践的成果最终进行公开评比展示。以此为平台吸引学生加入,并进而通过参赛学生引入指导教师。第二,从纵向维度考虑,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调研实践的衔接以及多层次学科竞赛与专项调研竞赛的衔接。专业调研实践的基础是教学课程,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与专业调研实践互通,认可参加专业调研实践的学生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成果的评比也应该反馈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学改进的线索。学科竞赛目前是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专项调研竞赛的成果应该被纳入不同等级的学科竞赛项目,即鼓励调研成果参加校级、省级竞赛或申报各类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通过逐级提高的平台来逐渐强化调研实践成果质量的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由此达到持续培养学生的效果。第三,要搭建第三维度平台。建立由课程教师、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专业调研实践及以调研实践成果为平台的学科竞赛。课程教师团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讲座等形式负责软件、问卷设计等统一指导;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调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过程中期意见引导;管理教师负责团队安全保障、过程管理和社会实践与调研实践的互认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教师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减少而学生个体获得的指导却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也被发动起来。指导委员会之下应设置专门的学生社团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联络。学生社团受众广、学生接受度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发动,正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参加氛围。学生社团还能够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建立对调研团队的直接点对点联系,有效加强调研过程中的意见交流和安全管理。通过横向的项目化管理、纵向的课堂衔接、竞赛衔接和第三维度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学生社团,可以有效解决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问题,为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支持和力量。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采用上述的管理方法开展暑期专业调研实践,每年均组织实践团队超过60支,社会影响明显,成果丰硕,有多项调研报告在后续的省级竞赛中获奖或立项省级学生科研项目支持,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成为我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结束语

专业调研实践是培养学生调研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有效形式,是“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专业调研实践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激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更科学、更有促进作用的管理制度。

作者:吴旭东 林韬琦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7-05.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周彩姣,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第2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由之路。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对大学生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实施创新教学的目标

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立刻让学生立刻具有创造发明的能力,而是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消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帮助同学们养成创新的习惯,以便日后有能力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针对大学生低年级同学,学校各级教学单位有责任,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维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从创新的角度正确认识实践教学

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实践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有普通劳动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研究项目实践、工程训练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等。学校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了解知识,进而探索与发现新的知识。

1.普通劳动实践。普通劳动看起来很简单容易,但它对人的一生影响是最基本的 最深远的,对人的成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创新发明都是在普通的劳动中得到启发。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就非常重视家务劳动,他把下厨看成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2.教学实验实践。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各种实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验中,除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外,还要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以便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大学正积极倡导减少验证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甚至提倡学生自自主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这些新型的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工程训练实践。工程训练实践是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非常重视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已经将常规的金工实习转化成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工程训练,学生在工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操作一系列的机器设备,除了可以学习各种工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外,还可万一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增强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工程训练实践是一项包含知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践。

4.社会调研实践。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方式和渠道很多,通过社会调研实践,可以强化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社会的关联度,从而增强个体对家庭、 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所不可却少的。此外,有机会的话 要多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只有深入进去做一件事,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使学生有创造性,只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实践。使学生在不段的学习和实践中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实践也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 才充满永恒的生命力,实践还是创新最重要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发展真知。

三、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

1.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的过分依赖。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 “授之以渔“,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2.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不是单纯的金工实习场地、也不是到单纯的实验室,它以大工程背景为导向,以机、电、控制、信息、,硬件与软间有机结合,集中了相关工种先进设备和仪器的综合性一个场所,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产品的一个场地,学生由单一的技术技能训练转向技术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想起来很简单的问题, 自己动手做起来并不容易,实践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通过这么一个平台,叫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创新基地是学生展现自我创新理念的一个平台。

3.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实施综合创新

第3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引导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

二、具体操作——以社会调查活动为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只有增加实践比重,注重学生的参与率,才能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以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思考与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主要思路

指导思想上,要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也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以此思路为指导,笔者所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团队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原有的考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推行了新的考核方法,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笔者授课的班级,期末总评成绩的来源为:期末开卷考试 50%+ 平时考勤和课堂参与15%+ 社会实践35%=100分。由此可见,在总分中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而在平时成绩中,社会实践部分又是重中之重。平时理念的渗透,引导学生重视对自身包括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上成绩的设置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高度重视起实践能力考核环节。

(二)具体步骤

1、整体任务布置和前期准备。将同学自愿结组,每10人左右分为一组。完成调研之后,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选题。因为是以《基础》课为依托,而且是面向大一的学生,建议学生选题的思路是贴近生活,易于入手,如校园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上课现状调查、食堂浪费情况的调查、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等等。同时不局限于此,有的学生选择了范围更为宽泛的社会问题。

3、开展调研。完成时间:3周。由各小组自行分工协作,设计问卷、进行调研、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调研报告及制作ppt。

4、成果展示。每组准备3分钟ppt,到讲台做展示。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要求每组展示的人由老师上课时随机指定,因为是随机的,所以给学生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每个人都会更加认真地准备。在成果展示环节同时提交本组的问卷原件、调研报告等证明本组工作情况的材料,以便老师根据各组的工作情况客观打分。本环节要求比较细,并非对学生不信任,只是想以更合理的规定来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在明确的要求和适当的压力下更加认真对待实践能力考核环节,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5、结果评价。对于各个环节的要求及得分如下:态度认真,全组团结合作5分;调研报告规范完整,内容充实10分;ppt制作美观、合理7分;本组展示同学的表现8分;样本或问卷数量符合要求5分。共计35分。授课老师根据各组表现,公正、客观地评出分数。以笔者教学中的经验,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对待,而且时时会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常有亮点闪现,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三、结语

第4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设计理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为指导,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遵循总体设计理念,课程具体设计过程中,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确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然后构建教学单元和教学情景框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转换行动领域至学习领域,设定学习情境。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合理序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按步骤、分任务地进行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综合考虑学生规模和特点、单元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尝试多种适合高职电算化课程的现代教学方法。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建立多主体、多形式、开放性、职业性,突出过程化考核的教学评价方式。保证课程教学条件要求并合理高效的利用、开发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资源高度共享。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或信息资料。实现学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灵魂和核心就是总账日常业务处理流程,而流程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业务类型企业也有不同的处理流程,如何设置更合理、企业更适用的业务流程来指导教学很关键。所以我们应该以近三年人才市场、企业、毕业生回访等不同调查形式,掌握了企业实际工作的内容、流程,并以此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将割裂的各种类型的企业,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同时,让学生对企业实际应用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2以实际工作内容设置项目、单元、任务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依据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出纳和总账会计、报表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报表业务处理的工作任务和流程,来确定总账和报表模块内容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性工作任务。

根据企业调研,一些企业对会计核算岗位还需一些其他核算要求,所以应该开设工资系统等功能模块。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款系统和应付款系统的内容是依据各岗位工作任务和业务操作流程选取的。各业务模块工作流程图如下:

3以工学结合为原则组织教学

为突出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亲历性,力求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工学结合。应该安排如下实训环节:

(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贯穿于课程始终,从开设课程初始的教学内容、岗位职责、工作过程的整体调查,到每个项目的个别调查,再到最后的成果调查,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感知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氛围,提高学习针对性。

(2)项目实训:在对每个项目社会调查后,均安排对应项目的校内实训,实训案例来自学生整理的社会调查的企业真实资料,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企业工作,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

(3)阶段性实习:几个项目教学结束后,应该安排学生真正深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阶段性实习,真实的感受企业工作过程。

(4)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程结束后,在第六学期应该安排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任务,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企业员工。

(5)课外教学:不定期邀请外聘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人员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行业动态讲座,时刻明确为了适应企业需求,现在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6)教材的选择: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

4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在开始每次任务之前,均布置给学生社会调查该任务企业应用情况的工作,让学生根据自我调查流程结果,分组讨论,选出最优化的流程,并说明原因,然后根据选出的优化流程利用软件操作完成案例业务处理任务,对于很多企业经常出现的疑难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知识要点和难点,巧妙设定陷阱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实训操作自行总结,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力。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

此外,任课教师在完成基本授课任务之余,均应走进企业调研、项目实施,并适时把调研实施结果撰写相关论文,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授课效果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5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对企业多方面调研后,总结出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和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用能力的培养,把企业能力、素质需求明细划分到本课程每个项目、单元、任务,进行细化培养、考核。

6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服务区域经济

在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企业流程、业务类型和会计准则、ERP软件的更新和最新动态,及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与石家庄财政局、会计师协会、用友和金蝶河北分公司、冠瑞恩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等相关政府、企业部门建立了积极的联系,及时跟进其对石家庄各单位{查工作的开展,实时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以保证教学内容实时反映石家庄实际工作的变化。

第5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研究成果及不足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高职学生偏低的社会能力已成为其专业能力学习、高质量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阻碍,这一现状已经引起部分高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笔者曾采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统一测评》(简称 ZHPC)编制了《高职学生职业社会能力问卷》,对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薛小明学者采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卷对甘肃省四所高职院校 369 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一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偏低,二是高职学生不同群体的社会能力参差不齐,三是高职师生对社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二)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很重要,其培养对策就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应的成果也很丰富。培养体系方面,要求建立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培养体系。具体措施方面,强调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都要有培养社会能力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融合现有社会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制《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并付诸实施。可以借鉴小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做法,开展团体活动培养社会能力。可以考虑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培养社会能力的目的和相应的任务,并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三)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

培养对策虽然指引了培养的方向和思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主体意识如何培养、政社支持系统如何建立、几个途径如何交融,等等。作为社会能力培养的对象和受益方,高职学生一方面要意识到社会能力在今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养活动中,另一方面根据差异化原则,积极评估自身社会能力的缺陷,不断改进和提高社会能力水平。培养体系方面,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心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家校政社共同培养的良好氛围。培养措施方面,应鼓励老师深耕社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途径间的壁垒,促进相互间的交融。

二、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意识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核心价值观

社会能力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和运用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周边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和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反映人们对事物与行为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即判断哪些是好的和哪些是重要的。“价值观”是一把“尺子”,它支配着人们衡量、评价一切人和事并做出选择,所以它是促使自我认识、自身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形成某一行动主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即人们如认为某件事情或某项行动很有价值或很重要,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做,反之亦然。社会能力价值观是行动主体对社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它在社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即意识到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学生对社会能力价值观的认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家庭与用人单位对社会能力的重视程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个体因素等。诸多因素中,个体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只有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社会能力价值观。

(二)途径间交融的哲学基础―实践的逻辑

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性循环。教育学本身就是实践哲学,它是指向个体的具体的完整的生存能力的实践哲学,教育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的需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他们都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再去指导实践。作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社会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实践逻辑。首先,社会能力的培养智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在实践中追随社会能力不断变迁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选择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其次,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有其特殊性,应考量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现状和现有培养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原则以及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性这一实践逻辑而展开研究。最后,社会能力的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具体水平需在实践中检测和提高,实践是唯一的检测标准。

三、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途径再思索

(一)满意度调研是树立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促建政社支持系统

1、水环境教育是形成社会能力价值观的载体

一直以来,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开发。教育者会指导学生怎么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可想而知,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做法,如形象教育和渗透教育。形象教育和渗透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形象”是载体,“渗透”是手段,最终达成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教育者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让具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处理问题中,会碰到价值判断和事物取舍的问题。通过研判老师的做法,学生会自觉地去修正自身原有的价值观,自觉地形成价值认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价值辨析、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能力水平,进一步地会促进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实施教育活动中,要对活动载体有个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其有无宽泛的内涵。

水环境教育的内涵十分宽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知识到文化、从管理到技术、从生态到安全、从现代化到国际化都可以作为水教育的切入点。水教育的内涵结构可以作以下考虑:第一水传统和水文化,它是水教育的引导内容,指向水习惯的践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水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培育人们对于水的积极使用的集体意识,形成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共享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水资源和水知识,它是水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向水伦理的践行。通过水资源的教育帮助人们客观地对待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合理的伦理规则。第三水科技和水管理,它是水教育的高新内容,指向水科学的践行。加强公民对先进水设施和水技术了解的教育,开通公民体验先进水科技的渠道,提高水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第四水生态和水安全,它是水教育的深层内容,指向水保护的践行。水安全教育实际上是水问题的综合素质教育,使人们认清水安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树立水保护的信心,引导人们严格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实施水资源的全面保护。第五水现代化和水国际化,它是水教育的拓展内容,指向水规划的践行。水现代化的教育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要立足于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些国家解决水问题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高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水环境教育,就会形成水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能力价值观。

2、满意度调研能促建政社支持系统

通过师生对水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调研,一方面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思考保护水环境的诸多问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进各类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如何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并做好水环境治理的保障工作,如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并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如果这些问题的对策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那么调研活动就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在实践中锻炼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就成为可能。

(二)满意度调研是培养社会能力的实践平台,促进途径间的交融

1、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与人沟通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谈论、演讲和书面等方式,来阐述观点、增进情感、获得和共享信息的能力。在社会调研活动中,前期小组成员间要就调研方案进行充分沟通;中期收集资料过程中无论是采用问卷法还是访谈法,都需要与人沟通;后期小组成员还要就问题对策与调研报告进行深入沟通,所以整个调研活动离不开沟通。当然,在调研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如不讲究提问的技巧、不考虑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不会因势利导等。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2、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与人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它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共商合作目标,彼此配合,并不断改进合作方式和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在调研活动的各个阶段, 都需要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由于受到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和父母的过分溺爱,高职学生的合作能力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成立若干调研小组,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考虑人员搭配和组建团队。小组成员既能独当一面,又要求彼此配合,大家通过集体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并形成优秀的调研成果。通过调研活动,学生们既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组织协作能力。

3、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精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利用周边有效资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社会调研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选择某个角度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过程与活动。调研者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了解与认识。高职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所以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偏低。通过社会调研,深刻领悟社会现象,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满意度调研促进途径间的融合

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研可以实现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互动,能够培养大多数人的社会能力。首先,组建满意度调研小组。加入小组的成员除了能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参加实践活动。将对水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调查作为实践项目,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组织能力,促成他们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磨练。第三,结合竞赛项目。将调研项目与省级以上的竞赛相结合,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研可以实现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互动,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能力的重任。主要途径是项目化教学。调查结束后,及时整理水环境资源,制作成画册或视频,向社会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当然,要使画册或视频制作得精致,就必须有专业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传媒专业的老师可以将水环境作为摄影或摄像专题制作的教学素材,文秘专业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专业画册或视频的文本,英语专业的师生可以帮忙将文字翻译成英文。

四、小结与讨论

高职学生低水平的社会能力已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阻碍,这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虽注意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短缺给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对高职学生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并加以巨大的投入,但是在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升方面还有很多的施展空间,关键要转变培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观念变化的落脚点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目前,地方政府中的劳动部门是与高职学院联系比较多的部门,主要负责高职学生的技能鉴定。政府培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直接体现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高职学生高素质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如文化部门。

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观念的转变,需要老师不仅关注第一课堂,而且要关注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这对老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能通过合适的项目将几个途径加以交融,从而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项目的完成与学生的指导光靠一个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团队的支撑。高职院校可以在这块做大文章,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2]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3]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4]王同军.重视社会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第6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寒、暑期工,实现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对大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人却认为挣钱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做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时间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假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就我xx班而言。我班共有39人参加此次活动,其上交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率为100%。从收上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是非常认真的、负责的。最优秀的有以下俩位同学。

20××年1月23日—20××年2月11日xx同学在xx市旺鸣轩酒楼做了关于餐饮服务人员的调查报告,她向大家分享她的实践心得: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很有意义,我见识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人,也交到了一群不错的朋友。经历了一些事,理解了一些事,也看穿了一些事。谁会说没有收获呢,三毛曾说过,“年轻时,多经历一些事,多吃一点苦,绝对不是坏事”。

20××年1月19号—20××年2月28号xx同学在xx省永州市超市化妆品店做了有关化妆品销售的调查报告,她和同学们分享说: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假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第7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为增加实践经验,我利用学校安排的课程实习时间,再根据自身的优势及专业能力,找到了相关于本专业的实习单位及岗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企业完成相关的实习任务。

经朋友的帮助,我有幸在xx旅行社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很感谢朋友以及公司给我这样的难得机会,同时由衷地感谢公司同事在此期间对我无微无至的照顾以及帮助。

xxxx年9月1日-11月1日,我在xx旅行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活动,在实习期间,我主要以旅游市场调研和办公室文秘类工作为主。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我得以亲身体验社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获得把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及组织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旅游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其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补充了自己有限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一、实习单位简介

xx旅行社有限公司位于xx路xx大厦3楼,是经过国家旅游局、xx旅游局批准,省工商局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专业旅游企业,是足额交纳旅游质量保证金的单位,注册资金50万元。被评为“xx市十佳国内先进旅行社”,在XX年年3月全国旅游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活动中被中国旅游监督管理委员会评为“全国旅游业十佳信誉单位”。

公司拥有一支职业道德良好、业务水平高的业务策划人员及训练有素、熟练各种语言、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带有队伍,数名导游历年来被评为“xx十佳导游”称号。公司秉承“宾客至上,信誉第一、优质服务”为宗旨,竭诚为旅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最佳服务。

我从9月初应聘进入公司至离开,员工稳定在80人左右,公司主要业务为专业地接,计划团队,常规纯玩散客,会议自由人,高尔夫,自驾车等。

二、实习主要目的

在xx学习生活了四年,对海南省也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海南省作为一个岛屿,四面环海,气候怡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海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的美好。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平日里上课很少涉及旅游方面的知识,出于对海南旅游发展前景的看好,我平时经常看些有关旅游方面的书。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承载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这次毕业实习单位我选择旅行社,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能对海南旅游业有更进一步实质性的了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在课堂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三、实习内容及收获

(一)办公室文秘类工作

由于第一次较正式的步入社会,走进公司上班,加上领导对自己的具体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是很确定,所以在xx旅行社实习的第一个月里,公司并没有分配什么重要的任务给我,仅仅是一些办公室里杂乱的工作,比如:取文件,送文件,打印,接电话,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倒开水等。虽然这些只是杂乱的小事,但我并没有抱着随意的态度,而是对每件事都很认真的去处理,我个人觉得连小事都不能做好的人,就别提做什么大事了!

经过一个月基础性的工作后,我与公司同事和领导进行了相互了解,彼此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并且使我学会了一定的社会交际,提高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二)旅游市场调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学正不断地向旅游行业渗入,现已形成了旅游市场营销学,并逐渐地完善.市场调研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有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意义.

在公司实习期间,我有幸得到了一次实践性地市场调研活动,真是兴奋之极。在学校里,经常听老师讲些有关市场营销和市场调研的理论知识,偶尔有些实验性地模拟调研,但从没有过如此正式地社会调研。对我来说,这次绝对是一个把四年来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绝佳机会,所以我本人非常的慎重与认真。

在做市场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表现得相当活跃与积极。调研前期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以及调研对象分析,很多观点还得到了上级和同事的认可与赞许。市场调研中期,也就是正式有对象性的社会调查,我和同事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按区域分配,我所在的小组负责海甸岛一块。我们接到任务后,我提议以街区为单位,每人负责一部分,分头行事,完成后到kfc集合,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事们都表示同意。于是,充满激情、汗水、劳累与期望的一天就这样的开始了。回到公司,我们进行问卷统计与分析后,把结果交给了负责人。领导看了市场分析后对我们赞扬了一翻,晚上还请大家去happy。

经过此次调研活动,我对海南旅游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特别是顾客这一块,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努力地不断学习提高。

四、对海南旅行社发展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虽然第一次进旅行社工作,并且仅有短短的两个月,但通过近期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平日在学校里老师悉心的教育,我对海南旅行社的发展也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建议。

目前,海南旅行社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第一,同行业激烈的竞争。从海南建省并确定旅游业为海南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到现在,包括大大小小,国内国际的旅行社不下160家,特别是90年代,海南省经批准注册的国内、国际旅行社达1千多家。面对一个海南,在有限的旅游资源开发下,共同存在着如此多的竞争者。所以,海南旅行社面临着极为激烈地竞争。

第8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 审前羁押 必要性审查 风险评估 社会调查报告

一、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概述

(一)审前羁押的基本概念、意义

所谓审前羁押是指,在未经法院正式宣判定罪前,为了保障随后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所施加的、临时性的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措施。包括了从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起,到法院依法判决确定有罪前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

从司法实践来看,审前羁押起到的作用主要有:第一,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保证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按时到庭,减少不必要的诉讼风险;第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人身安全,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在严格控制的羁押场所,不仅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畏罪自杀,更能保护其它诉讼参与人,如被害人、证人等的人身安全,防止杀人灭口;第三,保全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毁灭证据,串供等;第四,方便侦查,有获取口供的功能,被羁押人在侦查机关严密的控制下,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做出关于认罪的自白,同时也更方便侦查机关随时获取口供。

(二)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定位、意义

《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对规范审前羁押,明确监督主体和监督时间都有着十分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虽然法条只指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们检察院仍应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没有明确指出在申请逮捕的时候是否需要进行必要性审查。但联系我国原有的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制度来看,不论是审查批准逮捕,亦或者逮捕后对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它们都是由检察院完成,它们都是检察院行使诉讼监督职能的体现。并且在批准逮捕后,检察院依照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结果,对强制措施的使用做出决定,相同的,在审查批准逮捕时检察院也必须依照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结果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强制措施适用程序前后,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依据的标准是同一个,标准是稳定和可预知的,而非主观的臆断和想象。并且从逻辑上也不难看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不仅仅是体现在逮捕后,更是要体现在批准逮捕的时候,否则法条中的“仍”字将得不到解释。

综上所述,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不仅要体现在逮捕后的审查中,更要体现在批准逮捕的审查中,只有在两个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实施和落实,才能起到严格规范强制措施的积极作用。

二、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及其问题

(一)超高的羁押率

前文阐述过,在我国“逮捕”就意味着“羁押”的开始,在此意义上,审前羁押(亦即逮捕),是规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章节内的,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所施加的、“临时性”的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措施。从法律条文的逻辑中,我们不难推断出,相较于“逮捕”或“审前羁押”,“取保候审”才是在第一选择顺位的,只有当“取保候审”不足以防止发生法律规定的社会危险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选择“羁押”。

然而我国的司法实践所反映出来的超高羁押率,却是于此大相径庭,在我国羁押是普遍情况,而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则是例外。

(二)“必要性审查”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来看,对于这样一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诉讼法本身只规定了检察院通过查阅案卷材料和证据的方式来进行审查和控制。 虽然逮捕决定的批准与否,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体的人身权利,但不是法官能做决定的,不是辩护人能参加审查的,更不是社会机构所能参与的。这样的批准逮捕,更像是行政审批,而忽略了其诉讼活动的司法属性。况且出于对侦查的需要,和为公诉服务的偏向,不利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的决定,相对容易且顺理成章的就做出来了,不利于公正、公开。

(三)风险评估及社会调查报告之困境

作为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关键环节,风险评估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为我们审查“必要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可操作性。然而,这两份报告在司法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第一,报告多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表达,多是主观化的表述,无法核对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在后期评估中也无法科学的判断和分析。第二,报告的制作主体多是检察机关,基于侦破案件的需要和公诉的压力,并且没有有效的监督手段,报告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于此同时,中立的社会机构和辩护方却很少制作、提出风险评估报告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第三,风险评估报告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没有在每一个个案中得到确实的适用,案件多依案情、罪名和罪刑的轻重来确定是否羁押,报告的审查流于形式。

(四)司法实践中的其他困境

1.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侦查、公诉机关除了逮捕羁押,没有其他完善的配套保障措施,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按时到庭。

2.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之后很难再放出来,呈现“一押到底”的形态。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不光是在批准逮捕时要进行,在被逮捕后还应当要继续进行。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法律的规定没有明确,在逮捕后,对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式是什么,从何时开始,延续到什么时候,由谁来主导。

三、相关制度、体系完善的探索

(一)有关风险评估、社会调查报告的探索

1.报告制作主体的探索。现如今我们的风险评估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多是由检察机关主导的,基于侦破案件的需要,以及公诉的压力,导致其主观上会倾向于做出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决定,从而导致报告的中立、公正受到怀疑。关于主体的探索,我们应努力从单一到多元,实现从公权力到被告方和中立第三方的转变。

2.报告内容数据话、客观化的探索。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了关于风险评估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司法实践,总的来看,报告的内容形式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叙述报告的形式反映所调查的内容,其优点在于内容比较详尽,但参杂了太多报告制作人的主观想法;第二类是用填写表格的方式呈现,其优点在于内容相较第一类比较客观,但内容多表现的空洞、无说服力。

可以尝试着将具体的评价内容细化、数据化,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调研,联系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创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项目分类,以打分的方式,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评估、打分,以分数的高低决定羁押之必要性大小,让“必要性”审查做到客观化,也便于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

3.报告调查对象、内容的探索。司法实践中的风险评估和社会调查报告多限于直接关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身。但一个人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的养成是与其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分不开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父母等。

报告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更广的方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有: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平时表现、社会交往、犯罪原因、悔罪态度、是否具备监护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

4.报告调查方式的探索。在如今的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的调查方式多采用走访、邮寄函件等。采用的方法多为:居委会、村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证明;犯罪嫌疑人自书之情况说明;未成年人父母字书的监管保证书等。其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客观性、真实性无法保证;第二,其反映的情况很难发挥作用,内容多空洞、无价值;其三,其公信力严重缺乏。

关于报告的调查方式的探索,笔者考虑可否将部分证明内容,交到征信部门去完成。在我国努力构建诚信社会的大背景下,征信部门掌握了大量个人诚信状况的资料,包括有资金、财产状况,个人信用,犯罪纪录等等方面的内容,它们都对判断羁押“必要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审查批准逮捕环节中引入听证的探索

听证程序的引入十分必要,也是有可能的。在决定逮捕的时候,我们的法律也规定辩护方发表意见的必须。但事实上,在批捕之前,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的唯一途径只有拘留决定,或者从讯问方向中猜测。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情况略好,可以向侦查机关了解案件进程和基本事实,可是非常有限,侦查机关基本不会向律师透露太多的案情和证据。这就造成了十分大的障碍,当检察院决定逮捕时,辩方很少有证据去辩护,因此形成关于必要性的讨辩论制十分必要。

(三)有关强制措施期间表现的探索

我们的司法实践有这样一种看法,仿佛只有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控制起来,才能达到教育被告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看守所就像一个犯罪的大学校,形形的犯罪嫌疑人都羁押于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是都是积极的,很有可能在交流中,产生新的犯意和犯罪技术,因此,简单、粗放的羁押是不利于犯罪的预防和惩戒的;其次,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控制住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对被羁押人的教育和改造。

适当的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强制措施期间的表现纳入一个考核评价系统,把这段时间的表现纳入到最终量刑的酌定情节中,不但利于教育、改造目的的达到,更是为社会能更好的接纳他们打下基础。

第9篇:社会调研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研究宏观的图书馆活动现象,要用比较的方法。第四,在注意研究图书馆实体的同时,还要超脱图书馆实体,把图书馆学投入社会,探索其社会效应。这样不仅对提高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和社会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图书馆学的价值,深化研究主题,甚至可以在理论上得到新的启发。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我们首先要继承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注重对图书馆实体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其次,研究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图书馆实体的研究上,而是要把图书馆实体的微观研究纳入到对图书馆活动发展的宏观研究的系统中去,探求图书馆活动的经验和规律,得到理性的升华。从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继承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发展丰富定性研究方法。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比较

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定性与定量研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下面就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对比。

(一)哲学基础定性与定量研究作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主要方法,前一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后一范式则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多种流派,而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的直接产物,与前者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在本体论上,现象学等哲学流派认为现实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互动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重新构建;实证主义则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客体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工具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其次,在认识论上,现象学等流派否认事实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客体,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只是各方面在互动中达成的暂时共识,不存在普遍的、抽象的知识;实证主义则注重经验,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真理必须由经验来验证。知识的规律性使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推广。再次,在方法论上,现象学等流派认为应关注价值、意义、态度、情感等因素,而这些无法通过数学的语言以数字来表现,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实证主义则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强调研究的精确化、量化。

(二)研究对象定性研究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定量研究则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通过解决“是什么”的性质问题,定量研究是通过解决“有多少”的数量问题,从而对复杂的图书馆学问题做出语言的或数字的描述,来反映研究对象特征和倾向的方法。

(三)研究目的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细致地研究,来深刻地理解研究对象,进一步揭示图书馆工作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了的那些层面,并不以追求普遍的规律性为目的。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量的规律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定量分析,揭示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从量的关系上发现图书馆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指导图书馆实践。

(四)研究视角定性研究关注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立足于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层次上探讨,从而整体地、发展地、反思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定性研究更注重全面地把握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和完整透视。定量研究分析的对象则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抽取或推导出对特定问题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结论。所以,定量研究的结果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通过统计检验来解释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在研究视角上属于从局部推断整体的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不需要事先做出理论假设,只是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使问题逐渐得到澄清,通过对非定向资料的归纳分析、提炼精简、抽象概括再上升为理论。定性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它不仅关注图书馆工作的结果,更关注工作发生的背景、过程,以便准确地理解结果。定量研究则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图书馆工作,经过提出假设、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抽样、选择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实施测量、检验校对、数据运算分析等一系列标准化程序,实现自上而下的演绎,最终验证研究者的假设,是以“先在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研究。

三、图书馆学定性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时,必然会遇到诸如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包含着质和量相统一的两个方面。在进行图书馆质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图书馆的量变,以及与其它领域(诸如经济、人口等)之间数量联系和数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相互作用。这样,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或结论才能在未来实践中达到充分利用的具体程度或精确程度。马克思在研究经济现象中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为我们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例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被剥削的剩余价值和劳动力时指出:要对这个过程进行纯粹的分析。为此,这里要运用数学上的一条规律,就是数学上运算变量与常量的定律,即运算常量变量相加减的定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0页)经济研究工程中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在我们图书馆学研究中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二)定性研究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更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图书馆学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项科学研究,进行社会调查也就成为必需的方法之一。社会调查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交谈式、走访式的社会调查和填表式的社会调查等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可以了解图书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b.了解学科间进行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c.捕捉和收集与研究有关的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充实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使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更具有竞争力和被使用性。

(三)定性研究与系统分析研究相结合图书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系统,它包含着众多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宏观问题包括图书馆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人口等问题,以及涉及到整个图书馆本身的方针、政策、发展规模、速度等方面的内容;微观问题包括图书馆内部各层次、各级的管理自、藏书体系、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图书馆学研究运用宏观与微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打破图书馆传统的狭窄概念,把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看到图书馆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图书馆本身的努力,而且必须依靠图书馆的外部力量和关系。这样,图书馆才能求得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