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暴雨灾害如何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
这些大的灾难依然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些画面依然能够十分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些人我们依然在缅怀,有些感人的事迹我们依然会为之动容。
我们的周围也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危急情况。2005年的雨季似乎来得特别的早,6月的一天大暴雨降临在了我所在的小山村;突如其来的大暴雨给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从山间小溪顺势而下的水流迅速涌进河道,不那么宽敞的河道迅速的汇集了来自山坡的水,没一会功夫河流也满了。由于地势的原因,河流中的水迅速的向地势较低的村庄涌入,在很短的时间水漫成河。眼睁睁的看着水从家里的前门进,后门出;道路上的水很急,上面漂浮着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拖鞋、扫把等物品。周围的邻居都有点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
幸亏暴雨来得快去的也快,周围的水位逐渐开始下降,这时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暴雨就会造成如此严重的积水?幸亏暴雨的时间比较短,如果长时间的降雨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要思考:我们怎样来防灾减灾,怎样在灾难中进行自救呢?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全国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从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国家“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要唤起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国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宣传,告诉民众面对突发的灾害怎样及时的进行自救,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安全避险 ,从而教育民众一旦置身于各种险情、险境时,沉着冷静地应急,机智安全的化解,求的生机,呵护生命。
防灾减灾,在灾害中进行自救已变得刻不容缓,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借鉴了国际防灾减灾的理论和经验之后,对于如何防灾减灾、如何自救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重视灾前预防,向风险管理转变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等待灾害来临时的灾中救助已为时过晚。国际社会呼吁消除灾难发生的人为隐患,推迟、减缓灾害的发生进程和强度,将环境保护领域的预防原则应用到自然灾害的防减灾中。对于各类灾害的预治,重视从成灾机理入手,消除致灾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导致灾害发生的可能,同时提高承灾体的抗灾能力。
综合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强调灾前预测、减轻和早期警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预先处理,将多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消灭在萌芽阶段,从而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而对于无法避免的灾害,能够预先提出控制措施,当灾害发生时,有充分的准备处置灾害,最大程度减轻损失。
灾前的预防工作也包括了工程上的预防。我们国家在防灾减灾特别是工程抗震设防上,是按最低标准执行的,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有关。其实,最低标准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在有经济能力的地区应该适当的提高对防灾减灾工程的执行标准。
重视灾后次生灾害的防治
自然灾害除其本身造成的影响外,还会引发次生灾害,这种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更严重。从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造成的原油泄露导致的海洋生态危机,到今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随后的核泄漏事故,次生灾害造成的危害已远远超过原生灾害本身。
当前,防治次生灾害已经成为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日本东部发生地震,引发海啸,破坏了房屋建筑;但是随后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导致周围几十公里之内的民众有家不能归,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产生滞销现象,对已经遭受了地震海啸灾难的民众而言真的是雪上加霜,核泄漏事故的影响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我们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些灾害的防治,制定各项相关计划和措施,扩大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影响。
提高对突发性灾害的应急能力
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理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这里队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仅包括民众对灾难来临时的自救行动,也包括政府对灾害性事件的及时处理。
临时民众的自救行动,如在灾害面前我们如何逃生确保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最小的危害,也包括后期医疗、物品、资金的准备和技术能力的支持。
普通民众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灾害自救知识,比如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这些相关的自救知识要做到深入人心,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定期的组织演练,这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
政府的需要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抢险、后期的医疗、物品、资金的准备和技术能力的支持也十分的重要,这些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对于一些突发状况要有相应的应急准备,完善相关的机制。当灾害真的来临时,政府能够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解决灾区最迫切的需求。
重视灾后灾区民众的心理健康
灾害发生时,我们总是在竭尽全力的抢救受灾的民众,医疗救治、食物的提供等;灾后把更多的经历都放在了帮助灾区重建家园上。其实,关注灾后民众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危机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
结构一样。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而蓄积的心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生时尚无突出心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非参数检验;分布拟合;洪涝判定
中图分类号:P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16-02
1 概述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且有时是难以避免的。进入21世纪,我国洪涝灾害频发,造成损失严重。仅2012年洪涝灾害致死673人,直接损失2675亿元。因此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以减轻财产损失是我们不得轻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处理郑州多年降雨量数据建立洪涝灾害判定模型,得出21世纪以来郑州洪涝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概率分布来量化郑州洪涝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多发月份等信息,以便为该地区农业灾害保险定价、农业生产和洪涝灾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依据。
2 理论与概念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截取郑州站点2000~2012年降雨量日值数据为研究对象。依据气象学中我国气象部门采用的爆雨强度标准,大暴雨是指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特大暴雨指是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
2.2 降雨形成洪涝模型
洪涝灾害主要是由降雨引起的,当降雨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过大,降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就会引起洪涝灾害。假设降雨速度为v(t)mm/d,而最大排水速度为V,实时排水速度为v0mm/d。则,该地区在t-t0时间段
内雨水累积量为:
(1)
显然当日降雨量较小时,降雨可以及时地通过土壤渗透以及河流排水排出,即v(t)-v0=0时不存在积水情况,更不会存在洪涝灾害的隐患。但当日降雨量非常大或者持续高强度降水时亦即v(t)非常大或者持续较大时,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在t-t0这段时期内,可以把从下雨整个连续多水期分为潜伏、蓄水和排水三阶段。在潜伏阶段(t0~t1),v(t)=v0,不会形成积水;到了蓄水阶段(t1~t2),v(t)>v0,会开始形成积水,且积水的多
少与Δt=(t1~t2)的大小直接呈正相关,积水大于一定值时判定为洪涝,此阶段持续时期越长则发生洪涝灾害越严重;进入排水阶段后降水速度减少至C以下(t2~t3),v0=C,此时期长短则与前期的积水量正相关,直到t3时刻排水结束,积水V=0。
则(1)式可以展开为:
(2)
从(2)式可看出t2时刻V(t)达到最大为:
(3)
于是可以参照此时的积水量Vm来判断洪涝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假设观测区排水速度恒为100mm/d,即与大暴雨的速度相当。当积水超过50mm时判定为洪涝,洪涝强度与积水深度有关。求得12年来洪涝灾害发生的结果,见表1。
2.3 分布检验方法
在总体分布情况不明或有些分组数据一端或两端为不确定数值时,用非参数检验。本文选用K-S检验、A-D检验和卡方检验三种常见的非参检验方法。三种检验的值都是越小,实际分布越接近理论分布。
3 关于郑州洪涝灾害的描述
一般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每次发生的强度、发生频率等遵循某种特殊分布。我们试图以某种分布函数来描述这种规律,并通过非参数检验来判断拟合优度。
3.1 洪涝发生频率描述
通过每年灾害发生次数的时序图,可知郑州历年灾害数之间的影响不大。根据郑州2000~2012年洪涝发生次数的原始数据,可知郑州洪涝发生次数的样本原点矩8.923,大暴雨发生次数的样本原点矩18.615。分别运用参数λ=8.92和λ=18.6的泊松分布对洪涝及大暴雨发生的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
洪涝和大暴雨的K-S检验值分别为0.179和0.142,均小于置信水平95%时的临界值0.36,通过检验;二者A-D检验值分别为0.51和0.31,小于置信水平95%时的临界值2.5。因此可认为郑州洪涝灾害及大暴雨发生的次数都服从泊松分布。大暴雨年发生次数X~π(18.6)。洪涝灾害年发生次数Y~π(8.9)。
3.2 暴雨发生月份描述
通过观察大暴雨发生的月份可发现大暴雨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用常见的有界分布对其经验分布进行拟合都不理想,其中Gen.Extreme Value拟合度最优,K-S检验值0.125,A-D检验值7.74,仍拒绝原假设。故只能通过频数分析来描述大暴雨平均发生次数与月份的关系,详见表2。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处理易得的降雨量数据,得出郑州13年间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强度等信息。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长期持续以大约每年9次的速度发生洪涝灾害,7、8、9三个月份是大暴雨频发月份。因此每年这三个月要特别注意洪涝灾害的防治。
本文对郑州洪涝灾害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与强度可能会有某种联系,但本文只分别检验各自的统计规律,而这两者很有可能服从某种联合分布;本文只针对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概率描述也会对农业防灾和保险赔付领域有深刻的价值,所以针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俊华,史培军,方伟华,等.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3):409-414.
[2] 张俊香,黄崇福,乔森,等.自然灾害概率风险区划与软风险区划的比较[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C].2006:1-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Yao′an area, but none has caused great casualties but earthquake, and it did not cause enough attention.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earthquake, landslide and collapse are 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ao 'an area.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causes of the two kin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to local human activ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area,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the area and reduce the impac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n local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地震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landslide;collapse;earthquake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78-03
0 引言
地质灾害主要受到区域地壳稳定程度、地震活动、天气条件、人类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且地质灾害的演化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类影响和自然影响[1]。笔者就云南楚雄姚安梅家山、尖山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进行归纳,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该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年温差小、四季分明、干湿季分明、垂直气候差异显著、主体气候明显等特点。由于受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暴雨笼罩面积小,暴雨强度大,历史短,多为单点暴雨,暴雨时分空分布不均。主要为红壤土、棕壤土、黄棕壤土等。植被较为茂密,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等,灌木有小铁子、杜鹃、山茶、火把果、云南含笑、刺黄连、沙针、水麻柳等,植被覆盖率较高。
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调查工作主要是地质灾害点的调查分析,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可能产生危害的区域为工作区域。在调查中有针对性地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进行,同时进行地方地质灾害史及现状有无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的访问。工作重点主要为地质灾害点的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
①滑坡。通过调查发现,梅家山地区发育滑坡体2个(H1、H2),尖山地区发现滑坡体1个(H3)。滑坡所处地段地形较陡,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地表坡、残积层和全、强风化岩体发育,植被覆盖较低,与人工切坡修路有关,规模相对较小。
H1滑坡:滑坡宽约15m,长约55m,滑坡体厚3m~5m,体积约3300m3,规模属小型;原始地形坡度约36°;滑坡体以上基岩地形坡度约30°~40°,植被较少。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碎块石夹砂土,碎石的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及石英砂岩等,密实,厚2m~15m,中前部略厚;滑坡两侧基岩出露,基岩产状45°∠54°,基岩裂隙发育,发育三组节理,J1产状为245°∠67°,J2产状为145°∠84°,J3产状为340°∠76°。
H2滑坡:滑坡宽约30m,长约52m,滑坡体厚5m~12m,体积约12480m3,规模属小型。滑坡体以上基岩地形坡度约30°~50°,滑向190°。山坡上植被较多。滑坡体中间较为平直,滑坡体两侧可见陡坎;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碎块石及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由2个次级滑坡组成,前后缘有塌滑现象。
H3滑坡:滑坡宽约60m,长约120m,滑坡体厚5m~10m,体积约72000m3,规模属小型;原始地形坡度约30°;滑坡体以上基岩地形坡度约45°。山坡上植被较少。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碎石的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为主,滑坡体结构松散,中前部略厚。
②崩塌。在梅家山地区未发现崩塌,在尖山地区发现1处崩塌(B1)。
B1崩塌:崩塌体宽约20m,长约15m,坡高约8m;地形坡度35°。基岩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岩层产状68°∠54°。裂隙呈闭合状,未见充填物。该边坡坡体基岩崩落,堆积于坡脚,形成倒三角锥形堆积体。经赤平投影分析,该边坡为一逆向坡,但由于岩体受节理切割,形成楔形破坏,该边坡不稳定。
③地震。云南楚雄姚安地区区域内规模较大的径向构造带与地震[2]的分布与发生关系密切,如小江断裂带、普渡河断裂带,均与小江断裂带及普渡河断裂带关系密切。据资料:小江地震带自886年至今,共发生破坏性地震32次,震源深度10~30km。普渡河断裂带自1696年至今,共发生破坏性地震6次。据资料自1515年至今,共发生有感和破坏性地震18次,地震多发生在南北向构造与新华夏构造系的“多”字型构造复合部位,该地震危险区主要受普渡河及元谋地震带的影响。
由于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规划图可见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为0.15g,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基本强度Ⅶ度(图1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根据《云南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图》(1:100万)资料,区域地壳稳定性为次稳定区。
2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姚安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震。根据影响地质灾害的影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进行将姚安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如下:①人为因素影响的包括有:滑坡、崩塌;②自然因素为:地震。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及生活的影响,例如工程建设开挖不合理、过渡采沙、采矿规划不合理、过渡伐木使得地面植被的大量破坏等,导致姚安地区相成易发生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的地形条件,由于受雨季降雨、地震活动的外力诱导条件造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
3 地质灾害的防治
我国是一个是地质环境相对比较脆弱脆弱、地质灾害相对频发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正在与日俱增,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且随之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增大,甚至有时会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针对目前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受灾区正常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的现状,如何有效减缓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即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理是我们需要认真讨论与研究的重点。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地质灾害区图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建立地质灾害区域调查图,划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分布范围,且明确不同地质灾害的易发等级,明确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同时利用GIS等方法,将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与该地区地质条件相结合,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数据库,形成地质灾害空间预测分布,同时将信息共享,建立连点到线到面的地质灾害预测体系,且利用该体系进行长期跟踪,及时更新地质灾害突发数据。
3.2 治理措施
①植树造林工程。对过渡砍伐的地区进行植被造林工程,避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②工程治理。对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具备地质灾害发生危险点进行治理,例如对危险斜坡、边坡进行工程治理,对公路两侧的斜坡进行加固等,减少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雨季前对排洪线路进行检查治理,清理排洪沟中的堆积物,加固修补排洪沟,保证其在雨季的正常运行;雨季来临前清理河道,避免过渡采砂导致雨季冲毁河道;利用回填、修整边坡等手段治理规划不合理采矿地区,并重新规划采矿计划,使其合理、安全、可持续的进行。
2001年7月云南东川地区山体滑坡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伤,5户房屋被埋,塌方3万多m2。灾情主要是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屋地区。2012年6月云南南华县地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7户19间房屋倒塌,18户农户紧急搬迁。2013年1月云南镇雄山体滑坡造成16户村民房屋被埋,据统计在家46人,造成42人遇难。2015年8月云南富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2人遇难。可以看出滑坡的防治工作与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关系十分重要。
利用地质灾害区图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对隐患区内进行重点排查,2015年,南华县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受威胁人数达到6000多人的现状,利用组织搬迁842人,砌筑挡墙32000m2,开挖、清理排洪沟42000m,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等措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起,直接减少了经济损失30多万元,达到了“0”损失“0”伤亡的目的。(资料来源:云南南华县国土资源局)
③地震。地震是由一系列的剧烈的地质活动造成的,地震的发生时我们无法控制的,针对姚安地区地壳为次稳定性地壳,即相对地震发生频率偏高,如何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提高工程建设的抗震系数;2)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住户。从而达到地震发生时减少或降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目的,起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2009年姚安地震共造成附近10个县,80.6万人受灾,当地大量民房倒损,教育、水利、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灾后恢复资金为6.25亿元。
d、宣传教育,人类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量的乱砍乱伐,造成岩体,风化严重遇外力作用易造成滑塌等问题。大量采砂、采石施工安排不合理形成危险边坡等问题严重。加强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避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展望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目前地质灾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为方针,分为技术和非技术两个方面,未来希望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技术方面的手段,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预测系统,将气象变化、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等因素形成大数据库,达到准确预测及时治理,零损失的理想状态。
目前,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中跟踪排查主要以安排人员定点检查随时排查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数字系统正在建设中,安装地质灾害预报信息显示屏,在滑坡、崩坍隐患点设置自动报警仪,设置雨水、湿度自动检测点,设置地质灾害预警参数,形成24小时全网监护,达到有发生早预警先处理零损伤的目的。同时加强地质灾害有关法律法规手段实施,严格处理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与个人。
几年来,随着在法律法规制度及预防工作的不断深入,提前预防,及时治理恢复等工作有序进行,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与经济损失在逐年下降,雨季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阻断与损毁程度也在逐步降低,新建工程中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相关工程的实施有效避免了灾害发生。尽量减少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即时监控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的变化,最大程度维护生命与财产安全是目前甚至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7-134.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防治
我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门户,全县总面积1893.82平方公里,全县共有八镇,十四个乡政府,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又是地质灾害高发区,每年汛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因此,认清我县地质灾害现状,正确处理现实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公民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
一、我县地质现状
2001年省水堪院派专家对我县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区划与调查,共查处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63处。2004年我局对109国道泥石流做了调查,发现泥石流隐患点2处。2005年因峡门地区突降暴雨,发现2处滑坡隐患。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7处,涉及全县18个乡镇,47个行政村,其中滑坡49处,泥石流15处,崩塌3处,重大地质灾害点达8处,主要分布在官亭镇,杏儿乡,隆治乡,新民乡,巴州镇,李二卜镇,古山镇等7个乡镇,10个行政村、263户,272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受到危机。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
我县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总体上表现在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
1.地质条件。我县地质灾害多发生在侵蚀剥离避低山丘陵区,依据其成因和形成机制,分为黄土丘陵、洋山剥离丘陵:(1)黄土丘陵:分布于黄河湟水河两岸VI阶级以上地带,顶级为风级及黄土状况,一般海拔在24002500米,切割深度为200—500米,沟岸壁陡横断面为V型坡面上落水洞屡见不鲜是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区,在沟底可见红色碎销岩出露。(2)浅山剥蝕丘陵,分布在黄土丘陵与山丘之间过渡地带,多由第三系红层构成,局部上覆冰水堆积的卵、砾石层海拔在24002500米。红层表面部分风化强烈,也是我县地质灾害最为集中的区域,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2.自然条件。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陡,不少村民就居住在坡度为30—40度的山坡上、破脚下或陡砍下,如果受暴雨影响,极易形成滑坡或崩塌。
3.人为因素。主要因修公路,修水库,开砂取矿及村民挖宅基地而引起的,这些地方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程度的稳定性,增加了自然坡度的临空面,从而形成了崩塌和滑坡隐患,一旦条件成熟,极易整体下滑或崩塌,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很难预料,是人防不胜防。
三、当前防灾存在的问题
我县对地质灾害工作是十分重视的,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编制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确定了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了各乡(镇)责任人,制定了地质灾害责任制、动态巡查制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这几年虽发生了多次地质灾害,但无人员伤亡事故,但纵观全局,我县地质灾害防灾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地质条件差,地灾隐患面大。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层是我县地灾的多发层,我县大多数地灾点都分布在该地区,由于第四系土质松散,村民建房大多数选择这类容易平整宅基地的地层,而这类土层一旦稳定性被破坏,增加临空面,极易形成危害较大的滑坡和崩塌。
2.通信条件差,交通闭塞,信息传播和抗灾工作很难及时到位。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多数在交通较为闭塞,通信设施较为落后的山区,对于地灾方面的天气预报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无法快速、准确的转达到隐患点或灾害点上,给防灾抗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部分村民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听天由命的思想,一部分村民心存侥幸心理,愿秉家旧业,虽经乡(镇)府多次做工作并限期搬迁,然迟迟未动,宁可签订生死状,也不可搬迁;还有一部分群众愿意搬迁,但由于生活困难和难以选择合理的宅基地搬迁难以实现。
4.地质灾害检测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各乡(镇)国土员为地质灾害联络员,但真正对地质灾害的常识了解很少,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培训地灾常识缺乏,但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对如何避灾了解不够,还有个别村级干部夏季外出打工不在岗现象存在。
四、防灾对策
1.突出重点。对地质灾害威胁大,面积广的地灾点政府应拨出专款,在汛期进行专人检查,易便在制定预案、落实责任人、简测人以及抢险时做到有的防失尽量减少意外损失。
2.加大宣传力度。牢固树立防范意识,做到家喻户晓,各级部门要把地灾防灾的宣传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防灾意识深入到每个村民心中。
3.着眼于长远,防患于未然。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进行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必要可提前进行防灾治理,减少隐患发生。
4.增加财政收入,添属必要的装备和增设隐患点标志。警示牌上标明灾害地点、灾情类型、规模和危机范围,标明安全撤离路线等。
关键词:海堤防洪;工程设计;渗流计算;抗滑计算;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091-02
广东是我国的南大门,也是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的地区,台风暴雨给沿海的城市和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抗御台风暴雨灾害,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海堤防洪工程,对于提升防潮标准,对提升防御沿海台风暴雨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海堤防洪工程,运用可靠的施工技术是当前主要研究的内容。
1 工程概况
某海堤工程从地形地貌上是一个半岛状低丘区,海岸线长度12.6 km;地面一般高程在2~6 m之间,风力常达5~6级,浪高1.2~2 m,海岸线受冲刷严重,土地资源不断被海水蚕食,海岸线不断往内陆收缩。据调查,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该地区土地面积减少了1/3。为了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水土流失,拟对受海水侵蚀的海岸线修建防护堤工程。本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防潮标准为10年一遇,排涝设计标准采用10年一遇年最大24 h暴雨3 d排至耐淹水位的情况。挡潮闸及堤防均按5级建筑物设计。
2 工程设计
2.1 堤身断面设计
海堤堤内沿线地面高程多在1~4 m之间,大部分在3 m高程以下,涨潮时,海水一旦越过堤顶,堤内水无法外排,极易造成内涝。因此,结合本堤防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其防护的主要目的,本海堤按不允许越浪设计。
本工程既有旧堤加固段,也有新建堤段,本文只针对新建堤段进行设计。新建堤全段均采用混凝土台阶式护坡加消浪平台堤型。
2.2 渗流稳定计算
2.2.1 浸润线计算
断面选取:选取堤身最高的典型断面进行渗流稳定计算。
计算参数:堤身吹填砂土渗透系数k=1.40×10-3 cm/s,反滤层渗透系数k=1.16×10-2 cm/s,覆土渗透系数k=1.29×10-3 cm/s,堤基淤泥质土渗透系数k=1.77×10-4 cm/s。
关键字:泥石流;危害;治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practical, simply described under the definition of debris flow, all kinds of, and caused the causes and hazards of debris flows, and measures proposed to prevent debris flow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debris flow; hazards; governanc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的泥石流,它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受到暴雨暴雪等一些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破坏力强是泥石流的基本特点。它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建筑物、矿山、村庄等,造成人畜伤亡,以及破坏房屋、其他工程设施、农作物、林木及耕地、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泥石流还会淤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水灾。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都是影响泥石流强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它的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来防治泥石流。
一、 泥石流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泥石流的种类也是各尽不同。
1、从物质成分角度进行分类
1)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2)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
3)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2、从流域形态进行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不能明显的分出流通区和堆积区。
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3、从物质状态进行分类
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它的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像“石海”。
二、造成泥石流的原因和危害
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才会形成泥石流,流域内要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要源源不断的补给泥石流;地形要陡峻,沟床纵坡要较大;在流域中的中上游应有强大的暴雨来提供充沛的水源作为外动力条件。除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加剧泥石流的发生的原因还有人类活动改变自然条件。
1、没有合理开挖
在修建铁路、公路、水渠等工程建筑时没有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因为这些因素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千沟,它就是因为在修建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是造成泥石流发生的常见原因。 比如在甘川公路西水附近,在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接着就在1974年的7月18日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造成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现象严重
滥伐乱垦的后果就是使植被消失,让山坡失去保护,让土体变得疏松,冲沟发育加重水土流失,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造成崩塌、滑坡等促进了泥石流产生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甘肃省白龙江中游树木苍生、山清水秀,但后来因为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
泥石流的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再加上山坡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造成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1、对居民点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对居民点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冲倒村庄、城镇等,淹没人畜,毁坏土地。
2、对公路、铁路及桥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的发生可以将车站、铁路、公路等直接埋没,还可以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造成交通中断,颠覆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致使人身伤亡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当泥石流汇入到河流时还会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危害主要可以从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过
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方面看出。
4、对矿山造成的危害
摧毁矿山及,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使矿山报废都是泥石流对矿山带来的危害。
三、如何预防泥石流灾害
1、防治原则
通过理论研究及实际工程治理,相关的泥石流研究人员积累了一定的泥石流防治经验,总结出一个灾害防治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
2.1预防工程措施
防护工程是针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等主要工程措施做一定的防护建筑物,主要是为了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护坡、挡墙、顺坝等都是主要的防护工程技术。
2.2加强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一种通过种植植被来防止或减少泥石流危害的重要方法,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外,还有一种常见分类方法,它是根据生物类别,将生物措施分为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三种类型。林业措施是指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种植一些植被,可以改善土壤、稳固沟床等。农业措施则为了少了水土流失,根据地形、流域等特点,合理规划,开发坡地农田耕地,让土地被重新利用。牧业措施是指在易发生泥石流山区要避免过度放牧,防止草场退化和水土保持能力的降低,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量。
2.3、治理工作要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
治理工作要与群众利益相结合,换句话说要让群众尝到甜头,才能保证群众的积极性经久不衰。举个例子,在安化大鹿院村实行的是综合治理,早在1988年人均占有粮370kg,人均纯收入就在达到了480元,家家有存款,有余粮。在1984年,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雨,临近大鹿院的每一个村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等,但令人震惊的是唯大鹿院安然无恙。这说明 了什么?降雨程度相近,灾害却显然不同,充分说明该村在治理和防护功能上的明显差别。
四、结论:
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极复杂、周期性较长的工程,更是一项医治大自然创伤的伟大工程,它所涉及到各种学科的知识,不能由单一的一门学科所代替。因此我们要对泥石流进行全面的结合治理,让经济、生态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鹏.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7-1 3.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煤矿是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为了发展。不断的开采煤矿。而煤矿地质不同于其他矿物的地质.导致了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导致了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如何能有效地反映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煤矿地质灾害,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 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由于山地、高原、丘陵占 70%左右, 地质构造活动频繁, 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 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而且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我国能源 70%以上取自煤炭, 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 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 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1/10 以上。
长期的研究实践表明, 无论是地质灾害本身还是对其监测和防治,都涉及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 都需要开展合理的经济评价;但在国内, 对地质灾害, 尤其是煤矿的地质灾害, 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济评价方面的系统理论、方法和经验, 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以往开展的少许研究也多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员进行的, 对地质灾害本身缺乏应有的专业了解。
据有关资料统计, 近20年内, 造成百人以上伤亡的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在我国几乎年年发生。最为严重的是1998年, 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突发性地质灾害 18 万处, 规模较大的有447处, 造成1157人遇难, 1万多人受伤, 50 多万间房屋被毁, 经济损失达270亿元。据专家分析, 95%的地质灾害是因为人类活动而诱发的。
今后一段时间内, 随着更多的基础建设、能源交通项目的启动,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 由于忽视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专题研究, 其教训惨痛。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
2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滑坡、地面塌陷、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淹井、井筒破裂及采矿废弃物污染灾害、水土流失等, 严重地危及着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2.1 山体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 是诱导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亿元计。例如,2004年6月5日下午, 某地区一山体由于暴雨形成的山洪冲刷, 致使山体和煤矿煤矸石渣场拦堤被冲垮, 山体及矿渣约20万m 3 沿坡地向前推移约500 m, 覆盖山脚14户村民住房, 房屋被土石方压塌, 夷为平地, 造成人员伤亡。据现场调查, 该14户住房内共居住56人, 24人被埋, 其中3人生还, 3人死亡, 其余18人失踪。
2.2 地面塌陷
这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塌陷会造成矿区土地大面积水, 会诱发山体滑坡, 还会破坏耕地等等。根据不完全统计, 2000 年以前, 平均每年计划采煤 12×10 8 t, 塌陷土地面积 2.4×10 4 h m 2 , 2000 年以后, 每年塌陷土地面积将以 4%~5%的速度增长。例如,2006年5月, 某地区煤矿在开采时发生透水, 导致村庄多处地面发生塌陷, 全村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该煤矿位于村西北侧, 由于开采历史悠久, 采空区面积大, 放炮时引起原来堵水的地下封墙出现松动和垮塌, 村子地下老窿积水迅猛涌入矿坑内, 造成村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地下溶洞土层发生崩落, 使地面出现裂缝和产生塌陷。
又如,由于过量采煤导致地表塌陷, 某采煤塌陷区昔日大片良田,如今变为一片。因地面塌陷, 附近已有4个村庄被迫搬迁。地面塌陷面积达4万h m 2 , 治理 1 h m 2 塌陷地要花费近 90 亿元。
从这些资料看, 煤矿的开采严重威胁着矿区土地资源和人民的生活, 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煤与瓦斯突出
据统计, 我国在 1984—1995年的11年间, 煤矿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近 10 万余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例如,1991年4月21日, 某省煤矿瓦斯煤尘爆炸, 死亡147人。2006年8月4日16时左右, 煤矿发生有害气体涌出事故, 至今已造成 18 人遇难。同时该煤矿范围内发生地面塌陷,造成井下一个永久密闭区被打开, 同时产生明火, 导致有害气体涌出。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上看, 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 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
2.4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如1993年1月5日某煤矿突水量 3.96×10 4 m 3 /h, 直接经济损失 1.35 亿元。又如,1996 年8月4日, 某地区连降暴雨, 山体边坡产生大量崩塌、滑坡, 受洪水夹带形成泥石流, 堵塞泄洪沟谷, 抬高洪峰, 使均匀泄洪变成集中泄洪, 下游洪峰高达 6 m~7 m, 洪水灌入矿井, 导致煤矿大面积冲淤, 546 名当班工人被困井下, 冲毁桥梁和公共建筑设施, 致使该地区周围的街道、商店遭到洪水、泥石流的袭击, 淤泥深达数十厘米, 造成矿工和居民死亡共 60人, 经济损失达 2 亿多元。
3 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维持社会的安定, 必须切实重视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御, 制定防御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科学管理并建立科学预报工作
各种地质灾害均有其自然属性, 其发生发展既有偶然性, 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煤矿生产要规范化, 杜绝私挖乱采现象, 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煤矿采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才能彻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首先, 摸清地质灾害底数, 基本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在此基础上拟定防治规划、计划。其次, 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检查研究, 以防为主, 综合治理。第三, 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 健全完善 5 个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 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建立政府预测预报体系, 分定期、不定期、长期、中期、近期及临灾警报等, 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通报、曝光。
3.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灾意识
宣传各种地质灾害知识, 培养全民灾害意识, 可以做到灾前有防, 灾中不慌, 灾后自救, 提高生存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通过各种途径做好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起人们对灾害的足够重视, 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达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的效果。
4 结束语
我国煤矿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大小多样化 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 资源开发中引起的地质灾害相当严重, 给矿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各个煤矿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复杂的, 单独的强调任何一种诱发因素和只采取某项防治措施都是片面的。因此, 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煤矿环境, 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煤矿地质灾害, 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今天,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全区防汛抗旱工作。5月1日至10月1日是嘉流域的主汛期,各地各部门务必严格按照国家防指的要求,扎实做好汛期防汛工作,并要继续抓好抗旱保苗。刚才,荣秀书记宣读了表彰文件,几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请大家认真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做好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讲三点意见:
今年,我区遭遇了罕见的冬干连春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前些天下了几场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旱情,但是几个山区乡镇的旱情还没有根本缓解,抗旱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气象部门天气趋势预测,5月份降雨量偏少,7月中旬开始有25天左右伏旱天气。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视困难,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落实好全区春季抗旱工作会议精神,切实用好抗旱资金,夯实水利基础,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同志们,久旱必有久雨,我们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也务必把防汛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虽然今年嘉陵江发生中高洪水概率较往年持平,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大水,局部暴雨导致的洪水灾害随机性增大,暴雨、大暴雨天数多于常年。特别是去年螺溪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为我们敲响了防汛的警钟,绝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务必抓好抓实。目前,就我区汛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近年来我区未发生较大洪水,导致一些领导和干部存在着侥幸心理,对防大汛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思想准备;二是部分乡镇和部门在汛前未对辖区重点部位进行认真排查,对自己辖区哪些是重点防汛部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心中无数;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防汛预案编制不完善,责任人不清楚,防汛资金未落实、物资准备不足,通讯不畅;四是区内小(二)型水库病险严重,进库公路交通不畅,如遇堤坝垮损,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问题如不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旦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财物,群众的生命都难以得到保证。为此,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宁可花钱买平安、不可花钱买教训,始终绷紧防汛这根“弦”,全面、深入排查并及时、彻底消除防汛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度汛。
防汛安全,事关全局。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务必把当前的防汛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抓紧抓好抓实。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发动要到位。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务必认真分析大暴雨、大洪水灾害形势,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思想,克服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和松劲情绪,切实做到“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不备”,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层层宣传,层层发动,鼓励全民参与,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防汛预案要到位。这是防汛抢险工作的基础,必须提早做好。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在原有预案的基础上及时会商分析,再完善、再细化、再落实。对重点水库、嘉陵江和螺溪河沿岸城镇、低洼地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或区域,要公布行政首长和部门责任人。特别是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段和病险水库,必须更加严格地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制度,如遇紧急情况要在第一时间通过投亲靠友避躲和转移疏散等办法,紧急转移群众,确保安全度汛。一旦出现险情,要迅速启动预案,领导干部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力组织抢险救灾。去年,我区投入资金470万元,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该系统汛期将投入使用,各地要落实专人管理各个监测站点,确保各个监测站点信息及时汇集到中心预警平台,加强群测群防管理人员培训,掌握雨量站、预警广播等监测预警设备的使用技能,确保山洪灾害发生时能够按预案要求及时组织人员撤离。
三是抢险准备要到位。一要搞好安全检查。将各类水利工程、桥涵、码头、物资仓库、供电供水设施、通信线路、广告牌等作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全面检查,消除隐患,及早处置。二要落实防汛物资。要及时准备防汛抢险的船只、麻袋、木材、油料、车辆等;检修河心洲坝救生高台、救生船只等防汛设备设施,确保汛期能够正常投入使用。三要落实抢险队伍。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成立抢防突击队,指定抢险部位。同时,要组织流动抢险队,抽调精干抢险人员,一遇险情,立即行动,全面出击,及时救助。
防汛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任何环节都来不得丝毫麻痹和懈怠。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务必以非同寻常的谋划和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强领导,严明纪律,服从指挥,科学调度,扎实做好防汛工作,为实现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做好防汛抗灾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要将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城镇、每一座水库、每一处险工险段的防汛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已经纳入治理防范地质灾害的险区也要落实责任人,特别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病险工程、重点工程更要高度重视,倍加小心。各地一定要抓紧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全面实行问责制。要进一步完善各项
规章制度,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防汛工作的全过程。防汛主要责任人要身体力行,亲自指挥,加强协调,落实措施,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防汛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进一步加强配合。防汛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各地各单位务必认真落实防汛会议精神,以全区防洪安全大局为重,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切实履行职责,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气象、水文、水务、防汛和国土部门要加强汛期值班,及时掌握和分析雨情、水情、汛情及地质灾害情况,畅通信息,当好参谋;电力、交通、建设、民政、公安、卫生、农业等部门要分别搞好抢险物资、交通、通信、电力等服务,加强安全保护,确保有大汛而无大灾,有大灾而无大疫,确保灾民及时安置和救济。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iming at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takes rock slope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as example and evaluates and compares its stability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alysis(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pole and other intensity projec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numerical calculation), in order to work out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关键词: 岩石力学;稳定性分析方法;崩塌危岩体
Key words: rock mechanics;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
中图分类号:P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18-02
0 引言
危岩体(dangerous rockmass)一般指被多组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以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的地质体。由危岩体造成的崩塌灾害,可对公路、铁路、水电站等工程设施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涉及到山区人员密集地区的房屋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具体针对工程实例中的崩塌危岩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及分析也已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1 工程概况
危岩体所在坡于侵蚀构造中山亚区,山体高程1147.4m~1087m,相对高差为60.4m,坡向近东西,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坡体坡度上缓下陡,上部坡角40°~50°,下部坡角70°~85°。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岩层均呈单斜产出,片麻理产状190°∠10°,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为顺层坡;坡度整体连续,无控制性构造穿越,仅局部地段存在部分临空陡崖。由于岩体受风化作用严重,目前处于较不稳定状态,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亟需进行稳定性分析,防止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该高陡边坡岩性单一:①阜平群四道河组(AFsd):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浅粒岩,混合岩化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片麻理产状190°∠10°。②第四系洪积(Q4pl):以洪积层为主,岩性为卵石,结构中密至密实,磨圆状,粒径3~7cm,均匀性差。
区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节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12.4~12.7℃,月平均气温为26℃,最高气温为39.2℃,最低为-24℃,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降雨量平均534mm,冰冻期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冻结深度0.7~1.0m。由此可见,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加剧了危岩体的风化作用。
2 崩塌危岩体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2.1 崩塌危岩稳定性定性评价 崩塌危岩体节理发育,节理间距一般0.4~>1.0m,岩体结构类型以块状或裂隙块状结构为主,局部为碎块状结构。边坡中的节理主要为张节理,裂面光滑平整、无擦痕,且多数节理无胶结,充填物很少。
通过对收集的节理裂隙进行统计,勘查区主要发育有2组节理裂隙(表1-3),产状分别为100°∠70°~120°∠80°和193°∠46°~225°∠85°。裂隙极点等密度图和走向玫瑰花图见图1。
危岩体坡向208°,坡度83°,坡面高21m,岩层产状190°∠10°,两组节理裂隙,产状170°∠83°,10°∠80°。①坡向与片麻理面同向,为顺层结构,②、③与坡向和节理面呈小角度相交,为不稳定结构组合关系,④为反倾结构面主要起切割岩体作用,综合分析为整体不稳定结构组合
(图2)。
2.2 崩塌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 该区危岩体破坏方式为滑塌式。
2.2.1 计算工况的选取
危岩的计算工况一般为以下三种工况:
Ⅰ工况:自重状态(包括裂隙水压力);
Ⅱ工况:自重状态+暴雨(降雨的重现期按20年选取);
Ⅲ工况:自重状态+暴雨+地震。
滑塌式危岩稳定性计算模型(图3):
①对工况Ⅰ和工况Ⅱ按下式计算:
F=■
式中:F—危岩稳定性;H—危岩体高度(m);Q—裂隙水压力(kN/m),Q=rwe12/2;U—滑面水压力(kN/m),U=0.5γLhw;W—危岩体自重(kN/m);C—后缘裂隙粘聚力(kPa);?准—后缘裂隙内摩擦角(°);α—下滑面倾角(°);e—裂隙深度(m);e1—裂隙充水高度(m)。
②对工况Ⅲ按下式计算:
F=■
式中:P—地震力(kN/m),P=ξw,其方向可视为水平;ξ—地震系数,本工程取0.05。
③计算参数的确定:
计算参数的选择考虑裂隙的贯通程度、裂隙的填充程度及裂隙的结合情况,《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B50/330-2002)表4.5.1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来确定裂隙面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准;天然状态下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0.05倍,暴雨时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0.5倍。计算参数见表2。
2.2.2 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稳定性计算公式及稳定状态划分标准对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及稳定性评价,其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按照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对危岩块体稳定性的差别,危岩块体在工况一条件下为欠稳定、工况二、三条件下为不稳定。
3 危岩体的治理
根据危岩崩塌模式及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治理:①清除上部松动危岩,以人工清除为主,机械清除为辅,不宜使用爆破清除;②对大块危岩采用锚固、支撑等方式进行加固;③对岩腔部分进行支撑加固,对后侧裂缝进行灌浆处理,避免产生倾倒式崩塌;④设置被动消能槽以及拦挡墙(网),降低危害风险;通过以上治理措施,区内危岩得到了有效控制。
4 结论
①根据现场危岩的特点,区内危岩主要崩塌方式为滑塌式崩塌,危害性大;②通过对典型剖面采用稳定性定量计算以及赤平投影相结合,对崩塌危岩稳定性作出了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③通过稳定性计算结果与赤平投影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一致,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中国地质调查局.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