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第1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4-0119-06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集群经济特别是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对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所起到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在产业内、产业间的生存环境和运营状态,同时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分工和差别性发展产生了市场主体对知识交易的需求,企业发展更加依赖外部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分工,即企业专精于某种产品某些环节的生产加工,在其知识积累不断深化的同时,广度却在逐渐缩小。由于创新活动要求各种知识的共同支持,外部知识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较为独立的内部创新模式已经被多方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组织间合作所取代,企业创新的集群组织形式因此产生。

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更是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较量,企业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优势地位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企业集群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具有对科技创新强烈的内在需求,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的突出成就到中国中关村的综合效益示范作用,无不得益于企业集群的发展。以企业集群为基础,注重与创新体系中的其他要素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

熊彼特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三类,其中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引入生产当中。从长远看,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间技术水平的竞争。熊彼特所谓的创新集群,主要指创新活动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成群状态。此外,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动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熊彼特在企业集群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是确定了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企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熊彼特对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关注为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在熊彼特的研究基础上,马姆伯格和库克发现,多个企业或者组织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区域创新理论开始形成。摩根进一步认为,由于不同于国家创新中存在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网络关系,主要由企业组成的区域性创新比国家层次上的创新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技术创新成果更为突出。

基步尔等结合成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欧洲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集群创新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渐进创新,即在已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谨慎地逐渐地进行技术改善,通常表现为技术的小规模变化和增加;另一种是激进创新,这种创新是对现有技术的彻底革新,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激进创新表现为技术的质变,其结果是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产生。企业集群采取何种创新形式主要取决于集群自身的特点,传统的企业集群,如服装产业和钟表产业通常采取渐进创新,主要通过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活动,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型集群则倾向于采取激进创新的方式,技术创新的成果大多能够代替原有的知识。由于激进创新是现有技术的彻底革新,因此对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究竟采取哪一种形式,企业集群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环境和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国内学者对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分析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区域创新中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合作形式。如尚勇与朱传柏将创新归结为企业在地理上集聚的动力,而空间集聚的载体就是区域创新系统。[2]魏江认为集群创新相对于个别企业创新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集群创新将正式与非正式的创新网络和相关机构加以结合,促进集群内部创新成果的形成和应用,因此创新活动的单位是整个企业集群而非企业个体。[3]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将企业集群看作是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软环境,而并非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证明,单个企业还不具备承担产业技术创新重任的能力,而企业集群作为主体整体发展,实施集群技术创新则更为可行。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为前提,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形成相应的聚集效应,同时促进创新的产生、传播和扩散的集群创新过程而采取的企业战略。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表现为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1.既合作又竞争。这是企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在集群创新的任何阶段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表面来看,从企业技术创新到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似乎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集群”成为了创新过程的核心。进一步来讲,集群中的各个企业通过联合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体,利用集群创新实现共同发展。但企业对于自身利润的不懈追求又不可避免地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竞争。而技术创新成果往往是企业的核心利润点,其垄断的程度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长期的商业利润。此外,掌握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司越多,技术扩散的发生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意味着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成果应当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技术独占则是该过程的最优化结果。以上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征,使得企业在实行集群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面临着怎样从二者之中得到满意的结果的两难选择。评估企业采取的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支持何种战略决策。

2.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企业集群内成员在共同创新的过程中达到人力资源、研发资金和研发设备共享,可以有效地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欠缺,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相互学习和知识溢出,创新成果在企业集群内部迅速得以转化,使得集群内企业创新和生产成本都大大降低。

三、企业集群资源共享方式的分类

企业外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往往因为其稀缺而难以获得。集群内部企业则通常选择与拥有某种资源优势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通过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技术方面和市场方面的风险。

(一)通过资金投入分摊形成的创新资源共享

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作为支持,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共同提供并共同承担研究资金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当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取相应资金时,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分摊模式就成为集群内部企业的优先选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可以避免同质研究的重复过程,有效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规模效应的优势也能够得到体现。通常来说,企业通过集群技术创新的协作过程越紧密、协作活动越频繁、协作关系越成熟,合作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获得的专利在数量和质量上越有优势。

(二)通过人力资源合作形成的创新资源共享

人力资源是创新知识和技术信息的核心载体,是创新过程的重要执行者和创新成果的根本来源。人力资源在企业集群内部的有效流动,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而具备一定技术创新水平的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集群内部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共享,特别是研发人员合作,客观上加快了信息和知识在企业之间流动速度,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通过研发设备共享形成的创新资源共享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创新研发设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方面,研发设备水平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出影响更加明显,特别是通过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设备仪器,能加速研发活动进程和提升技术创新成果水平。另一方面,设备更新换代也对成本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收回设备引进的成本,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挫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四、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功能

企业集群创新战略的功能是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优势,具体来看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优势。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静态优势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静态竞争优势是企业集群普遍存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聚集资源、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等方面。

1.聚集资源。企业集群是一定数量企业的聚集,这种聚集首先表现为资源的聚集,从而表现为资源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聚集集群外资源。相对于个别企业,企业集群在资源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更高的要求,也为与之相关的资源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企业集群形成后,将自身需要的外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知识资源吸引到集群内,这些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这样的资源聚集效应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聚集集群内资源。企业创新集群一旦形成,为了实现整个集群内成员技术创新效果的最优化和创新效率最大化,集群内企业资源向整体配置和共享的方向转化。随着集群内企业资源不断聚集,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证了集群中企业个体的技术创新资源提升。各个企业所形成的技术创新资源如果得到有效的协调配置,整个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资源也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对于企业集群创新而言,实现了从整体配置到个体提升再到整体配置的良性发展过程。

2.控制成本。由于企业集群内部技术创新分工与协作,技术创新的过程得以分解到集群内各个企业,而各个企业分别着重于技术创新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部分,然后再将各自的成果汇集一起,形成最终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个创新过程是将本应当由个别企业进行的创新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摊到企业集群中的多个成员中,即从企业个体创新成本转化为企业集群创新成本,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从整个企业集群来看,由于资源在集群内部的重新配置使优势资源得以集中发挥作用,特别是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水平提高,在创新过程中会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更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因此,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不论从个体角度来看,还是从集群角度来看,都是实现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3.控制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除了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外,风险控制也是其突出的优点。企业集群共同承担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因而对企业而言技术研发所要承担的失败风险也相应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达九成的创新失败概率,而即便产品成功面世也未必能够收回投资,因而风险是企业创新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企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规模不同,其对研发资金、创新决策、创新绩效的贡献不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是对企业自身创新资源衡量以适应外部技术竞争环境的过程。企业集群内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依据自身的创新资源,需要获取不同的创新成果,具有不同的创新动力。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企业集群中的成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企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技术创新风险。第一类技术风险是 “搭便车”现象,即企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存在对技术创新少投入或不投入,而从集群内其他企业获取创新的关键技术或者共性技术的企图,从而影响整个集群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此类风险多存在于创新意愿不强的企业集群,采取这种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集群内的企业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出发选择适当的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对于采取领先创新战略的企业而言,这种知识技术外溢过程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负面影响。但集群内部创新成果的广泛使用又可能产生另外一类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风险,即“技术锁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其产品的规格参数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标准,与之相比更为合理的竞争产品则很难被企业所采纳。尽管存在以上的技术创新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选择符合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仍然是有效的风险控制方式。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优势

相对于静态优势而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是以信息与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1.促进创新。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别不仅是由企业内部所决定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企业集群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由于企业集群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单个企业孤立发展而带来的不利于竞争的因素。企业集群的存在使得企业对集群内其他企业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从而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竞争力。企业集群这种促进作用有利于在集群内部形成具有强烈创新意愿的创新文化环境。集群内部的整体创新有利于促进生产各个环节的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沟通网络,这包括企业之间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交换。这样的交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媒介支持,特别是非正式的沟通能够在隐性层面形成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习。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成员之间的知识学习。集群内部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交流时常伴随着信息和知识的扩散,这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成熟的企业集群之中,企业员工可以在保证职业忠诚度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公司进行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必然伴随着相关信息资源和知识技术的流动。因此,企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成员企业在知识学习上的困难程度,具备较高技术创新水平的企业创新成果也能够被其他企业所吸收。

五、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一)集群内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战略

在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分为三类: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

独立创新是指在某一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下,集群创新主体独立开发和利用资源获得创新收益。毋庸置疑,独立创新在技术和利润独占性方面都大大优于合作创新。但是独立创新也存在着对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苛刻要求,同时信息、知识方面的局限也加大了独立创新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独立创新需要企业独立承担创新活动带来的巨大风险,越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活动,与其伴随的失败风险越大,有时甚至血本无归。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之后,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放弃独立创新而选择合作创新。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即该种资源能够对创新活动有所贡献,且必须被潜在合作者所认可。当企业不具备进行领先创新的条件时,实现技术创新主要的途径则只能是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少量的改进。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地理上的聚集使得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变得更加容易,无形之中降低了模仿创新企业的产业进入门槛。

(二)国内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各地区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与专业化分工,企业集群逐渐形成。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聚集,而企业集群的发展和经济开放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4] 我国企业集群的早期发展多是以中小企业地理聚集的形式出现,[5]发展的大多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主要考虑解决非农劳动力就业问题。[6] 同国外企业集群相比,我国的企业集群在制度变迁的进程中,由于制度欠完善,使得企业更依赖于关系资源与外部网络,来减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7] 而不是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上述目标,[8] 人际关系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在许多领域和地区,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或者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即可完成早期的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资金与技术进入壁垒较低,某一行业内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使企业集群得以产生。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与集群外企业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基于对自身创新资源的判断来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而企业集群内部形成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创新合作建立了基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企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来增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集群相比,我国企业集群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为例,由于存在着激烈的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和完善的企业集群创新系统,企业通常选择积极的技术创新战略,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优势的企业集群,但整体上较低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产业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越来越不占优势,低端制造业危机迫使相关企业集群加快技术创新。根据我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各类市场逐步向外资企业开放,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对我国的重要产业加快渗透,使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的前提

在企业集群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对我国企业而言,与集群内其他企业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能力,是企业在集群中获得生存发展机遇的途径之一。企业集群识别并把握合作创新机会从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是一种技能,是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企业集群内成员技术创新合作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以保证集群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这些前提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确保企业在集群技术创新中获得满意的收益。企业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首先判断自身能否在该决策中获益,因此,实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需要确保参与技术创新合作的企业能够获得共同的利益,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为企业带来各自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利益和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市场或经济利益,这是企业集群创新实现的核心基础。

2.确保企业在集群技术创新中创新目标的统一。企业集群内的成员,根据对技术创新合作可能获得的创新成果预期,通过协商形成各方共同认可的创新路径。由于企业内部对于技术创新成果存在较为明确的目标,在技术创新中通常依据创新目标来选择合作伙伴。另外,统一的创新目标也有利于避免技术创新过程中,因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而影响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3.确保企业在集群技术创新中相关活动的协调。在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方能够投入的创新资源和具备的创新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实现最终的创新成果,合作成员之间要注意组织协调相关的活动,以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衔接,并各自确认承担相应的成本和风险。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19.

[2]尚勇,朱传柏.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0-38.

[3]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5-60.

[4]徐康宁.以时代精神把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评《当代产业的知识化与生态化》[J]. 江海学刊,2001,(3):184-185.

[5]Schmitz,H. Collective Efficiency: 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5,31,(4):529-566.

[6]Schmitz,H. Small shoemaker and the Fordist Giants: Tale of a super-cluster[J]. World Development,1995,23,(1):9-28.

第2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企业生态系统 创新战略

随着计算机、通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所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处于了网络环境中,研究企业生态系统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采取正确的创新战略强化其竞争力,保持自身与网络环境的动态平衡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一、企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企业生态系统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组成,包括企业个体及同质企业形成的种群(∑ai)、消费者(∑bi)、供应商(∑ci)、市场中介(∑di)等,用函数表示如下:企业生态系统 = F(各生物成员) = F(∑ai,∑bi,∑ci,∑di,…)

二、网络环境对企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的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为2.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16%,整个世界成为了现实与虚拟、个体与全体紧密交织的“网络”,这既为企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着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所有人都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资料,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和利用,通过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即时参与各种网上活动,地域和空间概念也逐步模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形成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共享。企业生态系统与网络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创新活动与信息交换关系密切,更是首当其冲:

(1)创新源泉扩展。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创新切入点才能进行,寻找到合适的创新点则要求企业积累一定的信息、知识,相关技术的发展,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能为企业生态系统创新积累、搜索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为之提供更多的创新方向。

(2)创新速度加快。在网络环境下,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模仿创新速度直追最初创新者的步伐,新产品、新技术一出现就成为众多企业模仿的对象,企业必须以加快创新速度,持续创新才能维持竞争优势。

(3)合作创新成为势趋。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生态系统拥有了跨时空交换信息的能力,减少了创新过程中信息搜索费用,创新成本大幅降低,企业间的联合变得更为可行,合作创新成为创新战略的发展新趋势。

(4)信息、知识的分布不均衡性加剧。企业生态系统拥有创新所需的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可能参与合作创新,进而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从而加剧信息、知识的分布不均衡性。

(5)人性化管理及软性创新的重要程度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权威的作用日渐式微,人们渴望更趋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交流、沟通,组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软性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面对复杂、极度不确定的网络环境,我国企业生态系统创新尚存在许多问题。

(1)信息利用率偏低。尽管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进行多年,信息基础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对网络信息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致使信息的利用率偏低。

(2)创新资金投向失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政府的创新资金侧重于投向科研院所,作为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经济成分的企业获得国家创新资金的机会偏少,创新资金不足,难以引进及留住创新人才,对于创新有心无力。

(3)信用机制缺失。创新是一个信息、知识不断交流的过程,共享相关信息、知识是创新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但我国的信用机制严重缺失,戒备、怀疑取代了信任与支持,致使企业技术创新障碍重重。

(4)组织结构柔性差。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拥有快速响应能力才能及时把握市场机遇,组织结构柔性对于提高响应能力至关重要,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僵化,往往难以快速组织资源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浪费了大好机会。

(5)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为几句独特的标语或口号,对于合作、共享等的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氛围较为压抑,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企业文化支持。

四、我国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战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生态系统创新战略应该从宏观―国家与微观―企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宏观方面:国家要为企业生态系统创新创造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宣传等方式营造利于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同时要加快不利于企业生态系统创新的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将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到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中小民营企业与个体企业中,还应通过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和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信贷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资金,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为其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合作研究,提升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

(2)微观方面: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更多的努力,应积极进行组织变革,致力于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形成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其适应环境、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生态系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鼓励其员工培养学习及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生态系统,需要根据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慎重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的利益分配方案,并努力培养信用机制,维持较为稳定的关系,逐步组建起创新网络,为持续创新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促进企业生态系统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国家宏观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企业生态系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系统内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自如,李玉琼.网络环境对企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J].求索,2005,(03):130-132.

[2]桂萍,高维义.企业生态系统时代的竞争战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03):236-238.

[3] Econnomides,Nicholas.The economics of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4]马彪,彭锐.论知识战略及其选择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2006,(04):54-57.

第3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 低碳视野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价值分析视角下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碳交易条件下高碳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路径的思考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小国有机械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电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的财政激励政策选择 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 服务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武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13.

②环保资讯网.“最环保华能IGCC火电站”成本高居不下.[EB/OL].’2010-11-8.

③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8下).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5]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第4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竞争力;战略

本文为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民营企业竞争力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2117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4日

战略是企业一段时期内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关键性问题的谋划,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生命周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有必要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科学的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一、财务管理战略选择

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用集中的财务战略。在筹资方面,企业应根据未来偿债能力选择可以接受的融资方式,通过留存收益来提供资金。在投资方面,企业应根据有限的资金,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通过资源在一项业务中的高度集中,增加主要业务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为企业发展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在成长阶段,民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市场规模,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一般会采用扩张的财务战略。在成长阶段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多,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贷款等融资方式都可供企业选择。

当民营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企业资源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后保持相对稳定,资源结构趋于合理,融资活动不再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开始表现为净现金流出。因此,应该把延长企业寿命作为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即稳健的财务战略。

因外部环境变化或经营问题处在衰退阶段的企业往往会考虑紧缩目前的经营,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保守的财务战略,即防御财务战略。采取防御财务战略并不是全面的退缩,而是积累内部力量来寻找新的机会。减少现金流出并增加现金的流入是防御战略的首要任务,通过合理的财务战略,有效利用资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获取新技术等,就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成长。

二、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民营企业面临着由粗放型、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有力杠杆就是技术创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初创阶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萌芽阶段,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要善于开发市场上急需的产品,采用自主创新战略进行产品创新,初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低的企业来说,在企业初创阶段,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其研发的需要,必须依靠模仿创新。

企业成长阶段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期,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要将技术资源向创新链中下游集中,在工艺、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步,立于不败之地,应继续采取领先或跟随战略。

企业成熟阶段的技术能力到达完善状态,市场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创新战略主要是对企业的日常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或是发展一些互补性技术来促进企业市场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在市场中内保持领先优势,应选择领先战略或跟随战略,加大工艺创新力度。技术创新能力中下的企业,宜采取模仿战略,以工艺创新为主。

在衰退阶段,企业新能力将要产生,旧能力要被破坏,也就是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前奏。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应采取领先战略或跟随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在新领域的力度,更新企业能力,产生新的能力发展规划。技术创新能力中下的企业可采用工艺创新改善产品的质量或增加新功能,开辟新市场。

三、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在初创阶段一般不轻易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高的行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资源集中。在这个阶段,企业多由为数不多的初创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简单,基本上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此时的企业组织通常会制定集中战略,这种战略要求人力资源聚焦于招聘、选拔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如生产、销售、高级管理人员,为组织的顺利运行和成长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同时,作为企业的创业者应当开始关注理念、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员工的激励和薪酬政策也应该做出长期的规划,特别对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计划应当开始制定。

民营企业进入成长阶段,生产资源突然性增加、销售市场和销售额爆炸性扩大,同时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仍然停滞在以前水平,这时企业可能出现不协调,因此在此阶段,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迅速走向衰亡,当然也有不少企业能够崛起。处于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常常开始考虑多样化经营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不仅要制定招聘选拔优秀员工的措施,还要注意不同类型员工的性格、兴趣、素质、结构与组织战略、组织岗位、企业文化的匹配,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企业组织的成长。与此同时,企业的薪酬激励政策也应当制度化、公开化,并且加大对员工创造性的激励和个人贡献认可等多种激励形式。

民营企业进入成熟期,有的企业可能成长为实力强大的企业,有的企业则仍可能保持较小的规模。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业务领域已经比较稳定,企业规模也比较稳定,企业进入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时期。在成熟阶段,民营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最可行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在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成为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包括在营销、质量、创新、技术能力和服务等方面,企业也要选取某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差异化人才。此阶段人力资源规划要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同时注重培训和开发,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力争在同行业或某一地区保持人力成本效益优势。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吸收有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人才。

四、品牌战略选择

民营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长期品牌战略,既要突出其产品特色,又要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好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要培育适合民营企业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于名优品牌企业,可以考虑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规范市场竞争环境,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才是品牌孕育、生存和发展的最好环境。

民营企业要选择适合自身和行业发展的品牌创建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来决定采用以技术支撑品牌策略、服务支撑品牌策略、品牌成本最低策略、品牌差别化策略等。加强品牌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开发,通过媒介关系沟通、政府关系沟通、赞助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来支持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与企业竞争的核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收到企业家和国家的重视。中小企业由于受技术、资金、人才等的限制,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困难重重,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随着莱芜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莱芜企业具有普遍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探讨莱芜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已成为一项急迫性的任务。

一、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1、自主创新的意识

企业的创新意识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影响。西方的思维方式跟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文化是一种鼓励、提倡创新的文化,而中国文化讲求中庸之道,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创新意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拿西方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管理系统来管理中国的企业的原因之一。

2、自主创新投入的要素

创新是一种高投入的活动,而这种投入得到的回报往往也是比较缓慢。它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物力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个方面也是经常被企业所忽视。企业往往在关注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忽略了人是企业创新的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人力、物力等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自主创新的生产能力

创新的生产能力,包括了企业设备状况先进性、操作工人的素质水平和生产工艺的标准要求三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设备状况先进性只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技术性要求,不断对原有设备进行淘汰、更新与改造。所体现的符合先进技术性能要求的设备占设备总体水平的比重。另一方面,操作工人的素质水平指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学历、技能等方面的水平。从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设备的先进性只有在与符合制造要求的人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三方面,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等级、对生产技术适应性和工作质量都是生产工艺的标准化的要求。

4、新产品的营销能力

新产品的营销能力,包括创新项目市场调研能力和创新技术或者产品。其中,创新项目市场调研能力包括企业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创新产品潜在需求分析、竞争对手状况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指数的评判,可以充分了解与认识创新项目的市场发展状况和水平。而创新技术或产品营销能力指中小企业创新研发的技术或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与销售水平。

5、自主创新的管理能力

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风险高的艰难活动。因此,企业在创新活动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许多的企业都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或者直接倒闭。那么,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事,如何有效、合理、迅速的调度企业资源支持创新,将影响创新活动的进行,也决定了创新能否成功,这是对企业创新活动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提高我市中小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对策

中小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工作,组织力量搞好企业的创新战略研究,确立技术发展方向,围绕核心技术做好持续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坚持多种创新模式并举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某种能力和资源缺口是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的:自主开发、市场购买和合作开发。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这三种创新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中小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时候,要树立多种研发模式并举的理念。要建立科学的、量化的技术评价体系,根据创新战略将技术划分为核心技术和一般技术,对于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要组织力量进行自主研发,而对于一般技术则可以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模仿创新或与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业的合作创新。在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获得技术成果,更要注意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参与合作创新为后续的自主开发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设立开放的研发中心

一般来说,成功的大企业往往都在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限制,往往并不拥有研发机构。中小企业要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从外部争取资金支持,建立研发中心,负责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中小企业要以行业公共技术为依托,把研发中心建成公共研发平台,即研发中心要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吸引高校的科研力量来帮助研发中心完成试验,从而密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在合作中增强高校的信任感和合作动力,最终建立长期的合作创新关系。在合作创新中,企业不仅能获得先进的技术成果,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采取全面开放创新策略

“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开放式创新策略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利用企业内外部两种渠道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有限,实施开放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创新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中小企业要采取全面开放式创新策略,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获取新产品创意;通过与技术中介等组织的合作,获取新技术信息;通过与政府部门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获得研发资金;通过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获取外部的先进技术;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提升创新效率;通过授权等方式,将自身无法完成商业化的技术转移给其他企业直接获取经济利益。开放式创新主要是在内外部创新要素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4、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管理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对技术创新的管理过程是两个并行的过程。中小企业要克服创新管理的任意性,加强对整个创新过程的管理。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围绕创新战略部署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要掌握管理创新的先进方法和工具,加强对创新过程的有效引导。在技术创新过程早、中、晚的各个阶段,都要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也有助于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我市中小企业大都集中于传统行业,做大做强企业关键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一方面,企业自身必须高度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要通过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要合理利用莱芜本地的优势资源,努力发展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的品牌产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主动融入莱芜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谋求与大企业走“协作配套、共同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做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则应积极通过相关政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扶持部分实力强的中小企业,大力吸纳科技人才,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提升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第6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137―06

在当前信息网络社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本身也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高度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本文基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若干问题。一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对企业技术

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是由于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以专利信息为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信息、法律信息和经济信息,具有巨大的经济、技术、法律和情报价值,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专利信息和专利文献密切相关,是对专利文献经信息化处理后的信息。专利信息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专利信息甚至被认为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它是企业实施专利信息管理和专利信息战略的基本载体和对象,企业通过实施专利信息管理和专利信息战略,可以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防范法律风险,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专利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体现于:一是提高研究起点,避免重复研究。在专利信息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相关技术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利于企业在把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瞄准技术空白点,同时可以获得研究思路的启发,提高研究的起点。对现有专利技术的掌握也有利于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避免研究资源的浪费。如根据欧洲专利局早些年提供的调查资料,欧洲专利条约成员国利用专利文献,每年可以节省300亿马克的研究开发费用,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开发速度。二是进行技术预测,跟踪技术发展方向,指导技术创新过程。检索和分析专利文献与信息,企业可以及时掌握技术发展变化趋势,主要竞争对手分布及其战略动向,从而根据技术的变化趋势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保障技术创新的成功。三是防范专利侵权。专利权具有独占性,如果企业开发出来的技术落入在先的专利权人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就可能被指控为专利侵权。在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销售前进行专利信息分析,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形的出现。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指导技术创新活动。例如,四川东风汽车公司建立了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分析平台,跟踪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专利进展情况。在一起引进与合作事务中,其通过上述平台,及时发现了风力发电技术引进与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针对阿尔斯通在我国的“汽轮机转子”专利申请对其开发核电技术造成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制定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这两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无疑需要以充分占有专利信息为前提。另外,企业利用专利信息还可以查找因故失效的专利,免费利用,以节省企业资源。无疑,专利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建构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为内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正因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信息网建设,以此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支持。以德国企业为例,企业总部一般设立了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数据库,在公司内部实现了知识、信息共享和数据及时交流。我国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山东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在利用专利信息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于:一是在企业发展决策中运用专利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如公司通过对综采放顶煤技术等专利信息的分析,为公司选定科技攻关方向、确定优势技术和技术贸易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在专利技术转让涉及评估专利的稳定性及专利技术价值时利用专利信息帮助进行决策。三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该机制集专利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于一体,通过该预警机制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对手专利分布,避免风险。

冯兴石:《山东兖矿集团构筑知识产权优势促进企业平稳发展》,《专利工作动态》2010年第20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冯晓青: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二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公益性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机制”、“社会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的服务队伍严重不足”、“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服务网络远不能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公众缺乏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权威、高效、便捷的手段”。

科技部国科发政字〔2006〕562号。我国公共性质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总体上存在分散而缺乏整体性、缺乏统一制度和规范体系,运作效率不高的弊端。以专利信息数据库为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尽管数量较多,但深度加工不够、数据库资料欠完整和规范,检索技术和手段较为落后,不能有效地支撑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专利战略实施的需要。

我国企业建立专题性质的专利文献数据库的情况也不够理想。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对1245家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状况做过调查,关于企业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问答中,有效回答1145家,其中建立了专利文献数据库的企业191家,占有效样本的17%,没有建立专利文献数据库的企业963家,占有效样本的83%。

张少萱:《中国出口企业专利侵权预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11期。国资委2006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中央企业缺乏专利及其文献检索制度的占47.3%。科技部2011年的调查则显示,尽管只有6.4%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开发或者受让技术之前没有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和信息分析,但对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程度并不高。

三加强基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

战略融合的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

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大力改进和完善。改进的基本思路如: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增强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增加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整合现有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公共平台,创建内容全面、资料权威、更新及时、检索方便快捷的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平台。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的立项就体现了国家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重视。

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需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布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数据库。大体上讲,可以分为政府负责建设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平台和商业平台。目前我国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体系,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中国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和中国专利信息网,信息更新比较及时、检索功能比较齐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建立了较为庞大的专利信息资源与非专利信息资源库,另外还引进和加工了相当一部分具有特色的专利信息资源。以专利信息资源为例,截止2011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资源数据库涵盖了全球62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著录文献摘录数据库则涵盖了102个国家(地区)或组织,382种文献资源,文献总量至少有7000万件。

国家专利局专利文献部部长曾志华在2011年12月3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2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丰富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既为专利审查业务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保障,也为专利信息资源的检索、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帮助企业、行业协会建构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或者通过建构公共性质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为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数据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技术创新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对此也做了专门规定。对此,可以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讨论。

在国家层面,近些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将推进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作为知识产权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也作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主要从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指导地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如指导地方扩大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范围,增设地方网点设备、专利数据库更新和建设等。

在地方层面,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实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能力的政策,帮助企业开展专利信息服务,进行网点建设,对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政策规范方面,《云南省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指导意见》在关于提高专利信息能力部分指出:企业从事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研究开发活动,应当加强专利信息的利用,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立项前,认真开展中外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了解本行业和相关技术领域国际发展态势,以及国内外竞争对手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动态,提高研究开发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开发和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要跟踪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动态,及时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发生原定技术目标已被他人申请专利,失去继续研究价值的,应当及时调整研究开发方案,或者终止执行该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科技创新主体,应当建立主要研究开发方向或主导产品专利文献专题数据库,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开展企业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制定和实施不同阶段、不同方法、不同层面的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

进而言之,根据相关政策和一些地方的实施经验,为促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主要应落实以下措施。

(一)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总体上,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以专利信息为例,建立了包括国家专利数据中心、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地方专利信息中心在内的专利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不过,平台建设在制度完善、服务范围、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1.重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和交流平台

《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工程”是五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根据《规划》的规定,主要涉及“国家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和“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其中前者涉及“整合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收集国内、外国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数据,建设和完善专利、商标、版权、农业和林业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础数据库,探索建立数据信息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提供知识产权申请、法律状态、基础知识等综合信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后者涉及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版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建设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建设林业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这无疑为我国今后几年知识产权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

重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的网络化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或政策性文件中已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并予以落实。例如,《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2010)》在第五部分“促进利用,形成深圳特色的效益产业集群”即指出:要“构建满足于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坚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依法建设、互连互通’的原则,在全市信息化平台的统一规划中,建立知识产权分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基础网络、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充实深圳市知识产权数据库服务网络,提高全社会对海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收集、查询、整理、分析、传播、应用的水平。重点针对我市优势产业和高新区、孵化器、创业园等创新源泉地带,研究开发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模型和应用软件系统,提供全面、细分、动态、有效的资讯。鼓励专业机构、行业组织提供分门别类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在国家和地方促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政策指引下,各地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山东省在济南、青岛等建立了三个全领域专利数据库以及数控机床、食品与酒业、农业技术装备、黄金产业等五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山东还在济南建立了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山东在11个城市建立了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专利数据库。

李守运:《创新山东:齐鲁飞歌唱跨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6月24日。上海市建立的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截至2011年4月访问量已达1230714人次,注册用户4236家。上述注册用户根据平台信息自主设立了专题专利信息数据库531个。该平台的运转促进了企业专利信息的利用和传播,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信息支持。

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和交流平台。以专利为例,需要立足于国家专利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资源,建立和完善国家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与交流平台。同时,加强专利信息公共平台的体系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整合全国各地方专利信息平台,提供综合性的专利信息服务。在地方层面,则需要建立立足于地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与网络,本着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加以落实。

2.政府部门指导和推动建立行业性知识产权基础性数据库,提供资金等条件,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政府部门指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行业性的知识产权基础性数据库,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化服务,对于推进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战略,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行业重大技术改造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行业的情况,可以技术领域和产品类别、门类为基准,建立一些特色性质的专利文献数据库。在这方面,日本等国家提供了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借鉴。例如,日本专利律师协会建立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文献数据库”,并在主页上刊登在我国从事专利业务的人物资料。日本的一些机构也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于企业海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知识产权法制研究中心(RCLIPR)建立了“亚洲知识产权判例检索系统”,其中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案例收集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广东等地区的知识产权判例,其数据库在网上免费公布。韩国政府对专利信息化服务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指导,其“数据库振兴基金”专门用于资助韩国数据库加工和生产。

我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和引导的产业专题数据库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和成效。例如,在装备制造、钢铁、造船、纺织、石油化工等近20个传统产业建立了专题性专利数据库,并且正在建设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专利数据库。这些专题数据库涵盖了七国两组织和上百个技术门类的全部专利数据资源,采用多级导航结构,对于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深远意义。我国一些地方在政府推动建立行业性知识产权数据库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辽宁省为例,该省知识产权局针对产业集群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从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现状出发,每年针对省市政府重点培育建设的产业集群,先后建立了系列行业专题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如本溪生物与中草药、辽宁省数控机床、锦州光伏产业和阜新液压产业、丹东仪器仪表、船舶产业、聚氨酯产业和轴承产业等专利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相关产业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当然,现行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如检索专业人员不够,检索本身的便捷性还需要加强。

3.政府主导或推动直接建立专利信息网络平台

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各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建立了专利数据库资源,既促进了专利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又有力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对专利信息情报的需求。这些专利数据库资源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我国1985年4月1日至今中国专利全文图形文件,中国专利著录项目、摘要、权利要求、说明书全文,国外专利图形文件,国外专利著录项目、摘要文件,以及中国专利法律状态数据等。这些公益性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是加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水平之所需。以下不妨对一些省份的经验加以介绍:

上海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重视以专利信息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其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在2006年4月即初步建成,增加了中国专利文摘、中国专利全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和七国两组织专利文摘等专利信息资源,同时向众多企业开放使用。信息平台不断优化和升级,强化了对专利信息基础数据的深加工、专利信息检索和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济南市为一千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建立专题专利数据库的工作,并选择了为50家典型企业无偿提供专利信息系统分析软件,指导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实施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和情报。宁夏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加强了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由政府推动建立宁夏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专利技术宁夏展示交易中心和宁夏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对自治区的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提供专利分析、战略研究和专利预警,服务于宁夏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湖南省在2006年安排财政专项经费启动了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的数据库包括七国两组织1976年以来以及我国1985年以来3000余万件专利文献资料,并逐步开通了市州和企业服务终端。还如宁波市建立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18个重点数据库,为130多家企业建立了150多个专利特色库。该平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为科技项目专利申请提供检索咨询服务、为产品进出口提供知识产权信息,以避免知识产权风险,以及为研究开发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又如,辽宁省为加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创建并运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利新技术对接洽谈会网站。通过该网站,企业可以完成专利供需项目的收集、推介、展示、选购、对接和管理。供需方在网站可以分块实现浏览和查询,专利技术需求或交易项目。

4.政府扶持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指导、引导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介入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为知识产权服务开拓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尽管有一些商业性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司和机构,但总体上服务水平有限,特别是数据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为此,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建立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政府引导和指导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各局在这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了指导性文件,重视专利信息的公共服务工作。2010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了“全国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培训指导体系”,着力打造专利信息利用促进、专利信息人才培养和专利信息宏观指导强化三大工程,其目的是提升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政府宏观指导水平,提高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促进专利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在企业层面,建立与其技术创新特色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1.企业建立与其技术创新特色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基本内容

这是企业提高其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应根据自身技术创新需要,收集、整理相关的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如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国家关于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政策与制度、专利文献与信息资料的检索与分析,如国内外产品和技术专利的申请、授权、权利要求、技术方案、技术背景、同族专利情况、专利侵权预警信息、主要竞争对数技术和产品专利、商标动态信息,典型案例、国际市场信息等。大体上,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包含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和知识产权文献资料库等,其中前者主要是知识产权实质信息内容,这些知识产权信息在法律上具有动态变化性;后者主要是收集与知识产权信息相关的文献资料。该信息平台应保持开放性、动态性和信息资料的及时更新。为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运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引进专门的情报信息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加以设计和维护。从国外企业的经验看,这些信息数据库和资料库,应和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统筹建设,尽量在企业内部更大范围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除了直接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而且还要纳入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例如,德国企业一般在总部设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实现了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的贡献和数据沟通,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市场经营、法律事务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沟通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日本企业则一般在企业总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门设立了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机构,对掌握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编辑,然后发送到各个部门。企业还应注意收集和研究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授权、技术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供企业决策部门参考。

2.企业专题性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设

企业建立专题性质的内部专利数据库大有发展空间。企业可以收集相关领域的专利信息和其他相关科技信息,保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和检索的便捷,为企业科技开发人员等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文献和信息支持,促进企业在现有技术成果上实现新的突破。这种专题性质的数据库具有个性化特点,能够根据企业技术战略需要量身定制,节省检索时间,直接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例如,海尔公司为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了专利专题数据库。在1988年即建立了专利档案数据库,直接为公司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服务。该数据库中收录了1974年至1986年世界上125个国家140000多条主要工业国家关于冰箱的专利文献题录。后来又陆续开发了中国家电专利文献数据库、中国家电专利数据库、中国家电专利信息库等专题性质的企业内部数据库,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文献与信息保障。

刘月娥:《浅谈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05年第8期。河南安彩集团有限公司则建立了内部知识产权网站和专利信息数据库,该专利信息数据库收录了欧美国家1985年以来彩色玻璃制造领域在华申请的专利。

3.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网络建设

为支撑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建立健全以专利情报信息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网络,建立以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战略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信息情报体系非常重要。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知识产权信息情报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企业也应当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高度融入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战略。如前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离不开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情报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知识产权信息情报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而且企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能力也是评价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否成熟的一个参照因素。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战略,明确企业知识产权情报信息利用和管理的目标,强化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战略性资源价值,有利于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情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

4.企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建设

企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需要将企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开发与信息平台建设特别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产生集合效应,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在一体化建设中,还应注意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分析系统,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此,在加强数据分析软件开发和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数据开发和情报分析人员的培养。

5.企业对国外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的利用

当涉及国外专利信息或者需要作更深入检索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国外一些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如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全文数据库、欧洲专利局专利数据库和日本特许厅网站的专利数据库等。无疑,借鉴国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也是应当重视的内容。很多国家为促进本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立相关的服务网络。例如,加拿大工业局建立了“商业情报快线”的检索系统,该系统目前已从原先的限于金属加工和采矿行业专利技术使用信息扩大到该国各行业。中小企业可以运用该检索系统便捷地检索到主要国家的专利技术发展情况和信息。又如,韩国知识产权局为促进企业、研究机构等利用专利地图分析专利情报信息,制作了专门的专利地图分析软件,并将其置于韩国知识产权局的官方网站供免费下载使用。韩国知识产权局甚至将绘制专利地图和制作专利地图分析软件视为其自身业务的一部分,这在该局2003年的关于专利信息产品及其作用的工作报告中即有体现。

(三)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专门服务

第7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一、要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

近几年之所以科技进步快,自主创新多,经济发展猛,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展理念新,发展思路优,发展机制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与“258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工业强势,进行机制创新并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力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以及近两年推行“一个工程七条线”的工作落实机制,等等,都是立足县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借鉴经验,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首先解放思想,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正视差距、逆中求进、顺中更快的思路上,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奋力赶超的紧迫感,提升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突破式、跨越式发展的气魄和胆略。立足本县市客观实际,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出发,依靠科技创新使“特色”产业化,上规模、出效益,构建特色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同时,把握和利用好国家支持和扶持政策,超前谋划、精心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要搞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谋划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之所以得到了较快的持续性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注重对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搞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谋划。从提出“工业立县”,到制定出台《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决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从积极转方式调结构,靠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借力发展、注重合作创新,到鼓励自主创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从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到抓战略储备,扩张群体规模,着力培植“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等等,无不显现出重视科技战略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战略谋划的影子。因此,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要想依靠科技进步获得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理论的精华,从本县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做好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分析,制定适合本县市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在某一或某些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靠正确的科技政策激发创新热情

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良好科技政策的刺激作用。结合本县实际,先后制定完善了《关于谋划企业长远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县技术改造鼓励目录》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及自有知识产权创造,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对科技创新支持的政策措施进行细化。例如,对新投资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补贴企业;在工业企业用地政策中,通过“标准遴选”、“门户清理”、“腾笼换鸟”、“增减挂钩”等方式,淘汰产业档次低、科技含量少、高耗低效、土地闲置的企业,为科技含量高、循环经济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项目提供用地指标。可以说,正确科技政策的刺激,对全县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赶超战略、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政策因素,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政策。

四、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

县注重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十一五”期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项),比“十五”增长136.8%。截至目前,时风集团参与制定全国低速汽车行业标准5项,泉林集团参与制定本色纸等行业标准4项。时风集团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前油后汽复合刹车系统,对车辆实现了刹车双保险,使装载了该复合刹车系统的新型轻卡汽车销量倍增,依托全国农用车行业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风集团在轻卡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农业装备机械等领域相继研发出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40多项,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连续几年稳居产销量全国同行业第一。借鉴的做法,欠发达县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本县市实际,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文章,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力强与辐射面广的民营骨干企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突破,打好高端提升、重点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增收富民等方面的攻坚战。

五、要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十一五”期间,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了“工业立县”的推进策略,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力度。2009年时风集团、泉林集团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成功认定,标志着县在汽车、造纸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前列,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52%,增幅和提高百分点数连续5年居市首位,被评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借鉴经验,欠发达县市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把优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选择路径。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三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虽然具有开发难度大的特点,但一旦开发成功,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品和项目进行重点联系,定期调度,做好跟踪服务,以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较大突破。

六、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三年,县级科技经费投入4039万元,扶持科技项目40项。还积极引导帮助企业通过承担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争取科技计划资金的支持。“十一五”期间,该县共立项市厅级以上科技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6项,市级16项),比“十五”期间增长66.7%,共争取项目资助资金1183万元,是“十五”期间项目经费的4.7倍。2009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1项。被认定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因此,欠发达县市应该学习经验,牢固树立科技研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应高于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幅。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并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费用加计抵扣、省级以上新产品税收返还等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七、要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为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千方百计地引进科技专门人才和技术拔尖创新人才;为创造吸引科技人才来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出台了《县资助奖励专利申请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为补充自有人才资源的不足,借助科研院校的人才库来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为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强化企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培训,并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注重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合作,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有这些,都对科技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验启示我们,要尽快提升欠发达县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要搞好高层次人才培养总体谋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库,掌握并联系一批专家型技术人才;要适应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的能量。

八、要通过产学研合作走借力发展之路

县注重加强科技交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借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先进县。的成功经验说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决速发展的捷径。借鉴的做法及经验,欠发达县市应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走借力发展之路。要支持本县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共建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或创新联盟,促成企业产业与高校院所智力资源的联姻,借助高校院所的智力库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通过多种方式由单一的、短期的项目合作,向长期的、全方位的技术经济合作转变,由松散合作向利益共享的紧密性合作转变;要借助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积极推进人才培训合作,或通过举办多种培训班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或通过派科技人员到高校学习进修等形式来为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总之,要通过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尽快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以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装上“科技芯片”。

九、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为了营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宣传工作。注重从舆论氛围上找准科技素质提升的“制高点”,整合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开设宣传栏目,宣传鼓励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进企业和先进典型、本县科技创新的成就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并介绍普及有关科技创新知识,通过全方位、大密度、多视角的宣传报道,来营造自主科技创新的氛围,激发科技创新、干事创业的激情。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来营造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了5届科技宣传活动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团队”在技术创新中的“推手”作用,在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方面做出了诸多不懈努力。所有这些对提升全县科技素质并激发科技创新热情、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借鉴经验,要求我们在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环境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生命线”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导向明确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的科技环境、激发活力的创业环境、心情舒畅的学术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理解的人文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等,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

第8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关键词:富硒;产业集群;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447-04

近年来,富硒产品成为人们战胜和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时尚选择,富硒产业也因此被誉为农业朝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陕南是中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集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富硒农业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聚态势。当前,面对国内富硒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何充分利用陕南独特的富硒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富硒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集群效应已经成为陕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1 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

1.1 土壤硒含量高,富硒资源丰富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当土壤中的硒含量富集到大于0.4 mg/kg时即为富硒土壤,可广泛应用于富硒农产品的生产。由于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使陕南土壤平均含硒量远远高于周边其他地区。有关研究证明,巴山地区土壤含硒量高于秦岭,并由西向东逐渐增高。其中安康境内大巴山东段的成土母岩含硒量为汉中的1.69倍,商洛的2.63倍。特别是大巴山东段早古生代的某些复杂岩层,含硒量达2.5~6.9 mg/kg,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 m,长度达400~500 km。且浓度适中,易于被植物吸收,是中国少见的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1]。

1.2 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境内风景秀丽,资源富集,景色宜人,交通便捷。经过多年的发展,陕南富硒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富硒产品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以安康为例,目前,该市已建成富硒产品基地2.87万hm2,培育富硒产品加工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以烟草、富硒茶、魔芋、饮用酒、植物油为主,绞股蓝系列保健饮品、木瓜系列产品、矿泉水、腊肉制品、豆制品为辅的食品工业群体。

1.3 创新氛围浓厚,产品研发成果显著

陕南各地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搭建陕西省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开发、学术交流、企业创新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产品研发方面,安康有38项富硒产品研发项目被列入省科研计划,有85个产品获准使用富硒食品标志。近3年,安康累计争取陕西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近2 000万元,市级富硒食品产业专项资金400余万元,获得国家专利57件,开发新产品50余个,取得科技成果17项。目前,安康正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寻求合作,共同建设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组建国家级实验站和博士后流动站。

1.4 政府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为了充分发挥陕南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陕南各地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促进富硒产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2007年汉中制定了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富硒茶的目标。同年,安康成立了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富硒食品培育工作领导机制。2009年安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富硒食品产业,打造“中国硒谷”的战略目标。富硒食品产业被列入安康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和发展。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南富硒特色产业已成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

2 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

集群竞争优势可概括为静态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及动态的创新、创业竞争优势[2]。基于陕南独特的富硒资源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等方面。

2.1 资源优势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也是地球上一种极其稀缺的元素。据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中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位于秦巴山深处的陕南是世界上富硒面积最大、富硒地层最厚、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在这一区域生长的动植物含有充足的硒元素,可以满足人们的硒需求。因此,独特的资源优势是陕南富硒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在市场机制下,这种资源优势将直接吸引着富硒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物资和各种配套机构在地理上进行集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2.2 生态优势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中心地带,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山峦叠嶂,河流密布,环境优美,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生物资源库”之美誉的自然保护区和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内汉江、嘉陵江等多条河流穿行其间,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

2.3 成本优势

陕南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劳动力搜寻、获取和使用成本较低;陕南经济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体,初级农产品价格较低,区域内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众多,能集中对富硒产品进行初制加工和精深加工,比起单个企业自行加工更加经济和专业,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因地理邻近,使企业更易于协作,交易行为更加快捷,从而使得交易费用降低。

2.4 外部经济优势

近几年,陕南富硒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整合不断加强,产生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推介下,陕南富硒产业正在省内、外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并通过与本地企业和省内、外的企业合作,使大量生产要素开始进入集群所在地,并在原有富硒农产品和产业发展基础之上,开发出富硒保健品、富硒饮品、富硒特色食品、富硒饲料添加剂、硒微肥、富硒中药材等多个种类,有力地拓展了上下游产业,延伸了产业链和价值链。此外,伴随着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大量组建,陕南富硒产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产业格局开始形成。

3 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集群化程度低

尽管陕南富硒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从集群成熟度来看,陕南富硒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更多表现为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内富硒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龙头企业少,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很多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形成上下游分工协作体系。由于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彼此封闭独立,生产经营较为分散,缺乏建立正式、非正式的要素流动机制,使产业集群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各种知识、技术、信息的传播和溢出效果被削弱。

3.2 产业链不完整

富硒产业链是从富硒产品生产、加工、研发、营销到物流的紧密关联系统。当其中某一个环节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从整个陕南富硒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区域内从事富硒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中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少,辅助产业内龙头企业则严重缺乏,辅助材料、设计、营销、广告、物流、售后服务等领域还没有出现龙头企业,从而导致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较低,产业竞争优势不强。

3.3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受观念、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富硒农产品生产和富硒食品加工环节,处于富硒产业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经费方面投入不足,很多富硒资源(包括种养产品、土壤、水体)还没有进行产业化开发。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3.4 集群品牌建设滞后

虽然陕南富硒产业在区域品牌培育上有所突破,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其品牌建设远远滞后于规模的扩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存在定位模糊、建设行为主体模糊、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发展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以及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品牌培育管理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3]。以陕南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紫阳富硒茶”为例,虽然紫阳茶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估价10亿元,跻身全国20强,位居西北第一位,并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4]。但是,与国内其他区域茶叶品牌相比,无论是在产值,还是公众知晓度上都有明显差距,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弱。

3.5 集群文化缺失

陕南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区的秦巴腹地,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相对比较封闭的心态,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墨守成规的思想束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重。由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市场经济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本地域处在一个传统农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文化的冲突中。面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人们出于对风险的担忧,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心理和观念:既想尝试,又怕失败;既要发展,又缺少合作勇气,导致对外合作缺少行业凝聚力和谈判能力。

4 提升陕南富硒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目前重庆江津,四川万源,甘肃兰州,青海平安和乐都,宁夏银川,安徽石台,贵州开阳,山东枣庄陆续发现了富硒区,其中重庆江津,四川万源,甘肃兰州,青海等西部地区都已将富硒产业列为特色产业加以培育扶持。与此同时,国内富硒产业发展较早的湖北恩施、江西丰城、浙江上虞等地也都在加快富硒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陕南必须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富硒产业特性,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扩张为基础、产业链延伸为手段,科技创新为动力,品牌提升为支撑,文化创新为保障,有效实施产业升级与转型。以加快富硒产业集群发展,实现陕南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4.1 规模扩张战略

根据引大聚强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一方面,在对外招商中积极引进大型企业,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重点吸引西北地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驻陕南,发展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大型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富硒产业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形成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加快富硒产业集群成长壮大。

4.2 产业链延伸战略

从富硒产业发展的内部交融来看,富硒产业与各行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富硒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农产品深加工、贸易、旅游和物流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富硒产业集群的构建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因此,推进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必须注重产业链建设。在发展传统富硒种养业的基础上,延伸加工业和富硒农村旅游业,尤其是要积极拓展精深加工业,提高富硒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快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将富硒产品开发的增值链向保健品行业延伸,形成凸现地域绿色、生态优势的“保健产业”。最终通过富硒产业上、中、下游的配套衔接,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布局合理、有竞争力的富硒产业链。

4.3 科技创新战略

富硒资源开发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发展体系,涉及到食品、饮品、保健品、药品等众多领域,需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此,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和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积极建设扶持企业创新的产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4.4 集群品牌提升战略

陕南富硒产业集群的活力,实质上在于品牌的魅力,即通过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树立健康的产业集群整体形象,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为此,必须制定陕南富硒集群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确定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品牌的定位。借助广告、公关活动、人员促销、重大节日、会议以及网络传播等多种品牌传播手段,塑造具有陕南特色的富硒产业集群品牌。

4.5 文化创新战略

文化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根源性的推动作用。美国克利加州大学教授安纳利·萨克森宁教授[5]研究指出,美国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因为硅谷有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陕南富硒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做支撑。为此,要以陕南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弘扬陕南现有文化中积极和先进的部分,改造和摒弃落后的部分。同时与时俱进,吸收积极的时代元素,培育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区域文化,为陕南富硒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价值观念上,崇尚创新、创业、创优;在思维方式上倡导开放、共赢、合作;在行为规则上,推崇诚实、敬业、守信;在制度规范上,保护知识、产权、利益,在精神环境上,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陕南富硒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出既具有吸附力,又具有“营养”供给力的优质“母体”。

参考文献:

[1] 肖永绥,许春霞,方学良,等.陕南富硒茶的分布与开发利用[J].1989(9):278-281.

[2] 饶扬德,伊俊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J].企业活力,2005(4):22-23.

[3] 成党伟.陕南富硒农产品区域产业集群及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17):108-109.

第9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范文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水利水电事业的大幅跨越发展。当前,中国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需要接受一定的挑战。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管理体制陈旧,现有水利设施特别是中小型水利设施普遍管理不善,效益衰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与管理,一直成为我国农业水利事业发展的重点管理问题之一。

1、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1.1 管理手段陈旧,管理人员膨胀

目前,在我国80%的施工企业采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这样不可避免出现很多弊端,例如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机械配置不合理等,造成劳务费、管理费增加以及材料损失。

1.2 技术与经济仍有脱节现象

搞技术的人不懂经济,搞经济的人不懂技术,二者不能很好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管理层更多的关注安全、质量、进度。对经济效益的注意不够,技术经济分析开展得不够。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发展建议

2.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和监管

应该努力做好准备工作,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进行引导,使得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提高认识,有效的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建设主管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施工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保证该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2 采用多种方式做好工程管理和工艺管理工作

(1)要重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加强岗位培训的时间和力度,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重视责任心教育。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保证这些人员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不断进行自身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能力提升,努力学习管理和操作技术,真正做到内业和外业互相结合,取长补短的进行高效工作,采取具体的且针对性强的措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高质量、高标准。

(2)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施工质量验收制度,确保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保障体系。要严格的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保障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各项法规,认真落实相关的政策保准,建立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使得用制度管理人,做到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施工部位都能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切实履行责任的岗位职责,建立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于工程验收工作,应该建立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察组进行验收,严格按照程序走,必须认真落实关于签字的相关规定,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面的施工操作。

2.3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1)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宣传工作,一定要加大力度,让广大的施工人员提高认识。此外,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也需要提高,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图片和实例来进行宣传,突出实际的效果。领导成员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必须保障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2)要重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加强岗位培训的时间和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重视责任心教育。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保证这些人员掌握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不断进行自身的能力提升。

2.4 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流程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引导手段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形成有序的管理过程。方向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的直接管理型模式。转变为以多种投资方式、以市场调节投资行为为主和以投资主体决策自主、风险自负为基础的政府间接控制引导的模式。但在实际过程中投资出资、出资人代表及其职权问题成为制约水利工程管理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项目的职能,明确政府与市场在水利工程中的职能分工,明确投资与补贴,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的政企、政事分开。政府要从以原来的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来管理项目。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可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高效并且稳定的进行。

2.5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资金

我国的农村发展缓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支撑,这部分资金应该由国家明确到各个地区的政府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此外,仅仅依靠国家的补助来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地区的政府机关应该加强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组织群众积极的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建设中,进行多方筹措,适时的引入民间资本。与此同时,在对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相关人员对建设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项目实施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资金,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项目的具体情况。

2.6 合理应用技术创新管理农村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创新管理应该结合行政管理和技术管控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要考虑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和其依托的工程项目的不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作为新知识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特性。根据上述目的设计职能、矩阵复合型组织

结构。作为水电施工企业刚设立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该模式满足创新项目管理需要。改进后技术创新组织机构组成:企业层面设立项目评审委员会,项目鉴定委员会和创新战略研究办公室,负责整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技术中心为责任管理机构;工程项目部为技术创新执行机构。通过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创新管理,将提高管理的效率,为确保工程的稳定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7 建立科学的引进人才制度,培养高素质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要有敬业精神,而且具备专业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引进人才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对这些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使得这些人员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业务很了解,乐于在农村扎根,务实工作,使得这些人的才能发挥好,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方面进行高度的创新,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2.8 互相学习,加强和先进地区的工程管理机构进行沟通和联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方面,偏远落后的农村起步比较晚,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实现高水平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目标,就需要偏远落后的农村积极的和发达地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借鉴其先进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一些实际的合作,主要是不断的完善和总结经验,使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管理好水利水电工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