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社会化媒体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化媒体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化媒体概念

第1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很久以来,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作用,被认为服务于品牌口碑构建,并且被认为是有效打通目标用户群意见交流的“社媒400电话”角色,伴随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方法与理论逐步被探索梳理,越来越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衍生效应被挖掘唤醒。社会化媒体营销人开始发现,使用社会化媒体这一利器,打通social CRM的效果越来越显著,这也带来一个另一方面的思考——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效应,完全可以贯穿售前,售中与售后三个环节,实现云端数据效益最大化的营销目标。

由此感触,源于斩获金i奖的一个案例《佰草集——发现中国美》,此案例,基于Minisite的流量着陆点,使用社会化媒体作为主要传播工具,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最终以佰草集品牌的三场落地会员分享会,以及法国海外行作为完美收官。如果仅限于线上线下联动,或者仅限于社会化媒体引流,都称不上颠覆力,有趣的是,在这一项营销活动中,负责营销服务的映盛中国,成功将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品牌方原有CKM数据库打通,通过营销策划、传播、执行,不仅帮助品牌传播,实现线索整合,还为CRM体系完成大量的会员积铆肖耗——每一个营销人都该清楚,CRM体系积分,等同于品牌广告主售后部门的会员回馈预算,这部分的会员积分消耗,自然也等同于为品牌广告主节约大量的会员回馈预算,其回报远远超出人们常规认知中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仅服务于口碑以及呼叫中心的思维定势。

映盛中国CEO谭运猛认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互动营销思维,除常规的口碑互动外,更多致力于售后用户的维护与深挖,将带来超乎预料的回报,因为售后用户与售前用户相比,更具有品牌忠诚度,且更拥有品牌体验的说服力,一旦利用社会化媒体构建到覆盖售后CRM,着力于鼓励既有用户分享体验,不仅能形成用户消费潜力,还能带动良性口碑自然传播,为真正意义的口碑生态圈奠定基石。

实战中,《佰草集——发现中国美》给出了堪称完美的诠释,从传播数据,互动数据,以及最终的执行效果而言,此案例冠以“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的名称并不妥当,严格意义来说,这是一个跨域(线上线下)且跨维(售前,售中,售后)的整合营销典范。

第2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社会化媒体改变传播工业

在论述社会化媒介为其发展注入新的要素之前,先对媒介、受众、广告主三者关系所反映的资本主义传播工业的运作机制进一步说明。这样一份图示,基本反映了斯麦兹论述的媒介、受众、广告者三者的关系,同时也清晰的说明了在传播工业的资本主义经济机构中,受众沦为商品的从属、被压迫地位。此处展开解释几点:图示所列“雇佣关系”之所以成立,具备2个条件:1.媒介向受众提供“合理”的报酬——内容等;2.受众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技巧”,即懂得使用媒介的技术。这实际是一种“准雇佣关系”,区别于传统工业生产中以合同制为主的雇佣关系。同时,也应注意在这一受众商品化过程中,受众接受了来自广告主、媒介的双重剥削,广告主通过向媒介给付费用,获得了媒介交付的对于受众的使用权(受众的所有权为受众自己),这就是斯麦兹所指出的受众沦为商品的真实过程。在这一价值(资本)交换关系中,受众获得了传播媒介生产的内容及基本的媒介技术,算是受众工作并产生剩余价值的报酬,且还是极其低廉的报酬,实质是一种剥削。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商品化模型,织了一幅新的图景。目前学界对社会化媒体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有从其产生发展角度来阐释的,试图找到社会化媒体产生的时间节点,如中国社会化媒体诞生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第一个论坛曙光BBS站的建立,时间节点好断定但未能揭示社会化媒体的内涵;有通过对某些特性的提炼如互动性、社区化等特点,指出只要满足这些特点就是社会化媒体,属于描述性定义。为方便理解,笔者选择以列举不同类型社交媒体的方法,管窥其全貌,包括博客、微博、社交网络(SNS)、百科、点评类社区和内容社区等。社会化媒体与网络2.0时代的提法一脉相承,都意在区别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媒体的新的媒介环境,笔者称之为“新媒体意识”觉醒的状态,这种媒介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交性”,满足受众在网络环境中的社交需要。由它引起的传播工业运行机制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媒介内容向着个性化、碎片化、趣味化方向发展,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其主要特征;2.灵活的媒介使用时间,无论是对“时间块”还是对“附加物”都是一种打破,受众商品论中所强调的工作时间变得更分散,但绝不意味着工作时间的缩短,而是延长到任何一个可能的休息时段中;3.媒介使用技术的难度降低,手机、电脑终端的普及和智能化趋势只会简便媒介使用技术,降低进入门槛。第一、二点的改变,相当于增加了受众工作并产生剩余价值所获得的报酬。第三点,传媒技术革新尤其社会化媒体的运用降低了受众成为商品的加工难度,即降低了在剥削的“准雇佣关系”中成为受众(工人)的标准。总得来说,社会化媒介的出现使的媒介和受众的“准雇佣关系”更加牢固,客观上说,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性化变革外,这一变化也契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路径:严酷的剥削和一定条件的福利制度的配合。在受众花在媒介上的时间更加灵活、所接受的内容更加个性化、媒介使用技术难度降低的带来的所谓“福利”背后,实际仍是一种不平等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因为受众将更多地不计成本地为媒介工作。

“全天候商品人”

从旧媒体时代走向新媒体时代,虽然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受众商品的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受众仍在媒介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扮演角色。这使得早期认为受众为广告商、媒介工作的理论路径和受众信息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研究路径建立桥接,这才决定了受众商品论还有其理论价值,对其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进行研究并注入新的内涵才有必要。应对其有益的方面进行保留,不适应新环境的方面进行修正与完善。(一)对人主体性、能动性的补足不少学者指责受众商品论在“主-客”关系中把受众当作被动的无生命的商品,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经济决定论”取向。笔者认为,斯麦兹一派毫不讳言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立场,是在承认受众被物化为商品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反对这个事实并促进其改变。任何对人的主体性的过度强调,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及关系批判力度的削弱,亦是对他们自己“人的主体性”追求的削弱。在社会化媒介环境下,不少国内学者彻底放弃了“主—客”模式,认为这是与社会化媒介本质属性完全相背的,开始建构一套中国本地化的“主体-主体”模式,如国内学者单波就呼吁“把多级主体及其互动当作人类传播活动的价值之源”[6]。要旨均指向,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众。但也应注意,尽管媒介平台化趋势明显,越来越成为内容展示的公共领域而不是生产者,忽视媒介有别于内容消费者的传播主动者角色仍然是不现实的。实际上,这些做法不过是对媒介技术发展,传播新现象产生的机械化迎合,停留于对所观察到现象的描述性研究层次。“受众中心论”、“注意力经济”等概念的引入并运用到中国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现实,都是对传播权力平等化的过分想象,忽视了受众与媒介及媒介背后的资本所有者力量的极度不平衡。如果说“主—客”模式的受众认知是过度悲观的,那“主体—主体”模式就是过度乐观了。真实的受众-媒介关系,应该是一种混合模式,通过实践观察,笔者列出其基本模式图:在这样一幅基本模式图中,可以发现,“主体-主体”关系只发生在受众与受众之间,此处主体指各方面力量基本均等的双方,实际上就连受众之间也不完全是平等的传播者地位。而所有的受众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又都成为了“主-客”的客体。所谓的“互为主体”实质是客体(受众)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反馈,而这种反馈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来说都与媒介传播的信息不完全对等,客体逆向成为主体是可能的,但需要付出代价,如反馈信息的散逸等。笔者将这样的过程称为“主体代价”。基于此,我们才能完成对“受众商品论”乃至传播政治经济学基本内涵的全面理解。(二)对受众商品属性的补足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主要产品(内容)与附加物(广告)的界限变得模糊,时间的碎片化,使得受众与媒介的联系不存在一个可以打包的“时间块”。且受众只是借助媒介与其他受众交流,媒介的沟通中介属性彻底显露,而媒介本身不再是受众与之交流的对象。对“附加物”、“时间块”等的否定,其实就是对社会化媒体中受众商品化属性减弱的印证,“观看作为工作”(Viewingasworking)的理论意义正在逐渐消失。实际上,米汉的“分级”就说明了观看行为不是一种价值创造的劳动。只不过米汉没有提及受众观看行为的主客关系,只着重强调“分级”即商品本身。而新的媒介环境催生了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商业模式,消费者身份主体性的体现,无疑更进一步的否定了“观看作为工作”。真实的受众具备商品属性,但是真正被交换的不是受众本身,而是对广告主有用的细分市场中关于受众的调查信息。笔者在新旧媒介环境对比中,借助受众商品论的研究视野,在对其主要内涵的修正和补充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全天候商品人”概念:1.欢迎“全天候商品人”在传播运行机制中的能动性参与,如社会化媒体中基于内容个性化定制的分群现象,受众更容易产生粘性,投入更多精力在媒介中;2.部分接受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娱乐满足,“全天候商品人”借助媒介让人得以延伸真实社交网络,扩展生活空间,满足了精神、交流等情感需要;3.社会化媒体平台化趋势明显,在全能的媒介面前,人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这一点不仅不会变而且会愈发明显。总之,在新的消费关系中,作为“商品”的受众还是人,只不过附带了商品的某些交换价值属性。与受众商品论强调受众在与媒介的较量中,处于对立的阶级地位不同,“全天候商品人”在于说明受众被社会化媒介带入一个时时刻刻都被赋予价值、“使用价值”从而被“商品化”的社会化关系中的事实,着重批判其将人的时间、精力当作廉价品过度挥霍。这是对受众商品论原有的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批判立场的刻意弱化,增强了该研究于当下社会发展的适用性。笔者认为“全天候商品人”是一个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合流于当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主流,将“商品人”概念引入文化工业领域的探讨,其有三个维度:1.“全天候”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社会化媒体与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集合,使得受众无时无刻都与互联网络相连,需指出不仅传播内容出现碎片化,媒介使用时间的碎片化也变得尤为明显,能够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连接起来,就能在社会化媒体环境的激烈竞争中取胜。2.“全天候”体现在空间维度上,通过社交网络,与真实关系网中的朋友亲人的交流将会不受空间的限制,即使远隔万里,也能同步你发出的每一条信息。而3G、4G网络的建设,更是加快了空间转换的进程,视频聊天成本变得低廉。3.“全天候”体现在参与程度上,实际上社会化媒体平台化趋势不仅体现在其自身对功能开发的开放,还在于其提供了一个用户内容生产平台。内容和广告的生产和制造不再是媒介“全权代表”,表现为:1.受众和媒介共同分担了内容的生产工作;2.广告(宣传性产品)的制作不再为传播公司垄断,出现了许多草根甚至个人广告行为。媒介经济学者P.Napoli将受众理解为市场的流通货币,认为web2.0时代,受众的活动被金钱化[9]。随着这种流通,受众以超出传统的消费者的角色,延伸到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个层面的参与。这反映了全天候商品人的第三个维度。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理性对于中国传播学界开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媒介经济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尤其在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新时代中,面对新挑战,需要新的勇气和研究路径。所以笔者才梳理受众商品论的发展脉络,以期在前人对其修正、完善的的基础上,借助将其纳入社会化媒体新环境有所继承和发展的研究,更透彻地反映现实的传播运行机制,解释受众与媒介的新关系。我们对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受众主体地位上升,在表示欣喜的同时,也应时刻保持警醒。所以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全天候商品人”概念,大致揭示了受众在与媒介关系中主动性增强、商品性减弱,但是“被统治”程度更深的吊诡现象,笔者称这一更稳固的“被统治”地位为“准雇佣关系”,体现在受众与媒介接触时间、空间和参与程度三个维度上,这是充分商业化的网络媒介对受众形象的重新塑造。

作者:祝明江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第3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关键词:互动媒体;儿童购买意愿;扎根理论方法;感知价值

中图分类号:C 9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46-05

根据美国的儿童倡导组织(Common Sense Media)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儿童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喜爱和使用程度正快速增长。调查还发现,0―8岁儿童中使用移动设备的人数比例自2011年的38%升至2013年的72%。在中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儿童0―14岁达到222 590 000人,占总人口16.6%的比例,在技术革命时代,孩子们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互动媒体赋予儿童很多他们父辈所没有的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以它自由开放、互动的特点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意识和参与能力。目前研究大众媒体、互联网对成人消费者影响的成果较多,但关注互动媒体对儿童消费者影响的成果却很鲜见。近年来,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得互动媒体成为现代儿童的常用娱乐方式。而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将会更深入影响到儿童学习生活的每一方面。

笔者认为,人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与深入研究互动媒体在孩子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是因为,首先,互动媒体既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充分展示其个性,以它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儿童提供现实世界的图景以及人生理想的愿景,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其次,McNeal(1992)认为儿童市场既是一个现行市场,满足其当前已存在的产品需求,又是未来消费者,是一个对全部产品有需求的潜在市场。再次,儿童作为市场的潜在购买者,影响其家庭对不同产品的购买意愿,不仅在家庭日常采购中决定着食品、玩具等商品的购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将影响父母在更高价的消费中做出选择,如旅游、购车等,故儿童市场也是一个影响力市场。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互动媒体带动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最后,互动媒体的出现是传统的家长说教教育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也为亲子活动开辟了专门的空间,家长引导孩子有效地利用、选择互动媒体进行学习、娱乐,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也为儿童的成长教育延伸了更宽广的渠道。

关于“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并认为每一位儿童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一份子,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儿童阶段可分为学龄前(0―6岁)、小学(6―12岁)和中学(12―18岁)三个年龄段;也可细分为:婴儿(0―1岁)、幼童(1―3岁)、小童(4―6岁),中童(7―12岁)、大童(13―18岁)。本研究遵照这种划分方式,以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学龄前儿童是现代都市家庭的核心成员,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思维、价值观的形成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人性化”、“智能化”的电子设备不仅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也使得当下学龄前儿童提早进入到虚拟空间,互动媒介成为儿童生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

本文试图做一探索性研究,其目的是找到互动媒体使用对儿童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从而帮助营销人员和广告商制作更多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网络广告,在占领广袤无垠的儿童市场的同时,也营造一个利于儿童学习、娱乐、交流、分享和表达的新媒体环境。

一、互动媒体的内涵和功能

(一)互动媒体的内涵

“互动媒体”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概念,在百度搜索互动媒体其反馈结果达到37 900 000多条。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互动媒体和用户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和信任依托的是先进、融合的通信手段,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英国白皮书对“互动媒体”的定义是:互动媒体是指电子文本、图形、图像以及声音和结构化的移动数字计算环境的整合,并允许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和数据交流的数字媒体和数字环境,包括互联网、电信网与数字电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互动媒体指的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技术基础,将多种信息形态的内容体系与数字化设备进行整合,在使用中能实现内容个性化,并满足使用者与媒体内容或环境之间的深度交互和协作。而互动媒体相较于普通媒体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1.形式多样化

互动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信息类型和信息载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传递和接收信息,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多种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

2.传播互动性

互动媒体强调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数字化技术使得受众在应用过程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包括使用者与媒体设备之间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知交互,还包括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互动。

3.功能融合性

互动媒体有着单一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功能强大。它将传统媒体的多项功能集中融合,完美地集中了信息的接收、存储、分析、发送等复杂程序。

虽然如此,互动媒体还不能称为完美,因为数字化技术还在不断推陈出新,互动媒体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互动媒体对儿童使用者的功能

1.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与1990年代的儿童相比,媒体融合的发展、无线网络无处不在使得今天儿童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3岁时是一个分水岭,3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接受环境。依据笔者问卷调查数据,以及深入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对iPad、iPhone等电子化智能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同时,其好奇心与互动媒体丰富的图像之间达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皮亚杰(1970)指出,2―7岁是儿童早期,互动媒体的出现除了会激发儿童语言的发展,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伴随行动社会化的开始,儿童的意识思维也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行动本身开始内化。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会试着适应社会的世界和内心的表象世界两个世界。同时,其思维的发生和延展、语言的习得和运用也在数字化的影像和符号的塑造下不断进步。

2.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对媒体的了解和接触来自于父母和同伴的影响。交互式媒体对社会交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有时在生活中存在交流的困难而在媒体上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很多现实的人际交往是先从互动媒体上开始。伴随着互动媒体的广泛使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儿童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互动媒体和普通媒体相比,对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证明互动媒体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Comstock,Rubinstein&Murray,1972;Huston et al.,1992;Pearl,Bouthilet&Lazar,1982)互动媒体在关于社会行为方面为孩子提供的是一种“非正式课程”,含有教育内容的互动媒体,可以让孩子学到和课堂上一样的内容。这个过程也让孩子用课堂之外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

二、购买意愿的内涵及测度研究

购买意愿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购买意向的可能性。Dodds、Grewal和 Monroe(1991)指出,购买意愿即为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概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爱,加上外在因素的刺激,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向,即对选择某种产品的主观意愿。所以,购买意愿反映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主观态度。一方面,代表消费者对购买该产品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可以预测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概率。Ajzen(1975)认为,意向是行为决策的前提,意向决定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购买意向决定最终的购买决策。因此,购买意愿可以用来预测消费者将来的购买行为。根据 Zeithaml、Berry、Parasuraman (1985,1988,1991)的研究,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当一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持积极的行为意向时,消费者会对该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展现出青睐和偏好,将增加购买的可能性,同时会增加产品的购买数量,从而拉近消费者与该企业之间的联系距离;反之,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及其产品存在负向行为意向时,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可能性会减小,其结果就是放弃选择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减少对该产品的购买数量。作为知觉行为控制变量的感知利益和感知成本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决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其他信息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作为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知觉利益,感知成本和对感知价值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消费者购买意愿模型体现了消费者感知利益与感知价值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感知价值在感知利益与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关系。

以上是针对普通消费者购买意愿模型的理论综述。但本文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群体――儿童消费者,其年幼及心智的不成熟必然与成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形成过程及特点有很大差别,因此,本文将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如下问题:

1.在互动媒体影响下儿童的感知利益的主要维度有哪些?

2.与成人消费者相比,儿童的购买意愿形成及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

三、儿童消费者社会化理论回顾

社会化是生物有机体向社会有机体转化的一个过程,儿童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启了他社会化的进程。在生命演进的过程中逐渐长大,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作用,逐渐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不但要学会了解社会、顺应社会甚至改造社会,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最终成为社会的一员。发展心理学家缪森(P.H.Mussen,1990)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沙菲尔(David R.Shaffer,1994)指出,社会化是儿童掌握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恰当的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的过程。笔者根据以上定义对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进行以下界定:儿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学习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伦理秩序,适应成长环境的心理、行为成熟过程。Ward(1974)提出了消费领域的社会化概念,即儿童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消费者所付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更为适应未来社会角色的行为要求打下基础。因此,儿童和青少年已经成为消费社会化的主要研究对象。Ward将消费者社会化定义为“儿童学习成为一个消费者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成长过程”。该观点认为,儿童是被社会化者,家长、学校、朋辈、商店和大众媒体广告等是社会化促进者。儿童的学习包括三个过程,即模仿、强化和社会互动。儿童是被动的学习者,社会化过程是单向的,儿童消费态度和行为等的发展变化,均是儿童与消费者社会化促进者互动的结果。该观点为解释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框架,并构建了由图1所示的消费者社会化理论模型。

1.前置变量

前置变量包括社会结构变量和儿童自身发展变量(即年龄或生命周期)。社会结构变量通常包括社会阶层、家庭规模或家庭结构等(Moschis&Churchill,1987)。前置变量是儿童消费者学习时所发生的社会背景,因此通过社会化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学习所得。

2.社会化促进者

在社会化促进者与儿童个人互动过程中,社会化促进者将消费规范、态度和行为传递给儿童消费者个人。社会化促进者可以是个人、机构或组织。已有文献一般都认为,父母、电视广告和朋辈是儿童消费者社会化的主要促进者。大众媒体,特别是广告媒体,向儿童提供了有关培养消费行为的知识和指导。广告几乎随处可见,如在家里、在儿童的房间里、在学校、在电脑上、在上学途中、在汽车上、在巴士上,如此等等。家庭沟通能影响儿童与其他社会化促进者的互动,如与大众传媒和朋辈的互动,这些促进者同样会影响消费者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儿童从学校同学或玩耍的伙伴那里了解到商品或消费表达的象征意义(Moschis&Churchill,1987;Moschis&Moore,1982)。媒体对儿童的影响贯穿于整个消费者社会化全过程。营销商将电视作为广告的主要媒介,因为儿童在很早的年龄阶段就会接触到电视。关于广告对儿童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种类型的影响效果:感知、情感和行为。对情绪产生影响的研究表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对商业广告的反应。

儿童在消费者社会化过程中获得消费知识和技能。Moschis (1987)根据消费者决策过程的阶段性,即认知―情感―行为,将消费者社会化的结果进行了分类。在这个框架下,认知阶段包括知识、技巧和信息处理模式;情感方面是指态度、意向性情和偏好;而行为阶段是指最初的和重复的购买行为。虽然孩子们知道商品在不同商店的价格有所不同,但对特定商品的价格区间却不是很清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商品的价格所致。在一个调查中,问一个孩子:如果你想买一台新的电视机,最想知道关于电视的什么信息?只有30%的孩子想知道价格,大多数孩子最想知道的是电视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一般不会为日常生活去操心,这种情况使儿童不可能有强烈的价格意识。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互动媒体对儿童购买意愿影响的理论框架构建

(一)变量的确定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是互动媒体以什么形式和特点让儿童对其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感知利益;儿童与普通成人消费者相比,由于其心智还未成熟,不具备成本计算、考虑风险的能力 ,因此,儿童购买意愿的形成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根据儿童消费者社会化理论,儿童在消费过程中受到其社会化促进者(父母、同伴、媒体等)的影响,因此,社会化促进者是儿童购买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研究设计

1.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在Emerald、Elsevier、JSTOR、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国内各行业数据查询网上查阅、研读了有关新媒体、移动媒体、互联网营销、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儿童消费者社会化理论、消费者购买意愿等概念的文献资料;与此同时,笔者还通过对来自新疆、浙江、上海、天津、广东、湖北等六个省份的36对夫妻及其子女的双向深度访谈所整理的文字资料进行了编码分析。

2.关于研究对象的年龄数据,目前主要是学龄前的儿童的,考虑到儿童的认知是按年龄层次进行分类的。理论依据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70)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对于消费者社会化的研究来说,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比较重要。在这些阶段中,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可获得的信息来源存在着巨大差异。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刺激物的反应主要是感知特性,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外部刺激有思维控制;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是“自我”,思维比较集中,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同时对不同事物进行思考;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类似于成人的模式,可以对特定对象的刺激进行更复杂的思考。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全部来自于学龄前(3―6岁)儿童家庭,即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家庭,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扩展年龄层次,扩大研究范围。

(三)数据处理

1.第一步:开放编码

笔者将访谈的资料转换成文字(共计20万字左右),进行逐句编码,发现其中的细节,形成初步的概念范畴 ,如表1。

2.第二步:主轴译码

笔者对开放编码中总结的抽象概念再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3.选择译码

选择编码是通过分析主轴译码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根据相关理论系统化的验证,形成完整的逻辑框架。根据前文所提出的问题:(1)在互动媒体影响下儿童感知利益的主要维度有哪些?(2)与成人消费者相比,儿童的购买意愿形成及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本文整理出互动媒体对学龄前儿童购买意愿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四)信度检验

关于信度检验,扎根理论方法的要求是对概念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为增加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采取了如下两种策略:

一是延长参与法。本次研究中,研究中在访谈前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延伸阅读了儿童心理学、互联网广告媒体的相关资料,这样可尽量避免信息的歪曲程度,保证所搜集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在本研究中,为了确保访谈信息的真实性,笔者委托了同专业的博士生同学在各省对受访者进行访谈。访谈前,他们都充分了解了研究目的,阅读了相关文献,努力保持与受访者的相互信任。每次访谈后都会及时与受访人核对访谈笔录。

二是反馈方法。是指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后,将自己的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笔者将结果反馈给两类人:一类人是对所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人;另一类是对所研究领域不熟悉的人。为此,笔者邀请了5 位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学家(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4位教授),请他们分析访谈结果。专家们给出意见,认为笔者的调查结果符合现实及儿童心理成长特点。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互动媒体的内容、形式特征有利于儿童产生对其宣传商品的感知利益

Carroll(1984)发现儿童广告说服策略通常是把幸福快乐的情绪和产品捆绑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向他们灌输产品的信息,因为孩子们头脑中还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消费知识系统,他们对产品的感知利益只能来自于自己接收到的感知特征,笔者经过家庭访谈和编码分析,发现娱乐性、新颖性和互动性是儿童获得感知利益的最直接感受。由此可见,互动媒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娱乐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充分体现了出来,并激发出儿童浓厚的兴趣,即儿童对互动媒体所搭载内容的感知利益。

2.在社会化过程中,来自同伴的口碑和推荐有利于儿童对商品产生感知价值

在学习消费知识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会接收到来自于同龄人的信息传递并与之互动。一些研究发现,同龄人强烈地影响儿童对媒体和商品品牌的偏好(Moschis &Churchill,1978;Moschis & Moore,1982)。根据笔者的访谈资料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地域之差已被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所掩盖,同龄人欣赏着同样的动画片,一起玩同样的游戏,互动媒体让孩子们变得更接近,而同龄人的相互交流和共同体验也增进了儿童对品牌的情感依赖。

3.感知价值在社会化过程中对儿童的购买意愿具有中介作用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只关注感知特性,如趣味性、新颖性等。这些感知利益以及同伴推荐必须反复刺激儿童,在其内心积累并形成了一定的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之后才会引起儿童的消费意愿和品牌好感,直至产生购买意愿。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价值显然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只关注了互动媒体对儿童购买意愿的影响,但儿童自身没有收入,仅有购买意愿而未完成购买行为,这对于商家来说不是最后想要的结果。后续的研究中笔者会关注儿童家庭的购买决策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家长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化促进者,而且也是儿童购买商品的重要决策者。因此,后续的研究中会将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进行研究。这其中包括家长与儿童的互动、家长对购买意愿的处理以及对商品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的考量等。

此外,由于目前受研究条件的限制,只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样本,之后的研究中希望能扩大研究样本范围,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学龄儿童,毕竟随着儿童年龄、智力的增长,其消费能力与层次也会逐步提高,不仅包括普通商品,甚至包括旅游、度假等更高档的追求,这对商家来说也意味着市场和利润空间的扩大。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还希望能引入儿童的性别,家长的年龄、教育背景、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林.儿童社会化的理论探讨[J].心理学探新,1993,(4):10-11.

[2]葛望舒.儿童消费群体的特点及营销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12):14-16.

[3] 魏旭,庞晓楠.儿童社会化的发展阶段研究[J].考试周刊,2012,(8):167-168.

第4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之间的“生活关系”

进入大互联时代之后,商业民主意识和消费者主权渐渐崛起,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市场营销不再是从一端向另一端的商业过程,而是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甚至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愈加亲密,继而形成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之间的强关系,笔者将此称为“生活关系”。简言之,就是将品牌的市场营销活动与消费群的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双方来说,自觉地建立起亲密友好型的关系。

著名品牌优衣库更是把自己称为“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展现了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之间“人衣无缝”的强关系。

在营销策划实践当中,为了实现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之间的强关系,笔者建议引入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创业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和成功的喜悦。

品牌与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关系”

社会化营销离不开社会化媒体,对于创业型企业一定要清楚了解社会化媒体及社会化媒体如何运营的,这是创业型企业正确运用社会化媒体的前提。也就是说,既然要与社会化媒体发生关系,一定要首先了解它。

我们曾经看到,一些企业运用社会化媒体活动内容、企业信息等,这可以称为品牌与社会化媒体发生关系,但并非强关系。那么,什么才是品牌与社会化媒体之间的强关系呢?研究发现,品牌与社会化媒体之间的强关系是“内容关系”。

内容营销已经推出几年了,进入到社会化营销时代,将内容营销又重新推向极致,因为社会化媒体需要的就是内容,内容至上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运营成败的关键,据此可以判断,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品牌也需要能够制造出好的内容。哪个品牌拥有好的内容,哪个品牌就会取得社会化营销的成功。

品牌与大数据之间的“论证关系”

之所以社会化营销倍受推崇,就是因为社会化营销极少出现浪费。怎么解释?曾经流传,传统市场营销有一半营销费用被浪费掉,但营销者却不知道真正哪一半被浪费掉。(原话提到的是广告,笔者认为是营销费用。)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一个办法做出有效论证,到底自己的营销投入哪一半被浪费掉,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营销投入被浪费掉。

进入大互联时代之后,极少营销费用被浪费或者零浪费成为可能。营销者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其营销投入所发挥的效力。大数据营销是基于多平台的大量数据,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应用于互联网广告行业的营销方式。大数据营销衍生于互联网行业,又作用于互联网行业。依托多平台的大数据采集,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与预测能力,能够使广告更加精准有效,给品牌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大数据营销是指通过互联网采集大量的行为数据,首先帮助广告主找出目标受众,以此对广告投放的内容、时间、形式等进行预判与调配,并最终完成广告投放的营销过程。大数据营销,随着数字生活空间的普及,全球的信息总量正呈现爆炸式增长。基于这个趋势之上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概念和新范式的广泛兴起,它们无疑正引领着新一轮的互联网风潮。

因此,品牌必须与大数据之间建立起较强的“论证关系”,保证营销效率最大化。

品牌与“朋友圈”之间的“事情关系”

在这里,笔者引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微信里提到的朋友圈,用到这里,北京立钧世纪营销策划机构将其解读为,在企业市场营销运营和操作过程中发生直接关系的所有组织、单位和个人之间以品牌为中心形成的圈子,它包括消费者、渠道商、运营商、营销咨询策划机构、媒体渠道商、平台商等,它们与品牌保持着强大业务往来,形成了品牌市场营销过程中强大的“事情关系”。

企业为了保持这种强大的“事情关系”,营销者必须时刻保持与“朋友圈”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并能够通过市场营销方案和活动为“朋友圈”创造有价值的“事情”,这时,品牌就会得到“朋友圈”强大的“事情”回报,比如,消费者会购买或者通过口碑帮助品牌传播,渠道商会将双方共同经营的部分销售规模做大做强,媒体渠道会专门为“有事情”的品牌创造品牌传播机会,营销咨询策划机构能够提供更具实战性的咨询策划方案和计划,等等。

品牌与公知之间“素材关系”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为整个市场营销环境建立起庞大的“公知群体”,这些公知群体以微博大v、财经评论员、市场营销专家、互联网评论员等出现,这其中也包括部分财经媒体人士和学者研究人士。这些社会公知成为社会化媒体最强大的内容供应商,有的是免费的,有的是收费的,有的是职业的,有的是非职业的。

第5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这里有一个聪明的在社交网络上将问答转换成销售的例子。

在社会化媒体上快速对问题作出回应,不仅使Kissmetrics创始人Hiten Shah为他的公司带来一笔生意,也使他获得了一些客户在网络上的赞美。

企业该如何将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销售工具来使用?

1)设置警报和监视:如果社会化媒体上发出的消息与你的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词能被关联,你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抓取到这些信息并进行回应。

2)把它看做一个"入站"的概念:把社会化媒体看做一个"出站推广渠道",最终会疏远你的听众。相反,一定要不断认真的回复相关问题以及分享有用的内容。

3)用社会化媒体情报武装你的销售电话:在打销售电话之前,确保你知道你将要打电话的客户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了哪些内容,当你通过社会化媒体了解到客户的喜好后,销售电话会变得更加容易成功。

社会化媒体"去孤立化"

除去在网站和电子邮件的社交共享按钮,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孤立的渠道。这样的现状凸显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支离破碎的用户体验。所以,无论是通过使用跟踪代码标记每一则社会分享,还是运用更先进的集成软件获得所谓的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寻找把数据从社会化媒体带入到其他市场的方法。这需要技术,也需要来自公司内部的文化转变。

技术的转变:

你需要一个营销平台,将你所有的营销渠道(从电子邮件到网站到社会化媒体和等等其它的渠道)整合成一个矩阵。使用一个单一的软件平台来管理你的每个渠道,以减少交流障碍。

文化的转变:

确保你的整个团队积极的在社会化媒体上倾听你的客户。建立一个如何在社会化媒体上回复以及每次互动产生后需要知会公司内部哪些部门的作业流程和标准。

社会化搜索越来越真实

"社会化搜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术语,社会化搜索的意思就是通过搜索形成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际圈子,又通过搜索每个人的爱好和收藏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信息。营销人员开始注意到社会化搜索的发展(谷歌+的推出)。社会化搜索在搜索引擎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前不久,Facebook宣布加入图像搜索的队伍。几天后,我们也收到了Bing在其搜索结果中增加5倍有关Facebook内容的举动。

社会化媒体博主Jeff Bullas认为,在未来一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营销策略被纳入到社会化搜索中去。他写道,我们应该"期待看到更多的内容营销工具、战术和战略,接受社会化、搜索和内容正不断的集成和交织在一起的事实。"

在你的内容中使用作者标签:

作者标签将帮助你在Google搜索结果中脱颖而出。

识别和培养你的社会化媒体拥护者:

由于社会化搜索的关键在于其他人分享的内容,所以,知道谁最近分享了你的内容并且找到方法不断激励他继续进行这种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对你的社会化媒体"推销者:表示感谢,同样也要去分享他们的内容。

视觉和发现式搜索正持续增长

Pinterest,Instagram,Tumblr……你经常听到这些名字,对吗?这是有原因的。Pinterest的用户比其他任何五大社会化媒体网站的用户花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购买更多的东西。视觉内容在电子商务和B2C公司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它的影响现在横跨整个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Pinterest已经开始鼓励企业利用其平台。去年11月,它引进了商业账户并添加了一系列新的服务来为一些网站引导流量。在内容上使用清晰、引人注目的图片,Pinterest的这一特点也延伸到Facebook和Google+上,这也显示出图像的功能比以往更加突出了。事实上,最近的一项HubSpot的研究表明,Facebook上那些内含照片的帖子比一般的帖子多产生超过53%的"喜欢"数量。

移动设备成为访问社会化媒体的主要方式

根据尼尔森的研究,花在移动App和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占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总时间同比增长的63%。移动设备正迅速成为我们消费社会化内容的主要方式。

第6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据SocialMedia Examiner调查报告,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带来九大好处:1、增加曝光量89%;2、增加流量75%;3、提供市场洞察69%;4、发展忠实粉丝65%;5、产生商机61%;6、提高搜索排名58%;7、培养商业合作伙伴54%;8、减少营销支出47%;9、增加销售43%。

有关社会化营销和社交商务的文章很多,大家都可以参考去看。今天我主要在这样强调几个容易被忽视和误解的地方。

社会化营销不是什么新鲜事

最近几年来,社会化营销受到热捧,和移动商务并列成为网络营销两大发展趋势。但是,传统线下其实早就存在社会化营销,而且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大。我们常见的熟人生意,社区生意,礼品生意乃至受人诟病的政府采购等等都是典型的社会化营销。所谓熟人好办事。特别是在中国更是很普遍。

传统社会化营销也是靠编织交际网络,主要是人介绍人,俗称人脉。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活动。只不过现在是通过互联网和“相当电话本的”社交化媒体来进行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你说在微博上搞个活动和请人吃饭唱歌,不就是那么回事吗?

只不过说现在大家所提到的社会化营销实际上是传统社交营销的网络化信息化。通过网络,我们建立了新型的人脉圈,社区关系。只是网络上的邻居和现实的邻居在地理位置上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媒体出现也大大改变了沟通方式,信息方式等等。因此现在的社会化营销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社交营销简单做法,还推陈出新,得到更丰富更大程度地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

社会化商务效果很差

首先要指出来,社会化商务(Social Ecommerce)和社会化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社会化商务是指利用社会化媒体和各种社会化营销手段进行销售活动,主要是吸引流量并实现最大的转化率提高销售额。而社会化营销主要是指品牌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拓展和客户维护等营销活动。

从实践来看,社会化商务效果都是很差的。社会化商务经常叫好不叫座,直接转化率很差,不是一般的差,至少是比期望的要差很多很。IBM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电商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导来的交易额仅占0.63%,社交网站为电商仅贡献了0.95%的流量。而国内Hitwise的数据显示,淘宝约2.5%的访问量来源于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去往电商及本地类网站的流量占下游流量的8.6%。

社交媒体对时尚品牌销售帮助几乎为零。过去四年,品牌通过Twitter新增客户不足0.01%,通过Facebook转化的客户不足0.25%,而邮件推广和付费搜索消费顾客转化率则分别高达6.84%和9.82%。一直处于社交媒体领先地位的Burberry也撤回了在Facebook上的投资,转向更传统的CRM和电子商务业务的基础建设。

Facebook上首家电商平台倒闭,社交购物遭遇挑战。Payvment当初想在Facebook上构建“全球购物中心”的美好蓝图,被现实无情地浇了一盆冷水。从成立到关闭,仅仅只有两年。Payvment希望帮助零售商们在Facebook上销售商品,并认为社交网络能为品牌的粉丝们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交化的购物体验。

该模式当初的设想就是立足前卫的社交媒体,凭借巨大流量的News Feed和网站主页上的显示广告,以及朋友间的社交联系(评论和推荐),无论是大型零售商还是初创公司,都可以在这里开店获得收入。虽然吸引了17.5万商家来开店,并拥有20万注册用户,但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下降到仅1万个。

首先社交网络如何商务化本身还是一个继续在探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以及盈利模式。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社交网络更偏向娱乐平台,而不是购物中心。大多数SNS的用户更倾向于搜索信息,交友,分享和互动,购物的意愿始终不强烈,或者可以说这个时候该干的事情不是购物。

社交网络流量虽然很大,但从社交网络图谱就很容易看到许多半封闭的小群体,并带有较强的私密性。因此商品信息在传递上面经常受到阻断,而不像购物平台那样开放畅通。社交网络这种属性,本身就存在自身如何盈利的问题。那么站在这种摇晃的基石上面的购物平台其前景也自然跟着摇摆不定起来。

但社会化营销却很重要

社会化商务作为一种直销网络渠道的效果不理想,但同时社会化营销手段其潜在的价值是巨大的。社交化营销像中药,讲究长期静养,潜移默化。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攻坚的利器。建议一般电商在运用时还是要慎重!社会化营销直接转化率是很低的,但是社会化营销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社交化营销的优质内容增加了品牌网络曝光率,受到影响的粉丝没有直接购买,但是愿意在这些品牌实体店停留和品味,最终选择购买,这种现象是无法用数据去跟踪和衡量的。

当你开始使用社会化营销的时候,请记住这是一个靠口碑积累的长期过程。循序渐进,防微杜渐是它的基本特点。社会化营销是一个公司的战略考量,而不是战术应用,是围绕企业中长期战略而展开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虽然社会化营销直接转化率很低,但是网店与社会化媒体的结合,将不再有任何悬念。未来网店的竞争,必将延伸到社交媒体。社会化营销对建立品牌、信任和声誉,加强对客户服务和互动都是最经济实惠的方式。除了我们现在看到那些社会化营销形式,创新的营销互动,必将成为一个网店能否胜出的关键。

马向群的《从杜蕾斯开始的社会化传播》在谈到杜蕾斯社会化营销的成功,第一次具体提到使用社会化营销必须有一定前提: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被一定消费者所接受的真正品牌;品牌和产品本身容易产生社会化活动的素材。社会化营销的关键是你搭台,客户唱戏。

事实上,Facebook广告被证实是有效的。调查显示,19%的target粉丝在接下来两周内有购买行为,27% target粉丝的朋友也有购买意向。星巴克,亚马逊等品牌商都有类似结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质疑社交媒体广告是否有效。这种质疑让刚上市的Facebook表现并不好看。但社交媒体广告依然在起步阶段,如何量化还是学习过程。

因此,一个聪明的零售商不能指望社交化商务短期内能带来多少销售,而是始终围绕社会化媒体为中心来做生意。即把自己的销售渠道,品牌战略和营销活动和社交化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21世纪营销策略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赢得每一个客户的关注和信赖.不放弃任何一个和客户互动的机会.

中国社交商务和别国相比更加重要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人情味比较重的国家。大家做生意都比较强调关系。做生意就是做人。情商高于智商等都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商业智慧,由此可见社交商务在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40%中国网购者会给予评价,而美国则只有20%还不到!至于粉丝,到2011年11月,Qzone以5.36亿位居榜首,腾讯微博3.1亿,新浪2.5亿,人民网1.37亿(类似facebook,流行于学生中);开心网1.16亿(类似facebook,流行于白领)。

仅有社会化营销是不够的

第7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事件营销;网络口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24-02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全球范围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掀起一场全新的、惊天动地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营销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社会化媒体平台使企业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精准的营销效果。为此,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重要性,努力寻求营销变革和发展的机会。

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营销变革

Antony Mayfield(2008)在《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最早提出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并对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式和运作模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1]。Lon(2012)在《The Social Media Bible》一书中对社会化媒体进行了简单且精辟的定义――“社会化媒体,就是我们用来社交的媒体”[2]。2013年6月,缔元信公司在《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把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人们通过互联网分享意见、观点和经验,以及沟通、交流、互动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3]”CIC在2013年了第五版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图,把我国当前社会化媒体分为四个大类,24个细分类别(图1)。社会化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不断催生着新观点、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及新技术,带来了以社会化媒体为依托的营销模式的变革。

1.信息获取与传播的变革。社会化媒体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及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消费者的信息获取及传播习惯。社会化媒体下,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消费评论网站等网络工具主动搜索信息,并且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的体验或感受通过网络主动向社会媒体传播。

2.消费者购买态度的变革。社会化媒体使得消费者很容易找到共同背景、爱好和品味的人,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及其购买意愿。消费者对传统的广告越来越不信任,对个人博客、消费评论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消费者评论等社会化媒体中的网络口碑的依赖性增强,口碑对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有了显著影响[4]。

3.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消费者行为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AIDMA模式转换为AISAS模式,进而转变为TSPS模式(图2)。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AISAS模式指出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行为,2013年胡延平提出的TSPS模式认为消费者购买行为不再是单向的,消费者购后评价及分享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激起更多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及购买欲望,消费者的商品筛选更多地受到商品购买量及消费者评价的影响。

4.营销策略的变革。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消费者市场的变化,提升了营销者对社会化媒体的重视程度,也带来了营销策略的变革。2013年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受访的3000名营销业者之中,86%很重视社会化媒体,97%有运用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低成本、互动性、分享性、精准性、大数据等优势。营销者们越来越热衷于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进行营销活动,并创新发展了O2O营销、互动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与策略。

二、事件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

我国最早定义事件营销的是台湾广告专家樊志育(1993),廖以臣(2004)把事件营销定义为“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服务)销售的目的。[4]”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事件营销的本质是通过抓住消费者心理特征,创造或利用亮点或热点事件,以社会化媒体来快速、广泛、精准地传播企业的产品或品牌信息,以实现一定的营销目标。事件营销有以下特征。

1.成本低、收益大。企业创造或利用的事件必定是公众感兴趣的,能够激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及传播欲望,企业不需要为此付费,却能获得“不是广告,胜似广告”的效果。据统计,企业运用事件营销手段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传统广告的3倍。

2.依附于热点事件。事件营销必须围绕同一个主题,其核心在于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轰动性事件,并使公众关注的热点与企业的营销目的实现创造性对接,把公众对热点事件的认知和热情转移到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和热情。2003年,蒙牛抓住神舟五号升天这一热点事件,与航天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企业关注和支持本国航天事业的时代,也把蒙牛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3.客观性、可信性强。信息化的发展和广告的泛滥引起了信息的失真,而消费者对信息的认知趋于理性,对企业“自说自话”的广告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事件营销所借助的社会化媒体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是第三方公正组织或权威个人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更容易取信于消费者。雕爷牛腩开业前经过了长达半年的“封测试吃”,参与试吃的明星、名人、美食达人等在社会媒体对试吃体验大肆评论,赚足了消费者眼球,使雕爷牛腩成为众多吃货追求的巅峰享受。

4.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事件营销中企业对信息传播者与传播过程不能完全掌控:受新闻法规、接受能力、观念等方面限制,媒体的报道和企业想要传递的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媒体以自身立场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关注点与企业想要传播的方向可能产生偏移;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传播不力或传播失控等问题。这种媒体及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就导致了营销风险,如2011年曲江妇产医院借助奥运射击冠军郭文策划的事件营销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引起了消费者反感,使医院和郭文都受到负面影响。

三、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事件营销策略实施

事件营销的核心在于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这个事件如果是企业自己“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创造的,称为造事或者造势。与需要自修内功,“无中生有”的造势相比,“借鸡生蛋”、“借力打力”的借势操作起来更加容易,企业所需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更小,应用范围也更广。事件营销以其倍增效应备受国内企业的青睐,它不仅是企业与消费者双向交流的桥梁,也可以强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的认知。不管是造势还是借势,要想取得预期成果,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立足于消费者心理需求。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事件营销不应该从企业视角出发,而应站在公众立场上,立足目标消费者需求,符合消费者期望,能够激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把企业和品牌个性、消费者情感联系起来。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海尔策划了“云祭奠”活动,该活动符合消费者祭奠灾民的心理,既借机宣传了自身,又不至于门庭冷落或是因商业气息过浓引发消费者反感。相反,2010年,网络红人“凤姐”给某胃药代言后,有网友吐嘈说:“看了吐吐就好了……不用吃药。”这也正说明了该事件违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起到了反作用。

2.注意热点事件和企业的关联性。事件营销需要抓住热点事件,但成功的关键更在于把热点事件与企业的产品、品牌等有效对接。蒙牛赞助神州五号,“中国航天员专用乳制品”的宣传把蒙牛牛奶和宇航员的营养、健康结合在一起,强化了消费者对蒙牛的专业性、高质量的认知。

3.不能违背当地道德观念。事件营销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实现“引爆”和“关系维护”的目的,但对事件的策划及过程控制要注意公众态度,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社会习俗及道德观念等。如“长春304杀婴事件”发生之后,辽宁天合别克意图以此事件进行营销推广,却招来一片谩骂之声,不得不公开道歉以消除不良影响。

4.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风。有些企业忽视自身条件、产品特征、市场特点等状况,盲目迷信明星,盲目赞助,或生搬硬套别人的创意,既浪费了企业资源,又不能实现预期效果,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001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麦当劳的“世界儿童日”合作计划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与质疑,为挽回损失,麦当劳在第二年推出了慈善筹款活动,才减轻了关于营养问题的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指数化增长使得企业可以在一天内接触全球范围的数百万消费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创新平台。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得一个事件或话题可能引发“爆炸性”的传播,也使得低成本、高收益的事件营销成为当前营销者热衷的营销手段。企业策划事件营销策略要立足于消费者心理需求,注意热点事件和企业的关联性,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违背当地道德观念,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Antony Mayfield.What is Social Media[M/OL].

http://icrossing.co.uk/fileadmin/uploads/eBooks/What_is_

Social_Media_iCrossing_ebook.Pdf

[2]L.Safko.The Social Media Bible:Tactics,Tools,and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Success,3rd edition. Wiley,May,2012.

[3]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OL].

http:///temp/download/uploadfile201306262013-

0626064645526h.pdf

[4]廖以臣.论事件营销及其流程再造[J].求索,2004,(02).

第8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营销;AISAS模式

      2011年7月至10月底,路虎揽胜品牌推出为其极光车型打造的8集连载式动漫微电影《极光之城》,三个月时间内,新浪的《极光之城》专区页面访问量已达三百多万次,在土豆网上,《极光之城》平均每集播放达到十万多次。由于《极光之城》系列市场营销活动在线上好评如潮,中国广告协会为其颁发了2011中国国际广告节互动网络广告创意金奖。在此之前,无论是三星的四夜奇谭系列、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还是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微电影,均取得了不俗的营销成绩。

一、微电影广告兴起的原因探究

1.消费行为模式流变背景下广告的“三化”趋势

基于互联网对于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电通公司于2005年提出了著名的AISAS消费者行为模型(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Search”是指消费者在注意以及产生兴趣的阶段在互联网主动搜索相应产品的行为,“Share”是指对自己已经购买的产品、感兴趣的产品、对广告的印象、写入博客、BBS等社会化媒体上的行为。

在这种变化之下,基于微博、博客、论坛、社交网络、交互视频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口碑营销凸显出越发重要的作用。介于传统的广告营销策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新浪精确的提出了广告的“三化”趋势。

广告社会化指的是广告包含社会化信息、广告实现社会化交互、广告根据社交关系定向投放、广告以引发社会化传播为诉求、广告沉淀到社会化主页。广告移动化指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广告主在手机、MP4、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达成营销。广告内容化指的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中广告与媒体内容有明显区别的情况。媒介融合时代的广告成为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2.微电影广告适应了广告的“三化”趋势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它并非天生就是广告。但由于微电影在传播方式上的优势,以及来自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用户传播带来的营销价值,恰恰迎合了广告的内容化、社会化、移动化趋势。因此,很多广告主将目光投向这一极具潜力的平台,微电影广告概念应运而生。

相对于传统的30秒、60秒电视广告以及影视植入广告,微电影广告以其情节化的创作更多地承载了讲述品牌故事、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营销诉求。如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通过桂纶镁与彭于晏所演角色从相识到相恋的四个小故事,巧妙地传递了“无论酸甜苦辣,总有益达”的主题,让人在体验人物情感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广告的说服,并轻点鼠标转发、分享,成为广告传播者的一份子。为示区别,在本文中,微电影广告指的是具体的广告作品,而微电影营销对应的是围绕微电影广告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

二、路虎揽胜《极光之城》微电影营销活动分析

作为一场成功的微电影营销活动,《极光之城》高超的广告创意策划和技巧化的社会化媒体推广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微电影广告创意方面

《极光之城》系列微电影与揽胜极光的市场定位高度吻合,准确把握了目标受众的消费心理。揽胜极光面对的是都市中的年轻高收入人群。路虎揽胜对其极光车型特质的诠释是勇敢而优雅、轻盈且富有力量。这就暗含着其目标消费者的性格特征:智慧果断、自信激情、热衷创新。

从《极光之城》的叙事来看,故事背景为大型建筑集团天启建筑,这符合揽胜极光的城市化定位。男主人公秦傲(驾驶揽胜极光汽车)在集团的创始人、自己的恩师段丞离奇失踪后,由于不愿加入公司CEO陈锋出卖集团的阴谋,遭到其仇视。此时,一个神秘女杀手乔楚出现,她带着特殊任务而来,先是打晕秦傲,毁掉了他的设计图,之后却在陈锋迫害秦傲之时屡次出手相救,而秦傲身边得力的助手温蒂,实为陈锋安插的眼线……在陈锋的阴谋将要得逞之际,创始人段丞突然现身扭转局势,并解开了一切谜底。男主人公秦傲在八集的故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智慧果断、坚持信念、才华横溢。女主人公乔楚类似邦女郎,勇敢独立、优雅而富有力量,她的神秘身份更为其平添几分魅力。这与目标消费者的性格特征以及揽胜极光的产品定位高度契合。

从视觉风格来看,《极光之城》是国内首部采用漫画与影像交替演绎的剧场版悬疑微电影,漫画极具线条感的现代艺术风格,很好的体现了揽胜极光动感时尚、硬朗霸气的外观设计。影像采取高光亮调,由新锐女星朱珠及法籍男模Philippe Truong分任女男主角。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时尚气息。虚实结合的影像风格、酷感十足的场景人物设计从视觉上突出了揽胜极光这一时尚车型的个性,也表现了品牌的精神文化。创作体现出了企业视觉识别的理念。

2.微电影营销战略方面

路虎揽胜充分利用了微博、SNS网站等平台,就《极光之城》展开了一场全社交网络营销活动。

(1)极光之城官方网站

路虎揽胜为极光打造了与微电影同名的品牌社区:极光之城。在这个网站中,网友可以参与极光的所有线上沟通渠道。

(2)极光之城的新浪微博营销

路虎揽胜的微博营销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路虎揽胜企业版微博用来播放微电影,并在新的剧集播出前后开展各种话题的知识问答、对剧情投票猜想。此外还有剧情找茬小游戏等,为微电影拉拢人气。而另一个则是专为推广极光之城新浪微博活动的ID,则以微博活动营销为主。通过发起“看连载式动漫微电影,点亮8张激光拼图,夺苹果新一代macbook air”,“提交城市宣言,制作属于您的个性极光海报,分享并转发3个好友,就有奖品”激励用户多讨论沟通,引导出线下的活动细则。

(3)极光之城的土豆体验观影创新

在土豆网,路虎揽胜开创了体验营销的新模式,将观影与驾车联系起来。整个观影页面被设置成路虎揽胜极光的内部。从车内前排位置的视角景观设计视频播放窗 口,把前挡风玻璃作为播放窗口。而方向盘、油门等则成为操控播出的选择键。这给用户耳目一新的体验。充分发挥了产品植入和体验营销的优势。

(4)路虎豆瓣小站的价值沟通

与其他平台传播方向不同的是,路虎的豆瓣小站从揽胜极光的城市化定位出发,发起了摄影照片征集活动“绽放你的城市之光”,以城市的发展变化、多样性之美作为核心诉求点,区别于其它平台以影片为主的传播方向,更符合豆瓣这一平台的交流方式。

三、从《极光之城》的成功看微电影营销之道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为1.95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不断推新,快速便捷的视觉产品备受人们青睐。根据《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超过4000万人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看传统电视。微电影作为一种易转发、易观看(微时长)的内容承载形式具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微电影营销的要领,使其成为销售推动和品牌推广的利器,而不仅仅流于概念和形式呢?结合《极光之城》以及之前几部成功的微电影广告,我们或许可以获得若干有益的启示。

1.品牌内涵:微电影广告的推广核心

作为广告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微电影广告的创作理念与传统媒体平台上的广告有很大不同。“微电影广告不是简单粗暴地追求商品形象、标识的曝光量,而是借助好看的故事、考究的视听语言,把产品功能、品牌理念巧妙地渗透进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广告营销方式。”1仔细审视成功的作品,无论是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还是广受好评的MSN微电影广告《如果爱》、《极光之城》,不难发现,迥异的视听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背后隐藏的是同样的内核:对品牌精神的彰显。《一触即发》、《66号公路》体现了凯迪拉克自由的精神追求;MSN的《如果爱》告诉消费者MSN“包容、沟通、分享”的品牌内涵;而《极光之城》则凸显了其永不服输、自信果敢、热衷创新、热情洋溢的品牌特质。

2.故事讲述:微电影广告的创作关键

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在享受传播自由的同时,也要面临内容海量化的传播环境。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争夺到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高超的叙事技巧、引人入胜的故事才是微电影广告创作的关键。

首先,故事的主题应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概念,前面已论证,不再赘述。

其次,确定主题后,如何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呢?有两个有效的途径。第一,名人效应。这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多次提起。第二:悬念化的叙事手段,在8集的故事中,《极光之城》每集都不断地抛出新的悬念,环环相扣,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相对于传统电影,微电影广告人物简单,由于无法在较长的篇幅内进行情节铺垫和人物性格渲染,相对于强调人物内心冲突的小叙事,强调外在冲突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更加适合于微电影广告。为达成宣传的规模化效应,微电影广告创作主体化、系列化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3.社会化媒体的整合传播:微电影营销的渠道选择

基于AISAS模式,电通公司提出了Cross Media Planning(跨媒介计划),即广告不仅仅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Attention),让他们产生兴趣(Interest),使信息达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跨媒介的广告战略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与品牌产生互动,去体验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并自发地向周围进行传播。

在这种要求下,开展全社交网络营销计划,已成为众多广告主的选择。通过多渠道覆盖展开品牌的营销,才能在微时代爆发力量。以《极光之城》为例,在微电影推出之前,路虎揽胜品牌通过多次路演、艺术主题的线下活动为后期的线上活动做好了铺垫,而全社交媒体营销的策略在短时间内积聚了话题效应,达到了传播目标;又如三星的《4夜奇谭》为了实现广泛的覆盖,除了将新浪作为主阵地,还通过优酷、土豆、酷6、奇艺、人人、3G门户等六大播出平台进行大力度推广,形成强大的推广联盟。线下则邀请剧集中人气最高的明星参与新浪嘉宾聊天,制造新闻由头和传播热点。

结语:作为一种成长中的网络营销方式,由于创作水平良莠不齐、创作环境缺乏规制、社会化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微电影营销还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但以品牌价值传递为基础,以整合营销为动力,路虎揽胜《极光之城》系列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活动,无疑将对后来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社会化媒体概念范文

关于大数据

MIGO功典集团CEO陈杰豪(图左上):大数据在短时间不会消失,但可能会有新的渠道出来,会有新的东西来创造更多更多的数据,尤其是在移动端。我们相信在多维度管道会有更多的数据的产生,数据只会越来越大。

SmartFocus中国区总经理杨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然后把大数据作为一个分析的基础,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营销的建议,这可能会是一个大的方向。

Webpower中国区CEO谢晶:数字营销将会变成企业营销部门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自身去寻找我们的客户或者消费者在哪里,完成数据的打通之后,大数据的概念就有了。把数据和营销渠道联合,那么价值就会越来越大。

国双副总裁李峰:如果说2013年,大家都在谈大数据。那么2014年就应该是大数据广泛应用的一年。

关于移动营销

易点网络移动互联事业部总经理余剑(图上右):2014年的移动玩法一定比2013年更好玩。如果你做为一个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你的硬件厂商能够找到更多的切入点。然后在他们免费硬件圈地的过程中,找到你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玩的事情。对于很多品牌用户来说,你可以找到一个能够为你在这条路上都已经架构的很完整的服务商,可能是一件比较靠谱的事。

缔元信CEO秦雯:1、移动营销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方向。因为其还没有进入快车道。2、O2O会是营销很重要的形态,如品牌企业O2O方案。3、互联网电视的发展。

现代移动数码CEO崔剑峰(图上左):品牌会把更多的预算投到数字营销及移动营销上。

VIVA无线新媒体首席营销官胡进:1、移动营销的增长在2014年会有一个井喷的现象,比例可能会达到100%-200%的增长。2、移动营销的模式会比较多样化,如富媒体的交互方式,媒体的展现方式,用户的获取方式。3、业界移动端流量整合。

帷千动媒副总裁白栋(图下右):1、移动营销的价值会越来越明显。2、微信营销在明年会有一个想象的空间。3、本地化营销会变得热闹。

点媒Lomark副总裁谷岩:三个方向的发展。1、本地化营销;2、社交化;3、移动搜索类。

力美广告CTO梁信平(图下左):移动营销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玩。

珍岛信息副总裁刘欢:首先是基于互动的营销,即关系营销,和客户的互动等。另一方面就是数据的使用。本人也比较看好终端和视频2个行业。

关于内容营销

蓝标数字CEO熊剑(图右):一定会在技术和内容两个方向,两者一定是交替的,互相影响的向前发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消费者的描述和定位会更加精准化。在精准的同时,会有更多的基于内容的创新,让消费者潜移默化的感知品牌。

互动通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袁珏明:1、不要迷信于单一的传播方式。比如说去年是微博,今年是微信。同样很快会有载体来替代微信,传播的手段不断发展。2、适应中国的媒体环境。我们的技术和创意已经不亚于其他国家了,只是我们在传播的思维性、逻辑性和传播有效性上应该学习更多更好的东西,去结合地区特点来不断发展。

关于电商营销

宣亚数字动力舱总经理陈志杰:电子商务和营销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

关于社会化

瑞意恒动CEO沈栋梁:1、社会化客服及社会化CRM的大规模应用,会是社会化营销的一个趋势。2、客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非常精准的获得“用户画像”。3、因为社会化的出现,未来广告,可能会成为一个奢侈品。

微博易CEO徐扬:品牌会最大化的重视社会化媒体营销,因为社会化营销的潜力远远没有达到,尤其要重视移动端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即社会化,移动化。

中海互动CEO艾颂:2014应该是一个从粗犷化经营到精细化经营的一年,社会化营销应该进入一个细分的阶段。

帖易CEO严颢: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的结合。

关于SEO

文军信息CEO田文军:SEO的市场在逐年的增长。但是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1、大企业对SEO的预算会越来越高。2、小企业做SEO会做得越来越精准。

八百里人CEO刘江涛:1、营销方式呈现更精准化。2、营销方式个性化:推送信息的时候做更深层次的细分。

媒体发声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朔:从整个中国市场来讲,中国依然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市场。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购买市场,超过美国,2020年,中国甚至可能会超过美国及欧洲的总和。具体到企业和媒体的关系,我认为,企业追求的精准效果,价值概念的挖掘和品牌塑造的长期化,会显得更加的重要。

PPTV网络电视市场高级总监陈中:科技改变媒介。未来很多的营销结果,更多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程度,包括对新媒体的应用。

凤凰网全国营销中心总经理付继仁(图上左):1、内容为先:内容营销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品牌希望借助内容起到背书的作用。2、尽可能的整合更多资源去营销。

乐视网营销副总裁蔡享伦(图下右):企业会更偏向以内容为核心的整合营销。

妈咪宝贝传媒副总裁林丽:品牌对消费者的关爱度会有所提升。例如,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