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发展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省S县委、县 政府针对全县各村的实际情况,坚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兴办产业、引进 项目、挖掘潜力为重点,全面加快村级 集体经济增收步伐,初步形成了多渠 道、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格局。2019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 入实现*万元,村均达*万元。
一、加强村级管理促增收
始终坚持把强化“三资”管理作为促进村级集
体经济节本增收的重要手段,有效避免了“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一是清家底。在全县集中开展以“清查土
地、清理资源、清收资金”为主要内容
的“三清”活动,查合同、查面积、查
账目、查户籍,采取行政、经济和必要
的法律手段,共清收资金*多万元,
清理出资源*多亩,极大地增加了
村级集体积累能力;
二是建机制。建立乡村两级经济合同审批机制,全县 乡、村两级经济合同全部交由县经管 站审批。三年来,共审批清理发包年限过长、发包价格偏低等不合理合同*份,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
三是重创新。针对村级资产管理 分散、闲置较多的实际,不断创新经营方式,采取自主经营、作价入股、租赁发包、拍卖等方式,把村集体闲置的山林、水面、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依托彩虹影视基地和生态资源,引进企业开发后头振 东村集餐饮住宿、田园采摘、休闲垂钓、水上游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拉动村级集体年均增收*万元。
二、组织兴办实体促增收
鼓励村集
体以贷款和村集体积累为资本,领办
创办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建立科学的公司、集体、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实
现村集体增收。县财政专门拿出*万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按
照1:5比例放大,撬动银行贷款*亿
元,为有需求的村集体提供*万元
贷款支持,彻底解决了融资难题。主要打造了四种模式:
一是实体企业模式。--村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冷
库项目,流转农户土地1500亩种植黏
玉米,村集体年均增收*万元以上。目前,全县*个行政村有*个村兴办
实体企业;
二是开发公司模式。--镇*个村都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发展肉牛养殖、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等项目,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三是集体领办复合经营模式。上集诺敏河村 在原有桃花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的基础上,建设集水稻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上善河精洁米有限公司,并建设了上善河大米电商平台和 实体销售网络,年可拉动村集体增收达*万元;四是扶贫开发模式。对上级扶贫资金、项目等形成的芽室、大棚等固定资产,产权交由村集体所有,实行有偿使用。全县仅*栋芽室、500万平方米大棚就促进村集体增收达*多万元。
三、龙头企业带动促增收
充分发挥 村集体的组织作用,为龙头企业和农户、贫困户之间搭建桥梁,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公
一、服务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发展,开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局面
2009年,同志在山东考察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决策。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烟台作为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重要的节点城市,承担着助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任。围绕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设立了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以下简称东部新区),将其作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目前,东部新区建设已被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促进东部新区发展,烟台市编办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三场硬仗”的要求,着力构建分工合理、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保证了东部新区各项工作顺利启动、协调运转。
一是科学编制园区规划。东部新区涵盖了烟台市6个行政区域,涉及海洋经济、高新技术、外贸进出口等多个产业,具有区域跨度广、涉及产业多、人口密度大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规划编制体系,不仅对东部新区建设至关重要,也关系到烟台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为此,烟台市编办为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了规划土地处、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等机构,并从全市规划系统抽调精干力量,充实东部新区干部队伍,确保东部新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目前,东部新区金山港区总体规划、滨海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金山湾生态城概念规划已编制完成,进一步奠定了东部新区的发展基础。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东部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烟台市编办为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了工程建设处,主要负责协调区域内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管理。目前,东部新区的启动区―金山港区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已完成区内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其中,东部新区的标志性工程―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经济总部中心、海洋创业服务中心正在加快施工;总投资2.9亿元的两纵三横5条城区主干道已全面铺开。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强化东部新区招商引资能力,烟台市编办先后为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了产业招商处、蓝色经济投资发展处等内设机构,并将烟台市城发公司明确为东部新区开发的市级投融资平台,承担金山港区的投融资、开发建设和偿还贷款等任务。在健全机构设置、多渠道吸引资金的同时,烟台市编办还着力加强东部新区服务软环境建设,设立了东部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及其内设科室,集中受理、转报、跟踪落实金山港区开发建设中的各类审批事项,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自去年以来,东部新区通过多种渠道,吸引资金达百亿元,累计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近亿元。
二、加快烟台高新区建设步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高地
烟台高新区是全国10个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放的高新区之一,也是全国首个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为充分发挥烟台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单独设立高新区,赋予烟台高新区管委市级经济、建设管理权限,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于2010年将其升级为国家级园区。烟台市编办根据其发展实际,先后研究提出了管理体制调整和机构设置的意见,并完成了区划调整后的机构组建、机构编制和人员的划转、交接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烟台高新区“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机构设置,创新服务载体,有力推进了烟台高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围绕烟台高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烟台市编办为其设立了投资促进中心、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管理委员会等工作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的招商引资能力。自烟台高新区独立设区以来,共引进投资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55个,总投资522亿元。目前,烟台高新区的海洋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科技、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强化烟台高新区创新孵化能力,烟台市编办先后为其设立了烟台高新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等管理机构,搭建了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桥梁,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近期,烟台高新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分别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俄科技园“在孵企业”―译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译酷俄语云平台”,成为全球最大的俄汉-汉俄在线搜索平台。
三是营造和谐高效的发展环境。近几年,烟台市编办着力加大对烟台高新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经上级编办批准,独立设立了烟台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经最高法、最高检批准,设立了烟台高新区法院、检察院。另一方面,按照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原则,为烟台高新区独立设置了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全面承担卫生、教育、、政法、民政等二十多项工作职能。目前,烟台高新区社会秩序井然,社会治安良好,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三、发挥保税港区政策优势,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烟台市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出口加工区与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而成的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该区以发挥政策功能优势为核心,依托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特殊政策平台,为全市经济发展搭建了政策高地,提供了强力引擎。烟台市编办根据烟台保税港区发展需要,不断加大机构编制支持力度,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保税港区管委单独设立了经贸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等工作机构,全面承担招商引资、项目审批、规划建设等职能,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保税、免税、退税、便捷通关”等特殊的政策功能优势,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2011、2012年烟台保税港区完成的外贸进出口额在全国14个保税港区中均位列首位。
二是壮大国际商品展示产业。国际商品展示是保税港区的重要功能业务。针对烟台保税港区商品展示产品数量大、流动快、品牌多的特点,烟台市编办设立了烟台保税港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将保税港区管委、海关、国检、工商、税务、边检等机构均纳入中心集中办公,在加强商品质量监测的基础上,对商品进出关、项目审批等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目前,进口酒类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作为保税港区国际商品展示产业的龙头项目,已吸引了国内外70多家经销商入驻,汇集了30多个国家上千种国际知名进口酒,成为辐射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进口酒类集散地和中转中心。
四、强化经济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几年,各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建立起了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新型高端产业园区,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针对县市区经济园区快速发展态势,烟台市编办会同相关县市区编办,在逐步完善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机构设置,完善职能配置,优化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围绕壮大各县市区地方特色产业,烟台市编办结合实际,为各园区设立了投资合作局、产业招商局等承担经济发展职责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能力,培育扶持了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效应强的骨干企业,促进了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了招金集团、玲珑集团、金宝电子、康泰实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了黄金、轮胎、电子、机械等产业的聚集效应,先后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入驻。2011年,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利晋升为山东省第二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着眼于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烟台市编办分别为蓬莱农高区管委、莱山经济开发区管委增设了技术开发处、新型生态产业园开发推进中心等机构,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园区的转调步伐。蓬莱农高区规划建设了28亩综合性科技孵化器,涵盖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目前,已吸纳了380多名高层次人才带着技术进区孵化和创业。莱山经济开发区2个研发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
黑龙江省的国土资源工作在“十五”期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五年来,以贯彻基本国策为主线,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和治理整顿为动力,以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支点,突出抓好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治理三大主业,经过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四个确保”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国土资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树立了“四个理念”。一是服务大局。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和支持发展、保障发展的意识,通过做强“三大主业”,搭建资源保障平台,使国土资源工作实现了与大局工作的紧密结合。二是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在资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三是市场配置资源。改变了单纯运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管理模式,实行资源资产并重管理,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四是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破除了低效粗放利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陈规陋习,促进了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拓展了资源利用空间。
完善了“五个体系”。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国土资源法规制度体系。按立法程序全面修订了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土地登记办法等两部政府规章;起草并提报了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管理条例等两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先后建立了涉及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管理、矿权出让、市场监管、收益分配、执法监察、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制度147项,为全面加强和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从省到市、县、乡(镇)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项规划已经成龙配套,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全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矿产储量、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5个省级专项规划已编制实施,重点成矿区带专项规划正在启动运行。建立了规范有序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土地有形市场覆盖面达到95%以上,非划拨用地有偿使用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比例均达到了100%,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秩序已经形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矿权有偿出让管理、收益分配和基准矿价评估确认制度,建立起了主要矿种的基准矿价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国土资源保护体系。建立了完善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六个必须”,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和非农建设用地“六个一律不批”的规定;全省耕地保有量始终稳定在1170.6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一直保持在1016万公顷以上,连续五年实现占补平衡有余。严格按照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供矿,加强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审查,五年中主要矿产的综合回收率平均提高了5.8个百分点。建立了顺畅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针对制约我省国土资源管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统一组建了较高规格的执法监察机构,统一设置、建实建强了基层国土所。
实现了“六项突破”。五年来,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累计投资12.9亿元,安排了总规模12.8万公顷的208个大项目。投资近10亿元在重要成矿区带安排了煤、铁、铜、金和优质建材等矿种的勘查项目203个,已实施的115个勘查项目新发现重要矿产地30余处;全省新增煤炭精查储量6亿多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投资6000多万元在蒙古国取得了两处大型富铁矿的矿权;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就合作勘查开发拉长岩、金、铜、铅、锌等矿产签订了6个项目的合作协议。为提高矿业对外合作整体竞争实力,经省政府批准组建了龙兴国际资源开发集团公司,作为省级对外资源开发融资平台,现已具备200亿元以上的融资能力。建立和完善了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成功地规避了8起地质灾害。全面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工程,在全国首开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先河,累计投资4.4亿元,治理大庆及周边地区油田“三化”草原200万亩。五年中先后投资2.1亿元建成了一处世界地质公园、四处国家地质公园和九处省级地质公园,同时还辟建了两处矿山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扩大了地质旅游在全省旅游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经营性土地和新设矿权全部实现招拍挂出让,协议出让和划拔用地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现有矿山资源有偿使用覆盖面达到98%以上,国土资源有偿使用收益连年大幅度攀升,地产收益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别从建厅之初的2.43亿元和1.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45亿元和12.2亿元,分别增长了59倍和11倍;5年内,累计实现地产收益398.6亿元、矿产资源收益50.6亿元,国土资源收益率大幅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严格规划计划和用地审批管理,新增建设用地始终控制在年度计划指标内;部署开展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和建设用地指标折抵试点,全面实行了用地定额和投资强度“双向控制”制度以及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制度,初步建立起了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通过实施旧城改造、企业“退城进郊”、农村“撤村并点”、“撤队进场”,盘活城镇存量用地2.1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000多公顷,收购储备建设用地2889公顷;通过环境治理新增牧业用地13.3万公顷,工程治碱恢复利用灾毁地4.2万公顷,活化了土地资源,减轻了耕地占用压力,确保了建设用地的有效供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先后完成了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预测、“三化”草原治理实验及典型矿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等方面的一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成果分别获部、省的奖励,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省级数据分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具备了各类数据存储、交换、加工的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地籍、矿权登记、矿产储量等数据库均已建成;国土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平台建设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化体系,为实现国土资源的高效、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作者系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本文编辑杨梅)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
一、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
1978~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情况
随着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80%。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
2011年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0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8%,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
截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631.5亿元,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试点350个。
(四)中原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河南省充分发挥中心区域和交通中心优势,加快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城镇化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城镇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二、河南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河南省2011年经济总量26931.03亿元,城镇化率为 40.57%,全国排名第27位。2011年河南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57.3∶29.7,城镇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16.73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城镇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东慢西快”严重失衡的格局,各地经济实力不同,城镇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影响河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十二五”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长期投入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差。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病凸显。
(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2010~2013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
单位:元
城乡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
2011年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13∶57.3∶29.7,仍然存在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
三、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就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终期目标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项目齐全、覆盖全面、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达成社会保障普惠和公平之目标。
(一)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奠定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一,通过农村内驱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公共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三,通过政府外推型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和合理布局。第四,创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平衡城乡人口结构。
(二)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提供制度基础
一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二是加强法制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执行能力。五是通过构建农民退出农业、农村的新型机制、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进城的有关综合配套改革。
(三)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二是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要严格控制城市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三是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全国联网机制。
(四)逐步统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到全省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基金统一以及管理统一。三是优化城乡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办法。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通过实现社会保险、新农合、医疗就诊、社会福利、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保障业务的城乡一卡通服务,最终实现河南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业务的一体化经办。
(六)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政策法规、制定服务标准、审批执业资格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以街道或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
(七)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户籍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公共服务
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改革,提高全省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启动河南社保“一卡通”工程。
参考文献
[1]耿小茜.浅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经营管理者.2010.16.
[2]董克用,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河南省统计年鉴.
一、当前先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2016年,全街办8个村,总收入为1923.85万元,其中经营收入1371.02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村村20万元以上,其中30-50万元的村2个,70万元以上的村6个。村组集体总资产为15139.7万元。
(一)村级经济收入增多。先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资产利用型。主要是盘活利用存量资产进行承包、租赁等,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型。几个经济发达的村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土地租赁取得可观的服务性收入;三是服务创收型。主要是通过提供劳动、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借力发展型。通过拆迁新建小区,依托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兴建配套的店面出租取得收入。
(二)村级经济管理步入正轨。近年来,先锋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步步入正轨。
(三)各村经济发展不均衡。村与村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容小N,经济发达的村实力明显高于不发达村。
(四)村级收入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支出水涨船高,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二、制约村级经济发展壮大的因素
在集体经济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趋缓,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滑坡,给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要素的制约。先锋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较快的村,基本上都是利用土地发展起来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而今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等自然的优劣不同,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部分村干部缺乏发展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责任感不强,创新性、专业性人才匮乏,还没有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过分依赖上级有关政策补助而缺乏内在发展动力。
(四)村集体融资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村可以盘活的固定资产少,缺少信用抵押,而金融部门在村集体涉农贷款方面数额有限,使村集体上项目融资困难,发展集体经济举步维艰。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在探索支持方式、寻找发展途径、创新管理模式上进一步下功夫、求突破,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努力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来源,努力打造经济发展强劲、经营机制灵活、财务管理民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一)更新观念,努力打造一支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村干部队伍。要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事。
(二)加大扶持力度,力求多措并举地发展。要发展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帮扶,因此在财政资金、政府投入等方面应给予优惠,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寻求财政支持的同时,力争做到帮扶多措并举。如村企结对,要探索村企双方合作开发共赢互利的共建形式,突出自愿结对,共赢发展。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要进一步挖掘区位优势,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优势,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引导村级集体通过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榕┟裉峁┎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下是为大家收录的辞职信范文,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
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
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汇报的题目是《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近年来,我们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突出经济建设中心,紧扣“争先进位,富民强镇”目标,狠抓“第一要务”,一手抓镇域经济总量提升,一手抓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为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全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基本稳定。200x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7亿元,增长28%;实现财政收入3653万元,同口径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9元,较上年增长18.1%。
在市级“争先进位”工作中,我们xx镇跨入了市“二十强”镇行列,xx村也进入了市“百强村”行列;在我县村级争先进位工作中,xx村等也进入了前10位,有3个村越10位以上。全镇3个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0万元以上,其中xx村达300万元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包括联系点部门在内的县级机关的大力帮扶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xx镇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村基层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以壮大村级集体收入、提高经济总量为抓手,我们在抓好农村以“五个好”支部建设为核心的“三级联创”活动特别是在依托农村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我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我镇的一些做法:
一、理清思路,选准村级加快发展的路子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农村基层,就是要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强村富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因此,我们把村级经济发展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而村级经济薄弱一直是xx的“短腿”,虽经晶桥几任领导都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村级经济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2002年,我镇12个村有8个村全县综合排名在60位以后,最好的村在14位,倒数2位也在xx。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反复分析,确定了依托农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争先进位,强村富民”的总要求。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件事,我镇就组织开展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三产三个调研,分别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通过这一活动,对上一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帮助村、企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如何把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有效结合到年度具体工作中,破解发展的难题。从中找出支撑发展的优势和需克服的薄弱环节,摸清底数。
二是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果。我们把“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作为不变的主题。对村级发展每年都提出新的任务、要求,纳入村级党建—经济一体化目标考核和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件实事”,把村级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增幅作为考核重点,看总量提升更注重发展的潜能的提高。通过近2年的努力,03年,有5个村越25位以上,xx跨入县内前10位;04年初,我们及时提出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0万元以上,5个村超50万元,其中xx村100万元以上,且跨入市百强村,xx进入县前10位。
三是自加压力,创新工作要求。鉴于晶桥村干部工资报酬由镇财政大包大揽、不利于村干部“三创”,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这一状况,我们适时提出分步骤“断奶”的解决办法,把村干部逼向经济发展的前沿。要求村干部适应形势发展,既要完成中心工作,更要发展村级经济,建设“双带”工程,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05年,我们提出,村定职干部工资及村书记、主任考核奖金由财政承担,其他干部奖金由自筹解决,以后逐步过渡到所有干部的全部报酬都由村解决。
二、整合资源,不拘一格抓增收
作为一个资源大镇,我们过去各方面的优势未能充分利用,潜能也未得到充分挖掘。基于此,我们首先在摒弃落后观念的基础上,坚持以抓大发展的眼光抓村级经济发展,跳出农业抓开发,在更大的区域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实现双赢。
一是借助外力,发展农外项目。吸纳驻外办事处的招商成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宣传晶桥真山真水的环境,沿沙上线的xx等,大力做好山、水资源的包装、推介,引进客商,建设经济价值高的苗木、花卉类观赏型农业基地。xx等村吸引客商以后,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就业,拓宽了视野,村、组更从中获得了收益,形成客商与村、组、户共同得益的格局。
二是盘活存量,嫁接项目。对一些疏于管理的村集体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引进客商投资开发,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如邰村小窑厂,通过资产评估、转让,吸引外地业主,投入300多万元,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窑厂改造成年产2500万砖的民营企业。xx等集镇所在地村也在服务企业中实现自身经济发展。陶村在蒲杜线改造中,村委大院列为拆迁对象,他们在其中看到了商机,主动与云海公司联系,把村委大院剩余部分租给企业作为物料堆放点,增加收入。
三是配套服务,在协调服务中求得自身发展。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把载体建设放在突出地位。xx村作为工业集中区所在地,几年来,积极做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工作,特别是在土地征用、矛盾化解、基础建设工作方面主动介入,支持工业区建设,为全镇发展分担责任。同时,发展与规模企业相配套的下游产品,在产业链找出路,在协调发展中求生机,工业集中区周边1800亩农田建设了生态屏蔽林,村级集体也从中得到发展,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
三、提升层次,发展主导产业做精品
进一步抢抓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一着不让地汇聚发展资源,吸纳优质要素,在村级发展上形成特色板块,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一极”。
一是明确比较优势,发挥特色。就是山、水、田、林、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立足资源,形成产业。山区村,借重林业面积占全县1/4的优势,着重发展林果业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圩区发展特种水产业,集镇地区发展三产服务业,最终形成有一定造血功能、村村具有稳定收入的经济实体。
二是抓特色产业的提升,形成品牌。在现有的项目上延伸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xx抓住富乍圩低产田改造时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种水产业。引进客商,进行土地流转,建设专用水渠,引进水源,发展3000亩螃蟹养殖,并建设成为村党员、干部“双带”示范工程,群众受到了教育,村集体也带来了收入。下一步村里准备对xx螃蟹注册一个商标,通过几年运作,形成特色品牌。
三是做好资源利用文章,形成规模。走工业强村之路,芝山村拥有全县最大的石灰石储量,几年来,几个小老板、几个小矿点、几个小作坊式的开采,影响了建材整体水平提升,也造成了安全隐患。为此,xx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积极配合矿产资源拍卖,对客商进行筛选,把资源集中到有实力的业主手中,形成建材开发投入的另一个高峰。预计今年芝山建材销售可突破亿元,村集体收入400万元,并且带动200多户当地村民发展运输业。
四、多轮驱动,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
目前,xx村级经济还处一个较低的水平,还需要县、镇两级进行帮扶,也正是通过各方面送思路、引项目、办实事,才使我镇几个经济薄弱村开始有了一点造血功能,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
一是实施资金“捆绑”项目,引领发展。扶持村级发展决不意谓着无条件迁就,更不是把帮扶资金用到非生产性开支上。这方面,镇里对发展愿望迫切、群众积极性高、推动大的实事项目实行“向上争取一点,镇里补一点,村里贴一点,群众拿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特别是对列入镇“十件实事”工程的项目,镇里按总资金预算20-30%的比例予以补助。
二是实行镇机关部门与后进村挂钩帮扶。在实行机关干部蹲村的基础上,将04年度考核及村集体收入排末位的4个村与4个机关综合部门结对共建,明确要求部门在帮村上要理思路、出点子,更要帮资金,跑项目,明确要求所创实体至少在5年中获益,三年内使村级集体收入达30万元。
三是举行村级经济发展现场会,做优载体。在前几年外出取经的基础上,今年更注重向身边的各类典型学习,到本镇发展较好的村和创造条件发展的村现场参观,请发展先行一步的村介绍经验,营造一种创业的氛围,不论采取什么途径,村村必须有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做项目形成稳定的经济来源。资源条件好的走开发式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如芝山建材工业、枫香岭村的林业、仙坛村的生态、外向型农业,资源优势不明显的村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条件来发展,如xx村,山林所有权属在队组,资源开发难以运作,在县农办的帮助下,通过协调,把琐碎的山林地集中起来,发展无性系列茶,目前规模近千亩,并逐步见效。此外,工业基础较好的新桥、枫香岭村建设“双带”型标准厂房,通过
五、埋头苦干,努力构建加快发展新平台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上级给了我们很多荣誉,但我们深感自身工作不足,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镇的工作经验,在新的起点更上一层楼。
具体就是做到“二个保持,三个确保”,即保持晶桥在全市综合实力“二十强”镇地位,并确保在全市排名位次前移3位;保持芝山村全市“百强村”地位,确保2个村进入县内前10位,确保1个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00万元以上,2个村达到100万元以上,6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本人担任饶埠镇村户外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2017年以来,在饶埠镇党委政府、户外村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密切支持和配合下,本人及驻村工作队紧密围绕全村当前发展规划,认真履行驻村工作职责,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开展驻村扶贫等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我的驻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登门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驻村后,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农时安排,参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会,参与村两委工作会议,研究扶贫开发、民政救济、人畜饮水等工作。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村民拉家长、谋发展。走访所在村老干部、老党员、经济能人、退休教师等,基本掌握了我们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对群众的疾苦,老百姓的要求一一记在心头,也从中了解分析本村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做到边调查研究,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按照组织部和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围绕今年的工作主题,确定了驻村工作的目标:一是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二是帮助村民解决热点难点实际问题;三是走家串户访疾苦,提高群众满意率;四是本合村党支部开展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驻村以来,本人和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筹户外道路亮化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丰富了村民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较突出,驻村以来无恶性刑事案件和群体上访事件。通过为村民办实事、解真难,树立了村两委形象和威信,增强村民发展的信心,也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支两委战斗力
驻村工作期间,本人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紧紧围绕党建中心工作目标,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作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努力提高村两委办事效率,规范村两委工作程序,帮助村委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二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着力提高村干部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大力强化他们宗旨观念和责任,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群众满意度高。
二、驻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工作经验还不足,扶贫工作相关业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由于一直在邮政系统工作,基层工作经验较少,很多工作都是按照上级安排开展,对扶贫工作相关业务需要加强学习,为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不理想。当前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由于我村地处丘陵,可用土地资源较少,这也限制了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驻村扶贫工作队需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利用好相关的扶贫政策,努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
三是扶贫工作创新力度不够。当前开展扶贫工作主要是按照上级扶贫办的部署安排,按部就班,工作中缺乏自主创新。扶贫工作队需要加强工作创新力度,积极带动村民发展经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除了促进资本市场良性运行之外,券商纷纷加码公益慈善事业,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秉承“创造价值,成就你我”核心理念的国信证券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国信证券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国信证券在努力做好经营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积极主动承担国有金融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双重社会责任。公司通过捐资助学、对口帮扶贫困村和其他各类公益捐赠的形式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广泛好评。
据了解,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15年度券商公益支出排行榜上,国信证券以1594万元支出金额排名第二位。2017年,国信证券按照制定的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对口帮扶贫困县数量增加至6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5个,省级贫困县1个,居券商第二。
着力改善民生
2016年8月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出《助力脱贫攻坚 履行社会责任――证券公司“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贫困县行动倡议书》,号召每家证券公司至少结对帮扶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随后,监管部门对券商扶贫工作进行了相关部署。证监会公开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中指出:“鼓励证券公司开展专业扶贫,通过组建金融扶贫工作站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县,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帮助县域内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提高贫困地区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同年,国信证券开始新一轮为期三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对口帮扶河源市龙川县岩镇山池村。截至2016年底,帮扶资金781.19万元已全部到位,着力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助力山池村精准脱贫。
今年以来,国信证券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制定的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在持续开展现有岩镇山池村扶贫帮扶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新疆麦盖提县、新疆塔县、新疆英吉沙县、贵州三都县及贵州织金县结对帮扶工作。
国信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及具体需求,除有针对性地提供资金,支持各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及资助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外,着重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组织专业力量提供金融及产业发展规划、金融培训、基础设施投融资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金融顾问服务。
此外,国信证券积极号召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以“聚焦贫困人口,助力攻坚脱贫”为主题的“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170余万元,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力量。
对于如何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共赢?国信证券方面表示:“一是需要整体谋划实施方案,并平稳推进;二是坚持扶贫工作原则,抓好工作落实;三是积极汇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
发展“造血”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信证券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激发内生活力,发展“造血”型项目。
2016-2018年,国信证券精准帮扶岩镇山池村,充分结合贫困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持,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收。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国信证券瞄准市场需求发展新的生态产业,将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广光伏扶贫工程,探索出一条集产业扶贫、生态发展扶贫和清洁能源建设扶贫于一体的新路子,不仅投入少,回报稳定,还可持续发展。发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光伏发电板架设在村溪上面,采用混凝土护堤和不锈钢管支架结构,节约了土地,治理了沟渠,保护了资源,也增强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造血”功能,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收。
2016年,国信证券创新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精准帮扶岩镇山池村,共投入资金98万元,在村溪流上搭建支架,架设光伏发电装置,分两期开发建设,加强村集体经济收入“造血”功能。目前,第一期光伏发电站已竣工完成,并于2017年2月15日顺利并网发电。项目装机容量61.2KW,投入资金约49万元,建成后并入村内公共电网,同时向南方电网售电,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广泛用于村集体和卫生事业等,惠及全村5000多人。
按照帮扶计划,国信证券还将继续规划建设光伏发电二期工程项目,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生态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合作社模式成绩斐然
国信证券“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起始于2009年,目前已M入到第三轮扶贫开发阶段,前两轮帮扶的廉江市石角镇山腰村、陆丰市碣石镇新布村已全部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