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生物化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化学教案

第1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认识天竺葵、桅子花、月季等校园内常见的植物。 

教学重点: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起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常见植物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过程 :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1、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廖悦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3、实地观察校园内和家里的常见的绿色植物,拿出自带的植物。

观察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等。

 

二、思考过程

1. 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鼓励该生多表达自己的思想。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第2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师在教授临床生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讲解疾病发病机制及其过程中的临床生化变化、检验方法学的评价、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按循证医学合理选择相关检测指标。由于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死记硬背的内容很难和临床实践相联系,所以就容易产生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对检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人员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发出检验报告,还应具备对检验结果的解释、把关能力,并能从实验室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传统教学法是由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简称案例法)是由教师控制的、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法,重点培养学习者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以主体身份投入到案例所表达的语境之中,学生的感觉是“自己在做事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学习”,更不是因为“家长和教师让我学,我不得不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1.选择合理的案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是良好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选择案例时,要考虑案例的代表性、启发性和讨论性,并能体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有目的性。例如,在肝功能检验的案例教学中,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可讨论性的典型病例,将各种肝功能的生化指标引入其中,将肝功能检验的各项临床生化指标的检验及临床意义、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的鉴别等重点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先布置预习任务,并分发典型的案例,要求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收集资料,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关于肝功能的检验,教师准备如下案例:某男性病人,62岁,曾有血吸虫病史和慢性肝炎史,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消瘦、食欲不振和便血,收治入院。体检发现:上腹膨大,有腹水。B超显示:肝脏肿大,且质地较硬,无占位性肿块。常规肝功能检查:ALT、γ-GGT轻度上升、TBA、ALP、TBi增高,TP、Alb下降,AFP正常。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下问题:(1)你还建议再进行哪些肝功能试验,以帮助做出临床诊断?(2)根据所有的临床资料,对病人的临床诊断可能是何种疾病?病情如何?(3)你建议做哪些生化检验项目来观察和控制病人的饮食和补液情况?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书籍、网络、走访临床医生等各种手段来掌握相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结论走入课堂,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总各小组的意见和结论。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肝功能试验的常规检验、特殊检验项目及项目组合有了深刻的印象,对血清胆红素、血清酶、胆汁酸及血氨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这些重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将抽象的生化指标与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师总结

最后,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概括,强化本次课的重点内容,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对问题阐述得是否恰当,更重要的是点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体会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就教师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柴红燕,涂建成,郑芳,等.案例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25-627.

[2]樊绮诗.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检验师―我国医学检验的当务之急[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4):435-436.

第3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改革课题(No.2011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5-01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西医基础课程,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成了医学院校基础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期末考试,并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当进入临床实习时对生物化学的记忆已所剩无几,只会简单的看化验单而并不明白各检测指标的真正内涵【1】。因此生物化学学的不好,也对将来医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桎梏。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对生物化学多元化改革的思路,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一定的收获。

1.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需要一定的理化知识,而中医院校一半以上是文科生,高中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且中医院校大一不开设化学基础课程,因此与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差距很大,也必给生物化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对中医院校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我们进行改革。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措施

我们选择了2010级针推班、针推英语班学生作为改革对象,就我们设计的教改方案模式进行了初期的尝试。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国内各院校使用的都是统编教材,虽然照顾了各个学校的使用,但却忽略了各自的特点。此次改革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的内容繁杂,新知识缺失等缺点,根据我校各专业的需求编写了更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我们改变了传统教材多年不变的排列顺序,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需知识的相关性按相近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使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更连贯,衔接更合理,学生在掌握上更系统。

2.2教学方式多元化

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难懂的课程,通常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因为生化的知识前后应用比较多,也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改进。

2.2.1 知识延伸法 学生到学校学习,不是只背诵课本知识而是要学会让知识延伸和扩展。为了将有限的课堂知识扩展到无限的治疗疾病中,我们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和自学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如学完酶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酶缺乏引起的疾病,并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所掌握的酶的知识超过了课本的知识,也为他们今后在临床中遇到疑难疾病时知道从酶的角度去考虑。又比如在学完维生素后,结合维生素的生化功能,对常见中药方剂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中药,重新引入维生素所起的作用,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新的认识。如有同学分析了寿胎丸中维生素与药效的关系,认为寿胎丸中的川续断富含维生素E,而君药菟丝子为种子药材也富含维生素E,所以从维生素E(生育酚)的角度可以看出该方具有安胎的功效。很多学生通过这样的延伸学习,对生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2.2 框架式笔记法 生物化学是一个系统性、知识性衔接非常紧密的学科,各物质代谢犹如一条条立体交错的交通,而每个章节又犹如一条条孤立但又与其他物质相互联系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绘出这些道路,他们在今后分析疾病时思路才能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但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路不是学生自己摸出来的,所以不知道该怎样去掌握。此次改革,我们采用框架读书笔记法,让学生将所学的各物质代谢画出代谢的框架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路线,为他们很好的掌握生物化学的精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绘制,改变了过去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使所掌握的知识更灵活和更扎实。

2.2.3 病案分析法 生物化学涉及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病案分析,可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对今后临床处理这些疾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氨中毒是与临床结合非常紧密的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彻底搞清楚氨的去路是生成尿素还是尿酸,也不能完整解释其发病机理。因此这部分内容通过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因肝病在临死前出现昏迷去分析讲解,学生听起来既感觉生动,也能很好地了解了致病的原因,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外像酮症酸中毒、苯丙酮尿症等,这些疾病学生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机理并完全清楚,但通过病案讲解,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另外通过西医基础知识对疾病的分析,为他们在今后中医辩证中更好的结合西医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2】。

3.教学效果评价科学化

学生的成绩是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教学效果评价对教学双方有着重要的引导与激励功能,如何评价引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3】。目前我国采用的都是闭卷考试为主,甚至是期末一次考试定结果。这样的考试只能体现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结构、代谢过程都比较复杂,因此一些学生出现畏学、畏考、甚至考试作弊等现象,这样考来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改变这样的弊端,我们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在平时成绩考核中根据不同知识单元的要求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酶、维生素等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完成的相关论文来评分;对于生化的核心内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则根据学生做的框架笔记进行考核;对于和临床结合紧密的如肝昏迷、酮症酸中毒、黄疸等则根据学生写的病例分析进行考核。除此还建立了网络在线测试提供学生方便时自我测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改变过去单纯由老师全篇灌输的方式, 让学生也参加到教学环节中,自己总结、自己分析,使学生对生化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课本相关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为他们今后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能很好地分析和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政,杨云.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6):1241-1242

第4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营养素与人体的健康关系。并能运用知识判断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错误做法。

2.能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元素及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4.知道常见材料的类型,知道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了解营养素和一些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科幻影片中的例子,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燃料的安全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的分析,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关注健康,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意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次竞赛课的主题也是“转变教学方式”。所以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采用以实现该“转变”。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四个“还给”。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思维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动手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火星的有关资料视频

回忆自己有关火星的常识

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课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

情境1

生存篇

引入:影片中,科学家发现的泥土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介绍国外的相关研究

观看影片及有关资料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问题1:宇航员们遇到了风暴,主人翁马克被遗落在了火星,一个人如何生存下去?

思考,交流

从问题的探究过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意识。

问题2:马克在太空居住舱里找到了什么食物?

问题3: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哪些物质属于供能物质?

问题4:维生素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交流讨论,代表表述、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境2

耕作篇

引入:有限的食物吃完了怎么办。

自己种植食物

问题5:你知道马克在找什么吗?

问题6:你知道哪些常见的化学肥料?

思考交流

设置情境层层递进的问题,从问题的探究过中获得知识。

情境3

燃料篇

引入:马克在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资料:马克利用火箭燃料制水的原理

问题7

:火箭燃料联氨的反应方程式?

问题8

:氢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氢能源的优点?

问题9

:马克发生意外,是因为忘了什么?

思考交流

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从问题的探究过中获得知识。

氢气的安全实验

演示实验能学生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情境4

装备篇

太空舱外活动,需要穿宇航服

资料:宇航服的构造

问题10:常见材料的类型?

问题11:羊毛、天然棉、合成纤维的简单鉴别方法?

思考、交流

结合具体实例,能学生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结束语:马克能顺利回到地球吗……

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哪些体会和收获。

第5篇:生物化学教案范文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2.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2.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三、

教学准备:

教师:纸张、火柴、金属汤匙、蜡烛、白糖、豆子、沙、水、烧杯、筛网、记录表等。

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过程:

1、趣味实验导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下面请同学们也各取一张纸,跟老师一起做试验。

1)将纸整齐地折叠几次,然后伸展开。

2)将这张纸团成一团,然后伸展开。

3)在将这张纸撕成几条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让这张纸发生了变化,这张纸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纸本身发生变化了没?

学生根据试验得出:纸在形状,大小等发面发生了变化,但纸本身没有变化。

教师谈话:下面老师再跟同学们做一个试验。

实验演示:取刚才撕的一张小纸条,用火柴点燃纸条,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变化过程中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纸燃烧后产生了灰烬,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

教师谈话: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各种各样。这节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观看视频《炝炒青菜》,观察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盐溶解了,青绿色的菜变成了黄绿色。

活动二:混合沙和豆子

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道“菜”,第一道“菜”:“凉拌”沙和豆子。

(出示沙和豆子)谈话:这是豆子和沙,将它们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豆子和沙混合后的样子。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

学生分组观察: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并留一小部分豆子和沙为后面的对比使用。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简单描述各自观察的结果。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每粒沙,没颗豆子的形状、大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子。

教使提问: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猜测。

教师提问:混合后,有什么证据证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呢?

师生交流:运用“用筛子筛”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然后对分离后的豆子和沙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实验步骤:

取样

混合

搅拌

分离

对比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一起交流沙和豆子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这道凉拌“菜”就做完了。

活动三:观察白糖的变化

教师谈话:做完了第一道菜,接下来我们做第二道“菜”“铁板烧”白糖,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预测并把实验前的白糖特征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预测并记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预测。

教师谈话:这些不仅仅是猜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再次老师要强调一下,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老师带来的演示实验。(出示白糖加热的小微课)

教师:看完了视频,同学们认为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1)在勺子内放入少量白糖,大约占勺子的1/3。

2)用蜡烛的外焰加热,脸不能距离蜡烛太近。

3)加热时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

5)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热的部分,小心烫伤,注意安全。

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白糖变化。

师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由固体变成液体,再继续加热后又变成了有焦味的黑色固体。

教师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

教师谈话:我们知道,白糖能溶解在水中,且使水变甜。下面请同学们将白糖加热后成的黑色固体放到水中,看能否溶解在水中。

学生活动,交流现象: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中,说明黑色固体已经不是白糖。

教师谈话:这种黑色固体不是糖,那它是什么呢?科学家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固体是“炭”。

活动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做了两道“菜”,两道“菜”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像撕开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形态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活动五: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结两者的本质区别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实验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着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即也生成了其它物质。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活动六: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七:学生谈本节课“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