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农村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发展报告

第1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全乡有6个村1个居委会32个组3485户12828人;土地确权面积共18253亩,其中田9425亩,地8828亩;有森林面积5.4万亩。截至3月底,全乡已发展种植业10800亩,其中:猕猴桃5000亩,花椒500亩,山胡椒2500亩,杨梅2800亩(今年发展了2200亩),光树皮种苗100亩,核桃300亩;发展养殖业有野鸡、山羊、肉牛等。发展种、养殖、加工、服务等微型企业53户。投资220万元修建了猕猴桃保鲜气调库。2011年3月27日,乡荣获了“中国绿色名乡”的称号。年,全乡人均纯收入4515元,实现了3485户农户中40%的农户(1354)达到户户增收1万元的目标。实现了全口径财政收入489.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4.1万元。

二、全乡十二五规划情况和2011年发展目标

1、全乡规划:在市工商局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制定了《乡乡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根据规划,确立了“生态立乡、品牌兴乡、产业富乡、工商强乡、旅游活乡”的战略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到到2012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达到6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到2015年,发展猕猴桃10000亩、杨梅10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野鸡、土鸡出栏100万只;建成乡中小企业园和水上游乐中心。

2、2011年工作主要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800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50万元,非公企业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达到5600元。新发展猕猴桃2000亩、杨梅2000亩以上、花椒500亩。新建200亩万元增收种植示范园1个以上。完成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危旧房风貌改造工作。完成450亩宅基地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和高速公路危旧房风貌改造任务。新创建微型企业100户以上。完成3个农民新村建设和1个二期农民新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村的整村脱贫任务。完成1284平方米政府新办公楼和1920平方米职工周转房建设任务。新引进企业一个以上,确保税收增加300万元以上。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完成“中国绿色名乡”申报创建任务。

三、当前乡的工作开展情况

1、狠抓土地集约流转。按照田300元/亩,地200元/亩的价格,整体流转土地2200亩到天之峰农业有限公司(商会),截止3月20日,在村完成了2200杨梅栽植(其中杨梅1350亩、枇杷400亩、水蜜桃450亩)。完成了2200亩土地集约流转。截止3月18日,在楼坪村完成了500亩花椒亩栽植。

2、商定落实了2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经区残联的牵线支持,台盟市委、市残联已决定在乡村“台盟助推区残疾人万元增收猕猴桃示范基地”。协议无偿投入50万元,规模为200亩,用于村残疾人发展猕猴桃,实现万元增收,计划在5月底举行启动仪式和资金现场捐赠仪式。目前,已完成基地选址工作(村2、3组),启动了灌溉系统的建设工作,土地流转动员等工作。同时,宁波市对口办意向在我乡建立100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助推万元增收,意向资金350万元,分三年投入,目前项目已申报到宁波对口办。

3、努力开展了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危旧房风貌改造工作。应改造267户,截至4月15日,完成98户,已开工建设110户。计划在6月中旬全面完成。

4、认真开展了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摸底调查和核实工作。涉及农房449户,测设面积211亩,实际能完成复垦面积450亩左右,目前,正在进行资料录入。

5、扎实做好微型企业创建工作。截止3月底,完成了25户微型企业的创建工作,目前已申报储备了77家微型企业,工商局已基本认可,计划在5月底前全部创建完成。

6、有序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工作。以村民集中、产业配套相结合,启动实施了村(猕猴桃)、村(山胡椒、猕猴桃)及中心场居委会(商贸、花卉苗木)农民新村和农民新村二期的选址、规划、建设前期工作。

7、及早谋划整村脱贫工作。完成了脱贫规划设计,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山胡椒、猕猴桃产业发展、农民新村建设等方面。目前,一是协助完成了北路至的公路改造测设工作,该公路主要解决村2组()83户新村建设和乡村休闲开发建设,发挥乡森林生态旅游作用。二是落实了500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工作,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扶贫办已批复项目资金30万元),正在制定人行便道实施方案(扶贫办已批复项目资金20万元)。

8、严格程序做好政府办公楼和职工周转房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选址、土地预审、初步设计、建设手续报批等工作,正在进行地堪钻探工作,计划年底全面建成。

9、大力开展引企增税工作。截止4月15日,新注册分公司2家、总公司1家。分别是咸丰军华煤炭分公司、湖北绿野根发煤炭分公司,天之峰农业有限公司,同时,盘强了淮渝煤炭经营有限公司,新注入资本金300万元,更换了董事长,协议新增加税收500万元以上。

10、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管护。2011年3月27日,乡荣获了“中国绿色名乡”的称号。以此为契机,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共查处盗伐林木案件1起,已移交森林公安,当事者已被刑事拘留;查处批少伐多案件12起,已经按规处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2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做法

截止目前,县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吸收会员4200余人,辐射农户1.6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8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强化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为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育。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个、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总村数的71.6%,占信号覆盖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35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超级秘书网:

第3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展沼气、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种养模式,通过沼气发酵、提高粪便以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内蒙古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池三改”。“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近年来,内蒙古结合实际在“一池三改”等两种基本模式下,创新出6种户用沼气建设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沼气建设的总体水平。2010年内蒙古又新建成16个标准高、示范效果好、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生态家园典型示范村,沼气建设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一、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

(一)农业基本情况

全区已播种农作物6250万亩,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1.户用沼气建设情况。2008、2009年将农村户用沼气列为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内蒙古将在60个旗县的500个村建设10万个农村家用沼气池,以帮助解决农村家庭的做饭、照明等问题,减少农村煤炭和柴草的使用量。完成后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用沼气保有量将达14万6千户。2009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约3500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25%;广西、海南等省区已超过适宜农户数的40%;而我区仅43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12.6%。2009年我区共计新建户用沼气179845户,乡村服务网点700个,沼气县级服务站2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51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全区户用沼气池的保有量一举达到了42万多户、沼气县级服务站从无到有,乡村服务网点亦有了显著增加。

2.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目前,自治区已形成比较健全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村牧区能源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全区12个盟市、81个旗县设有农村牧区能源服务机构。全区持有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的人数达3716人,已具备每年建设18万个以上沼气池的能力,72个旗县沼气生产工人数在40人以上。自治区、旗县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步。另外,自治区在2010-2015年规划建设旗县级服务站58个,使总数达到75处,建设自治区级实训基地1处,加之分布在8个盟市的已建和在建实训基地,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全区实训基地网络。为适应沼气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全区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的力度。截至目前,仅自治区农牧业厅就先后组织举办了玻璃钢沼气池行业标准、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沼气工程安全运行、大中型沼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工程技术培训、沼气服务网点设备操作技术培训、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培训、农村牧区沼气大培训和大回访师资培训等7个大型培训班。我区是全国首个专门就玻璃钢沼气池行业标准举办大型培训班的省份。2010年前10个月,我区新增沼气生产工408人,沼气生产工总工人数已达6396人。内蒙古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站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沼气生产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成为目前全国农村能源行业仅有的4个“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之一。

3.沼渣沼液利用情况。沼渣、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其中沼液还有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提高植物抗性的功能。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10-15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同时可使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从而显著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沼气建设的环保作用

大力开展沼气建设,将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解决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用能,对于保护生态作用很大。一个户用沼气池所产的沼气,平均每年可替代薪柴或秸秆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林地,75-150亩半干旱、干旱草原的年生物蓄积量。开展沼气建设,能够使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美好。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户用沼气在适宜农牧户中的普及率达到55.7%,在全部完成国家目前已下达的户用沼气投资计划后,户用沼气数量将达到55.8万户。2015年前我区还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金建设的24.8万户,在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计划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新建70.8万户,到2015年全区户用沼气数量将达到151.4万户。据测算,到2015年,全区沼气适宜农牧户数为271.8万户,届时全区户用沼气在适宜农牧户中的普及率将达到55.7%。

二、内蒙古户用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农民的认可性差距大。虽然推广工作者对沼气项目的推广积极性比较高,但从近年来沼气项目实施过程发现,农村沼气项目还面临政策、资金、科研、后续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农民对沼气项目的热情,不少人持等待观望态度。

二是农户接受沼气的认识不到位,建池不规范,发酵模式单一,冬季保暖意识淡薄,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较差许多沼气用户简单地认为,沼气只能点灯、做饭,对沼渣沼液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还缺乏综合利用,加之许多农户受庭院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煤炭等工矿区地质塌陷裂缝等因素,给发展沼气造成了困难。

三是服务相对滞后,难以完全用户需求。建后服务是推动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建池农户自身的管理意识淡薄,重用轻管,甚至只用不管,沼气管理知识少,技工队伍相对薄弱。沼气存有量偏少而技工服务范围偏大,仅用现有的沼气服务难以维持其生存需要,政府没有技工服务补助金给予保证,致使不少建池农户得不到满意的服务影响了使用率。

三、加强我区户用沼气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

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想方设法调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训沼气用户,增强建沼气池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让群众认识到沼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关心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保证质量

充分认识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把建设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确保高标准的工程质量作为沼气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抓好专业施工人员的培训, 加快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发展步伐,强化对沼气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第4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全村145户,人口499人,土地面积1530亩,现耕地面积980亩,98年底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近年来黄河断流的影响,海水入侵,土地次生盐碱,耕地逐年减少,人均中、高产田0.9亩左右。自**公社撤离后,该村的水利建设几近停滞,自99年借助宣传部*部长联系该村契机,依托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联合包村的优势,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01年自我局工作组进村以来,先后无偿投资62.2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将村内原饮水坑塘从0.7万方扩容到2.8万方。维修扩建了村里的自来水。二是从十八户干渠上为该村挖了一条长4.1公里的干渠。三是新建了一座0.5立方米每秒的扬水站。并对全村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开挖排碱沟4.5公里,整平土地1200亩。水利建设配套已具雏形。新建了柏油路,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文化大院。

二、经济状况: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去年该村种植小麦380亩,每亩投入在50元左右,产出300元,一年收成基本可解决全年温饱,全村今年植棉近200亩,平均亩产180公斤,去年棉花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皮棉在2.3元左右,亩净效益在290元,村劳动力农闲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经营者占到全村人口的1/3,目前全村有石材、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8户,家庭养鸡7户,养羊92户,农产品加工3户,水产养殖4户,2001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为1364元,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农业收入,人均240元,二是家庭养殖及副业,该村现小尾寒羊存栏量达340只左右,户均两只,每只母体年效益大约在700元左右。我所联系的曹维忠一家今年种植小麦2.6亩,棉花1.3亩,大豆2.5亩,农业收入在1000元左右,曹维忠是村里的电工,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其人均收入在2200元,在经济上是村里的中等户。

存在的问题:

一、该村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脆弱,农业发展受水的制约很大,通过对该村的农田、水库、渠道、扬水站等水利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同群众一起分析查找原因,主要是干渠较长,引水不畅,需机提水,增加了用水成本,由于水的限制,致使该村农业发展缓慢,土地碱化,现在已有近800亩土地由于水的制约而弃耕。

二、土地较为分散,该村的土地村南有800亩,村北600亩,村西500亩,该村五队的耕地在崔家村南,土地的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第三,土地盐碱较为严重,村北和村西的耕地因灌溉不及时,已经开始碱化,需定期大水漫灌压碱或深沟排碱。

发展对策:

**村的发展应以农业为突破口,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

一、借助水利配套,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

**村现有人口499人,现有耕地1600亩,1999年至2000年在我们的住村帮扶下,对该村1200亩土地进行了整平,并建设了较为配套、合理的供排水体系,目前尚有1000亩已经整平的耕地耕地还未进行开发而弃耕闲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借助现有的水利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推动粮经比例的缩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在目前状况下**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抓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目前状况下,该村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精力应该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大力发展冬枣、薄荷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薄荷每亩投资110元,第一年收入在500元左右,自第二年每亩收入1200元左右,今年要搞好村里180亩薄荷的种养管护和销售,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膨胀产业规模,成为该村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乡积极推进冬枣产业化经营,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如果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发展300亩密植型冬枣圆。每亩按110棵,每棵7元计算,需投资23.1万元,具体资金筹集渠道为:为增强种植户的管护责任感,由种植户每棵承担2元,争取上级资金(市局现在在该村包村)扶持16.5万元,每棵5元,种植完成后,每棵补助2.5元,明年按成活率,每棵再补助2.5元,由于冬枣可以进行枣粮间作,第一年不影响粮食生产,第二年开始结果,每亩年收入可到1500元,人均增收900元,进入丰产期后,产量

和效益将大幅度提高,与种植户签定种植合同,待有效益后,所投资金分期收回,用于该项目的滚动发展。使冬枣成为**村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三、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

继续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我局工作组投入资金6万元,同养殖户签定了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养殖养殖合同,现在存栏量已达300多头,一只种羊的年效益可达700元,群众们发了“羊”财,积极性很高,如果因势利导,继续膨胀养殖规模,再购进波儿山羊母体和小尾寒羊,用于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的发展,可使该村的波儿山羊杂交体存栏量达800--1000头,成为该村的养殖龙头产业。人均年收入增加800--1000元。

四、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利用村北空置的荒地进行水产养殖,目前市县包村工作组正在积极的筹备,准备投资5万元,利用紧靠干渠的水源优势,开发荒碱地100亩,进行河蟹养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努力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

**村目前有两个自然村,五队在**的东南部,出入道路仅靠一条土路,一遇雨雪,泥泞不堪,交通隔绝,村民深受其苦,成为阻碍五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与村两委商定,决定由包村工作组投资1万元,为该村五队修建500米长的道路一条,新建穿涵一座,以改变五队的交通状况。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创一流班子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第5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动机和源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于维系城乡社会的稳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2)农村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3)农村中小企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协调城乡、衔接工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还可以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深刻影响。

(一)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并且农村企业大都实行传统的家族式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了目前我市农村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资源要素紧缺,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一是企业融资成本高。受近几年国家银根紧缩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银行借贷利率普遍上涨,使中小企业生产收益用于支付银行借贷利息的比例加大,压缩了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由于目前我市许多农村中小企业主仍以个体户的观念经营企业,造成企业财务不规范、资产不明晰现象普遍,使金融机构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负债能力等难以作出真实的判断,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由于农村企业所处地理位置一般远离城区,受交通不便、休闲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农村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制约了企业利润率的上升。

(三)创新基础薄弱,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市大部分村级企业创新基础不够扎实,大多数中小企业层次低、利润少,研发创新意识不强,而且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缺乏能够把握技术创新方向的企业家,有些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还存在着“一个产品打天下、一个高工当骨干”的局面。同时,我市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属于典型的横向专业一体化,是以众多生产或经营同类型、同档次、同环节产品的不同企业在同一个区域聚集所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和专业化市场区,竞争主要靠低成本优势,还处于产品加工向产业创新转型的阶段。

(一)完善中小企业法制建设,加大农村创业扶持力度

为保证农村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要加快中小企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建设。要适当降低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彻底清理市场准入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激励机制,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壮大。第一,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及竞争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制定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审批、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村中小企业以优惠。第二,加强创业者培训教育。要在县(市、区)、镇成立创业培训辅导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创业策划、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等创业培训服务。第三,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加快农村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厂房、水电、融资,以及原材料获取和产品销售等服务。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科研开发基金、建立农村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开发中心等方式,推进农村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从国际产业链中的下游向中上游发展,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第二,鼓励有实力的农村中小企业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由模仿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扩大金融与财税支持,拓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保证。积极推动政、银、企、保四方合作,推动建立以政策性资金为引导,商业性银行资金为主体,担保体系和信用环境为保障,各种股权和债权融资方式充分发育,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建设,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商业银行加大授信额度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品种和服务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企

业设立专门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民间创业投资公司,拓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四)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推进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产业集群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既可以克服由于单个企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反应刚性等规模不经济,又可降低由于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度缺陷而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竞争,以及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了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各地政府应依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发展一批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立足于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中小企业园区,吸引农村中小企业入驻,形成农村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以更好的集约利用资源、凝聚创新要素,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之中,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使农村中小企业与周边城市的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第6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一下车,一条大路伸向远放,路两排的房屋和树都整齐的排列着。

我在这里也受到了村委的热情接待,据村委介绍,这里在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们也都主要以农业为主,在十几年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重镇!

在国家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在该地不适应栽种粮食的土地上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一些开始出现石漠化的地方得到缓解。

我随着当地居民上山,看到了一片片绿葱葱的树林,居民透露,在树长成之后,可以作为经济林卖给国家,并且在这期间国家还有经济补助。

在这里医疗改革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刚开始也只是国家只是出资进行药费补助,但在近几年后,看病拿药都不会再花一分钱了。说着,居民们都露出了笑脸,说到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全免的方针下,原来因为没有学费而辍学的孩子也进入了学校,走进了他们另外一条人生的道路。

农业税的减免,更为农民心里一大快事,农民的压力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轻。

在村委的带领下,我走访了几户农家,每家都是窗明几净的,后来才知道,原来的这几户是村里的危房户,在当地政府的出资帮助下建了新房。 后来又更随村委走访了几个临近的村子,都由原来的石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边也没有再看到村委说的危房了。

现在此镇也实施了小区式管理,各个街道都有办事处每村都有村委会,人们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以前都只是在晚饭后,坐在房前聊天,现在还有了专门的中老年活动中心,为中老年提供了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

第7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据统计,今年全县43.4万亩夏粮,亩产342.7公斤,总产量14.9万吨,分别增长2.3%、2.9%。夏粮增产主要因素:一是去年麦播时,墒情好,播期集中,播种质量高。二是在小麦返青、起身、抽穗、扬花和灌浆时,下了几场“及时雨”,缓解小麦旱情,成为今年小麦增产的关键因素。三是良种推广和科学种植普及程度高。

二、蔬菜生产量增价降

上半年,我县蔬菜产量78.7万吨,同比增长7%。随着春菜的集中上市,甘蓝、芹菜、青笋等露地蔬菜出现价格下降、滞销等现象。为确保我县蔬菜销售畅通,县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县委县政府及时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蔬菜销售工作的紧急通知》,号召全县各级政府、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群众销售蔬菜,解决群众卖菜难问题。二是积极联系新阳光蔬菜批发市场、市家友超市、市世纪金花量贩超市等客商销售甘蓝30多吨,实现收入8万多元,有效解决了当地菜农的燃眉之急。三是发动企事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力量帮助群众销售蔬菜,组织干部职工深入菜区购菜,每人购买蔬菜至少20斤,为菜农销售蔬菜10多吨。四是邀请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强力推介我县蔬菜,进一步扩大我县蔬菜销售范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县露地蔬菜销售价格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蔬菜销售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销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畜牧生产稳中有升

上半年,县围绕以规模促发展,坚持规模带动战略,在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场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户奶牛向小区集中、鲜奶向奶站集中,畜牧养殖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新格局。一是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年1-6月份,全县畜牧业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8%;二是存栏稳步增长,产量平中有增。上半年县奶牛存栏6万头,同比增长27%,生猪存栏19.2万头,同比增长23%;羊存栏13.7万只,同比增长1%;家禽存栏140万只,同比增长6%。肉、蛋、奶产量分别为9837吨、5060吨、16.4万吨;增长1%、2%、9%。四是动物疫情基本稳定。由于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工作到位,我县没有发现以高致病性禽流感、W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有力保护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二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40.5元,同比增加874.5元,增长26.9%,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480.5元,增长25.9%,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4.8%。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2585.5元,比上年增加489元,增长23.3%,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5.9%。救济金、医疗保险金、各种政策补贴及亲友之间赠送收入等转移性人为149.3元,比上年增加56.2元,增长60.4%,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4%。

五、农村消费潜力得到释放

随着农机补贴和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有效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增长的目的,成为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的新动力,农村消费潜力得到更大的释放。据统计,全县上半年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金800万元,其中:拖拉机134台,补贴96.47万元;收获机械53台,补贴77.4万元;设施农业机械2002台,补贴520.38万元;田园管理机械2299台,补贴117.3万元。据商务局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县家电下乡销售网点84个,销售量25664台,销售额6489万元,已补贴到户17910台,发放补贴516万元。

存在问题

1、农民对粮食生产有待加强,粮食生产耕作粗放,影响产量的提高。

2、畜禽及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生产风险加大。

3、养殖和蔬菜产业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适应当前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4、生产、生活污染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一是农用地膜量越来越大,残膜回收不及时,造成白色污染。二是化肥、农药使用数量增加,土地生产能力下降。三是大部分乡村生活垃圾没有集中堆放和统一处理,污染着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

几点建议

一、指导农民搞好秋收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为全年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二、在加大发展无公害蔬菜同时,积极开展大棚水果、瓜类、花卉等名优稀特品种的引进,形成新的生产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加强与市场管理者的联系和沟通,掌握市场第一信息科学指导农业生产。

第8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市标准农田不到50%,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就赤壁市而言镇村债务仍然很重,通过去年的多法化债,债务仍高达4064.61万元,其中债务最多的村达到100多万元,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我市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6、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7、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解决“四难”,建设“四网”。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行桥涵闸配套,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网建设,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农村自来水供水网络,让农民用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选择1至2个乡镇办合作试点,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四网”的在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网”建设分层次推进,每年选择几个有基础的乡镇,实施好一两个项目,花3—5年的时间建设农村“四网”。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2、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开展了合村并组工作,全市247个行政村已合并为149个,减少村干部750人,今年重点抓好组的合并,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村组合并完成后,将村干部纳入财政供养,每村财政供养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财政支付村干部工资1000至1200元,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组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落实好“双代管”的有关政策;努力化解村债务,要采多法化债,今年再化债30%;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突出林纸、粮油、茶麻果和水产等“四大产业”重新进行部署,从基地建设到龙头兴建到市场开发,高起点规划,加速度发展,使我市农业综合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按“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激励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快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赤壁晨鸣集团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的产量;重新运作好林纸公司,使其在竹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粮油产业和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上,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导加工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以企业群组建联合体形成大龙头、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从财政列支100万元建立一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绩效挂钩、科技推广、检查评比、外出考察、名优申报、产品宣传、办公经费等,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9篇:农村发展报告范文

我市辖19个镇(乡),共有534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辖区面积1208平方公里。农村公路1340.133公里。县级公路134.701公里;乡级公路59条665.*2公里;村级公路296条545.3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5.573,二级公路181.396公里,三级公里148.090公里,四级公路935.*4公里。农村公路桥梁13093.3延米/286座,其中需要维修49座占桥梁总数17.1%。农村公路列养里程乡道776.7公里占总里程58%,村道351公里占总里程26.2%。随着农村公路建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建管体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支持,交通统筹,镇(乡)牵头,群众重视的农村公路建管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1、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路网日趋完善。

在20*年我市共新建二级以上农村公路60.5公里,完成总投资61500万元。投资29000万元建成*暨*特大桥一级路工程;投资22600万元新建西部*连接线*至*段35公里,完成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和全部路基工程;投资2800万元新建*公路*至*段路基工程;投资4500万元建成*至*新建工程。我市公路网主骨架日趋完善。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职能不断加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不断完善。19个镇乡中9个已组建农村公路管理所。这两年里农村公路管理所在农村公路养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是建立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我局按照“镇(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建立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上级补贴、企业赞助和其他资金多渠道共同组成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措机制。目前我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镇(乡)自行负责,对于农村公路的大、中、小修工程任务按照*政办〔20*〕82号文精神以奖代补形式下发。我局暂定农村公路养护(大、中、小修工程)补助资金标准为乡道每年每公里2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

3、树立典型,促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

我市镇(乡)众多,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镇(乡)的养护情况也千差万别。在工作中根据各镇(乡)自身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树立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养护管理模式。每个镇(乡)都要选出2-3个典型村,3-5条示范路,以点带面,涌现出大五里乡、杨各庄镇典型乡镇,并逐步在辖区范围内推广。

4、加强督导考核,提升农村公路管养工作。

为把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更便于操作实施,我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搞好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手段,逐步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目标,健全考核内容。为此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从组织机构、养护标准与要求、路政管理、公路绿化、沿线设施、内业管理等六方面逐项考核,建立了周督导、月调度、季初评、年考核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住实效。

三、存在三点不足

1、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按*市人民政府20*年82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乡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各镇(乡)政府负责,按近两年情况看,我市9个设有公路养护管理所的镇(乡)中每年度列入乡村公路管养费用超过10万元的仅有一两个,超过5万元的有四五个,就目前各镇(乡)的乡村公路里程来讲,这些养护资金是不能满足日常保洁和畅通需要的,所以有的镇(乡)就仅对重要的一条或两条路段进行养护,其余公路则处于“失养”状态。

2、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市至今已有9个镇(乡)设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2个镇(乡)挂靠在土地所,5个镇(乡)在城建办,2个镇(乡)成立了交通办公室或综合治理办公室。除了我局派驻一名技术人员外,各镇(乡)安排的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兼职的管理人员也多少不一,最多的达7人,最少的有1人。按养护规范要求,每个镇(乡)的农村公路折合二级路达50km以上时,就应设管理人员6人,按我市《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管理所人员不少于3人。同时,我局对镇(乡)公路日常养护检查力度和频率相对不足。

3、农村公路养护规范性尚有不足。

我市农村公路管理仍在粗放型管理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1)公路档案不齐全。包括简单的公路修建年限、公路标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验收接管手续等资料缺失。

(2)执行养护标准不统一。

我市在20*年82号文件中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标准,但在近两年实施过程中各镇(乡)执行养护标准不统一,包括路肩养护,清扫范围,沿路标志标牌设置,安全设施设置等。对桥涵检视程度不足,特别是现阶段我市存在49座急需维修的桥梁,危桥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桥涵管理尤显重要。

(3)公路大中小修的管理不到位。

按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文件要求,农村公路大中小修计划在年初报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批,按要求竣工后,由交通主管部门验收,按工程量核拨补助资金。现我市有的镇(乡)不能按时上报计划,延迟我局上报省市计划,使工程项目缺报或漏报。有的工程计划竣工后省补资金约占2/3部分已到位,但市县自筹的1/3部分没有着落。而且有些镇(乡)大中修工程未按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造成该修的未能及时修复,资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4)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尚待提高

我市农村公路乡道660.*2km,村道545.36km,总计1340.133km。各镇(乡)对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维护不足,时常有损坏公路设施、绿化树木、堆积杂物等现象,造成农村公路通而不畅。我站有路政管理人员7名,车辆一台。县道134.701km的路政管理工作尚勉强完成,相对于农村公路如此庞大的公路里程来说人员车辆配备严重不足。

四、几点建议

1、多方争取资金,由我局重点核拨养护工程(大、中、小修)补助款,各镇(乡)负责日常养护经费。

按省交通厅、财政厅的经费补助标准,乡道养护工程款按每公里每年3500元、村道养护工程款按每公里每年1000元,这些资金中有省补占约60%,市县补占约40%。此项资金全部到位后,我局设立专门帐户,确保专款专用,节余资金结转下年度使用,严禁挤占和挪用。我局可按年初计划核拨养护工程款补助,有利于缓解资金压力,有利于农村公路管养。

另一方面各镇(乡)政府仍应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一方面来源于乡村自有资金,一方面还可来源于受益企业、个人资金捐助,还可试行多元化融资方式,实现公路养护资金的资本化运营。

2、进一步完善管养体制

在20*年,我市政府已发文明确了乡村公路建养主体是镇(乡)政府,在镇(乡)政府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到目前看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管理所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计划的上报与信息传达。同时受交通主管部门的业务领导,按要求完成每年的计划验收、检查等工作。其次,各镇(乡)在我市政府迁政办{20*}82号文件的要求下,尽快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农村公路管养的职责与流程,明确每条路线养护责任者,可采取季节养护、村民养护、承包养护等多种方式。再有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建养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并采取考核的办法定期检查,督促各镇(乡)做好管养工作。

3、实现规范化管养

对全市农村公路实行档案化管理,包括该路的初期设计、施工、监理资料以及管养的技术档案,隶属关系,管养人员情况等,还包括桥涵检查资料、维护资料等镇(乡)都要详细建档。

在每年底都要对路网数据更新,加强连续性,数据共享,及时准确,为我市多争取农村公路补助资金。

对我市的农村公路养护标准进行广泛宣传与传达,使各镇(乡)都认识统一,然后逐步落实,并且在制定的定期检查中进行验收考核。对安全文明设施建设、对大中修养护工程的管理,都作为检查的重点,作为核拨工程补助的主要依据。由我局管养的农村公路全年好路率应在80%以上;由镇(乡)管养的农村公路全年好路率应在60%以上。农村公路的管养情况的优劣由交通局考核上报市政府,该项应列为市政府对镇(乡)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