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

第1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应聘岗位

艺术学院环境设计 专职教师

姓名

照片

出生年月

性别

手机

17

E-mail

@qq.com

籍贯

河南

民族

政治面貌

团员

最高学历

硕士研究生

最高学位

硕士

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

研究方向

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

教育背景(从高中填起)

学历

起止年月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高中

2008-2010

平顶山市叶县第一高级中学

文科

本 科

2010-2014

四川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设计)

硕 士

2015-2018

四川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与景观)

博 士

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工作单位 岗位职务/职称

于2016.7-2017.2 在琚宾设计工作室(深圳市水平线室内设计公司)实习并担任设计师,期间参与完成了‘北京国贸平仄家具店’与‘深圳中国杯帆船会所餐厅’等设计项目。

实习/实践经历

于2016年7月参与四川美术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在深圳杨邦盛设计公司、琚宾设计公司、刘波设计公司、广田集团等进行8个月的学习交流。

于2017年3月27日组织并参加“寒木春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十人联展。

奖励情况

2014年本科毕业作品‘MINI汽车文化体验中心’设计,获得毕业作品优秀奖。

2017年作品‘古仄匠心——家具艺术展厅’设计,获得研究生年展优秀奖。

2017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综合学业奖。

科研学术成果

于2017年5月参与书籍 《拓——艺术设计学科产教合作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撰稿,论文《浅析‘园冶’如画的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收录其中。

第2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广义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指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相对建筑设计更为侧重感情、艺术、文化的表达设计,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总会有意味的输入感情,体现人情味,把环境上升至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烘托文化特色、地狱风格,或者体现设计者的个性。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培养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利用各种材质,不同手段,以素描的艺术形式,表现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设计素描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原理

建筑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基础载体和第一环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核心依然是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只是在技术和功能的前提下更为侧重审美,懂得将文化艺术理论和环境更好的综合。

1.建筑基础原理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中提到的空间与尺度概念、几何形原理、秩序原理等建筑方向的基础原理都是通用的,只不过尺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建筑本身的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艺术设计考虑更多的是和人自身有关的尺度,即人体工程学。

2.空间体验原理、

空间体验原理强调场地空间感和场所性,展现人们对环境的视觉月感情认知。环境空间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场所的文化、情感、性格的体验。在国际化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规模前所未见,城市广角、商业街、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铺展开来。然而,这些场所逐渐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生机,公众认知度下降。

3.意境思维原理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和美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松、竹、梅已经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意境表现题材,松、竹、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远远超出了环境本身。在植物配置中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的象征。超脱了艺术设计中造型、色彩、空间等艺术范畴讨论。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

1.主题性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创作应和实际方案设计一样,对空间形象要确定主题。室内设计有中国传统风格、和风样式、伊斯兰样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田园派等,景观设计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自然主义、生态主义、简约主义等派别主题已经形成,因此在设计素描造型中应考虑它的主题性。

2.实验性

实验性要超越创意性,不仅要敢于想更要敢于付诸行动,积极探索。在空间结构的建构可能性上和材料的表现力上实践性地开拓创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感悟之泉”造景,随着水幕的变换,显示出“天人合一、取之有道、用之有节”等字样,依次落下,景观颇为神奇。这一动态水景观作文字载体的方式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字体审美习惯。又比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将东北水稻栽进校园代替景观草坪,不仅减少了后期景观维护,还形成了农业生产景观的地域特色。

3.材质特性

任何材质本身都有其内在的属性和美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质表现不管作为载体还是手段。不同的材料感与触觉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环境设计师有时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材料组合来完成设计方案的艺术创作。在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中不仅要探寻这些材料联系,还要突出表现那些有趣味和独特魅力的材质特性,把材质特性作为设计素描图形创作的题材,可以运用经典创作手法表达新材料,或运用新手法演绎传统材料,目的在于给观者独特的全新艺术观察,表达环境品质。例如奥林匹克中心公园的特色就是镂空瓦墙的运用,现代钢机构演绎传统材料灰瓦,采用现代及传统文化兼具的风格。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方式

1.情感创意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情感创意表现方式最为体现人情味和生活化,20世纪后期,作为工业化与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演化成为了一种居住与工作方式,可见环境艺术的情感创意魅力。

2.色调表现:色彩在环境中对人们的心里影响占据首要位置,人眼通过色彩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形体。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可以用色调表现加强色彩设计理论的培养。例如蓝色调给人以理性、宁静、清新的感觉和强烈的色彩印象,在地中海风格中常用蓝色,同一色彩的退晕色调变化使色调在统一中富有变化韵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白色派以其白色调的柔和深爱人们喜爱。又被称作“减压派”。白色构成了白色派的基调故名白色派,室内造型设计简介明快,却富于多种意象的变化。

设计素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素描总的目的是服务与设计,但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所以将设计素描结合专业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定义或实践是有意义的。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实践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空间感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在空间感培养方面的应用不同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空间上升到思维的角度说明了它的逻辑科学性,而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空间相对来说更为侧重感性和趣味性。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要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的综合观察和体验,学会辩证统一的思考方法和空间意识。综合空间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设计方案的平面、立面、剖面、效果图、鸟瞰图之间的转换。

2.徒手表现

第3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关键字:环境艺术;生态理念;设计;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让人振奋而又迷惘的世纪,人类在享受工业化文明带来的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饱尝了随之而带来的诸如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水污染、地盘下沉、硫酸雨、热岛效应等苦果,严重的生态危机不断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反思。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实现的技术环节,不可避免地打下了时代的烙印。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环境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建筑垃圾及现代装饰设计中使用的人工合成材料,成为了环境的污染源,影响了人类健康。所以,把生态理念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就成为改善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含义

它的重要思想是强调人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耦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则可概括为:在保证人们良好生活质量和各项基本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设计科学合理的空间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对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理念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渗透到设计的全部过程,并要求设计者在塑造物质、能量时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而不是“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设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应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具体体现在设计的构思、布局结构与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应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历源的消耗,同时创造出更为舒适科学的空间环境。

(二)循环性

循环性是指人工环境内生产、生活所消耗的能量、原料及废料应尽可能循环利用,自行消化分解。即在设计中使系统在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信息传递及分解污染物方面能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循环网络。由于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然而,在居住区生态系统中,这一物流和能量流动是单向、不闭合的。

(三)高效性

高效性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以最低的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杜绝粗放、浪费的发展模式。

(四)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环境设计产品应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以减轻空前扩大的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多样性的消费选择和无节制的扩大消费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所有人都能进行消费选择,但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是被动的选择者,因此,把消费方式转变为有利于人类、有利于环境并提供多样性的产品是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与传统的环境设艺术计相比,生态理念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环境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增强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学原理的探讨,可以得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主要有生态设计就等。生态设计就是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其的目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设计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对生态设计理论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必将更进一步。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环境的自然生态平衡,使环境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的发展。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必须尽可能的使用再生能源材料,并且时刻关注着对于市场上的再生能源的使用,把能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

(一)合理利用废弃能源

现在的社会模式是工业型社会,很多废物变成了不可循环的资源垃圾,所以在能源利用方面,能源的再生及回收成为了现在社会的主要能源问题。我们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能源的回收与利用问题的解决。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把地表上的水汇聚于高架桥下面,在通过一系列的回收处理之后进行再利用,而且这些水的跌落也成为了公园里一道秀丽的风景线。它是对于废弃能源的再回收利用的典型例子。

(二)节能减排,科学利用太阳、风等清洁能源

自然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透露出一种自然的美感,关注自然的保持,支持环境的自我原状,并且发展自然的设计原型。可持续性质的发展也是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四川的成都市利便最大限度的借用了自然的形态和样貌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且非常的节约资源,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废弃资源能源的产生。成都市的规划者把“府南河”人工湿地系统的废弃的水资源,引流进植物塘、养鱼塘、氧化沟、厌氧池、植物床等净化工作系统,让它们被净化再生,最后在创新引流回府南河。再比如,上海的梦清园在建立了一套生态净水系统的基础上,并且还设置了太阳能收集系统以及风能收集系统,让水泵的动力能源来自于太阳和风等清洁能源,完全的符合了生态理念的要求。

(三)控制化石燃料的排放

在环境设计中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就好像,石油一类的化石燃料在燃烧的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物和氮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又是直接导致酸雨和环境破坏的原因。所以,我们要良好的控制以石油、煤炭等为代表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与排放。并且还要加强住宅设计的隔热性能,以及保证住宅设计的通风设计的实现,还可以适当的安装一些收集清洁能源的装置。例如,在农村可以安置沼气发酵池,在城市可以安置太阳能收集设备,风能收集设备等。诸如此类的能源利用方法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如果是以太阳的光能或是热能为主要能源,就应该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美感,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储能设备。在规模很大的住宅区域,要提倡使用清洁的能源收集系统,也可使用垃圾燃烧后的热能收集装备。随着生态理念的建立,各种各样的能源利用系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正不断的得到尝试和实践。

第4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观念 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自然环境为立足点,调用多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设计,它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大众艺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与社会作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无论从社会背景还是学科自身发展趋势来讲,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对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定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创新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它要求设计师具有洞察社会和生活的能力、设计表达与实施能力以及综合的创新能力。而高校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前沿,其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缺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以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为切入点,在理念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措施上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培养出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2.主要教学模式分析

2.1偏重于室内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范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侧重于室内,只安排少量的室外设计教学勾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校在室内陈设和装饰用来教学,形成了一种教学特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该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整体上的把握能力不够,其思维往往容易局限于细部的设计之中,而忽视对整体环境的宏观协调。

2.2 偏重于建筑方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常被建筑类院校采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偏重于建筑学专业内同,适当设置一些与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相关的课程,形成了重视建筑轻视室内外设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够让学生得到较多的建筑学相关训练,能较好的处理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问的衔接。但是也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该教学模式不可能让学生有较多的对诸如家具、室内陈设等室内环境设计因子的设计训练,也难以安排足够的学时让学生对外部微观环境诸如雕塑、园林小品、环境设施等有足够的设计训练。

2.3 建筑、室内外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少数院校为了能让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较为整体的把握,把室内环境、建筑以及室外环境相关内容统统教给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专业上可塑性较大,就业口径也相对较宽。但是,从课程教学的深度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不及前两者,使学生失去重点。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现代艺术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体系来源于“欧洲的古典体系”或“苏联体系”,其知识结构大都还停留在传统手工艺时代的概念模式,而这种艺术形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滞后于西方的现代艺术,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设计教育。

3.2缺少“综合性”教材。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主要分为偏理论类、偏表现技巧类、偏材料类、偏施工、构造类等,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应该以“设计思维”为主导,通过概念拓展、原理分析来图解思考,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调研和综合评估、审定来完成设计的“图面作业程序”再通过正确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运用和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来完成“项目实践程序”,所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材必需有完善的专业体系结构。

3.3盲目因市场需求而设置课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课程因市场需要而设置,这一点是好的,但市场不需要的,有些高校便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学界作为一个主要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它必须是引导和指导市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调研与实践,最终来指导生产与营销的。

3.4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艺术、园林、理工综合的知识结构,既熟悉现代艺术和林学又精通现代工程建造技术,还有良好的环境意识,而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很难做到这点。

4.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4.1完善环境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概念设计围绕设计创意、设计逻辑展开,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这种专题性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学习方法恰恰与创新设计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谋而合。

4.2多专业背景构筑多元化思维。大学教育的趋势是厚基础宽口径,拓宽专业面,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学、人类工程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经济学等等。因此,我们提倡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注重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进行广泛的涉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多样性的选修课学习,引导学生重视潜在课程,这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4.3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高校应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教研团队,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设计实践,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完全通达的学科体系,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绝对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2.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其文明发展,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或重技艺轻研究,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让实践得以提升,如此循环反复,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

设计作为造物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结论

第6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现状;色彩学;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色彩教学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各高校的热门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了多个领域知识,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今各个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中涉及色彩的相关理论知识显得比较匮乏。尤其是在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时,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晰,有时在设计中出现色彩盲点。这些问题对未来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成果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出现的教学问题有以下分析:

1.传统的课程设置,涉及色彩学相关课程有限

在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从课程的性质上分,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往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与色彩相关的课程也只是涉及了基础课程中的色彩、色彩构成两门,在学生大二、大三则不再涉及色彩学的相关知识,而此时正是学生对专业课程进一步了解和提升阶段,如果在这期间能设立色彩学的相关课程,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握设计中的色彩原理,对色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有针对性。

2.教学内容单一,缺少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教师在讲授色彩基础课程时,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教”与学生被动的“学”,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专业的倾向性,如何把色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讲授应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了解基础课程的作用及对未来专业乃至工作的影响,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把专业基础课程重视起来。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举些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对色彩学更加的重视。

3.学生对色彩课程不够重视,效果图的绘制中色彩运用不当

由于各高校艺术生扩招,导致学生基本功不过硬,对于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不重视色彩课程的学习,而在之后专业课的设计创作中,学生的设计方案已经定稿,但对于效果图的上色,空间各部分色彩如何搭配,却感到十分“头疼”。不知道运用什么色彩去表现空间的室内效果,这已不是个别现象,可见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匮乏。学生又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开设色彩学的课程是必要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色彩学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

色彩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色彩学的开设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来源于感官,但并非所有人对色彩的认知都是相同的或是相对正确的,所以开设色彩学,能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色彩,包括色彩的本质、特性、性格、搭配及色彩的心理学等方面,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和理解色彩,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质的影响。

2.对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过渡,是平面到立体的一个认知过程。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作品除了平面布局要合理、立面造型要新颖,更重要的是色彩的搭配是否得当,这个因素甚至决定了设计成败。因此,色彩学的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对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的能力。

3.提升学生色彩设计和重组能力

学生在大一阶段对于色彩的理解,只是一些基础知识,色彩学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对色彩有重新的认识,并有针对性的对色彩学进行讲授。环境艺术设计是三维空间的设计,对于色彩的应用与二维平面是有本质区别的,学生通过色彩学的学习,对于色彩搭配,色彩的重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于开设色彩学课程的具体实施计划

1.开设时间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大一期间开设的课程与色彩相关的只有色彩及色彩构成两门基础课,开设之后学生会对色彩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学生大三期间,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模糊,甚至对于色相、纯度、明度等最基本的概念都含糊不清,这就导致了讲授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强调基础知识,而这一现象是极为普遍的。开设课程的时间可以设置在大二上学期,这时学生已经学过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开始接触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手绘效果图表现、CAD制图、室内设计原理等等课程,这一时期开设色彩学,对于学生从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的思维转化是必要的,并且在这一课程中掌握色彩心理学及色彩搭配的相关原理也是必要的。色彩学的开设为之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开设内容

色彩学涉及了很多方面,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所以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掌握了色彩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创作。对于开设色彩学课程,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例如:色彩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回顾大一时所学的色彩知识)、色彩心理学这一部分主要讲授不同色彩对不同人们的心理感受,在室内空间中如何选择色彩或是如何利用色彩心理的知识来弥补室内空间的缺陷,这都是在色彩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也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技巧,对于室内的配色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个部分的讲授,要举例说明,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

3.开设方式

色彩学的开设方式,可采用必修课的方式,色彩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色彩是设计的本源,没有色彩的设计是缺少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强调的是对空间布局的设计学习,但是色彩学的培养对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语

各高校应该重视色彩学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践。色彩学的融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在设计方案时,能够更加准确的运用色彩来突出设计风格、渲染空间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拓展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同时,对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单一模式有所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色彩学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歌,周建民.室内装饰配色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第7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对其生存环境的艺术品味提出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在这样的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随之产生,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艺术学科,它主要融合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它面向的对象是整个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艺术手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整合性设计的创造过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产生的问题

在我国,有将近600所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且其发展的态势很好。但是在快速发展表面的背后,我们还应客观的看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束缚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十分陈旧。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采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将要教授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师是传授者,原本可以使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过程却被教师无形的变成自己的“演讲课”。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它与实践的结合十分紧密。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基本切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同学对材料的规格、尺寸及施工条件等知道的甚少,不利于他们最后设计作品的执行。另外,许多高校开设了设计课,让学生做一些假设性的课题。但是这样脱离实际情况的设计,只能是学生凭空想象,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只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没有考虑到其功能的实现。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缺乏。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很快,所以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教师是由别的专业改行来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虽然他们的学历很高,职称也很高,但是对于一门全新学科的教学难免力不从心。还有不少是本专业的教师,他们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市场、工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到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创造。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要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深刻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有如下几点建议:

1.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变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先拟定一个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并通过收集基本信息的过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的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过程,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完全封闭在课堂中,只有打破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学校应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样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工程实例中,教师可在现场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在参观的同时感受到书本上的设计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教师还应尽量根据大纲的要求,到社会上去接一些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实题实做”。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运用创新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所以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让教师去参与国内外的设计竞赛,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保证能将最新、最快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对其生存环境的艺术品味提出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在这样的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随之产生,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艺术学科,它主要融合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它面向的对象是整个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艺术手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整合性设计的创造过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产生的问题

在我国,有将近600所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且其发展的态势很好。但是在快速发展表面的背后,我们还应客观的看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束缚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十分陈旧。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采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将要教授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师是传授者,原本可以使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过程却被教师无形的变成自己的“演讲课”。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它与实践的结合十分紧密。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基本切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同学对材料的规格、尺寸及施工条件等知道的甚少,不利于他们最后设计作品的执行。另外,许多高校开设了设计课,让学生做一些假设性的课题。但是这样脱离实际情况的设计,只能是学生凭空想象,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只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没有考虑到其功能的实现。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缺乏。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很快,所以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教师是由别的专业改行来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虽然他们的学历很高,职称也很高,但是对于一门全新学科的教学难免力不从心。还有不少是本专业的教师,他们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市场、工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到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创造。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要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深刻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有如下几点建议:

1.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变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先拟定一个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并通过收集基本信息的过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的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过程,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完全封闭在课堂中,只有打破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学校应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样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工程实例中,教师可在现场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在参观的同时感受到书本上的设计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教师还应尽量根据大纲的要求,到社会上去接一些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实题实做”。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运用创新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所以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让教师去参与国内外的设计竞赛,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保证能将最新、最快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学

一、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作用

1.设计师的责任

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建筑师。首先要了解建筑设计师的责任。设计师是全面型人才,针对项目进行设计创意和理念合理剖析,最终转化成实体建筑或空间,是建筑设计师的主要责任。在剖析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进行验证。对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分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的需求,这点上可以运用美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二是需要得到环境的检验,这要求建筑学学生有全局观念,从环境大局入手考虑,不能只孤立看建筑单体本身。这两方面的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需要有环境统筹意识,将建筑置入环境之中考虑问题。从这方面来说,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时期专业教育的特殊使命

大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建筑学专业在这方面的特点尤为明显。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大学时期的教育只能算是专业基础型教育,提供给学生设计原理,并进行设计模拟训练,逐一进行辅导,这是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提供给学生有关于环境设计,包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并侧重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有序的设计训练,为学生未来就业走能应对这类普遍性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当代建筑行业的形势

受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筑行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许多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都在经营中遇到了困难,这些单位要进行探索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注重专业人才的市场信息获取,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特点;教育教学训练要随着每年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要给学生树立项目统筹整合意识(以环境整体改善为核心,进行建筑、规划、景观方面的统一设计),从项目策划经营的角度进行设计考虑。

三、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改方法

1.教学内容的侧重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环境设计以及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技巧的一门建筑学专业限选课程。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设计的结合体,但它的设计体系是建立在人、社会、环境三大要素之上的,因此需要在开设基本的设计基础课程之后,对形态构成、形体掌握、形式美法则有一定了解之后才能进行教学。

本课程研究的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再设计、园林环境设计、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建筑与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但由于课程本身是建筑学专业的限选课,在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设计知识的同时,需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做详细解释,使之了解学习这门课程对本身专业的帮助和益处。授课的针对性应比一般艺术型专业强,必须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进行案例讲授,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设计艺术理论,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教学手法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因此,在完成设计原理课程的全部传授之后,需安排多媒体演示的案例分析,将前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调研制,做成多媒体文件进行汇报分析,由学生3~5人组成学习小组,自己调研查找相关设计案例,并按照设计原理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分析,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设计分析能力。最终考评方式是大作业练习,布置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实践训练。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设计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因此,设计实践的训练是最终核心环节,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实践练习中才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意及表达能力。

3.教学理念需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使之了解环境的基本内涵和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在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后,要对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