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保险会计;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会计准则本身就是对企业会计标准进行统一,对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行为进行确认,保证会计质信息质量有着规范性、引导性和保证性。保险会计是一种行业会计,主要是针对保险资金流动和特定价值形式的保险业务活动,在年终对保险会计决算时,要对企业负债、保险利润进行有效的估算和计算。随着新会计准确的颁布与实施,我国保险会计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在处理保险会计时,也有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保险会计发展思路,促进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保险会计的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保险会计的问题

1.没有有效测试重大保险风险,没有有效分拆混合保险风险。比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不同交易场所有着不同的保费收入。尤其是在2011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H股保费比A股保费明显少于10%。主要是由于在确认保险合同时,或者在制定相关计量原则时,没有进行有效测试,而出现一些差异,并且没有分拆混合保险合同风险。

2.未对保单取得成本进行有效的会计处理。保单是指保险公司为了取得保险合同而支付的成本,保单取得成本又是承保费用,主要是进行手续费和佣金等相关费用。在处理保单取得成本时,通常是采用费用化法和递延匹配法。要根据保单取得成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在新会计准则下,保单取得成本是计为当期损益。使保险公司的当期收入无法与收入所产生的成本进行匹配,很容易出现业务亏损等现象。

3.过于保守的法定精算准备金原则。对于保险公司的公允价值,过于保守的法定精算准备金原则无法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保险公司通常在承受着高利率保单和低利率保单都会承受着保险财务危机,在评估高利率保单时,利率是7.5%,当市场利率高出高利率保单时,就会掩盖保险公司的利率差。当小于7.5%时,保险公司会产生相应的支付危机。低利率保单的保守法定精算准备金在超过市场利率时,会造成报表利率下滑,对投资者利益造成影响。而且低利率保单会造成保险公司有着过多的业务,但盈利水平却是不断下降。

二、保险公司财务会计的特点

1.根据业务性质明确核算体制。保险会计在建立核算体制时,按照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进行确定。综合性的保险公司必须要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分别核算损益。当财务会计中的一些特殊业务就需要按照年度对损益进行结算,采取多年期损益结算,按照业务性质明确核算时间。

2.选取不同货币计价。在保险业务中主要是人身保险业务。选择人民币为货币计价。而保险业务和长期工程险业务都会涉及到保险业务,在入账时以原币进行结算。在年度结算时,将外币折算成人民币,并将其进行汇总合编制报表。

3.保险公司利润所具备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利润一般是营业收入除去营业支出除去营业税金和附加除去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额,剩余的就是保险公司的利润。可见保险公司利润所具备的的特殊性,使保险公司的年度利润是由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额影响。

4.估算负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年度决算。一般公司在确定资产时,是不需要将负债进行考虑,而保险公司在结算时,要对未决赔偿准备金进行估算。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我国保险会计发展思路

1.选用递延会计方法处理保单取得成本。在处理保单取得成本时,对于采用何种处理方法一直是受到争论的。在根据国外处理保险会计来看,采用递延会计处理方法对保单取得成本进行处理,解决新业务亏损取得了非常显著效果。采取递延会计方法,主要是分摊成本是,将保险公司年度业务费用的利润进行比例分摊,将年度的利润压力进行有效降低。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可采取递延会计方法处理保单取得成本,设立相应的虚拟账户,保证财务会计平衡,确保可以真实准确的反应出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2.将保险费用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明确。为了保证保险公司的投资者和受益者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并要防止保险公司通过规模保费的模糊利益误导了利益相关者,必须要明确保险费用的概念和内容。比如规模保费和保费收入的概念和内容就需要明确,并要将其区别进行说明。当保险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使用规模保费说明公司市场占有率等经营指标时,这时就会误导报表外部使用者。因此为了保证保险公司的投资者和受益者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有着真实准确的数据为公司外部使用者进行利用和参考,保险公司可以使用经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而得出来的数据进行开放性使用。

3.全面细化准备金的最佳估计原则。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由于没有对保险公司准备金进行明确细化规定,使不同的保险公司在估计准备金金额时,都各自发挥,其估算方法也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不同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得到降低,造成投资者和投保人无法很好的使用财务报表。因此基于新会计准则,保险公司要为准备金估算制定合理规范的技术性操作规程,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算的复杂性,在核算准备金时也要具备统一性,减少和避免出现不规范操作行为。

四、总结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在我国保险会计在新会计准则下,存在着一定问题,对保险会计造成相应影响。这就需要在发展我国保险会计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合理规避,选用递延会计方法处理保单取得成本,明确保险费用的概念和内容,并全面细化准备金的最佳估计原则,以此保证保险会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促进我国保险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淑琴.基于新会计准则的我国保险会计发展思路探讨[J].财会研究,2012,36(20):556-559.

第2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管理现代化生成了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正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要依赖于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如果某些企业没能足够重视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则会造成一系列恶果如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并最终导致管理失去控制,资产大量流失、企业经营的失败。所以,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是。

正文: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会计制度

宁波维科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六亿多净资产,是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主导产品是高档家纺产品、纱线、针织服装、面料等,是一个产业型集团,组建了家纺、经编、纱线、针织服装、梭织服装等内部产业群,从产品研发到纺纱、织造、印染、整理、缝制直到内销、外贸等,组成了中国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是中国纺织行业少数能够掌握上下游供应链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在对维科公司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进行分析时,重点分析其控制环境:公司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和有关监管部门要求及《宁波维科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章程》规定,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与业务性质和规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部门有明确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监督。

一、各职能部门

1.股东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并应于上一会计年度终结后的六个月内举行。

2.董事会:公司董事会由7 名成员组成,公司董事会经股东大会授权全面负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是公司的经营决策中心,对股东大会负责。

3.监事会:公司监事会由5 名成员组成,其中包括2 名职工监事。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根据盖公司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公司章程规定组成并行使职权。4.管理层及组织架构:公司明确了各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并建立了与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科学地划分了每个机构的责任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二、企业文化

公司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构成本公司的企业文化。

三、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制度

公司已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有关采购、生产、营销、研发、人事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制度。

四、外部影响

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方面,维科公司为合理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交易授权控制、责任分工控制、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控制、独立稽查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

1.交易授权控制:明确了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公司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2.责任分工控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3.凭证与记录的控制:合理地制定了凭证流转程序,经营人员在执行交易时能及时编制有关凭证,编妥的凭证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以便记录,已登账凭证依序归档。

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控制: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用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以使各种财产安全完整。

5.独立稽查控制:公司综合办公室内设的内审人员负责内审工作,内审人员对公司的总经理负责。

五、评估结论

1.优点:(1)维科公司着力完成与控股股东的“三分开”,以建立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逐步实现了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人、财、物三分开;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关会议均形成记录,并制定了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全面负责公司经营与管理活动;总经理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2)公司在筹资业务方面,能较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较严格地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资金成本。(3)各分、子公司建立了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能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采取了职责分工、实物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重大流失。

2.存在的问题:(1)公司已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并明确制定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在具体执行中,公司所属各子公司执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2)公司已对货币资金的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了较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已作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公司已按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现金的使用范围及办理现金收支时应遵守的规定,并已按《支付结算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了银行存款的结算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公司与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算中心资金往来的批准、授权手续不够完善的现象。

结束语:要想更好地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加强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稳固地确保和推动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同时要想推动企业创新,也需要依靠一个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维科集团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做到相对较好但不足够好。因为只有企业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关键词]国际保险,国际保险关系,国际保险市场模式

一、国际保险发展趋势及变革

(一)国际保险组织形式及变化

1.股份制保险组织形式。在世界50强保险公司排名榜中,大部分为股份制保险公司,而且跨国经营的保险公司也大多为股份制形式。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制形式的保险公司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合作保险组织形式。它是由需要保险的个人或单位共同出资组织起来的保险实体。合作保险组织通常也采取公司形式,它以相互保险公司的形式活跃在保险市场上。

3.个人承保经营保险组织形式。个人承保经营方式主要为英国伦敦劳合社保险市场所采用,个人承保有300多年的历史。根据劳合社法规,缴纳规定的保证金,并以其全部资产作为履行责任的担保,个人成员组合成辛迪加,接纳专项业务。不过,劳合社市场近年来也引入了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并引导个人承保商组成有限公司。

(二)国际保险业务范围及发展

1.主要财产保险。科技发展推动了运输业的发展,汽车运输保险、铁路运输保险和飞机运输保险相继产生并发展,进而成为财产保险中的主要险种,同时各险种的责任范围也得到完善。

2.保险种类延伸。社会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健全,责任保险不断充实于保险领域:有的成为附加险,以法定形式承保;有的成为独立险种并加以细化,如公众责任险分为场所责任险、电梯责任险、个人责任险等。

3.保险责任范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保险责任范围也不断扩展。如飞机的飞行速度加快,载客量增加,相应的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要求也就增加,保险的责任范围扩大,形成了飞机机身险、第三者责任险、旅客和货物责任险、机场责任险及战争险等保险体系。

4.无形资产保险。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工业、新工艺的产生。如电力革命带来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广泛运用,于是财产保险就增添了保险机器安装和损坏风险的安装工程一切险和机器损坏险,进而扩展到无形资产的保险,如利润损失险或营业中断险的产生。

5.信用保险产生。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投资者可能遭遇外汇风险和信用风险,尤其是国际付款方式的多样化,出口信用保险应运而生。

6.人身保险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人身保障内容已从生命保障进入到了生活质量和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险,保障程度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高额保险。

7.科技保险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集装箱运输的推广,核电站的建设,航天卫星的发射及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又为保险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集装箱运输保险、卫星发射保险和计算机犯罪保险相继出台。

(三)保险业务操作技术及运用

1.选择一揽子综合保险。为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既要实行简便易行的投保方式,又能满足投保人多种多样保障需求,保险公司提供了“一揽子综合保险”,让投保人签一份保单便能获多重保障。

2.增加保险技术选择度。即基本险的责任范围相对限制在主要风险上,然后通过各种附加险的配置或特约条款的选择,使投保人可获得针对其投保对象特定的和合适的保障。例如,商业企业在投保了企业财产保险外还可特约附加商业盗窃保险。

3.提高核保技术精确度。现代保险种类繁多,发展快,综合性强,保险核保人员需掌握多险种知识,以适应因科技进步引发的各类保险险种核保需要,如要适应火险、责任险、劳工补偿险等险种内含危险因素的变化,以及承担责任范围的调整。所以,对核保业务操作技术要求更细致,以便核保人员技术素质要求更高,不断提高核保精确程度。

4.科技领先与加强风险管理。当代保险领域的风险管理和损失控制日益显示出其先进技术的内涵。各国保险公司都能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数据系统和电脑网络实施业务安排和管理的科学化;在损失控制中,都注重确立“防重于赔”的经营方针,并运用先进的防范技术。

(四)国际保险资金运用及效益

保险基金已成为各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发达国家的保险基金不仅投向不动产,用于购买有价证券和发放贷款,还采用银行和信托存款的形式投资。有些国家为了更好地实施资金运用原则,还创设了保险资金安全运用保障服务系统。跨国投资一般能带来更大的收益,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金融风险。各国保险人都对全球的金融风险极为重视,对投资取向采取更为灵活的选择手段,投资结构也更为合理。

二、国际保险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国际保险关系是国与国之间发生的保险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的主要载体是保险资源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保险经营在国与国之间的活动。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保险关系发展

1.国际保险关系范围扩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动保险要素在国际间的不断流动,许多国家和地区会不断参与进来,形成新的国际保险关系,扩展了国际保险关系的范围。

2.国际保险关系规模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带动的保险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使参与国家或地区不断形成新的国际保险关系,促进了国际保险关系的量的增加。

3.国际保险关系层次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两国或多国间的双边和多边国际保险关系,使国际保险关系层次不断提高。

4.国际保险关系竞争加剧。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带动保险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保险市场的竞

5.国际保险关系发展良好。世界性对外开放潮流的形成促进了保险要素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推动了国际保险关系的发展,使国际保险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高新科技的进步与国际保险关系发展

1.高新科技进步——网络保险发展——国际保险关系新的发展。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无限增加了企业与潜在客户的接触机会,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规模,降低了咨询和交易的成本,简化了交易的环节,使快速、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和自助式服务成为可能。网络保险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正促成传统的保险销售方式出现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网络这一时空的无限性特点将推动着国际保险关系的迅猛发展。

2.高新科技进步——风险国际化——国际保险关系新发展。高新科技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系统风险,如核扩散造成的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风险、高新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所产生的系统风险等,它们通常是超越一国或数国形成区域性的世界性风险,这种风险需多家或多国保险公司联合承保,从而促进了国际保险关系新发展。

3.高新科技进步——系统风险防范技术——国际保险关系新发展。高新科技提供的先进技术条件使得各种系统风险通过由多国保险公司协作联合承保而形成复杂的国际保险形式,从而形成新的、高层次的国际保险关系,推动了国际保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层次的提高。

三、国际保险市场发展结构及模式选择

(一)国际保险市场的一体化和多元化特征

一方面,国际保险市场具有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特征。区域性是目前国际保险市场的主要形式,而国际保险市场的一体化则是其总体的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已经出现并存在着许多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而这些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内部所形成的保险市场,就构成区域性的国际保险市场,其中尤以欧盟保险市场为代表。其实,各区域保险市场内部保险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及其进程,以及各区域之间保险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和互动,都会构成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各种活动,从而使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协作的保险市场上的保险活动自由化和一体化,进而实现其协调性、规范性和公平竞争性,它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组织管理者和进行协调的法律依据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保险市场,国际保险市场的一体化是其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国际保险市场又具有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特征。国际保险市场是基于各国保险活动的国际化、自由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跨国界保险活动的场所或领域。由于各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其它国家保险经营与保险服务主体的进入,使各国国内的保险市场本身与国际保险市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整个国际保险市场在融合中又会体现出地区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国际保险市场在保险供给与需求,以及在法律体系、监管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国际保险市场的结构和内容

国际保险市场由市场的主体、客体和价格三部分组成。市场主体是指国际保险市场上交易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国际保险市场上的供给方、需求方和中介方;市场客体是指保险市场上供求双方具体交易的对象,由于保险是为了在风险损失发生时给予补偿或给付的经济活动,因此在保险市场上交易的客体是保险经济保障;市场价格是由国际保险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所决定的。但是,影响国际保险市场上价格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当然,国际保险市场上供给的力量通常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要更明显一些。

国际保险市场的管理者主要是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虽然国际保险市场是跨国界的,但参与国际保险交易的双方或中介人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要接受所在国政府以及相关法律的监管和约束。况且作为国际性的保险业务交换不仅要获得准许,而且还受制于保险本身内在运行规律的要求。其实,在国际经济贸易的交往中已经形成了不少国际法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并得到了国际保险界.的认同,为维持国际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保险行业自律组织、保险人协会、同业公会、经纪人协会等在加强市场管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各经营主体在国际保险交易中的规范化运作。

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一些国际性保险组织在加强保险专业技术的研究和指导,组织成员国定期交流推广新技术和新经验,推动国际保险市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交易行为的规范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国际海上保险联盟组织主要研究海上保险的各种技术问题,以提高海上保险业务技术水平;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联盟是从事信用和投资保险业务研究的行业性国际组织,它们专门拟订为各国共同接受的信用保险经营原则和保险条款,并协调各国信用保险的费率和条款。

国际保险市场包括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和自保市场。原保险市场是指经营直接业务的保险公司所形成的保险市场,国际原保险市场还包括这些原保险公司在国外开办的从事直接业务的海外分支公司。其实,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还有不少原保险公司从事相互的再保险业务,所以,原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事实上并非是完全分离的。再保险市场是由各种专业再保险公司、兼营再保险公司和再保险集团公司等组成。自保市场主要是指一些自营保险公司。这是按承保方式的分类。如果按业务性质划分,国际保险市场包括寿险市场和非寿险市场。按照承保方式还可以将寿险业务分成个人寿险(1ndividual)和团体寿险(Group)。各种非寿险产品的交易都是在非寿险市场中进行的,具体包括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财产保险、信用和保证保险等。

(三)国际保险市场变化的模式选择

按照市场结构细分理论,可以将国际保险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的国际保险市场是指在国际市场上存在数量众多的保险公司,存在大量的买方和卖方,资源流动自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参加保险市场的交易活动自由,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保险行业协会在保险市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垄断竞争的国际保险市场中,少数大公司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垄断公司与垄断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寡头垄断的国际保险市场是指在国际保险市场中仅有几家保险公司,这几家保险寡头瓜分垄断绝大部分保险业务。完全垄断的国际保险市场是指国际保险市场完全由一家保险公司所控制。可以认为,目前的国际保险市场属于寡占的市场——国际保险并购浪潮导致了国际保险市场中超级航母的出现,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并购实现了强强联合,这不仅反映在保险业内部产寿险业的各大公司的兼并重组,而且还反映在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如银行业、证券业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国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金融超市,它汇集了巨大的资本和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国际保险市场结构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国际保险市场中大小公司并存的垄断竞争模式。

第4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伴随金融风险复杂程度的上升, 银行业正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其风险管理理念、手段和技术,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经逐步由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向以风险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迈进。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事关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大局, 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型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故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相应的为: 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

1、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客户各项风险因素的捕捉和分别进行判断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尽职调查过程。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主要包括基本面指标、财务指标两大类内容。( 1) 基本面指标。又称为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 包括品质、实力、环境三个主要方面。品质类指标包括管理层素质、股东治理结构、还贷诚意、信用记录等多个方面。实力类指标从客户的资金、技术及设备、管理、人员等各方面考量企业实力高低。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 2) 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性指标和其他指标等几个方面。①偿债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平衡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等; ②营运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等等。③盈利能力指标主要考量客户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④成长性指标主要计算和分析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识别。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斜率、形态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 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 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商业银行应当对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 及时、准确地识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的类别和性质。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操作风险识别过程应该以当前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两方面为重点。这个过程应该考虑: 潜在操作风险的整体情况; 银行运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银行的战略目标; 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银行的独特环境因素; 内外部的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操作风险识别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1) 操作风险内部分析。其作为日常业务计划循环流程的一部分而完成, 典型的是通过一个业务部门员工会议来完成;( 2) 操作风险指标分析。银行可选择一些和风险产生有关的" 关键指标", 通过监控这些指标, 发现存在一些能够引起风险发生的条件;( 3) 升级触发指标分析或临界触发指标分析。通过将当前交易或事件与预先定义的标准相比较, 引起银行管理层对潜在领域进行关注;( 4) 损失事件数据分析。用以往单个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数据记录等信息, 来识别操作风险及其诱因;( 5) 流程图分析。通过绘制业务和管理活动流程图, 排查和识别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估

风险估计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步。通过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在准确判明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是何种具体形态之后, 随之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风险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 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 如何加以控制。

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

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 是指根据客户经理对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判断的结果, 对客户整体的信用风险高低给予评估, 得到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其评估方法主要有:( 1) 专家判断法。专家判断法主要采取"5c’’ 分析框架: 借款人的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金大小(capital)、抵押品情况(collateral)、所处环境情况(condition)。( 2) 信用评分法, 即结合信贷专家的业务经验预先设定的一系列主观和客观的风险因素, 将这些因素设计为相对固定的打分表, 由评级人按照打分表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结果。( 3) 模型法。其可分两类: 一类是建立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多变量判别模型, 包括线性概率模型、logit 模型、probit 模型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 另一类为市场模型或套利模型, 如期权定价型的破产模型、债券违约率模型和期限方法、神经网络分析系统等。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评估与计量

在市场风险识别后, 应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 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 将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 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帐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 计量方式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 此外, 还可采用压力测试等手段进行补充。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确保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计量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并当对市场风险计量系统的假设前提和参数定期进行评估, 制定修改假设前提和参数的内部程序。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估。

操作风险被识别出来后, 对其进行评估, 以决定哪些风险具有不可接受的性质, 应该作为风险缓解的目标。进行这- 步骤时, 通常需要通过考察一项操作风险的驱动者和原因, 估计该项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 此外, 还应在不考虑控制战略影响的情况下, 评估一项操作风险可能的影响。对风险可能影响的评估, 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直接影响, 还应该更广泛地考虑风险对公司

目标实现的影响。四、商业银行风险的应对。

做出适当的风险评估后, 需要决定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的高低, 银行所有人员需选择合理的风险应对对策, 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

1、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的应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应对, 是指基于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结果, 银行应采取相应措施来防范、化解或控制其信用风险。表现为: ①根据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确定客户准入标准, 把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第一道关口; ②根据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对存量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信用风险高低不同的客户,银行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措施; ③根据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提供的关键信息, 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监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④参考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 确定贷款定价, 弥补信用风险可能产生的预期损失。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控制与监测。

( 1) 市场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包括: ①限额管理。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 制定对各类和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 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查和更新限额; ②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③对重大市场风险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 2) 市场风险的监测与报告。商业银行定期、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市场风险情况的报告。向董事会提交银行的总体市场风险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和对市场风险限额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等内容; 向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交按地区、业务经营部门、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分解后的详细信息等。

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转移。目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转移技术主要有:( 1) 购买保险产品。主要有: 银行一揽子保险; 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 未授权交易保险; 财产保险和其他险种等;( 2)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在对其操作风险予以量化的基础上, 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出售金融衍生工具, 以将操作风险有效并分散地转移到交易对手那里, 到期时按照约定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3) 其他风险转移方法。在某些情形下, 银行部门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形式将其操作风险向其他非金融部门、非商业机构转移。

第5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将“或有事项”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或有事项依据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或有损失和或有利得。或有损失是指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其结果是可能发生负债或减少资产的或有事项,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在这里的或有损失并不就是指或有负债。其实《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中对或有负债的定义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另一种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或该义务的金额不可计量。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或有负债包括两种情况:一类是潜在义务,另一类是现时义务。为便于讨论,把前者称为“或有负债”而后者称为“预计负债”。因此或有损失由“或有负债”与“预计负债”两部分组成。

    一、保险负债的特点

    保险公司的业务表现为根据保险单(保险合同)向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并在合同有效期内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对于经营一般商品的企业,卖出商品收取贷款意味着一次交易的结束,而在保险合同成立并生效后,保险公司即负有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责任,具有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或生存至规定年龄的情况下,向保险受益人提供赔偿或给付的义务,在向保险人支付赔偿或给付以前,这项内容实际上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一项负债。为此保险公司应建立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的负债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本身的经营就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在财产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承担的赔偿责任主要是与保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程度有关,由于无法预知事故是否发生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在人寿保险业务中,由于负债带有储蓄性质,则在金额上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保险经营的风险中不仅有正常风险,还包括异常风险,它们更不能被保硷公司所能够完全控制。所以这同样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不确定性。

    (二)未来性。保险公司进行保险金补偿或给付的经济行为,其保险负债只在经营业务完成以后才能真正核算。保险公司在厘定合同成本承担责任的时候,对保险负债的确定具有预测性。

    (三)估计性。由于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和存在一些预测的因素,所有的估计都是基于人们的假设作出的。在假设的基础上,再选择具体的方法进行计提,因此产生的负债额也是一个估计数。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由于保费通常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或生存至规定年龄之前收取,而赔偿或给付是在此之后。因此保险公司所承担的赔付责任是因为过去收取了保险费这一项而产生的。同时,因保险负债具有不确定性、未来性、估计性的特点,使得保险公司到底赔付多少还要根据实际的保险事故发生情况来决定,由此看来因收取保险费而承担的保险赔付责任就是或有损失。

    二、关于保险负债的会计处理问题

    既然保险公司的负债是一项或有损失,那么探讨其会计处理就应遵循或有损失会计处理的特点结合保险业本身的特殊性进行确认、计量、披露。

    或有损失的确认标准、披露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确认

    关于确认,主要问题是或有损失确认的标准有哪些?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要求确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该义务是承担的现时义务,而不是潜在的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这里“很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超过50%,但是未达到基本的确定的程序。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这里的“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因或有事项产生的现时义务的金额能够合理估计。从以上的确定标准来看,能够进行确认的情况只是针对预计负债。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或有损失均不得在会计报表中确认。也就是说“或有负债”不能确认。作为保险业来说,其负债是否都是或有损失呢?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它行业自身的特点,其确认的标准是否一定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呢?笔者将从具体的保险公司赔付责任分析出发,寻求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已提出保险赔偿,但是保险公司与索赔人就索赔案件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赔款应为多少尚未达成协议而至使保险公司应承担的责任。另一种情况也是已发生保险事故,但是被保险人还没有提出保险赔偿。针对这种负债,保险会计通常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这是保险公司的现时义务,其到底赔偿多少还不能确定,也就是不能计量,即未决赔款准备金属于“预计负债”这一类。

    2.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因经营的业务性质与合同期限的不同而相应地承担不同的责任,相应地建立起不同的责任准备金。

    (l)损益核算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非人身险业务保险公司,由于保险合同与会计期间的不一致,在会计期末的时候,为承担跨期的责任而应建立“末到期责任准备金”;(2)损益核算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类非人身险业务保险公司,在业务未到结算损益年度时,公司为承担跨期的责任在会计期末的时候应建立“长期责任准备金”;以经营寿险业务和长期健康险业务的公司对保单生效后应承担的未到期责任,依据精算结果计算提取的准备金。这也就是“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上述这几类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的潜在义务,而不是现时义务,属于“或有负债”的范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不应该确认与计量,但

    是运用此准则于保险业的时候,笔者认为不应该完全照搬,因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经营原则是要确保偿付能力,保证未来赔偿或给付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所以保险会计原则中着重强调“稳健性”原则。那么针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笔者认为还是应该确认与计量的,可以称之为“可以确认与计量的或有负债”,这是对一般企业的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原则的一个挑战。

    3.在保险实务中,某些保险业务往往存在着不可预见的因素,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尽管很小,但是一旦发生会使保险公司根据这类保险确定的纯保费可能不足以保证支付赔款或给付。这就涉及到在按纯保费提存的责任准备金的基础上还要提取“特别准备金”的问题。针对此项责任准备金,由于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不应该确认与计量。现在保险会计制度中规定在税后利润中计提“总准备金”,也可以看出它没有被确认为是一项负债。

    4.我国的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还应提存“保险保障基金”,这项基金在公司清算的时候可以用于清偿本公司的债

    务,也就是说所有者对该基金有特定的要求权,因此笔者认为应属于所有者权益。而且保险保障基金不是为未来赔款或给付而准备的金额,所以也就不满足或者损失确认的前提:即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保险保障基金不属于或有损失的范畴,因此也就不讨论其会计处理问题。

    (二)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计量问题只是适用于预计负债。但是如前所述,其保险公司中还有“可确认与计量的或有负债”。因此,未决赔款准备金、末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也应该计量。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准则的规定一般计量方法并不能解决保险公司的这几项责任准备金的计量。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计算的复杂性还需保险精算技术的配合。如何建立模型来确定具体的计量,这是保险精算研究的问题,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探讨,总的原则应该是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角度出发来计量预计负债。

    (三)披露

    1.预计负债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第8条规定,因或有事项确定的负债(预计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的披露。这也就是说在保险公司中的未决赔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单独反映出来,同时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金额作相应的披露。由于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会涉及到具体方法选择,笔者认为应披露未决赔款的原因,对金额的披露可以通过披露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来体现。

    2.或有负债的披露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或有负债由于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在会计报表中是不反映的。但是经过前面的讨论,那么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符合确认的条件,在会计报表中还是应该反映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还规定:极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或有负债应披露。

第6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关键词:企业 合同 管理

0 引言

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合同管理不得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会影响预算执行力,产生商业贿赂、高估冒算、合同纠纷,导致坏账损失、成本费用增加、烂尾工程等。笔者认为船舶制造企业在合同管理上要“把住重点、看住过程”,建立并形成“签订授权、招投标、合同审价、合同审查、预结算审计、按节点付款”等经济合同连环管理体系,以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保护公司合法权益。

1 签订授权服务全面预算

经济合同按业务性质和内容分为购销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劳务分包合同、货物运输合同、供用电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租赁合同、借款合同、财产保险合同等。不是谁都可以签合同的,也不是谁什么合同都可以签,公司根据经济合同的分类和合同标的预算科目的不同归属进行合同签订授权,如物资管理部门可签订船用物资采购合同、货物运输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等,以利于按照目标成本对单船产品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工艺设备部门可签订科研、技措项目的设备采购合同,机械动力管理部门可签订维修、大修合同、动能采购合同,基本建设管理部门可签订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经营协作部门可签订加工承揽合同,劳务部门可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等等。这样,各个责任部门在预算额度内签订合同,信息反馈时,按预算科目分门别类地统计合同签订总额,以利于按年度预算或项目概算进行考核,增强预算执行力。

2 招投标防范商业贿赂

招投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时,所采取的一种交易方式,有公开招投标和邀请招投标两种形式。招投标制度作为物资购销、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已广泛实施,它是一种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它不但为业主选择好的供货商和承包人,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其本质特征是“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我公司对大宗、重要物资的采购及相应规模的工程建设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通过投标人的报价竞争,来降低产品成本和工程造价,并由审价部门进行备案。在招标时还设置了“资格预审”,即招标公告中增加对投标人资格要求,投标人事先递交资格文件、满足资格条件后,公司才将招标文件发给该投标人。实践证明,招投标制度是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的最佳办法,对于规范市场行为、防范商业贿赂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合同审价关注事前控制

在成本费用中,价格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公司设立的价格审核委员会和审价办公室,对船用物资采购、维修、大修、技措、安措、外委、外协中的非招投标项目在合同签订之前开展合同审价管理,即审价先行、合同后签,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把关,从“源头”上把好价格监督关。合同审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做好事前控制:首先,注重市场调研,建立价格信息系统并随时更新,确保以最低的价格获取最好的质量;其次,进行必要的资信审查,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以提高合同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第三,对于采购审价,要贯彻“询比价、货比三家、择近采购、集中采购”制度,杜绝暗箱操作,降低采购成本;对于维修、大修审价,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定额套用及取费标准,控制总造价;第四,利用微机编制审价单,避免手算而造成的数字计算、套用定额和费用计取上出现的各种差错,相应提高审价的准确性,节约人力和时间,使审价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大大提高工作质量;第五,组织现场会审,提高“实战”能力。组织审价人员参加现场会审,通过规范操作程序,统一制度标准,使审价人员在实际运用中提升综合本领,从而达到总结交流经验、减少核算误差的目的。实践证明,审价工作避免了计划外开支,控制了单项支出额度的合理性,使全面预算的过程控制发挥得淋漓尽致。

4 合同审查提供法律援助

合同审查就是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对合同的内容、格式进行审核,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全和过于简单、抽象、原则,给履行带来困难,为以后发生纠纷埋下种子。合同审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判断合同是否能够保证自己达到交易目的,以及合同条款是否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我公司法律顾问处负责对全部经济合同进行审查,实施法律监督,配合企业处理合同纠纷。首先,要进行履行方式的可操作性审查,主要涉及履行期限、履行地点、标的完成(运输)方式、保险、付款方式、质量保证等,这些内容的设定一定要结合组织的实际来进行,如期限要和相关项目紧密配合、地点设定要遵循便利原则、付款要以促进标的完成为目标等;其次,进行文字的规范性审查,确定合同中是否存在前后意思矛盾、词义含糊不清的文字表述,并及时纠正容易引起误解、产生歧义的语词,确保合同的文字表述准确无误,否则将使合同产生“先天缺陷”,引发“后天不足”;第三,注意合同主体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或许可,对某些业务领域,按照相关的法律或法规规定,需要合同一方或双方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或经营许可才可从事。对实行资质管理或特殊许可的业务,若签约一方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质或经营许可,由此所订立的合同一般属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合同,一旦纠纷产生,容易被确认为无效合同;最后,重点审查工程款支付条款和保证金预留情况。一般情况下,合同中约定工程进度款按形象进度支付,支付额度为完成工程量的相应比例。

5 预结算审计堵塞工程造价漏洞

公司对基本建设项目合同进行工程预结算审计,主要检查工程结算价款与实际完成投资是否真实合法,有无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虚报冒领等问题,分析工程造价的有效性。施工单位往往在编制结算书时有意加大工程量或巧立名目,高套定额,提高取费标准,故意错取费用,抱着侥幸心理,审查出来就核减,审查不出就蒙混过关。在工程预结算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实地勘察、测量,做到实事求是,做实工作量;其次,审计查证时应注意掌握建筑市场的价格行情,了解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和建设特点,掌握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的平均造价指标情况;第三,审计建筑工程费用的计算过程,重点是审计各项费用在计算时所确定的基数是否符合地方的文件规定,取费系数是否与工程类别或施工企业资质一致,费用内容有无重复计算的问题等;第四,把好套用定额审计关,审计定额的选用是否正确、合理,审计定额的使用过程是否严谨,有无错套定额现象。所以说,预结算审计能堵塞漏洞,降低工程造价,达到最大的投资效益,确保建设资金合理使用、建设支出按概算列支。

6 按节点付款规避资金风险

第7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竞相追逐的利润最大化,如何降低税务成本,合法规避各项税金则成为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如何通过税收筹划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呢?本文在分析有关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探讨了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税收筹划 合理避税 避税原则

合理避税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在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当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时,纳税人以税收负担最低的方式来处理财务、经营、组织及交易事项,做出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规避和减轻税负的目的,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负最小化。

一、合理避税的功能

合理避税主要是通过税收筹划来实现的,没有前期的税收筹划,合理避税就容易同偷漏税行为相混淆。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的主要手段,税收筹划的功能有:

1.有利于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减少

前几年一些纳税人为了少交税款,总是采用偷漏税等违法手段,但在国家税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征管手段逐渐进步的条件下,使得纳税人能用更理性的观点看待节税问题,也更关注如何利用合理、合法的方法来达到节税的目的。因此.税收筹划的产生使纳税人发现了合理有效的节税途径,由此从客观上减少了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净化了纳税环境。

2.有利于社会各方正确看待其持续发展结果

在一定时期内,税源可能会减少,但从长远来看,国家会有更多更稳定的税收来源。如果把一个处于25%所得税率地区的企业,迁至15%所得税率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节约了所得税率10%;从长远来看这也正是企业合理的回应了政府对高新技术开发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开发区的发展。

3.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税收筹划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设备、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的竞争,更是资源整合能力、接受新信息能力和企业学习新知识能力的竞争。企业对税收的理解能力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企业所关注的也应当从利润收人转化为税后收入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的外国企业进人中国,他们有着丰富的税收筹划的经验,我纳税人在方法,通过们的企业只有尽快掌握税收筹划的技能,才能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4.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执法水平的提高。

税收筹划与依法纳税是一场高智商的较量,只有政府执法部门有了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才能准确判断哪些是合法的筹划,哪些是违法的筹划行为甚至逃避税行为,以便及时做出判断和裁决,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

5.有利于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完善

税收筹划在实践中验证税法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寻找税法漏洞,开拓税法调整的新领域,使得税法在实践中不断扬长避短,更加合理、完善。

二、合理利用税收政策规避相关税金

我国税收政策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有相应的政策,同时为加速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根据该企业的性质、经营地点、经营范围,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必能发现适合于该企业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

1.划分公司经营范围,注册成立新办企业

一般而言,一个公司在成立初期,经营范围比较单一,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公司分主营、兼营等业务,部分产品销售、服务就可能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某工业企业兼营软件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根据税收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返政策。企业通过产品认证.可以享受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但却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于软件企业,所得税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通过对以上软件企业优惠政策分析,企业可以把软件产品开发和销售业务分离开,注册成立一个新办的软件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可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由此可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提高企业的经营所得,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2.变更企业性质

我国税收政策中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政策,有许多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因此由内资企业向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经营模式过渡,即扩大了经营规模,又能合理规避某些税务支出,减少现金流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变更企业经营地址

凡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以及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设立的生产、经营、服务型企业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都可较大程度的享受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以上特定区域从事投资和生产经营,从而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

如注册地为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把生产基地设在开发区,开发区内本身所得率为15%,而对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减半期间实际税率为7.5%,这样大大降低了所得税费用支出。

4.充分利用行业政策

比如服务业的有关政策:安置“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缴营业税。

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含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企业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但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充分利用以上政策,既能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享受税收的优惠。

5.掌握各种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

管理费用中广告费、招待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费等都有一定的扣除限额,正确划分各项费用,也能减少企业所得税。

6.合理提高职工福利

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考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职工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教育基金等统筹基金,进行企业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等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税负,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

7.合理确认收入入帐时间,及时取得进项发票,减少现金流出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讲,可以选择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如当月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可暂时不要给对方开具发票,以免垫付增值税款。也可以根据当月收入情况,及时索取进项发票。

8.从签订合同入手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销售人员应考虑有关的税负,可同财务人员协商,怎样将不同税种的业务从签订合同开始就区分开来,以便财务根据业务性质分项核算,分项计算税金。

例如:公司承接了某项网络工程,既要负责提供材料设备,又要负责安装调试,实装费按材料设备款的50%收取。材料设备属纳增值税范畴,税率17%,而安装费属提供劳务,交纳营业税,税率3%。如签订一份合同,上述业务属混合销售行为.应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安装实现的收入,就要多交纳14%的税。所以像上述业务可以签订两份合同,分项核算,计算税金,以达到避税的效果。

9.税收政策、国家其他相关政策、地方政策结合应用,以达到避税的效果

在充分利用现有税收政策的同时,也应及时了解其他相关政策,例如: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劳社部发(2003)3l号文件关于“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是国家国有企业工资分配进行调控的重要方式”及山东省劳动社会保障厅鲁劳社(2004)3号文件关于“符合条件的国有及国有参股企业都要实行工效挂钩”的精神,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财税字(2004)82号文件关于“经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工资总额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其工资发放在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以内的,在计算应纳税所的额时准予扣除。”的精神。这几项政策可以结合起来应用。

三、合理避税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2.服从于经营决策全过程

税法规定出口产品可以享受退税。为达到最大限度退税,企业可选择开放式出口经营策略,必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税收利益。但是,如是撇开企业产品在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市场对企业产品的吸纳能力,片面追求出口经营带来的税收利益,就有可能诱导企业做出错误甚至致命的经营决策。

3.服从于财务管理总目标

合理避税的目的在于扩大收益,但税负降低并不总是一定提高收益。例如:税法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融资对企业具有避税作用。然而,随着负债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融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当负债成本超过了息前的投资收益率时,负债融资会呈现出负效应,这时企业收益就会随着负比例的提高而下降。

4.综合性

一方面,避税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税的减少可能造成另一种的增加。另一方面,避税必须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一个能降低当前税负的避税方面可能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税负,因此选择避税方案时应将一同时间的税负折算成现值加以比较。

5.事先筹划

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已形成,纳税义务已经产生,避税就不再可能。避税必须在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税收法律关系形成以前,通过事先的筹划来实现。

综上所述,就各方面不同的税收筹划产生的税负是不一致的,给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应加深对合理避税筹划的认识,在企业经营中,逐步把企业合理避税筹划提升到一定的地位,使企业尽快掌握避税筹划方面的技能,以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财产保险的业务性质范文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施工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结算与收款、分包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一个较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步骤是研究分析企业内部会计业务存在的风险可能,并对风险进行识别,采取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加以控制。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企业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各施工企业也在不断建立并优化面向业务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从核算分析、监督评价、决策支持等方面,增强与业务的融合共享,以提高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现就施工企业内部特别是基层项目处理最频繁的经济业务存在的风险与会计控制进行简要分析。

一、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控制

(一)风险分析。建造合同收入确认不准确,可能人为地多确认或者少确认,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决策。建造合同收入确认涉及的相关因素有: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开累实际成本。

(二)控制措施。预计总收入组成资料必须齐全。合同内已施工未计价部分计算准确,上报审批资料齐全;合同外工程量、设计变更、洽商、索赔等资料施工方计算准确,项目设计、监理、业主等各方签字手续齐全;暂定款实际施作时才计入预计合同总收入,否则应从预计合同总收入内减除;奖励确实有明确文件或者奖励款确实已经收到。项目财务人员在确认项目预计总收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在初始的合同价上进行增减确定项目预计总收入。

预计总成本为项目开工至预计完工所需发生的成本,包括开工至决算期末开累成本和预计至完工还需要发生的成本。

开工至决算期末开累成本核算必须真实、及时、准确。为了实现成本真实、及时、准确,企业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财务结算制度:详细分析各种成本费用结算周期,严格按周期结算,保证各种成本入账核算及时,超过结算周期结算的应给予惩罚;明确各种成本费用票据资料及结算资料、证实人、审批人;明确成本费用科目归集范围,避免核算对象成本统计不真实。

预计至完工还需要发生的成本取决于诸多因素,要与工程施工水平匹配、估计依据充足合理,避免人为估计波动幅度大;预计基础资料表格及编制依据齐全,一般每季度预计一次,重新对已发生成本统计,并估计预计还需发生成本;每次预计应与上次预计总成本进行比对,查找变动数据、分析变动原因并予以记录,以便日后查询分析。

预计总收入、预计总成本、开累成本确定之后,正确计算工程完工百分比,根据工程完工百分比计算开累应确认收入、进而确定本期应确认收入。确认的开累收入要和开累施工产值比较,分析差异原因,检查是否多计、少计收入可能;确认的开累收入还应与开累验工计价相比较,分析差异说明已完工未结算、已结算未完工形成原因,分析存在潜在的风险,提醒相关部门及时跟进相关工作。

二、收款控制

(一)风险分析。收款人有可能侵吞现金收入并注销相关应收款项;对应收款项的注销即会计软件中的贷项记录没有审批文件;无清收制度易形成坏账风险。

(二)控制措施。现金记录和账款核销岗位分离,如果同一个人已能记录现金收入又能核销应收款项余额,那么他就可能侵吞收入的现金并注销相关应收账款。

记录应收账款的扣除应该取得公司领导的认可批准。特别还款计划应经批准,如返还汇票、货物、延缓还款期限等。

明确清收责任人,工程项目一般是项目经理、总工、经营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明确收款责任,否则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去收款,这会导致严重的延迟付款。定期对清收责任人进行重新明确,收款人员可能会与长期客户联系过于紧密,这会造成他们对客户问题产生高度的认同,从而放松对坏账风险的关注,特别是完工项目的清收,长期关系还会增加客户与收款人员串谋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应该定期重新明确清收责任人,实行收款人员轮岗,不需要一次进行大量人员轮岗,这可能会严重影响收款的效率,可以考虑进行持续、滚动式的轮岗。

为了加强清收力度,可以采取委托商收款,委托商收款应该经批准,并验证收账商的担保,减少商上收账后不付款风险。必要时可以采取法律行动,采取法律行动前对客户进行事先审查,减少即使法庭判决大额偿付及补偿金,对方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资产予以支付风险。避免花钱去起诉一个没有足够财力的客户。

所有收款方法都失败后,公司同意批准注销账户账目,注销逾期账户,须保持注销记录并对坏账进行事后检查,总结经验,减少再次发生坏账的可能性。

三、发票管理

(一)风险分析。接受虚假发票,增加税务风险,纳税调增企业所得税,减少企业利益。接受不规范发票:发票两章不全、抬头不是企业全称,发票要素不全,发票与业务性质不一致等增加纳税调增风险。企业发票管理不善,丢失、重开造成漏缴、重复纳税等税务风险。

(二)控制措施。严格报销制度,报销岗位严格审查发票,要对接收的发票认真进行真伪鉴别,对发票不规范要素不全的情况不予报销。严格发票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发票,建立发票领用、开具台账,按月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缴税工作,申报税收财务主管应复核,经办税务人员对已开具发票缴税情况进行登记。

四、专业分包结算及付款控制

(一)风险分析。先入场后签订合同,造成分包合同条款谈判很难,降低分包单价很难,分包队入场后谈判不成要清退很难,结算付款无合同依据结算很难。分包合同工程款支付条款签订太松,与主合同工程款支付比例不相匹配,造成项目资金紧张、支付困难。分包结算不及时,账面分包成本不真实,结算入账迟造成账面预付分包账款,超付风险大。分包单位不正规,无发票或者开具假发票,扰乱正常结算且造成我方审计、税务风险加大。分包合同条款研究不足,费用承担界定核算不正确。

(二)控制措施。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招投标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严禁先进场后签合同情况发生。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合同评审,评审时主要关注与合同的结算条款、支付条款、惩罚条款等,并对这些条款严格把关,上述条款应比主合同条款更加严格。注意比对主合同分包单价与分包合同单价,了解合同分包盈亏情况。严格分包结算制度,认真研究分包合同条款,明确双方责任义务,特别是相关费用承担主体,避免为分包方承担不应该承担的成本费用。开展月责任成本核算分析,月度、季度及时检查分包结算与否,结算资料是否齐全,及时督促结算负责部门结算。分包入账会计科目、辅助科目使用正确,正确归集核算,既便于核算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又能正确核算与分包单位往来,对所欠分包工程款、质保金、履约保证金等进行分类核算,并登记相关分包台账。对形成预付款的分包单位要对照合同支付条款检查,对不正常的提醒项目经理,通知相关部门整改。付款要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资料齐全,付款同时索要工程款发票,做好税款抵缴工作。

五、工资薪金控制

(一)风险分析。工资薪金领域是欺诈活动的“重灾区”,通常欺诈活动运用以下几种手段:通过虚报工作时间造假;通过篡改工资项目公式造假;通过人为增加工资项金额;通过编制“幽灵员工”(不存在的员工)把钱汇入欺诈者的账户,编造“幽灵员工”付出的代价要昂贵的多,几乎是伪造虚假工作时间的十倍。

(二)控制措施。保证上交的考勤表的完整、准确和经过授权,由工薪计算人根据现有员工名单检查并证实所有员工的考勤卡已经全部收到并复核考勤表,对于没有收到考勤表的个别遗漏的考勤表,联系各工作点的负责人索取,复核所有的考勤表是否附有主管签名,主管必须标记所有的加班时间以表明授权,如果考勤表没有经主管批准,将被返还给主管直接进行审查和批准。该员工需要获得批准来保证所有考勤卡上的时间是正确和经过授权的,这样超时申报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复核各种假期是否附有请假条,请假条批准部门领导批示同意授权。获得对工薪变动和特殊工薪申请的批准,如岗位晋升、职称评定、人事调动令等。禁止工薪计算人员单独修改工薪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工薪数据库人员档案修改要有主管审批。由独立人员来复核工资计算人员计算的工资金额,与社保中心、住房公积金中心复核五险一金,与税务主管复核个人所得税计算是否正确,复核当月工资总额与上月工资总额分项及汇总的变动情况并找出原因;抽查部分员工工资条应发、实发计算是否正确、收入变动情况查问原因。由管人事档案独立于工薪岗位的员工不定期复核工资计算,如果员工档案不存在,那么可能工薪支付给了“幽灵员工”。比较工资总额预算与年度工资总额可以解释工薪计算的合理。工资记账前,会计人员应检查对比工薪登记簿和各种支持性凭证齐全,主管复核。不允许同一名员工同时兼任工薪处理和工薪发放两项职责,保证适当的职责分离,使工薪处理人员不能签发支票、发放现金、记录支票并将这些资金装入自己的口袋。将现金直接交给收款人或者打入收款人账号,要求收款人出具工作身份证领取并要求签字,如果有员工未能领取,在工资单上注明,工资主管保留无人领取的现金,防止员工离职后公司继续支付工薪情况或者工资计算人将其占为己有。

六、存货原材料采购及付款控制

(一)风险分析。缺少用料计划造成采购无计划;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验收水平低,验收不严、不正确、不准确,以次充好,超验;接受虚假发票,采购人与供应商勾结串通超开发票,虚领材料款;材料已入库发票未到,不进行材料入库登记;不盘点盘存,账账不定期核对;材料领用无计划,领用无授权批准;采购人、保管人、领用人同一人或者都为同一部门人,易串通;领用人责任考核缺失,分包方领用材料节超缺少考核依据,缺少考核;材料领用发放单不标明工程使用部位,落实不到具体的分布分项下,不利于核算对象成本核算。

(二)控制措施。采购和付款控制,企业应当合理设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控制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减少采购风险。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履行预算调整程序,项目经理审批后再办理请购手续。严格进行未提账单核算,发票未到材料已入库需要预点,待正式发票来后再进行红字冲销,然后按正确的发票金额入库。收集市场价,采购发票和市场价做比对,查找价差原因。对大额的采购入库,财务人员有条件的应会同材料验收人员监督材料验收入库,防治虚假欺诈行为。材料入库后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建立定期盘点制度,通常可采用先盘点实物,再核对账册来防止盘盈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对重要资产进行财产保险,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保护实物的安全。在工程中标后就应按照成本核算明细程度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核算对象一经确定不允许擅自变动,并须让项目所有部门熟知成本核算对象,并要求所有人在发生成本时严格区分成本受益对象,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区别各部门发成成本,以便正确核算成本对象成本。材料收发料单特别要规范填写,领用材料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发料,以便正确按照分部分项核算对象归集成本,准确核算各分部分项成本。认真研究分包合同条款,对分包领用材料要按照合同约定,不该由我方承担的,应该提请相关部门注意完善分包方签认手续,以便从工程结算款中扣除,如由我方承担的,也要对分包方领用料消耗使用材料情况进行节超考核。

七、固定资产控制

(一)风险分析。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造成浪费,占用资金;资产保管、使用、维修、保养不善,造成设备丢失、毁损、维修费用增加;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处置、可用设备已好充次低价变相卖给相关方,个人获取非法利益;固定资产租赁缺少授权审批;租赁结算不及时,业务人员与出租方勾结串通,虚假结算谋取非法利益。

(二)控制措施。管理层应该通过正式的审批程序来审批所有的固定资产购置,包括进行现金流分析和按投资规模由相应级别管理层审批。资产购置的总体战略是评价支出的必要性。首先,投资项目应考虑是否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生产率和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识别考虑解决企业运营的瓶颈(制约)业务的需要。固定资产采购所需的资金应通过年度预算的批准,在实际购置之前,购置申请也需要获得批准,使用与现编好的购置和处置表格,对于预算外的购置项目,要求进行额外评价。之后还应当将投资的实际结果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数据进行事后比较和分析。给所有的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明确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责任人,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时,转入转出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书面批准,财务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在固定资产的处置上,需定期进行处置检查,从而保证处置之前这些资产仍具有一定变现能力,处置应获得证实批准,确定资产确实无修理价值,处置资产取得的现金得到正确处理,恰当跟踪相关处置收入,如要求员工提供每项已处置资产的档案中附有资产报废公司的收据或销售单。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审计,将现有固定资产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复核固定资产的分类、原值及折旧的计算是否正确,因为这些方面不正确的记录会对财务结构的报告水平产生极大的歪曲。租赁的固定资产应该报上级机关审批其必要性,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充足,应该加强设备调配减少租赁,租赁后要严格按合同执行,结算时设备主管应复核签字确认。

八、业务招待费控制

(一)风险分析。业务招待费金额巨大,40%调增企业所得税;招待礼品等金额大,去向不明,缺乏监督;业务招待费缺乏标准,或标准太高,招待无节制;招待费发票不合规不合法,全额调增企业所得税;报销手续不全,科目列支不正确,报表披露不准确。

(二)控制措施。制定业务招待费开支制度,严格招待费审批手续,严控招待费支出,实行招待费事前审批程序,大型招待费集体协商讨论,花小钱办大事。会计核算报销资料齐全,党政会签审批齐全,会计核算、报表披露准确。熟悉掌握税法标准,正确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九、科研费用控制

(一)风险分析。缺少科研立项,科研费用归集不足,达不到高科技企业应达到的标准。立项不科学,科研人员、科研费用界定不清造成科研费用多列少列,科研费用归集不完整、不准确。科研费用审批手续不全,依据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审批审计风险较大。

(二)控制措施。严格科研立项管理,确保有书面科研合同,合同中应明确科研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原则上科研费用总额应达到企业当年收入的3%以上。科研费用应由科研负责人签字确认,各种票据资料齐全并能明确归属于科研项目。科研费用应在一级专项科目核算归集,区别费用化、资本化进行会计核算,费用化应该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科研费用应在财务报表单独表中准确披露。

十、资金预算(计划)控制

(一)风险分析。资金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预算与实际脱节,资金预算编完后束之高阁,不按预算执行,不进行预算执行分析,预算执行无考核,资金支付还停留在听项目经理说了算的管理阶段。预算偏离调整不及时,偏离考核不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预算支出控制不均衡、预算收入受外部环境影响进度不达标等状况,如果到预算期末才发现,就来不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了。

(二)控制措施。完整的预算流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四个阶段。资金计划应以“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确保必付、略有节余”的原则编制;资金计划由单位财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拟订,经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审议、行政第一负责人签字批准后确定。计划一经形成就必须严格执行,更不能随意修改。凡未纳入计划的支出款项均不得支付,突发性事件等除外,通过编制资金计划加强对资金运营的事前控制。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分析、预警,加强对资金运营的事中控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企业计划目标的达成。期末必须对当期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对资金账户信息的统计分析,加强对资金运营的事后监控,并进行总结和考核兑现。分析要客观、全面、透彻,总结要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找出原因,还必须有保证计划顺利执行的措施。

十一、财务报告控制

(一)风险分析。没有形成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缺少企业账表流程管理,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可能导致企业担责;没有建立相应的分析制度监控企业整体风险;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造成决策失误;报告频次太频繁,花费巨大精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频次太少影响决策。

(二)控制措施。健全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是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重要的事后控制手段之一。常用的内部报告有:①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等;②经营分析报告;③费用分析报告;④资产分析报告;⑤投资分析报告;⑥财务分析报告等。健全企业账表流程管理,严格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表表,正确合并抵消。企业财务报告应当符合例外管理的要求,内部报告要根据管理层次设计报告频率和内容,统筹规划、避免重复。通常,高层管理者报告时间间隔长,内容从重、从简;中下层管理者报告时间间隔短,内容从全、从详。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通过与相关目标、标准对照分析明确责任、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进管理,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

十二、内部审计控制

(一)风险分析。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再健全、再严密,如果执行力度不够,文件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为一纸空文也起不到控制的作用。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