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别黄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蒲东鸡俗名九斤黄,原产于上海市的黄浦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故名浦东鸡。浦东鸡是我国较大型的黄羽鸡种,肉质特别肥嫩、鲜美,香味甚浓,筵席上常作白斩鸡或整只炖煮。
1.品种特征。浦东鸡体型较大,呈三角形,偏重产肉。公鸡羽色有黄胸黄背、红胸红背和黑胸红背三种。母鸡全身黄色,有深浅之分,羽片端部或边缘常有黑色斑点,因而形成深麻色或浅麻色。公鸡单冠直立,冠齿多为7个;母鸡有的冠齿不清。耳叶红色,脚趾黄色。有胫羽和趾羽。生长速度早期不快,长羽也较缓慢,特别是公鸡,通常需要3~4月龄全身羽毛才长齐。
2.生产性能。成年体重公鸡4公斤,母鸡3公斤左右。浦东鸡是我国较大型的黄羽鸡种,肉质也较优良,但生长速度较慢,产蛋量也不高,极需加强选育工作。公鸡后饲养10个月,体重可达5~7公斤。年产蛋量100~130枚,蛋重58克。蛋壳褐色,壳质细致,结构良好。
二、信宜怀乡鸡
信宜怀乡鸡原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怀乡,与清远麻鸡、惠州胡须鸡并称“广东三大名鸡”。该品种鸡具有骨脆、肉嫩、味香、三黄(羽毛黄、皮黄、脚黄)、美观、脂肪含量低等优点,为高级酒楼和追求健康人士的第一选择,受到省内外食家的赞赏,并列入《广东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信宜怀乡鸡特别适合南方农户散养,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
信宜怀乡鸡有耐粗饲、觅食性好、抗病力强等优点,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宜气温为0~35℃,在南方任何地方都可以饲养,可见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
信宜怀乡鸡属肉用型鸡种,分大、小两型。大型鸡体大、骨粗、脚高。小型鸡体小、骨细、脚矮。单冠直立,喙呈黄褐色,耳垂、肉髯鲜红色,虹彩橙红色。公信宜怀乡鸡羽色鲜艳,头颈羽毛金黄色,全身羽毛黄色,主翼羽和副主翼羽黑色或带黑点,尾羽有短尾羽和长尾羽两种类型。母信宜怀乡鸡羽毛多为全身黄色,主翼羽和尾羽呈黑色或不完全的黑色。胫、趾呈黄色。成年信宜怀乡鸡体重:公1770克,母1720克。屠宰率:半净膛,公82.4%,母84.1%;全净膛,公73.8%,母72.9%。信宜怀乡鸡开产日龄150~180天,年产蛋80个,蛋重43克,蛋壳呈浅褐色。(江西省家禽行业协会 吾豪华 邮编:330046)
三、庄河大骨鸡
1.产地与分布。庄河大骨鸡是我国具有影响的地方优良品种,以体大、蛋大、口味鲜美著称,主产于辽宁省庄河市,故称庄河鸡。它具有体躯高大、毛色鲜艳、蛋大壳红、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及适应性强等特点,由于它适合放牧散养,能上山,觅食力强、范围广,因此肉质特佳,品味特浓,几近野味,扬名国内外。
2.品种特征。庄河大骨鸡胸深背宽,腿高胫粗,肌肉丰满,黄羽、黄喙、黄腿,偏重产肉,为国内大型鸡种之一。初生雏绒羽多呈黄色,少数头、背部有条状褐色、黑色、灰色的绒羽带。公鸡羽毛有黄胸黄背、红胸红背和黑胸红背3种;母鸡全身呈黄色,有深浅之分,羽片端部或边喙常有黑色斑纹,因而形成深麻黄色或浅麻黄色。成年公鸡体重3.75公斤,体斜长21.45厘米,胸深14.95厘米,龙骨长14.26厘米,骨盆宽10.4厘米,胫长14.36厘米;成年母鸡相应为2.75公斤、18.16厘米、13.21厘米、12.12厘米、8厘米、10.98厘米。
3.生产性能。庄河大骨鸡皮肤黄色,皮下脂肪较多,肉质优良。公鸡阉后饲养8个月,体重可达5~6公斤。母鸡平均开产日龄为207天,最早为155天,最迟为283天。
年产蛋量平均为164个,最高为240
关键词:肉用仔鸡;饲养;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肉用仔鸡以肉质鲜美,脂肪含量适中,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肉用仔鸡又叫“童仔鸡”,是用专门化的品种,以专门化的饲养方法,养至6~8周龄,尚未达到性成熟就屠宰上市的鸡。肉用仔鸡的生产市场需求量大,饲料报酬高,经济效益高,值得推广。那么,如何养好肉用仔鸡呢?
一、选择优良的肉鸡品种
目前我国白羽肉鸡主要包括艾拔益加(AA+)、罗斯(Ross308)、科宝(Cobb)三个品种,约占整个肉鸡产量的80%;黄羽肉鸡(出栏在60天以内)品种有:皖南青脚鸡、五星黄鸡、皖江黄鸡、岭南黄鸡二号、粤秦皇二号、闽中黄麻鸡、凤翔青脚麻鸡、新广黄鸡等以及浦东鸡、桃源鸡、惠阳鸡、北京油鸡等都是非常优良的品种。
二、根据肉用仔鸡的生产特点进行饲养
肉用仔鸡早期生长快,脂肪沉积能力弱,饲料转化率高。肉用仔鸡从出壳到上市一般需6~8周时间,体重能达到2Kg,8周龄后生长速度明显降低,饲料的利用率也降低了,并且5~7周龄左右有一个脂肪沉积的高峰期。所以饲养肉用仔鸡应加强早期的饲喂,特别是饲料营养成份在4周龄以前的前期应为高能、高蛋白的饲料,让其自由采食,能满足雏鸡的生长发育的需要。4周龄以后到上市,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略低。养到6~8周龄体重达到2Kg左右及时屠宰上市,否则会降低肉鸡的肉质和增加饲养成本。
三、建立合理的饲养制度
肉用仔鸡的饲养一般采取公母分群饲养制度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1.公母分群饲养制度:肉用仔鸡公鸡和母鸡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公鸡生长速度快,母鸡对脂肪的沉积能较强,采用分性别饲养可以根据公、母鸡不同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的不同需求,饲喂不同营养配方的饲料,满足公母鸡的不同需求达到合理利用饲料,适时上市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全进全出饲养即是同一鸡舍或全场只饲养同一日龄的肉用仔鸡,养成后在同一时间全部出场,出场对全场进行砌认底清洗消毒后再饲养下一批肉用仔鸡。肉用仔鸡一般都是采用大规模的饲养,抗病力弱,为了防止疫病间的循环感染,同时也有利管理,所以在生产上常常采用。
四、采用适当的饲养方式
肉用仔鸡的饲养目前常采用的方式式有:地面平养,网上饲养和笼养。
1.地面平养是传统的饲养方式,即是将鸡养在垫有草料的地面上,饲养期间一般不清理垫料,当垫料太潮或太脏时再往上垫一层料,这种方法简便,饲养成本低,但由于潮湿,鸡容易感染球虫类的疾病,这种方式应特注意控制饮水和卫生消毒工作。
2.网上饲养,即是将肉用仔鸡养的特制的网床上,网上平养管理方便,劳动强度小,鸡群与鸡粪接触少从而可减少白痢病和球虫病的发病率,湿度容易控制,可有效地减少胸囊肿、腿病的发生,但一次性投入大。
3.笼养即是将鸡养在笼具中,一般适用于大型的工厂化的饲养,饲养密度大,管理方便。肉用仔鸡笼养虽然有不少优点,但由于第一次投资大,特别是胸囊肿的发生率高。
五、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
1.温度,肉用仔鸡的温度的要求高,否则会影生长发育和成活率,在1~3日龄一般应为35~32℃,以后逐渐降低,在第五周龄时一般保持在21~23℃比较适宜,这当然还要根据外界气温,鸡群的不同表现灵活掌握。
2.湿度,一般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忽视,肉用仔在生长初期对湿度的要求高一般应为60%~65%,在以后要注意湿度的控制,防因湿度过高引起疾病的滋生。
3.通风换气,鸡舍内常见的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含量过高会直接影响鸡体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垫料地面平养的方式要特别注意,生产实践中常以人员进入鸡舍没有特别的刺激气味为标准。
4.光照,利用光照时间长短刺激肉用仔鸡的采食和饮水,提高成活率和促进生长,在一般在3日龄内采用24小时光照,以后逐渐降低,但要注意光照强度,防止啄癖。有条件的鸡场可采用1~2小时照明,2~4小时黑暗的断续光照技术还能起到降低饲养成本的作用。
5.清洁的环境,要为肉用仔鸡提高清洁卫生的生长环境,搞好鸡舍卫生消毒工作,减少疫病,提高成活率,要定期进行消毒和免疫。
6.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否恰当与养好肉用仔鸡和经济利用鸡舍有着很大的关系。密度过高,不但舍内空气不好而影响发育,还容易造成啄羽、啄肛、啄趾等。
六、肉用仔鸡的防疫
采取“全过全出”的饲养管理,切断循环感染。鸡场不准外来人员进入,尽可能消灭老鼠。死鸡应及时运走或焚烧。饲养人员应穿工作服、帽、靴,出场脱下。鸡舍门前应设消毒池,常换消毒液。根据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肉用仔鸡在孵化场应接种马立克氏疫苗,在5至7日龄和18至21日龄作两次鸡新城疫免疫。采用饮水免疫,减少应激,饮水中混入脱脂奶(40升水加115克脱脂奶)降低饮水对疫苗反应,延长疫苗的有效时间。
七、重视出场管理
1.及时上市,养到8周龄左右,体重达到2kg以上,这时的鸡肉质鲜美,脂肪含量适中,饲料报酬高,如上市时间长会影响肉质品质和增加饲料成本,当然还可结合市场行情等多方面情况决定上市时间。
2.适时停料,一般在宰前8小时停料但不停水,这样有利于提高肉的品质和节约饲养成本。
总之,肉用仔鸡的饲养市潜力大,效益高,只有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才能最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治田.肉鸡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郑国平.浅谈肉用仔鸡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14,(12):122.
[3]孙波,罗艳,邹明春.浅析运用试差法设计肉用仔鸡的日粮配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71.
【关键词】过氧化脲; 夜间活髓牙漂白; 着色牙
着色牙分为内源性着色牙和外源性着色牙,前者的治疗是美容牙科学的难点,常见有四环素牙、氟斑牙、增龄性黄牙等。牙齿漂白是治疗活髓着色牙的最保守的治疗方法,其中夜间活髓牙漂白技术(nightguard vital bleaching,NGV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研究最多的漂白技术,1989年由Haywood等[1]首先报道,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和牙齿漂白产品的改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其有效性、稳定性和对口腔组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10%过氧化脲对78例着色牙患者进行了NGVB,并做跟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月到2009年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口腔内科就诊要求美白治疗的78例患者,其中四环素牙26例、氟斑牙26例、增龄性黄牙26例;女性57例,男性21例;年龄在19-43岁,平均年龄31岁。要求患者年龄大于18岁,不吸烟,全身健康状况良好,非妊娠期或哺乳期,上前牙健康,牙冠完整,无龋,活髓,牙周及根尖周健康以往未接受过漂白治疗。
1.2 材料 10%Opalescence PF家庭美白剂(Ultradent美国);0.9mm厚成形片(Ultradent美国);真空热成形吸注机(Ultradent 美国);40D佳能数码相机;16色系Vita比色板
1.3 方法漂白开始两周前常规超声波洁治并抛光。术前用比色并拍摄患者全口数码照片,取上颌印模,灌注模型并修整,用牙托间隙树脂在着色牙唇面堆塑约0.5mm厚度的扇形储药池并固化,选用0.9mm厚成形片在真空热成形吸注机上制作个别托盘并修剪边缘。将10%Opalescence PF家庭美白凝胶和托盘交给患者,教会夜间戴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每晚保持8-10h,每2周复诊一次,当医师和患者对漂白效果都满意时停止漂白治疗,比色并记录疗程,最长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一年后回访。
1.4疗效评价标准
1.4.1美白疗效评价 在治疗前、每次复诊及治疗结束时由医师用 VITA比色板在自然光下对选定的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唇面中 1/3 进行比色,颜色按表 1 中 VITA比色板亮度等级登记记录,并照相记录。牙齿颜色亮度提高5个色阶以上者为显效;3~4个色阶者为有效;2个色阶或以下者为无效。
表1VITA比色板颜色亮度由明至暗等级对应表
1.4.2 牙齿敏感程度评价 要求患者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记录术中牙齿敏感程度 [2]。
1.4.3 疗效稳定性评价 治疗结束1年后复查,比色并记录。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对有效率进行χ2检验
2结果
治疗中,增龄性黄牙组中有1例患者在第1周因晚间不能耐受口内异物而终止治疗,四环素牙组中有2例因疗程长而中途放弃治疗。实际治疗着色牙75例,其中增龄性黄牙25例,氟斑牙26例,四环素牙24例,均能按时复诊并在1年后复查无失访。
统计分析表明增龄性黄牙、氟斑牙疗效优于四环素牙(P0.05);④漂白过程中部分患者诉有不同程度的牙酸痛不适,总敏感率为35%,氟斑牙和四环素牙敏感率高于增龄性黄牙。
表2 10%Opalescence PF NVGB疗效及稳定性
注: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 100%
3讨论
夜间活髓牙漂白技术已成为现代美容牙科最常采用的治疗技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3],夜间唾液分泌少,药物反应更充分,患者夜间戴用美白托的依从性也要好于白天。
常用牙齿漂白剂有两种:过氧化脲(CP)和过氧化氢(HP)。CP可分解为尿素和HP,再通过HP来达到漂白目的,临床不良反应少,较稳定,适于夜间使用。NGVB多采用10%~15%CP。Matis 等[4]比较了10%CP和15%CP的效果发现高浓度CP更有效,低浓度CP需要花更长时间美白牙齿,但最终美白效果一样。10%过氧化脲是美国牙科协会唯一认证的安全有效的漂白剂。Opalescence PF美白系统的有效成分为CP,有10%,15%和20%3种不同浓度,本研究采用10%Opalescence PF美白凝胶。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10%Opalescence PF美白凝胶对内源性着色牙进行NGVB的总有效率达到93%。增龄性黄牙2周即能达到明显效果,延长到4周效果最佳;氟斑牙需延长到8周,也能达到良好效果;四环素牙疗程更长,需要6个月[5],效果相对较差,病人往往难以坚持。漂白过程中每两周复诊,发现个体差异较大,同样是增龄性黄牙,有些患者用药2天明显漂白,有些则10天方显效,这可能与患者戴用时间、每次用药量不同有关。1年后回访, 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变化或仅轻微反弹,仅个别患者反弹明显,可能与患者个人生活习惯有关,如经常摄入咖啡、可乐、茶等饮料。可见,漂白的最终效果与着色牙变色的原因和程度、漂白疗程及病人的依从性等多方面有关。医师应注意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降低患者预期值同时督促鼓励坚持完成,医患配合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应用CP进行NGVB,普遍报道会引起牙齿的敏感[6].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未反应重度牙齿敏感,增龄性黄牙组中仅14%轻度敏感率。敏感率减低一方面是因为漂白剂成分的改进,Opalescence PF美白凝胶中加入了硝酸钾和氟化物有助于防止敏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漂白托盘的设计,我们特别注意托盘边缘的设计,边缘应随牙颈缘外形修剪并注意让开牙龈。氟斑牙组和四环素组敏感率较高,可能和疗程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釉质发育不良有关,但敏感症状均不重, 轻度敏感在停止治疗后, 症状随即消失,中度敏感可用3%硝酸钾凝胶(Ultra EZ,美国)放置于定制托盘内在漂白结束后戴10-3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敏感。
用10%过氧化脲夜间漂白活髓牙,对于增龄性黄牙、轻中度氟斑牙和轻中度四环素牙安全、有效、稳定。但是对于伴有釉质缺损的重度氟斑牙和重度四环素牙患者应慎用。本研究仅追踪至术后一年,更长期的疗效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Haywood VB, Heymann HO. Nightguard vital bleaching [J].Quintessence Int,1989,20(3): 173-176.
[2]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
[3]Leonard RH, Bentley C, Eagle JC,et al. Nightguard vital bleaching: a long-term study on efficacy, shade retention, side effects, and patients’ perceptions. J Esthet Restor Dent 2001;13:357-69.
[4]Matis BA, Mousa HN, Cochran MA,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bleaching agen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Quintessence Int 2000;31:303-10.
关键词茶黄蓟马;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18-01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tis Hood)属缨翅目蓟马科,是茶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南方茶区以及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1],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茶、油茶、银杏、草莓、葡萄、苹果、荔枝、芒果等多种植物。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0.9 mm,体橙黄色,头宽约为长的1倍。触角8节,第1~2节淡褐色,第3~8节淡褐色,第3~4节有“U”字形感觉器。复眼红褐色,复眼后有鬃2根,单眼橙红色,单眼间有鬃2根。前胸背后侧角有粗鬃1根,前翅狭长淡黄褐色,有纵脉2根,上脉鬃10根,其中基鬃7根,端鬃3根,下脉鬃2根。第2~7腹节各有一囊状暗褐色斑纹,第8腹节后缘栉毛明显,腹部鬃毛较长。卵为肾形,长约0.2 mm,初期半透明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初孵时,若虫白色透明,复眼红色,触角粗短,以第3节最大。头、胸约占体长的1/2,胸宽于腹部。2龄若虫体长0.5~0.8 mm,淡黄色,触角第1节淡黄色,其余暗灰色,中、后胸与腹部等宽,头、胸长度略短于腹部长度。3龄若虫(前蛹)黄色,复眼灰黑色,触角第1、2节大,第3节小,第4~8节渐尖,翅芽白色透明,伸达第3腹节,各腹节两侧的齿状缘有1根白鬃。4龄若虫(蛹)黄色,复眼前半红色,后半部黑褐色,触角倒贴于头及前胸背面,翅芽伸达第4腹节(前期)至第8腹节(后期)。
2危害症状
茶黄蓟马主要以成虫、若虫锉吸茶树嫩叶或嫩梢汁液,受害叶在叶背主脉两侧呈现2条或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痕,严重时叶背呈一片褐纹,条纹相应的叶正面失去光泽,略凸起,后期芽梢逐渐萎缩,叶片反卷或向内纵卷,叶质僵硬变脆,也可为害叶柄、嫩茎和老叶,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2-3]。
3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茶黄蓟马1年发生多代,广东省1年发生10~11代,世代重叠,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茶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冬季仍可在嫩梢上找到成虫或若虫,但在浙江、江西等偏北茶区,以成虫在茶花中越冬。一般年份,1—4月为低峰期,5月虫口数量开始上升,7—8月波动较大,9月虫口数量迅速上升,10—11月达到高峰期,12月下旬后虫口下降。
茶黄蓟马趋嫩性强,多在芽及芽下1~3叶吸食,虫口比例:芽7.4%,芽下1叶29.4%,芽下2叶39.1%,芽下3叶20.1%,芽下4叶3.9%,成、老叶无虫[4]。田间雌雄比例差别大,绝大部分是雌虫,雄虫很少发现,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见孤雌生殖,卵产于芽或嫩叶叶背表皮下,每雌平均产卵35~62粒。成虫活跃,受惊后常飞起,午间多栖息于叶背和芽内,阴天可全天活动,雨天或低温下活动性差,雨后天晴则特别活跃。成虫无趋光性,但对绿、黄色趋性明显。
4综合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一是搞好肥培管理,提高茶树耐害能力,及时清洁茶园,减少茶黄蓟马越冬场所。二是及时分批采摘,可在采茶的同时摘除一部分成虫、若虫和卵,减少田间虫口数量。三是结合采摘,适时轻修剪,抑制虫口发生。
4.2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茶黄蓟马的天敌昆虫,如草间小黑蛛、草蛉、瓢虫、大赤螨、捕食螨等。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昆虫繁殖,发挥自然天敌资源对茶黄蓟马的控制作用。
4.3诱杀法
利用茶黄蓟马对黄色有强烈趋性的特点,采用黄板诱杀。具体方法:用25 cm×40 cm大小的黄板,两面均涂上机油或凡士林,放置于茶行间,其高度与茶行等高,放置密度以450块/hm2为宜。
4.4药剂防治
在幼龄茶园为60头/百梢,虫梢率30%以上时,或成龄茶园为100头/百梢,虫梢率40%以上时,应全面喷药防治,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可选用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0.36%苦参碱500~600倍液、10%溴虫腈悬浮剂1 000~3 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冬季封园前可采用99%绿颖乳油100~300倍液进行防治,此药剂属于食品级产品,在有机茶园中亦可使用,无公害茶园还可用0.3~0.5 °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减轻来年茶黄蓟马的发生[5]。
5参考文献
[1] 柯胜兵,周夏芝,毕守东,等.大别山区茶园茶黄蓟马与捕食性天敌的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4):40-46.
[2] 林雄毅.茶黄蓟马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1):28-29.
[3] 张衍炽.茶黄蓟马的发生与防治[J].茶叶科学技术,2008(1):49.
关键词 矮脚三黄鸡;雏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病情况;饲养管理;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91-02
鸡病毒性关节炎(Airal Arthritis,又称病毒性腱鞘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的一种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为多发,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1]。以关节炎、腱鞘炎、腓肠肌腱断裂为特征。禽呼肠孤病毒有11个血清型,有的有致病性。此病毒对热稳定,对乙醚不敏感,对氯仿轻度敏感,对2%来苏尔、3%甲醛溶液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机碘可灭活病毒[2]。病鸡和带毒禽是重要传染源。病毒在病鸡和带毒禽的消化道和呼吸道中存留时间可达115~128 d,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和周围环境,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并在消化道、呼吸道复制,经血液向各组织器官扩散。此病主要侵害肉鸡,在鸡群中既能经水平传播,又能经垂直传播。各日龄均可发生此病,但临床上多见4~16周龄的鸡,尤其是4~6周龄期间,使得鸡的淘汰率为23%,严重影响了育种工作。
2009年8月23日至9月24日,笔者在广西春茂农牧集团小平山分公司育种中心实习了解到,在不同时间从广东引进的3批共2 100羽矮脚三黄苗,刚开始有鸡出现食欲减退、不愿走动、驱赶时可勉强移动的现象,随着日龄的增加,有些鸡单侧或双侧部、附关节出现暗红色肿胀,胫骨变粗,趾向后弯曲,继而出现跛行和单脚跳跃,鸡因行走困难不能摄入足够的水和饲料而日渐消瘦、贫血、发育迟滞,衰竭而死。3~5周龄时发病率达11.3%,死亡率1.55%,淘汰率为11.3%,初步判断为病毒性关节炎。鉴于第1~2批引进的矮脚黄鸡苗出现病毒性关节炎,育种中心则通过调整第3批矮脚三黄苗的疫苗免疫计划,在7日龄和28日龄时接种病毒性关节炎疫苗;加强第3批矮脚三黄苗的饲养管理,经常巡栏,一旦发现鸡出现异常便立即隔离或淘汰;对第3批矮脚三黄苗畜舍的内外环境、进出畜舍的人员进行严格消毒这3个措施来预防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传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发病情况
2009年8月23日至9月24日,笔者在广西春茂农牧集团小平山分公司育种中心实习观察到引进的矮脚三黄鸡(以下简称矮脚黄)1~14日龄开始出现病毒性关节炎,3~4周龄逐渐增多的情况。该公司有6家大型企业,在小平山分公司有3个场,即育种中心、种鸡场、孵化场,笔者在育种中心实习,在此有9栋育成舍,养有1万只育成鸡;4栋蛋鸡舍,有3 000只蛋鸡;6栋育雏舍,育雏1.71万羽,其中土三黄雏鸡1.5万羽,矮脚三黄雏鸡2 100羽。育种中心在不同时间从广东省引进3批矮脚三黄鸡,由于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使第1批刚引进的700羽矮脚黄淘汰率为13%,死亡率为2.4%,第2批引进的700羽矮脚黄淘汰率为20%,死亡率为3%,第3批刚引进的700羽矮脚黄淘汰率为1%,死亡率为0.6%,严重影响了育种中心的育种工作。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和活力减退,不愿走动,吃饱了就睡,驱赶时可勉强移动,但步态不稳,继而出现跛行和单脚跳跃[3]。有些鸡眼睑部出现暗红色肿胀,触摸有波动感,长时间后会硬化。鸡的胫骨变粗,骨弯曲,趾向后屈曲,单侧或双侧部、附关节呈暗红色肿胀,随着日龄的增加肿胀部位会变大,患肌则不能伸展和负重,因此病鸡因行走困难不能摄入足够的水和饲料而日渐消瘦、贫血、发育迟滞,少数病鸡会衰竭而死。大多数鸡受感染后,不出现任何症状而呈隐性,偶有少数鸡只发生跟腱断裂、患部肿胀、硬化等变化。一般只有血清学和组织学的变化,在感染的鸡群中,有症状的病例一般占鸡群总数的1%~20%不等[4]。成年种鸡群或蛋鸡群受感染后,产蛋鸡群的产蛋量可下降10%~20%。3批雏鸡的死亡与淘汰情况具体见表1。
2 饲养管理措施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矮脚黄雏鸡发生病毒性关节炎,减少公司经济损失,使育种工作能更好地进行,育种中心通过采取对第3批引进的矮脚黄鸡苗调整计划,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工作的措施,很好地预防了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矮脚黄发病率有了明显减少,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因素。
2.1 免疫程序
8月18日、23日、28日分别对引进的第1、2、3批鸡苗进行免疫。具体免疫程序见表2、表3。
2.2 饲养
第1批引进的矮脚黄鸡苗进笼后1~2 h给其充足的饮水,当60%~70%的鸡可随意走动并有啄食行为时即可开食。开食料应以优质颗粒配合饲料为宜,开食时,为使雏鸡较易发现饲料,需要增大光照强度。开食3 d以后用料桶代替开食盘,以防止粪便对饲料的污染。喂料要做到少喂勤添,促进鸡的食欲,1~2周每天喂5~6次。3~4周每天喂4~5次,5周以后每天喂3~4次。当雏鸡2~3周龄时锻炼其用式自动饮水器饮水,3周龄时锻炼雏鸡用笼外的料槽吃料。雏鸡体温调节不健全,略低于成年鸡2 ℃而且绒毛稀少,不能起到御寒作用,同时进食量小、运动少、产生热量少,因此,最初育雏温度控制在33~35 ℃,以后每周下降2~3 ℃,直到18 ℃脱温。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相对湿度需要控制在50%~60%。通过定时清除粪便,前3天勤换、勤晒垫纸,适当减小饲养密度来保持相对湿度。注意通风换气,根据鸡的体重、日龄、季节、温度变化灵活掌握。3日龄内的雏鸡每日采用23~24 h光照,以后逐渐减少光照时间至2周龄时恢复自然光照。
第2~3批引进的矮脚黄鸡苗饲养管理措施与第1批的一样,由于前2批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病率较高,所以对第3批引进的鸡苗的饲养管理措施执行得比第1~2批严格,并经常巡栏,一旦发现鸡出现异常便立即隔离或淘汰。对进出畜舍的人员也应严格消毒。
2.3 消毒
第1批矮脚黄放在第1栋畜舍饲养,第2批放在第2栋,第3批放在第3栋,当第2批鸡8日龄为自然光照后转入第1栋畜舍与第1批鸡一起饲养。第1栋畜舍放入雏鸡前2周对育雏舍地面、墙壁和天花板彻底清扫,然后洗刷地面、鸡笼和用具,待晾干后,用2%的火碱喷洒,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最后用石灰水喷洒消毒。所有的器具在使用前都要清洗和消毒。每天更换畜舍门前的消毒水,喂完料后清扫过道。第2~3栋畜舍的消毒情况与第1栋一样,但第3栋畜舍的自动引水器、料槽每2 d清洗消毒1次。
3 预防成效及原因分析
3.1 预防成效
通过免疫程序的调整、加强饲养管理和严格对畜舍内外环境及用具的消毒,使第3批引进的矮脚黄比第1批的发病、淘汰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比第2批的发病、淘汰率降低了19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了2.0个百分点,虽然第3批鸡苗仍有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但总体上比前2批鸡要好,表明预防病毒性关节炎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3.2 原因分析
第1栋育雏舍在放入雏鸡前进行了严格的内外环境以及器具的消毒。但未能在雏鸡7、28日龄时接种弱毒苗来预防鸡病毒性关节炎,器具未能做到勤洗勤换,以至于出现病鸡,严重影响了育种工作的发展。第2栋育雏舍矮脚黄由于在8日龄时转进第1栋而未经消毒,因此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死亡率比第1批鸡要多,由于第1~2批鸡出现了鸡病毒性关节炎,所以育种中心在引进第3批矮脚黄后,免疫程序进行了调整,并且加强了饲养方面的管理,对器具进行了严格的清洗和消毒。经过这些措施之后,虽然第3批矮脚黄仍有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但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比前2批鸡低,说明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4 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预防意识不强
3批矮脚黄鸡苗都不是同时引进,疫苗不在同一环境下接种,而且没有做到每批鸡都在不同的育雏舍饲养。在第2批鸡转入第1栋育雏舍时未对畜舍消毒,对比不够准确。转鸡用桶为各个鸡舍的料桶,清洗消毒不够严格。捕捉鸡所戴手套也未经过消毒,并且未做到勤换手套,使病毒有机会转移感染健康鸡群。第3批鸡接种了弱毒苗预防病毒性关节炎,但在翼膜刺种时所用的刺针未能做到一次性使用,没能及时发现自动饮水器漏水,漏出的水滴在粪板上使鸡粪发臭。每栋育雏舍门窗破裂的程度不一样,对于坏的门窗也没能及时修补、更换,使各个育雏舍的温度控制不稳定,影响到保温效果。
4.2 鸡场管理不严谨
广西春茂农牧集团小平山分公司共有3个场,即种鸡场、孵化场、育种场,巡查的领导未经消毒便刚从另一个场巡查完又到这场巡查或从一个场的这一栋走到另一栋,无形中将病毒带入,造成疾病的发生、传播。饲养员在喂料时没能仔细观察鸡的精神状况,发现病鸡时没能及时隔离、淘汰。在抓鸡分笼时不够认真,造成鸡死亡。抓鸡打疫苗时,每个桶装的鸡不同,有时不注意放得太多,鸡相互挤压,以至于有些鸡的脚被压瘸、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饲养员没能仔细检查自动饮水器出水情况,有的鸡笼自动饮水器不出水,鸡几天没水喝,使鸡发育不良、鸡爪干枯细小。
4.3 卫生状况差
鸡场内老鼠成灾,在各栋鸡舍内活动,导致病毒及病原的扩散,造成了疾病的发生,扑灭老鼠的措施有待加强。鸡场的消毒工作基本达标,但仍有漏洞,育雏舍的玻璃窗多处破损未及时修理,在熏蒸这一环节里,虽然饲养员会把破的窗户堵上,但仍有很多缝隙或者有的窗户关不严。公司要求饲养员按消毒药上所注明的比例配消毒药进行消毒,可由于鸡场的部分饲养员不识字或未按说明配药,有时所配浓度太高,影响雏鸡生长发育,有时所配浓度过低,又不能起到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在饮水免疫时未准确配好浓度,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对畜舍外环境用石灰水喷洒消毒时不够严格,有些死角未能喷到位。用消毒水对器具进行清洗时,未做到勤换水。
5 预防措施
5.1 减少人为因素传播病毒
公司领导最好少到生产线走动。如果要去巡查,必须在进入鸡舍前严格消毒,若刚巡查完病鸡舍最好不要再巡查别栋鸡舍,这样可避免病毒的传播,减少此病的发生。有些技术员管理能力不强,调动人员时未考虑到调动是否影响到病毒的传播,并且与饲养员的沟通不够,影响到工作效率,鸡场领导与下属应加强沟通。
5.2 完善饲养管理
每天要进行喷雾消毒,进入鸡舍前首先更换消毒池的水以防忘记,做事认真、仔细。抓鸡时要分工合作,避免雏鸡因人为原因被淘汰,鸡场内要配备有一套专门抓鸡和转鸡用的工具,并且要彻底消毒后再使用。喂料时认真观察鸡的精神、食态及运动状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淘汰。由于饲养员文化水平较低,看不懂配药方法,掌握不好浓度,所以技术员应该配好药,并详细告知饲养员应该怎样用药。每栋鸡舍要固定饲养员,避免串栏。
要经常清扫鸡舍周围的垃圾,鸡粪板要按时清理,经常检查饮水器漏水情况,如发现饮水器胶头破损应及时换,窗户破裂的及时更换,因为在熏蒸过程中无论怎样堵塞破裂的窗户仍会有缝隙,这样会降低消毒效果,也较难控制鸡舍内的温度。为了增强雏鸡的抵抗力,应适当驱赶使其在鸡笼内得到较多的运动机会。尽量不要随意在鸡舍走动、大声讲话。对于来鸡场维修鸡舍、水管、电器等设备的外来人员也应该要严格消毒后才能进入。饲养员应每天着统一工作服上班,这样能减少鸡的应激,饮水设备破损的应停水维修,应改善饮水设备保证鸡有充足的饮水,特别是在夏季。应制定一份适合育种中心的管理制度,每月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每周进行1次总结,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1] 杨慧芳.畜牧兽医综合技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极低蛋白饮食 α酮酸制剂 大黄苏打片 慢性肾功能不全
早期适当的干预能够延缓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限制蛋白质饮食是治疗CKD,特别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观察了极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和大黄苏打片治疗1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来自我院肾内科门诊。根据经济能力和志愿分为两组:极低蛋白饮食治疗组(VLPD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9~68岁,平均53.8岁;低蛋白饮食组(LPD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0~67岁,平均54.2岁。
1.2 方法
VLPD组:蛋白摄入量0.3g·kg-1·d-1,同时服用α酮酸片,4~8片 Tid,大黄苏打片1~3片Tid; LPD组:蛋白质摄入量为0.6 g·kg-1·d-1。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限制患者植物蛋白摄入,食物蛋白质全部来源于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高的动物蛋白。并强调摄入充足能量。高血压者用药物控制在130/80mmHg(1mmHg=0.1333kPa)以下,降压药物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主,配合利尿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血脂紊乱按照高血脂治疗原则,除饮食治疗外,主要选择他汀类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观察终点为患者进入透析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结束时,VLPD组平均观察时间(84.0±32.6个月)明显长于LPD组(38.2±9.3个月), 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 论
关键词:辽西地区;黄地老虎;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74-1
黄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总科夜蛾科一种危害各种林果苗木、农业幼苗、蔬菜等苗木的切根食叶害虫,朝阳宏丰苗木有限公司苗圃的绿化苗木被其危害,特别是朝鲜黄杨苗木部分地段已光垄,部分移植后待缓苗的花卉苗木被其危害疮痍满目,严重时使树木枯萎。过去都误认为小地老虎,经中国科学院武春生研究员鉴定为黄地老虎。该虫在辽西地区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尚无报道。笔者在2008年进行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时,在辽宁省朝阳丰苗木有限公司苗圃发现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观察,发现黄地老虎在辽宁西部每年2代,以蛹在寄主内越冬(在室内外20℃时各虫态始活动),该虫世代整齐。对苗木危害严重,对移植的珍贵花灌木危害尤为严重,成虫飞翔较强,有趋光性。现将其观察结果作以报道。
1 研究方法
室内外观察2008年8月份将黄地老虎置于化验室内饲养,放入养虫盒内进行观察,观察幼虫生活习性,室内化蛹及蛹的羽化率在90%;老熟幼虫化蛹率95%;经观察该虫在自然环境喜欢危害播种苗木,对刚出土的植株危害较重。8月末转移到草上危害,9月下旬老熟幼虫越冬。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成虫体长约14-19毫米,翅展32-43毫米,灰褐至黄褐色。额部具钝锥形突起,中央有一凹陷。前翅黄褐色,全面散布小褐点,各横线为双条曲线但多不明显,肾纹、环纹和剑纹明显,且围有黑褐色细边,其余部分为黄褐色;后翅灰白色,半透明。
2.2 卵
扁圆形,底平,黄白色,具40多条波状弯曲纵脊,其中约有15条达到精孔区,横脊15条以下,组成网状花纹。
2.3 幼虫
体长33-45毫米,头部黄褐色,体淡黄褐色,体表颗粒不明显,体多皱纹而淡,臀板上有两块黄褐色大斑,中央断开,小黑点较多,腹部各节背面毛片,后两个比前两个稍大。
2.4 蛹
体长16-19毫米,呈现红褐色。第5-7腹节背面有很密的小刻点9-10排,腹末生粗刺一对。
3 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
经近2年的室内外观察,该虫在朝阳市郊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内越冬。越冬蛹翌年5-6月羽化成虫;预蛹期在气温18-21℃时需11-13天,蛹期18-20天;羽化后即进行交尾,成虫具有趋光和趋化性,喜在杂草上产卵,幼虫孵化后侵入苗床,该虫世代整齐。
3.2 生活习性
黄地老虎在辽宁西部每年发生2代。一般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场所为麦田、绿肥、草地、菜地、休闲地、田埂以及沟渠堤坡附近。一般田埂密度大于田中,向阳面田埂大于向阴面。4-5月间气温回升,越冬幼虫开始活动,陆续在土表3天左右深处化蛹,蛹直立于土室中,头部向上,蛹期20-30天。5-6月为羽化盛期。幼虫共6龄。
第一代幼虫出现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虫期平均温度19.5℃。产卵前期3-6天,产卵期5-11天,卵期平均温度18.5℃。
辽宁西部地区4月上、中旬化蛹,4月下旬羽化。第一代幼虫期54-63天,第二代幼虫期51-53天,第二代幼虫8月末发育成熟,9月下旬起进入休眠。
成虫昼伏夜出,在高温、无风、空气湿度大的黑夜最活跃,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产卵前需要丰富的补充营养,能大量繁殖。黄地老虎喜产卵于低矮植物近地面的叶上。每雌虫产卵量为300-600粒。卵期长短,因温度变化而异,一般5-9天,如温度在17-18℃时为10天左右,28℃时只需4天。1-2龄幼虫在植物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危害,3龄以后从接近地面的茎部蛀食茎叶,白天潜伏在被害作物或杂草根部附近的土层中,夜晚出来危害。老熟幼虫多在土壤层3-5cm处化蛹,蛹期温度在14-15℃时为34-48天,23-24℃时为14-16天。
4 防治方法
在辽宁一些地区秋季危害小麦和蔬菜,尤以早播小麦受害严重。黄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危害期在5-6月间。对其防治应以第l代为防治重点,最佳时期是1、2龄幼虫期。此时幼虫昼夜均在地面上活动,耐药力较弱,易于防治,用药效果最好。采取以预防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人工防治
消灭虫源:杂草是地老虎产卵场所及幼龄幼虫的食料,对育苗地进行春耕、细耙,苗期结合松土,加强田间中耕除草,可大量降低虫口密度。
4.2 物理防治
诱杀成虫。根据小地老虎具有趋光和趋化性的特点,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诱杀幼虫。于5月中旬,用酸模、旋花、灰菜、苜蓿、白菜叶等柔嫩杂草诱杀,铡成半寸左右,在傍晚堆放在地表,每堆直径0.5米,次日清晨人工捕杀杂草堆下的黄地老虎幼虫。
4.3 化学防治
幼虫盛发期向地面喷洒50%的辛硫磷、80%敌百虫1500-2000倍液或20%氧化乐果乳油300倍液喷洒,以地表土层湿润为度。
参考文献
[1] 朱弘复.中国蛾类图鉴,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科学技术出版社,124.
【关键词】妈咪爱;菌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临床上治疗措施也较多[1]。新生儿黄疸可分为两类,分别是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后,持续2-3周后可自行消失;病理性黄疸大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24内,胆红素较高,持续时间长,对新生儿的危害较大,所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常规治疗有光照疗法,丙种球蛋白等,笔者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妈咪爱联合菌栀黄颗粒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60例进行该项研究,均已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入选标准:①黄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或者1周后;②黄疸较为严重,皮肤明显黄染,可有或者无肝脾轻度肿大;③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在221μmol/L以上,早产儿胆红素浓度在257μmol/L以上。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日龄1-33天,平均日龄为(10.5±4.8)岁;观察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日龄1-35天,平均日龄为(13.7±5.3)岁。两组患者在日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进行妈咪爱联合菌栀黄颗粒治疗,具体方法:菌栀黄颗粒一次1g,口服,一天3次;妈咪爱一次1g,一天2次。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5天,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3]。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5天后患儿皮肤黄染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范围(10mg/dL。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较常见于新生儿,特别是在出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可作为多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早期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间接地胆红素浓度升高,胆红素浓度升高程度不一,也可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病情严重时甚至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较高[4]。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可因为种族、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浓度有较大的不同,比如东方人较西方新生儿胆红素,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生理性黄疸的几率较人工喂养的高。新生儿黄疸在治疗前应该分别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的治疗[5]。病理性黄疸对于新生儿健康危害重,主要的机制为直接或者间接性胆红素排出障碍,淤滞在血液中,浓度低时不会给人体的组织器官造成伤害,但是当肝脏对于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时会导致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体内淤滞过多的间接胆红素可以直接转变成直接胆红素而排出体外,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常常发生在新生儿黄疸的早期,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6]。血肿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对于人体主要的危害是游离的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行脑组织,淤积在脑组织内,造成核黄疸。所以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多采用光照疗法,丙种球蛋白及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但是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中医学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胎黄”范畴,主要是由于母亲体内湿热,造成胎毒熏蒸胎体,导致胎儿先天性精气不足,肝气阻滞淤积,不能够很好的排泄胎毒这类的邪物,造成湿、热、毒三种全部淤滞于血液中,肝胆运输作用障碍,胆汁排泄障碍,侵入到血液系统,造成皮肤黄染,菌栀黄颗粒在临床上广泛被用于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具有很好的保肝作用,菌栀黄颗粒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菌陈、栀子、黄岑苷、金银花等。菌陈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及使得胆红素浓度降低,是中医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7]。栀子、黄岑具有清热燥湿作用,还可以加强菌陈的清热作用。金银花同样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保护肝脏使之免受湿热邪毒侵袭而达到保肝作用,而且通过皮肤散毒。四种药物相互配合,可起到清热利湿、散热解毒、退黄作用,是治疗黄疸的重要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妈咪爱联合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佳,可明显降低胆红素浓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群.妈咪爱联合蒙脱石散早期预防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2,24(5):126-128.
[2]陈鹏,王婷婷,郭楠,等.妈咪爱和四磨汤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956-4957.
[3]刘树刚,国献素,王红艳,等.妈咪爱联合乳果糖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8):81.
[4]刘萍.妈咪爱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临床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4):261-262.
[5]牛金凤.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68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2):162.
关键词 黄冕林场;用材林;森林资源;现状;布局;培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S718.5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18-02
黄冕林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3′46″~109°58′18″,北纬24°37′25″~24°52′11″,林地处于柳州市鹿寨县北部的黄冕镇及桂林市永福县广福乡境内,林场范围南北相距50 km,东西相距25 km,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大型国有林场之一。林场属天平山支脉和架桥岭南麓支脉,洛清江从北至南贯穿林场,林地多属于丘陵、低山地貌,平均海拔为400 m左右,林地平均坡度为25°左右。黄冕林场地质年代属泥盆纪,土壤主要由砂页岩、夹泥岩、紫红砂岩发育形成,类型包括红壤、黄红壤、黄壤。林场属中亚热带气候,具有温热多雨、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冬干夏湿的特点,年均降雨量达1 750 mm,平均气温19 ℃,绝对低温-2.8 ℃,林木偶受冰冻雨雪灾害。植被主要有松、杉、速生桉、米锥、樟树、荷木、枫香等针阔树种,灌木、草本以野漆、三叉苦、白背桐、铁芒箕、五节芒、淡竹叶等为主。
1 用材林森林资源现状
全场有林地总面积32 658 hm2,其中场内有林地面积21 738 hm2,场外造林经营面积10 920 hm2。用材林总面积24 630.7 hm2,占经营面积的75.42%,其中场内15 003.4 hm2,场外9 627.3 hm2。黄冕林场用材林的树种主要有速生桉树、松树(包含马尾松、湿地松、国外松等)、杉木和其他一般阔叶树。
1.1 树种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黄冕林场用材林树种主要以速生桉为主,面积和蓄积比例分别达到73.5%、78.7%;其次是其他一般阔叶树种,说明其他一般阔叶树种占有相当的地位,有较多的阔叶树种可利用;松、杉传统树种在面积和蓄积上所占的比例为7.9%~8.2%,比重较小。整体上来看,黄冕林场用材林树种经营过重倾向于速生桉,经营面积远大于传统经营的乡土树种松杉。
1.2 龄组结构
森林资源的年龄结构是保证永续性最重要的因子之一[1]。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无论何种森林资源,保证森林资源年龄结构基本或完全均衡,即各种年龄或龄组的林木都有,且面积基本相等是实现永续利用必要条件[2]。因此,从用材林各树种龄组结构分析,可以简单明了地观察林场用材资源经营的可持续性如何,利于林场在经营过程中合理安排造林、抚育采伐利用管理,通过相应的经营措施调整龄组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从表2可以看出,用材林各个龄组分布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比例分别为11.0%、17.4%、25.2%、44.1%、2.3%,特别是近、成、过熟林面积达到71.6%,按照法正林幼、中、近成熟林合理比例分别为0.33、0.34、0.33的观点来看[4],黄冕林场用材林龄组分布极为不均衡的。造成近、成、过熟林面积过大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黄冕林场速生桉遭受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2008年后大量造林,2013年调查期间速丰桉已为近成熟林;另一方面也说明黄冕林场可采森林资源较充足。用材林整体面积龄组分布集中于近熟、成熟、过熟林。
林场经营的最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木材,龄组蓄积的分布可以客观地反应林场可控资源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整个用材林的蓄积主要分布于近、成、过熟林,3种龄组蓄积总量达到1 131 441 m3,占整个蓄积总量的90%以上,反映林场资源充足。
在各树种蓄积中速生桉蓄积占主导,同时也说明林场木材品种单一,主要为板用或纸用桉树短轮伐工业木材,珍贵优质木材极少。黄冕林场需要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培育资源,实行长短结合。
2 用材林资源培育布局及保障措施
黄冕林场十分重视用材林资源的培育工作,尤其是速丰产林的建设,将速丰产林建设作为进行森林资源培育,快速提高林场森林资源总量的主要途径[5],围绕“做精一产、做稳二产、做优三产”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提高林地综合生产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森林资源经营,加速主导产业培育,全面推进林场林业产业建设,努力实现资源丰富的目标。
2.1 资源培育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黄冕林场要对资源培育做精心的布局,谋划发展树种和建设规模。场内适合发展速丰桉的沙塘分场、盘龙分场及场外分场环江分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桂东分场(苍梧县、八步区、昭平县、蒙山县等)发展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养人造板材及纸浆材。在场内纳入黄冕场洛清江森林森公园范围的洛清江分场、波寨分场发展松杉、珍贵树种及其他用材乡土树种,既符合清江国际森林公园的开发,同时又有利于材林树种和资源结构的调整。场内分场板勒分场、场外分场桂北分场(鹿寨县、永福县、荔浦县等)重点发展松树、杉木等用材林。
2.2 保障措施
2.2.1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成立强有力的森林资源培育领导小组,制定合理用材林森林资源培育方案及技术规程,营林分场负责森林资源培育的造林、抚育和管护等实施工作,营林科负责对材林资源培育进行规划和提供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站对资源培育的各道工序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资源培育的成效。
2.2.2 加强监管,提质增效。制定用材林培育管理办法、培育生产技术规程及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做到管理规范,标准统一,规范培育项目运作行为,提高培育质量与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促进培育持续稳定发展。
2.2.3 筹措资金,保证培育资金及时到位。用材林资源的培育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得到充分保障是关键要素之一。要充分利用中央的涉林政策扶持,申请专项培育资金,同时多方面筹集配套资金,确保建设资金的到位。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建立专门账户。计划财务科、营林科、纪检监察审计科对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监督管理,保障资金有效使用获得预期收益。
3 用材林资源培育措施
3.1 坚持科技兴林,提高用材林资源质量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培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科学进行更新造林、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快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实现面积和蓄积协调增长,促进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提升用材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 调整树种结构,实现永续利用
林场用材林资源相对丰富,但森林整体质量不高,生态系统功能不强,用材林树种单一、结构单薄、生物多样性差,尤其是速生桉最为明显,其林地自肥能力较差,抵抗病虫害能力弱。建议对生产力低和受病虫害影响的区域,大力营造混交林、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加快树种结构调整,解决近期收益和长远效益矛盾,逐步实现科学经营森林、永续利用。
3.3 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保障用材林资源安全
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执法和普法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依法行政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3.4 扶持木材加工企业,加快林产工业发展
扶持木材加工企业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技术,提升木材加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工业发展带动资源培育的大发展以及资源保障工业的发展格局。
4 参考文献
[1] 党普兴,侯晓巍,惠刚盈,等.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林业科学科学研究,2008,21(1):84-90.
[2] 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56-157.
[3] 陶明有.黄冕林场用材林资源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