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lectricity class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cours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question also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ern, in my school “construction qualified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how completes this kind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to become very realistic and urg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educate on the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urse fac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will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urse university student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the way and the measure and so on launches the discussion.
关键词:技术本科 电气类 职业生涯规划
key word: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urse Electricity class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一、引言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机学院”历年来一直以“高就业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近几年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步伐越走越快,随之而且来的是大量的本科毕业生,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新形势和新的电机本科毕业生不为社会、企业熟悉的情况下,本科生就业相对难也成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顺利就业,是有关确保学校就业率和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想对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谈一下我的看法。
二、技术本科大学的现状
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来弥补。高校扩招后,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于学术型,那么必然会导致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学校本身也能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①
由此可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需要两个角度说明了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才市场对应用新技术本科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同时,何为“技术型本科”也应当大范围的为大家所认识,明白技术本科面向什么样的工作,技术本科人才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只要性何在。
三、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具体措施
在电气类的技术本科大学生中,学生能够通过高校学习期间对专业知识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电工和数控等中、高级证书,去从事多种技术型工作,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不愿意,觉得自己是个大学本科生,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从事一些管理类的事务,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专业在人才市中的需求量,把自己定位于学术型的人才,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明确。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孩子开始接受教育的同时就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有着明确的目标。
其实在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时也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为学术型,就会面临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的问题,而同时技术应用型人才再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就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③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明白这样的人才结构,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有的是父母决定让他们考哪所学校,有的直到被学校录取了自己还没弄清这所学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我认为,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应该对电气类专业进行详细地讲解,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考出哪些证书,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找什么样的单位,要求学生为自己做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
四、结语
电气类技术本科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在初探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完善,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习惯形成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努力。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线的教师,我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学生营造更积极更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为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就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心理测评;人才培养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理念和工具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自20世纪初由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受到关注并不断得到完善。归纳起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可分为以下三类:
(1)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劳动者依据哪些因素去选择职业,重点在于“职业”。主要包括帕森斯的人格特征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等,其中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推广和应用最多。
(2)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职业的“生涯”概念,将生涯发展分为不同阶段,该理论提出不同发展阶段人的不同特点及任务,以及每一阶段对整个职业生涯的影响,以舒伯为主要代表。
(3)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主要包括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卡特尔的16种特性论、费鲁顿伯格的职业倦怠理论、职业满意度的研究等,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运用较多的理论。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引入心理测评的意义
心理测评是以心理测量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为学科基础,根据一定的理论设计出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各类人员的能力、人格特征、工作动机、职业兴趣和潜能进行评价的应用学科。心理测评的主要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心理测评结果能够从一个侧面为学生提供参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特征、职业兴趣及能力倾向等,从而更客观地进行现实审查,更好地设定目标并制订行动规划。
(2)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心理测评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就开始兴起,国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主要依靠心理测评技术来进行,可以说,是心理测评支撑了国外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心理测评是一种相对科学、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从而制订职业规划。
(3)有利于学校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对心理测评结果的整体分析,学校可了解、掌握学生在人格特质、职业兴趣及价值观方面的特点,从而根据学生整体上的优劣势调整培养目标,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从而在助学生快速成才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三、在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心理测评的途径
(1)运用人格类型测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自我人格的认知。对学生而言,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人格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构成了人格的基本维度,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可从这些维度来分析。如通过卡特尔16PF人格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及人格特征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判断适合的职业方向。
(2)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及能力。在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上,职业兴趣和能力也是重要的内容。职业兴趣是职业本身特点与个人兴趣相联系后表现出的复杂心理现象,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有重要影响。而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霍兰德认为,根据职业本身的内容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可将职业及个人的心理特征与能力倾向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当个体的职业类型与其个性及能力能够良好匹配时,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与潜力,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职业兴趣和能力的测评,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能够激发自己热情和潜能的职业领域,从而使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得更加准确。
(3)运用职业价值观测评量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审查。职业价值观表明一个人通过职业所追求的价值。价值观量表包含组织声望、职业兴趣、休闲娱乐、报酬薪资、晋升空间等项目,由此可测量被测试者在职业选择与发展中较看重及较不看重的因素。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评,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做职业选择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科学地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减少职业发展中的波动。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评结果。任何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都是有限的,同时由于测评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测评结果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另外,由于学生处于成长变化期,而测评结果是相对静止的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到测评结果,只将其作为进行决策时的参考因素,而非唯一影响因素。
(2)心理测评要与职业规划咨询相结合。心理测评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要使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有效,还需结合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心理测评结果真实有效的基础上,由咨询师与学生一起对职业规划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得到更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发掘自己潜力、找准发展目标、提升学习动力,而心理测评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方式,也已经在就业指导工作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心理测评技术,使其更好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从而发挥更大作用,是就业指导工作者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伟俊.人才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分析[J].江苏
科技大学学报,2008(3).
【关键词】生涯规划;专业博览;行业展示;职业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70-03
【作者简介】杨雁,江苏省怀仁中学(江K无锡,214196)校长,高级教师。
一、课程提出背景
我校地处无锡市锡山区东北角,与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交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锡山区和无锡市区,对多数生源地学生来说,家与学校的距离较远,交通不够便利。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内高中的固有格局,我校近几年招收优质生源比例较少,不满生源总数的10%,优质生源群体效应较弱,升学的社会效应较低。在高考后,大部分学生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职业定位。基于这些现状,促使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为什么普遍对学业、职业和前途感到迷茫?高中阶段除了高考,学校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应该“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高中教育将实现学业、专业、职业的定位选择与通道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个体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15~24岁是人生中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探索与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职业的定位、事业的开拓甚至人生的走向。如何在专业与职业上进行准确而又科学的定位是正处于这个阶段的高中生需要重视与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高中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学校德育工作团队通过深入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认识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从2011年起,学校提出“以生涯规划引领德育工作”这一思路,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北森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顾雪英工作室合作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其中,北森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北森CareerSky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这套系统是专门为学校教师开展生涯发展教育而设计的,是我国第一个以学生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辅助系统。系统基于强大的信息库,涵盖高中生关心的600多个专业、1000多所高校、近1000个职业等重要信息,结合学生特点,针对高中生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的文理分科和专业选择,以完整、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被列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后,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推动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的建设。
二、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目标。
学校在培养“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健康发展”的现代公民理念指导下,建立以“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主导、“生涯规划信息平台”为支撑、“生涯规划实践基地”为路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互助的学生生涯教育体系。
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实施。学校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优势以及性格和价值观对生涯发展的影响,掌握探索自我各方面特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认识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学习利用环境资源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与抱负,能够制定明确且可行的发展目标与计划,初步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认识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初步掌握生涯决策的方法,尝试自主决策。
2.课程内容。
学校开发并编制生涯规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教案、课外活动方案、课程基地实践设计方案等,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蓝本。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融合式课程、拓展衍生式课程、测评反馈式课程。
主题融合式课程。该课程以主题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每个教育活动都体现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主题融合式课程包括专题教育(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典礼仪式(开学典礼、新生军训、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和名家讲坛(励志教育、成长故事、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拓展衍生式课程。该课程以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衍生式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生活与健康、文化与探索、科学与创造、艺术与人生、体育与欣赏),社团活动(人文社团、体艺社团、科技社团、生活社团、服务社团),综合实践(认识家乡、走访企业、走进大学、班团活动、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
测评反馈式课程。该课程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根据实施过程反馈的信息,调整生涯规划教育行为。测评反馈式课程包括网络测评平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决策行动),发展指导中心(专业博览、行业展示、职业体验、导师工程、家长驿站),生涯评价系统(导师手册、学生手册、成长档案、评估量表)。
3.课程评价。
评价目的:考查学生在生涯认知、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学习的收获,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进行检测,促进教师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评价原则: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想法、感悟、活动方式和活动作品(如行动计划书、生涯访谈报告、职业体验感想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成长变化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从发展的视角看待评价结果,充分重视学生的可塑性和生涯发展的广阔空间,根据学生的发展趋势适时改进教学方式。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科学严谨地使用测评工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课程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成长记录评价”“协商研讨式评价”等评价方式。
三、课程平台建设
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各类平台的建设,为此,我们重点建设了如下各类场馆。
1.生涯规划馆。
生涯规划馆分为探索区、测评区和规划区。学生通过在该馆开展活动,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内心的诉求,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质,明确生涯发展方向,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健康教育馆。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听欣赏、专题研讨、自我调整等多种方式,了解青春期健康知识,包括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青春期人际交往、青春期亲子关系调试和青春期心理调整等内容。该馆分为观摩区、阅读区、视听区和咨询区。
3.生活体验馆。
生活体验馆配置冰箱、电饭锅、油烟机、微波炉、消毒柜、锅具等硬件设备,学校聘请厨师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各类厨房电器设备,教学生烹饪技巧,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每周聘请专业厨师对学生进行烹饪指导与考核,一般每十名学生一组,合作完成超市采购、整理菜品、烹调、享用、清洗等程序。
4.能力_标馆。
该馆展示了学生的书写演讲能力、课外阅读能力、文娱活动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社会交往实践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健康休闲能力、自救自护能力等十项基本能力的考核方案、考核工具和考核作品。对学生十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有利于引导教师与家长关注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全面、健康、充分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行业展示厅。
厅内展示了《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中的20个行业,通过对行业的具体内容、行业精英人物、行业发展前景和我校各行业毕业生代表的展示,让学生对各行各业有深刻的认识,引导他们选对专业、入对行业、从对职业,启发他们在创新、创业上有所思考。
6.职业体验馆。
划分为六个职业体验馆:臻美创意馆、天籁琴行、博爱诊所、红豆服饰、怀仁村委、农业银行,学生依托职业体验馆开展模拟活动和基地实践活动,提升对相关职业的直观认识。
7.高校展示区。
1.1 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与国外的创业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系统的成熟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后,创业教育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因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并不顺利,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职业指导,在创业教育的惠及对象、涵盖内容、开展形式等方面存在偏差,如有的学校依然局限在课堂上,通过讲授来开展创业教育,学校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对创业实体雏形的孵化没有全面而积极的支持。
1.2 高职课程与教学流于形式
课程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二是开展的诸如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质提高等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内部之间的逻辑性尚待加强和完善,在创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上,还无规范的界定,在教学方面尚无统一的教材,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科学性、创新性略显不足,在教学环境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或是纸上谈兵式的创业计划设计。其三,在评价方面没有一个科学性、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1.3 创业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
创业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书本知识传授,也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计划书的设计,至少应该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实践体验和有效评价等主要过程,但目前高职学校的创业在运行方面还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加强二者的联系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更是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二是学校对学生开办小企业缺乏支持,让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亲自去经营,这符合教育学规律和创业规律,但是目前,学校对学生开办公司所需要的资金、场地以及其它一些硬件设施的准备缺乏应有的支持。
1.4 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价值评判活动,评价的客体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是由学生、学校和投资者(或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但目前的创业教育评价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缺乏多方参与的完善体系,也无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和检验创业教育是否成功,或者生搬硬套传统的课程考试评价标准。
2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2.1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择业观念教育、求职技能训练、创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构建目标分为四个部分:
(职业规划教育目标——择业观念教育目标——求职技能训练目标——创业素质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高职大学生在求职时比普通本科生面临至少多一项“被质疑”的压力,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职业指导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活动等,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改变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将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创业素质的培养应重点加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内容
2.2.1 职业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等要求,进而通过定期的全面盘点自己,评估自身条件与现实目标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增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做好学业规划并实施规划内容,增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成功就业并取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2.2.2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自主创业意识,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创业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其次,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活动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
2.3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2.3.1 就业指导必修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从性质、目标及教学计划、教学实现方式、课程内容指标确定以及课程质量反馈与评价等四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是整个框架的主体,它的内容又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实践体验教育等。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测评、理论讲授、自我生涯设计三个方面考核;就业指导从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考察;就业实践和体验教育从模拟招聘和就业体验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2.3.2 就业指导训练营
发挥就业指导训练营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筹划职业规划训练营、模拟面试工作坊、企业家进校园、职业与就业宣传活动月、校友交流会等系列创新性的主题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意识,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
关键词:江苏高校;就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63-05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江苏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迈出了新台阶。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不能忽视教育质量,更快还需要更好,应以高质量建设为引领,打造区域高教发展的“制高点”。高校的就业质量、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质量建设的核心,也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直接标准。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食粮,高校课程的结构和品质造就高校的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质量。
从就业的角度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状况如何?学生和雇主有何评价?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如何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围绕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了江苏省5所高校和3家企业。通过总结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分析问题,揭示矛盾,思考对策,期待江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从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就业课程参差不齐
对3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当前企业招聘毕业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性格特征,其次是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知识等。诚实守信等非智力因素受到企业青睐,一方面说明社会诚信危机加剧,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对此应对乏力。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许多毕业生一致反映,在校时所学就业类课程非常有限,只有1~2门,且就业课程的设置狭隘化,侧重于职业指导,就业课程的内容宏大化,“大理论、大道理满堂飞”。目前,企业招聘员工,基本上都很重视面试环节(见表1)。面试的综合表现,有时几乎决定一个毕业生能否被录用。因此,面试环节对毕业生未来求职越来越重要,而高校课程系统中,几乎很难看到面试课程,或专门的面试技巧训练课程,或类似的课程。
从高校调研情况统计可知,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只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的只针对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仅少数是两者均开设的(表2)。就业课程普遍存在量少、质次、内容偏的问题。一些高校为弥补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在原有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课。但从课程类型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是将职业或就业指导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未列入必修课范畴。
总体而言,就业课程的设置参差不齐,就业课程的开发明显缺少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调研发现,除扬州职业大学教学内容是与生产实践结合外,其他高校都是以校内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为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可见,实践教学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内容和手段都较贫乏。实践教学没有真正担负起锻炼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操守的重任。
2.就业课程实施中师资捉襟见肘
师资问题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对5所高校的调研情况统计显示,就业课程的师资严重短缺。只有极少部分院校配有专门的师资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多数高校就业课程的教师五花八门,都是非专业的,且走马灯似地换,有的是院系的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有的是学校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人员、有的是校部机关的党政管理人员,很少有学校能像国外的许多大学一样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这些国外大学除拥有一批专职专业的就业课程任课教师外,还聘请校内外的学生事务专家、知名学者、企业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行业专家、成功校友等组成校外就业指导团队,参与就业课程的教学。
3.就业课程照本宣科偏离实践
调研还发现,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少与实践的联系,授课多是单一的集体授课或讲座,教学形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照本宣科、解读概念等单向理论灌输,讲授内容较多地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诚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交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
4.专业课程设置中就业能力培养形同陌路
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是全球化时代企业最为看重的。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雇佣性是“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一组能力、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是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并已得到践行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方式。英国高校采用独立、半整合和整合3种方式将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独立式的方法意味着可雇佣性的培养是作为专门设立的正规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的方法包括那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发展性的而非“补习式的”(remedial)内容的融入。整合式的方法即将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目标、要求、内容有机地整合到全部专业课程。但目前江苏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似乎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业教育与就业课程、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成为两张皮,专业课程只是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学术性和专业性。调研中许多毕业生反映,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量大面窄,课程内容是学科本位的,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联系,更谈不上融合,课程教学中也不会去进行可雇佣性的教育,感觉就业时不少所谓的专业课程类似鸡肋。格罗弗等人(Glover,D.et al,2002)对400名学生开始和完成大学课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对于学生而言,经济利益的驱动比追求知识的动力更为重要。研究者们称单是从大学毕业、获取证书并不能为成为个人和学校持续地投资于高等教育的充足理由。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多地被期望能够直接与未来的就业相关。
5.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杂、乱、差”
各高校广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却不容乐观,在课程的开设、课程的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重视和有待改进之处。调研中不少毕业生反映,在校时修习的文化素质课程存在“杂、乱、差”等问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无论对后来的就业还是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杂”即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缺少核心和灵魂,没有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和契合。“乱”即文化素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课程的开设有较大的随意性,且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差”即课程质量不尽如人意,许多文化素质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局限,课程评价流于形式,课程资源和课程支持严重短缺。这样的文化素质课程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形成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江苏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思考
1.企业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建议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有差距。高校需要及时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调整课程结构,改善就业课程的设置,科学、有效地进行就业教育工作。
从表3中可知,企业认为高校应该增加就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生应该加强的能力是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为此,高校应该加强的课程主要有职场模拟训练课程、跨学科课程、文化素质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
2.应对就业需求,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战略调整
(1)完善就业课程体系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和着眼于单一的就业指导教育,即就业不是始于大四、终于大四,就业教育不是毕业生才需要。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换言之,就业教育需要从学生人学就开始,并贯穿整个四年的大学教育中,其间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完整的四年就业教育计划,此后,循序渐进地实施就业教育计划。
四年就业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完整的就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就业课程体系中既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课程,也应该有就业能力培养课程,还应该有创新创业课程。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生涯规划一不是毕业生才要进行规划,二不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生涯(career)是毕生的过程,生涯规划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全程化”和“职业锚”(career anchor)。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覆盖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课程内容包括学业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等的各个方面,通过规划促使学生明晰目标、掌握方法、审视自我、思考未来、充实大学生活。职业锚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提出,指当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一个人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它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
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但不能将职业指导等同于“找工作”,职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分段开设、分类指导。分段开设,即大学四年分别设置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课。分类指导,即职业观念、职业伦理、职业技能和职业管理等分类教育和指导。
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主要是侧重于就业技能技巧的教育,调研中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对此都特别予以了强调,他们认为就业能力已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保持职业和职业提升,高校的就业课程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沟通和表达、解决问题、应变和创新、职业认识、团队工作、自我管理等方面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
(2)重视创业教育,改进和加强创业课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江苏已由经济大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不像江苏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学生忽视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学生在校时未能系统化地学习创业课程。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此后,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问题较大,创业课程的实际指导意义严重不足,创业课程的质量与学生创业的需求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当前创业教育的改革,一是要转变对创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铁饭碗”到“找饭碗”再到“造饭碗”,这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意义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既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二是要营造创业生态系统,“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在于注重创业生态系统的营造。创业教育不是教别人怎么样,而是来培育人,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再好的种子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也没有办法发芽、成长。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培育环境。”“应该打造好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是某一方发挥作用,而是多方共同努力。”三是要充实创业课程的内容,创业课程不能仅围绕本专业,只局限于创业案例讨论、商业计划书设计、科技创业活动、创业管理等方面,而且需要扩大创业的内涵,建构旨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综合性创业课程体系,如包括创业的构思、创业的法律、创业的融资、创业营销、创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四是要改革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创业课程教学应不同于常规专业课程的封闭式教学,要创设一种开放的、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教学模式,除侧重于案例教学,还需要经常组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司、商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投资大赛、创业茶座、创业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积累和丰富经验。
(3)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将可雇佣性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应是楚河汉界,依据英美等国的经验,成功的就业教育恰恰是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学生可雇佣性的教育、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融入专业课程,或者说专业课程中可以有机地嵌入就业课程。“他们认为,就业教育是全方位、长时效的工作。不能把就业教育简单地变成只是组织几个讲座,只是面向应届毕业生,只是着眼于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只是局限于学工人员,只是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就业教育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动走向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专业教育计划中。”…如何将可雇佣性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本世纪以来,英国许多大学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改革探索。作为英国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将基本学习能力、批判性分析、书面沟通能力、口头沟通能力、信息技术技能等五部分可雇佣技能作为心理学系本科生学位课程的必需组成部分,贯穿于大学三年的学习之中。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必须面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既是打造适应市场经济变化专业课程的需要,也是革新就业教育、真正提高就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专业课程发展学生的可雇佣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因校制宜,可有多种形式,既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英国一些高校通常开设的三明治式的课程;也可以将相关内容有机地散布于专业课程中,如加拿大的部分大学以核心技能组合模块的形式,使基于工作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给一个模块配定相应的分值;或者在学位课程之外设立专门的计划,如英国约克大学的“约克奖”(York Award)计划;还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计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模块,以便在学习计划开始时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力;当然,还可以加强与专业课程并行的基于工作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学习,通过课后或校外的一些活动如专业实践、兼职、专业学会活动等来提升学生的可雇佣性。
【摘 要】中职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就处于劣势地位,再加上中职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意识有所欠缺等,导致就业困难现象十分普遍,而通过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中职毕业生。因此,本文对中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能够为中职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中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途径;方法
一、中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1.中职就业指导与服务课程必须涉及低年级学生,为使中职生尽早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砝码,必须让低年级学生提前深入就业市场,了解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中职生利用在校闲暇时间下基层、下企业实践锻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消极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同时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认识自我,尽早树立目标,明确人生方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会根据生涯规划的目标更加关注工作能力的培养锻炼,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意识增强,在今后专业学习中可以少走弯路。
2.中职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展与主题。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一项需要师生互动参与,并在实践体验中得到锻炼提升的工作。这一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课程必须进行创新性改革,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中的不足。该课程不仅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而且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专业特点及就业倾向等内容,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来逐步推进。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开展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并积极融入活动载体。在活动中体验锻炼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使活动取得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中职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创新。
3.开展中职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可以营造出教师满意、学生欢迎的双赢局面。过分散式或集中式的全程指导,不同阶段学生受到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服务。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课程课堂效果及学生参与性明显增强。开展就业实践锻炼,既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符合学生口味,又满足了学生需求,是一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创造和谐文化校园的人性化理念的具体措施,必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二、中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工作保障
提高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但是,要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强力保障。首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领导保障。中职院校要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形成党委书记、校长负主要责任的工作体制,保证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大对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投入,提供经费保障。目前中职院校预算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普遍严重不足,有些院校甚至没有把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的经费预算中,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院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列入年度预算,以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多渠道聘请专家进行实践教学
针对实践教学中师资能力要求高的问题,可以积极邀请企业经理或人力资源专家作为就业指导可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开设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求职技巧、创业教育等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企业经理或人力资源专家能把中职学生就业求职中的方法技巧等经验传达给在校学生,使在校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及时了解社会求职中的真实情形。中职学校也可搭建就业交流平台,聘请政府劳动人事部门专家或优秀生,举行各类经验交流会,交流面试经验及技巧,以未雨绸缪,铺设就业之路。
(三)讲求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采用有效的中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方法,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其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中职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其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σ换蛐》段У母鲂曰职业指导。其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中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
(四)不同年级中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开展途径
1.一年级中职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
分析当前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大环境;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职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即写计划书、协商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学习习惯、工商意识;将来就业的具体岗位,与之匹配的岗位素质;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方面进行强化能力训练;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主要是为了贴近实际,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抓紧时间,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
2.二年级中职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
做好就业准备、心理调整,重点强调工作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自我认知,了解就业后的各种不适应,尽快适应工作角色;编写并利用好简历、求职信;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特点,不断完善自我;有针对性的面试训练,掌握应聘技巧;回答好面试常见的问题;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了解毕业前必须着重掌握的学业重点;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岗位工作状况;介绍往届毕业生工作后的体会、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及除本专业以外其它需要掌握的技能;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会等。主要是为了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辅以典型事例和启发性的思考案例,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学会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寻求自我改变。
3.三年级中职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
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就业政策;进行职场环境适应方面的指导与帮助;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积极适应工作角色;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类岗位锻炼的平台;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考核评价。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和态度,并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4.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
维护和保障个人权益;获得相关专业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提供提升学历层次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相关岗位技能培训的信息;熟悉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为学生继续提供就业信息平台。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步人职场,成功地适应社会。当学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后,就业指导机构人员要做好心理辅导,以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走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始终贯穿于中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该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方案,侧重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对于低年级应该加强就业宣传教育,积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技能型人才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信。高年级则应该开设就业指导与服务课程,指导就业技巧,对于毕业生,必要时进行二次就业指导,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小勇.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和途径[J].教育,2015(1):270-270.
本文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从而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教育
0引言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凝练出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本文主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教育,探索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1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始建于2004年,自2004年该专业成立以来,学院不断规范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工程类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却逐年降低,毕业生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和落后的就业观念反映出我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缺乏。其中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1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单一。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只在公共必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虽然采取制定创新创业计划书的方式,但都流于形式。1.2“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分离,没能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学科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认识,毕业生基本没有创业、自谋职业和自我雇佣的意识,未能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1.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配置优化不足,目前该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担任。1.4目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单一,实践平台短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1.5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普遍不足,学生因为接触的实际工程项目少,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中工艺做法,构造要求相结合。
2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发展及企业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的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具有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技能和能力,同时具备国家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必需的知识和素质,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策划、工程全方面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促进、强化的作用。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研究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深化专业教育的改革,不断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切实促进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素养,高质量就业创业。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3.1构建学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依托“工程管理实验中心”、“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以管理学学科为基础,贯穿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校企产学研用实践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大学不同时期学生自身的能力、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分阶段、有重点多维立体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阶段一:课堂理论教学。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阶段由“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构成,安排在大一大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阶段二:实验实训教学。致力于学生创业能力能动性的建立,此阶段由“创新创业体验式学习、创新发明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竞赛、校外导师报告、讲座”构成,安排在大三,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基于创新创业的体验式学习,将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与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企业专家的互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阶段三:校企产学研用实践创新。致力于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由“团队遴选———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培训———科研创新实验———成果鉴定与应用”构成,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将专业学习、研究课题项目、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依托校内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创新科技园,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
3.2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构建了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依托科研课题更新试验项目内容,设计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实验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工程化素质。比如,我们将建工新产品试制项目《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应用研究》设置为“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性能检测”系列创新型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用水含固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拌合用水硫酸盐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拌合用水碱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与饮用水进行水泥凝结时间对比试验”、“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与饮用水进行水泥胶砂强度对比试验”五个实验项目,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新增设建筑结构加固、建筑节能系列等创新型自主型实验项目。
3.3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本科生项目训练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研究性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在双导师的引导下,通过成立若干个创新小组,在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建筑工程实验中心”独立组织安排实验,打破传统的做实验、填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在启发、引导、监督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4和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建立共同完善学习资源的建设,对专业课程必须掌握的课程内容,论证和研究,合理设计知识模块,校企编写实用性强和符合工程实际的学习内容,建设符合个性化、多样化学习者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另外建立校企共享平台,实现工程信息的随时更新,建立共享资源机制,与不同部门创业者加强联系,彻底解决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另外,要通过校企之间在人员、岗位之间的双向流通,为学生创设更多上岗实践的机会,或者将企业的业务项目直接搬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具备有足够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该教育模块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该课程模块的基础理论,而且必须有岗位实践经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专业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同时从学院内部选调精干的教师深入企业或与其他兄弟院校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并从这些教师中选拔出一批在创业教育模块中有想法、有足够的教学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此外,也要从社会上聘任青年创业才俊、管理专家等来校兼职任教,真正使学生接触到行业一线的创业实践技能和相关经验。
3.6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把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等。二是修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院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4结论
从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特征入手,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嵌入实际上扩展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使创业教育通过有效的结合,最终产生一个包括一般性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课程、体验性创业课程三类创业型课程群,实现对本学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业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龚正华,屈冉佳.地方院校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以大理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5(28).
[2]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