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

第1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健康领域幼儿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做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保教队伍缺乏专业系统培训

目前心理健康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导致教师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总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家庭生活的不良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经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创设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

幼儿从小就得到祖父母、父母等多个成人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各自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本身就带着几分胆怯和不安。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感受是轻松的、乐观的,那么他们的胆怯和不安心理将会得到缓释。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愉快相处,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情绪熏陶,从内心深处萌发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始终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身示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就要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3.在一日活动中融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在生活管理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然后幼儿园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心理健康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随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1)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郊游、亲子协作等,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给家长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

5.开展“社会模拟活动”

让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6.实现时空开放

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对幼儿教师、家长各6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幼儿心理健康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格、个人行为及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情绪、道德品质五个方面,其心理健康观具有模糊性、经验性、主观性等特点,并不同程度表现出重外轻内、重适应轻发展的倾向。幼儿教师的判断相对准确、理性,家长更实用与功利。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彼此角色地位、自身经历及认知水平影响他们心理健康观的构建。

一、引言

心理健康观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认知内隐理论,心理健康观作为一种内在、稳定性的主体认识,影响着教育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态度和实施策略。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m实践中,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对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缺乏准确的把握,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者—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了解她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尽可能客观地了解幼儿教师、家长心理健康观的真实情况,确保本研究的普遍性与代表性,在重庆主城区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中选择幼儿教师与家长各60名进行访谈。所选对象尽量考虑不同的学历层次、年龄与性别(受职业特征的影响,教师皆为女性)。访谈目的主要是从他们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因素及维护等相关问题的描述,分析其内隐的心理健康观。访谈过程皆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考虑到家长的实际情况.对家长的访谈中增加了团体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种形式。为避免受访人员对访谈内容进行刻意准备,影响结果的真实性,事先都未告知访谈主题。访谈中,为更好与访谈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取得她们同意的基础上,皆对谈话进行录音,为及时抓住访谈者的思路并进行有效的追间,做了详细的访谈笔记。最后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及类属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家长反映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表1,2,我们将幼儿教师、家长列举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归类整理分成五大类30个子项,按提及频次排序,并将同类目所有特征的频次累加计算出总频次和百分比。显示,教师描述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按总频次排序依次为性格、个人行为及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情绪、道德品质,家长描述的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按总频次排序依次为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道德品质、情绪。教师提及的30个特征中频次前十位依次是:活泼开朗、善于表达、善于交往、习惯好、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积极的状态、行为一致、听话懂事、主动。家长提及的30个特征中频次前十位依次是:善于交往、合群、活泼开朗、习惯好、好表现、承受挫折、讲道理、无不良行为、独立、适应环境。表明,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皆对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认同。

(一)关于幼儿心理健康基本问题的认识

教师、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幼)L的重要性,但仅看到心理健康对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水平与能力提高及未来成功的影响,未认识心理健康是幼儿个人幸福的源泉,充分发展的保证,体现生存性原则。访谈中皆反映出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担忧,认为相当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也承认“孩子小,多关心他吃得怎样,长得怎样,有没有生病”,他们更关心幼儿身体健康,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在追问“您与教师(或家长)交流时,一般希望了解(告知)幼儿在园的哪些表现?”时,她们的回答惊人相似:“是否回答问题,答对没有”、“上课有没有专心、老师讲了些什么,记住了吗”、(学习方面)“听老师的话吗?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行为方面)“有没有生病,吃得好不好”,(身体方面)表明,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主动关注不够,其心理健康的显观念与隐观念存在差异。

(二)对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

1.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存在相同

第一,都将智力和动作方面的缺陷归属到心理健康范畴之外。未认识到智力、动作发展正常是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标志,认为“这属于智力方面的问题,反映一个人聪明与否”,表现出认识上的片面性。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幼儿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障碍常常会导致感知觉和记忆异常、思维水平低下和心理紊乱,从而影响幼儿正常生活。幼儿期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幼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第二,性格成为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而成为容易看到的心理健康的要标志。但一方面在描述中体现出相当多个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认为“这是个性问题,与心理健康关系不大”。究竟个性是否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确定。在他们的语境中,“个性”等同于“性格”,经常混用,显示出心理健康相关认识的模糊性。另外,“开朗”作为他们提及最为频繁的词汇,成为良好性格的标志。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成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教师与家长一致认为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并特别重视交往的作用。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交往是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幼儿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但良好的交往不仅有利于社会适应,更是幼儿自身的需要,对幼儿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需要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并获得快乐。在我国“和为贵”与“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将对外的适应看作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总纲,无论是个性、情感还是行为都只有在良好的适应中才谈得上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忽视幼儿个体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

第四,重视外显的行为、能力特征和道德品质。幼儿教师与家长较注重外显、违反纪律、背离成人要求的行为表现,如“懂事”、“乖巧”、“听话”、“习惯、常规”、“不搞破坏”等。对幼儿的逆反、对抗行为普遍呈否定态度,多夸大幼儿多动行为,认识不到乖巧、听话的背后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中过多强调适应、限制、服从、容忍,导致幼儿对情感的压抑、对他人的依赖,对环境的敏感,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和家长把道德品质如“诚实”、“礼貌”、“谦虚”、“不自私”以及生活常规方面的要求当作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认为“纯粹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较少,更多是品德问题”。对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含混不清使她们误把心理健康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拘泥于某些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容。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后者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在人身上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严格来讲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与我国“德教为先”的传统教育观有关。

2.教师与家长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特征描述的差异

从访谈结果来看,家长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特征依次为:性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个人行为及能力,情绪排在最后。表明家长对幼儿情绪变化关注较少,认为“只要幼儿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就不会有情绪问题。有的只注意到幼儿高兴、哭、害怕等情绪的表层问题,而对情绪背后幼儿的动机、精神需要等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即使知道,也只不过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比较而言,教师较关注幼儿情绪,“鼓励幼儿敢于表达,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积极为幼儿创造表达情绪的机会。情绪是个体关注满足系统的表现,我们应积极关注隐藏于幼儿情绪背后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家长则更关注幼儿学习方面的特征,常用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举证,认为心理健康的幼儿“爱学习,能力强,能克服学习的困难,有表现欲”。以学习上的表现论心理健康与否,暴露出家长在心理健康标准把握上的偏差。可见,受我国“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应试、竞争压力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健康观较为实用和功利,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和能力发展,以获取成功而不是追求幸福作为儿童教育的价值。 (三)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心理不健康特征的认识

教师、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判断标准不统一,他们往往站在个人之外,凭自己的感性经验、主观好恶和生活经历来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而不是从幼儿固有的心理机能的各方面着眼于幼儿的需要、情绪和感受,去区分心理健康与否,体现出经验性、主观性、表面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另外,他们偏重与同年龄幼儿比较,哪些“异常的、与多数人不一样的”、很“严重、明显”的特征才视为不健康,显示多以医学症状和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判断。有的认为幼儿的心理问题是发展中的自然现象,或认为自己不具备判别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心理医生才能判断”,对此经常不敢判定甚至不予理会,对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常简单判定为“习惯不好”。反映出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缺乏影响了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但相比于教师,家长更缺乏判断能力。

(四)教师和家长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认识

教师和家长对遗传及神经类型等生物因素有初浅的认识,把它们统称为“先天因素”。对幼儿自身的动机、需要、认知风格、自我意识、早期经验等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认识较少。对影响因素的把握上,重视与幼儿有直接影响的外在原因,忽视内在原因及作用机制。这方面,受到专门教育的幼儿教师所拥有的心理学知识并未体现出应有的优势。

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对此,教师多关注自身的教育行为、态度、性格对幼儿的影响,而对同伴关系、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重视不够。与师生关系相比,同伴关系因其更自由、更平等,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小学化、成人化,教育活动中高控制、高要求,过于强调秩序常规,都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紧张与压力,使幼儿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影响其心理健康。教师须重新审视同伴关系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价值。家长则多谈到教师个性、行为、品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教师要有“爱心”、“公平”、“耐心、善解人意、道德品质好,这比教师的学历更重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他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儿童,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力量以及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儿童。因此,家长往往将教师的职业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并以此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必有之义.更多地看到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于家庭,家长多谈到母亲性格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许多家长知道,体罚对幼儿心理健康不利,但实际中,打骂孩子的现象常有发生。部分家长意识到亲子交流太少、父亲作用的缺失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当问及“您认为家长和教师相比,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时,家长多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关键在教师,家长起辅助”、“家长没有时间”。表明,在心理健康维护方面家长过于依赖幼儿园,未看到自己在儿童心理健康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和职责。正如有些社会调查中反映的那样,在儿童成长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作用常常是首要和关键的。家长应深刻认识到融洽的亲子关系和愉快的家庭氛围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价值,不轻易让出对子女的教育权利。

(五)不同教师、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看法比较

比较而言,学历高的教师在反映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时,涉及心理的层面较多。关注到“压抑”、“渲泻”、“紧张”等问题,认为“压力”是引起幼儿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显示出高学历教师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和较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年轻教师处于成长发展期,倾向于从自我发展的角度积极地看待心理健康,多用“独立”、“主动”、“自由”、“好奇”等字眼表述心理健康特征,具有人本的观点。年长教师的心理健康观还比较陈旧,未能较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但是,私立、企业幼儿园中年轻教师的这种反映并不明显,可能跟这类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学习机会少,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有关。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敏锐度较低,可能是该阶段教师正处于人职及技能形成阶段,对日常工作的应付影响了她们对该问题的关注。教龄在5-10年的教师在与笔者的交流中显得“积极”,注重于幼儿的“体验”、“表达”、“个性”,更愿意对幼儿进行判别,但有时显得轻率。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对幼儿判断更谨慎,更善于用辨证发展眼光看待幼儿的心理发展。

学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重视幼儿内在的心理品质,如“创造性”、“压力”,强调“自由”、“积极”和“发展’,以及更多的“交流”,重视幼儿情感的“愉悦”、“安全感”。而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长则更强调“适应”的重要性,如“听话”、“行为习惯好”、“合群”,“被人接纳”等,多以学习及行为习惯代替孩子的心理评价,可能跟这类家长所承受的社会生存压力较大有关。他们希望幼儿从小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在现实中维持一种有效的生存状态,学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由于有更安全的经济保障,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关注孩子的人格与心理品质。

第3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在领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幼儿的时间是在各项活动中度过的,其心理状况、心理品质都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表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能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情况,而且有助于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专业水平、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取得。

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他们诉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们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凡事不包办,要留给幼儿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决定,以发展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极高的兴趣参与各项活动,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理影响幼儿。时刻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体悟幼儿的一举一动,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和帮助,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愉悦感,从而高兴乐观、积极向上。

三、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要认真探究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脚踏实地与家长一起克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座谈、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不能只注重幼儿的吃、穿还应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幼儿信赖的朋友,促进亲子沟通,给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幼儿。

四、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性

第4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中国; 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89-02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结构、家庭状况和教育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值得认真关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国早期幼儿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0—14岁儿童有2.2亿人,根据近年来有关报道发现: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则在13.97—19.57%之间,大约在3000—4300万人左右,这是多么庞大的群体。问题幼儿的表现为:多动、违纪、焦虑、抑郁、任性、孤僻等,其中,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现。以北京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90年代为12.9%,到了本世纪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上升为18.2%,儿童行为问题的不断攀升,已经引起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幼儿阶段年龄在3—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积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对于培养我国未来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开展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加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迪。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目前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到教师和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对健康的认识存在一些片面性,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达标

目前,大多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有不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虽然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但由于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标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和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开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第5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第6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面向所有幼儿,以创建幼儿健康人格而在幼儿生活、学习等多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渠道来挖掘幼儿潜在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同步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其次是对幼儿自我发展能力的引导;再次是对幼儿情感能力的培育;最后是对幼儿社交能力的促进。通常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以上四个方面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矫正与辅导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养成法

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引导和培养幼儿可以尽快的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从而使得这些好的行为可以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心理素养、情感以及社会使用能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但对幼儿心理成长时期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其以后成人的多种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相应的促进。但是在幼儿心理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由于幼儿身心尚未发育完整,再加上幼儿在理解以及认知能力水平上都比较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够单方面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更多的则是要通过游戏以及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将健康心理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养成法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包含情境、示范以及实践三种方法。首先是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模拟出各类社会环境后,让幼儿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反应,教师则对幼儿在应对中所存在的行为上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有效提升幼儿明辨是非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示范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幼儿面前以榜样的形象来引导幼儿模仿,从而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形成与榜样同样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心理教学法;最后是实践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联系,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而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在养成心理健康教育法中,要从结合幼儿学习、生活、心理特点为切入点,从而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合理化教育方法。

(二)补偿法

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除了增强养成教育之外,同时还对这些幼儿增加心理保健的教育内容,比如对幼儿实施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治疗等。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树立科学合理教育观念

以宽广的胸怀爱护所有的幼儿,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关心,让其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学习各类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以专业的心理健康引导与教育能力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都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依据《幼儿园工作流程》的相关规定:“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幼儿心理教育的必涮跫”。良好的幼儿心理教育环境应当体现出环境的安全以及卫生和舒适的特征,尤其是在布置上可以实现环境美化、教育化的教学特点。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与保育的重要场所,其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上应当注重以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同时还要能够协调幼儿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以此可以全面科学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幼儿群体

群体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当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同时也是塑造幼儿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对于幼儿个体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成员,从群体角度上说,班集体是幼儿群体的基本单位。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上,首先就要对幼儿群体的心理以及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化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群体以及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幼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幼儿教师从教育目标角度上出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社交以及社会和学习适应能力,对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的活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当中,要努力做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幼儿在社交活动中的各类行为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可以以最为健康和合理的心理发展模式来处理各类问题。

(五)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但是有效促进幼儿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心理素养,而且还要开发出幼儿的主动性以及主管能动性,以此引导其以健康的心理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涉及幼儿教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社会角度上说这又是一项服务型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伴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健康发展上的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更是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合理化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幼儿在生活上形成安全、自立意识,在学习上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最终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将来成人以后各类良好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关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25-02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第8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建议

在个体发展中,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阶段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理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尤为重要。家园要共建科学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分析

现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相随。在教育工作中,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平时的仔细观察、参考,我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上幼儿园2个月了,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跟着做,就她站得直直的一动不动,她在幼儿园一句话不说,让她过来她从来不听,非要拉她才行,问她话回答的声音小得听不见,这样下去肯定跟不上,真的很急人。

2.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歪曲,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活动室中安安静静。(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3.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3]这样,在面对幼儿的一些所谓“不正常”的举动时,我们就不会生气,不会以父母世界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例如:一天早晨,陈维民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教本领。当时我很吃惊,就问陈维民,我们在幼儿园真的没有学本领,教知识吗?我们学了手工,折的东西怎么没有带回家给妈妈看?待陈维民的妈妈走了以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不带回家。在我的一再追问下,陈维民才说每天回家妈妈都让他把在幼儿园学的本领表演一遍,他不会,害怕妈妈打他,所以说了谎。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最亲密。父母的人品、教育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上留下痕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窄。

现在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都是玩具、电视、游戏光盘等。生活空间的狭小,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再加上一些外因,如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举例来说,我朋友的姐姐,从小就生长在“二加一”模式中,由于父母平时对其照顾除生活上的,对于心理上的交流照顾少之又少,幼儿期就反复强调不要太多接触陌生人,长此下来,她就养成了特内向、孤寂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想在当今社会中寻求一份稳定又优越的工作,不仅要有学识,口才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关注和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存在偏差,他们重事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总是认为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心理、精神上等方面的教育。[1]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是坚信不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举例来说,在幼儿期父母对孩子就说:“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相信其他人,稍大了以后就说别人的事你不要多管,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我认为从小教育的思想将影响每个人的一生,要是父母从小对孩子说“做人要有正义感,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无论你是否认识他,给予他一定的帮助是基本品德”,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团结起来就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的,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其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因此,父母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我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甚至所有行为都将影响孩子将来的一生。

三、家庭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准孩子外出和同伴玩,即使外出也要具体报告去哪里,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其次,父母本人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儿童。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还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为孩子寻找朋友,既可密切亲子感情,又可对孩子交友进行指导,主动预防孩子结交不良朋友。

2.引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要不怕麻烦,不嫌累,理智而合理地安排好教育时间和内容,把教育孩子当作国家交给的任务,严格地要求自己去完成家长的职责。

首先,家长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其次,家长应掌握爱与严的分寸,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父母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但是应把爱和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爱孩子要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表现在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听取孩子的合理意见,尊重孩子的人格、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不放任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严是严格执行一定的行为要求,但决不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打骂、处罚,使孩子望而生畏,退避疏远;[2]赏识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控制不良情绪,无疑是建立良好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础。

再次,父母应把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看作孩子受教育的途径之一。家庭气氛愉快和谐,家庭环境整洁有序,家庭成员好学上进,对教育幼儿有特殊的作用,为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以后正确的待人处事打下基础。

最后,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建立真正的威信,这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3.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认识到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核心,而且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向孩子发泄。[4]一般说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认知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家庭、幼儿园中的影响普遍存在。只有让它们相互融洽,相互配合,才能使幼儿快乐成长,才能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总之,为了祖国的明天,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要全方位地给予关注,抓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明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M].幼儿教育,2004:3A版.

[2]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第9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内容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儿童”。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一、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第个幼儿的特点,在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一视同仁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的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如果成人经常公开议论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动症、没出息,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什么也学不会”的人,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惶惑,不听话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多适用积极的评价,这是发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幼儿处境。3、支持幼儿。

四、创造一个能引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观察和有趣的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教师在准备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时,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五、创造一个能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总之,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为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这就是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环境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幼儿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特点,将幼儿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今的幼儿教育里已经比较常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无疑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园规范幼儿的相关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培养儿童规则、制度观念的萌芽方式。与此同时,幼儿心理教育也存在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程式化,忽视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态度生硬、缺乏耐心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如何合理地利用幼儿心理教育,达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

1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制度。然而由于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多数幼儿园重视对幼儿知识、认知的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幼儿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局限于他们认为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较内向,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认知,心理健康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成人,同样对于幼儿适用。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应当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1]。

1.2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生活实际不符

许多幼儿园开设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脱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学效果不佳。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课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被忽略。

1.3 忽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则常常被幼儿教师认为与游戏活动不搭边,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育需要引导,需要循序渐进,以游戏活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这种好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2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长效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故事情景可以激发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创造故事情景,使幼儿进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故事表演,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故事使,引导幼儿扮演小马、松鼠、蚂蚁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更培养了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思维方式和与成人不同,因此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当用儿童的眼光和喜好去设计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将心理健康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欢乐,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儿童心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游戏策划时注重游戏的角色性和趣味性,设计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只有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足够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其次,在游戏活动中融入语言教学应当将游戏内容与孩子们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四个好朋友》的故事教学时,让幼儿分别扮演成小白兔、小公鸡、小黄狗、小花猫分别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如果扮演者回答不正确则游戏出局,余下的继续游戏。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进行礼貌用语交流,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现实教育意义较强。通过游戏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不仅借鉴了游戏的趣味性,还通过故事对语言的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沟通教育,对一些思想比较自闭的幼儿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要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幼儿品格,除应当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观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用耐心和关心去影响孩子,通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幼儿。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负面情绪反应,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