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第1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实验 教学研究

1.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大背景的影响下,物理这样一个实验居多的科目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产生基本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理性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基础进行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辅导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科学知识,这一教学计划是由各种教学元素充分结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容及构建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体验探索科学实践的乐趣,从而加深对规律定律的记忆,更好地学习。在实验课不断开展的过程中,制订必要的学习计划,并促进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和寻求合作学习。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以下几种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以实验探索的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种为“控制变量法”。以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为研究对象,例如: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通过对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精确分析,得出准确结论。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主体作用,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学中,可进行充分的探索性实验:利用实验归纳法探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自行对电路进行设计,并且通过电流表测出各电阻的阻值,然后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并从实验中归纳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再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通过设计电路、总结规律、理论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培养探索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灵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接受新事物,“好动,好奇,自信,进取”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性格特点,物理实验生动,与实际操作和探索的因素与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一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实验设计悬念,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学生按照基本规定的实验要求完成所有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部分被遮挡,其成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并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或猜想,即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并说出自己的根据和理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证实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5.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发散,取决于学习氛围是否民主和谐。教师应创造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自由、易于学生思维发散的思维空间。而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全面的革新,先学会放下身段,彻底摒弃以往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对的”这一陈旧观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问。以亲和力感染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出便于学生改正,从而使师生间建立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和同学、教师争论。其次,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将每一个步骤和实验原理都讲解得非常仔细并且反复强调,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死记硬背,最终实验课的功能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在实验教中,我采用的是活学活用的原则,为学生提出发散性猜想,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论证各种猜想。如此生动的实验场景,又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记忆怎会不深刻?实验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实践研究,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将思考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2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法 问题意识 猜想假设 求证 探究能力

物理学家劳厄说:“教育无非是当一切所学的知识全部忘掉的时候,最后所剩下来的东西。”最后剩下来的是什么?是“思想方法、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些“缄默”的知识,这些默默地陪伴学生发挥作用,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方法指导又显得至关重要。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获取物理知识,认知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和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即问题――假设――检验――结论,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课改实践中,我紧紧抓住“积极获取”和“主动实践”两个关键点,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小心证明,帮助学生形成结论等方面来指导学生在学习物理中运用“科学探究”法来进行学习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使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确立其学习主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在“情境变化”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冲突所在,从而引燃探究火花。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氛围,此时容易激发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动力。例如讲“杠杆”时,先创设情境,让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不借助任何工具去拔一颗钉在木板上的铁钉,结果许多男同学都无功而返,一位女同学却轻而易举的拔出钉子,她只不过多了一个工具――羊角锤。将这种日常生活中“四两拨千斤”的现象直观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及时引发认知冲突,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杠杆”的研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创设问题情境也应该是个核心观念,教师要在如何使学生“愤”和“悱”上做足文章。在“备课”过程中“备学生”的确是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的途径。

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或在教师启发下主动地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并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猜想”和“假设”做出初步的论证。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本内容的领会、理解,可以刺激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知道科学研究中求得知识的方法。例如在“欧姆定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是“电流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你觉得电流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做了如下的猜想: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变大了,就会“压着”更多的电荷更快地通过导体,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越多,电流越大,因此,我们觉得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2.我们觉得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导体对电荷的阻碍越大,导体就越不容易通过,即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就越少,电流就越小。

三、引导学生小心证明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证明他们的“猜想”和“假设”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小心”。“小心”地做实验,注意每一个细节;“小心”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地使思维更具逻辑性。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订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例如在讲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认为与材料、长度、粗细、硬度等等因素有关,教师指出这仅仅是猜想的可能的结论,正确与否,还需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讨论后认为:考虑到电阻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可能,应该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如研究“电阻大小是否与长度有关”时,应保持材料、粗细、硬度等因素相同而长度不同,方法就是从一根电阻丝上剪下一长一短两段来进行实验。如何比较谁的电阻大呢?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把他们分别连到同一电源上,并分别测出通过的电流,通过电流大的,该导体的电阻就小。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一实验思路讨论、设计实验装置、步骤,进而共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四、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在经历了对数据、实验现象的准确记录、比较和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描述时,应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探究的结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识和他们的语言表述还不能够准确、周密。所以,在学生自己形成结论的时候,一方面教师要切忌“灌输”现成的书本结论;另一方面,注意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的结论更科学。

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一系列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有的学生这样描述结果:“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大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变大。”也有学生认为“电阻不变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这时,教师应指出,第一种描述欠妥,应该是“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变大”;仅从数据的数学关系角度而言,第二种描述是可以的,但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描述是不对的,这种描述把因果关系颠倒了,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该表述为“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这样的描述不仅反映了电流与电压的数学关系,也符合物理事实。

总之,把科学探究方法引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不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只有在教师有意识地长期熏陶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对科学方法的喜爱,形成科学探究方法意识,形成应用探究方法的技能、定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第3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猜想

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进行的。如果探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能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和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争辩,倾听学生的声音。这将有利于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平等、和谐和宽容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感到课堂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会大胆猜想,敢于发表意见,这样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而这又激发全体学生进行猜想,这将有利于学生体验猜想活动的乐趣。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源于想象,如用火箭发射卫星,就来源于牛顿提出的“大炮”没想。他设想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射出,射出的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越远。于是猜想肖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离开地球,绕地球旋转,做圆周运动,这就是今天的卫星。

4.运用直觉和灵感进行快速猜想

直觉思维是一利-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迅速作出判断和猜想。事实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在逻辑思维还不能起作用的时候,有时就需要利用直觉提出自已的猜想,最后要想办法把中间的过程通过逻辑联系起来。如,牛顿看到的“苹果落地”这个自然现象,凭借天才的直觉思维成功的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在教堂凭灵感发现的单摆定律,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灵感的发现浮力定律,这些都是直觉猜想的例证。

直觉思维帮助科学家通过猜想发现了许多重要定律,那么我们课堂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中,原理的得出并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直觉发现的。在做了几次测量石块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后,就要引导学生猜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然后对学生的猜想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科学探究的猜想环节,教师创作良好的探究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的利用各种猜想方法进行科学猜想。让学生亲自体验猜想环节的过程和方法,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物理问题,学习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有效猜想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探究的猜想环节也不例外,学生进行猜想时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再认知的过程。为避免乱猜和假猜现象,学生就可以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

1.根据生活经历和自然界的现象把握猜想方向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物理最丰富的索材,充分利用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如下猜想:(1)有的说与质量有关,例如,飞过来的篮球可以用手来接,而飞过来的铅球却要快速躲开,这是因为铅球的质量比篮球大的多。(2)有的说与速度有关,例如,高速行驶的汽车造成的车祸比低速行驶时的车祸要严重得多。(3)还有的说与高度有关,例如,下雨时雨滴打在脸上隐隐的疼,而浴室顶滴下的水滴不会感到疼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高度又影响速度,所以动能的大小可能与速度有关。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和生活有关,还培养了科学猜想的方法。

2.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把握猜想方向

学生能否猜到点子上,和学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有很大关系。例如,将一团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一只广口瓶内(瓶底铺有一层沙子),再将一只煮熟的去壳的鸡蛋塞住瓶口(鸡蛋与瓶口大小差不多),则鸡蛋会怎样?请你作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是什么?(1)鸡蛋会飞出去,原因是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对鸡蛋做功。(2)鸡蛋会静止不动,原因是鸡蛋塞住瓶口,瓶内氧气缺少,棉花不能燃烧,很快就熄灭了。(3)鸡蛋会掉入瓶内,原因是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被压进瓶中。总之,通过上述猜想能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知识进行猜想的能力。

三、借助“小实验”进行有效猜想

对于有些问题的猜想,有时猜测到的因素较多,但由于教学时间、学生能力和实验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都去探究。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物重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因素上,这时就可以借助实验做出合理的猜想。如,让学生体验推动一下讲台和课桌,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再让两个学生体验各拉塑料尺的一端(一端涂有胶水),看谁能把尺子拉过来,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通过上述活动学生的猜想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培养了学生借助实验进行猜想的意识。

四、重视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猜想

在科学探究中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猜想时,我们可以采用逻辑思维方法或非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猜想。在初中物理课的猜想环节上常采用归纳和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想象、直觉和灵感的非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猜想。

1.通过归纳进行猜想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在用归纳法进行猜想时可以通过对不同事例的物理现象,归纳出这些现象中所包含的共同特点进行猜想。如,根据弓弦振动发出声音,声带振动发出声音,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根据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猜想光在一切透明物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力可以使弹簧伸长,力可以使树枝弯曲,力可以使海绵凹陷,猜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等。以上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通过推理进行猜想

推理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如,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考虑到通电导体发热是由于电流做功产生,电流做功W=UIt,再根据U=IR,可推导出W=I2Rt因此就可以这样猜想:电流通过电阻发热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电阻大小和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实验验证。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就用了推理的方法。实验时让同一辆小车分别从同一个斜面的相同高度处滑到水平面,在水平面上先后放置毛巾、纸板和玻璃,观察到小车滑的越来越远。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进一步推理猜想: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4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59-02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迎合时展的需求,学校教育也正在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分支,承担着提高学生物理能力的重担,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给予初中物理教学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探究性学习概述及其重要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探究性学习概述及其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科学研究领域的学习模式能够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境演绎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对知识进行是深入研究和学习,从而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学习方法和其本质规律。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的乐趣,正确把握物理学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技巧、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与探究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更重视对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以及对结果进行评论,而不是把学习重点放在繁琐的计算过程。和传统初中物理教学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方法更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本质,和学生在进行探究时的参与感。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路径

2.1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提高了教师对物理学科本质的认知水平,他们更重视学生对参与到学科探究的过程,并要求他们能够对通过讨论、实践,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规律,并提出相关的知识论点,降低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却向着素质教育方向逐渐靠拢。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2 提出问题,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教师应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了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教师应充分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规律。比如,在学习到《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学生就会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实现了物理教学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3 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存在很多的物理现象,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甚至选择忽视不见。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将生活中的事物和物理知识进行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辨别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对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能够进行正确地区分。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空间,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对物理现象进行设想、猜测的欲望,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夯实牢固的基础。

2.4 客观评价,提高物理教学实效性。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积极感知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点,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对他们的优良表现进行表扬,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保证物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自身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促进他们自省能力的提升。

2.5 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依旧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使教学内容逐渐地深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到探究性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藩篱,真正认识到学生在探究性方法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师起到的是辅作用,从而将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各项环节中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深入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来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理念,拓宽教育领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在日常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习难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健智,肖晓兰.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10,(06):12-13.

第5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科技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技术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和灵魂。那么,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只有将传统的知识灌输教育转变成先进的探究式教学,我国的素质教育才会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才能提高。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是促进物理学进步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们物理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对此,我们需要从物理探究式教学出发,改善其弊端,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内涵与意义

何谓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科学技术的探究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使学生们掌握科学家似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们将物理知识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相结合。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既是课堂的主持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但是,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传统教育相比,探究式教学具有高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二、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1)提出有效的物理探究问题。从笔者这些年的初中物理实际教学经验来看,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提出有效的物理探究问题。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设定合理的物理探究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只有提出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们才能有效地进行物理探究。对于物理探究问题的选择,难度是首先要注意的。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们的物理能力和智力水平,提出难度合适的物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智力和脑力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们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们的物理探究意识形成。通过物理探究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们产生合理的疑问和猜想,实现有效物理探究教学。同时,对于物理探究问题的选择,教师需要结合物理教学大纲,选取具有针对性问题。只有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2)设置生活化的物理探究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对物理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们的探究式学习开展影响深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将物理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物理教学知识点创设高效的物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轻松、有效地进行物理知识学习。例如,在声学的教学上,为学生们建立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流水潺潺、雷声轰鸣、汽车鸣笛等等,都属于声学的范畴。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探究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们会感受到声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此时,教师可以在自己创设的物理探究情境下,对声音的传播途径和产生因素进行探究。在这样生活化的物理探究情境下,学生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探究能力都不断提升。

(3)采用实验化的物理探究式教学。物理学科是一门起源于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点,是物理学取得进步的动力之源。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对物理实验的教学也是越来越重视。通过物理实验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从实验原理的探究、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器材的安装和实验总结等过程,都是培养学生们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初中物理光学实验进行之前,可以安排学生们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大胆探究,并与真实实验相比较,实施物理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用来供学生们进行猜想的,当然,学生们的猜想结果会各式各样,学生们的猜想只能在实际试验中进行验证。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就会逐渐养成。

(4)采取探究式物理学习评价。新课标理念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卷面成绩,还对学生们的物理实验技能和物理学习素养提出了全面要求。针对新课标,我们的初中物理学习评价也应该相应改变。要想实现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探究能力也放入物理学习考察的范围之内。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考察观念,不能用考试分数将学生规定死。在物理学的日常教学中,将学生实验成绩、课堂表现、学生评价、考试成绩都计入考察范畴。对初中物理学习评价进行分割,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学生的期末成绩。例如,实验占10%,课堂表现占10%,学生评价占5%,期末成绩占75%。这样的方式虽然有着很强的传统教育意味,却是转变学生物理学习观念,实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最有效、最迅速的策略。只有让学生了解到探究意识的重要性,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学习物理。

总之,对于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虽然新课标理念在中学教育里不断推进,但是随着它的实施,更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对此,我们初中物理教职人员还需要敢于创新,积极实施探究式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早日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姬翠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物理教学,

2014(4).

[2]鄢丽华.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J].中小学

第6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有效实施;科学探究;物理

物理是中学各学科中科学探究的“主力”学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钻研科学习惯和严谨治学精神的摇篮。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是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话题。

笔者认为,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通俗地说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就达到要求了。要达到有效性的要求,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几种做法:

一、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们之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学生才有了“亲其师”的感受,就乐于“信其道”。

二、重视实验探究过程,淡化探究结论,不刻意突出科学探究的完整环节

通过师生合作完成了某些探究课题,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这固然可喜,但重要的并不是记住这些结论,而是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分析出影响结果的可能因素,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

三、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在进行科学探究课教学时把学生合理分组

“强强联合”是一种合作方式,“优势互补”则更能体现合作的价值。明确每个学生的分工和责任,角色可以进行不断轮换,以提高合作能力,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能够有机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如果某位同学理解了一个知识点,解释给其他同学听,那其他的同学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四、据《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理论研究》(殷传宗、查有梁、廖伯琴著)表明,初中学生的兴趣主要为直接兴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有趣的物理现象等感兴趣。可见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具体性和实用性。因此,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必须从课堂做起,做好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和生活联系实际的其他工作。

五、初中在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上、学生素质差异上会影响学生的各项物理素养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女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普遍偏低,我们教师应经常用著名女物理学家的事迹教育她们,帮助她们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鼓励她们多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完成物理实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激励她们学好物理。在进行探究实验时,最好把女同学分在同组,让她们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我们都知道,和男生分在一组了,很多时候女生都只在旁边当旁观者。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女学生,则上课多提问,下课多辅导,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六、分层指导,循循善诱,帮扶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在同一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有智力差异、原有水平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以及兴趣差异等。而科学探究式要求要模拟“科学家一样”探索科学奥秘,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这在初中学生中很难达到要求。通过分层指导和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七、增强物理实验的探究性,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和平台

在平时教学中,尽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尽量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布置家庭探究性小实验等。据《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理论研究》(殷传宗、查有梁、廖伯琴著)表明,初中学生的兴趣主要为直接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有趣的物理现象等感兴趣。可见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具体性和实用性。

八、使用探究实验卡,降低科学探究的要求和难度

尽量使用探究实验卡,降低科学探究难度。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学校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的原因,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不高,一般情况下都在旁边观看。在教学中使用“探究实验卡”,使探究的课题形式多样,内容紧扣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安排,突出不同要素和环节,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探究实验卡”的使用,能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大致线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科学探究实验,利于整体提高有效性,课堂效益能突显出来。同时,又有所取舍地突出探究的不同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第7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实验探究;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课标》(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主要价值体现在:“⑴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⑵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1]可以说,任何物理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物理实验这个坚实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教材中实验资源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实验探究是在浪费时间.有时候,教材中明确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也被“缩水”成了演示实验,甚至变成了观看实验视频,至于教材中每一章节后面小制作、小发明更是成了师生眼中的“弃儿”.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依照教材步骤进行“模仿”,所谓结论归纳也是“假象”背后所结的“涩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期望找到适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方案为例,与广大同行一起探讨,以期对将来的实验教学有所增益.

2对探究活动中三个重要环节教学策略的探索

21猜想假设科学有据

众所周知,猜想假设是进行实验探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指明整个实验探究方向的“灯塔”.任何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形成都是源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抽象概括.实施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引导学生重温先哲科学探究的过程.换而言之,科学的猜想假设就是顺利实施科学探究的“凤头”,唯有贴近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符合所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才是有效的,才能成槲锢砉媛山ü骨坑辛Φ摹敖攀旨堋.

笔者在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部分内容教学时,发现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两个不足之处.其一、从标题明确了该实验应为探究性实验,但按照教材实验方案来看,却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只要求学生按照所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探究”.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方案缺失了本实验活动的探究性本质.其二、教材中实验方案直接告知影响杠杆平衡条件的因素,缺少了探究活动中的最重要一环――猜想与假设.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笔者现将自己对本实验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如下,与同行一起探讨.

教学片段1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用杆秤称物体重量吗?(展示杆秤实物,如图1所示)

生:见过.在市集上小贩常用它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它并不陌生.但是你们想过在用它称物体时,它实际上相当于什么?

生:杠杆.

师:是的.若将重物对秤钩的拉力看成动力F1,则秤砣对秤杆的拉力属于什么力?常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生:秤砣对秤杆的拉力为阻力,常用F2来表示.

师:杆秤的支点又在哪儿?

生:在提纽处.

师:可是,许多杆秤有两个提纽,难道一个杠杆可以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支点?

生:我看见过小商贩提距秤盘较远提纽无法称物重时,常改用靠秤盘较近提纽进行称量.我想这两个位置不同的提纽可能是杆秤两个不同大小量程的悬点,也可以看成不同情况下杆秤的两个支点.

师:回答非常的棒!老师为你点赞,你平时一定是一位爱观察、好动脑的小家伙.

师:现在,老师将重物的质量再增大一些,物体对秤杆的拉力也就增大,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秤杆是否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生:不能.

师:这说明了秤杆的平衡与什么有关?

生:与力的大小有关.

师:若将所悬挂秤砣的位置向左或向右移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秤杆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秤杆的平衡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师:若用手指推动悬挂秤砣细绳,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杆秤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如图2所示.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秤杆的平衡也可能与力的方向有关.

师:若只调换不同的提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秤杆还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秤杆的平衡还与支点位置有关.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杠杆的平衡不仅仅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也与支点的位置有关.然而,力的三要素直接决定力的作用线,且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决定了杠杆的力臂大小.因此,杠杆的平衡可能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外,还与它们所对应的力臂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上面的设计方案可以避免教材中生硬的灌输式将杠杆平衡影响因素强加给学生,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采用问题引导与演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成功的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杠杆平衡影响因素的科学猜想,也使他们深刻体验到科学猜想是有证可查、有据可依的.

22探究过程切忌以“偏”概“全”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凸显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不能为了实验探究活动的方便,以特殊情形代替普遍行为,这样得出来实验结论将缺乏说服力,也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需要层层递进,教学生以严谨求实之风,[2]通过真实的探究活动,为实现探究目的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此过程可称为探究环节中的“熊腰”.

笔者在利用教材中实验方案组织教学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教材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连弹簧测力计也不使用,直接在杠杆两边悬挂钩码,只改变钩码悬挂的位置或数目,经过一番“热烈”的探究活动之后,最终也得出所期望的结果.

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诸多弊端.其一、不利于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甚至会错误引导学生把力臂当成杠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成为了正确理解力臂概念的误区.其二、存在以“点”代“面”之嫌.教材中所设计三个步骤,同属于一种特殊情形,即对杠杆作用力垂直于杠杆自身且动力、阻力分别作用于杠杆支点的两端情形,具有典型片面性.基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笔者将自己所设计实验方案呈现如下.

教学片断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若按照教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之前为什么需要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

生:为了使杠杆的重心位于杠杆支点的正下方,防止出现杠杆自身重力及对应力臂对杠杆产生转动效果,便于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师:调节时又有什么技巧?

生:我认为应该和天平的横梁平衡调节方法相同.杠杆哪端高,平衡螺母向哪端调节.

师:回答的真好!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也需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这又是什么目的?

生:便于通过杠杆上刻度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师:没错,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形.若老师改变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方向,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怎样变化?拉力所对应的力臂有变化吗?

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它对应的力臂也变小了,并且它也不在杠杆上.

师:若将弹簧测力计悬挂位置和钩码位于杠杆支点的同一侧,且保持它对杠杆拉力方向为竖直方向,能否正常进行实验?

生:可以.

师:若只改变弹簧测力计对杠杆拉力的方向,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吗?所对应的力臂是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所对应的力臂将变小.

生: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实验数据及时填写在自己所设计的表格中.如下表1所示.

设计意图:笔者从物理规律具有普适性的角度考虑,将教材中实验设计由特殊证改进为全方位探究,体现了物理规律的建构是源于实验多角度、全方位科学探究的结晶.而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系列螺旋上升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逐层解答,拾级而上,[3]最终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

23规律建构注重科学方法

在进行物理规律建构时,往往是通过对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得出的,其中常见的科学方法有:和差方法、比值方法、乘积方法、公式变形法、图示方法等,而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数学应用的物理思想方法.[4]在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本探究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时,笔者是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片断3“杠杆平衡条件的建构”教学实录

师:对于实验数据处理,一般利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较为简单的和、差、乘、除进行尝试,很多情形下能够找出它们之间关系.

师:若从和、差角度考虑,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你们会作出哪些猜想?

生1:F1+L1=F2+L2

生2:F1-L1=F2-L2

师:同学们,但是力与力臂是完全不同两个物理量,他们能够进行相加减吗?

生:不行.

师:很显然这两种猜想是错误的.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乘积、比值等方法去试试?大家又会作出哪些猜想?

生3:F11L1=F21L2

生4:F1L1=F2L2

师:没错,上述猜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尽管两个物理量的单位不同,通过比值或乘积关系可以将单位约去.

师:然而,这仅仅是猜想,还要结合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它们是否成立.

生:将实验数据带入猜想公式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上面第4位同学猜想是正确的.

师:是的.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是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总结归纳出这一规律的,即为杠杆的平衡条件,又名杠杆原理.

师:若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还会发现: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和阻力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什么类型杠杆?

生: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属于省力杠杆.

师: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动力和阻力又是什么关系?可能是什么类型杠杆?

生: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动力大于阻力,属于费力杠杆.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正确,不过还有一种情形,当动力臂恰好等于阻力臂时,动力也等于阻力,属于等臂杠杆.

……

设计意图:物理规律的抽象概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对已有知识的灵活应用,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既可以从较为简单的和差、乘积、比值及正比、反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也可以从特殊情形过渡到普遍规律演绎推导,以求实现实验探究的最终目标.同时,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使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自然而然的得出杠杆不同类型的分类,这区别于一般先结论后应用分类教学方案.

3结束语

高效的物理课堂必须以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实验探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有效建构.[5]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巧妙的借助生活情境加以引导,努力处理好探究活动的科学猜想环节,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力争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以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董子贵巧铺垫重实验抓住本质是关键[J].物理教学,2013(1)39-40

[3]吴志明递进式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J].物理教师,2015(1)33-36

第8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15-01

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学科知识不再只是要求学生知道或了解物理现象,更多的是要学生理解物理,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性学习,是实现由传统物理教学向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转变的可行的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出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有变化的、有新异感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化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意义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它不仅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更是营造出一种具有形象性、启发性、可感知性的动态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和激发学生内在数学学习的教育技术手段。情境教学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化为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所接受和所理解的素材,填补学生的具象思维和抽象的物理规律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在有趣的 “场景” 中感受,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启迪学生思维的智慧,引发有意义的物理学习,促进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知识内容的理解,领悟物理科学的思想观念。

二、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策略探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气体的压强”教学时,先在杯中装满水,再用硬纸片盖紧杯口,然后倒置过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这时会感到惊讶:“为什么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中的水为什么不会流下来?”接着鼓励学生质疑猜想:“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向上托着纸片呢?”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发现是由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造成时,一种成功的喜悦之情顿时由心底溢于言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将枯燥无味的内容,通过设疑变得有趣,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动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体验物理知识获取过程。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在亲身经历中感受、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惯性》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在乘坐公交车时经常发生的现象,然后播放一段一辆公共汽车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们前仰后倾的视频画面,同学们看后都捧腹大笑。这时我提出问题:汽车急刹车时,车上的人身体会倒向哪个方向?汽车突然启动时, 车上的人身体又会倒向哪个方向?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通过这些同学们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使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问题思考,产生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积极去探索问题的结果

3、创设讨论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多向交流的讨论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在“维持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是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一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都想弄明白“谁对”“谁错”。对此,我不急于加以评说,而是通过演示,引出互相矛盾的两种观点:没有力,物体将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仍可以运动。让他们自由、开放地发表各自的看法,在多向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擦出理性的火花,明确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清晰地建立起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4、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实探究践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电磁波是怎洋传播的”这一知识时,我创设了以下实验情境:取甲乙两部手机,一个密封的厚玻璃容器。先用甲手机呼叫乙,在通常情况下信号很好。然后把乙手机放入一个厚玻璃容器内,请一位学生再次拨打,此时甲手机里传出:“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学生们感到很惊讶,迷惑不解,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样,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变得更强烈了。同时,通过实验创设真实的情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灵性”,有效地提高了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名言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探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动力.在学习物理课堂上,老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物理课堂的活跃性,教学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物理情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接受新的知识,减轻心理负担.

1.1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有物理知识的身影.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做论证,结合我们的实际,大胆地创设物理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引入知识.如,学习光的折射时,可以拿杯水和筷子,透过水杯可以看到筷子发生了变化.再如学习压力时,可以让同学们试试铅笔尖和铅笔背扎手的感觉,感觉会有明显的不同.同学们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思考其中的奇妙,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1.2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物理知识,自然离不开做实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不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这里所指的实验既包括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一些趣味小实验.例如在学习电路的串联与并联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组建电路,按照不同的方法实验一下,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动手的好习惯.再如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硬币浮在水面上、覆杯实验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现象限于所学知识暂时还不能解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将课本知识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会引发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1.3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学校已经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由于一些物理实验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存在着人为、环境等引起的误差,使得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2调动学生参与,提高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即使再好的老师授课,教学质量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尽可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1把握时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物理课堂上,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仔细的思考,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2提供平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往、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最关键的是要把自己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想方设法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验自主参与物理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启发创新思维

教学目的不是让同学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学习新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善于提问的能力.

3.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1)合理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3)及时总结.教师在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4)迁移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内化并掌握学法.

3.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概念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