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生态恢复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恢复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恢复的原则

第1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0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水利工程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但是在修建水利工程是往往会对河流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提倡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本文就以分析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为题,探讨生态水利工程的优点与建设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

1.1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从名称可以看出,生态水利工程是与生态和水利工程都有关的一项工程,在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对生态系统考虑不周到的问题,导致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起了很不错的作用,但在生态系统的维护上就不那么乐观了。随着科学的发展,为了解决传统水利工程的不足,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就参考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使得水利工程中加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进而使得水利工程与生态学相结合,这样就产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那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是指在研究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兼顾水域环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需求的理论和方法的工程学。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2.1安全与经济性原则

任何工程都应该以工程的安全性原则作为第一原则,其次才是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只这项水利工程在建成之后能够承受的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洪水、风暴、极度严寒等自然灾害,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要考虑河水的变化、底部河沙的移动、河水的侵蚀等因素,进而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变得更加的合理,使建造出来的水利工程经久耐用。经济性原则是指,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造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大,因此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所需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不同的可实施的施工方案,并选择建造成本最低的方案,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2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通过自组织功能可以实现河流对于物种的自然选择,可以以保持各种生物于生态系统的友好关系,对比于传统的生态水利工程来说这可以说是一大创新。也就是说生态水利工程在满足传统水利工程所能提供的所有便利之外还能够进行自我恢复,使得在建造时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在建成后还能够自我形成新的平衡,进而形成另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3最大程度保留河流环境多元化的原则

河流中除了水之外还有很多的动植物,建设水利工程时肯定会对这些动植物造成影响,极有可能会使河流中的某些生物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应该要保障河流环境的多样化,使得河流里面不同的生物能够拥有生存的空间。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不仅包括河流的水体环境,还包括了河流的土壤环境以及温度等气候环境。河流生态系统由水、气、固体三相相互作用形成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建造水利工程时会对河流的水流量、水质等产生影响,同时大坝是建造在河床之上,对于河床的地质条件也会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化。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的增大,使得很多河流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其发生断流,河道改变,使得原本连续不断的河道变成了水库,导致河流走向单一化,对于某些需要回游进行繁殖的鱼类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情况长时间的不到改变的话会导致很多鱼类因为河流的改变而灭绝。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建造水利工程时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上保留河流原本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物种提供生存和繁殖的环境。

2.4符合反馈调整式的设计原则

破坏生态系统的速度要远远比恢复生态系统的速度快得多,因此在建造完一项水利工程之后,当地的河流生态环境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进行恢复,只有经历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的恢复后才能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恢复,只有当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化,才能够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抗逆性,才会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在整个恢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往往需要很长的年限,这会使得一些生物因此而灭绝,因为为了能够尽快使得生态系统恢复,人类可以通过河流环境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加快恢复的进度。

3结论

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馈赠时要懂得感恩,不能够贪得无厌,就去现在的水利工程来说,建造水利工程无疑是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但同时也会破坏自然环境,例如由于水利工程造成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很多鱼类天生是有回游产卵的习惯的,只有回到它出生的地方的那个环境才适合它们进行繁殖,而水利大坝的修建就会阻断它们回游的路径,使得它们在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死在了拦河大坝之下,最后时间一久就会使这种物种走向灭绝,因此人类在设计水利工程时要结合生态学,建设全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以达到不破坏环境又能使人类受益的目的,这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拥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水利建设[J].王建立,薛青峰,张作记,安军.水利天地.2007(02)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侯东平.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06)

第2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影响;生态主义设计框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逐渐醒来,开始意识到环境和能源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的自然生态圈中,考察人的行为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是否有损于生态环境,兴起了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生态主义景观设计。

1 生态主义

1.1生态主义的概念

生态主义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创造人类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实现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它不否定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而是抛弃这些传统产业部门的不完善方面,学习自然界的智能,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保证人与自然的双赢。

1.2生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比较

生态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 “人本主义”中隐含的人权至上、理性至上观念的反驳,是在对科学技术及工业体系产生怀疑的思潮中的产物。生态主义是一种多样综合生态化,既关爱人性又保护生态平衡;而人本主义只沉浸在自己取得的成就中,挥霍资源。生态主义以人类与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为出发点;而人本主义以人类的价值取向和利益为出发点。生态主义尊重多元性,鼓励多元性的良性循环;而人本主义过分强调“人是万物之灵”的单边主义思维。生态主义以共兴原则为指归,只有人类与所有的生命都共同兴旺,社会才会温馨;而人本主义看重人的独立与尊严,漠视其他生物。

2 生态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2.1在设计思想上

景观设计在生态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生态保护: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健康的发展。2)生态补偿: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如利用大阳能、风能等自然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3)生态恢复: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对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进行生态的恢复,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相互发展。

2.2在表现形式上

景观设计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四种表现形式:1)自然式设计: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如奥姆斯特德设计的城市绿肺 ——纽约中央公园。2)乡土化设计:通过对本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和植物,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如哈普林设计的旧金山海滨牧场共管住宅。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如曼宁首创叠图分析法,完成了一个全美国的景观规划。4)恢复性设计: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学手段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如史密森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

3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框架解析

3.1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原则

3.1.1尊重原则——所有存在物都有内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

1)尊重生命,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人类,还有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存在,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兴,享受世界的丰富多彩;2)尊重土地,因地制宜,研究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变化,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3)尊重自然的过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4)尊重场地生态发展,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让自然做功,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大大节约资源;5)尊重地域和人文特征,将当地的气候地理和风土人情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设计更具认同感和特色。

3.1.2顺应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形成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顺应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

3.1.3节约原则——减少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植物的生态效益和使用周期;合理利用光、风、水、温度等自然要素,避免大量单一耗能要素的出现;充分考虑资源再生要素,如自然界中的植物是自生自灭自播繁衍的。与此同时,4R原则也是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一是缩减使用(Reduce):减少对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再利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三是再(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四是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3.1.4创造原则——更艺术、更宜人的景观

在崇尚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景观和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应该赋予生态景观以“艺术意境”,展现艺术和美感。但景观不仅仅是美的,同时要承担一定使用功能,因为它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如公共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尺度适宜;景观能够持续较长时间,适宜长时间观赏的需要。此外,对于城市局部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局部补偿,尽力减少这些负效应的存在,如瀑布、水帘的水流声音可抵弱噪声的存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较为接近自然的幽雅环境。

3.2生态主义景观设计方法

3.2.1场地的处理——保留、恢复、再现

研究场地历史和现状特征,分析场地中的可利用的原有元素,确定哪些可以完整保留或部分保留或构件保留;对污染严重或极度贫瘠的场地,需要置换土壤或利用微生物进行恢复和促进;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让这些代表历史的元素重新呈现在公众面前。

3.2.2材料的处理——梳理、循环利用

场地上的材料一般比较杂乱,包括不再使用的的材料、残砖瓦砾以及过去的人为活动留下的废渣。首先对材料进行梳理,若对环境无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若是污染环境的,就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那些构件或工业符号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建筑、雕塑等景观。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

第3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鞍钢集团营口鲅鱼圈港钢铁冶金厂区绿化设计应在科学、系统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厂区绿化设计特点,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原理,模拟地域性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在满足厂区功能需要的同时突出生态恢复,景观美化的作用。植物配置要顺应自然规律和生态科学,采用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慢生与速生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草相搭配,在增加绿量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错落有致的自然群落景观,最终达到“具有钢厂特色的、与环境协调的,色彩简洁明快、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设计目标。

2恢复生态、改善厂区的生态环境

鞍钢集团营口鲅鱼圈港钢铁冶金厂区的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厂区建设中必然会对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及生活环境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因此,鞍钢集团营口鲅鱼圈港钢铁冶金厂区绿化设计应以生态恢复为基本原则,力求充分利用植物生物学、生态学及大地景观设计学原理,结合沿线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状况,模拟地域自然生态群落,合理配置乔、灌、花、草等植物,使绿化景观与功能能与沿线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进而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恢复厂区范围内的自然植被状态,缓解因工厂污染对周边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最大可能的改善和恢复厂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3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即适地适树原则)

植物选择是厂区绿化设计的重点,是绿化功能及效果体现的基础,是保证厂区整体绿化形象的关键。本绿化设计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即植物选择一定以乡。因此,在绿化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要注意与外部周边地形、地貌及环境的协调,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的错误做法。

4设计应做到绿化效果及使用功能持续稳定

厂区绿化设计应注重长期绿化效果,并且保证绿化的生态功能及使用功能持续、稳定。在树种的选择上,必须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这样才能使树木在厂区绿化环境中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达到较为理想的景观效果,实现厂区绿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讲:合理的植物群落,应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与组合,使其较快地达到稳定植物群落,并能够长期保持绿化效果;注重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的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搭配,在绿化设计中,合理地应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不但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及生态学原理,也能丰富厂区的四季景观色彩。

5绿化设计要做到经济适用、便于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与其他基本建设一样,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绿化施工成本及养护成本。设计中要考虑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设计,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等多种方法,实施厂区绿化的长期稳定效应。同时,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厂区特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种植形式要便于后期养护管理及机械化作业,如植物选择要节水耐旱,粗放管理,灌木种植模式应以修剪篱为主便于机械化作业,避免人工修剪,保证交通安全。

6设计要增加苗木种植量,提高绿化覆盖率,以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

鞍钢集团营口鲅鱼圈港钢铁冶金厂区的建设,造成厂区内的植被很大数量被损毁,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行厂区绿化工程设计,重点要恢复被损坏的植被,并尽量恢复到原始状态,使其真正发挥生态的效益。但通常厂区建设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自身生态恢复,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在设计中,不但考虑绿化后的美观要求,还要考虑周围自然植被的恢复情况和生长速度。针对不同的场地进行不同的地形设计和种植设计,只要场地允许,要尽量合理的加大场地内种植苗木的品种和数量,使植物丰富多样,以便模拟自然生态群落,科学合理配置,使植物群落生态效益

7设计还要因环境适树,保证最大限度的吸附污染物

鞍钢集团营口鲅鱼圈港钢铁冶金厂区的建设总共有七个不同分区,分别是炼铁厂厂区,炼钢连铸、厚板及热轧厂区,化工厂厂区,烧结区,费钢和球团区,白灰区,料场区。根据不同的厂区产生的污染物不同,合理利用植物的特点,根据植物的习性,适当增加耐本区域污染物的植物,提高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和净化能力,控制工厂对环境所造成的第二次污染。

8“合理布局,服从生产”保证生产的安全畅通

第4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河道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连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础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大连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2]。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3]。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凤河发源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老铁山,流域面积23.93km2,河长10.12km,为季节性河流。凤河河道大部分为自然形成冲沟,河道宽度在20~56m之间,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对凤河在旅顺科技创新园境内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长度为2745.57m。

凤河该河段治理在工程设计中注入了生态建设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护岸采用复式断面,直立式护岸为石笼结构,斜坡式护岸为用干砌石结构;驳岸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护底,在软塑淤泥质土上层覆盖石渣和毛石;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

凤河的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亲水结合的治河理念,石笼和干砌护岸和护底具有透气、透水性,河床内、外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和交换,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同时,石缝间也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间,有助于实现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温度、湿度,发挥景观作用,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6 结 语

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凤国.城市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5] 李娇娇,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通报,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第5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北方地区;生态公园;设计原则;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05-01

当前,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进行城市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公园是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结合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人造景观)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城市公园。它不仅具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还兼具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建设、城市特色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生态文化景观等功能[1-2]。

桑干河生态公园建设是以恢复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为主体,利用生态环境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止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环境更加清洁、优美、舒适。生态公园建设不仅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北方城市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桑干河生态公园现状

桑干河生态公园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距北京市中心仅125 km,与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张涿高速等重要交通道路纵横交错,是连结西北地区与首都的重要交通枢纽。曾经河水流畅,著名作家曾经写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对桑干河景观真实的描述。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河流干枯,河道堆积的废弃物、沙石等杂物致使植被寸草不生。为恢复生态环境,县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坚持综合治理和景观打造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桑干河生态公园建设和河道蓄水工程。

2 植物设计原则

植物景观是生态公园设计最核心的要素,对整个景观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植物群落景观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体生态环境系统,因此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尊重生态学原则[3]。

2.1 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生态园林”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要遵循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则,合理进行植物物种的搭配,在设计方面应注重动态的景观季相变化,进行乔、灌、草及地被等多层次的植物景观配置,再现真实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群落。桑干河生态公园建设是根据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合理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搭配,形成乔木层、亚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4个层次结构。乔木以垂柳、银杏、旱柳等树种为背景树,亚乔木层种植龙爪槐、火炬树、黄金槐等树木,花灌木采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进行彩篱种植,零星点缀金叶榆球,地被植物以八宝景天和沙地柏为主。这种植物配置方式不仅能增加植物层次、丰富景观效果,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减少地面辐射等保健作用,且大面积的绿地种植起到了良好的降温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2.2 社会效益原则

生态公园建设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考虑人们对休闲功能的需求,合理运用自然景观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使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态公园的益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桑干河生态公园建设是以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园,为居民提供亲近水景的健身、休闲、娱乐的高品质绿色空间。

2.3 促进经济效益增长

桑干河生态公园给三祖文化合符坛旅游景区――“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水源变活带动了城区经济建设,促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生态公园的建设促进房地产开发商对附近土地进行大面积开发,推动了经济增长,目前京北桑干新城正在规划建设中,这对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特点及功能

3.1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注重彩色植物的应用

在植物选择上生态公园优先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重视绿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创造良好视觉的景观地块与多样生境相结合,构建水体、湿地、草地和林地等生活空间[4]。桑干河生态公园注重植物色彩和季相的搭配,植物配置展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春季开花的植物有榆叶梅、海棠、丁香等呈现绚丽的春日景象;夏季开花的栾树、合欢、紫薇、木槿给公园增添了绿色之外的色彩;秋季火炬树红色叶片展现一片火红的景象;油松、云杉、沙地柏使桑干河生态公园的冬季仍然呈现绿色景观。生态公园充分利用植物色彩的搭配使整个公园坐卧在绿树繁花之中,为市民提供绿化、优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3.2 打造功能型生态景区,突出地域特色

桑干河生态公园在规划建设中,以现代化的园林技术理论为指导,遵循规划设计原则,运用先进的园林绿化技术,打造“以人为本”优美舒适的多功能生态园。同时注重恢复生态景观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中水系廊道作为连接空间结构的主要枢纽,将园内各功能分区紧密联系起来,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与周边彩色模块景观相结合的特色生态公园。

桑干河生态公园建设布局合理,注重提升绿地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园内共设置休闲娱乐区、文化区、体育活动区、综合服务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等6个功能分区。另外,还规划了丁玲纪念园、碧波水韵园、刺绣花园、跃动巅峰园、水跃广场、余晖广场等专类园。河岸边的休闲娱乐功能区给市民提供亲近水景的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舒适宜人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陶冶情操,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丁玲纪念园、涿桑园等专类园融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品位。文化景区的设立有利于增长文化知识,增加人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公园建设具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条件、增加城市景观、活化城市气息、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能够充分利用园区的气候、环境打造天然氧吧基地,同时注重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化景观,体现出自然生态之美。

3.3 倡导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活中各个领域,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桑干河生态公园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大对整体设施的投入,以恢复生态为前提,维护植物多样性为基础,建立完善区域功能系统,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市民开设了一堂人与自然的实践课,增加人们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的意识,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益处。

4 参考文献

[1] 王晶.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2):214-219.

[2] 陈晓梅,李俊杰,王萍.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浙江农业科学,2011(4):796-799.

第6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滇池流域;石漠化;难造林地;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12-02

1 引言

石漠化是石灰岩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一种极端类型,会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地表土层流失,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最终使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类似荒漠化的土地退化现象。

昆明市石漠化面积大约177万亩,占昆明市土地面积的5.59%。大部分地区土少石多,土壤保水性差,对森林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非常不利。现在经过实地调查以及实地现场造林,石灰岩岩溶地区存在保存完好的原生生物群落,只要造林技术措施得当,是能够培育森林恢复植被的。依照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指导,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恢复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为目的,并采用恰当的养护措施,保护目标植物和目标群落,并逐步向自然群落过渡,最终形成一个可自我更新,健康、稳定、高效的生物群落。

2 植被恢复原则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应针对不同石漠化破坏类型及其程度,因地制宜运用一种或多种植被恢复方式,统筹兼顾石漠化地区与周边社区生产和生活,全面协调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以求达到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 树种的选择

3.1 选择原则

树种的选择和配置不仅关系到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绿化成果的快慢,绿化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城市景观的营造;如果树种选择和应用不当,不仅耽误绿化建设的时间,影响绿化效益的发挥,而且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从生态学出发,根据生境与小环境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抗性强、寿命长、美观、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首先,树种的选择还要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整体的和谐统一,注重地方特色的体现,同时要符合绿化功能要求,栽培管理容易的树种。其次,还要考虑苗木市场供应情况及价格因素,以保证施工时有足够的种苗供应。

根据恢复林业生产条件调查,石漠化恢复区立地条件较好,为发挥土地利用率,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乔木树种为主的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树种,选用的树种有:华山松、藏柏、旱冬瓜、四照花、清香木、黄连木、冬樱花、球花石楠、昆明海桐、火把果、车桑子、苦刺。株间采用“品”字型鱼鳞坑配置,树种间采用块状配置,保证每个造林地块有2~3个树种。既结合石漠化山地的自然条件及特点,又充分利用不同树种观花、观叶、观果等特性打造出层次景观效果。

3.2 种苗管理

种苗生产和供应是保证完成造林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造林任务的关键。为确保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做好种苗预测的基础上,种子必须具有良好的播种品质,包括优良的遗传性、速生、优质、丰产和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3.3 苗木标准

良种壮苗是林木速生、优质、丰产的重要条件,使用壮苗造林,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快速生长,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根据《营造林标准》和《绿化苗木质量分级标准》,项目所需林木种苗必须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和就近解决的原则。优先使用本地优良乡土树种繁殖材料和现有苗木生产基地生产的繁殖材料。壮苗的标准为:根系发达,主根粗壮,不弯曲,侧根和须根多,苗木基干挺直,高粗比例适当,充分木质化,无徒长现象,顶芽健壮、饱满,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1)为确保项目建设成效,用苗时必须对苗木进行检验,苗木出苗圃前做好苗木分级工作,严把苗木出圃质量关,确保造林用苗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级标准以上的苗木。

(2)苗木检验后的“四证一检”及所产生的档案,均要保存完好,以备后查。

4 石漠化及难造林地人工造林关键技术措施

4.1 整地

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和幼树生长的关键性技术措施,根据造林地地块的立地条件、栽植树种及培育目的确定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根据外业调查情况,整地方式采用块状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40 cm的鱼鳞坑,石头率高的地区需客土置塘,整地时间为每年3月至5月。在定植时,先在植穴底部填上一层熟土,再填一层细土,将苗放入栽植穴中,先填表土、湿土,分层踏实,最后覆一层虚土,浇足定根水。

4.2 造林时间

因昆明地区雨季经集中在每年6~10月故造林时间均为每年6~8月。9~10月为补植时间。在冬春早期浇水2~3次,并疏枝疏叶,减少植株水分蒸发,提高苗木存活率。

4.3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形成一定林分结构的基础,造林密度大小不但影响林分形成的速度和状态,而且通过后期林分密度的延续关系影响林分的生长和稳定。因此造林密度确定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形成稳定的林分,还要考虑幼林郁闭后的林木分化及密度调节进程。根据经营目的、树种、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株行距2 m×2 m。依据实地情况,采取“见缝插针”式,在土层深厚区域适当密植并充分利用石沟、石缝、食槽和石坑中残存的土壤进行密植,使苗木能尽快遮盖土地。

4.4 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配置,即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方式和间距,株间采用“品”字型配置,树种间采用块状配置。保证每个造林地块有2~3个树种。

4.5 造林地管理

石漠化地块附近分布有自然村,人蓄活动较为频繁,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管护,严防牛马羊进入危害幼苗,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具体安排为:设置专人管理,由现有护林员负责管护,责、权、利明确;对造林地进行封禁保护,严禁在林地内放牧及破坏植被;严禁在林地内及附近用火;要定期做好林地内及附近林木的病虫害、鼠害防治工作;做好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林地管理工作中去。

5 技术及质量保障

昆明市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为保证改造工作各项技术规定的落实:一是由省级林业调查规划院与项目实施单位共同进行作业设计,报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二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实行培训上岗制度;三是通过公开招标和聘请监理单位的方式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和验收;四是加强检查验收,对作业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指导和督导,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整改,及时反馈、解决施工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6 效益分析

昆明市石漠化植被恢复造林,是昆明市城市面山“五采区”生态恢复的组成部份,是滇池面山区域绿化的组成部份。

能提高项目区生态公益林的郁闭水平,增加林下植被盖度,诱导形成层次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森林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

能提高其涵养水源能力和功能特性,减轻水土流失,为滇池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能改善项目区林地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林地的生产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

能美化了城市周边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实现较好的景观效果,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生态建设成果,共享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了十的最强音之一,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简析什么是生态补偿制度和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必要性之后,从宪法、部门法、环保法等法律体系的相关方面对生态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生态补偿 制度 环境保护

一、什么是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顾名思义就是弥补生态系统的消耗和损失,恢复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生态补偿从生态学或者环境科学上来讲,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外界活动而遭干扰、破坏后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自补偿。它属于生念系统的内部补偿机制。生态系统除了内部补偿机制外,也可以由人类建立外部补偿机制。据此,我们认为生态补偿是对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预防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的经济补偿的总称。如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程的成本和费用的补偿。

根据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生态补偿具有以下特点:

1、生态补偿具有生态和法学双重目的性

首先,生态补偿具有“生态”目的性。生态补偿的生态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创造生态效益。生态补偿中的“生态”是指生态系统。人类总是处于地球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环境因子)如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水因子、生物因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过量从环境中索取自然物质并向环境中排放各种污染物质,这使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和破坏而失去平衡,导致环境功能受损和生态价值减少。生态补偿就是为了弥补生态价值的损失而由人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设法使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使生态系统重新具有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其次,生态补偿具有法学目的性。生态补偿的法学目的性是实现环境公平。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代内公平体现了代内所有人有公平利用生态系统的权利。滥用环境资源使生态系统失衡,导致他人无法正常享用生态环境,或者环境资源利用人白白享受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好处,都是不公平的,因此,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恢复环境功能,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和支付享受环境保护活动好处的费用,实现了代内环境公平。代际公平体现为每一代人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方面的权利是平等的,求取发展的权利是平等的,当代人进行生态补偿,恢复和重建环境资源,实现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之间的平衡,就是“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以实现环境的代际公平。“环境法上的权利公平鼓励提倡人类尊重一切物的权利,特别是动物的权利。”生态补偿通过对生态系统投入物力和财力,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这不仅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体现了环境公平。

2.生态补偿具有工具性

生态补偿的工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态补偿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它通过公平地分配环境成本和费用,提高人们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抑制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其次,生态补偿是“外部性内部化”的工具。生态补偿通过环境损害的致害者向生态建设者支付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费用,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这正如《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16指出的:“考虑到污染者原则上应承担污染费用的观点,国家当局应该努力促使内部负担环境费用,并且适当地照顾到公众利益……”同时,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向生态建设者支付享受环境保护活动好处的用,也实现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第三,生态补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生态补偿的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维持或者提供环境功能和环境资源的自然存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所以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3.生态补偿具有经济补偿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人们对货币的强烈认识,谈到补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货币给付。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向大自然支付货币,但这也不排除生态补偿给付物质和货币的经济补偿性。因为引起生态补偿的原因是生态建设,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活动。而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技术措施,要投入一定的财物和劳务,如植树造林,投入了树种和劳务,通过树种和劳务补偿森林的生态价值。这正是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环境资源保护就是要求人造资本回归自然,补偿自然资本;补偿的结果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所以生态补偿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经济投入,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和劳务的消耗,这些物质和劳务就是生态补偿的成本费。这正是我们征收生态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的原则。

4.生态补偿在实质上是对物(生态)的补偿。但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对人的补偿

生态补偿是国家和社会投入一定的物力和劳务对因生态系统失衡而导致的环境功能减损和资源存量减少的综合补偿过程,其实质是人对物(生态)的一种补偿过程,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过程。然而这种补偿过程在环境法上反映出的是一种人对人的补偿过程。

5.生态补偿具有广泛性

生态补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补偿仅指对生态建设者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时所发生成本费用的补偿。广义的生态补偿不仅包括对生态建设者成本费用的补偿,还包括对预防生态环境恶化的预防性费用的补偿,对因生态建设活动而遭受损失和丧失发展机会者的补偿。我们所说的生态补偿是广义的生态补偿。

6.生态补偿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生态补偿的形式可以是货币补偿,也可以是实物补偿,还可以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税收返还、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受损地区发展经济和进行异地开发、提供生态移民基金进行补偿。机会成本的补偿有安排就业、培训、异地安置等方式。

二、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一)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成为制约我国生态维护与建设的关键因素

生态补偿是维护生态利益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我国的生态补偿有所成就,但我国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仍落后于生态补偿实践的发展,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生态维护与建设的需要。对生态资源的无偿使用与“搭便车”行为经济制约不足,刺激了恶意的“掠夺性”生态资源利用;同时挫伤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限制了公众对于生态建设投入的努力,直接是导致了生态利益的失衡和生态状况的恶化。

(二)生态补偿不到位,生态利益失衡,滋生不满情绪,影响社会安定

由于生态补偿法律和政策的不到位,我国生态建设中出现了现有法律无法解决的新的问题,发生了一种利益失衡、不公平状况,即生态建设者、保护者的投入无法得到回报,其权益得不到维护。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在生态各个要素的领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领域,也发生在流域内上下游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这样产生的利益失衡、不公平状况,容易导致生态维护与建设者的心理落差,滋生不满情绪,甚至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定局面。

(三)生态破坏严重,触动生态危机,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如果生态安全问题不解决,不仅造成当代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安定无法保证,还会造成生态问题的代际转嫁,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可逆的深重灾难,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我国人口多,人均生态资源较少,且生态破坏严重。生态

破坏严重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惩罚,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危机的迫近引起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生态补偿促进生态维护与建设,不仅是为增强自身综合国力,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重要条件,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世界生态安全,对全人类环境事业负责的精神状态与切实行动。

三、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确立生态补偿的宪法地位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而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只有明确生态补偿的宪法地位才能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宪法关于生态保护的规定,是生态补偿的立法依据。在对生态危机的法律对策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生态保护条款列人宪法。

我国《宪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确立生态补偿的宪法地位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产权进行严格的界定。所以,建议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应在原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的分散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将因生态保护所得的补偿直接分配给自然资源经营者和管理者,并建立起责权利相协调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二)完善相关部门法

由于我国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利益纷争,生态环境建设地区与生态环境受益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日益扩大,所以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法律与非环境资源法的法律共同形成的法律体系。建议应该由国务院制定关于生态补偿的行政法规,使参与生态补偿工作的执法者的行为和行政执法过程受法律约束,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生态补偿的程序化和法制化,还有利于提高政府补偿的效率。

对于《民法》,其作为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应建立适应生态补偿的物权制度。建议在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如我国西部地区,实行特殊的物权制度,特别是土地、草原、山林、水面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如延长森林和草原的承包期,将承包权物权化等。

对于《刑法》,按照生态补偿的要求,主要是完善其立法目的,要从保护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转向包括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如果法律中对破坏环境的处罚规定没有达到一定的威摄力,就难以预防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而生态资源的效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其作用不容置疑。

(三)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对生态补偿的规定

《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忽视。目前,作为综合性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其实际上是防治污染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保护自然资源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关于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规定更不够具体明确。由于当时的立法背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偏重于污染防治,只规定了对排污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进行收费,而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

因此要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必要的修改:对《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理念进行更新,引进生态保护的思想。将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上升为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范畴, 使国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法制化。并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相关内容,增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比重,改变其偏重于污染防治的现状,从整体上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和利用,强调环境生态功能的保护、恢复和整治。

(四)修改环境保护单行法,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相统一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如:资源有偿使用原则未体现生态效益价值,对开发利用者应承担的保护环境的义务未作规定;有的单行法未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其立法目的;有的法律立法措施过于抽象化,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存在立法空白;另外有些规定法律偏重于经济利益,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补偿的充分实施。

生态补偿法律应与其他环境资源法形成体系,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相统一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减少各部门法之间的适用冲突。对《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自然资源法已确立的生态补偿制度要进一步具体化、完善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对其它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法要增加生态补偿制度,尤其是生态补偿要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因为环境影响评价能解决和满足生态补偿融入环境保护实践所需各种条件,又具备独特的优势和便利。同时,修改环境保护标准中的某些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生态补偿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制定《生态补偿条例》

第8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城市与工矿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露天采矿剧烈扰动了矿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景观要素,对区域土地与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支离破碎的景观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土地、环境等方面亟需研究解决的焦点问题。

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可以用景观设计手段来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的地形、矿业设备、地质遗迹、矿坑、水体、植物等可利用的资源,以景观生态学与相关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对废弃矿山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恢复矿山的生态的同时开展矿业遗迹展示、工业旅游、科普知识教育、生态游憩与观光,以此来完成使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变矿业弃置地为绿色环保公园的目标。

从景观生态学来讲,采矿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利用的区域。在开采前后,采矿地会表现出十分不同的景观。采矿之前,当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具有正常的生产功和保护功能。而开采后景观的稳定性往往会被破坏,景观的改变超出了自然系统的调节和物种的适应能力。因此采矿废弃地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采矿废弃地表现出比采矿前更大的景观异质性。采矿活动实际上就是将原来较为均质的景观进行异质化的过程。开采后的采矿地往往包括采矿点、尾矿、堆场、排土场、采空区、塌陷地等景观类型和厂房、矿井、采掘设施以及道路、水渠、积水坑等景观要素,原本均质的景观变得破碎化,同时具有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典型镶嵌格局特征。

其次,强烈的干扰会超出了当地景观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恢复能力,干扰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和非乡土固有种优势度的增加等。随着干扰加剧,生态系统自身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会受到破坏。

第三,由于采矿地及其周边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采矿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区域生态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连续,如水的过程、物种迁徙的过程,同时造成污染扩散。

露天煤矿废弃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景观的破坏,同时也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恢复与现代景观设计改造手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本文就是从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尊重场地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与景观并重之,尊重并科学分析矿山废弃场地的景观特征,采用保留、利用和改造等手段,将场地上典型的景观保留和保护下来,注重矿业历史、遗迹、文化信息的保留与采集。

矿山生态恢复是考虑矿山开采前的原生态条件和采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征,应用生态学原理,在采前、采中和采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一个良性的矿9 山生态系统的活动。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定义为:“指在废弃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自然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指导因采矿活动所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进而服务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等理论与实践活动”。

矿山废弃地景观更新指对因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的,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它主要包括采空区土场、废石堆、尾矿等矿业废弃地(包括采矿点、尾矿、堆场、排土场、采空区、塌陷地等景观类型和厂房、矿井、采掘设施以及道路、水渠、积水坑等景观要素)的利用、改建或再开发,整治,保护以及“人性化”设计。因此,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再利用是指在对其进行生态恢复设计的基础上,用景观设计的途径通过对矿业元素的利用、重组,整合现有场地的矿业景观资源,再现矿业文化艺术价值,条件成熟可将其利用为极具观赏、文娱

休闲、科普教育等价值的园林景观形式。

面对为日益严重的世界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目的是使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如今,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宗旨是既不污染环境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同时也能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经济过热会带来表面的繁荣,但随之会带来严重生态破坏和社会动荡,这种发展模式只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污染和破坏,生存质量下降,最终导致环境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的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我们应该考虑将自然资本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的措施相结合,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措施。同时必须考虑规划设计的因地制宜,因地造景和考虑节约成本。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矿山废弃地以及再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旧资源,如废料,废金属,废砖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废旧资源,使这些工业废料能够再次物尽其用。例如,工业建筑拆迁后产生的碎片可以用于路面或建筑物的墙面装饰材料。一方面,经济上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景观规划后也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色和风貌,而不是完全新建的花园,这样的铺路材料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对于重点的特别能代表时代的废弃工业,特别要注意保护性原则。工业遗存的非再生性特点,决定了它们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对它的保护是任何形式的规划和再利用必须先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以前矿山废弃地给人印象始终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但正是这些破乱的工业遗存,直观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这些可以规划和再利用的工业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工厂、矿山、精炼厂、仓库等一些和投入生产,运输和其他所有行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活动。

市场性原则主要是指在矿山废弃地景观资源再利用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必须先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准确的了解当前市场空间的需求和风险程度,并结合当地居民的消费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的确定规划利用的规模、主题和进度。

该原则要求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的内容、满意度、趋势和发展规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9篇:生态恢复的原则范文

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生态修复是一种时间长、见效慢的工程,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投入资金,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必须考虑到方案措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复方案应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能够承受的资金范围之内,超出资金范围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没有实施的意义。这就需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各项措施的成本,制定稳定的、持续的生态修复方案。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

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

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

(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2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模式

新疆的荒漠—绿洲区是绿洲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的耦合带,这一地带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干旱地区生态破坏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在荒漠—绿洲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应该以绿洲区的保护作为第一道屏障,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工程措施当中,应该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干旱地区薪碳问题和建筑材料问题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材料在原来的生活习惯当中主要取材于干旱地区的各种植物,如胡杨等等,因此在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当中,满足当地居民薪碳和建筑材料的需要能够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荒漠—绿洲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主要工程措施有建设防风、防沙林带,设置网格沙障固沙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措施。

其次,在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好荒漠—绿洲区过渡地带的各种植被,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如胡杨等,在此基础上施行“退耕还林(草)”,注重调整人地关系,同时减少绿洲放牧数量,实行牲畜圈养,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

3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

水是万物之源,有水万物才能生存,水生态系统对于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做好其它生态修复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当中,关键是做好水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在这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各大城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之外利用管道将污水排放到沙漠地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干旱地区城市污水的排放问题,又能解决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透过地表的净化能力还能涵养干旱地区的地下水,改善干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