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思政实践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实践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实践方案

第1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 师范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 建设方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加快教师能力建设的步伐,抢占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通过建设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以使师范生获得更加全面、先进、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师范生进行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变提供培训资源,已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设计思想、建设目标、项目需求及其功能等方面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设计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将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各种技能与教学法、课程和学校组织等方面的新理念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能力结构,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以现代教育媒体及现代教育资源为核心,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教育技术接轨,又要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针。

基于此,该实验室的建设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实用性。要通过现代化硬件和先进、实用的软件相配套的教学条件建设,改进思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认知力、品德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其教学法、合作、领导能力及使用信息和传播技术以创新方式实施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等方面的技能。在继续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讲授理论知识、口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通过研讨、活动和协作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观念和能力;在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好开展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在重视帮助学生掌握传统主要是阐释课本内容的备课能力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建设、管理、扩展和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使他们在踏出校门之前就以训练有素的姿态完成整个教学、管理和科研任务。

二、建设目标

努力建成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实验教学内容丰富、任务饱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基础技术实践基地。该系统应提供不同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研究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走数字化、网络化道路;力求信息资源共享;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共分三个子实验室:教学资源开发与网络教学技术能力发展室、微格教学与现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室、个案工作与资源管理能力发展室。同时以独立网站为建设载体,创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各实验室相对独立,能单独完成各自的教学、科研任务,又依托交换机而构成一个局域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三、各实验室的项目需求和功能分析

(一)教学资源开发与网络教学技术能力发展室

1.项目需求分析

实验室规模:同时满足60人左右实验要求。

实验室设备:计算机、操作台、摄像机、数字电视机、投影机、功放机、编辑机、转换器、打印机、刻录机、硬盘阵列、服务器、中控、电动屏幕等。

2.功能分析

(1)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电子模拟环境测试题的编制;本埠及发达省区优秀教学法案例的采集及编集存档;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与成果电子版展示;教学评价电子测评软件开发;优秀教学课例电子版展示;教师能力测试软件开发。

(2)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制作。PowerPoint、Flash、Photoshop、Authorware、3D MAX软件的网络课件制作语言的深入学习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制作,视、音频信号采集等,是教师、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多种软件模式,制作CAI课件的主要场所。该实验室主要依靠交换机共享视音频资源,加工制作课件作品、刻录光盘、在局域网上。

(2)电子模拟环境下教师素质的拓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设计相应的训练措施和方法,在该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能力拓展的基本技术训练,如教学设计训练、课题讲授能力训练、课题组织能力训练、班主任能力训练、课外组织能力训练、校本教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形成和提高有效驾驭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3)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包括网络CAI课件的运行测试,网络CAI运动环境研究,网络CAI课件设计模式研究等。本实验室负责局域网的常规运行,以培养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为宗旨,抢占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制高点,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教学成果的展示。结合学生各实习点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配合摄录系统和综合实验室的大屏幕投影系统将过程记录、再现,事后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同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建立资料数据库。

(二)微格教学及现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室

1.项目需求分析

实验室规模:同时满足60人左右实验要求。

实验室设备:该系统主要由记录角色扮演的摄录像设备、观看录像反馈的放像设备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设备硬件等组成,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摄像机、摄像头、视音频采集卡、调音台、采集广播机、无线话筒、影碟机、复印机、打印机、扫描机、刻录机、磁盘阵列等。

2.功能分析

(1)录像观摩。利用可视会议系统及大屏幕投影系统观摩教学名师、任课教师的示范课及学生模拟教学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执教案例和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追求教学艺术的意识。

(2)场景再现。根据教学计划,提供一些情景和相关的人员、环境,组织实施一些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机会体验并着手解决他们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典型问题、危机或困境,训练学生达到应对各种紧张局面的要求。

(3)微格教学。充分利用微格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小组训练、实时录像、教师巡视等功能,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中进行教学能力(系列)训练,主要包括:基础教学技能(观察、倾听、思维、口语表达、书写、教态和教师礼仪等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导入、讲解、说课、结课等技能)、多媒体辅助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选择及有效应用)、导学技能(课堂教学组织、个别指导、问题情境设计、探究学习任务设计、活动组织等技能)。

(4)反馈评价。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时双屏监视,评价系统采用计算机设备,并与交换机连接,接轨校园网或INTERNET网络。记录方式采用硬盘存贮,或刻录成光盘,方便角色扮演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光盘进行自我反馈。指导教师和专家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络平台在线点评,数千观摩者在终端机上共同受益,功能扩展到远程教育领域。

(三)个案工作与资源管理能力发展室

1.项目需求分析

实验室规模:20平米左右的工作间。

实验室设备:计算机、操作台(具备针对实验室二的监控、对讲,图像切换、编辑等功能)、打印机、摄像机、办公桌、文件柜、网络服务器、光盘库、磁盘阵列存放室。

2.功能分析

(1)个案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就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项进行的个别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个案工作可以通过玻璃幕墙被微格教学及现场教学训练实验室和虚拟情景训练及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的学生观摩学习。

(2)资源管理。负责对整个实验室的工作信息进行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综合管理等工作任务,包括学生训练监控及摄录;教学、训练资料保存与处理;教学资源管理。

(四)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室的网络化建设只有以独立网站为建设载体,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核心服务。网站内容主要应包括七个基本网页:实验理念、实验室师资、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开放运行模式、虚拟实验室、实验室评价模式和实验室间交流。

该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后,将承担以下主要功能:

(1)多媒体素材的采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信息媒体资料的分类保存;自制多媒体课件的存档;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卫星电视信号的收录等。该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专业图书馆的电子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体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可靠、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料,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2)全面解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标要求,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进行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培训,以论坛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

(3)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室、宿舍、家里登录访问教材,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阅读电子教材、观看视频或其它可视化技术讲解,可以使用在线考试系统来检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四、其他问题

(一)本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网络系统工程,内容相当丰富,对各种软件与设备的设计和配置的要求都比较高。

(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实验室的建设要大力整合优势资源,聘请各地知名教师担任客座讲师。

(三)力求办成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是为教学服务,在服务好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四)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研究和交流条件,把实验室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庆华,张景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训练模式重构邹议[J].电化教学研究,2009,200,(12):102-109.

[2]王学灵.师范院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03-106.

[3]孙连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第2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第3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媒体化实践教学;教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96-01

一、思政课媒体化实践教学法的思路

人类思想与其交流工具是同步发展的,用什么样的交流工具(媒体),就会有相应的思想认识形式和内容。语言文字使我思想交流准确化、高效化、传承化;广播电视有视听化、大众化、统一化特性;演示技术有多媒化、直观化特点;网络信息有互动化、社交化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喜欢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媒体宣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媒体作为观念的世界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生机作用,是我党宣传和发展理论的主要途径。媒体形式上是一种交流工具或技术,其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与话语权的保证。开展媒体化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媒体能力,感受思政课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能自由表达思想。先进的思想需要媒体技能。联合国定义“功能型文盲”标准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口头文字的方式沟通、交流和表达思想,还要信息化、数字化和媒体化的方式来交流表达思想,实践证明,学生更喜欢用信息媒体的方式交流表达。09年沈阳工程学院思政部通过学生社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改革探索,开发了学习、组织和评价方法成熟的演讲、辩论和调研等实践活动;10年利用博客进行演讲、辩论、写作、调研等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媒体化实践教学有了初型;11年在教学班尝试人人演讲、人人辩论、人人写作、人人调研获得成功;12年将各类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都以网络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评价,获得成功;13年为不占用日常理论教学时间,开发了实践教学网,网络演讲、网络辩论、远程答辩和网络调研系统完善;14年人人视频和人人媒体的实践教学方案试验成功,宣传从静态图文走向动态演示的全息媒体,学生与社会组织或个人普遍受益。

二、媒体化实践教学有五大特点

第4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对接途径

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专业是其发展的品牌,因此对专业课建设高度重视,而人文基础课则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政课。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思政课和将来找工作关系不大,这是形成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相对接。而实质上二者本就一致,学生希望未来在社会中能发挥所能,有好的发展;而思政课是以育人为目的,求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那么,二者的对接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即就业。本文就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专业谋发展,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更新理念,正确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是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高职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真正结合起来。思政课如何能摆脱目前的不利因素,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形成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中来。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对思政工作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要与一切与学生培养相关的课程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要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增加思政研究厚度;要将思政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企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等等。只有将思政课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才能提升其影响力,达到效果最优化。

“大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与相关课程、部门、团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主线就是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有效对接。无论结合的对象是谁,只有将思政课、专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进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才能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思政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立足专业,将高职职业性的典型特点在思政课中突显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度不深,甚至脱节。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自己教授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将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也就很正常了。

而事实上,思政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二者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要求。思政课只有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在思政课中所需要的东西。思政课如何能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群

既然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和灵魂,专业的设置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群就要先有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进行具体对接。对学校主要专业群的了解可从三个层面:社会和行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1.结合社会和行业深入了解。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针对行业、为服务社会而设置的,而社会和行业又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从宏观上了解本学校各大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引入思政课相关内容中。

2.结合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教师无疑是对所教授专业最为了解的,对各大专业群深入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学习。专业课教师会对各专业有具体的了解,将从微观上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各个专业进行指导。

3.结合学生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和具体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了解的只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率高不高,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多注重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待遇,而忽略该职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后,才能有的放矢,结合社会或行业需求、专业课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能体现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的结合,但在实践效果上不尽如意,所以在有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要对具体的结合方式进行创新探讨与实践。目前思政课基本上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融入专业课建设,将会真正显示出思政课的生命力。

1.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互动制度化,共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作为基础课中的分支与专业建设间相对独立,教师间交流甚少,即使有交流,也未形成制度化。思政课侧重德育,专业课侧重技能,各展所长,但是,在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却存在欠缺。现在的用人单位既看重学生“知识、技能”这样的硬实力,也越来越看重“沟通能力、性格”等软实力。如何让这一硬一软相得益彰,首先就要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互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形成制度化固定下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互动都需制度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可相互融入彼此的教学设计中。

2.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进行模块教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再将每一模块的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对接,以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为选取、补充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职业性。活动方案的设计以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把服务、学习、教学结合起来。只有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能为他们适应企业、立足社会提供强劲动力。也只有学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对专业课建设起到服务和支撑作用。

3.结合专业引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情景化。一般专业课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多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思政课的大力推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贴近企业生活。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使用的,如果选择的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或与企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则会被吸引其中,产生共鸣。其次,教学课件中引入的图片、视频展示企业文化。现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都会借助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实训前能接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最后,实践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以调研、讲座、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够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将企业生活的情景模拟再现,这样能够大大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相融合,立足专业谋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思政课有用、实用、好用,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如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Z].2010-03-19.

[2]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9-01-14.

[3]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第5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东方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依托。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认识,从而达到“以知所用”、“以践所学”的目的。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4]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第6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64-02

21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条件。因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既是社会进步、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的发展诉求,在教学中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一个核心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注不够,有时甚至抑制一些喜欢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学生,偏重于培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重视有余, 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关注不够。“05方案”实施以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 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觉悟、创新的情感、创新的意志,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智慧,同时指引着大学生创新的方向。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实践教学在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优势[1]。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受大班额教学的限制,教师处于主动灌输和引领教学的地位,学生主要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在活动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导和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政课每项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个人创意、小组合作、团队竞争,发挥出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竞争与合作中,不同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给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创新需要一定的空间,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真正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并不多。实践教学很多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场地也不受限制,形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自由掌握的空间大大增加。有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就能够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大大增强创新的热情。

二、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2]。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水平,以及创新主体的经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一)以激发创新主体意识为目的,借别教育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主体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大学生只有被激发出积极的创新意识,主动自觉地参与创新过程,才可能产生创新活动。性别教育针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期待、社会角色、性别优势开展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了解和认识。思政课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性别教育,强化性别主体意识,继而激发创新主体意识。例如针对女大学生可以布置“我最欣赏的女大学生”节目制作、“最美女性大家谈”专题论坛、“现代气质女性之我见”宣传展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辩论赛等实践教学作业,通过让学生去思考、搜集、对比、筛选、点评、概括等,获得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从而激发女性主体意识,克服潜在的被动服从心理,主动投入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去。同样,针对男大学生也可以布置类似的性别作业,通过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学习模仿增强创新主体意识。

(二)以启发创新思维为目的,借鉴同伴智慧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中介,创新思维要求在思维过程中, 破除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积极采取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任务,充分借助同伴教育的力量,多角度碰撞学生的固有思维,促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可以结合第三章开展“我的人生”“我的大一生活”等征文比赛活动,学生通过同伴之间不同的选择,对比别人解决困难的态度,从而启发自己的人生道路,改变自己旧的思维模式;结合绪论部分和第一章开展“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我的理想”等设计大赛或演讲比赛,促成学生对未来思考的创新;结合道德和法律部分开展“道德之我见”演讲比赛、“老人摔倒扶不扶”辩论赛等,通过对社会现象多角度解读,对道德法律的不同理解,触动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创新道德法律思维。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借助任务驱动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最终成功。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任务驱动以分组完成的方式多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网上红色之旅”“我爱我家乡”等任务,请学生担任导游,规划线路,介绍景点;布置“心海拾贝”杂志、博客撰写任务,让学生尝试担任编辑、策划、博主、作者;布置“时事魔镜”“一周有话说”等主持栏目,请学生担当主持人、节目策划、撰稿人等;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布置相应任务,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布置“中国风”服装设计展;多媒体与网络制作专业,请他们制作“大学生道德、法律”网站,承担网站编程、美工、设计等职务。以上种种完成不同职业任务、担任不同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途径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

思政教师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引导整个创新过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主体。思政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掌握相应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同时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善于吸收和综合各学科的最前沿知识,把握时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看世界[3]。思政教师可以逐渐积累创建一个实践教学创新实例库,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案例库中储存几个和学生专业相关、反映时下热点话题的又能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案例,这样搭建出来的案例库既方便教师相互借鉴,又容易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不断完善创新方案,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二)改革考试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认真实践都是保障教学的最后成效和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时并不主动,特别是一些小组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更是全程围观,出力甚少甚至没有参与。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考核评价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考核无关,则部分比较功利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所以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教师在考核时除小组成绩外,还要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实践参与程度、成果创新贡献等。

(三)学校应创设宽松环境,支持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表面上看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相对轻松,但实际上任务量要大大多于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方案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主持、活动后的总结概括和收集整理。但是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工作计量办法,并不利于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创新实践教学。同时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资金、人力和物力,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应该高瞻远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对教师工作量的计量和考核增加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安排要更有弹性,为教师的校内外实践提供便利。高校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培训和再教育,搭建各种创新教育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卿敏.论创新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

坛,2004,(11).

[2]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

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第7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就业;整合

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备受关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0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何另辟蹊径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样,思政课的教学在新时期下也面临着变革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这个途径进行探究,结合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试图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性,从中提高两者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整合的重要意义

(一)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面认识

1、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普遍比较高。从开设的时间上看,思政课大多开设在高职院校的大一学生,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教育作用,加强他们对大学的功能的认识作用和指引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讲,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思政课。从开设的内容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涉及学生大学生活,追求理想信念,继承爱国传统,领悟人生真谛,注重道德实践,加强法律教育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科研工作。从学生的评价上看,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居于中上等水平,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2、思政课的教学还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看到思政课所带来的正面的作用,但要注意到思政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我们该如何提升本课程上升空间和趋势,倡导社会正能量,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深思的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浮躁的风气的影响下,单纯地依靠书本的知识,思政课的教学略显疲软,难以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对信仰信念的认识不足,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存在彷徨犹豫,也导致了他们对思政课的理解时,存在一定误区和偏见。

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困惑和尴尬。尽管我国的就业指导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就业指导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价值,提升就业竞争力上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从实效性来看,我国大学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形同虚设。许多相关的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并没有真正的被学生所了解和熟悉。许多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也并没有实现被所有的学生所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想仅仅依靠大学生就业指导来找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二)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整合的必要性

1、两者的共性。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思政课也不断地在发展和改革。思政课内容非常丰富,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社会实践,增强理论思维,获得人生智慧,找准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学既要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又要适应高职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是光适应还不够,还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同时,高校的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在理工科院校,可以借助于思政课这个平台,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象牙塔里面,存在着所学的专业与未来工作的不对接的问题,存在着对未来前景的迷茫和迷失的问题,对求职过程中的应试技巧和必要的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了解等等,这样,就凸显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桥梁的沟通协调作用,凸显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导向指引作用。所以,思政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者都是注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明确人生的定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两者的个性。我们要关注两者的共性,但更要注重两者的区别,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两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时间上来看,思政课主要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对新生的入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即将毕业的情况下,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思政课开设在大学生入学的时间,就业指导大多会开设在大学生毕业的时间。两者在时间上可以进行一个有效的衔接和探讨;从角度上来看,思政课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和社会热点展开分析,通过课堂的讲授让学生深深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寻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这对就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偏重于对学生的自身的价值的探寻,从而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的定位分析,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从长度上来看,思政课具有长期性,因为其跨度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覆盖的时间是一年以上,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短期的,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整合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我们就分别从把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整合的可行性方案的研究

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入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整合的分析。

1、从课程导入上。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进行有效整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结合,而是两者有机的整合。一是在开设的目的上,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两者的共同性,都是让大学生深刻明白大学的含义,进行人生规划的重要意义。二是在开设时间上,能否把开设这两门课进行前后有效地衔接,或者同时开设两门课程,或者承前启后的开设这两门课程。三是在开设内容上相互呼应,让学生能够尽早了解思政课与就业指导息息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社会、家庭、学校、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三观”的教育中融入就业观教育;在理想信念中融入职业规划;在职业生活中融入就业形势的分析;在法律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的树立;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中融入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等等方面。

2、在其他方面上,思政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讲授课程老师的互补性,思政课主要是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主要偏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大多来自于行政副主任、辅导员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辅人员,主要偏重于实践的学习。其次,在专业的发展上,思政课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专业课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不一样的。最后,思政课是公共基础课,覆盖全校大一新生,具有广泛性,而担任就业指导教育的老师多为各院系的老师,具有专业性。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整合的创新性方案的探讨

同样,大学生就业指导也对思政课存在着重要意义。其实我们可以运用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创新性思维的拓展,从而形成系统的整合模式。

1、在重视的程度上,首先,学生要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要让大学生明白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的素质息息相关的,明白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大学生非常关心就业问题,这样让大学生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明白思政课对他们人生的有着重要影响,深深理解这课程对他们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他们造成的负面情绪。其次,系部要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系部要重视思政课所覆盖的深刻内涵,更要重视思政课对学生人文素质道德的培养。最后,老师自身要重视两者的深刻内涵。思政课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除了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之外,更要注重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注重对他们细心的观察,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把对学生的热情转化为真正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的环节中去。

2、在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上,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出现了变化,以往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工作经验。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大学生的负面事件,我们看到个别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所以,现在用人单位尤其看重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积极学习、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抗压能力。毕业生的性格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针对理工科的院校来说,学校更多重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大学生本身缺乏对就业的正确认识与理性思考,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不善于换位思考,容易在团队中产生矛盾等等问题。这些用人单位要求的变化,也促使我们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变化。通过思政课这个渠道,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尤其要大力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例如:组织一些小活动,开展一些人文素质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活动等,帮助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对帮助大学生塑造优良的性格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君,思想政治课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上的作用,高职高教研究,2009年8月号下旬刊。

[2]焦凤梅,高校思政课在社会思潮引导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3]杨少英、朱艳丽,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德育研究,2013年5月。

[4]贺山青,论“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年3月。

[5]刘绍冰、姜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关性的调查报告,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2月。

[6]孙宝民,浅析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中国人才,2013年3月。

[7]蒋玉华,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微,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8月第4期。

[8]李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的建设和探

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2013年22期。

第8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第9篇:思政实践方案范文

【关键词】过程论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23-03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依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想真正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科学解读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在诉求和现实境遇的基础之上,科学探求其实践教学过程的特点,不断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创新。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备了前提,因为作为系统的构成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过程论思想认为,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活动阶段、活动环节,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主题,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式进行的建构性实践活动,是教育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就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意识活动的基础之上,教育者所进行的根据事先编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择用相应教育方法,向受教育者传递教育内容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系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是教育过程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诸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效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因此,研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践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实现。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以育人为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那么这一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即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教育者施教的实践活动过程、受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受教的实践活动过程。这四个子过程的依次开展,构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实践教学过程的发展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者也即实践育人队伍的发展性上。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具有实践育人的职责,因此各高校都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培养高校教师成为具有丰富实践育人经验的专门人才,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这是一个发展性、动态性的实践活动过程。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即大学生的实践效用具有发展性。高校大学生是实践活动的对象,也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思想、精神、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引导,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多进行正面激励和影响,最终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性体现在实践育人机制构建的可持续发展上,也就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创造有利的实践育人环境,对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要素进行调节,最终达到各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在实现实践教学育人的目的基础之上,必须促使实践活动机制本身不断优化,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而达到实践育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二)情境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要以教育环境、教育情境作为基础和依托,也就是包含实践参与者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过程。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的情境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对实践活动过程,对实践活动目的和实践活动内容所展示、所蕴涵的理想和信念,对实践育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的对实践教学的兴趣性和参与性,对实践主体大学生的爱护、尊重等友好态度,既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力量又是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喻含意义具有意义充实及意义放大作用,关键在于实践育人的主体大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认同和强烈的参与欲望。因此,应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为契机和依托,紧密围绕一个主题,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三)系统性。系统性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实践育人的效用。系统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校内、校外和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都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应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环节,优化实践活动的各要素,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面素质育人的实践教学联动目标。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境遇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割裂教学过程整体性,实践教学碎片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实中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高校领导关注点存在偏差,认为思政课并非专业主干课程而有所忽略,在教师人员配置、资金投入、课时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只能采用看电影、开座谈会等简单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流于形式,割裂实践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同时上级思政课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和统一的实施标准,每年例行的思政课队伍建设及教学成果检查评估,力度不够,缺乏指导和统一的实施标准,以评促建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学碎片化。

(二)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教学片面化。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感兴趣,实践教学组织开展困难。随着高校多年持续的扩招,多数院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简单枯燥的实践形式不感兴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效果。同时由于高校实践活动的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往往力不从心,实践教学片面化,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过程衔接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化。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规划,进而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想目标。但现实中某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仅局限于在校内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校外也仅限为数不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供开展,但由于组织、交通安全、资金及基地接待能力等问题,实践教学过程衔接不明确,没有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联动机制,实际上也很难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实践教学课时及全员参与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组织观看爱国影片、选派部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一形式。

(四)内容与形式脱节,实践教学效果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都是围绕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而展开,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但现实中部分高校过度强调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忽视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基地的建设,进而无法组织思政课授课年级所有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破坏,进而未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

三、过程论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过程论思想重视育人过程情境化和育人目的的发展性,这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路径和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基于此,本文以实践教学过程育人为载体,将实践教学效果的育人、培养道德践行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4E―2U”新模式,包含保障机制的联动构建、环节过程的优化配置、活动载体的方法创新、综合能力的全面拓展四个要素(“elements”)模式和反馈、反哺两个控制单元(“2Units”),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模式分析。可从基础点、立足点、突破点、落实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1.基础点:保障机制的联动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联动保障机制的构建。一是高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担负在实践中育人的责任。在高校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增加投入、加大重视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合理规划,节约成本,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思政理论指导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目标。二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育人。高校大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所呈现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规划和制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实践活动方案,实践工作的环节设计和方法措施,区别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进行实践育人。例如,可以以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三下乡”、社区服务、学雷锋等活动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

2.立足点:环节过程的优化配置。高校应在大学生学业的基础之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二是加强思政课实践育人队伍建设,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加强实践活动机制建设,形成各部门、各实践活动参与者携手育人的实践教学新机制。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方案的落实。五是建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和评价评估机制,确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