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

第1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优化流程,机械通气,气道管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后呼吸道的护理与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直接相关,原有的操作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导致无效吸痰或反复吸痰,不仅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还会造成更多的并发症,如缺氧、心率失常、肺部感染等,对比优化吸痰操作前后的新生儿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 04至2014-03收治的68例性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 04至2014-03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下机械通气6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1例,女性37例,Apgar评分2~7分(严重意识丧失的患儿除外),体重1050~4205g。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备案批准。按新生儿收入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即传统吸痰组和优化流程吸痰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选择密闭式吸痰管,执行按需吸痰,对照组:(1)吸痰前评估按需吸痰的时机,0.45%氯化钠进行气道湿化。(2)气道吸痰时两人配合操作,助手协助拍背及气道湿化,0.45%生理盐水0.5-1ml注入气道内湿化,同时注意固定气管导管以防脱管。(3)操作者在操作前后常规给予100%氧气2-3分钟,待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采用6号密闭式吸痰管。(4)零负压下降吸痰管送入气道深部,遇到阻力后退出0.5cm,边吸引边旋转上提退出,吸痰压力应为低负压(80~ 100mmHg)。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2]。(5)评估气道痰液清除程度。

观察组机械通气患儿采用优化后的气道管理流程进行:(1)吸痰前评估吸痰时机,根据痰液性质选择适宜的气道湿化液,常态情况下0.45% 氯化钠进行气道湿化,痰液粘稠形成痰痂时选择1.25%的碳酸氢钠进行气道的湿化(2)叩击前胸,肩胛间,腋下和肩胛下,通过改变左右侧卧位的方法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引流。(3)操作前后常规提高10-20%氧浓度,使脉搏氧饱和度(sp02)提高。(4)插入的长度=气管插管的总长度+通气接头管2 cm,即吸痰管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

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间的观察指标差异:吸痰前后心率波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吸痰间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3.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x2用检验。P

2、结果

三、讨论

常规的吸痰流程只是按照流程进行气道湿化,而忽视了痰液评估在选择湿化液中的重要性,人工气道建立,患儿在吸气过程中气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及过滤功能,引起气道纤毛运动受限、黏膜损伤、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等问题,因而对患儿实施有效气道管理是必要的。而在吸痰前湿化液的选择则需要制定个性化,在评估痰液性质,当痰痂、血痂形成的病人,选用1.25%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可以改善气道酸性环境,降低痰液的吸附力,促进痰液的排出,湿化效果优于常规生理盐水[9]。同时结合肺部物理护理对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护理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翻身,护理可以解除呼吸道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促进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通气状况。胸部叩击利用外力传导震动,破坏黏稠痰液的表面张力,痰液松动促进痰液排出。吸痰前后浓度调节上由100%氧浓度调节至原有吸氧浓度值增加10-20%,以防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引起的吸人性肺不张、氧中毒、肺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后果。在吸痰方式选择上,由深层吸痰改为浅层吸痰法,深层吸痰方法容易引发窒息、缺氧、呛咳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10],优化后的浅层吸痰方式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应用时,不仅能够有效清理管腔及管端分泌物,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改善通气,还可降低气道黏膜损伤、吸痰后烦躁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1]。长期的吸痰刺激易致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炎症,从而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使吸痰次数增加,而吸痰次数增加更加引起破损,长期反复的吸痰操作最终导致气道变狭窄,更加不利于气体交换,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优化后的气道管理流程重视了吸痰的舒适度、避免了反复吸痰对新生儿气道的刺激,使吸痰后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减少,也避免了氧饱和度低下导致的脏器供氧失调。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大幅度变化,可导致颅内出血、心动过缓等发生率增加,还易造成新生儿死亡或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实验验组吸痰过程中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浅层吸痰对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干扰相对较小。综上所述,优化后的操作流程具有吸痰时间短,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幅度小,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减轻对新生儿气道的刺激和黏膜的损伤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钰,樊彬,王亚关。等.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方式的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659~660

[2]古爱香,黎红梅,齐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3):512~513.

[3]段修玲.小儿机械通气吸痰59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3):37

[4]Koeppel R.Endotracheal tube suetioning in the newbor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l J 1.Newbom Infant Nurs Rev,2006,6:94-99

[5] 曾娟.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8C):2202

[6] 严纯雪,陈园妹,贾玉双,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研究[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2,16(2):81―83

[7]古爱香,黎红梅,齐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3):512~513.

[8]Yu WR,Xu SQ.Related Factors analyzing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duced pulmonary infection [J].Chin J Misdiagn,2001,1(9):1329.[俞琬如,许淑琴.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9):1329.]

[9] 张淑敏,李丽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湿化液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B):48―49.

第2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3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60-02

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有效措施,患儿气管插管后气道内出现的分泌物不能自行清除,及时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有利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内吸痰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开放式吸痰操作复杂,往往需断开呼吸机,使氧气供应暂时中断,导致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发生变化,病情增加外界感染几率;密闭式吸痰操作简便,可有效解决开放式吸痰出现的问题。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7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33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30min-15d。所有新生儿均持续性通气超过48小时,气管内出现分泌物需进行吸痰。随机将选取的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吸痰前,连接密闭式吸痰系统,同时分别连接呼吸机、负压吸引器与新生儿气管插管连接口,根据新生儿痰液粘稠度适当调节负压吸引器压力。将密闭式吸痰仪器吸痰控制旋钮打开,在气管插管前端0.5-1cm处插入密闭式吸痰管,按压负压控制旋钮的同时将痰液从吸痰管中吸出。若采用湿化液对粘稠痰液进行稀释,可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湿化液,重复操作上述吸痰步骤至干净,即可用生理盐水将吸痰管中痰液冲净,结束吸痰操作。最后关闭吸痰控制旋钮,退出吸痰管至无菌薄膜,关闭吸引器。

1.3护理措施

1.3.1一般护理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若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和血压变化明显等情况,必须停止吸痰,并将供氧浓度提高,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吸痰。密切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情况,以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与呼吸机送气不一致情况。固定气管导管,以免导管扭曲、打折,影响管路通畅。

1.3.2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为免引起肺不张,必须选择适当的密闭式吸痰管型号。每24h换一次密闭式吸痰管,防止细菌感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保证其通畅性,并湿润吸痰管,便于插入;吸痰后,及时冲洗吸痰管,以免被痰液阻塞。为保证通气效果,每次用完后应将吸痰管推到黑线处,减少气道阻力。

1.3.3预防感染新生儿身体各器官正处于发育时期,抵抗力比较低,极易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感染各种细菌。所以,必须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如:①每天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用消毒液拖地,并保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②为免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并进行消毒。③每天用棉球沾生理盐水擦拭患儿口腔、舌面与牙龈。④每隔2h变换患儿,并轻拍其背部,以免产生压疮、坠积性肺炎。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χ±s)表示,P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发生3例(8.5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照组8例(22.86%),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第3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8例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气胸患儿肺部都有原发性疾病,13例因有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而使用气囊复苏史,18例在正压通气时发生。38例中行胸膛闭式引流25例;治愈25例,好转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护理重点包括加强病情观察、气胸的判断,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配合及术后护理、呼吸道护理。结论:熟练新生儿复苏操作规范,配合医生加强呼吸机的管理,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是防治新生儿气胸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气胸;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65-02

新生儿气胸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机械通气、肺部严重疾病的患儿中并不少见。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气胸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31例,女7例。早产儿15例,足月儿23例;其中2例患儿发生2次气胸。发生部位在右侧26例,左侧9例,双侧3例。肺压缩

1.2原发病

肺透明膜病1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0例,吸入性肺炎6例,感染性肺炎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湿肺1例。

1.3发病诱因

因发生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而用气囊面罩加压给氧3例,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1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气胸发病率3.9%),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7例(NCPAP患儿气胸发病率1.2%),无明确诱因7例。

1.4临床特征

本组13例有窒息复苏史的气胸患儿,肺压缩程度

1.5治疗及转归

气胸的治疗原则是少量积气、症状轻,多采用保守治疗,对于大量积气时应立即排气减压,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并发症[1];病情严重者,一开始即放置胸管引流,尽快缓解气胸对胸腔脏器的压迫,挽救患儿生命[2]。主要治疗方法:①胸腔闭式引流:25例肺压缩≥30%,用6号带针胸管(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锁骨中线患侧第2肋间穿刺成功后接一次性闭式负压吸引水封瓶(天台县双星医疗器械厂生产)闭式引流;②呼吸机治疗:11例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气胸者继续机械通气治疗,14例诊断为气胸后因病情危重而上呼吸机治疗。本组3例在常频机械通气中出现严重张力性气胸合并纵隔气肿,改用高频震荡通气;③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给予1~2种抗生素抗感染、氧疗、对症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④转归:治愈25例,好转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

2临床观察与护理

2.1加强病情观察

早期发现及处理气胸征兆:对有窒息复苏史、机械通气、NCPAP、早产儿合并肺部感染及足月剖宫产分娩的小儿,需加病情观察,早期发现及处理气胸征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仔细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突发持续青紫、SPO2急剧降低、血压下降、局部胸廓膨隆、叩诊鼓音,呼吸音减低、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不合拍,心音遥远或移位、皮下气肿等气胸症状出现。如发现上述表现应及时通知医师,在排除脱管、堵管及原发病恶化等原因后,立即摄床旁X线胸片,以明确诊断及时作出相应处理。病情观察非常重要,本组38例中36例发现及时,得到及时治疗处理,2例因发现较晚,并发皮下气肿才引起重视,经积极抢救处理,无效死亡。

2.2急救配合

一旦发生新生儿气胸,肺受压萎缩明显,同时静脉回流受阻,严重干扰气体交换和降低心排出量,若有纵膈移位时,更加重上述变化,是危及患儿生命的急症,及时发现,立即采取降低胸内压的措施尤为重要[3]。本组25例患儿肺压缩≥30%,明确诊断后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以降低胸内压。当发生气胸时,护士需在最短时间内备齐抢救用物及药物,如带针胸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胸腔穿刺包、配备1:10000肾上腺素1支,并置急救车于一旁。置患儿于抢救台上,取头高足低仰卧位,协助医生在无菌操作下立即行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成功后接水封瓶闭式引流。术中应严密观察病情,重点观察呼吸、心率、血压、SPO2、水封瓶水柱波动及气泡溢出情况。术后常规摄床边X线胸片确定引流管位置。

2.3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2.3.1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引流管因阻塞、扭曲、受压、折叠、脱出等原因造成的引流不畅。定时挤压引流管,每隔2h自上而下向水封瓶方向挤压,防止血块堵塞,观察水封瓶中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情况,若水柱波动不明显或无波动,但患者呼吸困难无好转,提示引流管有被阻塞的可能,应及时检查原因,给予调整或重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保证胸管固定牢固,防止脱出,患儿翻身、叩背或搬运时应严防管道牵拉,必要时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患儿翻身、叩背或搬运后应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或受压。水封瓶牢固安置于抢救台架上,液面要低于引流部位60cm以上,水封瓶长管插入水面下2cm,防止水封瓶倾倒牵拉引流管[4]。

2.3.2保持引流系统密闭与无菌

引流系统必须保证处于密闭状态,保证胸管固定牢固、各个接头连接紧密,防止脱落。始终保持水封瓶液面低于胸腔平面60cm,水封瓶及瓶内灭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1次,更换水封瓶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用双钳夹紧近心端管道,引流装置处理稳妥后再松钳,严防气体进入及液体逆流入胸腔。皮肤切口处应每日用碘伏消毒后无菌敷料覆盖,观察切口处固定线是否脱落,以及有无红肿、渗液等炎性症状。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

2.3.3拔管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后,患儿呼吸困难改善,血气分析恢复正常,X线示肺复张,引流管内无气泡逸出,予夹管观察24h,复查X线示气胸已吸收,可拔除胸管。由于6号带针胸管外径只有3.0mm,拔管后皮肤伤口小,不需凡士林油纱布覆盖,用自粘伤口敷料粘贴即可。拔管后24h内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症状。本组25例患儿,其中4例因放弃治疗拔管;21例胸腔闭式引流平均时间43h,最短20h,最长84h,均未并发脓胸、血胸、感染,拔管后皮肤伤口3~4d愈合,不留疤痕,效果满意。

2.4加强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4.1氧疗及机械通气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给予机械通气或鼻导管给氧。11例机械通气过程中并发气胸者继续行机械通气治疗,14例诊断为气胸后因病情危重而上呼吸机治疗;本组3例在常频机械通气中出现严重张力性气胸合并纵隔气肿,改用高频震荡通气;13例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浓度为24%~35%。护士应配合医生加强呼吸机管理,及时调整通气模式与参数,用80%~100%氧吸入加快间质氮排出,促进肺气肿吸收,并应用镇静剂避免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机械通气选用压力型通气方式,通气频率35~40次min,PIP

2.4.2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部分肺被压缩,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机体对气体的需要,需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吸痰。吸痰由有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吸痰管插入深度勿过隆突,压力

3气胸的预防

气胸增加了死亡的危险性,亦是脑瘫的高危因素之一,故预防其发生尤为重要。本组病例中13例(34%)因有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而使用气囊复苏后发生,18(47%)例在正压通气时发生。其预防关键在于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避免早产及过期产,防止宫内及分娩时窒息,生后呼吸道的吸入物如胎粪应及时吸出;熟练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操作规程,气囊加压给氧时,最好接压力计,不可用力过大;避免气管插管过深或反复插管损伤;机械通气治疗中,宜采用较高的频率(40~50次/min)、较低的气道峰压(15~25cmH2O)和呼气末正压(2~5cmH2O),且应严密监护,根据患儿的情况、临床反应、血气结果、肺顺应性及时调节参数,尽量使患儿保持安静,对疑似病例应动态观察,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1-454.

[2]陈宏香,张文明,江栋昌.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1):61-62.

[3]郑琴,刘天福,张梦桃.新生儿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急救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06-607.

第4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气管插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c)-120-0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气管插管作为人工气道进行辅助呼吸在临床上十分普遍。由于新生儿舌体大,会厌位置高而靠前,颈短、喉部软骨较软,且易变形,气管、喉门狭窄、声带及喉黏膜较薄弱,富于血管,很容易被分泌物或黏膜水肿所阻塞等生理解剖特性,给维持呼吸道通畅带来困难,且拔管后易发生喉头水肿,喉梗阻等并发症,造成插管失败。甚至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所以拨除气管插管前后的护理是脱机成败的关键。现将本科的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0月本科气管插管的新生儿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20min-8d。出生时胎龄为30-42周,体重1.3~3.6kg。主要疾病是出生时羊水Ⅲ度混浊,胎粪吸人综合征,重度窒息,早产极低体重儿,其中大部分都经气管插管冲洗吸痰后拨除气管导管,小部分在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看符合I型或Ⅱ型呼吸衰竭,需要接呼吸机维持通气。经治疗,所有患儿均成功拨除气管导管。未发生气管插管并发症。

1.2 护理

1.2.1 插管前新生儿入院后立即放置辐射抢救床,保暖,吸氧,吸痰,监测血氧饱和度。

1.2.2 插管前配合给患儿加压吸氧,复苏囊面罩通气,调整氧气至8-10L/min。试吸痰机,调压为100-200 kPa,戴手套,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再清理呼吸道,吸痰,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气管导管,放入管蕊。

1.2.3 插管过程协助固定头部,使患儿头部尽量后仰,医生一手拇指推开患儿下唇及下颌槽,另一手持咽喉镜伸入患儿口腔,显露悬雍垂,将直型窥视片向前推进,显露会厌,把直型窥视片前端置于会厌软骨下轻轻地插入声门,随后取出管蕊。退出咽喉镜。复苏囊纯氧接气管套管通气,见胸廓抬起,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置管成功。即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通气参数调节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如呼吸频率为40-600/min,吸呼比1:2,压力为20-30cmH2O。用丝绸胶布将导管外露部分固定于口旁。

1.2.4 插管后护理置管成功后,用专用气管吸痰管迅速吸出阻塞气管的分泌物。观察监护仪心率,血氧饱和度值。痰液黏稠,混浊,量多者,用0.9%NaCI溶液湿化气道,每次滴入0.5-1.0ml,复苏囊挤压数次后,再吸痰,观察痰液性质和量。如痰液较多,一次难吸净,隔3-5min再吸。其间用复苏囊维持通气,直至吸净痰液。如果血氧饱和度90%以上,肺痰鸣音减小,血气分析无异常,可考虑拔管。再予头罩吸氧或低流量鼻导管吸氧。经常巡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需要接呼吸机,调节呼吸机参数,调整呼吸机回路管的位置,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

2 结果

实施规范的气管插管护理和及时正确的治疗,3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3 注意事项

3.1 适应证把握

由于新生儿气管狭小,组织幼嫩,淋巴组织丰富,局部易于损伤及感染,稍有不慎,可发生插管后声门及喉头水肿,以致呼吸困难,所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应滥用。插管前应取得家属同意或签名。

3.2 技术熟练

新生儿气管插管人员要求技术熟练,轻柔,准确,快速,避免多次插管,减少损伤。掌握气管型号及插入深度。护士应做好相应配合,如摆放,正确的用物准备等。

3.3 严格消毒

气管插管用物严格消毒,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气管导管要求柔软,弹性好,管壁薄。

3.4 吸痰管质地要柔软

新生儿吸痰管要求质地柔软,开孔要大,管端光滑,侧孔相对较大,便于吸出分泌物,减少气管损伤。

3.5 密切观察患儿情况

配合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发现心跳骤停,全身发绀,即予心肺复苏术,若医生插管不成功,暂停气管插管,即予复苏囊加压吸氧,心肺复苏后再插管。

3.6 适当约束患儿

气管插管后较烦躁的患儿,适当约束肢体,或肌内注射镇静剂,以免不由自主地拨出导管,造成脱管或移位,影响治疗。气管内吸痰冲洗完毕后需要拔管,可予药物氧驱雾化吸入后再拔管。

4 讨论

第5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86-02

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儿常见的合并症,尤其多见于早产儿(32周以下),出生体重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os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是治疗新生儿低氧血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机械通气治疗,目前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5]。而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INPPV)是在NCPAP的基础上给予同步间歇正压,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开展应用,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机后过渡的通气模式,可显著降低拔管失败率[6]。为探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INPPV)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NRDS)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该研究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收入的NRDS新生儿采用SINPPV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该院的50例呼吸窘迫的新生儿,结合临床症状和胸部典型的X线表现,均符合诊断标准。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婴14例,女婴11例,日龄1~36 h,平均(7.2±0.23) h,其中16例为剖腹产儿;婴儿体重1 000~1 500 g的12例,>1 500 g的13例,平均体重(1324±121)g。对照组25例,男婴13例,女婴12例,日龄1~35 h,平均(7.2±0.21)h,剖腹产儿16例;婴儿体重1 000~1 500 g的11例,>1 500 g的14例。平均体重(1 341±119)g。两组患儿在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妊娠方式、以及Apgar评分等无显著性差异,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NCPAP治疗,在吸尽气道分泌物并将预热至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70 mg/1.5 mL,采用无菌注射器连接新生儿胃管,经气管一次性给药100~140 mg/kg,然后用NCPAP进行辅助呼吸,初调值:选择患儿合适的硅胶鼻塞,吸入氧浓度(FiO2) 40%~50%,压力5 cm水柱,氧流量6~8 L/min,吸氧温度在36.8~37.3 ℃。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SNIPPV治疗。按照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在给予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70 mg/1.5 mL后1 h左右进行接管。

1.3 护理

1.3.1 呼吸管理 在行SNIPPV通气时,新生儿气道分泌物会从口腔分泌,故需要给予新生儿正确的,及时清除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呛咳的发生。同时需要定期的吸痰,辅助患儿痰液的排出,时刻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1.3.2 通气的护理 由于新生儿对刺激较敏感,不管是肺表面活性物质还是通气的气体都需要一定的加温加湿处理,保持和身体的体温相似,以减少机体耗氧量,保护气道粘膜。

1.3.3 通气过程中的监测 在通气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SNIPPV压力,以及吸入氧浓度。在通气的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不良繁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严密做好监测工作。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进行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不同时间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各时间点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吸氧分数比值(PaO2/FiO2)与治疗前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pH值、PaO2、PaO2/FiO2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上升,PaCO2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平均为62 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 h,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常并发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及肺结构发育不成熟所致,一般在生后当时或很快发病,并在生后2 d 内进行性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进行性缺氧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存活者,在生后2~4 d 病情开始改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的早产儿,NRDS 发病率越高[7]。但是研究发现,单纯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很难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无气流存在下,很难与肺部充分接触。

早期的机械通气对于新生儿创伤大,易造成肺部的感染,肺气漏以及肺出血等并发症,给患儿的预后带来消极的影响[8]。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创通气NCPAP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患儿治疗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9]。但NCPAP治疗时难以把握通气的流速,且在痰液排出时易造成患儿的咳嗽,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且患儿的通气时间较长,住院时间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该研究采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患儿的咳嗽,通气流速等原因造成通气失败,且大大减少了患儿通气的时间,与该研究对照组的NCPAP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治疗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可行的,且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相比,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秦素芳,蔡家平,严璐.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1): 14-16.

[2] 丁玉红, 邓晓毅, 刘松林. 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33(21):2911-2912.

[3] 栾永刚,董玉斌,曹亚芹.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29):3726-3727.

[4] Danic, Bertnig, Cecchla, et al. Brain haemodynamic effects of nasal continuous aiway pressure in pretern infants of less than 30 weeks gestation[J]. Acta paediatrica, 2007, 96(10):1421-1425.

[5] 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 1) : 27-29.

[6] 杨丽清, 江英, 刘红霞. 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20): 1911-1913.

[7] 乔彦霞,韩丽萍,郭秀霞,等.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 实用儿科学杂志,2012, 27(2):119-121.

[8] 杨建生, 吴本清, 贺务实, 等.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26(5):315-318.

第6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能维持机械通气下的早产儿最佳中性体温的护理方法。方法:将在我院NICU住院的给予机械通气的早产儿10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对在辐射式抢救台上行机械通气下的早产儿,使用保鲜膜覆盖及水床式鸟巢的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儿入院后2,12,48 h的体温情况。结果:使用保鲜膜覆盖及水床式鸟巢组的早产儿,在入院后2,12,48 h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性温度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结论:保鲜膜覆盖结合水床式鸟巢为早产儿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恒定贴身的外界环境,使早产儿感到温暖而舒适,维持了稳定的中性体温。

关键词 :中性体温;早产儿;保鲜膜;水床式鸟巢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44

作者单位:526000肇庆市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李桂花:女,大专,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深体温保持在36.7~37.3 ℃,且体核温度及皮肤平均温度每小时变化分别低于0.2 ℃及0.3 ℃时的环境温度[1]。早产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不能自稳,易偏低,极易遭受寒冷损伤,易发生硬肿症,是其死亡原因之一。据报道,无明显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如能严格掌握温度调节可使病死率降低25%[2],因此,维持中性温度是早产儿在分娩后面临的关键的生理挑战之一[3]。而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由于病情危急,分娩后需要接受复苏、气管插管、穿刺等侵入性刺激,其体温更难保持稳定,往往此类患儿复苏成功后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时,体温偏低,做好此类患儿体温的管理,维持良好的中性温度,是提高其存活率,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我科对在辐射式抢救台上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使用保鲜膜结合水床式鸟巢的护理模式来维持患儿的中性体温,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NICU住院的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共10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36例,女14例;胎龄(32.6±3.5)周;出生体重(1689±316)g;入院龄(48±35)min。对照组男39例,女11例;胎龄(33.5±2.6)周;出生体重(1702±309)g;入院龄(51±36)min。两组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1)出生体重<2500 g。(2)入院后均立即放于已预热的辐射式抢救台上进行机械通气。(3)我科的辐射式抢救台均采用FXQ-4A型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龄、入院诊断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调节病房温度在24~26 ℃,相对湿度55%~65%,抢救台的台温设置在35 ℃。按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的使用方法启动抢救台。患儿入院后即将其放置于已预热的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中央,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由产科转诊已行气管插管的患儿,直接接上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固定四周档板,包上一次性纸尿裤,抢救台肤温探头的金属面直接贴紧患儿腹部皮肤。

1.2.1对照组患儿放于幅射式抢救台的鸟巢内,鸟巢的制作方法:将柔软的婴儿全棉包被(150 cm×120 cm)滚筒式卷成包被条,根据早产儿体型大小,围成一个四周高5 cm的椭圆形圈,在椭圆形圈的上面铺上柔软的毛巾,患儿置于毛巾上。底层包被条的接口枕于患儿头肩部,使颈部伸展,包被条中段围住患儿下肢,四肢靠近身体中线呈屈曲状,摇高抢救台床头,使其倾斜30°,再为患儿盖上大毛巾保暖。

1.2.2试验组患儿使用水床式鸟巢,即在传统鸟巢的毛巾下放置1个未开启的3 L袋盛装1/2容积热水垫(水温37~39 ℃),患儿置于热水垫的毛巾上面,不用覆盖大毛巾;在抢救台的上面拉上保鲜膜,即将保鲜膜从与患儿垂直方向的抢救台一侧挡板拉至另一侧,绷紧,使保鲜膜在抢救台两侧档板间成一水平面,保鲜膜两端直接贴在幅射式抢救台的两侧挡板上,此时,整个幅射式抢救台被覆盖,仅在患儿头侧留10 cm左右的缝隙。操作时注意:覆盖下一张保鲜膜时要先覆盖前一张保鲜膜边缘,使其连接紧密。保鲜膜每天更换1次,如有破损、残缺或弄脏,随时更换。辐射式抢救台的肤温探头要贴紧患儿腹部皮肤,严禁离开患儿躯干,以免台温失控造成患儿烤伤及脱水。抢救台四周1 m以内禁止放置热源,避开阳光直射,避免影响台温稳定性。

1.3评价方法两组患儿放置于幅射式抢救台后即测肛温1次,之后每2 h测量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调节抢救台台温,调节时,每小时升高或降低台温≤1 ℃。观察两组患儿在入院后2,12,48 h的体温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维持中性温度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早产儿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对早产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合理的保暖可以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1]。对于身心严重受创、在机械通气下的早产儿。其保暖重点在于保持外环境的稳定。报道显示,外界环境温度波动,将使早产儿日体温差超过1 ℃,病死率显著增加,尤其为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4]。临床上根据早产儿的体重、病情及成熟程度而选择不同的保暖设施,常用的有暖箱、幅射式抢救台及小床等。对于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常因暖箱的空间狭小而不利于诊疗护理操作,而婴儿辐射式抢救台升温快、辐射传热恒定,利于加温和保温,同时使医师和护士更易接近患儿,便于观察病情、诊疗操作和抢救,因辐射式抢救台是开放式,温度易受对流空气的影响,所以常会出现保暖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在辐射式抢救台档板上覆盖了保鲜膜后,在早产儿的体表与保鲜膜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内环境温度,使对流空气不会直接刺激早产儿的体表而产生体温波动,有效地维持了早产儿体温的稳定性。

鸟巢式护理是国际上流行的用于早产儿发展性照顾的一种方法。水床式鸟巢比传统的鸟巢多了底层的水垫,患儿肢体活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由于水的节律流动,产生类似母体宫内的羊水声,既可促进早产儿有韵律感,也让早产儿得到前庭运动刺激,得到自然的早期干预[5]。水有较大的潜热,具有恒温的作用。水垫温暖而柔软,水垫周围的包被条高5 cm,患儿四肢靠近身体中线呈屈曲状睡在这样的水床式鸟巢内,其体表温度、热量聚集在小巢内不易散发出去,使小巢的环境温度始终处于早产儿的中性温度;水床式鸟巢的大小是为患儿量身定做,患儿肩颈部枕于鸟巢上端使颈部伸展,利于通气及头部固定,使患儿活动范围局限,活动量减少,减少热量的消耗,更好地维持中性体温。

总之,保鲜膜结合水床式鸟巢为早产儿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恒定贴身的外界环境,尤如宫内生活的延续,使早产儿感到温暖而舒适,维持了稳定的中性体温。同时,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照顾,对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87.

[2]封志纯,钟梅.实用早产儿与早产儿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03.

[3]余秋敏,钟春霞,金丽,等.早产儿中性体温的管理与控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970-3971.

[4]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

[5]黄芳艳,林梅,罗秀状,等.水床式鸟巢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44-45.

第7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2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nasal continua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treatment of pneumonia and type I respiration failure in newborns. Methods 54 cases of newborns with pneumonia and type I respiration fail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 into two group with 27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tho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took the oxygen with head net,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asal continua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lood gas analysis main index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system body signs disappearance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96.29% vs 77.78%)(P

[Key words] Nasal continua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neumonia of newborns; Respiration failu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由于新生夯体发育尚不完善,加上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新生儿肺炎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新生儿肺炎若不及时治疗形成重症肺炎后,常常合并有呼吸衰竭,出现肺部通气和换气障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临床上常规治疗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满意,近年来该院对2014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合并I型呼吸衰竭患儿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5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肺炎合并I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7例, 治疗组27例中男16例,女11例;日龄在0.5 h~10 d,平均为3~6 d;出生体重为2 021~3 620 g,平均为(2 342±18.4)g。对照组27例中男15例,女12例;日龄在0.5 h~8 d,平均为2~6 d;出生体重为2 230~3 725 g,平均为(2 395±17.6)g。所有患儿呼吸衰竭类型均为I型呼吸衰竭。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出生体重、呼吸衰竭类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等证实符合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②入院时未满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指征;③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②合并气胸、重度窒息等严重疾病;③严重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④其他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者;⑤病历资料不全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护、保护体温、维持内环境稳定、呼吸道管理、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纠酸、及补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罩吸氧治疗,根据患儿选取合适大小的面罩,将吸氧流量调节至4~6 L/min,氧浓度为30%~40%。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为患儿选择合适大小的鼻塞,然后设置呼气末正压为4~6 cmH2O,流量为8 L/min,调节氧气浓度为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病情甚至加重[3]。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变化、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情况。

1.6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27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27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显著下降,PaO2显著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治疗组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湿音等临床症状体征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生理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不成熟,极易感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全身微小动脉痉挛,出现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出现损伤,若不及时治疗肺炎可演变成重症肺炎,进而并发呼吸衰竭[4],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多以呼吸困难、心跳过缓或过速、皮肤发绀、体温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该病治疗原则以纠正缺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为主[5-6],近年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疾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其是一种无创的呼吸机用于机械通气治疗手段[7-8],其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可减轻呼吸负荷及气道阻力,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使气道保持正压,可有效的阻止气道塌陷,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缓解呼吸机的疲劳,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同时可持续扩张肺泡,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既能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气体交换得到改善,有效的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NCPAP有效的减少了有创通气造成的二次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9]。结合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27例中,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6.29%,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I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是一种无创、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伏东,吴明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111-1112.

[2] 王玉瑛,韩波,高怡玢,等.早期CPAP对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6, 21(1):75-78.

[3] 黄梅,韦丹,何炎志,等.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在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4):247-250.

[4] 李桂新,金伟.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8):951-952.

[5] 徐学英.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10):145-146.

[6] 赵世财,李秀民,赵少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30):45-46.

[7] 焦淑芳.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 29(13):2117-2118.

[8] 李艳.呼吸衰竭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49-50.

[9] 胡婷婷,蔡艳霞,王雅莉,等.系统性护理干预在NCPAP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215-217.

第8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早产儿真菌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收治的真菌脓毒症早产儿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取4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结果 :本研究的41例患儿发生真菌感染的平均出生时间为(15.23±8.43)d,且主要集中为冬夏两季。其中有37例(90.24%)真菌感染时出现血小板下降,有22例(53.66%)经2次及以上血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有39例(95.12%)经PICC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结论:早产儿真菌脓毒症危险因素与低体重、胎龄、胃肠外营养、留置导管、抗生素及呼吸机的使用等有关,而护理对策辅助抗真菌预防治疗,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真菌;脓毒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4

作者单位:517000河源市广东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陈虹:女,本科,主管护师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其他医疗手段的频繁开展,致使我国新生儿真菌脓毒症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特别是早产儿。早产儿是指孕期未满37周生产的新生儿[1],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0%,死亡率占新生儿总死亡率的75%~85%。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大多数医院都建立了专门救治新生儿的特殊病房,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但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自身的生理机能及免疫系统均尚未完善,极容易感染,从而导致真菌脓毒症的发生。为此,笔者就NICU内早产儿真菌脓毒症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本病的有效防治提高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NICU内收治的真菌脓毒症早产儿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取4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且所有患儿均经我院临床确诊。所有研究对象完全符合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且患儿临床资料完整,其父母或监护人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

1.2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法,整理记录患儿的病历资料,包括胎龄、日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基础病、并发症、住院时间、病原菌培养情况、实验室检查及药敏结果等。真菌鉴定采用科玛嘉培养基与酵母菌鉴定试剂条ID32C予以分析,药敏测定采用Fungus3真菌药敏板条予以分析[2]。相关操作均由我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最后根据患儿的病历资料,归纳分析NICU早产儿真菌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及适宜的护理对策。

2结果

2.1资料分析本文41例真菌脓毒症早产儿均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且患儿临床表现众多,主要为反应差、拒乳、氧饱和度下降等,其他临床具体资料详见表1。

2.2结果分析本研究的41例患儿发生真菌感染的平均出生时间为(15.23±8.43)d,且主要集中为冬夏两季。其中有37例(90.24%)真菌感染时出现血小板下降,有22例(53.66%)经2次及以上血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有39例(95.12%)经PICC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真菌药敏结果显示,40例患儿对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均敏感,仅1例对伏立康唑与伊曲康唑产生耐药。本组患儿多接受过机械通气、PICC导管与抗生素治疗等,病发后停用抗生素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支持治疗及适当的护理干预,结果好转8例(19.51%),治愈33例(80.49%)。

3讨论

3.1病理病因脓毒症即脓毒血症,就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化脓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器官引起的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通常情况可由人体任何部位的感染而引发出现此病,一般在临床上多见于肺炎、腹膜炎、胆管炎、泌尿系统感染、蜂窝织炎、脑膜炎、脓肿等。早产儿在NICU住院期间,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早产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大量敏感菌株被杀灭,真菌等致病菌得以繁殖生长,因而易引发真菌感染,致使真菌脓毒症的发生。

3.2危险因素(1)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身体器官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下,大大增加了真菌侵入的可能性,本研究中有28例(68.29%)真菌脓毒症患儿的出生体质量均低于1500 g。(2)胎龄。虽说本组患儿均为早产儿,但胎龄≤33周的早期早产儿有29例(70.73%)。(3)胃肠外营养。早产儿的胃肠外营养十分关键,可有助于患儿肠胃功能、肝胆器官的发育,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4)留置导管。这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与留置导管破坏患儿皮肤黏膜屏障,降低患儿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从而增加感染概率[4]。(5)机械通气。作为NICU患儿维持呼吸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利缓解患儿的病症,可为患儿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条件,但机械通气也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增加患儿感染机会,尤其是PICC导管真菌定植。(6)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早产儿而言,预防性广谱抗生素用药可致使患儿耐药菌增加,而NICU早产儿的抗生素用药级别无限上升,从而导致真菌群不断滋生,最终引发真菌脓毒症的发生。

3.3护理对策(1)做好基础护理。保持新生儿病房环境卫生的清洁、通风,维持室温24~26 ℃,相对湿度55%~65%,每天定时空气消毒,有条件时将足月儿和早产儿分开放置。加强早产儿眼部、脐部、臀部和皮肤护理,避免感染。提倡发展性照顾,减少不良刺激,促进早产儿体格和精神的正常发育。(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各种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端的温度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3)用药指导。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耐药性菌群的恶性增长,从而诱发感染,因此抗生素的使用需严格控制,切忌盲目使用,最好经药敏检测和血培养后,合理使用抗生素。(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医护人员要注重自身的日常卫生(如手、衣服、头发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探视制度,同时还需要重视NICU环境管理,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感染的几率[5-6]。室内物品定期清洁、消毒、更换,防止交叉感染。强化洗手意识,提高洗手的依从性,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5)落实专科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和选择,严格遵守机械通气、各种导管置入术的操作规程。对于真菌感染的患儿要予以隔离,避免交叉感染。(6)健康教育。由护士给患儿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胎龄、出生时间、性别、临床表现、基础病、孕母情况等,建立好患儿的个人档案,再积极对家长进行病症知识普及,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7)心理辅导。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讲解病症治疗的过程和日常注意事项,征得家长同意,并结合一些成功案例来鼓励家长,使其积极配合医院对患儿进行诊治。(8)促进母乳喂养的建立,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增加自身的抗感染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豆豆,王杨,藏建业,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早产儿真菌脓毒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2010年至2012年单中心报告[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8):1393-1397.

[2]肖艳兰,朱中娥.新生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预测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09,30(4):304-305.

[3]唐丽洁,黄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10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49-251.

[4]李志军,王东强,田永超,等.2010德国脓毒症指南解读-关于脓毒症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后续护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5):257-262.

[5]陆国平,陆铸今,陈超,等.持续血液净化技术在新生儿脓毒症中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6):356-358.

[6]孔祥永,黄俊谨,陈颖,等.2010年至2012年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小于32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66-1570.

第9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早产儿临床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2月本院60例机械通气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比较两种吸痰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吸痰3 min后患儿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升高,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较对照组平稳,吸痰相关并发症中烦躁、呕吐、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可有效清理早产儿的气道痰液,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少对生命体征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特别适合机械通气早产儿临床应用。

关键词 浅层吸痰;机械通气;早产儿;应用;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29

随着新生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机械通气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吸痰能有效防止分泌物积聚在气管导管内,避免阻塞气道,增加通气效果[1],让越来越多危重儿特别是早产极低体重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其存活率。吸痰方法是影响吸痰效果及机体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选取合适的吸痰方法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为深层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长度超过气管插管顶端,对患儿的机体刺激较大。近年来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已将浅层吸痰代替传统的深层吸痰法,广泛应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国内关于早产儿采用浅层吸痰的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讨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儿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以寻求适合早产儿安全、有效、舒适的吸痰方法,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将住院的机械通气早产儿实施浅层吸痰,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8月~2014年2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60例,均符合RDS诊断标准[2],有机械通气指征,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且机械通气时间均大于48 h,排除意识障碍者。将符合条件的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胎龄(31.23±2.62)周;体重(1896.64±225.52)g;日龄(2.36±1.24)d;5 min Apgar评分(7.21±1.26)分。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胎龄(31.51±2.86)周;体重(1872.66±275.68)g;日龄(2.46±1.32)d;5 min Apgar评分(7.22±1.28)分。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日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及疾病常规护理,包括保暖、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预防感染、预防出血、维持心肺等各脏器血流灌注、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监测血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实施RDS的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吸痰前先评估吸痰时机:(1)气管插管内可见痰液或其他分泌物。(2)听诊肺部有明显痰鸣音。(3)患儿生命体征改变,血氧饱和度下降。(4)呼吸机高压报警,排除其他原因时。符合以上吸痰指征中任何1项均立即吸痰,同时评估患儿气道的痰液量、黏稠度。吸痰前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60~80 mmHg),给予翻身、叩背(体重大于1.0 kg者实施),吸痰前给予30 min纯氧或提高氧浓度15%。

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对照组采用深层吸痰,均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同组护理人员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

过10 s。先测量吸痰管插入总长度,将测量的刻度标记于床头,

以后每次吸痰前参照,深层吸痰法插入吸痰管的长度大于气管插管的总长度+通气接头管2 cm,而浅层吸痰法吸痰管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 cm处[1]。在吸痰管上做好插入长度的标记,或使用有刻度的吸痰管,按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要求吸痰[3]。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1)每次吸痰后听诊双肺部的痰鸣音变化,以痰鸣音消失或基本消失评价吸痰有效性。(2)分别于吸痰前1 min及吸痰后3 min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早产儿心率、自主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3)观察记录每次吸痰时患儿出现呕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排除原发疾病引起的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管导管脱出等吸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吸痰效果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吸痰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比较(表2)

2.3两组患儿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表3)

3讨论

3.1浅层吸痰提高机械通气早产儿血氧饱和度采用浅层吸痰的试验组患儿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与曾娟[4]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的对象是RDS早产儿,其病理特点是肺泡凹陷、肺不张、肺顺应性降低,且迷走神经张力高。传统深层吸痰由于吸痰管插入过深刺激迷走神经,可反射性引起体内血氧饱和度下降或不稳定。而浅层吸痰吸痰管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避免吸痰管过深对患儿及气道的刺激,在有效清除气管导管内及管端痰液的同时,保持气管导管的管腔通畅,明显改善通气及肺顺应性[5],呼吸潮气量相应增加,血氧饱和度也随之上升。

3.2浅层吸痰有利于维持心率、呼吸、血压的稳定,减少颅内出血的风险近年来,早产儿的气道管理特别强调加强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风险,若进行不正当的气管内吸引或实施一些不适当的护理行为可致血压明显波动而促发脑室内血管破裂出血,容易引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6]。因此,对早产儿出生后维持血压、血糖、血气的稳定,尽量减少对其血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有利于其预后。结果显示,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其吸痰前后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的波动少于对照组,主要原因为浅层吸痰可减少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减少了对机体的刺激,使患儿心率、呼吸、血压较平稳,符合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功能的要求,有利于脑组织的灌注,同时对于早产儿血压的维护有其重要临床意义。深层吸痰可大大刺激迷走神经,使患儿心率、呼吸、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心率减慢或呼吸暂停,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更严重可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影响其日后生活质量。因此,Harling[7]建议早产儿气管内吸痰采用浅层吸痰,推荐吸痰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并作为一种常规性的吸痰方法。

3.3浅层吸痰减少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减轻患儿不适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浅层吸痰的患儿吸痰后呕吐、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深层吸痰的患儿。深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深层吸痰插入深度过深容易导致气管痉挛,易致呛咳并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导致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呕吐,从而增加气管导管脱出的风险。同时,患儿出现的呕吐及呛咳又增加患儿不适感,还容易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增加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危险。而浅层吸痰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减少对气管刺激,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不易引发患儿烦躁呕吐,从而降低气管导管脱出的风险,也减少颅内压增高的高危因素,减轻患儿的不适。 本研究中的早产儿为RDS患儿,病情较重,活动无耐力,咳嗽反射较弱或消失,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尤以肺出血较常见。因深层吸痰插入的长度过深容易对气道黏膜造成直接损

伤,反复吸痰后容易引发肺出血,并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而采用浅层吸痰时吸痰前对插入的吸痰管长度做好准确标记,保证插入吸痰管长度和气管插管长度一致,有效避免吸痰管前端孔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降低发生肺出血VAP的几率。

综上所述,浅层吸痰是一种有效、安全、舒适的气管内吸痰方式,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内及管端的痰液,明显提高机械通气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生命体征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更重要是减少颅内出血的风险,改善其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减轻患儿不适,特别适合机械通气早产儿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慧,张华玲.实施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疗效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46-147.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1-428.

[3]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5.

[4]曾娟.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8C):2202.

[5]严素芬,叶秋莲,卢泳雪.两种吸痰方法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50-51.

[6]石晶,熊英,母得志.早产儿周围-脑室内出血预防的临床证据[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183-188.

[7]Harling E.Neonatal Intersive Care Nursing[M].London:Routledge,2000:285-3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