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低碳生产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生产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生产技术

第1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69-04

作者简介: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低碳科技、公共服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GL055);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114004)。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引发人们对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系统。

欧盟国家已在国内采取措施力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际上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中国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低碳技术创新与生产业集群的提出

(一)低碳技术创新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较多学者认为低碳技术创新是关键。尤建新(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行动、成在创新。何建坤(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黄栋(2010)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手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同时要加强低碳制度创新和低碳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见图1)。

(二)生产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1.发展生产业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

应满足服务经济结构中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服务产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称之为“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企业的集合体。据测算,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仅为工业能耗的1/4左右。如果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服务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将工业的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则我国的万元GDP能耗就能降低1%。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和减少重化工业高碳排放的重要出路。

2.生产业集群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

生产业集群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生产业的聚集体。在这一聚集体中,与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商贸以及包括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等相关联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的空间集群现象。生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是新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是提升区域技术低碳创新能力的重要桥梁。生产业作为知识创新的核心,越来越趋向知识化、技术的密集化、创新化、服务化,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播、扩散、创新、应用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如图2所示,一方面,实现生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并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生产业自身的低碳发展,其中也包括各种低碳技术服务业、低碳物流等;另一方面,生产业与低碳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建立共生关系,能有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如通过低碳创新研发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低碳创新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低碳创新金融服务机构等配套和完善,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化的低碳创新服务及低碳产品生产。生产业集群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内部的研发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营销策划等服务业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服务,各类型服务业之间的交互学习与知识创新形成了低碳技术创新的有力平台和重要桥梁。

三、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生产业集群系统模型

第2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矿山 安全生产 技术保障

1.引言

采矿业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源性和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文明发展提供原材料、燃料作为物质基础的支柱产业。但是,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却存在着很多安全方面的隐患。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力学、高温、岩爆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而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采装及爆破作业、冒顶、片帮、机械伤害、坠井、物料坠落飞溅伤入、电伤害等。因此,扎实抓好“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搞好技术保障,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采矿业安全生产形式持续好转,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本文通过调研地下矿山的资料数据,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威胁地下矿山安全生产、造成地下矿山事故频发的原因,结合当代安全科技及管理技术,提出保障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措施。

2.引起地下矿山事故多发的原因

地下矿山的开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地下开采较露天开采而言,其工作条件更为复杂多变,因而引起的事故也更多更频繁。为能够科学有效的找到控制和降低安全事故的方法,首先就要了解地下矿山开采的特点和其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2.1 地下矿山本身的特点

目前,地下矿山开采大多采用的是凿岩破壁、采装运输的方法进行。这样就造成地下矿山的井巷工程极为复杂,作业场所及通道狭窄,空间受限,并且能见度较低,容易发生坠井和触电等事故。

2.2 井下通风不良的影响

由于矿种及爆破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有毒有害、或可燃气体,如通风不良,则会引起井下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或者可燃气体燃爆等安全事故。

2.3 地质条件的影响

这是一个客观因素。采矿作业时没有充分考虑矿山地质构造、岩石力学和水文地质条件、内因火灾倾向、高温、岩爆、有毒有害物质等地质情况,采矿作业过程中易导致顶板围岩的变形破坏、地表的错动以及冒顶片帮、突发水灾、火灾及有毒有害物质突出等事故。

2.4 忽略开采地下矿山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采矿区常年进行采矿、爆破作业,易造成地表塌陷,而相应的连带效应会使地表建筑物损毁或者地表水体倒流等现象,严重影响井下作业安全。

3.保障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措施

3.1 工程前做好科学调研

既然,地质条件影响是客观的因素,那么面对这种先天性的潜伏危机,势必要做好充分的预先调研工作,才能避免或减少一些无法预知的事故发生。针对自然隐患,工程队伍在布置井巷工作时。首先要避开断裂层。如果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例如只能在此地进行井巷工作或者经济方面的原因必须在此处开采时,工程队伍应当首先在井巷周围添加混凝土或刚性支护设施等来防范地质结构引起的井巷坍塌等事故。其次,对井巷分布点的各处按照工程规范质量要求规范进行地质钻孔工作,监测地质条件的各项指标。最后,对于存在有岩爆可能的区域,要使用钢筋混凝土支护等措施来防止和减少岩爆带来的损失。

3.2 加强地下矿山的安全检查工作

地下矿山的安检工作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检查工程项目硬件是否配备完善及性能是否完好。地下矿山开采工程的硬件涵盖了运输工具、通风设施、排水设施、照明设施以及井下供配电设施以及安全逃生设备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常开工前,一定要检测这些设备的功能是否完好。将检查的流程和条例一项不落的写在规章制度中,特别是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熟记于心。第二,检查采区采场的实时安全状况。由于采场采区是事故频发的区域,因而必须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当然,采场的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针对实时变动的采场,检查组应该根据采场的特点进行重点关注。例如,对于矿品好的地段,一般会成为矿柱保留的软肋。对于该地段则应该进行重点关注,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监测的图纸对采空区有综合的评估。此外,对于充填法采场要重点关注其充填接顶效果。而对于崩落法采场要重点关注其崩落是否真正到位。第三,对一线作业人员实施有效的安全培训教育。相对于硬件设施,对于人的培训教育属于软件范畴。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在事故频发的采矿行业,最重要的是对人身安全的保障。实施有效的安全培训教育,杜绝“三违”,是减少或避免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举措。

3.3 保障矿井通风,严格设置安全通道

保障矿井的通风是避免矿井事故的一项重要工作。矿井通风的关键在于井下通风系统的设置和风量的大小和控制。例如,罗河铁矿的通风系统由一条进风井、两条主回风井以及11条采区进风井和9条采区回风井组成。不仅如此,井下还采用多级通风,风机集中控制等措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其次,要严格设置安全通道并保证畅通。安全通道要求可以容得下两人并排行走至安全出口。每个采区和中段都至少设置两个连接上下巷道的安全出口。

3.4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做到安全预警和安全决策

当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给矿山开采带来了福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做好矿山安全生产的安全预警和安全决策。安全信息化矿山基本架构是:有控制中心作为安全控制系统的主控单位,在矿山周围搭建。该系统主要包含井下安全信息采集系统、井下动态检测系统、安全决策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四个子系统。首先,通过设置的传感器从矿山收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整合成数据库,为控制中心提供一个实时的动态的监测系统。例如通过在井下的挖掘层面安置传感器,可以掌握井下的粉尘、氮硫氧化物、一氧化碳、温度、湿度等信息资料。这些数据的动态监测为矿山生产作业区域提供安全保障。其次,将已有事故发生前的特征作为先验知识预存至控制中心,通过上一步得到的安全数据信息分析对比,实时对监测结果做统计预测。一旦出现与以往类似或相同的情况,系统立即报警,现场人员即可迅速撤离。这方面的成功应用已经很多。例如,探地雷达系统、火灾语预警系统以及微震监测系统等。再次,通过使用射频定位识别技术,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地理信息管理能力,可以在信息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作业人员的位置及移动进行跟踪和监控。一旦发生坍塌、火灾或者水灾等能够根据作业人员所处的位置来实施救援。最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当代信息管理技术实现的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准确的获取矿山的运行情况以及安全信息和避灾路线等实时数据。

4.结论

我国的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能否做好矿山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不仅仅事关矿山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关系着社会的舆论和人民的期望。目前,我国矿山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要多管齐下,从设备上、管理上、思想上以及高科技的应用上来共同努力,以促进矿山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矿山及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中亚,黄锐,卢宇鹏,李亚微.非煤矿山安全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J].金属矿山. 2011(02).

第3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PVC 低发泡 板材 生产技术

硬质PVC低发泡板是新型的人造材料,又称为雪弗板,从其密度、性能、二次加工(刨、锯、钉、胶接等)及保温、隔音、防潮、防虫、阻燃等性能上看,都是木材的理想替代品。本文主要对硬质PVC低发泡板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模具、配方与工艺等技术要点进行系统地探讨。

一、生产工艺流程与原理

首先将PVC树脂和各种辅料称量后放入热混锅中搅拌均匀,然后放到冷混锅中搅拌冷却,这里必须注意发泡剂是直接放入到冷混锅搅拌,因为发泡剂在热混锅的高温下可能会提前分解。物料冷混完毕后经筛分机进入干混料仓存放,使用时通过搅笼及链式输送器将干混料从干混料仓送到各条挤出线上,粉末状的物料从挤出线上的料斗进入挤出机后,随着不断的前移,慢慢从固态转化为粘流态,发泡剂也开始分解,但由于挤出机及模具特殊结构,使得机筒及模具内的熔体压力非常高,发泡剂分解放出的气体在高压力下溶入PVC熔体之中。当熔体被挤出模具后,由于熔体突然失去压力,溶解在熔体中的气泡迅速膨胀发泡,这时立刻进入定型套冷却定型,然后再进入水箱进一步冷却,经过牵引机后按要求切割为一定长度的成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二、生产设备

硬质PVC低发泡板的挤出设备包括挤出机、模头、真空冷却定型装置、牵引机、切割、收集等装置。

1挤出机

低发泡挤出可采用单螺杆挤出机和双螺杆挤出机。由于双螺杆挤出机的物料滞留时间短,温度分布范围小,发热少,树脂温度容易调节,因此,被广泛用于硬质PVC低发泡板挤出。

挤出机型号有 P90和 P110型。本文介绍硬质PVC低发泡板的挤出机为P110型,其工艺参数:螺杆直径110mm,长径比(L/D)25.3:1,螺杆转数0~25 r/min,生产能力400kg/h,驱动电机动率58kW,加热功率27kW。

2模具

2.1模头

在模头设计时要有足够的压力以防止塑料熔体在模腔内发泡。如果挤出物在模腔内发泡,将会产生不均匀的泡孔结构和粗糙的表面,甚至不能正常成型。熔融物料通过衣架式分流系统。

2.2定型装置

由于硬质PVC低发泡板塑料层传热性能差,因此定型装置的冷却能力要强,后续的冷却长度要足够,采用较先进的干式真空定型和湿式真空定型并用的方法,不但能保证制品结皮发泡和精度,也能保证制品不产生内应力,同时加强了冷却效果,提高了成型速度。

3 牵引机

具备无级变速调节。由于发泡熔体出口阻力大,其牵引动力应比一般异型材的牵引动力大,一般要求牵引机的最大牵引力应可达45000N。并且由于发泡板表面是发泡层,可压缩,刚性差,因此牵引设备的接触压力不宜过大。

2.4 切割、收集装置

硬质PVC低发泡板切割和收集装置与一般普通硬质PVC制品的生产线相同主要原料。

1 PVC树脂

由于PVC树脂在温度较高时,容易发生降解,在硬质PVC低发泡板挤出过程中其PVC熔体的塑化温度必须略低于发泡剂的分解温度。另外,由于PVC树脂平均聚合度愈低,熔体塑化表现粘度所需的加工温度也就愈低。因此,选择平均聚合度较低700~800(K=62~65)的悬浮聚合聚氯乙烯树脂为宜。

2 发泡剂

实践表明,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分解温度100~140℃)和偶氮二甲基酰胺(简称ADC,分解温度220℃)的复合发泡剂,可用于硬质PVC低发泡板的挤出生产,它与PVC树指相溶性好,分散性优良,不影响塑料的原有性能,而且它所释放出的气体以氮气为主,对设备模具腐蚀性小,并且不易燃烧和爆炸,无毒、无剧烈的放热反应。

3稳定剂

在PVC塑料加工成型的温度条件下,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PVC 会因脱氯化氢作用,引发降解。稳定剂的作用就是防止PVC分子链中脱除氯化氢的作用,或者能阻止这一反应,终止降解作用,提高PVC的降解温度。常用的稳定剂有:(1)铅盐类稳定剂;(2)有机锡类稳定剂;(3)金属皂类稳定剂[2]。目前铅系稳定剂占主要比例,因为他们价格低廉,易于加工,应用范围广。随着复配技术的进步,稳定剂常与剂复配成复合稳定剂。从实践中来看,在硬质PVC低发泡板挤出成型生产中铅盐复合稳定剂和钙锌复合稳定剂均能达到上述的效果,但根据其对加工工艺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加入量也有所差异,钙锌复合稳定剂加入量一般为7~9份,铅盐复合稳定剂加入量一般为5~7份。

4其他助剂

为了提高制品的加工性能,配方中还应加入ACR加工助剂,可有效提高塑化速率,降低塑化温度,防止熔体破裂,提高流动性[3],加入量一般为6~10份。

填料在PVC发泡成型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使制品的价格大大降低,而且又是发泡成核剂。轻质活性碳酸钙既可作为成核剂,又作为填料,要求粒径小,加入量为5~l0份。

三、工艺控制

硬质PVC低发泡板挤出工艺条件变化较为复杂,同时存在着物料塑化和发泡两方面技术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抓好发泡的工艺控制。影响低发泡PVC制品质量的主要挤出工艺参数有挤出温度、压力及滞留时间等。

1挤出温度

挤出温度是影响发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证明,高质量的发泡体只是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获得。在通常情况下低发泡PVC的气泡形成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4],气泡核的形成、气泡的增长和气泡的固定。化学发泡剂在熔融物料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液(熔体)溶液,随着生成气体的增多,熔体达到气-液饱和状态后,这时气体就会在熔体中形成气泡核,这一形成气泡核的过程称为成核作用。挤出温度较低时,含气体的熔体由于混合不均,成核少以及分散不均匀而形成大气泡,发泡密度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物料混合均匀,塑化良好,气体在熔体内溶解度增大且成核数量增多,因而获得孔径小、密度小的发泡体。当温度继续升高,由于物料黏弹性降低,熔体强度下降,泡孔可因互相穿通而变大以及气体由熔体中向外部表面扩散而使发泡体密度增加。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挤出熔体由于不能承受内部气体膨胀力很快坍塌,断面气孔很少,密度增大。因此,挤出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存在最佳值。

2滞留时间

物料在挤出机内的滞留时间不同,发泡质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延长物料在挤出机内的滞留时间,气孔数量逐渐增加,但达到最大值后就开始下降。实际上,发泡剂的分解程度和离开口模时熔体中气体与核的比例有很大关系。在较短的滞留时间下,分解温度也较小,密度较大。如果滞留时间增加,气体和核的比例就会增加,发泡密度就会减小。如果滞留时间过长,会引起过早分解,由此会影响成核结果,使泡沫数量减少,气体与核的比例变得很大,得到的是成核不足的过发泡板。

四、结语

要获得外观和内在质量均优良的硬质PVC低发泡板必须科学地设计原料配方、模具结构,并严格控制挤出工艺。

参考文献

[1]陈祖敏,AC发泡剂在PVC型材中应用技术,[J]塑料助剂,1998,(4):24~26

[2] 王亚明,塑料门窗制造新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陈孜远,加工助剂ACR-PVC生产工艺的改进, [J],塑料助剂,2000,(3):6~9

第4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产栽培;田间管理;花生栽培;种子处理;整地;收获;花生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10-1

花生是一种喜温的豆科作物,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食品。花生适应性强,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薄的沙土地上种植花生可比种其他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县种植花生,正常年份公顷产量达5000~8000斤。前几年花生的市场收购价每斤2元左右,今年高达3元左右。这样1公顷产值15000~24000元,去掉种子、化肥、机耕等费用近4000元,公顷纯收入11000~20000元。它具体栽培措施如下:

1 选种与种子处理

在我县适合进行大面积种植花生的主要推广品种有四粒红、白沙285、中四粒等。

1.1 晒种

花生种植前为了提高发芽率,可以进行带壳晒果,这样的目的一是进行杀菌消毒,二是可以促进花生的生理后熟。具体做法是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利用太阳光将花生摊开5~6公分厚,在晒的时候要注意经常翻动,以便于使花生能够晒得均匀,经过晒种1~2天就可以进行手工去壳工作,然后再进行播种。

1.2 播种前对花生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

播前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克(4两),通过对水6斤以后,再进行拌种30斤,在充分进行晾干后可以播种,这样做的效果是能够防治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以及对于茎腐病的防治也十分有效,同时对于线虫病和青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效效果。

2 花生播种前的地块选择与整地

在我县种植的花生多数喜肥,因此种植要充分选择那些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平整,而且一般地说能够保水保肥的砂壤土进行种植,注意不要选择低洼易涝地和盐碱地,以及风剥地或者土壤粘重的地块。注意,花生喜欢生茬,不宜重茬和迎茬。因此种植的前茬最好以玉米为宜,不宜选择在甜菜、向日葵等地进行种植,也不宜与豆科作物连接作。

花生是地上开花,形成果针后钻到地里结果的经济作物。种花生的地块要深翻,翻后镇压1~2遍。整地要求深、平、细、碎、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灌水,然后把农肥、化肥混合施入垄沟,起垄镇压,以备适时播种。

3 科学施肥

花生比较耐瘠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每公顷施农家肥30吨;化肥应以磷肥为主,每公顷施入300~400斤磷酸二铵。瘠薄地种花生,每公顷增施200~300斤尿素。深施肥则可以进行每公顷施用尿素200~300斤。磷酸二铵300~400斤、硫酸钾100~150斤。

4 加强对于花生的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苗齐后立即结合中耕头遍进行清棵,用锄头把花生幼苗基部周围的土扒开,使两片子叶和胚芽露出土外,很快接受阳光,促进幼苗健壮而获得高产。清棵的主要作用是“解放”了第一对侧枝。增产达8%~18%。中耕时用小铧深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清棵15~20天以后,在果针入土前或刚入土时,中耕第二遍,浅锄,用大铧浅趟,使花生基部少埋土,以保蹲苗环境;开花45天左右,株高40~45公分喷10万分之5多效唑。封垄前,中耕第三遍,要求深锄、细锄,不要松动入土果针和碰伤结果枝,为最后培土、迎针打下基础。培土要求:穿土不伤针,培土不压蔓,要清除田间大草。

4.2 病虫害防治

(1)花生幼苗期,用98%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蚜虱速克1500倍液,“富尔655”800~10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花生苗期枯萎病和蚜虫效果良好,并可兼防花生病毒病。花生立枯病和纹枯病的防治:花生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成株期,苗期荚染病,腐烂不能出土,根须和茎基部染病,形成黄褐色凹陷斑,严重整株枯死。病原,立枯丝核菌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麦越冬。防治方法:一是避免连作。二是搞好排灌系统,降低田间湿度。三是合理密植,增施磷、钾。四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3%井冈霉素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10~15天喷一次,连防2~3次。(2)开花下针期用70%代森锰锌,10吡虫啉粉剂,20%杀铃脲和“富尔655”800~1000倍液混合液喷雾,可以有效地控制花生出现网斑病,对于花生出现的蚜虫危害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这样的防治以后可以确保花生开花结果,还可以使花生植株健壮不徒长。(3)结荚期,这个时期是决定花生荚果数量和果实饱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用50%的多菌灵溶液进行防治,还可以使用“富尔655”800~1000倍混合液进行喷雾防治,连续喷施2次效果显著,一般而言可以间隔10或15天进行一次,这样能够有效控制花生产生叶斑病对于花生的危害而影响产量,为多产饱果打下基础。(4)饱果成熟期,及时喷施“富尔655”800~1000倍液,保根保叶,延长叶片功能期,多产饱果,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花生根腐病防治:花生根腐病俗称“鼠尾”、“烂根”各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花生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并且多为秕果。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防治方法:一是轮作,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轮作3~5年。二是深耕改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三是严格选种淘汰病、弱种子。四是药剂拌种,用种子量10%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时用根腐灵300倍液喷洒或灌溉,并进行防早衰促早熟措施。

5 适时收获

第5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黑花生;栽培技术

一、地块选择

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对土壤的要求耕作层疏松,活土层深厚沙壤土最为适宜,但以黄棕壤土最为适宜。

据濮阳土壤普查测定十五分之一公顷产荚果500棕壤地块,其土体结构是全土层厚度的45cm以上,熟化耕作层在30cm左右,结荚层是松软的壤土层。土壤质地是10cm以下的黏土层;10cm~30cm为粉砂黏土层。这样土体结构,其毛管孔隙上小下大,非毛管孔隙上大下小,上层土壤的透性能良好,下层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强,热容量高,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得到协调统一,有利于花生生长和荚果形成。

二、整地施肥

在播种前选择好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黄棕壤地块。在秋收后进行深耕,开春后进行浅耕多耙,即耙深耙透,耙实耙平,地平土碎无坷垃、无暗岱,无杂物。每亩施优质有机肥2500~3000kg,二铵20~25kg,尿素10kg,氯化钾12.5~15kg。

三、起垄作畦

花生生长发育要求土壤疏松,活土层深厚。花生起垄作畦能有效地增加活土层,提高土壤透气能力,以利于排灌,还能促进荚果膨大,增加饱果数,同时也减少秕果和烂果。但起垄可依据土壤质地而定,在黄棕壤土地块上:垄宽80cm,垄沟深20~25cm,垄面宽60cm,垄高10cm。起垄前,施好“包馅肥”,以利培育壮苗和增强后劲。

四、病虫草害防治

每亩用2.5%适乐时10~15mL,对水150mL,拌花生种15kg,防治花生茎腐病、根腐病;每亩用10%速灭地虫2kg,其中1kg在犁地前均匀撒施地表,1kg在犁地后未耙地前均匀撒垡头作土壤处理,防治地下虫危害;每亩用96%金都尔60~80mL,对水30kg,于覆膜前作土壤封闭,防治花生各种杂草。

五、合理密植

黑花生春播于4月15号前后。播种后,将种子播种在覆好地膜的畦上,每畦种两行,宽窄行种植,窄行30cm,宽行50cm。用定穴器打孔定穴,穴距17cm,人工播种,每穴点播2粒,每亩种植9000穴。播后及时在穴上用潮湿的细土,压上小土堆,土堆高、宽各5cm左右,以防覆膜后漏气失墒。

六、田间管理

1.查苗补种

因种子质量、土壤水分不足,整地施肥不当,病虫危害及雨涝低温等不良气候环境条件,造成种子的幼芽死亡,缺苗断行。因此,在播种10~15d花生出苗后及时查苗,发现有缺苗的现象及时催芽补种,确保全苗。

2.打孔破膜

地膜花生出苗后,应及时打孔破膜放苗,放苗时应掌握“放绿不放苗,好天放苗”的原则,当第一片真叶生出变绿展开后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进行破膜,打孔5cm左右,用手轻轻剥掉叶子即可。随后封土将地膜压实,否则灼伤幼苗。

3.病虫防治

5月底6月上旬蚜虫点片发生时,每亩用25%阿克泰6~10g,或44%多虫清乳油30~60mL加水30kg喷洒;6月中旬每亩用10%速灭地虫2kg,掺细土lOkg顷垄撒施花生根部周围防治螬、金针虫等;7月上旬每亩用40%达科宁80mL,加水30kg喷洒1~2遍,防治叶斑病、锈病。

4.遇早浇水

在花针期、结荚期、荚果饱满期遇旱,一定要及时抗旱浇水。抗旱浇水最好用喷灌浇水,喷灌浇水要掌握适当延长喷灌时间,喷水量适当大一些,使沟内有适量存水,以利于从沟内滋润到垄内,严防大水漫对垄面。浇水后,待干湿适宜时,将垄沟中耕一遍,以防沟内土壤板结。确保果针及时入土和荚果膨大结实。但遇涝时,及时排水,严防烂果。

5.控制旺长

在地膜花生下针至结荚期,随着隆雨期的降雨,即高温高湿到来,易造成旺长。为控制旺长,应在花生下针后期至结荚前期,或主茎高度35~40cm时,每亩用20g左右的壮饱安,对水40kg叶面喷洒1~2遍。不但控制了旺长,还能控制花生植株体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和伸长,即抑制地上部营养生长,使植株矮化,叶片增厚,还能促进提高根系活力,改善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因此,调节生理生化功能,增加干物质积累,改善品质,增加产量。

6.防止早衰

在花生收获前40d左右,每亩用1.5%~2%尿素加磷酸二氢钾250~300g,对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2~3遍,每间隔7~10d喷一次,喷液宜在下午4点后进行。以延长茎叶功能期和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

七、适时收获

花生收获不当,过早收获荚果不饱,果壳幼嫩种仁过秕,造成减产;收获过晚,果柄、荚果易脱落,不易收获也造成减产。当花生最上部果枝叶片变黄时,晚上气温低于10℃时,果壳网络清晰变硬,种仁红润,方可收获。此时收获,花生荚果饱满,果柄不断,荚果不易脱落,确保丰产丰收高效。

参考文献

[1]王继发.濮阳市花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花生学报.2003(1)

[2]王颖.收获期对花生植株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11(2)

第6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 干旱规律;抗旱节水;问题;研究现状;辽宁省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74-02

辽宁省西部地区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包括阜新、朝阳、锦州与葫芦岛等城市。上述4个市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80%,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光照资源以及降水资源。根据气象数据统计,全区年雨水资源总量高达270亿m3,耕地区域年雨水资源总量达103.29亿m3,正常情况下,年平均降水量高于500 mm,可见水资源充沛,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

目前,我国1 m3水资源的平均粮食产量为0.83 kg,根据该标准计算,上述4个城市的粮食产能应当在857.3万t,而目前实际产能大约为 500万t,远没有达到我国平均水平。另外,农业发达国家单方水资源的粮食生产水平高达2 kg 以上,而在上述4个城市该指标为0.51 kg,二者相差甚远。因此,了解该地区作物抗旱节水生产问题与研究现状势在必行,可为将来更好地调控雨水资源、保障该区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干旱规律分析

1.1 降雨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与蒸发量是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干湿程度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以年降水量500 mm为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对于上述辽宁省西部地区的4个城市来说,该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在500 mm左右,呈现西北部降水较少、东南部降水较多的趋势,其中,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在450~500 mm之间,东南部通常在500~600 mm之间。由于该区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据统计全年80%以上的降水集中于6―9月。

辽宁省西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比如1958年朝阳地区全年降水量只有277 mm,远低于年平均降水量,导致当年出现严重的干旱灾害。本区域春季出现干旱的概率较大,究其原因,在于春季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较大,从而造成十年九春旱的现象出现,对于春季播种的农作物来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数据统计,1953―2001,降水量最高月份集中于7月,也正是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月份,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区域蒸发量最大的月份集中于5月,农作物正处于播种或生长初期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期发生降水量不足的问题,将会影响农作物生产。

1.2 湿润系数分布

湿润系数K是衡量气候干湿情况的重要指标,根据T.H维索茨基的湿润系数计算公式:

K=R/E

式中,K―湿润系数,R―降雨量(mm),E―蒸发量(mm)。

当K≥0.33时为湿润性气候,反之则为干旱性气候。根据1953―2001年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夏季绝大多数属于湿润性气候(K≥0.33),冬季大多数时间为干旱性气候(K≤0.33),秋季多数时间处于干湿临界状态(K值接近于0.33)[1-2]。

1.3 旱作节水的生产潜力

用现实生产效率(G)与最高生产效率(YQTW)的比值[MKD=(G/YQTW)×100]计算该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较低,现实生产力产量只有旱地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理论值的44.4%,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该区域的生产潜力巨大。

2 抗旱减灾与节水高产的主要障碍与关键技术问题

多年来,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农户及科技人员为了实现高产、稳产而不断探索,在水土保持、抗旱抗灾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从工程措施、作物品种以及耕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施。在工程措施方面,采取修建丰产沟、梯田等方式进行增产;在作物品种方面,积极探索选取抗性强、耐性好的优质品种;在耕作措施上,通过深翻中耕、肥水管理以及覆盖保墒等技术措施进行创新尝试。

通过多年的积累,上述措施在实际旱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水土流失调控、作物增产稳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旱田种植当中重要的水资源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水利部门只管修工程,不管雨水资源的保蓄与利用[3-4]。而这大部分的工程资金均掌握在水利部门手里,坡面的水利工程与种植业严重脱节。农机部门只管秸秆还田,往往不考虑旱区农业的特点,在土壤墒情较好的秋季进行旋耕与深翻且没有覆盖措施,致使本来能够满足播种出苗的土壤水分损失殆尽,造成翻多深、干多深的严重后果。另外,各种措施之间也缺乏紧密结合,尚未建立一个有机高效的技术体系。因此,目前未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保障问题,干旱缺水问题已成为困扰当地农业生产的严重阻碍,直接影响作物播种、生长发育的各个环节,难以推动高产、稳产农业发展,现有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受到严重抑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 拦截工程的空间配置不合理,径流系数过高

石质丘陵地貌是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重要特征,其地表植被较少,但其中下部为土堆积的坡地,从而形成了天然的雨水积聚场所。

黄土坡地是种植粮食作物的良好的土壤环境,如果能够解决雨水积聚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对粮食作物生产的促进力是巨大的。然而,当地对裸地径流的拦截与蓄存方面并没有给予重视,在水土保持工程治理中将7―9月的大量降水成洪水灾害进行防御处理,没有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可积聚水资源加以调节与利用,造成了降水资源的严重浪费[5-6]。

该区域多年的水文资料显示,本地径流系数高达0.6~0.7,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降水资源,还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与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在径流汇聚地带缺乏引导与拦截工程,造成降水资源积聚不到位、利用率低。

2.2 雨水资源在时间上供需不协调,缺乏跨季节调控措施

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严重不均,其中,80%以上的降水均集中在6―9月,而春季降水量不足10%,冬季降水量不足1%,这是引发该地区雨水径流的主要原因,导致在农作物播种期以及生产初期水源匮乏,从而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质量;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甚至会出现绝收情况,7―9月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降水资源过剩,加之没有科学有效的蓄存措施,导致大量的雨水径流浪费,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数据统计显示,辽宁省西部地区4个城市的年蒸发量巨大,通常在1 000~1 500 mm之间,是该区域降水量的2~3倍,蒸发量在5月尤其突出,高达200~250 mm。根据统计,阜新县年降水量为30.67亿m3,而通过陆地蒸发的占总降水量的74.6%。朝阳、阜新2个市1998―2002年修塘坝700多座,在雨水积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春季以后75%的塘坝因蒸发量大而干涸。由此可见,在水资源防止蒸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调节措施,造成大量的降水资源蒸费[7-8]。

导致水资源蒸发损失严重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秋季充足的农田土壤水分在冬、春2季的蒸发损失。从2003年冬至 2004年春阜新县农田土壤墒情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秋末作物收获后的农田土壤含水量与春季作物发芽所需的土壤含水量相近,但是到了第2年春播时,各层的土壤含水量蒸发损失接近50%或者更多,根本达不到春季播种所要求的土壤情,致使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高产作物不能适时播种。

3 作物抗旱节水技术研究现状

基于以上问题,为发展旱地高效农业,在充分研究了当地降水时空变化规律、掌握农田水分状况的基础上,做到了多部门紧密结合、多项技术有机集成,构建了一个“土、肥、水联合跨季节调控”的技术体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半干旱区农业缺水问题,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具体技术措施应用如下。

3.1 轮作平衡调水技术

通过推广抗旱良种、间作套种、覆盖增温保温、施用生物菌肥和保水剂等,增强作物吸水能力,提高作物群体蒸腾效率。

3.2 肥水耦合,以肥调水技术

通过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的合理搭配及化肥与有机肥料的配合施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3.3 中耕深松,秸秆还田,蓄水保墒技术

通过采取秸秆还田、留茬和中耕深松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以及持续供水能力。

3.4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采用地表覆盖塑料薄膜的栽培技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增加水肥耦合效果,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9-10]。

3.5 化学制剂节水技术

新型液态多功能土壤保湿剂对碱化土壤有显著的改良功能。通过应用新型土壤保湿剂进行拌土处理或用保水剂拌种包衣,再结合少量灌水,可明显促进种子萌发,提高作物的出苗率,或叶面喷施防旱保水剂,均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3.6 抗旱免耕精量播种技术

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集浇水、原茬免耕、精量播种、施肥为一体,可一次完成多项农艺过程,主要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墒、播种、施肥的需要。与普通播种机播种相比,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由于应用免耕残茬覆盖播种,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了作物的抗旱保墒的能力,施水量为30~45 m3/hm2,出苗率可提高30%~40%。

4 参考文献

[1] 董维军,韩伟,辛学梅.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增墒抗旱节水技术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4):7-9.

[2] 景蕊莲.作物抗旱节水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1-5.

[3] 康绍忠.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5.

[4] 许一飞.国外农业高效用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节水灌溉,1998(2):30-31.

[5] 张敦强,龚孟建.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9):4-6.

[6] 尉永平.国内外雨水利用情况综述[J].山西水利科技,1997(2):50-53.

[7] 赵印英.农艺技术研究及节水增产潜力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04,2(1):56-58.

[8] 许迪,高占义.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3):199-206.

第7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 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64-02

勐拉乡地处金平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东邻金水河镇,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西接者米拉祜族乡,北靠铜厂乡。国境线长39.2公里,全乡总面积33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19亩,其中水田面积10653。全乡辖7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5233户,全乡总农业人口24327人。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老乌寨、翁当、荞菜坪四个村民委,2727户,12796人,面积7065亩,平均每亩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8公斤,世居着苗族、瑶族、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六种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一地区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中稻地区的常规品种栽培管理向杂交优质良种转变,由粗糙的栽培管理转入科学的栽培管理,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化。在我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香蕉等水果为主的经常产业的同时,确保我乡粮食生产得到平衡的发展,2006年发展香蕉30000多亩,我乡的水稻种植面积是6500亩,杂交种子销售12吨多,可见,中稻地区依然是我乡的粮食生产的主产区。是中稻地区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1、中稻田的类型 我乡的中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的沟谷缓坡地区。年平均气温18℃以下,时常有霜,部份田块无灌溉条件,多为冬闲一发田,根据土壤分布地区,土壤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黄泥田(包括大黄泥田、小黄泥田、死黄泥田等) 土厚70-100厘米,表土呈黄色或黄褐色,质地为壤土或壤粘土耕层厚20厘米左右,PH5.5-6.0,粒状或小块状结构,底土为暗棕黄色壤土。

1.2山砂土田(包括白砂土田、红砂土田、寡砂土田) 耕层浅薄,仅10厘米左右,底层常夹有碎石块,黄白色、黄红棕色皆有。有机质含量极低,PH5.5-6.0,粒状结构,底层多黄棕色砂壤土夹有碎石。

1.3冷浸田(包括冷箐田、山浸田、锈水田、漩田) 一般地下水多出现在表土下50厘米左右,有的距地表15厘米左右,即可出现地下浸水。表地有的为浅灰色或灰棕色砂壤土,有机质3-5%。底地为深灰色或灰黑色生壤土,有的底层有草煤层,PH为6.5-7.5。

2、分布情况

勐拉乡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村委会上箐脚、火石冲、大竹棚、李子湾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727户,3439人,面积344亩,其中雷响田30亩;老乌寨主要分布在保保寨、老乌新上寨、拉祜一、二队等,6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830人,面积2339亩,其中雷响田27亩;翁当村委会,主要分布在翁当、翁当瑶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941人,面积1246亩;荞菜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小其哈尼、小其上寨等8个自然村,761户,3586人,面积3136亩。都分布在各村委会的山区及半山区,平均每亩中稻田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6公斤。

二、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条件差,教育界结构不合理,农村科技人才欠缺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教育不够重视,我乡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还比较薄弱,有一部分小学校舍破旧,年久失修,光线不足,桌椅短缺,不少中小学教师失调,质量也未达到国家要求,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监督不严,致使学校只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等,学生流失较多,在领导农村工作的干部中,学过专业的人数比较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没有各方面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员及管理者,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一着障碍。

2、农村中稻产区非法宗教活动慢延、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妨碍农业生产

当前我乡中稻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有慢延的趋势,主要是“信王主”,首先是苗族,现在瑶族地区也开始活动,他们崇拜和信仰的是耶稣,逢周日都集中在一起大吃大喝,同玩,有病不去看医生,桩稼不按时种,不打药,只要相信上帝,一切都会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损害了宗教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上巨大浪费,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活,打乱了农业的生产秩序。

中稻产区的封建迷信活动主要表现在驱鬼治病、算命、看相等。求神拜佛、我们虽然进行各种改革和宣传教育,但由于人们的思想面貌、道德风尚、社会习俗的不同和数千年遗留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残余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在哈尼族居住地区,犁田、撒秧、栽种都要先拜土地神,看日子,日子不好,不管秧龄是否合适,都不劳动,许多杂交良种没法按时下种移栽。

3、种植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劳动者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提出并实施扶持政策,造成种植户的依赖思想严重,养成无吃、无穿政府会解决的懒思想,加之半山以上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小学毕业生偶见、初中生少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难见,形成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差,创新意识低,对新品种、新技术难接受,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差,

4、秧苗老化

目前生产中中稻的秧龄较长,一般为35天以上,45天以内,如果播期早、播量大、势必导致秧苗老化,影响发颗,影响穗数。

5、管水不科学

深水深插,大水漫灌、串灌,后期断水过早等现象普遍存在。

6、施肥不合理

有机肥因田块距离村寨远,少施甚至不施用,化肥中偏施氮肥,重施前期肥、蘖肥,穗粒肥不施或少施。

7、病虫害防治上盲目施药

生产中由于种植户对病虫害识别能力差,加之农药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售药,普遍存在着盲目打“保险药”的现象和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盲目买药费用。

8、由于中稻地区的稻田田埂一般都在0.5米以上,无法机耕,人挖牛犁,一些轻型节本栽培技术使用不上。

三、中稻生产产区的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1.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乱收费和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力的监督,善待差生,让学校多一个学生,让农村少一个文盲,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防止新文盲产生,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师资质量,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办好多层、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培养适合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山区、半山区的农村,由于通信、交通闭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文化差、识别力弱、思想单纯等特点,宣传非法宗教、封建迷信等活动,麻醉和毒害中稻地区人们的思想,诈取钱财,应加强山区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宣传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之道,批判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积极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电视和体育等必要设施,关心村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抵制社会上的一些愚味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不良社会风气,建设成为爱科学、学文化、勤劳动的农村新景象。

3.主要水田土壤的改良利用

3.1黄泥田:一般产量水平较低,土壤结构性差、易旱、易涝,应采用客土渗砂的办法,改善土壤质地,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3.2山砂土田:属于低产水稻中面积最大的一类,土壤质地过砂或粗粉粒过多,水耕后土壤颗粒迅速沉降造成淀浆板结,影响水稻移植和扎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且土壤保蓄性能差,容易漏水漏肥,应采用客土掺黏,种植绿肥,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保蓄能力。

3.3冷浸田:由于温度低,土烂泥深,有效养分含量低,毒害物质多,水稻前期生长慢,不长,后期徒长恋青,造成空瘪减少,改良措施应注意早耕、深耕、抗田、开沟排水,客土垫土,施用磷肥和选用耐早熟的水稻品种。

4.适时移栽,定量控苗 为提高总产,各村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抢早栽植,留养再生稻。实行宽窄行条栽,大行30厘米,小行20厘米,株距14-17厘米,插单本或双本,确保每穴4-6个分蘖。

5.测土配方,精确施肥 要尽可能地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比例应达到施肥总量的30-50%,磷肥作基肥,氮肥中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一般为5:3:2,钾肥、基肥和穗肥的比例为1:1,大田施肥与灌水要相配合。

6.要湿润灌溉,促蘖养根 当苗茎蘖苗达到预期的成穗数时,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根系对水、对气温的需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应掌握在收获前5-7天断水。

7.综合防治要把好两关 一是把好带药下田关,二是把好总体防治关。重点防治叶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叶蝉、稻飞虱、稻蝇蚊等。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必须做好预防措施。

8.防灾避灾,丰产丰收 中稻生长期间,各种气象性灾害发生频繁,各地应早作预报。

参考文献

第8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汽车企业;风险;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含义重点在"低"这个字上。这种经济模式要求能源使用量低,污染排放量少,污染程度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主要靠改革创新能源使用技术、生产结构和制度,促进人们传统发展观念的改变。但当前全球汽车市场状况并不乐观,汽车生产明显大于人们对汽车的购买需求,导致汽车生产商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明显。因此各国汽车生产商都在寻找新的生产结构,创新企业生产制度,响应号召进行低碳生产,共同促进低碳转型。

二、汽车营销风险的理性分析

1.汽车营销宏观层面可能遭致的风险

首先可能面对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世界经济发展大部分还处于高耗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机构表明若不尽快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会使到全球气温到本世纪末平均上升5~6℃,使全球生产总值减少10%以内,使发展中国家中的贫穷国家经济损失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落后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也日益频繁,但有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设置对外贸易壁垒。还有可能面对的是经济发展仍然以高耗能产业为支柱而带来的风险。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且生产技术落后,因此争取实现汽车生产低碳化对于汽车生产制造商来说还是一个触不可及的梦想。最后是发达国家率先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带来的风险。发达国家努力研发低碳发展核心技术,并企图率先垄断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高价出售,这对我国汽车生产商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绊脚石和发展风险。

2.微观层面潜在的风险

第一,缺少市场销售的指导体系和经验。没有科学的营销指导理念和市场销售的实战经验是我国汽车企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并且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因此导致企业不能在市场需求动态变化的同时及时把握住需求变化趋势。第二,汽车生产的风险。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且生产数量过量,这种做法和倡导低碳经济的口号相违背。第三,车企之间通过不断降低价格来获取销售量而带来的风险。中国的汽车市场产能过剩是早就存在的现象,汽车生产商之间为互相打压进行价格战,不断降低汽车的价格,来取得在汽车市场中的优势,但他们忽略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买高不买低的消费心理,致使生产商虽然大幅度降低了价格但销售量仍然低下的现象,获取的利润也少之又少。第四,汽车销售渠道风险。我国的汽车销售渠道最开始是由国家垄断,但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汽车生产商可以自己开拓销售渠道,建立自己的汽车销售模式,当前汽车市场面临的风险是销售途径向二、三级市场下沉,各个车企“划地圈地”,虽然满足了生产商扩大销售量的需求,但经销商的销售素质和质量都不高,对经销的汽车品牌坚持度不高,一旦经销的品牌市场销售量大幅减少,经销商就会抛弃本品牌而选择其他品牌。第五,促销风险。促进汽车销售主要是靠广告效果,人员推销,营业宣传。促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人员推销带来的风险,已购汽车客户只有在等汽车有了损坏才会回来修理,这样车企就有很大的被动性,要想做到汽车销售人员主动上门检查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汽车销售人员对客户的态度和服务都需要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三、基于低碳经济下汽车企业的营销风险防范对策

1.气候危机和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一步,倡导汽车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国家政府要对车企积极进行引导和帮助,对发展有困难的车企进行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车企发展新能源,制造节能汽车,政府要推动节能汽车在大中城市进行试点。第二步,大力推动汽车生产技术的革新,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但不能过度追求速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慢慢来,当然这也需要国家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加以合理的引导。

2.产业风险的防范。注意汽车生产环境变化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转变。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初步发展,国家对低碳产业的关注和支持都较大,大多数汽车生产商也会纷纷向低碳生产靠拢,这必然将会导致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国家也会出台相关政策来调整汽车市场竞争状态,促进产业的平稳发展,因为汽车生产商要对这些方面多加注意以此来防范风险。

3.低碳核心技术风险的防范。当前低碳核心技术竞争十分激烈,各国都在努力革新生产技术,跟上低碳发展的大潮,但发达国家正试图垄断低碳核心技术,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促使我国车企进行技术革新,加快发展步伐。

4.汽车企业应树立并强化绿色营销观。这种观念要求车企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努力践行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自身经济,获取大额利润,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汽车现在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这就要求汽车的质量和性能都要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因此车企要注意汽车制造时要通过创新降低尾气排放污染程度。

5.重视低碳产品的研发。企业要想促进自身的产业结构转变就要重视低碳产品的研发,要将研发重点放在:力求做到将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损害降到最低;产品的生产原料量减少;产品生产耗能低;产品排污量少且是经过处理后排污;产品可再回收利用。因此汽车企业应该做到:鼓励企业员工技术创新;要建立畅通的渠道连接消费者,尽快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6.打造健全的汽车企业低碳生态链。车企要将低碳观念不止仅仅体现在汽车的制造过程中,还要将低碳观念注入到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汽车广告宣传,人员推销都可以体现低碳观念。

参考文献:

[1]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06).

第9篇: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1.通过政策引导发展低碳石油经济

    政府作为引导石油企业发展的主体,应当通过体制改革与政策引导发展低碳石油经济。提高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积极推动石油企业的高能效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耗能工艺技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巨头进行技术交流借鉴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深化能效改革,提高能源利用率。政府应当针对石油企业制定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规范要求石油企业高效利用能源,生产高效清洁的能源。

    2.加强石油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应当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石油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的炼油生产的能耗和物好比值等指标已经显着下降,炼油平均能耗从每吨79kg标准油下降到每吨60kg标准油。

    3.加强石油企业技术创新

    加强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生产制造是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企业的必要途径。我国石油企业应当开展科技攻关,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对石油生产中的芳烃、合成氨等技术还应当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和用水,并充分利用高科技提高原油的利用率。对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要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隐患治理,减少石油加工生产和原油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完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我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应当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发展之路,优化能源结构,通过技术研发、加工生产、和绿色能源推广,形成完整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服务链。石油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天然气、燃料乙醇等清洁能源。我国中国石化集团近年来积极开发利用煤气层、页岩气层开发和生物柴油开发项目是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