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对智慧校园系统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智慧校园系统架构和建设方案,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智慧校园 系统架构 信息化 云平台 统一平台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5.19.00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19-0000-00
引用格式:杨婕.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J]. 移动通信, 2015,39(19): 00-00.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ntelligent Campus in Universities
YANG Jie
(GCI Plan & Design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system were analyzed and suggested. In view of thi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ntelligent campus were designed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system architecture informatization cloud platform unified platform
1 智慧校园的建设背景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推进和国内智慧城市大批规划建设的背景下,作为新技术教育和研发前沿的高校也必然会积极加入到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信息化程度是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信息化的手段也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对智慧校园的文献研究及规划建设经验,对智慧校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并以此对智慧校园的建设需求和方案进行总结。
2 智慧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建议
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前期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各部门、各学院各自为政,缺乏对整体需求、数据、架构的统一梳理和规划,导致系统之间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严重等问题。
(1)信息系统分散建设,重复投资、异构、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系统仍然是按照部门来进行建设,各部门信息化意识及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时只关心本部门的功能需求,而缺乏统筹的考虑,导致同一功能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建设,技术路线各不相同。
为解决以上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设:1)将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学校战略层面,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以及建设领导小组,并邀请行业内有相关建设经验的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2)在建设初期通过摸底调研和需求收集,统一编制顶层规划,打破部门划分、面向服务对象划分系统,明确总体架构、系统划分以及技术路线。3)日常建设中,业务部门提出第二年的需求,通过信息化部门、领导小组和专家的评审讨论,通过打分排序,确定实施内容和建设计划。
(2)基础数据不健全,数据采集、分析困难。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由于各部门数据管理的水平、配合程度等不同导致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难以进行合理的分析。
解决该问题可以从技术和管理这2个方面入手。技术方面:完善健全基础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协助数据的管理;使用云计算技术帮助完成数据存储的共享;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数据充分共享。管理方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并将其纳入日常考核中;各部门配置兼职的信息化人员,协助部门解决日常问题并将问题反馈,提升系统使用效率。
(3)应用系统过于依赖厂家,功能不适用。
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往往出现招标选定厂家后,直接使用厂家通用性应用系统软件,而未根据自身需求对软件功能进行梳理和设计,造成功能不适用的情况,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系统在上线后越来越少人使用,造成系统的闲置浪费。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业务使用部门应全程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升级中,使得信息服务能够不断与业务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在招标前梳理功能需求书,并在确定厂家后,与其共同细化功能、流程和接口设计;在系统建设过程里程碑中设置质量控制点,采取用户需求确认、用户功能确认、用户系统运行确认等机制,确保设计与需求一致;通过各类测试和例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运维阶段及时收集反馈的问题并定期总结,以此作为下一阶段优化升级的依据。
(4)运营模式缺失,资金缺口大。
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发展。在当前阶段,学校是主要投入方,但是单靠学校投入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解决的方法建议:学校投入启动资金,拥有部分运营权,与合作单位共享收益(前向向使用者收费,后向向广告商收费);在建设中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以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能力以降低后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信息系统集成单位以资源置换的方式准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等。智慧校园运营模式建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校园运营模式建议示意图
可以混合建设运营模式为核心,通过充分调动学校、合作单位双方力量,构建投入产出的商业模式闭环,确保信息化建设长效开展。
(5)技术人才缺失及流失。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由于被重视程度低、人员编制数量限制、缺乏晋升途径等原因,导致人才缺失及流失现象严重;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与服务对象的比例严重失衡。
智慧校园是一个高新技术的工程,需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人才体系的结构和数量。因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人材保障和建设。1)制度上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编制,并设置合理的晋升途径;2)打破部门壁垒,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结合的IT人才队伍,形成外包+自主结合的建设方式;3)与学校教研相结合,设立关于智慧校园的课题研究,同时实际的建设经验和案例也可分享到教学中。
3 智慧校园系统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和建设建议,对智慧校园的具体规划思路和建设方案总结如下:
3.1 智慧校园规划思路
在智慧校园建设时,应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步骤:先通过对校园信息化现状和需求的梳理,结合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统一的顶层规划,再分步分批完成各类系统的落地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内容规划思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规划思路示意图
3.2 智慧校园需求分析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满足和学校相关的各类人、各类组织的各种活动需求,因此在需求分析时应该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各类使用者进行分类和需求分析,最终得出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服务的需求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校园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外部院校、企业、校友等,结合其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情况,将主要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智慧校园需求分析表
需求对象 教师 学生 科研人员 管理人员 其他学校、企业、校友等
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 学习需求(入学、留学、课外培训等) 项目管理 安全管理 院校交流
人事需求 科研管理 资产管理 企业招聘
办公需求 工作需求(勤工、就业等) 学术管理 人事管理 学企合作
科研需求 教学管理 校友交流
医疗需求 生活需求(购物、就餐、住宿、医疗、娱乐、交流等) 招生管理
深造需求 招商管理
财务管理
通过以上简单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其需求要有相同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如下:
(1)大部分数据是同时存在于多个需求中的,如学生的成绩、就业情况等,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都需要知道。
(2)应用层面上对于不同用户、不同场景情况各不相同的,如学生的成绩,学生关心的是个人情况,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班级情况,教务是关心同类课程的整体情况等。
(3)同一个应用需要多种方式展现,再如学生的成绩,需要提供短信推送通知、手机端查询、电脑端的输入、查询或汇总统计等。
要满足以上的各类需求,通过单个系统的建设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多种类系统、多类型数据及多形式的界面充分融合来达成。
3.3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
从智慧校园的需求出发,参考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对系统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智慧校园整体架构示意图
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主要由感知层、基础网络设施、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展示层组成。
3.4 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在总体架构的指导下,将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主要分解为基础设施、统一平台和应用系统共3大部分,感知层的建设内容结合应用系统进行部署。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基础网络、数据中心和云平台的建设。
1)基础网络
智慧校园中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撑,目前常用的网络分为固网和移动网。
基础网络提供3大类需求:满足校园内学生、教职工等的互联网上网需求;满足校园内学生、教职工等访问校内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的需求;满足校园内如刷卡器、摄像头等各种感知终端与中心平台通信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基础网络都通过与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由运营商完成校园内部的主干光缆和电缆布放,并提供互联网出口,通过部署认证计费系统和学校一起进行互联网上网业务的运营;学校完成内部教研网络的建设,满足内部通信和安全的需求。网络建设时要注意网络层次、结构的设计,通过各类隔离、认证手段,控制终端接入权限或实现运营管理,通过域的划分完成安全管控。
2)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数据存储、数据共享、业务应用的统一承载中心,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注意安全和能耗的问题:
安全方面:选用合标的土建基础规范的机房设计,注意机房承重、机房耐火等级、供电条件、机房监控等方面的要求,减少安全隐患。
能耗方面: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能耗将是其维护过程中最大的一笔支出,如果在建设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绿色节能的设计,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维护费用。节能的手段一般有制冷、通风及加湿系统的节能设计,供电电源系统的节能,提高IT系统集成度,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等。
3)云平台
云计算技术已经进入了全面商用的时代,其具有高可靠性、可扩展性、部署快速灵活性以及节能减排等特点,可为智慧校园解决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建设的问题,并在统一运维上大大降低人员配置需求。
同时,依托云平台可以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开发环境资源等方面提供IaaS和PaaS层云服务;在教学和办公方面,还可以依托云桌面技术,完成教学环境的快速部署、教育资源安全保护以及桌面漫游;通过在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环境部署瘦客户机,还可降低设备采购和维护的成本。
(2)统一平台
统一平台主要包括统一认证平台、统一门户、一卡通平台和数据库平台,通过基础体系应用的建设,为学校的各类具体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统一入口。
1)统一认证平台
统一认证系统主要实现多应用系统间的用户账号管理、用户身份认证、分级权限管理和单点登录等功能,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2)统一门户
通过统一门户的建设,学校对外“一张脸、一扇门”,再加上与统一认证系统的结合,用户通过一次登录就可以连续使用到校园中的各类资源,实现各种应用服务的无缝接入和集成。
3)一卡通平台
通过统一建设一卡通管理平台,使在校园中的各类活动和应用都可以基于一卡通来开展,如门禁、停车、补助领取、费用代缴、电子钱包、图书借阅、身份识别等。
4)统一数据库
为了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在前期就要统一考虑对数据库的规划和建设,主要进行2个方面的考虑:
数据标准化:在全校范围内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是对各种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为数据共享,深层次数据挖掘、分析作基础;提供整个学校各类应用、统计分析、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信息。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的建设由于各个高校的目标定位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其建设的重点和内容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包括招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科研与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对外交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等。
各个系统在完成自身功能完善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相关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和流程互动,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其放到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需要打破部门划分,以面向服务对象的思路来进行系统划分;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让所有人真正享受到智慧校园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2010.
[2] 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S1): 119-125.
[3] 何春莲,李琼,胡元. 高校构建智慧型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红河学院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21): 101-103.
[4] 沈霞娟,高东怀,刘健,等. 面向智慧校园的第四军医大学新校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S1): 12-17.
[5]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4): 12-17.
[6] 王燕.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9): 88-92.
[7]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8] 汤兵勇,李瑞杰,陆建豪,等. 云计算概论[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9] 岳梅樱. 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10] 李林.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 智慧场馆 现状 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广泛影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场馆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繁荣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体育场地相对紧缺。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各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社团)活动等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对师生和社会(区)开放,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因此,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很多高校已在场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通过网络技术构建场馆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场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一般涵盖系统设置管理和分类管理,其中系统设置管理主要包含体育经费、现金交易、手动操作和其他基本设置等;分类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管理功能、场馆设置功能、订票信息功能、竞赛(或群体)活动用场功能模块、出入场功能模块和退票改签等功能。
在订场模式上,通过场地管理系统,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均可实现场馆查询、预订、退订等操作,免去现场排队、付费的不便。同时,管理人员通过操作实现用户管理、信息管理、消息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目前的场地管理系统还仅仅是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场地预订。
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的推动下,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逐渐取代“数字校园”,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与潮流。“智慧校园”建设采用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行政办事效率、对接师生个性需求、升级校园管理职能等措施和手段,全方位实施教育信息化,以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
以此为契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与功能
结合当前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论述,智慧体育场馆可以被视为体育场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集智能建筑系统和智能体育专用系统为一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遵循“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综合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技术,智能识别场馆使用人群的教学、锻炼等情景,以契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场馆使用特点,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智能感知、信息交换,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将体育场馆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注重同外部环境、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机制及工作机构层面的协同,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师生及周围社区居民的锻炼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反馈、指导,进而为体育教学、竞赛、群体活动、师生日常体育锻炼、社会(区)服务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
基于此,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一)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力。将体育场馆预订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便捷实现体育场地的查询、预订和退订功能。
(二)场地可预约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推送和传递
通过对体育场馆使用人数和人群密度的实时监控,获取场馆使用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体现出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空闲场地信息的定向推送,增强针对性和服务效能。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课上与课下有效衔接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监测,及时反馈并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训练与课外锻炼决策、管理与控制,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评价的客观性。
(四)监测运动强度与锻炼时长
通过记录长期锻炼数据,提供可行的锻炼建议与指导;通过摄像技术对运动者的技术动作、跑位等影像进行捕捉,从而为运动者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玩伴寻找”
通过将智慧体育场馆与社交平台对接,创建基于相同运动爱好人群的社区,从而使场馆使用者能方面的找到运动伙伴,提高锻炼积极性和满意程度。
(六)大型体育赛活动的高效组织
为在高校举办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提供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服务,并根据项目为赛事的组织提供参考,为赛事报告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此外,也可以实现场内屏幕直播和场外网络直播,并提供录像回看和下载功能等。
三、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方向
结合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现状及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未来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将体育场馆设施纳入互联网,实现信息高速交流和共享,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感知化、互动化水平。
(一)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互联网技术是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基础。由于智慧型体育场馆伴随着各种数据的监测、收集和传输,未来高校智慧体育场馆中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输应该依托更加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高速、实时。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准确使用,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水平
未来,各类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将更加普及,成为人们的随身装备。此外,智能终端的信息获取和计算能力,可以促进场馆预订、使用、退订,体育设施登记、管理、维护、保养的智能化,帮助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率,使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和周围社区人群的日常锻炼、及体育赛事举办服务。
(三)提高信息监测、感知能力
智能监控技术将对场馆环境、使用人数、体育器材等信息实时监测、收集,用于帮助调节场馆湿度、照明等运动环境;各类传感器则会对运动人群的运动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从而为运动人群提供反馈和运动建议。这种对体育场馆和使用人群的整体感知和监测,也为高校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托。
(四)提高以运动为核心的社区互动水平
社交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人、物、信息联系起来,方便地实现互联互通。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类技术将场馆设施、师生及周围社区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运动为核心的网络社区,提供需要使用场馆设施的人群提供互咏涣鞯目占洌也通过这种互动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主动性。
四、小结
“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尤其是未来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是与智慧校园建设协同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水平也将直接影响校内外师生对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本文试图通过智慧场馆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描述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对高校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方向的初步探索,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4.
[2] 曾小松,陈小蓉等.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J].体育学刊.2016(1).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 数字图书馆 资源使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数字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智慧校园”应用支持子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辅助部门,其馆内数字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资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内容涉及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数字资源利用率、数字图书馆使用情况以及教学应用等。结合学科、性别、年级等因素,共选取工科、理科、文科10个学院,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四个不同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00份,总计40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358份有效问卷。
2调查结果分析
2.1学生的硬件设备情况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获取需要依靠互联网,PC或者平板电脑等设备,调查显示,100%的用户都拥有个人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这就为学生登录数字图书馆并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硬件基础条件。
2.2 J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基本情况
J大学数字图书馆目前有电子图书128余万册, 30余个引进数据库及20余个自建特色数据库,另外还有随书光盘、电子报刊等数字资源。图书馆现拥有总容量72T,光纤磁盘阵列三个,拥有文献查询与阅览计算机400余台的智能检索室与数字媒体阅览室各一个,存有数字资源30T。
2.3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现状
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频率不高,主要从学生登录数字图书馆网站和登录图书馆数据库次数两个角度分析。73.94%的用户平均一周登录数字图书馆1-10次;11-20次的用户占4.85%;20次以上的用户只占1.21%;另外还有20%的用户从未登录。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校生近3万人的高校,近一年之内登录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数量仅为428818次,平均每人每月登录1.1次,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频率非常低。
2.4入学时间长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的影响
尽管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比较满意,但是学生对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即入学时间早的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频率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入学时间长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有所影响,并且呈现正相关。
2.5环境条件对数字资源使用的影响
对获取途径调查发现,60.25%的用户用校内网下载,26.71%的用户选择互联网上下载,而另外13.04%的用户是去图书馆内下载。要说明的是,通过互联网是不能进入学校数字图书馆下载资源的,只能是下载网上的资源,而这部分占据了26.71%的人数。影响学生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器不稳定,网络拥堵,占总比的53.72%,其次是资源不全面,占19.75%。另外还有不了解下载方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分别占总比的16.50%和10.03%。可见,网络的通畅、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学生知晓下载方式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都会影响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
3建议
(1)图书馆应提高信息化教育服务质量。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使用的主要资源形式,“智慧校园”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目前更多的只是进行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系统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教学科研服务功能还未纳入正常教学体系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学校的常规化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使用程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从教学应用、管理制度等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2)学校应加强对数字资源使用的宣传。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育资源的使用。针对入学时间短的学生,学校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第一,图书馆可以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宣传讲座,对相关检索技术进行普及。第二,学校可以在学校主页网站上介绍数字图书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字图书馆的存在。第三,教师在布置相关课题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数字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
(3)大学生应提高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自身获取、加工及使用数字信息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和教师层面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宣传和引领,加快学生对数字图书馆及数字资源的概念理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4)图书馆应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及管理人才建设。“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及更新也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图书馆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资源建设规划,应积极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扩大订购数据库收录内容的时间跨度。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健全图书馆人员的考核机制。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信息化教育进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以及整个教学资源利用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Borgman David.Digital Libraries [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1):223-272.
[2] 何建武,李小莉.基于信息化教育视角的校园网应用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中小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45-48.
[3] 张瑞麟,曹钢,赵璇,张红丽.论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图书馆云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3):4-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智慧教育;学习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08-04
数据已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但在另一面,各种网络终端激增生成的海量数据,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无序生成与泛滥的特征:体量浩大,非结构化,价值大密度低,人们期望找到一种能够更加“智慧”的方式处理这些数据。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采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把大量收集到、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汇聚与分析,为人类生产、管理、消费等不同领域提供“智慧”,为人类社会实现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而作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智慧教育”也同样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
一、大平台大数据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
实现智慧教育的前提是应用新思维、新技术,重构已有教育信息系统,推动教育数据的汇聚、存储与处理,形成教育大平台与大数据。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提出来的“两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理念的智慧校园建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学实践,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层次上为建设教育领域的大数据迈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国家教育信息化“两平台”与大数据汇聚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目前国家在建的两个教育大平台,其目标是汇聚教育管理、教学支持领域的海量信息,形成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的教育大数据。其中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资源征集、资源汇聚、资源共建、资源捐赠几种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数据的汇聚;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的思路,全面准确地汇聚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这些大数据成为我们观察、监测教育系统的“显微镜与仪表盘”,成为智能化教育分析与决策的基石。
2.云计算理念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传统的数字校园建设导致大量的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云计算为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思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建设、分散使用”的建设方式,将更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共享与应用,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教育大数据。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将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将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教育管理、教务教学、课改教研、教育资源、安全管理等应用,抽象为简单、个性化、智慧型、支持多终端且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应用,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设备访问所关注的教育服务,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3.基于开放资源与网络自组织的社会化课程学习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网络自组织学习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社会化学习模式,以更大范围的开放、深度协作为基础,聚合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如开放教育课程资源、网络学习过程数据等等,突破了以学校传统课程体系为核心、以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为基础的网络课程模式。社会化深度协作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分享与教育合作,是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教学大平台。
二、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智慧教育教学
教育信息化语境中的“智慧教育”最早是受“智慧地球”概念的启发而延伸过来的。IBM公司倡导的“智慧地球”是应用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改变政府、企业和人类的生产、协作与管理方式,让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最终让人类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智慧教育的本意也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今天依然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式学校教育,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为信息社会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研究团体也将赋予智慧教育不同的内涵,它最终将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形态,是未来教育的常态。
1.智慧教育的发展愿景
最早倡导智慧教育概念的是IBM公司,IBM公司认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内涵是[1]:(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发展;(2)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实施评估和考量;针对不同角色的实时的统计分析,支持管理方(教育局)、服务方(学校、第三方教育机构)、公众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3)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育辅助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对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流程和规范的快速复制和推广;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4)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方式;无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公众在线学习;互动式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5)共享资源: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处随时可得的优质资源。
韩国政府发展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的目标是培养在21世纪社会中能够引领国际社会,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全球化人力资源。韩国认为SMART Education=Intelligent Customized Teaching & Learning[2],即智慧教育是智能化的、可定制的个性化教与学。SMART的内涵包括:Self-directed(自我导向);Motivated with fun(通过兴趣激发学习动机);Adaptive based on level(支持分层适应式教学);Resource Free(丰富的免费教学资源);Technology embedded(技术融入)。
台湾学者张奕华则把SMART Education中的SMART阐释为[3]:Student-centered approach(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Accessing online education(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diversity(丰富的学习资源)、Technology support and service(技术支持与服务)。
由此可见,智慧教育发展的愿景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尊重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
2.学习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途径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是实现智慧教育的两大基石。根据Johnson等学者对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的定义,学习分析指的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学业进展,预测未来表现,并发现潜在问题。数据可以来自学生的显性或隐性学习行为,如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参与课外活动、论坛发帖等。目前学习分析技术已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2012年10月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升教与学:议题简述》(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一文,提出应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途径,明确了学习过程领域问题的解决途径[4]:学习者知识模型(学习者的前序知识、高层次思维掌握情况如何);学习者行为建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否是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者学习体验建模(学习者对学习体验满意吗?);学习者学习档案(学习者喜欢加入什么样的学习小组?);知识领域建模(如何保证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如何建立这些学习内容的学习路径?);学习要素和设计原则分析(哪些要素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哪些设计最符合学习者?);趋势分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了?如何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分析(如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建议等)。
3.可汗学院的学习分析技术
广受全球关注的可汗学院的成功有三个因素:微课堂式的授课课件、颠覆性的教学流程(由传统的教学过程优化为技术支持的“先学后教”)、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汗学院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分析功能,其教学活动分为学业成就(Accomplishments)、重要统计(Vital Statistics)、社区(Community)三个部分,每次进入学习页面都提示“建议的下一个学习活动”。系统随时监测各学习者的行为,如教师发现某个环节或知识点的教学视频被学生们反复浏览和点击时,要意识到这可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难点,或者自己的讲解有问题,需要据此调整教学。可汗学院为应用学习分析技术促进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成功的案例。
三、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产生了没有?如果要让这种“革命性”影响发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是什么?“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如何让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真正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其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模式,还需要教育界不断探索,在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
1.以促进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为核心
美国教育部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计划2010》(简称NETP2010)中,提出了以“应用技术推动学生的学习”作为促进美国教育系统变革的路径,其关键是以使用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为起点,让学生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存方式,从而促使传统教学做出改变,继而促使课程、教师、学校、政策等要素做出相应的变化[5]。这一路径基本包括[6]:(1)建立面向21世纪的学习模型。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学习目标,人们需要学什么和怎么学,21世纪需要怎样的学习,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将21世纪的技术引入到有意义学习中,推动和鼓励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取得成就,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享有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使其成为全球性网络社会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参与者;(2)用技术支持学习评价。其目标是各级教育系统将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来测量各要素,尤其是学生的21世纪技能和复杂思维能力,并使用评价所得的数据来促进教育系统的持续改进。(3)应用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技术可以为教师团队提供各种支持,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师间的协调、师生的互动等,帮助学校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NETP2010提出了一个连接课堂教学、社区学习、资源环境的“联结”教学模型,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通过整合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开放教育资源等,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服务。(5)不断测量和改进教育系统,提高学校的生产力。用技术重构教育系统的基本过程与结构,从衡量“在座位上的学习时间”转移到衡量“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结果。这种由“转变学习方式”驱动的发展路线,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模式,它对推动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价值。
2.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教育系统让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新发展的阶段。利用云计算对传统的教育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构教育云服务平台,形成新一代的数字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实现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形成教育大数据,以支持教育教学的智能决策、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在教育云时代,数字校园不再孤立,所有的教师、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大数据将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估、教育决策,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支持提供了巨大机遇。
3.大数据支持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借助海量开放教育资源、大平台(如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平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时空的局限,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从结构化良好的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发展到半开放的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如翻转课堂拓宽了课堂的教学时空,构建了一个“半开放式”的教学系统;MOOC课程则是完全依赖于网络的社会化学习,是基于自组织的深度协作式、开放式教学。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借助于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复杂能力评估,将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支持,实现“智慧化”学习。这些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智慧教育的内涵和实践。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以变革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模式为根本目标,智慧教育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文、科技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也将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IBM.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http:///smarterplanet/us/en/education_technology/ideas/.
[2]SunghoHwon, PP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Korea, Issues&Challenges, 2012.
[3]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6):15-17.
[4]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DB/OL]. http://ed.gov/edblogs/technology/files/2012/03/edm-la-brief.pdf.
一是召开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工作开门纳谏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小区物业人员等社会各界代表以及市级平台信息化建设承建单位XX公司、中国移动公司相关人员,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行座谈交流。对代表吉福强提出的如何将人脸识别技术与“雪亮工程”相结合的问题,XX代表提出的如何利用视频监控解决校园及周边安全问题,我处进行了详细记录,会后及时向市局领导汇报,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二是组织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座谈会,邀请了市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做好网络安全运维保障和隐患排查防范工作进行部署,各运营商会后通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大排查,有效提升了全网终端防护、风险识别、应急处置能力及公安敏感信息泄露、侵犯公民隐私行为的预防打击能力。
三是开展调研走访活动,科信处由处领导带队,班子成员分别到XX、XX、XX、XX、XX、XX等多地基层所队开展调研,倾听和收集基层民警和群众对公安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基层民警和群众关心的视频监控支撑派出所工作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需求,我处积极与省厅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视频监控权限最大限度的下发基层,让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街面警务站真正能够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发挥其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上的职能作用。
下一步,我处将持续开展好信息网络安全整改、智慧平安社区信息化建设、“雪亮工程”智能化建设应用等多项工作,以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光添彩。
智慧管理应做到如下几点:
1 用系统理论审视学校教育。
即在管理上采取系统化的措施。从全局上看,学校管理主要分为教学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和学生管理,每一方面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管理要求上自然有所区别。对待具体工作,也需要系统考虑和统筹规划。例如,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开展“西安中学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系统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构建了观念导航系统、科研推动系,统、硬件支撑系统、机遇加速系统和管理保障系统,多渠道、多途径、多维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2 用开放视野研究学校管理。
积极地搜集、了解外界的有关信息,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吸取他人精华,不断改进和创造出有益于创造性教育的方法。各种教学经验,都离不开学生实际及教学目标管理,如何充分利用外来经验,主要应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充分的分析、研究、论证,选择地地加以应用。对于可以直接应用的经验,应形成实施细则,在教学活动中予以落实;对于不能直接利用的经验,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充分的学习、研讨,汲取其中的相关理念,间接地用于我们的教学中。
我校作为省级首批示范高中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着示范引领作用,我校本身还在全省各贫困区县有帮扶学校,我们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制度建设、学校管理、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完善工作,加强对帮扶学校的指导和帮助,想办法转变落后学校教职工的观念,提升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派出我校部分骨干教师到帮扶学校任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让帮扶学校能有较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也使我校在帮扶他校过程中提升自身水平,完善各种制度和措施,加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效果。
3 用民主制度激活学校管理。
注意养成良好的民主作风,通过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教师、学生对学校管理或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在我校刚刚制定的《陕西省西安中学中长期规划(2010~2015)》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三会”、“六制”的民主决策职能,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逐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听证会制度、派座谈会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际上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必须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
4 用自主意识滋润学校管理。
培养教师和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他们中主观能动性,使管理具备自觉、自动、自律的特点。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管理中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具体说就是要通过管理促进师生的自觉、自动、自律。
5 用创新追求提升学校管理。
智慧图书馆工程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更具要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第一,结合实际分析当前中职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二,结合时代特征分析中职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中职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对中等教育的投入稍显不足,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资源利用上尤为突出。而中职图书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政府资金投入上捉襟见肘,这样做会造成中等职业教育难于真正落实国家教育部信息化发展2020规划,同时也会造成学校、教师、学生难以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二是学校对于中职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由公办加民办模式为主,特殊的体制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难以做到全面兼顾。当然,大部分中职图书馆都能进行有效建设。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职图书馆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给中职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是中职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对职业技术有明显的需求,他们将来就业的方向将会是国内的一线工厂。但是当前中职图书馆由于政策、资金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馆内藏书难以在第一时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和在图书馆查阅的难以真正运用到工作和建设中去。
2.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下运用到学校资源的一种生动体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将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智慧图书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可以将全国甚至全世界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融合,使中职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其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同样可以解决原有中职图书馆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使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服务社会、满足一线生产的需要。当然,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中职图书馆,笔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中职图书馆的基础上去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的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大数据时代的对接。
二、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数字图书馆的实施建议
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国家、学校、学生进行分析,从他们的诉求点出发去探究如何将中职图书馆最有效地转化为智慧图书馆,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1.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对于国家而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更多的产业工人,只有这部分蓝领阶层壮大起来,国家才能从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大国。面对这样的政策背景,国家更需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的投入,当然投入的重心应该是图书馆资源,通过大量资金的注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推行微型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这样做可以极大程度地方便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的资源和信息。
2.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资源的建设,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图书馆建设。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加深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认知,真正将中职图书馆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与当地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合作,将丰富资源进行有效共通共享。
3.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大数据一词是由英文单词“Big Data”翻译而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持久而深刻的变革,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思想的剧变,从而成为引领社会实现新兴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与变革的利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所有的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1]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大数据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不断得到彰显与利用,给高校的教育与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高校的实现应当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生活的微观表现进行测量,开展精准的“学生画像”,有效分析與预测研究对象的学业完成进度与趋势,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提供保障。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在校大学生的行为数据,但每个学校都因有自身不同的办学特色和现实情况,如何结合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开展针对在校学生的行为数据分析与研究,帮助教学、学工等相关部门提供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和学业预警等相关意见,从而为学校教育与管理服务,提供决策建议与意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
本文以围绕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开展智慧校园和智慧管理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室考勤、宿舍门禁,校园消费、上网记录、奖励资助及购水购电等信息,关联学生教务、图书及其他物联网等应用系统后台数据库,结合系统基础数据库的表结构特征和关键字段,设置相应的逻辑关系和判断条件,通过校园一卡通大数据分析云平台,从学生学业警示预警、个性化学习、上网行为、消费行为、奖惩资助和就业帮扶等六个维度,使用聚类、关系规则和序列模式挖掘等技术指标与手段,开展深度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形成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数据分析的描述结果,给出相关的建议结论或预警意见,供班导师、辅导员、相关职能部门查看与使用,从而为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提供决策支持和智慧服务。[2]
3 学生行为大数据分析
3.1 学业警示预警分析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关联学生教务系统,系统管理员根据权限可以实现实时查看学生个人学业完成及积欠课程的情况,各班导师或辅导员可以统计与分析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业完成度统计数据,结合学生的课堂考勤、心理测评、图书借阅、重修课程、上网数据等对学生的失联、留级及预判延长学制、不能毕业等情况予以预警。根据动态分析数据,班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及时与学生本人、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学生分析和查找问题,指明努力方向。
3.2 个性化学习分析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结合学生选修课程、个人兴趣与综合评估,分析学生个人现状及特点,通过大数据分析,给予相关培养建议,从而围绕校园数据资源,指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网络教学资源、网络书籍与纸质图书资源、兼职与就业招聘信息等,提高课外阅读量和专业学习水平,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与帮助。
3.3 上网行为分析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对学生的上网行为统计分析,通过对学生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时长、上网内容、流量下载等数据建模,挖掘与分析学生上网行为习惯。通过统计分析日均上网或游戏时长较长的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学业完成度等,定期开展预警警示工作,班导师和各学院学团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学风检查、建设与整顿工作,从而更好地培育优良的校风、班风与学风。
3.4 消费行为分析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对校园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和诊断群体消费的偏好以及潜在的问题,有效分析与预测未来消费新趋势,加强后勤服务场所的管理与引导。学校可以针对贫困生等不同身份特征人群开展分类型的数据分析,通过消费数据的挖掘,在贫困生认定和精准帮扶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有效地为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3.5 奖惩资助行为分析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资助行为分析,完善学生奖惩助困的动态分析与监控。通过及时完善相关信息,便于后期的数据统计及筛查工作,同时有利于完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开展贫困生精准帮扶工作,引导与管理好校园义工和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全面梳理学生奖励及资助数据,能有效加强对受处分学生的动态的监控,及时受理学生处分的撤销与评议,提高受处分学生主动承担社区及义工服务的意识。
3.6 就业行为分析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对全校或者部分专业提供市场就业细分,结合学生生源地区、专业特长、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学业完成度、能力模型及求职意向,设计就业工作模型,匹配相关用人单位及招聘信息,通过大数据实施双向精准推荐,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用人单位。针对就业市场的大数据分析和结论,还可以为学校现有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进一步服务教学与管理工作。
4 数据分析结果评价
基于一卡通数据系统分析云平台的运用,针对应用系统后台数据库开展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方法,开展系统总体构建设计,利用从原数据层到数据处理层,再到数据库仓层,最终到终端用户层的框架模型,维度分析因果和映射关系,辅助以灵活可视化的查询界面、图形与图表等形式,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学习、上网、消费、奖惩、资助、阅读、就业等日常行为特征,分析其行为特征与学校智慧化校园管理与监督之间的关系,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和意见。
4.1 有助于学校精细化管理
通过平台,理清管理职责与权限,加强工作的细化与内化,逐步实现学生的精准化管理,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又提升了工作的水平。通过信息系统,改变原有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日常表现,洞察学习规律,促进管理工作横向到底、纵向到边。[3]
4.2 有助于学校精准化服务
通过平台,运用数据监测,分析与定位重点帮扶的班级及学生,积极关注情况特别学生群体,帮助学业预警、心理异常、经济特困、就业困难、违纪处分等类型的学生分析困难与问题,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将帮扶工作做到精准到位,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4.3 有助于学校精心化育人
通过平台,透视教育数据,优化管理与评价机制,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学校及學生个性化教育和教学干预行为进行准确预测与服务,加强部门间的联动与沟通,从而推进学校决策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打造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格局,打造精心育人工程。
一、憧憬:课程离我有多远
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我对个性化课程的了解仅限于手头的书籍,例如薛瑞萍主编的晨诵课程“日有所诵”,倡导用健康的语言为学生构筑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常丽华的诗词文化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以农历的节气和传统的节日为主线,串起了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蒋军晶的成长录“从课堂走向课程”,介绍了他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理念;深圳滨海小学的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将国旗下的讲话变成课程文化,展现了全新的办学理念……这些阅读使我憧憬全新的课程设置。然而,作为农村教师,获取资源难免会受到限制,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课程建设搞得好则可,搞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徒劳无功。种种困惑和焦虑让我对课程建设望而却步,但始终满怀憧憬。
二、洗礼:课程头脑风暴
参加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讨班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或许主办方知道我们是带着问题而来的,第一周的理论培训就安排了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讲座,内容精彩纷呈,理论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真是一场头脑风暴。他们的发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例如马在题为《坚守并创建――当代教育人的两大使命》的发言中讲到“一个学校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办学的质量,要聚焦课堂、坚守课堂、创新课堂”;郑万瑜的《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督导评估》中强调“要做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创造及构建能力”;冯恩洪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在他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发言中说到“校本课程的出现给学生生命潜能提供了释放的机会,给教师的特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金辉的发言强调了在转型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转型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中,他认为“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境界。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好教师的新标准:上好一门基础课、指导一门选修课、开出一门研究课”。
专家的激情演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教育视窗。面对课程建设的挑战,作为教师,要积极应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指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它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并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体验:演绎课程精彩
经过理论学习后,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对多所名校的实地考察,我着实感受到了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江湾初级中学以“提兴趣、挖潜能、学方法、促思维”为课程开发核心理念,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丰富、优化,提炼为智慧型课程,力求用教师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钟山初级中学开展“项目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和校本研修”研究,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宗旨,保障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第六中心小学的拓展型课程以“温馨趣乐园、自主共成长”为主题,采用教师走班、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开辟“探究乐园、实践乐园、主题乐园、特色乐园”四大板块校本课程,四个板块各具特色;凉城三小以“基于三维目标统整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抓手,夯实基础性课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师生共进的形式带动学习。
想要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就要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经过考察,我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大胆行动、小心求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好每一步,将基础性课程校本化研究和拓展型课程个性化开发建设作为工作的常态,见识到了多所名校的智慧。课程领导力扎根于学校,根植于教师,成长于课堂,教师只有以学校特色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导向,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水平,才能真正获得课程领导力。
四、反思:走向课程,世界将大为不同
经过培训,反思一下我主持参与的省市课题研究,不论是书香校园、作业管理、故事育人、快乐集邮、人人会游泳,还是学校的防风文化、种植园、民俗画、科普实践活动、三习四步教学法,都凝结着师生的心血,闪烁着教学管理的智慧,折射着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主线,那就是课程。如果让这些活动走向课程,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顾自己的参观体验,我对我的课程研究和华东师大附属小学的课题研究作了一下对比,如下图所示:
经过对比和反思,我认为,上海市虹口区因时、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生机勃勃,而一哄而上的应景工程、面子工程、雷同工程,往往奄奄一息。如果把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化,让这些活动真正地走向课堂,将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财富,给学校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
五、构想: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梦想、探索,是发现、革新,更是机遇和挑战。我认为,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要讲科学、重调研,要倾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例如,本学期我们就根据师生座谈会上的建议,采取了一、二年级教师走班,三至六年级学生选班的编排形式,一、二年级每学期每班由4位教师走班,每个班每月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活动,一学期每个学生能学4门有趣的课程。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三门最喜欢的课程,然后学校汇总、调剂,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感兴趣的项目中活动,从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我希望,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城乡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团队整合,差异互补,让团队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团队文化辐射教师群体,共研、共建、共享,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今后,我们打算举行校际之间的联谊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和社会名家为学校师生开讲座,借助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课程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