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治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要内容
(一)土壤环境安全保障总体情况
2019年,县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强化土壤污染源源头管控,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努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本年度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
(二)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情况。根据省、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县制定印发了《县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成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项决策部署,指导和协调推进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研究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重大事项。各乡镇、各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2.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县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保完成2019年度全县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根据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行业及筛选要求,我县市级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3家,县政府与3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县政府对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严格按照市级监督考核要求推进落实。
(三)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满分15分,自查得15分)
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要求,确定重点行业企业3家,布设点位11个。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完成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调查清单筛选上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业务人员参加了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技术培训,参训人员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有了清晰地认识,学习了相关技术规定、工作规范,掌握了点位核实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为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源头预防(满分24分,自查得分24分)
1.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情况(自查得分9分)。我县每年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未发现我县辖区内有涉重行业企业。
2.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自查得分5分)。我县辖区内一般固体废物企业有五家,均属于季节性生产企业,2018年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炉渣10327.7吨、薯渣5916.88吨和污泥137.28吨,炉渣大部分销往外单位修路、建筑等综合利用,少部分本单位综合利用和贮存,无外倾外倒、随意堆放现象;薯渣全部销售给养殖户,用于畜禽养殖饲料;污泥全部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我县辖区内涉及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医疗废物,县洁卫医疗废物处置中心2018年处置感染性医疗废物121.729吨,处置损伤性医疗废物31.03吨,共计处置医疗废物152.759吨,消毒处置后的废渣全部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2019年的正在统计当中。
3.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自查得分2分)。我县在近3年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成效,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化肥零增长行动工作基础上,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现状,进一步推进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和指导服务等工作,统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2019年,推广配方施肥技术240万亩,使配方肥使用面积达到86万亩,全县完成取土化验392个,田间试验5个,耕地质量等级持平或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全县肥料利用率达39%以上,农用化肥使用量增幅低于0.6%。
4.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情况(自查得分3分)。一是继续建设回收网点。县废旧农膜回收由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牵头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已在全县设立19个收购网点,网点设在全县28个乡镇,并结合县农膜使用量不均匀的实际,在适宜设流动收购点的地方设置了流动站点。二是建设加工企业。县已建成并享受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补助资金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6家,其中较大型加工企业2家,职业收购贩子30多人,季节性临时贩子40多人,2019年年回收量达5000多吨,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现已形成了田间回收有网络,生产加工有设备,产业发展有龙头,市场营销有平台的产业模式。
5.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情况(自查得分5分)。2018年,省上下发我县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47处,经排查柴家门镇10处为生活垃圾已全部清运;甘沟驿镇15处为移动式垃圾箱不属非正规垃圾点已进行日产日清;郭城驿镇1处位于郭城文化广场区域,没有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河畔镇2处经排查分别是垃圾收购点和固定垃圾收集点,已组织人员全部清运,垃圾收购点已劝导收购点工作人员对收购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侯家川镇3处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已全部清运;会师镇2处,其中东河村1处为钢材加工厂,不属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南咀村一处为会师大道征迁建筑拆除垃圾,已清理完毕;汉家岔镇4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进行日产日清;头寨子镇3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进行日产日清;新添堡乡5处,其中4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进行日产日清,1处为建筑垃圾已全部清运;翟家所镇2处,其中1处为开放式垃圾箱,已日产日清;1处为建筑垃圾已全部清运,累计清理垃圾85.45吨。
(五)农用地分类管理情况(满分27分,自查得26分)
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自查得分4分)。为积极响应国家级各部门的政策、方针,切实保护土壤环境,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和《市环保局关于编制〈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函》(市环函发〔2015〕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县实际,在我县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工作,制定印发了《县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与修复(自查得分11分)。
加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升检测化验能力。县农技中心成立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专家指导组,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把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各地分区域、分土壤类型提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耕地治理的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升耕地质量,确保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掌握、熟练应用新技术,为项目区实验示范技术不走样,显著增产、增效奠定基础。
3.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自查得分11分)。按照“以水带肥、以肥促水、水肥耦合、高效利用”的技术路径,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农业种植方式及水肥耦合技术要求,重点在镇、镇、镇、镇、新塬镇、刘家寨子镇、草滩镇、四房吴镇、新庄镇、汉家岔镇、柴家门镇、甘沟驿镇、河畔镇、白草塬镇、郭城驿镇、土高山乡等16个乡镇选择荷兰豆、甘兰、辣椒、西蓝花等大棚设施蔬菜生产,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塑料大棚3万座。鉴于文丘里施肥器损压严重、注肥时间长,压差式施肥罐供肥不均匀等诸多施肥问题,首部枢纽选择配置“加压式注肥泵+施肥桶”组装配套的简易可移动式轻简化施肥装置,能够快速均匀注入水溶肥,解决了传统施肥肥料浪费利用率不高、费工费时。每户示范户共4个棚,配置一套首部枢纽(加压式注肥泵+施肥桶),覆盖种植农户7500户。
(六)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满分20分,自查得19分)
1.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立情况(自查得分10分)。根据省环境保护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工作的通知》(甘环发〔2017〕159号)要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开通了管理账号,实现了多部门联动监管及信息共享。我县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农药、电镀、制革等行业为重点,对照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原则,由生态环境局会同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全面排查确定疑似污染地块,我县辖区内无疑似污染地块。
2.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监管情况(自查得分5分)。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落实用地项目预审制,限制其它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报批,积极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镇村公共设施、扶贫产业及农民宅基地建设。认真执行“两规定、两规范”,严格出让程序,对工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以“招拍挂”方式出让。
3.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情况(自查得分4分)。
严格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需要新建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严格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重点说明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现状和风险评价结论,并有针对性提出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要求。
(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满分7分,自查得7分)
经排查,县没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情况。
(八)落实各方责任及公众参与(满分7分,自查得6分)
1.部门协调配合(自查得分2分)。充分利用县现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参加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全县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情况。有关部门按照其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享数据信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督促和指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2.环境信息公开(自查得分2分)。在政务网站上提供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机构以及公布联系方式,及时妥善地处理公众直接向市生态环境局分局提出和县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转办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事项,2019年度县环境保护局受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数量是0件。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引起的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数量是0件。
3.宣传教育(自查得分2分)。规范土壤环境信息,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信息报送和统一制度。建立县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土壤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环境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环境保护。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社会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公众意见和建议。
(九)地方特色、经验和成效
大力开展大棚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效应研究、加强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镇,镇,镇、镇选择荷兰豆、甘兰等大棚蔬菜,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施肥技术、水溶肥科学利用技术示范应用工作,带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有关建议
(十)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是基层土壤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相关部门没有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的专业人才、仪器设备。二是全社会对土壤环境保护意识不够,法律意识不强。好生态应该“水气土”共治,“雾霾天”能看得见,“水污染”也能看得见,唯独土壤污染看不见。因此,土壤污染容易被忽视,而土壤影响过程漫长,危害性极大,不但影响农产品安全,还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最后影响到整个生态产业链。三是土壤污染底数不清,相关法规依据不健全,基层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培训跟不上需要,土壤污染防治缺乏专项资金。四是因县级财政困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全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仍未配套建成。五是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农药过量施用情况,农药包装物收集管理不规范,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
(十一)有关建议
一是加强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培训与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及时跟踪国家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名录。三是规范土壤环境信息,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信息报送和统一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做好土壤污染详查、状况评估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一是大力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限制大化肥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大化肥用量“零增长”。
一、理清线索,构建体系,形成思维模式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体系构架如下:
二、剖析案例,提炼方法,实现举一反三
例1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阴影区域示意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该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的人为原因。
(2)分析植树造林在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利弊。
解析 本题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背景,考查土地荒漠化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1)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推断土地荒漠化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2)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分析在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不合理的农耕活动,过度放牧,破坏植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利: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弊:森林植被耗水量大,本地区水资源少,适合草本植物生长;树木成活率低,并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等。
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环境(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机制往往要从自然(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和人为(各种具有破坏性的不合理的人类行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以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为例:
[大风天气多][原生环境的脆弱性][降水量变少,
气候干旱][松散沉积物][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供应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严重][人口激增,掠夺性利用
土地资源(过垦、过牧)][固定半固定沙地植
被破坏,沙丘活化][沙化加剧][沼泽化草甸植被
破坏,斑点状沙化][作用过程][反馈机制]
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治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定性、定量解读地理图像信息和探究、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1)依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即可。(2)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分析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注意图中300mm、450mm、600mm三个重要“拐点”。(3)此题属于开放性探究问题,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理由和观点的一致性。
答案 (1)特点: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降水量小于300mm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3)甲地:选择方案Ⅱ。
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选择方案Ⅰ。
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会直接或间接引起相关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而危及整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以水土流失的危害为例:
[淤积危害][侵蚀危害][水文变化][泥沙淤积、洪水泛滥][地貌变化][土壤侵蚀][气候恶化][浸蚀沟谷、沟壑纵横][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减少、逐渐消失][植被退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生态恶化][水土流失]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1.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5.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效益。
1~4 CADC
[关键词]采煤塌陷;类型因地制宜;治理;环境问题;地质应力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18-01
1.前言
煤炭是我国传统能源,其开采和使用已持续100年之久。在当今占能源消费结构的70%以上。而大规模的开采也引发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其中煤矿采空塌陷危害性巨大。给矿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当今工业现代化建设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倍增,每年开采出约50亿吨的矿产品,严重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产生了采空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概率明显增大。本文以不同类型的采煤塌陷为例在地质环境问题框架下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治理措施,为业内综合性研究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
2.我国采煤塌陷现状
现阶段我国约有煤炭矿山1.5万个,累计面积3600万公顷,采空区面积70万公顷,当前煤炭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护情况严重失调,矿区容量逐渐缩小且相关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采煤塌陷对土地破坏严重,其每年的采煤塌陷约占全国被破坏土地面积的1/10,而相关监管整治仅占塌陷土地的20%左右。监管难度大,整治成本高、效率低。据研究采空区的大小、分布与各地区煤炭累计开采量相关性强(成正比)。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按累计原煤产量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山西占22.34%,河南占8.18%,河北占7.15%,黑龙江占6.67%,其中也是采煤塌陷最严重区域。而内蒙古矿难比例最高[2]。终上所述我国采煤塌陷现状具体表现为:
1、涉及地区广,分布无规律。
2、受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影响有限。主要因素为人为造成。
3、受国家相关部门监管与地方保护双重作用,供采矛盾大,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相关性。
4、有逐步恶化趋势,且安全伤亡大,风险不可控。
3.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3.1 破坏土地自然形态
形成地表移动盆地。随着煤层开采,地层应力失衡以至于上部地层变形并下沉。当煤层地下空洞越来越大以至于上部地层不堪重负后会造成塌陷,形成比采空区面积更大的洼地,及地表移动盆地。这种现象的出现,破坏了土地原有形态,给地面设施、耕种、灌溉造成影响,若洼地下沉到潜水面以下则会引起长期积水。严重时还会破坏地下水层结构,影响地下水位导致干旱情况发生。移动盆地塌陷深度和范围与煤层采深和厚度成正比,采深越大,煤层越厚,地表破坏越严重[3]。
产生裂缝。倾斜煤层开采时,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地表会出现裂缝。裂缝的产生及其宽度、深度与表土的塑性和黏性大小及表土受到拉伸变形的大小有关。高塑性黏土情况下时,地表变形值达6-10mm/m时会产生裂缝,低塑性砂质黏土情况下时,地表变形值达2-3mm/m时会产生裂缝。地表裂缝的产生会损坏土地连续性,影响耕种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3.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地表变形会改变地形结构从而造成土壤侵蚀,改变表土理化性状,造成土壤营养成分流失。常见损害因素有渗漏、冲刷和挥发。极大减弱和改变了土壤保水、通气能力,影响有机物和矿物质的分解和沉积。土壤胶体对离子的吸附交换、土壤酸碱中和及土壤氧化还原等作用也会因地表变形而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生活环境一旦遭受破坏腐殖质等营养物质会大规模减少。从而引起土壤保水能力差,养分大量流失,土质恶化影响农业生产[4]。
3.3 地下水位上升
地表塌陷会引起高潜水位地区地下水位上升而超出地表,产生积水。当水位接近地表时,地下水蒸发量增加,造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上升还会对作物根系水分与养分供应产生影响。当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并达到农作物根系所及范围时,会阻止作物根系向下发展,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抑制根系的生长,造成减产。极端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会使耕作层土壤含水量饱和,使土壤缺氧,造成旱地作物死亡。而雨季降水时会淹没塌陷区破坏排水灌溉系统功能,淹没农田,形成沼泽地[5]。
4.采煤塌陷地的治理方案
采煤塌陷地按塌陷型分为浅层塌陷地,中度塌陷地和深度塌陷地[6]。不同类型塌陷地应因地制宜的进行治理,具体方法(见表1)。
5.结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民对环保的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土地整治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在长远发展看来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会愈加明显。未来必须改变“重工程轻生物、重农业轻生态”观念。处理好土地整治与煤炭生产的关系确保环境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杨科.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J].科技风,2014(18):67-67.
[2] 司双印,张运备,马敬杰,等.采煤塌陷区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3):11-16.
[3] 宋建英,王海邻.采煤塌陷区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低碳世界,2016(14):8-9.
[4] 黄博文.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
一、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详查点位信息划定安全利用类耕地区域基础上,因地制宜选用安全利用技术模式。争取到2020年底前完成省、市下达我县安全利用类不少于11000亩、严格管控类不少于50亩的工作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二、工作内容
(一)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县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县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分解下达的下一阶段安全利用任务,充分利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积极稳妥地推动各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的落地。
(二)进一步分解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我县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任务11000亩、严格管控类任务50亩,实施地点分布在镇、镇、镇、镇、乡、镇等6个乡镇(表),具体涉及的村待我县耕地类别划定完成审批后再进行细化分解(具体任务另行下发),并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备案。
(三)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依据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试行)》,对本地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开展调查评估,按照统一格式进行统计、测算、汇总,及时向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生态环境厅提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报告。
(四)强化污染源管控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深入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打击非法排污,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监测灌溉水质,确保灌溉水质量符合农田灌溉要求;工矿企业周边的农田要注意防止大气沉降对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必要时要开展研究,对于大气重金属沉降较明显的地方,要采取措施阻断污染源,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对于难以有效切断重金属污染途径,且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的耕地,加快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严格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三、进度安排
2020年4月20日前,完成行政区域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调整,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备案。
2020年10月底前,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落地,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测取样工作。
2020年11月3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测样品检测和效果评估工作。
2020年12月20日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生态环境厅。
四、安全利用重要措施
依据农业农村部《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推荐技术 名录(2019 年版)》和《省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试行)》,本项目主要采用的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包括:农艺调控类、土壤改良类、生物技术类、综合类技术等模式。
(一)农艺调控类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石灰调节、优化施肥、品种调整、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
1.石灰调节 主要技术要点:石灰是碱性物质,在酸性土壤中适量施用石灰,可以提高土壤 pH 值,促使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发生共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阳离子的活性,还可为作物提供钙素营养。
2.优化施肥 主要技术要点:施肥是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对重金属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3.品种调整 主要技术要点:不同作物种类或同一种类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对重金属的积累有较大差异,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可食部位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弱,但生长和产量基本不受影响的作物品种,可以抑制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有效降低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4.水分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酸性土壤在淹水条件下,土壤环境呈还原状态,土壤 pH 值显著升高,Cd 容易形成硫化物沉淀,活性也随之降低,从而减少作物对 Cd 的吸收。
5.叶面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叶面调控是指通过叶面喷施硅、硒、Zn 等有益元素,提高作物抗逆性,抑制作物根系向可食部位转运重金属,降低 可食部位重金属含量。
6.深翻耕 主要技术要点:通过深翻耕,将污染物含量较高的耕地表层土壤与犁底层甚至是母质层的洁净土壤充分混合,稀释耕地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
(二)土壤改良类技术 通过施用钝化剂、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阻控作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
1.原位钝化 主要技术要点: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钝化材料,将土壤中有毒有害重(类)金属离子由有效态转化为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植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2.定向调控 主要技术要点:基于土壤化学或微生物原理,通过调节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吸附、沉淀等过程,促进重金属污染物由高有效性向低有 效性转化、由高毒性向低毒性转化,定向控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 移以及农作物的富集。
(三)微生物修复 主要技术要点:利用天然或人工驯化培养的功能微生物(藻类、细菌、真菌等),通过生物代谢功能,降低污染物活性,防控生态风险。
(四)“VIP”综合治理技术 主要技术要点:“VIP”或“VIP+n”是一种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是指在低 Cd 水稻品种(V)、淹水灌溉(I)、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酸度(P)的基础上增施(采用)土壤调理剂、钝化剂、叶面调控剂、有机肥等降Cd产品或技术(n)。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地方政府的主导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对本地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负责,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市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积极配合协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资金筹措与经费预算
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统筹涉农相关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要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倾斜,支持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提标改造、截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途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大相关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提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水平,提升社会公众参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力水平。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遵循原则;基本功能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functions
Xia ke ri•Ya sheng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njiang Kashgar River Basin Management Office, Kashi, Xinjiang 844000)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o erosion control, protection, improvement and rational use of hilly, hilly and windy and sandy areas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full play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ood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follow the principle; basic functions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水土保持的特点
2.1综合性
综合治理是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社会性
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兼顾,又有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有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
2.3公益型
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经洪水灾害,下游地区受益;维护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2.4基础性
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长期性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国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不再新增加,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也需近半个世纪。
3.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
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任务;目标
1建设条件
1.1现状沟道排水能力
冬至河行洪多年未进行疏浚扩整,致使河道局部段岸坡冲刷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遇到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1.2流域内地下水埋深由于受宁夏彭堡地下水库工程建成的影响(地下水库位于冬至河水库坝背水坡处),水库上游地下水位抬升,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据调查,区域内22%的土地面积地下水埋深大于150m,62%面积地下水埋深100m~150m,16%面积地下水埋深小于100m。地下水埋深主要受灌溉影响,每年2月份地下水埋深最深;3月份土壤开始化冻,融冻水开始下渗进入地下,使地下水缓慢上升,5月份灌溉用水开始,地下水位急剧上升;9月中下旬灌区停水,地下水位随之下降;11月上旬冬灌,水位又急剧上升;冬灌后直至第二年化冻前,地下水位都处于下降状态,地下水位的升降影响到土壤盐分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沟道排水量的大小。
2工程任务
2.1工程方案及任务
冬至河河道治理工程下段分为工业园区以上段(0+000-3+334.5)和工业园区以下段(7+521.6-11+041.8),其中:工业园区以上段和工业园区以下段,根据工程规模,河道防洪标准为IV等,堤防工程级别按5级设防,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规划治理段落河道园区以上段长3.335km,工业园区以下段长3.52km。根据我国《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对工矿企业规模进行划分。再根据《防洪标准》确定其等级及防洪标准,选定的防洪标准一般取下限值。本次设计的冬至河圆德慈善工业园区其人口规划4.54万人,用地826.67hm2,到2030年园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资产总额37亿元,规模为大型,等级为Ⅱ等,防洪标准重现期为50年~100年一遇。本次圆德慈善工业园区段主方案采用裁弯取直方案1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砌护,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堤防设计。附加方案采用随弯就势和裁弯取直两种方案各按10年~500年的洪水标准进行方案设计比较(裁弯取直按10年砌护,20年~500年设防),报水利厅审查,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2.2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
通过多次实地勘察,进行了多次比较、论证,最终确定方案如下:计划治理沟道22.142km,其中上段治理沟道11.1km,下段治理沟道11.042km。根据沟道各段现状不同,从保证有良好的过洪条件、沟道运行安全且尽量减小工程量、少占耕地等各因素考虑,各段具体处理方式如下:冬至河上游段为自然沟道,沟道断面不规则,宽窄不一,根据现状行洪能力核算成果表上游段现状河道有足够的行洪能力,两岸居住的群众少且比较分散,为防止水流对两岸岸坡的局部冲刷,保护农田,采用分段砌护治理的方法,计划对河道两岸局部冲刷严重的地段进行砌护6处,砌护总长11.007km。冬至河下游段工业园区段由于圆德慈善工业园的加入,又有天然气管道、银武高速公路、银平公路、盐化公路以及光伏电厂等重要的防护对象,计划对工业园区段河道两岸进行全断面清淤砌护,砌护段落为3+334.5-7+521.6,左右岸砌护总长8.371km。其余段落采用分段砌护治理的方法,计划对河道两岸局部冲刷严重的地段进行砌护7处,砌护总长6.72km。局部支流入口段砌护5处,砌护总长2.4km,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肖家深沟支流入河段,为确保工业园区光伏电厂的安全运行,需要将该支流入河处进行延伸砌护,计划主堤砌护长1.1km,副堤砌护长0.6km。
3指导思想及目标
3.1指导思想
①树立以人为本、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人水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固原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②贯彻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统筹防洪减灾与兴利、近期与远期结合,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2目标
“毒地” 修复再利用并非孤例。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过程中,原先处于市中心或者市郊位置的化工厂、造纸厂、矿场等相继迁出,为了达到地产开发的环保测评要求,这些受到污染的土地首先要经过一番“解毒”手术,尽管耗资不菲,但后续的土地增值效益更加可观。属于复合型重金属污染的沈阳冶炼厂地块,治理难度高,当时由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全权负责,根据其提供的数据,一共治理修复污染土壤15.2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修复后场地实现土地增值约7.3亿元。土壤修复市场价值魅力凸显,引得众多企业涌入掘金,并初现产业链雏形。
城镇化撬动千亿土壤修复市场
在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受到污染的土壤面积有多广?目前并没有权威部门披露相关信息,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是这一问题的表征。环保部曾联合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耗时6年时间对全国的土壤污染情况进行摸底,然而最终这一调查结果被束之高阁,未能公开。中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不言自明,但真实情形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从而给土壤修复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有机污染(以农药污染为主)、化肥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其它污染。原环保总局早期调查显示中国大约90%的土壤污染为重金属污染。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化工业和矿山开采、各类制造型工厂,以及近年兴起的IT产业供应链都是重金属污染的原凶。据公开报道,IT配套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其中10%属严重超标。土壤污染具有延时性、隐蔽等特点,当土壤所受污染超过自身净化能力时,如不及时修复,重金属会不断累积,说其为定时的化学炸弹并不为过。
“毒地”规模庞大,但具有商业修复可能性的则相对“瘦小”许多。由于受到修复资金短缺等限制,污染地块必须要具备后续开发价值,地方政府才有足够的动力与资金去修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紧张,原工业、矿业用地,市郊的生活垃圾用地,或其它特殊用地(如危险品生产、贮运、处理处置等用地)都可能变身城市新区的一部分,污染地块必须经过治理方可再规划,而这部分治理成本通常都能够通过地块拍卖或升值收回。这也是为什么在城区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三种土壤修复类型中,污染场地修复成为掘金焦点的原因。
污染场地修复的具体价格取决于受污染的程度及修复时限长短。从各地披露的信息看,一个大型污染场地的修复动辄耗资过亿元。2011年,武汉市环保局对口区化工企业搬迁后腾退的土地进行了初步调查,4118亩土地中,污染土壤面积为1260亩,占比30.6%,而后期的土壤与地下水详查及土壤修复工程总投资预算约24亿元。2013年,苏州、常州、无锡等地也相继推出了五六个上亿规模的项目。
据中科院地化所估算,目前中国城市受重金属污染地块共有七八百块,以此推算场地修复市场规模不下千亿元。而在未来,随着环保立法的跟进,矿山污染、耕地污染等更严重的问题或可解决资金难题,土壤修复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容。事实上,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在环保行业中的产值份额高达30%-50%,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当前还不到1%。 “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行业总产值将在2015年达到4.5万亿元,庞大的基数效应加乘规模占比的攀升,可以预见,现在还稍显冷门的土壤修复产业在日后将攫取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本的关注。
40%高毛利集结产业资本
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2011年,有20多家以“环境修复”为关键词的新公司注册,现在仅北京地区就已增加到100多家。行业前景看涨,传统的专业技术力量和受前景及高利润率诱惑的企业一同涌入,共同塑造着现下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的行业格局。
从程序上看,土壤修复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污染土壤的环境评估、修复方案的咨询设计、修复工程的实施,及修复后的验收测评。不过,由于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目前主要服务于房地产开发,且无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具体如何操作还是由开发商说了算。各地环保局科研所及相关院校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由于具有专业知识上的积累,主要参与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咨询设计及验收测评这三个环节。在政府立项的重难点示范工程中,由于具备政治资源及地缘的优势,也会出现由科研机构全面负责的案例。但科研机构在产业中面临着施工资质缺乏、需借助外力修复施工以及实施效果好的修复技术因耗时长而难以进入商用市场两大竞争劣势。
相比科研机构,专业的土壤修复企业凭借资本和技术引进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其优势在于具有更好的市场敏感度,且能更方便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国内第一例农药污染场地、焦化场地、石化场地修复项目均由其完成。纵观其发展历程,一方面是积极与传统科研机构的合作成立修复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借助外部知识力量提升自身技术;而另一方面,母公司北京建工集团也为其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凭借“立足北京”的区域优势抓住了北京城市改建的机遇。目前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已基本成长为全能型选手,业务也扩展至兰州、武汉等地。而在长三角等地,以杭州大地环保、北京高能时代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则在分食着中小型土壤修复项目。
资本同样已悄然入驻。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得到了红杉资本、北京国资部门及中持环保等的增资入股,而德丰杰基金也在密切关注这一产业中的投资机会。土壤修复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高毛利是实业及资本捧场的重要因素。从创业板上市公司永清环保(300187)2012年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重金属土壤修复的毛利率高居所有业务之首,达到40%,且201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2.6倍(表1)。
在市场规模扩大,而现存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的情况下,不少相关企业将土壤修复列入了转型扩张的新方向。通过巨潮信息检索发现,从事餐厨垃圾、固废回收处理的环保企业如江苏维尔利、桑德环境、铁汉生态等,均在积极储备与土壤修复相关的技术和人才,而园林景观类企业如东方园林,也毫不掩饰对生态修复市场的垂涎之意,在其二次创业的新发展战略中,计划以景观为切入点,整合流域治理和土壤修复技术,进军生态修复板块。
与土壤修复相关的土壤质量检测是另一大商机。引入第三方来评估场地污染情况及修复后的效果,将使修复过程更加透明。不过,土壤检测作为环境检测中的一个分支,目前只要取得CMA资质认可的机构,就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因此这一领域的掘金者是现成的,竞争也已相当激烈,科学院所下辖的检测中心如清华大学环境质量检测中心、专业的第三方检测企业如华测检测等均已覆盖这一业务,并可实现网络下单、异地送检等一站式服务。
同样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国家拥有着成熟的环保产业,海外环保巨头在中国污水处理等领域占尽技术及资本优势,不过在土壤修复行业则受到政策掣肘。因为土地污染数据的敏感性,目前外资企业主要参与方案咨询设计环节,而未能进入修复施工领域。不过巨头们并不甘心就此蛰伏,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潜伏其中,如比利时DEME集团与中方对半合资成立了大连德泰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成为老东北工业基地上的第一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的专业公司,大化老厂区成为其示范工程试点。而国际工程咨询服务公司伊世特(ESD)收购了一家名为中环循环境技术中心的中资企业,曲线进军中国市场。日本的土壤改良公司JEM则和曹妃甸开发区合作,试验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效果明显,销售额有望从3亿日元摸高至100亿日元。
总体来看,专业选手正在积极热身跑步入场,非专业选手满天飞则是当下的尴尬现状。由于中国土壤修复行业暂无具体法规,对企业的准入门槛和资质也尚未有明文定规,在有的地产商那里,土壤修复工程简化成两个词—“挖走,埋掉”。只要不影响自己开工,是否造成“二次污染”不用理会。在地产商偏好于以价格高低决定项目权的大环境下,专业的土壤修复企业抵不过挖土方的工程队也是常有之事。中国环境修复网总编高胜达就评论道,根据他们的统计(2012年),100多家企业在做土壤修复相关的事情,但真正有能力做好的不足10%。
法治与环节独立:
成熟市场的修复经验
巨大的掘金价值伴随着法律空白下的无序竞争,是没有“裁判”的必然现象。虽然中国早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了相关法案的起草工作,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缺乏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法律法规。作为立法组的首席专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曾于2013年初透露,酝酿多年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不久将出台,该法将最终确定以“治”为重点,“防治兼顾”的立法方向。
从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外市场来看,有法可依将是产业发展的有力催化剂。日本在上世纪经历“四大公害事件”后,先是于1970年颁布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2002年又出台了主要针对城区工业迹地污染的《土壤污染对策法》。据日本环境省土壤环境中心的初步计算,仅《土壤污染对策法》就催生出13.3万亿日元的行业产值规模,其中调查费用2.3万亿日元,净化费用11万亿日元。该法的实施还刺激了土壤污染评价、土壤调查对策工程中介,以及与土壤污染有关的保险业务、金融业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法律的“定责机制”无疑将保障修复资金来源。不过,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取舍平衡,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自筹污染修复的资金,一步到位并不现实。国家专项基金援助也必不可少,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而德国在1995年一年之内就投资了60亿美元净化污染土壤。中国也已开始初步尝试,在“十二五”规划中,土壤修复工程成为重点规划的治理项目,国家初步投入的专项资金将达300亿元。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 常见问题 有效对策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理与预防水土流失问题,其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的优劣。因此,在实际编制过程中,编制部门应依照建设工程的实际特点,制定恰当的水土保持治理与预防方案,尽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并在方案中明确划分施工单位应承担的水土流失职责与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为项目建设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方法与制度保障。
1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现状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方案编制质量的大幅提升,现将这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①预测的水土流失量偏差大。当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部门对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是:土壤侵蚀预报法,该方法主要用在预测坡形耕地中的土壤流失量,而每一个建设工程的开挖面积、弃渣弃土场地、地形地貌等都有很大差异,这就使得该预测方法中需要用到的参数不易确定,这就导致预测结果和真实的水土流失量之间有过大差距。有的水土保持方案编著部门借助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用套表格的方式来预测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该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还有的方案编制部门通过类比法,依据周边与建设项目地貌地质相近的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出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量,这种预测方法不够合理与科学,因此得到的预测结果也与真实数据有较大差异。②主体工程介绍逐次不清。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部门在介绍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时,只是简单地将主体工程建设前期搜集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摘取,缺乏详细分析及系统的文字组织,这就导致编制出来的水土保持方案主次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与水土保持无关的社会发展历史等资料罗列过多,而与水土保持对策有关的内容只有三言两语,甚至为了增加方案分量,还出现了胡编乱造、四处抄袭问题。这就导致编制出来的水土保持方案大多像流水账,没有太大的价值。
2 优化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的策略
依据上文总结的当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依据自身多年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经验,在分析形成以上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策略。
2.1 增强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的科学性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量预测准确率,就需要编制人员依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恰当选择预测率较高的水土流失量计算方法。比如针对扰动面积比较集中且不大的建设工程,在预测其水土流失总量时,比较适合选用类比法。但是用来类比的建设项目必须已经竣工验收合格,并且有详细的检测资料。类比预测法是依照项目周边地区的有关研究与观测成果,借助对相近情况的比较与分析进行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编制单位都习惯用类比法预测水土流失总量。在运用类比法预测水土流失总量时应从堆放位置、开挖位置、土壤、地貌、地形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以确保两个项目之间有很高的可比性,比如降雨量比较也是一项重要因素。由于降雨量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关键自然因素,在其他各种因素比较接近的情况下,重点比较的内容是强降雨量与次数。实践表明,用相同地区已经竣工且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信息预测该工程建设前与建成后的水土流失量,具有计算简单、较为准确、十分务实等优点,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切实提高预测建设工程地水土流失总量的精准度,水土保持研究部门应对当地需要扰动的每一种土壤在扰动中进行类比分析、模拟实验研究、定位定点观察,从而归纳总结出适合本地区预测水土流失量的恰当参数与计算方法,进而不断提高预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的精准度与科学性。
2.2 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素质
针对当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主体工程介绍主次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方案编制人员编制能力有限、编制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为了快速提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必须充分认识编制人员综合素质对编制质量的重大影响,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提高每一个参与方案编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编制技能。比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应依据工作人员的真实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以不断提升方案编制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得他们通过培训更加清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作用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编制方法是什么、编制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需要参考什么资料、如何确定相关指标、选用什么预测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技术、工作目的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才能使得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高效、更高质量地完成编制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部门可为编制人员提供交流编制经验的平台,以实现经验共享;邀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方面的专家为工作人员做专题讲座;选派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示范单位学习。
3 结语
总之,随着公众水土保持知识的不断丰富,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变成了和社会经济、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计算机、化学、物理等学科高度交织的综合性学科。因此,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应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编制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编制出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充足准备,才能为项目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昌红.关于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常见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5:137.
[2]卓跃飞.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4,01:80-83.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
1. 边坡防护与加固治理措施
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应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经久耐用、节省造价和造型美观”的原则。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包括植物防护、工程防护、柔性支护与防护、综合防护等几种类型。
(1)植物防护就是在边坡上种植草或植树,以减缓边坡上的水流速度,利用植物根系固着边坡表层土壤以减轻冲刷,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作用。植物防护不仅可以美化公路环境,调节边坡的湿温,起到固结和稳定边坡的作用,而且又比较简单、经济。一般来说,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当然其土壤必须适宜于植物的生长,而且边坡比较平缓,坡高不大。在高速公路上,常用的植物防护有植草、铺草皮和植树等。
(2)工程防护主要是针对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填、挖方边坡或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岩石路基边坡,以及碎(砾)石土的挖方边坡等,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即设置人工构造物防护。工程防护的类型有护面墙防护、干砌片石防护、浆砌片石防护、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防护、锚杆防护、挡土墙以及土工合成材料防护等。
(3)柔性支护与防护主要包括三维植被网、钢绳网主动防护等防护形式。
2. 边坡变形与失稳治理措施
对于边坡破坏较严重的情况,如出现塌方、滑坡以及可能出现失稳等,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强度方面)和安全性(变形方面)。根据边坡的不良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加固治理与防护工程特色,主要选取适用性强、易于操作、工程负效应小的措施,如抗滑桩、锚杆(索)、挡土墙、削坡和灌浆等,使其分别适用于不同塌方、滑坡的物理力学条件和地质条件。
3. 岩溶地区路基治理措施
(1)对于岩溶地区路基的处治,首先要从地质条件上弄清岩溶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然后再慎重确定处治方案。在一般情况下,对局部严重的、大型的、不易搞清楚的岩溶地段,应尽量设法绕避;对不太严重的中、小型岩溶地段,选择其最窄的、最易于采取措施的地段通过。
(2)对岩溶水宜以疏导为主,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法,不宜堵塞,一般可采用排水沟、泄水洞等疏导岩溶水。路基上方的岩溶泉和冒水洞,宜采用排水沟将水截流至路基外。对于路基基底的岩溶泉和冒水洞,宜设置集水明沟或渗沟,将水排出路基。对于稳定路堑边坡上的干溶洞,洞内宜采用干砌片石填塞。位于路基基底的开口干溶洞,当洞的体积不大、深度较浅时,宜予以回填夯实;当洞的体积较大或深度较深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3)对于有顶板但顶板强度不足的干溶洞,可炸除顶板后进行回填,或设构造物跨越。通过溶洞围岩分级或计算判断下伏溶洞有坍塌可能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洞径大、洞内施工条件好的无充填溶洞,宜采用浆砌片石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墙、支撑柱进行加固;深而小的溶洞不便于洞内加固时,宜采用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可能的破坏区;对于顶板较薄的溶洞,当采用地表构造物跨越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可炸除顶板,按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有充填物的溶洞,宜优先采用注浆法、旋喷法进行加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采用构造物跨越;如需保持洞内流水通畅时,应设置排水通道。
(4)对于路基范围内的土洞应先判明土洞是否仍在发展。对于已停止发展的土洞可按一般地基进行评价,需加固时宜采用注浆、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还在发展中的土洞,宜采用构造物跨越。
4. 采空区路基治理措施
由于开采时间与开采结束后上伏岩土体剩余沉陷变形时间都较长,以致于采空区对路基影响与危害持续时间也较长。对采空区路基的治理,首先应了解采空区的分布及发展情况,然后再慎重确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治理方案。开挖回填处理的浅采空区的治理范围,其治理长度为公路轴向采空区实际分布长度,处治宽度为路基底面宽度或构造物的宽度,处治深度为底板风化岩位置。 公路采空区路基的处治设计应根据采空区的形成时间、埋深、采空厚度、采煤方法、顶板岩性及其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选择治理方案。采空区路基的处治应从路基处治、开采协调两个方面来进行。
4.1 从路基处治角度来说,主要有开挖回填、充填、桥跨和注浆等四种。
(1)开挖回填:对于路基挖方边坡上的采空区宜采用开挖回填方案。
(2)充填:采空区充填能有效地减小地表沉陷破坏程度。有条件时采用水砂充填,能保证公路安全无损。采深不大时,可采用覆岩离层充填,加固采动覆岩破坏区,限制地表沉陷破坏。对于煤层开采后顶板尚未垮落的采空区,可采用非注浆充填方案,包括干砌片石、浆砌片石、井下回填、钻孔干湿料回填等方案。干砌(浆砌)片石适用于采空区未完全塌落、空间较大、埋深小、通风良好,并具备人工作业和材料运输条件的采空区治理。一般路段路基用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0MPa干砌片石回填;对有构造物路段,应用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5MPa浆砌片石回填。
(3)桥跨:煤层开采规模较小、开采深度小于100m的采空区,可采用桥跨方案。
(4)注浆:采空区上覆岩层在有条件时会出现离层,离层经历产生、发展、达到最大高度及最终离层闭合的移动过程。在离层带中注浆减缓地表沉降,控制地表总的下沉量,减缓地表动态变形值,达到保护公路的目的。对于煤层开采规模较大、开采深度(埋深)小于250m的采空区,宜采用全充填注浆方法。对于埋深大于250m的采空区,宜根据其开采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是否采用全充填注浆方案。
4.2 从开采协调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路面板接缝的宽度。混凝土路面由于温度或湿度变化及硬化时收缩的原因,会出现胀、缩和翘曲。设置接缝可减少混凝土板变形受约束影响而产生的内应力,增加路面板抵抗各种变形的能力。
(2)设置“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结构”。对于采深与采厚比较大且地表变形连续时,高等级道路可设置这种路面结构形式,以增强整个路面的抗变形能力。
(3)合理安排开采时间。使地表剧烈变形破坏期避开冬季低温期,以使路面材料变形适应采动地表变形。(温度的降低使路面材料的脆性加大,收缩系数增大,抗变形能力降低,路面易于开裂,路面承载能力降低。)
(4)限制一次开采高度,沿公路轴向大面积协调开采。这种方法已在铁路下开采煤层有成功的经验,一般可以将地表位移变形降低到50%以下。由于采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处治方案灵活多样,应针对采空区的具体情况,将几种方案联合使用,达到经济合理的最佳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向池,柏松平等. 高原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护[J]. 公路,2002,(7).
[2] 交通部公路司. 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