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

第1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字:城市滨水 生态修复 原则 策略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不仅承载着城市生活的愿望,塑造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衡等现象,导致城市滨水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威胁。因此,以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探寻一种能够恢复与重建城市滨水区自然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以及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这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山水城市”理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滨水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恢复,指利用生态工程学或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或手段,对受污染或破坏、受胁迫环境下的生物(包含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改善、改良或恢复、重现。其中包含对生物生存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善和对生存“领里”食物链环境的改善等。

二、滨水生态景观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同时,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地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介。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因此,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界面,恢复和改善因人类经济活动破坏的生态环境,是构筑城市和谐发展重要篇章。

三、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恢复的原则

1 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恢复是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生态规划手段,其目的在于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所以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必然是首要的原则,否则,会再次加剧场地环境的破坏。

2 提高滨水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主要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的相关关系。遵循多样化的生态恢复原则,对于增进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滨水环境的空间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提高滨水空间形态的异质性,以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

3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所为“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强调生态恢复的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在规划中必须协调好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林业、防洪系统、城市建设等子系统间的有序和平衡。

4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滨水空间生态恢复是一种综合性工程,特别是在河流综合整治中既要满足于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又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需求,必须确保工程的安全,同时应遵循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则,必须做出系统的经济分析。

四、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1 整体控制、局部调整

滨水景观生态修复,不仅仅只是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它还涉及到政策规划、公众参与、经济文化等诸多的社会因素[3]。因此,在滨水区规划设计时,应重视滨水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处理,协调该城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和价值,并综合考虑滨水区各景观功能形态的组织与建构。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使整体与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2 生态修复、理念指引

在遵循景观生态学为核心的设计原则下,理性运用生态修复机理,正确处理好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生态关系,构架滨水生态走廊。滨水空间的整合上,尽量避免对滨水地表机理的破坏,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优化滨水景观生态格局。

其次,深入挖掘区域自身特色,通过功能的组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植入,运用设计手法,达到一种意境美的营造,以更好延续滨水景观的地脉和文脉。此外,应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修复等功能,寻求自身独特的景观生态修复模式。

植物生态保护方面,恢复滨水区受损的植物,保护乡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种群。依据滨水区不同的水湿条件,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恢复,营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同时,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季相景观,为滨水生物提供繁衍栖息的优质生态环境。

3 修复技术、合理运用

(1)GIS和RS技术。运用GIS和RS等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标准,建立滨水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水区地形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做出定量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功能空间的组织、景观系统的重构,总结滨水特色景观营造的生态安全策略和规划调控方向。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做到及时检测、反馈与再修复,以促进景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在保存现有水系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利用底泥疏浚、气体抽取等技术进行水体污染物的收集与处理,控制水域外源性污染源。由于气候因素,水系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应及时实施水体的调度对策,以确保良好的供水、补水和弃水状态。

(3)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延续,而采取的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以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伤害[4]。这种驳岸应具有提升生态环境、亲水性、安全性等综合功能。从分类上生态驳岸可分为自然型驳岸、柔性生态驳岸和植物生态护坡驳岸等。在生态修复技术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生态修复与景观控制相结合,促使滨水景观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

结论:

城市滨水区是人们休闲交流的重要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一定要坚定走生态之路,在开发与保护合理适度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营造生态型景观。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型景观除了指运用植被来营造外,其硬质景观也包括在内,要求这些硬质景观必须是生态的、环保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景观良好的宜人空间,提高滨水空间景观的综合价值,提升整个城市的魅力。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生态修复不仅需要设计理念的升华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更需要运行机制与实践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和制度保障,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配合,才能建设一个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景观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1

第2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 水利工程 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05-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

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循环本身的要求。而随着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落脚点和研究建设方案。从河流生态可持续建设的全局出发,使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环境立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循环的经济模式以及传统治污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案之一。所以,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案和建设的重要性中,可以见得,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且是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只有加强其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1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1.1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规划方案

作为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者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1.2坚持以修复整个河流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中其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必须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1.3按照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的管理原则

因为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1.4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和修复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管理体制,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全局管理。

2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河流水域的破坏日趋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管理意义重大。

(1)生态水利工程的科学化管理在农业方面,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更好的保护我国河流多样性。生态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之前,要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此外,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的管理规划会从根本生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

(3)生态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利于所在地区局部河流域的河床岸坡建设与防护。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生态水利工程管理中要注意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

(4)生态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保证对已破坏的河道进行及时修复。生态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对河流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及时修复;此外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还会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有利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活质量要求逐步提升而逐步显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建设不容忽视。所以,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科学、规范合理化的管理意义重大。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除了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还要充分调查与分析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从而更合理的对其整体进行有效管理,推动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安邦.《大石滩水库汇流区的特征与生态保护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

[2]具杏祥,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第3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水经济模型水产业产出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理念;形式;内涵

一、引言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然而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传统制造业衰落,在城市中留下许多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对这些遗留的工业废弃地进行修复再生,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景观效应。同时,可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生活质量。一些优秀的改造案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表符号。

二、理论评述

1.工业废弃地

所谓工业废弃地,是指那些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随着工厂、制造厂生产活动的结束而出现的很多被废弃的闲置土地,亦称棕地。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工业地往往依然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迹,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纪念价值。

2.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工业产业衰败,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而唤起的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环保运动的兴起带动了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改造方案是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形式的里程碑,该改造方案全新阐述了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概念,掀起了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的浪潮。此外,还有国外许多成功的经典改造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韩国金鱼渡公园。此外,国内的岐江公园、798艺术工厂区也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理论创新――后工业时代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就是在传承以往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为我们再创造一个美的游憩空间。是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发展。往往我们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理念再生

1.1生态学理念

引入了生态学理论之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尊重场地生态发展,注重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废弃地的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恢复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1.2反传统美学理念

传统美学认为工业废弃地上残留的工业景观是丑陋的,不和谐的,然而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也发生变化,一些设计师追求形式的冲突和无序。在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工程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它们的废弃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着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的粗狂美,是镌刻着人类工业社会文明历史的纪念碑,这一切都是对传统公园的设计美学的创新和挑战。

2.形式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等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扩展了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景观表现形式。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对景观设计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地艺术,在其思想影响下,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工业废弃地的工业景观理解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而加以保留、改造利用,创造新的景观表现形式。新的景观表现形式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意味。

3.内涵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不同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它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工业社会时期留下的遗址,含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记,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我们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时,一定要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

四.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1.项目介绍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2.改造原则

2.1破坏最小原则

工厂中的构筑物全部保留,并仔细分析研究,利用结构分析法使这些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景观结构要素,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如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设计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1)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应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这与国内一些将场地内原有构筑物等完全拆除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

(3)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物种植多采用乡土树种,同时,保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

(4)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原有材料,扩展各种景观元素的内涵和用途。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的设计师拉兹强调,生态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设计师应以长远的眼光采取全面的保护,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设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短期效益,而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五、结语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工程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更不仅仅是生态、艺术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2]蒋德平,汤跃然,《后工业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1,(9)

第5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措施

1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提高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意义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条件之一,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原材料,是维持地球生命生存发展和各系统循环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了水土资源,人类社会将无法维继。水土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滥砍滥伐、占用耕地、三废随意排放等等,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耕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子孙后代的幸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国家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水土资源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高和增强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促使其更好的发挥生态系统的价值是水土保持的目的和手段。提高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有利于转变人类的消费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资源价值的合理评估,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相关生态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促进国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生态建设的全民参与;也有利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总之,提高水土保持生B服务功能及价值意义重大,应积极加以重视。

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水土保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措施对维持、改良和保护人类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效用。具体可概括为七大功能。

2.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林草及相关的水土保持工程,可以起到拦截降水、提高土壤的下渗能力,缓和地表径流、增湿补水等。另外,在发生大规模降水或洪水爆发时,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可以延长地表径流时间,减小洪水流量和流速,减少洪水灾害;在干旱枯水的时候,林草蓄积的地表径流可转化为土壤径流,起到水源涵养的作用,也可以调节河流水水位。另外,林草蓄积的水通过光合作用或蒸发回到大气中,实现水分循环,增加大气降水,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土,主要是指防止土壤侵蚀和增强土壤固结。保土功能主要由林草措施发挥,一方面,降雨时,林草的林冠可以拦截一部分雨水,降低雨水强度,防止雨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和侵蚀,使土壤不被冲走;一方面,土壤中的腐殖质具有蓄水功能和透水性,地表径流可以转化为土壤径流,降低了土壤流失。此外,林草的根部盘根错节相互交叉,对土壤有固结作用,也可以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发生。

2.2 改良土壤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坡面治理,可以增强土壤的含水量,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比如某些土壤粘性过强,或是砂质过多,水土保持功能可以对此进行改善,形成团结粒、增强氮磷钾等养分、增强微生物和腐殖质,最终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能力。

2.3 固碳、供氧

重要由林草发挥此功能,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植物将CO2固定在植物的各组织和器官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人类和动植物生存所必须的O2,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同时,通过林草措施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

2.4 净化空气

主要由林草措施发挥。表现为吸污、阻滞分成、灭菌、降噪等四方面。(1)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尾气的增多,空气中存有大量的SO2、CL2、HF、NH2及大量放射性物质,威胁人类健康,这些物质能被树干、树叶吸收、降解、积累、迁移,实现空气净化。(2)粉尘能造成严重污染,而植物能通过体型阻拦风速,降低粉尘扩散范围,植物粗糙不平的表面可以吸附、滞留一定的粉尘,对粉尘的阻拦、过滤、吸附起到一定作用,净化空气。(3)树木的吸收CO2等废气、阻挡吸附粉尘可以降低空气中的细菌,而且树木生产过程中散发的香精、有机酸、酮等能起到杀菌灭菌的作用。(4)噪声污染是城市要面对的重要危害,而树木的树冠可以吸收、不定向反射噪音,实现降噪。

2.5 防风固沙

林草措施种植的林草成林后可以实现水土保持、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起到防风固沙效果。经过林内的风可以被林木阻挡,减少风速,降低风力。植物的根系对土壤、沙有固结作用,可以降低风的携沙能力,阻挡、控制、固定流动沙,起到防风固沙效果。

2.6 保持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能保护水土,为生态系统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料和生存空间,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7 维持地表景观

水土保持能促进原本生态系统的协调健康稳定,水土保持所运用的相关措施也可以成为地表景观的一部分,比如梯田、水土保持林、小型坝塘水库等,已成为景观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景观格局的规划和稳定。

3 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生态服务系统总经济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选择价值,一般把间接利用价值也称为生态功能价值,具体来讲,主要指无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含了第二节提到的七类功能。生态功能价值的评估一般由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为基础来进行,市场上常用的方法有防护保护费法、替代市场法、恢复费用法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价值的实现是由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来完成的。根据工程原理,将保护地划分为山区、丘陵、风沙区等,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等,以实现水土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水土保持措施主要由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坡面治理工程、沟谷治理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水土保持农业措施(保水保土耕作栽培措施)、林草措施(人工造林种草、封禁自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行水土保持和保障经济社会效益)等,几种措施相互配合,灵活利用,保障了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实现。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越来越重要,增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系统功能及价值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七方面的功能和生态功能价值,以及保障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及价值发挥的水土保持措施,对生态服务相关概念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敏.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功能与价值[J].河南农业,2016(5).

[2]丁建强,李娜,吴玲.探析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与价值[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

[3]张小丽.浅析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J].才智,2014(17).

第6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 城市边缘 景观廊道 生态修复 滨水景观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ity gradually to rural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Habitat suffered some degree of damage, marginal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Practice through practical projects in this article, on the edge of the City Gallery of some discussion, us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thods, allow waterfront landscape to b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project development nee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exploration summary suitable for marginal urban waterfront planning and in the design of these ideas to the project.

Key Words: City BoundariesGaller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Waterfront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 TV64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边缘逐步扩大,农村的一些土地被侵占,很多乡村地区被建设成了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有其特殊的城乡结合的性质。因此,出现了城市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原有的生态状况遭受破坏,为保持动态平衡,我们应发挥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廊道的作用,需要规划设计一些景观生态廊道。

常熟滨江开发区是位于江苏苏州的新型开发区,滨临长江,有着浓厚的江海风情。但是由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淳朴的江海民风、沿江的自然风貌、城市边缘的生态廊道遭到严重破坏,滨水景观格局被破坏。同时,滨水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意义也在不断更新,滨水区呈现的生态效应和变化多样的形式,丰富了城市景观和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滨水景观对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生态景观、环境保护、洪涝预防、水质及水量、游憩及野生动物和鱼类栖息地等方面,滨水景观体现的价值越来越大。

在对于类似于常熟滨江开发区江海路滨水带的这种处于城市边缘的廊道,本文采取对景观格局进行修复的设计方式来进行探讨。

景观廊道设计相关理论

城市边缘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城市生态廊道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开发区一般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区内的生态廊道可以说是处于城市边缘的生态廊道。对于开发区内,可以由河流、公路、绿带系统等形成城市边缘廊道,作用着生境的发展。开发区可以说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又有其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类型的开发区进行着不同类型的工业生产,对城市边缘地带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人为干扰。城市边缘廊道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由于其长且曲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城市绿化网络等等。

生态修复理念

城市不断发展,城市边缘的原有农田被占用,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果把发展起来的城市边缘地带重新恢复到原有面貌、原有的生境,比较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修复的手法,以保留保护为主,让城市边缘的居民和环境向和谐发展。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由于开发区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又处在不断城市化、乡村特色和环境不断消失的进程中,可修复在区内的一些城市边缘廊道,如滨水景观等,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生态修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方式:1、停止人为干扰:对某些规划地段实施保留保护,保留原来的一些生态面貌,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2、辅以人工措施:(1)绿化种植修复:主要通过对基地的考察,对乡土树种的调查研究,确立绿化规划原则和实施方案;(2)人文风貌修复:了解该地区的乡土风情,结合景观规划,适当修复其人文特色。这样才能使城市边界的人和环境和谐共生。

城市边缘景观生态廊道设计手法——常熟滨江开发区江海路滨水景观带景观规划

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的基地位置位于常熟滨江新市区内,常浒河东侧,江海路西侧,南起青春路,北至汽渡路。全场约3.2公里。本次设计现状绿地主要为常浒河堤和江海路之间约50米宽的滨河绿地,景观面积范围约13.0万平方米(图1)。

常浒河滨水景观廊道作为城市边缘廊道,其生境状况遭到严重破坏,绿化稀少,树种单一,田地变为荒地,空气水质受工厂污染。其本来是长江口重要的城市绿廊,有利于净化水质,保护乡土植物,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涉水空间,优化城市视觉景观。因此,修复和建设沿河绿带,增加河流廊道的连通性,尽可能修复其生态功能,构建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是现状对于本次景观规划的要求。

图1 区位图

常熟滨江开发区滨水景观带规划理念

继承和发展江海文化

由于常熟滨江开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深厚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边界的滨水文化。由于滨临长江,这里形成了江上航运的通道,是重要的运输枢纽,汽笛、运船、渔火、江风,形成了淳朴的江海文化。

在国际滨水景观大力发展的浪潮下,我们既要继承和发展城市传统文化中利于人们发展、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又要更新传统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因此,决定保留滨江地区这种船运的功能,对其环境进行更新,使其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

打造公众参与型滨水景观

在滨水景观这种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这种城市边界性廊道,乡村与城市的交界性滨水景观,自然与人的结合更为重要。但是因为现场比较复杂,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公众参与的滨水景观设计。

第7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保证生态功能不退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贵州“最严”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出台――

2016年底,贵州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划定禁止开发区、五千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国家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等4大类12小类为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并规定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保护红线责任制。

守好“米袋子”和“菜篮子”

贵州属典型的内陆岩溶山区,5000亩耕地以上坝区有165个,耕地面积175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56%。坝区耕地是贵州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更是贵州农耕文化的起源和民族文化的摇篮。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表示,贵州有质量的耕地不多,耕地保护必须精准化,坝区耕地保护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坝区耕地保护红线要成为高压线、生命线。同时,坝区耕地的保护,既要保数量,又要提质量,要下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坝区耕地要“以亩产论英雄”。

2014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千亩以上坝区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五千亩以上坝区耕地”开始有严格制度“护卫”:严禁以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其用途;严禁在其设立城市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及地方城市干道等线性工程;严禁在其范围批准宅基地、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开展有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活动。能源、交能、水利、矿山开采、环保、重大民生工程选址确实无法避让的,需实地踏勘,占用万亩坝区报省政府同意,占用5000亩坝区经省国土资源厅同意。

国土资源部门还建成了坝区耕地实时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充分利用航拍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坝区耕地进行监管,对发现的违法占用榕江车江坝区、绥阳洋川坝区、锦屏新化坝区行为已及时查处,拆除复耕,保持“米袋子”和“菜篮子”源源不断为民生。

近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郭强在采访中说:“2016年初,贵州各地已对原布局在坝区的建设用地进行优化,在坝区183万亩耕地中,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类生态红线132万亩,保护率达到72.52%,保护面积比原来增加30万亩,保护率比原来提高约17%。”

“护”与“富”的“修行”

2016年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通过生态修复,改善城市环境,通过城市修补,改善城市风貌。

护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贵州一直致力于一座山、一片水、一个城生态修复的可能性探索。

“村庄变公园、田园变乐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客栈”便是处于长江流域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的真实写照。

2010年时,凤凰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人均年纯收入仅3000多元。村民明元花回忆:“我们村在治理前,整个山都是光秃秃的,种植庄稼也三年两不收,一遭遇暴雨,洪水就满坡流。”

天台镇在总结过去水土流失“长治”治理方式的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出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系整治+生态修复+人居改善”的绿色方程式,建设打造了凤凰生态湿地公园。目前,湿地公园日均接待游客已达1000人以上,凤凰村还开设农家乐、农村旅社等旅游服务业,流转土地建设彩林工程、花卉苗圃等基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脱贫、增收致富。

不仅守住“绿水青山”,贵州各地还致力于“城市伤疤”的修复。

自2010年以来,贵州省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19.41万户,有效改善了350多f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成效显著。去年4月,贵州又着手2017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库建设,棚户区改造申报计划42.98万户,计划数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维明表示,2017年住建厅将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以山体水体修复、城市形态引导、城市河道整治、绿化亮化美化、完善公共服务等为重点,全面系统推进“双修”工作,让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硕果融入城市、融入生活,提升市民获得感,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蓝图愿景。

生物“多样”奏响生态文明强音

贵州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4个省之一,全省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被纳入各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已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6种和野生动物85种。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处长张韬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保护好我省的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位于威宁自治县境内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拥有典型、保护对象较为完整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我国特有的高原鹤类――黑颈鹤在此筑巢栖息,繁衍生活。每年冬季,灰鹤、斑头雁、赤麻鸭、钳嘴鹳等候鸟齐聚草海,云飞鹤舞,分外美丽。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空心莲子草”大量繁殖,与其他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争夺阳光、空气,导致草海水生生物和鱼虾缺氧死亡,严重破坏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

2015年以来,为了清除空心莲子草对草海生物多样化及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威宁草海管理委员会启动了草海空心莲子草人工清除工程。

第8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3502

1引言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关系到百姓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发展。由于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实施退耕还林是很多地区维持社会与自然平衡的重要举措。退耕还林使得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恢复了森林面积,恢复了生态环境,但为了要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对各项产业的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要注重生态补偿,应该要根据农户的意愿进行退耕还林,要对退耕还林的成本进行管理,使得农民能够从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促进生态与产业的双重发展。

2退耕还林的作用以及生态补偿

退耕还林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农民的耕地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森林面积有所增加,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生态状况,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农民能够尽快脱离贫困线。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推进,也提高了百姓和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群众能够更好地领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具体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1)增加了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是将农业用地、荒地等栽种树木,实现森林还原目的的一个举措,通过这项举措,增加了森林覆盖率。

(2)有助于改善气候。森林对调节气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退耕还林增加了森林面积,对于调节气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农民的耕地被收回,因此使得很多农民开始外出务工,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4)农民逐步走向精耕细作,退耕还林之后还后续发展了一些其他的产业,这些产业都需要相应的技术,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掌握了更多先进的技术,从而实现精细化耕作,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由于退耕还林实施的时间还不够长,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就是一个问题。生态补偿又被称作是环境服务支付或生态效益支付,生态补偿是一种能够保证环境服务供给的自愿交易机制,指的是环境服务的受益者向支付者提供直接的、合约性和条件性的付费,以交换他们采取能够确保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行动。当前关于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提高,我国关于这些机制的研究内容还比较落后,因此在退耕还林、森林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就很容易受到较大的阻碍。

3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机制

3.1基于成本的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标准应该要保护提供者的成本的充分补偿,也就是说,由于退耕还林使得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而农民的生活需要成本,所以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该要使经济补偿与被退耕地的实际产出相吻合,以农民机会成本的具体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同时还应该要考虑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本。以某地退耕还林的补偿为例,某地以前主要是种植玉米的,在不退耕的情况下,平均单产为每年每公顷485340 kg,按照玉米的市场价格,折算成现金收益为每年每公顷339714元,而当前的平均单产为每年每公顷637665 kg,现金收益为每年每公顷776035元。当前的补偿政策主要是以直接经济损失或者机会成本作为依据的,在这种补偿政策下,每年每公顷的补偿标准是3450元,这个补偿的数目对于退耕还林的初期而言,基本可以弥补机会成本339714元,但是与当前的机会成本比起来却相差很多,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原来的补偿标准已经不能弥补当前的机会成本了。所以,退耕还林的补偿标准应该要实现随时更新,根据当前的生产生活水平,对退耕欢乐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另外,对着退耕还林逐渐进入成熟期,对森林的管理以及维护也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林地的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林木的修剪、间伐等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以及劳动投入,当前退耕户的平均维护成本为每年每公顷122490元,事实上还是由农民承担了这一部分成本。

3.2基于农民意愿的生态补偿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往往有可能会遇到农民不愿意配合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这种时候,农民对自己的耕地实施的保护行为也需要纳入到生态补偿的考虑范围中。农民如果不是自愿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则政府还应该要给予农民的自主意愿的补偿。根据退耕还林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给农民群众不同的补偿标准,尽可能使得这部成本的增加不会影响到退耕还林之后的整体收益,使得退耕还林的指出与实际产出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并且建议农民能够更多地自愿地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来。

3.3基于生态价值的生态补偿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生态价值也是影响生态补偿标准的一个因素,合理地考虑到生态服务价值,可以更好地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以某地区为例,退耕还林为当地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额为327048137元,当年的退耕还林面积为30738 hm2,则退耕还林的平均生态价值为每年每公顷10639元。由于不同地区的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同,有的地区产生的价值较高,有的地区产生的价值相对较低,因此不同地区的退耕还林所带来的平均生态价值是不同的。一般说来,中西部进行退耕还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明显,但是其平均价值不如东部地区高,这与气候、地理环境、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都有关系。各地在决定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的时候也应该要根据当地的生态价值进行综合讨论。

4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退耕还林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需要加强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农民的意愿、生态服务价值等,从而使得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喻永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4(9).

第9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化;城市化;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71-02

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受人口总量和科技开发水平的限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改造”具有完全的自我修复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朴素、简单的和谐状态。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奔涌而来。原子能、计算机等一系列成规模的高新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干预能力,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即生态危机。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现代社会缩影的城市,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阻力。

基于生态学原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应运而生。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这是生态系统内部各单元发生了矛盾,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内部,复杂性和多元性构成了其本色特征,每一个独立的单元皆有其存在价值,都是有意义的,任何对于这种存在的伤害终将祸及该系统整体,因此伤害其他物种就是伤害自己。譬如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人类能够达成这样的认知,证明他依然是地球的“道德代言人”,是具有自我反省能力的生物种群。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只有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才能达成人本身的发展;惟其如此,人类才能走向以生态观念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时代。

人类生存方式的本质,是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伴随着文化形态的进化,人类认识自然、经验自然方式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过渡的过程,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不断发展,对外在世界的作用和影响也由弱变强。宗教文化时代,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难解之谜,人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界本身的净化能力基本上可以消除人类活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在科学文化时代,人类开始洞悉自然界的奥秘,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有能力向自然开战,把自然界当做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物质消费欲望而不断索取。同时又把大自然作为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向自然界倾倒数量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人真正成为万物的尺度而傲然“君临天下”,对自然和生命失去了敬畏和尊重之心,不断地消灭其他物种和生命为自己所用,结果导致环境退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从而使自己的生存受到胁迫,精神上失去信仰,成为“生命的孤独者”。科学文化的过度发挥尽管使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和文化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跟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由它指导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这个矛盾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必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正是人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现实实践催生了生态文化,揭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新的走向。作为一种文化动物,人类借助于文化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科学时代所带来的环境退化需要人类调整自己的文化形式加以修复,这种新的文化形式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并进、谋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产物,它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时代潮流,并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生态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的环境意识,集中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改变掠夺和浪费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建设生态产业,实现向物质循环、无废料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过渡。生态文化承认自然的价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发展“生态化”,使人类精神文化沿着符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生态文化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变革,调整人的社会关系,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使生态保护制度化,社会获得自觉保护生态的机制;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向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真正实现人类健康、有序、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