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基础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境教学
语境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运用语言时的具体环境,可以指文章的上下文和口语表达中的前言后语,还可以指交流过程中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多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话题、谈话者的身份、地位、谈吐、文化背景、交际方式等。因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无处不在,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忽略了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人们的言语交流就无法顺畅实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英语、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境实践内容是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适当向课外延伸,就能使学生把一种情景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之中,从而培养语言应变能力。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1.课堂教学时的语境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全英文式的课堂用语来组织教学。英语作为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起来困难, 主要是因为缺乏运用的环境, 不像婴儿学习母语, 生活在所学的语言环境中, 直接接触信息源。根据教材内容,我们把语境实践课分为室内语境实践课和室外语境实践课, 两种教学互含互补。恰到好处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模仿教师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全英文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用语。特别是在面对新生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然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将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循序渐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全英文式”的教学模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辅以眼神、手势、动作、表情、以旧内容替新内容等形式来做适当的解释说明,但尽量要避免用汉语解释。
2.渗透活动,延伸语境。我们在语境教学实践中,界定知识主题,寻找渗透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界定能力主题, 利用切合点,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界定情感主题,培植生长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鲜明个性。如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中,按照“室内与室外并重,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尝试推行了多项教学活动, 初步形成了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 确保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使他们“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将语境教学的范围更多地定位于课内外衔接、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 组织了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英语磁带作业、英语卡片的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尤其是《学英语》报赏析栏目的开播,不但丰富了广播内容, 也优化了学校英语橱窗的创办质量, 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几年来, 笔者一直坚持“办好一份英语手抄报”“抓好节日英语活动课”“设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等一系列活动, 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 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际的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课前热身, 营造氛围。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歌曲接唱、问候、轮流值日报告、对话、表演、游戏、单词接龙、传话竞赛、猜谜语等, 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这些热身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营造一种英语氛围, 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其内容一般在上一节英语课结束时,教师根据所教内容进行布置。学生自由结合,联系生活, 充分准备。如: 学过“im' s FamilyTree”师就布置学生第二天介绍自己的FamilyTree。诸如自我介绍、介绍别人、请求、提供帮助、问路、在车站等。没有考虑语境的作用,结果学生常常记住了句型和意义,但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也仅对句型进行讲解和练习,没有让语境产生效果,这种训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口语上教师应首先讲解基本句型,然后对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接下来设计语境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基本句型运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子牙镇子牙小学
闫雪
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角。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个朋友,可是它们都戴了面具,你能猜出它是谁吗?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呀?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角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你们想不想和角成为好朋友啊?角给我们出了三关难题,只要闯过就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大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一)第一关
认角
1.抽象角的几何图形
师:(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这些物品上都藏有角,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
师:现在我把这几个角都请下来,(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看,这几个图形都是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顶点和边)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2.
判断哪些是角?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原因。
(二)第二关
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学生尝试“自由”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2.教师示范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
(2)学生练习画角。
3.学习角的记法和读法。
(1)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
(2)学生讨论“∠”
和“﹤”的区别。
(3)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取个名字。
4.标一标。
(课件出示)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1)学生独立练习。
(2)全班交流。
(三)第三关
比角
1.师介绍活动角并演示
2.小组讨论
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的大小与边长有关吗?课件演示
4.得出结论
5.游戏闯关
三、总结延伸,深化角。
1、总结学习收获。
(1)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
(2)儿歌记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2、欣赏角的图形美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1 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想要提高经济学基础的课堂效率,不仅要理解经济学学科特点,还要明确教学目标。中职经济学基础定位不同于大学生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笔者认为中职经济学基础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现象。其次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指导市场经营实践。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一种人生态度,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习经济学更多的是学习理性思维,对于中专生来说,只要能通过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获得理性思维的能力就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2 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把舞台交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教学也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围绕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却迟迟无法前进。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基础差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二是没有考学压力,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主动性不足;三是由于学不会、听不懂,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干脆放弃。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改变旧模式,充分认识到自控能力差不代表学习能力差,理论知识基础差不代表实践能力差。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教学经济学理论多是建立在数学推理和经济模型论证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应用。讲授经济学基础课程首先要深入浅出讲授基本理论,然后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经济学基础课程要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例如讲解木桶效应就可以用学生考试偏科来说明问题,简单易懂;博弈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的故事来加以说明;外部性理论可以通过蜜蜂与果园的故事来加以阐述。除了利用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意外还要加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生选择、就业选择、考学选择等来讲解。比如在讲授博弈论的时候也可以引用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这样就可以通俗易懂的解释经济学概念。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为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经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内容基本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以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笔者自2013年从事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以来,已进行了好几轮教学,对这门课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也与同行就这些方面进行过交流,下面笔者谈谈对这些方面的体会和想法。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经济学基础虽然理论性比较强、抽象、有相当多的数学应用,但仍然应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包括理工科专业)的通识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中小学几乎不给学生讲授商业和经济方面的知识,高中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情况一无所知,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和金融联系日益紧密,这与国内中小学生在这方面贫乏的知识储备是不相适应的,现在的国情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以使他们走上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贸易、金融、物流、会计等方面的工作,更加离不开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所以经济学基础在这部分专业的学生中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经济常识,熟知经济理论;二、培养经济学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阶段,我们不应该给学生灌输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和期望他们掌握经济学数理分析能力,而是要求他们掌握一般的入门级别的经济常识就可以了,但是在能力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对他们提出要求,这就是对于国内外发生的经济事件、日常生活中与经济学有关的现象,应该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这些问题。后者对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对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尤为重要。
2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内容多、理论性强、抽象,它杂糅了各个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和学说,且通常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证明,可以说将这门课讲得通俗易懂已属不易。但是,高职院校由于有限的学制长度,通常将这门课安排在一学期内,且一般仅有48-56课时,与此相对照的是,本科学校却将这门课安排在两学期内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讲一个学期)。另外,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而微观经济学中常用到的求导知识跟经济学基础是放在同一个学期讲的,这无疑更加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难度。以上事实使我们经济学基础的教师认识到,在高职层次讲好这门课有相当的困难,必须采取务实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应坚决贯彻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内容,只保留对后续课程和将来学生就业有用的知识,多用案例,大幅度减少数学推导和证明。本着这些原则,笔者认为以下几部分知识是基本的(见表1),如果有时间,可以稍添加一些其他内容,但不应过多。对于表1中每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进行一定的取舍,比如,生产与成本分析这部分中讲述生产者均衡时采用了大量的曲线和数量指标,这对于数学基础原本不好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们可以用简要的语言和一些案例来取代曲线、指标。此外,教师可以在课上评讲一些国内外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事件或评论,或推荐学生课后去阅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有帮助。有些教师主张将经济学基础进行双语教学,笔者认为,使用双语讲授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在我国只适合在重点本科院校开展,连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接受经济学双语教学都会觉得很吃力,就更不用说英语水平更差的高职学生了。所以,双语教学对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来说是绝对不合适的。
3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所以采用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广受诟病,但是鉴于这门课的难度和高职学生较差的自学能力,讲授法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使用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且获得的知识内容系统完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一定要突出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要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当然,经济学本身的理论性强、枯燥,教师如果一直干巴巴地讲理论,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注意力明显下降。因此,很多教师都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其中获得教师和学生两者认同感最高的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节课讲授理论前先讲一个相关的案例,通过让学生思考、回答基于该案例的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笔者觉得那些所举的案例很关键,教师需要平时多听、多看、多想,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或者通过报刊、媒体评论和网络等方式收集,另外,对于同一个教学任务可以有多个案例供选择,这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案例。例如在讲替代品的概念时,可以提学校食堂的饭菜和学校周边饭馆的饭菜或是美团外卖的饭菜;讲生产要素价格时,可以举华为近几年对大学生的起薪工资。另外,在讲授有关章节时,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例如,在讲“市场分析”这部分时,带领学生去商业银行、大型制造型企业、饭馆及车展现场,诱导学生根据某些特征来辨别各种类型的市场,从而加深对这几种市场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客观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理解经济规律。至于体验教学的场所则可以优先选择各高职院校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待完成现场教学后在三年学制的最后一年可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学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下活学活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如果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莫过于采用通过向学生布置活动型作业来进行反馈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了。例如,我们在讲第一章供求定理时,给学生布置一项小组作业,调查学校周边各类饭店、小吃店的价格,并解释一下远离城区的学校周边饭菜价格比较贵的原因。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个小组通过分工实地走访学校周边的饭馆调查,然后小组成员间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各小组把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做成PPT在课上汇报。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型作业,自主研究和分析,锻炼了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的能力。除了上述三种之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启发式教学法或探究式教学法,笔者认为其实这两种方法的实质是相同的。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前,创设一个情境或讲一些事例,并且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甚至角色扮演等途径去独立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引导和解释,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虽然探究式或启发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但根据近几年在第一线的亲身教学体验,笔者不赞同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原因是1)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的主动性差,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平时布置的作业都是临交前在课上抄袭完成,更不要说让他们通过多种手段自己独立探究一个问题了;2)高职学生思辨能力较差,而讨论和辩论需要极强的思辨能力;3)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最终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量少且通常不完整,但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高职阶段有限的课时量不允许这样做。
4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笔者认为在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硬件条件,在课堂上展现一些图片或视频,寓教于乐;尤其是可以用一些电脑软件动画模拟一些曲线的画成或3D演示某些图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曲线的含义。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互联网+”教学。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师可以在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课程网站,将PPT课件、习题答案、案例分析等课程材料上传到网站供学生浏览、下载,还可以将有关经济热点文章和视频的链接公布在该站点,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QQ、论坛、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喜欢用手机上网,“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极易被学生接受。实践教学也是高职经济学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职业人才,相应地,实践教学就成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经济学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其内容都脱离不了实际的经济生活,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明白经济学的实用性和价值。例如在讲生产与成本分析这一章时就可安排一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按4、5人一组分成几个小组,去学校周边的饭馆、超市、银行、饮品店等了解一下它们的成本和收益等数据,分析讨论各个单位的经营情况,最后提交分析调查报告,并做成PPT在课上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此外,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经济综合模拟实验室,在相关章节结束后利用软件或其他手段开展与经济学直接相关的实验如证券投资交易模拟与分析、财会专业模拟与分析、电子商务模拟与分析等。有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会挑选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诸如组队参加“挑战杯”大赛等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笔者并不赞同。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水平、文化基础都较差,再加上他们平时课也很多,即使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参加这种学术味很浓的竞赛也非常吃力,所以还不如让学生节省点精力把在校的学业搞好。
5课程考核
在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上,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能力的考核。以往的做法是平时和期末在总评成绩中占30%和70%的做法,这样的比例过分强调期末成绩,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平时不听课甚至经常旷课、到了期末就靠死记硬背混过考试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将平时和期末调整成50%/50%或大于1∶1(如60%/40%)的比例,另外在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中除了课堂考勤和课后作业外,添加课堂表现一项,采用加扣分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提问的在计算总评成绩时加一定分数,上课经常睡觉、讲话或玩手机的则扣一些分数。第二,在平时成绩中加入对实践环节的考核,比如前面提到的活动型作业可在总评成绩中占到30%,具体评分标准是任务完成的程度与质量(调研活动成果汇报展示)、小组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以上两点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在一学期中不断地积累成绩,而不是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第三,课后作业应减少理论推导和计算方面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及时与身边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在期末考试中,削减客观题和计算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知识应用型主观题的比例,以此来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6课程资源建设
在教材方面,笔者认为应选择明确标明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教材内容应尽量减少数理推导和证明,多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和案例。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针对各个学校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教材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这里需要指出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另外几本教材为辅或加上补充读物,笔者不赞同这样的做法,高职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较差,以笔者近几年的观察,即使是用一本教材,也只有一部分学生课前课后会阅读教材,更不用说使用几本教材了。所以,应专注于一本教材讲授。除了教材之外,任课教师可以联系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务处,建立《经济学基础》课程网站,将这门课的课件、习题答案、相关的案例、经济学讲座和新闻视频上载到课程网站供学生使用。此外,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际、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丰富这些课程资源。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申报、建设国家、省或市一级的精品课程项目,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这门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一个很好的候选对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能够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这门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7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笔者认为教授经济学基础的教师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招聘经济学的专职教师时,应当要求对方具有经济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很严谨的科学,又包含相当数量的数理证明,没有相当长时间、一定深度、严格的专业训练是不能将这门课讲得通俗易懂的。专职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从事经济学的科研、教学研究,参加相关的学术和教学研讨会,还应该获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如经济师),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专职教师通过从事科研,能不断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从事教研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因为高职教育注重应用实践,高职院校也可以招聘原先在企业里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才来校兼职教授经济学。聘用兼职教师的有利点是他们会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体验融入讲课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笔者认为,对这些企业来的兼职教师,学校同样应当要求对方具有经济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否则他们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总之,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好这门课不容易,需要任课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不断推进课程建设,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笔者就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玮菡.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9):133-134.
[2]陈兵建.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时代金融,2009,(01):92-93.
[3]杨新会.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1):124-125.
[4]葛万军.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知识经济,2015,(03):163.
[5]朱芬华,刘宝.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02):74-77.
[6]王琼芝.高职营销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4,(03):118.
[7]谢大伟.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5):131-132.
[8]马雪蓉.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学生能力提升[J].苏南科技开发,2007,(08):53-54.
[9]汪朝洋.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112-115.
[10]张浩,马涛,徐黎源.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11):152-153.
关键词:MOOC;微课程;经济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编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个真正的颠覆性创新。[1]顾晓清(2013)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压力,从国际发展背景和中国本土化进程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MOOC本土化发展诉求及其对应策略。[2]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店、微网、微信等名词日益进入人们生活视野,微课程(Micro-lecture or Micro-course)也孕育而生。McGraw(1993)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是微课程的雏形,[3]David Penrose(2008)正式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并应用于在线教育。[4]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5]随后,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张晓君[6]、刘名卓[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具体应用。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
1.庞大的理论体系与课时数不断缩减的冲突
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单个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政府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收入,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经济增长等经济总量如何实现充分利用。整体而言,经济学基础课程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内含众多经济学流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然而,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技术、技能的特点,因此很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压缩了经济学基础的课时数,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到52学时,个别院校甚至压缩到34学时。课时数的不断减少与教学内容的庞杂,导致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消化、吸收过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矛盾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大量的经济学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其中涵盖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推导。比如,微观经济学弹性分析中关于微积分的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数学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等。高等数学是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经济学基础和高等数学基本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高等数学,从而导致教师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进而挤占本来就不多的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感觉晦涩难懂,易产生厌学情绪。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落差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典型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都认识到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讲授教学,同时辅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运用,试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课堂教学实效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优势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详见表1。
从教学理念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强调职业能力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和陪练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内在动力,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从个性化教育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从教学方式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顺化和重构知识。
从教学实施方面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关键词,通过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线上论文与其他同学、老师提问交流;课堂上通过生生、师生讨论释疑难点和重点知识;课后学生通过线下的协作式学习,完成相关作业,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知识。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 可以借鉴MOOC背景下微课程的理念和技术,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四、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1.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课程作为MOOC 环境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课前线上知识的学习效果、课堂互动研讨的活动设计以及课后线下团队协作完成作业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短小精干的影音视频构成。在设计微课程时,需要分析授课对象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利益诉求――即提高自身经济思维意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经贸类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就所处的学习环境而言,大多数的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有些学校规定大一的第一学期不允许学生携带电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在总目标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核心概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每个微视频时长大约6-15分钟。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权衡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目标性及层次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是指虽然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众多微视频构成,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对经济学基础微课程进行内容切割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要让学生可以通过多个独立的有关联的微视频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分析实现社会的经济现象与问题。教学内容的目标性是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是指由于微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经济学基础的微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一般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佳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掌握,学习能力较强、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可以达到充分掌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实现个性化教学。
(3)MOOC教学环境设计
目前,Coursera、edX、Udacity提供了MOOC课程教学环境平台,能够帮助高校运行在线课程。但是,这些平台是为名校、名课、名师提供课程运行的平台,高职院校受制于本身师资水平,加入平台后的运行成本巨大,而潜在学生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借助本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库、优化版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微课程教学。MOOC数字化教学环境包括课程管理和微课程的制作,具体内容见图1。
(4)教学实施的设计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学习和课后线下协作式学习三个环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借助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联网登录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教学资源库或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观看相关视频,记下关键词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通过MOOC环境下的数字化平台,在线交流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建构。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生生讨论形成基本认识,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分享,教师点评、精讲难点和学生的疑点,进一步巩固和同化相关的知识点。课后的线下协作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布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现象或问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或知识完成相关的经济现象或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具体见图2。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两头在外(即通过MOOC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中间在课堂(主要是生生、师生交互讨论学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理念。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而应凸显过程性评价,同时辅以多元化主体参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的时长、参与论坛讨论交流的次数、微视频学习过程中微练习的测试情况、经济现象或问题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多元化学习评价是指学习效果的评定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由教师评价、小组成员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学习小组的评价四部分构成。
(6)内嵌式学习支持的设计
为了保证微课程教学的顺畅进行,内嵌式学习支持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根据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特点,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支持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主要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录制软件或录制工具,录制时长在6-15分钟的教学视频,并辅以相关的字幕信息,同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提示性信息以及配备微练习,学生必须在每周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学生本次作业成绩为零分,进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是指在微视频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利用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可以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同化或顺化经济学知识。学习效果评价支持主要是指MOOC环境下数字化平台应该设立相关的板块或系统跟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进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2.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实现保障
(1)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基础
在国外,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建设,至少需要10人参与其中(包括主讲教师、教学助理、技术支持等)。在国内,以清华大学开设的《电路原理(一)》为例,其教学团队是由6名教师+3名助教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19名志愿者参与论坛答疑。[8]由此可以看出,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的基础。
作为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普遍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教学团队的高效配合、有效实施课程建设团队就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至少需要4名教师和4名助教。在4名教师中,2名负责课程知识点拆分,1名负责视频录制和编辑,1名负责相关习题作业的设计。4名助教(大二学生担任)中,1名负责学习资料的上传,3名负责论坛讨论答疑。
(2)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
要想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有效实施,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媒体素材和教学案例,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首先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制作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PPT课件,然后利用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微视频。录制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打开要录制的PPT,然后打开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教师按照正常的语速进行讲解,录制完毕点击保存就可以。
(3)优质的MOOC数字化运行平台是保障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顺利运行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化平台保障。优质的MOOC数字化平台要求对所有学习者开放,而不是仅仅针对本校学生,想要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注册帐号完成身份的确认,进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平台上的相关数字化资源(包括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都可以随时下载或在线播放,支持文件、视频格式的转化,能够支持实时聊天,具有未完成作业的提醒任务功能和自动测试评分功能等。
五、结束语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新宠。本文在分析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如何借鉴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3.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 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5):3-11.
[3]McGraw L R 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543-544.
[4]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6):1-3.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05-107.
[关键词]建构主义;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4
[中图分类号]F224.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经济学基础理论内容偏多,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加大老师的授课难度,而且会使学生们觉得索然无味,达不到理想效果。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由老师传授知识点与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结合有关学习资料,不断摸索,并主动构建体系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教学大纲倡导的自主、研究、与实际结合的方式是一致的,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因此,在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立足建构主义视角,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让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媒介。
1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
最初建构主义的创建来源于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因为儿童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运用建构主义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何人类需要学习、如何建构事物规律、如何形成理论、情境都含有哪些重要因素等问题。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能够形成一个全新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而且能在这基础上实现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情境。
2 根据课程的特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是主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个体,同时也是认知新知识的主体,是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建造者,能在教师的细心指导或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依据现有的情境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高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一人讲,满堂讲”的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角色,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紧扣“意义建构”,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举行一些能迎合学生真实水平的实践活动,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老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理论的分析与介绍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图形、公式与模型,还会用到数学分析的方法。经济学基础也是一门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性能力的课程,与市场营销、生产经营管理等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原来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注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状态,照搬课本上的知识,不能给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丧失对所学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更谈不上构建了。所以,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根实际情况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更加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融会贯通经济学的知识点。
例如,在进行“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时,应合理布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深刻理解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购物环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分析时,教师可领导学生模拟生活场景,去商场进行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消费氛围,又能体会到销售者和购买者的不同的心里状态。分析“销售者与消费者”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扮演每一个角色。
3 选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
在建构主义的角度下,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学人员用于传递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创造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影像资料、文字内容等信息资源和工具的辅助下自觉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在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尤其是CAI等电子教学手段。
如需改进学习环境,可建立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对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充实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能让经济学的教学途径更加广阔,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CAI等相关设备,不断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的事先学习、自主测试等,加强学习目的,不断充实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在如今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前提,以学生为核心,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争取给学生营造出完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要参考文献
[1]邱东博,李伟,张宁.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
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有了更高的认识,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其意义和性质等方面展开的,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对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深刻认识,没能掌握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本文将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低碳经济要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做好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并逐步的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其经济学价值进行研究,是我国未来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处于空白的状态,这就需要我国能够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科研力度,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被提出来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当前许多人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并不全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国家的GDP。但是纵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不只是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更是对世界经济的分析和研究。那么同样的,低碳经济也不仅仅是对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的经济情况的研究,而是要放眼全球,对全球性的气候问题的探讨。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而对于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就是为了顺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推动全人类的进步。
2、低碳经济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对比
生态经济是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科,其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是保证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与经济稳定性的基础性科学。循环经济主要是对自然环境中的资源能量等进行循环再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将社会经济与生态平衡相结合的学科,循环经济极大的提升的经济在环境中的发展和进步,是当期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绿色经济最初是由英国的相关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由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及破坏,同时科学、合理的对自然环境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三种经济模式与本文所提到的低碳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由高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以及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低资源投入、低能源消耗和低排放物污染的经济模式。这些新兴的经济模式共同促进了新时期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所提倡的发展思路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顺应环境的基本情况,一切社会活动的开展都要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问题,忽视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只有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体系更好更快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被大力提倡的经济形势,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实现资源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节约经济发展的成本,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经济则是主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减低对于能源的消耗从而有效的降低社会活动虽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在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时,构建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追求绿色无污染的发展道路。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促进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学体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际之间进行经济的合作,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剩余,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但从环境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不能形成一定的效益,反而会产生各种这样的生态问题。尤其是经济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其往往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能源技术,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又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二氧化碳是当前危害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其就性质来看是可流动的,因此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温室效应,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本国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全世界的环境问题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低碳经济能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有效的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2、当前经济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传统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活动的效率低,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自身能够对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调节,但随着当前工业水平的发展,各种生产活动变的更加的高效,由此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因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相悖,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当前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的经济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应用,但其中都没有针对温室气体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温室效应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需要世界各国能够共同努力,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就很难顺利的开展低碳经济,因此就需要世界各国能够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力度,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杨龙飞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逸.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新经济,2014,11:20-21.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