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外贸经济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贸经济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贸经济专业

第1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全球经济链

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通过业务和管理的结构化变革,获取更多的经营效益。对于外贸中小企业来讲,转型具有系统性、跨越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能够重塑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形成新的企业形态[1]。企业转型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转型主要指企业的变革行为。狭义上,转型是指企业受所处行业竞争环境的影响而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外贸中小企业通过电商平台获得了大量的商机,如何抓住该阶段的机会实现转型发展成为难题[2]。国外对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的研究起步较早,学者们探究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升级策略,综合多数企业的发展运行状况,形成多个理论框架。国内对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焦点在宏观层面上从计划经济大环境转向市场经济,在微观层面上着重研究企业的战略组织及业务细化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路径很有必要。

一、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现状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受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一)企业附加值水平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遇到出口下降、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在全球经济链的影响下,不少中小外贸企业出现亏损甚至面临破产。贸易壁垒的存在造成企业附加值水平的差别。本研究以外贸中小企业产出的商品为附加值水平的衡量指标,以外贸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行业竞争以及规模作为约束条件[3],用GDP年度环比增长率指标表示,记为GDPch:GDPch=GDPi-GDPi-1GDPi-1×100%(1)公式(1)中,GDPi为第i年的GDP总量,而GDPi-1为前一年度的GDP总量。宏观经济波动,除了受实体企业金融投资收益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变量和因素的影响。2010—2019年我国外贸中小企业的附加值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知,外贸中小企业的附加值总体为正;港澳台控股经营的企业在2019年的附加值水平达到最低;民营、外资外贸企业的附加值水平在考察期的前五年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受到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后五年的变化趋势不规律。本研究从附加值水平变化的角度分析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外部竞争环境。(二)外部竞争环境。首先,受到我国宏观调控、国际经济波动、汇率变动的影响,一些外贸中小民营企业承受着产品亏损、融资困难的压力,自身经营成本又不断升高,在实力较强、资金链较完整的外贸企业的挤压下,面临破产的风险。其次,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反倾销政策,提高了外贸商品的关税,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4]。再次,外贸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现有的技术水平也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种变化,会逐步被市场淘汰。最后,外贸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没有能力承担巨额的技术改造费用,现有技术设备的产量较低,无法满足需求量大的客户,也会逐渐在行业中失去竞争力。全球化进程在加快,影响着企业的活动,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外贸中小企业在维持市场运营效率方面面临多种困难。虽然全球化在给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但外贸中小企业还没有找到利用这一机遇的有效办法,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二、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和转型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竞争加剧、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的变化越来越大。传统的批量生产模式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的新需求。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大型外贸企业有能力和资源来积极应对,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资金匮乏、技术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难以克服的困难,虽然有心求变,但能力不足。(一)现实困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中小企业的一些弊病逐渐暴露出来。鉴于当今的国际经济环境,外贸企业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外,还要有完善的物流配套体系、合理的仓储位置、配套的商业设施等,能够合理安排不同目标客户的货物送输路线。实际上,很多外贸中小企业并未掌握线路完整的物流路线,对基础建设优势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仅凭一己之力不但增加了货物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降低了客户对企业的认同感,削弱了核心竞争力。一些生产企业的环境服务类配套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及废料,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社会及人文环境的认可度低,人们对外资控股的外贸中小企业没有良好的包容度。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无法有效地保护中小企业塑造的自主品牌[5]。总而言之,市场宏观环境与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不甚匹配。(二)问题成因。外贸中小企业不擅长物流管理及技术运用,其实可以与专业的物流公司合作,利用其成熟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更好地整合并解决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现阶段,我国环保基础建设滞后,相关执法部门对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不够,在管理企业危险废物等方面不规范,导致环境处理成本增加。受到不同地域基础能源资源的影响,许多地区的外贸中小企业常常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电力部门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未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6]。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看,外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时,政府有关部门未有效引导群众从思想上接纳这类企业。因此,地方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部门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扶持自主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际化是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战略资源、关键技术,有利于建设国际化品牌。但在实践中,由于资金、人员短缺,特别是缺乏国际商务知识信息,许多企业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找到国际化的路径,无疑是当今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发展路径

在每个经济体中,中小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但是很难从外部获得资金。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通常与所处的区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区域层面上分析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市场和经营的全球化、技术的进步,加剧了外贸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调整战略和掌控技术重点的能力。创业经济是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创业经济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发展方向。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需要从企业自身特征出发。综合目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内部生产管理状况,转型路径主要分为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多数外贸中小企业选择借壳上市,外资控股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私有化退市的措施,减少外汇资金在外的股本,减轻对外汇资金的压力[7]。伴随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高新技术行业的外贸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整合内部公司业务、扩展公司规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应以行业发展的框架为基础,搭建成熟的协议控制架构,便于接受境外融资,缓解资金压力。随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借壳上市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外贸中小企业采取外部融资方式,在上市阶段承担的成本包括购买壳公司的成本、转让股权的成本以及上市交易的各项费用。整合这三个方面的资金,将企业的盈利数值控制在110%左右,可以为扩大经营规模提供盈利基础,增加企业的市值。根据企业部门构成划分不同的业务板块,并依托企业核心技术将不同的管理部门拆为不同的板块,配备不同的管理者,形成生产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8]。以企业外贸业务的营业利润为研究对象,确定外贸企业的营业构成,并根据实际的营业构成重新调整企业正在实施的项目范围,统筹管理,寻找一条相对稳健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转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外贸企业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贸中小企业会遇到多重困难和压力。探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中小企业的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何鹤鸣,张京祥.后金融危机时代传统工业城市转型与规划应对———基于绍兴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8(10):54-62.

[2]董春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路径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9(2):78-85.

[3]李嗜成.新常态下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9(1):42-44.

[4]赵莹.新时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探析———基于“递进—关联”支持机制的分析[J].长白学刊,2020(1):109-117.

[5]胡蒙.纺织行业规避金融危机的优化路径研究———评《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研究———基于日韩产业升级的经验借鉴》[J].染整技术,2018(5):106.

[6]刘卫平,马永健.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3-136.

[7]郝新蓉,陈光梅.“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航运金融服务发展与创新路径探析———以宁波为例[J].企业经济,2018(9):188-192.

第2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国际化;中外同堂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25-03

[作者简介]杨丽丽(1978-),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留学生教学与管理;陶忠元(1965-),男,江苏常熟人,国际经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贸、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国际经贸人才IMAGE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3JSJG140);2012年江苏省经济与贸易类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来华留学深造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教育背景和文化基础与统一高考录取的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各高校均为留学生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在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留学生单独开班和纯英文教学。这种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生源,但也阻碍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错失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近年来,江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部分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中外学生同堂双语教学改革,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式的教与学,促进了中外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国际化视野,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经贸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掌握语言、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直观、近距离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还能够在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跨文化沟通和协调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笔者对江苏大学2010级、2011级国贸专业参与中外同堂教学的6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9份,其中中国学生33名、留学生26名 。调查结果显示,915%的被调查者对同堂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或“十分满意”;84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同堂教学拓展了跨文化视野;78%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外同堂教学的总体认可度较高。

(二)有利于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推动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和重要载体,是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国际化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与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国际化课程一方面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能够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参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丰富教学活动。中外学生同堂教学既是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课程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以国际经贸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与需求,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规则与惯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同时,它也是一门具有国别特色的课程。由于各国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外贸易政策和具体实践存在着具有特殊性的一面。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学习国际通行的法规与惯例时,通常会比照本国对外贸易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产生一些困惑或理解上的歧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各国对外贸易管理和习惯做法的差异性,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信息互动和教学相长将极大地推动课程国际化建设的进程。

(三)有利于中外学生对国际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在多数高校,留学生的专业课程大多采取单独开班和全英文教学的形式。这种“特殊关照”虽然有利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却造成了其与中国学生的隔离,加之留学生的人数较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地。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整合成一个授课班级,使用趋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可以促进中外学生间的交流和融合,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我国高校的文化语境和学习氛围。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表明:885%的留学生通过中外学生同堂教学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808%的留学生提高了中文交流水平;879%的中国学生通过同堂教学增强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915%的中外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他国同学的启发。可见,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通过中外学生近距离、多频次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可以为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机会,也可为中国学生领略异域文化,开阔眼界和胸怀,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知识平台的复杂性:非母语教学存在欠缺

国际经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多个学科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如何用纯英语对其进行正确、生动和传神的讲解和描述,是中国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886%的被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英语口语表示满意;657%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并理解英文教学的内容;629%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需要加以引申和扩展。在全英语教学中,教师无法做到像用中文讲课那样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从而导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一般而言,留学生任课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而缺乏对讲课内容或专业知识进行像母语一样的扩展、驾驭和引领的能力,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

(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性: 师生、中外学生之间沟通不畅

留学生是一个多元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社会经历。尽管大多数留学生都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其英语交流有着各自的地域语音特色,与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不尽相同,这使得留学生与中国教师之间、中外学生之间仍面临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教育经历也对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沟通习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一些来自南非、欧洲国家的学生有着直接而丰富的表现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会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讨论时,经常会因为某个问题与其他同学争论不休。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在西方课堂中比较普遍,但却让许多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学生感到尴尬。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629%的被调查者喜欢自己的异国同学;543%的被调查者能够与异域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91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授课中的语言文化沟通交流。因此,如何克服因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理解困难,是师生各方需要共同应对的课题。

(三)中外学生学习风格异质化: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凸显

由于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中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如中国学生关注知识本身,重视对规则与惯例等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留学生则更关注知识铺陈,重视形象知识的理解,喜欢通过具体实例来揭示或论证相关原理;中国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只在具备必要知识或观察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才会进行实践,而留学生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会通过个人的反复实践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获得结论;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倾向于与他人合作或向教师求教,以人际交流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而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生则喜欢进行个人研究式的学习,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类型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然而,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同堂教学仍主要沿用 “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模式,教师习惯于从概念、结论出发,按课本的知识体系循序教学,既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842%的中国学生和563%的留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表示“满意”或“十分满意”,842%的中国学生和637%的留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9%的中国学生和438%的留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留学生。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但不能满足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积极推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合作性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国际经贸专业推行中外学生同堂合作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推行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中外学生组成各种学习或讨论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角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主动性,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与竞争;其次,精心设计各种合作学习任务,如问题讨论、计算练习、个案剖析、情景模拟等,这些任务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但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顺利完成,从而督促每位成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紧密合作;第三,出于协助教学的目的,授课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将课堂讨论或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分别推选一名中国学生与一名留学生进行阐述,授课教师现场点评,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要点进一步分析和讲解;第四,教师应注意监控和评估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如是否认真履行职责、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与组内其他文化背景的成员有效沟通和合作、对团队任务完成的贡献等,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中外学生学习类型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或项目教学、情境模拟、对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对于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货运保险、国际贸易货款的结算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或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报价核算、合同草拟、单证制作等操作技能,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或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和完成,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技能;对于贸易合同的履行、贸易风险的防范等综合性技能和技巧,可以选取一些现实的案例进行专题研讨,帮助学生将各业务环节的关键点及操作规范联系起来,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对于交易磋商、争议解决等实战技巧及规则,可以设计相关的情节和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演练,并由教师进行现场评议和总结。此外,基于教学相长的出发点,可以安排不同国家的学生对本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和习惯做法进行介绍,将其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师生共同开拓视野,更好地认识各国对外贸易具体实践的差异性。

(三)加强中外学生同堂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沟通

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和研究课题,尤其是涉及到对外教育,一定要谨慎对待。首先,应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学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习俗,在留学生面前展现中国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友爱相助的热情等,通过自身努力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其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增强其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中外学生结交朋友,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实现不同文化的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和熟悉英语词汇与实际语境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用双语学习国贸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与练习用中英文双语进行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进一步增强教学服务理念和完善服务措施

中外学生同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语言从纯中文到中英双语的转变,更要涉及教学服务理念和各个环节的转变,如教务安排、学生课外辅导、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文件归档、全英语氛围的营造、教学软件和图书资料的准备等。留学生一般都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中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差异较大。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经验也比较丰富,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更为关注。因此,针对留学生的各种教学服务措施,如学分制和双语选课系统的完善、各种行政管理文件的双语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课程配套实验实习软件的更新、课外专题讲座和专家指导、图书馆相关英文资料的馆藏量等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才能有效契合专业课程中外同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晖,于颖外国留学生的培养与高校教学环境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79-80

[2]吴梦云, 潘磊高校留学生《会计学》双语教学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2 (6):40-41

[3]朱丹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视域及其教学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34-136

第3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传统区域品牌;外贸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103 —03

一、福建省外贸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根据来自鞋类出口、宁德电机产业出口、船舶出口、纺织服装出口、2011年福建省订单分析报告、第110届广交会成交情况报告、以及对福建省出口状况评价报告等一手资料,现总结以下两大方面的挑战。

(一)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出口利润空间小

福建出口商品中主要还是以“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商品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出口商品生产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

近几年来,福建省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升级,但加工贸易仍然是主要的贸易方式。传统商品,如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石材、水泥、茶叶、海鲜产品、山货、盐、花岗石等等都属于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实际上也只能算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中的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水泵制造等,都是属于技术已经标准化的产品,没有什么科技创新含量。高新技术产品中,很多的生产环节都是附加值的劳动密集活动,是简单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其中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都是靠进口的,如电脑硬件设备中的CPU,多数来自英特尔。福建主要负责电脑硬件设备组件的组装以及基本零部件的生产,如显示器及网络交换设备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也多属于加工贸易。福建省出口商品仍然以轻纺、农副产品以及工况产品为主,科技含量少,利润空间小。因为在国际产业链中,如果企业实际制造的那部分产值是1美元,那么除制造以外的其他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创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部分,而这条产业链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由我们企业所控制的。

(二)受国际国内多因素影响,出口利润空间更加狭窄

1、境外市场需求较弱。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仅为1.6%,其中美国为1.7%,欧元区为1.6%,日本为—0.5%。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美国单月失业率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单月最低失业率达8.5%;欧元区单月失业率均在9.0%以上,12月份达到了10.4%。受经济复苏乏力、高失业率影响,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下降,需求减弱。

2、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福建省遭遇“两反两保”案件共37起,涉案金额2.2亿美元,涉案企业844家,三个指标均超过2010年同期值。2012年一季度,欧盟RAPEX系统共产品通报527项,比上年同期增长76.3%。其中,对华产品通报314项(不包括对台湾和香港地区),占同期欧盟通报总数的59.6%。一季度,福建省共遭遇6个国家(地区)提起的“两反两保”案件13起,比上年同期增长7起。2012年国际贸易摩擦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摩擦案件势头不减;二是新能源产业首次遭受调查;三是反补贴形势严峻;四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频频出台。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纺织服装为例,部分企业反映,从2011年7月中旬起,土耳其队部分棉和化纤梭织面料进口关税由8%提高到28%,导致本届广交会对土耳其无法签单。另外,日益增多的双边贸易协定对纺织服装出口冲击越来越大。龙岩喜鹊反映,受日本—东盟协定毛巾关税减免7.5%的影响,其出口日本的部分毛巾价格优势被严重削弱,日方采购价格由原先比越南产品高2%左右提升到高10%左右。2011年上半年,越南纺织品对日本出口增长48.3%。参展企业普遍担忧,《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使韩国纺织服装在对美出口时能享受8%—30%的关税优惠,将令福建省同类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甚至可能失去原有市场份额。

3、竞争优势下降。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融资成本上升的因素影响,福建省出口企业成本大幅上升,产品竞争优势下降。以鞋类为例,一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使企业利润空间受严重挤压,极大地削弱企业接单能力。同时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心理预期,造成企业普遍不敢接长单。不少企业反映订单比往年大幅减少,如莆田塑胶有限公司,2011年订单比上年减少了50%以上。二是用工紧张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据统计,2011年,我省企业工资增长指导基准线为10.5%,合理增长区间为9%至12%,上限为15%,但不少企业反映把工资提高20%仍留不住人。2011年不少企业的生产线处于半开半停状态,行业缺工率达30%以上。如仙游亿承鞋业有限公司去年出口1833万美元,现有员工人数由原来的3000多人减少到10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的交货期。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今年以来,皮革、聚氨酯及鞋用化学品均涨价20%以上,鞋用胶水涨价一倍,橡胶保持3万元以上的高位,运输成本也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30%以上。富贵鸟、艾德(福建)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反映,在此情况下利润率较去年普遍下降30%左右。

第4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模式与外贸企业需求不匹配。提高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外贸实践能力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以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带动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人才;专业竞赛;外贸企业: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是指能够独立从事国际贸易各环节工作,掌握国际化经营与管理相关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涉及经济活动的各方面,掌握国际经贸理论与技能的同时,还要了解国际经贸发展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了解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因素,掌握国际贸易的经营方法、业务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具有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阅读英文资料,可以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从事涉外经济活动。除此之外,外贸人才还必须具备熟练的人际沟通技巧、把握产品优势等实践能力。现阶段,我国几乎所有的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毕业生总体规模快速膨胀,甚至一度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对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旺盛,许多外贸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人才供需失衡严重失衡。

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阻碍因素

国际贸易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重理论轻应用,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要求。

(一)外贸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我国外贸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在外贸企业工作经验,对真实的外贸交易过程及其核心环节业务开发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学内容易脱离实际,不能通过教学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难度大

许多学者提出解决外贸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理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或聘请有专业经验的外贸企业人才到学校授课。但专业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很难再有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蜻蜓点水式”接触外贸业务不能深刻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外贸行业本身不断发展变化,只有持续深入学习才能随时把握外贸行业的发展动态,而外贸专业教师受时间的限制无法深入外贸行业。而让拥有丰富外贸经验的人才成为外贸专业教师,同样面临时间约束,一般能够在外贸行业获得成功的人士主观不愿意从事收入相对较低的高校教师工作,同时,教学活动是专业工作,外贸专业人才也存在是否胜任的问题。

(三)校内实践环节与外贸实际工作脱节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外贸专业学生的培养采取校内实践。然而,校内实践的局限性明显,在计算机中模拟外贸过程,无法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外贸产品的认知。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贸形势,大部分高校受限于资金短缺,不能及时更新外贸实习软件,导致模拟软件与外贸业务实际切合度不高。

(四)外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事实证明,最有效的实践是外贸专业学生进入外贸公司,进行单证操作、接发外贸函电、接触国外客商、协调海关、金融、商检等部门关系的实际操作。但外贸企业参与外贸人才培养的动力显得不足,一方面,外贸企业规模通常并不大,岗位数量有限,基本不需要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会增加企业成本,加之实习生不能够独立完成外贸业务开发以及合同执行,外贸企业很难在接收实习生中获益。另外,国内没有形成企业自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氛围,综合几方面因素,导致外贸企业接收专业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强。

二、通过竞赛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竞赛设计要求

(一)通过竞赛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1.努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专业竞赛的设计应结合国际贸易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参与竞赛,达到认知、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目的从而提升相应能力。如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完成参展计划书、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会、商贸配对贸易谈判和展后总结报告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参赛,学生在文案撰写、外贸商品展的理解、展示商品特点的提炼、国际商务谈判、英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有效将外贸企业融入竞赛之中

竞赛固有的阶段性特点,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参与成本,而且企业在参与学生竞赛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企业宣传、进行企业人才储备、获得相关收益,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专业竞赛的积极性。同时,外贸企业在提供竞赛相关产品、指导参与外贸专业竞赛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3.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和部分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较小,加之理论课程的教学相对沉闷,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事理论研究的比例较低,多数从事实务工作。在电脑上模拟的国际贸易过程同样因为缺乏人际互动而吸引力不足。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相对任务明确、可以进行人际沟通,不需要强制在课堂完成任务,而且竞赛通常都有奖励手段且因其竞争性,使得学生对竞赛的兴趣大大高于课堂的理论学习。

(二)竞赛设计要求

1.注重可操作性

竞赛需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能力要求,结合学校拥有的资源情况和地方外贸以及经济特点,合理设计竞赛内容,提高竞赛的可操作性,让竞赛更加有的放矢,避免限于形式。

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竞赛设计要充分考虑能力构建的有效性,通过深度梳理合格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分析各种能力获取的最佳途径,不断丰富、创新竞赛内容和形式,制定多种竞赛任务,以提高参赛者的多方面能力。通过竞赛,人际沟通、对产品的理解等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要远超过教学和电脑模拟。

3.积极吸引外贸企业深度参与

现阶段,面对大学生的各种学科竞赛种类繁多,竞赛组织者的目的不尽相同,受条件约束,很多比赛并没有企业主体参与。专业竞赛可以将企业商品设计成为竞赛的重要内容,引导企业以提供竞赛用品为契机参与到竞赛。

4.确保外贸专业学生全员参与

虽然全面发展理念已在高等教育中推行多年,但现阶段,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仍把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加之高校实践内容增加使教学课程繁多,学习任务繁重。竞赛机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与学校协商为参加竞赛并顺利完成各项竞赛任务的学生增加适当学分,有助于提高其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扩大提高竞赛的普及度,真正实现以专业竞赛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邓芳 钟生根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辉,李长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竞赛对国际贸易教学的影响探析[J].对外经贸,2013(5).

第5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第6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基于区域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CG338),主持人:刘记。

构建基于区域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文化经济学院外贸电商专业群[1]建设的核心,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基于专业群的外贸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上,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是在引入外贸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外贸电商课程体系。

一、外贸电子商务企业人才岗位调查研究

通过企业调查,了解外贸电子商务岗位群,进行岗位技能分析,获得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岗位要求。选取义乌外贸电子商务协会里500家外贸电子商务企业作为调查的样本,进行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调研,获得外贸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岗位及要求。外贸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岗位及要求:商务类有运营经理、推广经理、文案人员、销售人员、客服人员等外贸电子商务要求有较好的商务英语基础和国际贸易知识。技术类:网络技术、摄影等。设计类:网点设计、网店装修等,要求要具有外贸营销意识和客户意识的美工人员需与运营经理共同工作。

二、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外贸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需要打破目前各专业各自为阵、分散建设的现状,进行重新整合,搭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整合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群建设框架,探索与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共享的实训平台,进行复合型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根据外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文化经济学院的外贸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是从浙中、义乌地区的外贸电子商务行业、企业提出岗位需求出发,然后结合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专业领域培养的要求,并对现有各个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建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为对象的专业群平台,搭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方向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组)”的课程体系[2]。

三、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设计的专业特色是需要课程来支撑的,尤其需要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因此构建具有忠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突出核心课程的、实施成效的、有利于实施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3]。

通过对外贸电子商务企业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我们遵循“外贸电子商务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课程”的逻辑顺序,根据“宽基础-精技能-可转型-利拓展”的综合培养原则,构建忠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打破原有专业限制,将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课程打算,按照外贸电子商务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公共平台课程、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五大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突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完成项目,并取得项目成果;整个课程体系分平台设置课程有利于课程的教学。

总结:外贸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在电子商务交易领域扩了,从而涉及到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构建基于外贸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外贸电商专业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符合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使命的,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凤池,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第7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课程整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 俗称是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从招生情况看,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般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展潮流,名字也好听,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一般高职国贸毕业生毛就业率都在90%是以上,但实际专业对口的不到10%。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进口旺”,但“出口不畅”。

从客观角度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本科院校对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高职院校的短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行业实际需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打破传统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二、国贸行业背景和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外贸企业如雨

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和扩大,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

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安徽省主要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外贸企业发展现状,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猛增。“入世”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近三十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我国贸易类外贸公司大多规模小数量多。近年来,许多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更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更高。

3.外贸人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呈现以下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较复杂,因而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公关礼仪、商务谈判、营销心理等方面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三、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的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2]: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进行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3.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4.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的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外贸 业务服务。

5.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

(四)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和社会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为此,要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院校国贸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应在调查了解地方外贸企业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比如,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有些企业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外语的外语水平,有些要求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招生时可对国贸专业新生的外语成绩设置门槛,一般在80分以上比较适宜。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报关业务”和“外贸单证”等实用的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高职院校要成立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或其它时间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专家到学校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或兼课,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们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或优先录用合作院校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及时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转变;高校;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推动辽宁省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为辽宁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辽宁省厅研究决定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并根据《意见》下发《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外贸学院成为辽宁省首批试点的10所高校之一。

一、外贸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实践

外贸学院自1997年建校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以“一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为当地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为外贸学院校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办学经验。

(一)办学目标明确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99

外贸学院结合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为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发展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哈产业聚集区的进程,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英语、日语等专业;适应大连重点发展的软件外包业、会展业、滨海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学校根据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宗旨,按照“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专业为主体,以计算机和外语为两翼”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增强操作能力为向导,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强化实践 实业+平台+基地+小学期581

外贸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打造适合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育人,立足学生发展,实施个性化教育,探索多元实践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次,构建“实业+平台+基地+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

(三)校企合作 不断创新拓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外贸学院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五个二级学院在学校“五进五融1”的指导思想下,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建立了三种校企合作运行的新模式。其一是“订单班”模式[1]。其二企业进校园模式。其三教师兼职模式,即教师到合作企业任职、提供科研论证或担任顾问等[2]。

(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搞科研应小、精、实、新

科研对于促进教学、参与社会服务的作用无可取代。更为关键的是,它关系着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外贸学院认为: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科研工作既要符合其区域特征,还要承载国家改革发展的先导作用。

二、外贸学院应用型本科建设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思路

外贸学院要充分认识做好这转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其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开展这项工作,切实通过转型发展真正增强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要针对学校改革发展和专业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聚焦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整体提升学校、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支撑力和贡献率。[3]

(二)开启新的治理模式

应用型高校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需要积极开展与产业、企业的合作,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基本的治理模式。我们应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推动改革创新,扩大二级学院自,鼓励它们与行业、企业、政府深度合作,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校外成员比例不少于50%。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知》指出“有足够数量的行业企业专家承担实验实训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4]” 《指导意见》、《通知》均没有对“双师双能型”进行解释,但“双师双能型”肯定要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更高。外贸学院学校现有教师数664人,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171人,占本科专任教师的31.09%,其中42人具有行业背景。这《通知》的精神差距比较大。转型是否成功,教师是关键。教师没有实践能力和产业视野,怎么能够要求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所以转型高校需要调整其教师结构,在岗教师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或开展定向培训,新进教师应该有产业工作背景,还需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带头人或兼职教师。

(四)加大实训实习课时的比重

《通知》指出“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协同育人平台,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5]”2014年外贸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经济类学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2.88%,管理学类专业为32.71%,文学类专业为30.82%,艺术学专业为45.59%,数字上已经达到了通知的要求,但是目前外贸学院的实习实训的质量还需要切实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学校在旅顺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优化实训、实践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2]潘文丽.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改进探索[J].广西教育,2015,(03):31-32,51.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21.

[4]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Z].2015―11―19.

[5]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Z].2015―11―19.

第9篇:外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区域经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78-02

1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湖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旺盛

2013年9月当月,湖南全省进出口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6.5%。其中出口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38.5%,环比增长8.4%。进口9.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环比增长4%。据对相关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湖南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依次是:外贸跟单员(69%)、外贸单证员(66%)、报关与报检员(57%)、国际货运员(15.9%)、采购员和文员(29.8%)、外贸业务员(27.5%),而对口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比率仅仅为43%,因而,急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建设。

1.2 湖南区域经济特征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2013年1~9月湖南外贸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是完成进出口17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外贸进出口增速居中部第1位,中部六省的河南、安徽两省进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规模差距较大;二是对中国香港、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保持平稳,对东盟、非洲及中东等新兴市场增幅较大;三是服务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比如,商业服务、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幅度分别达218%、193.7%、118.1%;四是中小企业活跃,民营资本成为对外投资主力军,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大幅上升,同比增长259.5%。这些新的变化是非常喜人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湖南省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令人担忧,专业建设亟待加强。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在湖南整体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将对促进湖南外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湖南高职高专学校2009—2012年国际贸易专业招生人数如图2所示。

2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现状与服务区域经济对接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教材及教学内容不能跟上区域贸易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使得与贸易相关的各种惯例和规则也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贸易专业建设课程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如UCP600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但目前国内教材在讲到信用证时内容更新的教材很少。有已经更新的也只是一两个概念而已。另一方面,教材的容量毕竟有限,只能做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无法深入论述,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跟不上变化。UCP600与UCP500相比有何不同,教材里根本没有提到,人才培养的缺陷也成了制约与区域经济对接的重要因素。

2.2 课程教材未能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现行各高校使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的一些内容会在相关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比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财经类专业唯一重点建设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培养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其服务区域经济的外贸企业是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海关、驻外机构、外资企业等,从事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等岗位工作。核心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外贸函电、报关实务等,另外还要讲解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这会造成内容重复,只会浪费学生时间,而且由于学时有限,会造成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不分。

2.3 专业教师缺乏外贸业务的实践经验,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的透彻的讲解

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可是没有直接的外贸工作经验,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讲授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门操作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对于从未涉足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尤显空泛,特别是在主要的贸易单据和结算方式的讲解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学生缺乏基本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例如对信用证的分析、制作装箱单、汇票等基本结汇单据以及如何准备报关单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有的内容从文字上理解比较困难,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讲授时,学生理解的效果就会不太理想,而有过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们理解掌握。

2.4 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有关资料表明,未来我国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6万人的速度增加,但目前国内真正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却不多,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外贸企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征,其最主要的就是商标、客户、人才等无形的资产,外贸企业行业本身对人的依附性很高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据笔者掌握的湖南某外贸企业用工需求来看,企业急需的是业务部门的业务员,如负责联系客户、报价、接单、处理报关文件、物流、制作单证等人员。公司员工中,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73%,一线业务人员所占比例为78%,其次为本科学历,而研究生学历仅为1人。2012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为219.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5%,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2012年湖南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招生数量反而下降,而且几年来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以上分析看出,2009—2012年分别为1802人、1658人、1290人和1207人,形势非常严峻(见图3)。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极大地制约湖南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步伐。

3 对策与建议

3.1 及时更新教材、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教材、教学内容,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教师必须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等多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3.2 妥善处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应协调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与遗漏。比如,处理好《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的关系。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有国际货款收付条款,合同条款订立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际货款的收付情况,因而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国际结算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鼓励其到外贸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去任职,增强实际处理外贸事务的能力和经验。其次,将课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和将来的就业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再次,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的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另外,教师应不断增加英语授课比例,使学生接触到最原始的英文国际贸易合同、信用证与各种单证、英文原文国际惯例,如《UCP600》、《INCOTERMS2000》等增加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看英文合同、信用证等,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创设双语氛围,为学生今后外贸交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越,杨俊生,涂进.区域性、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2]唐艳红.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以湖南工程职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