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绿色生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第1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希望通过这次“今日牵手低碳,明日绿色生活”的主题团日活动,树立节约、环保的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节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时间: 2012年4月14日下午

参与人数:34人

一、活动流程

1.2012年4月14日下午召集全班同学到A1—410教室

2.与参与活动的嘉宾沟通交流,大致讲解活动流程和相关事项。

3.在活动开始时播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开幕宣传片及其气候宣传片的视频

4.通过向大家介绍近几年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常来引入低碳生活的理念

5.凭借PPT播放向同学们展示相关图片,提出疑惑,并让同学们畅谈自己低碳生活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

6.播放影片《2012》片段,向同学们展示全球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引起同学的深思。

7.展开“今日牵手低碳,明日绿色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经评分小组投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8.在活动即将结束之时,号召同学在条幅上签名,使得活动成功落幕

二、活动过程

活动之一:播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开幕宣传片及其气候宣传片的视频

等到下午2点左右,同学们基本就座完毕,看着屏幕陷入沉思。

活动之二:播放PPT引入低碳生活的理念

通过观看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开幕宣传片及其气候宣传片的视频引起来同学们的思考,再凭借PPT中介绍近几年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常来引入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且,从衣食住行方面来提倡低碳生活。减少社会压力。

在观看了一系列图片和文字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又可以做些什么。

活动之三:播放影片《2012》片段

影视巨作《2012》片段的播放,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向同学们展示全球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引起同学的深思,为之后的演讲比赛做好铺垫。

活动之四:展开“今日牵手低碳,明日绿色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

从刚开始的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开幕宣传片及其气候宣传片的视频到影片《2012》的播放,结合PPT中的低碳理念,展开“今日牵手低碳,明日绿色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

比赛中,参加演讲的同学慷慨激昂,言词震撼人心。演讲环节结束后,评分小组对参赛同学做了详细又深刻的评语及公平的打分,评出“低碳之星”,给予奖励,

活动之五:号召同学在条幅上签名

在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在“今日牵手低碳,明日绿色生活”的横幅签下自己的名字,同时宣告着此次团日活动完美落幕。

三、活动自我评估

总体来说,我们这次以“今日牵手低碳,明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各个阶段的活动都十分成功,成功的原因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准备较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详实的考虑、周全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才有了成功开展的前提。

2、 密切配合

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如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辅导员老师的支持与参与,并且调动起全班同学参与进来,宣传后,也得到其他班级其他院的同学的支持与她们的积极参与。

第2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化学问题

化学在衣、食、住、行领域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化学知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硫时,教师可以先介绍“空中死神”――酸雨的危害:猖獗的酸雨严重地威胁着地球。据资料记载,比利时是西欧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它的环境酸化程度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6倍;在意大利北部,5%的森林死于酸雨;瑞典有15000个湖泊被酸化;我国秦岭和淮河以南、横断山区以东的9个省、市、自治区,普遍存在酸雨,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再投影展示其中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共鸣。然后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治酸雨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学氧化硫的性质及其污染。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又能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

二、借助生活情境,理解化学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把一个生鸡蛋放在生石灰里,浇上适量的水,过一会儿,生鸡蛋就煮熟了。为什么生石灰和水能把生鸡蛋煮熟呢?实际上,生石灰遇到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产生,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常常以光能和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些能量足以把生鸡蛋煮熟。

日常生活中一副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顺利地理解并解决化学问题,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三、虚拟生活情境,应用化学问题

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虚拟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实验室制取氯气实验中的尾气处理”这个知识点,以往的习题设计绝大多数可能是直接入题,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多余的氯气用_________吸收。(A.盐酸;B.水;C.氯化钠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缺少生活经验的体现,加之试题的“面孔”显得冷漠,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给试题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将会是另一番景象:氯气是有毒的,曾被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采用的防御办法是___________(多选)。(A.人、畜应躲到低洼的地方去;B.人、畜多饮豆浆喝牛乳;C.人、畜应躲到较高的地方去;D.可用肥皂水浸湿软布蒙面。)这样,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战争中防御毒气的办法,学生倍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此外,化学研究的对象有些是微观抽象的,对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虚拟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化学问题生活化。

四、参与生活实践,深化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亲自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克服脱离实际的现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第3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当你听到这首《又见炊烟》时,脑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景象呢?碧绿的青草地上,蜿蜒的小路边,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下有一间木屋。黄昏将近,缕缕炊烟从木屋的烟囱里徐徐地升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对终日身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现代都市人来说,可谓是世外桃源。

每天疲于生活压力,现代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追求恬静的田园风光。而每天与人们朝夕相对的集成吊顶融入了自然田园风格后,让人们的居室空间有了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人们可以仿陶渊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舒缓身心。

向日葵花语勇敢追求幸福

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它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蔚蓝的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向日葵金黄色花朵的色彩是那样的明快。通过观察它生命的各个层面,从而深刻理解所有生命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和紧密联系的。

“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是向日葵的花语,以向日葵的美丽和花语为创作灵感,设计出极具魅力的集成吊顶,抬头看向天花板,能强烈地感受到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

花娇叶嫩大自然气息溢满爱家

繁忙紧张的工作让我们无暇去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也不能时刻在野外田地欣赏满园春色,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在家中营造一个自然的空间,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软饰的流行趋势为恋慕自然,而集成吊顶通过设计师巧手打造,将大自然的色彩描绘于天空中,当这些花朵,绿叶绽放在头顶时,家也成为一个充满欢乐的秘密花园。

第4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 绿色化 多媒体 兴趣

一、化学实验应绿色化

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的思想指导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意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从不同角度体现绿色化学教学,将绿色化学带给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如:清洗银镜反应的试管时,学生就主动提出用氯化铁容液代替硝酸溶液清洗,避免由硝酸产生的NO带来环境污染。

如何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那就要在化学实验时做到在实验设计时考虑绿色化,在实验过程中体现绿色化,在实验报告中研讨绿色化。具体实施方案:

1、“微”即在保证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

2、“组”即将几个实验组合在一起,使存在几次污染的实验变为一次污染,甚至没有污染。

3、“封”即使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均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进行。

4、“代”即用多媒体手段代替做一些污染较严重、操作较复杂且耗时较长的实验。

5、“换”即寻找代换用品,降低实验成本,或寻找无毒害的药品替换有毒害的药品等。

6、“变”即将有毒的物质变成无毒的物质,将废物变成有用的物质

二、化学实验应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如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果这时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用多媒体画面中的模拟事实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感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NO2的性质时,由NO2引起的光化学烟雾能够损害人的呼吸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实验当然不能做。于是可利用软件制作一个课件,为同学们展示多幅由光化学烟雾所造成的污染的图画和它给人们的生命造成的威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们对NO2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从而顺利地实现预先所设计的“情境”铺垫,为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知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另外,摄像、录像技术等可以用于显示较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实验、定性的实验,要求较多的技术操作,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正确性、有效性、规范性。

三、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思维、提高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是设置疑问,带着问题进行。以化学实验为载体,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科学能力为一体的化学创新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例如学习“喷泉实验”时,指导学生运用“喷泉实验原理”设计、尝试制作了各种类型、各种颜色的喷泉,同时设计出等效防倒吸装置几种;再如依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等效启普发生器几种等等。通过实验创新教学,教学效果明显。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创新的教学优势,对发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激发兴趣、热爱化学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要想使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的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化学实验入手是极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作用,通过激发、利用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氯化氢时,你做一

个“空瓶生烟”的趣味实验,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第5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一、引言

畲族是江西省独具特色的山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永丰、武宁、吉安、兴国等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江西畲族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形式,而服饰是江西畲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拥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了解。

二、江西畲族服饰选材来源

江西畲族服饰基本取材于日常生活,总体来说,主要来源包括以下方面。植物纹样(梨花、桔子、梅花、牡丹、莲花等);动物纹样(鱼、松鼠、龙、兔、鹿等);人物纹样(姜太公钓鱼、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器物纹样(镜子、古钱、花瓶、花篮等);几何纹样(螺旋纹、十字纹、米字纹、凤尾纹等);文字符号纹样(福、禄、财、寿、招财进宝、百年好合等)。这些题材有些来源于日常生活,有些来自神话传说,共同构成江西畲族具有自身显著特色的服饰。

三、江西畲族服饰艺术特征

(一)形态美

采用直线、三角形、菱形、水波形等形状,创造出简练、精致、有序的形态,给人以层次感和空间感。

(二)色彩美

纹样色块以红色为主,绿色、蓝色、黄色为点缀色,既提高服饰色彩表现力,还能进一步增强其美感。

(三)图案美

图案包括蝙蝠、鹿、石榴、南瓜等动植物,也包括八仙过海、喜上眉梢等材料的组合。并在衣襟、领部、边饰采用“分行结构”,这样既丰富图案形式,又增强其空间感和层次感。

(四)工艺美

江西畲族服饰刺绣以平绣、锁绣、金线绣相结合的为主,锁绣应用最多,纹样具有立体感,纹样外围加以粗质金线。从而具有独特的工艺美感特征,既凸显纹样,也增加刺绣华丽感。

四、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意蕴

(一)崇尚自然与热爱生活

图案来源于生活,又反映江西畲族人民日常生活,表达出崇尚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理念。江西畲族世代生活于山区,大自然赋予他们一切生活的来源,也塑造了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理念。江西畲族对植物、山川、河流、大地等充满感激之情,并通过服饰表达出来。例如,在他们的服饰上,我们常见的是榕树、山野花、兔子、公鸡、松鼠、唱戏的热闹场景等,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二)宗教信仰观念

江西畲族一直信仰古老龙、凤图腾,并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之中。在江西畲族文化中,龙与凤是他们先主的化身,因而畲族服饰最为主要的纹样为龙纹和凤纹,并且造型简练、抽象、神秘,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同时,在江西畲族宗教信仰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图腾的佑护,使本民族兴旺发达、吉祥、平安。

(三)福禄寿喜吉祥观念

江西畲族服饰常用动物、植物纹样表达本民族的吉祥观念,体现他们吉庆、招财、求禄的愿望与追求。例如。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寿桃象征“长寿”、喜鹊与梅花象征“喜上眉梢”、花瓶与牡丹象征“富贵平安”。

(四)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江西畲族姑娘自小学习刺绣,为自己绣“凤凰装”,表达对爱情和幸福的憧憬。例如:蝶恋花、白蛇传、蜜蜂采蜜等图案的应用,表达江西畲族男女青年对喜庆婚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生命信仰及道德教育理念

江西畲族服饰常常表达了该民族的生命信仰及道德教育理念。例如:石榴、向日葵、南瓜、金银花、榕树等图案,表达江西畲族对家族兴旺、生命繁衍不息的企盼和祝愿;十二生肖、麒麟送子等图案表达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又如:梦蛟拜塔、孟宗哭竹等图案体现了江西畲族的道德教育理念。

第6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化学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到汽车、电视、洗衣机等家用品,无不与化学有关。可以说化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类的健康与生活水平。但化学的这些巨大贡献却同时伴随着一定的代价,那就是制造、使用与处理这些合成物质对人类健康及生活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绿色化学的口号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绿色化学即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去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的使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绿色化学与传统化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绿色化学是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化学,发展不产生污染的新化学反应和化学产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使化学产品既能为人类服务又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化学发展的新阶段,是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化学。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学生那种“唯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倡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过分析、批判、综合、创新等思维过程,深入了解化学科技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例如,对公众关心的“白色污染”问题,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些资料,做一些调研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研究和探讨,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过程和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中,形成理性批判与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融入人文教育

绿色化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绿色观念体系,强调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科技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科学价值观念。绿色化学教育不只关注化学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重视其应用价值和在社会层面上的反思,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科学理念、思想方法、实用性和社会经济价值等,深入理解科学的“双刃剑”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绿色化学将科学、技术、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化学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能够以科学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于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强化绿色意识、更新传统观念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在强化绿色意识、更新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要把绿色化学思想和知识融合于课堂内外各教学环节之中。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第一,可以在化学史的介绍中渗透。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教育。例如,在讲放射性元素时,对居里夫妇的精神表示钦佩,对居里夫人坚决反战的人格表示尊敬,但同时又要对在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灾难的人提出批评。还可以介绍环境问题,介绍20世纪发生的公害事件,探索发生的原因,指出传统化学及工业是产生公害的原因,提出绿色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观念。这样的化学史话很多,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从中教育学生学习化学是要为人类造福。相信他们在被故事感动的同时,心中也会慢慢积累起环保意识、绿色意识。

第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的一些化学实验每次排放的污染物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对环境也有不良的影响,并且对学生会产生一种反面教育。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对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造,使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实际操作中保持言行的一致性,给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行为模式和榜样,学生就会在现在和将来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模式,自然地形成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其次,教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做到实验药品的减量化、循环或回收再利用,选择污染少、装置简单、产物易分离、安全性高的实验方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例如:不论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还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都会留有固体混合物,回收处理较麻烦。而改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不仅操作更简单,且方便回收二氧化锰。甚至可以采用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既得到氧气,同时也得到氢气,无废弃物产生。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习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从感性上去体验和感知传统化学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以及用化学手段治理这些污染的局限性,使他们的思想从如何治理污染转移到如何从源头制止污染,以至于关注绿色化学,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进而学习绿色化学,实现绿色化学教育的目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调查、文献调查、探究性学习、环保知识竞赛、写小论文比赛等。

3.班会、校会、板报、校园广播中宣传

宣传也是树立绿色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搞好校园宣传工作,必将有利于绿色意识的强化。

4.化学教材的绿色化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绿色化学是新的化学领域,必须在教材中有良好的体现,才能服务于教学。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搞好绿色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教材编写的大纲和内容体系应以化学原理知识为基础,以绿色化学为主线,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前提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充分体现前沿性、前瞻性、创造性、发展性。

5.通过试题形式强化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绿色化学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生产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意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有意识选择体现绿色化学教育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受到绿色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7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关键在于,这里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问一些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指学校的‘分数’啊!”如果是初中,人们会把中考上重点中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如果是高中,则会把高考达本科分数线有多少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年度考核也大多以任教的班级成绩为衡量标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如果校长大声疾呼:“一定要抓质量!”老师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这个校长要抓教学,要抓课堂,要抓考试了!

如此对质量的理解不能算全错,但是如果用教育教学质量的“绿色”标准来衡量,这个理解绝对是不全面的。“绿色质量观”显然是针对非科学的质量观提出的,在这里,“绿色”的含义,就是要“符合规律”。说通俗些,就是教育要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作为人的特性。而“非科学的质量观”,则既不遵循教育的原则,也不尊重人的本质,把教育当产业,把学生当商品,无视教育的人性,更无视学生的生命。

教育教学质量的“绿色”标准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的《弟子规》中早有教导,总叙如是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总叙这八句话告诉人们: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些都说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同时,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并能随缘随分随力地爱护对方。

如果学校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甚至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所谓“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因为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应有的快乐。因此,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是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的几天”(中考或高考)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因此,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必须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第二,追求过程、方法和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教学生学会学习。

《弟子规》中的“有余力,则学文”,这个“则”字看得出有更积极的意义。“则”是“就是”的意思,是说一有余力,就立刻去办“学文”的事。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然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在当今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中,谁拥有知识,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相反,谁的知识一穷二白,则只能失宰于人。总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彻底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

要想拥有知识,就得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学会学习,先要学会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但读书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还要学会听课,学会预习,学会复习。总而言之,要抓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教学生学会生活。

第8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作品展,多幅作品在《中国油画》《美术界》等刊物发表。

TEXT,吴剑珊

生活如水,平淡而悠长。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何把如水的生活化作艺术的纯酿,是每位画家的灵魂之所在。我们来看看光良是如何去做的。

以条理性梳理生活的乱绪

光良在学院里担任着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除了对自己油画专业的钻研以外,平时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大部分事务都有必须完成的期限,很多时候这些期限都是紧迫的,这就意味着他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紧迫的期限内他不得不在同一时间段里处理不同的几类事情。光良一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态,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他往往能保持冷静,把事情有条理的分析好再进行处理。他会按照轻重缓急、有逻辑地安排到位,逐步处理,做到一切尽在掌握。光良做事有逻辑、有耐心、很细心。光良的淡定从容、有条不紊不仅体现在对人对事中,也体现在他的艺术领域里,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理解、展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之中。

光良热爱风景写生。写生是借由对大自然的挖掘,寻找自己的感觉和绘画语言的一种途径,是画家们汲取灵感和手段的重要方式。所以很多画家都通过写生来提炼自己的绘画手段,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悟来磨练自己的心智。光良也不例外,通过认识自然、挖掘自然,从而寻找自己、认识自己。他采风和写生的机会很多,有时和一帮朋友背着画具就出发了,有时是带学生下乡写生,有时是应艺术机构邀请外出写生。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风景写生很着迷,这些年下来,除了广西,他还去过陕北、山东、湖南等地写生。

在写生的过程中,先是对当地的人文特色、地理地貌、建筑特点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后他才开始动笔的,因此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内涵有独特的一面。在面对繁杂的自然物象,他总是能选取合适的视角,妥善地把它们安排到画面上。同时,他还化零为整,哪怕是多么繁杂、细碎的事物,他也总能概括出色调、色块、点线面节奏、黑白灰布局,使它们简约而不简单。概括能力是绘画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光良作画的条理性和概括性,应该得益于他多年的生活历练所得。

以热情的态度感悟生活之美

朋友都说光良是个热心肠,关心兄弟、同事。事无巨细,从艺术发展到评定职称,从学习工作到恋爱婚姻他都会帮忙出谋划策,能帮就帮。在家里,光良会时常提醒母亲注意身体,有新鲜玩意儿,都拿给母亲瞧个新鲜,逗母亲开心。每次出差一定交代好照顾母亲的工作,一天工作结束一定有一通电话报平安。

光良很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大街小巷可以带你逛个遍,没事的时候我俩骑着摩托走街串巷地去兜风,感受空气的流动。光良很讲究吃,南宁的地方小吃,他都能帮你找到合适的地方品尝。

每次写生回来他都会跟我说一些当地趣闻,或者写生时发生的趣事。那种情绪的波动揭示着他内心的喜悦,因为写生而喜悦,因为在写生的过程中寻找着自己而喜悦。

光良的绘画多以平凡朴实的田间景色为主题,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他生活的这片红土地的热爱。在他的眼中,土地是滋生万物的母亲,勤劳的农民们在母亲的怀抱里耕耘着、生活着……开心、幸福、希望、痛苦、悲伤、怨恨、失望……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包容在红土地的怀抱里。在这里,一切都会得到平复,恢复到平静美好的状态。而他也是这红色土地的儿子,他享受着母亲的滋养,欣赏着红色土地的万物。那葱葱郁郁的从红色母亲怀抱里生长出来的绿,是光良最爱表达的颜色。多么神奇的颜色!如此深沉的红色竟生出喜人的绿来!层层叠叠、不同的、闪动的绿,让人不自觉地开怀起来。是的,哪怕是自然中一点点令他感动的楼房、小溪、色彩……他都会努力去表达,寻找自己、表达自己。“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好好表达大自然的赋予,爱自然、爱生活,通过画面找到并尽力将这种打动我的东西变得贴近自然,贴近自我。”他执着地在色块中追寻着,用色块去表达,在色块中琢磨。他酷爱绿色,所画的绿被朋友们说是“光良绿”,其实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啊!光良的作品中还会有大大小小的点,那些点像是跳动的音符,吟唱着光良对生活的热爱。

在生活的洪流中把握自己

光良在微信中转了一段话:“人生就是:定性,知事,选梦,遇人,择城,终老。”说明他对生活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在艺术上,他也重视内心对作品的感受,不会被已有的评价所束缚。光良有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也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当然,他也经常会和师长们、朋友们对艺术进行探讨。

光良喜欢霍克尼、卡特琳、里希特的作品,他会把他们的画册放在书桌、床头、茶桌旁边等随手能拿到的地方,随时都准备进入艺术的饕餮盛宴。光良会盯着自己喜欢的作品看一个上午,仔细感受画家通过画面表达的个人情感。相对于技法的探索,光良更注重的是画家精神领域的探究,他觉得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不仅仅在于独特构图、色彩或者技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大师赋予作品的精神力量,画家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他说:“大师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独特的技能,而在于尽力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也许在尽力表达的过程中,这种特殊的感受赋予了画面独一无二的魅力。”光良认为:“画画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应该是为了自己!为了寻找自己、抒发自己、表达自己。”

第9篇:对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422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特征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的。由于绿色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逐步深入,我国于 2006 年 3 月,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指出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理念亦被国人日益接受。当代语境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传统高消耗型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上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这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普及性差,多数建筑仅仅停留在样板状态; 建筑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供应动力不足; 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等。

导致以上不足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与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绿色建筑在我国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有密切的关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由于政策不重视,使得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的宣传收到局限,各方对其市场的关注度不大,这使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绿色建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

最后,环境评估体系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而我国的体系需要标准化与全球化。

3、绿色建筑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

所谓的“低碳城市”,简单来讲就是指以“低碳”理念指导发展的城市。在具体涵义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应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两个大的方面,在强调低碳生产的同时也强调低碳消费。认为应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构建“低碳城市”。由此,绿色建筑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作用可以分为“发展低碳经济”和“营造低碳生活”两个方面。

在2010的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公众也耍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减排的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作息中要尽力减少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进程。而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完善,就全面的诠释了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理念。

建筑作为能源使用的主要载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消耗着巨大的能源。因此,要发展低碳城市,首先要求建筑实现生态转型,而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生态化的产物。它的基本内涵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及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亲近自然,并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除了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方面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等方面,绿色建筑均考虑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从而为资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首先,绿色建筑是价值观,是幸福生活的体现,他不仅仅是技术整合,也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他的核心目标是要打造幸福人居生活,节能减排是他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更加应该注重城市与人的生活品质。他的核心是人,资源,环境的三者平衡。一个好的绿色建筑,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观。

其次,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共生共享,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城市有生命力的活体构成单元。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的经济链条很长,其设计、建设和使用等会涉及交通、土木、建材、化工、轻工等 20 多个上下游产业。因此,绿色建筑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与绿色建筑理念一致的低碳意识,从而在相关的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开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鼓励低碳行为等等。

4、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前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其发展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源头。这方面要从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上入手。中国低碳的发展要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标准,从而探索出一条自身的低碳化道路。提高设计标准利用当前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契机,以及各方对于实现城市低碳化所需指标的深层研究,加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 另一方面要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既有住宅。要遵循“适用经济”原则针对高、中、低档价位大的住宅,制定中国低碳住宅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并保持认证标准的差异性、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在对建筑的测评过程中构建第三方测评体系,由其对建筑物的能耗或能效进行客观的测试、评估并给予完善。

其次,结合低碳政策的创新激励各方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政府的政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工具应该全面覆盖到:

1)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

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

3)低碳产业政策,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

4)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

这些政策工具的创新在推动整个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与绿色建筑产业相关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激励相关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引导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引导下共同为发展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最后,一方面结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对于绿色建筑的宣传。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目前,节能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和方式。低碳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明进步。推广、实施绿色建筑不仅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经济增长、建造技术、建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在更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6) : 1.

[2]袁男优.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 1) : 44.

[3]宋德勇,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3( 9) : 8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