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热带农业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带农业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带农业工程

第1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60-04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农垦总局举办的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热作方向)是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1988年开设的热带作物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于2007年,是广东省唯一培养热带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2010年被评为院级首批特色专业,2011年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确立为广东省财政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被确立为广东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热作方向)依托广东农垦、面向广东现代大农业、放眼东南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和完善“紧跟农时、且耕且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南亚热带农业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培养适应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一)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骨干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由广东省农垦总局、广东农业产业化协会、广东省农业厅南亚热带农业办公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行业企业专家、教授,会同本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园艺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共同组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根据国内外热作产业行业发展信息,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或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专业可行性报告等进行审议。对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给予指导;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

(二)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充分利用广东省农垦集团企业办学的优势,立足农垦,紧紧依托垦区农场,同广东农垦中最大的企业――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建立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合作关系。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合作双方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一对一结对密切合作关系。以热作行业、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资源,通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培训、科技创新研究与服务等方式,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企业热作生产过程同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校企双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合作:(1)学校定期为企业举办针对生产一线人员的热带作物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技术培训和科普培训;(2)协助企业整合各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产业发展战略顾问团”。在湛江农垦企业集团公司建立“名师工作室”,为企业的产业发展、科技发展战略、农业项目规划论证评估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开展热带作物科技创新合作研究、科技服务、课题申报等方面的工作;(3)在学校建立“专家工作室”。企业定期选派专家进入专家工作室,进行科学研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4)企业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设备,提供热带作物生产加工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实习,并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考勤、考核、鉴定等管理工作。承担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任务、开展中高级农艺工、植保员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5)企业在招聘企业员工时,优先接收校方学生就业,并积极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合作;(6)企业接受教师挂职锻炼,校方为企业选定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

(三)校企合作建设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

同广东农垦科技中心合作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把当前热带作物生产中最新的科技成果、优良品种、设施设备在科技示范农场中应用,起到科技推广和示范作用,同时作为教师科研基地及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示范农场由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担任场长和技术员,将农场的田地划分为若干的责任田,根据不同的作物,把作物生产、产品销售等设计成不同的项目,由学生组成责任小组,以员工的形式完成各个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

二、推进产教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完善“紧跟农时、且耕且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广东农垦企业,紧紧围绕广东农垦“四大类热带作物生产”项目建设,创新“紧跟农事,且耕且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同广东农垦科技中心合作,在校内建设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同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研所和阳江垦区密切合作,在广东农垦南亚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建设教学型生态农场,构建校园有农场,农场有课堂的“场校合一”的教学环境;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实施弹性学期制;根据南亚热带作物农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序化教学内容,做到“依农时教学”。充分利用垦区的农场资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主要在农场实施现场教学,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现场指导,学生以半工半读的形式直接参加农垦企业的生产过程,学生通过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从事耕作,以实现“学做合一”,即“且耕且读”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学生的认知技能、单项操作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反复训练,循环操作,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与农业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之间的对接。

(二)采取弹性学期制,探索“三阶段教学,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固定一年两学期制度,依据热带作物生产农时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农忙和农闲时节,探索“三阶段教学,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在一年半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学习和单项素质训练阶段,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技工”的身份,到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半小时车程内的校外实习基地组成的“学校周边实训基地圈”,以半工半读方式,参加带薪的生产性实习,实现对专业、产业、职业、岗位的认知。第二阶段:利用与农垦科技中心合作成立的“热带作物培训中心”,由学院专任教师和科研所专家、垦区农场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以现场教学为主要形式,采取“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依热带作物生产农时,组织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利用培训中心附近的1小时车程内的农场组成辅助实训基地,学生以“准技术员、准植保员或生产队长”的身份参加企业的生产过程,半天学习、半天工作。整个学习阶段为一年,完成一个热带作物的生产周期。在这个阶段开展学生热带作物生产技能竞赛,如“种子检验大赛”、“热带作物病虫害识别大赛”;完成中级农艺工或植保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完成热带作物生产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最后半年学生以农场准员工的身份到垦区各个农场以及广东农垦位于东南亚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顶岗实习,基本实现学习和就业的对接,完成热带作物生产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

三、行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

(一)以服务热带农业产业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同广东农垦集团各农场和企业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双核”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南亚热作产业特色。

(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依据国家热带作物生产规程,从农垦企业和农场相关职业岗位调研和职业资格标准、农场热带作物标准生产手册等分析入手,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会同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紧贴热作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重视素质教育的规范要求,把农垦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三)开发核心课程

以产教对接为主线,更新教学内容。与农垦行业和农业企业合作,充分分析现代农业人才成长规律,分析农垦企业、农业企业职业岗位和自主创业对农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技能的要求,依据国家热带作物生产规程,紧跟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实现热作人才培养与广东热作产业紧密对接,适应广东农垦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侧重为外向型农业培养人才,做到“至土至洋”;注重学生外语和外贸相关能力的培养,加强双语教学,增加国际商务、商务英语会话、东南亚小语种等相关课程。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和5门网络课程。

(四)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结合,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依据热带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规格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实用性为原则,注重形成性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实训报告、作物生产记录、实结、考勤情况、劳动态度、产品产量和质量、实习单位绩效考核和单位评价等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方法。积极开展以赛代考,技能部分必须动手操作,现场考核,由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同时进行中级以上农艺工和植保工的职业资格训练,在课程考核结束后,同时进行职业资格考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中级以上农艺工或植保工职业资格证书。

四、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能力主线,模块定位,仿真模拟,生产经营”原则,建设1个热带作物生产性实训基地,包括1个热带作物科技示范农场、1个2万O热带植物园、1栋1200O智能温室、10栋塑料大棚、200O的花卉超市,基地具有真实垦区农场氛围,具有南亚热带农业特色和现代农业特点,体现循环经济,能满足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理实融合教学需要,并兼有科研、示范、科普、观光休闲等功能。同时建有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作物栽培实训室、作物生长环境实训室、植物与植物生理实训室、植保实训室、作物遗传育种实训室等,形成较完整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确保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80%以上,实训课开出率100%,校内实训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同时满足园艺技术、园林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训需要。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

以课程为载体,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为平台,根据能力模块培养需要,建立以推进产教对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自主工作为主要形式。其功能与作用是以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营销为主要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立足广东农垦企业,依托地方农业企业,采取场校合一的模式,建有23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学校周边实习基地群、广东垦区实习基地群和东南亚实习基地群。为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院积极争取广东农垦总局把所属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调动农垦企业的积极性。为确保校外实践基地有效运行,学校委派专任教师深入到农场,以农场厂长助理的身份管理教育学生;由农场指派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建立职责分明、相互沟通协调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的正常生产过程,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一切工作制度,每天记好工作日记;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考勤。实习实训结束后,由企业向实习实训合格的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以此作为实习实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实习鉴定书、学生实习登记表,实习记录、学生实习实训技术总结报告等确定学生实践教学考核成绩。

五、发挥行业优势,共同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优秀教学团队

积极实施“名师战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建设一支包括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教学名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德技双馨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达100%。依托广东农垦集团,建立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承担50%以上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

(一)专业带头人培养、提高与引进

对现有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进修方式提高学术水平、吸纳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到农业龙头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及广东农垦产业状况,接受农业工程咨询资质培训;聘请1名农垦行业的热带作物栽培方面的知名专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成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对2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参与广东农垦和广东热带作物生产方面的重大农业项目论证评估,主持1~2项省级以上热带作物科技攻关项目或教研课题,主持国家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年传帮带培养2~4名骨干教师。

(二)青年教师培养

对现有的及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进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培养,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理论培训,通过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到农垦企业挂职锻炼,每年不少于半个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提高实践技能,使其2年内具备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双师”素质,成为某一技术的行家里手,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训练。

(三)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在广东垦区农场、地方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中选定50名左右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建立专家资源库。作为备选兼职教师,其中每年有不低于18人担任专业的校外实践指导老师,或来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实现50%专业课由农场兼职教师承担。每年对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开展不少于30学时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六、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针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做到教学资源的共享。

2.利用本专业的师资、技术、基地等资源条件,针对广大垦区职工和热区农民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针对垦区目前大力开发的专项技术如“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热带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垦区小城镇建设规划”等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3.配合珠三角园艺产业带建设,开展花卉、蔬菜、果树栽培技术培训,重点面向农民工职业资格培训。

4.利用“广东热带农业工程规划研究院”平台,针对农垦企业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例如“阳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延长热带作物产业链研究”、“热带作物病虫害专家诊断与防治系统研发”、“热带作物种植制度创新”“农产品安全及质量控制”等项目,集中力量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

七、结束语

经过七年建设,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将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及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相应成果,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专业的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并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广东农垦及全国热带农业的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面向广东农垦和区域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专业技能考证以及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能力有大幅加强,将为广东农垦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第2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广西;剑麻;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3.8 文献标识码:A

广西剑麻的种植是从1955年引种番麻开始的,直到1997年剑麻的普遍引种,这一农产业才开始真正迅速发展。一般的剑麻都存在产量较低的现象,抗寒能力也较弱,造成了经济效益低下的状态,从而剑麻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因此,剑麻的生产技术应该得到提高。剑麻的高产栽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剑麻应该是最适宜的,这样才能保证剑麻能够良好生长和发育,构成机体的各种元素能够最大限度的协调。如果剑麻栽培过程中能够满足以上要求,就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1 广西剑麻的生产现状

我国剑麻栽培的区域以广东和广西栽种的面积最大,达到全国80%以上,在剑麻产业中起着主导作用。广西的经济作物中,剑麻是最为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广西当地大多数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剑麻产量的高低和农户的收入都会受到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因此,剑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应给予重视。

广西种植剑麻的主要地区有广西热作所南宁试验站和陆川县的马坡农场。广西热作所南宁试验站从1965年种植剑麻,陆川县的马坡农场则于1966年从海南岛引种H·11648号剑麻,而1971年剑麻开始正式投入市场。其收获面积逐年增加,平均纤维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1990年,单位面积纤维产量已经到达5035.95kg/hm2,比最初1975年获得的产量增多了3.39倍。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剑麻的种植和生产在广西南部有很大的潜力。经统计,H·11648号剑麻栽培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在剑麻的生产中,也出现过高产的典例。例如,1985年,陆川县马坡农场的罗华元地区不仅没有受到寒潮的影响,获得了高产的剑麻,达到了剑麻的高产水平。

2 广西剑麻高产栽培及技术

近年来,我国自产的剑麻纤维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每年剑麻纤维的进口量也逐渐增加,因此,实现剑麻的高产栽培成为了目前的重要问题。

2.1 土壤改良是剑麻高产的基础

多年的剑麻栽培实践表明,剑麻要保证高产和稳产,必须要合理投入肥料,改善土壤。广西垦区植麻场土地具有“干、瘦”的特点,因此,麻园要在施加相应商品化肥的同时,结合一些有机质肥。还可以通过叶片诊断或土壤化验等方法,判断植株缺乏所需要的肥料,使得氮、磷、钾、钙、镁等主要元素和有关微肥协调平衡,发挥效益。只有广辟肥源,增肥改土;营养诊断,配方施肥并且合理施用适量钙肥,才能够补充剑麻养分不足的部分,从而使得剑麻具有良好的长势,得到高产的剑麻。

2.2 科学投入是剑麻高产的前提

2.2.1 总结并推广技术经验

生产剑麻的企业和单位应该在多次生产剑麻的过程中,总结剑麻高产栽培技术的经验并对其进行推广。对麻园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使剑麻适应生态环境,使其生物生长和机体营养元素得到协调。通过在每次从生产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栽培人员可以综合多种情况,总结出较规范的高产栽培技术。

2.2.2 提高生产水平

为了在剑麻开垦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剑麻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应措施,剑麻高产栽培的模式及剑麻高产栽培技术应受到重视和推广,使得生产单位认识到剑麻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剑麻的生产水平。在科学管理下,广西剑麻的适生区内就会提高剑麻的产量,得到剑麻的高产栽培技术。

2.3 管理(技术)措施是剑麻高产的关键

在做完充分调查和研究后,筛选出那些无病虫害、生命周期较长且叶片最好多达六百片以上的优良株系,将其株芽苗作为提纯复壮的母本,经过合理的疏植、密植,待株苗生长到一定程度,符合要求时,通过对母株苗进行一系列操作,使其催生出腋芽苗,最后对腋芽苗进行培育,从而得到生产所需要的株苗。经过提纯复壮获得的株苗,往往都具有优良的性状品质。有这些植株构成的麻田不仅整体长势均匀,具有较长生长周期,还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4 病虫防控是剑麻高产的保障

剑麻高产栽培技术的重点在于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最需要注意的是对病虫害的防治,这是关系到剑麻产量的重要环节。

2.4.1 剑麻病虫害发生情况

目前,剑麻主要的病虫害有斑马纹病、茎腐病、红蜘蛛等。针对以上的几种病虫灾害,种植剑麻的技术人员应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监测剑麻病虫防害监测的工作。

2.4.1.1 剑麻病害的发生情况

当前剑麻生产的主要2大病害是斑马纹病和茎腐病。这2种剑麻病害发生的面积宽广,容易导致减产的现象,甚至会失收,严重影响了广西剑麻业的发展。

剑麻的斑马纹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烟草疫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均一般会引起叶斑、茎腐和轴腐,单独或合并都可以在同一支植株上,因此,斑马纹病也可称为斑马纹复合病。

引起剑麻茎腐病的是黑曲霉菌,茎腐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2种。急性型的症状一般表现为植株上出现浅红色病斑,然后变为浅黄色,最终流出大量浊水。茎部组织容易发生腐烂,叶片容易失水,凋萎,直到植株死亡。慢性型的症状一般表现为植株上的病斑呈黑褐或红褐色水渍状,扩散速度相对较慢,对植株的影响没有急性型大,植株一般不会死亡。

2.4.1.2 剑麻虫害的发生情况

当前剑麻生产的2大虫害是红蜘蛛和褐圆盾疥,少量的天牛也是危害剑麻的虫害之一。红蜘蛛主要啃食剑麻的嫩叶部分,叶片斑点由绿变黑,植株的生长和叶片的质量也受到影响。而剑麻的叶片部位受到褐圆盾疥的侵食,无论是剑麻的老叶还是嫩叶都会受到危害。虫体一般聚集在叶片的正面,严重时,整株剑麻都会布满虫体。叶片由于许多成虫和幼虫的寄居,减少了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减少了植株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减少直接导致剑麻产量的下降。

2.4.2 剑麻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如果将药剂直接涂抹在植株上,由于剑麻叶片表面具有蜡粉和蜡质层的原因,药剂不易附着在叶片表面,也不易被植物吸收,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因此,病虫害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

施药技术需要提高,传统的施药技术已无法满足剑麻现代化规模种植的需要。剑麻种植面积本来就很宽广,采用手动喷雾器喷药,不仅会泄露药剂,造成浪费,还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员中毒事故的发生。农药的选择也应慎重考虑,前2~3a,草蔗灭除草剂的使用较多,用来保护株苗;后2~3a,农场更倾向于使用草甘宁农药来防护病虫害的威胁。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剑麻的经济地位也在逐渐提升,剑麻制品不仅有几10个系列,还有上千种规格,应用广泛,工况、冶金、农牧渔业都可用到剑麻制品。剑麻是亚热带作物,全球种植剑麻的地区只有南北美洲、东非和东南亚的10几个国家。适合剑麻生长的环境不断,再加上剑麻纤维拉力较强、坚韧耐磨等多种优良特性,剑麻纤维成为了重要而宝贵的资源。为了加速剑麻产业的发展,广西一些经营剑麻产业的公司企业就应该着手研究剑麻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开创剑麻产业的新局面。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等多种途径,改善种植剑麻的方法,提高广西剑麻生产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韦庆龙,谭明玮.广西剑麻H·11648号高产栽培技术探索[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6).

[2] 黄富宇.广西农垦剑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2(34).

[3] 钟文惠.世界剑麻产销概况及中国剑麻产业的发展前景[J].热带农业工程,2003(3):2-4.

第3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养殖场;动物疾病;病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4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目前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动物疾病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动物疾病已经成为制约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象,养殖户应该尽快找出解决方案,以减少经济损失,推进我国畜牧养殖业健康协调发展。

1 发病原因分析

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养殖环境是最大的影响因素[1]。养殖环境对动物生长十分重要,很多时候由于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导致大量病原菌孳生,一旦发病就很快造成全群动物发病,进而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饲养营养配比不科学,导致动物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供机体发育所需。再次,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动物产生药物性损伤,最后导致动物发病。

2 防控对策

2.1 改善养殖环境

由于动物养殖是一项比较特殊的产业,动物排泄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孳生病原菌,进而引起动物发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定期冲洗圈舍,及时处理粪便及其他废弃物,保持圈内干净整洁,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保持圈舍内空气流通,经常通风,以降低有害气体含量。

2.2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场动物最终要经过销售和外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严格对动物进行疫病检查。刚购入的畜禽一定要隔离观察,确定无疫病后再给动物注射疫苗和驱虫。其次,在养殖场内要制定严格的出入标准,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要穿隔离衣服,严禁外来人员或非工作人员直接进入养殖场。外来车辆进入养殖场必须消毒后方可入内。此外,疾病多发期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提高消毒频率,认真观察养殖动物是否有异常表现,对疑似病例要尽快隔离观察,及时诊断和治疗。

养殖过程中坚持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且制定工作细则,让工作人员能有依据的开展工作,进而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制定定期消毒和检查制度,注重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选择对人体和动物机体安全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全面消毒和检查。科学处理动物粪便,可利用生态技术将动物粪便回收循环使用,净化养殖环境,避免出现动物疾病[2]。此外,还要保证饲料营养配比科学,以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动物的生产性能,推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 杂交中稻;广两优15;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034-01

广两优15是近2年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迟熟两系杂交中稻新品种,其母本、父本分别为广占63-4S、R15。该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穗大粒多,米质优,是难得的两系中稻新品种。2011年,广两优15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稻2011004)。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与生物学特性

广两优15属迟熟籼型中稻。全生育期139.6 d,比对照扬两优6号短2.4 d。有效穗237.0万穗/hm2,株高、穗长分别为124.4、24.1 cm,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分别为168.8、139.2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9.91 g。

广两优15植株比较高,株型比较紧凑,分蘖力中等,生长势比较强,茎秆粗壮。分蘖时期叶色较深,叶鞘紫色,剑叶斜挺。穗层较整齐,大穗,着粒均匀[1-2]。谷粒长型,柱头、稃尖均为紫色,无芒。成熟期转色较好。抗倒性较强,适宜机械收割。

1.2 产量

2008、2009年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9 134.1、9 585.3 kg/hm2,分别比扬两优6号增产2.72%、1.34%,前者与扬两优6号产量差异显著;后者与扬两优6号不显著。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359.7 kg/hm2,比扬两优6号增产2.03%。

1.3 米质

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1]。2008—2009年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的含量分别为80.5%、 68.8%、30%、2.4%,15.1%,长宽比为3.1,胶稠度达81 mm,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1.4 品种抗性

稻瘟病综合指数6.5。抗病性鉴定如下: 稻瘟病高感,感白叶枯病。

2 栽培技术

2.1 整地

应选择疏松、肥沃、爽水、透气、地势高和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3-5]。提早7~10 d翻土,提前1~2 d整好秧床。

2.2 适期播种

湖北省广两优15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大田播种量分别为187.5、15.0 kg/hm2。播前用强氯精、咪鲜胺或适乐时浸种,稀播匀播。

2.3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壮秧应具有根白嫩壮、茎基较宽、叶色青绿、无病虫害,到移栽时达到单株平均带蘖3~4个[2]等优良特点。当秧苗长到1叶1心时可用270 g/hm2多效唑对水225 kg/hm2配成溶剂进行秧田喷施,培育带蘖壮秧。当秧苗长到2叶1心时,用75 kg/hm2尿素作“断奶肥”进行追肥,移栽前7 d用尿素75 kg/hm2再追施1次,秧龄掌握在30 d之内。叶龄5.5~6.0叶,秧苗带2~3个蘖移栽,以利返青分蘖,早生快发。

2.4 栽植

秧苗25~30 d进行移栽。栽植株行距16.7 cm×26.7 cm,栽插基本苗22.5万~30.0万株/hm2。栽插时应严格要求,做到均、直、浅稳,尽量不伤苗,把植伤率降到最小程度,提高栽插质量。

2.5 科学施肥

广两优15为大穗型品种,需肥量略高。为促进秧苗前期生长快,后期不早衰,田间肥料要供应充足,以形成大穗,提高结实率与千粒重。一般采用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后期看苗补肥的原则。一般施纯N 187.5 kg/hm2,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基肥∶分蘖肥∶穗粒=3∶1∶1。

2.6 合理灌溉

在水分管理上,采用浅水插秧、寸水活蔸、薄水促蘖、适时晒田、足水养胎、浅水抽穗、湿润灌浆的方法。够苗晒田,当田间分蘖数达到300万个/hm2时排水晒田,晒至脚踩有硬度,田面不裂缝、叶色褪淡后及时覆水,促根系深扎,确保茎秆粗壮和根系发达。孕穗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成熟前1周断水。

2.7 防治病虫害

生产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6]。尽量做到科学管理肥水,合理密植,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病虫害的田间调查,根据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及时做好施药防治工作。生产中要重点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纹枯病,及时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3 参考文献

[1] ,涂军明,王欢,等.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广两优15[J].杂交水稻,2011,26(6):87-88.

[2] 梅凯华.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广两优15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12,27(5):39-40.

[3] 彭雄文,赖添奎.优质稻新品种五山丝苗的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12,36(2):28-31.

[4] 刘文超,何胜华. 优质中稻绵5优838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07(2):202-203.

第5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摘要】海南省发展岽水果产业区位优势明显,热带水果品种多且产量高,但海南农产品销售主要还是传统的销售模式。随着我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海南农产品线上销售潜力无限,但海南生鲜电商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农产品难以标准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无特色品牌、人才缺乏等重重难题。本文将以“互联网+”海南特色农产品为出发点,探讨生鲜电商的发展路径,为海南特色农产品提升市场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创建品牌提供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 生鲜电商 海南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传统行业已经迅速地向网络营销转型,实现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农产品营销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了。生鲜电商即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指的是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果蔬、生鲜肉类等。生鲜电商作为电商界的最后一片“蓝海”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的整体交易额约900亿元,比2015年的500亿元增长了80%。

海南热带水果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广,水果产量高,是我国主要的热带水果生产区,有“热带水果王国”的美称。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拥有热带水果品种29个科、53个属、400余个品种,为全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所罕见。目前主要种植的产品有芒果,香蕉,龙眼,荔枝,菠萝等,海南的水果以成熟早、外观好,品质优等特点,享誉全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虽然以网络为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海南农产品线上销售潜力无限,但海南生鲜电商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农产品难以标准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无特色品牌、人才缺乏等重重难题。本文将以“互联网+”海南特色农产品为出发点,探讨生鲜电商的发展路径,为海南特色农产品提升市场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创建品牌提供思路。

一、海南生鲜电商发展现状

海南省电子商务的起步比较早,早在1998年5月,省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就组织省内信息技术企业开展“海南省电子商务试点工程 ”。2000 年 4 月,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与帮助下,“九五”电子商务工程在海南扎根试行,并在2003 年 11 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全面检验。

在2013年12月12日,海南省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的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正式开馆,包括热带水果、有机瓜菜、茶叶冲饮等七大类产品,160家企业4000个品种正式上线销售,开馆仅4天,成交额就突破了3000万元。2014-2016年海南省农产品电商发展概况如表1.1所示,海南省农产品电商企业从2014年的1600家增长至2016年的4000家,增长150%。2016年海南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达到68亿元,比2014年的60亿元增长13.3%。2016年“特色中国?海南馆”成交额为14.13亿元,较2014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增幅达254%。由此可见,近三年海南省农产品生鲜电商得到了稳定的发展,电商企业在逐步壮大,销售额也在逐年增多。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网络的建设与信息的畅通。2012-2015年海南省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如图1.1所示,截止2015年底,海南省网民规模达466万,而该值在2012年仅为384万,增长21.35%。海南省互联网普及率从2012年的43.70%增长至2015年的51.60%。近年来,由于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内互联网建设,发展氛围浓厚,海南省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基础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中,给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用。

二、海南生鲜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标准化程度低且品质难以保证

海南生鲜农产品属于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产品,每一种水果的品质口感、颜色大小、形状往往参差不齐。再加上农产品供应链源头的质量难以控制,即便都是海南三亚的芒果,由于采摘批次时间不同,芒果的品质口感也难以一致。由于目前海南生鲜农产品没有实现广泛的标准化,海南水果的生产销售还缺乏一套可供操作的统一标准,这就导致了顾客在购买后获得农产品时可能感觉实物与网络图片不符,影响电商的信用和成交量。

(二)品牌意识薄弱且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受体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目前海南热带水果生产和营销大多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即主要以一家一户独立生产、分散销售、单兵作战形式为主。农户们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意识,再加上农户们缺乏品牌意识,大部分农产品在消费者流通市场中除了产地标志之外,没有品牌标识。海南热带水果产品多以原始状态或初级加工状态进入市场,加工工艺粗糙,包装程度差,不利于产品保鲜、保存,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品质,这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也不利于海南农产品的品牌塑造。

目前在海南虽有“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小公司居多,实力有限,辐射面小,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再加上各类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很少,大多是农户自己闯市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组织化程度低。

(三)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且仓储难度大

海南省孤悬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而海南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外,一方面,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难免会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二是现代化冷链配送,仓储设施滞后,海南农产品在运输出岛过程中,损耗率高达25%―30%,这给海南的农产品销售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是物流体系不发达,海南热带水果出省所采取的运输方式如图2.1所示,其中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大约占96%;铁路运输其次占 3%;航空运输第三占1%。目前海南大部分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拥有的运输手段单一,运输网络不完善,货运汽车空车回岛的现象严重,导致出岛的农产品运输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热带水果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本身具备易损耗、保质期短、不易储存等特点,其保鲜要求苛刻造成仓储难度大。例如,海南三亚的芒果对气温较为敏感,一般 10°C 左右即可出现冷害,而温度较高又促使其腐烂加速,对其密封又容易变质产生异味,因此海南芒果的最佳储存温度为 12℃ ~ 13℃ ,相对湿度为 85% ~ 90% ,并且要确保储存环境中有新鲜空气。而海南荔枝的最佳储存温度为 5℃~ 15℃,如要使其保存完好,需在其包装箱内放置用于降温的冰袋和隔离保温的泡沫箱,还需使用吸塑盒固定荔枝位置,防止其互相挤压损耗。如此既要建设冷库又要细心保存,物流成本难免居高不下。

数据来源:2015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四)农村电商普及率低且电商人才缺乏

数据来源:2012-2015年海南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海南大部分农户观念较为封闭,习惯性依赖传统销售模式,没有足够压力促使其去突破坐等水果批发商上门收购的现状。2012-2015年海南省城乡网民比例分布如图2.2所示,虽然上述分析到海南省的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规模都在逐年递增,但是近年来海南省网民城乡比例失衡明显,农村网民所占比重仅维持在20%左右,这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速度。大部分农户对电子商务还比较陌生,相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线上交易,他们更愿意相信传统销售模式。而有部分农企尽管接受了电子商务销售模式, 但大多数农户电脑操作技能较弱,缺乏电子商务营销技能。根据海南省农业厅调查报告显示,海南电商人才的需求缺口超过200万,海南省中高端人才缺口达2万人,主要体现在运营人才的匮乏,甚至部分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缺乏基础性知识。由于缺乏相对应的人才也约束了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广。

三、海南生鲜电商发展策略

(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海南各级政府部门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挥宏观调控手段,从政策、法律的高度上扶持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提高热带水果产业组织化水平。建立“海南农业商会”“果农协会”等中介组织,组织成员企业之间互通信息,统一培训指导,集体生产营销,减少分散活动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海南热带水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其次,推广应用水果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土壤改造、施肥、采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装。同时制定实施统一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 靠科学技术和对生产的全程监控,稳定产品质量。对网上销售的海南农产品进行生产与销售质量监管,定期抽查农产品质量,实行动态监管, 提高源头高品质。再次,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如增加对热带水果标准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或建立热带水果保鲜贮藏技术研究中心。最后,出台相应的法律体系维持电商市场的稳定性。通过相关法律的监管使电商市场规范化,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品牌战略

海南省的热带水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抓质量,树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海南农产品要注重品牌设计、包装设计,销售推广,构筑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相关政府部门应规划建设或通过行业协会以合作的方式,把农户组织起来建立规模化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要鼓励、支持并积极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品牌的大企业,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组建水果产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统一品牌、质量、价格,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相关政府部门要引导和扶持本省农户与农企创建农产品品牌,帮助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推广营销,不断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提升海南农产品品牌形象,让海南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真正走向市场化运作。

(三)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由于上述分析到海南热带水果出省采用的运输方式多为公路运输,为了加强物流体系的建设,首先,海南省政府应尽快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功能齐全港口、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立绿色通道加速海南农产品的通关速度。其次,加快海南省大型冷藏O施、冷藏运输工具、农产品物流园区、信息技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效率,推动物流技术的革新。最后,积极寻求合作。例如与航空公司合作,海南目前航空运输水果的运输方式比例较轻,但海南目前拥有航空运输的优势明显,三个国际机场分别位于海南省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若能发展航空运输,必定能缩短运输时间,从而提高热带水果的保鲜时效性。或者与省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企业的合作,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模式,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海南已经与长江以北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企业实施合作联盟,构建延展海南农产品销售辐射半径配送网络。

(四)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引导宣传与人才培育

要改变海南大多数农户的经营思维,海南政府相关部门一是要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加强电子商务有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户中的可信度;二是要鼓励质量可靠,信誉良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首先在农村开展电子商务,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初步发展;三是要建立便于农户接受的电子商务形式,帮助农民建立与电商平台之间的沟通渠道,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全面发展。此外,为解决海南省电商人才供不应求问题,海南部分高校也应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开办电子商务专业,为电商储备后续人才。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农村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养殖种植大户等人群进行电子商务创业。

参考文献:

[1]王萍.海南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0(02)

[2]童元保.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3)

[3]吴清燕.“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以海南芒果营销为例[J].中国市场.2016(27)

第6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博士后工作站 建设状况 发展对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是北科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平台,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突出贡献专家在博士后当中不断涌现,工作站在推动地方科研建设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完善全院人才队伍建设,本文基于管理人员、导师、合作流动站和博士后的基本信息统计数据和近90名博士后的调查问卷,总结北科院博士后的培养经验,归纳目前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为明确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一、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北科院发展的重点,2009年3月,博士后管理工作由科研开发处转移到人力资源处,并设专人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在部门之间的转换,体现了工作站职能在地方科研院的变化,工作站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对博士后工作站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1.管理人员队伍能够基本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

北科院博士后采取两级管理制度,总站设在院机关人力资源处,设专人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博士后均在院属单位的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分站设在院属处级单位,由人事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职管理。

北科院工作站设在人力资源处管理,由主管人才的副书记副院长兼任博士后工作站站长,人力资源处主管人才的副处长分管博士后工作,下设博士后主管工程师,主要负责工作站的具体管理。目前,主管人才的副书记在人才管理和研究方面经验丰富,为院工作站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负责指导博士后制度实施的副处长,系“60后”的管理骨干,精力充沛,有着在科研一线多年实践的经验,能够为博士后相关管理工作把好关;博士后的主管工程师系中国人民大学主修劳动经济学的“70后”硕士毕业生,有着近十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在人才管理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储备,每年参加全国博管会的管理人员培训会议,能够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学历较高,具有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从管理人员的学历来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4人,占23.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人,占58.8%,博士后管理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高。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来看,13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占76.5%。从工作年限来看,目前从事博士后管理工作不足3年的有6人,占35.3%。

2.工作站指导老师在博士后培养中至关重要

根据全国博管会的规定,北科院工作站与流动站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度。通过对建站十年来39名工作站的指导老师的情况分析,工作站导师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职务,年富力强,能够为博士后提供较好的指导。

北科院工作站指导老师中,男性29人,占73.2%。从初次指导博士后时导师的年龄分布来看,北科院博士后指导老师平均年龄45.6岁,其中40-45岁之间有16人,占41%,46-50岁之间有14人,占35.9%。根据科研工作规律,45-55岁正是学术成果最多、学术研究最为成熟的时期,适合指导年轻人工作。

工作站指导老师均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其中63.6%的指导老师具有正高级职称。从学历的角度看,指导老师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占35.8%,具有硕士学位的19人,占48.7%。十年来,39名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中,有6人只带过一名博士后,占15.%,7人带过5名及以上的博士后,17.9%,其余23名导师指导过2-4名博士后,占导师总数的59%。

从问卷调查数据看,博士后与两个导师的交流频率方面,与工作站导师每月平均交流10次左右,其中16人与工作站导师在同一课题组;从交流方式看,博士后与工作站导师之间主要以当面交流为主,沟通效果满意度高。

3.流动站及指导老师对博士后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引入中央在京资源,为培育优秀人才搭建桥梁。十年来,北科院与37家流动站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合作较多的单位是中科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合作27次、25次、13次,占60.2%。流动站在博士后管理方面,主要负责审核相关材料,协助办理手续,指定老师指导博士后科研工作。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在两年博士后培养过程中,流动站指导老师对北科院各单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部分成为了院属单位的外聘专家,工作站为院属单位提供了一个结识大批高水平专家的机会,产生了“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灵活引智效果。

借助流动站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培养质量。博士后出站时,有16家流动站对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有明确的要求,占47%,其中4家对的质量有特别要求,占11.7%。出站博士后中,工作站经过评审同意出站,而流动站因论文不符合相关要求,不同意办手续的有5人,占总出站人数的10.4%,这一数据呈现下降趋势。面对重点高校的严格的要求,多数博士后表示理解并能够接受,并把这种要求转变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流动站导师在博士后指导中作用明显。90多名被调查者中,31人认为流动站导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在研究方向和个人发展方面得到帮助;28人表示与流动站导师以电子邮件为主要交流方式,流动站导师能够及时答复自己的咨询。此外,18人希望参与流动站导师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仅有7人每年与流动站导师见面次数不超过两次。总体来看,流动站导师能够给予博士后相关的帮助,但是博士后自身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高级人才的重要制度。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是全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力度,将博士后培养纳入全院人才体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博士后进行应用型创新研究,促进北科院博士后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1.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逐步健全管理制度

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北科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备,对博士后的培养问题,总站及分站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博士后进出站制度建设,为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做好保障。“十二五”期间,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是工作站建设的重要目标,分站在筛选人员时,应遵照“从严把关,宁缺毋滥”的原则,优中选优,为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博士后评审的各项规定,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加强过程管理。

进一步完善博士后的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近十年来,北科院博士后没有退站的人员。当我们把博士后培养质量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时,退站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对于不适合继续从事博士后的情况,出现违背学术道德、不遵守规定、考核不合格等情况,退站处理,相关制度需要尽快完善。每年评选优秀博士后,对表现突出、获得较好科研成果的博士后进行奖励并给予相关经费支持,鼓励博士后更快更好成材。

强化工作站导师目标和责任管理。分站指导老师与博士后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博士后的发展。明确规定从博士后进站到出站每一阶段分站导师的任务,并把博士后培养作为导师晋升高级职称、入选各类人才工程的评价指标,并将博士后的工作成果作为指导老师评价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调动全院高级专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2.单独招收与联合招收并行,培养方式多样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袁宏伟(2011)通过对本单位博士后工作的研究认为,农业科研院所在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后,在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博士后管理等方面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开始单独招收博士后。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导师队伍不断增强,全院共有副高级以上专家185人,创新工程项目可以为博士后研究创造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足够的科研经费。从自身发展及外界需要来看,北科院单独招收博士后的条件已完全成熟。

一是申请并获得单独招收资格,实现培养方式多样化。获得博士后工作站单独招收资格,已成为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必然。实行单独招收,博士后进出站审批手续可以减化,由工作站审核后即可办理;不用支付博士后联合培养的经费,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避免了流动站与工作站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博士后的培养更符合北科院用人的要求。

二是继续开展联合培养。在一些科研实力不足的新兴学科,北科院博士后招收采用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经费由分站支付,但总站在博士后日常经费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三是在单独招收形式下,外聘专家担当博士后导师。采用分站直接支付导师专家费的形式,外聘高校专家担当博士后的指导老师。这种“自由”的联合方式,可减少手续办理的繁杂程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3.成立博士后联谊会,促进博士后多向交流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博士后作为我国人才制度的高地,国家给予了他们在户口、职称等方面的特殊待遇,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流动站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北科院工作站一直由总站管理人员包揽所有角色,组织博士后参加相关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成立博士后联谊会,加强博士后的对内对外交流,成为北科院改进博士后管理的一个侧重点。

建立北科院博士后联谊会,加强博士后自制管理。制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联谊会章程》。由博士后联谊会组织系统内博士后之间的交流活动,能够做到每月一次互动,及时解决问题。联谊会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取得联系,加强与首都其他各设站单位之间的联系。

加强博士后与外界的联系,推荐博士后参加北京市委组织部、市教委组织的博士后挂职锻炼。作为地方科研院,北科院工作站肩负着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使命,推荐博士后到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锻炼,对提高博士后对本专业在社会中应用的认识,具有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晨光,袁媛,方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27

[2]庄子健,潘晨光,中国博士后(1985-2005)[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辉煌二十年[M].北京: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9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85-2007)[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4

[5]常洪亮.对当前博士后管理的若干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6]丁学成.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发展的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1(9)

[7]段莉,景光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绩效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8]李光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管理教育,2008(10)

[9]卢昌宁.加强和改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思考[J].企业导报,2011(1)

[10]王日洲.博士后工作站新模式亟待突破瓶颈[J].中国人才,2012(1)

[11]吴凌尧.高校对企业博士后管理的柔性研究[J].市场周刊,2011(7)

[12]闫凡雷.高校如何与企业合作招收培养博士后——天津工业大学招收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博士后的启示[J].中国人才,2010(23)

[13]姚明芳,张恬.由青岛市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状引发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

第7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Abstract: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connotations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 of developi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area of Dahuofang River,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developi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five projects.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流域;生态问题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develope;river;ecological problem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45-02

0引言

绿色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东部重要水源地,库区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农业污染、资源不足等系列问题,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必然选择。

1绿色生态农业概念

绿色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资源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大伙房水库流域概况及农业生态问题

2.1 流域概况大伙房水库建立在辽宁抚顺浑河上,库区流域位于辽宁省东部偏北,东经123039'42"-125028'58",北纬41041'10"-42038'32"之间(图1),流域面积为5437km2,多年评价流量为52.3m3/s,总库容为21.81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8.6万平方米,是辽宁省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流域内主要地貌类型是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0%(图2左),海拔大多在1000m以下,坡度相对平缓;平原主要是浑河谷地以西的冲击平原,与辽河平原相连,其余为山间盆地与山间谷地(图2右)。年平均气温为4-7℃,年降水量为550-1100mm。

2.2 流域农业发展概况流域地形复杂,土壤停留在原始发育阶段,以各种类型棕壤性土质为主。流域总耕地面积约39475 ha,其中高产农田约20053.3ha,占耕地总面积50.8%,中产农田约9835.4ha, 占耕地总面积26.7%。流域农作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粟、小杂粮和蔬菜等,其中水稻、玉米、大豆为大宗作物,油料作物以大豆、花生为主;家畜品种有猪、牛、羊、马等60多种;果树资源丰富,除大量栽培品种外,有仁果类、核果类等20多个野生品种;野生药材以人参、紫草、龙胆草、黄芪等为主,食用菌类则以香菇、滑子菇、平菇等为主。

2.3 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大伙房水库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及构成(表1)变化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2007年,大伙房水库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速度较快,建设用地及耕地的大幅度增加表明区域内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剧烈,而林地和草地的减少则表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很大,未利用地的大幅度增长说明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与干扰造成了流域内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较大破坏。

2.3.2 农业污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大伙房流域农田生态系统化肥施用量呈上升趋势。流域内主要使用的化肥氢氨、硫氨、尿素等用量逐年增加,而氮肥作物吸收率不足40%、磷肥吸收率不足30%,其余的化肥经挥发、淋溶、反硝化作用和地面、地下径流等进入环境。以渗漏和地表径流形式进入地表水的氮肥约占施用量的35.4%、磷肥约占4%。农药多属不易分解的化学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必然造成水质的恶化。目前水库上游地区饲养牛17.7万头,生猪30.6万头,羊20.3万只,鸡、鸭家禽等797.5万只。禽畜粪、尿总体流失率在10%左右,汇入大伙房水库量约占总排放量的一半,加之废水处理设施落后,加剧了流域水质恶化。

2.3.3 可用水资源紧张。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相对量不足,径流变幅大。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50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1]。一方面流域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且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0.5-1.5倍以上。水污染治理工作滞后,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已成为农业水源可持续利用的二大障碍。

2.3.4 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流域发展缺乏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建房占用土地多为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较肥沃的地区。建设用地也在逐年增加,一些项目盲目上马、缺乏切实可行的项目论证,在计划、资金、原材料、市场需求等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急于占地建厂,造成土地使用率过低。由于乱砍滥伐、超坡度开荒种地及坡耨地种植形式不合理,虽然每年都治理了相当数量的水土流失面积,但是水土流失现象仍有发生。现有耕地土壤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低产田占有相当比例,人多地少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大亟待解决。

3流域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绿色生态农业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以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

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遵循“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究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目标和基本战略。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协调性,它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讲求综合效益和优化农业结构的农业新模式;二是持续性,它突出的永续性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即除了确保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外,还须保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具有全面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能力。

3.1 大伙房水库流域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思路培育和发展库区绿色生态农业,一是要按照“库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战略,加强库区生态农业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制定具有库区特点的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二要从库区的实际出发,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建立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农业龙头企业[3],形成生态产业链及产业群,拓宽生态产业范围;三是要坚持“高产、高效、优质”的原则,根据库区农业资源实际和条件,把发展生态农业与调整和优化库区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库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四是要完善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五是要根据库区不同生态类型,建设高产、多熟、优质、高效的集约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总结和推广集约型生态农业技术,开发适宜当地环境的生态农业体系。

3.2 实施五个发展工程

3.2.1 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在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壮大畜牧业、保护地、药材、杂粮、林果业五大产业,整合生产要素,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4]。一是建立适应消费与市场对接的畜禽商品生产基地,通过培育一批优良育种大户、一批养殖大户、一批加工大户和一批流通大户,推进畜牧业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建设以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周围沿线乡镇为纽带的保护地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建设与合理规划流域内药材生产基地。按照扩大规模与调整种植结构并举的要求,积极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建设果蔬、农牧、冷暖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建设流域上游的杂粮生产基地;五是建设覆盖全流域的林产品生产基地。

3.2.2 发展农产品加工工程。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构建公司与新型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合作格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围绕“五大基地”建设,着力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做大做强一批,将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强做大,形成较强的拉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外引内联一批。搞好项目包装,积极吸引域外客商到流域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推介药材、脱水菜、畜产品、果品、林副产品等优质农产品加工项目。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的紧密度。三是培育发展一批蛋类、乳制品和干鲜果等深加工项目,使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3.2.3 建设观光农业工程。利用大伙房水库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把流域特色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成“农家乐”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基地。通过保护并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旅游区优势,运用高科技在更高层次上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围绕建设旅游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一批无公害、无污染的高效生态果园、特色养殖园。同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以人文、生态景观为主体的特色观光休闲农业,形成大伙房水库流域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格局。

3.2.4 发展生态林业工程。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尽快制定、出台《大伙房水库流域林地保护管理办法》,使得流域林地保护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一是设立林地界桩(标),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保护林地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地实行重点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对天然林实行特殊保护、严禁破坏林地植被和地貌。二是禁止毁林开垦,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林地经营单位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防止林地地力衰退和水土流失;在5°以上的坡地整地造林、抚育幼林、集材作业等,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三是流域内各项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征用林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本着“用一还一”原则恢复植被,确保林地不减少。四是禁止毁林采砂,对毁林采砂严重地区产行重点监控,综合治理;禁止采挖风景石。

3.2.5 实施环境保护工程。一是实行畜禽的规模化饲养,对规模化畜禽场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严格控制工业“三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工业和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沃土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控制农业自身污染。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推广生物农药,用生物制剂代替化学农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夯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双发,李树滢,等.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水利渔业,2004,24(3):46-47.

[2]廖允勇.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第8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 紫穗槐;秋水仙素;多倍体;人工诱导

中图分类号 S79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91-01

Abstract Polypoidy breeding is to double the number of chromosomes artificially.One of the methods for the polypoidy induction is to use colchicine.Concentration of colchicine,length of protruded radicle,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induce polypoidy of Amorpha fruticosa L.The radicle tips were covered by cotton filled with colchicine to induce polypoidy.The morphology and cytology were observerd and analysed.The orthogonal test showed the result of optimal conditions for polypoidy induction being colchicine concentration 0.07%,radicle length less than 2 mm,temerature 37 ℃,and time 48 h,with which the induction rate ranked the highest.

Key words Amorpha fruticosa L.;colchicine;polypoidy;artificial induction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别名棉槐,为豆科紫穗槐属落叶丛生灌木,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抗逆性极强,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具有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林种[1]。

多倍体育种就是利用人工的手段使作物的染色体数目发生加倍,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树木方面还可培育速生用材以及优良饲料品种。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射线、高温处理、异常温度和调整离心力;化学方法中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有秋水仙素、异生长素、萘骈乙烷、氧化亚氮等。在上述多种诱导剂中,以秋水仙素诱导效果最好、效率最高[2]。试验拟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使用秋水仙素对紫穗槐根尖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以期找到最佳的秋水仙素诱导紫穗槐根尖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用2015年北京市购进的紫穗槐种子500 粒,种子坚硬,粒径均匀,硬粒饱满,1 kg种子有8万~9万粒,一般发芽率为60%~70%。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萌发。取500粒紫穗槐种子(除去破损、弱小、死亡的),于60 ℃ 温水中浸泡0.5 h后剥去果荚[3],将种子置于铺有2层纱布的培养皿中,上盖2层纱布,加水润湿,放入4 ℃ 冰箱内1 d。从冰箱取出,放入全日光25 ℃恒温培养箱,及时添水,培养至超过50%的种子萌发。

1.2.2 诱导条件。选取秋水仙素浓度、胚根长度、处理时长和温度4个因素。4个因素的水平分别为:秋水仙素浓度0.05%、0.07%、0.10%[4];胚根长度4 mm[2];处理时长24、36、48 h;温度条件4、25、37 ℃ 。采用正交设计L9(34)进行试验。每组约30 粒紫穗槐种子,加上对照组(CK),共计10组试验。按照正交试验设计作不同处理。放在无光照条件培养进行膨大试验,计算诱导率,计算公式如下:

诱导率(%)=多倍体植株数/萌发总植株数×100

将已萌发的种子按照试验长度分类,放入带有2层纱布的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中10粒,间距适中,用一小团棉花蘸取秋水仙素包裹根尖,分别放入相应温度培养24、36、48 h。对照组(CK)继续在25 ℃ 全日光中培养。

1.2.3 染色制片。切去膨大的根尖2~3 mm,采用压片法检查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情况,观察细胞染色体数量变化,与对照组(CK)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染色体是否加倍。将根尖材料放入卡诺氏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中固定24 h。固定后流水漂洗,吸水纸吸干后,放入盛有适量1 mol/L盐酸中,60 ℃ 水浴下解离15 min。解离后材料水洗3 次并吸干,挑取根尖的乳白色分生组织于载玻片上,滴加1~2滴卡宝品红,染色约20 min。盖上盖玻片,用带橡皮头的铅笔垂直敲打,或以拇指垂直紧压盖片,使材料分散压平,便于观察[5]。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观察

按照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处理后,观察紫穗槐根尖膨大状况,与CK进行形态对比,可以看到,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紫穗槐根尖明显膨大(图1)。

2.2 细胞学观察

将紫穗槐种子根尖进行染色体制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染色体数目及形态变化,与试验CK进行对比,发现加倍后的细胞明显变大,染色体数目增多(图2)。

2.3 正交试验结果

从表1、2可以看出,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秋水仙素浓度和胚根长度对诱导率有显著影响[6]。处理时间因素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未出现死亡的情况下,处理时间越长诱导率越高;不同温度下,4 ℃诱导率为0,37 ℃处理诱导率高于25 ℃处理;秋水仙素浓度0.07%和0.10%之间诱导率差异不大,皆高于浓度0.05%处理;胚根长度

用秋水仙素处理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不能移向细胞两级,导致细胞不分裂,形成一个双倍性的细胞核。若控制好植物在秋水仙素溶液中浸泡的时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到所需数目后,秋水仙素刚好被代谢掉,不再起作用,加倍的细胞若没有分化还可以进行下一次的细胞分裂。

3 讨论

本试验中温度因素4 ℃水平处理紫穗槐根尖,5 d未看到根尖膨大,且没有明显的根尖生长现象,可能原因是4 ℃低温导致紫穗槐根尖代谢缓慢,细胞周期延长。同时,低温存在诱导根尖加倍的可能,其作用机制是温度的变化引起细胞内酶构型的改变,不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导致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所需的ATP供应途径受阻,使已完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不能分裂,所用的温度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试验条件所限,无法探究紫穗槐低温诱导加倍所需的温度,但低温仍不失为一种诱导加倍的可行条件,有待以后研究。

试验过程中遇到种子发芽缓慢的问题,采用了人工去壳的处理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芽速率,但也出现了种子易发霉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浓硫酸[7]可有效破除种子硬实,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脱皮、促进出苗的作用[7];过氧化氢作为呼吸刺激剂,可加速分解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从而更快地为生长点提供能量和营养,加快发芽速度;KOH[8]处理对破除紫穗槐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发芽率有一定作用。只要打破紫穗槐种子的硬实性,就能达到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水分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基本外部环境条件之一,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紫穗槐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程度增加,干旱胁迫下的影响相对平缓。这也证明紫穗槐可作为某些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物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印川.紫穗槐及其经济利用价值[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1):21-23.

[2] 牟辰丽,洪秀玲,苏上,等.紫穗槐多倍体诱导最适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35-10536.

[3] 杨帆,王博文,叶建清.紫穗槐多倍体的诱导条件优化[J].热带农业工程,2010,34(1):3-5.

[4] 王欢,张旋,张金凤.紫穗槐诱导多倍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067-11068.

[5] 张金凤.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指导书:遗传学[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遗传学教研组,2010.

[6] 续九如,李颖岳.林业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第9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关键词:红火蚁;硫氟磺酰胺;氟虫胺;乙酰甲胺磷饵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07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入侵蚂蚁,红火蚁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分布较多,对生态环境及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众多不利的影响,制约着现代化农业生产进程步伐的加快。为了控制红火蚁疫情的蔓延和种群数量,需要根据它的生活特性研制出针对性较强的药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中主要的药剂

为了保证药剂在红火蚁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效果,需要对药剂的浓度、含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试验中主要选用的是氟虫胺饵剂、硫氟磺酰胺饵剂、乙酰甲胺磷饵剂,3种药剂对应的浓度分别是0.25%、0.5%、1%。这种不同浓度的药剂选择过程中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根据药剂本身的特性及试验环境所决定的。当3种药剂的浓度过大时,可能会使红火蚁在防除试验中产生更强的抗药性或致杀灭不彻底,加大了防治成本同时也造成药物浪费。当药剂的浓度过小时,实际的使用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作用效果。因此,选择合适浓度的药剂,对于红火蚁防除试验的成败有着较大的影响。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选择在某地区红火蚁的高发区内进行,试验的准备阶段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试验的正常进行。

试验设置:本次试验主要选择在红火蚁活动蚁巢集中的区域,并在试验区内做好了相关的标记。同时,为了保证最终试验数据的科学有效性,选择红火蚁蚁巢的数量保持在了5个以上。试验中将3种饵剂进行了有效地处理,并将设饼干屑作为了对照组。当处理完3个重复的试验样本后,可划分为12个小区,蚁巢的总数量为60个。为了确定试验区内的蚁巢是否为活动蚁巢,试验进行时需要用细木棍慢慢地插入蚁巢表面,深度约为15cm左右。当看到红火蚁快速地爬出蚁巢时,可视为活动蚁巢。

试验中药剂的剂量及投药的常用的方法为:

1.2.1 均匀分散的方法

当选择好一定适量的蚁巢后,根据蚁巢的大小可以将药剂均匀地分散在蚁巢的表面,剂量的大小根据蚁巢实际的尺寸确定。

1.2.2 碟诱法

这种方法使用中需要对每个碟边进行标记,可采用带有编号的竹签。

在投药的过程中,总共投放的次数是1次,投放前和投放后的天气都是干燥的,投药试验区的表面干湿度适宜,对于药剂的理化特性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为了保证药剂的实际作用效果发挥,投药试验区内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警示牌,避免人畜中毒现象的出现。施药时需要确保相关的措施可以快速地惊动蚁巢,当大量的红火蚁爬出蚁巢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药剂均匀地撒到蚁群表面。施药后每6 d、12 d、18 d、24 d、30 d各调查活动蚁巢的数量,得出3种药剂使用的防治效果,并对其中的部分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3种药剂均匀分散在红火蚁表面30个小时后,不同的药剂产生的防治效果差异性变化不大。在其余的时间段内,不同的药剂产生的防治效果差异性显著。相对而言,0.5%硫氟磺酰胺和 0.25%氟虫胺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比较好,而1%乙酰甲胺磷饵剂的作用效果并不突出。这3种药剂在红火蚁防除试验中的防治效果为:氟虫胺剂的防治效果最好,硫氟磺酰胺剂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效果变化范围并不太大的是乙酰甲胺磷饵剂。

表2主要反映使用不同铒剂碟法后红火蚁活动的防治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0.25%氟虫胺的防治效果突出。在它持续使用的过程中,防治比例越来越大,客观地说明了这种药剂高效的防虫效果。试验中样本的选择数量对于不同药剂的实际作用效果有着良好的体现。在持续投药30d后,某些试验区内的蚁巢数量明显减少,红火蚁的个数也在相应地下降。而0.5%硫氟磺酰胺在实际的应用中,实际的作用效果虽然没有0.25%氟虫胺的防治效果好,但它依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连续用药30d后,这种药剂有效地减少了蚁巢的数量。同时,它的杀虫持续时间较长,30d内基本可以保持药剂本身具有的药性,能够杀死一定数量的红火蚁。而1%乙酰甲胺磷饵剂的防治效果相对其它2种药剂的效果并不显著,只能控制住很小范围内蚁巢。运用碟诱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红火蚁蚁巢大范围的蔓延,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表1和表2相互之间对比后可知,0.5% 硫氟磺酰胺、0.25% 氟虫胺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非常突出,可以有效地可知红火蚁蚁群的数量,相对均匀分散方法,在投药14d的时间段内,碟诱法的作用效果较差,其它时间对不同药剂的实际作用效果差异变化不大。结合红火蚁的生活特性及试验成本的合理性,在具体的试验过程中,采用碟诱法更加合理。

3 讨论

作为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入侵生物,红火蚁数量的多少对于农业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选择出防治效果更好的药剂,并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红火蚁对于不同药剂的作用效果敏感程度有所差异,客观地决定了选择最佳药剂的重要性。均匀施撒0.25% 氟虫胺和 0.5% 硫氟磺酰胺饵剂6d 后,样本中选取的活动蚁巢数量逐渐减少。3种饵剂处理30d 后都可以达到防治蚁巢的目的。但从成本角度考虑,选择0.25%的氟虫胺饵剂市场价格较低,在红火蚁的防治过程中应用较多,值得大范围的推广。

4 结束语

化学防治措施在农业防虫应用中较多,部分药剂在红火蚁防治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为防治成本的合理控制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文中将对常用的3种药剂在红火蚁的防治过程中防除试验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出了最佳药剂,对于红火蚁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悦屏,田伟金,伦演鹏,等.植物源红火蚁防控药剂鱼藤根粉剂的基础毒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3, 40(21): 91-95, 107.

[2] 于鑫,王磊.红火蚁防控药剂使用后对草坪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J]. 应用昆虫学报,2015(6): 1353-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