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烟台文化旅游葡萄酒烟台

旅游业的涵义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葡萄酒文化的独特涵义与旅游业的相互关联性

自1892年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创办张裕葡萄酒公司,从此揭开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序幕,在一个多世纪以来,葡萄酒文化积累了浓厚的历史传奇故事,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也是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博物馆。发展葡萄酒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资源与地理优势,在文化传播方面,葡萄酒文化总是与生活的闲情逸致密切联系,醇厚的葡萄你顷刻间将生活的疲惫全然抛却,葡萄酒文化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优势,对于葡萄酒本身而言,不是仅仅是单纯的作为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浪漫文化的沉淀,在圣经中,她被称为耶稣的血,在诗人的眼里,她是伟大思想的源泉,而在酒神巴克斯的眼里,生活中少了葡萄酒如同少了阳光。慢慢的去品尝葡萄酒带来的甘甜的同时,心灵也在畅想着毕加索跟木桐酒庄的故事,路易十六跟他的爱妾们之间的故事,面朝大海,品味酒香,品味人生,尽情的徜徉在的回味中……。

烟台葡萄酒文化拓展的途径

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认为,可以着重规划一些葡萄酒小镇,建设具有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商业街,酒店跟美食一条街,布置浪漫气息且带有葡萄酒文化的影院,以及建设一些配置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等等,都将带动着葡萄酒文化的升级。若是游客参观酒庄的时候,免不了要亲自的体验一下酿酒的过程,为此,可以多展现一些酿酒的器皿,尤其是古老的器具,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很强,现代的东西反而不能吸引目光。在观光的途中,具有纪念意义的装饰品亦很受欢迎,将葡萄酒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到其中,对于发展葡萄酒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2007年开始,一年一届的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就是拓展烟台葡萄酒品牌的重要渠道,对于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到了弘扬烟台葡萄酒文化,做强了中国葡萄酒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的早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葡萄酒文化挖掘旅游业的收益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赚取外汇,改善地方的收支平衡。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直接就业就是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即各种旅游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在各种接待设施、商店、旅馆、酒吧间、夜总会。运输及有管理部门在内的就业。同时也可相应的引起其他如建筑、渔业、制造业、轻工业食品、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队伍,但这种就业不是有旅游者直接消费创造的,称为间接就业。对于那些只需季节就业的人来说,如大学生、家庭妇女提供了就有机会。

参考资料

[1] 张裕公司.张裕往事[M]1992.35-37.

[2] 人文地理学 赵荣 王思涌(第二版)

[3] 李世泰.王庆.宋彦华 烟台市经济发展战略论[期刊杂文]-鲁东大学报(自然学报)2010(1)

[4] 潘建富.唐文龙 烟台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杂文]-市场研究

[5] 王亚东.葡萄酒主题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葡萄酒旅游网,2005

[6] 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第2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白酒;包装;酒文化

一、酒俗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风俗。这些风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饮酒风俗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的饮酒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许多种饮酒习俗。中国白酒包装设计中酒文化的应用主要从酒俗文化来阐述,酒俗文化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节日酒俗和民间酒俗。

1.节日酒俗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中有几个重大节日,都会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正月初一、三月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根据以往节日的饮酒习俗,为了传承这种文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上可以对酒的品类进行细分,设计一套节日白酒套装,里面装有一年之中所有节日要引用的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酒,六个重要饮酒节日,设计六种功能性质的白酒。包装设计主要从文字、色彩、还有图案上区分开,版式相似,根据节日的性质来选择恰当的主色调,比如春节是比较欢乐的气氛,那就选用色调活泼点的、暖色系的。文字选用较为传统的书法字体,增添一些传统的艺术美,把这种传统文化展示给消费者,对于图案来说,就采用跟节日有关的,能很好的说明节日含义的,更加有说服力的图片作为包装上的图案。同时也能让大众更容易识别它们的功能。在酒的包装设计中融入节日酒俗的概念,可以使产品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感。

2.民间酒俗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酒俗包括:祭祀饮酒、婚嫁饮酒、生育饮酒等,关于祭祀饮酒,夏商时期就用酒来祭祀天地、山川、神灵、先祖,这种祭祀饮酒之风迄今仍然盛行,但摈弃了封建迷信色彩,成为人们表达对死者、前辈、英雄、先烈的缅怀思念的方式。关于婚嫁饮酒,男女媒聘有定亲酒、认亲酒、嫁娶之日饮婚礼酒,人们习惯把婚礼叫“吃喜酒”。还有“女儿酒”、“接风酒”、“出门酒”等,这些都属于是“喜酒”。关于生育饮酒,中国过去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生育饮酒祝贺自古相沿。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就实行过用酒奖励生育的政策。此外,生日祝寿、送别、出征告捷、喜庆丰收祈福、谈判会盟、中举登第得官等都有饮酒的习俗。

关于祭祀饮酒,把这种风俗文化融入到白酒包装中,因为祭祀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在包装设计的色彩上就应该以冷色调为主,字体同样选择书法字体,凸显传统艺术美,图案选用一些代表神灵或者天地、山川具有象征意义的。关于喜酒的包装,根据其性质的属性,可以将喜酒的包装在色彩上当然是选择中国红,象征着喜庆;在文字上选用活泼、有情趣化、传统的字体,;在图案上选用龙凤元素,当然也少不了心心相印的符号;在排版上要求简洁、大方、重点突出。

二、酒令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酒令增添了饮酒的“食外之趣”,一种好的酒令,不仅能够为广大酒友所接受,有相当广阔的流行区域。而且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在古代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则是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从古至今有很多酒令,比如:骰子令、猜拳、接龙令、击鼓传花等。

为了继续发展酒文化中的酒令,需要对酒令有所创新,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为了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可以将酒令以现代的设计风格融入到酒的包装设计中,作为包装设计中的一个附属品,继续创新和发展。让人们在轻松、娱乐的气氛中,了解、学习中国悠久的酒令文化。对含有酒文化的酒的产业也有很大的间接促销作用,一举两得。除了酒令扑克牌,还可以借用转盘行使酒令,叫做酒令转盘,还有酒令骰子、酒令卡片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酒令游戏,让这种酒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酒器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的酒瓶造型包装,形状各异,令人目不暇接。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包装理念,要有新的设计构思,并且汲取丰富的艺术元素,做到“古为今用”,不断创新发展酒文化及包装艺术。创造的包装形式,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要特别引人注目,甚至使用后的空酒瓶也可以作为一种摆设,一种艺术品供人们欣赏和收藏。

以瓷或陶瓷作为酒的容器和包装物,让消费者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和品名,与传统透明的玻璃酒瓶相比,它显得质朴无华。这种形状的酒瓶造型包装,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并融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因为,商品的地方化,自身就明确地表明了商品的产地,作为内外销的一种包装,以其独特的包装形式,无疑提高了所包装产品的竞争力。由地方特色构成的民族化包装,还具有巧妙的防伪性能,其特殊性贯穿于商品的整个营销策略之中,在浩瀚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酒瓶的造型包装,如此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既传统又典雅,它传达了远古的一种文化信息,又提高了现代的酒文化的品位。

酒器的历史几乎像酒一样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酒器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酒器的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青铜器就以它精湛的工艺、种类的多样及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造型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尊贵与威严的象征。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以及人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给人启发。将他人(古人或今人)的作品借用到包装设计中,通过模仿、概括等方法,加工、提炼构成自己设计作品的一部分,从而创作出具有新的审美意义的造型。设计师们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变形、打散、重组等处理手法来丰富传统造型的外观赋予它们新的形象。运用现代的包装工艺与技术,将这些酒器的创新性融入现代白酒包装,将大大拓宽白酒包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体现了中华酒文化优秀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从而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吉祥图案大观[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陈览月.商品造型设计的抽象美与工艺美[J].包装世界,2000(4):6-7. 

第3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酒驾;酒驾治理;禁酒文化;新酒礼文化;酒的治理

中图分类号:D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5-0058-09

收稿日期:2013-01-12

作者简介:张德淼(1965―),男,湖北仙桃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李朝(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十牛。

一、研究的缘起

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从2011年5月1日至11月30日,全国查处酒后驾车20115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4.5%,其中醉驾3318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3.7%。但是,随着醉驾入刑的实施,许多省市醉驾案件却又出现反弹。2011年5月1日至9月29日,广东省查获的醉驾案件比去年同期减少26.53%,而从2011年9月30日至12月31日,该省查获的醉驾人数仅比去年同期减少11.49%,与之相对应的是判处缓刑的比例从前一时间段内的1:10发展到后一时间段内的超过1:1。重庆、安徽等省市的缓刑适用均超过40%,部分地市甚至已超过70%。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醉驾案件数据就出现反复和反弹,各地“量刑不一”问题也相当突出,使我们不得不慎思醉驾入刑的惩罚效应,而这还仅是醉驾立案审查的数量,那些因“运动性”、“集中性”和“选择性”执法而侥幸漏网的鱼儿又不知有多少?

与我国刚出台的醉驾人刑效果的反复多变相比,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酒驾立法的美国,在司法效果上却有更好的表现。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公布的数据,1982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43945人,其中因酒驾死亡人数为26173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0%。这一比率在1982年至1989年之间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60%降至51%)。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此期间各州制定了数百部限制酒驾的法律。在之后的20年间,该比率仍然呈现下降的趋势。2009年,有12744人死于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死亡人数的31%(参见图1)。酒驾死亡数量及交通事故中酒驾致死比率持续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美国现行酒驾惩戒制度是成熟的和完善的,对我国酒驾惩戒制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国外学者对酒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对治理酒驾问题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和执法操作问题的整体性研究。第二,对酒精管理法律和政策的关注,把酒驾问题同酒精饮料的管理和其他涉酒犯罪问题相结合,作为涉酒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对酒驾问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在醉驾入刑前,争议的焦点为酒驾是否入罪。有学者认为应增设酒驾罪名,另有学者则质疑酒驾入罪的合理性。第二,在醉驾入刑后,部分学者对醉驾一律人罪提出异议,认为醉驾刑事责任的划分应区别对待。醉驾案件的司法适用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例如适用程序、证据采信及量刑标准等。与此同时,部分学者积极引介或翻译国外较为成熟的酒驾惩戒制度和模式。综合来说,我国酒驾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规范刑法学意义上的酒驾法律探讨,缺乏将酒驾法律与相关的其他法律、政策及措施进行联系和衔接的研究,对我国与其他国家酒驾治理经验的比较研究也几乎为空白。笔者认为,酒驾问题已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通过与酒驾问题建制成熟的美国进行相关制度的比较,可以透析出我国当前酒驾惩戒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与此同时,酒驾问题亦具有地域性特征,应将中美酒驾惩戒制度的对比嵌入至各自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找到中国酒驾问题的解决路径。

二、中美酒驾惩戒制度之比较

酒驾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围绕着酒驾问题,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设定了相应的酒驾惩戒制度,比如《德国刑法典》、《日本刑法典》均对酒驾作了处罚性规定,其共同之处在于判定酒驾的标准为血液中酒精含量,处罚方式均为监禁刑和罚金刑。在中美酒驾惩戒制度的基本结构中,其酒驾判定标准及惩罚模式亦具有相似性。

(一)中美酒驾惩戒制度的现状与特征

中国酒驾惩戒制度的设计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的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第131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酒后驾驶机动车致一人重伤,且负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危险驾驶罪则将醉酒驾车行为定性为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的处罚,饮酒驾车的处罚是“拘留”、“罚款”和“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而醉酒驾车则是“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及追究刑事责任”,与《刑法》第131条之规定形成惩罚制度上的衔接。

美国各州立法并无统一的酒驾规定,其差异性多体现于惩戒幅度上,但在惩戒模型的种类和内容上有相似性。综合美国各州酒驾的相关规定,美国酒驾惩戒机制普遍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惩罚模式层次多样。初犯和累犯的处罚采取差别性对待,初犯可能处以罚金和短期吊销驾驶执照,而累犯则可能被没收汽车、处高额罚金,以及长期强制性监禁。在部分州如果发生车祸导致他人死亡,甚至可被定为二级谋杀罪。第二,配套法律法规完善。美国法律规定有开启酒精容器法(如开车时存放开启的酒精容器就会受到处罚)、点火连锁装置法(如果有饮酒驾车经历的必须在车上安装点火连锁装置),以及酗酒者的强制性培训规定,确保驾驶者安全驾车,形成整套法规上的衔接和控制。第三,执法队伍的专业化。美国设置DWI法庭(又称为DUI法庭),在对酒驾累犯惩罚的同时进行酒精干预治疗,降低酒驾发生的反复率。第四,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酒驾治理活动。在美国有MADD(母亲反酒驾组织)和SADD(学生反酒驾组织)等慈善组织,他们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公众酒驾监督、酒驾被害人救助活动,甚至推动酒驾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与美国综合性的酒驾惩戒制度相比,我国酒驾法律惩戒制度仅包括对酒驾(含醉驾)的处罚治理,内容相对单一,缺乏辅法规、政策,以及专业执法队伍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组织。

(二)中关酒驾惩戒制度的对比:“酒驾治理”与“酒的治理”

美国酒驾惩戒制度的优势方面,在中国却恰恰是空白,这是否预示我们可移植或复制美国酒驾制度的设计呢?从法律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可行的,尽管不同社会历史及意识形态对法律的影响造成了千差万别的法律形态,但从本质上讲,法律只存在时间上的不同而不存在空间上的差别。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酒驾法律的设计和政策制定,需要学习和复制法律制度进化程度较高的美国立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但是,法律移植要取得成功,其根本在于移植方与受植方之间的制度、文化等几个变量的契合程度,如果违背移植国自身的本土特点,法律移植的效果就不会很好。狄骥将法分为“准则法”与“技术法”,“准则法”指“强要其他人遵守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准则”,“技术法”则是“确保准则法被遵守和实施的法则”,准则法是目的,而技术法则是手段和方法。从技术法的角度看,“法是强制秩序的社会技术”。中美酒驾惩戒机制中定罪标准、刑期设定等差异可通过立法技术调整来实现,这类技术性差异不会影响我们对美国法律的借鉴和模仿。但是,在准则法层面,中美惩戒制度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将导致中美惩戒机制实现的不同路径,即中国是“酒驾治理”,而美国则为“酒的治理”。

中国是“酒驾治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立法上,中国对酒的使用的规制仅仅是以“酒驾”为着眼点,如前文所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规定。在立法上饮酒未单独列罪处罚,对“非病理性醉酒”后实施的犯罪,饮酒甚至未作为量刑情节考虑。《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旨在“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保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中仅第19条提及“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售酒”,但未作惩罚性规定。其他涉及酒类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也仅监督管理进出口酒的质量、交税等问题,未对饮酒问题做出规定和限制。其次,在执法上,执法的重点集中在酒驾问题而非酒的问题上。我国对酒驾的执法比较严格,但在酒类产品的监管上,执法主体不明确,处罚手段单一;对酒类广告违法、酒类销售违法的处罚轻微,选择性和模糊性强,这都与我国酒类相关法律规定不周延有关。再次,在社会公众层面,公众极少对饮酒做负面的价值评价,反而赋予饮酒正功能评价。公众普遍认为“喝酒无妨,酒驾为罪”,酒甚至是家庭聚会和社交场合必备用品,饮酒有量也备受赞誉。

而美国则是“酒的治理”,更多聚焦于饮酒及饮酒引发的诸多犯罪:第一,在酒法方面:其一是酒法设置时间早于酒驾法律。美国酒的使用法在联邦范围内其立法始于1917年的《宪法》第18条修正案(禁酒令),在1935年禁酒令废止后又制定了《联邦酒精管理法案》。而关于酒驾的联邦法律则开始于1966年联邦政府授权交通部制定的《道路交通法》,此后,在1981年至1989年又先后制定了700多部关于酒驾的法律。这至少说明在美国酒法的设计之初还尚未关注酒驾问题,其立法起点是基于酒问题而非酒驾问题。其二是美国酒法规定详细、严格,对酒的饮用数量、饮酒场所、未成年人饮酒,以及酒后犯罪都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各州的《酒精饮料控制法案》也都限制酒精的使用人群、时间以及酒类贩卖,如果违反该法携带或赠与他人酒类饮料,则可能被处罚5000美元或1年以下的监禁。《联邦法典》第5卷亦规定了酗酒及相应的处罚;未成年人禁止饮酒,规定了严格的监护人处罚责任;另外,还专门规定了涉酒犯罪的被害人赔偿事项。第二,在执法方面:设置享有执法权和处罚权的酒类管制委员会;在执法队伍上除了负责酒驾的DUI法庭,美国各州均设有酒类管制委员会,例如俄勒冈州或华盛顿州酒类管制委员会等,这些管制委员会的前身源自禁酒运动的禁酒管理局。它们对酒类企业、营业场所享有调查权、执法权,一旦发现违反酒的销售和饮用之规定的,即可进行查处。第三,在公众参与方面,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就已形成了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等禁酒组织,社会公众参与酒的监管。而现在的MADD(母亲反酒驾组织)等中间组织的建立,其初衷是监督酒驾,但现在的职能已经发生转变和扩大,从原来的酒驾问题扩展到其他涉酒犯罪和酒的使用问题,并组织开展公众讨论和各种社区形式的参与活动。

由上分析可见,与中国“酒驾治理”相比,美国围绕着酒问题建立了一整套衔接有序的法律规范、专业的执法队伍和监督机构,此外又有MADD、SADD等组织发挥辅助作用,助推立法,协助司法,增强舆论监督,从而建构了对酒及涉酒问题的综合治理机制。诚然,在美国酒的惩戒制度发展的中后期发展出了关于酒驾的法律规定,但作为系统化的制度群,其根本目的是关注酒的危害性,预防和惩戒饮酒造成的社会问题,而对酒驾的打击和治理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1982年至2009年美国酒驾交通事故死亡统计数据的下降趋势,也可看出其“酒的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三、中美酒驾惩戒制度差异的文化分析

众所周知,惩戒制度设计的起点是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会对该制度自身建设和行为者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甚至决定相关法案或政策的最终效果。人类学家吉尔兹认为:“如果法律因时因地因民族而有所不同,那么它所关注的对象也会不尽相同。”他强调要将法律制度的差异,与不同法律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需求结合起来。吉尔兹曾作出论断:“法学与民族志,一如航行术、园艺、政治和诗歌,都是具有地方性意义的技艺,因为它们的运作凭靠的乃是地方性知识。”该论断被总结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强调的是法律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特殊的环境,即便在全球语境中颇具普适性的契约法、侵权法等都要放到地方性语境下进行理解和变通。那么,对“酒”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事物进行治理,则更应关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本土环境。萨维尼在《论立法和法学的当代使命》中说:“法律并无什么可得自我圆融自洽的存在,其本质乃为人类生活本身。”不同的生活形成不同的法律秩序,文化机理的不同往往导致惩戒制度的不同,唯有将中美酒驾惩戒制度的差异放置于各自本土文化环境中,方可对此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解释。

(一)酒驾问题背后的中国倡酒文化

缘何中国是治理“酒驾”而非治理“酒”?有两个相关的文化现象引起笔者的思考。《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属于中度和重度饮酒频次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8.39%,说明频繁饮酒和过量饮酒的现象在我国十分常见。最近引发公众热议的“郎酒广告”事件、“央视白酒广告招标”事件等,均表明在舆论领域普遍存在对“酒”的包容和宽纵,这实际上蕴含着中国人对酒的偏爱。“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倡酒文化与中华文明水融,相得益彰。而在以酒具、酒令、酒习为内容的倡酒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酒礼文化,它与传统儒家的礼治思想一脉相承。

1.传统社会中的酒礼文化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在以儒家的礼治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中,酒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被统治者赋予了多种多样仪式化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有两种:一是树立权威地位。仪式化的酒礼可联系天地和沟通鬼神,确认君权、父权和夫权;二是确定社会关系中的等级位序,尊卑、长幼在酒席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在宋元时期得到推广的“乡饮酒礼”,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推广教化礼仪,就是这种仪式化和教化功能的具体表现。那么,酒是否因其具有的礼治功能而不受束缚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古代,酒因承载了社会控制的功能而形成了一系列饮酒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儒家讲究酒礼,不仅指酒是礼治的工具,同时也包含饮酒行为的准则,具体来说包括两点:其一是适量饮酒,有助于养生健康。《诗经・豳风》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反之“过饮不节,杀人即可”。其二是孔子曾提出“惟酒无量,不及乱”,说的是饮酒者量力而行,酒后保持神志清醒、行为正常。古代中国缺乏系统的法律化的饮酒规则,但赋予酒“礼”和“德”的品性。古人也曾在饮酒上提倡“和”,微醉至“和”是最佳境界,说的就是酒的道德性规范。

这种道德性的酒礼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来说是有效的。当然,除了酒礼规则自身与当时社会文化、宗族观念相适应以外,酒的饮用不具有普遍性,产量低及传统农耕社会交往的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性差等诸多外部因素,也保证了这一酒礼规则的有效实施。

2.当代社会酒规则的“结构混乱”

绵延千年的饮酒规范在当生了变化:首先,传统酒礼规则的消解。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后,尤其是建国后政府权力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传统酒礼规则消失殆尽。由于国家权威的介入,酒的生产按照计划方式进行,消费也是按照计划分配的。传统酒礼文化虽被打破,但由于产量低,饮酒缺乏普遍性,所以未带来显性的社会问题。其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权力逐渐退出经济领域,酒作为商品活跃于市场中。此时酒所承载的传统酒礼已消解,新的酒的规则尚未形成,处于酒规则的“结构混乱”状态,即“社会发展”超越“团结类型的发展”,导致酒文化失范状况出现。正如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所描述的那样,由于集体意识的缺失和个人意识的自由和活跃,导致在微观领域个人自由的肆意扩大,对社会秩序产生冲击。酒礼文化消解和国家计划体制退出后,在饮酒规范上中国长期处于“真空状态”,文化上的价值多元化发展,使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酒的饮用范围和社会功能被拓展,饮酒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因而也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随着市场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酒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主导的消费观念影响或填补了公众酒消费心理的“空白”,诸如“喝好就是喝倒”、“喝酒也是工作”、“送酒送祝福送健康”等观念,也间接地加剧了饮酒规则的“结构混乱”。当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以机械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取代后,在速度和效率提升的同时交通自身的风险也不断增加,而酒后驾车则在麻醉自身的基础上再次扩大了驾车的风险,引发了诸多恶性事件,并衍生为中国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尽管涉酒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对酒的管制却格外乏力,诸如前文所述的酒广告等事件频出,酒的商品话语符号不断跨越自身定位而形成对其他领域的侵蚀。也许在我们的想象中,饮酒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象征,殊不知它早已陷入失范的泥潭,而酒驾仅为其中的显性问题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实现对酒的治理,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仅酒驾问题难以解决,而且诸多现在还尚未发展到像酒驾这样吸引舆论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如酗酒滋事、酒后抢劫、等也会愈来愈严重。仅以广西河池市为例,2001年至2007年,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涉酒犯罪收案1146件,占暴力性犯罪收案总数的68.62%,占刑事收案总数的46.47%,这些已初显严重的涉酒问题极有可能转化为更大的社会问题。

(二)惩戒机制映射下的美国禁酒文化

与中国人对酒的偏爱情感相反,美国人在酒文化上长期持反对甚至仇视的态度,这与美国历史上的禁酒运动密切相关。美国禁酒文化的建构始于19世纪初期的禁酒运动,禁酒运动的形成、发展和衰亡与美国禁酒文化的变化发展相伴相依。

1.禁酒运动与禁酒法律化

禁酒运动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宗教复兴,当时兴起的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要求人们通过简朴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而酒被视为邪恶的象征,禁酒能实现对酗酒者的救赎,从此通过布道和教义的传播,使社会各阶层参与到禁酒运动中。19世纪80年代,酒业贸易中的官员腐败、酒后犯罪事件频发、酒馆中和向未成年人售酒造成恶劣后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议论,促使公众对酒的负功能达成集体性的共识。

此时社会上形成两种普遍性价值观念:其一是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CTU)将妇女自由和自我保护等民主进步观念与禁酒结合起来,禁酒成为象征妇女人权保护的标志,从而对禁酒达成一致性认识。其二是在社会公众视野中,如不对酒的销售进行管制将危及美国传统的文化信仰、道德观念和国家民主制度。尽管移民文化认为禁酒将危及个人的自由权利,并与禁酒派发生争议,但主流观念仍然主张禁酒,并期望通过法律禁止来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和稳定的社会发展。普遍化的禁酒意识通过公众参与,进而影响媒体和选举,并最终被纳入到立法活动中。1917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8条修正案(禁酒令),美国进入全民禁酒时期。美国禁酒运动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体制中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价值观念,正如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中所述,早期美国人的艰苦工作、勤俭节约和中庸温和,与资本联合时期的个人享受、自我表现和自发冲动的冲突愈演愈烈,酒则扮演了这场冲突的文化符号。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变革中,市场经济倡导的消费文化与原有的清教徒式的文化价值观之间发生了碰撞,并在碰撞中试图消解美国原有的集体意识,形成新的地方性语境和新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禁酒运动不断扩大,并最终导致禁酒行为法律化的产生。

2.禁酒运动引发的治酒活动

事实上,美国禁酒的法律化并未完全解决禁酒问题,反而因禁酒执法问题、酒类市场的地下贸易而导致涉酒社会问题的不断扩大。新移民的加入和禁酒人士的反叛,促使公众认识发生转变,并开始抵触甚至反对严格意义上的禁酒运动,并最终导致国会于1933年12月取消禁酒令。这场全民参与的禁酒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社会公众领域达成了共识:酒的商品属性决定其运行的内在逻辑,对酒和涉酒社会问题的治理不是仅靠立法就能解决的。公众禁酒意志可以抑制酒的市场化,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酒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意味着美国人在禁酒观念上发生了转变,将酒作为所有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性的,对酒的使用和控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1935年8月,罗斯福总统签署联邦酒精管理(FAA)法案,成立联邦酒精管理局,对酒精的生产、经营许可和使用进行监管,由此,美国酒的立法从禁酒运动时期对酒的禁止转向对酒的依法管理和合理限制。

20世纪70至80年代兴起的酒驾立法及相关辅助政策,也被纳入美国酒法管控体统,与美国酒法的其他内容相互衔接。近年来,MADD、SADD等反酒驾组织的不断涌现,在其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其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已经超出了原初设定的酒驾问题,延伸至更多的涉酒问题,如未成年人饮酒、酗酒家庭问题、犯罪问题等。华尔街日报认为,“基督教妇女戒酒联合会只是被MADD取代”,作家吉姆・雷诺更认为,“MADD反醉驾实际上就是禁酒运动”。事实上,这些组织关注问题的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禁酒运动对美国酒文化的影响仍在持续,同时,酒的治理模式也在随着本土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发生细微的调整和连续的动态变化。

四、新酒礼文化与酒的综合治理

如前所述,中国“酒驾治理”面临着向“酒的治理”的转向,“酒驾治理”仅是整治诸多酒问题中一个显性的子问题,而只有做到对“酒的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对酒驾问题及其他涉酒问题的控制和整治。面对当前中国酒法制度匮乏和酒文化的“结构混乱”,笔者认为在辨明中美制度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应基于中国的酒文化规则和法律建制的双重结构,构建酒的综合治理模式。

(一)塑造新酒礼文化

中国“酒驾治理”与美国“酒的治理”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性文化差异造成的,正如美国禁酒文化对美国人影响深远一样,以“倡酒”为核心的酒文化价值观在我国也根深蒂固,如果简单地模仿美国进行限酒,制定严格繁多的法律进行处罚,就有可能会引起中国公众的反感甚至抵触,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自身的酒文化中挖掘比较成熟,比较适合自己的酒礼规则,以更柔性的方式处理涉酒问题。

相对于美国“酒的法治”来说,我国传统制度中的酒礼规则可与之相对应。若用狄骥的准则法和技术法来衡量,作为治理方式的礼治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准则法层面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甚至可以说,所谓的礼治在古代中国就是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恢复传统酒礼规则,才能真正解决酒驾和其他涉酒问题。但是,正如梁治平所言:“从来没有全然静止的社会,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不变。”当前社会较之古代中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我国社会形态从传统的阶级分化社会逐渐步入到了功能分化社会,市场系统扩大了传统酒礼的对象,将生产商、销售商甚至广告商都纳入到了酒的治理范围之内。其次,传统酒礼文化赖以生存的礼法宗族制度也已趋于消亡,法治取代礼治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治理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传统酒礼规则进行改造,进而塑造出适宜的“新酒礼文化”。

新酒礼文化是适合现代社会,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自由平等为目的,同时符合当前文明价值观的酒礼文化。新酒礼文化与传统酒礼文化的区别在于:传统酒礼文化更强调酒的社会控制功能,对饮酒规则的设置相对简单、宽泛,而新酒礼文化在不忽视酒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同时,更强调饮酒规则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也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相吻合。新酒礼文化摆脱了传统酒礼文化的宗族性和阶层性,同时又加入了市场性和平等性,所以尽管其承载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较之传统酒礼文化有所下降,但对其自身的限制作用反而会有所增强。

构建新的酒礼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反对酒的社交、媒介功能的肆意扩大,以适度饮酒、健康饮酒、理性饮酒的新理念重构个人饮酒价值伦理观。例如,公开饮酒健康指标,推广科学、文明的饮酒方式,加强过量饮酒的危害性教育等。其次,以正外部性饮酒概念为核心,建立社会交往中酒的价值伦理体系。例如,根据社会现实,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矫正时下流行的“添酒”、“劝酒”和“逼酒”的不正当风气。再次,在现代意义和一定程度上重塑酒礼的社会控制功能,以发挥其在理顺家庭关系、协调亲友关系、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正向功能和作用。

(二)构建酒的综合治理模式

梁治平在《法律的文化解释》中指出:“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都只能以它自己的方式去经验世界。”我们应当着眼于中国酒文化的地方性特征,根据独特的传统经验塑造新的酒礼文化,以满足我国酒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需求。但是,酒驾及其他涉酒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国家文明成果和社会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不能因坚持自身文化传承而忽视全球视野中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酒法和规制。而且,现代社会在其功能分化越来越细的同时,其统一性和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学习他国成熟的法律制度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

目前,我国在酒的立法和执法方面仍需向经验丰富、建制完善的美国学习,以完善自身的技术法则。具体来说:首先,在酒法制定上可以采取对酒类企业提高课税、控制酒类企业审批手续、限制酒类广告的播放次数和内容等方式,完善对酒的立法。其次,严格执行酒法,对违反规定者予以处罚。这是因为,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有效地执行也必然是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反倒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给社会法制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4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人们的和酒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教义影响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另一方面,人们的许多宗教活动又都离不开酒。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较为广泛。佛教的五条戒律中就有“不饮酒”这一条。很多中国人信奉佛教的教戒,尽可能地不饮酒或控制饮酒;再加上中国的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的。所以,人们对于饮酒持的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认为喝酒只要达到一种微醺之境即可,当一个飘飘然的“酒仙”,而不愿当一个喝酒喝到失去常态的“酒鬼”。可以这么说,佛教戒律对人们的饮酒行为影响很大,甚至起支配作用。然而,西方人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葡萄酒在《圣经》里多次被提到。耶稣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其目的在于要人们记住他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教徒视葡萄酒为圣血———耶稣的血液。他们在做弥撒的时侯喝圣血、吃圣体,视酒为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认为人喝了酒就能与上帝的心灵相通,从而得到仁慈上帝的佑护。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怀着一种喜爱、敬仰的心情,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看作是他们的份内事。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分食象征着基督血与肉的葡萄酒和面包,旨在继承基督精神。在举行酒神祭祀的时侯,人们结队游荡,组成合唱表演队唱酒神颂歌,载歌载舞,在树林里或者在荒野里喝酒纵情狂欢,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全地释放。

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酒文化典型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依靠、合作,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在喝酒时,中国人常常敬酒、劝酒,遇上喜庆节日的时侯还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划拳、行酒令、做游戏等来活跃饮酒气氛。劝酒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他们的集体主义思维有很大的关系。一群中国人喝酒要比一群西方人喝酒更热闹、更有趣。除非是借酒消愁的或者是嗜酒如命的,否则很少看得到独自饮酒作乐的中国人。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使得他们视酒为交际工具,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联络感情的需要。在中国酒被赋予了很多感彩,酒是联系中国人感情的纽带、剂。人们喝的是酒,饮的是感情,重视的是饮酒人,劝对方多喝是为了表示友好、诚意。夸张点讲,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喝出来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酒不成席”、“无酒情不厚,无酒礼不真”,以酒寄情,“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人还注重“以人为本”,认为酒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不管是繁多的酒器、敬酒的次序还是在饮酒者座位的安排上,无不体现出了中国酒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然而,西方的酒文化则是个人主义的体现,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尽管他们也会有群聚而饮,但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对酒的浅尝独酌。西方人强调个人民主自由,从不干涉、强迫别人,所以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全凭个人自由自主,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无需客套。西方人的这种个人主义也使得他们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甚至包括自己的亲属。他们之间这种关系决定了酒只能扮演艺术品的角色,是聚会的附属品。西方这种个人主义的松散社会结构使得他们把酒看作是艺术品,他们是为欣赏美酒而饮酒。西方人也讲究尊重个人隐私,互不干涉彼此,所以他们在酒桌上互相不敬酒、不劝酒,也不兴做游戏如划拳、猜数等。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才会一同举杯。西方人还注重“以物为本”,无论是酒礼、选择酒器时、还是在品饮的顺序上,他们都会认真考虑每一种酒的性质、味道,力求将不同酒的不同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

酒文化也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的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饮酒行为。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的有规律的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的,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意志,人们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等,也常会反映出人们心理上的一些积淀。它们在酒的作用下,就会在一定适宜的时间、场合、气氛中迸发出来。这些也就构成了饮酒心理,它是酒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其中的核心。中国人常常赋予酒很多感彩,他们的饮酒心理更多地趋向于精神层面。

①表现人格和个性的心理,通过饮酒就表现得更加充分具体了。比如唐代的李白,对酒的爱好以及他独特的饮酒神态反映了他酷爱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

②反映动机和需要的心理。中国人饮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比如通过喝白酒来抵御寒冷,喝药酒来强身健体或治病。

③显示观念和理想的心理。人们对某些观念的崇尚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也常会蕴含在酒文化活动中。比如在中国有不少民族都有“三杯酒”的习俗。敬三杯酒,罚三杯酒,其中“三”这一数字就包含追求圆满的意思。

④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心理。适量饮酒能刺激人们的思维能力,激发灵感,使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为了激发诗兴而饮酒,像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他们在酒后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此意。

⑤升华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所以,人一般在饮酒的时侯更容易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而西方人更多地视酒为个人愉悦感官、舒缓精神的一种物质。正如他们选择酒器是为了更好地来品酒一样,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赋予酒很多东西,利用酒来传情达意。西方人以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就是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整天忙忙碌碌,面对生活的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只有在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能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能得以片刻的解脱。

第5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在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传统”这个词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可见,传统本身即是文化。传统文化只不过是更加强调了“过往”流传下来的文化而已。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在形象设计实践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至今,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其中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进行文化元素提炼和结晶的不竭之源。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看,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量巨大,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大市场,全世界的大企业都已经逐渐把中国这个大市场作为了主战场。而我们的企业与中国的老百姓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相同的习惯、相同的传统文化观念,要想取得他们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必定要把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元素作为企业形象设计的战略性出发点。从企业实践角度来看,中国多数企业是面向中国的市场,是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这一基本现实就决定了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导入时文化元素的选取上要侧重于民族化。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当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精髓,需要企业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传承和创新。文化元素的民族化可以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减少沟通障碍,从而降低推行成本。

二、现代文化是形象设计必不可少的思考路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大繁荣,社会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并且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概念化、快速化的“四化”特点。现代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定义,如果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话,那么所有非传统文化都可称之为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一方面是社会中新产生的一种具有现代色彩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扬,这也是现代文化重要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背后代表的是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成为了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比如时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对时尚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在形象设计实践中很自然地运用到时尚的文化元素和时尚化的设计理念。时尚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风尚,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一般来说,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个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当人们不断地去追求时尚、向往时尚、演绎时尚、创造时尚时,这种思维和行为成为了整体社会的一种风潮,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社会就形成了时尚主义和时尚文化。一些设计师以捕捉时尚文化和流行趋势见长,能够将日韩的动漫卡通艺术设计风格运用到形象设计当中,以炫目的色彩、简洁的线条、个性化的造型形成独特的设计手法。这种设计思想和手法迎合了当下人们崇尚个性、突出另类、回归童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具体的商业形象设计实践中能够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与共鸣。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对现代文化的细致揣摩和深入感受,以便能够找到最佳的形象设计思考路径,在具体的形象设计实践中得心应手,出类拔萃。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第6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白酒包装 设计 传统元素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在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浓郁深厚的酒文化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悠久的白酒酿造历史将白酒文化普及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其独特的文化形式,使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独树一帜,享有独特而不可动摇地文化地位。酒的精彩纷呈的包装设计无疑又为其地位的稳固增添了砝码,即便是在当前设计理念飞速更新换代的严峻局势下,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白酒包装中的设计理念依然不落俗套、极具竞争力。

1 白酒包装的艺术审美价值

1.1 色彩的选用

传统的白酒包装设计中,色彩风格较为单一,而且色彩的应用十分考究,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特征融入其中,还会展现出一定的阶级特征,人为的将酒和人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而在现代的白酒包装中色彩选择更为广泛,颜色也更加亮丽,但依然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的嵌入。

1.2 材质的运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盛酒器皿的选择都很讲究。古时候,人们多采用传统自然的陶瓷、竹制品、木制品等用以酒的装盛,外包装也都是采用天然的麻、叶等材料,极具简约古朴的韵味。当代虽然有了玻璃等其他材质的合成材料,但传统包装材质的轻松、自然的感觉十分契合当前都市生活的人对简洁、大方、优雅的生活追求,因此自然材质包装的酒依然占有十分庞大的市场,符合现代环境下的审美。

1.3 图案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图形艺术因其极具民族特质而广受世人喜爱,许多经典的图案历经数年仍极具文化魅力,很容易引发共鸣,触及到人们灵魂深处的神经。如代表祥和的祥云图案,代表健康的松鹤图案,代表权威的龙凤图案,代表高雅的梅竹菊图案等都是包装设计中频繁采用的图案元素。这些图案在中国传统中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辨识度高、文化内涵丰富、寓意积极鲜明是其最大的特色。现在白酒包装中将这些图案加上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既不乏艺术创新,又不缺文化内涵。

1.4 器物造型设计

人们对“美食美器”的执着追求经久不衰,甚至在当代表现的更甚。美丽精致的器物不仅美观实用,还给人精神的陶冶升华。白酒包装必然要将此精神发挥到极致。瓷器也好,竹木也罢,在用以白酒包装的器物设计都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风格。盛酒器物造型大多讲究对称美,富有十足的生命力,呈现给世人简洁、婉约、大气、沉稳、雅致等不同的观感,将中国建筑艺术之美淋漓精致的发挥出来。现在的盛酒器物仍旧沿袭这些传统,以达到“美食、美器、美酒”的效果。

2 中国传统元素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色彩的运用

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会约定俗成的形成极具民族共同认可喜爱的色彩、图案等无形文化。无论是在封建内敛的古代还是开放热情的现代,红色一直是中国人的心头所爱,在国际社会上业主一直将红色称为“中国红”。红色是中国的文化印记,在现代的白酒包装中设计师依然对红色的运用情有独钟,运用技巧也更加炉火纯青。红色的运用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十分吻合,喜庆场合断然不会少了红色,红色包装的酒更可锦上添花,既符合场合,又平添其民族特色和视觉冲击效果。

2.2 传统图案的选用

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符号有很多,剪纸艺术、汉子图形无疑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在白酒包装中融入汉字图形或者剪纸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无形中增添了白酒的醇厚、细腻、温润之感,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完美结合。汉字的文化内涵加上剪纸的艺术魅力让消费者在购买及品尝白酒的时候如同经历一番文化之旅,洗涤内心,传承文明。

2.3 传统器物造型的应用

中国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陶瓷制作水准也是遥遥领先。陶瓷制品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广泛地应用服务于盛酒器物,无论是青瓷白瓷还是黑陶彩陶都曾用作盛酒器。陶瓷声名远扬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质地优良,更多的原因在于其造型优美。现在的白酒包装中仍采用这些材质的器物。

2.4 书法山水画的嵌入

书法艺术的魅力无以言表,凝聚着中华民族浓烈丰厚的民族感情。书法艺术与白酒包装的结合更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创新,人文内涵彰显的淋漓尽致,传统艺术精粹的魅力无可匹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作为国粹之一,备受世人推崇,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祖国的壮丽山川、秀丽河水、淳朴民风等意义表现的堪称完美,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和极强的代表性。中国水墨画以新的姿态出现于白酒包装上,使得白酒品级陡然上升,极具文化底蕴,古香古色的水墨艺术赫然展现于世人眼前。

结语

中国古老悠久的酒文化是人们时代研习的对象,传统的中国元素在现代白酒包装中的应用是发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符合当前白酒生产销售市场理念的新的开拓。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必然可以走得更长远,因而白酒包装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

第7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项目定位;选址分析;实施对策

引言

朗姆酒,也称兰姆酒,原产地在古巴,是一种烈性酒精饮料,由甘蔗蜜糖或甘蔗汁经过发酵、蒸馏、橡木桶陈酿、过滤以及勾兑而成,口感甜润,芬芳馥郁。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一起被公认为世界四大蒸馏酒。英国大诗人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朗姆酒是男人用来博取女人芳心的最大法宝,它可以使女人从冷若冰霜变得柔情似水”。

广西农垦糖业拥有600万吨甘蔗和60万吨糖的生产能力,“十一五”以来,广西食糖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2/3,产糖量排在全国第三位。广西农垦糖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榜上有名的优势产业,成为仅次于巴西的世界第二大产糖区。因此,得益于广西糖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朗姆酒项目对促进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项目背景

1.1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与探索

我国作为第三大产糖国,通过以甘蔗蜜糖或甘蔗汁为原料生产朗姆酒来延长糖业生产链在我国仍然是个空白。广西自治区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糖业作为千亿产业培育的机遇,积极探索延长糖业生产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获取效益,而推进朗姆酒项目的开发与落地,对于广西制糖业提高蔗糖综合利用率、推进糖业循环经济、延长糖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糖业转型升级以及对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根据朗姆酒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未来几年将着力建设朗姆酒产业基地、生产基地、昌菱朗姆酒陈酿基地、橡木桶生产基地、朗姆小镇以及南宁九曲湾朗姆酒酒庄等项目。位于广西上思县的朗姆酒产业基地有五大工程,即朗姆酒精品观光生产线、勾兑过滤生产线、灌装生产线、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陈酿仓库。该基地于今年6月份开工,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对朗姆酒产业进行积极的探索,标志着广西把朗姆酒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2广西食品产业的窗口

南宁九曲湾朗姆酒酒庄将营造广西高端朗姆酒品牌形象,推广广西朗姆酒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利用该平台作为广西食品产业良好、正面形象的一个窗口。以产品品质、市场定位、积极形象等,努力打造朗姆酒成为国内外一流的白酒品牌,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广西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项目定位和要求

2.1项目定位

通过对广西制糖业发展战略、上层次规划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朗姆酒项目总体发展定位。即以生态自然的山水景观和高尚典雅的人文景观为载体,以推广位核心,形成集朗姆酒文化展示、产品体验、商务活动及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现代化、专业化和生态化的中国朗姆酒展示基地。

2.2项目要求

2.2.1文化展示

通过博物馆展示、展厅展览、多媒体演示、文化长廊展示、美酒广场活动以及酒庄文化体验会等多种形式,向大众普及朗姆酒知识,推广朗姆酒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朗姆酒风靡世界的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朗姆酒产业对调整广西农业产业结构,提升蔗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蔗糖产业链的重要作用。

2.2.2产品体验

通过举办美酒鉴赏会、美食美酒宴会、互动式美酒问答以及产品形象推广等多种体验形式,让更多的人亲身品尝朗姆酒,在产品体验中领略朗姆酒浪漫而独特的韵味。

2.2.3旅游休闲

与文化展示和产品体验相配套的旅游休闲类服务,如酒庄观光、休闲公园、游乐活动、亲子派对等,让客户全方位的享受朗姆酒文化体验之旅。

2.2.4商务活动

通过在酒庄举办大型国际国内会议、VIP奖励旅游、企业主题晚会等高端商务活动和会议,提升酒庄知名度,从而为朗姆酒的形象推广拓展更广阔的平台。

3、项目选址分析

南宁作为广西首府,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朗姆酒酒庄想打造高端形象,应在广西首府南宁选址,与南宁作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交通发达,高端人群聚集,商务气息浓厚的外部条件吻合,为酒庄的形象具有促进意义。拟选址位于南宁市西北方向,距离市中心约12公里,这里为九曲湾温泉覆盖区,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幽静,为酒庄的定位符合。根据南宁轨道交通规划中轻轨五号线终点位于项目附近,三塘镇与市区之间有城市快速路昆仑大道,对外交通便利,符合项目对外联系需求。综上所述,项目选址于南宁西北方向的三塘镇,符合项目定位和发展需求。

3.1选址一分析

该选址位于昆仑大道南侧以及地铁五号线站点附近,与市区的交通联系紧密,北邻高档地产项目嘉和城社区,未来约有十万人口入住,为项目提供充足的高端消费人群,项目地块内以绿化用地为主,几乎没有拆迁的房子,实施难度小,易于项目的推进。

但同时规划的地铁五号线站点位于项目北侧,占去较大的面积,造成项目地块不连续,且不能在昆仑大道开设车辆出入口,难以面对城市快速路营造项目出入口大气、深刻的的朗姆酒形象。

3.2选址二分析

选址二位于选址一往昆仑大道市区方向1公里处,与选址一相比距离市中心稍近,距离高档地产项目嘉和城较远,受周边用地的影响,拟选址的面积较小,项目周边环境脏乱差,有许多杂乱的房屋,项目地块内有工厂、加油站、居民用房等,有较大的房屋拆迁量。

3.3选址分析研究

结合南宁近期可选址的用地规划和朗姆酒项目定位,对选址一和选址二用地性质、周边环境、交通分析等综合研究,以及项目在展销、交通、用地条件等重要考虑条件下,三塘片区的两个选址,其中选址一为南宁朗姆酒酒庄项目最佳项目选址。

选址一沿昆仑大道方向成变异扇形,在靠近道路一侧有地铁通道,经过研究,建议将地铁终点站向市区方向移动,将项目内的“轻轨及绿化带用地1、2”变性为“建设净用地”,规划总用地约475亩,城市道路用地约23亩。

4、项目实施对策分析

4.1用地制约因素分析

用地被轨道交通敷设通道划分为细长的带状,如果不调整站点,用地的进深过小,最大进深进为153.4米。且用地北侧北轨道敷设,将不利于在用地在昆仑大道上开设车辆出入口,无法营造酒庄形象。同时轨道交通终点设置太近,将产生极大的交通流量,造成交通节点,对于一个对环境景观要求极高的酒庄项目而言,站点的人流、车流、噪声等将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用地北侧已建成通车的昆仑大道为城市快速路,巨大的交通流量带来的噪声和尘埃将对酒庄产生负面影响。而在酒庄周边用地未进行规划,用地存在不确定性,对酒庄项目环境是一个潜在的未知数。

细长的带状用地还被规划的城市道路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块,其中西侧地块仅有一个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将对西侧地块的开发利用、交通组织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4.2思路与对策

为保证项目用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保证用地有一定的进深,利于项目的方案实施,建议轨道终点站往市区方向调整一个街区,调整出用地范围,同时建议轨道敷设方式以地下方式敷设,预留远期从项目用地地下敷设通过。这样不仅可以营造优美的酒庄环境,而且保证了规划的远期实施空间。

用地东侧地块与嘉和城温泉谷相呼应,地块有2个方向与城市道路相接,此地块拟布置核心功能,追求低容积率,低开发强度,环境优美,高标准建设,绿色低碳的模式,服务于小众的高端人群,举办高端商务活动等增加核心竞争力。用地西侧地块未来会受到轨道交通的一定影响,此地块拟布置从属的次要功能,追求一定商业价值,探索多种开发模式,形成多种空间形态。

第8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优化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从优化教育资源来看,地方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就要发挥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或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课程资源,课程要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人是文化氛围中的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从越王勾践建城算起,至今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在古越大地上,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厚、宏博而高雅的城市文化遗存。绍兴城内的每一座古宅、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条历史街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在这座“开放的博物馆”内,有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方文化资源。笔者曾因势利导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研究价值大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的范围,从中确定既感兴趣又有价值的研究题材,指导学生开展了《绍兴酒文化研究》《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绍剧“猴戏”研究》《绍兴书法艺术探究》等课题学习,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较好的案例。因此,传承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二、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依托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可以扩展内容,更是可以改变以往空洞说教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研究过程,接受文化熏陶,化被动为主动,是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这样不但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没有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就没有地方课程的开发,但空有课程设计理念,缺乏课程开发能力的支撑,开发地方课程将寸步难行。原来的课程一统模式不仅造成了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和陈旧,更导致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萎缩与丧失。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早已成为当前开发地方课程最基础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地方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教师,地方课程能否顺利开发与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识,有效组织的综合能力及与学校、社会、课程研究专家的合作能力,课程开发的经验积累、总结、反思等能力息息相关。行走在深化课改进程中的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态度,积极自主地开发本地课程。地方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和课程开发能力的过程。地方课程开发要求教师遵循“观察—开发—实施—反思—再开发”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在不断地反思和再开发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课程的开发水平及专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人才教育质量

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融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校外的各种文化现象与社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汲取地方文化营养的意识与能力,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的思维之门。因此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依托地方历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向生活,体验历史情境,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加强民族的集体认同感与开放的世界意识。

笔者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通过采访、体验、建言等方式,了解、认识本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参与优秀文化的传承,提出对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创新的建议,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讲述绍兴历史街区保护之后,《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在分析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如:①必须将历史街区保护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的继承相结合;②鲁迅文化的继续挖掘与探索;③运用现代建筑高新技术尝试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多样化;④历史街区内的居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预防严重的工程事故或人为原因对古迹的损害;⑤文保单位应如何与有关部门合作,如何尽力争取得到社会各界支持;⑥加强青少年历史保护教育;⑦历史街区保护应讲求综合效益,保护手段要与时俱进;⑧借鉴杭州、苏州、温州历史街区保护的经验等。这些建议和设想,得到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肯定。因此,依托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校创建名牌特色校本课程,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四、践行办学宗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是我省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的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所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学校中的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学校一级的“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需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来展开。

笔者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基于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程度、文化精神面貌的反映程度等方面的考虑,依托绍兴地方文化开发了《绍兴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校本课程。笔者曾经以《近代绍兴革命志士对的贡献研究》《与绍兴旅游业》《与绍兴教育发展》《绍兴酒文化研究》《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绍剧“猴戏”研究》《绍兴书法艺术探究》等为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基本文化素养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使教学更有特点,试图为学校实现“文理兼备,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提供教育资源支持,从而达到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的目的。

第9篇: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双反;葡萄酒;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7日

2013年7月1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调查主要针对从欧盟进口葡萄酒中的中低档产品,案件涉及欧盟众多中小葡萄酒生产商,这对中国和欧盟葡萄酒市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一、中国葡萄酒进口现状

葡萄酒进口量: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葡萄酒4.3亿升,价值25.7亿美元。2013年1~6月进口瓶装葡萄酒总量为1.406亿升,进口总额7.05亿美元。2013年7月当月进口葡萄酒3,164万升,价值1.8亿美元。

葡萄酒进口国别和地区:目前欧盟仍是中国进口葡萄酒最大来源地,2012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葡萄酒2.9亿升,占进口总量的67.6%,总金额10.4亿美元,是欧盟葡萄酒最大进口国。欧盟葡萄酒对华出口国家主要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2012年上述四国合计出口量占欧盟对华总出口量的96.33%。2013年1~6月份,法国葡萄酒在中国进口葡萄酒中占主导地位,约占47%,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智利、意大利和美国葡萄酒占据中国进口葡萄酒90%市场份额。7月当月,中国自欧盟进口葡萄酒2,061万升,减少27.9%,占当月葡萄酒进口总量的65.2%。

二、葡萄酒“双反”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看,短期倾销会增加进口国福利,但长期倾销会对进口国国内市场造成损害,扰乱进口国市场秩序,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一旦产业间关联效应显现会使相关产业也遭受损害。作为贸易救济政策,合理运用反倾销与反补贴制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维护本国市场秩序,保护受损产业有重要意义。

(一)对出口国的影响

1、欧盟主要出口国。目前,中国已是法国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从中国对葡萄酒需求角度看,国际葡萄酒烈酒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人消费21.66亿瓶葡萄酒,已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到2020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达70亿瓶,约合500多万千升。目前,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接近1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同处于东亚、有相似饮食习惯和文化的日本人均消费量1.88升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供给角度看,满足500多万千升需求大约需要550万亩酿酒葡萄,而中国耕地极为紧张,适于种植酿造葡萄酒的耕地更为有限,通过进口葡萄酒可以弥补国内供给不足。

欧盟对中国出口葡萄酒的国家中,作为世界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国的法国所占比例最大。对法国而言,中国是巨大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是极其重要的出口目的国。2010年中国就已经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法国葡萄酒最大出口市场。作为法国农业支柱产业,葡萄酒占法国农业总产值1/7,为法国人提供近75,000份工作。随着中国对欧盟葡萄酒业“双反”调查进入实质性阶段,对欧盟发展趋势良好的葡萄酒业及相关产业势必产生不良影响,弱化欧盟葡萄酒的数量和价格优势,受其他葡萄酒出口国及中国国内葡萄酒企业快速发展等综合因素影响,欧盟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份额会有所下降。

2、其他出口国。对欧盟进行“双反”调查将有利于其他葡萄酒出口国扩大在中国市场份额。首先,中国消费者对其他葡萄酒出口国的产品认知度不断提高。虽然欧盟葡萄酒在进口葡萄酒中占绝对优势,但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葡萄酒量不断增加。近几年,美国、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等国家的葡萄酒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澳大利亚和智利凭借关税较低、性价比较高,对欧盟葡萄酒的“双反”调查会使这些国家出口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其加快扩大市场份额;其次,2012年欧洲地区酿酒葡萄由于自然灾害及减少葡萄树栽种等原因大量减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欧洲葡萄酒价格上涨;第三,国内消费者购买葡萄酒不断趋于理性,消费品种趋于多样化,逐渐接受和认可起泡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等不同酒种,选购酒种不再仅限于红葡萄酒。

(二)对进口国的影响

1、国内进口商。目前,进口葡萄酒产品要交17%增值税、10%消费税和14%关税,进口2升及以下包装葡萄酒关税为14%,其他葡萄酒关税为20%。名庄酒占据中国葡萄酒高端市场,“双反”申诉一旦成功,高端市场名庄酒因本身价格基数大,提高关税会使价格提高较多,实体店、电子商务都将受到冲击,进口商利润会受到影响。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进口商可与国外企业签署高级协议以降低成本。

2、国内葡萄酒产业。商务部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从立案到终裁约12个月,但初裁后才会采取具体措施,一旦开始对欧盟葡萄酒征收惩罚性关税,可以给本土葡萄酒企业争取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时间,产生有利影响。第一,有利于规范葡萄酒市场。此次调查主要针对中低档进口葡萄酒,这会引起监管部门对进口葡萄酒、中小葡萄酒厂商的关注和治理,进一步改善现有行业秩序,规范整个葡萄酒市场;第二,有利于国内葡萄酒企业自身发展。国内葡萄酒在进口葡萄酒的冲击下失去本身的价格优势,中低档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企业经营状况、经营业绩都受到影响。“双反”调查给国内企业带来提高葡萄酒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3、消费者。从质量看,有利于提高进口葡萄酒品质。此次双反调查对象主要是中低档进口葡萄酒。一些低端进口葡萄酒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中国葡萄酒市场,调查启动后,如果开始征收“双反”税,会提高低档进口酒成本,引起进口葡萄酒红酒价格上涨,降低进口酒优势,可能迫使一些经销商放弃低档红酒产品,使进口葡萄酒品质有所提高。从价格看,对欧盟实施的“双反”调查,不会对国内消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首先,葡萄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葡萄酒产区多,选择性大;第二,如果对进口葡萄酒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将增加进口葡萄酒的成本,葡萄酒零售价格也会有所上涨,但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价格基数比较偏低的中低档葡萄酒,提高税率对价格影响有限。

三、政策建议

政府要加快进口葡萄酒监管体系建设。根据WTO规定,2015年之前中国农产品(进口葡萄酒在农产品之列)关税要下降至5%以下。关税下降使进口葡萄酒中质优价廉的产品更易进入中国市场。加强葡萄酒质量体系监管对葡萄酒市场秩序及生产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国葡萄酒企业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品质上,切实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优化葡萄酒酿造工艺,提升葡萄酒品质;渠道上,企业要巩固发展传统渠道,不断向二三线城市及郊县渠道渗透,同时加强建设线上电子商务渠道;营销上,加强葡萄酒酒文化建设与推广,树立葡萄酒文化品牌,以酒文化吸引消费者,细化葡萄酒销售环节,使葡萄酒进入市场的后续服务:如品尝、销售、存储等方面有所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葡萄酒报告[R].财富品质研究院.2013.8.

[2]向洪金,赖明勇.进口倾销对我国产业损害的认定: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9.

[3]袁远.中国葡萄酒进口增加23.7%品质与品牌同等重要[N].中国贸易报,20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