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目标
在城区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按照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要求,坚持群防群治,综合治理,实现社区消防安全规范管理,并逐年推进深化,力争“十三五”期间社区亡人火灾事故明显下降,居民群众消防安全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消防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办公室主要职责: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各单位要根据通知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社区创建活动。结合社区建设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实施方案,广泛宣传,积极部署开展创建活动。
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要从讲政治、讲大局、保稳定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消防安全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督导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三、工作内容
(一)规范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切实将消防安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切实将消防安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同步部署、同步开展、同步推进。积极推动开发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将消防工作模块纳入其中,逐步实现社区消防安全信息化管理。消防部门要指导社区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明确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人是本社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并确定1至2名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日常工作,制定居民防火公约,落实日常防火巡查、检查、消防宣传培训等消防制度。
(二)加强社区消防应急力量。要加强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实现社区微型消防站100%全覆盖。每个设有管理部门、物业服务的居民住宅区,要建立微型消防站,结合值班安排,明确每班次不少于2名专(兼)职消防队员在岗在位,保证24小时值班,尤其是要加强夜间防火巡查。确保居民社区、住宅楼消防安全管理单位明确,消防责任落实,日常防火巡查、检查到位。
(三)夯实社区消防设施基础。消防部门要指导社区对建筑固定消防设施开展全面系统检查和维修保养,强化消防设施器材配备。对设有建筑固定消防设施且有物业服务企业的小区,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负责聘请专业消防检测机构对固定消防设施开展全面系统检测,对损坏设施进行维修保养。对无固定消防设施的老旧居民小区,要督促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对居民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维修保养。要加大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的关爱力度,积极引导社区在此类人群的居住场所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配置灭火器或安装简易喷淋等消防设施。
(四)普及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开展消防宣传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消防宣传大使作用,制定完善社区灭火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居民开展灭火疏散逃生等消防演练及消防安全入户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以及楼宇视频定期宣传消防安全常识。
(五)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部门以及公安派出所要督促指导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组织所辖社区居委会每月至少开展1次火灾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要对社区电缆竖井、电气线路、电器设备开展全面系统检查和维修整改。要对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消防车道进行排查,确保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持畅通、不堆放杂物,消防车道不被占用。要对社区内违规停放电动车以及违规充电行为进行摸排。严格依法查处电动车违规停放及充电等行为。发动网格力量加强电动车停放、充电管理。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快修建电动自行车库(棚)。要加大对社区内出租屋、三合一、多合一场所的检查力度,严查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住人、违规储存易燃易爆等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建消防安全社区是提高社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提升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遏制居民住宅“小火亡人”和“小火群死群伤”事故具有重大意义。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认真制定计划,精心组织部署,抓出成效。
一、建设目标及标准
(一)建设目标
2009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309个。
(二)建设标准
1.标准化养牛小区要远离村屯、主要公路、河流、水库500米以上。
2.标准化养牛小区占地面积20亩以上,牛舍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3.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牛舍4栋,牛舍为双列对开式。
4.标准化养牛小区肉牛存栏量在800头以上,奶牛存栏量在400头以上。
5.标准化养牛小区要建有封闭式的围墙或防疫沟、绿化隔离带,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水通、路通、电通。
6.标准化养牛小区要有饲养员住宿室、兽医室、值班室,并有专职兽医人员。
7.标准化养牛小区要有消毒池、消毒室、粪便堆放场、病死牛无害化处理间、简易焚尸炉。大门口要有消毒池,消毒室要安装喷雾消毒设施或紫外线消毒灯。
8.标准化养牛小区要建立生产管理、卫生防疫、兽药使用、禁用药目录、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岗位培训等各种规章制度,并张贴上墙。
9.标准化养牛小区要有县级动监部门核发的《动物卫生防疫合格证》。
10.要对标准化养牛小区实施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
二、实施步骤
1.2009年2月,召开全县2009年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县2009年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2009年2—3月,进行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规划、设计,并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学习已经建成的标准化养牛小区。
3.2009年2—4月,组织中级以上的畜牧、兽医师深入乡(镇)、村,举办科学养牛培训班,为养牛户传授科学养牛新技术。
4.2009年4月中下旬,开始动工兴建标准化养牛小区。
5.2009年5月,对各乡(镇)、生态旅游经济区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调度,通报进展情况。
6.2009年7月,完成标准化养牛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始外购架子牛等工作。
7.2009年8月,县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按任务、标准对各乡(镇)、生态旅游经济区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情况进行验收,排出位次。县委、县政府将对验收结果进行通报,对先进的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全县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安排部署下一年全县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县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冯守权担任,副组长由副县长徐凤贵担任,成员单位由县动监局、财政局、审计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局、农电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广电站、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生态旅游经济区组成。将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纳入对各乡(镇)、生态旅游经济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
(二)制定政策,激励发展
根据省、市、县关于畜牧标准化养牛小区的补助奖励政策,县政府决定对省、市、县以奖代补资金集中使用,用于通往标准化养牛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含标准化养牛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牛的防检疫、申办品牌和对各乡(镇)、生态旅游经济区的经费补助奖励,通过政策激励,推动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快速发展。
(三)发挥职能,做好服务
动监部门做好标准化养牛小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产前协助建设单位做好标准化养牛小区可行性论证、场地考察、场舍建设模式设计、规章制度制订及优良品种引进等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养牛户饲养和牛及夏洛莱、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产中承担技术指导、疫病防治、技术咨询、饲料配制等服务工作;产后协助业主做好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等服务工作。金融部门进一步增加贷款数额,简化信贷手续。在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除动监部门进入标准化养牛小区进行服务外,其他部门一律不准进入标准化养牛小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发现问题将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各乡(镇)、生态旅游经济区积极引导养牛大户创办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养牛业,为标准化养牛小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省城中心商务区、历史文化区、休闲旅游区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宜居宜人的环境为总揽,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抓重点,抓难点,出亮点,出精品,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为建设新做出贡献。
二、主要任务
结合我区桃园三巷、劲松南北路、康乐西街、青年路等10条精品景观街道的建设,全面开展环保模范街道的创建工作,2007年11月底前,完成3条环保模范街道的创建任务。
三、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城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政府成立创建环保模范街道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和环保分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建管局、环卫局、园林绿化局、执法分局、环保分局、规划分局、公安分局分管副局长及各街办分管副主任组成。领导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安排部署及实施验收等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分局,办公室主任由环保分局局长兼任。
四、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
1、执法分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环境整治工作
工作标准:临街单位、门店做到门前便道、绿地、路面、橱窗、牌匾、遮阳蓬等干净整洁,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吊挂、乱堆放,无痰迹、无杂物,车辆存放整齐;街道两侧及人行横道无乱摆摊位、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现象。
2、环保分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环保治理工作
工作标准:街道两侧50米范围内所有企事业单位锅炉必须使用清洁和洁净燃料,茶炉、饮食娱乐服务业炉灶全部使用电、煤气等清洁能源,空调排风扇应安装在距地面3米以上的位置,饭店全部安装油烟净化器,污水经隔油池等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街道设立有明显环境文化标识。
3、市容环卫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工作标准:街道干净整洁,道路平整,垃圾箱分类设置,无乱到乱扔垃圾现象;临街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屋顶无垃圾、杂物堆放。
4、建管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建筑工地环境治理工作
工作标准:街道两侧50米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工地均建成“文明环保工地”,市政道路施工规范。
5、规划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规划管理工作
工作标准:街道两侧无违法建筑、违法广告,店名广告牌匾规范,街道上设置的电话亭、书报亭、电信箱、广告牌匾、交通护栏、电杆等公用设施管护完好,干净整洁。
6、园林绿化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绿化建设管理工作
工作标准:街道无地面,全部绿化或硬化。
7、公安分局及各街办负责相关街道噪声污染治理工作
工作标准:街道两侧无音响、喇叭等噪声扰民现象。
五、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创建环保模范街道是今年《市环境保护指标考核责任书》的任务之一,也是区城建工作的重点。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创建工作作为建设“三区”和打造“五个样板”的重要举措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靠前靠上指挥,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落实,要层层明确细化责任,按照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对照《市环境保护绿色创建标准》,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创建任务。
2、密切协作,各司其职
创建环保模范街道涉及城建系统所有部门和各街办,各部门、各单位要转变各自为政、分散作战的工作方法,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实施各项工作,加强衔接和配合,做到勤沟通、多联系,互相补台,各尽其责,绝不允许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功效。
为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进一步提高我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重点对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居住小区、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建设与改造,加强信息交流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力争2010年5月底前达到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标准。
二、主要任务
按照《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以下简称《创建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以下简称《城市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以下简称《老年人规范》)等,对已建成市区、中心乡镇的主要道路、重要公共建筑进行无障碍改造,同时确保新建和在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和服务设施严格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标准建设,推动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2010年5月底前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1.城市、中心乡镇新建、扩展和改造道路的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坡化设置率达100%,并符合《城市规范》技术要求。城市人行道及人行横道各种路口坡化改造率(含新建率)不低于60%。
2.城市、中心乡镇新建、扩展、改建的主干道及商业街、步行道等人行道,应设置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重点公共建筑的就近地段及主要出入口设置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并符合《城市规范》技术要求。
3.新建、扩建、改建和已建城市道路主要位置的人行横道,设置、增设过街音响信号装置,人行横道的安全岛按《城市规范》技术要求设置。
(二)公共建筑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1.新建、扩建、改建的办公建筑、商业服务建筑、文化纪念建筑、观演体育建筑、医疗建筑、学校与园林建筑、室外公共厕所、加油站等各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100%,并符合《城市规范》技术要求。
2.对已经建成的各类公共建筑的服务设施进行相应的无障碍改造,其中政府办公建筑、医院、大中型商场、加油站无障碍改造率不低于60%;饭店、宾馆、室外公共厕所无障碍改造率不低于40%;中小学、托幼机构建筑无障碍改造率不低于20%。以上无障碍改造主要内容为: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停车场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在显著醒目位置设无障碍标志,大型场所设置无障碍行进路线图,医院、宾馆、饭店等公共服务建筑设低位服务台、窗口、电话,并有一定数量的无障碍客房。
(三)特殊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1.新建、扩建、改建特教学校、福利企业、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设施应实现无障碍化,符合《城市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规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准》等技术要求。
2.对建成的特教学校、福利企业、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80%。主要改造内容:出入口坡化处理,有条件的设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低位服务台,室内外主要位置地面铺设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
3.选择1—2户残疾人或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建设与改造,主要改造内容:家庭出入口、厨房、卧室、厕所,方便出入和使用。
(四)居住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
1.新建、扩建居住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符合《城市规范》技术要求。
2.已建居住小区改造率不低于40%,主要改造小区内人行道、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已建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建筑无障碍改造率不低于60%。主要改造内容:居住建筑出入口坡化处理,有电梯的更换电梯时选用无障碍电梯。
(五)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
1.在医院、商场等重点公共场所设立信息屏幕。
2.在商场、医院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推广手语。
三、责任分工
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区政府成立了淇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组织实施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残联,负责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日常工作。
(一)区残联负责制定全区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组织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协调监督各牵头单位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与区建设局、城管局共同审核各单位上报的改造方案;宣传教育群众自觉爱护无障碍设施。
(二)区建设局、城管局负责对在建和即将建设工程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严格把关,及时审批各单位上报的改造方案,加强无障碍改造工程的招标、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城市规范》所规定的标准,从设计审查、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工程建设中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落实到位。同时,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新建工程的规划审批,确保无障碍设施规划到位。
(三)区民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全区敬老院、老年公寓及福利企业的无障碍设施改造与建设工作,完成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其他具有独立办公、经营场所的单位要按照《创建标准》、《城市规划》和《老年人规范》等,提出改造方案,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自行实施,并对所属单位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进行监督。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明确任务阶段(2009年9月18日—9月30日)。各责任单位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创建标准》、《城市规范》和《老年人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改造方案,上报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第二阶段:改造实施阶段(2009年10月1日—2010年5月31日)。各责任单位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方案进行改造。区残联、建设局、城管局、民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加强督查,组织相互交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区直各单位的无障碍改造任务于2010年3月31日前完成,全区的无障碍改造任务于2010年5月31日前完成。
第三阶段:检查整改阶段(2010年6月1日—8月31日)。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专门人员,按照改造方案进行现场检查,对没有及时改造或改造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按要求改造或重新改造。
第四阶段:迎接验收阶段(2010年9月1日—9月30日)。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向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并做好迎接省、市检查验收工作。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统一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工作计划,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 社区安全 安全设施 犯罪预防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提速,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建设逐步由不完善建设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是影响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社区的公共性和相对开放性,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社区内偷盗、抢劫等行为时有发生。正是因为治安和犯罪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社区每一个组织和成员的利益相关,所以社区的安全防范就成为当今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社区安全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民警、保安的作用难以发挥
从社区民警、保安方面看,其社区工作时间难以保证,社区民警、保安的作用难以发挥。社区民警、保安是开展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本来应该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民警、保安这种作用的难以发挥。一些民警、保安社区意识薄弱,民警、保安自身素质不够。有的社区民警、保安缺乏对社区内涵的正确认识,将二者混为一谈,“立足社区,与社区公众共同联手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理念未完全确立,工作中坚持老一套做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的要求,影响自身作用的发挥。社区警务形式上的东西太多,社区警务室挂满条条规规、职责、义务、办法、机构、人员名单等,还有社区民警、保安的簿簿册册一本比一本厚,受理一起案件就要填好几个本子,多项重复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即使民警、保安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
2.社区居民自防意识不够
小区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老化是案件多发的客观条件。许多老旧居民小区四通八达,出入口无控制设施,人员随意进出,小区在设计上未能从安全防范角度认真考虑,跟不上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社区居民自防意识是社区安全防范的重要内容,但社区居民自防意识较差,由此引发的案件很多如溜门入室盗窃,“钓鱼”盗窃,机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引发的盗窃等,都是由于社区居民自防意识不强引起的。一些居民在家中存放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居民之间吵闹声音相闻而彼此往来却极少,缺乏交流、缺乏感情,造成邻里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淡,有的居民发现对面邻居家被盗,既不报案又不阻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加强社区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
要搞好社区的安全防范,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制订社区安全防范的规划,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硬件建设和优化治安防范的日常管理。
1.预防为主编制社区安全防范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无小事,任何不经意的细节或疏忽都有可能酿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是安全小事件,如若处理不当,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潘多拉魔盒”的影响。因此,安全风险评估、预知安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从思想上预防,即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和经验,预想工作的危险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根据危险的种类和大小确定事故防范措施,预先制订应急预案;管理上再辅以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定期举行社区安全响应演练,以取得防范主动权,防微杜渐。因此,在社区遭遇安全事件的紧急关头,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局面,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2.社区日常巡逻检查和执勤
在社区建立警务室,地段民警到警务室办公,管理服务前移,是警察与社区居民保持良好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建立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的一种长效机制。通过社区警务室,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及时处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以警务室为龙头,以公安民警为骨干,以治安巡逻队、专职保安队和护卫力量为依托,以治保、调解等有关组织为基础,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
3.应用新兴技术与时俱进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社区的安全防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安全防范的重点,不能掉以轻心。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直接影响每个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梦”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分子作案智能化、复杂化、隐蔽性更强,促使防范技术手段不论在器件上还是系统的功能上都有飞速的发展,例如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等。因此,在社区安全体系独立可靠的前提下,继续采用更新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升安防器材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增强安全系统的防范功能,使人们的安全防范技术在打击犯罪、保护居民和社区利益中作出贡献。
4.坚持以治为本
公安机关要主动、超前工作,将当前的“社区六进”工作与小区治安防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举措,服务群众。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与建设、规划和设计等部门联系协调,从预防犯罪的角度,积极提出安全防范建议、意见、要求,敦促政府和部门多从安全角度综合考虑、规划小区的建设和房屋的设计,以优化环境,减少犯罪机会。公安、民政、房地产管理部门、物业管理等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创建安全文明社区”这一载体,进一步完善居民住宅区安全防范体系,抓好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形成保障居住安全的整体合力,确保居民住宅区安全防范工作取得实效。
总之,作为社区治安防范来说,就是将社区内所有组织、家庭和成员联系起来,实行区域性、系统网络化的治安管理和防范,以社区为单位构建纵横交错立体式安全防范网络,培育行业高技能安全防范人才,持续改进和发展社区安全防范管理,预防、制止非法入侵、盗窃、违法犯罪行为和等重大安防事件,维护社区公共安全,创造相互包容、信任、尊重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区的一方平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
、产业发展集聚化,全面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相衔接科学确定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引导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提高集聚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盘活存量,集约发展。结合城区扩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区、新区扩容升级,在现有区域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现有废旧厂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过服务业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服务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打造特色,有序推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以先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快捷的服务,营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纳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建设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梯度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10家。集聚区项目投入占全区服务业投入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引领和辐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发展重点
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推进七大类18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城区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会展、咨询、广告、中介等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展示中心为载体,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配套,重点优化提升高新区中央活动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规划推进城东新区中央活动区、高新区金融港,形成城市经济繁荣、企总部集中、发展环境一流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沿江、沿海、空港、铁路、公路等交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商贸市场附近,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加快推进供销物流园、平潮汇晟建材物流园、空港产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湾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业集聚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以高新区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信息网络、软件研发为主体,推进桑夏软件园设,吸引研发设计和软件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技术研究与试验、技术成果转等功能于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重点提升东大科创园,加快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新区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
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家纺创意设计、建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家纺创意村,打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以我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升级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余西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启动进鲜港生态园和城市生态林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区。
市场与商贸集聚区: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集中销售专业产品,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家纺城龙头带动型市场,优化提升东大商贸市场群,拉动我区商贸流、专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认定条件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发改服务发〔〕52号)、《关于印发〈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知》(发改服务发〔〕280号)文件精神,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省发改委认定。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形态突出,目标明确;
2、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对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或经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发改委《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精神,申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市发改委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目标明确;
2、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对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市发改委批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三)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参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明确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有明晰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
2、利用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以及老建筑保护性开发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直接认定;
3、集聚区入驻企业15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功能;
4、按照市场整合、运作先进、功能完善等基本要求,能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5、已经省、市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可直接认定。
六、支持政策
1、对当年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当年认定的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分别奖励20万元、30万元;在当年认定的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对于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业绩显著,在全区同类集聚区中名列前茅,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区发改委组织论证,由区政府认定为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奖励10万元。
2、凡是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列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3、新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建设完成后第一年度纳税额达到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达到300万元(含300万元)-5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2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当年给予企业30万元奖励。
4、对集聚区内符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优先予以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项目,区级引导资金按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规划、指导集聚区的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注重即期、着眼长期,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加强运行管理。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合力。
2、注重规划引导。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区发改委要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抓紧制定规划建设类集聚区实施办法和建设方案,引导培育发展类集聚区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优化提升类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实行非禁即入,营造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环境。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创新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的层次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镇党委为教育全镇干部职工养成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决定在机关、社区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社区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作效率为中心,以节电、节材、节水、节油、节话费为重点,力争在短时间内使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显著增强,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能够合理使用各类经费,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二、工作目标
全镇机关及社区工作人员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升油的良好习惯。提高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机关和社区内形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把建设节约型机关、社区的要求体现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争做节约的表率。
三、具体措施
(一)、爱护公物。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要注意保洁和正确使用,办公用品和其它办公设施要精心保管和注重爱护,如有损坏,应及时修理。
(二)、节约用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电耗,下班后后应及时切断计算机、饮水机及附属设备电源,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机关”。杜绝使用与工作无关的电器设备。
(三)、节约用材。提倡双面用纸,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减少纸质公文印制数量,修改文稿尽量在电脑上进行,如需打印讨论稿等文件时,尽量用小字号、小边距、小行距和省墨模式双面打印,杜绝浪费,减少消耗。对办公用品应本着节约的原则领取、合理使用办公用品。
(四)、节约用水。用水过后要随手将水龙头关紧关严,防止“长流水”和“滴漏”现象。
(五)、节约话费。在使用电话时尽量简明扼要,并提前打好腹稿,缩短通话时间,严禁用电话联系与公务以外的事情。
(六)、节约公务用车燃油。禁止公车私用。尽可能集中同线路人员一同外出,减少出车次数,杜绝单人多次出车。科学、正确驾驶,减少机动车部件非正常损耗,降低油耗。
(七)、做好会务及公务接待工作。本着热情、节俭的原则,做好会务和公务接待工作。
(八)、倡导家庭节约。在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的同时,积极倡导干部职工开展家庭节约活动,教育家人勤俭持家,共同参与资源节约,使广大干部职工家庭成为节俭、文明、健康的家庭。
四、工作要求
节约资源刻不容缓,杜绝浪费责任重大。各机关科室和社区负责人要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机关、社区重要性的认识,带头厉行节约,率先垂范。要积极做好思想发动和组织动员,提高职工的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要结合实际,找准节电、节水、节材的切入点,落实节约责任制;把此项工作长期抓实抓好,防止反弹。力争把资源节约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把好每一个节约环节,堵塞每一个浪费漏洞,把资源节约的各种具体行为变成自觉行为。
五、组织领导
(一)、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具体责任分工是:机关科室的负责人是本部门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社区主任是社区节约资源能源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进行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纳入岗位职责之中,纳入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关键词:锦州市;现代化;蔬菜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3-2
1 规划背景及依据
1.1 规划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2 规划依据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辽政办发[2011]24号文件)“辽宁省人民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省海洋渔业省畜牧局关于加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意见的通知”及(辽农农[2011] 17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辽宁省决定建设10个区域性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2 项目建设条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优势 锦州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北依松岭山脉,南临渤海辽东湾。与葫芦岛、盘锦、朝阳、阜新构成一小时经济圈。锦州市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400米的山区,向南逐渐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滨平原。山脉连绵起伏,东北部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大、小凌河、女儿河横贯境内。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具特色。
2.1.2 温光优势 我市地处东经120°40′-122°36′,北纬40°50′-42°08′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于干旱少雨,天高气爽,温光资源充沛,日照时数2747―2848小时,≥0℃年积温3788-3979℃,≥5℃3835℃,≥10℃3531.5℃,极端最高气温37.1-41.8℃,极端最低气温-24.7―-29.9℃,年平均气温9℃,无霜期180天。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为发展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光条件。
2.1.3 水资源优势 我市年降水量540-600毫米,水资源总量12.5立方米。地表径流量0.3亿立方米,地下水量12.2亿立方米,设施蔬菜生产水资源充足。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 锦州市下属11区县(市),常住人口有312.91万人。
2.2.2 土地 锦州市总面积10301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 606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到2010年底达195.6万亩。
2.2.3 社会经济效益 2010年,锦州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58万亩,占蔬菜面积近80%,产值87亿元,占总产值90%以上。高效节能温室的发展促进了设施生产效益的提高。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12950元,其中70%来源于设施蔬菜产业。
2.2.4 区域交通 锦州地处关内外咽喉要道,是连接我国东北和华北腹地的交通枢纽。京哈铁路、秦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哈公路、京沈高速公路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横贯全境。锦州港也是中国沿海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商港。锦州机场是辽宁省西部唯一一座达国际4C级标准的民航机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锦州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物流中心城市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3 园区现状概述
3.1 基本情况
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95.6万亩,巩固了在省内外的产地优势。同时,逐步缩小露地蔬菜的基础上扩大设施蔬菜生产,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8.4万亩,总产量达到566.7万吨,产值87.8亿元。
3.1.1 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加大对旧棚室的改造力度 我办切实把设施蔬菜小区建设作为农业工作的重头戏,通过政策调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推动,不断掀起设施蔬菜小区建设。面对农民扣棚面积大、投资多,面临资金、办电、修路、技术等很多方面困难。各级政府采取四优先的办法:一是优先帮助联系贷款;二是与农电部门联系优先解决办电;三是优先解决修路;四是优先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四项措施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扣棚的积极性。
3.1.2 蔬菜品种趋于优化,结构趋于合理 开展适合设施化生产要求的番茄、黄瓜、青椒、甜瓜、茄子等40余个新品种的试种,从中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迎合市场消费的品种,为设施蔬菜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品种储备。
3.1.3 具有较高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 近几年,在新建温室的结构及配套栽培技术上做了大量的技术推广,组装配套了选用良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根外追肥、杀虫灯、黄虫板诱杀、反光幕应用、微滴灌技术、高垄栽培、生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多茬次立体栽培、多层覆盖和黄瓜双根嫁接等十几项先进技术,使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3.1.4 技术宣传与指导 从蔬菜生产的实际出发,在蔬菜生产的关键阶段,通过印发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简报,结合蔬菜专业农民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利用锦州市人民广播电台《在希望的田野》《锦州新闻》栏目,电视台《新视点》节目,《锦州晚报》等媒体,针对市民和菜农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就当前最新的蔬菜技术向菜农进行推介。
3.2 批发市场建设
位于锦州中部地区的北镇市窟窿台批发市场,是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认可建设完善的市场。获得了众多荣誉和更高的评价:1995年和1999年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 “定点市场”;2002年被确认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评为“东北地区信誉市场”;2006年被中国市场指导委员会等权威部门确认为“中国AAA级重质量、守信用企业”,同年又被全国城市贸易中心联合会授予“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百强市场”;2007年被商务部确认为“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扶持企业。
3.2.1 批发市场发展情况 北镇市蔬菜产业发展得力于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建设。2006年末,市场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成立了北镇市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构建了以窟窿台市场为主体,以中安、五粮、柳家、季家、黑山大十字、中安竹材6个分市场为辅助的市场建设新格局。七大市场总体占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拥有蔬菜中介服务栈414家,从业人员10,000人。
3.2.2 市场蔬菜基地辐射面积情况 由北镇市窟窿台镇的10万亩直接辐射到北镇、黑山两县市45个乡镇100万亩,并间接带动周边的义县、凌海、盘锦、大洼、新民、辽中等地10县市80个乡镇近500万亩。
3.2.3 批发市场销售情况 以窟窿台市场为中心七大市场蔬菜销售实现了春菜北销和秋菜南销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春菜北销辐射辽吉黑、冀京津、内蒙等地300多座大中城市,秋菜南销辐射9省78个县市,部分蔬菜还通过珲春、绥汾河、满洲里等边贸城市远销到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七大市场年蔬菜成交量12亿公斤,年成交额25亿元。
3.3 制约因素
3.3.1 园区未经过系统规划 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种功能布局分散,不能发挥规模效益。
3.3.2 园区科技水平高低不等 仍存在过去粗放式管理方式,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3.3.3 园区运营模式 现在运营模式还停留在“政府基建、分散经营”的老路上,不能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
3.3.4 园区配套不足 没有配套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4 示范区建设规划
4.1 总体目标
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建成锦州市以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示范园区,园区基础设施要高标准建设,高层次配套;提高园区引进和优质苗的生产力,增强蔬菜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功能;培育具有区域蔬菜主导产业,优质产业,集现代化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观光于一体,进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蔬菜园区。
4.2 重点目标
4.2.1 以中安镇为基点 以102国道为主线,建设100万亩跨县的现代化示范园区。主要乡镇包括中安、赵屯、青堆子、吴家、新立 、高山子、柳家、段家、大虎山、四家子、常兴、大兴、吴家等。形成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2.2 通过园区建设 建立一个集技术开发引进、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及产业化于一身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点带面,向生产基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运转顺畅、功能配套的服务体系。
4.2.3 在现代化蔬菜生产、示范的基础上 建设一个具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于一身的展示田。发展蔬菜科普教育,形成一条良性的“科研+生产+示范+科普教育”产业链,使展示田成为高、新、奇、特的科普实践基地。
5 保障措施
5.1 组织管理措施
高标准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个从市到乡到点,各个级别的管理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各负其责。
5.2 技术管理措施
组织技术体系。组织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包片、包村,做到每块地头都有专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3 资金措施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哈东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普及、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恢复和扩大森林覆盖,植树造林与保护森林植被并举,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区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建设原则
1、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2、坚持绿化、彩化、美化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统一规划,各单位、各部门的分工负责的原则;
4、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害设防,先重点后一般,分步实施的原则;
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的原则;
6、坚持各单位、各村集体、个人及社会各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我区农村生态建设总体目标是20*年全区20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生态村建设标准,即:
(一)村屯绿化标准:
1、村屯绿化覆盖率标准:每个屯绿化覆盖率不低于15%;
2、护村林建设标准:所有村屯四周要有护村林,护村林不得低于2行,树种要以栽植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树种,形成多景观的护村林带;
3、屯街道绿化标准:屯内街道全部实现绿化,屯内街道树木达到1行以上,林台要平整,做到乔、灌、花、草结合,达到绿化、美化、香花、彩化的园林效果;
4、庭院绿化标准:庭院绿化,每户房前屋后要有花、果树3—5株;
5、学校绿化标准:有2行以上的护院林,校内路要有绿化带,教室、办公室有3—5盆栽花。
(二)道路绿化标准:村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国、省、县、乡级公路全部实现绿化,国、省道绿化宽度每侧不低于5—10米,县、乡街道宽度每侧不低于3—5米;
(三)江河渠系绿化标准:村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江、河、渠系两侧全部实现绿化;
(四)沟壑治理标准:村区域范围内的侵蚀沟要采取削坡或其他有效方式造林,坡度以不造成水土流失为宜,做到适地适树,治理效果明显;
(五)农田林网标准:要按照三北四期工程规划,将现有的林网进行完善、补植。
(六)环城林带标准:环城林带面积2191亩,涉及9个村,要全面完善,补足面积,提档升级。
(七)森林覆盖率标准:平原村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5%以上。
建设分工:
区农林局负责总体规划、技术指导。
团结镇、民主乡负责村屯绿化、农田林网完善、环城林带补植的实施。
区水务局负责江河渠系绿化、沟壑治理的实施。
区交通局负责道路绿化的实施。
区教育局负责学校绿化的实施。
四、建设资金投入方式
1、建设实施单位投资为主。团结镇、民主乡负责村屯绿化、农田林网完善、环城林带补植的的建设资金。区水务局负责江河渠系绿化、沟壑治理的建设资金。区交通局负责道路绿化的建设资金。区教育局负责学校绿化的建设资金。
2、“包帮扶”单位强化帮扶作用。根据*区“包帮扶”工作的原则,20个行政村的“包帮扶”单位切实履行责任,帮助各村解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加大帮扶力度,推进“哈东开发”战略的实施。
3、鼓励、扶持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中。特别提倡驻乡(镇)、驻村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投劳,参与建设。
五、推进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要把本次建设任务提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哈东开发”战略目标的高度上来,要切实为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特别是要形成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涉及各委办局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政府行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
*区农村的生态建设不单纯是一个部门、一个乡镇所能做到的,要成立广泛的组织机构,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农林局、水务局、交通局、教育局、团结镇、民主乡等部门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还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工作协调开展。
(三)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工程开展的快与慢、建设质量的高与低、建设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建设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准确、足额的到位。涉及投资建设的各单位要切实将建设资金筹集到位,20个行政村的“包帮扶”单位要切实解决各村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履行“包帮扶”的工作职责,确保生态建设工作的高效运转。
(四)完善和落实政策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协力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放宽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用好用足林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要坚持谁投资造林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投劳,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搞生态建设工程。
(五)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化以法治林,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负起森林资源保护的责任,要坚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保护的方针,依据林业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伐、滥砍乱伐、毁林开荒、林地放牧等违法行为,加强村屯执法队伍建设,发放林权证,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