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

第1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保险产品,互联网时代,产品销售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民数量大幅度增加,网购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保险行业则是网络发展的受益者。随着网民逐渐注重自身的理财管理,更多网民愿意在网上对保险产品进行选择以及购买,互联网保险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保险产品的类型不断扩大,在原有意外险以及车险等简单险种的基础上,增加信用险、健康险以及意外险等复杂险种。本文就互联网保险展开讨论,并从受众群体,产品碎片化、产品标准化以及长尾客户四方面提出可行的开发策略。网络保险的实质就是将保险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就网络保险而言,它与实体保险最大的差异就是网络保险的销售渠道是网络。但网络保险不只是依靠网络进行销售,而是遵循网络的消费原则对实体保险的开发理念、开发模式以及销售方式进行创新,以此形成更全面的网络保险体系。基于互联网,保险公司可向客户提供网上投保、网上承保以及网上理赔等业务,以此实现在线销售以及网络服务。

一、网络保险的开发理念及模式

(一)网络保险的开发理念

就传统开发理念来讲,保险公司只是将市场调研结果作为产品开发依据,单方向分析客户的需求,并以此进行保险品开发工作。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保险公司一味从自身利益考虑,并没有让客户参与到保险品开发中。这种以保险产品为中心的开发方式并不符合互联网销售理念,客户只能在企业已开发的保险品中进行选择,无法选择自己所需的保险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保险公司应将产品的选择权交给客户,并引导客户在网上对保险产品进行选择以及购买。只有从保险需求者的自身利益出发,将客户体验作为开发标准,才能吸引更多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因此,对于产品开发来讲,需树立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充分考虑保险需求者的自身利益以及经济情况,以此保证保险产品能够满足保险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二)网络保险的开发模式

就传统开发模式来讲,保险公司通常经过以下流程来实现保险品的开发:保险品市场调研―分析保险品的开发可行性―设计保险品的基本形态―制定保险产品的价格―将保险产品上市―保险产品的后期管理。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保险品的开发权一直掌握在保险企业,客户难以主动参与保险品的开发,这就难以保证产品能够达到客户预期。与此同时,开发工作是参照保险品的市场调研结果进行开展。但由于市场调研缺乏客户的参与,企业获取的调研报告往往较为片面,并不具备有效地参考价值。如此一来,企业开发的保险品无法切中客户心理,产品就难以大量销售给客户,严重影响保险企业的效益。就保险产品来讲,开发产品的目的是出售给保险消费者。如果产品无法满足保险客户的保险需求,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销售额。基于这一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保险需求者进行互动,分析保险需求者的体验结果,以此掌握保险需求者的购买需求。对于客户体验不满意的保险产品,公司应回到保险产品设计的起点,重新开发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以此提高保险产品的体验效果。在新模式下的影响下,保险企业开发的保险品更具有实际价值,客户也会购买自己参与设计的保险产品,以此实现保险企业以及保险消费者的双赢。

二、网络保险的受众定位

(一)准确定位保险产品的受众群体。从2015年保险行业的调查数据来看,国内接触保险产品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31至50岁年龄段,并在所有受众群体中占据60%的比例。这就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通常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理财风险较为关注,并不断增加保险需求。对于21至30岁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来讲,他们在所有受众群体中占据的比例只有30%。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人群经济压力相对较大,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弱。因此,保险产品应定位在31至50岁年龄段群体。与此同时,给予对21至30岁年龄段群体的关注,了解这部分群体的保险需求,并使其逐步成为保险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注重长尾客户的需求。就以往保险产品的销售模式来讲,保险公司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10%的消费者,主要的销售额来源于10%的保险产品,企业也更注重10%的保险产品以及10%的保险客户。但事实上,这种模式只会加剧保险产品同质化,导致保险公司之间在10%的产品上进行激烈竞争,不利于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保险公司需关注长尾客户,也就是海量客户。尽管这部分客户的保险需求量较小,但由于这部分客户的数量极为庞大,若能通过互联网将其快速聚集,以此产生长尾效应,对保险业务的开发具有积极作用。

三、网络保险的开发措施

(一)将保险产品进行碎片化处理。就保险产品来讲,将保险产品所承保的风险进行拆解,以此满足保险客户的需求。例如,将保险品以暴雨险、车险、交通意外险、旅游意外险以及癌症险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客户,让客户能够结合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选择,除此之外,根据保险客户的实际情况,将保险产品的使用期限交由客户自行决定,产品期限既可以设置为一周,也可以设置为一年,保险公司只需要依照客户的保险金额、附加条件以及保险期限等制定合理的价格。因此,将保险产品进行碎片化处理,将价格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对保险产品进行宣传,以此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将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保险产品而言,对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至关重要。通常来讲,保险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条款、产品分类以及产品命名等方面。将保险条款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让客户更好理解保险合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将产品命名以及产品分类进行标准化处理,让客户能够快速找到自身所需的保险产品,节省客户的搜寻成本,以此提高客户的购买信心。因此,将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让客户能够结合自身的收入水平灵活选择保险产品,以此获得保险消费者的追捧。

(三)合理制定保险品价格。通常来讲,产品价格是任何消费都极为敏感的问题,尤其是保险产品。就目前保险消费者来看,大多数客户的消费水平一般。如果企业将保险品价格定在过高位置,可能会失去一些潜在消费者。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在国内正处在建设的基础阶段,并且互联网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公众仍倾向选择实体保险。因此,保险企业应结合客户的消费水平,将保险品进行分级定价。例如,对价格超过一万的保险产品,企业可将目光瞄准在收入较高的客户;对于价格处在1万以内的保险产品,企业可将目光瞄准在收入一半的客户。除此之外,为满足学生、老人等客户的需求,保险企业可开发特定的保险品,并将价格设置在较低的范围内,以此满足这类客户的需求。

(四)对保险产品进行包装。对互联网保险品来说,尽管保险品是以电子化的形式所呈现,但仍需对保险品进行包装,以此吸引更多客户前来消费。第一,应简化产品的名称,使客户准确了解产品所代表保险类型。就拿差旅安全险为例,尽管差旅安全险本质上属于意外险,但在其名字中注明差旅二字,可以让客户准确了解这类保险产品主要用于出差意外以及旅游意外。第二,应将保险条款通俗化。通常来讲,保险条款给客户的第一印象就是较为专业,并且专业术语较多。如果保险条款过于专业,客户就需消耗较多时间对保险条款进行研究,这就提高了保险产品的消费门槛。因此,保险公司可将保险条款以幽默、通俗的语言呈现给客户,并将合同条款、服务流程以及产品内容进行简单演示,以此赢得客户的认可。第三,应将保险品以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客户。由于互联网客户普遍较为年轻,以80后以及90后居多,保险企业可在官网中用卡通、游戏以及动漫等形式将保险品呈现给客户,以此提高保险品的趣味性,也能吸引年轻客户前来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要想对保险产品进行有效开发,应从受众群体的定位、产品碎片化、产品标准化以及长尾客户四方面进行考虑。就受众群体而言,31至50岁年龄段的客户依然是消费主体,但仍应引导21至3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进行关注;就产品碎片化而言,对产品所承保的风险进行拆解,并把保险产品的使用期限交由客户自行决定。就产品标准化而言,将产品条款、产品分类以及产品命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让客户能够快速找到自身所需的保险产品,以此节省客户的搜寻成本;就长尾客户而言,利用互联网将他们快速聚集,以此产生长尾效应,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盛.巧转身推动大发展――陕西延安邮政中邮保险期交业务发展侧记[J].中国邮政. 2015(09)

[2]黄平治,赵国渡,丁恒,凌月华.对网络交易风险防范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5(08)

[3]盛英会,李明,赵世秀.移动电商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与规制[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5(04)

第2篇:保险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职业能力实践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金融实务岗位第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共享型的高技能高素养人才培养通道。

一、高职高专金融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金融专业面对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要面向“大金融”,也就是要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三个金融部门,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职员卖保险、基金、证券业务或相反的已经越来越普遍,理财业务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行业各部门共同的主业,因而面向大金融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大金融”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经过广泛的调研,高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柜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保险人等领域。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见表一:

表一:金融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一)专业通用能力课程体系的设置

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通用能力为: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语言(普通话)表达能力,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撰写市场调研报告、营销策划方案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沟通,在组织活动中善于协调,知晓现代商务礼仪并能熟练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财经应用文写作、职业素质与就业训练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基本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体系的设置

第二层为专业基本能力实践课程系列,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期货交易实务、金融服务营销、证券投资分析、国际结算操作、国际金融实务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业务管理三种能力。这些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能力、点钞技能、证券投资技能、金融产品营销技能等

(三)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的设置

第三层为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基于金融业务流程而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认知实习及顶岗实习。课程有银行从业模拟实训、保险业务综合技能实训、金融市场模拟实训等。通过银行从业模拟实训,学生应知掌握商业银行柜员的基本技能和柜台服务的基本技巧;应会:现金收付业务、现金长短款差错处理和没收假钞业务处理规程;各种储蓄业务的开户、续存、支取和销户的规程;银行卡发卡和银行卡柜台业务核算的基本规程。通过金融市场模拟实训,学生应知金融交易的发展过程,金融市场管理的内容,金融交易的实际操作;应会:开设个人股票、外汇、期货账户,掌握股票、外汇、期货买卖技巧,交易的基本流程。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应知:所参与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岗位职责和基本理论知识。应会:应用在校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力,在企业导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柜员、信贷、结算、会计、保险、保险经纪等岗位的相关工作,掌握各岗位的操作技能,履行所从事岗位的职责使命。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主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以上递进式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金融企业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从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转变。

三、不断完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金融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课程以及顶岗实习都是全新的课程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切都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新开发并不断完善。

(一)金融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首先通过岗位能力的分析,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按能力层次划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或专业的(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54页)要求将每一门课程的实洲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模块,每个训练模块就对应为—个实训项目。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和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应强调规范,注重动手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培养;技术应用或综合训练项目要求有综合的实训报告作为考核的标准。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不能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的模式,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明确实践性教学要求。

通过制订相应的实施项目教学文件来明确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学文件应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教材等等。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环境氛围中进行,并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重实训”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团队协作、高效严密、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考核标准和方法。

金融专业的实践课程应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通用能力实践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系列,通过设计专门的考核标准系统进行客观评价,如针对中文输入、小键盘输入、电脑传票输入等课程设计的软件操作系统,可以依据学生上机操作时的输入速度、正确率等指标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直接由计算机作出结果等级判定。对于点钞和假币识别技能可以参照银行的岗位要求,制订相关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标准化的评判机制下,达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对于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系列,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如银行从业模拟实训、金融市场模拟实训、保险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主要采用基于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其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根据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评价方法由试卷定成绩改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多视角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以及考试情况,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特别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于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以实习企业评价为主,依据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工作态度等实习情况的综合评定给出专业实习成绩。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等关键实践环节,以顶岗实习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由学生顶岗实习的企安排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专任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定期走访企业单位,检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身份,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提供的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鉴定、学生顶岗实习报告和指导教师评价,共同实施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实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监控。

通过递进式的实践课程学习和严格的考核,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瑞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J),职业技术教育,2009,(3)

[2]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2009,(4)

[3]李晓健,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