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国企改革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改革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改革方向

第1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新加坡刚刚独立时,经济基础薄弱,国内有实力的投资者少,因此新加坡政府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建立一批国有企业,因此国有经济在新加坡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加坡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是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和某几个法定机构这一中间层次进行的。

1. 法定机构。法定机构按照议会立法建立而运作,是独立的法人。它们隶属于政府某部,该部拨付其创立资金和必要的流动资金。法定机构拓展业务所需资金通过财政部担保的贷款方式筹集。一些法定机构实施企业化经营,但具有部分管理职能,承担一定社会目标。由于法定机构的管理职能、运营方式及社会目标各有特点,因此议会为每一个法定机构专门立法,确保法定机构能按照立法规定而自主运作。法定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工业区开发、交通运输、广播电讯、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领域。

2. 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依据公司法成立运作,完全由政府投资并拥有,并在众多国联公司中拥有股份或处于控股地位。财政部下属的控股公司有淡马锡控股公司、政府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控股公司、国家发展部控股公司等。

3.国联公司。国联公司完全围绕经济目标经营与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国联公司是政府控股公司投资并拥有其部分股权的企业。国联公司的经营遍及各行各业,有力地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二、新加坡国有企血管理机制

1.对国有企业没有特殊的保护或优惠政策。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将国有企业置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强调国有企业必须市场化运作,并没有对国有企业提供特殊的保护或优惠政策。并且政府对国有企业有着明确的赢利要求,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够赢利或赢利能力下降,政府就会将国有企业进行变卖处理。这种做法使新加坡国有企业没有通常国有企业会体现出的惰性,充满竞争意识与活力。

2. 国有企业经营者市场选拔。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通常不是由政府选派、委任,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从国际市场寻找合适的人才来进行国有企业经营,并且薪酬也是与国际接轨。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国有企业会有髙素质的、具有积极性的管理者,另一方面避免了政府对企业管理者的干预,例如官商不分等现象。

3. 政企严格分开,又保持有效的监督。如上所述,新加坡国有企业模式中国有控股公司是主要部分。新加坡政府也是按照出资者的原则来管理国有控股公司,对其有明确的赢利要求,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也是根据利润指标来考核。然后国有控股公司再通过市场原则来管理参股企业。

三、从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探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改革方向

1.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新加坡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完备,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公司治理模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例如,淡马锡公司的唯—股东——新加坡财政部就是通过董事会来管理淡马锡公司,使淡马锡经营层具有经营自主权。而我国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存在着公司治理模式不完备、出资者定位不淸等问题。使我国国有企业承担了很多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造成政企不分等现象。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首先建立适应公司发展的治理模式,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从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在宝钢、神华、诚通、铁通等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开始了董事会试点制度。

2. 理顺产权关系,引入国有控股模式。国有企业运营的是国有资产,而目前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有两个主体:国资委与负责金融资产运营的汇金公司。

国资委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同时又是大型央企的出资人。其本身存在着定位不淸的问题,可以说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也给国资委本身带来了很大的争论。可喜的是,通过国资委授予诚通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有资产运营试点资格可以发现,国资委也在向出资人的身份回归:通过设立类似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国有控股公司来进行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国资委只是对国有控股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

管理金融资产的汇金公司所扮演的股东角色已经距离国有控股公司模式非常接近,因为汇金公司本身是依据公司法成立的投资公司,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并且汇金直接向其控股的银行派出董事,这些董事的薪酬来自汇金,并且在董事会中依据个人的专业能力进行投票,汇金并不以行政命令约束董事的投票。

由以上阐述可以发现,我国已经逐渐地在理淸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向出资人过渡,让国有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行运作。

3.放弃保护,实行政企分开。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各种特殊的保护或优惠,例如国家所采取的保护性限制措施和各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地方保护主义等。种种保护使我国国有企业无法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使企业经营管理层缺乏创新的动力;政企不分,使我国国有企业无法获得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缺乏应变主动性,背负了很多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第2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关键词:清洁能源 现状 调整 发展

2013年1月17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数在3天以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等城市污染严重。所受雾霾天气影响城市居民争相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PM 2.5指数居高不下。所谓PM 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 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较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但究其污染物来源,重要是燃煤的排放、机动车的排放、工业排放。从环境保护来分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是减缓或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天然气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增加其对煤炭,石油产品的替代,将对环境的改善有较大的作用。

一、天然气利用表观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环境效益

从燃烧清洁度讲,天然气造成的污染大体为石油的1/40,为煤炭的1/8000,从经济效益讲,按照相同热值计算,国际天然气价格仅为石油的80%左右;从用途讲,天然气用途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发电、工业和城市商业、民用等各个方面。

2.生态效应

通过天然气的替代使用,减少悬浮颗粒物排放量,增加空气清洁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缩小酸雨覆盖面积。于煤相比,天然气燃烧仅产生微量二氧化硫和少量氮氧化物,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要比煤排放二氧化硫量大约少90%,且天然气使用效率高。天然气的使用也将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取决于燃料中碳含量,天然气与其他矿物燃料相比,含碳少,含氢多。

二、我国天然气资源配置方式现状描述

1.天然气资源配置

在政策层面,天然气资源配置上应采取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一种配置方式。但长期以来,天然气资源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天然气勘探开发、输气管线建设到利用,从天然气产量到价格,无不受国家的计划调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列入国家计划。国家对天然气还是停留在指令性计划控制状态。

2.天然气资源配置的难点

天然气资源的配置还受运输条件和历史用户的限制。天然气作为一种气态商品,只能通过管道或LNG等方式进行运输,因此,只用天然气管输问题解决了,才谈的上天然气的利用,天然气市场体系方能形成。我国正在建立全国性管网,LNG产业也出于推广的起步阶段,因此,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的条件未成熟。

三、我国天然气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化肥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的1/3左右,为支持保护我国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对作为原料制合成氨生产尿素的天然气采取了十分优惠的价格政策,对此,天然气生产企业在经济效益上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由于国际化肥市场价格向好,许多以低价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化肥并未用于国内农业生产,而是出口到国外,相当于低价出口天然气,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尿素最大出口国之一,但另一方面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原油进口量却在快速的增长,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天然气价格不合理

天然气出厂价格偏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投资要面临巨大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工和市场风险。因此国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上游的投资回报率通常都较高。然而,尽管我国现行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中天然气是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定价,但之前的天然气价格调整未达到天然气的综合成本水平,也谈不上获得投资回报,致使我国天然气生产企业长期亏损,生产经营难度增大,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四、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应用改革努力

1.加快天然气进口数量

为满足未来天然气的需求,我国提出了天然气工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除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发现和开发大型气田外,还从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以及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的不足。除了已经开始正常输气的中亚天然气进口管道外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在加快进行,预计在2013年5月投入使用,该管线设计输气量在100~130亿立方米,中缅新管道还将直接惠及来自非洲与阿拉伯地区的油气资源。

2.合理布局天然气资源

针对近年来逐步突出的天然气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发改委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用户用气的特点,将天然气利用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在2012年10月31日的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中明确规定强调了对优先类的政策扶持和对限制类与禁止类的管控。对优先类用气项目,地方各级政府可在规划、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天然气利用项目有关技术和装备自主化,鼓励和支持汽车、船舶天然气加注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对限制类项目的核准和审批要从严把握,列入禁止类的利用项目不予安排气量。新版对部分用户的利用顺序级别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国家对部分产业的态度转变。

3.完善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

天然气价格是调控消费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发文称,天然气价改总体思路为以下几种,一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二是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考虑天然气市场资源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三是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调整。四是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几种思路各有利弊,但可以肯定新的定价机制一定会在近期制定颁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虽然不尽人意,但事实基础是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晚,发展快。和很多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相比,彼此的国情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在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快,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无论是从国家资源安全,或是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来讲,天然气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尽快解决和完善。科学的增加天然气开发途径,保护资源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地经济发展动力和持久力,从国内国外两个途径提高天然气供应量;利用价格和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天然气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天然气的绿色利用。通过国家不断推出的各种天然气利用改革制度,不难相信,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无论分布、结构、价格都会更合理化,更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魏顺安. 天然气化工工艺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徐文渊。蒋长安. 天然气利用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3]冯孝庭. 天然气—宝贵的财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李帆,周英彪等. 城市天然气工程.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股份制企业表现出了十足的优势,目前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的工作,不过全面改革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国有股份一头大;国有资产存在着流失的现象,缺乏监管部门的制约;内部法人结构不合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无法充分发挥职能。改革带来的应该是正向的作用,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1.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1股份制改造面增大

目前,我国多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全国范围来看,3000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中,就有1500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改造面达到50%,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有经济的中流砥柱。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是简单地让出国有产权,而重点在于通过重组上市增大总量,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企业实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国有中小型企业股份制改造面已达到90%,实现了利润的极速增长。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造面的不断扩大,国家整体经济效益持续回升,总体实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1.2股份制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推行股份制改革,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形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净资产作价入股,投入或出售给股份制企业取得分红和股利,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同时,股份制企业的“同股同权,利益共享,风险均沾”的分配原则,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推行股份制改革,理顺了企业和国家的利润分配关系,有利于企业提高积累能力。股份制企业实行的利润按分配程序先缴所得税,再提公积金、公益金,最后分红。企业实现的利润多了,国家收缴的所得税随之增长,企业的积累也就增多,这样就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股权结构不平衡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走上了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探索之路。但由于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制,目前多数大型国有企业还是由国家独资或是国家控股,无论是股份有限性质还是有限责任性质,国有股占据企业总股本的比率最高,而且不得流通,很多改革后的企业仍旧是以国家股和法人股作为主体,个人股权比重很低,许多公司虽然名为股份公司,却往往只有国家这一个股东,严格来说就是国有独资公司;还有些改制后上市的公司拥有很多流动股东,不过所占比例很小,仍是国有股东占据高比例,公司内部根本无法对国有股东的行为进行监管,从而影响了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调查,在国有股份制企业当中,国有股通常占比高达80%以上,普通员工股只占10%左右,这是当前国有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2.2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国有资产流失指的是:运用多种手段将国有资产、国有产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有效益转变为非国有资产、非国有产权和非国有收益,或是以国有资产流失、被销毁的形式造成流失。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在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调整或资产出让等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具体来说,造成资产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个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非法侵占国有资产;第二,资产管理者低估资产价值。这些人为因素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形式,还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监管。

2.3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规定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应成立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会,三者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组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当中多数采用的是经理负责制,董事会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日常活动进行经营管理,为了保证经理人的行为符合股东们的需求和标准,不触及股东利益,首先要靠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有效制约,其次应该利用激励措施调动经理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西方股份公司常对经理人进行年薪制鼓励或为其分配股票期权,让经理人和股东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有助于提高经理人的工作热情以及获得股东们的认可。但是对比我国的多数股份制企业就会看出,我国很多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管理人员还是原企业的领导班子,采用的管理方法也同过去一样,所谓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只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起不到监督、决策、制衡的效果;甚至还有某些股份制企业根本没有设立董事会、股东会或是监事会,内部管理一片混乱,遇到问题难以解决。

3.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点方向

3.1优化股权结构

3.1.1有计划地逐渐降低国有股权占比

针对很多国有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权比重过大的现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缓解,企业要想将国有股权为主体的股权结构转化为法人持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可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作为企业的出资主体,尤其是类似外资这种机构投资者,这对企业的股权结构调节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我国汽车行业的巨头与日本、美国汽车企业并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外资并购国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赢利的活动,对于国企来说迎来了良好利用外资条件的机会,而且,跨国企业还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些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弊端问题有着正向的改善作用,也有助于培?B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人才,进而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1.2适度限制大股东的权力

前文提到在国有股份制企业当中,国有股通常占比高达80%以上,普通员工股只占10%左右,这种股权结构很难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制衡环境,大股东在企业活动的决策上起着主要作用,而小股东无力表达个人意见。对此国有企业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常用的一些方法来解决,例如实现股权的全流通,股权全流通不会对市场产生增量的影响,还可以给政府留有足够的时间逐步解决前期遗留的非流通股存量问题,而且实现股权全流通之后,发行价格则由市场决定,以投资者认可为准,由于国有股东和普通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的价格处在公平线上,随着发行价格的不断调整,可大大增加公众股份的持股比例,从而改善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

3.2设立管理部门防止资产流失

要想根本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就需要健全的体制作为基础保证。首先,应该建立特定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资产管理的权力,对企业的资产活动进行监督,但该组织并不具有政治性,而是经济型的,目的在于对国有资产进行保护,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对于数量巨大的国有资产要进行分类管理,因为某些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的经营目标不仅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资产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全局发展,用以满足宏观调控的需求,因此,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责任重大,在管理方式上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

其次,还应该建立国有资产的运营部门,由于国有资产范围广泛,仅依靠资产管理部门发挥职能是远远不够的,国有资产运营部门的存在能够对国有资产的收益、经营者的选择以及重大项目的决策等行为行使出资者的权力,承担了减少国有资产改革成本、降低资产风险的责任,并且还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说其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核心。

3.3整治企业内部法人结构

第4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国企改革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随着国企规模越来越大,国有资本越来越雄厚,中国社会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巨额国有资本的使用都产生了新的认识,社会分歧也越来越大,质疑“国企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国企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推进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它们现在只是表面上分开了,实际没分开。

现在按民众的反映来看,在国企改革、反腐败、分配不公、房地产、土地制度等排列中,国企改革被排在第一位,并说“国企不改,整个改革就不能推进”,这显然是夸大了。我们要看到,现在国资国企的体制跟上世纪80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中小型国企早都已经改制成民企了,大部分大型国有企业都上市了。

国企改革实际上涉及的是整个国有资本体制如何设计的问题,就国企改革谈国企改革,不太会有出路。现在主要分歧并不是国企国资改革的重要性,而是国资国企的改革方向和途径。

我认为,现在可行的方向,而且需要大力去做的,就是重启这些年停滞的政企、政资的分开。政府跟企业不分开,政府跟资产不分开,国企改革就不可能推进,国资管理体制也没法完善。一些人认为,国资国企改革就是国企从所有的竞争性行业退出,就是私有化。我看唱这种高调的人是自以为是,并不负责任。

有人说,国有企业垄断,石油行业是竞争性的行业,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

目前,关于国有企业垄断问题的焦点则在市场准入方面,批评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阻碍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这方面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国有企业的情况不一,应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才有实际意义。进口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有利于稳定原油进口价格、稳定原油供给。如果打破两家垄断,让更多的企业拥有进口权后能够降低原油价格且保证原油进口稳定,这当然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也不排除打破两家垄断后,出现原油价格在波动中上涨且进口又不稳定的问题。

那么,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把中石油等大企业拆成小企业吗?我们知道,世界上石油公司都是大型企业,比如美孚、BP。

如果国资从石油领域退出来,让外资、还是让私人家族接盘?出了这么多靠矿产资源发财的煤老板已经很不公平了,还非要再出一批更大的油老板?私人家族控制怎么保证不出现?中国现在搞不了私人家族来垄断国民经济的企业,俄罗斯搞了,最后还要退回来,因为老百姓不干了。

第5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现在国企经济形势向好。先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看,6月份以来,主要指标呈现回暖迹象。上半年交通、化工、电子和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而曾经严重亏损的煤炭、钢铁行业开始扭亏为盈。

反腐败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扫除障碍,而数十家央企负责人调整,也为改革提供组织上的准备。同时,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其流动性、流转性为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条件。

最近在吉林调研时指出:“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调研中,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

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重点和标准,似乎都出来了。

文件出台自然要考虑做好工作,化解矛盾。根据对目前难点问题的观察和梳理,不难发现很多改革措施与部门利益调整有关。为什么需要改革顶层设计?第一,市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利益多元化的过程,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防止社会失序和矛盾激化,需要一个健全的治理体系,这实际上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化。第二,当前经济社会领域暴露出许多问题,要奔着问题去,现在有些问题没有见底,局面常有变化。第三,因为改革涉及到不同层面的各类矛盾,实质是权利和资源的调整与重新配置,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次资源的重新洗牌。

利益关系本身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就需要将相关的难点问题置于同一个框架之中。只有进行改革顶层设计,才可能形成可行、可操作、有效的改革方案。这既是改革顶层设计的困难所在,也恰是其魅力所在。所以,顶层设计,需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收放自如,相互协同,蹄疾步稳,有序发展。因此 ,改革大幕一旦拉开就不能回头,锅盖揭开了,如果夹生饭,吃了会不舒服,不如多焖一会儿。好饭不怕晚, 所以反复斟酌后再择机出台也不晚。

实际上,虽然顶层方案目前还没有出台,但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已有22个省、区、市国企改革方案出台,这些方案也透露出了国企改革的一些信号。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是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实现混合所有制的重要路径之一。在22个省、区、市的改革中,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均占据了大幅篇幅,有些省份还提出具体的上市计划。

第6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济升级版,开启中国改革之新纪元。

一、国企改革之历史延革

从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伊始,受启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的经验,政府对国企放权让利,实施承包经营,激发企业活力,其中一典型代表是石家庄胜利造纸厂的承包责任制改革。1984年,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并推出改革“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并以此为开端,国企承包改革如火如荼全国展开。承包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企厂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承包制的基础在于以合同契约形式将国企委托个人经营,产权层面改革并未涉及,厂长短期意识明显。同时,由于国企管理人和承包厂长均与国企产权无涉,企业经营权尺度无科学界定标准,随意性强,放之过宽者可能造成厂长们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控之过紧者可能造成厂长们处处掣肘、无法施展,实际操作中忽松忽紧的政策取向更使厂长们无所适存。

九十年代,政府对国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明晰国有企业新的市场定位,推动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国企直接融入市场,在竞争中开始承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国企竞争中迅速发展,有的国企却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融入市场、承受压力是那一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特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推行大面积国企股份制改造,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阶段的改革第一次触及到了国企的产权层面,改单一所有权为混合所有权,国企管理者们通过购买和绩效赠与等多种方式拥有了国企的股份,大量国企成功上市,外国及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企,大型特大型国企集团大量出现,国企改革有了实质性的的变化和效果。

二、现阶段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以央企为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形成了资源性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垄断局面。表现为政府垄断权利,国企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国企控制范围,只能边缘化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由于垄断排斥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国企高成本、低服务依然可以生存,而民营和个体小微企业却因受到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国企们的强烈打压,几乎没有生存与成长的空间。同时,国有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创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造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严重不足,国企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运用市场机制,才能打开国企改革的新局面,因此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国企巨无霸们拆分,一个大的变成为几个小的,改变大一统局面,形成多个新的经营主体,投入市场竞争,引发新制度红利,进行市场化运作。铁道部改制为国有铁路公司,进行适当拆分,并按市场化法则进行运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可见今后垄断企业的适度拆分将是一个必然方向。

推进外资、民营资本参股实施产权多元化发展,改变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外资、民资进入国企,有了发言权和管理权,改变国企独资控股的局面,增加国企之经营活力。

改革国家监管国企的模式和方法,国企改革重在去行政化、放权和市场化运作。但这并不意为放任不管,国有企业关系国家命脉,科学监管、适度监管才是王者之道。充分吸收国外国企改革先进经验,大胆实施拿来主义,量体裁衣、为我所用,不失为一个又好又快的方法。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淡马锡”)就是世界著名的国企改革成功的代表。淡马锡是新加坡最大的全资国有控股公司,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新加坡政府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关联企业。截至2005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市值已经高达1030亿新元,年平均股东回报率达到18%,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淡马锡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依靠产权纽带管理国有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国有资本。淡马锡在市场上以独立法人面目出现,拥有充分的自,完全按市场方式经营,在政府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其所有权。政府通过向淡马锡委派董事控制人事权,通过审阅淡马锡财务报告、讨论公司经营绩效和投资计划等,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并通过直接投资、管理投资以及割让投资等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淡马锡不直接介入相关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而是通过加强董事会建设来实现对相关企业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相关企业同样享有充分的经营自,完全按照商业原则运作,淡马锡公司治理制度保证了国企监督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可见,所谓淡马锡模式,其根本在于产权化、市场化和独立性。产权化就是最大限度追求盈利和股东产权利益,回归到企业成立和发展的原始属性。市场化就是充分尊重市场经济法则,市场中所有的企业,均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展开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国家不会给国企多于其它企业的特殊照顾。独立性就是国家从不干预其控股公司的日常经营,母子公司权限划分,实行“积极股东”的管理手法,即“通过影响属下公司的战略方向来行使股东权利,但不具体插手其日常商业运作”。因此,国家与其下属公司的关系同它们与其他的机构投资者的关系根本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商业利益关系。可见,淡马锡模式确有其科学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第7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我们应敢于承认,这种现状更多是由体制弊端阻碍企业健康发展所致。需要不断强调和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国企改革力度不大,是贵州企业实力欠缺与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因素。据2012年贵州省改革工作会议作出的判断,“目前,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严重滞后,改革总体上还不到位。”从现实情况看,要走出“国企改革严重滞后”困境,贵州还需要拿出更大魄力与更强使命感。

贵州国企改革同样面临着外界讨论热烈的许多问题,比如企业发展体制如何更合理,国企经营管理如何更完善、效率如何更高等。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命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企改革已曲折进行近30年,取得不小成效。但总体上,“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预设目标还未达到。

不可否认,我国国企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缺乏符合效率原则的最佳经营方式,低成本获得资源但实际回报率较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企传统治理模式,政企不分痼疾难除,监督机制孱弱乏力,少数高管腐败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

不仅如此,在“有进有退”问题上,存在国企扩张趋势越来越强而合理退出迹象微弱现象,国有经济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从而释放更广阔市场空间的“战略性调整”思路未得到很好落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的发展重点应该在公共事务领域并致力于公共产品的提供,但就目下看,几乎所有竞争性行业都有国企身影,实在难逃“与民争利”的嫌疑。

而今,国有经济对电力电网、石油石化等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九大领域保持“较强控制力”。从贵州16家国有百亿企业的产业分布里,也能看出其中端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课题研究称,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有经济“产业清单”过多,有些完全可以放开竞争。因此,打破人为设置的产业障碍,尊重市场竞争规则,构建公平发展环境,也是国企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

使国有经济部门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从宏观层面讲,是限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慎用带有偏向性的产业和行政手段;从企业治理层面看,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治理结构规范化是国企改革主要方向,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董事会成员的市场经验必须足够丰富、对企业关键战略的决策必须足够理性。

第8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主席7月调研时明确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三条硬标准:即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这可能是央企整合下一步推进的重点方向。

央企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深水区”,虽然顶层设计方案会给央企改革以最终蓝图,但在方案公布之前,政策方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企一策”的改革思路也为选股提升了难度。交运、机械、煤炭、建筑、建材、有色、石化、汽车和通信等行业或将主要受益。

另外,第一批央企改革试点仍然是最具有市场共识的方向,也是改革落地确定性最高的方向,其中国资管理体制和混改的试点值得持续关注。

建材:中建材系有望继续领跑

对于中建材系,未来我们认为重心在央企整合和资产注入两个方面:资产注入方向我们继续推荐中国巨石(600176)及北新建材(000786)、方兴科技(600552)、洛阳玻璃(600876);央企整合方面,中国建材及中材集团具备合并的可能(提高行业集中度、解决过剩产能),并考虑到中材集团水泥业务的同业竞争解决的整合承诺,主要受益标的为天山股份(000877)、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

石化:推荐中国石化与上海石化

央企合并主题下,我们推荐中国石化(600028)和上海石化(600688)。我们认为,无论是中石化中石油合并预期,还是中石化中海油合并预期,中国石化都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上海石化作为中石化控股下唯一市值500-1000亿的炼油企业,针对国内油气资产体量大的特征,更适合资本运作。另外上海石化作为低油价下炼化行业反转的最为受益的标的,业绩反转和超预期的确定性最强。

机械:重点推荐中国重工

央企合并主题下,重点推荐中国重工(601989)。首先,船舶央企处于民船业绩见底与军船景气度持续提升的共振阶段,基本面最坏的时期即将过去,未来业绩弹性大。其次,南北船集团领导上半年对调,尽管上市公司层面否认合并预期,但是我们认为未来依然存在集团合并的可能性。最后,我们认为从资本运作层面来讲,2015年北船集团的资本运作更值得期待。

煤炭:中煤能源有望受益

从国企改革角度,煤企中大部分都是国企,而且运营效率较低,在目前行业经营困局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煤企参与国企改革积极性较高,下半年国企改革将是煤炭板块最大的投资热点。中煤能源(601898)国企改革的逻辑在于预期和中国神华(601088)合并,由于提高行业集中度是煤炭行业脱困的必经之路,再加上央企里只有神华、中煤两家煤炭企业,我们认为合并概率较大,由于中煤运营效率低于神华、估值也低于神华,合并将明显提升中煤盈利能力以及估值。

建筑:重点推荐葛洲坝

国有建筑企业整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从解决同业竞争,提升海外经营能力逻辑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三大整合方面:1、铁路施工领域,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双方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相互压价现象,整合可解决恶性竞争;2、水利水电建设领域,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国内大型水利工程市场有限,双方合作可争取海外大型工程;3、上海本地基建,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省属建筑施工资产,整合可避免同业竞争。由于是否进行整合及其时间点存在较大不确定,因此在建筑版块我们建议将“国企整合”作为阶段性主题,其中重点推荐葛洲坝(600068):母公司能建集团整体上市稳步推进,子公司混合所有者改革显成效;隧道股份(600820):上海国企改革有望推动集团整体上市,地下管廊投资兴修为地下业务扩张带来契机),受益公司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

有色:中色股份将获利好

国企合并的加速,将利好有色金属行业。首先有利于加快去杠杆和产能出清,其次是加强国内企业海外资源获取和定价能力,最后是减少海外拿项目订单的恶性竞争。重点推荐中色股份(000758)。1)中色股份和中国中冶海外订单较为类似,都是集中在海外矿山、冶炼项目的建设和服务,整合有利于降低恶性竞争。2)中色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有色矿业(HK:1258)主业为资源,2014年净利润11亿港币,市值仅为63亿港币,存在退市后注入中色股份的预期,将有效增厚中色股份的业绩。3)中色受益于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建设订单未来3年增速极高。

汽车:关注小市值龙头风神股份

央企改革之汽车行业,首推确定性小市值轮胎行业龙头风神股份(600469)。推荐逻辑:1、估值足够安全,公司有着20倍以下PE,2倍以下PB。2、确定性强,公司公告在2017年12月21日前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公司隶属于中国化工集团,大股东收购了全球第五大轮胎倍耐力轮胎(法拉利、奥迪、沃尔沃、宝马等供应商)。3、升值空间大,倍耐力2014年销售收入79亿美元,本次拟收购总金额71亿欧元,按照最低预期的卡客车商用车轮胎估值占25%,也有近100亿元的市值需要注入上市公司,对应公司目前市值60亿,也有2倍以上增值空间。

第9篇: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国企改革逐步推进,央企合并是关注重点

我们在6月底的下半年策略展望中,将国企改革做为重点推荐主题并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具体请见《2016下半年A股市场展望:脱“虚”向“实”》)。市场对于改革节奏和效果的偏悲观预期与今年5月以来政府对国企改革方面的重视程度形成较为鲜明偏差,在催化剂作用下(如不久前的钢铁行业的重要重组与兼并和近期主席与总理再次对国企改革做出批示等),我们预计市场对国企改革的关注度将提升。

下半年或迎来央企合并步伐再次提速。前期公布的钢铁行业内重要公司的重组公告近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相关标的也有阶段性表现。据此前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态2016年兼并重组的力度将不低于2015年,按此规划今年可能至少要进行10户以上的央企合并,这意味着下半年央企合并步伐可能会再次加快。

谁可能是下一对合并的央企?

我们在去年4月份的时候对国资委旗下的112家央企的改革方向和进行过一次比较详细的梳理(详见《国企改革系列6:央企改革重组梳理》),一年多的时间里央企家数已经减小到106家,在改革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新的进展。

5对央企集团上半年已经公告战略重组或托管方式,这些央企今年合并可能性较大。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今年除了钢铁行业的主要兼并重组之外,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港中旅与中国国旅等在上半年也公告筹划战略重组,国资委近期公布中国国旅正式并入港中旅。另外中国诚通在上半年托管了债务困境中的中国铁物,同样存在合并重组的可能(见表1)。

除此之外,我们建议从两条脉络梳理合并可能性较大的央企:

一是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重叠的领域。从近期的动作来看在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推动下产能过剩领域(煤炭、钢铁、建材、有色)是央企合并的重点,主要目的是加大去产能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除以上领域外还可以重点关注军工、船舶行业央企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