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民环保意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民环保意识现状

第1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国向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困扰,尤其是2013的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更引起了公民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但我国公民环境意识普遍不高,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思势在必行。

一、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1、我国污染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尤其是一些污染正迅速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1)大气污染:在我国,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2000万吨,我国三分之二的工厂需要燃煤这些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也加速了大气的污染,尤其是近年来蔓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更是凸显了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程度。

(2)水污染:据统计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6.4%。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中,11个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62%的断面达不到三类水质,我国有90%的湖泊、城市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村3.6亿人饮用不合格的水。

2、污染原因

(1)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大量搬迁到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引进这些企业。

(2)一些企业为了取得利益最大化,不正常运行环境保护设施,偷排漏排废水废气,把环保设施当作检查应付的摆设。

(3)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我国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使用量的2.5倍,废弃物的随意处置,垃圾的乱存乱放,机动车的增加致使大量尾气排放造成污染。

(4)赋予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仍需加强,对污染环境的个人和企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

二、现阶段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虽说近年来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及各方面的影响,公民对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十分模糊,根据本人在环境保护工作期间的调查,许多人认为环境保护只局限于街道垃圾、更有人认为环境保护局的权限仅仅是管理街道卫生及清理垃圾,仅有少数公民对环境污染的概念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公民对环境概念有一个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参与保护环境,才能正确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要知道,环境概念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做到参与保护环境呢?例如某地有一项目要开工建设,本来该项目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很少,甚至无污染,而有的公民对环境知识了解有限,在受到一些错误舆论的影响下,更是在网上甚至社会上谣传该项目污染严重,引起社会恐慌,甚至抵制该项目的建设,所以要让公众正确了解环境概念

三、怎样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1、政府设立环境课堂。我们都知道火警电话119、报警电话110,可是知道污染环境投诉电话12369的又有多少?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教育,遇到坏人了打110,遇到火灾打119,可见教育对公众的重要性,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教育也要从学校教育抓起,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的社会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就是为环境保护之后的发展考虑,就是为环境的未来考虑。中国接受教育最多的地方是学校,搞好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小学到大学设立环境课堂,让公众从小就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公众在小学就了解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环境,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放射性等等一系列知识,只有在学生时代对环境有了了解,才能更理性的去做好环境保护,做好监督,做好参与。如开展以小队、班级、全校等为单位的捡垃圾、环境宣传等活动等;在高中阶段,可以让学生开展调查走访活动,了解周围的环境现状,并让家人、朋友、同学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大学校园中,可以让大学生参与主题会、情景剧、研究性课题等出发,让学生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认真策划和组织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并以身作则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总之,通过加强学校的保护教育工作,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让青少年学生将环境理念和意识弘扬开来,促进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政府加强舆论宣传。

公民生活在社会中,结合日常生活加强环保宣传,对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非常有用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就导致了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跟不上时展的需求,从而也就注定了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这方面的概念,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是不相适应的,我们要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自己主动的自觉地参加到这一利人利己的行列当中来。将环保理念也渗透到生活中来,让公民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公民的环保意识才会得到积极地提高。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充分抓住媒体这一宣传阵地,让媒体正确合理引导公众去认识环境,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要加强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主要媒介的环境教育宣传,清晰系统地向公民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森林等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害关系阐明清楚,并将当前的环境现状分析开来,唤起公民提高环保意识的决心,让公民切实感受到环保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结合日常生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展开环保教育,促进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例如,可以通过在居委会(村委会)搞讲座宣传、印发册子宣传、播放视频电影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等,去做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娱乐问答节目,让公众在快乐中了解认识环境。让公民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让公众从小事做起,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提高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提高环境意识

公民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既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就是把人的切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通过使人们获得更大的环境权益来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关注和行动。2015年的新环保法赋予了环保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更多的权利,要大力宣传新环境保护法让公民懂得如何去维护自身利益。

三、总结

党的十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绿色消费的理念,唤醒与提高公民的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把绿色理念深入到生活之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公民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总体目标之中。这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际上对于中国人综合素质的整体认知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统一性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居民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超过半数居民表示对目前的自然环境不满意,不少居民认为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有少数居民对自然环境还较为满意。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居民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也认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二)居民环保意识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也认为环保很重要。对于一些简单的环保行为,如随手关灯等也亲身实践。由此可见,居民已初具环保意识,同时我们也发现居民的环保行为只是停留在较低水平,居民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居民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及参与度

部分居民表示经常关注环保事业,如地方举办的环保活动、环保新动态等等。同时也发现居民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虽高,但是参与度不如关注度高,绝大部分居民表示如果时间允许,会考虑参与,如果需要资金,则很多居民表示不会参加。由此可见,居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统一性不高,行为滞后于意识。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居民环保意识普遍有所提高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随着媒体及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有所提高,如节约用水、一纸多用等环保意识已深入人心。不难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环保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就越清醒,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高,其环保意识就越强。但是这种环保意识还是处于一种薄弱阶段,当触及自身利益或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进行环境保护时,居民们往往舍公益而保自身利益。

(二)环保行为缺乏主动性

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对环保问题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缺乏合理引导的理念和浓厚的宣传氛围,有相当部分居民仅有意识而不愿采取实际行动,存在“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在环境保护方面,主动、自发的公众参与数量少,大多数公众参与行为都是在政府的引导、组织甚至要求下进行的。这种参与现状使得公众在环境意识方面存在显著的“政府依赖”心理,即认为绝大部分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是政府的责任,个人的作用是非常渺小的,这就会极大地弱化公民个人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缺乏承担环保责任、履行环保义务的热情和积极性。环保作为一种观念,仅停留在浅层的理论教育模式,环保行为缺乏主动性。

(三)环保行为滞后的原因

1.浅层环境意识导致低水平环保行为

环保知识是环境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的必要前提,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导致公众对环境破坏行为视而不见,或无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目前居民环境意识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虽然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不太愿意为环保付出太多的经济及时间成本,而更多地希望他人尤其是政府和企业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市民的环保焦点停留在对自己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或危害的身边问题上,如绿色食品、沙尘暴、水污染等,而且缺乏一定相关知识,环保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与环保意识配套的程度。

2.参与环保事业的途径狭窄

目前公众参与基本上还停留在参与一些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环境污染发生后的投诉或举报,属被动参与和事后参与,对公众在环境保护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缺乏认知,忽视了公民应当享有的环境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这就容易导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不足、范围狭窄,而在有限的参与方式之内,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明晰的程序规定,公众参与也很难收到实效,无法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3.居民对经济与环境问题不够关注

在与当地居民交流以及分析调研数据之后,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对环境关注度不够。在实地走访交谈中感受到居民对污染问题漠视。有些表示以经济利益为先,把环境整治的工作全部推于政府部门。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人,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居民的责任,不应忽视自身作用。

三、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与行为统一性的建议

(一)重视环保教育,提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推进终身教育

居民纷纷表示在学校和家庭推行环保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因此,提倡学习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授环保知识,深化环保意识,而家庭教育则是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理念。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通过孩子把环保理念带进家庭,让孩子的环保行为影响父母,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环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应充分调动各类环保主体共同参与环保宣教工作,推进终身教育。

(二)发挥媒体、舆论的积极作用,利用新型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环保理念

通过大众媒体资源开展广泛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重视、热爱环保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得社会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和参与环保活动。网络、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运用于环保理念、环保行为的宣传,扩大了影响范围,增大了宣传力度,使“环保”深入人心,致力于打造全民皆环保的社会风尚。

(三)鼓励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扩大环保影响力

民间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组织形式,因此,政府应大力培育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它们开展各种环保公益活动,有效行使其对各类社会主体的广泛监督作用,并与之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民间环保组织亦可与学校、社区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把环保之风吹入学生和居民之中,最大程度地动员各界人士参与环保,扩大环保影响力。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相应政策、法规,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

在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表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但从侧面反映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政府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如加大对环境污染产品像塑料袋等的税收,提高塑料袋的价格,取消免费提供塑料袋,提倡使用环保袋,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再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明确环境责任。

第3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一、文化背景

1.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文化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我们很难对文化下一个定义。早在1952年,克鲁勃和克拉克洪(Kroeber and Kluckhohn)查阅了众多人类学文献,收集到了164个对文化的定义。马赛拉(Marsella)对文化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文化就是为了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生存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以及保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通过后天习得的共同行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和认识论等)。

跨文化的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

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的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由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总之,文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2.文化的特征。

一般来说,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

其一,文化的继承性。文化是特定的时空中的人群从自己的过去和传统中继承得来的。特定人群的历史和记忆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性。

其二,文化的习得性。文化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习俗、政治宣传、大众传播等,这些都是文化习得的有效途径。必须看到,文化习得不仅在特定文化内部纵向展开,而且在不同文化之间横向发生。

其三,文化的功能性。文化是特定人群设计来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的。文化的功能性因为不同文化面临不同的问题,必然引发文化的相对性。与此同时,不同的文化面对越来越多的相同问题。因此,与文化的习得性一样,文化的功能性既有可能引发文化的相对性,又有可能引发文化的普遍性。

其四,文化的人性。文化是人类心智的产物,由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具有普遍的人的基本属性(不同种族的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具有天然的共性和相通性,基于共同人性的文化之间的确存在许多普遍性元素。

二、中外环保意识的差异之分析

1.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相应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已走完了这样一个经济飞跃的阶段,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处于平稳的发展态势,无需大量消耗能源就可保持经济增长,其环保制度、系统及措施都已比较完善,形成了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局势。

因而,经济发展的程度给我国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不能滞缓经济的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国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如下:其一,文化素质、环保意识比较低,环保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每个人都期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却对于如何参与到环境中来束手无策,把希望过多地寄托于政府身上。其二,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倾向于依赖于国家的管理,致使很多环境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其三,公众的主要参与形式基于政府的倡导,环保积极性源于政府的倡导,环境保护在我国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众多的环境保护机构形同虚设。近些年来,所谓环保活动均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响,行动弱,而与此同时,国外民众,特别是发达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基于经济的发展的程度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发达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环保意识的程度需要我国努力地追赶,环保于发达国家的民众是思维的一种内化,已是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何时能将环保意识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思想里,落实到生活中,这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3.法律规范程度的差异。

我国环保法律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受限,阻碍重重,环境保护的教育也相对落后,公民的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顺产是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最大阻力。法律保障的缺失导致弱化的公众的环保意识更难付诸行动。

发达国家的环保法律历经多年的完善与成长历程,完善及落实程度是我国现今状况无法企及的,在我们看来,有些国家的环保法律制定得有些苛刻和残忍。如在新加坡,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会受到鞭刑的惩罚。英国、美国设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美国的环境教育法的颁布时间分别为1970年和1990年。韩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环境权:“国家负有促进环境对策的义务。”日本环境法汇总有一个私人污染防治协议,协议规定较法律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行为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另外,日本法律明文规定,污染造成的人身伤害,可以直接由政府负责补偿。

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腾飞阶段,过分重视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整体生活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差距还很大,这是制约公众环保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国民认识水平较低,并不能认识到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保持公共卫生等生活细节的重要性。公众的环保意识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三是法律不健全,制度缺失,没有形成对公众环境保护有效的约束力。参与机制不健全,众多民众参与渠道受限,是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受限的原因。

三、提高我国民众环保意识的策略探析

1.完善立法。

制定专门的实施条例,使公众参与具体化,尤其是要完善有关公众参与决策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的途径将参与决策上升为公众参与的核心,并且赋予公众在参与权,受侵害后诉诸司法的权利,并实行环境公益诉诸。所谓环境公益诉诸,是指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制止环境破坏行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机关提讼。这项权利的赋予将大大提升民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并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2.提高民众众的参与意识。

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包括提高公众的集体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民众的环保意识的教育。

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有利于环境教育与发展的落实。

合理设计公众环保教育策略,包括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非正规包括各种传媒的社会团体、组织的宣传和教育,包括各种讲座及竞赛等各种形式,还包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环境伦理的相互影响,既要有力实行正规教育,又要大力鼓励非正规教育的进行。

3.建立和健全环境信息知情机制,通过立法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方式和范围。。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以公民的知情权为基础的。保证公民的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政府必须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包括公布重大环境决策、环境状况、有关建设项目的信息等。环保部门应该进一步拓展环境信息将公开的内容和深度,使得住在小城市乃至乡镇的居民也能获得最新的油价的环境信息。环境保护部门还应实行政务公开的制度,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内容,增加工作透明度,落实群众的环保知情权,实现群众对环保行政执法部门的民主监督。

4.积极发展环保团体,充分发挥环保团体组织和公众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社会环保团体也是民众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民众组织的环保团体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众参与到环保中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之一。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参与的社会团体在国家的环保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民众组织的环保团体还处于萌芽阶段,规模较小,能力有限,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这些团体,在资金上、政策上予以帮助和鼓励,与国家的环保部门共同发挥作用,使我国的环保事业更进一步,达到共同的保护环境的目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跨文化视角[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吴上进.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

[3]王蕴波.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第4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协调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全民应该树立这种意识,是一种人们对现实中自然的真实心理反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一性,为环保积极献力。处理好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目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来自环境破坏的压力。而我国目前,平均资源的不充足,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态链的脆弱,因而保护环境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善自然资源,满足生存需要,使人类技术水平的进步和自然发展相互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意识

据调查显示,一些在外面会随处丢垃圾,但是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正确扔掉自己的日常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吸烟者在家时候会尽量控制烟瘾,并且调节自己吸烟的频率,但是在外面的公共场合,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还是毫无顾虑地抽烟。保护环境,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躬身亲行,面对其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也要敢于维权,纠正对方的过失,或者引以为戒。我们更要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用良好的姿态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完善宣传环境保护意识。从孩子抓起,大人做出表率,扩大教育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在校的幼儿园和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养成,家长的榜样力量的建立。在各个学校,建立广泛的社会互动,激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扩大社会环境保护的影响力。同时,加快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科技环保人才,坚持立人为本。为了增强宣传范围,我们仍需要编写有关教材,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公信影响力,积极倡导环保行为。同样,生活中采用节俭绿色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珍惜资源。

落实环境保护意识的评价。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反映。而有效合适的评价制度可以更好的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衡量。目前,我国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有关评价是主观的,一些单凭印象的、模糊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并不能形成一个合适的机制。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加强调研,分析其中蕴含的规律,落实完善的评价标准。

有效做好环保激励。有激励才有动力,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公民的日常行为的自我管理,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目前薄弱的现状。积极践行市民平时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规范合理的奖励制度,表扬善行善举,树立榜样力量。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说服人、教育人、给人以启示。表彰奖励环保事迹突出的市民,宣传先进事迹,促使有更多的“善人善举”行为产生。同样,对于那些检举不良行为,适度奖励举报和监督不当行为的民众,进一步扩大公民的环保意识,给予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者震慑和约束。

扩大社会参与。针对目前社会参与意识的薄弱,很多人只是把环保当作政府的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我们应该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公民应尽的责任。为此,借鉴西方国家,积极发展民间团体和环保组织,让社会公益组织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中间力量,壮大环保的中坚实力,扩展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平台。

健全破坏环境行为约束措施。目前大众的自律能力还很差,因此要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完善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水平,自己约束和他人约束相结合实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法律和舆论方式,进一步规范我们的日常环境保护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促进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

环境保护效益的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体现在方方面面。一部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其他相关部门就会以此为契机,是该区域的所有民众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当然,物质资料是我们首先考虑到的,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增加,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抓住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从而更好提高经济持续加快发展水平。

第5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 诗意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渗透 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之浅见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在中小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教学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6-20

[3] 甄月玲.小学科学课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J].陕西教育,2007(3):35.

[4] 任文章.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环保教育意识的影响[J].教育革新,2009(8):20.

[5] 杨凤霄.把环保教育渗透于生物教学中[J].现在阅读,2011(9):111.

[6] 梁毅.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J].教育科学,2011(10):57.

[7] 薛菊香,吴江洲.论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9):232.

[8] 闵艳林,龙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保教育问题浅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6):76-77.

[9] 张勇.物理课堂中的环境保护教育[J].学科大众・科学教育,2011(12):8.

第6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一、建立忧患意识

古人曾说:居安思危。因此,普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已势在必行。让学生从生活深层次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很多领域已在发生恶变。因而,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源头上去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1.科学的认识环境问题。我国虽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水资源占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湖或江中而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产水体的富营养化,每年夏季蓝藻疯长,湖水发绿发臭,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可利用量。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们不合理的行为造成。

2.培养学生的环保品德。环境保护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地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更要在平时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方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在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教育,主要是侧重在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上的培养。

二、培养绿色意识

环境是公众的环境,环境保护理应是公众的共同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环保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环保教育主题片案形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如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广播、画廊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适时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试问、演讲、绘画、手抄报、废品回收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1.日常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因素赋予其生活教育实践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环保现状、问环保知识、集环保信息等途径,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课堂教学是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环保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环保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时间上有保证,才能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社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附近河流进行小样分析、对学校周围大气层、噪音污染的调查,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三、树立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过环境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环保技能的传授。通过各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强化环保意识的作用。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创建文明卫生街道、居委、新村、小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公益性活动。如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栏、清理花坛草坪等,共青团员还向市民印发环保倡议书。

3.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刮。自觉保护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通过进行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办理板报,环保专题论文比赛,成立以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关系为内容的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宣传环保知识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第7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初中的地理教材提供了大量和环境有关的知识

如人口问题、气候问题、土地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森林资源的环保和利用现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更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融入环境道德教育,使地理这一学科成为“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和相关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做环境的有心人,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以身作则,并作好宣传工作

二、认真钻研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以课本为主要依据还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而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为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法律法规教育

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破坏环境不仅仅只是道德问题了,环境保护已写进了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法》、《水资源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环保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在提及此事时,我会这样反问学生:如果你家正在装修新房,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你家的自留地里正好有几棵成年树,于是你父母就直接将其取之己用,请问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父母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我又会问:你家里是不是也参与了“退耕还茶”?学生都说:是!,我又会引导他们说:你父母积极响应上里政府“退耕还茶”的政策,实际上不仅是增加了你家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为上里古镇的茶文化出了一份力,也是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一种表现。

通过地理教学中列举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在法制观念较淡薄的农村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在讲到水资源的问题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我们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问题?学生列举了许多许多。并且就“上里古镇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发现到上里的旅游也面临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部分茶馆的茶水直接倒入河里;部分餐馆的废水未按要求进行废水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里;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该如何正确处理……等等问题。这样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身保护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也会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三、不断地研究、探索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采用互动式教学,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就以上提到政府在大力打造上里的旅游经济的同时也会面临环境问题,那“经济收入与环境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我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代表“上里古镇管委会”的领导;有的代表旅客;有的代表农家乐的老板;有的代表居民;有的代表环保局的局长等等,大家就:“‘经济’与‘环境’谁更轻谁更重”展开讨论?通过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激烈的争论,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和“环境”要协调发展,并且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意识

在学生学懂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转化为实践活动,这是地理环境教育的出发点。

2.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到我国水资源缺乏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那你家里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处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环使用呢?”所以,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节约用水,要从自己做起,并且要在环保观念缺乏的农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带动农村环保意识能大幅度的提高。

2.2结合上里古镇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第8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 环保意识 环保知识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何,即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只是在生物学中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

事件之一: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看到:某些地方的某些企业在中央的明令禁止以后,仍然继续排放工业“三废”。明知造成了环境污染,却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后果,不思改进;甚至某些领导也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非但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反而暗中帮助那些违规企业遮掩,企图蒙混过关。目前,全国几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造成吃水的困难了,要么是缺水,要么是水质太差不能喝;空气环保指标达标的城市也似乎没有几个,且不说其他的危害多么严重。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执迷不悟。虽然《环保法》早已出台,可大多数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现在国家已不得不采取行政、法制手段来强制执行。

事件之二:在全国广泛开展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并且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北京市、渤海及两个酸雨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国23.8万家工业企业,有90%以上做到了达标排放。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两个事实看来,大众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从现在就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一些环保事例,将生物知识与现实联系,结合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树立社会意识。

具体措施:

(一)利用课堂教学,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理论,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苏教版生物必修三中有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有关“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让事实、数据说话,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又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资料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小事不可忽视,它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3.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环保节日

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大会,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节日,如:

2月2号:世界湿地日

3月21号:世界林业日

3月22号:世界水日

4月7号:世界卫生日

4月22号:世界地球日

5月22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日

5月31号:世界无烟日

6月5号:世界环境日

6月17号: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号:全国土地日

9月16号:联合国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10月4号:世界动物日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马陵山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案例二

事件之一:在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废弃的塑料袋,马路边,街道处,城市的角落,河岸边……到处都是红的、白的、绿的塑料袋子,很不雅观。这些塑料袋处理不好会对人体以及土壤、空气、江河湖海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每年我国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其它销售场所塑料袋用量大概是超市的三倍。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水果滩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袋。按照生产一吨塑料袋需要消耗三吨以上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须消耗180多万吨石油。

事件之二:根据国家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尝使用制度,商家一律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事实一看来,“白色污染”纯属人为因素造成,而且人人有责,其危害之严重不得不重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废旧电池、尽量减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由生活点滴细节,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并将“绿色”意识付诸于行动。由我做起,人人参与,来精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从而有力地推动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

所以,我呼吁我们全体生物教师,当我们在讲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多讲讲生物资源的保护,多讲讲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多讲讲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特别要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事例(比如,哪些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继续受到污染能改善并且保持它),以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意培养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们去掌握、去宣传学到的环保知识,并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当学生们又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带到家里去,带到社会上去,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得到普及,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去保护环境,那将是我们国家、民族之大幸。

参考文献:

汪建红、王芝平主编.《初中环境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蒋志刚等.《保护生物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

第9篇:公民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中 物理 电学 环保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70-01

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能源与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热点。我们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保意识较差的这一现状。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节能环保教育呢?下面就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教学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在新课教学中渗透节能环保思想

在高中的电学内容中,有许多环保节能知识的素材,日常教学中应该把它巧妙地、科学地渗透各个章节的教学中。

1. 结合能源现状阐述能源的发展

在学习电动势的时候,此节的“科学漫步”为学生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电池,如锌汞电池、铅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老师可以提问,哪些电池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也可以用投影附带图片列举出废旧电池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比如废旧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会破坏水源,侵蚀庄稼和土地,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可以为学生介绍目前的大型发电装置,例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并指出火力发电对环境造成污染,现已逐步被其他清洁能源所代替。

2. 用数据说明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在讲电功率的时候,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电器的用电量来讲。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电器,让学生观察其功率,比如,一台柜式空调的功率为2783瓦,教室里有两台,让同学们计算使用一个小时会用去几度电。同学们通过计算能够得出,一个小时就会用去5度多的电,若每天开8小时,就是接近50度的电,此时,同学们唏嘘不已。

据统计,如果每个人都能及时关闭待机电器的电源,节省的电能可以供应东北三省所有的家庭用电,如果我们不节约用电,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因为电器的热损耗而产生排放过多的热量,引起温室效应的加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节约用电,将不必要的用电降到最低。

3. 积极联系身边的实例渗透节能环保教育

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向学生强调,电池不能随意丢弃,在使用完需要用电的器材时,应该及时关闭电源。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的素材也有很多,可以展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是网络上的视屏,电视中的广告,都需要靠教师多多思考,多留意身边的点滴,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二、在作业练习中,强化节能环保意识

1. 让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未来节能环保的新道路

在讲解了电池的污染之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去调查常用的可充电电池有哪些,充电时需要注意什么,以及哪些种类的电池对环境有较大污染。

在讲电源的时候,可以布置小作文(300左右),让学生畅想,在未来世界,我们的电池可以利用哪些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和便利,或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恰当的用电方式,可以怎么改进。我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多思考,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2. 在习题中,强化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此外,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环保节能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可以通过一些考试题目来体现,如08年北京理综高考题,如下:(2008年北京高考理综23题)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气流的功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风轮机、齿轮箱,发电机等。如图所示。

(1)利用总电阻的线路向外输送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输送功率,输电电压,求异线上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

(2)风轮机叶片旋转所扫过的面积为风力发电机可接受风能的面积。设空气密度为p,气流速度为v,风轮机叶片长度为r。求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m;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风轮机单位时间接受的风能,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3)已知风力发电机的输出电功率P与Pm成正比。某风力发电机的风速v19m/s时能够输出电功率P1=540kW。我国某地区风速不低于v2=6m/s的时间每年约为5000小时,试估算这台风力发电机在该地区的最小年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此题考查了风力发电,风能作为二十一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学生通过对该题的研究,提高了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强了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节能环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