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剂学宗旨范文

药剂学宗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宗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剂学宗旨

第1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防治除草剂药害

当前,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化学除草剂已成为高效农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除草剂已经象化肥一样被广大农民接受。但是,化学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品种使用不当或施药方法不对,给当季或后茬作物造成严重药害,特别是对(瓜)蔬菜药害非常严重。尤其在使用玉米除草剂的时候,正是我市(瓜)菜育苗移栽的集中期,瓜菜幼苗很容易遭受除草剂的危害,因此,为了预防和缓解除草剂对瓜菜产生的药害,必须熟练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方法,施用方式,施用剂量以减轻或者消除药害。下面我就谈一下关于除草剂药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一、除草剂使用存在的四种问题

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方面和使用方面因素引起的,也有除草剂本身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选择药物品种不当

主要是农民对药物性能、使用方法不了解,盲目滥用导致药害。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其防除对象范围很小,一旦用错就会产生药害,对于敏感作物只要微量的除草剂就能造成药害。如大田除草剂错用于蔬菜田,移栽田除草剂用于直播田、抛秧田。

2.不按说明书使用

目前在使用除草剂时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总觉得使用药量越大浓度越高除草效果就越好,不按规定用药量使用除草剂,有的加大用药量、有的施药不均匀、要求作物苗前用药除草却用于苗后用药除草等。这是很危险的,每一种农药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按说明使用,使用浓度过高或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不对最容易引起药害。

3.使用残留期长的除草剂

因上茬作物使用残留期长的除草剂引起下茬作物的二次药害。特别是一些选择性除草剂对上茬作物安全,而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如每亩施用38%的莠去津悬浮剂350毫升对后茬玉米、高粱没有影响,施药后24个月内不能种小麦、水稻、谷子等,施药后40个月内不能种黄瓜。

4.不科学施用除草剂

不少农户在气候条件不适宜的时候施药:如高温,高湿,雨后等天,很易引起药害发生;还有的农民不看说明书,不按照操作要求使用除草剂。如使用禾大壮等类型的除草剂,稻田里必须有浅水层,并保水5-7天,如不按要求的方法操作,极易导致药害。可湿性差的化学除草剂,必须要用力摇晃瓶体,使药物混合均匀,这样才能正常使用,要不然下面沉淀太多,喷药不均匀极易对作物造成伤害。

二、药害的几种表现症状

除草剂造成的药害症状与某些病害症状类似,诊断时往往造成误诊。

除草剂的药害表现以豆类、西红柿幼苗、瓜类等受害最重,豆类作物受害时常表现叶片卷缩、生长点不伸展、生长速度慢、坐荚率低等症状,尤其是生长点及叶片表现的卷缩甚至类似于豆类的病毒病;但是此种情况与病毒病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可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恢复到正常生长的状态,病毒病如果不加防治,会日趋严重,甚至减产绝收。西红柿幼苗受害后子叶最先表现受害症状是先从边缘表现失水症状,并在短时间内整个叶片变干,真叶卷缩、不伸展,与幼苗干旱的反应相似。但是受除草剂为害的幼苗,浇水后幼苗也不能很快恢复。瓜类幼苗受害后,叶片急速萎蔫下垂,以幼嫩的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但是此种情况与植株的急速失水萎蔫不同,植株的急速失水萎蔫一般出现在极度高温的情况下,失水萎蔫的植株在通过补水或温湿度适宜时可以自行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受除草剂药害的瓜类植株叶片,即使补水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并且受害严重的叶片会在短时间内失水变干,对植株的整体影响较大。

三、如何预防除草剂药害

1.正确选用药物类型

除草剂使用范围很严格,有时只差一个字,就能酿成大祸。如:丁草胺和乙草胺、苄嘧磺隆和氯嘧磺隆,虽然都只差一字,却一个是在水田用,一个是旱田用。水稻、大豆、玉米,不同种类的蔬菜需要不同的除草剂;同种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不同的下茬(季)作物,需要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因此,购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因素。

2.妥善保管防止错用

有的农户对除草剂不注意妥善保管,导致包装标签脱落或标签腐蚀,错将除草剂当成杀虫剂、杀菌剂施用,或不按说明施用,以至发生药害。

3.掌握用量和浓度

除草剂的施用量和浓度更为严格,若超量施用,极易发生药害,所以不得擅自加大用量或提高浓度。

4.施用方法要得当

许多除草剂施用时,沾染到种子上,易造成药害。

5.禁止盲目混用

除草剂混用具有节省农药,省工、省时、省成本等优点。但若盲目混用,则不但无增效作用,反而会使药效降低,造成药害。

四、救治措施

1.反复灌水洗田冲地稀释排毒

对施药过量造成药害的,可灌水洗田冲地,稀释排毒,降低药害。

2.使用适用的解毒剂解毒:

根据药害的性质,可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解毒补救。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作为除草剂的解毒剂。如喷洒适度的“九二0”,可以缓解药害的程度。

3.连续喷水洗苗

因使用浓度过大或叶面吸收过多而引起的药害,可连续喷水冲洗,减少植株上的药物浓度。

4.追施速效肥料

及时摘除受害叶,增施腐熟人畜粪尿、尿素等速效肥,可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和新叶再生。

5.喷施叶面肥

叶面喷肥,植株吸收快。如使用0.1-0.3%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钾精、喷施宝等进行叶面喷施,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尽快恢复生长。

综上所述,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造成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只有在实际生产中熟练掌握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才能有效避免除草剂造成的药害损失,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教学评价 技能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68-01

1 教学评价要尊重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

任何教学评价,总是与一定的培养目标相联系的,并以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不仅规定和制约了教学计划的内容,而且还为教学评价规定了总体标准,使教学评价标准有了依据。2000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职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在建立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于岗位操作技能培养系统性的要求以及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恰当程度等。

2 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中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不充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技术发展迅猛,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也是中职学校教学评价中存在误区。

(1)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忽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在备、教、辅、改、考、管、研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程度及质量上。重终结性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可能导致教师只重教学而轻教研。

(2)重教学效果的评价,轻育人效果的评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两者兼顾。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教育评价也失去意义。

(3)重奖惩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要强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奖惩性教学评价与发展性教学评价并不是相互独立或相互排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必须有机结合。

(4)重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轻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社会评价。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指向往往与社会的认同不一致,校内的评价制度与社会的评价标准、方法脱节,这样将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得不到社会认可。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因素,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而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地位和属性,忽视了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5)有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在“投入”评价和“产出”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等关系上处理不够合理,有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抽象或复杂、可操作性不强等等。

3 教学评价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在专业学业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应树立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专业特色。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坚持如下原则。

(1)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原则。在教学中实行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此期间应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要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的任务做驱动。要把能力点作为重点,不单单只追求理论和知识的完整性。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原则。接受在各个场所和环境下开展教学。除了专题讲授之外,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体现在各种课程模块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原则。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培训。

(4)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原则。学习者能力的强弱在不同的模块项中都能显现出来,即使在用一个模块项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利用的熟练程度也能说明高低。所以,对学习者来说,已经具备的能力点不必重复学习和训练。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意义重大,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学校应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监控督导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推进教师教学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良好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并不一定应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学生应是教学质量中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必须在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步入社会后增强他们的职业流动性和适应性并寻找新的出路。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受益终身,在任何的社会变化、职业变换面前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Z].(2005-2006).

第3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 高职综合英语 教学改革 必要性 有效策略

    由于中国的高职教育仅十余年的历史,属于起步阶段,造成许多高职院校的综合英语课程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英语专业设置,难以体现高职英语教学自身的特色,而且有的高职院校起步于中专学校,起点较低,综合英语的课程设置不甚成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或者与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提出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最后给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

    一、高职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高职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是由高职综合英语教学现状、传统英语教学低效的影响以及高职综合英语自身特征三个方面决定的:1.高职英语综合英语教学现;2.低效的传统英语教学影响;3.高职综合英语自身特征。

    二、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有效策略(一)理论基础。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主要是基于以下理论进行的:构建主义理论和高职课改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认知主体,认为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依托,通过新旧知识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同时,构建主义还认为学习是师生、生生间相互协作的过程,良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以及融洽、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高职商务综合英语中的许多教学任务本身就需要学生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可以说,构建主义理论符合高职综合英语强调语言实用性的特征。高职课改理论。高职院校以学生职业能力为重,高职商务综合英语教学既要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如听、说、读、写、译,还要注重学生在商务环境下开展商务活动专业技能的习得,如商务谈判、商务函电等,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组织、策划、协调、创新、随机应变等能力,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高职课改理论主要包含“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和“因材施教”两个原则。

    (二)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准确定位课程。要进行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准确定位高职综合英语这门课程。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综合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和建设的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综合英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教学中心和主人,为他们多多创设英语语用情境和操练机会。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多为“满堂灌”、“一言堂”,整节课教师都是在讲台上长篇大论,很少有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激发。因此,高职综合英语应创新教学模式,导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丰富教学手段。语言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丰富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在高职综合英语课堂也可以以新奇、刺激的多媒体为依托,通过光鲜的图像、动听的声音、生动的影像模拟或再现真实语言场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运用当中。另外,多媒体网络的知识大容量性、实时性、交互性、针对性等特点更能兼顾学生不同的层次和特点,做到差异化教学。例如商务函电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通过收发e-mail的形式进行询盘(inquiry)、报盘(offer)、还盘(counter offer)、接受(acceptance)、签订合同(signthe contract)等商务流程。

    (三)和谐师生关系。

    俗话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根据二语习得情感过滤学说,影响学生二语习得的最大因素是焦虑,而轻松的交际氛围可以削弱或降低学生的焦虑情感,使他们满怀喜悦、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统一。一个春风般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道赞许的目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在心中荡漾起努力向上的涟漪。

    (四)改革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考试成绩是唯一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因此才有了“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出现。分层考核不但可以保护成绩较弱学生的自尊心理,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自他评结合则可以保证和维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性循环。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扬长避短,或开展自主学习,弥补不足,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职综合英语是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基石,尤为重要。

    虽然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也是摸索着前进,但是亦不可盲目,应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合理的策略为指导,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积极总结、加强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相长、行之有效的效果,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同时,为以后的教学和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1 基本情况

2011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综合统计工作共统计了所属17个区县的1 210所学校,其中小学585所,中学625所;在校学生数103万人,其中小学53万,中学50万。

至2011年底,全市中小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仪器器材设备总金额为26亿元,生均2 537元,其中小学为1 617元;中学为3 472元。2011年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总投入5.9亿元,生均为572元,其中小学为399元,中学为715元。

2 主要统计指标

2.1 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数量

如图1所示,全市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数量小学23.3台,比去年增加2.1台;中学40.9台,比去年增加5.2台;初中38.6台,比去年增加6.4台;高中47.8台,比去年增加2.2台;完中40台,与去年持平。

2.2 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比例

全市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比例小学为99%,与去年的持平;中学为96.9%,比去年的96.4%上升0.5%;初中为97.3%,比去年的96.7%上升0.6%;高中为96.2%,比去年的95.2%上升1%;完中为96.1%,比去年的97.1%下降1%。

2.3 全市各类专用教室仪器设备器材金额占总金额百分比

如图2所示,计算机室占总金额的比例最大,小学近1/3,中学超过1/4。

2.4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金额

全市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总金额:小学为8.12亿元,比去年7.89亿元增加0.23亿元;中学为14.9亿元,比去年14.7亿元增加0.2亿元。

2.5 教育技术装备当年投入金额

全市教育技术装备当年投入总金额小学为

23 339万元,比去年的17 896万元增加5 543万元;中学为36 116万元,比去年的30 209万元增加

5 997万元。

各区县教育技术装备生均投入金额见图3。

2.6 图书总金额

全市图书总金额,小学为2.2亿元;中学为3.97亿元。全市校均图书总金额,小学为37.6万元,比去年的31.7万元增加5.9万元;初本文由收集整理中为54.1万元,比去年的46.8万元增加了7.3万元;高中为95万元,比去年的85万元增加了10万元;完中为70.8万元,比去年的66万元增加了4.8万元。

2.7 图书投入金额

全市图书投入总金额,小学为2 323万元;中学为3 476万元。全市校均图书投入金额,小学为3.9万元,比去年的3.7万元增加了0.2万元;初中为5万元,比去年的4.6万元增加0.4万元;高中为6.0万元,比去年的6.1万元减少了0.1万元;完中为7.8万元,比去年的6.6万元增加了1.2万元。

3 主要特点

3.1 信息化建设继续保持增长

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数量、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金

转贴于

额等几项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统计指标继续稳定在较高的水平。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总金额与实验室及功能教室仪器器材设备总金额之比小学为92:100、中学为85:100;计算机数量的净增长率小学5%,中学2%;反映出本市中小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3.2 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继续保持高的增长率

从统计数据看,今年在去年的高配备率上继续有所提高,总金额净增长率小学18%,中学7%。反映了多媒体设备的已经进入更新换代的周期,资金投入相对较高。

第5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过程 指导 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门在以前的学生课表中看不到的学科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当中,从2001年开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解读,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全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开设,为我国教育改革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我们发现这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的困惑和难点。如: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师用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效率不高、学生在思考和选择活动主题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家长对学生开展的活动不支持、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影响了活动的进行等等。因此,我们在不断摸索、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应用的同时,把一些积累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做法提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升素质教育效果,推广和普及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常态进行的目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几乎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二、让学生体验一次完整的主题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能否真正通过活动的形式学到书本上能以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关键在于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一段时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一次完整的主题活动。

在经历在一次完整的主题活动以后,学生的多项综合素质(如:分工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动手制作、表达交流、自主意识等等)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展主题活动涉及的主要课型及目标任务

四、综合实践教师应该上好的四种课型

1.实践活动开题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兴趣、选定主题、确定活动的方案。

2.活动策略指导课

活动策略指导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开题课后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策略问题来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观察、调查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所设想的问题解决策略施行受阻等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困惑、问题,给予策略性指导。

3.成果总结整理课

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这些成果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的。

成果形式: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软盘、光盘、网页、课件、节目、论文、书面报告、口头报告、诗歌、图画等等。

4.展示分享课

展示分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定性、定质,而是通过展示,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增进自我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欲望、社会角色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常用的指导策略

在不同的课型上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是作为课堂指导者应该具备的教学手段,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如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研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搜集调查到的材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4.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5.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6.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7.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8.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9.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10.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11.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

12.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之中。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在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所处活动阶段的任务和要求,给予具体细致的经常性指导。同时,抓住活动关键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进行集中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七、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指导的要点

1、方法指导应与具体的主题活动相结合

2、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获得方法指导的需求

3、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寻找方法的过程

4、要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及时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炼

5、要把方法的学习与方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们应当切实关注活动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问题,强化对活动的全程指导和方法的集中指导,结合实际的活动进程上好方法指导课。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充分经历探索和分享方法的过程,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从而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效率,使之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6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志室穴;疏密波;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38-01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独立的病症。由于解剖上及功能上的特点,第3腰椎横突成为最易损伤的部位,故不论是在动力性损伤或静力性劳损的腰腿痛患者中,本病是最多见的病症之一,是积累性损伤引起的急慢性肌筋膜腰痛的一种表现。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办公化的普及,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久坐引起的腰腿痛患者越来越多,而且趋于年轻化。本科室自2009年9月――2013年5月期间,运用疏密波刺激双侧“志室”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86例,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作者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86人,全部来自2009年9月――2013年5月期间在延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患者,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46岁,单侧21例,双侧65例。

1.2诊断标准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①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③一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④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⑤X线摄片示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55岁;③同意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②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先天畸形、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及有马尾神经症状者;③妊娠期妇女及精神病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选穴志室(双侧):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5.2针刺方法针具:0.25×40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直刺1寸-1.2寸,用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有酸胀或麻木感即可。然后接G6805-Ⅰ型针灸治疗仪,采用疏密波,使局部稍稍隆起,患者能承受为度,留针30min,10天为1疗程。一般1-2疗程。

1.6疗效观察

第7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 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使用情况;评估指标

通过相关有效方法建立完善的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可以实现提高药物应用合理性以及降低药物费用的目的[1]。作者将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310例患者的病历, 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合理性、科学性的分析, 不仅对其中不合理的处方进行点评, 而且对病历中的不合理药品应用情况进行干预, 同时, 对病历处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1. 2 方法

1. 2. 1 关于建立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分析 为了提高人血白蛋白用药的合理性, 则需要做好患者病历用药情况评析, 保障用药评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并且成立了由10人构成的合理用药评价组织, 其中包括临床药师、临床医师等, 这些人员均分别明确了其职责任务。

1. 2. 2 关于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①由合理用药评价组织对患者的病历以及医嘱等进行合理性、科学性的分析;②通过按照其占有地位、分布指标、权重系数来获得人血白蛋白合理用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1. 2. 3 关于多项评估指标的确立分析[2] 多项评估指标包括以下几点:①评估适用证选择的合理性;②评估该症状的药物用法以及用量合理性;③关于药物经济学的评价;④评估药物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1. 3 观察指标 ①关于权重系数的确定。按照评估指标权重系数来确定人血白蛋白用药合理性;②关于应用目标的设立。通过层次分析加权法推算出药物应用合理数值, 当数值≥8分时, 则视为应用合理;当数值≥6分时, 则视为基本合理;当数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310份患者病例干预前的药物应用合理率显著低于干预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对比310例患者干预前后药物应用情况[n (%)]

项目 干预前 干预后

应用不合理 160(51.6) 52(16.7)

应用基本合理 80(25.8) 88(28.4)

应用合理 70(22.6)a 170(54.9)

注:与干预前比较, aP

3 讨论

人血白蛋白适用于以下病症:血容量不足、低白蛋白血症以及心肺旁路手术前或者手术后。虽然人血白蛋白对以上临床病症起到良好的作用, 但是人血白蛋白溶液中5%是由人类血浆而制成的, 以至于白蛋白传播病毒性疾病风险极大[3]。因此, 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降低其风险, 以减少其病毒。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得知,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本院接受诊治310份患者的病历中, 人血白蛋白应用不合理占比达到51.6%, 严重浪费了人血白蛋白药物, 并且影响了后期接受治疗患者的最佳时间, 通过合理用药评价组织10人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干预后, 310份患者病例的药物应用合理率显著低于干预后(P

综上所述, 在合理用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背景下, 人血白蛋白用药合理性得到显著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慧怡, 范青, 于健, 等. 危重患者应用人血白蛋白的医学评价.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8, 5(4):45-47.

[2] 陈艳秋, 孙建琴, 宗敏, 等.住院病人营养不良患病率调查与分析.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6, 6(1):51-53.

第8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基坑围护 双轴搅拌加固 SMW工法桩 钻孔灌注桩  压密注浆

一、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中国人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后勤保障综合楼工程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环岛东南向NS1地块,西侧紧邻黄兴路,北侧为拟建合生广场地块。本工程用地面积约4970m2,总建筑面积约34364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5458m2 ,地下建筑面积约8906ā,地下2层,地上17层,裙房3~4层,是一个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高层建筑综合楼,地下两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一层至四层主要为公共服务用房,五至十七层主要为客房。

1.2 基坑概况

本工程基坑平面呈矩形,长约75米、宽约63米,基坑周长约278米,面积:4726平方米,坑底相对标高-9.550~-11.050m,基坑开挖深度9.45~10.95m,局部落深区域坑底标高-10.55~-12.25,开挖范围内土质由上向下依次为:杂填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淤泥质粘土、粘土,地基地质条件较差。基坑围护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二、基坑支护方案

本基坑设计采用两种围护形式,西侧、北侧、东侧大段采用SMW工法,南侧及东侧小段采用钻孔灌注桩及三轴搅拌止水帷幕。2.1 SMW工法,为三轴劲性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H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直径为Φ850,全断面套打,插入H700×300×13×24型钢。2.2钻孔灌注桩直径为900,坑底落深部位靠近围护墙处,灌注桩直径为1000,止水帷幕采用三轴搅拌水泥土,直径850,全断面套打。

2.3坑内设计采用两道钢筋砼支撑,平面采用对撑加角撑的布置形式,围檩截面尺寸为1250×800,对撑截面尺寸为900×800,角撑截面尺寸为900×700,连杆尺寸为700×700;垂直支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钢格构柱,桩直径800mm,格构柱截面400×400。2.4基坑内建筑核心区域落深部位采用压密注浆加固;其它落深部位采用双轴水泥搅拌桩加固。

三、施工环境

3.1、基坑周边环境

基坑南侧为3层砖混结构建筑(政院医院),距离基坑边约3米;基坑东南角为5层砖混结构建筑(学员宿舍),距东侧基坑边约6米;基坑东侧、北侧均为即将开工建设的合生广场,无建筑物;基坑西侧距离黄兴路路沿石约9米,据黄兴路地道约15米。

3.2、周边管线

基坑西侧与黄兴路之间,位于人行道下部有市政给水管道、雨水管道、通信电缆,基坑东侧有政院内部给水管道及煤气管道。

3.3、地质及水文条件

3.3.1 基坑围护参数见下表1:

3.3.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①层杂填土、②层粉性土中,场地内初见地下水埋深1.50~1.80m,相当于绝对标高+1.77~+2.40m;静止地下水埋深1.20~1.50m,相当于绝对标高+2.07~+2.60m.表1

(2)深层孔隙承压水:本场地第⑦层为承压水,根据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11.1.1.2条:上海深部承压水水位,一般均低于潜水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埋深3.0~11.0m。

(3)地下水、地基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据勘察报告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四、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本工程总体进度计划要求,围护桩施工工期确定为60天,据此安排设备数量及工艺流程。

4.1总体工艺流程

基坑南侧及东南角双轴搅拌加固围护桩土体 基坑南侧及东南角围护灌注桩 基坑南侧及东南角三轴搅拌止水帷幕 其它三面SMW工法桩 坑内双轴搅拌加固土体 坑内压密注浆 坑内真空深井降水井

五、主要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5.1双轴搅拌加固

5.1.1概况

基坑工程坑内加固和南侧围护灌注桩土体加固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坑内加固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φ700@500,加固深度为基坑底面以下4米内、水泥掺量为13%;加固深度为基坑底面以上3~5米内,水泥掺量为8%。水灰比0.5~0.55。基坑围护灌注桩土体加固水泥产量为10%。

水泥土搅拌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5.1.2质量控制要点

⑴搅拌桩应连续搭接施工,桩与桩的套接时间不大于10h,施工必须坚持两喷三搅的操作顺序。

⑵对原材料进行检测,现场质检员负责桩机就位,水泥浆液拌制及外掺剂量,搅拌机提升速度等各项质量检查,检查配合比量、注浆量、标高、提升速度等,保证满足工艺和规程要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立刻整改,直至停工整顿。

⑶桩位移动定位后,严格桩身垂直度的控制,必须保证桩架平衡和垂直度,以及定位的准确率。

⑷施工前应检查水泥及外掺剂的质量,桩位、搅拌机工作性能、各种计量设备完好程度。

⑸施工记录做到齐全、准确真实。

5.2钻孔灌注桩

5.2.1混凝土灌注桩设计概况

本工程基础工程桩为φ650钻孔灌注桩,桩长45m,φ550钻孔灌注桩,桩长27m。围护支撑立柱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φ800,设计桩长22米;支撑桩上部为角钢格构柱,格构柱截面为400×400。围护灌注桩桩径φ900和φ1000两种规格,桩身长度分别24.25m和26.35m,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水下C30,灌注桩主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

5.2.2质量控制要点

5.2.2.1埋设护筒钻机就位。根据设计桩位放线,埋设好护筒,护筒周围填粘土;开钻前应纵横调平钻机,安装导向套。

5.2.2.2制备泥浆。为保证护壁质量,采用现场配置泥浆并用泥浆池储备,储备的泥浆量应能够保证每天成孔施工的需求量。

5.2.2.3钻孔施工

(1)开钻前,用水平仪测量孔口护筒顶标高,以便控制钻进深度。钻进开始时,注意钻进速度,调整不同地质层的钻速。

(2)钻进过程中,采用工程检测尺随时观测检查,调整和控制钻杆垂直度;边钻进边补充泥浆护壁。

5.2.2.4清孔 钻进孔深达到图纸规定深度,成孔质量检查后进行清孔。

5.2.2.5钢筋笼安装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钢筋笼一次成型,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自检、隐检和交接检,内容包括钢筋外观、品种、型号、规格,焊缝的长度、宽度、厚度、咬口、表面平整等,钢筋笼的主筋间距(±10mm)、加劲筋间距(±20mm)、钢筋笼直径(±10mm)和长度(±100mm)等,并做好记录。结合钢筋焊接取样试验和钢筋原材复试结果,有关内容报请监理建筑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吊装。起吊

中防止钢筋笼变形,并控制好笼顶标高。

5.2.2.6安装混凝土导管

(1)导管组装时接头必须密合不漏水(要求加密封圈,黄油封口)。

(2)在第一次使用前应进行闭水打压试验,试水压力0.6-1.0MPa,不漏水为合格。

(3)导管底端下至孔底标高上50cm左右。漏斗安装在导管顶端。

5.2.2.7水下灌注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注前必须检查混凝土塌落度、和易性并记录。

(2)导管内使用的隔水塞球胆大小要合适,安装要准确,一般位于水面以上。灌注混凝土前孔口要盖严,防止混凝土落入孔中污染泥浆。

(3)混凝土首灌量应灌至导管下口2m以上,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5m,不大于6m,设专人及时测定,以便掌握导管提升高度。每次拆卸导管,必须经过测量计算导管埋深,然后确定卸管长度,使混凝土处于流动状态,并作好浇注施工记录。混凝土灌注必须连续进行,中间不得间断。拆除后的导管放入架子中并及时清洗干净。

(4)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导管位置居中,提升导管时应有专人指挥掌握,不得使钢筋骨架倾斜、位移,如发现钢筋笼上升时,应立即停止提升导管,使导管降落,并轻轻摇动使之与钢筋笼脱开。

5.2.2.8拔护筒

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及时拔出护筒,灌注完桩顶混凝土面低于施工地面高度时,应立即回填土加以覆盖,防止塌孔及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5.3 SMW工法桩

5.3.1设计概况

基坑西、北、东三面围护为SMW工法桩,采用φ850@600三轴劲性水泥土搅拌桩内插H型钢。桩顶设计标高-0.100,有效桩长分别为20.1米、25.1米及22.1米;内插型钢分别为19米、21米及24米。水灰比1.5,水泥掺量为20%。

SMW工法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5.3.2质量控制要点

5.3.2.1搅拌桩应连续搭接施工,桩与桩的套接时间不大于12h。

5.3.2.2桩机就位后,应对水泥浆液拌制及外掺剂量,搅拌机提升速度等进行严格质量检查。

⑴搅拌桩采用P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三轴搅拌桩水泥掺量为20%。桩位偏差50mm,成桩直径10mm,水灰比1.5。

⑵桩身采用一次搅拌工艺,水泥和原状土须均匀拌和,下沉及提升均为喷浆搅拌,为保证水泥土搅拌均匀,必须控制好钻具下沉及提升速度,钻机下沉与提升搅拌速度一般在1~1.5m/min,在桩底部分重复搅拌注浆。提升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出现真空负压、孔壁塌方等现象。

⑶施工时应保证水泥土能够充分搅拌混合均匀。桩施工时,不得清水下沉,相邻两桩施工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2个小时。

⑷水泥土搅拌桩养护期不得少于28天。

5.4 压密注浆

5.4.1概况

工程压密注浆范围为标高-11.75~-15.75m及-11.75~-13.75m,注浆深分别为2m及4m。注浆间距为1.0×1.0m,呈梅花型布置,工程量共计789方。

每孔每延米的注浆量根据施工时实际情况确定,初定水泥用量120kg/m3,注浆压力为0.2~0.3Mpa,水灰比0.55。5.4.2质量控制要点

⑴根据类似工程压密注浆工程经验,水泥用量应不低于120kg/m3 ,水灰比应控制在0.55。

⑵注浆压力控制在0.2~0.3 Mpa。

⑶注浆施工按跳孔间隔注浆方式进行,以防止串浆,提高注浆孔内浆液的强度与时俱增的约束性;分层进行注浆,先进行封顶注浆,然后自上而下进行注浆。

⑷如注浆中途发生地面冒浆现象应立即停止注浆,调查冒浆原因。如系注浆孔封闭效果缺佳,可待浆液凝固后重复注浆;如系地层灌注不进,则应结束注浆。

⑸注浆孔的钻孔孔径一般为70~110mm,垂直偏差应小于1%。

⑹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并如实和准确地记录。

第9篇:药剂学宗旨范文

关键词: 药剂学实验课开课现状改革方案

在21世纪,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来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药剂学作为药学知识的专业课,位于药学知识结构金字塔的顶部,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工艺学,我们更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因此,我们就药剂学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药剂学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研究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预防、诊断需要的各种形式(剂型)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其实验课的开出率占其理论课的50%,这充分说明了实验技能在药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药剂学课程的改革重点就在实验课的教学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事业的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不再适应“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亲自经历艰辛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使大脑变得更加聪慧,更有创造活动。”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必须担负的功能。为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1.药剂学实验开课现状

1.1药剂实验课开出率远远低于50%。我校实验室与实验器材的明显不足,往往造成教师想进行实验教学,却没有实验室或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进行。

1.2现在进行的药剂实验课大部分为传统的药剂实验,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是验证型实验。所谓验证型实验,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来直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这种实验模式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得出结论,造成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给予学生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相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操作、问题型结果相去甚远,它所带来的后果有目共睹:(1)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2)教师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学生缺乏创造、改变实验条件的机会,灵活性严重不足;(3)学生不能自己设计实验,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4)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

1.3我校药学专业起步较晚,药剂实验课开设时间不长;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实验课对自身的学业帮助不大,常常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缺课。

2.药剂学实验课改革方案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医药行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匮乏,职业技术学校更应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有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药学实用技术、药品生产经营能力,可在医院、药厂、药品检验与药品经营部门从事制药、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医药管理及新药开发工作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宗旨。

药剂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剂型的设计与药物制剂制备、生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并能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实现的,实验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实践性实验、实习基地见习三部分进行教学改革。

2.1.1基本技能性实验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主要是粉碎、过筛、混合、溶解、增溶、助溶等操作训练。如粉碎操作,是药剂学中最基本的操作。粉碎的方法和车间中粉碎的器械很多,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并能根据原料的性质、粉碎度的要求,选择粉碎方法和粉碎器械,我们除了按教材内容进行训练外,还结合日常生活中如元宵粉(加液研磨法)、芝麻糊(串油法)等的制作,为学生准备炒芝麻、炒面粉、糯米,让学生自行选择粉碎器械和方法,然后进行粉碎度的比较,得出最佳粉碎方法。这样便既达到了训练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综合实践性实验

主要发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处方设计、质量控制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问题。软膏剂中由于皮肤病灶的深浅不同,要求药物作用产生的部位也不同。有些软膏只须在皮肤表面起作用,不必透皮吸收;有些药物要求透过表皮才能在皮肤内部发挥疗效,如治疗皮炎的激素软膏、抗真菌的癣净软膏;有些药物则要求透过表皮被吸收入血而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和抗过敏类软膏。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其中基质的性质对药物透皮吸收影响较大。为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基质,让学生自主设计处方进行实验,将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体外释药速度测定,最后将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分析比较软膏中药物释药能力不同的原因。另外,我们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还为学生准备了《中国药典》2005年电子版,旨在方便学生查阅,及时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1.3实习基地见习

主要针对我校实验室、车间仪器设备有限的实际问题,采取个别实验到实习基地、工厂见习的方法,利用实习基地、附近药厂的资源,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达到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目的。如灭菌制剂的生产、全自动胶囊充填机操作、气雾剂的制备等。通过参观见习,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药物制剂的制成有了亲身体会,开阔了视野,缩短了实验时问,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对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2.2实验考核方法的改进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手段,我们将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种方式。平时成绩是根据每一次实验得分总和来确定,实验成绩分为A、B、C、D四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评定:

2.2.1实验前预习。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熟悉此次实验需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做到心中有数。

2.2.2实验物品的选用。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内容,正确地选用仪器、设备,爱护仪器

设备,尽量避免损坏。

2.2.3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谨慎、细致地

进行每一步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

2.2.4工作台面清洁,实验有条不紊,强调质量意识。

2.2.5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

分析报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2.6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具体做法是由实验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学生2人一组,

采取抽签方法得到考题,2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2.3加强现场教学方式

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带领学生到药厂、药店现场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仪器、设备齐全、先进的药厂、药店、药品研究所进行参观,观看操作演示;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现场介绍车间的工序、布局、工艺条件,以及主要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各工序技术管理要点、质量控制等。学生开拓了眼界,弥补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以及对药剂学发展趋势的了解。

3.结语

3.1自主探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机会,力争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加实践性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变教师独讲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解决问题方法、规律。教师要变过去固定的练习模块为学生的内化阶段,让学生运用自己找到的方法、规律加以应用从而强化知识的落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消除过去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教师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地进行深入实践、研究、探索,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只有尽快形成新的药剂学实验教学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注重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3.3药剂学实验的改革,不仅对实验设备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而且要保持较新颖的专业知识,过去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教师得有一条河。

参考文献:

[1]王珊,陈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2]陈灿.实验课教学的探索与改革――《药剂学》实验课教学的体会点滴[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

[3]刘玉雯,余祥彬.适应药剂学发展深化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2.

[4]刘利萍,陈建军,钱青,王秀珍.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9.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