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旅产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昆明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2012年7月,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对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倾力打造文化昆明,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及现代时尚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影视文化、娱乐文化得到创新,并走进大众”。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昆明市委十届一次、二次全会报告,坚定不移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切实推动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和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转变昆明市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因此,研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是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融合分为三种形式:(1)产业渗透,指的是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的产业融合;(2)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3)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在旅游价值链这两大部分的生产和传递环节中,由于与文化产业的渗透或融合,产生了新的价值链,从而带动两大产业的优化提升和有机互动,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一、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现状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是提升昆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许多地区都拥有值得保留和传承的文化资源。将昆明重要文化资源宝库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并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昆明市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打造政策环境、搭建项目平台、挖掘文化内涵、整合资源配置,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态势。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加;二是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市场获得了创新和发展;三是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四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模不断增大;五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同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亟待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是发展规划滞后,项目开发“碎片化”问题突出;三是产品缺乏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领域有待拓宽;四是政策扶持不到位,政府与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五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
二、经验借鉴及对昆明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突飞猛进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业态不断涌现,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旅游业体系。随着旅游市场、消费水平、旅行方式等一系列市场要素的变化,全国各地愈加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及互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以项目带动产业,提出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极”的产业发展目标。近年来,其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传媒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影视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会展产业全面发展,“曲江模式”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
1、文化―旅游―城市融合的发展理念。曲江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文化、旅游的契合;是特质文化内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的完美结合。一是挖掘曲江特质文化内核,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商业价值最大化;二是曲江价值传播以艺术包装、文化营销、巧妙嫁接等手段,整合资源、放大效应,是文化的再创造;三是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城市主义,让城市格局回归文脉绵延、山水格局、文化繁荣、和谐世界的人文精神,实现公共设施集聚化、城市资源利用集约化、商业设施集聚、旅游要素集聚和文化产业集聚。
2、集群化运营方式。曲江以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践行着文化旅游业项目集群、成片开发、运营城市、自我平衡的开发总路线。一是以城市运营为手段,超前规划建设体系完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市资源的扩张和价值提升。二是依托人文、区位优势,整合优质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形成相互依托的文化产业体系,缔造强势品牌。三是成立龙头产业集团,扶持带动企业集群化发展。2004年,曲江新区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至今已发展形成多个集团,涉及影视、会展、旅游、演艺、文化创意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四是文化旅游业联营模式。曲江整合“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市场,共举同一文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以市场为导向,推崇合作、多元互补,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
3、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高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曲江新区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扶持。新区推出的“基金+担保+风投+财税+房补”五大举措,每年确保为文化企业提供10亿元的风险投资、50亿元的信誉担保、2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二是投融资模式。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进行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实现资产商品化、流动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效益化。三是招商经营模式。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突破传统招商模式,把文化资源和项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程重组是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
(二)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地产”模式
华侨城是世界旅游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并构筑起了一个从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到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阵营。1989年,华侨城在深圳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随后推出了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一系列主题公园。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充分运用现代休闲理念和高新娱乐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参与、体验的时尚旅游需求,营造清新、惊奇、刺激、有趣的旅游氛围,实现了以旅游、地产和商业三大业态同步发展,成为“主题公园+地产”模式的翘楚。
1、“文化经济”的先行者。通过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华侨城给旗下的各类产业都注入了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文化经济”的先行者。如今,华侨城除了拥有和管理多个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酒店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3个大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旅游地产是国内地产开发的一大难题,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华侨城是国内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其属下的四大主题公园也是国内最为成熟的,规模更是全国之最。华侨城通过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规模性的创意,来满足了人们从游乐、休闲、购物、娱乐、会客到居住的需求。这种模式颠覆了都市大型生活圈的传统概念,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功能板块形式,上升为一个可以主动提供源源不断创想体验的聚合性的多功能板块。
3、“创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才能在深圳这样一个既无名山大川,又无深厚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将文化旅游做大做强。一是旅游产品的创新。为提升旅游项目的吸引度,引入众多全国乃至亚洲独有的项目,例如世界最高落差的“激流勇进”。二是产品内涵的创新。华侨城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融入大量鲜活文化资源,例如华侨城用“水文化”包装威尼斯酒店。三是经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国内高端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华侨城在旅游基础之上发展商业以增加现金的流动性,形成了“商业+旅游+地产”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三)桂林文旅结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桂林从抓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教育广大旅游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旅游文化产业,依托文化和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文旅结合”产业发展路子。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出台政策。协调财政、规划、土地、文化、工商等部门共同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组建领导机构。成立了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出台了《桂林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2、依托资源,理清思路,积极探索“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途径。桂林市依托资源,自主创新,走“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两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利用山水实景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中外游客;把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旅游线路,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体捆绑推介;积极开展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增加产业卖点和旅游亮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紧密结合。桂林市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产业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桂林旅游项目。
3、抓好示范,打造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之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4、面向市场,拓宽渠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桂林市文化产业。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雕塑园区――桂林“愚自乐园”。二是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桂林演出市场的新亮点――大型实景艺术演出剧《龙脊》就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作的项目,初步形成内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三是抓大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与旅游、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三大系列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
(四)对昆明的经验启示
借鉴以上国内三个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促进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些启示:
按照“紧起来、严起来、快起来”总要求和“理职责、建制度、订计划、严纪律、抓学习、强管理、敢担当、勇创新”的24字要求,担当作为、务实创新、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全市提升干部执行力发言稿范本资料,提供餐看看,欢迎你的参阅。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专门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提升干部执行力动员大会、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动员大会精神,动员大家以“起跑就要加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姿态,迅速紧起来、立即动起来、马上跑起来,奋力攻坚、强化执行,确保全市文化旅游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走在前。
一、奋力攻坚、强化执行,根本在于突出思想争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尽管去年我们取得“五项全省唯一、十项全省第一、两次被市政府通报表扬”的好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我们不是最好的,与先进市直部门相比,我们不是最优的。特别是我们文旅队伍中还存在着选择执行、被动执行、应付执行、消极执行等不良倾向,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落后、在观念上滞后、在认识上靠后,这才是执行力不强的根源所在。因此,全系统务必要从思想入手,充分发扬“三牛”精神,以唯旗誓夺、奋力攻坚的决心勇气,进一步增强执行自觉。
一要充分发扬“孺子牛”精神,增强为民服务自觉。无论是我们的文博场馆、文艺院团,还是旅游场所,都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都承担着为民服务的职责义务。我们务必要按照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主动自觉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尤其是《问政山东》、《问政济宁》已经常态化,只要被问政,必然被追责。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管好自己,不被投诉,才能不被追责。因此,务必要把群众反映的、投诉的事,作为头等大事、作为自己的私事,切实抓紧抓好。
二要充分发扬“拓荒牛”精神,增强创新发展自觉。要树牢创新发展理念,摆脱老法子、老路子、老一套等惯性思维,调整战术、改进打法、拓宽思路,在认识上创新,在制度上创造,在“三争”上创优,在打造亮点、创造经验上下功夫、求突破,确保在全省领先、在全市率先。
三要充分发扬“老黄牛”精神,增强艰苦奋斗自觉。要拿出一往无前的冲劲、一马当先的闯劲、一鼓作气的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苦干、实干加巧干,特别是我们对一些项目、资金、荣誉的争取协调,更要有“老黄牛”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长城不停步,不到黄河不死心,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
二、奋力攻坚、强化执行,核心在于聚焦产业争速
大家都知道,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在全省全国也是得天独厚、独一无二,但是,我们还没有把这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上下大力、求突破。
一要全力以赴定政策。政策支持是最大、最有力的支持,政策制定是最好、最关键的顶层设计。要加快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济宁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十条》,全面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努力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
二要全员发动抓招商。好项目、大项目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必须主动寻找、奋力争抢。要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城市,对接国内外重点文旅企业集团登门招商,在上海、重庆、深圳、苏州等地举办文旅专题招商推介会。
三要全速发力建项目。要围绕林市长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两轴、一街、两区、两镇”,快行动、抓落实,抢工期、赶进度,特别是盯紧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列入指挥部重点跟踪调度项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进,一个节点一个节点落实。要持续完善“尼山、太白湖”两个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功能,提速建设“鲁源小镇、南阳古镇”两个旅游特色小镇,充分利用山推老旧厂房,加快规划打造文博产业园,确保每一个重大项目都能有力推进。
四要全域动员促开发。要紧紧围绕“旅游+”,大力发展研学游、乡村游、工业游、康养游、夜间游,全力推动微山湖争创5A级景区,大力支持南阳古镇、贾堌堆创建4A级景区,积极申报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版权、文化产业等各类示范基地,再评选一批文旅特色小镇、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A级景区村庄。
五要全面出击强营销。要充分用好已有平台,大力拓展新兴渠道,全力全速推动营销推广“上网” “上星” “上机” “上车” “上墙” “上路”,着力确保“电视屏”上营销不断档、“显示屏”上宣传不断线、“手机屏”上活动不断流。同时,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重点整合政策、平台、资源优势,深化对港澳台文旅交流合作,大力度、全方位、持续性提升我市文旅全球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
三、奋力攻坚、强化执行,关键在于瞄准考核争位
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是我们承担的省对市考核指标,去年我市排名居全省第六位,今年必须“保六争三”,这是市委市政府给我们确定的考核目标,也是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因此,希望大家瞄准五个方面抓好执行:
一要咬定目标抓执行。要坚持目标再拉高、标杆再抬高、标准再增高,确保今年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保六争三”目标圆满实现。
二要坚持标准抓执行。要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力争全年完成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送戏下乡700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万场、全民阅读活动1000场。
三要改进方式抓执行。要采取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作与演出相结合、评奖与夺奖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力争在省艺术节上多获奖、得大奖。
四要设定时限抓执行。力争6月底前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6月底前完成革命文物精品陈列展布展,6月底前完成创排山东梆子大戏《梦圆黄河滩》,10月底前举办第四届全市新创作小型剧目汇演。
五要明确责任抓执行。要对照市委、市政府一系列交办任务以及今年的工作要点,明确时间表,落实责任人,打好主动仗,既要各人自扫门前雪,又要全局共下一盘棋,确保各项任务统筹推进。
四、奋力攻坚、强化执行,要务在于紧扣保护争强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保护的根本要求,也理应成为我们抓好文物保护的根本遵循。下步,必须做到“四个始终”。
一是始终坚持“保护为主”。进一步完善各级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大力实施孔府孔庙古建筑维修等重点文保工程,强化石窟寺、石刻保护,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做好梁山青堌堆遗址等考古勘探工作。
二是始终坚持“抢救第一”。全力争取市、县级财政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面临损毁危险的市、县级文保单位抢救性维修力度,加强田野文物及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性保护。
三是始终坚持“合理利用”。依托三孔、四孟等文保单位,适度发展研学旅游,实施济宁太白楼展示提升工程,加强微山岛和南阳古镇保护利用。发挥新设立的革命文物科积极作用,全力推进王杰纪念馆、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南旺枢纽、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四是始终坚持“加强管理”。成立济宁博物馆联盟;持续开展文物安全百日攻坚行动,加大巡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用好全市文物工作地图,强化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监管。
五、奋力攻坚、强化执行,重点在于管理质量争效
市场管理是个老问题,安全生产是个大问题。这两个问题十分重要,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没有良好的市场管理,就不可能有市场的繁荣发展,没有安全生产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市场管理,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调整战术、改变打法,确保市场管理、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一要变“兼职”为“专职”。比如,安全生产工作,过去主要由市场管理科来干,除了这项工作,还有很多其他工作需要完成,时间靠不上、精力靠不住、人员靠不牢,很难保证效果。因此,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积极争取,专门设立了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不干别的,只管安全,确保精力到位。
二要变“单打”为“联打”。市场监管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善于借力,下步无论是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还是市场监管、执法督察,都要主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交通、消防救援等部门,经常性开展联合检查。同时,要积极邀请第三方开展隐患排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三要变“被动”为“主动”。当前,我们监管执法过于被动,今后务必要主动收集违法违规线索,进一步畅通投诉通道,积极鼓励群众举报,同时,要主动深入基层、沉入一线、走入企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确保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要变“一时”为“全时”。目前,我们的检查督导排查活动多是突击性的、临时性的、一时性的,上级安排了,马上落实,但不够经常,往往是来时一阵风、去后无影踪。下步,要变“一时”为“全时”,不仅仅局限于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还包括重点场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要定期开展检查、长期开展排查、随时开展督查,确保执法利剑始终高悬、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五要变“分散”为“集中”。过去,我们抓市场管理、安全生产基本上是平均用力,工作精力分散开来,看似每项工作都在管,其实管的都不够深入到位。今年,特别是从现在到“七一”,我们全局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生产工作,这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所有科室的非紧急性业务工作都要为安全生产工作让路,所有科室开展业务工作时都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所有科室人员都要无条件配合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因为从省到市都有明确要求,出了安全生产事故,所有涉事人员要逐一问责。因此,我们今年要集中精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从大局全局出发,对安排的督查督导督办任务要认领、要认真、要落实,不避事、不避难、不避险,确保全市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这既是向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向全市老百姓和上级文旅部门交出的政治答卷。
六、奋力攻坚、强化执行,支撑在于推动党建争优一要靠目标倒逼责任。
局领导班子成员、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执行,积极为工作开展搭台子、指路子、教法子。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靠上贴上抓执行,及时问进展、问成效、问难题。各科室科长、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说立行抓执行,一线攻坚、一线落实、一线突破,真正做到“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
二要靠实绩倒逼办法。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引导和鼓励全系统党员干部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遇事只说怎么办、不说不能办,以誓争第一、事创一流的过硬作风,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从纸上落到地上、由愿景变为实景。
三要靠奖惩倒逼落实。我多次说过,不想在这个岗位上“带头”,就别在这个岗位上“当头”。要强化结果导向,严格督导考核和奖惩兑现,干部调整改变论资排辈的惯性思维,突出“凭实绩用干部”,把执行成果转化为干部个人提拔进步的结果,真正让“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通过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全系统齐心协力抓执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对比,以寻求解决这些困惑之途径:
困惑之一:传统型旅游为主,现代型旅游产业没有形成竞争优势。较长期以来,周边城市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对我市旅游业构成了强烈冲击。众所周知,邻近的常州和扬州两市其旅游资源景点远不如镇江,但其通过不断打造,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产业链,外地游客视镇江仅为中转、节点型旅游地。相比之下,常州的梅园、恐龙园,扬州的瘦西湖景区,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不仅扩大了景区效应,也拉动了娱乐业和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镇江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远胜于常州与扬州两市,但其优势在传统型旅游为主的大背景下在逐步减弱,缺乏竞争力。
困惑之二:旅游环境令人费解,严重冲击旅游市场。据调查,外地一些旅行社对镇江旅游环境有这样的评价:“宁可绕开三座山,不走镇江两个丹。”少数部门服务旅游的意识不强,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依然严重,让许多本应该来镇江旅游的组团望而却步,绕道而行。这既影响了镇江的旅游发展,也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
困惑之三:旅游景点打造缺乏大手笔,关联衔接尚处空白。镇江景点与其周边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如何体现一江横陈,三面环山,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特质,三山风景区怎样融会贯通,扩大容量提升质量?目前尚处于空白,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个体的景点显得单薄无力,同时镇江的文化底蕴如此之深,农业经济又独具特色,如何开拓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似乎尚处于“处女地”。
困惑之四:旅游景点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步履维艰。部门分割、多龙治水的状况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没有改观。镇江焦山品位极高,知名度大,具有很大潜力,但由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景点的发展。而其相应的一些主管部门也尚未实行改制重组,实行市场化动作,目前仍作为事业单位来管理,人员臃肿,吃大锅饭,依然凭等、靠、安过日子。
困惑之五: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制约旅游业发展后劲。近几年来,全省各市均花巨资投入旅游业,加大旅游高地建设。以2007年为例,邻近的常州、扬州分别投入20亿元和8亿元,相比之下,镇江捉襟见肘,市旅游局2007年城市促销宣传费和乡村游引导资金仅500万元,而苏州投入3000万元,无锡投入1500万、常州投入1000万。又如2009年全省旅游投资三亿元以上项目清单中可见七个城市的资金投入量。南京四个项目20.6亿元,无锡五个项目40.6亿元,常州两个项目13.2亿元,苏州四个项目18.7亿元,淮安三个项目14.3亿元,泰州两个项目17.6亿元,镇江仅有一个项目即北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8.8亿元。从景区景点建设上看,这几年我市都是部门或单位自建,小打小敲、修修补补,没有大投入,制约了旅游发展后劲。
困惑之六:旅游质量管理相对滞后,旅游接待水平相对较差。旅行社就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桥梁,据2009年公布的最新资料,全省共计1704家,镇江有77家,仅占全省的4.52%,我市与邻近的常州和扬州两市相比,在2001年镇江为35家,常州38家,扬州39家,基本处于同一路线,但到了2009年差距逐年扩大,镇江仅为77家,与淮安一样,而常州达100家,扬州达103家,均超越100家以上。 旅游星级饭店拥有量,代表着一个城市接待游客的基本条件。2009年公布的最新资料中显示,星级饭店全省945家,客房99446间。镇江仅为42家,客房3198间,分别占全省的4.44%和3.22%,而相近的常州与扬州两市,在2001年和我市相差不大,镇江24家星级饭店、2001间客房,常州、扬州分别为35家星级饭店3928间客房和37家星级饭店、3547间客房。到了2009年,这两市大大超越镇江,常州拥有星级饭店69家、7823间客房,扬州拥有星级饭店70家、6920间客房。而镇江仅为42家星级饭店、3198间客房,只占扬州的一半。相比之下,近十年来我市旅游接待能力发展缓慢。
困惑之七:“宜居宜游”城市基础条件具备,但游客滞留往返不多。镇江这座中小城市的确适合居住,旅游景点也很多。近期接待的一位外地游客,十分赞叹镇江这座城市很美(自然风光美),出行亦很方便,但不具备现代化都市的环境,又没有纯传统的自然生态城市的景观。这句话提醒了笔者,镇江城市的个性特征尚需要不断打造。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离不开这座城市的魅力,镇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同样与旅游相关联。
综上所述,镇江旅游产业发展之优势主要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客观条件,与其并存的七大困惑绝大部分在于主观条件欠缺。旅游产业构成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统一体,针对众多问题回顾,析其成因方能产生新举措之思路,那么究竟其构成因素存在哪些?客观地评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中国
1.理念滞后、缺乏引导。多年来,相关部门从上到下一直将旅游列为产业发展仅停留于口头上、文字报告中,没有真正把发展旅游放上重要位置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不少涉旅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先导作用、关联效应认识不足,理念滞后,缺乏发展信心、缺乏引导,更谈不上合力。在统筹安排经济工作中,没有像抓大项目那样认真抓好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财政资金相对不够宽裕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现实工作中,即使有些优惠也散布在有关政策中,难以落实到位,思想认识、理念滞后更缺乏引导渠道,从而使镇江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周边城市。中国
2.规划落后,缺乏智慧。旅游景点规划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镇江城市规划一直相对滞后于其它周边城市,我们仍以邻近的常州和扬州二市作一对比。今日的常州市,给人一派现代大都市的印象。扬州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古色古香之城,踏上扬州城区给人一种宜居的美城之感。据了解,扬州的城市规划设计邀请的大部分是扬州本籍的省社科院专家学者,吸纳了苏州风格与本地特色。而镇江一味崇洋,高薪邀请的美国所谓洋专家未能结合镇江本土特色,形成许多败笔,相形见绌。旅游景点规划缺乏大智慧、高起点和宽眼界。景点与景点之间规划连接仍基本处于空白。当前,我市南山风景区和北部滨水区规划保护面积已占主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山风景区怎么融会贯通、扩大容量、提升质量,目前仍停留于口头上所谓的“珍珠项链”之称。规划龙头作用的滞后,使得高起点空位、高水平谋划、高效率落实旅游产业发展将成一纸空文。
3.体制乏力,缺乏活力。改革开放30年了,镇江涉及旅游的相关部门尚未进行改制重组,市场化动作难以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今天,体制与之不相配套,如何谈及振兴二字。体制相对乏力,活力又从何而来?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4.宣传不力,影响不够。近年来,全市举办了多次旅游商品推介会、联谊会等,但宣传效果不佳,一般仅单体宣传,形成不了合力。打造旅游系列一条龙产品以及外包装上缺乏竞争力,从而与周边城市相比影响不够。
5.设施陈旧,接待不力。由于我市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星级宾馆数量较少,加之档次也低,形成不了梯次结构,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同时,餐饮业水平档次也够不上,与之配套的旅游商品以及各类旅游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接待硬件设施较差。接待软件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加之涉旅单位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宁镇扬旅游图中,绝大多数游客仅将镇江作为一个节点旅游看待,留宿人员不多,从而使我市旅游收入相对偏低。
6.资金短缺、后劲乏力。资金投入无论在旅游项目上还是基础设施改善上,镇江相对滞后,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在目前财力尚不宽裕的情况下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笔者以为,镇江旅游产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巨大资源优势,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加快镇江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镇江现有的状况,扎实地从一点一滴基础上认真对待,历经思维转变转型升级、政策引导体系建设等主要环节,贯穿其中的主线,即创新战略。
石台县常务副县长巩文生不无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基于我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东傍黄山、太平湖,北邻九华山,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东唯一“一县一业”专做生态旅游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达81.2%,负氧离子浓度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35倍。”
大自然的巧妙分工,赋予了这里新鲜的空气与丰富的植被资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石台县的“立县之本、形象之基、发展之源”,使之能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飞地强县”三大战略。
相得益彰:开发与保护
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础上,石台挖掘出无数的旅游资源,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首位产业。“我们就搞生态旅游,这是我们的资源,更是我们的特色。”巩文生说。
在谈到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候,巩文生强调的更多的是加强生态保护。“作为县内重要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执法管理,保护好全县森林资源尤其是阔叶林,保护好全县河流湿地尤其是秋浦河,保护好全县野生生物尤其是珍稀动植物,保持自然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巩文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相比开发过后的人工景色,人们更愿意遁寻着历史的沧桑,与大自然拥抱,在石台,游客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有农家乐。所以,加强天然阔叶林、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才能保持古树木的长青和原始村落的古老气息。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就是石台县加强生态文明规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青山绿水之间,当地除加快高架游览车、索道、双龙谷至主峰栈道等项目建设,开放双龙谷、五指峰景区之外,还不断完善景区内道路、停车场、旅游公厕、供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巩文生说,“但是要想做好,就得限制性开发,开发过度就成破坏,谈不上生态;开发不够,便谈不上建设。”开发与保护的权衡,成为了这片纯净土地上的长期课题。
中流砥柱:特色产业
生态搞得不仅仅是旅游,而是要把全县的产业都做成生态特色。据相关人员介绍,基于旅游首位,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农事体验和特色餐饮基地,推进农旅融合;加快旅游文娱场所建设,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富有浓郁乡情的旅游文化娱乐项目,推进文旅融合;完善城区、景区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地方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推进商旅融合。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仙寓镇大山村某农家乐示范点了解到,农家乐从业村民年均收入基本都在十万元以上。在一个不大的庭院里,有喝茶休息吃饭的地方,楼上便是客房,吃的瓜果蔬菜都是农家自己种的,纯天然、无污染、有机、绿色。
县旅游局局长彭作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我们树立的是生态产品经营理念,也就是将资源商品化。依托富硒负氧特色资源,打造集生态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进石台硒茶、硒米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系列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高山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农业,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以发展优质高效农特产品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培育茶叶、经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山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便有了富硒茶、富硒米。好的资源要拿来分享,就应当将品牌推出去。
在品牌宣传方面,O2O的营销模式也被小县城的生态经济玩得游刃有余。在网络营销平台上,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联运、共同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宣传,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资源的连带产业,将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并打造出品牌,是这个县城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巩文生说,“党的十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指明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坚定了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信心和决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培育绿色企业,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大小水电和风能开发利用;加快飞地园区产业招商,推进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建设。飞地与本土并重的发展模式充分展现了生态经济的魅力。
小城大事:精气神的建设
生态经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实际上,小县城的生态经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将生态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结合,健全绿色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巩文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每年元宵节,县城都会举办灯会,猜灯谜、看表演;每年的茶叶展示展销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向全世界展示出县城独特的茶文化。通过免费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送戏下乡,举办全民参与的民歌大赛和健身运动会等,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与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简称福州旅专与工美校,下同),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国家到地方都计划打造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的海峡品牌的大背景下,学校发展同样要研究自己的区位优势、区域经济的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协调性,正视抢抓面临着的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就机遇而言,三个层面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从国家层面看,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并把它列为第三产业中的第一个,其定位之高、目标之明确是史前首例;同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从省级层面看,福建规划建设以“海峡旅游”品牌的环海峡旅游经济圈和打造世界顶级的旅游目的地;陆续出台了《福建省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2006—2010年福建省工艺美术发展行动》,并在福建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意见》中将工艺美术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之一,这些政策都从宏观层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第三,从福州市层面看,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实现高铁时代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努力打造三坊七巷、昙石山、船政、寿山石等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福州传统工艺产业。错过了机遇就会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学校要借势而上,扩大外延的发展,深化内涵的充实。
就挑战而言,旅游行业输出旅游服务,工美行业输出旅游产品,但它们都属于大旅游范畴。二者的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地域性明显。从就业特点看,有容量大、层次多,成本小、门槛低的特点。但这一就业现状无法与海峡品牌的高要求相适应,如何提升层次品质,输出一流的旅游服务与工美产品,满足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学校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和工美行业发展的核心是它们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能给大众带来快乐的内心体验,而不单纯是传统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这种变化就必然对从业者的素质与人格提出要求。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向高端流动,行业越来越需要智力的支持,从业者需要有创意,有点子,懂经营。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实操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根本任务。“如何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确立学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于以上分析,福州旅专与工美校提出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发展战略:一体两翼、后势发展。
所谓“一体两翼、后势发展”,“一体”是指以三校整合后形成的学校办学主体和发展主体,“两翼”是指努力打造旅游和工美品牌,以旅游类专业和工美类专业为载体实现学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发展。“后势”是指三校整合后的优势互补,整体合力,借势而发,跨跃发展。
1.试行开放办学,呈现多元化格局
职业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随时的互动与更新。海峡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它必然对人才有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要求,所以,福州旅专与工美校建立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学校目前有以在校应届生班、三段式班、部队中职学历班、企业中职学历班等多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与高校联办的《艺术设计》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与聋哑学校联合开办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输出多规格的人才,为打造海峡品牌提供全流域、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
2.加强专业群建设,逐步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
专业设置合理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最核心的结构要素,因为专业类别直接影响人才的类型培养,所以专业设置最应该体现区域性特征,所谓的“谁投资谁受益”。福州旅游与工美校在优化专业设置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学校资源的支撑力,深入市场调研,不盲目追随所谓热门专业,使专业规划围绕区域市场需求、专业师资紧跟技术进步、专业设备贴近工作实际。在做好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慎重开设前沿性专业,做大做强主干性专业,适时发展实用性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与海西旅游经济圈配套的系列化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学校目前已形成以旅游类为强势的专业群、以工艺美术类为特色的专业群的“两翼”格局。可以说,这种专业格局是具有唯一性,是不可复制的,因而具有后天优势,它将与海西旅游经济圈亦步亦趋,相得益彰。
3.深化课程的优质化与区域化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课程是专业的载体,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课程观,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终身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突出以人为本,建立起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师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课程管理模式。福州旅专与工美校大胆改革现有课程模式,使德育课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文化课强化基础性、应用性;专业课深化实践性、职业性。积极大胆地探索构建以能力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量增加了福州温泉休闲、生态山水、滨江滨海、传统工艺、地域文化、榕台旅游等内容。可以说,优质课程与区域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线人才。
4.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切入点
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区是高度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发达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因此建设一个数字化校园,才有可能与区域经济配套,并为之输送胜任的旅游服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学校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或者说,实现实训设备的信息化。真正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及实训,应该是实物教学和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应该是实物教学设备与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存的。福州旅专与工美校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深刻理解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职教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与改变的过程。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出发,系统规划和设计资源建设项目与内容,既兼顾学历教育又考虑职业培训的需求。学校目前正在建设开发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仿真软件工程,正是考虑到要发挥设备最大化功能,达到延长服务周期,扩大服务半径,突出辐射作用的目的,使得有限的投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
5.建设有旅游、工美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
朝代更替,文化永存,儒家思想代代相传给教育的启示就是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属于灵魂的传递、人格的教育。福州旅专与工美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递。学校始终秉持“崇礼·砺行·敬业·乐群”的校训,在日常活动中加强渗透。“崇礼、砺行”是个人品格的修养,“敬业、乐群”是“崇礼、砺行”的社会实践,“崇礼砺行、敬业乐群”既是母校对学子在校培育之宗旨,更是母校对学子毕业离校,走上社会之寄望。在此基础上,学校努力构建以“爱校爱生、形象至上、传承创新、合作协同、共荣共进、追求卓越”为六大要义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旅游、工美专业特色,主动与当地的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马尾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漆艺文化等相结合,不断深化闽都文化的内涵,深化旅游文化的内涵,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更具可持续发展。
6.抢抓机遇、政策对接、项目带动、持续运作,突破学校发展瓶颈
海西建设的大环境为加强榕台间的校际合作提供了契机。要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两地校际间的参访,海峡教育论坛的举办,增进两岸教育的了解和信任,扩大对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互助交流。
另一方面,福州市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前重视。因此,学校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通过持续运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提升运作水平,激发和放大区位的优势效应:一是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学校旅游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二是运作好工美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烹饪专业被评为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工美专业作为福州传统特色专业已上报教育部等项目;三是使用好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四是建设好《艺术设计》专业五年制高职试点;五是落实好福州市旅游系统的导游岗位培训、导游证年审等项目落户在学校的项目。
7.主动对接,深化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项目与范围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之时”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乡村旅游示范村调查摸底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略阳县五龙洞镇垭河村调查摸底报告
汉中市文旅局: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依托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巩固五龙洞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成果,自确定以来,合理规划、多方入手,积极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建设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五龙洞村位于略阳县城以北36公里处,政府以北2公里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在村境内。2015年镇村机构改革由原垭河村和原五龙洞村合并后命名为五龙洞村,村辖区6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243户751人,常住人口231户727人,党员47人。耕地面积为1459亩,其中基本农田700亩,林地51194亩。这里属于秦岭南麓中浅山区少有的原始森林与溶洞景观亲密融合的区域,其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是汉中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神、奇、幽、秀”四大特点。陆续开发出五龙谷、青龙沟、白龙沟、三佛寺、陕南氐羌民俗村5大景区,木城瀑布、茶马古道、五龙洞、呼龙台等100余处景点。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各类野生动物200余种,秦岭冷杉、珙桐、金钱槭、红豆杉、高山杜鹃等植物1700余种。
二、主要做法
1、多项措施、狠抓落实。为了培养和打造“村容整洁、生态秀美、文化鲜明、设施完善、宜业宜居”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制定多项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确保了工作分工有条理、责任落得实。二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委严格按照“规划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五龙洞村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五龙洞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从环境整治、清洁工程、文化挖掘、产业培育、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提出了建设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工作推进措施和时限,为工作顺利开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三是积极落实经费保障。
2.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2010年在全村实施了民俗村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以氐羌文化为底蕴,采取政府资金补助为主、农户投工为辅的原则进行。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对全村96户群众350余间房屋进行了统一换瓦、坐脊、刮墙皮、水泥沙浆粉刷、外墙干粉漆抹面、1.2×4米双廊楼、三面散水、窗沿以下石板墙裙、正面木格花窗门、四开或者双开木格花窗门、门窗、廊楼、木柱统一油漆等内容,并建设入院道路6条1.5千米,绿化道路3千米;新建沼气池43口,改厕改圈72户。我村被确定为国家扶贫项目连片开发示范村以来,又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该项目主要对农户庭院统一硬化,修建统一风格院墙、花池、入院路、入户路,统一换瓦座脊等。二是28公里生态旅游带建设,打造了旅游小景点4处,文化健身广场2个。三是居家院到秦家院集中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20多盏;村庄内安装太阳能庭院路灯40多盏;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800平方米。四是公共环境整治,主要是新建垃圾池两座。通过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实施项目建设提升了游客旅游质量,改善了全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五是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乡村旅游示范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3.清洁工程开展情况。为了游客游玩时的环境舒适,五龙洞村作为常年清洁工程示范村,通过创新机制、强化宣传、提升素质、设施建设、加大监管五项措施狠抓落实,使村容村貌明显转变,群众素质整体提升,设施建设愈加健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主要对村域白色污染、群众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等现象进行清理,同时对群众私自占用道路现象进行制止整顿,对水沟、堰渠等死角堆积的垃圾进行铲除。同时修建垃圾转运站6个,并落实保洁员5名,定期清理垃圾,确保了清洁工程后续有保障。建章立制,建立了《五龙洞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清洁工程检查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对村干部落实了责任区域,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4.文化产业挖掘情况。近年来,五龙洞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以氐羌民俗文化为主线进行乡村文化产业挖掘。一是修缮娘娘庙。二是成立五龙洞村舞蹈表演队,先后编排羊皮鼓舞、羌舞、秧歌等文化表演,同时邀请专业人士为群众指导广场舞表演。四是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连片开发项目,在五龙洞村修建文化广场一处,配齐健身器材,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同时在村委会安装了乒乓球台、篮球架等体育器材,配齐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五是打造农家乐8户,修建休闲场所4处。六是旅游客运市场治理行动景区、饭店及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场所专项督导检查行动。落实《旅游法》、《陕西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景区、饭店及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场所经营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县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统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并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纳入质量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满足游客对森林深度体验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游客康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村上依托独特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我村紧跟全县支柱型产业发展,结合我村地域实际,着力推进以食用菌、天麻、猪苓为主的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菌筒50万筒,天麻8万窝,猪苓地存8万窝,新增4000窝,中蜂800箱,有效带动了全村农户增收致富。
三、特色亮点
一是农家饭菜以当地的特色食材为主,主要已以当地季节性时令蔬菜为主,柴火鸡,天麻、香菇炖鸡,竹笋炖腊猪腿等;小吃主要以铁锅面皮,罐罐茶、包谷面馍、核桃馍为主,让游客吃到纯天然绿色食品。二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4种,主要以天麻、香菇、土蜂蜜、腊肉为主,利用电商网上销售。引进“陌上花开”商贸有限公司对五龙洞村土蜂蜜做了鉴定并注册了商标,带动当地旅游产品的销售,农户以旅游产品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部分群众认识度还不够高,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积极性还不强。二是经费紧缺,导致部分设想无法实现,工作推动困难。三是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氛围还有待加强,四是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不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总体要求,以打造“山川秀美、天蓝地绿”为目标,以五龙洞森林公园建设为依托,从加强提升群众素质、提高综合整治力度、加大舆论宣传入手,多方争取、凝心聚力,继续加大旅游开发。
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研发、设计,爬坡过坎的浙江制造面临变奏,但也必须浴火重生。重构生产链条、从数据通往新的需求之路,“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无疑是冲淡苦楚、重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良药。
“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3个“+”时,金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诸建勇代表眼前一亮。
“机器人要‘+’什么?对鞋服等传统产业而言,‘+’标准化产品,将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诸建勇代表结合自己公司实践谈了体会。他说,这几年,金帝集团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先进自动化制鞋设备。原来的设计开发部门有15个开版人员,现在采用新技术后缩减了开版r间,又提高了模具的精确度,开版人员也减少了一半以上,每年能减少开支百万元。
不只是诸建勇代表,在企业一线打拼的代表热议时都有这个共识。轮毂制造是被认为是低附加值、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生产轮毂的今飞控股集团转型升级后,脱胎换骨成为通用、福特、宝马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
采访中谈到“机器人+”“互联网+”等话题,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葛炳灶代表很有感触。他说,通过“机器换人”与物联网改造,工厂形成了智能制造智慧中心。所有生产指令在指挥室下达,无数根网线将工厂的生产、研发、库存、管理、销售等终端链接起来,即时反馈到首脑中枢。焊接车间里,机器人在弧光与火星闪烁中精准焊接,工艺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
拥抱“互联网+”,让浙江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产业链的延伸,目前今飞控股集团已经实现全球化管理,没有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是难以想象的。“从某国或某省份原材料资源调度,生产线上500多机械手故障排除等都是依靠公司自己研发的信息系统完成的。”葛炳灶代表说。
“互联网无论‘+’什么,最关键的还是要‘+’实体经济。”温州东方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代表认为,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必须结合起来,产生几何级的乘数效应。他建议,要引导电商与实体经济相融合,鼓励电商与线下实体零售店、品牌商、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在税收、财政、信贷方面给予扶持。
“互联网+”“机器人+”无疑为浙江实体经济注入了升级新动力,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动能。
葛炳灶代表认为制造业最需要补的短板是掌握核心技术后,确立行业标准。他说:“作为龙头企业,要建立协同创新的科技平台,研发和输出整套生产线设备,并为本行业提高技术维护服务,确立行业标准,帮助整个行业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升。”
“一流的企业定标准,要用标准化引领经济发展。标准化建设离不开高层次人才。”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代表建议,在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率先设立质量标准专业博士生班,为企业培养从事质量标准工作的人才。
不少代表也指出,浙江制造业量大面广,中小企业多,更要关注标准化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体系。“要达到高标准,产品生产制造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要可控。”
万亿产业,迸发澎湃新动能
缓速释放的增长常态下,浙江打造万亿产业尝试以特色凸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叩开经济结构现代化大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当前,浙江正持续加速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浙江经济的“顶梁柱”――万亿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已是浙江在新一轮经济竞赛中再度引领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
成绩令人振奋,不过代表们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谋划下一步的攻坚突破。“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国际合作,全力推进航空制造业,坚守高端制造目标。”王水福代表说,现在我们产品的关键部件已经从20年前的进口转变为出口了。因此,尽管市场持续低迷,2016年西子仍实现了256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8.5%。
“30年前的短缺经济时代,主要靠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动;30年后,我们抓住军民融合的高端制造这个关键点,拉动市场、创造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1月17日下午,杭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王水福代表建议,把军民融合上升为浙江转型升级核心战略,把大江东打造为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浙江应组建高规格团队与相关部委对接,协调推进一批军民两用重大创新项目、国防科技成果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
作为万亿产业之首,遍地开花的信息经济对浙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经济的基础平台,是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
黄丽珍代表是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主管,对如何加快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有着自己的思考。她说:“浙江集成电路制造业和设计业的发展规模与江苏、上海、广东和北京等地差距较大,我们要有紧迫感。”
黄丽珍代表认为,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成长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高精尖的产品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扶持的步伐要迈得更大些。例如,研究制定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重大政策与战略目标,成立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项基金等。
“对企业而言,要敏锐把握市场需求,且长期有耐心的研发资源投入,更需要‘工匠’的专注精神。比如,我们应用于智能终端、穿戴式设备、物联网的各类传感器产品,都是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坚持不懈地投入研发设计的。” 黄丽珍代表说。
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浙江省健康产业投资非常踊跃,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健康旅游和文化服务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健康产业未来的蓝海在哪里?企业该如何布局?作为万亿产业之一的健康产业也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话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健敏代表提出,要以创新的理念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体系。“包括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消费观念等。当前,要借助智慧医疗等手段,大力推进家庭医生、保健保姆等职业的发展。”
“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生病了总是希望得到优质医疗服务。好药品、好医生和好医疗是支撑医疗水平的主要因素。但我国的制药行业长期处于仿制阶段,许多新药滞后发达国家数年,影响了群众健康。”李邦良代表建议,浙江应扶持医疗行业发展,特别是把生物制药列入重点产业予以优先发展。“比如,优势制药企业购并时加强政策指导、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帮助。”
发力农业供给侧,助跑“绿富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在杭州代表团驻地,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局长方丽槐代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就要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壮大安全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引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浙江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可以满足群众需求,目前的关键是发展绿色精品农业。主要抓手是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方丽槐代表说,目前,千岛银珍、泰顺三杯香茶、金华两头乌猪等产品以及列入全国35个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录,发挥了区域公共品牌作用,促进了产业发展。
方丽槐代表坦言,当前,还存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识不到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他开出的“药方”是“组织专家对地域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进行审核,再挖掘、再梳理,完善登记备案名录。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严厉打击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和休闲旅游示范村,力争有2000个村成为A级景区。建德市大同镇徐韩村党支部书记黄国成代表深表认同。
黄国成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大同镇正在建设稻香小镇,规划以万亩生态有机粮食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生态人文底蕴和周边旅游资源,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及深度体验旅游为核心,集有机生态农业、粮深加工、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特色农业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路网、沟渠、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的景观提升已经有明显进展。今后到小镇及其他景区观光旅游的人数会大幅上升,人气会越来越旺。下一步还要跟养老养生结合起来,吸引周边城市老人来住。”
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会长熊金平代表的观点不谋而合。“重点要发展农旅结合的基地游,龙头农业合作社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变化,熊金平所在的合作社的主要种植品种已从长豇豆转向茄子、罗汉豆等大众品种。“2016年起,还开始大规模种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皇菊。现在周末不少江苏、福建等外省的人过来赏花,玩好后又买不少农产品带回去。”熊金平代表说,农业与旅游结合后,农民收入增加很快。2016年,合作社成员平均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远高于全省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不过,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由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或股份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黄国成代表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涉农企业的一个通病是农业用地指标审批难,银行融资难,这些瓶颈制约了涉农企业做强做大。此外,涉农企业存在投入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精准施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哪些难题?1月17日,在衢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场,代表们带来许多现实思考。
劳动力是制约农I发展的瓶颈之一。浙江不老神食品公司总经理余震代表说:“以前招聘销售员和食品制作工,上百个年轻人赶来应聘,现在年龄放宽到45岁,来打工的人还是少,怎么破解?”
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那么,四川省纤检局在以曾蓉为中心的领导班子带动下,在棉花等纤维领域的质量监管上有何创新?在絮用纤维制品、学生服、羽绒服等纺织品的质量监管上是否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就此,《中国纤检》杂志记者走进四川纤检局,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
服务藏区篇:“全链条”监管做细做实
如今,四川省民政厅救灾物资中的所有纺织品从招标技术参数和流程制定,到最终入库验收,全程质量把关都交由四川纤检局全权负责。这两个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为何会有如此紧密的合作?
之前,四川省民政厅救灾物资的招标技术参数不规范、招标程序混乱,“黑心棉”、企业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件频频发生,这给四川省民政厅领导带来了极大的苦恼。
自2011年开始,四川纤检局开始与四川省民政厅合作,对四川救灾物资从原料采购、组织生产到最终入库,实行“全链条”的质量监管。由于几年来双方合作很不错,四川省民政厅非常认可纤检工作,双方合作还在继续推进。
这场“联姻”前期,四川省纤检局总工程师陈剑带领检验人员多次对民政物资进行考察,依据相关标准制定严密的招标技术参数和招标流程,并对民政厅仓库管理人员进行了抽样等相关工作的培训。
“可以说,我们的监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链条’监管模式。”陈剑说。
首先是对中标企业原料的严格把控。企业所采购原料必须主动送检,由四川纤检局检验合格后,将检验报告移交民政部门,民政部门以此检验报告为依据,判断企业是否可以组织生产。
“当然,对中标企业原料采购的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如果某中标企业3次以上购买的原料样品均不合格,将被废止生产资格。”他强调。
其次,在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四川纤检局会不定期地派出检验人员到企业监督抽查。如果一次生产3万床棉被,在企业生产到三分之一不到的时候,纤检人员会频繁派人到企业检查,需要时还会驻厂检验,以保证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把控。
陈剑解释,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利用专业纤检机构的技术优势服务企业,一旦企业在组织生产中遇到原料工艺等问题,检验人员可以及时指出,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企业在原料后续补购和组织生产中钻空子。
最后,救灾物资产品在进入四川民政厅仓库后,由纤检、民政、纪委、企业四方进行最终环节的现场抽样,检验结果由四方共同签字确认,无误后以此结果作为给企业结算的依据。
“民政厅之所以选择纤检局,看中的是我们的单位性质,主要以履行工作职责为目的,这和民营检测机构有本质的区别。”陈剑说。
陈剑还讲述了招标准备工作中的很多插曲:很多检测机构和企业打电话到四川纤检局,想方设法钻空子。对此,四川纤检局严格按标准制定招标参数,对“来访者”一律坚决拒绝。“下一步我们打算在相关科室签订廉政责任书,保证出具的每一份检验报告都经得住查证检验。”陈剑说。
目前,经四川省民政厅引荐,四川纤检局对民政救灾物资的监管工作也已经展开,这不仅让四川纤检的“好名声”传播在外,更带动了四川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呵护天使篇:从人生第一件衣服管起
今年5月,由四川省质监局牵头,开展了“儿童类消费品质量安全呵护天使行动”,该行动为期一个月,由儿童类消费品大调查、大比对、大宣传三大块的一系列活动组成。按要求,四川纤检局主要负责儿童服装、校服、童鞋三类产品的大调查、大比对和大宣传。
四川纤检局积极开拓创新,不仅提前按规定时间完成了省质监局规定的各型工作并上报总结材料,还在工作内容外新增了对妇产医院新生儿纺织品的检查,并且设立实验室开放日,邀请学生和家长参观实验室并给予童装等纺织品质量辨别基本方法的讲解。
四川省质监局行动方案出来后,四川纤检局立即召开专题研讨会,采取座谈讨论、数据采集、现场调查等方式,联合省服装协会、省鞋业协会和绵阳、德阳、南充市纤检所对成都等7个地市具有影响力的22家大型百货商超进行了调查,分6个小组,出动人员140余人次。
此次大调查主要对“四川造”儿童服装、童鞋、校服品牌在四川的市场占有率进行摸底,对四川本土童装品牌生产所采用的标准与国际标准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四川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的原因,并从扶持地方品牌、推动企业质量改进和技术改进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此次大检查共涉及10家妇产医院、7家童装生产企业和3家校服生产企业。“对婴幼儿纺织品,尤其是新生儿纺织品进行专项检查,是我们此次工作中的一个创新点。”陈剑说。
受我国各级政府对组成部门的职能划分影响,医院纺织品的监管一直以来是个盲区,尤其涉及到皮肤和身体对外界抵御能力最差的新生儿,该领域抱毯等包裹物类的纺织品一直处于监管空白区,并未引起卫计委等主管领域的重视。
此次四川纤检局大胆创新,深入妇产医院对新生儿等婴幼儿纺织品进行抽样调查,果然发现不少问题。抽取的11个批次产品全部无厂名无地址,无产品安全类别和执行标准,按我国对纺织品强制性标准要求,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而且有一批次产品不符合GB 18401―2010中对婴幼儿纺织产品耐唾液色牢度的要求。这意味着这些产品大多不知道来源,染料中的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新生儿舔咬等直接接触皮肤甚至进入体内,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四川纤检局找出医院提供不合格婴幼儿服饰的症结所在:一是医院未建立和完善采购验收制度;二是生产者未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三是监管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监管盲点。
“我们当然也开出了药方,不仅对部分问题严重的生产企业和医院立案查处,更从源头着手,从产品标识等方面规范医院的进货渠道,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陈剑说。
消费决定生产,消费者质量意识的提升,能够直接倒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此次“呵护天使专项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大宣传,四川纤检局邀请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公开宣传通报此次专项行动的结果,以此来提高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意识。
四川纤检局派专家走进成都市的小学,通过幻灯片演示、专家解答、与学生家长互动等方式,开展儿童服装、校服、童鞋等安全知识讲座。
他们还开展了“大手拉小手,大家讲质量”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成都市60余名学生和家长参观纤检实验室,并针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产品质量问题给予解答,发放儿童服装、校服等质量安全及选购指南资料350份,接受咨询人数460人,让学生和家长更加深入了解了产品质量和检测知识,提升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
今年3月31日起,《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很多专业纤检机构都在探索学生服有效的监管模式和方法。四川纤检局在校服监管方面也有所创新,他们与当地教育厅协商决定,将每年的专项抽查延伸到学校,直接对已经使用的校服进行监督抽查。
据介绍,今年四川质监局拨付了50万专项抽查经费用于校服专项抽查,明年将基本覆盖四川主要的中小学,做300到400批次的监督抽查。校服监督抽查中,我们将今年6月1日实施的《中小学校服标准》和GB31701―2015两个标准结合进行检验,按年龄段对学生服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区分检查。
保护蜀绣篇:提升检验把关能力
今年,四川省委书记和常务副省长分别就促进蜀绣产业发展做出两次批示要求,为了推动蜀绣产业发展,从7月下旬开始,四川省纤检局对蜀绣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我们在质监局带领下,组织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走访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成都市蜀绣商会,与国家级、省级蜀绣工艺大师进行了座谈,与省旅发委、省文化厅、省工商局、经信委等进行了工作对接,深入郫县安靖蜀绣产业基地、四川省博物馆、成都蜀绣博物馆、文殊坊、宽窄巷子等重点旅游景区进行检查,并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为期15天的‘质检利剑’刺绣专项执法行动。”陈剑介绍。
此次调研中将蜀绣与“四大名绣”中的苏绣、湘绣进行比较,找出了提升蜀绣产业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规划滞后、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发展载体不强、面临外部冲击等问题。
而制约蜀绣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则是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包装、标识标注、生产工艺和质量检验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导致大量“朝鲜秀”和“越南秀”的刺绣产品进入蜀绣市场以次充好,却没有鉴定依据,增加了执法打假和取证的难度。
说到这点,陈剑略表遗憾地说:“文化、旅游、工商、经信、质监等部门都有监管保护蜀绣的职责,但在品牌培育、商标注册、专利保护等方面没有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目前,在四川省纤检、质监、文化、经信、旅游等部门的合力下,以省政府名义编制的《蜀绣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7―2021)》正在进行,预计将于2017年上半年印发实施。该规划中的一大部分就是提升蜀绣的检验把关能力,以四川纤检局为依托,组建省级蜀绣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立蜀绣产品专家鉴定委员会,加强蜀绣产品质量检测鉴定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一系列标准的制定,该怎样通过标准界定蜀绣,实现有效市场监管,是我们正在研究探索的问题,目前已经找到了蜀绣生产的龙头企业,将借鉴他们的一些鉴定方法。同时我们将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发表一个有关蜀绣标准的探讨性文件,希望征求到各方智慧。”陈剑说。
此外,四川纤检局还在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羌绣、彝秀等特色产业同时纳入标准制定和监管体系建设。一个月来,陈剑和同事们为此事前后奔走,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学习了很多有关蜀绣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跟其他部门协调沟通中,往往能够产生全新的想法。”他说。
棉花公检篇:创新与协调齐发力
“不论机构怎么变,我们局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棉花公检的重要性,因为纤检以棉花起家,不能忘本。”四川纤检局副局长文勇说,他从1985年开始从事纤检行业,是位“老纤检”。
今年4月底,刚接到国储棉“轮出”任务,四川纤检局领导班子立即研究部署,按照前期预案,由局长总负责,分管副局长带队,对入库现场管理、技术工作进行总协调。文勇亲自带领四川纤检局棉花检验科人员奔赴甘肃瓜州、天水等地,协助现场检验人员与仓储方协调沟通,以保证每天的出库检验量。
“刚到瓜州仓储库的时候,仓储方抵触情绪非常高,每天只能检验160吨左右棉花,而中纤局给我们的任务是检完该库3万多吨的棉花。”文勇很发愁,粗略估算,按当时那样的进度,需要在瓜州待176天才能完成任务,四川纤检局还有新疆监管棉需要做,和石河子的联合实验室也需要去做。
文勇和棉花检验科科长李小华一起找仓储方的老板沟通,了解到该仓储库原本是个棉花收购加工厂,自2013年后再也没收购加工,主要以棉花仓储费为收入。
李小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分析:“2014年、2015年正好是棉花收购加工的低谷期,你躲过了这个时期,说不定今年棉花加工利润会有所回升,趁早出库,你重新收购加工也许能赚更多的钱。”该仓储库老板当天晚上就打电话了解棉花行情,认为李小华说得有道理,第二天就同意立即开干。
不仅向中储棉重新申请了10台进口的夹包机,还专门派来夹包机师傅,这样,瓜州的出库检验量一下子提升了,连续22天保持在1000吨左右,成为国内单个仓储库平均每天检验量最大的机构,3万多吨的量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
之后,四川纤检局检验人员又被调往天水地区,先后完成了8000多吨国储棉的出库检验工作。到8月底全部完成,记者采访时,李小华刚从天水回来没几天,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很黑。
沟通协调能力强只是一方面,四川纤检局在监管棉花的工作方法上有很多创新。为了减少繁琐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量,四川纤检局建立工作质量记录通报批评制度,对现场检验中发现缺条码、缺样品、原始记录不规范、数据处理等出证错误等情况进行公开比较和通报批评,对好的建议也给予通报表扬,加强了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