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生物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学案教学 学习方式
生物新课程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即要转变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呢?
学案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方向作用。由于学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进行的思考和设计,因此教师必须融入学生中去。
一、课前预习,发学案
教师要求学生观念,自己应该首先转变好观念,做好准备。教师在课前要熟悉教材,知道重点、难点,制作成学案印发到学生手里,并在知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教师应提前备好一周的课,这样上课时就不会太仓促,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自学形成知识体系。学案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案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步骤,要使学习过程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案要强调基础性。但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不论学习目标,还是学习步骤、学习训练,都应该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2.简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3.了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学习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 。
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 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 ,吸收的是 。
4.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 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 ,同时也可证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6.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 。
7.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提出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 中碳的途径,并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课堂凸显自主性、探究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而学案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积极地思考、主动探究。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主要侧重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各处环节,如问题探讨、知识衔接、与生活联系、拓展训练等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精讲、释疑,把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结合起来,小结、布置作业,重在巩固课本基础知识。
【自学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过程可分为哪两个阶段?进行的场所各是哪里?该场所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
2.光合作用两个阶段各发生了什么反应?物质变化及能量变化各有哪些?
【归纳总结】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练习】
1.用含有同位素二氧化碳作标记来研究光合作用,对了解光合作用的哪项最有意义?()
A.色素的作用B.水的作用
C.形成葡萄糖的过程D.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ATP转变为ADP的地方是在叶绿体的()。
A外膜上B.基质中C.色素中D.类囊体的薄膜上
3.在光合作用中,需要消耗ATP的是()。
A.三碳化合物的还原B.二氧化碳的固定
C.水被分解D.叶绿体吸收光能
4.某科学家用C的二氧化碳作标记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证明其转移途径是()。
A.CO叶绿素ATP B.COCATP
C.COC(CHO) D.COC(CHO)
5.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由于气孔关闭而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此时细胞内C、C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A.增加、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增加
C.减少、增加、减少D.增加、减少、增加
三、课后理解、拓展、应用
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解释日常生活问题,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知识迁移。
【探究尝试】
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试绘出外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变化曲线。
2.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有哪些?
实践表明,学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多样化,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叶澜.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高中生物 导学案 教学质量 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实施,我国各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变革,处在教育关键环节的高中阶段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创新型教学理念被大力推广,而分层次授课、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得以普遍施行。以高中生物这门课程为例,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生物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要狠抓实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整个高中生物教育向着灵活性、人文性的方向转变。
“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堂构建模式。“三案”主要包括导学案、教案和巩固案;“六环节”则主要包括自学、互动、探究、点拨、矫正、迁移,全面涵盖备课、上课以及课下巩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导学案作为三案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担负着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完成预习和自我检测等工作,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楚听课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导学案的制定和使用两个环节入手,进而不断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导学案的制定
首先,在我看来,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引导性原则。导学案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本知识的浏览和预习,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一开始具体分几点列出预习任务和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步骤分明。第二,基础性原则。导学案中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在选择题目时,教师要遵循简单为主的原则,从而避免学生在一开始就出现预习受挫,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系统性、结构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导学案在设置过程中可以适当选取一些相关的旧知识内容,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点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排斥度。
其次,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着“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知识设置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导学案是教师在考虑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制定出来的一份知识分类学习参考。学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与教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导学案的制定者,教师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更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重难点知识的划分方面,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对于进行衡量和分类,继而提高导学案和学生之间的契合度。
再次,从教学步骤来看,导学案是备课环节的一部分,所以,好的导学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日常工作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技能和素养。一方面,以教材为中心,充分吃透教学内容,结合历年高考试卷充分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的知识内容,融入导学案中。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外知识的累积,生物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支撑下,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身的生物知识储备,从而为丰富导学案的内容打好基础。
二、课堂互动
在我看来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学习目标、重点、设置的典型题目、探究问题等,可以贯穿整个生物课堂教学环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好导学案的“导学”作用。
首先,利用导学案确定教学重难点。导学案一般会在新课程教学的前一天发下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结合导学案中列出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标记下重难点知识,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也会对其中教师列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在第二天新课程开始之前,将导学案统一收回,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大体情况来统计出大部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设立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和融合,然后适当的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调换,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次分明。
其次,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导学案中很多知识内容,尤其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完全可以将之作为例题来讲。因为学生在预习环节已经接触过题目,所以心理上的熟悉感会引导学生主动将注意力放在此题目的讲解上,在不知不觉中紧跟教师的思维前进,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互动中。另外,导学案中还会涉及很多探究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预习无法得出结论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类问题为引线,在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
三、课下总结与巩固
首先,教师要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课下巩固部分实时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从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物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一节课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一般会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作课堂教学,所以剩下的时间则是学生的当堂巩固时间。教师在此阶段中,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当堂检查,得到学习效果反馈,进而在编写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过程中有所参照。
关键词:校园舞台;啸叫;声反馈;抑制方案
回声,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是常见的。当我们身处山谷、山洞或者站在一面墙壁面前,在发出一声响后,都会听见回声。而啸叫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回声的一种。试想一下,当你在山洞中发出一声响后,必然会产生回声,所以回声是不可控制的。啸叫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寻找方法,然后设计出方案去抑制啸叫的发生。校园舞台中的扩声设备一般是无线话筒,而无线话筒也是最经常发生啸叫的设备之一。一般的校园舞台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所以啸叫产生时发出的声音会比较刺耳,这会严重影响声音出来的效果。因此,抑制啸叫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啸叫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啸叫产生的原因。啸叫就像回声一样,但是回声要比声源发出的声音小。而啸叫的发生正好与其相反。声源发出的声音经过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比声源大,因此发生啸叫。啸叫不仅与反射回声的环境有关,也与整个扩声设备和使用者有关。
在校园舞台的实践中,产生啸叫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校园舞台本身的环境设计不合理,吸音效果差,具有较强的反射声音的能力。当声源信号被话筒接收后,话筒将声源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经过一系列扩声设备的放大,最后通过扩声器将电信号转变为声音信号发射出去。这时,发射出去的声音在经过环境的反射后如果被话筒收到,由此一直反复,就会让声反射累计叠加,产生正反馈,接着,就会听见刺耳的声音,也就是啸叫。在啸叫产生的同时,整个扩声系统的平衡也会被打破,这样很容易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扬声器毁坏。
2、啸叫产生的条件
啸叫是我们对它的普遍叫法,它还有另外两个名称,叫做自激或者震荡。要产生自激或震荡,就必须要有正反馈现象。反馈就是回声,就是发射出去的声音经过反射又回到发声点的过程。正反馈现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才会发生。这两个条件是振幅平衡和相位相同。振幅平衡,就是在一个扩声系统中,话筒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幅度小于扩声系统发射出去后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幅度。相位相同,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必须与话筒接收到声音信号的相位相同。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当扩声系统达到它所能承受的上限,就会产生正反馈,从而发生啸叫。
二、校园舞台结构及啸叫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舞台的结构
现在大部分学校里都有专门办晚会或者办一些艺术类比赛的演出厅。这些演出厅在设计之初基本上都没有将声学原理运用进去,并且建筑空间小,它们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四周平滑的墙面,长方体的结构,这样的演出厅很容易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啸叫。
二、校园舞台啸叫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1、目前很多的校园舞台结构都不合理,有的甚至是直接将教室当做举办活动的场所。这样的演出场所只会大大增加啸叫的发生。原因就是,类似这样的场所,它们的空间结构基本上都是长方体,空间面积小,导致声音传播的空间太小,四周又都是平滑的水泥墙面,增加了对声音的反射,在使用扩声设备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发生啸叫。
2、扬声器摆放的位置也是影响啸叫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扬声器的位置都是摆放在舞台的两侧,关键的问题是扬声器摆放的高度。扬声器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不多有一个人高。如果扬声器摆放的高度和舞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那么无论是演员手拿着话筒还是将话筒放在话筒架上,都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话筒的高度基本上是在扬声器的高度范围内的。这样会很容易满足发生啸叫的两个条件的其中之一,就是相位相同这个条件。
(二)扩声系统因素
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扩声系统设备是抑制啸叫发生的关键因素,它里面包括的一些抑制啸叫的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啸叫的发生。但是这样的一套设备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的,因为这些设备不仅价格高,有的甚至在国内都很难买到。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想拥有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扩声系统设备是很难实现的,他们能用的就是一些基本的扩声设备,这些基本设备对抑制啸叫起到的作用很小。所以,好的扩声系统设备也是抑制啸叫的关键因素。
(三)人为因素
1、抑制啸叫的发生,不仅需要符合声乐原理的环境和好的扩声系统设备,最基本的就是一名专业调音师。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仅仅只有好的环境和好的设备,却没有专业人员操作,抑制啸叫也只是空谈。但是好设备难求,专业调音师更是难找。全国每年毕业的调音师研究生才那么几十个,要想每个学校都有一个专业调音师,难度可想而知。
2、有舞台实践,就会有演员和舞台场务。在舞台实践中,演员手拿话筒或者是用立式话筒说话或唱歌是很常见的。我们知道,话筒拿的离嘴近一些,收音效果就会好一些,反之,效果就会差一些。如果演员将话筒拿的很远,为了效果,调音师会增加音量,一旦音量增加过度,就会出现啸叫。而决定啸叫是否发生的关键就在于演员与话筒的距离,这是演员自身要注意的问题。
3、在舞台实践中会有一些乐器类节目,乐器的声音一般都是从乐器身上的出音孔发出,所以场务在摆放立式话筒的时候,要将话筒摆在乐器出音孔的位置。就像演员拿话筒唱歌一样,如果场务将话筒摆放的离出音孔太远,调音师就会增加音量,从而导致啸叫。
三、 抑制扩声系统啸叫方案
啸叫是音响工作者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啸叫的抑制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绞尽脑汁。本文就抑制啸叫设计了一下几个方案。
一、改变环境因素抑制啸叫方案
对于设计之初就没有运用声学原理而建造的演出厅来说,要对它的结构进行改造难度是很大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它原有的结构外部,加上一些有利于抑制啸叫的环境因素。对于小面积的演出厅,可以在四周的墙壁上覆盖一层吸音板,在顶部可以铺上一层海绵,这样做可以避免声音的反射不过于强烈。如果有较大的窗户,可以把每个窗户都装上窗帘。
二、改变扩声系统因素抑制啸叫方案
1、一般啸叫产生的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扩声系统中的某些频率过强,这个频率可能是高频,也可能是中频或低频。无论它们其中的哪一个频率高了都会产生啸叫。面对这种情况,通常有两个设备可以减轻抑制啸叫。这两个设备分别是反馈抑制器和均衡器,它们对抑制啸叫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也是抑制啸叫最常用的两种设备。但是它们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区别之处在:反馈抑制器是自身发现啸叫的频率从而对其进行降低。均衡器则是根据啸叫发生的频率段,然后在均衡器上找到这个频率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抑制啸叫。使用这两种设备有一点好处,它们都不会对原有的音质产生影响。
2、另外一种可以抑制啸叫的设备――移频器。他的工作原理就是对输入信号的频率进行改变,以此来不停的躲避啸叫发生的频率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让输出的峰点与反馈回来的峰点不在同一个频率上。这样就破坏了声反馈产生的条件,也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啸叫。这也不失为抑制啸叫的一种好方法。
3、还有一种用来抑制啸叫发生的设备,它叫压限器。其工作原理就是对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控制,但是这个控制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控制的作用在于对震荡信号快要接近啸叫时对其进行压制。在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这种方法对抑制啸叫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声音会有一定的破坏,所以在使用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三、改变人为因素抑制啸叫方案
在校园舞台实践中,能导致啸叫发生的人为因素有三种。一是调音师,二是演员,三是场务。
1、一名好的调音师是一场晚会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一名好的调音师,啸叫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有再好的设备,没有会操作的调音师,都是白费。面对国内目前调音师稀缺的状况,我想出了一个方案。对学生进行调音培训。首先从学生中挑选出一些对调音感兴趣的学生,然后找一名专业调音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对调音设备工作原理的了解和设备安装连接的操作以及对调音设备和抑制啸叫设备的熟练操作,并且要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之后第一批培训的学生对第二批学生进行培训,第二批培训第三批,以此培训下去。
2、对于演员和场务,这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演员拿话筒姿势不对,距离太远,场务话筒摆放不好,收不到音。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展开一次关于正确使用和摆放话筒的讲座,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对于演员使用话筒的方法:(1)收握话筒姿势。演员手握话筒的时候,手要握在话筒的中间部分,握在话筒顶端会影响话筒收音效果,握在尾部会影响话筒将声音信号传播出去。(2)话筒与嘴的距离。唱歌说话时话筒与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收音效果差,最好的距离是一个拳头的距离。 对于场务摆放话筒的方法:一般需要摆放话筒的都是乐器,任何乐器都有发声的音箱或者是出音孔,场务在摆放话筒时,必须要将话筒摆放在乐器的音箱和出音孔的位置,并且距离要近,这样才能更好地收音。
四、结语
一场晚会如果出现较大声的啸叫的话,会直接影响到整场晚会的质量。严重的甚至可能将整个扩声系统烧坏,可想而知,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整场晚会都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啸叫的抑制在校园舞台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案和方法对抑制啸叫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是很全面,希望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实践中找到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来抑制啸叫。
[参考文献]
[1]魏增来,安鹏飞.浅谈会议扩声系统中的啸叫抑制[J].声频工程,2007,(9).
[2]章羲.直播室内啸叫问题的处理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5).
[3]夏秀渝,王永德,何培宇.会议厅扩音机回声啸叫抑制方法研究[N].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基因的表达》一章的最后一
部分,是对DNA
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
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它既是前面所学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
用,又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看,已了解DNA
结构、复制及基因的定义;并已掌握蛋白质结
构功能特性及合成过程。但关于中心法则,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
较抽象,若直接由教师讲述,学生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解释中心法则。
(2)
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以及从遗传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
(2)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自然导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吗?对,因为我们昨天刚见过面。那请问:你们首先是从哪一方面将老师认出来的呢?是不是老师的相貌啊?那遗传学上我们把生物体外貌等这些形态特征叫什么呢?(性状)那为什么我们的性状会不同呢?
说明性状的控制与基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热情。
从我们人的形态特征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
(1)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复制和表达,
这涉及到遗传信息的流动和传递,这在复制和表达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探究生物体内遗传信
息的流动。
播放动画:DNA
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画里遗传信息的流动
和传递。画遗传信息的传递方
给学生提供DNA、RNA和蛋白质纸片教具。
提出中心法则。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
想:生物界是否还有其它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注意观察动画。
动手画图。
一个学生上黑板
用箭头表DNA、RNA
和蛋白质之间遗传
信息的流向。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遗传信息的流动。
通过动画引导和自主动手画图使学生掌握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完善中心法则。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运用已有的知识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通过教材上三个小资料的分析,指出克里克中心法
则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根
据每个资料的表述找出
新的遗传信息流向。三个资料分析完成之后让学生对传统中心法则的图解进行完善,要求用实线表示已经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虚线表示尚未确定的遗传信息流向。总结学生讨论情况,
并归纳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给了我们很多的
启示:科学的发展是无止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通过中心法则的学习,生物的遗传信息最终流向到了蛋白质。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归纳中心法则。结合讲解,阅读、
讨论,能解释中心法则。
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中心法则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会得到什么启示。
那么,蛋白质与生物性状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阅读、思考,回答。
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自然过渡到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P69
的资料,如何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
提问: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与实例1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2:白化病
(展示白化病患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白化病患者的病因,并以图解简要表述)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评价总结。
提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都是像上面的例子那样
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实例。
继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图阅读教材第
70
页“囊性纤维
病”实例
3,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
学以致用:
与实例3相类似的例子。
实例4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提问:你能仿照实例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阅读、思考、解释这一对性
学生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基因通
过控制酶的合成来
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控制生物的性状。学生阅读、思
考、解释白化病现学生思考学生阅读、思
考、讨论并得出这一
问题的答案:
基因还能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
学生阅读、思考、解释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现象。
通过具体实例分
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总结归纳形成答案的能力。
引入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并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几个实例综合起来
看又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
师进行评价并板书总结:
基因酶或激素
细胞代谢性状
基因结构蛋白
细胞结构性状。
老师结合教材分析说明:
人的身高是由多个基因
决定的,其中每一个基因
对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
作用。同时,人的身高也
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
还与后天的营养环境和
体育锻炼等有关,那么我
们能说基因与生物的性
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吗?基因的改变仅仅
引起生物体单一性状的
改变吗?
教师把学生的思维
再次引回到本节的“问题
探讨”上来:基因与基因、
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
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
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
体的性状,那么我们怎样
综合理解和评价“基因决
定生物体性状”这一观点
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倾听学生的表述,并
适当地给予提示,对所述
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归纳: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学生思考、分
析,总结出基因、蛋
白质和生物性状之
间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
的性状是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来控
种,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学生结合老师
的分析介绍,思考后
得出思考题的答案:
在自然界中,不
仅存在一对等位基
因对生物性状的控
制,而且还存在多对
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一对相对性状的情
况,而且生物生存的
环境也对生物的性
状有影响。
学生结合本节
课所学知识,踊跃发
言,阐述自己的观
点,发表自己的意
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
有所提升和拓展。而且
更能全面地理解基因、
蛋白质与生物性状间的
关系。
开动学生的脑筋,
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
状的基本单位,基因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
或间接地控制生物体的
现状;生物体的现状受一
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而且还与其生存的环境
条件有关,因此,生物体
的表现型是基因型、环境
条件共同作用的的综合
表现,是内因与外因相互
作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整理内容,构建知
识体系。
(3)
课堂练习
技能训练P71
学生思考
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4)
板书设计: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二、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
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囊性纤维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基因表达为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生物性状;
一、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授课缺乏有效过渡,直接进入主题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完美。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三)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师;跨学科带教
随着农村医疗保障的健全与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增多,伴之而来的是扩大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待遇,而医院逐年高收入现状促使很多医学毕业生选择到医院上班,也不愿到边远地区中职卫校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指导带教工作,有些年轻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室工作几年之后,最终转到医院工作已成平常事,而年老的实验指导教师却面临着退休,能安心从事实验指导教学的人员越来越少,这使得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实验指导教师资源匮乏,这对开展实验教学指导和实验科研造成较大约束。另外,独立于各学科的教研室配备一名专职实验教师的传统实验带教模式,在实验课时由一位理论教师和一位实验教师共同带教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实践技能操作课时教师带教的学生多,很难逐一细致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无明显提高。针对这一实验教学现状,采取实验指导教师跨学科带教模式的实践,能极大地改善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实验指导教师资源匮乏现象,有效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实验带教能力,多带教老师的巡回实验指导,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带教老师的实验操作指导,不但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一、跨学科带教模式的整合方案
实验室财产管理:原则上实验指导教师按教研室配备,各实验室财产归配备的实验教师管理,需要整合的是实验带教模式。
1.把学校现有的实验室指导教师按相关教学体系重新整合为五种,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原来所在的科室所带教的科目进行配对:
医用化学实验室可与生物化学实验室、药物学实验室配对为基础一。正常人体学实验室与病理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配对为基础二。内科实验室、儿科实验室与外科实验室配对为专业一。妇科与产科实验室配对为专业二。心电图、X光、B超配对为专业三,等等。
2.实验指导教师以自己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为主要指导教师,其他的为辅助人员,相关科室之间开展专业课指导。例如:
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一:原来负责管理医用化学实验指导教师的人员,是医用化学实验室主要指导,生物化学实验室和药物学实验室的是辅助指导员1、2。
主要指导按实验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带教培训计划,按计划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培训辅助指导,方式包括:到医院相关科室进修学习;按实验教学大纲共同制定实验授课计划;听相关科目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课;共同备课共同写实验教案;共同准备实验、共同做预实验;共同实验带教;共同进行实验后清理工作,等等。
所有实验带教老师都是主要指导也是辅助指导,都需要学习和掌握新学科的实验教学带教内容,这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容易达成的预期模式,需要通过很多种方式达到目标。
3.中职卫校的教学课程共有20多个科目,基本上是一个学期大约完成7个科目的学习,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地工作而疲惫不堪,可另一个学期则变得课非常少或者无所事事,传统的实验教师独立管理各自的实验室是极大浪费了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能力再提升。经过资源再整合,一年两个学期,一个学期是主要实验指导,另一个学期则成为辅助实验指导,使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学习汲收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带教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以拓展他们的实验带教视野,提升他们的工作潜力。
4.上实验课时,同时有2个或以上的实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指导带教工作,能缓解班级多学生多而带教老师少的问题,学生不懂即问,实验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带教老师巡回检查操作,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5.在带教工作中,彼此间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看法,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遇到问题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和解决,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6.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完成实验仪器维护和维修,有利于搞好同事间关系。
二、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实验指导教师跨学科带教模式的预期目标和优点
1.预期目标
中职卫校实验指导教师跨学科带教模式的预期目标可以设置为:使边远地区匮乏的实验指导教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利用;提升边远地区实验指导教师的实验带教能力;充足的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保障实验课的开出率;更合理化配备实验指导教师,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中有机会获得带教教师的充分指点,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指导教师人员减少,从而工资成本开支减少,缓解边远地区卫校教师编制少,学生多的一大困难。
2.创新之处
创新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充分利用中职卫校现有的实验指导教师资源,通过跨学科实验带教模式的转变,有效缓解边远地区实验指导教师资源紧张的难题。跨学科实验带教模式,促使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实验带教能力。有充足的人员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保障实验开出率,实验课时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指点,保障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实验指导教师在跨学科带教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研究。如: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跨学科实验指导教师的再培训过程等;都给实验指导教师带来严峻考验,由于传统实验室管理体制是独立于各学科教研室,每个实验室只配备一名专职实验教师,跨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状况使得实验教学任务必须依赖相关教研室,但相关教研室有自身承担的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而,制定对相关跨学科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标准和鼓励措施,促使实验教师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途径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实验教师提供培训、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承担本课程的实验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在政策上得到认可和体现,从而提高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中职卫校实验教师跨学科的实验带教方法与传统的实验带教方法之间尚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矛盾,教师应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在不改变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倡求实和创新,力争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调控技能;情绪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舞。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学习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拍档,其调控课堂的技能十分重要。这项技能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化学课基础相对薄弱,自制力不是很强,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调控的作用,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调控方法。因此,探讨中职医用化学教学如何进行课堂调控,对于组织好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中职培养目标,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试论几种中职医用化学教学课堂调控的技能,供大家参考。
一、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控,做学生学习的知心拍档
长期以来,医用化学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大纲,以教案为剧本,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和新的理念不相符。因此,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
1.突出“医用”,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必需、实用”的原则,既要讲解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突出其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要多从现实生活及医务工作实践出发提出问题,问题应富有启发性,或能挑起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增强学习自信心
化学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点拨、启发。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就会发现教师这个拍档很贴心。
二、进行课堂节奏的调控,做学生学习的贴心拍档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注意双方间信息的反馈,并及时加以处理。如学生听课效果,可从学生面部表情、动作、眼神或回答问题的灵敏程度等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捕获稍纵即逝、有价值的信息反馈,洞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准确地调控有效信息输出,或变讲法,或变教法。合理的教学节奏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便成为学生学习的贴心好拍档。
三、进行教学情态的调控,做学生学习的悉心拍档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充分看到,教师的情感、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站立姿势,甚至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又常常是教学口语所不能替代的。很多时候,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学节奏的变化,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声调都在变化,再辅之以得体的动作、适宜的停顿,就会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趣盎然。这样便是运用了教态的变化来调控教学。
四、进行课堂教学情绪的调控,做学生学习的可心拍档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此,我们必须注意课堂教学的情绪调控。
1.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生动活泼、思路流畅;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2.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
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程度高低和学习情绪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还要及时捕捉情绪的信息源,优选如兴趣、愉快的情绪加以扩散,而对消极的情绪信息源进行负反馈控制,使课堂处在适宜的气氛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技能,通过及时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学情态和情绪的不断调控,逐渐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学生学习的最佳拍档。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其在工作中的技能要求。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习物理能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和工业化的大生产,随着时代一起进步,而不只是从事简单的机械劳动。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物理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内容与现实科技脱节,学生无法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而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错误的观念,只注重专业,认为物理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用处不大而几乎放弃学习。由此,物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便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
1.物理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小至微观粒子,大至天体,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严谨的逻辑体系都是值得认真学习的,不只是针对于以后工作的要求,对于缜密思维的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也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物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掌握新技术,与时代同步,这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物理学的研究拥有非常独特的方法,对于开阔眼界,激发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素质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不仅对自己所学领域精通,对物理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学习过程中,学科的交叉学习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职业教育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当前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中招考试的落选者,本身基础就不牢固,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习新的物理学科任务时缺乏应有的知识贮备,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多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兴趣,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只需学那些以后工作需要的技能,基础物理知识没什么用,从而产生排斥学习情绪。另一方面,目前的教材更加注重物理教学的系统性,所传授知识的完整性,而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接受得了。教材中的内容很多是系统的经典物理理论,与专业联系不大,脱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太远,有些甚至是学生想象不到的抽象事物,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不愿学,从而在潜意识里认为物理这门课程很难。现在教材的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但是实际运用能力却相当低下。例如学生可以很快地算出习题中电路图上的电阻值,但是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家庭电路,并计算电损耗,估计很少可以完成。另外,职业教育的授课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的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虽然一直呼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但效果平平。大多数职业院校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老师该怎么教而忽视学生该怎么学。老师绞尽脑汁制订教学计划,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教学由于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备,没有实验场地或是实验设备,很多是走过场。比如连接电路图的实验,很多是老师写好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步骤做完就可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连接,理论基础是什么,学生都不知道。磁场、电场这章,粒子在电场、磁场中怎样运动,运动轨迹是什么几何图形,老师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很少有学生问为什么,这样教学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3.改进物理教学方式
3.1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生活实际,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学生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各有各的长短处,应该因材施教。现在职业教育课本注重理论的系统性,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一些经典的物理理论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学习时很难理解。譬如,学惯性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车子加速,人会往后仰,减速时,人会往前倾,让学生很快理解什么是惯性。在学电路,教授怎样会短路,什么是短路时,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几幅电路图,根本没法让学生理解原理,最多会写写习题,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这样的问题则措手不及,无法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材和素材应该尽可能地以学生的生活为原型,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向导,找到更佳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职业学校的教材更新不快,有些课本一用好几年,无法跟上日益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把当今的科学技术与课本所编排的基础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课堂变得更生动,而不是枯燥无味,大大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有用,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及综合运用物理的能力。习题,考题所涉的情景尽量来源于生活,来自生产实践,让学生从科学实际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物理练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全面涉猎,突出专业重点。
职业教育就是为培养专业性、技能型的人才服务的。通过职业教育物理教学,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对物理学的近展和成就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数据处理、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求实作风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中职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还为学生将来接受及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中等职业院校的物理教程应该按照不同的专业编排,突出重点。因为有些专业需要很好的物理学基础,或者物理学中某一章中的基础,而有的只需要了解即可。由此,应该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具体的教学课程,以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浪费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不能因为专业而认为某一方面的物理课程不重要,完全不学。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未来机械行业的要求,必须重点学习力学部分和电学部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电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但是不能完全不学习热学、电磁学等,因为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同样要考虑机械发热的问题和工件发热的问题。同样,电工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电磁学,但不能完全放弃光学、力学等物理课程。全面涉猎,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能让学生更好地更进一步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3.3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任何理论都是科学家从生活中发现现象,做实验,解释现象,从中得到理论或者结论。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做好实验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上的物理定律的理解,又能培养其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现象事物的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譬如,在运动学部分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打点法测量小车运动时的加速度。学生通过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加速度,自然学会运用运动学中的各种公式,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电学实验部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连接各种电路图,学会怎样连接才最省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会运用变压器、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的电学设备,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4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好的教学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应该多想想不同的学生会喜欢什么学习方式,而不是老师喜欢什么教学方式。中职学生基础并不统一,总体水平较差,物理这门课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因此应该按照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对基础好的学生,布置的任务稍微要求高一点,基础差的同学,则尽可能地让其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就不会因为什么都不会而对物理课失去信心,反而会越来越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其喜好加以引导。学生有的喜欢力学、光学,有的喜欢电磁学,有的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喜欢课本理论,因此,要根据差异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特别关注,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不一定学到了东西,结果等于没上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分层次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性格特点,制定教学任务,可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4.物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减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培养考试机器。物理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素材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知识也运用于生活,以便更好地与自己将来的专业工作对接。另外,物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方式,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物理新课改与时代的要求是同步的,承接过去,面向未来。
5.结语
职业教育物理教学课改过程肯定会面对很多困难,但是,其前景是美好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本文只是简单地谈论课改的必要性和某些可行的措施,具体的有待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罗及红.关于改编中职学校物理教材内容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6,(10).
[2]王洪连.谈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09:89-90.
[3]田戴士.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35.
[4]吴增强等.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