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进程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者,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难看出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点的重视程度。本文试图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要求,就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能力,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以分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教育水平
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这一职位工作职能认识的不足,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缺点。[1]辅导员不仅仅需要在课堂教育上发挥理论课教师的职能,更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发挥辅导员自身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条主渠道中进行拓展。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直接取决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一名优秀称职的辅导员,不但要对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有所涉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有所了解,更要做到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硬的基本素质也是必需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
(二)改变理论教学模式
在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射式”与“填鸭式”的教学还占了大部分的比重,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良好的教育应当是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脱离辅导员独自学习,而是希望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起引导者的作用,发挥与学生密切联系这一优势,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但扮演着教育者,更是扮演着领路人这一职责,让每位大学生在学习中从“被动填充”逐渐走向“主动诉求”。[3]
(三)网络虚拟拓展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到,把握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工作,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qq、博客、网络社交等一系列新型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工作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理论教育向网络虚拟拓展,更是要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更容易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线上教育”。[4]网络资源具有丰富蔽性的特点,一是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通过网络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升华,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将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并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由于实践教育具有操作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能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教育内容契合。《能力标准》更加清晰地定义了辅导员的职能,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和认识,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辅导员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工作性质,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改变。[5]将零散的工作点穿成线,再将线织成网,全面系统地实现职业功能的升级。《能力标准》提示了能力、社会、文化、心理、互助、规划和指导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辅导员从业工作中将要面临的大方面。而想要提升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路径,为学生们提供可靠的保障,辅导员就有义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为其全面发展做出指向作用。
(一)参加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辅导员应与大学生一同,杜绝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切实地引导和配合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真正锻炼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互帮互助的品格。在基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能有助于形成其完整的意识形态。诚然,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结果差强人意,形式主义成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最大问题,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实践其实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构想,更是与社会实践本身的意义差之千里。很多学生观念上将社会实践看做取得学分的途径,反而更注重形式,有时可能就是为了一个公章。而造成这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与明确的方向。流于形式的宣传并不能做到对学生心理的触动,更不要说改善其固有的观念。想改变现状,还需从根本入手与学生共同参与,一对一反馈,了解,对学生偏离的思想及时矫正,予以指导。辅导员实现企业、高校、个人三方面的转换连接,将组织、宣传、实施多方面整合,形成凝聚力,做到齐抓共管的形式,共同努力,将其带入社会实践的行列,使其从内心里接受社会实践这一程序。
(二)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当今的校园文化正日益向彰显和满足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方向发展,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这种校园文化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走向,给予他们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内容上要健康向上,载体上要多以新型的网络、移动终端为主。在校园文化的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发掘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凸显每个人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参加活动走进集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熟。此外,辅导员要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引领大学生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优点,有选择地自由全面发展。
有效利用 校友资源 学风创建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到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施加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如何创建优良学风的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校友可作为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为校友的先进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素材;校友的成就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并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充分说明挖掘校友资源是促进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又面临严峻挑战,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也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创建优良学风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发挥其教育示范的作用,大力推进高校创建优良学风,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当前高校的学风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思维观念、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其次,高新传媒技术使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范围。再次,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部分在校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下降。这些现象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不定,学习风气也随之滑坡,面对这种普遍状况,各高校紧抓塑造创建优良学风的系统工程,往往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规范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良的教风、加大学生科研投入等方法来营造优良学风的氛围,在这些方法的带动下,高校的学风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90后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和生活方式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造成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如何消除一些负面的影响,寻求一些直接而又形象的教育方式去创建优良的学风,校友可以说是一重要载体,拥有具体而又生动、真实而又可靠的教育示范功能,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
二、如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创建优良学风
同为母校的莘莘学子,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校友,对母校一脉相承的亲情使在校学生与校友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对杰出校友的典型事例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教育中如沐春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也能够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更多的学生还是愿意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校友过去的学习经历、成长过程到现在的成就是给学生的参照,学生也能从这些真实的事例中去体验、感悟、总结,从而促进自己到内心深处去挖掘自身学习的潜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正是校友的真实性、广泛性、可操作性给学校创建优良学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极开展校友与学生“面对面”、“键对键”的交流活动,充分挖掘创建优良学风的潜在动力。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而校友的教育功能的体现在于帮助学校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较强的凝聚力。一方面是由于校友的先进事迹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另一方面是由于校友的成功之路可以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而这一切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希望是对人物原型的直接认同,学校应通过举办校友大讲堂、校友论坛、校友访谈、校友报告会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校友具有很好的学术背景、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了解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学校可聘请有学术造诣的专家校友或知名校友为兼职教授、兼职教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来充实师资数量,在校定期授课、开设公选课或指导毕业设计,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弥补授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的缺憾,促进学科发展,以达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另外,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也可以让校友和学生之间建立起“键对键”的交流,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交流让学生能够设想自己未来的目标,同时还应当将此类活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之中,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离校教育都可以通过校友的亲身经历、奋斗历程等专题活动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使他们真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产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寻求促进自己进步和成长的内因,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校学凤建设内部动因。
2.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功效,创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学风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强化的过程,学风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首先,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纪念性标志物,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一是建立校友纪念墙或树立校友塑像;二是对道路、桥梁、景观、教学楼等相关设施进行冠名。这种直观性的校园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积极运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主题教育网站等各种校内资源,宣传校友优秀事迹和进行访谈,用校友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加深校友与在校生对校园文化的感情认同,校园文化认同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对推动内涵教育不断深入,提升学风建设水平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最后,校友帮助高校更新教学改革和办学理念,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生代力量。校友形成的知识结构经过了社会锤炼,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有哪些新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学科建设上、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应该如何去改革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且校友熟悉所从事领域的市场环境、科学研究、先进技术等各方面信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历,给予母校提供最新社会经济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项目信息及相关的服务支持,产生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有助于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高校学生在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发挥学生自设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风气得到巩固。
3.把树立校友典型、宣传优秀事迹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切实做好学风建设的先导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抓手,学风建设工作只有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创建优良学风的活动中去。校友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是母校的德育资源,由于学生对校友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所以校友的先进事迹自然就形成一种感召力,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激励,时刻激励和影响在校大学生,并逐步把校友的先进事迹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成熟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行为风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将杰出校友的事迹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掌握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参与学风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优良学风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创建优良学风是一项具有系统性、潜移默化、多层次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创建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但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造成不良学风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根本在人上,也就是人的思想问题。所以,积极开发校友资源,利用好这载体,努力创建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大学使命与功能的对外延续和伸展,更是高校长远建设和长期发展的切实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平.应当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J].中国高教研究,1998,(4).
[2]李高海等.论地方高校依托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成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3]邓建萍等.论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4]翁亚毅.校友:高校办学的重要资源[J].宁波大学学报,2008,(2).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 创新 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中小学都面临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当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紧锣密鼓地改革时,未来的教师――师范大学生,必然面临着双重角色。即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这既是一个师范大学生自身内部的纵向比较与提高,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大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就注意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从师范生的角度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
与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同步,我国大学校园也洋溢着一片改革的生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面,当大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在身心上作出调整,加强师范大学生身份的自我认同,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作为众多大学生中的一员,师范大学生个人是很普通的,必须达到大学生的一般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适应“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中,‘通’即通晓、高尚、明白,也有触类旁通之意;‘识’,智也,指目光远大,有学识、有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语言、文化、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体现为公共课及选修课。许多大学生不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认为很枯燥,没什么兴趣,并且和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所以一笑拒之。
其实,通识教育中的许多课程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常识,它的作用很大。如果一个人只会专攻专业知识,那么他/她的生活将会是狭隘的,同时,他/她的专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作为教师如果只会专业知识,那么就可能因为知识面过窄而失去用渊博知识“征服”学生的一个条件。而且通识教育也是自我素质的提高过程,并能加强自身的涵养。
2.精通专业知识
我国的大学是为我国社会各部门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1952年下半年,我国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专业设置。到今天,我们的专业体系已日臻完善,培养了许多高科技人才。而这种高科技人才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应该对学习生活作适当安排,制定目标,并且围绕这个目标来丰富专业知识。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给自己信心,在找工作与工作期间游刃有余。现今,大学的扩招制度使大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想上大学但又不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索然无味,专业知识也是学得一塌糊涂。兴趣是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兴趣的确学习专业知识是痛苦的事,但是这对以后的就业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且,只要认真的去钻研专业知识,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成功体验掌握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乐趣,在这种成功的体验下,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强。
3.培养创新思维,全面贯彻素质目标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不应该忽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敢想敢说。一位科学家说过:“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缺乏力量或金钱,而是缺乏想象和信念。”我们的创新意识首先是从改变逆境和不愉心情开始的。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想他人未所想做他人未所做的事,这便是一种创新。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的熏陶与感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其次,“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创造性思维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也就是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这样才能在所见所识中发现人之所未知之处,得出不同的结论。没有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以上三方面之外,还应该有合格的成绩,高尚的道德思想素质等。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师范生是不够的,师范生还要从教师这一职业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早在1995年,我国在《教育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提出教师应被视为专业。教师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更应该转变那种传统的教师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大学生身份,做好就职准备。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培养教育教学技能。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老师”,是横在师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根据《班主任之友》杂志对教师类型的调查,总结出了最受欢迎的教师有以下几种:“亲人型、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在《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一文中,谈及了不受欢迎教师的几个缺点:“意识不到创新潜能在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素养、缺乏宽容心、缺乏创新性工作”。从这些总结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优差区别还是在自身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以下5方面来提高自己:
1.做一个高尚的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社会性,人用大脑思考并且以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与动物相区别,人不再是动物,还因为人的情感中有极强的道德约束力。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完整个性。教师和在校师范生还要认识到,学龄阶段的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影响,有些是外显的影响,但是有些却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素质通常是以内隐的形式对学生发生作用,所以教师要力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校师范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做一个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从平时的言行开始,向优秀教师的标准靠近。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之所以把职业道德单列,是因为近年来许多人对教师这一职业未曾摆正心态。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教育观:“狭隘的自然功利教育观”(教师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等同,认为是赚钱的工具)和“极端的外在超越教育观”(把教育事业视为神圣的,它不应该和金钱挂钩,否则就玷污了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劳心的事业,它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教育事业需要奉献,所以功利教育观不利于教师全身心的奉献。但是,教师也需要生存,也要消费,所以超自然的教育观也不太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动力。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教师职业观的问题,避免极端教育观。
3.扎实的教学技能,宽广的知识面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承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发展。这就要求师范生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种,所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自不必说。其次,师范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师范生要拓宽知识面。任何一个受学生喜爱和关注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外知识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博览群书,学好公共课,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第四,掌握教学技能。“三字两话(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教学简笔画)是师范生的基本素质,需要多练习。其中,普通话是其中重要的一块。今天,人口的流动使许多人之间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普通话的推广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反过来也更有利于普通话自身的进一步推广。同时,师范生还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作好准备。
4.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创造性思维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种潮流时,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都是刻板的无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也会变得呆板,毫无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根据我国大学的类型,师范类人才是要“既有较宽的基础理论,较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师范生如何培养自己能力呢?主要是多看书,打下知识基础,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不要拘泥于历史与现实的磕绊。在校期间应多关注社会和学术动向,把学习、思考、研究结合起来。
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双重角色,致使在对它定位时必须从多角度着手。综上所述,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和合格的师范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师范类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师范生是第一位的,合格的大学生是第二位的。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合格的师范生,一个合格的师范生肯定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师范大学生的要求比仅仅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要求更高。所以,师范生必须要在校期间就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走好教师专业发展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美国布朗大学的教学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2]马武等.教学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技术,2003,(1).
[3]鲍竹林.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素质定位[J].教育艺术, 2003,(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教育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ENG Yunqi, LIN Qingbo, DAI Nanyang, LIAO Hao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er to transform their new roles, universities, employ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eff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which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model, raise hypotheses, design questionnaires, expand the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data obtained conclusions, develop employ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不少学者指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①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和高校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教育事业单位中的就业能力应很好地结合,全方位地发展大学生在教育事业单位的就业能力。为了充分了解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需求情况,小组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 研究模型的建立
1.1 研究模型的建立
根据对教育事业单位的分析,讨论了研究方向和结构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对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以及家教机构分别发放问卷,对教育事业单位涉及范围内做调查,分别对以上教育事业单位职员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收回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4.7%。收集数据资料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做调查时必须保证调查的全面性,本次调查问卷涉及教育事业几个方面,不分男女,各个教育事业单位人数差异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2 问卷的处理和分析
图2 大学生面试前应做哪些准备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处理后的数据如图2,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面试该做的准备工作中,掌握面试技巧占27%,了解单位背景和文化占33%,对个人形象进行包装占23%,制作一份合适的简历占17%。
图3 大学生最应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调查
如图3,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发展方向的调查,教育事业单位职员认为大学生应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占76%,向应用型人才发展占22%,向学术型人才发展占2%。
如图4中,调查大学生就于教育事业单位工作所需适应时间的调查,认为3个月以下就可以适应其工作的有25人,认为需要4~6个月就可以适应岗位的有85人,认为7个月~1年能适应其工作岗位的有37人,认为需要1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的有32人。
如图5,是对教育事业在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因素调查,由图5可以知道知识结构81票,占总票数的12%;研究能力69票,占总票数的9%;创新能力131票,占总票数的19%;实际操作92票,占总票数的13%;敬业精神72票,占总票数的10%;人际交往97票,占总票数的14%;心理素质39票,占总票数的6%;外语能力11票,占总票数的2%;发展潜力71票,占总票数的10%;人文素养34票,占总票数的5%。
图4 大学生工作岗位适应时间调查
图5 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哪些因素比较重视
图6 教育事业单位招聘时最重视的因素
图6中,对教育事业单位中对大学生最重视的因素调查,根据图表可以知道,学生干部3票,占总票数的1%;文体特长9票,占总票数的2%;性格特点73票,占总票数的14%;竞赛获奖15票,占总票数的3%;个人能力147票,占总票数的31%;面试表现114票,占总票数的24%;毕业学校56票,占总票数的12%;学历层次61票,占总票数的13%。
综上述调查,大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进入一个教育事业单位前,应深入了解该单位的背景和文化,同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在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当今大学生去求职时,重要的是要体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潜力等等。教育事业单位最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在面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必能为自己加分。进入工作,每个人都有适应期,经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适应期为4-6个月,在此期间,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来适应新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②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面试技巧薄弱
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就缺少面试技能的锻炼,而且实际运用能力和处理职场礼仪方面很欠缺。面试不是简单的见面,还包括了面试者对被试者的了解和测试。这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都太陌生了,大学生在面试技巧上存在缺陷。调查中,27%的教育事业单位职员认为应该提高大学生的面试技能,这说明毕业生对在高校所学的面试技能以及自我锻炼能力缺乏。
3.2 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同比下的各个技能中,创新能力所占比例为19%,是教育事业单位问卷调查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理论部分,缺少实践环节。
3.3 综合能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教育事业单位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比例为76%,说明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着不足,具体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能力不充分。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等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2)社会交往能力不够完善。④(3)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在大学中缺少管理的系统培训和锻炼,没能从部门以及班级的工作中提高管理能力,还未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缺乏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5)缺乏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
3.4 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的适应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树立相应目标和设置计划,不能按计划去适应环境。在大学中没有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更不能发现环境的规律。在调查所有成员中,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大学生要4~6个月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 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4.1 做好面试资料准备工作
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大多与单位是初次相处,对彼此都了解很少,况且现在大学生在求职前还没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时就需要毕业生在准备面试前精心准备自荐材料,师范生尤其应该向教育事业单位展示自己在校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其他情况。自荐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面试单位的背景和文化。在得知自己面试的是事业单位后,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该教育事业单位的背景和文化,面试官会对其感兴趣;(2)学习成绩材料。包括自己的学习成绩情况,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等;(3)荣誉证书。对于一个师范生,教育事业单位比较想看到的一些荣誉,例如试讲比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能很好体现自己专业技能的荣誉;(4)个人简历、求职信、推荐书等。求职信是最重要的自荐材料,因为它充分概括了求职者的各方面情况,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表现了求职者的个人素质。
4.2 学会及时的适应环境
很多师范类大学生进入教育事业单位后,在工作环境上无法及时适应,从而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能让大学生及时并很好地适应环境,小组总结了以下两点建议:(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应该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这个社会。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心理素质占大学生能力的39%,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实现心理的成长。⑤(2)适应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主要课程。在校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际交往的积累。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4.3 “三型”人才的培养
(1)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2)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注重在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学术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指导,通过一些学术交流会来扩展大学生的学术知识和能力。(3)培养综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应促进学科综合化。不断扩展专业要求,加强文、理、工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互相整合。其次,高校的课程应趋于综合化。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重点学科和选修学科的结合。最后,大学更应注重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⑥
5 结语
本课题通过对教育事业单位的调查,我们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上分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总结出了大学生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上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和锻炼自己;如何能够抓住重点,在今后就业上给予自己极大的帮助。
*通讯作者:曾云其
基金来源: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级别:省级,项目号:201310402040,项目名称: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提升研究
注释
①②方芳,郭多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时代经贸,2012(8):221-221.
③ 韩斗玲,李秀丽,何宗池.护理本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九江医学,2009.24(1):85-86.
④ 杜春明,许龙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学园:教育科研,2012(8):61.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的培养体系中不仅要使大学生收获显性的知识贮备,同时,也要使他们收获综合素质修养的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接收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从而在大学生的思维深处积蓄。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指导的作用
校园的文化内涵建设包含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丰富的学生课余文化实践活动、活跃的校园学术氛围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象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校园的文化发展和高校的发展相映生辉,因此,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推动高校的整体进步。
高校是人类文明、学术研讨的重要场所,更是人类进步的指航标,文化发展的导航仪。因此,校园的文化建设责任重大。高校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学风、树立民主的道德风尚。
2 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平台
高校内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由此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参与性强的文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内容。
校园内的文化实践活动要“接地气”,成为广大师生丰富生活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空间。各种文艺表演、辩论赛、展览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更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氛围。“红色”宣讲、“红色”社团活动,更是为大学生学习党史,感受祖国的巨大发展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3 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校园文化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效果,因此,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得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高校要有自身明确的价值导向。高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核心价值取向。开展各种学生文化实践活动,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并将学校的特色社会化。大学生在参加文化实践活动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小我的人生目标实现和大我的社会贡献。各个高校历史不同、专业设置迥异,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经过实践、总结,要让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其次,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的教育指针必须脱离“应试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修养、道德水平、学术造诣等提供土壤。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多学习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中,作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日趋淡化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工科学生应更多地学习法律知识、人文地理常识等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素养。文科学生也应该多学习工科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培养扎实稳健的做事态度,客观的审视态度。开阔的视野、扩散的思维模式是素质教育不单纯以学业作为考量的特点之一。
第三,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从分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在校外,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文化展览馆等。开展以社区文化、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各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校内,文化环境的建设也非常重要。校内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接触最多的地方,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校内可以通过修筑一些名人塑像,在教室内、走廊悬挂名言警句等方式,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加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些静置的景物中所蕴含的厚重历史积淀本身,就是很好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在进行各种环境建设时,要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健康的教育氛围,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氛围熏陶。一个充满民族文化和艺术美的校园环境,是富有吸引力的,是学生熏心启智的无声教科书,更是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①
第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性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设置主题,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扩大大学生的参与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校园内的文化实践活动也要有长期规划,不能迎合一时一事,要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的长期规划、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参加文化实践活动的成果,可以作为最终学生考核的一个方面,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增强和提高师生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实践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促进对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还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促进作用。”②
第五,完善大学生社团建设。学校的社团建设时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各具自身特色的学生组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参与集体活动。学生社团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和参与性,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了身心,同时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注释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人才,而非演奏家、歌唱家。因此,他们需要较为全面地掌握最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视唱练耳课中,节奏的训练、节奏感的培养,就更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加之很多高职大学生入学前音乐基础很差,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大学生对视唱练耳课不感兴趣,上课时没弄懂的内容,课后他们又不花时间练习。故使他们经常在时值、节拍重音等方面出现错误。对待这种情况,高职教师就必须要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从最基本音符时值的掌握、节拍的强弱、重音力度的训练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节奏训练中有预想的收获。
1.速度感差。在演奏或演唱时,遇到节奏简单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快,遇到节奏复杂的地方就随意放慢速度,形成前后节奏不统一,这会影响全曲。这方面出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节奏型不熟悉造成的,应重视基本节奏型的练习及均衡速度感的培养。
2.节奏感差。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大学生休止符前的音符时值唱长了;时值较长的音符唱短了;受附点音符影响,时值相等的音符唱不均匀等。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大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
3.有的大学生在练习时拍桌子或摇头、跺脚打拍子,这些都是错误的习惯,不但不雅观而且不能体现节拍的强弱,也失去了对音符时值的掌握,还会破坏音乐形象和旋律线,影响大学生的内心节奏感,给以后的节奏训练设下阻碍。所以,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划拍习惯,这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是有帮助的。
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每周有4学时,其中还包括讲授基本乐理知识、视唱、考试所占的时间,因此,要在时间短、教学内容多、大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教师最大的压力,但也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二、节奏训练的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市场,近年来招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节奏训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要掌握好节奏训练的力度,就必须采取坚持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质量。
1.分层次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教师依照班级大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实现了因材施教。以往的节奏训练,大学生无论入学前是否学过此方面的知识,入学后都要学习一样的内容,教师也不改变教学模式,只会造成那些有基础的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基础的大学生又跟不上。教学进度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对大学生分层次教学,将大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才会使大学生都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2.暗示教学。暗示教学是人或环境以不明显方式向大学生发出暗示信息,用间接方法影响他们的学习心理,最终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言语、眼神、手势等对大学生进行暗示。使用积极的暗示,可鼓励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解决困难的信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最佳的暗示手段激发大学生。如,对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大学生教师应说“谢谢!”“非常棒!”等,以此鼓励在大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3.完善教学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只是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这种向次评价很难发挥评价的作用,应增加大学生的自评和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自评三个方面。大学生自评是课后大学生对自己掌握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自评大学生可以发现并认识到自己有哪些不足,锻炼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反馈,使教师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自评是通过大学生的反馈,对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寻找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评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00-03
一、背景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栋梁,大学生素质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素质评价是各高校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对各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结果的总结。大学生素质评价更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自身涵养的需求。
大学生素质评价是经过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共同推行实施的有关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决议。其中已经在100多所各大高校进行试点推行。此决议的目的就是全面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执行,坚决实施面向现在化、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人文涵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旨在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从而造就“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四有新人,更是造就体美德智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素质评价也成为大学生学习之外的业余学习的重要的教育活动之一,它能够很好的发挥作为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计划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执行,坚决实施面向现在化、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人文涵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旨在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从而造就“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四有新人,更是造就体美德智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进行评定,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自觉的参加有关素质教育活动的有力向导,有助于高校调动全部资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有助于教学的改革和人才优化培养的模式,同时对大学生及早培养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有帮助。
二、研究现状
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在网络上实现了网络大学生素质拓展,如上海财经大学等。大学生素质评价在网络上的实施主要是以学生素质评价系统为平台的。系统一方面方便了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评定;另一方面也让高校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自身的心里活动以及生理反应,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动态从而作出相对应的举措;同时也对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一定的帮助。目前系统的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一般只在本高校的内部使用,跨部门、跨平台、跨高校、跨区域的素质评价无法实施
每个学校的“学生素质评价系统”一般只允许在学校的内部使用,高校之间的系统无法连接。因此,在跨高校间进行素质拓展活动时,因为每个高校各自使用自己的系统独立处理,系统和系统间没有办法交换共享信息,这样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就产生了问题,从而导致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系统之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因为每个学校的“学生素质评价系统”是单独使用的,而且只针对校园内部各个部门使用。当遇到学校和学校间进行数据信息共享时,则一般采用最保守的方式即登陆对方信息系统查找到自己有关的信息,再录入自己的系统。显然,这种方式是最保守、最麻烦的。如果进行跨系统的即时、适时的进行信息的交互时,最保守的方式是无法做到的。
(三)评定数据标准不统一
“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系统”在实现跨高校间进行使用,首先要对数据的评定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化,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信息的交换、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有统一衡量的标准,从而达到跨高校的平台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促进高校间信息系统的完善协调发展,有助于高校的教学实现信息化。
(四)系统使用范围狭小,只在校内使用,没有很好的与Internet资源相联系
大学生素质评价不应该局限在校内使用实施,应该成为社会认识高校,认识大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鉴于此原因,将大学生素质评价与社会现实和需求相结合,收集更多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的信息,也是对整个素质教育拓展的补充。与此同时,社会也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对未来工作的准备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
三、素质评价的需求
大学生素质评价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计划体系:首先从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导向以及学业规划的设计开始,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方向以及自身的条件独立自主的选择参加自己有兴趣的课外活动,从而进行自身各方面素质的评定。之后系统会将大学生参加的所有有关素质测评的资料汇集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定,最后把结果写入素质拓展证书上,作为大学生向社会介绍和认识自我的综合素质的证书。
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全国统一颁发的素质拓展证书,有助于大学生在以后的升学、就业、晋职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的展现自己在校时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取得的毕业证书,外加接受了参加课外活动获得的素质拓展证书,两个证书合起来有力的证明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结果,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大学生的能力和涵养。
四、素质评价内容
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的主要平台是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有关素质教育的活动项目,使它于第一教学课堂活动进行互补、促进,从而使大学生在知识、素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有序协调发展。第二课堂和第一教学课堂相比教,学生素质评价系统主要体现了以下方面的特点以及准则:具有独立自主性准则、内容多样、模范示范性准则、开放性准则、活动普遍性准则、灵活柔性准则以及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准则。大学生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内容的着力点是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有助于深化和整合第一教学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了帮助以及引导大学生能够更换的完善智能结构,最终实现全方面的成长成材的目标,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这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对待事物的价值观以及唯物主义的政治观;培养坚定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信念以及正确的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随时做贡献的强烈责任感;培养对他人、对民族的命运、对人类的关注的强烈的意识。
(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这部分主要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促进大学生对工农的情感;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有助于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乐于实践、积极探索、敢于奉献的精神;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做贡献;积极参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最终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
(三)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
养成创新的精神以及善于思考的习惯;掌握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以及手段;培养能力的创新、磨练创新的能力;鼓励高校大学生充分展现独特的个性。
(四)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
积极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吸收对我们有益的先进的世界文化,提倡高雅艺术的表现,加强自我的文化素养;培养健康的意识以及正确的养生观念,具有健康的体制,拥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自我化解压力的能力和方法,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己,经常有目的的激励自我,随时调整心态,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定的目标迈进;考虑他人的情绪,照顾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
(五)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
组织具有特色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引导校园文化的主导方向;从社团组织的活动中,互帮互助,集思广益,,培养集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从学团活动中,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进步;参加其他活动,注重经验的积累、经历的历练,提高自身能力。
(六)技能培训和其它训练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全面进步发展的培训活动,参加有利于自身特长的发展和自我特色升华的培训活动,参加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
在确定了大学生素质评价包含的主要内容后,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载体把它很好的表达出来,大学生通过这些载体体验美好的大学生活,同时有利于自我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大学生素质评价这一载体,让内容更加充实,大学生也获益。因此,我们把大学生素质评价的载体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杯赛、在校大学生主题相关活动、大学生在校常规系列活动以及在校大学生的专项培养活动。
本院(本系)“大学生素质评价证书”的认证中心一般都在本院(本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开展活动。认证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组织和开展本院(本系)学生素质评价相关活动以及本院(本系)学生素质评价过程的记录性工作,积极有效的做好大学生素质评价和学校现在已有的工作内容,特别是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的联接工作。在评定认证的过程中,把大学生在第一课程的学习成绩作为参考,第二课堂的表现成绩作为主要评定依据,综合两个课堂的成绩从而产生认证。
五、素质评价的实施
实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评价需要经过四个主要的环节,分别是职业方面的设计指导、有关素质方面的拓展专业训练、建立相关的评定体系、强化社会有关认同。
(一)素质评价的主要实现方式和过程
在进行大学生素质评价的各个主要环节时必须按照有关的组织、规定以及要求严格的实施。以下列出各个主要环节实现的方法。
(二)活动筹划
各级社团、组织只要严格按照活动的指南以及活动的指标执行,就可以策划具体的项目活动以及制定具体的方案。在策划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基础要求:主管单位、发起部门、指导员、组织者、规模大小、具体时间、经费的限制、主要内容的提要、具体的奖励制度、意见的接收和采纳等。
(三)活动注册
素质教育拓展项目的计划主要采用的是注册制度,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校级的注册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多个学院联合策划的学生活动;第二种为:院级的注册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单个学院策划的活动;第三种为:校级备案的项目,主要针对的是院级注册的活动,只需要在学校备案即可,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由相关的注册部门统一审定。其中,校级的注册以及备案主要由校团委组织即可。
(四)活动实施
各种活动项目在发起组织以及有关的主管部门的共同协助下,由项目的发起人具体实施。其中,在学校提前备案的活动,如果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助,则由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处/部、学校团委等有关部门给于协助。有些项目活动实施的是招标制,也就是由组织人发起的单位招标。参加校级注册过的活动获得奖项的个人或者是项目,一般是由教务办公室、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处/部等相关部门颁发获奖证书;院级的获奖项目,一般是由学院颁发的。
(五)活动总结
凡是注册过的项目活动,都需要在结束后形成完整的总结,备案在校团委。其中,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过程、参加项目的人员、活动的策划以及实施过程的收获、实施过程中存在以及遇到的问题、以后实施需要改进的建议等。
实施大学生素质评价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项目活动的提出、项目活动的审核、项目活动的管理、项目的最终评定。为了能够充分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全校的教育资源,切实的发挥不同级别的教学组织、共青团员以及学团组织以及广大的师生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校采用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专项有计划的制度,也就是二级学部、系、学院以及学团组织遵循以下六项年度指标:
科技创新的计划:适当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工程的设计活动和技术的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实践的能力以及自主创业的能力,从而形成优良科学者的品质。
社会训练的计划:适当的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工作的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尤其是各级学团/学部的干部以及组织各项活动的学生积极的完成各种相关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活动方面的工作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动意识和创新思维。
特色活动的计划:积极引导各级学团/学部积极开展有特色的项目活动,从而促使各种课外活动更加活跃、有特色。
系列竞赛的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以及体育竞赛、艺术竞赛、文化竞赛等,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以及促进特色的自我形成,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系列讲座的计划:积极开展有关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的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各种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形成优良的校园新文化,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迎.基于Struts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2008.
[2]刘超.基于Struts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分析与设计[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35-40.
[3]季欣,江素华,宋云.高校奖学金的公平问题辨析[J].高校辅导员,2012(6):26-29.
[4]立柱.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设计与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齐h,等.高职单招学生的问题分析与教育管理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09):37-38.
[6]周传纲.浅议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41-43.
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我是**大学20**级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大学生活的自我鉴定:
学习上,本人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称号,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如进行相关课程设计。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p证书。此外,本人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曾报考广东省自学考试的行政管理专业和考取了秘书中级证书。
在校园学习生涯和社会实践中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很优秀。在不满足于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理论的实践。在校期间我参加了不少校内组织的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和学习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有时做事会三分热情的短处。在认识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坚决改掉。我喜欢做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但乐此不疲。
1.1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90后”大学生从课堂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非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而专业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不成正比,在实际的生活中,问题的解决除了专业知识,还需结合实际,动脑动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把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实际进行比较,把抽象问题实际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勇敢地去面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情况.而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参与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成因,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2增强适应能力,为跨入社会奠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作为“90后”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承担起社会职责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高校,大学生所面对的环境相对单纯,所涉及的问题相对单一,即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老师、同学的鼎力相助,在一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学校,学生对自身所犯错误承担的后果相对较小.这让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清楚社会现实的残酷,适时的社会实践,使得“90后”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社会现实,锻炼人际交往及动手能力,使其不断改进自身不足,逐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3培养优良气质,完善个性品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承担社会重担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除了要有坚定的理想,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学习分工合作,处理人际关系,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同时也给予大学生自我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养成了骄、娇二气的“90后”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顽强和坚韧,体会坚持不懈取得的成就,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
2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能够有效将学、思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莫过于“实践”二字了.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了解到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而且还有效锻炼了自己实际操作的能力.
2.1假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地区支教计划”、参与抗震救灾、青春红丝带等.大学生可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实际,深入社区、企业、医院、学校、康复中心等开展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为当地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作出了贡献,又了解了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现状需求,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教育教学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利用大学生在校就读时间有针对性的与社区、相关企业、学校等建立起的一种合作关系.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无疑是有积极效果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同时,经验的累积也很重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会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2.3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参与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如福利院、特殊学校、康复中心、中小学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组织的对其进行的一些帮困扶贫、特殊训练、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礼仪培训、体育竞赛等公益活动.以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管理协调、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公众表演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大学生在毕业的第一个学期或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其专业特长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上岗培养的一种社会实践.在此期间,大学生会担任某项工作,如负责人助理、秘书、顾问等,协助处理相关事务,且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有效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2.5勤工助学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在校课余时间参与的一些有报酬的活动,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同时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大学生可增强独立意识,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意志力.
3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3.1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认识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成就了学生的惰性,养成了很多学生遇事畏难不前,不愿意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总是患得患失,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也是如此.在面对社会实践的活动时,有的大学生觉得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及今后的工作缺少关联,不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大学生则不愿意面对活动中的种种困难,选择了逃避,给实践活动的全面参与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影响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但课堂教学相对死板的现象,不仅给大学生不安心学习提供了条件,而且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严重打击,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
3.2高校缺乏科学管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上加大力度,科学有效的制定相关文件,规范管理.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并未真正包括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或未形成系统、规范、稳定的教学活动,更多时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指导,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在考核机制上缺乏科学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总结材料和简单的成果来主观的对其考量,未深入细致的去分析大学生实践的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收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同时对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工作量认定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实践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导向不明、认识不清等问题.
3.3缺乏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在实际中,很多高校未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导致大学生为了寻找实习实践基地四处奔波且处处碰壁,特别是一些本身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注重形式,走过场.甚至有的专业因为没有实践基地,在实习期间,采用学生分散实习,自行联系的方式,因住宿、专业无专人指导等诸多原因降低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分层次、分步骤,建立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
4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思考
4.1转变大学生观念,坚持务实之风,提高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正确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培养其勇于承担重担的精神,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端正态度,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不以评优选先、推优入党、奖学金等为目的,使其从根本上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奠基石,是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纽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2统一思想,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以领导负责,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合部,定期召开协调总结会,督促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活动经验及取得的成绩,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加以奖励.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带队参与,同时把教师参加情况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计算,在晋升、评优和职称廉政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并落实规范细则,制定考核标准,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任务要求.三是激励学生勇于参与,将学生实践表现和成果结合起来,在评优选先、推优入党等方面优先推荐,鼓励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经批准可以免听或免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需人才,让其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4.3加强实践形式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突破常规,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个人实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逐步强化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使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