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培养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从而学会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
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中心思想;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二、教给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特定的、合理的学习过程,而“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并且是较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几次自学行动的过程,就指望学生完全打败自学的敌人,从而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有坚持不懈,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这种能力才可望最终完成。”可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好处,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读书时认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外读书的习惯;经常练笔的习惯;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拓展延伸,感受别样的世界,完成自主学习的最后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语文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吸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校外。
关键词: 任务教学法 新职业英语教学 应用
任务教学法是由英籍印度语言学家N.Prabhu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任务教学法理论逐渐成熟起来,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学的中心应从教师转为学生,教师应通过任务设计,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提高其应用能力。这种任务教学模式对于目前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任务的定义和设计原则
1.任务的定义
许多学者对任务下过定义,如:N.S.Prabhu在Second Language Pedagogy一书中对任务进行了界定:任务是学生通过思考,从所给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调控;Jane Willis对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使用目的语来获得产出的活动;廖晓青(2002)认为任务是指一系列语言学习的计划,它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等。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任务教学法是以语言交际目的为中心,把英语教学看做解决交际任务的过程,课堂活动的组织以语言交际为核心,并按学生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活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实践化。
2.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的质量直接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任务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在课前设计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可操作性。任务必须是可以操作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来设定任务,保证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能协作完成。第二,趣味性。设计的任务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创造力。第三,情景性。设计的任务必须符合特定的情景环境,而不是空谈猜想,应当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到的确是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第四,创造性。教师设计的任务应是开放的,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五,协作性。任务的设定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交际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现实问题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新职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新职业英语教材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商务英语为核心内容,以典型工作活动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重视提高听、说、写等应用能力,特别是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体现了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新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框架
迄今为止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框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Willis提出的三任务阶段:(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阐释主题和任务,学生进行思考。(2)任务环(task cycle):学生执行任务,通常是以小组形式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寻求解决任务的方法;并在完成任务后由小组代表来汇报任务完成情况。(3)后任务(post-task):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总结其他各组的任务成果而吸取经验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
2.任务型教学法在新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以《新职业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Office为例,按照“任务三阶段”进行具体任务的设计。
(1)前任务阶段
教师简单介绍办公室工作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办公室工作的兴趣。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或视频,搜集整理办公室职员日程计划表,了解办公室秘书的职责,并自己制作一份小组一日活动计划表。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初步了解办公室职员的日程安排和秘书的职责,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能力。
操作过程:每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拿到一个有关办公室工作的任务条,例如:小组一去搜集关于办公室职员日程计划表的资料,小组二则需要搜集办公室秘书职责的相关信息等。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进行分工,并明确自己的任务;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各组成员保持交流;最后汇总分析各位成员搜集到的资料并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做汇报。汇报既可以通过做幻灯片形式来进行介绍,又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文字、视频资料等信息。学生在分析处理资料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述,从而逐渐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2)任务环阶段
各小组代表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获得的办公室日常工作的相关信息:怎样进行日程安排,工作过程中接听客户电话应注意的细节,办公室秘书的职责,等等。小组代表在汇报的同时既可以锻炼其英语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其他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操作过程: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本组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小组代表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也可以接受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提问,整个课堂可以充分互动起来;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其他小组的成果;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可以经过民主评选,选出优秀活动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们在互动过程中能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体验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一个感知新知活动的良性循环。
这一项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允许学生出错,自由发言,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的教与学两个方面才具有创造性。
(3)后任务阶段
后任务阶段主要由教师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做练习等方式来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结语
任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提高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的确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有限,我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及接受和理解能力各有差异,简单地布置任务,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在布置任务时,任务形式比较单一,语言描述比较枯燥,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性地去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法有机结合,在新职业英语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承担学习任务,完全成为教学的主体,这也是英语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don:Longman,2006.
[2]Prabhu 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A Perspectiv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孙争争.任务驱动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材整合 任务设计
与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同的是,任务型教学强调通过任务来实现对语言的意识和感知,强调真实的情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遵循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任务型任务链原则,让所有学生在贴近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任务活动中综合运用语言,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素质的英语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不断感受成功。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师的理念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精讲多练”或题海战术,因此教师担任着“主讲”和“指挥”两个角色,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简单地说就是:“The teachers say, the students do”。但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由,把课堂还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此外,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
1.我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
2.我所设定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拓展思维。
3.我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我的教学评价是否富于激励性?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而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我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任务型”教学中整合各类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觉得可以结合书本,再进行适当拓展。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允许学校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改要求可以自由选择,可选用多种教材,包括自行编写“校本教材”。我在教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将书本知识和引进版教材《朗文国际英语教程》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班级中一些中等偏上的学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了牛津英语6B Unit 7 A penfriend之后,我把《朗文国际英语教程》Book 2公报中有关Danny is looking for a keypal in the Internet的一段介绍性文章以短文阅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有关Danny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请每位学生用英文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二是写邮件给Danny,请学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我的邮箱。
三、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任务型”教学成果的体现
“任务型”教学成果最好的体现是你在课堂中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提高?教师有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衡量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至于用什么方式提问?提多少问题?创设什么情景?怎样安排活动?这是老师的教学风格问题,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风格。我曾帮助组内老师开了一堂成功的复习课。这课教学不仅复习巩固了学习方法,关键是源于书本又跳出了书本,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发散思维,结合现实生活,活用了英语,克服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语法难的弱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提问,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改掉这种学习模式,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趣的任务型活动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此外,我也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在课间学习上,碰到生词要自己查词典,有疑问课内向老师提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丰富了课外知识。最后,我认为课后要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去思考。学生可以把这个问题带回家里咨询家长,学生也可以把问题通过查阅词典、资料和上网解决,即使解决不了,下一堂上课带着思考性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和同学们讨论,这也是任务型学习,也能从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做准备。
四、任务的设计要具新颖性、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设计的任务如果能让人眼前一亮,非常新颖,必将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案例: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7“What time do you get up / come home /...?”的句型时,我设计了“群星记者招待会”的任务,请一些学生戴上喜欢的明星的头饰,召开记者招待会。其他学生用句型“What time do you get up/ go to bed/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明星提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当高,而且还用一些课外学习的句型进行采访,例如: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What colour do you like?等等。这一任务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搞好课外活动是在“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延伸
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对课内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课外活动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绝不能将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我们必须做到有组织、有内容、有固定场所、有考核评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点和学校的各个场景,在实地用实物开展活动。我们在设计上必须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之前,在我所任教的六年级,我经常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各类英语课外活动,直接面向全体六年级学生,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任务型”教学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毫无疑问,“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性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它可以让学习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以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乐伟国.《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素材与方略》.宁波出版社,2006年.
[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任务型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能力的一个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个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可以按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路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各样的语言运用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最后掌握语言,达到学习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体现了现代语言教育中关于交际能力、认识过程、感受与经历、信息分析与整合、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还体现了英语学科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通过真实、有趣、有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知识能力。现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遵循着交际性、结构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注重智力发展的原则,力求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层次的语言活动、多元化的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语言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形式,即首先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再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形式与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
(一)把握任务型教学的环节,构建任务型教学模式
教师要把握任务型教学的前任务、任务坏、后任务等三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呈现以及任务的完成,以任务贯穿整个过。前任务(pre—task),教师以引入任务,介绍主题。主要是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步骤。任务中(while— task),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教师设计分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合作完成,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任务推进教学进程。后任务(post—task),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知识,学生展示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进行评价及反馈,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点评。语言聚焦或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 在任务后进行,引导学生提炼接触、理解的重要的语言点,然后总结、归纳,以备后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即采取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形式一个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合作,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更多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语言技能,并完成特定的任务
英语语言学习可分为输入(听、读)和产出(说、写)过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对听读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然后进行说写活动,如说让学生进行口头概述、复述、写短篇报告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语言技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并完成特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操练、多分析、多归纳、多反思,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模仿、背诵与记忆的基础上,注意比较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上的差异,促进学生关注英语语言材料的积累,从而掌握英语词汇、句型及语法,并培养语感。
(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对于缺乏语言环境的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教师应注意兼顾英语的意义与形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模型甚至是教室里的物品及师生等)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如讨论、游戏、朗诵、表演等),利用时新、有趣、并实用的英语语言材料,创设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注意任务的真实性、生活性和趣味性,有意识地为某些语言结构的使用提供机会,以促进初中生对语言信息的吸收、消化,帮助学生调整认知图式,重新建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五)把握任务的难易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设计选择贴近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并有梯度的任务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如果太难,学生会产生焦虑;太容易,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把握任务的难易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设计选择贴近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并有梯度的任务,既要有适当的难度系数并有渐进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根据性质(nature of task),可以将任务进行分类:静态任务(static task) 、动态任务(dynamic task) 和抽象型任务(abstract task) 。静态任务涉及视觉信息,用于单向的弥补信息差(information gap) ,如向别人描述简单的事物等。动态任务涉及信息因素的变化,比如描述车祸、讲故事等。抽象型任务涉及非语境化的信息因素,比如发表一种观点意见等。针对初中教学实际,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静态任务, 如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等;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设计一些动态性或抽象性任务,如让他们用英语打电话、向旅行社订票、向老师请假、到超市购物等;或模拟对话,一方说服另一方,如说服对方购买笔记本而放弃台式电脑。
(六)加强任务各阶段的全程监控与管理,及时评价并及时反馈,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措施
教师应加强任务各阶段的全程监控与管理,及时评价并及时反馈,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措施。应适当记录执行任务中出现的错误,选择合适时机纠正,并进行分析反思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错误,根据其英语语言习得的进展程度、知识建构的过程特点、认知图式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可调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后评估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英语学习,并对任务的设计、执行到结果等方面进行正反总结,列举、整理、比较和解决问题分享个人经验及项目。另外,还应适当演绎、分析、归纳在任务中有较强语用功能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提醒学生在谈判中要学会礼貌圆通地表达不同意见。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包括词汇语法的学习等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学活动应尽量接近现实生活,同时应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强化任务的目标性、差距性以及任务形式的多样化,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合理设计选择分配封闭性与开放性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以及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动力最终培养学生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路则成.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置”的技巧[EB/OL]. http:///info/109156—1.htm.
2.ycdmfshxli.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EB/OL].http:///info/115295—1.htm.
关键词:微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内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99-02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示教―练习”教学模式,易造成理论脱离临床以及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等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又被称为基于任务的学习(Task-based Learning,TBL),是指在教学中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显著特点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然而,在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布置任务和关注结果,更应注重任务实施的过程及学生即时的配合与反馈。这样,基于微信平台的技术支持,可使学生在执行任务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避免了任务驱动法的缺点。
我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学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已初步尝试了情景模拟、病例分析、PBL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本身的特点,同时结合目前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本项目课题组全体人员旨在通过有效利用微信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法,以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我校2014级护理本科专业学生76名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1班(38人)为实验组,2班(38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地、班级综合测评排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研究方法。两组《内科护理学》教学均由同一名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理论考试试卷、教学课时等均相同。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组采取基于微信平台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提出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大纲要求创设教学情境并给出实际教学案例,将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同时布置任务。(2)分析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给出的案例及结合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或资料,依托微信平台将个人想法、意见、问题及疑惑进行交流,授课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3)执行任务:课堂上,小组成员协作配合,根据案例中的情境进行任务分配,协作完成,教师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主要负责监控过程的有效性,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和讲解。(4)总结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点评。教师总结各组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教师要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反思。
3.评价指标。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分析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其中研究量表采用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等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量表,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具有较好的效度。
4.统计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二、结果
1.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2.两组不同教学方法实施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情况。
三、讨论
1.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课水平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教师指导,倾向于课堂上教师的“教”,注重对知识的传输及积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整合与运用,也不能更好地去适应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平台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传导,实现其即时、互动的强大功能,非常适合大学生学习所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生的“学”,在确定任务、分析任务和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的能力。利用微信将教师和实验组学生组成一个群体,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互动,将每人收集到的资源共享,也可将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提出,及时解决;这样无形中将问题解决在课余,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同时,通过微信平台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也可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更有方向、有目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在进行了任务教学法的实验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差异有显著性。
2.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接受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干预后,得分明显提高,而且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基于微信平台驱动下的任务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灵活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及监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实验小组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在全体成员的协助配合下共同完成,各小组在微信平台分享各自的工作进展和成果,也有利于小组内及小组间发现彼此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任务驱动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综上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将教学重点融入每一项任务中,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强化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单玉香,唐凤平,刘佳,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护理研究》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7):660-661.
[2]王娟,李A义,时建瑞,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1C):365-367.
[3]桂金艳,廖琦.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5,29(3C):1035-1037.
[4]黄小娥,刘俊香,谭庆.任务驱动法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学,2014,35(31):761-762.
[5]黄婉霞,张梅珍,贺艳,吴岸晶,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1C):70-72.
【关键词】 新课标 任务型教学 高中英语 听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1.前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为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学的难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同样需要探究满足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多数学校对于任务型教学青睐有加。
2. 任务型教学介绍
关于教学任务,Richards认为任务是指学习者在教室中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在外部世界的活动。关于英语听力教学任务,Numan认为任务是一种涉及到学习者理解及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
任务型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要通过任务型活动来增强学生自身与人交流能力。Willis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同时提出了五种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原则:第一,必须要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之中;第二,必须有语言的使用;第三,任务必须能够让学生把自己投入到语言的使用中去;第四,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要强调语言的作用;最后,在不同的任务环境下,语言的强调点也不同。
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是注重“在任务中学习”的语言教学方法,英语教师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交际学习任务来感受英语学习。学生在用英语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之中,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能力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活跃的教学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更深、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帮助更大。
3.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我国目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Willis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我们将任务型教学应用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中,提高我国外语教育水平,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3.1在听力开始之前布置任务
在听力开始之前,教师需要使学生明确听力目的、激发学生听力欲望,而不是仅仅把听力训练当成一种测试。教师需要使学生充分做好准备,以免在听力过程中出现心理上的挫败感。
第一,在听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简单交代一下文章故事背景,或者从原文章中选取几句关键性语句,让同学们展开联想来预测文章大致内容,从而在听力过程中通过与自己预想结果的对比来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内容。
第二,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同学们结合问题来熟悉话题,在听力过程中就可以避免那些额外话题的影响,直奔主题内容,从而达到《新课标》规划重点的要求,更有效地完成听力训练。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引导的方式,先讲述一些听力文章故事的前奏,或者让同学自己发表意见,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听力主题上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激发同学们想要通过听力过程来证明自己预想结果的欲望。
3.2在听力过程中丰富活动任务
高中听力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明确规定听力教学目的为“培养听的策略和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英语听力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多听几遍文章,把练习题做对就可以了,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学生们在听力过程中解决掉这些问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高。
按照Willis 的划分方法,教学中的任务分为列举任务、排序与分类任务、比较任务、交流个人经历任务、问题解决任务和创造性任务六种类型。
在听力过程中,学生的任务主要是理解性任务,问题解决性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再加上听力开始之前的预备工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找出文章重点所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听力中的语气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意图。另外,可以利用时间排序法,将发生的事件简要按时间排序,理清整个文章思路。在设置这些任务的时候,需要注意任务的趣味性、连贯性和真实性。
3.3在听力结束后反馈任务
听力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学生听完材料后做出正确的结果、顺利完成听力测试来作为听力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备的。在听力结束后做出需要核对答案,但是不仅仅是核对答案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解答错误的问题给予全面的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进行详细地指导,以便在以后的听力过程中能够避免类似的错误,并且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反馈任务的设置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听力材料,来设计丰富多样的反馈任务。比如,学生自己对材料详细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复述;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设计真实的情景对话,让学生们来串演故事中的角色;针对学生在理解做题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错误进行分组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从而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与体会
G633.9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除了专业心理学教师外,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结合学科内容及根据相关知识点,有意识地挖掘可渗透的教学内容,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智力与能力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教师应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可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既给予知识上的教育,也帮助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但也应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内容,需是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须避免抛开教材侈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所以,作为生物学教师也应该努力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科学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就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 “动 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结合人类大脑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可结合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讲述: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 1.5kg,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000em ,其中含有 150多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牛顿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与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 ~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大脑的了解,明确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学生个体间之所以成绩不同,与个体的后天努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一次对学生发奋读书的很好动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自身体会,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
在“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中,可由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明确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以及W习和记忆的概念、记忆的形式等,并让学生谈淡自己在学习中是如何记忆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有效的学习记忆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善于用脑。不宜长时间只学习同一内容,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②勤于用脑。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③合理安排作息时问。合理安排学习、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通过交流,不仅使学生很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的一些不足,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一些做法,并认同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结合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至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其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例如,在 “激 素调节的发现”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若干问题引领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的观点。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以此教育他们 “道路是曲折 的,前途是光明的”。敢于质疑,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的发现或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建立血糖调节模型,体验合作的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相互问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如果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就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授课的缺陷。
例如,在“激素调节的实例”教学中,设计“血糖平衡的调节”,可利用学习小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节约课堂时问)相关材料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小组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示范活动方式,生生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模型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并在黑板上绘图或实物展示,讲述血糖调节的机理。通过模型构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可加深各自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从中体验生生间交流团结合作的乐趣,使他们经历愉悦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善于利用“科学 技术社会”,远离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中“科学、技术与社会”涉及的“拒绝,慎用心理药物”开展一次预防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录像资料,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把贩毒、吸毒人员的可悲下场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际上许多青少年是因好奇或在心情烦闷、彷徨无助等情况下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而吸毒的,利用教材的这份素材并借助多媒体、图片资料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帮助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远离的危害。
五、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生物学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学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联系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师生通过讨论,认识:要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
最后,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校内举办一次相关的宣传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克服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铁军. 生物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J].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4(6):25-26.
关键词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80-04
21世纪以来,伴随着职业教育和心理科学的快速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类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模块必修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在教材出版、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课程定位、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缺乏应有重视
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1]。相应地,作为职教教师教育模块的核心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也未得到应有体现,表现在忽略课程建设,忽视学分学时设定、任课教师选择、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编班规模等。一些高校在遴选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时,往往优先选择专业课程,忽略公共课程,极少关注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通常优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只安排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讲授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公共课程。任课教师往往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似乎“低人一等”,对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与评价投入的精力不足,不重视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了节约教育资源,一些学校通常将多个专业的一两百名学生合班上课,将授课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等“边缘”时段。此外,很多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公共课程“没有用处”,导致在课堂上出现诸多问题现象或消极行为,甚至厌学逃课。
(二)教材体系庞杂化,缺少课程特色
当前国内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庞杂缺乏特色。有的教材内容就像一个“大杂烩”和“拼盘”,在共性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和“特色”,各取所需地加入学生心理、管理心理、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师心理等章节,使得教材内容“大而全”。二是形式单一难显活力。部分教材的文字叙述过多,直观形象的图表较少,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理论晦涩难以应用。有的教材偏重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文字表述晦涩难懂,即使吸纳一些认知实验研究成果,但可能限于篇幅而断章取义。四是取材陈旧脱离实际。有的教材体系仍是“新瓶旧酒”,对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足,而且脱离当前职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三)教学内容普教化,忽视学生所学专业
首先,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忽视学生特点。如果忽视学生因素,备课必然会降低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的教师备课时即使“备学生”,但未能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可能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其次,教师教学时重“基础理论”轻“职业实践”。大多数教师熟悉普教、高教系统而对职教系统较为陌生,特别缺乏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情况的了解,往往“想当然”地进行教学。有的教师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影响因素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教学内容重“学习”轻“教学”。受普通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学”轻“教”,更为关注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等学习模块知识,轻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师心理等教学模块知识。
(四)教学方法程式化,忽略技能应用
首先,从教学方法看,由于课时少、学生多,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经验,缺少充分的课前准备,使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难以做到多样化,而更可能表现为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单一,以灌输式、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心理测验、心理实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形式。其次,从教学手段看,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课件制作仍表现为翻版讲稿,缺少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载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很多心理测验、心理实验难以安排到位,观摩教学、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组织起来也困难重重。第四,从考核形式来看,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但考题多为考核识记、理解等较低认知目标的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表现出重基础理论,重记忆能力,轻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师资队伍单一化,缺乏有效合作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需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其他学科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甚至行业企业专家的有效合作,但目前各方面尚未形成应有的合力。首先,任课教师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化、同质化,缺少“双师型”教师。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内容编排、教学进度安排、课件制作、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缺乏有效合作,导致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各自为政。其次,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缺乏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缺少与专业、学科教师的交流,特别缺乏与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见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度合作。最后,在师资队伍中极少有职业学校教师乃至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也使学生难有机会了解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一线信息。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突出课程地位的重要性
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职业教育心理学从课程体系的边缘拉到中心地带,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向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适当倾斜,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环节的扶持力度。学校要在保证课程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精心选择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在此基础上,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相关负责人领导并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此外,尽可能将来自同一专业的学生编班教学,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适切性。
(二)体现职教特点,凸显教材体系的先进性
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以“研究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出发点,坚持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立足职教,创新体系;立足职校,指导实践等编写原则,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思想性、体系的科学性和内容的先进性。编写教材应努力做到:一要内容精练。对教材内容加以高度凝练,适当整合、精简和优化部分章节与内容,避免过多地介绍基础理论知识,使教材尽可能“薄”而“精”。二要知识新颖。内容选取尽量体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职业学校一线教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及时充实和更新职校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心理、心理教育等内容。三要形式生动。图表的呈现效果通常优于大段的抽象文字,因此要尽可能采用图表、提要、专栏等形式概括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教材时能赏心悦目,对教材内容能“一目了然”。四要讲求实效。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加强针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体现实用、注重实效。
(三)以学与教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课程教学内容应以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与教学心理为主线,在重点关注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还需关注教学心理、职业心理等模块知识,特别要加强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有效衔接,体现“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处理教材内容是一种情境化的行动,教师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继承课程稳定的、公认的一些基本内容,并增加一些与职业教育改革关系密切,更好地贴近职业学校教学实际,贴近企业行业生产实际的内容,从而使得课程具有较好的职业性、应用性。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设法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习与教学技能。此外,课程教学在理论应用、问题解决等方面还须考虑学生不同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特点,并把握当前“9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因材施教。
(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关注实践教学,既有理论讲授、练习讨论,还可增加影视观摩、尝试教学、心理测试、心理实验、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未来几年里,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是,关注将从已经积累的心理学知识得到的解决方案投入实际应用[3]。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关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可组织学生到职业学校去参观考察、教学观摩,给学生增加了解职校生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方式,进行教师团队与学生的在线答疑与交流讨论,使教学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最后,传统课堂教学与开放教学密切结合。教师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课堂化教学环境,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创设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实际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室与车间、课桌与岗位、学校与工厂的有机融合。
(五)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建设的有效性
从课程师资队伍而言,要加强有效合作与团队建设。课程教师要加强与专业学科教学论、见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听取他们对课程教学的需求与建议,以更好地更新与拓展课程内容,优化与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教育实践环节。课程组要定期组织教师到职业学校去观摩教育教学情况,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可通过选派部分骨干教师以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形式,深入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其次,课程组还可从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关人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作为理论课兼职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
(六)强化教学研究,提升课程发展的科学性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是提升课程发展科学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坚实保障。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可重点关注:一是教学内容研究。教师要关注教材体系内容的现状分析与科学建构;结合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当前职业学校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环节安排等。二是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教师可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方法形式,还可采取实验班控制班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三是教学对象研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专业教学、分类教学、分层教学,可关注对口单招师范生、技能特长师范生等特殊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追踪研究。四是教学评价研究。课程考核形式可由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拓展到上机考试、口试、现场教学等。课程考核还可采取“基本分+技能分”,“基本分”是指考察学生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分是考察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