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工程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选取我中心妇科门诊无痛人流术孕妇200例,依照登记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对照组予以单纯无痛人流术,对比两组孕妇手术效果。
结果:观察组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孕妇平均手术时间(3.4±0.7)min、术中出血量(9.3±2.4)ml、负压值(988.3±12.7)mmHg,无痛率100%,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负压值小于对照组(P
结论: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可很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提升负压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综合手术质量优于单纯无痛人流术。
关键词:超导可视无痛人流 单纯无痛人流 手术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8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32-01
随着性文化的发展和孕早期药物因素、放射线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国内需要终止妊娠的孕妇越来越多,人工流产术为妇产科常用计划生育方式。无痛人流术是近年来人工流产发展的主要趋势,此种流产手术方式可同时减轻孕妇流产过程生理痛苦与心理负担,但由于孕妇体质和生殖系统健康状况不同,难度较大的人流术会让术者和孕妇都有很大压力[1]。本次研究在认识到单纯无痛人流手术及预后缺陷的基础上,采用全程可视超导无痛人流术与单纯无痛人流术对比,前者手术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妇科门诊无痛人流术孕妇200例,依照登记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孕妇100例,初产妇69例,经产妇31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8.9±2.7)岁;孕周4~10周,平均孕周(6.8±0.7)周;药流史3例;2次及以上人流史3例,瘢痕子宫9例,子宫肌瘤4例。对照组孕妇100例,初产妇68例,经产妇32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8.3±2.4)岁;孕周4~10周,平均孕周(6.4±0.6)周;药流史3例;2次及以上人流史2例,瘢痕子宫8例,子宫肌瘤4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产次、流产史及合并症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准备:详细询问孕妇以往流产情况、妇科疾病情况,行系统妇科检查,以白带、专科B超、尿常规、血常规、HCG、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为主,所有孕妇均未见人流禁忌症和丙泊酚禁忌症。术前6h开始禁食,术前2h开始禁水,护士为患者佩戴手术标识牌,保证膀胱排空[2]。
手术操作:取膀胱截石位,予以全面心律、脉搏、呼吸及血压监控,鼻导管供氧;两组均静注1~2μg/kg芬太尼,之后静注2mg/kg丙泊酚麻醉处理;均使用同种型号、同等质量的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辅助手术操作[3]。①对照组为单纯无痛人流术,均予以传统负压吸引术,吸引管缓慢进入宫腔,吸取胚胎组织,负压400~500mmHg;刮匙在子宫底部、双侧宫角搔刮,分析孕妇子宫壁的粗糙程度,评估是否可能有组织残留及估测残留组织大体部位,部分孕妇有需要可再次使用习惯吸除内部残留组织,手术结束。②观察组孕妇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辅助下予以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连接超导专用窥器和B超探头,缓慢置入阴道,以清晰观察宫颈为准,实时监控下通过屏幕观察孕妇子宫及孕囊的大小和位置,使用5号扩宫器常规扩张宫颈口,超导辅助下降孕囊、蜕膜组织吸出,屏幕上可见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宫腔线恢复清晰;术中负压可降低15~30mmHg,保持在450mmHg范围内,不必反复行宫腔吸刮[4]。
1.3 评价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负压值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5]。
1.4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观察组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孕妇平均手术时间(3.4±0.7)min、术中出血量(9.3±2.4)ml、负压值(988.3±12.7)mmHg,无痛率100%,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负压值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传统的人工流产方式为主要由医生凭借临床经验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子宫内膜受损、宫腔粘连、血管受损、刮宫不全等症状,不仅增加患者的术后不适感,还可能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导可视超声逐渐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来,该手术方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清楚观囊的位置,能够准确的取出孕囊。此外,该手术对患者膀胱充盈度特别要求,通过调节超导探头,将孕囊洗出干净。手术过程中,能够清楚的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研究表明,超导可视人工流产,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的特点,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在掌握单纯无痛人流术缺陷之后,结合我中心妇科无痛人流实践经验与近年来国内外无痛人流研究报道资料,采用全程可视超导无痛人流术与单纯无痛人流术对比,两种无痛人流术予以同等术前禁食水准备、术前检查、麻醉处理及全面心律、脉搏、呼吸及血压监控和鼻导管供氧,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在上述基础准备、监测、麻醉基础上采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和超导专用窥器进行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6],结果显示,观察组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负压值小于对照组(P
随着人流术越来越成为国内妇女主要避孕失败和妊娠异常的补救和处理措施,手术操作直接影响孕妇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家庭和谐有决定性作用,在推广无痛人流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手术综合质量的提升,本次研究采用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有效避免了单纯无痛人流术因盲视操作、对手术经验要求高而容易引发并发症的缺陷[7]。
参考文献
[1] 金燕,陈彩蓉,覃碧芳等.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与单纯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手术质量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014-1016
[2] 沈隽.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与单纯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手术质量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55-156
[3] 俞丽君,崔李宁,徐科君等.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3600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7):803-804
[4] 潘春红,张云燕,农桂玉等.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4):480-481
[5] 石少平.126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1925-1926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M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2013年,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系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这次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是整合交叉重复课程,明确研究方向,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1)整合交叉重复课程,明确课程内容。
2009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很多课程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物流采购学与采购与供应、项目采购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课程都存在着较大的重复性,所以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这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确定,如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以前以介绍信息自动采集与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为主,这与物流装备课程中的智能装备内容有重复之处,所以本次修订,将数据库部分单独设为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课程,将数据库设计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以讲授物流系统平台设计为主,并加入了16学时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2)明确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再次明确了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要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思想,在课程设置方面,立足夯实基础课程、优化必修课程、精化选修课的理念,确定了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网联网技术、林业物流等研究方向,并根据每个研究方向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以物联网技术方向为例,在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方面采取层层递进的设置原则。物联网技术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感知层以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为主,传输层包括zigbee、Bluetooth、WIFI、WLAN、GPRS、3G等技术,应用层包括数据挖掘、智能决策、产品追溯、产品监测等应用方面。在基础课中,设置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课程,奠定程序设计的基础,进而能够进行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为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在必修课中,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讲授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物联网技术课程讲授通讯传输层的zigbee、Bluetooth、wifi、WLAN、GPRS、3G等通讯技术,在选修课中,从物流工程角度出发,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定位于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两个方向。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物流工程是一门要求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本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加大了实验学时和课程设计的比重。如在基础课的设置中,60%的课程有实验课,像C语言、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实验学时达到8~16学时,目的是为了强化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设置了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ERP沙盘实训、物流实验实训、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学时总数达到14周,加上毕业设计与军事训练,总学时达到28周。
2“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目前,高校在“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物流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主要困难包括:
(1)“产学研”基地建设目前是“一头热”,高校的积极性较高,而企业没有积极性,属于一种被动接受的情况,所以基地建设持续性不好。
主要原因是高校有实习任务,需要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而企业一般是碍于人情或者社会责任,不得不接待,所以造成了“一头热”的情况。
(2)高校和科研所的科研课题的考核指标与企业所需求的不一致,难以实现无缝结合。
高校和科研所申请的课题考核指标以发文章数量、等级,专利的数量、类型,得奖等级为评价标准,而企业需要的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艺、技术,二者需求不一致,所以结合的不好。
(3)企业难以实现高校人数众多的顶岗实习要求,所以本科实习都以认识实习为主,实习效果不好。
从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比较大的数量,一个专业一届学生100多人,要满足这么多人的实习,企业的难度很大,所以现在的实习还是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实习的效果不好。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陆续签订了6家实习基地,并与青岛港集团、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五菱汽车和三精制药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满足本科教学不同研究方向的需求。目前签订的6家实习基地的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但多数还是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在顺丰物流哈尔滨分公司实现了顶岗实习,主要是在顺丰中转场和各区的点部进行分拣和分派实习,同学们真正锻炼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快递行业有了亲身体验,收获非常大。
3“产学研”实践教学的建议
虽然目前“产学研”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只要找准切入点,这是对三方均有利的事情,高校要对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学生实践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1)改革高校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对相近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界限,独立设置实验或实训课,并单独考核,以提高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全开放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力度,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外部条件。
(3)全面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等措施,建立“双师型”素质提高体制,切实提高实验、实训教师业务水平,优化实验和实训技术人员队伍。
(4)改变原来的“一头热”的“产学研基地”建设模式。
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针对物流企业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为企业提供“替岗”培训的学生,解决企业空岗后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耽误生产进度的问题,通过这种互惠互利的方式使“产学研基地”建设实现共赢。
(5)学以致用。
学生从物流企业的生产运营入手,按企业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致力于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对高校来说,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帮助它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双方互利互惠。
4结束语
1979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与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第一次把物流这一概念从日本引见到了国内。1981年,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讨通讯》上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物流构造以及物流本钱等。第一次较为完好地将物流概念引进我国。从那以后在我国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端呈现物流一词。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黄乐恒在《物流技术与应用》上发表连载文章\"物流本钱及物流本钱管理\",从论述物流本钱的概念动手,剖析了物流本钱的管理办法。1999年,复旦大学高建兵等在《物流技术》上,发表文章\"企业本钱的控制研讨\",对企业物流本钱控制停止了系统的剖析,提出了物流本钱控制的理论框架,以为企业物流本钱控制应当注重系统化和综合控制。2002年,大连理工大学李朝晖等在《东南大学导报》上发表“企业物流成木系统化控制剖析”一文,对物流本钱概念及其效益背反特性和如何对物流本钱系统化控制停止了剖析。在此根底上讨论了物流本钱的部分控制和系统化综合控制的方式。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师黄炎涉及湖南大学张汉江教授在《系统工程》上发表的\"物流本钱控制的系统方式\"中提出要从物流本钱核算体系、物流供给链优化技术、物流本钱控制技术三个方面研讨控制物流本钱的思绪。
二、我国物流本钱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的物流有了长足的开展,企业开端认识到了物流本钱的重要性,增强了物流本钱的控制管理,但是同欧美兴旺国度比拟,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本钱控制情况,仍不悲观。
(一)物流及其本钱认识冷淡
在欧美、日本等兴旺国度,物流理念早己不得人心。而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本钱管理的理念依然比拟单薄,大采购、小批发、重商流、轻物流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仍有较深的痕迹。企业对物流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没有树立现代物流认识,没有将物流看成优化消费过程、强化市场运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隶属位置,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归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停止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另外,在物流的效劳认识等方面也与兴旺国度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决策者缺乏久远的战略目光,他们常常把物流效劳看成是一种本钱,以为是对顾客的奉献,没有看到躲藏在本钱后面的宏大商机,因此总是设法削减物流本钱的投入。
(二)传统的本钱计算法存在很多缺乏
普通状况下,企业会计办法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剖析和控制物流本钱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在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核算的只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关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它运营费用统一计算。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物流没有单独的会计项目,一切本钱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较难对企业发作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白、全面的计算与剖析。企业根本上是依据会计报表的分类办法,将本钱分为消费本钱和销售本钱,将物流本钱与销售本钱混在一同。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本钱仅仅是整个物流本钱的一局部,这样就招致了企业物流本钱的含糊和低估。
(三)物流供给链本钱过高
1.订单的处置较慢
订单处置是从承受订货到发运交货,并包括受理客户收到货物后反映单据的全过程。在我国,订单传送的时间和订单处置的时间都相对较长,特别是国企员工对订单的处置措施影响客户的运用,以至形成严重损失,都招致存货本钱过高。
2.运输费用较高
我国运输网络和城市天文环境的限制也招致物流中存货本钱较高。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的比重很大,而我国的交通运输费用较高,以至超越商品价钱,这些是不合理的。特别如今我国流通部门实行提货制-即由购货方担负运输费的状况下,由于运输费用偏高,常常会使采购者不愿订货,失去商品销售时机。
三、处理我国物流本钱控制问题的对策讨论
针对以上物流本钱控制存在的问题,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出一些策倡议。
(一)树立物流新理念
现阶段,我国企业必需树立物流新理念,充沛认识到物流关于企业的战略位置,认识到物流效劳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增强物流的位置,将其真正摆到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位置上加以看待,企业要改动以前以范围效益为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这不只要表现在消费上,而且要表现在物流上即及时物流上。其次,要充沛树立效劳的观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处置好企业物流与用户的关系,增强两者的沟通和谐和,并可经过利润分享、市场开辟和信息传送等手腕,使两者成为战略协作同伴关系,合理规划企业物流的天文位置,为用户提供便当优质效劳。
【关键词】油田企业 物资管理 物流成本 对策
企业的物资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各种物资的采购、运输、验收、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和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工作的总称,其职能是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规格以及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矛盾,衔接好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物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物资管理的好坏在微观上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工作质量;在宏观上影响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同时加强物资管理,对于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强企业盈利、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物资管理的传统方法是在本世纪中叶提出和确定的,它们是经济订购批量法、库存量控制法、ABC分析法等。这三种物资管理的方法理论上是正确的,并已被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近年来石油物资在内供市场慢慢萎缩,面临着人员少、工作量大、采购周期短、周转速度快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根本,石油企业需要更好地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一、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资学管理意识不够明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程序发生了质的变化,管理人员管理观念却还是停留在原点,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现在石油企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太关注和了解,改进物资管理的主动性不够。企业本身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措施。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明显偏低,企业本身的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完全消除传统的管理模式。物资部门也因为计划不周全,生产时有变更,导致了生产物资用不上,造成严重积货,这些积压的物资又不能很好地及时处理,就变成了大量的资金积压,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加重库存成本。
(2)物资资源不集中,物流问断。在物资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主要有采购资源、仓储资源,运输资源等几个环节,但是各个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而是处于被动状态。像物资供应部门被动性地等着生产部门的物资采购需求计划,再进行材料的采购和仓储,运输部门也是等着物资供应部门和生产部门的需要,部门之问不加强沟通,容易造成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各自执政的问断式物流管理。物资采购本身受市场供求影响,物流的问断会使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能更好地交流,对市场价格的变化难以作出决策,会出现“诸侯割据,自成体系”的局面,给企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3)信息技术水平低。传统物资管理,物资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造成信息化服务水平低,信息平台和各物资的运作没有很好地连接,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在管理过程中,物资的采购、询价,合同的管理,物资的质量、仓储和配送都没有整合到管理系统上,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运输不合力,使物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
二、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物资管理的认识。随着石油产量的不断下降,更要加强对石油的物资管理。物资管理技术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在管理人员认识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例如举办各种技术岗位培训,为物资管理人员创造学习的条件,让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现代管理必备的知识。只有真正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自己的贡献,保证企业物资的正常运转。
(2)建立物资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网站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要把网络建设和物资供应系统,网站内容结构策划出来,它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场所,是各部门交流的一个平台。建立电子交易,把商店、产品、需求、订货、购买、支付等实物变成电子化信息处理。物资管理系统承担着生产单位和产能建设工程的物资采购供应与管理工作,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开发的“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有力地保证生产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从投入使用以来,在油田的物资采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①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②提高了物资采购过程的透明度。③规范了业务处理流程。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
(3)加强物资管理中的物资采购。物资采购是石油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好的管理物资采购体系,可以很好地降低采购成本。如果消耗的物资品种繁多,消耗量差别大,可以实现批量采购。如何根据消耗物资的数量规模和质量的影响程度,科学划分采购管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可以实现集中批量采购来降价节支。集中批量采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未来趋势,是降低采购成本的前提。物资部门对生产起着保障性作用,这个作用又是根据物资的采购供应来完成的。要控制就要集中采购,集中才可能形成批量,才可能在市场采购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争取到生产企业优先优惠的服务。
三、降低石油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案
(1)石油企业物流外包。石油企业物流外包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需要,目的是为了使石油企业保持精干,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其他管理。石油企业物流外包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油企业外部资源,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业务外包给擅长的专业公司完成,可以利用石油企业外部资源来弥补资源和能力上的缺陷。还可以降低和控制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为专业的公司可以更有效、更廉价地保证该业务的运输,那么石油企业避免了巨额的投资。此外,石油企业物流外包可以减少运输风险,本身物流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和专业公司合作,就可以共同承担风险,减少意外的危害。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87-02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国内很多高校中的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它的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工厂布置设计”课程,二战后课程名称曾改为“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设施规划与物流”、“设施规划”、“设施规划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料搬运”、“物流设施规划”等。
一、“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性质
(一)设施规划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边缘性学科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相关学科交叉渗透和理论扩展的结果,不仅涉及到有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如:建筑、机械、通信、电气等工程专业;还涉及到经济、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正是由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生产运作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理论扩展,设施规划学科才得以发展壮大。因此,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融合贯通和交叉应用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这无疑对设施规划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全都学过,这种情况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设施规划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性
如今,“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制造系统布置扩展到仓库布置、服务系统布置,如学校、银行、医院、火车站、机场、办公室、超市商场、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同时也扩展到非传统布置,如:计算机主板上的插槽布置问题、机场登机门的布置问题、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布置问题、手机键盘的布置问题、飞机驾驶舱布置问题、各种机器的操作面板上按钮布置问题等。
二、对于不同专业,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不同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质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导致“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不同专业中,其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是不同的。对于工业工程专业而言,“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适应各类工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施规划与企业物流设计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工作步骤,掌握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和有关技能。“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作为选修课存在的。这也有一定道理,毕竟物流管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不是工科的工程类专业。它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般是:主要研究物流企业的生产或工作设施与物流企业的服务设施运行管理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初步运用系统规划的常用模型方法,对某些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初步进行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三、物流管理专业中,“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结合“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自身性质,考虑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在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反映到该课程上的要求及教学方法也不同。其中,系统布置设计(SLP)是“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中的重中之重。SLP是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采用一套表达力极强的图例符号和简明表格,通过一套条理清晰的设计程序进行布置设计的方法。对于在校物流专业大学生来说,参与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是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最可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鉴于此,下面对物流管理专业这门课程中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设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的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这一点在工业工程专业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而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有的高校把该课程设为选修课,课时少,再加上部分学生是从文科考入此专业的,完全没有理工科背景,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所以有的高校就弱化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针对该课程性质而言却是必需的。即便是开设此课程设计的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这一环节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开展的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脱离,多数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设计,而现在设施规划已经步入软件设计阶段。这正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第一,要加大课程设计内容和企业实践的关联度,充分利用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去,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课程设计数据就从该物流企业中获取,由学生进行分析设计,进而解决设施规划方面问题。第二,在课程设计中尽量运用“设施规划”软件。电脑是设施规划工作的有力工具,通过“设施规划”软件的运用,可以减少设计过程的计算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准确性。所以要求学生熟悉Office、visio、AUTOCAD、FactoryCAD、WITNESS等布置设计及仿真软件的操作。另外,市场上多数流行的布置设计软件都是建立在传统设计思想基础之上的,软件的使用过程也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温习体会过程。
(二)课程设计目的
物流管理专业的“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目的是通过对某具体物流企业,如空港物流园区、货站仓库、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基地、分拨中心等物流设施进行布置设计的实践,熟悉SLP中的各种图例符号和表格,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管理的物流学生掌握一点工程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初步工程素质,为未来在物流领域从事物流工程工作打下基础,促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针对给定的物流园区实例,完成下列工作:(1)绘制物流园区现有平面布置图。(2)进行物流分析。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货物流量及流向,绘制各区域间的货物流程图、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图。(3)进行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要对物流园区中的各作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可考虑针对各个不同作业单位编制相对应的问卷调查表。绘制出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4)绘出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将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与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按照物流和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加权值(3∶1、2∶1、1∶1、1∶2、1∶3),并进行合并。(5)算出各个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得出作业单位综合接近程度表,据此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6)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占地面积,将各作业单位的占地面积与其区域的几何形状相结合,绘制出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7)根据企业现场调查研究的情况,列出实际限制条件和影响布置的修正因素(考虑调研的具体情况和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此环节也可略去)。(8)产生n(n=小组成员个数)套布置方案。(9)布置方案的自我评价。从物流效率、安全生产、可扩展性、空间利用率、人员的联系等几方面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得出最佳方案。(10)应用陡削下降成对互换法对最佳方案进行优化。
(四)课程设计成果形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是物流专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设计成果形式,它是整个设计工作历程、各阶段成果的集中全面体现。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各阶段工作内容、工作数据表格、各布置方案图形及文字说明。
四、结语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数不多的具有工程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符合课程自身的性质为前提。设计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是实现“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不但对设施规划及运筹学、技术经济、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交叉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工程基本素质的训练,这对学管理的学生尤其重要,为其日后成为社会认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自己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更多的是小组成员间的团队配合、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磨砺,不断在合作中寻求更优方案,所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融入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课程设计初的数据收集、整理、处理,到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产生的大量图形、表格,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学校不会安排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所有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由于课程学时所限,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详细讲解其使用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自学,这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设施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锻炼了学生将课上讲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耀祥,等.设施规划与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扬琴,等.关于“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4).
[3]赵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12).
[4]周宏明,等.设施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董海,等.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物流工程》 课程设计 教学探索
1.引言
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多年,在《物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上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是我校工业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虽然教学要求略有差距,但都安排有2周的《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前期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此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设施布置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设计目标和给定数据,运用《物流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工厂及仓库综合布置与设计,要求灵活运用有关软硬件知识;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优化设计课题。
笔者执教《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已有5年,共逾18个班级(包括二本和三本),在此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结合实践,谈谈心得。
2.改革措施
(1)设计题目改革。
我们最早的课程设计是根据横向课题项目提炼出的同一设计题目《某配送中心设计》。此题目涵盖了《物流工程》的大部分的知识要点,但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每届学生仅做同一设计,难以防止学生的相互抄袭。现在逐步发展为以《MXX型汽车内饰材料厂综合设计》、《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为代表的两个题目组,每组3个题目,每年轮换。学生自选题目,每个题目参数不同,做到随机抽取,每两个学生做一个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收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2)将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前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基本给出,如采用何种货架,何种储存方式等。这样每个学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便相同;同时学生往往提出要参考上届学生的设计案例,这样虽减少了设计失误,但学生的思维会受束缚,不利于其想象力的发挥。现在设计题目故意将几个需要数据和限制条件空缺,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翻手册,合理假设,自行设定,一方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抄袭。另外还要求学生至少得出制定两套布置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增加思考角度。
(3)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因材施教。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以前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不是仅限于《物流工程》这门课。比如同是《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要求物流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物流装备机械》等,设计出周转箱的型号、数量、装卸搬运方式;要求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生产运作》、《人因工程》、《机械设计》等知识,设计出带速、带宽、带长和两个工件间的间距,工人与传送带的位置方向,以及工人之间的间隔等。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强烈欲望,课程设计的积极性都较高,但二本和三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差距。因此,对二本学生,我们只给出最终的较宽泛的设计要求,让他们自己对要求分解,给他们自主想象的空间,增强其成就感。
若对三本学生也如此,则他们会觉得设计题目与平时课后作业不着边,从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三本学生,我们将大的设计要求分解为几个连贯的小设计任务,循序渐进。等都做完后,发觉综合设计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几个小设计,增强其自信心。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采取适当的因材施教措施。对设计积极、欲望强的学生,在其完成基本的设计要求后,尽可能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其不断完善细节。如《梯子加工厂平面布置设计》,增加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安排、办公室布置等设计要求,引导学生把设计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
(4)设计过程控制,阶段任务检查。
以前在设计期间,教师等学生来问问题,时间期限到,学生交上设计任务。这样学生的错误是到他交上设计,老师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老师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同时由于数据的紧密联系性,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造成后续整个设计方案的错误,学生此时修改的工作量就会很大。两周设计时间,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松懈,到后期赶工,设计效果不好,设计过程得不到有效考核。
对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流程控制办法,对学生在某一时间应当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分配设计时间。同时对部分学生的阶段任务抽样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予以纠正,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课堂讲解。
(5)改革设计手段,加强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CAD技术发展很快,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校物流管理和工业工程专业都注重工程技术训练,从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出发,要求学生的设计图纸必须用CAD软件绘制,为其在课程设计阶段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
(6)考核阶段,建立学生互评和课程设计答辩机制。
为检验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客观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本课程设计在考核阶段采取学生互评(每位学生评阅其他两位学生的课设)和答辩机制。通过互评,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而且可以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培养其怀疑的态度。通过答辩,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过程有客观的认识,并及时总结成功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述能力和反应力。
3.结语
在《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凸显专业特色,不断改进。通过以上六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了课程设计质量,促进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陆秋琴,黄光球.《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建筑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和综合交叉型科学。建筑工业工程在进入我国后,逐渐被高校、企业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笔者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建筑工业工程在我国还局限于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范围非常有限。而物流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通过供应链思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业工程起步时,是以现场为中心,作业者为对象,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物料搬运等工作,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转向以工厂为中心、管理者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改进、完善等工作,并提供系统最优化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经营者为对象,用系统战略进行管理的阶段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企业的整体效益最佳。
二、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设想
1.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其实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应用。先后以“工业管理法”、“实业工程”、“建筑工业工程”的名字向国内的教育和管理界做了深入的介绍,并已经开始局部应用于上海等当时工业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的过渡,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程学科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建筑工业工程的一些技术也被有意识地应用到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评估和改进方面。
2.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还过分狭隘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原指货物配送。20世纪90年代末,物流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与生产过程结合更加紧密,成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这一特点与建筑工业工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目标有着天然的一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应用与建筑工业工程相同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物流系统和物流动作,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存储论、运筹学、系统分析等。但是,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物流的研究和分析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对物流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过于关注物流园选址、配送节点和道路设置等企业战略层面问题,较少关注微观的操作环节,例如配载、仓储管理、搬运效率、流程优化等。其次,物流研究大多集中于硬件设计,例如选址、道路、运输工具、仓储和搬运设备,较少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动作合理化、岗位分工、排班等的研究就更加匮乏。再次,许多物流研究与实际动作情况脱节,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被大量学者研究和发展,但甚少应用于企业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企业还是凭经验和个人意愿行事,通过作业人员的个人行为改进操作,而不是遵从和应用科学方法。总体来说,无论是建筑工业工程还是物流系统的研究,我国都已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但在实践中,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技术的水平还明显不足。
3.应加强经典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回顾国外建筑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局部优化—整体优化—全局优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我国在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设立专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职位
将流程规划和改进的职能从管理者职能中剥离出来,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筑工业工程研究。这是因为应用建筑工业工程需要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而这部分专业知识不需要管理者掌握,也难以被管理者掌握。同时,建筑工业工程的实际应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察、记录、分析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管理者往往没有如此充分的时间跟踪整个作业流程,分析每个作业动作。
(2)应用标准化的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规范人员配置和班组设置
物流行业往往需要24小时保持运作,同时又会在运输工具到达或者离开时出现作业高峰。因此,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确保企业运用最合理的人员安排,达到作业效率的最大化是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最起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上述对于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建议,其实都是属于20世纪初建筑工业工程时期的典型方式,虽然看起来似乎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我国现有在物流行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如果没有一套好的、稳定的、经得起考验的基础标准,将会使现代建筑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既浪费了资金、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