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沟通能力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沟通能力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沟通能力培养方案

第1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商务环境下,利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所谓跨文化沟通,指的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此产生的相互作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活动也呈爆发式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商务英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跨文化沟通能力又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不仅会造成合作方的误解,还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值得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应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1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所需合格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更是体现了外语教学接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商务交流。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运用和商务知识的掌握上,而且体现在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上,即学生能够用英语在金融、外贸、商务管理、商务翻译等工作中实现无障碍沟通,实现双方共赢。王宗炎教授指出:“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跨文化沟通则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整个交际过程与结果的一种有效解释。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体现于能够在商务交际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实现无障碍交流。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中国经济不仅“引进来”持续增加,“走出去”也日益增多。因此,当今社会急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商务从业人员。然而,据笔者查阅、收集的资料可知,现在大多涉外商务从业人员的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让人堪忧。例如,在笔者曾参加的一次中方和阿拉伯国家的商务沟通中,阿方经理说:“OK!Itseemsthatwewannasendsometechnicianstoyou.”中方经理听后说:“Thankyou!ForthisprojectIdon'tthinkourcompanyneedmoretechnicians.”“Yes,wewanna.”“No,wedon'tneed.”之所以出现这个小纷争,正是由于我们中方经理只听懂了对方的言语信息,而没有理解在阿拉伯国家中,“wanna”并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wantto”,而是“willnot”的意思。又如,在一次和美国一进出口公司商谈论合同时,美方经理约翰针对包装和货运的详细情况提到“togetyourhandsdirty”,中方王经理听了后吃惊地问:“Doyouthinkpackageisnotimportant?”在王经理的理解中“getyourhandsdirty”意味着你做了体力活需要去洗手,有瞧不起的意思。约翰听后,则迷惑不解地说:“Oh!No!Whydoyouthinkso?”这也是一个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因为在美国的文化中,“getyourhandsdirty”还可表示“youarepracti-cingsomething(你正在做什么事情)”。通过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增强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现状

2.1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有的还是沿用过去的“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理念,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有的即使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在课程设置上,简单地将其等同为英美国家的概况,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难以体现。

2.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没有外企工作经验,没有海外工作、留学或游学经历。教师自身对跨文化沟通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能力有限,教学方式落后。

2.3学生实践机会缺乏,能力偏低

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学习上,实际操练的机会较少,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还仅限于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根本谈不上做到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3策略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各个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展脉搏,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强调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跨文化沟通中,交际双方在发出和接受信息时,不仅带着自身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语言,而且还应持有对方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语言。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民族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英语国家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教学,真正做到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彻底丢掉以跨文化教学为名,实则只教授英美概况的跨文化面子工程。

3.2在学校层面进行相应改革

第一,学校不仅要努力办好中外合作项目,为教师、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体验异域文化的机会。第二,与多个外资、中外合资等公司合作,让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建立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室,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学生参加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实践。第三,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跨文化交流的研讨会、研修班,大力选送教师到跨文化教学优秀的学校进修学习;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的比赛。第四,吸引、接受优秀的外企职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经历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水平。第五,有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可以在住宿和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做到中外学生的有机融合,以便国内学生随时与留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其跨文化沟通能力。

3.3教师层面的改革

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授课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实施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首先要对跨文化具有敏感性,要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进而想办法提高跨文化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异域文化,辨证地思考跨文化教学中的各种实例、现象。并通过参加函授课程或者各种网络课程、下企业体验等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授课水平。

3.4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践行跨文化教学理念倡导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跨文化教学理念”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孙有中教授提出来的,强调在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语言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式学习,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第二,增强思辨教学。沟通是双方的,跨文化沟通不是崇洋、以他为尊,不是只强调学习他国、目的国文化,而是也要学习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辨证地看待学习跨文化沟通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建立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库,充分利用校内的商务英语实训室,用具体的商务沟通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的时代和信息感。第四,体演教学法。体演教学法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研究人员提出来的,强调将文化具体化为一些使用场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另一种文化,设身处地地想问题,重视与人的交流、沟通。在跨文化沟通的教学中,让学生体演具体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案列,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束语

第2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人际沟通 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 护理本科

沟通能力不仅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护士职业价值的行为之一。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各个学校办学差异很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普遍体会到《人际沟通》课程结束时仍有大量的沟通知识和技能未能很好消化吸收。沟通对实践的诉求很强,本研究在夯实护生沟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科护生《人际沟通》的教学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全日制四年制护理本科二年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方便抽样法。对研究对象讲解此次教学实践的意义、具体内容及安排,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共招募到173名学生,其中女138人,男35人,年龄19~23岁。在完成《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医院、社区进行护患沟通实践教学活动,至少每周沟通实践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后采用杨芳宇研制的自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该量表包括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和总分7个方面,其信度为0.84、效度为0.84。

1.3具体实践步骤

学校开具实践介绍信,学生与护理部及相关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自行选择沟通对象,沟通主题。临床实践过程中,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整个沟通实践过程。合理有效地开展护患沟通,具体步骤为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其中,以交际性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生的信任度;以评估性沟通确定沟通主题,并进一步制定、完善沟通方案;以治疗性沟通与患者进行实质性沟通。整个沟通过程用录音笔录音,沟通结束后将录音转化为文本,以备临床带教老师和课程专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及指导。此外,通过课程老师与学生之间,生生之间,临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护生与患者、家属的护患沟通的实践,环环相扣,逐步强化护生的沟通意识提升其沟通能力。

1.4教学效果评价

运用全面、综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护生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效果评价包括笔试、沟通能力问卷调查、护患沟通实践报告、汇报等。

1.5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法分析定量资料。

2结果

《人际沟通》实践前后,研究对象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得分在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且总分亦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3.1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现有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沟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国内对于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或关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缺乏临床沟通实践的真实体验;或关注于技巧,忽视沟通内容的评判、沟通系统的实施;或关注于沟通结果的衡量,忽略沟通过程质量的监控与反馈。此外,课堂教学的“统一标准”,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活动开展。

3.2实践教学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3.2.1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大部分沟通能力

本研究中实践教学前后,护生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及沟通能力总分方面均有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强调以交际性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所以能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实践演练中,有特定的沟通对象,有真实的沟通情境,能激发护生共同参与的热情,并有意识的应用敏锐的倾听。而评估性沟通的实施,确保护生能确定患者的问题,确定沟通主题及方案。

3.2.2实践教学对传递有效信息与验证感受方面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对象为二年级护生,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尚未完全涉及及掌握,故在传递有效信息及验证感受方面存在不足。

4小结

事实上,沟通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对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依靠学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培养;另一方面,依靠沟通实践中的积累。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值得在改良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J].护理研究,2000,(14):183-184.

[2]Rossiter J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nurs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2,9(2):293-302.

[3]唐丽丽,李孜孜,陈晓勤.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课程反思日记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8-990.

[4]杨芳宇,沈宁,李占江.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Schwartz Bercott D,patterson BJ,Lusardi P,et al.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9(3):281-289.

[6]张咏梅,江智霞,肖烨.护生人际沟通知识转化为人际沟通能力的教学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54-155.

第3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1明确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难点

涉外护理专业人才与传统护理专业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能力,即胜任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1];具备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下在国外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在制订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难点:(1)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2)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3)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体现涉外护理方向的特色,即学生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下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国外工作能力的培养。

2转变教师观念

2.1教师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意味着将对传统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它要求全体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

2.2涉外护理专业最终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故教师应及时学习国际护理教育新理念、新进展,适时调整观念及知识结构,使教师成为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促进者和制定者。为此,我院借“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活动,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座谈会,教师们针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畅舒己见,深入研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同时,借我院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学院进行教学计划比较之际,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深刻理会“护理角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意义。

3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1指导思想通过多次的研讨和论证,全体教师明确了21世纪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护理人才,作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掌握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3.2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知识、较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

3.2.2培养规格根据国际护理发展趋势确定了我院本科护理涉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八个能力:(1)具有一定国际护理视野,了解当今国际护理发展趋势;(2)具有为护理对象实施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即运用护理程序、收集资料、分析和诊断常见健康问题,制订护理措施、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3)具有对健康的设计、管理和协调照顾能力;(4)具备对健康的调查、指导和研究能力;(5)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科护理的操作能力;(6)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7)具有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8)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4设计课程体系

4.1课程总体设置的创新性构想涉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并重,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加快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

4.2课程设置中的难点解决(1)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护理内涵,培养学生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2)突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具备参加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TN)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将传统的护理课程设置“人文加基础加专业课程”改为“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加核心课程加临床护理途径”,作为新型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

4.3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3.1设置跨文化背景下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课程群,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及语言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强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特色,除加强学生的公共英语外,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增设ISTN、METS考试培训课程及雅斯过级训练;二是突出国际人文特色,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如: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人际沟通交流、多元文化等课程。

4.3.2核心课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压缩医学基础课学时,使护理学课程从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解脱出来(表1)。核心课程是与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的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突破以临床医学专业的需求来设置上述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而以护理、健康的需求,本着实用的原则将上述学科作为1~2个模块,淡化学科界限,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

临床护理途径(表2)

临床护理途径是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安排的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克服了传统的“理论课加临床实践”模式,采取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例为1∶1。以健康意识、临床护理意识的建立,健康知识的掌握及健康指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采取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推进的流程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大量增加小组活动、模拟场景角色演练、仿真模型训练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表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按照临床护理途径的程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改变过去专业课程与临床实习截然分开的模式,改革为理论与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此外,将过去的“见习、实习”两段式改为“观摩、见习、实习”,制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实训指导,并创设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社区、养老院等,拓宽学生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

5推广和运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和运用中,采取与学院同期立项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同步推进。从2009年9月开始,在本科护理学生中组建“涉外护理实验班”。“涉外护理实验班”完全使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为方案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结构 提升途径

[作者简介]王久梅(1969- ),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就业。(河北 唐山 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1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1JY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72-02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呈现,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近几年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细分出来的新课题,它更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的综合素质或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各种说法,各种观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把专业性能力归属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畴之内。在这里,我们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能够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并不断获得晋升的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然是综合能力,自然包括专业性能力。之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在理工类学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的高精端学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才时,专业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再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生物科学行业、应用物理学行业、机电行业、建筑行业、医学行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方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瓶颈。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可以为测量和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本文将其结构构建如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性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基础性能力的提升途径

1.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包括社会洞察力、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或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开设“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讲授方法论的课程,在课程讲授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运用,从以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多引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第二,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给学生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制订解决方案。如果条件具备,这些方案还可以实施或部分实施,以检验学生的方案成效。这种课程必须是讨论式的或者是开放式的,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在评价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人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石。对于高校来讲,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等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第5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课程地图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一、引言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发展方向,是为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职涯选择的关联,明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规划,其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学习的整体方向,并且提供学生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提高学习兴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其课程地图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课程地图设计思路与调研

会展专业课程地图的设计要基于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以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导出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完成课程地图建设。因此,首先必须通过调研了解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层次,并通过行业人事方面获知岗位能力。

(一)调研基本情况:基于应用型会展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为此,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具体包括:(1)以会议形式开展企业会展专业人才座谈,了解会展企业核心诉求;(2)以访谈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经理访谈,了解会展企业高端人才需求;(3)以网络文本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相关岗位能力描述高频统计,了解核心能力需求;(4)以问卷形式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和企业开展调查,检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5)通过毕业生回访和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计,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并结合地方需求创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以上工作的开展,对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使课程地图的设计有据可循。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情况,总结出会展行业需求,确定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其中会展行业需求包括会展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结果分析:1.行业需求大量的企业访谈与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海口、三亚等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仍然保持一定增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人才供给与人才培养是短板。企业访谈情况:针对国内10家会展相关企业的访谈情况显示,具备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策划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最紧缺。问卷调查情况:针对本次课程地图设计的总体目标,会展专业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于2016年11月1-10日以实地走访访谈、网上发放等形式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95.3%。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主要信息摘录如下:针对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受访企业人才需求方面而言,42.11%的企业存在人才紧张现象,42.11%的企业有长期稳定的需求。受访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比例的47.37%,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总比例的36.84%。受访企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是行业内人才流动,占总比例的52.63%,其次是招聘会,占总比例的26.32%。通过分析会展企业的人才缺口,最紧缺的人才为会展策划师,占到总比例的57.89%,其次是展台设计师(31.58%)、会展销售人员(31.58%)和项目经理(31.58%)。为全面把握国内重点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特征,针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型综合招聘网站的会展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重点了解各岗位的职位描述,从而把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认定标准。此次调研共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及海口共计20家大中型会展企业,对不同岗位抓取的岗位描述文本进行高频归纳分析得出岗位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媒体整合、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文书文案、品牌推广与宣传、项目协调与执行、财务预算与报价、公关与沟通等方面。

2.人才定位根据企业及招聘网站的人才岗位需求,大致可以将会展从业人员分为四类:科研人才、统筹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四类人才呈金字塔型分布,即科研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会展辅助与支持性人才需求最大。科研人才即从事会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一般以高校教师和协会研究人T为主;会展统筹管理人才主要指具备项目统筹管理、协调与应急公关等经验型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及活动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是会展业的最高从业人员;会展辅人才是指精通展会设计、策划、营销、文案的专业性人才,属于专业技能型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是指能为大型展会提供布置、搭建、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的专业性人才。结合企业需求,认为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会展核心人才应是具备行业核心能力(策划、设计、营销),兼具管理执行知识(统筹、协调、公关)的会展中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能力识别与检验:1.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了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需要明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针对企业,在以访谈和会展沙龙形式的讨论中,重点对企业提及的人才能力加以识别、归纳和整理,并与各大招聘网站收集的不同岗位要求加以比对,从而形成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认知,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专业基本素养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

2.能力检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人才识别”工作所获取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及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发放,以期对“人才识别”中的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确认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需求。由此可得,会展公司最看重的能力为组织与管理能力(73.68%)和创新能力(73.68%),其次为沟通能力(68.42%)。在面向实习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分别调查学生对会展行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评价。根据调查显示,基本素养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较高的评价,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现场统筹能力、营销能力、基本服务技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同时结合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基本确立我校会展人才培养定位。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由企业调研与访谈及各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用人来看,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问题1:人才培B方案的设计相对于行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包括开设课程、开设时间、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问题2:开设的课程并未达到市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效果,比如:沟通管理课程并未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计算机应用课程因其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和实验软件的限制并未涉及展会活动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市场营销对新媒体营销的应用能力的介绍寥寥无几;活动策划课程对文案的规范化、活动创意开发的欠缺及展示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都未达到市场应用的实际要求。问题3:课程内容相对于行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言比较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平台技术、新媒体营销等被广泛应用于会展活动的各方面,而教材内容还来不及更新,尽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知识,但只是轻描淡写掠过而已,没有系统性。因此,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岗位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二)建议:在今后学生的培养方面,应以市场岗位为导向,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专业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及核心专业技能即策划、设计、营销、统筹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需要在课程方面加以改进,还需要结合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实践等形式达到市场企业的要求。其次,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官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多轮驱动机制,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特征,重视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同时,对教师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行业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尤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此外,引进企业高管作为特聘讲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讲座,进行教学,甚至项目合作开发,与市场无缝对接。

四、基于课程地图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以上调研资料,得出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地图课程设计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成才结构)、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共四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技能;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学期的安排。核心技能包括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并根据相应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因此,会展专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设三个方向课程(会议会奖类课程、婚庆旅游类课程和体育赛事类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取向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为地方紧缺人才提供支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分别设在大一的认知实习(2周)、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实习(6-8个月)、大四的毕业实习(2-3个月),通过企业参观、活动服务、项目参与、顶岗实践、工作对接等全方位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应用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三个辅助模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成才结构示意图、职业导航图、考级考证导航图及学科竞赛导航图四个导航图,实现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岗位调研;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57-02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从2007年起新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建设方案,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地方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在调研的基础上,作者对企业常见的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必要性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需要怎样的电子商务人才,他们从事的岗位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这将为后续的课程体系、实训方案以及考核方案的修订提供可靠真实的依据。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过程

1.岗位调研。作者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随机挑选了165家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采取网络调研同时结合走访和电话调研的方法调查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岗位,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有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客户服务类岗位、美工设计类岗位三种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前期的企业调研得出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高职学生所从事的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每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主要有五个典型工作任务:文案编辑、市场推广、活动策划、产品编辑、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客户服务类岗位主要有售前、售中、售后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如下页表2所示;美工设计类岗位有网页设计、图片设计、商品摄影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如下页表3所示。

3.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必定需要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分析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①网店运营推广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熟悉网上商店运作流程;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规范和流程;B.熟悉互联网营销模式;C.熟练掌握Office操作,略懂网页代码编辑工具;D.具备文案策划、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E.熟悉电子商务流程,熟悉网上购物和销售、推广、优化、维护、更新技能知识;F.熟悉淘宝SEO、直通车、钻展广告、淘宝客、超级卖霸、聚划算等淘宝推广方式;G.熟练掌握各种站外推广手段,例如微博、论坛、SNS等。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视角独到的文案创作能力,较强的编辑整合能力;B.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C.具备一定的营销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D.有数据分析能力。素质:A.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C.有耐心恒心,有强烈的意志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理念,善于沟通。②客户服务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深刻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具备较好的互联网知识基础,打字速度70字/分以上;B.熟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店的操作流程。能力:A.普通语标准,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强;B.具备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素质:A.有责任心,能自我激励,并能在高压工作环境下工作,敢于挑战自我;B.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③美工设计类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知识:A.熟练使用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IREWORK、Illustrator等美工软件;B.会代码装修,熟练掌握Web标准;C.掌握数码摄影技术,熟悉微距摄影、产品摄影;D.熟悉淘宝集市和天猫的店铺装修、海报制作、图片大小、风格;E.熟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后台操作;F.熟悉平面设计与淘宝店铺装修设计。能力:A.具有活动内容的文字策划功底;B.视觉表现有自己的观点,视野开阔,心态开放,时刻保持学习态度;C.有良好的审美品位和创意,色彩和构图感强;D.具有店铺美工设计能力和平面设计能力。素质:A.能够承受一定工作强度,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B.做事认真,细心负责,诚实可靠,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三、总结

为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拟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向企业、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本文在对165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进行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及所从事岗位的要求,对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引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了职业能力,这将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原型。

参考文献:

第7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投诉处理岗位 核心能力 评价指标 服务能力

投诉处理是企业进行服务补救、挽留客户、赢得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投诉处理岗位人员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企业服务补救的成败。本研究以工作流程分析为主线,选择投诉处理岗位优秀客服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判断任职者应具备的岗位核心能力,并构建指标评价,能为企业选拔合适的投诉处理岗位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也为人员培训与考核提供量化依据。

一、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

岗位核心能力是员工在岗位上称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工作习惯和个性特点等的整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职责,是获得高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客服人员完成投诉处理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整合,是衡量优秀投诉处理人员能力的规格或尺度,是帮助客服人员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二、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调研基础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工作任务划分,客户服务主要设有客服咨询、客户投诉处理、客户经理、服务质量管理等岗位,客户投诉处理岗位属于客户服务中的重要岗位,投诉处理专席主要从一线客服岗位中选拔出综合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投诉处理岗位所具有的核心能力能充分体现客户服务岗位人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为了能准确提取投诉处理岗位的能力结构,本研究根据四项标准选择调查对象:了解投诉处理的工作流程和要求;熟悉新员工和有经验员工的特征;在工作团队中绩效突出;在投诉岗位工作3年以上。

经过比较筛选,共确定了26位优秀投诉处理岗位人员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移动通信、航空票务、公共交通票务、电器销售等,投诉处理岗位在所调查企业中都属于销售和服务岗位序列,受理投诉方式主要以电话投诉为主。

2.研究方法和程序

为了能客观准确地分解出岗位核心能力,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投诉处理工作流程分析

主要采用访谈法,以投诉处理工作流程为主线,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解工作环节,找到关键任务,从知识、技能、能力、工作习惯提取工作要素,确定完成关键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

第一步:接受投诉,安抚客户。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有“在规定时间内接通客户电话;礼貌问候客户;倾听客户诉说;安抚客户情绪;在客户系统中获得客户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该环节的大多数投诉客户因对产品或服务不满会有较多的抱怨,情绪容易激动,较难准确表达投诉需求,需要客服人员耐心倾听、换位思考,掌握客户消费心理和投诉心理,能根据客户特点,合理灵活运用企业标准客服语言和流程,安抚客户的情绪。

第二步:澄清投诉问题,明晰客户需求。需要完成“有效提问引导客户说明事实;准确判断投诉的有效性”两项关键任务。要求客服人员要善于提问,准确确定客户投诉的理由是否充分、所提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定;如果投诉不能受理,需要迅速找到客户产生误解的原因,并用客户可接受的方式及时答复客户,说明原因,获得客户的谅解。该工作环节是整个投诉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探讨解决方案,达成共识。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有“了解客户想要的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诉求,提出企业可以满足的解决方案,与客户达成共识。”

该环节要求客服人员迅速评估客户所提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抓住客户的需求重点,形成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客服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良好的谈判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才能与客户,达成共识,形成双赢结果。

第四步:跟进解决方案,完成处理过程。该工作环节要求客服人员遵守“首问负责制”,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了解解决进程,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并将其投诉原因、沟通过程、解决方案、处理进程,记录入客户档案中。及时分析客户投诉信息,及时发现产品服务的优化点;反思投诉处理过程,提升个人能力。本工作环节需要客服人员具有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拥有解决客户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

(2)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内涵的界定

在收集到大量真实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与研究对象及时沟通反馈和确认,梳理出核心能力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并将其指标的内涵界定如下,见表1.

表1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能力内涵

1、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 ①客户信息解读能力 能从客户的表达中理解其需要和观点,准确获取客户的真实诉求。

②产品知识运用能力 掌握企业相关产品的核心功能、客户价值和价格结构,能有效应用,解决客户产品相关问题。

③理解客户需求能力 能站在客户角度体验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尤其当客户不满意时,能体会对方感受,并能做出适当反应。

④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能设计多个解决方案提供客户选择,满足客户合理需求,使客户获得满意的服务补救体验。

2、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①人际沟通能力 善于倾听和提问,能准确地分析客户特点,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较强的谈判能力,对异议能做出合理解释,能根据客户的关注点阐述产品功能和优势,并表现出对客户的重视和理解,较快获得客户的信任。

②自我管理能力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疏导压力,并能合理安排时间,较好平衡工作和生活。

③团队协作能力 主动寻求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愿意为团队的成功付出额外的努力,能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自我激励能力 能主动设定自我发展目标,敢于克服困难,并能持续努力。

3、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 ①持续获取知识及应用能力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使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②反思实践能力 能坚持反思自己的言行及其后果,并从中总结经验或教训。

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每分钟打字速度在80个字左右。

(3)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确立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据德尔菲法原则设计调查表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重要性程度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根据绝对重要、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稍微重要五个等级从5~1分进行量化计分。向本研究确定的26位研究对象发放了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回收26份,有效问卷26份,回收率100%。收集到的数据采用Office Excel 2009和IBM 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确定出权重。

表2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组合权重%

1、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 38.15 ①客户信息解读能力 24.23 9.24

②产品知识运用能力 22.48 8.58

③理解客户需求能力 27.14 10.35

④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6.15 9.98

2、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33.47 ①人际沟通能力 34.52 11.55

②自我管理能力 30.16 10.10

③团队协作能力 21.24 7.11

④自我激励能力 14.08 4.71

3、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 28.38 ①持续获取知识及应用能力 31.21 8.86

②反思实践能力 36.57 10.38

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2.22 9.14

三、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1.评价指标的可靠性

本研究选择的26位调查对象都是在投诉处理岗位工作3年以上,非常熟悉客户服务工作流程,有丰富的投诉处理经验,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这充分保证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通过深入访谈和及时沟通,查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未来发展对客服人员的要求,建立能力框架;再依据德尔菲法原则设计调查表,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以保证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调查对象对于各项评价指标判断的一致性用协调系数表示,协调系数一般为0~1,数值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两轮问卷调查的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W为0. 317,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W为0.496,(P

2.主要评价指标的分析

研究表明,投诉处理岗位需要具有三方面的核心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根据组合权重分析可知,人际沟通能力、反思实践能力、理解客户需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是排前五位的二级能力评价指标。

人际沟通能力是做客服工作的基本条件,是甄选招聘客服人员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反思实践的能力是低绩效客服和高绩效员工最大的区别,也决定了新上岗客服人员的成长速度,在日常员工培训中要加强员工反思能力的培养,帮助员工掌握反思的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理解客户需求能力是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得以提升的能力,理解客户需求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提供适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建立在客服人员熟练掌握企业产品服务知识和客户消费心理基础上,才能为客户在企业相关规定的范围内设计多个可行性解决方案,供客户选择。自我管理能力是区分优秀客服人员和一般客服人员的重要指标,投诉处理人员长期接待情绪激动的客户,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投诉处理人员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疏导过重的压力,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同时工作任务繁重,在上班时间常常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工单,需要加班处理,这需要客服人员能有效利用上班时间,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3.评价指标的应用

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能为甄选培养优秀客服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在日常客服培训中,企业比较重视产品知识运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员工的反思实践能力、理解客户需求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客服人员容易因情绪压抑、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同时缺乏自我激励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而导致离职率较高,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因此,根据投诉处理岗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准确评价客服人员现有能力水平,找到能力欠缺点,合理安排培训、训练和实践考核,提升投诉处理人员的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帮助投诉处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到增长,职业价值得以增加,职业发展空间获得更大拓展,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满意客户和忠诚客户,获得更大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 (8):764-766

第8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沟通能力 职业素养 人生教育 课程体系 高职生

[作者简介]童革(1968- ),女,湖南涟源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课题“高职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B41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78-02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心态、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

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犹如大树的枝叶,在职业过程中通过职业行为和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来。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技能,但体现职业素养水平的还是“职业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

职业心态、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属于隐性的职业素养。隐性的职业素养犹如大树的根系,是职业素养的根基。要想职业素养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隐性职业素养的核心是职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是决定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态度是职业精神、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沟通的内涵及其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1.沟通的内涵探究。沟通,原意是通过开沟使两水相通的意思。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引申为通过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在个人及他人之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称心的工作环境、健康的生理环境,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狭隘的“沟通”观简单地把沟通能力训练当作单纯的口才训练,忽略了沟通的心理层面以及沟通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甚微,也偏离了沟通能力的内涵。

2.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关系。沟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活动中,除了不同的专业能力外,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沟通能力,包括自我沟通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如图所示:

自我沟通能力(心态调节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正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具有“上善若水”的品性;与人沟通能力(沟通技能与沟通策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的路径

根据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冰山结构分析,只有基于职业素养构建沟通能力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把握沟通内涵,避免狭隘的“沟通”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1.基于职业素养渗透人生教育理念。沟通能力训练课程不仅是高职生一门职业技能课,更是一门职业素养课。沟通能力的基础是自我的沟通能力。自我沟通能力帮助学生领会沟通的真义,参悟“上善若水”的做人道理。只有不断修炼“水”的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所以,沟通能力训练应该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渗透人生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沟通能力。

自我沟通能力包括心态调节能力、 情绪控制能力、正面思维能力。

第一,心态的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心态的调节能力,首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故事、案例启迪,美文熏陶,情景体验,实践反思,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阳光心态的内涵、作用和评价标准,进而从内心开始改变,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通过心态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调整心态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调整心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职业生活中的问题,正确处理逆境与顺境,学会放低自己、学会宽容、培养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促进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

第二,情绪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即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自我情绪的分析,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培养自我情绪的觉察能力,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这种情绪的自我觉察力,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压力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情绪控制的基本方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情绪疏导与情绪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沟通能力的成长。最后,是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培养。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指引导或推动自己去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指导能力。自我情绪激励不仅能够使我们充满激情地面对工作、迎接挑战,而且可以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因为成功总是属于不懈努力和不断的自我激励的人。

第三,正面思维能力。正面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肯定地表达开始。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训练引导思维训练,使思维训练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其次,通过情绪体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通过情绪体验,认识片面、偏激或否定的认知方式的弊端,从而保持一颗平常心,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从而学会正面思维。思维、情绪、心态是自我沟通能力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方面因素的培养都有利于另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培养。

2.基于职业素养构建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第一,以“内省、外化、实践、提升”为线索,全方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遵循高职生沟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渗透“沟通人生”的教育理念,运用启发式、体验式、过程性的教学方法,依据“内省、外化、实践、提升”的培养策略和培养思路建构课程内容和方法体系。通过心态调整、性格解读、语言训练、交往互动和职场实战五个模块的有效训练,全面提升高职生沟通能力,达到“沟通人生”的四大目标:健康的心理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称心的工作环境、健康的生理环境。

课程内容包括五大模块、十个专题、十个实训项目。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五大模块通过自内而外地自省与内控,以及有效沟通的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训练,掌握将内心自我的和谐有效外化的技巧;再通过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掌握有效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技巧,将自我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有效融合,进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与工作环境。

第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构理实一体化的“531”课程教学模式。“5”即专题部分采用五步教学法:问题发现、理论点拨、案例研讨、总结反思、拓展延伸。通过问题引领、理论点拨、小组探究等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探究教学、发现教学、体验—反思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的全过程。“3”即实训部分分为三个单项训练:根据能力形成的规律将每一个实训项目分解成三个层层递进的能力层次,即三个单项训练。“1”是指在三个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训采用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分六个步骤:成立学习小组;接受任务;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汇报交流;评价反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总之,基于职业素养构建沟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进而探索出以“内省、外化、实践、提升”为线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实一体化 “531”课程教学模式,避免了狭隘的“沟通”观,有效地解决了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载体及有效方法指导和训练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梁海明,译注.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4]童革,龙陵英.表达与沟通能力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9篇:沟通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卓越人才 农产品质量检测 专业标准

课 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C1214034)研究成果。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人才主要从事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一线检测工作,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质量监控、农产品营销、新产品开发等。本文介绍了人才培养专业标准,按照本标准培养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达到中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员的技术能力要求。

一、掌握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检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新兴技术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掌握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文献,并具备初步的交际能力。掌握扎实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掌握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生产操作要点,并能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掌握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熟悉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掌握文件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具备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发展,能够编制农产品质量检测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能够针对实际生产问题进行分析,能进行资讯获得,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制订符合生产实际的解决方案;能组建团队,进行项目小组合作;参与制定和实施计划,并参与实施解决方案,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能够进行质量检测等有关文件的编撰,如作业指导书、质量检验计划、程序文件、生产记录等;能针对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农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三、参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及管理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最新技术和标准,具有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时刻关注行业动态,能够及时跟进国家有关农产品行业的最新法律法规;能制定并实施检验计划,能依据相关标准进行现场质量考核,能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和信息反馈,具备利用文献资料设计检测方法的能力;具有对新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管理能力,具有计划统筹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检查控制能力、协调沟通能力。

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有效沟通是解决一切矛盾和纠纷的重要途径,善于协调和沟通是现代成功者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能够发出和收集有意义的信息,掌握沟通的三个环节―表达、倾听、反馈的技巧。学生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具备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团队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并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