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经济发展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

第1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工业化水平低,是造成我县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而工业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滞后,级别低、规模小、实力弱,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基于此,为了实现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近年来我们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一、工业园区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促进项目建设。先进县(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竞争,关键是项目的竞争,谁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谁就夺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而工业园区则是招商引资的窗口,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园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县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搞好招商引资;有利于克服用地紧张、无法摆放更多的项目的矛盾,便于集中连片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促进项目建设。

(二)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多的转移出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工业园区的形成将造成人口的相对集中,而人口的相对集中正是城镇化的基础。而且,人口大规模的增长,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工业园区内形成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使某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并形成核心产业,然后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在区域内聚集,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组成一个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一贯小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内聚集,从而实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的相互衔接,并最终形成专业化的区域市场。二是有助于形成和维持整体的竞争优势。众多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在特定的领域中,通过地理集中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自围绕核心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和群体协同效应,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组织方式的提升,浓缩和提炼众多企业的品牌形成“区域品牌”。并逐渐形成规模企业。三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加强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整个园区对一个产业的专注。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作出品牌,作出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来;另一个层次是企业间处于分工协作的需要而对生产链细分下的专业。四是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特点在于,它用时常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它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被单拿出来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得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在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而非其他关系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最终是交易成本最小化。

二、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一)城东工业园区筹划与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蓄积了后劲。为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我县将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委托省规划设计院对《正定县经济园区发展规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经济园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临时筹建处,负责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规划的城东工业园区西以京深高速公路为界,东到正定县界,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投资1.07亿元,占地100亩,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位于经济园区的中央;有二座110KV变电站,输电线网覆盖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日供能力8500立方米,在园区东部设有门站。县政府还就该园区制定了招商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园区的优惠政策。园区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招商引资势头。目前园区内有国家中型企业石家庄铝厂、投资6000万元的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投资1亿元的丰辉塑料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的恒瑞纺织公司等20余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包括全国一批知名企业如纳爱斯集团、华龙集团、乐百氏集团等都在园区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另有河北圣达化工、海森科技制作所、金键米业、天山集团投资基础设施等一批在建和在谈项目。目前,国家实施了用地控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园区的规划建设暂时受阻,但从园区蓄积的能量和项目的储备来看,随着国家限制政策的放缓和新一轮土地修编展开,该园区必将成为我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

(二)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了我县“国退民进”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县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正定火车站等优势,先后兴建了省二轻仓库、市油泵油嘴厂、县纬编厂、内燃机配件厂、常山机械厂等一批国有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在机制上没能及时有效的转变,加之管理不善和其它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停滞或破产。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日渐发展壮大,在该区域内先后兴建了河北银港人造板厂、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石家庄市金河石化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我县审时度势,抓住“国退民进”步伐加快这一趋势,划定了约6平方公里的铁西工业区,成立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规划道路建设框架、企业建设布局方案,一方面谋划对现有违章建筑清理和拆除工作,搞好现有较大型企业的厂容厂貌的整治。另一方面又汇总了铁西工业区可供利用的地块、厂房共10个,共涉及场地322亩,厂房33700平方米,加大闲置的土地、厂房、设备对外招商力度。目前河北银港人造板厂的高密度板和河北常山生化药业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已完成,油泵油嘴厂破产改造和民营企业矿山设备厂的迁入正在同步进行。铁西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国退民进”,为振兴老工业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特色、富民产业的发展。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绣花印染、铁芯加工、板材家具制造等作为我县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过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从加工方式到组织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近几年我县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下,一批经营大户经过多年积累,从众多经营户中脱颖而出,纷纷从村内外迁,到乡镇中心或主要路段投较大资金建厂立业,在改变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时,也形成了我县一个个规模不等而产业特色鲜明、极具活力的工业园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北早现乡板材家具、木庄铁芯、南牛乡制鞋、朱河纺织印染、新城铺服装、西平乐乡机械加工六个特色工业园区,这些小区聚集和吸引了568家企业,有28家企业跻身到我县规模以上在统工业企业行列中,占总数的26.7%。2003年区内企业完成生产生产男裤、女裤、休闲裤247万套(件)、坯布830万米、花布9540万米、免漆板、实木家具、拆装家具、真皮沙发等十余种、PVC拖鞋4000万双、各种型号面粉机533台套、锅炉2万台。工业产值19亿元,实现利税1.69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21.9%和19.7%。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3670人。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全县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总之,经济园区正逐步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国退民进的试验田和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搞好科学规划。县政府应继续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是推动园区发展诸多工作中最起始的一环,也是重要一环。规划不能只局限于土地方面,还要包括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和环境等各项建设,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措施。政府在推动园区的过程中,应发挥好指导、协调和引导作用。

(二)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业园区建设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体现在来园区办企业的数量及其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要敢于突破现行政策的约束,吸引农民进区兴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进区投资,引进外地公司进区办厂,吸引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大量储备一批适应不同层次投资者需求的大项目,努力开发建设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好项目,引导其他企业向园区集聚。

(三)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是工业园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带动力量,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工业园区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尤其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乡镇,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的核心,发挥其在园区中的“领头羊”作用,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版权所有

(四)搭建公共平台。政府在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要强调服务功能,着力搭建研发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融资平台,围绕用地、融资、信息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稿纸两的服务,积极作好超前服务和延伸服务。

(五)探索与工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要根据园区发展的实际,在管理体制上,赋予园区在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实行封闭运行;在财政体制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封闭运行的财政体制,使园区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和财政体制内拥有相对独立的资金支配权和调控权;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园区编制范围内,优先批办工作部门设置和调配工作人员到位,确保园区工作有效运转。

(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引入市场机制,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金融、外资、内资并举,形成上争下筹、内聚外引,千方百计投入巨资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路、水、电、汽、暖、通讯、排污等成龙配套,提高小区服务保障、信息交换、交通运输等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能力。

第2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按现价计算),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按现价)。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继续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17万亩/年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6万吨/年左右,茶叶、山地蔬菜、食草动物、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橡胶塑料制品业、汽摩配、装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个数已达2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较增加12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增幅加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氡泉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等重点景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主业化进程加快。

发展空间有效拓展。随着新的58省道、新城开发等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市政功能不断健全,县域发展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一是58省道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县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取得明显成效,《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提出了构筑“一轴一核三区”的产业发展架构,为我县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彭月产业基地雏形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引进企业31家,其中落地29家,建成投产13家。二是城镇化进化加快。县城核心地位不断提高,建城区面积达到了5.2平方公里,特别是新城开发后,直接新增城市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左右,为我县人口聚集、做大城区拓展了广阔空间。同时,52省道、58省道及其连接线的建成为沿线的司前、雅阳、三魁、泗溪等乡镇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以来,我县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采取了“项目建设年”、领导包项目制等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有效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安排的6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4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71.2%,新58省道改建工程、彭月产业基地、城关引供水工程、城关污水处理工程、新城大道、新城大道等一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抽水蓄能电站、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不断深化,新58省道至彭溪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前期的推进,为今后尤其是“十二五”的项目建设预留了较大的可操作余地。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我们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民生的安全和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198元,比提高32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的2966元提高到的4461元,年均增长16.3%。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教育四项工程”等工程,建成了一大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 卫生、教科文、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民生事业财政性支出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县绿色生态资源,我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通过抓整治、抓产业、积极构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县金名片。积极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工程、乡镇垃圾中转站、镇级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生态项目建设有效推进,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招商选资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民间资本有效激活,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凡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办公资源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人事、财务、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收费、土地征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二)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一: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经济建设是其它一切事业的基础。对于相对落后的来说,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与迫切。“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建设“生态、小康、和谐”的宏伟目标,并深入组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县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造福于全县人民。

启示二: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第一方略,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可以抓住若干次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十一五”以来,尤其是新的58省道建成以来,以及今年以来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适时出台了《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领导包项目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为我县加快发展赢得先机。几年来,我县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上项目、争投入,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用足用活国家相关政策,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尽快使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发展。

启示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素,是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我们始终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改善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力为全县人民谋福祉,让全县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我们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热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缓解。新的发展阶段,要始终继续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前期需要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注一:要客观分析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转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我们目前的经济结构为“三、二、一”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结构,但对于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结构,我们没有经过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没有工业的发展是难以支撑我们长远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工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我县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为主,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科技、休闲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严重缺乏。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导致今后我县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增长尚未实现有效突破。一是缺乏重大建设项目支撑下的投资下滑问题。前几年,我县投资在基础设施大项目带动下较快增长,但是近两年由于大项目的缺乏、以及政策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影响,保持投资稳步增长问题突出。二是尽管在政策推动下,民生、工业等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体现了投资领域的新增长点效应,但土地供应跟不上,以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等,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影响了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建设进度。三是重大前期项目审批时间长、难度大,如交溪流域小水电开发等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同时,一批项目前期推进与开工准备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年度投资计划实施。

三是公共产品尚未实现全面改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我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机制、结构、筹融资渠道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完善和创新机制,改善公共产品的不合理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有效性、开拓公共产品供给 渠道,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生产生活需求,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是收入增长尚未实现有效支撑。虽然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总的来说,全县财政收入结构、收支平衡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而刚性需求和上项目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增多,收支平衡的压力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持续,高速增长将难以维持,这对我县的产业发展影响将是深远的,再加上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交溪流域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预示着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县财政收入的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近年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等。

关注二:要充分认识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宏观环境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目前,从西方发展经济体所的经济数据看,多数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或正处于触底的边缘。现在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国内政策取向分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和中国经济结构内部自身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国内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等等。针对国内外经济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对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中央出台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对一些重大领域的改革,力求缓解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以说,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将比过去一个阶段要多。

(2)发展机遇分析

机遇一: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一是资源环境的价值及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善,低丘缓坡、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外部的眼球和资金。二是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转移。从浙江看,“十二五”时期,将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我省及温州平原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越来越难,传统产业的区域扩散成为常态,这将给纳入温州两小时交通圈的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等。

机遇二:加快发展的意愿十分强烈。一是上级政府继续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继续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行政手段和交通建设、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方法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二是自身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穷者思变,随着人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已经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多大,同时也随着人在外创业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与责任。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行重大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举措预计将得到实质性的启动和推进。作为欠发达的利用改革所引发的力量,将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等。

关注三:要认真分析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第二,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作为温州乃至全省的生态屏障和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途中,却面临不同的障碍,跨越这些障碍须处理好发展的内源与外力、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经济要实现平稳转型,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是要用足自身的优势,坚持特色竞争、错位发展,并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创造出自身的特色来。

第三,分散发展与集聚发展。人口、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分散和不合理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发展布局分散造成的产业、人口、城乡等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症结。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加快集聚发展。要通过抓好人口集聚平台建设,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人口集聚;要通过抓好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推进生态农业高效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建设,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扩大内需与民生改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费结构失衡被进一步放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强烈消费愿望的多数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采取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需求结构、需求增长中持续快速发展。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主要措施的探讨

(一)“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探讨

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我县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阶段,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稳固基础的关键阶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和省管县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我县具有以下四个阶段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进入加速发展期。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日益突现,我县已初步呈现新一轮快速增长态势,良好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我县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二是产业结构进入优化提升期。国内外经验证明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导动力。与省市1000美元阶段的产业特征相比,我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增长贡献率偏低,结合1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工业经济仍是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但作为生态县和面对稀缺土地资源,按照一般性工业扩张不符合县情要求,注重工业生态性,选择特色成长性生态工业项目,建立稳定支撑性工业项目基地仍是要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主要方向。正确处理培育生态型工业与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关系,把握产业重点与方向,发挥优势与规避约束是重点与着力点。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期。随着新的58省道建成,我县的城镇发展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不断向新58省道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集聚,城镇的自身功能将不断提升、完善,与此同时,城镇又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向周边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和辐射,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四是消费结构进入稳步升级期。人均1000美元阶段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富裕迈进,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由衣食为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对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增加,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对经 济社会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十二五”,我县处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以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生态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并进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建设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以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异,面临着既要“补课”,又要“赶趟”的双重挑战,优势条件与困难矛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缩小我县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课题。

综上一: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应为:

紧紧抓住交通区位条件改善,沿海地区辐射扩散效应显现的历史机遇,以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衔接长三角与海西区、融入温州产业带、构建浙南闽北经济圈重点纽带节点为导向,强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招商选资,深度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依托生态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促进由传统的山区经济向以休闲旅游业、生态工业、特色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的跨越式转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建设成为长三角与海西区重要的陆上衔接点,温州经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独特的综合性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山区生态农业区;形成与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工业结构、城镇与产业布局体系。

综上二: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应为:

一是空间拓展战略。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全面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推进非均衡发展,优化县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梯度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扩展“一轴一核三区”空间开发格局,重点推进新城区、彭月产业基地、泗溪廊桥文化园、氡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等区块的开发建设。

二是产业提升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紧紧围绕“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培育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绿色服务业为主业的“生态为本、三业并举”产业体系,更高层次谋划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崛起。

三是投资推动战略。要充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以改变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放带动战略。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彻底打开山门,紧紧抓住并用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要素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要积极构筑发展平台,实现从“人经济”到“经济”的转化。

五是和谐构建战略。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的探讨

第一,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着眼于生态立县战略,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方针,走“集约、特色、循环”的发展道路,实施“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把建设成为宜人居、宜置业、宜休闲的“生态、小康、和谐”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一产业:目标是立足生态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方向是:(1)发展绿色餐桌农业。发展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为特征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高山蔬(野)菜、畜禽养殖、茶叶、经济林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2)推广立体循环农业。围绕特色产业,探索多种类型的“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之间有效衔接、物质与能量得以有效循环与动态平衡利用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体系。(3)拓展生态休闲农业。认真做好生态休闲农业文章,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观光农园、特色农庄、休闲林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等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4)加强农业产业化机制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第二产业:目标是围绕总量扩张,做大做实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提升发展传统生态型工业。要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和竹木制品市场需求,引导竹木制品加工业由消耗型向节约型、粗加工型向精加工型转变。要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切实解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安全生产等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快推进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步伐,力争早日动工兴建,使丰富的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2)积极承接周边产业转移。要立足沿线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认真组织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各功能区块实施规划,并加以实施;积极主动承接周边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清洁型生产项目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重点引进与本地原有产业密切关联、与周边市县优势产业集群紧密联系的企业,特别是注重科技含量与就业拓展相结合的产业项目,努力形成竞争力强、带动更多关联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循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以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基地管理,尤其是要推动我县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目标是挖掘资源优势,做强做优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按照“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我县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旅游主业化进程,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的目标。(2)积极培育实力型服务业。突出住宅保障和宜居度假两条主线做好文章。关键是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主题,迎合都市人上山趋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构建自然乡村居所。积极引导发展购物中心、特色购物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模式。(3)稳步推进功能保障型服务业。一是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关键是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旅游业、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重点是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第二,在项目建设方面:项目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工作的有效抓手,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集散效应的平台,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载体。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区域,如果没有项目建设支持,“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也就很难得以落实。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三个重点,分阶段、分步骤筛选确定并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着力培育和建成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

一是要想方设法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项目储备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全县上下要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1)要确保投入。尽管县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保证前期工作开展。(2)要吃透政策。从中央到省、市,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事业,都有大量的政策出台,大量的资金配套,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各方面政策,及时发现新的政策机遇。(3)要积极争取。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研究、吃透本部门政策的基础上,把眼睛盯在上面、把项目带到上面、把双手伸向上面,主动与上级多联系、多沟通、多汇报,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信息,及时以项目对接上级发展政策,促进更多的项目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批重大项目。(1)要力破要素制约难题。一要解决“环境不够优”的问题。充分利用扩权强县、省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契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二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向上争增量”、“向内盘存量”和“向己提 质量”,切实解决好项目用地问题。三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继续完善向外招、政府投、市场融、借地生、民间注的多元化筹资之路。(2)要努力形成项目推进合力。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项目推进方案”的要求,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提速、在建项目超进度、招商引资大突破、协调服务超常规,努力实现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建设机制。(3)要围绕重点谋划项目。重点围绕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新农村建设、交通网络与电力设施完善以及58省道沿线产业布局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第三,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聚县城、1/3左右人口集中中心村镇”的思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引导山区人口再分布。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大力发展罗阳中心城区和功能拓展延伸区,合理布局确定中心集镇、村,积极发展小城镇,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道路、停车、防洪、供水、排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特别要着力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市政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大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欠发达乡镇贫困农民的素质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梯度转移,建设移民社区,加快异地脱贫步伐。

二要努力推动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岗前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三是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包括社会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四是做好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交通“站、点、线”建设,道路、环保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几项任务。五是推进“平安”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深化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化基层创安活动;做好矛盾排查化解,深化工作。

第四,在改革创新方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动、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方向:着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生为取向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人本为取向的文化体制改革。并重点抓好几下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旅游主业化”战略,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推进优化经济环境的体制改革。

二是稳妥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推进工业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科学开发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加快金融组织创新,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是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主要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

(三)“十二五”主要措施的探讨

总的来看,“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环境的趋势变化,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把握。

总体思路上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判断发展形势要有危机意识。要在对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把困难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把形势尽可能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各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做得更扎实一些。

二是把握发展机遇要有主动意识。要积极分析环境变化的趋势,主动为企业“解困、扶持、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认真研究转“危”为“机”的举措,做到“三个坚持”,既坚持保持经稳定的信心不可改变,坚持推动结构调整的决心不可改变,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可改变,努力做到“活中求变”。

三是解决发展问题要有全局意识。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把握好拉动当前经济平稳增长和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系,把握好保持经济平衡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关系,既要有宏观全局的视角,又要有局部重点的考虑,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切实手段,也要有解决长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素质性矛盾的具体举措。

第二、编制过程中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部门要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

二是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 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第3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金融单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中选优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支持以下类型的企业和项目。

(一)具有龙头牵动作用的重点产业中的重点在建项目和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在建项目;

(二)企业信誉度高、资产负债率低、市场前景好的运行中的存量企业;

(三)具有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吸引项目集聚作用的园区基地和乡镇项目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对接方式

(一)资金需求单位可自行选择银行,向银行提出资金需求申请(原则上向开户行申请)并提供银行所需的相关资料,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受理其申请,考查后自主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支持和贷款额度;资金需求单位也可向所在乡镇(园区管委会)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所需的相关资料,由乡镇(园区管委会)协调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对经上述途径未能获得贷款支持的资金需求单位,可直接或由乡镇(园区管委会)协调、汇总,报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汇总、统计、整理各资金需求单位的相关资料,调查相关单位的情况,按轻重缓急排序,向各银行推荐并协调贷款。

(三)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原则上每月一次)召开信贷工作银企对接会,县政府相关领导,县直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各金融单位和资金需求单位共同参加,向银行介绍资金需求单位的相关情况,通报信息,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促成资金借贷关系的形成。

(四)支持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业务。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共同参与,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扩大贷款规模,重点支持盘锦船舶工业基地等园区基地重点项目(企业)建设,实现集中支持、分散风险、共同受益。同时鼓励企业以联保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

三、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开展,县政府成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吉广任组长,县长助理、县财政局局长陈宝库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银行行长张文清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考核办)、农经局、海洋与渔业局、动监局、旅游局、银监办和各金融单位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由张文清兼任。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和人民银行分管领导为办公室成员。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收集和信息,整理、汇总银企情况,协调银企关系,适时组织银企对接,定期(月、季、年)通报贷款发放与回收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工作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人民银行、县发改局和经贸局为牵头单位,各金融单位参加;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通报银行放贷和企业(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分析、解决对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新银企对接的方式方法,疏通融资渠道,提高银企对接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银企对接新机制。

第4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这次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非常重要,主要任务是深入传达学习贯彻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全市县域经济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研究部署。刚才,张市长传达了全省会议精神;等一下,各县(区)和金巢经济开发区将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发言,张市长还要就有关工作作具体部署,希望大家按照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而不懈努力。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是在全省上下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在我的记忆中,专门召开全省性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决心。会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抓住了江西加快发展的主要矛盾,切中了我省科学发展的要害,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江西崛起跨越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苏书记和吴省长的重要讲话,精辟地分析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地阐述了壮大县域经济与推动全省进位赶超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总结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促进全省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指导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市情,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使命感。大家知道,我市是一个撤销地区建制而设立的城市,长期以来,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参与国家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过去发展的基础和资源全部在县(市),地本级主要是行使政治领导和经济规划、调控的权力。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本级经济从无到有。近几年来,随着市中心城区发展功能的增强,市本级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2%,特别是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来,年均递增达18.9%,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也逐步增强。但就总体而言,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仍然是县域推动型。据统计,去年我市11个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1.8%,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78.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8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在县(区)。这表明,县域经济不仅是市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市赶超发展、提速进位的潜力所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定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优势,进一步坚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信心。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清劲足、进位赶超的大好局面和良好氛围。去年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的增幅在全省排位都前移了5-6位,有6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以来,我市继续保持了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1-4月,财政总收入增长5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2.2%,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7%,增幅居全省第五位。1-5月财政收入增幅都在50%以上。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我们的总量也在不断扩大,比如财政总收入在前两年超过景德镇、鹰潭的基础上,去年又超过萍乡,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新余。与此同时,的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今年,我市被命名为“江西省园林城市”;在去年荣获“2009浙商投资潜力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又荣获“2010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环境城市”荣誉大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继去年9个全省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后,今年又有全省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现场会、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等5个全省性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尤其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今年苏书记、吴省长、王宪魁副书记、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和洪礼和、熊盛文副省长等省领导先后多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苏书记在一个星期内先后两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4月18日,苏书记在省林业厅介绍工作的材料上批示:多位省级领导下基层调研后讲,市工作干得实、变化大。看来,金杯银杯不如干部群众的口碑。4月25日,又在我市上报的一季度工作情况汇报上批示:真是令人高兴。吴省长在香港招商期间专门出席我市重大项目推介会,对的工作成效、发展态势、投资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使参会的全体同志和客商备受鼓舞。现在讲到,全省上下都是一片称赞,感到的发展速度之快、城乡面貌变化之大是不可想像的,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鞭策。这几年随着整体形象的提升,全省在我们这里召开的现场会多了,省四套班子的领导来的多了,省厅局的领导来的多了,外市外地来考察工作的多了,许多投资商也慕名而来,正在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整个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四套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更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全市县域经济步入了提速进位的快车道,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我市各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不断加快,总量不断扩张,在全省排位不断前移。从生产总值看,有6个县(区)绝对值排位实现前移,前移最多的县上升了5位。从财政总收入看,全市11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全部实现了三年翻一番,有6个县实现了两年翻一番;有10个县(区)排位实现前移,前移最多的县上升19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1个县(区)排位普遍前移了10位以上,其中前移最多的县上升19位,有两个县实现三年翻两番。二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三年,全市11个县(区)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3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0多个;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015个,开工750多个。三是工业经济快速壮大,产业特色明显提升。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面实现了三年翻番;所有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去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日用陶瓷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县(区)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普遍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快速拉开了县城框架,不断完善了城市功能;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点2000多个,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面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一定要因势利导,扬优成势,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纵向比,我市县域经济有发展、有变化、有进步,已经成为推进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横向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发展总量、发展质量、人均水平来看,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去年,我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8.8%,而GDP只占全省的6.6%,这是不协调的,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只占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的7%;GDP总量除临川排在全省第6位、东乡排在第41位外,其他9个县的GDP都排在全省50位以后,还有3个县排在90位以后;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最高的临川排27位、东乡28位,其余县均排在50位以后,还有2个县排在90位以后;全省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有14个,宜春就有两个,一个丰城,一个樟树,我市没有一个;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区)工业园区有10个,我市也没有一个。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矛盾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尽快缩短。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没有比别人快的速度,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速度、扩张经济总量是当前我市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市本级要加快发展速度,县域经济同样要加快发展速度。今天这个会议规模很大,各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以及乡镇党委书记,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副县级以上领导都参加了,之所以要召开这个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是因为县域经济非常重要,希望通过这个会议,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全市上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牢牢把握重点,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省委苏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类不利因素,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一定要全面领会苏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赶超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按照“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今后三年内,全市所有县(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翻一番,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所有县(区)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力争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行列。具体工作中,要始终牢牢把握“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四个重点。

一要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回顾这几年我市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赶超发展的大好局面、良好势头,最根本的是大力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快速推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我们反复强调,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这次全省会议又指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是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为此,我们一定要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始终按照“四重、三向”的要求,持之以恒抓项目,坚定不移抓固定资产投资。要在持续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下工夫,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千方百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40%,力争超过50%。要从实际出发,突出抓好“五个一批”项目,即: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发展的保障能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大工业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新建一批重点城建项目,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造一批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项目,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向优势产业集中;培育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项目,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

二要始终坚持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之上。缺乏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全省许多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县(区)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必须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这就启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做到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6大优势产业,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日用陶瓷和南丰蜜桔、广昌白莲、临川西瓜、崇仁麻鸡、资溪旅游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这些产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链还不长,支撑力还不强,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政策支持,不断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群,打造成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脊梁。各县(区)要按照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1—2个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招商,加快产业聚集,加速产业链的形成,把特色做优、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块状经济,使县域经济特色更加鲜明、产业支撑力更强。

三要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近年来,在推进赶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的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市本级如此,县区经济更是如此。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苏书记强调:全省除少数县因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不宜发展工业外,其它地方都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全市各级要认真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工业新城的意见》,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提速进位。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发动机,我们一定要坚持决战园区不动摇,全力加快园区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强极。要大力提升园区承载力,这是园区建设、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档次,千方百计解决好园区用地紧张、项目等地的问题。尤其要更加珍惜和用好园区的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园区土地,切实增强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一方面,要解决土地指标的问题,形成土地等项目,而不能项目等土地。项目等土地,很多项目就会走掉。一个项目定下来,土地还要等几个月甚至半年,这个项目就不一定能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功能。项目签定后,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所以园区建设要着力破解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关于项目用地问题,我想再强调两点:第一,我们要集约、节约用地,千方百计提高投资密度,亩均投资额至少要在100万元以上。对那些圈而不建、投资额大大低于合同约定的企业和项目,要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清理。第二,要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着力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挤进省里重大项目的盘子。省里土地指标有30%的机动数,只要我们有大项目、好项目,就可以争取机动指标。必须指出,这些机动指标,有的地方争得多,有的地方争得少,有的地方没有争到。这几年的实践表明,能否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某种程度上要靠运作,靠主动有效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包装好大项目向上申报,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跟踪问效、锲而不舍、抓住不放。要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靠大联强、资产重组、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企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要大力扩张园区经济总量,充分利用园区的聚集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做大园区规模和总量。今后三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要超1000亿元;着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要力争达到300亿元,临川(抚北)、东乡、崇仁3个园区要力争达到200亿元,南城、金溪、黎川都要确保达到100亿元以上。这是对我们县工业园区的目标要求,大家要按照这些目标要求去做好规划、引好项目、抓好落实。

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不断丰富县域经济发展内涵。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处于“城尾乡头”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战场在县(区)。各地要切实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意识,在做大做强县本级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以县城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以乡村的发展支撑县域的发展,努力实现富县、富乡、富村、富民。要牢固树立“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的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经营城市的理念。大产业,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有产业支撑。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城市经济要有支柱产业,否则就是空壳。要大力发展包括工业、三产在内的城市经济,以产业发展引领城市发展。大文化,就是要把临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体现文化内涵,使人一走进就感受到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浓厚氛围。大绿化,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变园林为森林,保持一流的空气和水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我们在城里有在郊外的感觉。大水面,就是在城市中要有更多的人工湖、人工河,打造更多的水体、水系、亲水平台,以水体现灵气,以水经营城市,以水提升品位,以水改善人居。大空间,就是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密密麻麻建房子,还要有广场、公园、绿地等老百姓休闲的空间。就县城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五大”理念,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增强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吸引更多的外商进城投资兴业。要在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理好县城的同时,着力抓好乡镇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尤其要加大乡镇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镇建设对外形象,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想,抓工作就是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只有这样,才能见成效。实践证明,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这四个方面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四个重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紧紧抓住这四个重点,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县域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三、强化保障措施,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次全省会议强调,要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放权,按照“能减就减,能放都放”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区),让各县(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坚决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宗旨,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面向基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对来自县(区)的项目优先审批、加快审批,坚决杜绝“中梗阻”现象发生。执法执罚单位要坚持从严治政,切实规范收费罚款行为,决不能下达罚款指标。中央、省驻抚单位要坚持重心下移,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我深深感到,这几年中央、省驻抚单位的工作总体上是很不错的,在正确处理条条块块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绝大多数单位做得很好,受到地方的欢迎,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称赞,为地方的赶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几年赶超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势头,中央、省驻抚单位功不可没,应该感谢大家。但是我们的发展在加速,对中央、省驻抚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地方的发展与我们各个部门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地方发展了,我们的各个部门就有发展,地方没有发展,各个部门同样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工作,就要以加快地方发展为己任,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加大支持力度,做一个人民欢迎、不舍得你走的好领导。同时,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切实减轻县乡干部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事创业。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要换位思考,下面的工作不容易、难度很大,在市里工作的同志要关心、理解和支持县(区)工作。各个部门都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为县(区)服务的环境。有些审批能放下去都要放下去,要淡化权力、强化服务,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每一个部门都是环境,这个部门的服务工作做好了,就为我们的发展营造了好的环境,如果没有做好,就成了障碍。所以每个部门都要融入到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想事情、办实事、作决策,一切都要有利于赶超发展,一切都要有利于服务基层。纪委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铁心硬手,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县乡一级是工作的一线、落实的一线,直接面对具体问题,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真抓实干的作风、操作落实的本领显得尤其重要。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以一个地方的发展变化和广大群众的口碑,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有争创一流的斗志,不于平庸,不满足于现状,开拓进取,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赛、与勇的争、向高的攀,积极创优争先。最近,省政府通报了去年工作的目标考评结果,我市东乡的工业、金溪的社会建设、黎川的固定资产投资、南丰的农业产业化受到省里表彰。这很不容易,因此我们在全市进行了通报表扬,还有不少市直部门和单位也在全省获了奖,这些争创一流的榜样标兵都应当鼓励和表扬。我们就是要大力表扬先进,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不仅要在全市有位置有影响,而且要在全省有位置有影响。只有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的各项工作都争创一流、争先进位,才能不断提升的整体水平。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对定下的事,立说立行,快结快办,狠抓落实,不达目标不收兵。要有操作落实的本领,善于准确把握上级精神,找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大力提升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

第5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经济金融政策的传导者。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末梢,对国家实施经济金融政策,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市)支行需要适时向地方党政通报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使其及时了解掌握每个时期的国家金融工作动向,为地方经济决策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和参考。

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在当前县域金融改革仍未到位、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县(市)支行密切关注县域经济动态,配合地方产业政策的实施适时对银行机构进行窗口指导,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高度关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加强和改善支农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的作用。

县域经济金融信息的反馈者。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对基层人民银行包括县(市)支行的经济金融运行统计、分析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市)支行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数据分析透视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跟踪调查反馈国家经济金融等政策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县域金融工作的协调者。县(市)支行的职能作用之一,就是协调好地方党政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促进地方党政与金融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县(市)支行应充分考虑并根据基层人民银行工作职责的要求,把握、协调、处理好与相关各方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银行的职能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县域金融稳定的维护者。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县(市)支行在预警分析、判断和协调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需要县(市)支行积极结合县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研究建立县域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县域金融风险状况,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工作机制,形成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工作合力,确保县域金融平稳运行。

第6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这次来济阳调研,主要是了解当前工业企业及园区建设的发展情况。刚才,与大家一起察看了瑞成纺织、澄波湖水库、安达刹车片、佳明纺织、合力液压、万斯达和新阳煤矿等情况,听取了济阳的工作汇报和市直有关部门发言。总的感觉,两年来,济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在壮大县域工业、发展园区经济、培育外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取得了积极进展,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对此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刚才济阳提出的关于北跨、财税、土地等建议,市直有关部门也谈了很好的意见,会后要抓紧衔接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这种形势,最为关键的是要树立信心,既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要正确估计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抓住中央为保增长采取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等措施的契机,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利用外部形势的倒逼效应,努力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增创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要按照副总理最近视察山东时提出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应对当前挑战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增强经济活力和挖潜市场潜力中开拓发展空间,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提升发展水平,在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切实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一是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进一步落实好市里即将出台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土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消化减利因素,依靠科技增强企业内功,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抵御风险能力。要把握国家信贷规模控制放松、贷款利率降低的有利时机,协调更多信贷规模,支持企业发展。二是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保持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要加强招商和项目引进工作,搞好投资协调服务。要做好项目的策划招商,抓住沿海城市产业调整契机,筛选引进一批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强化园区的载体功能。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提升园区管理,切实杜绝涉企“三乱”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打造良好环境。

(三)安排好明年各项工作。一要及早做好策划研究。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针对济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早策划、早研究、早部署,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二要积极做好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文章。要在确保投资质量和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树立抓民生就是促消费、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启动农村消费。三要按照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做好勤俭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提前做好明年财政预算安排,做好培植税源、增收节支、保障民生支出等项工作。

第7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一、正视困难,大胆改革,强化管理,转换了长期难以改变的机关管理机制

多年来,由于局(馆)经费紧张等历史原因,档案局绝大部分职工长期在外整理档案兼业务指导,自行创收,形成了自由散漫、管理松散的机关管理机制,致使档案局(馆)的自身建设长年荒废,职能丧失,严重损害了部门形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加强教育、统一思想,认真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等措施,集体研究决定将全员收回,严格按照党和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能按股室职能定岗定责,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依法治档、履职兴档,一举彻底扭转了多年来长期难以改变的机关管理机制。

二、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为档案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并提供各项保障

(一)、争取资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积极向县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汇报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三年来共争取资金4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档案保管和办公条件。

(二)、争取政策,着力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近三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和办法。如《__县档案达标升级奖励标准规定》、《关于印发__县政府公开信息送交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三农”档案工作的通知》、《__县档案馆接收档(来源:文秘站 )案暂行办法》等。

(三)、争取职数,着力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档案局历年只设一正一副两个职数,通过积极争取,开始设一正三副四个职数,同时增加两个非领导职数。在档案局批准为新一轮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后,开始面向全省招录了一名公务员。

三、在全恩施州基础条件最差的条件下,__县档案馆率先在全州荣升为国家三级综合档案馆

前,__县档案馆无论从硬件基础,还是从业务历史欠账等各个方面在与全州八县市比较都是最差和最落后的,通过盘清家底,找准差距,严格对照国家档案局《市、县级>,!

四、强化安全管理,受到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彰

高度重视档案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着手安全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强化干部职工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在今年6月的全省综合档案馆安全大检查中荣获90分的高分并受到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的通报表彰。

五、狠抓全县档案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使全县档案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狠抓档案业务暨岗位培训工作。在平常的业务指导中就注重将业务规范和档案达标升级与业务培训相结合。今年10月又在全县举办了一期档案业务暨岗位培训班。有116人参加,全员均获得了省级档案岗位资格证书。

(二)、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各单位和重点工程项目及“三农”档案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进程。截止现在全县有42个单位的档案室达到省二级规范化管理标准;有4个单位档案室达省一级;有6个单位机关档案室晋升为省特级。目前全县有三个乡镇机关档案室达到省二级,全县205个行政村档案达到“五有”标准的已超过50%。对全县省、州、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档案登记和上报工作。对全县20多个重点项目工程档案进行了验收,充分发挥了档案事业在全县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组织执法专班,每年依法对全县各个科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填写档案行政执法通知书,督促进行整改,有效促进了全县依法治档工作的开展。

六、注重档案信息的编研、开发和利用,积极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一)、完成了《__县档案馆指南》等400多万字的材料汇编、档案编研和修志任务。并为领导决策提出了《我县丧葬习俗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建议》等建议,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重视。

第8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一、贯彻落实情况

(一)采取“十步工作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今年3月,我县率先在唱歌乡村探索“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有效方法和工作举措,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了“宣传发动、农民申请、群众评议、初步公示、村民审议、村委公示、乡镇审核、乡镇公告、县级审批、县级公告”的识别贫困对象的“十步工作法”。通过采取“十步工作法”,精准识别出了我县贫困村157个、贫困人口116712人。

(二)创新“三个三”探索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深入调研和政策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适合秦巴连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三三”工作机制,即:把好三道关,将贫困对象找出来(摸底调查关、群众评议关、社会监督关);做好三件事,将贫困对象扶起来(一对一挂联、点对点规划、实打实帮扶);建好三系统,让脱贫对象退出来(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贫困人口帮扶系统、建立贫困农户退出评估系统)。我县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9月在广元召开的“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现场会”上,我县唱歌乡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乡镇作了工作交流发言。目前,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在唱歌乡试点后,已在全县全面组织实施。

(三)实施“321”计划,万名干部精准帮扶到户。积极开展“万名干部驻村,精准帮扶到户”主题活动,按照“321”帮扶计划(每名县级干部挂联3户贫困户、每名科级干部挂联2户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挂联1户贫困户),严格“帮解放思想、帮脱贫规划、帮解决问题、帮落实政策、帮项目资金”五帮要求进行“一对一”帮扶,不脱贫不脱钩。截止目前,我县共组建驻村工作队175个,派驻驻村党员干部15000名,结对帮扶贫困户34361户。驻村干部到村开展调研315次,协助争取项目210多个,协调资金1100余万元,帮扶村及贫困户捐款赠物折币860万元,扶贫协会筹资捐款19.5万元。

(四)创新“五个一”统筹社会资源扶贫。探索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五个一”。坚持“政府引导、协会带动、社会参与、透明管理”的模式,深入开展社会扶贫。一是成立1个扶贫开发协会。通过搭建扶贫开发协会平台吸引、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将扶贫工作,聚集社会资金扶贫解困,由政府单一扶贫,迈向社会参与扶贫的“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新格局。二是建好10个扶贫联络处。在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建立扶贫联络处,加强与各地扶贫协会、企业家、爱心人土联络,搭建扶贫资源供需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三是培育100家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地方发展。实现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有龙头企业扶持。四是发展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农业经营大户,通过产业协会和农业经营大户带动,逐步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是组织10000名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挂包帮”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意见》、《深化挂包帮定点帮扶工作考评办法》、《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以及《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精准扶贫帮扶机制,开展“万名干部下乡、精准帮扶到户”活动,真正实现了一村一帮扶单位、一户一帮扶干部。

(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审批、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后续管护、监测评价等工作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实现项目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根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的意见》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修订完善了《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并严格参照执行,强化监督管理,为进一步提高专项扶贫资金的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三挂钩”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强化各级党政的扶贫开发职责,坚持精神鼓励和资金项目奖励相结合。实行扶贫开发工作与评先评优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的“三挂钩”制度,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促使扶贫成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手段单一,经营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金融部门的“嫌贫爱富”,致使贫困地区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度大,发展及其苦难。

(二)地方财政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难度大。作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县穷民困是最基本县情,每年的财政收入极为有限,保吃饭、保稳定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拿出多少钱用于扶贫济困。因此,要求地方财政增加扶贫投入,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三)省上下达扶贫对象数量与贫困县实际不符。国家《纲要》明确提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为扶贫对象。今年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时,省上对贫困户的标准只有“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为识别对象”,对贫困村的确定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但在确定贫困对象时,省上又给每个贫困县下达了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指标,而不是按照“2736元”的标准和贫困村的实际来确定扶贫对象,这不利于识别结果的精准,难以做到“识真贫、定真贫”。

(四)扶贫成效上缺乏稳定性与长效性。作为革命老区,县域经济不发达,交通地理位置劣势明显,商贸流通不活跃,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乏力,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易导致返贫发生,影响扶贫开发工作的稳定性与长效性,既制约了扶贫工作的开展,更制约了统筹城乡发展。

三、推广建议与请求

(一)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国家《纲要》明确提出“建立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投入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将达20%以上”但作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县,近年来国家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基本没变,还有减少的趋势。恳请国家加大对的投入扶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同步小康。

第9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范文

科学发展观专题:方案讲话讲稿调研演讲生活会汇报体会剖析整改制度经验总结升学专题2009年半年工作总结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首页>>文章浏览〖原字体中字体大字体〗2009年7月18日星期六

县长关于抓生态环境建设促县域经济发展的汇报讲话(2008-5-10)

县长关于抓生态环境建设促县域经济发展的汇报讲话

xx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东南端,是一个干石山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一方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山川壮美、气候宜人、区位优越的宝地。改革开放以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的一项基础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来抓,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29万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突出成效。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回顾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历程,展望我县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景,我们倍感自豪,也更加充满信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生态环境建设迈出大步伐

一是持续大搞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改革开放20多年来,xx县八任书记、十任县长紧紧围绕“在万分之一的国土上搞绿化、做贡献”的战略决策,持续开展绿化接力赛,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树绿化志、干绿化事、创绿化业,将原来只有7万亩次生林的荒山秃岭建设成为近90万亩的涛涛林海,使全县150多个山头无山不绿,3368条沟壑沟沟有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7.6。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2000年起,我们发动群众肩扛手抬,用石头垒起了7000多华里的森林防护墙,被誉为“天下第一墙”,并夺得某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二是突出狠抓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我们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沟坡岭河滩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累计新修基本农田8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0万亩,打井建水窑7000孔(眼),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84处,解决了全县287个村庄、9.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三是积极开展城镇绿化和小城镇建设。我们以打造中国北方绿城为目标,按照风景化、园林化、林荫化、多样化的要求,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持之以恒地大抓县城绿化工作,县城及县城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406亩,绿地面积达到1267亩。建设园林化庭院、园林化单位、园林化小区80多个,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20.54,绿地率达到1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1.81平方米,山水园林县城初见雏形。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园林化乡村建设,全县涌现出了常平、晋庄、桥上等一批园林化乡镇和小逢善、河西庄、西柏林等一批园林化村庄。

四是大刀阔斧治理工业污染。近年来,我们采取“关、停、并、转”等办法,先后取缔中小企业65个,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企业8家。投入巨资对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大力推行清洁无害化生产,使企业内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吃干榨尽,实现循环生产。目前,全县工业废水污染排放达标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探索绿色经济路子,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新效应

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依托全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实施绿色战略,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培育绿色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经济的新路子。

第一,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从1978年到2004年的20多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47.6。水土流失面积由83下降到15以下,年侵蚀模数由4300吨下降到了150吨,年降雨量达到近600毫米,气候相对湿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无霜期延长10—15天,旱、洪、雹、霜等自然灾害减少43,豹、鹿、红豆杉等濒危珍稀动植物重现高山深峡,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县也因此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球环保500佳提名奖”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第二,绿色产品开发初见成效。全县绿色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有7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奶牛、肉驴特色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建有奶牛、肉驴养殖小区36个,奶牛达到1650头,肉驴达到2900头。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九牛寨乳业、郭氏羊汤、紫团饮业、辛寨陈醋、西街裕丰酿造、西柏林豆制品等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带动了一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6元。

第三,旅游产业开发快速发展。地外我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绵延百里,景色奇异,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近年来,我们充分依托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制定了整体规划,修建了旅游循环路,改善了通讯设施,开发了旅游商品,兴建了接待设施,打造了八泉峡、红豆峡、黑龙潭等一批精品景点,尤其是在某、郑州、石家庄、太原等城市举办了宣传推介会,去年5月份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邀请赛”,进一步扩大了太行山大峡谷的知名度。

第四,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大大加快了全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常平集团200万吨炼钢一期工程采用世界一流的四机四流连铸技术,环保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采用二次除尘,转炉采用全电脑控制,实行清洁式生产,是长治市第一家环保型钢铁企业。壶化集团4000万发钢性药头电雷管自动生产线项目的设计规模、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居世界领先水平。环海集团20万吨热轧不锈钢带项目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庄益通公司1000吨电子精细硅微粉项目在科技含量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些高新项目带动下,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生态经济建设再创高水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去年我县被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确定为山西省首家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实验区,为我县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决心以此为新的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推进生态与经济双赢共进:

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新飞跃。牢固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把建设“绿色壶关”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继续大搞植树造林,切实抓好低效林改造相混交林建设,全面加快草地发展、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园林化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基础工作,力争利用3—5年时间彻底绿化剩余的近20万亩荒山面积,使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要在生态农业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之路,实现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壮大紫团、壶化、开源三个乳制品加工企业,玉米加工、小杂粮加工、陈醋、羊汤、豆制品加工等8大龙头企业,积极引资建设肉制品加工项目。突出抓好优质玉米、小杂粮、无公害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奶牛、生猪、肉驴、羊、鸡和特种养殖。认真搞好农业高科技项目的引进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继续抓好小泉小水、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交通、沃土工程和农村沼气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发展。

三要在做大旅游产业上实现新目标。牢固树立抓旅游产业就是抓生态经济的新理念,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搞好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各景区详细规划,建设旅游专用交通道路,加大精品景点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增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力度在太行山大峡谷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两块牌子的基础上,把大峡谷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培育成全第市一、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