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精细化管理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细化管理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细化管理意见

第1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精细化管理缺乏保障

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和精细化,这需要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来提供保障。然而,我国的部分企业长期以来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流程非常不规范,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之后,这种混乱的财务管理模式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得到推广实施。例如,部分企业对于会计凭证和财务数据的管理非常混乱,甚至存在着会计凭证缺失的现象,这种状况使得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缺乏必要的数据和凭证支撑,使得精细化管理无法开展。

(二)企业缺乏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的编制缺乏合理,预算的执行力度不高,这些都使得精细化管理难以进行开展。首先,很多企业对于预算编制工作不重视,预算编制工作过于随意,粗放,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要求来编制详细科学的预算,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非常粗放;其次,一些企业在预算的执行方面缺乏力度,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随意修改预算的情况,导致企业的预算管理难以落到实处,无法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得财务精细化管理缺乏必要的支撑。

(三)企业缺乏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很难发挥内审制度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企业的会计和财务人员来完成,导致内审的程序非常不规范,很难有效的发挥其在财务管理中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一些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由于部门的权限非常小,在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时,只能按照企业的领导的意思去执行,难以发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工作往往只是形式化的表面工作,很难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无法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指标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体制中,使得无法对于企业员工执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情况进行激励和约束,财务精细化管理缺乏人力保障。

二、完善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为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的财务管理活动的流程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保障。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活动的流程,为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首先,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财务岗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将财务各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进行明确,并定期的对于财务岗位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其次,企业应该将财务管理的流程精细化和规范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于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相应的制定规章制度,并进行定期的核查和监督,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定额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应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力度,从而实现预算定额的精细化管理,为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首先,企业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并基于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于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在进行经营活动和计划之前,要全面对市场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且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情况,现金流动性等情况,编制科学的预算,使得企业的的未来财务计划有据可循。其次,企业要严格预算执行的力度,预算执行情况是决定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的关键。企业在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以及监督,保障预算能够得到科学的严格的执行。另外,企业要对于资金的流动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资金使用到不合理的地方,防范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财务监控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制度,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和纠正。并且,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对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监督,保证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实施。其次,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将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中的各个指标全面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去,从而通过绩效评价和绩效考核来激励和约束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

(四)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需要处理的财务数据越来越庞大,财务信息越来越复杂,尤其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之后,对于财务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强大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提供保障。企业应该不断的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效率。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将财务精细化管理与财务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对于精细化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保存,从而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其次,企业要加强财务信息操作程序的控制,提高财务核算控制的力度,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要定期的对于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审查,要严格检查数据的处理,统计等情况,保障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另外,要对于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加强重视,定期的检查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软件,防止企业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被泄露或者盗取。

三、总结

第2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1.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肿瘤干细胞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44;

2.大连医科大学校务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融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提高科研及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细化理念的梳理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与实施办法。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基金管理

作者简介:张倩怡(1987.0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理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相关研究。

尹立鹏(1987.08—),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工程硕士,大连医科大学校务办公室科员,助教,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医学人文及高校发展规划研究。

李洁(1986.10—),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管理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行政助理,助教,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张洪志(1985.12—),男,汉族,辽宁凌源人,医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行政助理,助教,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科研经费是高校带动项目研究,鼓励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杠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医学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贯穿于受资助项目申请、实施与结题的全过程;这是由医学科研的特殊性决定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学科研与经费管理是将创新性和规范性有机结合的理念,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单位所接受。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梳理

精细化管理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是现代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在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将“公正、公平”落实到管理中,提升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医药项目管理体系;同时也就建构了支撑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

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伴而行,二者都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科学地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细致化、质量化,进而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力和效率,整体提升项目的效益与竞争力。其实质,是对医学的执着追求,是服务理念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常将基础管理引向专业管理层面的深入。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是做事注重细节的一种永恒认真的态度。责任和执行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管理指标,而量化和考核则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点。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质量管理年活动,而是基于经费预算开展的分门别类的规范化审核与执行。

2 精细化管理的运用

目前,普遍采用课题组负责制实施科研经费管理,保证了课题组经费使用的自由与便捷,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如:预算执行性不高,使用与监管脱离,财会网络化与核算信息化偏低,重复资助及虚假支出等情况[1]。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正确引导和组织科研活动,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要杜绝科研经费支出中的不良现象。

2.1 全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开端,此环节的关键在于经费预算的制定。项目的实施进度、工作方案、支出比例、预算说明和预期成果等应协调统一,均应由科研、财务部门全程参与制定,经费预算一旦制定应严格落实执行,若需进行修改应严格遵守相关程序。

科研项目实施中与结题时则更需精益求精,强化科研、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在项目年度汇报、阶段审核与中期考核中应包含财会核查,并实施结算网络化,审核信息化;实现课题负责人、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共享,经费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动态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2 质量管理

精细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增加管理环节,而是强调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努力支撑起普遍服务的大平台。强化经费使用情况内审常态化机制,切勿至中期考核,甚至结题阶段才进行回顾性的审核。

科研部门不是凭空增加的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科研部门应通过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实现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语言与专业财务报销项目语言通约转换。在此过程中,应强调财会网络化办公,经费预算应做到课题组、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均有掌握。课题组实行经费月报、分类汇总,科研部门实行规范登记、指导列支,财务部门做到严格审查、专人核销。

2.3 规范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结合项目的性质、经费的来源,制定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把各种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由不同部门分工协作。

将申报和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制度上规定一旦项目得到批准,其经费使用应做到科学、规范、合理,从制度上保障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联系,能够从流程上保障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这样可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觉维护学校声誉,保护科研人员,支撑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2]。

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核心是责任与执行,而责任只能在执行的细节中得以体现。因此,无论是在横向课题还是在垂直课题的管理执行中,分工协作和切实履职与审核信息的管理构成了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不同层面的中心要点。

3.1 责任管理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影响较大。提升项目负责人的意识,加强对其教育和引导,提高其预算能力是实行责任管理的第一步。科研部门做好联络、统筹和承上启下的工作,组织好阶段汇报、中期考核与内部审计的结合开展[3-5]。在内部审计环节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规范化管理的积极作用,将项目结题前的内审常态化,做好阶段汇报,中期审核的审查与指导。

3.2 信息管理

管理科学是信息化的科学,其根本是对信息的加工与分享。精细化管理也不例外。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独立账户、三方登录、权限不同。实行课题组月报制,财务部门定期审核通报;建立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经费预算、实施管理和结题验收纳入管理体系,不但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还能节约管理成本。

3.3 组织管理

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二级管理,强调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的管理监督职能。课题组长直接向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负责,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积极参与到年度汇报、阶段审核与中期考核中,经过审核向科研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并对拟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及重大调整进行论证并形成指导性意见建议。

3.4 审计管理

以审计结论支撑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是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不变的追求与最终目标。[6]但目前国内科研经费审计存在审计课题不清、审计目标不清、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依据不充分和审计时间不合理等需要改进的方面。[7]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加强审计的力度与功效,构建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使审计有据可依;做好科研经费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加大资产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通过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评价,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8-9]

3.5 横向管理

医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直接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专项拨款与来自于民间及企业个人的资助。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支撑、科技合作及研究成果转让等服务性项目获得的研究经费。多年来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虽然在总量上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其管理上却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10]出现诸如:科研课题合同签订不规范,横向科研成本核算不完整,甚至以横养纵,科研成果疏于管理,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并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1]应针对性地加强横向科研课题合同管理,建立以成本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横向科研课题结题及评价管理验收机制等等。[12]

3.6 分段管理

纵向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拨款,是国家预算资金,不具有创收的成分。其管理应有别于横向科研经费。特别是医科大学的科研经费,主要是国家拨款用以解决困扰人民生活健康或浪费医疗卫生资源的重大疾病及公共卫生问题。合理进行经费和管理不仅仅是财务及审计的重要责任,更是支撑科研结题的重要方面。应切实建立投入机制、预算机制、核算机制,从预算、核算、结余和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实行全面精细动态的管理。同时应加强相关法规等支撑体系的建设。[13-15]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质量与科学,是对管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需要结合基金申报与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效率化探索和实践。在医学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开展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以核算和审计支持科研项目结题,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实现为医学科研及医疗水平提高提供保障。

综上,在医学院校中实现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是符合社会-国家层面的需要的,也是从制度-技术层面可以保障的,从机构-组织层面是可以实施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者及经费的使用者也是具有重大保护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秀华,闫晓慧.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27-28.

[2]邵晶晶,杜丽华,韩德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过程管理的中期管理实践及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25(3):181-183.

[3]刘璐.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29-30.

[4]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2,4:37-40.

[5]闫雪冬,陈瑛,张焕萍.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31-33.

[6]张爱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14,17:120-122.

[7]曹毅,周儒婷.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审计月刊,2014,4:31-32.

[8]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0-192.

[9]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10]王辉.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J].会计之友,2012,35:125-126.

[11]王兴杰.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20-22.

[12]王丽,张海燕,陆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核算管理的几点探讨[J].现代商业,2013,34:250-251.

[13]邹群.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36:161-163.

[14]陈章兴.论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2,3:160-161.

第3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涉外工程;建议和意见

伴随着我国岩土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岩土工程项目工程管理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在岩土工程项目的发展。对岩土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这是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当前国内外的相关企业进行一定的岩土工程项目结算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该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进而更好的促进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立足与发展,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岩土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不但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因此我们在推进岩土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时一定要让全体员工都具有一定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因此,本文就结合当前我国的岩土工程项目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方法。除此之外,还对国外在岩土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此同时,也结合国外在相关方面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意见。

1.我国国内岩土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这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使得我国的岩土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国内的岩土工程项目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使得这一行业在我国快速的成长起来,为我国的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动力,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推动了我国岩土工程项目在社会上的立足。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内岩土企业的海外业务不断增多,开始极速拥抱国际市场。但是,我国的岩土工程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国外岩土管理发展的现状

由于很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很早的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行列,他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科技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好处。国外岩土管理其本身起步就比我国要早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发展和经营的时间较长,经验相对来说也是较丰富,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岩土项目管理具有很大的优势,国际市场是他们的主场。他们在项目管理水平较高,能够更加高效、迅速的完成相关的任务,并在进行具体的管理预算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加精确。总之,国外发达国家在岩土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3.国内在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第一,由于我国岩土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因此,我国国内一些企业在有关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这一方面的认识不够强烈,员工的预结算精细化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在岩土工程项目管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就会存在对工程精细化预算不足的现象,在进行岩土管理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做到成本的控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有一种较强的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并将其贯彻到实际的项目管理中,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在岩土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水平,让企业效益最大化,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第二,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是每个员工都对项目成本控制有一个强烈的观念,他们对于项目成本控制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相关企业的一些部门在进行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原材料、人工和机械等没能做好到位的组织工作,不能对市场做好相应的调查与分析。这就使得岩土工程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产生各种资源浪费,降低了项目运行效率,推高了项目成本。

第三,我国企业在涉外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力不足的情况,由于在异国经营,外国的人力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在外籍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此外,中国式的管理方式上也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部门之间分工的不合理,职责不明晰,相互相互推诿的情况,将影响企业向心力降低了生产效率。

第四,国内企业的岩土工程管理水平不足。例如,在项目管理和结算过程中签证单的管理就存很大的问题,项目管理人员很多不具备专业造价知识,对于签证单的签证规则不明了,经常出现无效签证单情况,无形中增加了项目成本。这主要在于管理人员水平不足,相关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企业培训面层太窄,培训力度不够。

4.国外岩土工程项目在预结算管理方面的现状分析

国外的先行者们(跨国岩土企业)在岩土工程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较为长久,因此,在这个较长的过程中他们在岩土工程管理方面早已形成了“本地化”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结合市场本地特色形成良好运转的企业管理机制。这些跨国岩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这些企业管理机制将精细化预结算管理观念有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当中去。老牌跨国岩土企业对工程管理有着科学的管理体系与结构,能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合理的运转,形成动态有机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转,促进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的各个方面得到完美的解决。总之,老牌跨国岩土企业在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方面与我国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

5.在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方面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要提高我国相关企业的企业员工关于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应增加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并组织关于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方面培训,提升员工项目管理水平,让项目管理人员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要在主要市场建立“根据地”,提升企业“本地化”管理,各分支机构应立足当地,立足市场,加速融入区域社会活动,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第三,在进行岩土工程项目预结算精细化管理工作时,要进行合理的项目成本控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好预算,对市场中的“人、材、机”进行清晰深入的调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合理效益。

第四,我国政府应在政策这一方面给企业留足发展的空间,解决中国岩土公司在走出国门时面临的项目所在地国家法律税制等与中国有相当大区别的问题。要针对外贸政策,税收法规方面多与外国政府进行交涉,尽可能多的为我国的外贸企业创造更多的便利。

结语:为了更好地促进岩土工程项目的运行和发展,充分做好项目工程预结算精细化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企业应要竭尽全力“修炼内功”,以更健硕的体魄走出国门,拥抱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建坤. 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J]. 天然气工业. 2012(01)

[2] 李建英,王娜.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探析[J]. 科技风. 2012(01)

[3] 武永春. 路基路面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探析[J]. 科技资讯. 2011(12)

第4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医院后勤工作的开展是以医院的实际管理为目标的,因此后勤文化的建设重点也在于协调医院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个部门内部的利益需求,使其在和谐共存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院管理公平性。因此,加紧医院后勤文化建设能够使医院始终保持稳健的发展脚步,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

2基于精细化管理建设后勤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医院在运营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能较好地迎合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为医院管理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医院后勤部门是医院的主要管理部门之一,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必然使医院后勤工作抛弃原有的粗放式管理,同时促进其工作不断细化,继而提高后勤部门工作质量。其次,后勤工作具有极强的服务性,因此后勤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拥有良好的服务品质,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样也需要正确后勤文化的督促。而精细化管理的准则在于“精、准、细、严”四个字,这无形之中就为医院的后勤文化建设制定了目标,在四字准则的督导下后勤部门必然形成良好的工作与文化氛围,使后勤人员时刻本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工作态度,精确、细致、严格、高效地完成自身任务,促进后勤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步提高。

3精细化管理下医院后勤文化建设的方法

3.1引入“以人为本”理念

精细化管理工作与后勤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都是人,要使两项工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就必须充分利用二者的共通之处,引入“以人为本”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掌握后勤部门的人员成分以及人员素质程度,然后根据实际的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并逐步推行正确的工作观念。从我国医院后勤部门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医院后勤工作人员仍然存在着“正式工”与“劳务工”的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劳务工”由于长期处于编外位置,工作上难免出现懈怠,而“正式工”也因缺乏危机感而放松了自身的继续学习。这就直接导致了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员流动性大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差等问题的产生。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将两种雇佣体制下的人员“平等化”,在部门内部实行人员“滚动制”,并定期对在编人员进行考核,让积极进取、工作能力显著的“劳务工”能够有升级为“正式工”的机会,而“正式工”如果无法通过考核则进入“考察期”,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进步就被取消编制,成为编外人员。这种方法极大地弘扬了公平的用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部门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工作效率和质量。部门员工为了各自的发展会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以求完成自我能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因为公平的用人机制使得员工能够更为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随着员工个人工作能力与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后勤部门的文化建设必然得到良好的推进,而精细化管理也会在实际工作中显露出应有的作用。

3.2确立后勤文化建设核心

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某种精神或价值观念进行,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而医院后勤工作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团队精神”。医院的后勤部门员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协作团体,为了使团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必须使员工的主要思想、价值观乃至智慧相互统一并融合到一起,让员工们在共同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彻底摒弃“个人主义”,建立团体荣誉感。同时,医院后勤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所以推进后勤文化建设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精细化管理之上。只有当工作人员掌握了先进的工作技术和管理手段,才能提高后勤工作的针对性,继而提升整个后勤部门的运营能力,并使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后勤文化建设的作用。所以,后勤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员工思想以及部门内部积极良好工作氛围的打造,该项工作还必须立足于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切实地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部门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后勤部门在整个医院营运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部门形象,同时促进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3.3创建良好的后勤工作制度

制度的构建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目标。因为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能够始终对各项工作的发展方向作出有效监督,同时还能够切实地反映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各部门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医院后勤制度必须始终与医院的实际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对后勤工作起到监督与促进作用,使部门的文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相呼应。医院的后勤部门直接为医院的临床工作提供支持,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后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医院的整体运作能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在长期的后勤工作实践当中,后勤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就必须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工作流程、细化工作内容,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解决新问题。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后勤工作人员就必须养成“勇于创新、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乐于服务”的工作态度,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后勤制度。由此,后勤工作便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文化建设的推进又促进了制度的不断改革。这也是精细化管理与后勤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最好例证。

3.4构建良好的培训机制

良好培训机制的构建是巩固后勤部门文化构建成果,确保在精细化管理基础上建立起的后勤文化始终保持活力、为医院后勤部门的实际工作提供支持的关键所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的需求以及后勤部门的工作决不会一成不变,因而后勤工作在确保技术手段能够始终跟上医院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要随时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具体的工作实践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基于此,后勤部门就必须根据医院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对后勤工作人员实行上岗培训与岗内再培训,定期考核员工的业务能力,让员工的业务水平乃至思想境界得到更新和升级,这也是确保后勤部门工作活力的关键所在。

4小结

第5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摘 要]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医院管理模式,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医院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取得更显著的管理效果。本文主要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便于为医院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医院管理;实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57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09- 02

0 引 言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利用数据化、标准化、程序化手段,促使各组织单元持续、协同、精准、高效运行。目前,医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传统的医院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赢得患者信任,医院必须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其中。

1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精细管理、精细操作,充分展现了精益求精的理念。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中,落实责任、规范行为是核心内容,这种管理方式转变了以往的粗放型管理形式,使医院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有利于增强各科室间的联系,为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精细化管理是医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近啄辏很多公立医院都选择了该管理模式,服务能力与过去相比大大提升,群众医疗需求也得到满足,有利于保障群众利益。精细化管理符合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能落实、分解、细化各个管理环节,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2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是医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改善服务流程,促使医院管理服务质量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为了对医院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以及服务水平,我院引用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凸显医疗文化、医学技术、管理机制的优势,致力于满足患者需求。

2.1 将各岗位的责任精细化

在精细化管理实施中,首先要将各岗位责任精细化,根据要求重新设置岗位,并进行优化组合,可推行护理人员、临床医师分组管理,在病区内,分两个护理组以及两个诊疗组,护理组由三名护士进行管理,诊疗组由1名诊疗医师管理,针对层级不同的岗位,均需细化岗位责任。除明确岗位责任外,医院还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医院管理的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

2.2 医疗服务流程的精细化

医院精细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理解、尊重患者。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医院管理人员还需重视医疗服务流程的精细化,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医院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梳理以往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完善管理制度,确定各岗位的职责、工作范围,提出合理的考核指标,促使服务流程更精细化。各科室都要遵循医院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品质,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例如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中,有利于实现服务流程的再造与整合,同时为群众就医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现服务流程的精细化可以使患者待诊时间缩短,控制医疗纠纷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多种优势。

2.3 细节管理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减少运营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然而在医院管理中,很多细节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门诊挂号时,部分患者及其家属抱怨排队时间过长,针对这种细节问题,必须要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首先,医院要明确当天的挂号人次,并根据挂号时间,制定挂号时间分布表,然后,管理人员要分析患者挂号的时间特点,一旦就诊患者集中于某一个时间段挂号待诊,管理人员便需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提高诊疗效率,缩短患者的排队等待时间。另外,挂号收费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医院也要完善硬件设施,促使运营效能提高。

2.4 管理质量体系的精细化

近年来,为了使患者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院制定了精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具有运行有序、责任范围明确、层次清楚等特征,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我院各科室内均设置了质量管理小组,在小组内选取1名观察员,1名管理员,负责监督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完善管理质量体系,可提高各科室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 结 语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医院管理模式,对推动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简化医院的管理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这种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敏,赵霞,李杨.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浅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62-364.

[2]李丹,吴焕兵,张在忠,等.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5(9):75-76.

第6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内容的贷款新规,其核心原则是贷款支付的“实贷实付”,实行贷款支付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在切实了解借款人所获取每一笔贷款的真实用途后,有的放矢地放款。毫无疑问,贷款新规主要讲的问题是银行贷后管理问题。

个人贷款业务综合收益较高,风险概率较低,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市场份额。近年来,虽然各级行均加大了个贷贷后管理的工作力度,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尤其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重贷轻管,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信用信息缺失,房地产开发商、中介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帮助购房客户针对银行的个贷政策要求,在收入、纳税、养老保险、婚姻状况等不同方面制造资料,使送到银行的信贷申请资料在表面上是规范的;由于工商、税务、海关、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相对封闭,查询难度大,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评审报告可信度差,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客户经理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贷后管理水平。如何解决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贷后管理水平,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工作。

二、树立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

信贷人员要树立全程监控信贷风险的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克服“重贷轻管”倾向的影响,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健康发展。管理行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在注重个贷绩效方面考核的同时,明确设置个贷资产质量的考核指标,结合贷款风险分类,提升管理层次,对个贷资产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要分析原因、追究责任,从业务考核和经营理念上正确引导,树立崭新的信贷文化和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

三、精细设计贷后管理流程,建立贷后专业化管理模式

建行个贷贷后管理相关的岗位主要有:贷后管理岗、贷款催收岗、监测分析岗、贷后服务岗、抵押登记岗、档案管理岗等。以下是笔者对个贷贷后管理各岗位职责的理解和建议。贷后管理岗主要是全面管理、掌握贷后资产质量数据等全面情况,给贷后各岗位分派任务。贷款催收岗主要负责对拖欠贷款客户的催收工作,建议与相关部门合作、分层级催收。对于拖欠金额和拖欠时间不同的客户采取短信催收、95533电话催收、信贷人员电话催收、信函催收、实地催收、律师函催收、法律诉讼、委外催收等不同方式进行催收。贷款催收岗人员不仅仅是自己直接对客户进行催收,而是要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制订催收方案、采取不同的催收方式,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建议充分利用短信催收平台和95533电话催收平台;短信催收和95533电话催收,要求较高的数据质量,要保证个贷系统中客户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及日常客户信息维护的及时性。对于一些有能力却故意拖欠贷款的客户,建行信贷人员多次上门实地催收无果的,建议诉讼前先发送律师函催收,客户可能迫于建行外有关部门的威慑就会还款,这样会比直接采取诉讼方式大大降低信贷人员的工作量和催收成本;对于诉讼后长期未能执行判决的贷款和已核销的贷款可以采取委外催收方式保全建行资产。监测分析岗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PMIS系统、个贷监测分析系统以及其他行内相关数据信息系统和行外有关部门的查询网站,掌握资产质量的数据信息,负责各类报表的填制和对于相关个贷风险点的监测预警工作以及形成个贷资产质量分析报告等。贷后服务岗主要负责客户贷款后回访、贷后各种疑问的咨询答疑、贷款账务查询、变更还款方式、借款期限、利率等特殊业务的受理以及投诉建议的处理等工作。抵押登记岗主要负责客户贷款的抵押登记、贷款结清后注销抵押事项以及PMIS系统抵押信息的完善等工作。档案管理岗主要负责客户信贷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和查询调阅以及客户贷后补充完善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工作。

基层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可能没有全流程设置上述岗位,已设置的岗位可能归属不同部门,有的是配备专职人员,有的是配备兼职人员,工作中难免出现部门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建议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培养专职贷后管理人员,设置专业贷后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精细设计贷后管理流程,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工作话术,建立贷后专业化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流程化贷后管理。

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培养专业贷后管理人员

目前,个贷人员的数量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水平较难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建议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从有信贷业务经历的人员中选拔配置贷后管理专业人员,增加对一线信贷人员的支持,严格信贷人员的准入与退出。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直接影响贷后管理工作水平,并且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建议从以下方面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1、加强系统业务培训。针对信贷人员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通过开展系统化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水平,充实培养贷后管理人员,提高信贷人员的贷后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2、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

3、建立信贷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和淘汰制度,打造贷后管理专职队伍。

4、建立相关机制。激励信贷人员加强自主学习,培养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处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改进考核管理

一是创新管理手段。积极推进贷后管理IT系统建设,开发专业化贷后管理工具,提高贷后管理效率。注重优化内部信息共享功能,提高响应速度,并与外部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探索贷后差异化管理,集中力量针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环节、高风险时期,采取贷后管理措施。

二是完善个贷绩效考核机制。将操作合规性、过程管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指标纳入考核管理,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有效平衡短期经营指标与长期管理指标的关系。合理设计过程管理指标,建立贷后管理“过程控制”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监测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贷后服务过程等纳入个贷工作整体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按季监控、按年评比,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通过制定恰当合理的贷后管理考核政策,使贷后工作人员的收入绩效水平能体现出催收成果、服务水平、抵押登记率和档案管理质量等工作能力,充分调动贷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贷后管理基础好、水平高的机构,在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工作扎实、能力强、业绩好的贷后管理人员,要在晋升和薪酬方面给予重点考虑。

三是建立有效的问责与免责机制。进一步强化尽职免责的工作导向,促进个贷业务长期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第7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关键词:数据分析;红外;精益化;状态检修

1技术监督的工作目标

1.1技术监督工作理念和策略

供电公司在技术监督工作中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精细化管理促进设备检修、试验、带电检测和在线检测水平的提高,强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设备评价,为状态检修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电气设备的健康水平,防止和杜绝电气设备绝缘事故的发生,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2技术监督工作的范围和目标

技术监督工作是针对电网10kV及以上的电气设备。目标是以精益化系统管理为指导思想,安全可靠为前提,制度体系为保障,信息化系统为支撑,优化设备管理为导向,着力于深化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模式,实现提高设备供电可靠性、延长输变电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生产运行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安全运行水平的管理目标。

2技术监督精益化的主要措施

2.1建设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分析中心

2.1.1数据分析中心工作技术路线

对设备技术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切实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加强对一线技术监督人员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加强数据管理,扩展数据来源,培植和建设设备状态评价专家体系,以设备性能状态评价为主导,全面开展评估诊断工作。通过考核提高数据分析中心的工作效果。对设备状态进行总结,并对状态检修工作总结进行考核是强化责任、加强对工作过程和效果的管控、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以期更好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数据分析中心工作推动状态检修闭环管理,强化输变电设备的安全、效能和成本费用的分析管理,实现设备管理工作流程整体最优。

2.1.2数据分析中心工作目标

根据地区目前状态检修工作开展情况,数据分析中心着重配合状态检修工作的深入开展,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在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设备状态检修分析数据库系统,形成完善的分析中心工作体系,加强异常设备状态数据分析工作,开展设备状态月度总结和设备管理月度总结分析工作,在工作中逐步完善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

2.2全面开展电压致热红外检测,提高技术监督水平

2.2.1建立组织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红外检测管理

公司于数据分析中心成立红外管理中心,地区各供电公司建立红外管理分中心,人员分别由电科院、各供电公司试验所专业人员组成。形成设备运行单位、供电公司红外管理中心、省公司红外检测管理中心三级体系,承担电力设备红外检测分析诊断的管理职能。

2.2.2制定标准,推进红外检测规范开展

在研究学习《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664-2008)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公司红外检测诊断标准,制定下发了适合于电力设备和检测能力的企业标准:《带电电力设备红外检测诊断规程》(Q/GDW/Z-23-001-2010)。电压致热类设备的红外检测66kV及以上设备(包括电缆)每季一次,无论目视分析是否存在温度异常,一律拍摄热像图上机分析,热像图及分析结论如同油色谱分析管理一样存档;各项技术监督手段相互支持,设备电压致热红外检测异常时查阅设备油色谱、泄漏电流等技术监督试验参数,其他参数异常使用红外进行检测诊断,从多个检测监督项目印证设备的运行技术状态。

2.2.3全面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提升人员素质

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了相关人员红外检测、分析、诊断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转变了这些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红外检测的认识:由过去简单的电流致热检测转变到以防止设备内部故障发展成为事故的电压致热检测为重点。各供电公司红外检测、分析、诊断的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3开展状态检修工作绩效评估考核

考核遵循“贵在真实,重在改进”的原则。分三级进行评估考核:采用供电公司自评、数据分析分析中心审核确认、省公司运检部检查监督考核等方式结合进行,每月进行一次,及时进行总结,落实改进措施,通过分析中心进行通知传达。考核按照基础管理、监督指标、数据及时性及准确性、技术监督重点工作和责任事故等方面进行。

3结语

目前数据分析中心的支撑系统仍然在持续建设中,长期目标是结合国网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带电检测、在线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和诊断的综合平台,内容包括红外检测、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等部分,力争做好生产系统的设备诊断、状态评价、决策支持工作。红外检测与分析的管理实行高度集约式管理,是保证红外检测技术能够对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量的管理基础。从管理意识上实现这种转变比较容易,这种管理方式还有待实践中被认可、接受和消化,具体管理模式上还有待实践、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韩洪刚,杨祥国,张永兴.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下的技术监督探讨[J].东北电力技术,2010,31(7):46~48.

第8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利用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围绕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而建立的,而医院的各项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开展的,其中包括管理信息、患者信息和费用信息。从患者门诊挂号、入院、检查、手术、护理、康复和出院等就医环节,整个过程中包含患者个人信息和患者费用信息。患者个人信息和费用信息是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医院管理所需的信息是对这两类信息进一步加工汇总后得到的。患者个人信息和费用信息是基本信息,管理信息是衍生信息,都是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所产生的。因此,医院经济管理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都是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所提供的。

二、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为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医院信息系统(HIS)可以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监控医疗成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在医疗物资的进销存管理中,通过应用药库管理系统和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使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和办公用品等物资纳入信息系统管理中,实现了从金额管理到数量管理的转变。通过库存报警系统可以实时管理上千种药品的库存量,有效地控制药品的上下限,即防止了缺货又避免积压。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使管理者有效地安排、调配和使用医院资金,提高了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2.提高了住院和门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设置各项诊疗收费项目,按照物价部门的统一收费标准,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对各项诊疗护理项目进行编码,整理分类并录入数据库,既规范了收费标准,杜绝各科室自立项目收费的现象,也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服务于门诊患者就医方面,应用医院信息系统(HIS)以后,门诊患者采用“患者不动,信息流动”的局域网连接模式,划价收费统一由收费处完成,有效地解决了门诊看病“三长一短”的现象,也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在服务于住院患者诊疗方面,患者的常规费用项目可按照编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检查护理诊疗项目等由护士工作站录入医嘱,发送至相关医技科室,得到确认后系统会自动将费用记到患者账户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医护人员。按照“一日清单”制度要求,信息系统可为住院患者提供“一日清单”,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的糊涂账,实现了患者就诊的知情权,增加了医院收费的透明度,融洽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院声誉。

3.为医保患者的实时结算提供信息基础。

随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三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我国基本上已迈入“全民医保”时代,医保患者的就诊占医院就诊比例显著增大。实施医院信息系统(HIS)与医保信息系统的对接后,医保患者的费用实时上传至医保系统,按照医保规定,将费用明细划分为医保承担部分与患者自费部分,并将此结果反馈给医院信息系统,医生可在医保政策范围内,更好地为医保患者诊治,为医疗过程中实施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提供了信息支持。

4.提高了临床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HIS)在工作站与系统服务器后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一经录入,可经多终端进行读取,减少医护人员的重复劳动,优化工作流程,同时也增加了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规范病历文书书写方面,医师应用病历信息系统可实现电子化信息录入,护士执行医嘱时,通过护士工作站可实现医嘱全程跟踪。使用信息化系统后,无需再打印各种分类执行单,电子病历的应用使医疗护理工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5.为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支持。

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实施使医院全成本核算成为可能,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医院现金流、药品和后勤物资等基本数据,可对医院的成本消耗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财务分析可反映一定时期内医院经营状况、成本费用和工作量情况,分析出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控制成本增长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将成本核算结果反馈到科室,与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笔者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多年来坚持“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理念,6个特色学科居省内较高水平,年门诊量达18万人次,住院患者量达6000余人次。作为一所综合性医院,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全程跟踪和动态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我院从2002年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安装了门诊挂号划价系统、住院诊疗项目划价系统、门诊药房划价系统、药库管理信息系统、后勤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结束了以往收费划价单机操作和手工计算的模式。2003年底医院信息系统(HIS)同山西省医保信息网络、太原市医保信息网络等进行了连接,实现了住院医保患者的实时结算。随后,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和相关上级部门的要求,先后安装了病案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社区疾病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等。按照新医改对城市二级医院的要求,医院配备了机打病历,连接了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华医网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等。另外,医院为控制影像科检查成本,安装了防漏费信息系统。我院各信息化建设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核心,实现了不同程度和方式的集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优势得到了凸显,达到了管理堵塞漏洞、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四、结语与体会

第9篇: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

论文关键词:直流系统;运行检修;故障;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性能与质量也不断提高,部分设备在正确的使用年限之内已经达到了可以不进行维修的水平,如果依然使用传统模式下的检修管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契合。因此,将电气设备从定期的检修逐步向着状态检修转变已经成为当今的趋势。

一、状态检修的优点 状态检修的定义是:将基础定格在设备的状态评价,然后对分析诊断以及设备状态的结果进行考察,再安排进行状态检修的项目以及时间,从而确定好检修的实施方式。而定期检修,属于一种预防性的检修,其参考依据是时间,而状态检修的参考依据则是状态,从而将固定的检修周期转换成为实际的运行状态。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主要优势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考虑到电气设备的机构特点、试验之后的结果以及在正常运行的状态,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检修,并且分析出哪一部分的项目需要检修。也就是状态检修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其检修效果就会更加良好。 其二,如果设备的状态良好,就能够让检修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从而在财力、人力以及物力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的节约。 其三,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以及设备的安全性能,有效避免了在检修时候的盲目乱撞。

二、设备状态检修的总体思路

1.设备故障模式的确定以及存在的影响 对于电气设备的故障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个方面。不难看出,相比非功能性的故障,功能性的故障带来的危害更大,因此在进行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时,应当着重于设备故障的减少与避免,防止严重的后果发生。所以,对于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的实施来说,详细了解与判断设备故障的类型就具有实际的意义。对于变电设备的各种类型而言,针对发生故障的严重程度,可以将故障大致划分为四种:灾难性、致命性、临界性以及轻度性。对于故障的分类,以变压器为例:其一,灾难性指的是变压器完全被损坏;其二,致命性指的是变压器的性能下降或者是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必须立即停止运行,进行检修;其三;临界性指的是变压器仅仅是受到了轻度的损坏或者是性能有轻微的下降;轻度故障指的是对于变压器的正常运行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需要在计划当中规定出检修时间等。

2.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电气设备的维修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事后、隐患、定期与状态。而状态维修主要是在设备状态维修方式之下,通过对设备潜在的故障的捕捉分析,根据实际的运行情况来制定出详细的维修计划。对于状态检修来说,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管理设备的数据。而需要维修的设备较为复杂时,就不可能同时存在上述的几类维修方式。考虑到设备在性能等方面的不同,维修方式选择的比例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而具体需要使用何种维修方式,就要针对实际情况而定。从目前情况来看,故障树判断、模糊综合评判以及专家评判等几种模型是较为常用的。此外,在辅助判断方面,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系统。 对电气设备进行状态检修,主要是需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够将其性能准确无误、及时有效地判断出来。原则上来讲,最为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技术来看,在线监测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还是以预防性试验、带电测试、运行监视和停电检查等手段综合判断变电设备的性能状态,为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依据。

3.确定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周期 对于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检测主要参考的规律是故障浴盆曲线。当潜在的故障被检测出来之后,再确定出进一步的检修工作,确保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够将其修复,从而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这才是最为关键的状态检修。 从一般的情况来定,需要有足够长的检测周期,从而有利于潜在事故恶化现象的监测,但是,对于检测的间隔期,需要尽量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确保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够将其处理完善,从而恢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周期,需要考虑到经济性与可靠性两个方面。另外,在故障的监测当中,往往不能够过于片面,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采用一定的手段相互配合,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中和,从而采用能够将各个因素合理兼顾的一个周期。在其中较为有力的工具是模糊决策的绝对比较法,可以将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最佳周期计算出来。 三、电气设备状态——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修的处理 直流系统的用电负载极为重要,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直流系统的可靠性是保障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1.直流接地的危害性 当直流系统发生一点接地时,如无产生短路电流,可继续运行,但须立即查找接地点并尽快消除接地故障,否则当发生另一点接地时,就有可能引起信号装置、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断路器的误动或拒动等,从而造成直流电源短路,引起熔断器熔断或烧毁继电器,使设备失去操作电源,引发电力系统严重故障乃至事故。因此,直流系统一旦发生一点接地,变电站必须加强在线监测,检修人员须迅速查找并排除接地故障点,杜绝因直流系统接地而引起的系统故障。

直流接地的原因 直流系统整体负载大、线路多,是个长期供电系统,同时还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雾、雨季节等。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负载设备容易出现元件损坏、接线端子老化松动、电缆绝缘老化破损等问题,导致绝缘水平下降。同时,接地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二次回路连接、设备元件组装不合理或接线错误。

3.直流接地查找的方法 当发生直流接地时,应先初步分析接地原因,是由于天气还是当天有人在工作,如两者均不是,则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接地范围,对不重要或运行短时停电的支路可采用“瞬时停电法”查找,对重要负载须先分离环路供电回路,使用直流接地检测仪器进行查找,顺序一般为先查易发生接地支路,后查一般支路,先查户外,后查户内;先查不重要支路,后要支路;先查新投运设备,后查投运已久的设备,查找工作由两人配合进行。

4.查找的具体操作 利用绝缘监控装置,判断正、负极何极接地及接地的程度。[4]利用“瞬时停电法”断开不重要的回路。若负载不允许停电的先采用分离环路供电回路的方式,再使用直流接地检测仪器进行查找,通过仪器确定接地支路后,对该支路上的可停电负载和分支路进行拆除或隔离。

5.接地查找时的注意事项 工作中必须两人配合进行,查找时要采取措施防止直流回路另一点接地,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在试断开控制回路或重要回路的保护电源时要经调度同意,退出可能误动的保护,断开时间最好控制在3s内。取下熔断器时要先正后负,投入则相反,接地故障是否消失须通过信号、表计、光字牌全面综合确认,试断开电源时,要保证不使直流母线失去电压,查找过程中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将停电的直流负载送电,在确定接地点后应立即对其处理、消除。

四、电气设备检修的精细化管理

1.做好检修计划,压缩费用 设备检修的确定没有合理的评判依据,一般依靠设备存在的缺陷进行事后的故障维修,无法达到保障整个检修周期内设备可靠性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梳理,防止“欠检修”和“过检修”现象的存在,并且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减少浪费的产生。 检修管理流程控制需要更有效地进行流程精益,尽可能地压缩浪费产生的几率。可按质量控制、时间控制、成本控制分类别进行,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找出其中的平衡点,以求最大限度地压缩检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