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社区治理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

第1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一、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

苏州以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高的城乡文明程度、较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一体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构建以城乡一体化为宗旨的城乡利益协调机制。改革实践中,苏州市政府站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按照集约、智能、低碳、生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以及跨部门综合办公室,改变“管城的不管乡、管乡的不管城”的二元管理体制,使土地利用、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机融合、协调一致。

健全以“三集中”为特征的城乡利益生成机制。目前,苏州建设用地占陆地面积已超过40%,从生态和宜居角度看,粗放式增量扩张的路子难以为继。为此,苏州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即“三集中”,引导乡村工业和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益,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以节约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形成以“三置换”为导向的城乡利益交换机制。在改革过程中,苏州积极引导农户把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社区住房,即“三置换”,并参照市场原则,形成利益交换机制。通过该机制,最大限度地使农民摆脱土地、农村住房、集体资产的牵A,提升农村资源的“动能”。

建立以服务均等化为内涵的城乡利益保障机制。目前,苏州已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基础设施体系;已建立起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已实现城乡低保、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三大并轨”,成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

二、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在上述所分析的“三集中”所涉及的产权中,除置换后的房屋产权完整外,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所有权均表现为“权能”不足。这就使得农民手中的“股权证”,仅有表决权和分红权,不能抵押、担保和转让,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力,存在较大的“委托―”风险,无形中增加了行政成本,也使“集中”的效率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合作组织治理低效。截至2013年底,苏州共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4168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村均集体收入达到650万元。然而,调查显示,这些合作组织也存在着诸多的发展桎梏,如分红水平不高,分红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太低,影响了合作社凝聚力;超过90%的合作社经营管理层与村“两委”有叠合,这种叠合虽在短期内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执行力,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合作社成长,导致治理结构虚置,形成新的“政社不分”,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镇社区管理不够健全。目前,苏州镇域常住人口规模一般在15万~30万之间,经济总量堪比内地县级市。虽然苏州正试点“区镇合一”,但其仅限于将开发区经济管理职能与镇的社会管理职能合并,并未真正突破“镇”建制束缚。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失地农民为主的新型社区大量涌现,大量撤并村进驻同一社区。这一方面会导致新型社区自治与撤并前村民自治在衔接方面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原村集体财产在分割、继承、管理等方面出现较多的管理漏洞。

三、深化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明晰产权归属,顺畅产权交易,是确保农民权益,发展农业组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资产所有权要在“确权”的基础上,赋予其抵押和担保的权能,并在此基础上,可探索性地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这一方面主要是允许农村产权在村镇内部的有偿转让以及在资产市场上的有效交易,确保农民手中的土地及相关资产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对于零碎的产权,可在健全保障的基础上促使农村产权适当集中,以此促进资源能够集聚在最有效率的使用者手中。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借助市场的力量,可以激活各农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而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这方面可借鉴荷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通过大力发展基于家庭农场的农业合作社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营能力。对此,可结合苏州实际,建议重点扶植和培育千亩规模以上的家庭农场,并适时出台《家庭农场法规》,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相应良好的法制、税收、资金、装备等条件,并规定家庭农场承租经营期不宜少于10年,适时推动家庭农场之间的专业合作。同时,要理顺家庭农地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关系,即家庭农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日常管理,而合作社主要负责加工、技术和服务等,努力形成以承包经营权入股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并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将土地(林地)招标给家庭农场耕种,努力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有效路径。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城乡一体融合步伐。据统计,2013年苏州市农民人均收入为2156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分别为64.23%、21.16%、7.61%和7.0%。在此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主要由市场决定,一般而言,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投资慢慢转化为农民现实收入增长;对于家庭经营性收入,政府可通过采取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宽农民经营内涵,提高种植、养殖平均经营规模等方式,多管齐下地实现经营性收入的快步增长;对于财产性收入,政府可通过政策规定和审计督查等方式,确保农民合作组织能将当年盈利的60%用于分红和返还社员,确实提升农民福祉。同时,为避免失地农民“上楼万事愁”,所有新型社区都应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等,以此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农民收入获得能力和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加快城乡融合。

实施政社分离,统筹协调村社组织自治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会逐渐进入新型社区,但村集体的经济利益和原村民的自治组织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依旧保留和存在。为改变这种“政社不分”的传统村社治理方式,在构建和推进新型社区时,特别要注意统筹社区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对此,可建议将原村自治组织改造为经济组织,而社区组织则维持其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目的在于实行政社分离的管理模式,给予村组织充分的经济自治权。在该模式的引导下,在不断提升村组织发展活力的同时,社区组织应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保障,积极改进村组织的管理方式,带动和推进村组织的现代化进程。借助统筹村社组织发展关系的契机,在优化村社组织治理结构的同时,努力探索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的多样实现形式。

第2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邹平县城镇化建设概述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邻山东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面积为1251.75平方公里,总人口70多万人。县辖13个镇,3个办事处,1个国家级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滨州市经济较发达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良好的政治社会背景,为邹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011年以来,邹平县按照“老城特色化、新区现代化、大力城镇集聚化、农村社区化”的思路和“统一政策、统一标准,依法行政、让利于民,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大投入、大搬迁、大建设,实现了城镇跨越式连片开发和组团式扩张。

把和谐城乡建设作为邹平新一轮快发展、大发展的切入点,实施了旧村改造、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节点改造和大型现代城市片区建设,强化措施,攻坚克难,“以拆促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围绕县城建设,邹平精心打造了县城北大门片区(黛溪三路与老北外环交叉口区域)、县城西大门片区(高速以北、黛溪湖以西、黛溪中学以南区域)、县城东大门片区(宏诚集团原址区域)和三山两湖一河片区、中轴线人工湖以南片区、西董片区、鹤伴二路与邹周路交叉口片区、高速路出入口片区、会仙一路西出口片区、黄山南路片区、老北外环两侧片区等11个精品片区。通过实施精品片区建设,将从根本上塑造现代化、花园式、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魅力邹平,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

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由于我县小城镇建设基础差,起点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针对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些小区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不规范,“三同时”制度没有落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发现,特别是对于社区住房的建造中,取消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这些因素会最终导致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建议在环评过程中要严格环境监管,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二)部分乡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排污管网采用雨污合流制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这与城市化建设目标极不适应。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建议一是要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所有镇(办)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二是在小城镇和社区的开发建设中,要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无法排入镇(办)污水处理厂的要自行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站。

(三)新建小区存在大气污染问题。由于近年来,居民楼的开发建设加快,有的居民楼是在未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突击建设的,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未有效实行集中供热、增加了大气污染电源。二是设计不合理,把锅炉或换热设备直接安装在楼内,取暖期内产生的噪声、震动很大,近年来此类环境呈上升趋势。三是集中采暖锅炉未安装烟气治理设施。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影响我县大气环境质量和对外形象。建议小区实行集中供热,无法实行集中供热的要配套烟气治理设施。

第3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运营模式

Study o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ode of Rural Community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Qiao Liang

(Shandong Provinc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JinanShandong25000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problem of rural pollution is increasing, especially in rural sewag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handling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operation of rural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sewage facil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Rural community;Sewage treatment;Operating mode

1. 前言

统计,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超过80亿m3,但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相应完善的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已经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或建成闲置或间歇运行,造成了较大的资源和资金浪费。

2. 农村社区污水处理模式

2.1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厨房、沐浴、洗涤和冲厕等。其数量、成分、污染物浓度与镇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用水量有关。因其含有大量的营养盐及细菌、病毒,容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2.2通过调研了解到,能够接入乡镇污水管网的农村社区污水,直接排入乡镇污水厂集中处理;不能接入污水管网的农村社区污水,主要采取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每个农村社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地埋式生物集成处理法。主要处理工艺为:

(1)污水――格栅――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消毒――达标排放。

该处理工艺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较高、出水水质稳定等有点,但是也存在着污水处理费用较高等问题。通过调研,由于农村社区污水产生量小(一个人口为3000人的社区,污水产生量约为200m3/日),吨水处理费用为0.5~0.8元之间,污水处理费用较高,直接影响到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持续运行。

(2)生活污水――厌氧池――接触氧化塘――人工湿地――出水。

该处理工艺适用于居住地附近有闲置荒地、废弃河塘的农村社区,尤其适合于有地势差、有乡村旅游产业基础或对氮磷去除要求较高的社区,处理规模不宜超过200吨/天。该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大,出水水质季节性变化大,但是运行成本较低。

3. 农村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考虑到不同社区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村庄布局等条件的差异性,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这几种管理模式内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3.1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模式。

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污水处理收益社区居民为管理主体,主要依托社区居民的自觉性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这种运营管理模式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建设条件比较成熟,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污水处理意识较强;

(2)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较低;

(3)社区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污水处理技术管理水平;

(4)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简单。

该种运营模式的运营管理费用主要收取社区居民污水处理费。

3.2社区维修、保养合约管理模式。

社区保养合约管理模式是指社区通过与取得一定资格的技术保养工人签订合约,将污水处理设施的保养与运营管理工作交由技术工人管理,由合格的技工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日常的修理与养护工作,此运营管理模式适用于较适合社区自觉管理模式的系统复杂的处理系统且集体经济较好的社区。

该种运营模式的运营管理费用主要社区从集体经济收入中列支污水设施运营管理费用。

3.3负责管理的实体所有权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和BOT模式相近,即将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权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污水处理公司进行管理。但是这种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是,前者的建设权为当地政府部门,不需要交给运营管理公司进行建设。该种模式的收益群体为运营管理公司,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

4. 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运营管理模式单一。农村已建成社区污水运营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社区居民自觉管理模式”。

(2)运营维护人员专业水平不一。运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设施运行。大部分社区污水设施运营人员水平不高,导致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出水不达标等问题。

(3)运行管理费用不足。大部分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费用大都由社区自己承担,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社区,存在后续运行管理费用不足等问题。

因此,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适用范围也不相同,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运营管理模式,保证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好率与运转率。

5. 针对农村社区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5.1创新“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模式。

农村社区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单个农村社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成本高,也难以吸引市场化融资。建议发挥省级、市级或县级行业主管部T的统筹协调作用,将县域、市域或省域范围内独立建设的所有污水处理项目整体打包,并把项目建设和运营权权捆绑起来,集中招标采购,并采用统一处理技术(省域范围内采用3~5种适宜技术),建立区域化运营控制平台,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区域连片治理”的方式,发挥规模化项目群的优势,一方面弥补单个项目规模小的劣势,增强市场化融资能力,并大大降低设施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日常运营操作更加简单,通过区域控制平台,每个厂(站)最多只需要配备一名日常维护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均集中到总控平台,监控中出现了问题再到厂(站)检查维修,即可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又能增强设施的技术保障能力。

5.2完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长效机制。

(1)一是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县域为单位统筹编制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建设时序和支持政策,并明确将农村社区污水管网建设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

(2)二是建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加强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缴费意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并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适时征收村镇污水处理费。建议省里尽快研究制订村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以此带动村镇污水处理设施产业化发展,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对村镇污水处理费标准达不到保本微利水平的,政府财政适当给予补贴,以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

(3)三是完善污水处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工作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省、市、县层层签订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标责任书,对没有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收费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得力,造成严重污染后果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农村社区污水处理成效与园林城市、人居环境奖、节水型城市创建、城镇化“提质加速、城乡一体”考核、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4)四是完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监管体系。加大对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维护、提升泵站建设运行的动态监管,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程序,规范资金使用,完善污水项目建设、运营全过程绩效评估制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定期督查、社会监督制度,确保设施高效运转。

5.3加强污水处理技术指导。

(1)一是研究制定《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技术指南》。根据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特点,筛选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友好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明确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运营管理办法,加强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指导监督。

(2)二是研究编制《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产品)推荐目录》。积极推动污水处理工艺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严格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准入条件,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对有关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组织专家审查,符合条件的技术和设备,列入省厅推荐目录后,优先在全省推广使用。

(3)三是加快配套建设农村社区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合理运用重力流技术,降低输送成本,增强形成自然汇水能力,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负荷运转率不低于75%。

(4)四是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推动污水处理设施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同步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利用光伏发电为污水处理设备提供部分电源,降低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营成本,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5)五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整体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开展群众性污水处理知识宣传工作,定期举办污水处理知识讲座,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6. 结语

农村污水处理工作任总道远,污水处理技术日渐成熟,但运营管理和相关配套政策还有待出台,需要工程技术和各级管理人员继续努力,创造一个完美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辉,郑正,王勇,罗兴章,吴文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79~81.

[2]蔡硕果,北京市昌平区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科技与生活, 2010(9):212~212.

[3]何刚,霍连生,战楠,赵立新.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J].《北京水务》,2007(6):2:212~212.

[4]俞晓,文学敏.对于新型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5):127~127.

第4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为搞好“除陋习、树新风”专项

行动,我局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苟晓蓉同志任组长,副局长杜康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二、职责明确,督查到位

为搞好“五乱”治理和“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工作,我局一是制订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做到行动有具体内容,有具体时间安排;二是制定了《各股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考核标准》;三是做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日志,做到责任落实上墙,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责成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全力支持,密切配合

为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在经费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筹资3000元用于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对所挂包的街道及农村,做到随时掌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态,及时解决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具体问题;三是加强问题交流力度,在参与、配合、指导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中对发现的问题随时与社区衔接,交流情况,提出整改建议。

四、整治有力,效果明显

在我局及街道的密切配合和努力工作下,“五乱”治理和“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负责的街道公共区域“牛皮癣”基本消除。二是街面基本整洁无卫生死角。三是车辆停放有序。四是临街店铺牌匾安放规范。

五、下步打算

为深入推进“五乱”治理和“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更好地完成省、市、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部署,下半年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进一步加大“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内容。

2、按照工作计划继续派专人前往挂联街道及农村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

3、继续营造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件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好事。

第5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 统筹城乡;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非农用地需求大幅度增加,随着大量的农业土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失地农民呈现爆炸性增长。影响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补偿标准低;二是就业渠道窄,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城市边缘区农民,长期享受出租屋经济的便利,在就业观念上,挑肥拣瘦,拒绝脏活累活;三是社会保障少,我国在构建失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方面,主要是将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款用于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原来大都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四是培训服务缺少,没有专门组织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另外,即使有少量培训,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也存在脱节;五是文化融入难。征地拆迁后,农民从祖祖辈辈传承来的村落生活形态转变为社区生活形态后,价值观与生活习惯还是以乡村文化特征为主,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针对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期。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要以公平、公正、周到的服务对待征地拆迁与失地农民。在补偿政策与安置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本着既利国又益民的双向受益原则,切实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政策方案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让城市化发展成果能够造福子孙后代。同时,要制定积极稳妥的征地拆迁方案,控制好征地拆迁速度,以保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同步推进,防控社会风险。

二、加强决策与安置过程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针对目前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与冲突,除了落实和完善补偿安置政策外,关键是要重视村民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实行决策过程的透明民主,积极争取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抱怨和误解。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和土地听证制度,维护村民的知情权。为村民搭建利益诉求的沟通平台,如在拆迁过程中就拆迁、补偿方案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所有过程召开听证会,邀请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代表、法学专家、评估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等汇聚一堂,对拆迁细则和利益补偿等各项内容进行听证,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开、公正。由政府主导,将拆迁安置方案的决定权交予村民集体讨论,创造政府与村民公平对话的环境,加大村民组织决策的权重及参与程度,以此保障村民参与的决策权和话语权。

三、重视和加强就业安置与培训工作

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在于实现农民的城市化融入与社会化就业。征地拆迁后失地农民社社区化居住后,其生活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只是从乡村聚集形式变成了社区化聚集形式。依靠补偿款,有的失地农民不就业,买车、买奢侈品,整天打麻将,过上了游手好闲的挥霍生活,坐吃山空。这些现象不是少数,潜伏着严重的社会隐患。西安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建议按照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原则,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通过政策鼓励、舆论宣传、典型引路等形式,促进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与社会化再就业,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活来源问题。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配套措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小额信贷政策,免费培训政策等,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和积极就业。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把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同新区建设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事业结合起来,使之形成既提供就业岗位又改善本地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以城乡统筹发展促保障体系建设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征地补偿制度和安置模式不合理,就会使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丧失了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力。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三方面,为失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为稳定地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统筹城乡发展考虑,在构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西安应多渠道拓展社会保障资金来源,除失地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以外,地方一级政府和开发区应按一定比例分别出资,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提高失地农民的参保率、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实现农保、城保接轨。尤其是各开发区,可以抓住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从促进城乡统筹与构建和谐新区发展目标出发,积极探索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模式,通过试点示范,率先一步,进而带动西安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化推进。

五、努力推进集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加快集体经济的公司化转制不仅是实现农民整体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与征地拆迁过程中,应按照“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在“摸清家底,明晰产权,量化到人”的基础上,加快集体经济向公司化的转型。针对各村实际,可以通过提供先期的产业引导,以及创造优惠的税收、贷款等积极的政策环境,典型试验示范的路子,引导村集体经济向公司化方向发展。对于集体经济相对较弱的村组,也可以考虑采取委托―的形式,委托在村级经济转制过程中具有丰富经验、具备一定实力、有责任感的公司或个人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鼓励集体经济向公司化转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创业机会,带动集体经济成员无论是在社区生活,还是融入城市生活,都能享受土地和集体财产带来的增值权益,构建农民市民化的“离土”机制,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引导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文化

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形态等各方面都要发生全方位的变迁。同时,失地农民随着物质形态、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常常会出现悲观和迷茫情绪。因此,重视和引导失地农民积极融入城市文化,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心理疏导和政策宣传,逐步提高其文化素质,改变其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使其在职业、文化、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真正的城市人转变。必须进行长期的文化知识、素质方面的教育。逐步引导他们从农民到市民、从村落化治理逐步向社区化治理转化,提高其文明程度。要特别关注失地农民由农村就业转为城市就业的心理要求,帮助村民摆脱对土地和出租屋的依赖,转变就业观念,倡导积极和谐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使其潜移默化地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第6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一、组织机构

成立河市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段小强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环境整治的日常事务工作。

二、整治重点

机场大道(长航街上段、后街、南大街)、长航街中段、中心街、河东街、滨河路。

三、整治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机场大道实施管网入地、铺设人行道踩板。此项工程已由建设局实施,但进展缓慢,由建设局督促施工单位在10月25日前完工,要求施工单位每周汇报一次工程进展情况,河市镇政府做好施工中相关问题的协调。

2.加油站至三角食店的机场大道铺设沥青路面。该路段长约1.5公里,宽约14米,因路面破损严重,灰尘较大。此项工程建议由交通局负责实施,在10月25日前完成任务,河市镇政府负责施工协调工作。

3.铺设滨河路中段人行踩板。由镇政府督促开发商履行合同约定,在10月25日前完成铺设任务。

4.实施场镇路灯改造。因场镇路灯比较破烂,镇政府计划对长航街上段、后街、南大街、长航街中段、中心街、河东街等的街道路灯实施改造,总长约4公里,争取县政府投入资金,县建设局负责实施,河市镇政府协助,确保10月25日前全面结束。

5.补栽补植人行道的花草树木补栽补植,建议由园林处负责实施。

(二)搞好环境卫生整治。(由镇环卫所和城管中队负责)

1.加大卫生清扫保洁力度。重要地段坚持24小时全天候保洁,环卫工人责任区段包干,赶场日不间断巡回清扫,平时每天定期清扫2次,洒水车每天至少冲洗2次路面,每2天清洗一次树木。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每天凌晨7点钟前必须清运完毕。

2.规范建筑施工行为。对在建的建筑工地,施工方必须在10月7日前砌好围墙,临街的围墙用白色涂料粉刷。在工地出口处安装车辆清洗设备,运弃土的车辆出入工地前必须将车轮清洗干净,并用棚布将弃土覆盖。镇政府负责在粉刷的围墙上书写大幅油漆标语。

3.清理整治户外广告。对机场大道所有户外广告进行清理,对不规范的广告一律给以拆除。彻底清除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上的“牛皮癣”,严禁设置过街横幅,软性条幅,新设置广告必须经城管中队审批后方可实施。

4.美化临街建筑墙面。对机场大道沿线个别临街墙面未贴瓷砖或粉刷的,督促业主在10月25日前,贴上瓷砖或粉刷。新建的临街大楼,督促开发商安装墙体彩灯。

(三)规范场镇管理秩序。(由河市镇城管中队负责)

1.规范车辆停放。机场大道沿线一律不准停放两轮和三轮摩托车。城管中队在转盘和三角食店设置2个执勤点,加大巡查力度,杜绝车辆乱停乱放和摩托车非法载客,禁止脏车进入场镇。

2.整治市场秩序。商贸经营活动一律进入市场、门市,不得摆齐门摊,撑杆搭棚,占道经营。精心组织老农贸市场的经营户搬迁至金港农贸市场。

3、清理占道建筑器材。各建筑工地必须将建筑器材放置于围墙之内,围墙外的建筑器材一律强行清除。

4.取缔违规修车经营。由城管中队牵头,联合公安、工商、税务职能部门,组建联合执法队,强行搬迁长航街上段的违规汽修经营户。

四、工作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

1.镇政府负责五幅大的宣传标语,各社区至少准备二幅宣传标语,各单位准备一幅宣传标语。

2.镇广播站开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栏节目。每周一、五晚七点半至八点对环境整治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对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

3.各社区要以小区为单位开好城乡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增强群众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镇政府组织社区腰鼓队每周在赶场日进行一次宣传造势活动。

5.县二中、耀华学校、中心小学分别组织30名学生志愿清扫队伍,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到社区开展半小时的清扫保洁活动。

6.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保护环境、净化心灵”的主题活动,教育市民,革除陈规陋习,规范日常行为,提升文明素质。

(二)保障经费投入。

镇财政所要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将整治经费列入年初预算,确保每年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不少于25万元,为整治工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7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一、目的和意义

让广大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群众,倾听基层和群众的呼声,掌握基层、群众的情况,拉近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切实帮组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摸清民情,了解民意,为开展好“万名干部下基层”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打好基础,提供依据。

二、全员大调研的主体

全体机关干部、乡级单位干部、村主要干部。

三、全员机关大调研的时间

7月13日至8月15日

四、调研内容

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就以下内容进行调研:1、群众生活存在的困难是什么;2、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3、群众的需求是什么;4、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和意见;5、群众身边有那些不稳定的因素需要得到解决,6、群众对自觉抵制非法营运车辆船只的认识有多高;7、群众对、门徒会的危害认识有多深;8、农民增收途径;9、对惠农政策的认识和意见;10、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1、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五、全员大调研的实施方法

1、责任到人,全体干部划分到村(社区),深入各村(社区),社(居民小组),户。

2、各位干部到了责任区后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宣传调研活动的开展目的、意义,并进行现场调研,征集问题。

3、逐社、逐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谈话,谈心交流。

第8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lmtangliming”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警网有约”述职评议活动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进一步推动警网力量整合、工作融合,密切社区民警、网格员(长)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升“警格+网格”联动融合工作实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网格工作的知晓率、满意率,我市全面组织开展“警网有约”述职评议活动,12个镇(街道、办事处)253个村(社区)1112个综合网格实现全覆盖。

一是组织发动,吹响警网有约“集结号”。

市委政法委制定下发《关于开展“警网有约”述职评议活动的通知》,明确述职评议活动的对象、内容、时间及步骤。各镇(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阐明重要意义,明确时间节点,提出述职要求。各村(社区)精心准备,序时推进,广泛向群众征询意见建议,网格员(长)、社区民警围绕网格、警格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取得成效等进行现场述职,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参加评议,分管领导现场点评,与会人员民主评议,填写测评表,确保“警网有约”述职评议活动高质量完成。

二是重心下沉,织密百姓身边“安全网”。

以“警网有约”活动为契机,全市各村(社区)组织网格人员入户走访、征询意见,共收集群众反馈建议和意见90余条,滨江新区办事处已协调解决增设社区电瓶车充电桩、更新破损老旧消防设施、清理车库煤气瓶、加装燃气报警装置、危房提前拆迁安置等问题;靖城街道围绕社区老旧危房改造、老城区停车位、路面破损、环境污染、家庭矛盾纠纷、小工商经营违规、绿化带缺损、乱停车、建筑垃圾乱堆乱放、小区亮化等问题,组织各村(社区)网格长、网格员、党员代表、社区民警深入交流,提出了解决对策;其他各镇(街道、办事处)亦积极研究会办,切实做好百姓关心关注的实事。

三是贴心服务,做足网中格内“绣花功”。

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化优势和辖区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专业化优势,紧盯百姓需求,在网格内做足“绣花”功夫,着力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全市网格员共上报矛盾纠纷8879件,社情民意13万余条,内容涵盖土地纠纷、婚姻家庭问题、邻里矛盾等,依托“警格+网格”工作模式,对重大风险事前评估、发现矛盾及时钝化,切实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9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

建设现代文明农村社区既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科学统筹城乡发展,适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服务供给低效与不足的必然选择,有助于结合政府、市场、社区三者的力量,满足农村居民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农村 公共服务 社区化问题 对策

一、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实践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奠定了基础

农村的“空巢”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这些棘手的事务政府也无能为力,只能交由社区解决,因而出现了社会问题社区化。由此,在经济社会转轨的条件下,为了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党和政府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对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随着集体经济体制解体,村民委员会为村民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农村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行政改革和机构改革的推进,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将原属于社会的权力归还给社会,重新回落到社区。政府改变了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旧有治理模式,让居民自我管理、群体扶助互爱来解决那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公共事务成为必然选择。①政府不再是社会整合的唯一主体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和管理者,公共服务供给成为社区的重要职责,社区化的公共服务应运而生。

(三)农民的迫切需求为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动力

农村社会问题需要社区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出现后的农村面临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老人照顾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压力,政府无以应对,需要社区解决; 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性格孤僻,心理障碍严重,部分留守儿童已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他们所需要的归属感、“关爱”为力; 社区治安、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等政府束手无策。

二、影响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因素

(一)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中农村社会问题凸显引发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第一,农村社会空壳现象严重。第二,农村社会分层。第三,家庭小型化。第四,农村社会风气蜕变。第五,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这些农村社会问题让我们的研究形成在一种问题复杂,情况多样的政策背景之下。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倒逼公共服务社区化,这也要求我们:农村社会空壳需要公共服务社区化,社区分层需要公共服务社区化,农村居民休闲服务需求倒逼公共服务社区化,环境保护倒逼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家庭结构变化倒逼养老社区化,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凸显需要社区进行化解。

(二)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经济因素

公共服务社区化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整个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资源采取行政配置方式,基本上排除了居民的参与。此时,农村社区化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当社区和居民具备一定的财力时,才能真正参与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发达的经济是农村居民充分参与合作的条件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必须有与其对应的经济制度作为基础。只有当政府将“蛋糕”做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居民富裕了,居民解决了生计问题,出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合作、参与意识才能明显增强。因为在经济充分发展后,居民的需求异化,为了得到自己的公共服务,居民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博弈,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同时,经济基础的稳固和发展,居民的社区化意识才能提升、联系的条件才能明显增大。

(三)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实行了农村倾斜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强农政策,大大增强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全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改善公共服务的结构需要依托社区组织和政策优势。强农惠农政策为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组织保障、为居民参与提供了条件,有力的促进了社区作用的发挥,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强农惠农政策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需要社区媒介,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需要社区落实,农村社区组织培育政策为公共服务社区化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政策建议

(一)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制度供给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早日实现。要建立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政府要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增强其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建立公共利益表达机制。政府要搭建利益表达平台, 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 使各种利益经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要完善政府回应机制。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是政府服务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政制度。要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 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 可以提升政府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和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

(二)公民参与程度

对于人员要素, 开展社区重建以提高人们的社区精神。因为, 缺少了社区成员的参与精神, 社区公共服务不可能实现制度化。由于现代化过程释放了动摇社区、弱化社区的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造成社区失落②。

首先,健全农民公共诉求和需求偏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畅通农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合理渠道。其次,完善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增强农村社区治理的公共性与透明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过去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下所形成的固有思维,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最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区的在国家政策、法律文件以及文明乡风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和第三部门的社区化载体功能

首先,规范非政府组织的准入,正确处理政府与服务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给更多的农村社区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政府合法的身份,要求政府转变观念,合理赋权,改革管理体制。

第二,拓宽筹资渠道,调整资源配置策略,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提供资金保障。从非政府组织自身来看,要积极的开展组织营销,使社会机构、企业和个人增加对非政府组织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的目标与宗旨的认同,利用各种公关活动,寻求资金的赞助。

第三,提高农村社区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战略,加大对服务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人才的文化教育,竖立他们的服务意识。另一反面要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透明、高效的监管机制,防止个人权力凌驾于组织规章之上。(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