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专业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来5年人力需求呈增长态势
在 2008年全国高考发榜之际,国内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盈速教育网了国内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2008年度)。本次的数据显示,多个学科专业的指数出现升降变化,指数按高低排序前面五个学科专业分别是: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中医学与中药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排位靠后的依然是基础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是盈速教育网独家研究推出的就业趋势预测指标。简单来说就是相关学科专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就业趋势指标,指数测算的主要思路和参考依据,是以国家未来三至五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主线,通过对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的研究,并结合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社会用人供求最新动态、学科专业的共通性、行业边际效益等可能影响未来就业的各项因素,在适当的量化后,根据各项因素对未来就业供求的影响程度,分别以不同的权重,列入测算公式,最终计算出结果(见附表)。
从对有关数据分析看,指数的范围从 -1到1,指数为零表示未来几年该学科专业供求平衡,小于零表示供过于求,大于零表示供不应求,指数数值越高,表示需求越大而供应不足。
根据权威统计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预计今后几年内,每年的总数还将以 5%左右的速度递增。
与上一次(2006年第二季度)测算结果相比,指数产生变化的有 11个学科(专业),其中 6个学科(专业)指数出现递增, 5个学科(专业)指数出现递减,这种上下变化,和《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国内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是未来需求一直保持增长的学科,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也保持在少数派的未来热门学科中。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教育部近来新批准试点的新学科专业不一定是未来需求的热门,例如“应急管理 ”专业,目前还只是定向培养,少量试点,“新”并不代表需求量大。
盈速教育网自从 2005年 9月以来,已经先后五次测算并修订、公布了“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 ”。 2007年度的指数原于当年底测算完毕,但因有关法规的颁布实施对未来就业趋势影响较大,相关测算的指标公式需要重新评估调整,因而暂停公布。本次 2008年度的测算结果,已经考虑了相关法规实施的影响因素。
据悉,鉴于教育部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且具体专业相关统计数据较缺乏,为此,盈速教育网课题组采纳了专家意见,从 2008年起仅测算、公布一级学科,不再公布具体的二级学科专业 (方向 )的指数。
教育部新试点尚未正式列入国标的部分新增学科专业本次也未列入测算范围。
盈速教育网邀请了经济、教育、管理等各行业的专家,对今年以来国内发生的重大灾害、股市房市大起大落的影响和未来就业趋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评估,专家得出结论是:地震、股灾对未来几年的就业趋势影响有限。
[关键词]飞行技术;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38
1引言
飞行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具有应用性、集成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可以促使学生深入航空第一线,通过参与科研,培养创新精神、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理论与创新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方法,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将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能力为本、突出技术应用,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力求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2平台基本情况
飞行仿真技术实验平台根据实验室功能及教学中所面向服务的具体课程可划分为五个项目群。
21民航飞行仿真模拟训练
根据飞行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及企业需求,民航飞行仿真模拟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模拟飞行实训以其灵活、高效、安全的特有优势,逐渐成为飞行院校飞行训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在培养飞行学员的飞行兴趣、缩短训练周期、提高飞行技术、培养特情处置能力、确保飞行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模拟飞行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对学员的实际飞行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估,完成实装条件下无法进行的课目训练。因此,利用飞行仿真技术实验平台所开展的模拟飞行训练是提高飞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训练质量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22航空电子仿真实验
航空电子仿真实验主要包括虚拟仪器的系统设计与应用、航空机载设备仿真实验、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实验三个部分。实验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可针对飞机惯导、航姿及飞控系统的特性及原理做定量分析实验;实验内容覆盖了单一运动传感器仿真实验及多传感器融合仿真实验。
23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及仿真实验
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及仿真实验主要面向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创新实践,空气动力学创新实践等课程。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将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可对飞行器的气动特性进行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并可开展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创新设计。将CFD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弥补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4飞行模拟仿真桌面训练
飞行模拟仿真桌面训练主要包含了理论学习及模拟训练两部分,分别利用塞斯纳机型培训软件及定制飞行操纵硬件开展。塞斯纳机型仿真训练软件是针对塞斯纳172R飞机的,供飞行专业使用的机型培训软件,主要用行技术专业的机型系统理论和飞行程序教学等教学活动。整个内容以虚拟三维飞机为基础,通过动画演示、互动操作、动态原理和手册等形式,实现该飞机各个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程序的熟悉。
25航空气象观测实践
航空气象是飞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航空气象观测实践是航空气象课程的实践环节,结合自动气象站的使用,开展常规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和能见度的观测,培养学生气象观测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航空气象理论知识的兴趣。
3平台特色及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是基于各种计算机软件的网络化仿真实验环境,具有沉浸感和交互性的特点,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实践项目都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以及企业实训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还提供了具有足够实效性的功能模块自主设定的实践教学功能。
平台经历了从单项实验、课程实验、案例教学到面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转换,实现了构建学科型实验教学平台的跨越。由平台向其他民航专业延伸的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将逐步形成鲜明的特色。
根据民航业发展对民航人才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与航空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建立了能够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实验系统和交叉型综合实验系统,既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又有计划地对航空公司中优秀的工程师进行再培训,充实前沿理论和创新案例,构建科学的、具有超前性的、符合民航人才培养规律和适应民航人才需求的现代民航飞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民航飞行专业岗位工作的一技之长,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
以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掌握过硬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为导向,构建了由教授领衔团队、专职教学队伍和专职管理队伍组成的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团队,确保实验教学的高效、优质进行。同时,拟推行实践教学“教授负责制”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创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综合能力。
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创新”的思路,探索并实践了“综合交叉、强素质”的“多层次、多形式、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模式。“多层次”,即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渐提高的实验课程体系。“开放式”,即平台采取全方位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选做实验,还可以在平台进行大学生科研项目。
4结论
飞行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建设立足行业和岗位需求,结合民航飞行技术专业特点,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在满足飞行驾驶训练需求的同时,也为航空电子、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航空气象、飞行控制系统及新航行系统等专业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保障。
参考文献:
报考各院校的考生请注意,2011全国考研国家线公布!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查询,
2011年考研复试国家线(学术型)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A类考生*
B类考生*
C类考生*
备 注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哲学 295 40 60 285 38 57 275 35 53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
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
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力学、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①报考地处二、三区招生单位,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或者②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 经济学 350 55 83 340 53 80 330 50 75 法学 325 45 68 315 43 65 305 40 60 教育学(不含体育学) 305 40 120 295 38 114 285 35 105 文学(不含艺术学) 355 55 83 345 53 80 335 50 75 历史学 295 40 120 285 38 114 275 35 105 理学 295 40 60 285 38 57 275 35 53 工学(不含照顾专业) 300 40 60 290 38 57 280 35 53 农学 260 35 53 250 33 50 240 30 45 医学(不含中医学) 300 40 120 290 38 114 280 35 105 军事学 310 45 68 300 43 65 290 40 60 管理学 350 55 83 340 53 80 330 50 75 体育学 270 35 105 260 33 99 250 30 90 艺术学 320 35 53 310 33 50 300 30 45 中医学 270 35 105 260 33 99 250 30 90 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 280 40 60 270 38 57 260 35 53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 240 30 45 240 30 45 240 30 45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为总分不低于240分。
2011年考研复试国家线(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名称
A类考生*
B类考生*
C类考生*
备注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 350 55 83 340 53 80 330 50 75 *工程照顾专业:冶金工程、动力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矿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安全工程、兵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航空工程、航天工程。
过去10多年,中国大学流行“合并风”,许多坐落在各省省会城市的著名大学纷纷兼并一两所甚至近10所周边高校,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提升本校的实力。但这轮评估结果表明,大学合并不一定带来学科水平、研究能力的提升。北大、清华、人大恰恰是合并高校较少的学校,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没有合并任何一所其他高校,但依然能在诸多传统学科中拔得头筹。
由此看,这次教育部的排名多少会对“大学合并风”、民间版的“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之风”起到矫正作用。过去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学排行榜”以及声势浩大的高校合并运动,考生们往往会有昏厥感,尤其是面对那些排名差异大、评价体系乱、结果不统一的榜单,填报志愿与选择专业更是显得无所适从。
笔者以为,教育部这份“学科体检”的目的,就是要提醒社会与广大考生,大学的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的学科优势。只有发挥学科优势,才会形成现代大学的特色与个性,孕育出真正的大学精神。从排行榜看,北大排名第一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理学和基础医学,清华集中在工学,中国人民大学则集中在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科。这些特色正是造就该三所高校的毕业生质量、研究成果、学术声誉长期领衔于中国上千所大学的重要原因。
世界的大学历史与现状已无数次证明,大学之牛,不在于学校之大,而在于学科之精。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说,该校学生规模小得可怜,只有区区2100多名,且只有六大学科,但该校教授和毕业生历年来却有32人次获得诺贝尔奖。普林斯顿大学至今没有医学院,校园面积也不大,学生人数也不算多,却能常年位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前三甲之列,这种现象多少与中国人民大学有几分相似。
近些年来,那些热衷于合并的大学,最直接的目标莫过于增设学科、专业,进而在每个学科点上争取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使大学变得“学科齐全”,以显示自己“航空母舰”般的规模,进而希望在所谓“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往前挪几位。然而,现实的结果却导致中国绝大多数大学千校一面,大同小异,而且往往会在合并后过于重视规模,稀释了优质资源,分散了学校精力,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甚至败坏教育和学术的风气。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教育;市场营销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高校每年不断扩招,进入社会的高职毕业生数量也年年递增,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扩大劳动就业面,提高劳动就业层次。2015年教育部发文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1.2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学生普遍思想丰富,性格活跃,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挖掘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又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认知市场的综合素养。当然,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开公司办企业、做小本生意、户口养家。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提问、敢于提问、发散性提问,培养他们的求知学习的意识。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成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职院校提出了案例教学、项目参与、校企合作等多种教育模式。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整套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仅仅是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创新创业教育没能结合专业特性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认知行业环境,捕捉创业计划。
2.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欠缺
目前很多院校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教育,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始于20世纪末,还没有完善配套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学院老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
3.1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纳入课程培养方案中
3.1.1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首先,学生们需了解什么是创业,创业的特征和要素包括什么。此外,开展创业基础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家来学院开设企业经营讲座、聘请校外实践家讲课、组织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与学生交流经验、分享心得。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唤起他们的创业愿望,激发其创业激情。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多次邀请西安人人乐公司运营总监,陕西白象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做企业运营讲座。
3.1.2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综合实训室,采用模拟企业经营方式的新型教学方法,注重考评大学生的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训,譬如参加京东西北分公司举办的618大促实习活动,努力做到教学理论内容尽可能与社会实践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3.1.3引导学生认知创新创业环境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时并不拥有技术或发明专利,然而创业形式和行业选择面较广,很难形成固定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园,更难找到具体的项目资金支持。因此,在创业规划和实施期间要适时评估和防控一切可能的风险。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或初次创业,创业资源匮乏,需要时时关注和了解国家政策和学校帮扶政策。
3.1.4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无论是市场营销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教室内理论教学都是被动的学习过程。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学科竞赛学习的形式无疑是最容易为师生接受和实施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学科竞赛,小到一个班级竞赛,大到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首先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市场营销实训等课程,激发同学参与的热情,在争先争优的竞赛环境下培养创新精神。其次,借全国职业院校竞赛的契机,举办市场营销类院级“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和院级“创新、创意、创业”大赛,鼓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潜能,汇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撰写创业计划书,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除了竞赛以外,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还开办校园超市教学实训基地,市场营销学生可以竞聘上岗参与超市的管理,策划超市的促销活动方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3.2建立创新创业导师智囊团
对于高校初期转型期间,以引聘结合形式建立创新创业智囊团是必不可少。一是将具有一定授课技巧和基础的社会人士兼职性聘请为实践指导老师;二是让现有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逐步培养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校企合作、产学互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营销全过程,亲临竞争复杂的市场环境,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四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的考试考核。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
作者:王玉玲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录取分数PK
综合类大学的录取分数一般较高,如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排名第一的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在江西理工类的录取分数为565分,而排名第二的浙江大学录取分数是657分。与此同时,顶尖综合类大学和专业性院校的王牌专业录取分数差不多,比如浙江大学财经类专业和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类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和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等。
办学实力PK
综合类大学较之其他类大学开设的学科更全,办学规模更大,科研实力更强。综合类大学更侧重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也更偏普通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专业性院校有自己的优势,如上海财经大学的财经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药类、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法类。
学科水平PK
有些综合类大学的某些学科水平和专业性院校的学科水平差不多,比如以法学为例,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同为综合类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同为政法类院校,它们在法学学科排名中同为A++。而有的综合类大学虽然名气较大、排名靠前,但就具体专业来说就往往比不上专业性院校,比如就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山东大学就没有电子科技大学的实力强;就经管类专业来说,四川大学就没有西南财经大学的实力强。
选大学应遵从考生自身的特质
在两所学校专业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考生应该根据“一看个性,二看发展”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
这样的你选择综合类大学
在多学科的综合类大学里,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到多元化、多学科交融的校园学术环境的熏陶,还能够选修其他专业,有利于自己将来成为视野更开阔、知识面更广的复合型人才。这类大学专业门类齐全、校园面积较大、环境优美、生活丰富多彩。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主任赵静表示,爱好广泛、想做复合型人才的考生要将综合类大学放在首位,有边缘性、复合性倾向,想做双学士、选修第二专业的考生在综合类大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报考其他专业研究生时也更有利。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你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都不是很明确时,可以考虑综合类大学,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科,接触到不同角度的思想理念,这对你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在这之后你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这时再转到你所感兴趣的专业。毕业后,转行也相对容易,进入中小型公司也比较有优势,毕竟中小型公司可能更需要你身兼多职。
这样的你选择专业性院校
性格沉稳、希望术业有专攻的考生宜选择专业性院校,这有利于考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最前沿、最纯粹的专业学术动态,继续在本专业深造,保研或考研几率更大,就业机会也更多。专业性院校专业类型较少但集中,校园面积通常不大,学生活动常常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这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凸出,行业校友集中,就业优势也很突出。已确定个人发展方向或希望大学毕业即就业的考生可重点考虑这类院校。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你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并且要深入研究的话,可以考虑专业性院校。当然,如果你考虑到以后考研深造,也可以先选择综合类大学,然后再进入专业领军的专业性院校。专业性院校的优势在于,你能学到这门学科博大精深的知识技能,学到成体系的知识理论,毕业后也会更有优势,容易进入行业内的顶级公司。
总之,如果你能力很强,分数又允许,可优先选择综合类知名度较高、专业较强的院校;如果你高考前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比如有的考生家里是律师世家,上大学前就确定自己以后要当律师,那选择专业性院校如中国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就很明智,这类大学往往有很多校友资源,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选大学时容易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选择学校时,由于填报志愿时间紧,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无填报经验,要查阅的资料又很多,极易出现只参考分数或只根据个人喜好来选学校和专业的情况,这也是造成考生入学后有情绪或是直接落榜的重要原因。在此提醒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最低要求:不落榜
对于院校和专业的取舍必须以保证被录取为第一目标,其他因素放在其次。一味选择专业性院校的特色专业或是综合类院校的优势学科可能会因为竞争激烈而出现不必要的“撞车”情况。如果考生的成绩不是很突出,应把根据自己的成绩报考哪所高校、什么专业更有把握作为自己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高考成绩在录取时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2.发展性问题:考虑个人特质,认清未来发展
高校录取时每年都有一些考生以很高的分数考入了热门专业,但入学后又想调换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其在填报志愿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所以建议广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就热门专业来说,有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社会上很抢手,但如果你对它缺乏兴趣,或者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与你的性格气质等特征不相符,那就不要盲目选报这类专业。
3.关注学校,也关注专业
不论是综合类大学还是专业性院校,我们选择学校的同时也是在选专业。因此,在确定报考院校时,考生要综合分析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看学校有无硕博点、特色专业等;要看到这所院校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位置;要考虑院校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所在城市的地理人文、经济发展情况等。就专业来说,要综合分析专业排名、行业认可度、科研实力等;要认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专业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眼前该专业的供求状况上,而是要预测到几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南北高校各有优势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五所高校开始招收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五所大学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三所北方高校在材料科学上属传统名校,而南方院校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把纳米材料成果产业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北方三所高校算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传统名校,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却均未设置专门的纳米材料研究机构,更多的是依托原有的强势学科,在传统材料研究领域引入纳米科技,寻求突破。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曾被誉为“钢铁摇篮”,其材料科学研究侧重点是金属材料。除了材料学院这个重点学院外,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还有新金属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等机构,侧重点也不局限于金属材料,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生物医药材料等方面亦有建树。
目前,北科大纳米材料课题组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改性、功能纳米材料等方面。此外,亦有部分老师研究纳米加工、纳米组装、纳米器件等应用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与北科大不同,北航材料学院在北航不属于重点学院,规模较小,师资力量仅百来人,这决定了北航材料学院的研究方向不会太广。作为航天航空院校,北航材料学院也有自己的优势,正在筹建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领域最高级别实验室),它的侧重点在金属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失效分析、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面。
在纳米材料上,北航材料学院重点关注纳米器件和纳米涂层。材料学院的纳米材料研究发展趋势可能是纳米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材料学院在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面实力强,基于大连的地理位置,材料学院还开设了五年制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班。不过,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非隶属于材料能源学部,而是化工与环境学部。因而,大连理工大学的纳米材料研究偏化工类,包括纳米粒子合成化学技术、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方向。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中,亦有化工原理、基础化学、材料化学等化工类课程。可以说,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一大特色。
与北方三所高校相比,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两所南方高校均成立多个纳米材料研发机构,在研究方向上,两所高校侧重于纳米材料器件应用,尝试产业化。这些特点可能与江浙一带出现纳米高新技术企业有关。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没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而是材料与化工学部,研究偏向化工,在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方面实力不错。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并没有开设在材料与化工学部,而是2010年成立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除了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苏州大学研究纳米材料的机构还有2008年成立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2011年成立的苏州大学-滑铁卢大学苏州纳米科技研究院。其中,以中科院院士李述汤教授领衔组建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已初具规模,它以功能纳米材料和软物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等,寻求在纳米器件以及新能源、环保、医用等领域的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由军工学院演变发展而来,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研究侧重于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不过,南理工是国内最早开展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的大学之一,正筹建纳米结构研究中心,研究侧重点是与纳米结构材料相关的分析、材料力学、电化学性能评估等。由南理工化工系和南京部分企业共同支持的南京市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侧重点是纳米材料制备、应用、纳米催化聚合反应、纳米复合材料,该中心已与江苏部分纳米企业开展纳米技术产业化合作。此外,南理工还共建了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其他高校纳米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各类相关排名中居首,教职工200多人,研究侧重点包括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塑性成形、轻合金精密成型等,在中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子公认的梦想学府。其材料学院也涉及纳米材料,比如,复合材料研究所部分老师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从事纳米电子材料研究。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成立了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医学、纳米电子学与器件。生物医药工程学院也开展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制备、纳米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清华大学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似,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学校名气大于院系实力,每年有数百人争夺材料系不足30个研究生名额。材料系建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侧重点以陶瓷材料为主,同时涉及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电极材料和核材料。在纳米材料方面,清华材料系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结构、纳米材料合成和微纳米颗粒等。2010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微纳米器件、纳米复合材料在电能存储上应用和微纳米设备研发等。
北京大学
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教职工10余人,成立之初就把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结合起来,欲在纳米材料与微纳器件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北大成立了纳米化学研究中心,教职工7人直博生却达45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低维新材料与纳米器件、纳米领域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是西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力最强的院校,其材料学院师资队伍近200人,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因此,其研究侧重点在凝固,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实力亦不俗。在纳米材料方面,西工大成立了微/纳米系统研究中心,致力于航空航天微系统技术、微纳器件设计制造技术、微纳功能结构技术。总之,西工大的纳米材料研究可能集中于纳米器件在航天、航空、航海方面的应用。
留学两大国
纳米技术是交叉学科,包括纳米科技、物理、化学、数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报考纳米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在本科一般学的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等。就留学而言,由于纳米材料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容易;各个国家在纳米材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科研经费相对充足,相比于其他专业容易申请奖学金。这两点决定了留学攻读纳米技术专业研究生相对容易。
2000年,美国白宫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美国的纳米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总体上看,美国的纳米技术已经处在纳米技术实用化阶段,而其他各国仍处在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阶段。美国各大高校也争相进入纳米材料各个研究领域——
实力强劲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太阳能存储、航空材料、燃料电池薄膜、封装材料耐磨织物和生物医疗设备领域的碳纳米管、聚合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成果显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注重于纳米材料在能源、药物、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已卓有成效。
哈佛大学则侧重在生物纳米科技,即生物学、工程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领域。
康奈尔大学已经在纳米级电子机械设备、碳纳米管应用电池、纳米纤维等方面获得突破。
斯坦福大学重在纳米晶的光学性能、输运性能和生物应用,以及纳米传感器、纳米图形技术等。
普渡大学的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计算纳米技术,尤其是计算纳米技术全球领先。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专注于纳米工程、纳米生物科学,其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是全球该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机构。
莱斯大学在纳米碳材料领域成果显著,在学校的研究人员中,纳米材料研究人员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一,是美国纳米材料研究人员最多的大学之一。
此外,美国有很多研究纳米技术的实验室,它们比较愿意招中国大学生,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日本算是最早开展纳米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国家,早在1981年,日本政府就建立了纳米技术扶持计划。美国公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前,曾派人去日本做调查。日本纳米技术的研发特点是企业界是主力军,它们试图将纳米技术融入到产业中。比如,日本企业纷纷斥巨资建纳米技术研究机构,同时建立纳米材料分厂实现产业化。此外,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纳米技术。比如,富士通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三菱公司和日本京都大学合作。
与美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领先不同,日本在精细元器件及材料的制造方面独占鳌头,日本对纳米材料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也使得去日本读纳米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Tips:何去何从
纳米材料专业毕业生有三大去处。选择留学深造或进高校、研究院从事研发;进入纳米材料行业企业;进入传统材料企业。
[关键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 创新型人才 教学实践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TB332 文献标识码:B
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由于质量轻、强度高,已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战略性的关键材料之一,近年来其应用、科学与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1,2]。2006年1月国家提出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支撑的建设目标,其中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重中之重[3,4]。
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考核也主要是闭卷答题,对学生关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知识的积极能动性引导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意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合材料团队结合50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和体会,就如何适应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材料创新人才问题,开展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课程改革。其中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引导和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等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考核方式的改革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一门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兴工程学科方向课程,相对于传统材料,它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处于不断更新与发展阶段,同时该材料涉及的学科知识很广,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力学等,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更新快、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下,结合复合材料学科方向的以上特点,首先确定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选取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应用中的四种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依据所选对象的结构、使用等设计要求[5],综合分析其原材料选择、工艺制订和性能分析各环节,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融会贯通理解能力,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革内容
在原有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对应于课堂讲授的重要知识点,以复合材料在飞行器结构上的典型应用为实例,对其应用情况和结构特征进行综合评述,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实例,通过课外自学、资料调研、小组讨论等途径,对原材料选择、制备工艺设计、性能测试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工程实际考虑结构应用的可靠性、材料质量的稳定性、表征分析的有效性和完备性,以及成本效率等因素,对所选材料、工艺和性能指标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评价。
首先让学生形成2~3人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所选择的实例进行文献调研,每个人调研的内容应各有侧重点,然后进行讨论和汇总,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该环节在一周内完成。然后教师对报告进行评阅,总结报告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涉及的应用案例进行点评和讲解,对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挑选报告撰写的比较优秀的小组在课堂上阐述撰写的思路和过程。
撰写形成的典型复合材料应用可行性论证报告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应包括:(1)复合材料结构使用要求及国内外应用情况;(2)复合材料原材料选择;(3)复合材料制造工艺设计与制造方案评估;(4)复合材料关键性能测试及评价。报告内容的安排上要求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给出选定材料和方案的分析判定依据,并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在报告格式上要求符合学术规范,适当引用参考文献。
2.可行论证报告考核要求
依据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近年来的前沿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笔者所在教学科研团队已有基础和优势经验,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在课程改革中选定:大型客机机翼上下壁板及中央翼盒上下壁板、超音速飞机机翼纵横加筋壁板、大型客机机头雷达罩及升降舵壁板、卫星主承力筒等作为研究对象。学生依据所选结构对象的应用要求,就原材料、工艺和性能展开可行性论证分析,形成报告。报告的具体考核要求如下:
(1)复合材料典型应用案例分析:阐述所选对象的结构形式、承载要求、功能特性、使用环境等;
(2)复合材料原材料选择:主要对增强体、树脂基体、夹芯材料等的主要类型、工艺及性能特点及其匹配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按照性能满足应用要求的原则,同时考虑工艺和成本因素,初选出几种材料体系;
(3)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设计:依据材料工艺性表征评价方法,分析所选结构对象的可制造性,主要包括工艺方法对所选对象结构形式的制造质量控制难度和制造周期两个方面,结合材料体系的物理化学行为分析,确定成型、固化方法、工艺流程,对比不同方法在制造质量稳定性、结构灵活性、实施成本、批量适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再详细分析工艺参数、工装设备、缺陷控制等因素,确定工艺优化方案;
(4)复合材料性能测试评价:结合复合材料结构服役特点和设计要求,针对所选材料体系组成和各向异性特征,确定复合材料的力学、功能、环境使用性能等的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5)论证报告结论:综合分析所选材料体系、工艺方案及性能指标的科学性、关联性和工程可实施性,对于可能存在的难点或关键问题给予评述,并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方法。
改革效果与体会
针对学生撰写的报告,教师依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30%,选出优秀报告作为范例,并总结学生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所涉及的应用案例进行点评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贯通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发现,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仅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而且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成绩看,两年中优和良的总比例占到了70%~90%,说明了学生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了解到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反映良好,认为该环节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考核方式改革导向,使学生对复合材料基本知识的理解变得生动和深刻,提高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和约束作用,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有机性理解与融会贯通,是一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育的考核新模式,为“两领”人才成长及其素质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另外,通过学生反馈和论证报告的总结评述,教师可掌握课堂教学效果,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和学两者得到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贯通的学习意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综合分析,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根据已有的改革成果和体会,下一步准备结合复合材料技术和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丰富典型实例中涉及的内容,不局限于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而扩大到能源、交通、建筑等方面,如大型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复合材料车身、复合材料船体等,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思路,丰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益小苏,杜善义,张立同.复合材料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24-431.
[2]陈祥宝,张宝艳,邢丽英.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J].中国材料进展,2009,28(6):2-12.
[3]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4]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3-0112-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HUCM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summarize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Embedded System Course.It condensed out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ombines the selection of theory course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combines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s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It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Embedded System Cours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Embedded System;Teaching method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解决人类健康、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性强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结合其他学科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我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随着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并且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器械中,在本校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本科生教学中增加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已势在必行[1]。
根据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装置、机器和设备运行的装置”。目前国内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2]。虽然侧重点不同,以上两种定义却均体现出嵌入式系统是可以涵盖机械等附属装置的软硬件综合体。鉴于医疗器械自身的特点,嵌入式系统不仅能够在安全性、实时性、控制精度、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与医院管理系统匹配性等方面增强其性能,并使医疗器械呈现便携式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如何开展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嵌入式系统原理及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我校办学特色,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1 教材选择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因为嵌入式技术很强的行业相关性,高校应考虑基于理论且面向应用的教材,教学不会与实践脱节。但由于新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很难找到一套普遍适用的系列教材。同时,嵌入式系统兼具软硬件方面的知识与应用,各类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以软件开发为主,包括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开发,放弃硬件设计内容,并且在多种处理器、操作系统中选择主流、有发展前景的ARM微处理器和嵌入式Linux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可选择林晓飞等编写的《基于ARM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与实例教程》;周立功等编写的《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是目前嵌入式系统课程最为成功的教材之一,其配套资源非常全面,但其教学内容偏重硬件,扩展内容和工程案例较少,适合工程人员查阅。生物医学工程既有侧重于电子专业的嵌入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又有侧重于计算机专业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对于开展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很好的示范引导用。基于以上,本教研室首先确定以市场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ARM9作为教学内容,采用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程》,并结合实验指导书、开发板使用手册、应用程序开发手册、系统移植手册等内容,使嵌入式技术被更多学生掌握,也保证了硬件和软件知识的完整性。为之后开展的医疗器械类专业课,建立了良好开端。
2 理论课程选择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目前,嵌入式系统产品应用到医疗器械各个领域。CT、核磁共振等大型成像设备,彩超、经颅多普勒等超声设备,心电、脑电等电子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免疫测试系统等检测设备,呼吸机、麻醉机等监护设备均需要嵌入式系统的支持[3]。我校生物医学专业主要偏重医疗器械方向,培养学生成为能从事医学电子仪器、医疗器械开发设计和研制、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和技术监督管理等工作。那么提高相关专业课与实际应用领域的关联性,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嵌入式系统是如何应用到医疗器械领域的,是我们任课老师应该做到的。
所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列举嵌入式系统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实例,不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将两者有机结合,而且为接下来开展的医疗器械方面专业课打下一定基础。例如,基于嵌入式系统开发设计的便携式电子血压计不仅能够有效缩小血压计的体积,还能够实现“傻瓜式”血压测量,所返回的测量结果也更加准确。电子血压计由气袖、气泵、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以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在使用其进行血压测量时控制模块主要是与气泵传感器相配合实现控制气压,采集、记录、显示参数的功能。依照血压测量原理,控制器分别记录血压测量过程中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即完成了一次血压测量;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参数监护仪可以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人体生理信号转换为可被嵌入式系统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该数字信号经过滤波、放大、量化等预处理后即可被传输到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和分析。分析时,若信号超出人体正常参数范围则系统将该信号所对应的参数标注为非正常,向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报警,同时将出现异常的各项数据存储在存储模块中,以便于后续分析和诊断[4]。
3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办学特色的结合
国家科技部印发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要紧密围绕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促进的需要,重点开发新型中医诊疗等医疗器械产品和系统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未来的几十年,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器械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我校应迎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将高精尖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自身具备的丰厚的中医理论知识等专业优势相结合,改进现有的并开发新型的中医诊断仪器[5]。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具备的不同软硬件基础,也就是对先导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进行基础验证型实验,基础稍好的学生进行设计综合型实验,而基础较好并且对嵌入式系统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研究创新型实验,实现分层次教学。划分后,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对如何学习这门课做出自我定位,从而产生兴趣,反响良好。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需与具体项目结合、与相关竞赛结合、与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方向结合,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使学生深刻了解本专业的优势特色和发展前景,并清楚地认识到其身上肩负的使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同时,课堂教学不能与具体实践脱节,医疗器械技术和设备发展很快,相关实验设备又价格昂贵。我校的附属医院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其中各个科室配备的各类功能型号的医疗器械让学生们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学得到,在现场体会嵌入式系统是如何成为医疗器械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模块,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4 构建“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是,本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包括分别占总成绩50%和30%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此外,平时考核占20%。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一役定生死的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平时表现、理论掌握、动手操作”三者并重的考核模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考勤、提问、课后作业、答疑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论掌握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其目的是督促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的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做实验时的表现和实验的完成情况来评估的,制定一套可行的、量化的标准考核方法,定性定量的肯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改良后的考核方式更加侧重于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其主体意识,对于改善学习效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5 结语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涵盖内容广泛、软硬件兼有、产业前沿性较强、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不同类型的院校的不同专业,开展本课程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开展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任课老师下一番苦功。总结来看,本专业是中医类院校、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偏重医疗器械方向,培养既有医学基础又有工科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特色,所以,在嵌入式系统课程中,加入中医理论和医疗器械产业方面的知识内容对于开展教学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在选择教材、设置课程内容、实验实践教学和建立评估体系等方面,也需要任课老师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产业发展的不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研发的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建国几十年来形成的良好基础,人民群众保健康复对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医疗器械相关学科技术人才的长期储备,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都是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速发展的保障和动力。我们作为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和任课老师,应清楚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重担,迎着大好的形势,在探索中教学,在教学中成长,紧跟科学前沿,同时脚踏实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产业输送人才,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安全有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军民,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166-168.
[2] 黄智伟,等.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基础教程[M].2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1.
[3] 袁宝芸,等.嵌入式系统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