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

第1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团队 沟通 问题 团队成员

课 题:本论文得到吉首大学创新性学习项目“基于沟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研究”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高校已不少见,但其成功率低的问题却时时显现。团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是导致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团队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对创业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团队的组织结构、创业模式等多角度去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1.团队成员能力缺乏

作为团队成员,大学生的本身素养和特质、能力对团队的影响颇为重要。而大学生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团队成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社会接触少,对市场缺乏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知识拓展性较差。大学生往往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创业必需的其他知识如团队管理知之甚少,各方面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团队的持久经营。

2.团队成员组织松散

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数由一些关系很好的伙伴组成,团队中没有绝对领导者,成员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进行定位和分工,成员职责不清。这种团队结构松散,缺乏核心,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低下,成员容易发生冲突。

3.团队创业模式单一

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起步比较晚,创业环境不成熟,思想及阅历不够,造成对创业及团队精神的认识肤浅。创业团队虽然有别于学校常见的社团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组织构架,不够完善和规范。

二、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价值分析

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沟通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团队凝聚力的必需条件,对团队潜能的发挥起主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必然需要成员之间良好沟通,广泛运用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效率,营造一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注、支持交流、降低防卫的气氛。只有采取灵活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沟通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的重要方式

从创业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创业团队管理的中心,离开沟通,创业团队的绩效就不可能实现。在与创业团队成员沟通后,了解成员的想法和需求,激励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创业团队的士气,以强化创业团队整体的绩效目标。

3.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

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激l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沟通为团队创造力所需的知识提供基础。沟通可以使成员之间、成员与创业团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从而有效地进行团队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整合,提高成员的创造力。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性格差异、不同见解,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有矛盾和冲突。团队成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学生,加入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彼此熟识的团队成员在短期内能够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是性格都较强或者都较弱,会让团队在沟通时成为“争吵”的平台,总是不能沟通好,以至于团队不能很好发展下去。

2.利润分配方案设计的偏差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在创立初期无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后期因利润分配在沟通上产生矛盾。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明确提出以后企业发展成功后具体的利润分配激励方案,而等到项目做大,企业规模扩大,利润额增长的时候,团队成员就会因为利润的分配发生争执,因为奖金产生矛盾。调查显示,90%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因利润分配不当走向了关门倒闭的道路。这些倒闭的企业不是没有挣到钱,相反是挣到了钱,因为利润分配产生分歧。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利润,再加上沟通时情绪不稳定,导致不能沟通协商好,最终分道扬镳。

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沟通问题

创业团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引发沟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沟通制度,可能会互相推卸责任。团队内部尽管有管理层和基层之分,但是成员之间互相熟悉,沟通不当时,接受任务的一方觉得任务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就不会认真地去完成。有时候任务通过某个沟通渠道下达了,对方却没有及时接受或者看到消息,导致任务执行不力等各种问题。

四、改善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局面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三个改善沟通局面的方法。

1.要注重团队成员个性,丰富沟通的方式技巧

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调查了解,将个性和能力合适的成员分配到一个领域或者工作中,成员个性能力互补,这样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和柔性。因此,团队成员的性格类型应该强、弱、柔互补,这样可以减少矛盾。

2.要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创设沟通的利益条件

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能力和绩效成绩等综合因素予以合理分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可以建立一套对大家来说可以接受的薪酬体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指定一些沟通的媒介

整合沟通渠道、沟通手段,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因此,需要分析大学生团队建设中各个阶段的沟通手段、渠道,以及团队成员对相关渠道、手段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手段。团队管理者为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需统一各个阶段的沟通工具,使团队成员快速掌握沟通内容。如采用 QQ、微信等沟通交流工具作为团队内部非正式沟通的工具,统一采用E- Mail 满足正式沟通信息传输的快速性要求等。在下达任务时,可提前通知时间和沟通渠道,以便接受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执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富民,孙立莎: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15(27).

[2]王.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黄莉,彭旭超.浅析大学生团队的有效沟通[J].重庆与世界,2014(12).

第2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存在团队成员任用与选拔局限性大、缺乏目标、角色不清晰及创业团队制度管理不完善等,提出应在完善团队成员结构、明确团队目标、保证团队沟通的畅通和激发员工激情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以团队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作为团队运行的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员工激情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09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校级课题“结构性失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唤醒与就业能力提升”(项目编号:slgky13-23)

收稿日期:2014-12-25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但根据已有的调查数据统计,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中有70%因各种原因在5年后解散,团队成员发生变化的超过50%,仅有8%的创业团队保持稳定。

1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任用与选拔局限性大

要搞好一个团队的建设,团队成员的任用与选拔至关重要。大学生创业团队人际关系网络处于欠发达状态,故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多是由一些私交很好的伙伴组成,在发展之初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展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创业团队很快会进入疲乏困顿期,亦或是内耗期,限制企业的发展,甚至因此使企业走向衰败。

1.2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过程中对目标行业的判断力不足

诸多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立及发展仅凭一股年轻气盛的激情,或者被某个事件刺激之后一时头脑发热,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进入一行业具有很强的盲目性,而这种强烈的进入盲目也导致了其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盲目。实则是大学生没有准确估计自己的实力与整个行业的形势,对目标行业的判断力不足,这也是导致众多大学生创业团队夭折的重要原因。

1.3 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过程中成员角色定位不清晰

要促进团队积极向上发展,团队成员在团队中的定位非常关键。团队成员如果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团队运作过程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就能够明确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干好什么工作,以配合其他成员工作,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大学生创业团队也不例外,更应该积极的做好这一点。然而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角色定位不清晰,甚至显得混乱,导致团队成员不能各司其职,不能及时地完成任务,且不断出现工作相互扯皮等,团队忙碌却无明显效果。

1.4 大学生创业团队基础制度难以订立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有序发展需要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的支持。而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对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知之尚浅。初出茅庐的他们年轻气盛,装满激情,没有意识到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而是靠着人情关系来维持,所以就很容易造成团队运行效率低下,部门与部门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矛盾不断激化等。

2 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建设问题对策研究

2.1 团队成员结构要合理

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的过程中,应尽量吸纳与各岗位职责相匹配的专业性人才,使团队成员在素质、能力与专业背景上互补,最大程度实现团队内部的优势互补,规避因团队成员同质带来的疲软、迟钝及相互排斥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多考察借鉴成功创业团队的组建方式,减少自身存在的不必要问题。

2.2 运用五力模型增强对目标行业判断力,明确团队目标

(1)大学生创业对于即将进入的目标行业的判断十分重要,这将决定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走得长远并最终走向成功。波特的五力模型可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清楚认识这一问题。大学生创业团队在选择目标行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即将进入的行业中固有的竞争对手的威胁,是否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或者其产品和服务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自己的团队进入后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受排挤的力度大小等问题。潜在竞争者同大学生创业团队一样,也即将要踏入同一行业,所以大学生创业团队必须对这方面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与敏感。

(2)明确团队未来发展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目标凝聚力,应该构建团队共同的目标远景和前进的方向,并将团队整体目标沿着整体发展的大方向逐级分解,具体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形成一股为了完成目标,赶、帮、超的创业氛围,最终形成强劲的团队目标凝聚力。

2.3 运用SWOT分析进行成员定位,理清职能,保证顺畅沟通

(1)运用SWOT分析模型帮助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团队成员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点在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自己及自我工作环境有足够清晰地认识。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必须对自己在团队中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团队、同事相互之间带来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2)明确组织结构,理清组织职能。除了成员对自己优劣势以及工作环境的整体分析外,为提高团队成员角色定位的准确度,大学生创业团队从发展之初就应建立的组织架构,明确相应的职责,并让团队队员有明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团队核心领导力及团队核心文化,围绕一个中心,各部门、各成员各司其职,这样团队中各角色定位才能更加清晰有效,运行效率才更高。

(3)保证团队内部沟通顺畅。从团队沟通的角度讲,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合理高效的上传下达及迅速反馈沟通机制,加速其成员明确角色定位的速度。团队指令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中间所经历的层级,以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拖延及失真,传递形式应当多种方式相结合。

2.4 制度的建立可借力成功团队,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团队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初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大学生创业团队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大体上应当把握住以下内容:

(1)制度的建立可以借力于成功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建立之初,难以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局面,大学生创业团队可搜集和借鉴同行业成功的企业、团队管理制度,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学习,为自己创业团队制度建设打好基础。

(2)建立团队管理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学生创业团队应当建立动态调节机制,针对市场、消费者及组织战略、目标等状况出现的变化,作出阶段性的调整,以保障制度的行之有效和团队队员素质的及时调整和提高。

2.5 激发和维护团队成员的工作激情,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1)激发和维护创业团队成员的工作激情。大学生创业团队及团队成员需要适时的鼓励,使其在团队建设发展中保持团队建设之初的激情与斗志,其中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鼓励。精神上首先以文化鼓励为主,以团队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成员,使其能与团队整体同呼吸共命运。其次在团队成员的职业规划发展上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每一次小的晋升,或者集体会议上的褒奖,都是保持团队成员对工作保持高度热情的源泉。在物质方面来讲,大学生创业团队要给予团队成员金钱上的满足感,能使其生活质量水平有所提升,并加强福利待遇。

(2)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必须建立在合理、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之上,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绩效考核需要兼顾团队整体与团队成员两个层面,构建一个双重绩效考核体系,将团队整体绩效考核与团队成员个体绩效考核指标相融合,在对个人进行考核时,不仅要考核个人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还要将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对成员的支持等纳入到个人绩效中,多劳多得。绩效考核的方案必须取得创业团队全体会议的通过,树立其权威性,如此一来,在将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上,依据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便能基本上满足团队成员的心理预期,减少因利益问题引起的人员流失。

3 结语

以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形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是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及改善产业结构的一合理路径,但大学生创业团队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及高校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及政策建设,以帮助大学生通过团队创业以摆脱就业难的状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英杰,郭剑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2 黄卫平.谈大学生创业[J].科技信息,2010(5)

3 胡玉东,蒋琴雅.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及培养策略[J].创业经济,2010(8)

4 辛建中,王养森.论大学生创业团队精神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第3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团队建设;大学生;科创;实践能力

一、背景

目前本科教育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大学生科创能力不强,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的情况,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向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远大理想等问题。

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应该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精神。目前传统的课本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对于科技发展的关注,学生大都是专注于课本、作业与考试。

二、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思考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当前普遍提及的“创新”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Schumpeter,1883― 1950)在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一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就被称之为创新。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是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有着很大的益处,对于社会发展、人类科技进步也有着补个替代的作用。

三、团队建设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于团队的定义目前有多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团队是指由组织中的正式关系而使各成员联合起来形成的,在行为上有彼此影响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能充分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有相互归属的感受和协作精神的集体。也有学者提出,团队是由这样一些个体组成,他们因任务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团队成员认可自己归属于该团队,外部人员也视这些个体为该团队的成员,这些人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和组织绩效目标。

团队作为群体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经历了由传统团队到创新团队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团队的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吸取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元素而形成新的创新团队。而创新团队,就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有共同目标、能相互承担责任而又自觉能动的进行创造性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正式群体,团队的成员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没有权威的解释,通常解释科技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研究开发群体。

关于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同样没有形成一个正式概念,只是从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但对于一点,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是普遍认同,就是创新团队的建设,对于团队中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一)好的创新团队,可以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发现和抓住创新机会,萌生和形成创新方法,启动和完善创新思维,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二)好的创新团队,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新基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好的团队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在思想碰撞中夯实基础,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秀的学生创新团队,也可以激发指导教师的发散思维,令其可以更高效、有创造性的制定团队计划,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创新团队建设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都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第一课堂团队组建未成气候。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场所。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团队组建还处于摸索阶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课上交流很少、讨论少,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教育辅导资源相对不足。目前各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和授课压力都很大,无暇顾及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毕业论文能和导师讨论问题外,很少有时间接触及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而一些学生自发成立的科研。

第三,本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应赛”形式多。很多学生因参加比赛临时组队,团队在赛前准备不足,赛后曲终人散,没有形成持续性的交流活动。

第四,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教师的引导、帮助。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很多是在“地下”状态进行的,他们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

第五,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的科技含量不高,精品少。

因此,要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就需要从以上几个问题入手。

五、学生创新团队的建立

在分析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组建了包括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机器人竞赛队等学生创新社团。该团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团队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它是由多个专业的同学,因为某种兴趣爱好,在课外进行科技创新的活动,并且是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

(二)该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以全国“挑战杯”、全国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小车比赛等综合类科技竞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专业类竞赛和各类单科类学科竞赛为载体,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的热情。

(三)该社团也是各种学术社团的组建。社团包括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竞技机器人实验室、科技转化小组等多个部分组成。

(四)该团队也是以组建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课题组,老师申请成功的科研课题,在教师主导下从事科学研究。这种形式在重点大学往往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也有较多参与。

(五)该团队也同样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团队中的几大部分队员,都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团队中分为多个小组相互协调完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学生创新团队的成果

在近几年的竞赛以及学生培养工作中,以机器人竞赛队、机器人爱好者协会为依托的学生科创团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包括:2011年全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项二等奖,多项三等奖;2012全国服务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同年的全国篮球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3年RoboCup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社团中申请成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队员比例高达80%,并取得了专利以及论文。

在社团活动中,机器人爱好者协会多次参与市级科技展示项目,在向大众展示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提升了队员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机理队员的求学精神。

七、展望

作为创新型国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实践中还处于探索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也尚处于刚刚起步状态,还存在无数有待探索的未知领域。

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只是在现有的模式上,对于学生科创团队的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关于如何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发展对策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一星.团队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2] 方祯云,龚桢,郑小林.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打造研究生创新团队[J].中国高等教育,2005(09).

[3] 傅世侠,罗玲玲.建构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何跃,徐小钦.现代科技与科技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22-02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志愿服务是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青睐,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形式化,很多问题随之出现。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志愿服务团队?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现状,进一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工作,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北京联合大学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现象、剖析原因,进一步给出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可行措施。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的。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寻找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为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参与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方式。在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中包括大一新生调查问卷120份,大二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三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四学生调查问卷70份。收回问卷之后,由专人负责整理,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得出较全面的结论,归纳总结,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调查显示,当问及“是否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1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7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9%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问及“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时,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5%的学生表示只去过几次,28%的学生表示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在“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调查中,40%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45%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一下,7%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很多人没有参与过志愿活动,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尝试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持无所谓态度不愿意参与。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自发参与进来。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在问及“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时,50%的学生选择了“纯属想帮助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2%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得到服务证明和评优等”,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强制要求”,10%的学生选择了“从众心理”。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下志愿者的心态。虽然大部分学生本着无偿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原则参与社区活动,但还是有人表示是由于学校强制要求或者为了完成志愿学时得到证明和参与评优,这些人可能从心中是不愿意参与的,是迫不得已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原因”一项,9%的学生选择“没时间去参加”,8%的学生选择“没兴趣,觉得很无聊”,4%的学生选择“认为太形式主义,没必要”。部分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并不够了解,意愿也不够强烈,所做的活动也会不尽人意。因此,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成为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也是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在问及“通过什么渠道参加志愿活动”时,21%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30%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组织的志愿北京的活动,11%的学生表示通过他人告知。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具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但是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

4.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在“参加的志愿服务作用的评价”调查中,62%的学生选择了“挺有用处的,能给社会带来很实际的帮助”、26%的学生选择了“没多大用处,只是基于表面帮助”、5%的学生选择了“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有时帮了倒忙”。在问及“志愿服务后的感受”时,73%的学生会选择“很开心,因为帮助到了他人,有机会还会继续去”、27%的学生会选择“没什么感觉,只是玩玩而已”。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参与其中会让人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和人生价值。从调查数据看,73%的人会感到开心、满足,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激励大家继续投身公益事业,志愿服务他人。27%的人是没感觉,单纯尝试新鲜事物,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自身参与的志愿服务不符合自身兴趣,没有给自己带来满足感。但是,所调查的人群中没有人会感到累,以后不想再去或者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是从内心接受志愿服务的,也说明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组织机构不太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30%的学生选择“活动过于简单,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的体现”、17%的学生选择“激励机制不完善”、15%的学生选择“专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组织机构不健全,活动单一缺乏挑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这说明我校在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调查研究发现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价值取向功利化。志愿者对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有什么样的评价,反映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调查中,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志愿服务过于基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参与志愿服务是随大流,甚至存在迫于外界压力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非自觉行为。由于院系或学生会方面的要求,自己不得不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半强迫性质的志愿活动,事实上和志愿精神相悖。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得到服务证明、评优、入党等等。志愿者在完成自己的目标后,就选择退出志愿者队伍,不再提供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差。

2.缺乏强有力的机构组织保障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益缺少针对性的机构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未有具体的相关机构对志愿服务直接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当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缺乏法律依据,使维权变得非常艰难。

3.缺乏宣传和必要的指导,使得大学生不知如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大多是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志愿北京活动得知志愿活动的,有一部分是他人告诉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人数极少。通过调查得知志愿活动的渠道太少了,所以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志愿活动,所以学校必须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志愿活动的层面。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也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了解还是太少,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加快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观念,让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4.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较差。针对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年级分布不均,根据校园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现状来看,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于志愿服务有新鲜感好奇感,但是仅有少数的志愿者能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其他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少,高年级的学生的工作经验相对大一新生较丰富一些,高年级学生退出志愿服务团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虽人数众多,但服务能力和服务频率都不稳定的现象。

5.志愿服务形式化倾向明显,不能真正彰显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流于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让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志愿精神的精髓。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主观能动性较差,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

6.志愿服务内容单薄,活动类型单一。志愿服务内容缺乏多元化和丰富化,内容单一,服务范围过窄,服务对象有限,难以吸引大学生。

7.志愿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技能,使大学生失去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

四、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方向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指导。首先健全宣传机制,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倡导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营造自觉参与志愿活动的良好氛围,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推动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互联网论坛以及宣传栏,表彰在志愿服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使广大学生群体接受、认同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实践发展。

3.加强计划性,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结合校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和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由于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因此,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宽服务内容,创造一些新颖的、更受大学生志愿者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

5.加强志愿服务指导机构建设,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性、有效性。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扩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范围。根据本校办学的特点,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合作,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

6.建立激励机制,科学考评,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3).

收稿日期:2014-09-24

第5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高校教学团队 动态评价 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06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后来对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①但现在存在一种现象,不少教学团队注重的是教学团队的评选而轻视教学团队后续建设的问题,往往在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某个级别的教学团队之后,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教学团队立项之日即为团队终结之时,也就失去了团队评选的意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综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和教育部对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②同时结合教学团队的内涵和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③试图从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六个方面,通过对所建教学团队的定期考核,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实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评价,④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结果以期达到对教学团队的动态管理,并且进一步为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和建设的改进向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

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后期管理与单纯的教学团队评选所遵循的原则⑤不尽相同,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客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需要来源于团队教学工作的实际,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团队在一个时间段的内涵、特征以及阶段性目标。同时,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在实际中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指标少而精,便于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客观性和实用性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反映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要求在符合教学团队客观实际的前提下,要突出主要指标,以便获取教学团队的相关资料和进行测量和评价。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对象不仅考虑团队的结构,而且还考虑团队带头人、团队的教学工作以及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前者是定量指标,易于对评价对象进行量化和评判,而后者是定性指标,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难进行量化评价。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以定量指标为主,以定性指标为辅,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教学团队是一个由目标、人员、定位、职权和计划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选取需要考虑各个评价指标要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全面、合理地反映评价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所选取的各个指标必须是相对独立的,尽量避免信息上的重复。

2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1)团队结构:包括教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4个领域层。将教龄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1―长教龄教师(21年及以上)所占比例(%),C2―中教龄教师(11至20年)所占比例(%),C3―短教龄教师(10年及以下)所占比例(%);将职称结构分解为3个指标:C4―中级职称(讲师)所占比例(%),C5―高级职称(副教授)所占比例(%),C6―高级职称(教授)所占比例(%);将学历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7―硕士所占比例(%),C8―博士所占比例(%);将学缘结构分解为2个指标:C9―最终获得学历学位来自校外的教师所占比例(%),C10―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

(2)团队带头人:包括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3个领域层。将教学能力分解为3个指标:C11―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C12―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C13―每学年给本科生讲授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数(门);将学术能力分解2个指标:C14―近三年承担的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数(个),C15―近三年出版专著数和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将领导能力分解为2个指标:C16―团队带头人自身的人格魅力,C17―团队带头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等能力。

(3)团队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6个领域层。将课堂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18―团队成员合作上课数(包括课程门数和课时数),C19―多媒体授课利用率(%),C20―启发式、项目驱动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实践教学分解为3个指标:C21―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C22―指导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数(个),C23―实践类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建设分解为3个指标:C24―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开发的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群数(门),C25―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使用率(%),C26―多功能模块的课程设计;将教材建设分解为2个指标:C27―近三年团队成员合作编写出版的教材数(门),C28―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的配套建设;将教学改革分解为2个指标:C29―近三年团队成员承担的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数(个),C30―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分解为2个指标:C31―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C32―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水平。

(4)团队运行管理:包括团队环境和内部运作2个领域层。将团队环境分解为2个指标:C33―学校对团队建设的投入经费(万元),C34―团队内部呈现的教学科研氛围;将内部运作分解为3个指标:C35―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度和协作力,C36―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C37―影响团队士气的绩效激励机制。

(5)团队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1个领域层。创新能力分解为4个指标:C38―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人次,C39―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数目(个),C40―学生在各类刊物数(篇),C41―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项目人次(人)。

(6)团队科研工作:包括学术研究1个领域层。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C42―科研项目与科研获奖数(个),C43―科研论文数(篇),C44―发表专著数(本),C45―杰出人才数(个)。

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教学团队建设动态评价模型

第一步 建立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基于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设“教学团队建设水平”为目标层P层,“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运行管理、团队人才培养和团队科研工作”共6个方面为准则层A层,为了考察更加全面、科学,准则层A层可具体细化为“教龄结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团队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等17个方面为子准则层B层,方案层C层可细化为“长教龄教师所占比例、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等45个观测点C1-C45作为最低层。“目标层(P)一准则层(A)一子准则层(B)一方案层(C)”四者构成一个逐层支配的递阶层次关系。

第二步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完成层次结构模型后,由专家组根据两轮的咨询结果以及1~9标度值表,首先将各层因素对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再进行赋值,然后利用专家的打分表计算出各指标赋值的平均数,从而可以构造出各层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群。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根据专家组赋值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之后,下一步要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⑥⑦层次单排序是本层次中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次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所以,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计算满足 =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其中为的最大特征值,则是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的分量即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相应评价指标单排序的权值。

第四步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即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要按照自上而下逐层顺序进行,针对目标层下面的准则层,它的层次单排序就是总排序。即层次总排序只涉及子准则层和方案层。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的权值的合理性,需要对其进行与层次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例如,检验子准则层总排序的权值是否合理,可以通过计算公式 = 来判断。其中,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 ,是与对应的子准则层中的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当≤0.10时,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重构。

为了确定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指数,需要将评价结果依据所得的指数值由大到小依次定义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种状态。具体见表1。

表1 高校教学团队动态管理评价分类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构建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还没有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今后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加以实证检验,在实际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予以修正和完善。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09440),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BYJXZD201009)

注释

① 黄玉飞.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0-72.

② 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

③ 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探索,2010(3):92-93.

④ 王松涛.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企业管理,2012(1):37-38.

⑤ 李铁.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教文汇,2012(15):27-28.

第6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团队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06-02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体系是指《数学建模》及其相关实验课程的总称,它是自1994以来在全国普遍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活动中而逐渐产生的一个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它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非数学领域,知识面较广,具有探索性。当今各高校非常重视数学建模这项竞赛活动,但是多数学校忠实的是成绩而不是让大多数的大学生受益,存在着普及度不够、受益面较小的问题。意识到《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体系在一般院校的教学现状,我们将来又应怎样做呢?又如何去成立和建设优秀的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呢?本文从大连海洋大学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过程探讨了农科院校数学建模课程及创新团队的建设。

一、我校的数学建模课程建设

1.我校数学建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校是以水产养殖、生物技术、海洋渔业等农科专业为特色专业的学校。学校于1996年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9年我校由李盛德教授首次开设数学建模公共选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2003年我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以前数学建模课程基础上,对信息计算科学专业设置数学建模、MATLAB课程。我校1996年~2003年每年有五六队参赛到2004年为10队,2006、2007年以来每年有15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02年首获全国二等奖1队,这个成绩也使得数学建模课程选修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通过选修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增强了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布置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课外查找数据、参考文献讨论解决,一方面让学生时刻关注身边周围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自己本专业问题,考虑如何将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之。我们布置的这些和学生自己专业结合的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很快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较有效方法,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数学建模课程及数学建模竞赛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实践中期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数学建模课程必修只有2个班级,另外我校对公共选修课程在2005年进行了改革学时由48降到了32,学校教学资源紧张数学建模选修课又不能进行实践只有理论的教学等诸多原因,造成选修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以至于课程选不上,这与数学建模竞赛的成绩、整体发展水平是不相称的。

2.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建议。(1)扩大必修面,增加选修课程的上机实践。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一些专业把数学建模课程设置为必选课或是必修课;进一步加强对数学建模课程及其竞赛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建模课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选修课程。课题组准备申请选修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使得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程学习中来,使得数学建模的教学更好地进行。(2)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电子教案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上课采用启发式和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考核改革,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重视实践环节,提供合理的时间和物质条件。现在选修数学建模选修课程的学生只有理论教学没有上机课程,使得课程教学非常困难,亟待解决数学建模教学的上机课程。(4)数学建模BP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数学建模课程以及数学建模竞赛。

二、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的建设

1.目前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1)数学建模教学团队组建的方式存在问题,作者在2001年毕业开始从事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工作,由于我们数学教研室教学任务繁重,师资较少,所以在以前数学建模团队中主要由3名教师组成。(2)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功利性较强,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各项考核或者是作者的邀请,临时加入到竞赛团队,数学建模知识和指导能力是比较缺乏的。另外在数学建模竞赛团队中,指导教师付出较多得到的较少,使得一些教师刚参加进来就退出了。(3)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功能单一,数学建模竞赛团队中的教师不应该仅是竞赛的指导者,而更应该是科研的实践者。因为教学、竞赛与科研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好的教学效果为竞赛培养了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这些较适合学生参加到科研工作中来。

2.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实践做法。(1)竞赛团队人员的优化,确定团队的几个主攻方向,通过和数学教研室教师的沟通了解、教师的主动参与组建了一支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团队中教师的专业面较宽有运筹学的、计算数学的还有应用数学的;团队中1名教授,名(这里是多少名,请核实原文)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的博士;团队中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2)开展一系列以数学建模为背景的创新实践,结合数学建模竞赛,团队查找若干各专业相关数学建模问题,培养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转入课后实践的能力。另外在数学建模竞赛结束后,让学生继续进行题目的深入研究,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在以后的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3)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研究与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活动,数学建模竞赛团队每年对教师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活动,主要由竞赛试题的分析、竞赛中论文写作注意事项等,全面提升教学建模教学团队指导教师的水平。在数学建模竞赛取得成绩的前提下,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开展相关教学改革与研究,团队中的教师积极申报升级、消极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近五年我们团队中主持和参加的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十余项。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选修课能够较好地开设出来,并且近五六年的数学建模竞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2006年我校数学建模竞赛的成绩取得了突破,获得国家一等奖1队、国家二等奖2队,2007年获得国家二等奖2队,2012年获得国家三等奖3队。我们进一步要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及团队建设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学建模网络平台,争取将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五年内申请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武娇,何满喜.工科院校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26-28.

[2]张立峰.以竞赛推进农科院校数学建模课程开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

第7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教学团队 实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是培养人才质量体系中的首要要素。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目前职业院校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现结合笔者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指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教师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即通过目标激励、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团队的每个成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期加速专业发展、培养创新型、能力型、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多年来,笔者学校始终把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增强学校师资队伍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并纳入到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多项举措,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聚合力、添动力、挖潜力、激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发挥愿景目标的带动力

学校组织各专业教学部,根据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要素以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升的需要,细化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团。如根据教学团队的工作内容可分为“技能竞赛指导”型教学团队、“教研教改”型教学团队、“科研”型教学团队等类型。根据各类型教学团队的工作内容,制定目标项目规划,并明确团队成员的目标工作任务,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愿景目标。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为教师搭建专业能力、潜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而达到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效果。

在愿景目标的带动下,凝聚合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教学团队建设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个人发展等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培育特色,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学团队的创造力

(1)实施“学做耦合,理实融通”的教学模式,注重加强产学合作。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质量效益型办学模式。我们采用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是教师与企业生产“师傅”相结合。教师既是理论传授者又是操作技能的指导“师傅”,既上工艺理论课又上实习课;既是讲师,又是能够带领学生进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锤炼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

二是教学课题与企业产品相结合。把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按产品质量要求完成的课题作品推向市场,直接接受市场的检测。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训活动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理论和实践的超前和滞后。

四是育人与创收相结合。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既是培养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实训由“消耗型”向“自养型、创收型”模式的转变,做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师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产学合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实施实训室建设任务项目化,教学设备研制自主化,注重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早在2004年,学校就将数控专业实训室、电气专业实训室,作为校本研究项目进行推进建设。项目建设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完成从实训室建设方案制定、教学设备研制到实训项目开发的所有任务。

数控专业、电气专业分别成立了由1名技术组长、5名骨干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设备研制”项目专业教学团队。2004-2006年该项目教学团队教师指导一批优秀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成功研制出配有KND-1TB数控系统的CLK6130A型数控车床11台,配有KND-10M数控系统XKL7136型数控铣床1台,LJS-A型多功能电工实验台和多功能机床控制柜各1台。均通过有关专家组的测试,并投入教学使用,性能稳定、精度高、可靠性好。不仅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还为学校节约资金60余万元。专业教师在研制开发这些项目设备的过程中,极大地锻炼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对接企业开展技术化服务,注重高新技能的推广与科研成果的转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坚持贴近企业,面向市场,注重高新技能的推广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2009年10月通过与廊坊市百冠包装设备制造总公司、廊坊亨达包装机械厂等企业的合作,教学团队师生成功地进行了灌装设备的3D设计,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2010年6月团队师生利用灌装压盖机的装配设计经验帮助青岛啤酒(廊坊)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灌装设备的维修,获得企业好评。2011年2月团队师生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利用3D设计软件帮助威意特汽车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完成全自动磁条压入机、全自动轴承压入机、自动升料架、搅拌机等10套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改造,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012年4月教学团队师生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担标准件图库的开发与制作。2012年10月与科技部国家信息化制造业培训中心开展合作,完成了《solidworks工程实例教程》《CAXA制造工程师工程应用教程》两门网络视频课程的制作。2013年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开展合作,主编、参编共完成国家级职业规划教材8部。这些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有效地激发了教师队伍能干事、干成事的活力与动力。

3.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彰显教学团队的影响力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注重与全国技能大赛相结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激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发展的活力。2009年5月机械工程系成立了“技能竞赛项目”教学指导团队,负责指导训练学生参加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六部委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两项赛事。团队教师通过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交流磋商,开展头脑风暴,仔细解读竞赛规则,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竞赛训练指导方案,充分发挥团队集体的智慧。

2009、2010、2011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由科技部、教育部、团中央、常州市政府共同支持指导,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主办的第二、三、四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与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619所大专院校的近百万大学生激烈角逐,勇夺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河北省赛区夺得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在全国创造了两个唯一:一是全国619所参赛院校中晋级总决赛唯一的技工院校;二是全国唯一有3支代表队同时入围全国总决赛的技工学校。

2010年在国家六部委主办的国家级一类竞赛、有“数控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笔者学院参赛学生荣获数控铣工项目技能竞赛河北赛区第一名,并代表河北省勇夺全国总决赛冠军,创河北省参加此项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彰显了笔者学校教学团队的水平。

4.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为专业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为了巩固各项目专业教学团队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激发团队教师参加竞赛指导、教研教改、“产学研”等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制定并出台了《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系列激励制度。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团队教师倾斜。

第8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训练 体系构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44-04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With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Liu Baojun Lu Manhuai Zhang Zhibin Wu Deqiang Yu Chuhong

(Zhongshan College,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Zhongshan Guangdong,528402,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co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s a project of systematic education.The idea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independent and open technology inncvation base is built and meanwhile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obot devices are possessed,the procedure of ability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is improved,undergradu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and guiding teacher team are both enhanced,and then the training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steps and grades of “basic engineering,special training,integrated practice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formed.Excellent progress in series of n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undertaking are made by undergraduates.It is proved that thesystem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Key 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Technology training;System construction;Undergraduate

科技活邮桥嘌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水平、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因而,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良好训练作用,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显然,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保证训练效果、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也正是该课题的研究重点。该课题的主要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有:创新理念、建设自主、开放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全过程的细化和完善,学生科技协会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基础培训能力提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创新训练指导能力提升,形成有效的训练体系等。

1 创新理念,建立自主、开放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基于该课题所依托的机电类学科,建设好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理念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日常教学和普通实验室的培养时空,建立一个自我、开放性的创新活动场所,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开展各类设计、训练和制作活动,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甚至一定的管理能力,实现创新的思维和梦想,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而教师在这里主要起引导者、辅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甚至只是协作者的角色[2]。

此前的机电创新实践基地虽然具备了雏形,但是却依赖于在现有的各实验室挤腾出来的十分狭小的空间。不仅面积小,而且会受到学生日常实验教学的时间挤压,这对科技创新训练体系的建设形成了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硬件环境约束,既不利于良好地实施现有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培训,更不可能拓展新的创新训练项目。相对于拥有每年300多名新会员的学生机电科技协会而言,要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更是无法满足要求。伴随学校近年来教学和实验硬件条件的改造升级,该项目也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支持下为机电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增加了较大的训练场地和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为更好开展创新训练,该课题积极利用该校机械专业作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资源,添置一系列新的创新训练设备,如:工程机器人训练套件、水中机器人训练设备以及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多种电子测试设备等,如此便可以开设更多的基础性、专项性和综合性训练项目,为更好训练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充分的硬件设备条件。

2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培养过程

经过多年来探索和建设,为了能将学生持续地吸引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并上升到自主创新的高度,实现“全过程、阶梯式”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逐渐得以构建和完善,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内容:基础工程实践(BE)、专项强化实践(ST)、综合训练实践(IP)和自主创新实践(II)。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实践形式和主体对象如表1所示。

2.1 基础工程(Basic Engineering,简写为BE)实践

该实践主要面向大一年级学生,以基本机械结构设计、工程结构组成、单元电路设计实现、简单系统的自主创意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训练重点,因而系统设计和构造的难度不宜太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创意、享受创造的乐趣。实践内容采用可自由组合重构、装配的模块式套件为工程实践对象,易于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目的在于对大学新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基础工程训练。

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机电科技协会以组织会员开展基础性的科技训练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由协会理事(高年级的技术骨干担任)对新会员进行基础培训,并开展各类不同主题的基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和实践能力,初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精神。

该实践阶段现在主要以校内训练和竞赛来拉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机电科协每年招新生约300人,校内竞赛包括基础的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基础电路设计竞赛和先进制图技术比赛等[3]。以双足行走机器人机构设计竞赛为例,目前每年上百支队伍参赛,全校理工类二级学院均有队伍参加该比赛,而在机电学院学生覆盖面达60%以上,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学生受益面。

2.2 专项强化(Specific Training,简写为ST)实践

专项强化实践主要面对已完成基础工程实践的大二年级学生,旨在培训学生的复杂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综合电路设计能力、单片机编程与控制、完整项目开发流程、专项创新能力等,属于能力提高和专项强化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强调专项技术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项目为设计和实践主题。各项目要实现的主题虽有竞赛规则约束,但其设计实现方法却是完全自主的,因而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在对抗和比赛中处于优势地位。

这一阶段教师和机电科技学会是共同组织者,教师是辅导者的角色,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科协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和设计实践内容。学生自由组合成机械结构设计小组、电路设计小组、软件控制技术小组、信息及综合创新小组等,教师定时组学生进行各种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如:具体的机械设计方法、电路设计方案、软件编程方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以训练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设计和制作实践训练来逐步提高单项的设计能力。

该阶段主要通过举办以强化专项能力、训练基本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校内竞赛来进行推动,例如:循迹机器人竞赛、以机械机构创新为主的机械电子创新设计比赛,以及一些专项技术设计比赛(如:机械锁止机构设计大赛等),分别着重于电路设计与单片机编程技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能力等。由于有竞赛规则约束,参赛学生自然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奇异的创新主意,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为下一阶段即综合训练阶段选拔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而培训各相应专项能力优秀的候选队员队伍。

该项目旨在通过不同项目、发掘个人技术特长来保持和增强大学生对科技训练的投入和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习惯,真正融入这一重要的创新能力训练阶段。

2.3 综合训练(Integrated Practice,简写为IP)实践

综合实践阶段主要面对已完成专项强化实践的大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和部分特别优秀的大二年级学生,主体是经过选拔而产生的参加省或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学生队员,旨在训练这些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该阶段主要以省或全国性比赛项目为实践训练的主题,项目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大赛的项目主题,将队员分成不同的设计制作小组,如:机器人项目就设立了相应的高级训练小组,如:机电系统综合训练组、电路软件综合训练设计组、项目管理训练组、可靠性测试组等多个小组,在不同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以及参赛。

该阶段面对主要的学科竞赛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菱杯”大学生自动化应用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创新大赛、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和相关的省级学生科技竞赛。

这一阶段教师团队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实现方法的研讨和阶段性总结,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竞赛策略等方面共同讨论,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综合能力,也可以更好训练其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精神,寻找创新点和最佳方案;技术优势和创新互相借鉴,形成技术战斗力的团队集成和综合创新。

2.4 自主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简写为II)实践

该阶段主要面向技术能力强和自我创新意识好的学生,属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高级培养阶段,以学生自我创新为核心,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自我命题,既可申请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自己所想攻克的技术难题或者开展个人的发明创造,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完善的所有内容都要靠自己来完成;进度要靠自己掌控;学生也可以承接企业项目或产品开发等;或者利用个人技术特长开展自主创业,提前规划和实施未来的人生发展前景。

这是“自我创新”阶段,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自主的设计和制作来实践自己的梦想,在这一阶段教师只是协作者或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和建议,而学生才是实际的决策者和实现者。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的设备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有利的环境。

3 改善学生科技协会的组织结构,提升其基础培训能力

机电学生科技协会担负着招收新会员、对新会员进行基础性的工程能力训练,并组织相应的科技类竞赛活动。协会组织定期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协会理事,为新生进行基础性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以培养新会员的基本实践应用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为核心目标,以培养会员成为省级和全国性比赛的后备技术人才为任务,对有兴趣的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

此前协会每年新会员众多,大一新会员普遍认为经过培训受益良多。但由于学校授权和资助的项目总数有限,加之以项目经费、制作费用、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因而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能参加省级和全国性大赛的人数就受到限制;同时,部分已获得一些奖项的同学因进取心不足、奉献精神不够等原因,在高年级阶段不愿意再辛苦参加科技比赛;与此同时,协会的理事逐渐由大二年级会员担任,对高年级会员产生了挤出效应。所有这些,都给科协的人力资源构成、培训质量、参加全国大赛的成绩形成了不利影响。

该项目实施后,通过改善科协的理事会员的配备结构,加大高年级会员的比例,有力提升了其基础培训能力,培训的项目、内容和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4 强化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由于多年的努力,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既于学生机电科协的宣传发动和基础培训有关,也更与相应参加到大学生科技训练体系的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有关。以机电创新为特色,目前已形成机器人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PLC自动化应用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先进制图技术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物联网技术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等10多个教师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3~6名教师组成,并设立了主教练负责制,从而保证了良好的项目指导水平。在主教练的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教研水平、指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项目指导团队日益强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也将更加富有成效。

5 Y语

建设自主、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形成“基础工程、专项强化、综合训练、自主创新”的“多阶段、全过程、阶梯式”训练和培养过程,并加强学生机电科协和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一有理念、有体系、有内容、有团队的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最近3年来机电科协的大学生又在机器人、先进成图和PLC三菱杯自动化大赛上取得12项全国性一等奖(5项冠军),6个学生项目先后入选广东省攀登计划和省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更有不少机器人队员在毕业前后创建了机器人教育培训机构或者创业开展各类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展现了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是该课题优秀建设成效的鲜明例证。

参考文献

[1] 王世山.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2008:552-5560.

第9篇: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创业团队 管理 激励 大学生

一、创业团队相关概念

(一)创业团队的定义

创业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特定的组织功能、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形成的优势互补的特殊群体。创业团队由以下四大要素组成:

目标。目标是团队奋斗的方向和凝聚的动力,从本质上来说,创业团队的根本目标在于创造新价值。

人员。每个人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有责任贡献出自己的知识、技术、能力、资源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打造出团队的战斗力。

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根据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能力、股份的差别,明确各人在新创企业中担任的职务和承担的责任,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创业计划。根据创业目标,制定详细而可行的创业计划,从而确定成员的具体任务。

(二)大学生创业团队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流动性较大。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及经验,处理事情较理想化和情绪化,心理素质弱。创业的路途多变而坎坷,当遇到挫折时,不少创业者会产生动摇,甚至脱离创业团队。此外,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对职责和利润分配等制定不够明确,易在创业过程中产生冲突。而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可能会导致创业团队的解散。

第二,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市场掌握受限。经验的限制使得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评估市场和机会,要么对市场的判断过于乐观,要么过低地判断自己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从而错失机会。再者,大学生信息资源少,对市场的反应较慢。

第三,大学生创业团队综合能力较低。虽然大学生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却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经过实践,大学生创业团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将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大学生的社会能力等创业能力都比较弱。

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策略

(一)团队建设

人只有客观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首先,领导者要引导团队成员正视自己,扬长避短,更好地为团队作出贡献。其次,领导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人格魅力,使团队成员信服自己,自愿服从管理。另外,团队想要持续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知识经验分享交流平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加强团队建设。

(二)制定严格制度

大学生创业团队想要实现高效管理,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团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科学明确,应包括目标、经营范围、资金构成、部门设置、团队各成员的分工、权利与义务等,确保有章可循,以便企业良性运转。建立股权分配方案和合理的利润分配体系也非常重要,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地减少团队冲突。

(三)冲突与沟通策略

冲突是指团队成员因各种因素形成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处理不好,易造成团队的损失。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难以避免。团队要建立有效的沟通策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协调双方的情绪、观点、行动和利益,从而确保团队齐心协力,持续保持一种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高效地完成团队目标。

有效的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可见沟通对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团队管理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沟通才能解决。因此,团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积极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创业团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对于可行的沟通交流方式和途径,可以常规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正式沟通,适当采用非正式沟通,加强与团队成员的交流;用平等的身份积极倾听,努力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并体会其看法;对于交流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反馈,减少团队的矛盾。这些都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凝聚力,从而降低优秀成员的流动性。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激励策略

(一)薪酬激励

第一,增加薪酬体系中的激励性因素,加大对团队成员的激励。广义的薪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强制利等;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如奖金、提成、物质奖励等。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性因素若达不到大家的期望,会令大家感到不满意。但是达到期望也只是大家认为应得的待遇,难以激励大家积极而热情地工作,只有激励性因素才能提高大家的绩效水平和满意度。

第二,提供适合团队成员的福利项目,增加他们的满意度。福利成本是一笔大开支,但其激励性作用不大,甚至还会引起不满。除了强制利之外,还可以选择用菜单式福利,即规定在一定的福利总值条件下,让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二)情感激励

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不是一般的“物质人”,他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大多数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情感激励可以帮助解决创业团队遇到困难时产生的人心动摇的问题。团队领导者的情感感染力能够有力地影响成员,形成有效的激励。领导者要善于运用情感手段去打动团队成员的感情。具体可用以下几种情感激励策略:

第一,团队的领导者要重视情感激励,不断提升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去打动成员,获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

第二,团队日常的运作中,应加强团队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识,增加他们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当面临问题时,可以借助成员对目标的认同感,通过情感激励的方法,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第三,从小处入手,认真解决成员的实际问题,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使他们安心工作,更好地为团队作出贡献。

第四,情感激励方式要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情感激励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也有可能造成反作用。

(三)团队文化激励

团队文化是团队的核心,优秀的文化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文化主要强调协调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从而满足团队各成员的需求,营造一种积极、快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氛围在于信任,创业团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会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大学生创业团队要抵制不好的文化,保持好的文化,从领导者、目标、价值观、沟通体系、激励机制、工作氛围、权利分配等各方面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提升团队成员的认可与信任。

(四)荣誉和职位的激励

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不仅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创业活动,也有对成就感以及荣誉和地位的追求。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还有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权力的追求可能少些,但对于成就、荣誉和在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地位的诉求愿望则比较强烈。荣誉和职位的激励会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热情。

(作者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玲(1995―),女,广西平乐人,广西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王年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