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旅游企业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企业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企业文化

第1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第2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一、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形成旅游企业的文化基础。

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祖先世代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不仅可以引发人思古之悠情,更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活的、珍贵的见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昭示着这一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和对世界人类的贡献,是所在国人民的骄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塑造出一批旅游企业,他们是中国旅游业中的佼佼者,也是文化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就旅游的特性而言,旅游消费的卖点是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渴求与追寻促成了消费者旅游的欲望。与工业企业不同,旅游企业不生产任何产品,其所销售的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也可以说,文化资源就是旅游企业的产品。卢浮宫的灿烂辉煌、黄石公园的自然与神奇、黄山的云海温泉、泰山的挺拔及历史的深厚积淀、长城的雄伟峻秀,构成了这些旅游企业的核心产品。在企业意识中,为了让其产品(旅游文化资源)产生永久效益,就要维持和保护文化资源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依托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由于遗产的唯一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遗产不仅是全人类全民族的责任,更是旅游企业发展事业的责任和基础。所有依靠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企业,都遵循着以下三个原则:

(一)环境保护的原则

环境是影响旅游景区价值的重要因素,保护其内外环境相辅相成,具有相当广泛的意义。

印度泰姬陵为了保护古迹,使用现代技术处理寄生植物和排水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古迹的原貌。在国内,承德避暑山庄专门制定了方案,以保护景区内外的环境,拆除有碍景点观瞻的建筑,连续拆除了丽正门、德汇门之间的现代建筑,为文物保护事业和依靠文物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而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在旅游发展中,为了保护世界遗产的完美,拆除了索道、单轨铁道、游乐园、商店、旅馆等非遗产建筑,价值两亿多元,而且还要继续作第二期拆迁规划,目的就是要将景区的环境保护到最完美的状态。八达岭在自年以来连续拆除了多处商业摊点,不断完善景区的绿化、环境设施,并在年进行了国际环境质量认证,借此机会使景区的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景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了和谐自然的状态。

(二)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代表着历史的过去,同是也蕴藏着未来的发展,由于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任何一项的消失,都将是世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旅游景区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妥善保护好遗产,传之后代,使其得到永续利用。

美国的黄石公园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稳定性,派出专门人员管理,对游客遗留下的垃圾进行回收,甚至对游人踩踏过的草地都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使环境和生态保护到最佳的理想程度,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八达岭长城近年来在不断修缮的基础上,陆续恢复了关城古貌,其目的正在于为后世留下永久的遗产。

(三)挖掘和丰富的原则

各种自然和文化遗产孕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企业形成规模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不断挖掘内在的文化潜力,为企业增添动力,无疑是非常好的途径。西安兵马俑的旅游发展,在遗址挖掘的基础上建起兵马俑博物馆,以此为中心,不断丰富拓展,使景区的外延不断扩大,形成独特的秦文化展示区,为当地旅游业形成规模创造了动力。八达岭在长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博物馆”景区发展思路,从景区的总体规划到设施布局、从文化建设到环境改善,丰富和拓展了长城文化,加强景区环境建设和文化历史氛围的塑造,把八达岭建设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缩影,集游览观光、文化展示、学术研究、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功能的博物馆式风景名胜区,使景区的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在强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八达岭进一步加强软件文化的建设,在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对外宣传等软件方面同步发展,以中国长城学术研究的权威组织——中国长城学会迁址八达岭为契机,大力推动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的工作,并出版《八达岭长城》报,组建艺术团,推出“长城史诗”大型民族文艺演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宣传和发展长城历史文化。

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企业形成了强烈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旅游资源的开发围绕这一核心而开展。当今世界旅游的主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历史文化的遗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围绕着已有的文化资源,旅游企业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的就是文化,国内多年的旅游发展表明,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将难以保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黄山、泰山、故宫、八达岭,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是充满迷人风景、孕含传说和典故的丰富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构成了各旅游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品牌的象征。

二、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提高员工素质,塑造企业精神,调动企业内部积极性。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始终围绕“顾客”这一中心做文章,企业应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满意,从而,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构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很重要,它可以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间,从而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发展。

在旅游企业中,管理哲学是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展开,因此,以文化资源的管理理念培育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

(一)战略——企业的远景目标,员工的价值体现。

作为一个整体,企业必须要有清楚的远景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奋勇前进,有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就可以根据这个目标来评价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表现。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提高景区的文化含量和环境质量,以此来带动游人的增加,以八达岭为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资源不断的保护、恢复、开发,从而形成了科学而有效的理论——“大博物馆”建设思路,“以‘提高文化品位,提高环境质量,塑造良好历史文化氛围’的指导思想,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带动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企业以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为职工树立了美好的前景,在这样的目标鼓舞下,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凝聚力增强,充分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围绕文化资源管理,八达岭的职工确立了“我是长城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北京,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的服务思想,每年以创立优质服务为目标,展开形式丰富的职工技能竞赛,职工在不断提高素质的同时,为实现企业的共同价值和自我价值而努力,发挥出积极的创造力。

(二)制度——围绕文化而形成的企业行为规范,培养职工自律性的基础。

企业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要相应培养自律意识,在高度自律性的组织中,员工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现职工自律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民主化的制度。企业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不是目的,而只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手段。各旅游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工作细则,让职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更清楚、明确,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相应培养其很强的自律性。在考核的目标上更明确,如八达岭每年都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及下属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的目标和责任。在规范的管理中,企业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职工的自律意识不断增强。而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中,均是围绕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文化资源而制定,在以世界遗产资源开发旅游的企业中,前提是保证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此,建立有效的制度首先是在职工中建立强烈的保护意识,其次是约束职工不规范的行为,并在管理中灌输对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企业和职工形成共识——文化资源是共同的发展基础。

(三)文化氛围——企业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家园。

营造对员工有利的企业环境,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建立起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是企业的需求,也是员工的需求。在旅游景区中,文化氛围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吸引游人的基础,也是企业员工工作的良好环境。旅游企业的工作是以旅游景区为中心的,景区能否使游人赏心悦目,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旅游收入。文化氛围的塑造不仅从硬件设施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为游人服务的每一位员工身上。试想,如果景区混乱不堪,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不仅游人的游览心情会大打折扣,而且在景区工作的服务人员也不会感到愉快,从而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颐和园强化服务的管理,创造洁净的游览环境,八达岭年开始提出“淡化商业气息,恢复历史原貌”,并对景区内各种违法违规的商业行为进行清理,参加国家文明风景示范区评比、级景区评定及环境管理认证,并在国内著名景区中首家实行星级厕所免费开放,黄山在近几年来致力于景区环境的清理,打击不法行为,维持生态和谐,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努力。随着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心态和精神风貌逐步与文化氛围保持一致和谐。西安兵马俑在遗址发掘和展览模式上不断摸索创新,采取边挖掘边展览的方式,将游人带入一个有着沉重历史感和考古工作神秘感的特殊氛围中,职工在工作中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机制和氛围,使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是家的概念。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民本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以传统文化基础构筑旅游文化的旅游企业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体现,并赋予了现代管理的内涵。八达岭为职工解决困难,每年承诺为职工办十件实事,树立了心系职工、关心职工的企业形象,激发了职工热爱企业、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

可以说,传统文化基础的发掘和发扬,在企业和职工中形成共识,从而创造了对企业和职工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和价值取向,积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文化资源为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意味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地位,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取决于其品牌能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品牌的作用尤其明显,外国人来到中国,首选的旅游项目就是故宫、天坛、八达岭,日本的富士山,不仅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了无数外国观光者的目光,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形象代表,法国的卢浮宫,是什么吸引了每年数百万游人的光临呢?是其它景区永远无法代替的文化品牌。

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在注重品牌的培养和塑造。伟人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让无数人对长城魂牵梦绕,由此演绎了八达岭长城每年五百余万游人登临的壮观场面,在游人心目中,“八达岭”就代表着长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在大的国家公园,且不论其景色如何优美,还是资源、物种如何丰富,就是这个“第一国家公园”,已为游人提供了游览最好的借口。为了使自己的品牌永久常青,各旅游企业借助媒体、举行公益活动,围绕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品牌的建立工作。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八达岭长城早在年利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项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公益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地位,在不断的发展中,利用对长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建设开发巩固品牌,塑造形象,自年以来,八达岭每年用于直接广告宣传的费用都在数百万元,凭借各国元首登临长城的优势,他们出版了《世纪回眸——三百位外国元首与八达岭长城》大型画册,向世人广为宣传,在企业文化内容中建立了“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八达岭长城报》等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组织,为企业形象的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凭借每年的元旦国际万人登山节和十余个国际性活动的宣传,凭借全国风景名胜四十佳之首、全国文明风景示范区等称号,八达岭确立了登长城非登八达岭的品牌形象。

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各旅游企业也注重利用品牌价值增加文化附加值,从追溯历史文化、展望未来文化、并使其超越地理和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挖掘与创造展示文化的潜力。法国的卢浮宫,因其建造了独特的金字塔建筑,为其注入了现代文化的魅力;泰山、长城的登山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欣赏文物、追溯历史的机会,更在活动中增加了体现勇气和毅力的时代内容。年,八达岭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探讨的内容可能许多人并不太关心,但它的成功举办已经显示了八达岭的实力,利用研讨会,八达岭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站在了国际的高度,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

四、以品牌为动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从经营理念上走入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的大多数旅游企业的形成,是由行政管理逐步转向市场机制,现在仍有许多企业还在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轨道上运行,而纵观成功的旅游企业,已进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的表现,而是内在的深刻的变革。

首先,它表现在对资本的运营上。黄山作为传统的旅游胜地,率先以股上市,成功地利用现代融资手段,进行资本运作,打破了原始积累的常规,以全新的运作方式对景区进行规划和管理,这种运作将市场的风险机制引入了企业管理,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素质。八达岭年成功加盟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进入国际融资渠道,这一举措不仅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扩大,而且利用融资使企业的规划提前实现,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其次,是经营理念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企业经营方向仅局限于景区的发展建设上,在旅游业市场不断发展变革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的冲击,将制约前进的步伐。作为现代旅游企业,应该具有向产业纵深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在经营理念上更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规律。八达岭上市的成功,带来了经营理念上的深刻变化,八达岭温泉度假村的建成,使八达岭从初级的旅游接待转向产业化、多元化的经营轨道,年,八达岭又启动了磁悬浮铁路工程,掀开了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序幕,同时又策划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全力开拓会展旅游这一新兴旅游市场。可以说,经营上的多元化使八达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

第三,反映在企业管理上。进入现代资本运营时代,在市场化的要求下,企业必须不断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压缩管理层次,精简管理人员,真正实现岗无虚设、人人满负荷的机构设置,各项制度在管理中规范运行,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经营压力、降低经济风险的有效目的。以八达岭为例,上市之后,企业对管理人员精简近半,实施定岗定责制度,对企业的财务、人事、经营决策实行科学管理,企业管理更加面向市场、面向国际。

第3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关键词:旅游企业:体系:文化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016-02

1 旅游和文化营销

关于旅游业的兴起,最早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一位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初具雏形的旅游活动,奠定了其后世界旅游产业兴起与飞速发展的基石。发展至今,已看齐石油业、汽车业,成为与其并列的世界三大产业之一。1991年6月25日到6月28日之间,在加拿大召开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世界旅游组织在会议上定义了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是指一个人旅行到其通常生活环境以外的地点,时间少于一般指定的时段,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在所访问的地区获得经济效益,而是消费。这里的“少于一般指定的时段”指的是排除长久移民的目的。

我国旅游业在近段时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日益富足的人民在物质消费之余,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消费的领域。与此之外,新的休假制度实施和交通设施旅馆设施的迅速发展等因素,都为国内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必要便利条件。到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名胜风景城市、城镇、乡村开始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不断开发的旅游地使得相互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甚至存在盲目开发的行为,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所以,旅游业文化营销的战略制定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的运用文化营销等相关理论来规划我国旅游地景区资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文化营销战略,借此达到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增大收益、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为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必须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2 旅游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作用

提到旅游业的文化营销,就要从文化营销的定义入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其作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一种符号,越来越受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司马云杰曾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征所构成的复合体。”然而文化营销是一种通过有意识的发现、甄别、创造或者培养的某种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其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模式。它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物质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物质赋予某种文化背景,借此将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过程之中。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前提下,继而达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模式。

旅游业如果和文化相结合,就会蕴含更深的韵味,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文化是旅游的一部分,大多数旅游圣地都有着自身的一段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北京的故宫,嵩山少林寺等。旅游文化营销是针对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旅游文化、宗教风俗等有着较大异性需求而进行的营销策略设计。旅游企业实施文化营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升旅游企业的文化形象

高品味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必将提升旅游企业的文化形象,旅游是这一种可以使人达到愉悦感的产业,文化营销可以将其赋予旅游业的文化意蕴传播给广大的消费者,用文化提升行业形象,发挥重大的文化影响作用。

2.2 提高旅游企业的文化价值

价值观在具体的经营系统中具有核心的协调作用,企业的经营是需要价值管的,一切称得上价值观的东西都应该是符合价值要求的。文化营销可以很好的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旅游不用于有型资产,有型资产所带来的利润是有限的,而旅游则是一种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无限的利润。而如何在无限利润中取得最大的利润,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会影响着企业其对顾客需要的判断,这些判断又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其判断的正误会最终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等手段在市场上体现出来。所以,企业营销必须时刻发现和创造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使得旅游企业提炼出自己的企业价值观。旅游资源具有空间固化型,其使得文化营销在进行中唯有通过最具垄断性的文化来提升自身的核心价值。旅游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利于建立出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的企业文化,并且塑造出企业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发扬文化价值,才能使得旅游产业所创造的利润最大化。

2.3 突显旅游企业的文化特色

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统一市场的渐渐形成。其使得旅游企业的模仿借鉴越来越块,交通便利化、社会信息网络化都是影响其模仿借鉴的原因。其使得旅游业的产品特征比较模糊,没有明显的特征。所以文化营销正好可以弥补,通过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景点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可以很好的将地方旅游

景点的产品模糊化问题解决,并建立各自鲜明的旅游文化。

2.4 文化营销有利于提升旅游者对旅游企业文化的认同

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是一种直接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对象开展营销的活动。往往顾客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希望可以得到其全部的使用价值,而不愿意失去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拥有权利。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是取决于客户对商品使用效果的判断和界定,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可以大体分为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物质的内涵取决于商品的实际使用功能,而精神内涵则体现在其对于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企业应该正确的树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并且将其与企业各项市场营销工作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的传播企业的价值观。旅游业是一个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并重的行业,所以文化营销在旅游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2.5 企业实施文化营销可以很好的与对手进行区分

企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创造,其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的成本,而且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也可以使得企业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旅游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要把一个区别于其它企业和其它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群体,这样做事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目前的旅游企业在对于各自旅游硬件设施的升级换代都很先进,在物质区别日愈趋小时,要使得旅游企业自身在行业市场内突出,就必须依靠非物质因素进行市场竞争,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营销策略,其次是管理和服务。但文化的各种内容体验则都可以让产品和服务创造出很大的差异,所以良好的旅游企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营销策略作为支撑。

3 旅游企业的文化营销模式体系和策略体系

旅游企业的文化营销模式体系分为两个:其一,“适应-融合-激发”模式。其二,“理念-产品-品牌”模式。要做好旅游企业文化营销,应当根据这两种模式体系来进行。

3.1 适应-融合-激发模式

{1}文化适应。旅游企业应当通过对市场的文化环境的调查,完全考虑其文化特点,并借此进行营销活动的开展。对于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制定相应的文化适应政策,多贴切目标市场的主流文化,减少与其文化冲突的产生。

{2}文化融合。进行旅游文化营销工作的时候,不能仅仅采取被动的适应其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同时应当积极主动的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传递自身的旅游文化。人们对于未知事物都有其不同程度的新鲜感,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更愿意关注与自己生活不同的环境,这就使得不同文化人群之间对对方文化都存在着好奇心。要将自身的文化和新创的旅游文化巧妙的进行融合,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间能有效的和谐统一。

{3}文化激发。要懂得文化的激发,应当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使得一种文化在消费者中占据有效的影响力。应当强化旅游文化的影响力,使其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最大程度的激发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将其文化认同转为实际的文化消费需求。

3.2 理念-产品-品牌模式

{1}文化理念。应当充分体现旅游企业的文化理念,寻求消费者接受其文化理念价值,促使消费者对整个企业和其产品的认同。要懂得利用地方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积淀,追求还原历史事件并将其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让消费者感受一段历史,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应当注重发展旅游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发扬创新精神,打造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层次。

{2}文化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的核心,打造出良好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步。在打造文化产品之时,应当考虑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使得旅游产品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时,还适应消费者自身的文化观念。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结合目标群体进行创新发展,巧妙的利用文化差异创造出具有魅力的旅游产品,借此引导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3}文化品牌。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是旅游企业营销的根本,是商品营销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体现,是市场营销发展的趋势。品牌不仅能够便于识别,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品质形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4 结 语

总而言之,实施旅游企业的文化营销,是一种提升旅游业良好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由一种观光型向生态型和文化型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企业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有对力的作用。当今的世界旅游业发展非常的迅速,已经成为了当代规模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任务刻不容缓,其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甚大。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相比,我们目前依旧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地步。所以,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深度开发旅游业,加强旅游业的产品质量和文化底蕴,完善旅游业的文化的营销手段,让我国旅游业的未来能有一个更加良好的、迅速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罗争玉.销文化和文化营销[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2] 张俊,黄翔.河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1.1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业产值,台湾开始探索发展休闲农业[4]。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可分为孕育探索阶段、成长发展阶段和成熟提高阶段三个时期。孕育探索阶段(1970~1980年):197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设立了“木栅观光茶园”[5],开启了观光农园的孕育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向游客开放农园,供其采摘,同时出售当地农产品等,这样的创新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达到增收的目的,此阶段休闲农场仅33家。成长发展阶段(1980~2004年):台湾地区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休闲农业,1983年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1990年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这些条例的制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1989年底,休闲农场的数量增加到141家[6]。1990年以后,台湾地区通过制定《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等进一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1997年,台湾地区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建设富丽农村计划”的重要途径。2000年以后,随着岛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2000~2004年短短四年间,新成立的休闲农场就有584家[7]。成熟提高阶段(2004年至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步入了成熟提高的阶段,岛内现有上千家休闲农场,风格各异,基本能够满足岛内民众的需求,最近还受到大陆游客的亲历体验,现在台湾休闲农场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追求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并且积极推广其发展模式,为休闲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1.2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台湾休闲农业自诞生以来,经过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努力探索,朝着特色化、体验化、知识化、健康化、生态化、数字化以及合法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1.2.1特色化

休闲农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持自己的优势,并且要合理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营造农场独特的休闲环境。例如:位于嘉义县大埔乡的嘉义农场,拥有台湾最大的湖畔野营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清晨躺在宽阔的大草原上享受日光浴,晚上欣赏浩瀚无际的星空,是野炊、露营的好场所。农场还利用花卉培育中心设立了蝴蝶生态园,园内拥有数百种珍惜蝴蝶,供游客自由观赏,享有浪漫的生态之旅。嘉义农场合理地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并且将其转化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1.2.2体验化

体验化就是要让游客参与其中,设计的体验活动要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使游客充分融入到活动当中。将体验营销的手段充分运用到未来休闲农场中,是未来休闲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2.3知识化

让游客亲历探索自然,并结合导游的解说,提供了自然的教育机会,可以让更多的城市人了解农村、农业以及农业文化。位于南投县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其服务宗旨是“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从一粒种子观察生命的奥妙”[8],利用自然生命的力量,给人们以启示和教育。这里有设有专业的分区,以方便游客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例如:想了解仙人掌可以去仙人掌生态教学区;想知道水生植物的习性,可以去水生植物生态区等;还可以请教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技艺。休闲农场成为人们了解自然的好去处。

1.2.4健康化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急需一个可以放松全身的场所,休闲农场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暂时远离尘嚣和日常琐事的空间,未来的休闲农场应该重视维护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无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等,并且可以营造农村那种特有的简单淳朴的社会气息,使游客可以完全沉浸在这样健康的环境中,以达到放松身心的休闲目的。

1.2.5生态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场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发展休闲农场的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同时,要兼顾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责,这是未来休闲农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

1.2.6数字化

利用网络营销手段,使休闲农场的服务更为快捷。网络使得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各大农场的信息,休闲农场网站的建设可以包括一下内容:最新的活动资讯、主要景观图片、观光路线图、农场周围的景点,以及餐饮住宿预定和游客留言系统等等。利用数字化的方式,使得游客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2.7合法化

休闲农场的有序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经营进行规范。台湾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以保障休闲农场的发展,从土地利用、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餐饮住宿,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确保休闲农场提供的服务安全可靠,很好地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2.1对休闲农业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台湾休闲农业的每个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策动、组织和扶持。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同时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辅导和推广休闲农业,从而使得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等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和落实。所以,只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台湾的休闲农业才得以迅速的发展[9]。

2.2制定管理办法,保障休闲农业有序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健全的休闲农业法规体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台湾地区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每2~3年推出一部发展计划书或者管理规范,此后,还于2004、2006年先后两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这为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从大局出发,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整体的规划,使得当地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防止了资源闲置的出现或者过度利用现象的出现。

2.4创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能效

2.4.1实现联合经营,降低运营成本

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场实现了联合经营,将观光、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整合起来,实现了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通过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了同一个领域的竞争,也避免了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2.4.2创新经营形式,促进产品多样

休闲农场要不断创新经营的形式,例如:跟媒体合作拍摄偶像剧,为偶像剧提供拍摄场地,或者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群众演员的工作等等,通过这样新颖经营形式,吸引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游客前往。与此同时,农场还要提供给游客丰富的消费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例如:为游客提供一种安静温馨的氛围和清新自然的风景等“无形产品”以及时令水果和蔬菜,特色佳肴等“有形产品”。

2.4.3增强网站功能,提供便捷服务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网站一般都会及时最近活动资讯,农场景观图片,观光路线图等等,并设置餐饮住宿预定以及游客留言板块,最大限度地为游客提供方便。

3对大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

3.1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政府在茶文化旅游中要起到导向的作用,政府要从整体着眼,规划茶区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以规范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还要加大茶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茶区景点和茶文化的宣传工作,例如: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为茶区拍摄专题纪录片等等形式,为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兴起打下基础,还可以重点扶持当地的优秀茶企业,大力发展体系化生产和休闲相结合的休闲茶产业,建设茶文化旅游品牌。漳平永福地区设立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企业。园区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发展休闲农业。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园景色优美,设施齐全,栽培规范的茶园,使得茶山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茶园周围还栽有茶花、罗汉松等观赏性植物,这些都为茶园增添了更多的观赏价值。漳平市政府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组织茶艺大赛,邀请各大茶业企业参加,这些都为茶业企业以及当地的茶园观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3.2健全法制建设,规范茶文化旅游业

在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加快法制的建设以保证茶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保证茶文化旅游区域的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都有法可依,并且进一步确保餐饮、住宿以及娱乐设施的安全性,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茶文化之旅。

3.3合理布局,整合茶区资源

茶叶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忙闲有序,这就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时间安排。一般对于非茶季,可以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这对绿茶区更为合理,除了忙时的春茶,夏秋季节都可以发展茶文化旅游。名山出名茶,很多茶区同时也是观光旅游的圣地,如武夷山、黄山等。武夷山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则以独特的“岩韵”名扬四海,武夷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会闪耀出更多的辉煌。这些地方的茶区可以发挥景区的旅游优势,结合生态旅游和茶文化旅游,发展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3.4改进经营管理,合理利用网络改善服务质量

对于同一个地区的服务资源,要实现合理分工,协同合作,例如可以成立景区联合管理处,将当地的观光、餐饮和住宿联合起来,办理茶文化旅游区一卡通,游客只要办理一张景区门卡就可以在景区内的任何地方消费,这样可以对各方服务进行协调,能够很好地避免服务的扎堆和雷同现象。开发茶文化旅游还要体现地方特色,如餐饮业,要求餐馆首先要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还要尽量体现茶乡特色,如龙井虾仁就很好地体现了龙井产区的特色;住宿方面也要符合当地的建筑特点,在旅游旺季还可以鼓励当地农户开放自己闲置的房间,这样既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的住宿压力,也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带给顾客感官上的享受,还要提供给顾客精神上的享受,实现无形产品的输出,让顾客在采茶、制茶、品茶的同时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可以通过导游的解说,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有关茶的习俗和传说。在宣传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包括:最新的茶文化活动,当地的茶礼和茶俗,茶园景观图,游览路线图,综合娱乐活动介绍以及周边景区简介等。并且提供网上订票,以及网上订房服务,设计合理的茶文化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出行指南。

3.5组织科技培训,拓宽园区人才的茶叶品鉴知识面

茶叶品鉴在旅游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评茶知识,学习茶艺知识,明确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加深对健康饮茶的理解,凸显茶区个性产品风味。在福建省科技厅支持下开展了《台湾产制模式乌龙茶质量检验与评茶体系合作培育》项目研究,项目组配合政府组织园区台湾农民与产业人员的评茶技术交流和品茶文化鉴赏,为茶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科技基础。

第5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一、 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利互惠的新型关系

电影文化和旅游业似乎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因为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分割的关联。现代电影通过高科技手段制造的如诗如画的风光和颇有人文光彩的场景,再上精彩的故事情节的演绎,往往会使一个平庸的城市或乡村产生了传奇效果,形成了新的旅游去向,这样的例子电影史上已屡见不鲜。如中国著名风光片《刘三姐》(1960),片中那清澈的漓江,如诗如画的青山,灵秀的山歌妹子和带着野味的歌声,如漓江般清澈,也如泥土般质朴感人,将本来就神奇的桂林山水更注入了一种灵性。又如美国影片《西雅图夜未眠》中所展现的西雅图小城的雨中景色,那木质的小路和雨中的小湖,使这座加州北部的小城透着骨子里的浪漫和经典。2012年,随着中国喜剧片《泰濉返娜扔常影片里所呈现的泰国风光与民俗,也同样激发了观众对影片里的风光的喜爱,产生了想与明星一起游泰国的心愿。

于是,在电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探索与密切配合之下,近40年来,电影产业与旅游产生之间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新型关系。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新型关系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二者自发联合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自发性的阶段中,影片导演完全出于拍摄艺术上的唯美要求,在将某部故事片的情节放置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之中,而恰恰就是在这些镜头和其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的表达下,这处景色与人文内容焕发出了不一样的艺术风采,无形中形成了对某个风景区的宣传。如1980年出品的由张瑜、郭凯演的《庐山恋》,是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爱情风光片,导演黄祖模将一部充满政治色彩的爱情故事的背景与风光迷人的庐山组合在一起,这对出现在奇石怪崖、云雾缭绕中的恋人,不仅使张瑜、郭凯敏成为当年最受青年人崇尚的银幕情侣,更让庐山风光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的旅游圣地和爱情圣地。所以时至今日,庐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庐山恋电影院,专门放映《庐山恋》影片,截至2009年,《庐山恋》共放映了6300场,成功地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旅游,也为旅游业与电影文化的合作摸索着新的路径。第二个阶段属于电影创作者的自主意识阶段,电影创作者在策划剧本时已懂得将叙事主体围绕景点而展开,因此电影创作者不仅要抓住当地的经典景色,还需要挖掘旅游资源背后的人文内涵,主动地将电影的主题表达和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保持一致。如美国影片《内布拉斯加》就是以美国的一个偏远的小城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导演用黑白电影的手法 ,展现这个小城的空旷、荒凉、古朴和封闭,使之看上去“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于是,在这种平淡的背景中出现的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就像一杯温茶,平淡又留有余香。而影片里出现的内布拉斯加州的高平原区和略有起伏的草原、砂岩丘陵地带,反而有了一种怀旧的感觉,使人乡愁顿生。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上的进一步推进,形成了电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积极而主动的合作。处于这一阶段的旅游从业者已充分的认识到了电影媒介的重大的宣传能量,开始主动的寻求与电影业的合作,有意识地推出以指向性极强的电影来拉动旅游消费。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非诚勿扰》,该片是在杭州市委宣传部的盛情邀请之下,将电影主要的外景设置在了杭州,把明星阵容、搞笑的故事和杭州的著名风光进行强有力的组合,再次带动了杭州的旅游业绩,也使宣传部门找到了提升城市形象的新模式。结合着《泰濉返墓适吕纯矗该片显然属于第三个阶段的产品,在旅游产业与电影文化的结合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的前提下,该片以高规格的演员阵容再加上泰国文化与喜剧元素的融入,创造了惊人的票房高度,也拉动了泰国的旅游业。

二、 旅游产业中运用电影营销的类型

电影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当一部优秀的旅游风光片将大批的观众吸引到了银幕前,当银幕上旖旎的山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电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就已形成了一种新的链条,也促成了二者在营销上的共识与共进。接下来,旅游产业中如何运用电影营销策略的问题就成了成败的关键,也成了考验旅游业的创造型思维的一道试题。于是,形形的旅游营销策略在电影传媒的拉动之下应运而生,归其要者,可综合为如下三类:

设计电影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这是当前旅游业最实用、最有效的营销方略,借助于其一部影片热映后产生的正能量,往往会产生一些特定的人群,这种人群被称为旅游线路设计中的目标人群。因为电影旅游本身就是一种高文化氛围的活动,乐于参与这种活动的是文化欣赏力较高的游客,他们渴望看到某部电影的拍摄现场,所以针对这一人群设计的旅游线路,会使游客产生与影片里的人物一起同游的感觉,也会使游客感到仿佛置身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之中,零距离地体验到影片人物的喜怒悲欢。结合《泰濉芬黄来看,其故事背景主要是泰国的清迈,出于对影片里明星的喜爱,泰国清迈马上成为了继曼谷和普吉岛以后另一个新兴的旅游热门城市。清迈是泰国第二大城市,是泰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达程度仅次于首都曼谷,素有“北国玫瑰”的雅称。清迈的天然环境优美,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清迈曾长期作为泰王国的首都,至今仍保留着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迹,城区内代表泰北灿烂历史文化的古老寺庙,本身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影片《泰濉烦浞值乩用了清迈的寺庙资源,旅行社也借此机会大力开发设计与《泰濉分腥宋锼走的路途相同的线路,开发出与《泰濉废嗤的旅游产品,让观众可以跟随明星的脚步感受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历史景观和人文风情,满足游客的参与感和追星心理。此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大旅游范围,逐步增加旅游内容和线路,使清迈的旅游效果大大提升。

打造活动型、文化型与密集型的电影旅游景区 活动形态的电影旅游资源,是指利用电影中出现的民俗景区、颁奖活动等,让观众产生前去观光的欲望。文化型旅游资源,是指将电影中涉及到的文化信息综合在一起,借助于影视的宣传力度,形成如“红楼梦文化”“明清街”之类的景区,吸引游客的兴趣。密集型电影旅游景点,是指将许多电影资源集中在一起,创造出如电影大道、电影村、电影城、电影主题公园之类的旅游文化。在打造密集型电影旅游景点这一方面,好莱坞影城做出了让全世界瞠目的经典范例。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影城,地理位置上具备着充足的阳光、理想的户外拍摄光源、美丽如画的海洋风貌、形态各异的山峦等自然优越条件,本身就具有成为旅游区的资质。上百年的电影发展历程,使好莱坞云集世界各地顶级的导演、编剧、明星、特技人员,再加上好莱坞娱乐博物馆和好莱坞历史博物馆,3.5英里长的明星大道、中国大戏院门前的明星脚手印、好莱坞蜡像馆、好莱坞制片厂博物馆以及好莱坞纪念公墓等招牌景点,还有根据各大著名影片创建的景区:金刚360度3D历险、神偷奶爸小黄人3D动感之旅,变形金刚3D对决之终极战斗、木乃伊复仇记,展现着电影的神奇,都让游客兴奋不已。《泰濉返呐纳愕厥翘┕,而对于国内的大多数旅客来说,出国观光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而就近在国内观光则会容易得多。当然,仅靠着《泰濉芬徊坑捌而建造旅游景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如果旅游业可以将同类影片综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泰国影视城”或“喜剧影视大道”之类的旅游景区的话,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第6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关键词:新模式核心竞争力战略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to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伟.尹家绪.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本文所谓的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指通过以鉴赏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从而形成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业。

文化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容忽视,文化旅游产业是唯一无法外移的产业,具有累积与增值的效果,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超过许多单一产品出口的创汇水平;就产业发展趋势而言,文化旅游产业所需外部成本较小而创造就业机会最多,能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馆餐饮业、珠宝特产业、零售商业等相关服务行业注入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台湾的产业格局逐渐分化,形成南部和东部主要发展农业,而两部和北部高度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旅游业在开发台湾东部地区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1979年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出境观光,并于1980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观光,当地旅行社迅速成长起来,数量激增,业务经营范围扩大。但是,台湾基本上出境游多于入境游,文化旅游产业收益逆差较大。(见表一)

20世纪70年代末,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开辟,开启了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日渐重视将旅游业同文化、体育、农业等多种行业结合,多方位全面发展。知性、感性与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形态逐渐盛行,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文物古迹、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土、特色美食等综合开发利用,使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起,充分体现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游资源的开发范畴不断向都会景观、工农业生产景观、科技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延伸,以温泉为卖点的温泉度假旅馆,以及结合自然景观、田野风光美景与传统技艺之民俗和休闲农场等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转折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文化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成为开发台湾东部的重要产业。

进入21世纪,台湾实施“21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于2001年通过“旅游业发展方案”,次年出台的“六年发展计划”。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7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2006~2008年赴台游客增长缓慢。2009年初HINI流感疫情又重创台湾旅行社,有90多家旅行社倒闭,直至2008年7月,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2009年游客总数迅速提升,激增了14.30%。至2010年11月大陆赴台游人数突破百万。

三、台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 优势

1、自然景观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全岛森林覆盖率58.53%,其中62%维持自然状态,台湾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与潜力。

2、人文资源荟萃。台湾岛内闽南、客家、少数民族、中原等民情风俗共存,文化呈现多元性,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都在这里交融,使这里的人文面貌充满融合的创意与奇趣,凸显其独特的魅力。台湾有将近20个博物馆所,包括位于台东的史前文物馆、北投的温泉博物等等有特色的文物场地,再加上位于屏东的海洋生物馆、位于高雄的科学工艺馆等等都是人文与科技所结合的文化观光胜地。

3、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引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台湾有很多民间环保团体,如台湾环境保护联盟,这些团体在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推动公众环保意识教育,进行环保立法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台湾环保从使用行政强制力到形成民众的自觉行为,环保工作已经进入成熟期,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方式。

4、台湾当局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丰富,注重规划和宣传。2003年以来,台湾观光管理部门,注重规划,打造友善、人性化的观光旅游环境,“以顾客导向为思维、套装旅游为模式、目标管理为方法”全方位推动各项基础设施、软件服务、旅游网络、宣传以及旅游产品配套包装。依据景点魅力、配套措施、知名度等因素,建立评选准则选定具潜力的旅游产品对外行销,提升软硬件服务品质。提供全方位的观光旅游服务,包括建置旅游信息服务网、推广辅导平价旅馆、建构观光旅游巴士系统及环岛观光列车,打造台湾的优质旅游环境,同时规划优惠旅游套票,让旅客享受优质、安全、贴心的旅游服务。

5、产业管理水平较为先进。台湾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向国际化发展,旅游业行业标准相对完善,行业诚信建设较好。近十年来,台湾旅馆业朝向国际化发展,饭店等级不断提高,新建的饭店多是四、五星级的观光旅馆。

(二) 劣势

1、受政治因素影响大,文化旅游产业长期逆差。台湾发展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产业的主导政策取向被扭曲。从1956年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取向,主要是配合经贸交流,以提高台湾整体形象为目的,体现旅游业的“附庸性”,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以旅游业基本经济属性的产业来发展。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北部和南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中部次之,东部较慢。另一方面,出岛旅游业远较入岛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

3、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成本偏高。台湾文化旅游企业的设备经营及人事成本过高,降低了业者对产业的投资意愿。旅游投资环境整体配套不完善,影响业者投人意愿。台湾当局对旅游业投资计划审核程序繁琐,影响民间业者的投资意愿。台湾的旅行社数量多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2000年以来台湾经济持续低迷,旅行社恶性削价竞争、裁员和减薪频繁,倒闭不少。

(三) 机遇

1、ECFA的签订,为台湾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生机。ECFA生效后,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多实惠,通过深化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直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有效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经济收入。还能有效化解两岸民众因长期隔阂造成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念的差异,促进相互了解、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推动两岸文化旅游。ECFA促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将互相开放、放宽对方服务业进入的领域,并降低进入门槛。文化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部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ECFA能够很好地促进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大陆服务业布局台湾市场提供机会与条件。

另一方面,推动两岸文化旅游投资自由化。ECFA签署后两岸将逐步减少双方互相投资的限制,并建立投资保障机制,提高投资相关规定的透明度,促进投资便利化。这将有力地刺激两岸资本投资对方的优势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从而逐步一体化。

2、福建将成为台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1)文化优势。福建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台湾闽南人与客家人的祖籍地多在福建,具备祖籍地文化优势。闽台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血缘相亲。台湾的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一脉相承。台湾的民情风俗与福建极为相似。台湾的民间信仰多数是从福建直接传人。

(2)地理优势。福建省是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大陆省份,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一水之隔,交通便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实现运输成本以及相关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3)经济优势。台湾与福建的文化旅游产业各具比较优势,互补性明显。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具有相对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福建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

(4)政策优势。福建是大陆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有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闽台“两门、两马”之间率先签订地方交流协议,《福建省对台湾地区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福建与台湾先后签订两山两水景区对接合作、《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协议》、《闽台旅游品质保障合作协议》等开始实施,构建了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机制。此外,福建旅游业界与相关部门已累积正确处理涉台旅游突发性事件及化解危机的丰富经验。

(四) 挑战

1、台湾应加快制定更加开放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台湾当局应减少政治因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简化入台审查程序,规划大陆游客自由行。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已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即将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个人游。

2、台湾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安全预警防范机制。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台湾旅游部门要与大陆加强沟通,密切与旅行社、景区的联系,实现信息互动,建立信息收集、预警评估机制,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安全警示。应依托旅游部门开展旅游安全警示教育及安全知识培训,增强游客安全自我防护意识。除了为游客购买合适的保险之外,旅游主管部门要规范旅行社的行业行为,一旦因旅行社的原因给游客造成损失,游客有权向相关部门投诉和提出赔偿。

3、台湾应尽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接待和服务能力。随着两岸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选择赴台游,由于台湾文化旅游市场的接待能力有限,因此台湾要加强与大陆的信息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文化旅游市场的接待和服务问题。与此同时,台湾还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和营销。

4、台湾应进一步开发深度文化旅游项目。自台湾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以来,大批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后,大陆游客更加渴望多元化、个性化的深度旅游。在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台湾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研究,实现文化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等。

第8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一、引言

实际上,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旅游方式,最早是于2009年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提出。数据调查发现,旅游行业占全世界总碳排放量的5%,因此有必要针对旅游行业运营低碳经济模式发展。酒店作为低碳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采取环保的经营理念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基于此,对低碳旅游理念下酒店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二、目前酒店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酒店企业文化和低碳旅游的相关理念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其灵魂所在,更能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够起到指导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实际上,酒店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必须要结合酒店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对真正适合酒店发展的价值理念进行总结,发展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就目前而言,酒店企业文化与低碳旅游理念存在明显矛盾。具体来说,一方面,酒店的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也丝毫没有低碳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酒店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考虑酒店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员工感受与客户满意度,使得企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也丧失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保责任,总体上与低碳旅游的理念有很大的出入。

(二)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有待完善和提高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是为旅行者提供休息与服务的场。因此,酒店的配套服务设施非常关键。然而,一些旅游景点的酒店在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方面还有待完善,或者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也非常高,但与低碳环保的旅游理念不符。

(三)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非常多的名胜古迹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然而,国内许多旅游景区的酒店管理人员国际化的意识有待提高,甚至连最基本的应对措施都没有,最显著的就是在语言沟通方面,依然存在服务人员语言障碍交流困难的情况,这是酒店管理人员的失责,必须要与国际化接轨。

(四)管理模式不够成熟,经营不集中

在旅游景区酒店进行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一些酒店的发展不切实际,没有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盲目模仿五星级酒店的成功经验,忽略了自身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而又成熟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景区酒店不可避免受到淡旺季的影响,因此会存在旺季客房爆满,淡季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大部分景区酒店都会选择旺季提高房价的经营手段,这种单纯为谋取暴利而弥补淡季损失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导致高房价低服务的情况。而且因为我国酒店存在部分不集中的现象,相对比较分散,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发展相对来说不平衡,因此和国际酒店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欠缺专业化酒店管理人才

在低碳旅游背景下,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景区酒店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酒店是服务行业,酒店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一样,都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

三、低碳旅游下改善酒店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文化

上文中提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会对企业的形象、凝聚力及日常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要构建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确保文化内涵积极向上,可以为酒店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要把酒店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相互结合,在反映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才是酒店的真正商品,服务水平是体现酒店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方面,甚至会对客户能否在此进行二次消费或口碑宣传的关键。因此,酒店工作过程中,要抓住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原则,要获得顾客的满意,让顾客在疲惫的旅行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

针对酒店管理而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酒店可以一方面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工作,确保提供的福利待遇、薪酬体系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酒店从业人员。同时要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避免专业人才跳槽。

四、结语

第9篇:旅游企业文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店行业特点构建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它能对企业员工起到约束、引导、规范、激励的作用,其力量潜移默化且深入骨髓;对外,企业文化可起到展示企业形象、增加企业吸引力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被提出以来,多数企业将企业文化视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而加以筹划、建设。但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相互模仿复制,企业文化因缺乏特色而难以有效发挥它的作用。

要解决此问题,从大的层面来看,在构建企业文化时企业应充分考虑其所在行业的特点;从小的层面来看,企业还必须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企业文化构建提供依据。

笔者以酒店行业的特点为切入点,从行业的角度提出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策略。虽然所涉及到的只是酒店这一特殊的行业,但研究思路和相关的结论相信会对其它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 酒店行业的特点

酒店主要为消费者提供住宿、餐饮等设施及服务项目,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场所。与其它类型的产品相比,酒店为消费者所提供的产品(简称酒店产品)具有其独特性,这也决定了酒店行业的独特性。了解酒店行业特点,才能构建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在管理中才具有针对性。

2.1 酒店业属于服务性行业

酒店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这是由酒店产品的性质决定的。酒店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是服务而非实体性产品(也称有形产品),能否为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务是酒店经营成败的关键。下面,笔者将对服务产品做简要分析,为问题的探讨奠定基础。

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具体地说就是酒店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和客人接受服务是同时进行的,服务产品的提供过程被暴露在客人眼中,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出现问题不能像有形产品的生产那样作报废处理或重新生产。服务产品的这一特点使以下三点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服务过程的重要性。服务的过程性对服务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以及熟练的服务技能,而且要注重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服务个性化的重要性。因为服务接受者参与其间使服务过程极具个性化,在一个消费者眼中堪称完美的服务在另一个消费者眼中或许并不完美。这要求服务者要在服务过程中关注并尽力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在服务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共同成就一次完美的服务;第三,服务补救的重要性。因为服务性产品不能通过报废或重新生产来弥补产品问题,所以只有提供的服务不出差错才可能赢得服务对象的满意。但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服务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当服务出现问题时,及时、恰当地进行服务补救就显示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消除顾客的不满意,还有可能将不满意的客人转变为满意甚至忠诚的客人。

2.2 酒店业强调顾客体验

服务产品本质上均属于体验性产品,只是在体验强度上存在差异。酒店产品与旅游密切相关,旅游本质上是有钱有闲者离开常住地进行观光、休闲等体验活动,酒店自然也成为旅游者体验场所之一,因此,酒店产品属于体验性比较强的服务性产品,酒店业强调顾客的体验。酒店只有关注顾客的体验,向顾客提供良好的住店体验,才会赢得顾客的满意。顾客的体验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感官体验,二是情感体验。感官体验即五感体验,即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味觉体验、触觉体验。情感体验即外部刺激引发个体产生的情感变化并且个体对这种情感的意识。

2.3 酒店业与"美"高度关联

酒店业之所以与美高度关联还是因为酒店业与旅游密切相关。审美是旅游最原始最主要的旅游动机,审美贯穿整个旅游过程。住宿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住宿场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顾客会不自觉地用审美眼光来审视酒店中的诸多元素,如酒店外观、大堂布置、客房装饰、餐厅环境、服务人员言行举止等,并且希望这些元素能为他们带来美感。因此,酒店业强调美,以此来赢得顾客的青睐。当然,美的概念非常宽泛,美可以是洁净、简约、奢华、时尚、愉悦、温暖、闲适等等,以哪种风格主导美由酒店的主要功能、档次、定位等多种因素决定,但"美"却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酒店业的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三点:以服务为主、体验性较强、与美高度关联。在构建酒店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这三个特点,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

3 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策略

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这四个层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要构建有特色的酒店企业文化就是围绕这四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展开,并且将"服务""体验""美"这几个反映行业特点的元素融入到这四个层次的文化建设中去。

3.1 精神文化构建策略

精神文化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根本,它包括企业价值观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宗旨等。其中,企业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抉择依据,贯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因此,在进行酒店精神文化建设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酒店的核心价值观。

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笔者认为酒店核心价值观应落脚于"服务"以及"顾客体验"这两点上,在制定酒店核心价值观时以"关注顾客体验,提供优质服务"为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在此基础上,考虑酒店功能、档次、定位等因素解决提供何种档次和类型的服务、服务标准等具体问题,并将服务与顾客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以顾客体验为基础或依据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最后以简单明了的语言阐明酒店的核心价值观。

提出了酒店核心价值观后,最重要的是如何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酒店经营决策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判断依据和标准。为此,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宣传途径传递酒店核心价值观,如通过酒店各层次会议、宣传口号、培训等方式达到传播的目的;二是示范效应。通过管理者或榜样的示范效应使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这样员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应知道如何应对。比如,部门之间如何协作和相互服务,高层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态度和方式等都能够很好地诠释"服务"二字,并且起到示范效应。

3.2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构建策略

酒店物质文化是酒店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文化,如酒店建筑、内部环境和装饰、各种设施设备大至电梯小至客房一次性用品、酒店办公用品、员工制服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酒店行为文化是以酒店员工行为为形态的企业文化的形式,包括酒店高层管理者行为、酒店模范员工行为、酒店普通员工行为等。

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属于外显文化,它既是酒店员工及顾客感知酒店企业文化也是对外展示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酒店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酒店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根据酒店行业特点,笔者认为在构建酒店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时应在"服务"的前提下,强调"美"和"体验"这两大元素。

具体到物质文化构建方面,应将"美"的元素融入各种物质形态中,客人所接触到的地方和物品,比如酒店建筑、大堂及各公共区域环境及装修、客房布置及各设施用品更要展现美,以美为标准来衡量。此外,也要注重酒店各种物质形态带给客人的体验。顾客的体验主要来自于五感,因此,客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尝到的、触摸到的都应当给客人带来良好的体验,比如动听的背景音乐、大堂淡淡的清香、餐厅的美食、棉制柔软的床上用品等,这些会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对酒店企业文化的重要感知。

具体到行为文化构建方面,除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外,还应强调员工言行举止给顾客以美感。这需要加强员工仪容仪表及言行举止方面的相关培训,包括适当的审美培训。此外,还应强调服务行为与顾客体验之间的关系。关注顾客体验,通过向顾客提供恰当而温馨的服务来增强顾客的情感体验,这同样需要对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如顾客观察及需求感知的培训。

3.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由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构成,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它保证企业核心价值观得以贯彻落实,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首先,酒店要制定具有各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特别要加强与"服务""体验""美"有关的制度建设。如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服务质量体系、服务流程、服务补救制度、投诉处理制度、服务奖惩制度等制度来强化"服务"的重要性;再比如通过制度员工行为准则、仪容仪表规范、员工行为准则等来强化员工行为中"美"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来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以及对顾客的关注。其次,对酒店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大力宣传,让员工熟悉这些规章制度。最后,严格督促规章制度的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制度的有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形成特色的酒店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1]田野中国酒店行业企业文化建设[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