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土壤改良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改良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改良的方法

第1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09)

编者按 果树营养与施肥是果树栽培中的基础环节。科学施肥是保证果树高产、稳产、优质的最有效的措施。为了解决果园土肥水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建设高标准果园提供技术指导,我们特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土壤肥料专家黄显淦研究员以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以下系列专题讲座:1. 果树营养与施肥种类;2. 果树施肥适宜时期、方法和数量;3. 关于果园有机肥的施用;4. 几种果树施肥方法简介;5. 果树叶面喷肥技术;6. 果园土壤管理;7. 果园土壤改良的基本技术措施;8. 对果园类型建立及钙、钾肥施用重要性的看法。本刊从2015 年第1 期起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第四讲几种果树施肥的方法简介

关于果树正确施肥量的确定问题,尤其是较精准用量问题,确实是一个较为不易解决的复杂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各种果树属多年生乔木或灌木植物,不同树龄、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所需各种营养成分及数量又有所不同。而且树体中又有贮存的营养,这同一年生与越年生的农作物相比,要进行全株养分含量分析测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是为什么果树较精准施用量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的原因所在。长期以来,人们通过科研和生产实践,也找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供果树生产者参考选用。

1 经验法

所谓经验施肥法,是指某一地方的是果产区,管理果树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果农或技术人员,根据本地区果园土壤肥力状况,所栽果树种类,生长状况及常年产量等,凭经验而提出的施肥种类和大致数量,且不会出现明显缺肥症状或肥害现象,就认为是正确的合理施肥量。这种凭经验指导施肥,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依据,但这种经验施肥法,在我国各地果树生产中,尤其在个体经营的小面积果园中,至今仍较为普遍采用。

2 叶分析法

此法是由我国果树营养研究专家李港丽、仝月澳等人,在参照国外有关研究结果的同时,在国内进行了多年多点的主要树种,大量采取活体叶片分析,并结合树体长相、产量、对比、整理、证实而得出了主要树种叶养分含量的适宜数值范围(表1),并以此作为指导果树施肥参考之用的一种方法。不同树种的各主要营养元素含量适宜范围是不同的,现列出供参考。

注:①系叶柄含量。

表1 说明,不同果树的各种营养元素适量范围是不同的,核果类除铜素外,其他各种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树种;磷素含量以草莓为最高;猕猴桃对钙、镁、锰的需求量大于其他果树;桃、葡萄、杏、李等果树(核果及浆果类)对钾的需求量,相对要高于其他(仁果类)果树。上述特征是受其遗传性状控制的,可作为施肥时的参考。

采取叶分析法来指导施肥,只能作为“定性”参考,就某一种果树而言,将所分析的结果与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得出哪些元素的含量适中、缺少或过剩,来决定哪些元素需要加量补施或减少施用量,含量适中者,则可以维持原施用量。然而对于含量缺少或过量的元素,在实际行动中,应补充或减少多少的数量问题,则只能靠果树生产者自行通过实践来解决。因此讲,采取叶分析法指导施肥,不能解决施肥中的“定量”问题。

3 测土配肥法

此法是根据全国各地土壤肥料工作者,根据当地的施肥情况,各种农作物长相、产量等,并结合相应土壤的分析数据,综合得出的共同认可的,所谓土壤中所含营养成分的丰缺指标(表2),供各地生产者,了解当地农耕地的各项肥力指标,作为施肥时参考。

测定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已有的认可的标准参考数据相对照,来了解果园土壤的自然肥力状况,以指导施肥,可避免施肥中的盲目性,平衡土壤的供肥能力。但这种方法,仍能只能做到“定性”,而无法做到较精确“定量”。

4 以产定肥法

此法是根据有关果树科研部门的田间单质肥和配比施肥试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使用起来简单、易于掌握,同单纯的经验施肥相比,前进了一大步。

(1)幼树适宜施肥量确定。所谓幼树是指定植后至结果前的小果树,一般1~3 年,因在定植时,在栽植坑(或沟)中,已施入了一定数量的有机肥,因此在前3 年中,可暂不考虑施有机肥,而只在每年生长期,分两次追施无机肥,原则是以无机氮肥为主,配以少许磷钾肥,其适宜比例为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0~1.5∶0.5∶0.5 在土壤肥力较好的果园,也可以只施氮肥,而无需配施磷、钾肥。具体讲,定植后第1 年,于生长期(4—6 月份)分两次追施。每株氮肥施用量,折合纯氮0.05~0.06 千克(相当尿素110~130 克),以后第2 年每株用量为0.10~0.12千克纯氮(折合尿素220~260 克),如此递增。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果园土壤肥力水平,栽培树种及其生长状况,将施肥量作适当递减。

(2)成年树施肥量的确定。

所谓成年树,是指开始有经济产量的果树,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每生产收获50 千克果实,应补施无机纯氮0.35~0.50 千克(折合尿素0.76~1.10 千克),可根据株产或每亩的实际产量,算出应补充的氮肥用量,而与无机氮肥相配施的无机磷、钾的数量决定,可按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0∶0.5∶1.0 配比进行。计算得知,与氮肥尿素配施的磷肥(过磷酸钙)实物为1.1~1.7 千克,钾肥(硫酸钾)的配施量为0.7~1.0 千克或氯化钾肥0.58~0.83 千克。

果树作物同一般农作物相比,更为喜钾和需钾肥,尤其是核果类果树如桃、杏、李、樱桃、石榴等,因此建议按比例配比施的钾肥应采用高量。

所补充的三种无机氮、磷、钾化肥中,全年施用的分配原则建议如下:无机氮肥在果树发芽前,生理落果后至果实膨大期,采后秋施基肥的三个时期的分配比例为30%、40%和30%。无机磷肥可在施基肥时,与有机肥一次全部施入。无机钾肥可在果实膨大至迅速膨大期,分两次追施,用量为全年总用量的80%。

5 平衡施肥法

此法的基本点是施肥用量等于吸收量。优点是避免了过量施肥或施肥不足,比较接近果实需肥的真实情况。不仅考虑了果实的实际吸收量,还考虑到土壤的天然供肥量和各种肥料施入土壤后的实际利用率,其简单的计算公式如下:

果树吸收量。是指单位面积或一株生长着的果树,从春天萌芽到落叶前的生长周期中,因所有各种器官(根、干、枝、叶、花、果实)总生长量所吸收消耗中的一种或多种营养元素总量。

天然供肥量。任何种类土壤的果园,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因土壤自身所含有机质和矿质养分的分解、矿化,均会释放出一定数量的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被果树吸收利用,这种供肥能力,称之为天然肥力(又叫自然肥力)。其供肥的数量,称之为天然供肥量。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导,认为在一般条件下,各类土壤对各种作物的天然供肥量大致如下:占作物对氮素吸收总量的1/3,对磷素和钾素吸收总量约占1/2。因此,果树也可采用此值。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年对果树所施各种肥料中,其有效成分被树体实际吸收的数量,占所施的某种肥料有效养分含量的百分数。肥料利用率可用田间减差法试验求得。其简单计算公式如下:

据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田间试验测定证实;果树(苹果)对无机氮、磷、钾化肥利用率分别是:氮肥(尿素)约为33%,磷肥(普钙)约为25%,钾肥(氯化钾)约为40%。这与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大田作物上所测定的结果(尿素为35%、普钙20%、氯化钾45%)比较接近。

第2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酿酒葡萄;土壤微生物;土壤物理性质

中图分类号 S663.1;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72-03

Abstrct:The Helan mountain wine grape production areas soil was poor and the structural was bad,the author found out that in wine vineyards soil condition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reduce the bulk density,enhance the capacity of the soil hole and retention of fat,improv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enzyme activity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ly absorption of wine grapes,at the same time,obtain high quality wine grape raw materials.

Key words:Soil conditioner;Wine grape;Soil microbial;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原产地保护区因独特的风土条件,使该地区成为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的主要栽培区域[1-3]。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直接影响酿酒葡萄根系以及葡萄浆果的生长发育[4]。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酿酒葡萄园土壤的健康状况也日益降低,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都出现不断变差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对土壤出现的问题进行修复,将导致酿酒葡萄持续生产能力减弱和品质的降低[5-6]。酿酒葡萄作为多年生深根系作物,其植株根系发达,每年随着收获葡萄浆果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数量庞大,加之根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分泌物和毒素,也会使土壤的性质变的更差[7]。而传统的种植模式只注重施用化肥,而忽视了有机质和微生物对于土壤的作用。酿酒葡萄园土壤改良剂的施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养分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酿酒葡萄根系生长下扎,增强土壤孔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抑制盐碱土盐分的表聚现象,有效改良盐碱土,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改善根区微环境,保持酿酒葡萄园土壤的健康状况,从而实现酿酒葡萄的高产优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宁夏银川玉泉营农场南大滩葡萄基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能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长为7.8~8.3h,年均日照数在2 800h以上,昼夜温差10~15℃,年均温度8.8℃,年均降水量为198mm,无霜期为160~170d,土壤类型为风沙土。

1.2 试验设计 在葡萄浆果采收后用深耕施肥机施入葡萄园土壤中。酿酒葡萄土壤改良剂通过施肥机条状施入,具体方法为,施用量为6 000kg/hm2,将土壤改良剂距离葡萄根系水平距离50cm处条状施入,施入深度控制在40cm以下。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玉泉营南大滩酿酒葡萄园内同一地块(南大滩东二条地)、同一品种(赤霞珠)、相同生长年限(6年)的酿酒葡萄在同一时期进行小区对比试验:T1:常规化肥作为对照,农民常规施肥量为尿素300kg/hm2、磷酸一铵180kg/hm2、硫酸钾270kg/hm2;T2:生物有机肥作为对照,农民常规施肥量9t/hm2(有机质≥45%,N-P2O5-K2O=2.5-1-1.5,有益菌数目为0.2亿/g);T3:酿酒葡萄园土壤改良剂,施肥量为土壤改良剂6t/hm2。

1.3 测定方法

1.3.1 酿酒葡萄产量品质测定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糖量计测定;可滴定酸用NaOH滴定法测定;可溶性糖用蒽酮法测定[8];单宁用福林-丹尼斯法测定;花色苷用pH示差法测定;总酚用福林-肖卡法测定[9]。在每个处理下随机采取9株的果实,计算其单株的平均产量,然后得到理论产量。

1.3.2 酿酒葡萄园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土壤饱和含水量采用环刀浸泡法;土壤田间持水量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孔隙采用渗透法计算换算得出;土壤团聚体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10]。

1.3.3 酿酒葡萄园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 土壤微生物数量采用梯度稀释分离法测定;真菌、放线菌、细菌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脲酶采用靛酚蓝比色法;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碱性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7]。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以Excel2003整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LSD法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p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施用酿酒葡萄园土壤改良剂处理与常规施用化肥相比,酿酒葡萄产量提高11.56%,与常规施用有机肥相比酿酒葡萄产量提高1.84%,增产效果显著;与常规施用化肥相比,可溶性固形物增加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显著,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也有所增加。可以看出与农民常规施用肥相较,施用了酿酒葡萄土壤改良剂的酿酒葡萄产量显著增加,品质明显改善。

2.2 不同处理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表2可得:施用有机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容重,但施用酿酒葡萄园土壤改良剂处理可进一步降低土壤容重,相比常规施用化肥降低了4.67%,同时,增大了田间持水量以及土壤孔隙度,有利于呼吸作用进行,进而加快植株新陈代谢,提高植物所有生理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

表3可得:有C肥以及施用酿酒葡萄园土壤改良剂处理均能提高该地区土壤砂粒含量,其平均含量超过50%以上,尤其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下砂粒含量显著高于有机肥和常规施用化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4.25、39.37%,此外,粉粒相对较少,粘粒适中,表明土壤结构稳定,有利于土壤空气和热量运动以及养分快速转化。而常规施用化肥处理下土壤粘粒含量最高,造成土壤间空隙小,导致通气性以及透水性较差,抑制好氧微生物活动。

表4可得:总体来看,该地区土壤的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存在适当的数量和比例,常规施用化肥处理下>5mm的团聚体含量较高,显著高于有机肥与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下>0.25mm的团聚体含量达到99.53%,>5mm和0.5~0.25mm团聚体含量占总量的56.49%,而5~2mm、2~1mm、1~0.5mm三级分别占18.13%、15.68%、9.68%,表现在土壤孔隙度大小适中,持水孔隙与充气孔隙的并存,既达到保水效果,同时具备合理的孔隙密度,通气性良好,有助于植株根系呼吸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

2.3 不同处理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表5可得:该地区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显著增加细菌数量,分别相比常规施用化肥以及有机肥处理增加了153.20%、72.71%,放线菌数量跟细菌数量表现为相同趋势,而真菌数量正好相反,常规施用化肥处理下主要由于土壤自身容重较大,土壤呼吸强度较弱,抑制细菌增殖,显著增加真菌数量,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增加了60%,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增加了土壤植株病原菌的发生几率。

土壤酶是来自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的活体或残体,其活性必然与土壤肥力诸因子紧密联系,土壤脲酶活性表征土壤的氮素状况。由表6可知,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显著增加了脲酶活性,相比常规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增加了3.2倍和2.2倍,有助于分解人工培肥施入的尿素肥料;同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增加,有机肥和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下增加了蔗糖酶,它对土壤增加易溶性营养物质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施用土壤改良剂处理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比常规施用化肥增加了30.52%,主要由于土壤改良剂有助于促进有机质积累,提高了酶活性,促进了过氧化氢分解,防止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

3 结论

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酿酒葡萄根系下扎,增强土壤孔性及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多样性,促进酿酒葡萄对养分的吸收,从而达到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原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营,包经珊,梁锦秀,等.不同施肥措施对风沙土西拉葡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9):8-11.

[2]王静芳,孙权,杨琴,等.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肥料配比效应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7(1):26-29.

[3]梁勇.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整合开发研究[J].酿酒科技,2013(5):109-113.

[4]张晓娟,郭洁,孙权,等.贺兰山东麓赤霞珠氮肥合理施用量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3(3):21-26.

[5]祁迎春,权,刘军,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几种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340-347.

[6]王宏安,李记明,姜文广,等.土壤质地对蛇龙珠葡萄酿酒品质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3(4):24-27.

[7]关松荫.土壤酶活性影响因子的研究――Ⅰ.有机肥料对土壤中酶活性及氮磷转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9(1):72-78.

[8]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近几年,随设施栽培的推广普及以及蔬菜复种指数较高,土壤连作障碍现象日益严重。为改良土壤理化结构、减小大棚连作障碍发生程度,在生菜上进行了“绿呈”土壤改良剂的肥效试验,以期为设施栽培健康、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地点。试验设在菊园新区惠和园艺场常年种植蔬菜的大棚内。土壤为水稻土(潮沟干),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上等,地力均匀。

1.1.2供试作物。生菜,品种为“罗马生菜”。

1.1.3供试肥料。绿呈土壤改良剂。

1.2方法

试验设处理:(1)常规施肥区,(2)无肥区,(3)绿呈处理区。重复3次,小区面积20m2。常规施肥区为基肥每667m2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10-5-10)50kg,无肥区不使用任何化肥,绿呈处理区为在处理(1)的基础上施用绿呈土壤改良剂。其他农事操作和栽培管理保持一致。

试验地生菜于2月5日播种,3月1日移栽;供试肥料要求仅使用1次,于3月11日施用;3月23日、4月1日进行苗情考察,4月21日收获并测产,收获时以小区为单位单收单称分别计产。并于试验前期和结束前分别采集土样,检测其养分和理化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生菜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2次调查绿呈区的绿叶数均高于常规区和无肥区,分别为10.6、13.7张,较常规区增加1.1、0.4张,较无肥区增加1.8、2.5张,增幅较大。分析认为,施用绿呈改良剂后,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使作物根部健壮,长势旺盛,提高了生菜生长势;在株高表现上,无肥区均高于绿呈区和常规区,而绿呈区和常规区差异不大,说明施肥的2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作物长势矮壮均匀,改善了生菜成产因素,为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2不同处理对生菜产量影响

据表2分析,绿呈区株高较常规区、无肥区分别增加0.16、1.13cm;根长分别增加1.74、1.2cm;单株鲜重分别增加0.02、0.01kg;单株绿叶数分别增加0.67、2.0张;小区实产分别增加10.5、5.84kg。同时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在5%水平上,绿呈区产量分别与常规区、无肥区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常规区与无肥区间也达显著差异;在1%水平上,绿呈区与常规区、无肥区间均达极显著差异,常规区和无肥区产量间无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洒绿呈能有效增加生菜产量。

2.3不同处理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由表2得出,绿呈区灰霉病发病率较常规区、无肥区分别降低13.51%、2.4%。另外,霜霉病叶发病率分别为0.34%、0.72%,而施用绿呈处理无霜霉病发生。综上所述,绿呈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良土质,改善土壤微环境,有效提高作物根部生长发育,增强了作物抗病性,从而提升作物品质外观和商品性,增加生产效益。

2.4不同处理对土壤状况的影响

由表4可知绿呈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47g/kg,较常规区增加2.37g/kg,而土壤含盐量有所下降,减小了大棚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程度,同时土壤养分中氮、磷、钾含量也相应比常规区高。说明绿呈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通过改良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有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3结论

第4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1 研究方法

管理学家Einsenhard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者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人时,案例研究将非常有用。把适用技术理论应用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是一个新颖的角度,缺乏以往研究的理论支持;因此笔者主要通过对典型企业、机构访谈开展案例研究。作为“广东绿谷”,河源农业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农电商产业正是河源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以本研究访谈对象选取了河源农电商的代表企业四季厨房公司;同时政府机构在推动农业发展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访谈对象还选取了国家农业部与河源市政府支持下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河源市灯塔盆地。在本次访谈中,重点挖掘他们之间合作共赢的一个关于土壤改良技术的案例。

2 适用技术案例   

 河源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全国的情况相似,都普遍存在化肥使用过多、土壤养分不足、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导致河源有效耕地面积减少,并造成土地污染、水质污染,不利于河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改善土壤方面,通过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灯塔盆地与河源代表性农电商企业四季厨房的实地调研与访谈,笔者发现他们合作研发了一种本地化的适用于河源土质改善的土壤改良技术,并联手积极向广大农户推广,避免农户过度使用化肥,污染环境和盲目扩大种植。   

 这种土壤改良剂技术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对于不是十分肥沃的土地具有良好增加肥力的效果,加之该技术对使用方的专业能力要求并不高;这既与河源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要素、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等资源票赋结构相符合,又可以充分利用河源当地的技术基础,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土壤改良,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能力。可见,在适用技术理论指导下,采用农业适用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河源农业的效益,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稳定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电商企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河源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土壤改良剂技术正是改善河源土壤肥力的农业适用技术,也是政府、企业、农户共生共赢的最佳例证。在这个土壤改良技术案例的引导下,笔者对调查对象开展了深人的访谈调研,从中发现了一种企业与政府、农户三方协同合作的共生共赢模式,从中发掘出包括微观与宏观2个层面的,河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条共生共赢的实现路径。(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 咨询客服。)

第5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当前正值夏季高温季节,有机肥堆置发酵的最佳时期。各乡镇要组织发动群众,按照科学的方法抓好有机肥的堆置发酵,确保新建、历建温室有质量可靠的有机肥源。特别是有机肥堆置及发酵工作中,各乡镇要采取相关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技术干部包社包棚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走出有机肥堆置发酵误区,坚决杜绝未经分发酵的有机肥进棚生产现象发生。若因个别驻村干部或农技人员技术指导不力,致使农户在温室生产中因使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依据损失程度为农户提供经济赔偿。

二、切实抓好棚内外土地整理工作

新建温室在墙体完成后,农技人员要督促建棚农户清除棚内残留的作物秸秆、砖木及混凝土等杂物,墙体工程完成后7天内通过人工或机械耕作的方式打破犁地层,并将预留的耕作层土壤回填棚内,确保棚内土壤的通透性。同时,驻村干部和农技人员要动员群众适时抓好墙基、棚间区、棚内土地的整理,指导监督建棚农户配套完成水、电、路、防寒沟、缓冲间等辅助设施建设。

三、切实抓好棚内土壤改良工作

日光温室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温室的产出效益。因此,各乡镇要充分发动建棚农户抓好温室的土壤改良。一要通过深翻曝晒改良土壤。新建温室将土壤深翻后曝晒,并多次进行中耕碎土,以熟化土壤;历建温室要在作物拉秧后,将全部残株病叶移到棚外深埋,土壤深翻30厘米以上进行曝晒。这样既能起到活化土壤、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作用,又能起到杀虫灭菌的良好效果。二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合深翻,亩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公斤均匀撒施后深翻,使之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能力和增加土壤的缓冲能力。三要通过客土方式改良土壤。新建温室结合深翻深耕,挖取漏沙、砂砾、粘重僵板等障碍层,对过于粘重的土壤,采取压沙、掺沙措施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历建温室要对积盐较重的棚内土壤,通过调换耕作层土壤或压沙、掺沙等方式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四、切实抓好土壤及棚室消毒工作

各级农技人员要指导农户切实抓好温室土壤及棚室消毒工作。定植前必须进行土壤和棚室消毒,通常采用药物处理、高温闷棚两种方式进行消毒。技术人员在指导农户进行消毒时,要将用药量、用药方法、用药安全等技术要领传授给农户,确保所有定植温室生产安全。

第6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1 盐碱地的定义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hm2,其中我国为9913万hm2。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积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2 盐碱地的分类

盐碱地在利用过程中,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率为70%~80%,含盐量在0.3%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6%,出苗率低于50%;中间这块就是中度盐碱地。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3 形成原因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质地和地下水、河流和海水的影响、耕作管理的不当。

4 改良技术措施

当土壤中含盐量超过0.3%时,大多数园林植物不能很好存活。因此,盐碱地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良土壤。盐碱地种植分析与土壤改良方法,应该适用于大部分盐碱地地区。它包括盐碱地土壤改良工程、客土绿化工程两部分。

4.1 盐碱地土壤改良工程

盐碱地土壤改良包括淡水洗盐、大穴整地和生物改碱3种措施,适合于生活区、家属区和其他非重点地段的绿化工程。

4.1.1 淡水洗盐。在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区域,可采用淡水洗盐的改良措施。具体作法是:先整平土地并做好畦,然后灌足淡水,黄墒时进行深翻(注意不要打碎土块)。20多天后,土块晒干,盐碱集聚表面,再灌淡水深翻,这样反复进行3~5次后,播种田青,并在花期压青,灌水。

4.1.2 大穴整地。挖长、宽各1.5cm,深1cm的大穴,拣出石块、砖头等建筑垃圾后回填原土,覆盖5~10cm厚的中砂后灌水,此法适合于土壤含盐量0.3%~0.5%的行道树绿化工程或楼房北侧的绿化工程。

4.1.3 生物改碱工程。用黄须菜、田菁等耐盐碱植物培肥土壤,抑制土壤盐分上升,从而使土壤脱盐。具体做法是:将种植地整平做畦后,深翻、浇水,然后栽植黄须菜,并加强肥水管理,定期收割。2~3年后可除去黄须菜,播种田菁,并继续加强管理,适时翻压。1年后,土壤含盐量降低至0.5%以下时,可栽植村姑子、砂枣、紫穗槐等树种,2~3年后,可换成白蜡、刺瑰、旱柳等耐盐树种。此法适合于重点地段的大面积绿化。

4.1.4 化学改良法:①施用磷石膏,②巧施化肥,③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④施用抑盐剂。

4.2 客土绿化工程

客土绿化工程是滨海盐碱地区城填绿化中采用较多的土壤改良措施,根据种植地的立地条件、绿化功能、要求和财力的不同,所采用的客土绿化工程也不相同。

4.2.1 大穴客土。挖长宽各1.5m,深1m的树穴,填满客上上部覆盖5~10cm的中砂,此法适合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行道树绿化工程。

4.2.2 大穴客土、上部做挡土堰口。挖长、宽各lm的大穴,上部周围做钢筋混凝土土堰口(地下20cm,地上20cm),下部垫20cm鹅卵石后填客土,表面覆盖5~10cm厚的中砂。此法适合于行道绿化工程。

4.2.3 客土抬高地面。底部设隔离层将栽植地挖深60~80cm,周围设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高出地面30~100cm),底部填20~30cm厚的鹅卵石或直径3~5cm的石子,然后换填客土。此法是重点绿化区通常采用的绿化工程,虽然一次投资较大,但见效快,绿化美化效果好。

4.2.4 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或客土抬高地面底部设隔离层及滤水管。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的重点绿化地区,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和正常生长,经常采用该项土壤改良工程。即将种植地挖深60~80cm,底部压实,做水泥砂浆防水层,留好排水孔,周围设防水挡土干墙(高出地面40~80cm),填20cm厚的鹅卵石或石子后填客土。或者将种植地挖深60~80cm,并根据排水要求形成一定的坡度,底部铺设直径30cm的缸瓦滤水管,并使其与周围排水系统相接。然后,填30cm厚的鹅卵石或石子,周围做好挡土墙后,填满客土。该项绿化工程投资较大,但能够保证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是滨海重盐碱土地区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

5 树木种植与施肥

5.1 种植

盐碱地区的树木种植与一般土壤地区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3点:①在客土绿化工程的大穴整地改良工程中,植树前必须浇透淡水,并在土壤踏实后平整土面。②在树木栽植时一定要踩实,以使土壤与根系密接,减少风摇对树木成活的影响。③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促进树木根系生长,在树木浇完第一遍水后,其周围要用塑料薄膜覆盖。

5.2 施肥

盐碱土的施肥原则是以施有机肥料和高效复合肥为主,控制低浓度化肥的使用。有机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对土壤中的有害阴、阳离子起缓冲作用,有利于发根、促苗。高浓度复合肥无效成分少,残留少,但化肥的用量每次也不能过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施过化肥后应结合灌水,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6 后期养护

盐碱地绿化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后期养护,其养护要求较普通绿地标准更高、周期更长。为给树木供应充足的营养,可用氯酚素喷洒树木叶片,同时进行叶面施肥。树木栽植后1个月,第1次浇足安浆水,第2次浇保养水,1个月3天一小浇,7天一大浇。小浇即在根部少浇水,主要是叶面喷水,保持叶面水分;大浇即在根部浇足水,且持续浇2~3次以上,以达到树根在软土壤中生出新的毛细根的目的。最初几个月要浇淡水,逐渐在淡水中添加当地地表水。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在植物根部和叶面喷水、洒水,降低根部土壤的温度,保证花木的正常生长。

第7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 施工 土壤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土壤特点

城市土壤的形成是人类长期活动的结果,主要分布在公园、道路、体育场馆、城市河道、郊区、企事业和厂矿周围,或者简单地成为建筑、街道、铁路等城市和工业设施的“基础”而处于埋藏状态。城市土壤与自然土壤、农业土壤相比,既继承了原有自然土壤的某些特征,又由于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使得土壤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遭到破坏,原来的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使一些人为污染物进入土壤,从而形成不同于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特殊土壤。

1城市土壤结构凌乱

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呈现岩性不连续特性,这导致不同土层的结构、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容重及与其有关的通气性、排水性、持水量和肥力状况有显著差异。城市土壤土层变异性大,土层排列凌乱,许多土层之间没有发生联系。此外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常产生一些废物,如建筑和家庭废弃物、碎砖块、沥青碎块、混凝土块等,需要进行处理,其中填埋是处理废物的常用方法,其和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土壤碎块混合在一起,改变了土层次序和土壤组成,也影响了土壤的渗透性和生物化学功能。

2城市土壤紧实度大,通透性差

紧实度大是城市土壤的重要特征。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人踩车压,以及各种机械的频繁使用,土壤密度逐渐增大,特别是公园、道路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土壤容重很高,土壤的孔隙度很低,在一些紧实的心土或底土层中,孔隙度可降至20%~30%,有的甚至小于10%。压实导致土壤结构体破坏、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紧实度增加,持水量减少。

此外,土壤紧实度大还会对溶质移动过程和生物活动等产生影响,从而对城市的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城市公园游人较多,地面受到践踏,土壤板结,透气性降低,有的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仅留下很小的树盘,影响了地上与地下的气体交换,使植物生长环境恶化。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气性差,在这样的土壤中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死亡,使园林植物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导致树木长势衰弱,甚至枯死。

城市地面硬化造成城市土壤与外界水分、气体的交换受到阻碍,使土壤的通透性下降,大大减少了水分的积蓄,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减慢,加剧土壤的贫瘠化;根系处于透气、营养及水分极差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园林植物生长衰弱,抗逆性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其死亡。

3城市土壤固体入侵物多,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元素缺乏

由于城市土壤很多是建筑垃圾土,建筑土壤中含有大量建筑后留下的砖瓦块、砂石、煤屑、碎木、灰渣和灰槽等建筑垃圾,其常常会使植物的根无法穿越而限制其分布的深度和广度。土壤中固体类夹杂物含量适当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尤其是粘重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促进根系生长;但含量过多,会使土壤持水能力下降,缺少有机质。

4城市土壤污染严重

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人们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水泥、石灰、炉渣等废物残渣,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理化性质变坏,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土壤的组分和性质。城市污染物主要有污水、污泥和固体废物等。污水成分复杂,其含有的悬浮物、有机物、可溶性盐类、合成洗涤剂、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成分,进入土壤后可以改变土壤水的性质或成为土壤的组分,影响土壤水分功能的发挥,抑制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活性及物质循环。固体废弃物大都含有重金属,甚至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经过长期暴露,被雨水冲洗和淋溶后,溶入水中,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长期以往将导致城市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二、园林绿化施工中土壤质量管理的现状

1现状

目前由于人们常常看重园林绿化的设计景观效果,从而对园林植物种植方面比较偏重,而忽视了土壤的重要性,园林工程施工中一般采用建筑过程中挖掘出的地下未充分熟化、养分贫瘠的土壤或山地土壤进行填埋建植,或不论土壤条件即就地栽植。相当数量的园林土壤普遍存在来源复杂、pH值偏高、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养分低、容重大、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等缺陷,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的发展,如何管理园林土壤质量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土壤在园林绿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开展了园林土壤质量管理的探索。首先,对本地园林土壤进行大量调查,并依据调查研究数据制定园林土壤质量地方标准,为规范园林土壤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上海于1998年、重庆于2005年分别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其次,各大发达城市逐渐建立了园林土壤检测机构,以加强对园林栽植土和其他栽植基质的检测分析和质量管理。

2问题

对园林土壤质量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往往都是到植物出现生长困难或病虫害但找不到其他原因时,园林土壤才被引起重视。由于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和作用是长期、持久的,短期的生长表现并不明显,人们也往往偏向于重视栽植效果,导致了“能栽活、养不死”的观念长期存在,少数绿化施工养护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土壤改良上少投入甚至不投入经费,承包期结束便一走了之,给城市绿化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园林工作者已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园林土壤质量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园林土壤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严重

由于绿化工程一般是在基础建设完成后进行,有些建设工程在开工时就把质量良好的表层土当垃圾运走或填埋,而开展绿化时只剩下了贫瘠的土壤,造成了土壤资源的破坏。另外,园林土壤作为一种城市土壤,其污染源远多于农田土,受污染的程度远大于农田土,主要污染来源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酸雨、降尘、汽车尾气、农药、化肥等。这些物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威胁到城市树木、花草的正常生长,从而极大地影响绿地质量和绿化效果。

园林植物设计、栽植和养护不科学

由于有的园林设计往往注重构思和形式,追求“看得见的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土壤的适应性,导致了园林植物的栽植盲目性。此外如果园林土壤养护不当将造成土壤退化,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有些园林工作者认为土壤缺肥,就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结果引起土壤结构板结。在灌溉时,特别是市街绿地基本是撒水车喷撒,水流量大,容易形成地表径流,冲走表层土壤,水分也不易渗透到根系。目前,园林养护基本还是以经验为主,缺少以土壤或叶片养分诊断为基础的科学指导以及合理、有效的养护规范,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且增加绿化成本、污染环境。

三、园林绿化施工中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及建议

1土壤改良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开发,在建设园林式城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导思想下,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应用为武汉营造生态型环境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然而,环境因素对不同品种植物的影响很大,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必要物质,对植物的成活、生长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在园林施工工程中,通过土壤改良来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的关键工序。

2合理化建议

通过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园林土壤表层

园林土壤的表层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加强对土壤表层的挖掘、堆放、运移的过程管理不仅能节约施工费用,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有限的表层土资源。但是,由于土木建设和园林建设往往是不连续的,加之一些园林工作者珍惜保护表层土的意识不强。所以,保护园林土壤表层土还是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引导建设者珍惜保护园林土壤资源。

做好施工前中后期的土壤检测管理工作

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村项目为例,对土壤改良前、中、后期进行全程的监控管理,保证改良后土壤的各项技术指标(主要为环境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达到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

3)对土壤改良划分相应的技术标准

以一些示范或重点绿化工程为试点标杆,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工作。可根据绿地功能类型(如广场、游园、街道绿化等)来对土壤改良及土壤改良前的原土进行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制定最低及最高标准,从高到低进行分级,能够提高土壤改良项目在绿化工程施工中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行业内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

在行业内对土壤检测及土壤改良形成相应的国家及地方规范,有助于园林绿化工程的规范化、科学化施工,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对武汉市园林绿化施工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建立并落实科学的设计、栽植和养护规范

全面调查本地区园林土壤的本底特性,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背景及其组成、物化性质等,促进园林土壤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根据调查结果,给研究设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因地制宜,提出有效治理和改良土壤的技术。在苗木栽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壤条件,科学地规划、选择植物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适地适树”的要求,降低绿地建设成本,充分发挥土壤质量检测的作用。在养护工程中注意对有机肥料的使用,尽量少使用化肥,以免破坏土壤结构及酸碱性;灌溉应小水慢慢浇灌,让水徐徐渗透土层中,保证土壤持续供水;另外应经常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

第8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在这里阐述的安全不包含由于潜在风险导致的安全事故。安全与风险是对立的,当对风险充分的了解熟知后,根据风险合理的组织安排相关计划,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这也是实现安全的过程。随着对风险研究的不断深入,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2不符合

在进行园林工程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进行规范操作,一旦出现不规范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意外事故,增加财产损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园林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总而言之,园林工程既有生态方面的风险,也有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既有管理问题,也有技术问题。生态安全和工程建设安全实质上是环境安全、社会安全,既是当代人的人身安全,也是子孙后代的人身安全。园林工程的安全应纳人全社会的安全防范体系中,明确职责,完善制度。除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安全监管,改进监管方式,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外,还要重视企业全员和社会参与。在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完善规范标准,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完善,园林工程行业也逐渐得到开放,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方法得以大量推广运用。项目管理逐渐运入到了园林工程行业,被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项目管理特别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而言,最关键的3大因素是时间、成本与风险,此3种是哲学意义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实现3者的辩证统一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绩效与社会福利的统一,完成项目高质、快速、低投入的目标。因此,在园林工程项目中,要正确处理好这3者的关系,时刻树立时间、成本与风险控制协调统一的观念,以提高企业和项目管理的水平,完善现代市场竞争机制。因此,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而言,要针对性地结合具体项目,辩证处理好3者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看具体项目中质量、进度以及成本何种是最重要的。需要主要的是,处理这3者关系,离不开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营销策略、企业目标、客户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环境,以最终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项目管理目标,因此,要在园林工程项目中做好时间、成本、风险控制的协调统一。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3.1重视土壤检测工作

施工单位在土方工程完成后,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到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土壤检测和验收不合格的,应进行改良,合格后方可种植。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种植土、外进土方和改良材料的质量,不符合条件的土壤和改良材料不得进人工地。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土壤质量的监管,查验《土壤检测报告》,对质量不合格的土壤,监督整改。

3.2加强土壤改良材料的管理

生产和经营土壤改良材料的企业,必须持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建立产品登记制度和企业诚信记录。管理部门定期信得过产品名录,并逐步建立动态土壤改良材料合格供应商名录。加强对土壤改良材料生产和经营过程的监控,杜绝将不合格的产品出厂和进人市场销售。生产、销售的土壤改良材料产品应当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未经登记的改良材料产品不得用于风景园林工程。对进场的土壤改良材料在具备出厂合格证和测试报告前提下,还应进行复试和抽检。

3.3植物材料的应用

对外来植物应用要经过引种、筛选、驯化的过程,评估引进植物的抗性、耐性及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正负面影响。对观赏类花灌木、藤本、草本及水生植物的引种要加强监管,防止其携带的有害生物人侵和蔓延。增加乡土植物种植比例,要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乡土植物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认识,也要重视设计环节的科学论证。

3.4对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予以充分重视

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并对整个工程划分合理施工节点,实行节点作业控制,以实现施工过程监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基础。在施工安排上,切实按照施工总进度计划的要求组织进行,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要与园林工程施工进行密切的协作配合。一方面园林工程的施工要积极为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另一方面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要配合园林工程共同按照总进度计划的要求完成施工任务。

3.5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一般来说,工地上的工人拥有不同的素质,因此,需要在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安全培训教育,合理的运用各种方法实现对工人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并保证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所有过程都做到安全生产,明确相关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工地上的所有人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4结语

第9篇:土壤改良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1 前言

矿区废弃地是指在矿产开采过程中被开采活动所破坏、不通过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露天矿的外排土场、煤矿的矸石山、尾矿库、井工矿形成的采空区和塌陷区,以及矿区辅助建筑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废弃地的产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宝贵的耕地资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土壤;矸石山自燃污染大气环境。

2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

1988年出台的《土地复垦规定》,使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速度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率几乎为零。对我国389座乡镇矿区调查表明,乡镇小型矿区对土地破坏十分严重,且基本未对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恢复率几乎为零 [1]。(2)片面强调植被覆盖率。目前我国生态恢复工作只强调植被的覆盖率,把覆盖率作为评价生态恢复工作的唯一指标,而忽视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态恢复后的环境效应、水土保持情况和经济的可持续性。(3)忽视生态系统对多样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人工建设的矿区生态系统往往物种单一、年龄结构大体相同、空间排列整齐有序,而天然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样性等,这样才能为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条件[2]。(4)大量使用外来物种。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为追求高的植被覆盖率往往大量引进生命力强的外来物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排挤当地土著植物物种。

3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措施

3.1 废弃地土壤改良

废弃地土壤由于采矿活动对地表的破坏,以及排土场、矸石山和尾矿库堆积造成的污染,使得废弃地土壤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给生态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土壤改良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前提。目前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有:

(1)客土覆盖。选择合适的取土场,在不破坏取土场土地的情况下,取适量土壤覆盖在需要恢复的废弃地上。该方法简单有效,但费用高,适用经济条件较好的矿区。(2)土壤增肥改良。大部分矿区废弃地土壤缺乏氮、磷等营养物质,需要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适合植物生长,加快生态恢复进程。土壤增肥改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添加肥料,一种是生物固氮。

添加肥料可以施加化肥,也可以施加有机肥,由于有机肥比化肥对植物能起到更好更持久的助长作用,因此添加有机肥能更好的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生物固氮是利用对极端生境条件有耐性的固氮植物、固氮微生物、菌根真菌来改善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理化性质[1]。在毒性较低的废弃地,利用生物固氮可以很好的替代化肥和有机肥,具有较好的技术性和经济性。

3.2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治理

尾矿库和矸石山含有大量重金属,通过淋溶等途径造成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3]。其中,生物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使其无害化,从而使被污染的土壤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4]。相比其他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法修复的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3.3 植被恢复

选择合适的植物物种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一般根据植被恢复的目标和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来确定植物物种,选定的植物应以乡土物种为主,同时要求所选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具有固氮能力、根系发达、耐贫瘠、播种栽植较容易等特征的植物,比较适合作为植被恢复的先锋品种。

选择优良的植物品种只是植被恢复工作的一部分,植被恢复的目的是维持植被的覆盖度,建立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原理,植物搭配要保持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合理配置乔、灌、草、藤,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比单物种或少物种的效果好[5]。因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配置草、灌和乔木种植比例,同时对植被空间进行优化配置,使人工恢复的植被最终形成一个接近自然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4 综合生态农业

在矿区废弃地发展复合生态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种植模式,还可针对不同的废弃地特点,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在非积水稳定沉陷区,可以建设大棚或地膜覆盖栽培蔬菜等设施农业模式;在积水沉陷区,可以利用积水的优势,建设“农-渔-禽”农业模式;在复垦后土壤肥力较差、土地生产能力不强的废弃地,建设“林果-畜禽”农业模式。

对山西省王庄煤矿生态恢复模式的研究表明[6],综合生态农业用于矿区废弃地恢复有着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结论与建议

为有效的对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必须分析废弃地的立地条件,了解植被成长的限制性因素,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在选择先锋植物时应优先考虑当地物种,尽量满足生态系统对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资源利用上的多样性的要求。完善生态评价系统,以完整性、连续性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能自我维持状态为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植被覆盖率。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舒洪岚.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江西林业科技[J].2003,2:21-25.

[2] 李淑,王杰光,莫时雄.金属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山西建筑[J].2008,34(32):15-16.

[3] 张玉秀,于帅,文镇宋,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金属矿山[J].2009,4:146-149.

[4] 周启星,何金柱,刁春燕.污染土壤生态恢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41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