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农业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电子商务为例,中国电子商务平台中和农村有涉及的数量已超过30000,此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增长到了有三千。
据统计部门调查研究,将来5年我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涉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农产品移动商务交易额分别将占农产品交易额的5%、1%、2%。同时,“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新型销售平台等多个方面也有了初步起色。
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观念提出较晚、起步落后,商业发展模式仍不成熟。第一,我国部分农村网络基础不足,计算机普及力度不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较低;第二,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水平,专业水平的局限使引进新技术受到阻碍;第三,生态农业互联网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互联网的运作和经营所需资金缺乏。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总体结构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低。
1.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流行
至2015年12月为止,中国网民总数已接近6.9亿,全年网民增长了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在全国已过半。同时移动网络应运而生,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产品之一,智能手机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除了传统消费、娱乐之外,移动金融和移动医疗等移动客户应用也为用户的上网需求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着人们消费形式的互联网化。
2.“互联网+”向农村、农业的渗透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使农作物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越来越多,带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农业快速转变。
“互联网+”对农村农业的渗透还体现在物流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带动了一部分农民成为电商,由传统的生产定消费,转为消费定生产,同时也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多样。
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渗透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产业呈现互联网化
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也开始引用O2O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农产品消费者在线支付购买现实商品,生产者提供线下基地、公司和线下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价格等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资料供给方或者农资服务商有更大的宣传平台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样可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在“互联网+”模式下,正在为农村的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加速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促使传统农业向小型的精准化农业发展,结合互联网开展网上直销或者线下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前者离不开银行卡和结算业务,后者加速了多种金融终端服务。
1.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在传统农业中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而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检测和管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生长中出现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的现代化农业。智慧农业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可视化远程管理的一种高级农业管理模式。
2.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的主要代表形式是农村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可以令农户和消费者充分共享供求信息,线上直接交易降低了简化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帮助农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和农户间更加对称。电子商务的流行最终使农产品交易快捷简便,交易成本降低,农户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
3.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
农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农业产业链的流程悄然改变,互联网思维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互联网正全方面,全过程地影响改造着农业,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分配、销售等环节,在确保农产品品质的情况下,最终将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联合打通,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这也是现代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逐渐改造传统产业的今天,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是现今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4.设立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
深刻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战略地位的认识,“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党的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首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1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突出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入农村,把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引入农业,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对转移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更要对务农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紧迫性的认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党的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系列部署。深刻理解十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与围墙式的职业教育不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我们要下决心把“送教下乡”固化成一套完整、有说服力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要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开放大学,形成从技能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到本科以上层次教育有序衔接的、多层次的农民教育体系。
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农广校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基层农广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建设农广校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注重师德建设,要把“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好务”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业务能力建设上,要通过建立导师团制度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优秀教学能手及优秀课件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争取在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党的十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教育依然是弱势教育。同志提出“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回良玉同志提出“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对不同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是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对农民开展的终身教育。十提出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为我们争取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韩长赋部长提出“要强化政策争取,在进一步完善各类生产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创设。”我们要按照韩部长的要求,努力实现农民中职教育政策扶持上有新突破。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突出加深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实施“智慧农民工程”
党的十报告把“三化同步”递进为“四化同步”,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与特殊作用。当前,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日渐深入,农广校的成立是建立在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现在更需要将“信息化”做深做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强化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实施“智慧农民工程”,使教学资源进入手机终端,进入农家书屋和乡村教学点,建立“乡村学堂”,实现农民学习的伴随性、检索性、互动性、娱乐性,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深刻理解党的建设根本宗旨的重要论述,突出在思想上、作风上加深对农民教育培训认识新转变,持续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党的十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学习领会十精神,我们要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去,要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农广校的根本宗旨,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要善于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深入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农广校系统有关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农广校体系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谋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
在工作目标上,仍然坚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中心,勇于扛起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大旗。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农广校有平台、有手段、有支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韩部长“两个关系”的重要论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100个示范县的平台,以“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大讲堂等各种媒体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强研究、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在工作着力点上,仍然坚持办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两件大事,切实履行部党组交给农广校的职责任务。农民技能培训是针对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短期的专门训练,是解决农民近期发展的实践性学习。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农民进行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长期的持续的素质培养,是解决个性长远发展的引导性学习,重点在于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面、系统化的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双证制(新型“绿色证书”和学历证书)。
>> “新常态”下内蒙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实践的思考 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内蒙古发展定位的认识与思考 新常态下内蒙古民生发展的新思路 团结动员各族妇女为新常态下的内蒙古发展建功立业 新常态下内蒙古能源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新常态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 关于内蒙古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的思考 关于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内蒙古模式” 以开放引领内蒙古 构筑发展新优势 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思考 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研究 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内蒙古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内蒙古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孙亚辉.由“先报后网”向“先网后报”全面转型[J].传媒评论,2016年第12期.
④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
39/index.htm.
⑤王佳炜、陈红.SoLoMo 趋势下品牌传播的机遇与应对[J].代传播,2013年第2期.
⑥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发展趋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2年第7期。
迄今为止,在我国广大农村,生物农业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受传统模式、认知能力、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对生物农业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更无法很好地去接受它、应用它。
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诸多不科学的生产模式的出现,农药残留、激素、土地板结、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潜滋暗长,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生物农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科技新型产业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受到了国家的空前重视。
生物农业,意义重大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在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特别提出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农业,正是希望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解决传统农业很难逾越的发展瓶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如何理解生物农业?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教授认为,生物农业是指按照自然的生物学规律,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育种技术体系和农业用品研发体系,培育性状更优、产量更高的农业新品种,研制性能高效、安全的农业用品,适当投入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生产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产业模式。生物农业强调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品种和农用产品性能,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
2008年公布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生物农业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物技术育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等几大领域。生物农业的重点是研发和应用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以及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新兴企业,打造特色产品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农业需要突破一大批推动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分别从事上、中、下游产业的龙头企业,而宜兴大地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企业。5月3日,记者就生物农业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宜兴大地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熙鸿。
宜兴大地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江苏宜兴市国家级环保科技高新开发区内的重点高科技企业,设置有土壤化学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发酵工程研究室、植物营养研究室和天然海藻细胞研究室5个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系统。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地亿园生态科学研究院专家组的研发技术为依托,公司生物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先进的科研成果。
“公司生产的施琅牌系列产品‘增产型土壤修复剂’‘增产型农残净―农药残留降解剂’‘微生物菌菇壮’‘生物净水剂’‘复合微生物除臭剂’‘生物饲料添加剂’‘天然海藻细胞分裂素’‘海藻肥’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领先地位。”谈起公司生产的生物农业产品,吴熙鸿津津乐道。
施琅牌增产型土壤修复剂是大地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根据土壤微生态活性原理生产的一种能快速改变农田土壤和水体生物活性的诱导产品,它能消除土壤和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化学成分,起到修复土壤、激活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抗病、改善农作物品质起到积极作用,一般粮食作物可增产15%~20%,经济作物增产20%~35%。
增产型农药残留降解剂是一种生物高科技产品,它可快速激活植物表面的生物活性,又可渗入农作物体内的有害物质,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同时可降解有机磷、有机氮、有机氯和除草剂等4类农药的化学成分,一般2~3天降残作用达到92.8%~100%。
微生物菌菇壮是针对食用菌种植的特性,精选多种益生菌菌群、微量元素及生理活性因子,采用现代生物特殊发酵工艺精制而成,能有效促进菌类生长,提高发菇率,使菇体肥大,生长茁壮,色泽鲜美,味道纯正。
生物净水剂主要应用于被污染的江河、湖泊、池塘及引用水源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微生物水质改良剂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增强水生动物免疫力,预防疾病,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水生动物的产卵量、孵化率、成活率,促进生长。
作为国内生物农业的新兴企业,大地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涵盖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生物技术领域。
吴熙鸿说:“虽然公司已经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关键一步,但由于我国生物农业发展刚刚起步,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希望国家能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户尽快推广应用生物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农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同时也希望国家能推出权威认证制度,对生物技术产品作出符合性认证,这对技术推广将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推广之路困难重重
谈到我国农业的现状,吴熙鸿并不乐观。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许多人根本不去考虑食品的安全问题。”吴熙鸿说,比如激素,明明知道它对人的健康有害,但许多人仍然在使用,从鸡、鸭禽类到猪、牛家畜类,从螃蟹、鱼水产类到水果和蔬菜,激素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为了除草和杀灭害虫,大量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农作物药物残留现象日益严重;另外,无机肥料不科学的使用,也使日益减少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许多地方,土地板结、盐碱化、沙漠化等情况日趋严重。
然而,不用激素,鸡鸭鱼就不能长得又肥又大;不用农药,瓜果蔬菜就会被害虫吃掉;不用化肥,庄稼也无法很好地生长……这该怎么办?
“这正是生物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在,生物农业的出现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吴熙鸿说。
近年来,吴熙鸿一直在对生物农业产品市场进行考察调研,但结果让他喜忧参半。作为农业大国,生物农业产品本应有广阔的市场,然而产品的推广之路却困难重重。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生物农业这一产业的认识非常有限,提起生物农业,他们立刻就蒙了,以为使用价格会很高,其实不然,经测算与常规相比还低。”吴熙鸿说,“想让他们去接受一个新生的农资产品非常困难,即便是好的产品。”
其实,农民这样谨小慎微的态度不难理解。农业收入是农民赖以生活的根本保障,大多数农民是不会轻易对新的农资产品进行尝试的。当然,也有农民试着使用,但即便他们使用后发现效果很好,对产品的推广也作用甚微。
“在农村,特别那些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和养殖户,如果发现了一个效果很好的农资产品,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它当成‘秘密武器’,绝对不会轻易示人。”吴熙鸿说,“这种情况的出现,缘于农户之间的竞争。”
另外,一个产品的推广,经销环节举足轻重。商场如同战场,多年来,不同品牌的传统农资产品经过不停的征战,已经形成了各自纵横交织的营销网络,并牢牢地掌控了市场。新兴的生物农业产品想在盘根错节的市场中突围,困难不言而喻。
迈出智慧脚步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相信生物农资会很快走进田间地头的。”吴熙鸿坚定地说,“有机、无公害等高端农产品,都要用到生物农资。在西方许多国家,生物农资的使用已经普及。”
无论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还是从农户的切身利益考虑,生物农业的发展都是势在必行,然而,如何为生物农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广阔的路径呢?
“在河南灵宝,公司的产品正逐步在苹果种植户中推广,其效果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吴熙鸿说,“产品的推广,取得农户的信任非常重要。”
在我国,农民对生物农业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吴熙鸿认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生物农业的基础知识、重要意义以及发展方向,并向他们推荐正规的生物农资产品,引导他们发展生物农业。此外,在信息传播日益快捷的今天,媒体的宣传也不可或缺,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加大生物农业的宣传力度,让农民更全面地认识生物农业。
在国家“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发展,对促进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具有重大意义。物联网技术也被很多地运用到农业的众多领域。而农业邻域也是多物联网技术需求最迫切、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本文将从农业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智能农业系统主要功能这几个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作用进行剖析,从而对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出建议以及展望。只有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产品设备检测才能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政策环境,为我国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大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4]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正在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乡镇智慧乡村网格化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上实现了探索式的创新,以麻雀解剖的形式,对该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优势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新形势下创新服务农业农村的路径上,提出工作建议,形成此专题报告。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情况。该乡镇位于隆尧县西部,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1万,耕地3.3万亩。全乡辖双碑、城角、亦城、北村、岗头、木花、里南庄、西良前、西良后、西良中、大崔庄、东崔庄、西崔庄、东小崔庄、西小崔庄、五街、边街17个行政村,1953年置双碑乡,1958年属东良公社,1961年置双碑公社,1984年复置乡。
(二)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底蕴为载体,以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为主攻方向,确立了“弘扬文化瑰宝搭平台,做优农业亮点促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实施“四美同步、五改并行,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相统一”发展路径,努力创建“一带(沿柏人城与李昙墓建设特色林果花卉经济带)、两环(以柏人城址和李昙墓群为两个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两个相交圆环,建设休闲观光走廊)”。
二、现状分析
(一)区位优势。该乡西距京深高速公路3公里,距京广铁路、107国道6公里,北邻连接京九的祁南公路,南接通往山西的隆昔线,交通网路西通八达,运输条件便利。
(二)文化优势。该乡镇文化底蕴丰厚,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柏人城址、李昙墓群、腾凤故里、张耳阅兵台、汉代古战场、女儿桥、白佛寺等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元的人文故事。其中,柏人城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邻抵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城墙全长8017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51米,南城墙长1915米,北城墙长242米。目前,柏人城二期勘探工作已经开始,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李昙墓征地近40亩,已经封丘,《柏人城与李氏故里》已经排版付印,为下一步做大做强历史文化品牌打下基础。当代著名作家刘文韬出生在双碑乡西良中村,主要作品有《情系大地》、《酱业大王》、《刘文韬全集》等。
(三)现代农业优势。该乡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524毫米,日平均光照7.6小时,全年无霜期195天。《隆尧柏人休闲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辖区内先后培育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隆尧柏人休闲农业园区),有4家规模化农业企业,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红沙峪林果),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腾凤农业、如山农业),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安益农业)。现代农业规模达到林果6000亩、苗圃2000亩、蔬菜1000亩,初步形成了集林果种植、苗木培育、林下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聚集地。特别是2016年以来,该乡镇现代农业项目蓬勃发展,其中,安益现代农业公司占地2000多亩的年产70万公斤薄皮优质核桃项目完成前期栽植,腾凤农业科技公司占地500亩的年产2000吨设施蔬菜项目,已经完成50座设施大棚建设,红沙峪林果公司千亩林果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即将竣工、如山农业占地1000余亩的休闲农庄项目已开始实施,现代农业后劲发展潜力巨大。
(四)服务管理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模式,建设了智慧乡村网格化服务平台。平台突出智慧高效管理模式,把全乡所有工作打包融合到综合性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处理所有政务的功能。一是在区域划分上,建立“乡镇—村—网格”社会服务管理事项闭环运行机制,全乡以100—300户为一个网格单元,设置网格信息。通过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综合管理网格化。二是在事件处理上,以“业务受理——任务交办——回应诉求——全程督办——办结回访”链条式服务模式为基础,实现事务高效高质量完成。三是在信息数据上,以房屋信息为基础,建立了全乡户籍管理、人员、财产、房屋、耕地、重点人群、党建、企业、民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保、司法、城建规划等综合性数据库。并定期采集、审核、录入、更新,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动态更新,形成了区域性的网络数据信息资料库。四是在功能划分上,按照政务工作职能整合原则,平台共分为组织党建、基础信息、事件流转、工作交办、综合治理、经济运行、工作日志、协同办公、绩效考核、电子地图、视频中心和系统管理十二个基础板块,整合了党建、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内容,全乡工作进展情况可通过平台实时监督和督导督查,已完成的工作可随时通过信息中心调阅检查。五是在具体操作上,按照便捷高效原则,电脑端实现任务的上传下达,推送指令。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终端,可将工作具体开展情况以图片、视频形式实时上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无纸化、高效化办公效果。该平台目前,已完成全乡8000户3.1万人信息录入网格化平台数据库。“智慧乡村,云端双碑”基本建成。
(五)美丽乡村创建基础优势。2016年开展了以双碑村、里边街、里王街等7个村集中联建省级美丽乡村片区。7村“三清一拆”工作,所有规划建设街道两侧全部完成拆除清理工作。连片创建的“历史文化小镇”进行了规划设计。引进启迪桑德集团结成战略合作,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品读千年 皇脉灵气”建设运营方案,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了详实规划。
三、问题分析
综合分析,该乡镇在服务隆尧县域经济发展中,作为隆尧对外“西大门”,如何建设好、发展好、提升好该区域的综合实力,对于实现隆尧“富民强县、幸福隆尧”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该乡镇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个是解放程度不够的思想问题,一个是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
(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方式封闭。主要表现在思路广度上的自我封闭,习惯于本乡镇局部的研究,忽视区域经济与市场的结合,忽视用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凭借旧思路和旧方法处理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较多,在适应大市场、大开放、大招商、大合作的形势要求上,还不能精准把握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发展观念滞后。从思想解放的时效性来看,与走在前沿的兄弟县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上,“惯例”思想、“本本”思维,还制约着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隆尧正在举全县之力,组织筹备2018全球李氏宗亲恳亲大会活动,推进全县文化、经济、旅游等快速协同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突破性发展,实现既定工作目标,在推进力度上还不够快,从深层次影响着整体发展步伐。
(二)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制约因素主要是钱、人、技术。一是服务平台建设资金不够。网格化平台是由金鹏软件公司和乡政府共同探索创新的新型互联网政务平台,是乡政府对社会综合治理模式的创新。网格化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存在缺口。平台建设大约需要40万左右资金,现在已投入20万元,资金缺口20万元。二是服务发展人才队伍匮乏。在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上,缺少先进技术、科技人才等要素支撑、扩散、渗透,已成为制约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服务管理平台上,网格化平台软件应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打磨完善。后期对人员培训、人才培养急需补充。三是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催生金融需求多样化,促使贷款对象由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贷款金额由小额分散向大额集中转变,贷款方式由小额信用向资产类抵押转变,贷款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并举转变。涉农金融服务还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未实质性地推进。辖区内的红沙峪公司,由于土地是流转的,在金融部门不能实施林权抵押和实物评估抵押,致使核桃深加工项目建设迟缓。
四、路径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业;品牌化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带来巨大的价值。 “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农业产业结合,必将给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给涉农企业带来时代新机遇,给农民带来就业与致富的新契机。河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其必须加快探索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一、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机遇
河南省是r业大省,其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绝对的优势与显著的机遇。
1.优势
(1)拥有巨大并且肥沃的土地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名列全国第二,并且绝大多数土地土层深厚,营养元素含量丰富。(2)气候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河南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有充足的光热水资源。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产,其中小麦、玉米、薯类作物、水稻、大豆、棉花、烟叶、油料作物等是全国的主要产区,大部分产量居全国前两位。(3)特色农业种类丰富,并且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鄢陵的花木、三门峡的苹果、南阳西峡县食用菌、猕猴桃、山茱萸、方城裕丹参、邓州朝天椒、新乡封丘县金银花、新乡原阳大米、信阳毛尖、洛阳牡丹、新郑大枣、焦作怀山药、中牟西瓜、杞县大蒜、安阳滑县强筋小麦、驻马店平舆白芝麻、卢氏核桃、开封句话、许昌腐竹、禹州薯粉等。(4)国家战略地位优势显著。201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原经济区建设,将河南省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2.机遇
(1)互联网科技发展迅猛,与各行业的融合已初具成效,商机与价值凸显,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2)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3)河南电商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农业进行电商化运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我国第三个“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获批落户郑州,高效便捷的陆海空立体化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网络已初步形成。2016年1月,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正式进入国家综合试点。(4)河南省大数据建设强力推进,为 “互联网+”与农业融合提供了大数据服务平台。2014年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搭建了“中原云”平台。2015年建成并启动了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精度最高的省级北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郑州)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建设,郑州正在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数据枢纽中心。(5)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有力。河南是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全国7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4G网络实现全省100%行政村全覆盖,“全光网河南”2015年底已经建成。
二、特色农业应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借助“互联网+”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特色农业由于知名度高、声誉好,并有较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和忠诚度,可以充当领头羊,作为标杆率先借助“互联网+”信息科技推进品牌化运作。
1.同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大规模整体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河南省优势资源,应抓住互联网科技发展机遇,加快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带动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但由于农业规模巨大,农产品种类繁多,同时大规模推进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难度,比如,农业互联网人才目前非常缺乏,大批该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大规模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与配套农业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大规模大数据及云服务平台的构建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也具有很大的生产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及难度启示“互联网+”在与传统农业融合的过程中,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农业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2.特色农业应充当“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分阶段逐步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过程中,特色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应走在前面,以充当“领头羊”起示范作用。特色农业在整个农业中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相对优势:(1)规模相对较小,与互联网融合起来相对较简单、易操作,建设周期较短,见效快。(2)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技术学习能力,能较快地转变观念接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能够快速付诸实施。(3)特色农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声誉较好,消费群体规模稳定,忠诚度较高。在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能够更快速地被消费者接受,并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加快产品的周转速度,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快捷方面的消费诉求。(4)特色农业大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提高消费者参与消费体验,融入田园生活,带来精神层面的消费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 “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构建
“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将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有效融合,以打破目前特色农业在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割裂、消费者参与度低、体验性差的状态,使得现代特色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有机融合,快速推动品牌化发展。
1.“互联网+”下规模化、智能化、花园式的生产模式
现代特色农业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融入田园生态文化理念构建规模化、智能化、花园式的生产模式。(1)规模是品牌化运作的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代特色农业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比如婺源的油菜花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观光休闲景点,首先是因为它的规模可观。河南省特色农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与供给水平,合理规划生产规模。(2)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特色农业应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遥感观测作物生长态势、专家分析诊断、智能化解决方案、自动化控制灌溉施肥等,智能化机械管理、收割等,打造智慧特色农业。(3)由于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进行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田园文化理念,进行花园式生产。在进行花园式生产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专家咨询,设计科学合理的花园式生产结构,使得作物生产布局具有较强的田园文化艺术性。
2.“互联网+”下绿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
现代特色农业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融入质量可感知消费需求构建绿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渴望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感知产品的质量,做到购买放心、安心。绿色、健康的产品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所以,特色农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应:(1)树立并在生产加工环节突出绿色、健康的生产理念。(2)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对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的动态透明化展示。(3)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让消费者充当监控者,一方面约束企业生产行为,另一方面把企业对产品绿色、健康的追求理念,对消费者真诚、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植根到消费者的心智,使得消费者放心购买、乐得消费。
3.“互联网+”下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广模式的创新在特色农业的品牌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特色农业应打破传统的推广模式,借助“互联网+”融入全民娱乐文化潮流构建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1)推广过程中媒体的选择与创新很重要。要不断创新利用网络新媒体或农业互联网信息推广服务平台,把与特色农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或活动,及时地传达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并了解。(2)研究并利用全民娱乐文化潮流,在推广传播过程中融入娱乐文化,让消费者在娱乐的同时不自觉接受特色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提高接受度和好感度。(3)结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内容策划相关亲民化活动,并传播亲民化信息,真正的走进并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做生活中主动关心体贴的朋友。
4.“互联网+”下快捷、保质化的流通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消费者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快捷、保质永远是核心诉求。“互联网+”下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必须结合消费者对物流的核心V求与新诉求,构建快捷、保质的流通模式。(1)建立农产品自有物流系统或借助已有物流公司,打通并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所以,在流通过程中要注重物流速度的提升,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对物流的快捷诉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产品的新鲜程度。(2)打造冷链物流系统,保证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变质、腐烂的风险大大降低,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品质好的追求。
5.“互联网+”下观光体验、融入式的消费模式
特色农业在“互联网+”下可以结合文化创意理念,构建观光体验、融入式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消费者内心对返璞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渴望越来越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升,让消费者走进各大景区、融进大自然,进行观光旅游、休闲放松成为现实。基于这样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业应把生产基地、加工园区甚至是现代化物流融通过程打包进行文化创意展示。比如,鄢陵的苗木鲜花生产基地,可以借助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推出不同主题的观光休闲项目或活动,吸引本省甚至全国的游客前来观光,走进花的海洋,体验各种以花为主题的各种创意活动或项目。鲜切花的生产加工工艺、花卉销售市场、现代化的物流过程展示,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有效地引导消费者体验,不但了解鲜花苗木,还了解整个产业,带来一体化的震撼效果。让消费者在不自觉中把花的相关知识或衍伸产品带回家中,比如:鲜插花、干插花、由花精制的护肤品、精油等,融入其日常生活。
6.“互联网+”下全链条、全方位式的产业化服务模式
为保证特色农业快速实现品牌化,必须借助“互联网+”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一个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服务性系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需求供给信息的收集、专家诊断与管理、专业的推广、专门的策划等。具体子平台可以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系统、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专家诊断与策划系统、文化创意设计系统、推广系统、消费者体验系统等。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系统有效整合现代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有机融合,快速实现品牌化。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07)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秀媛认为,想要弄清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首先要认清“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所谓“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优化,产生化学反应和放大效应,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她进一步解释:“‘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思维;不仅是一个行动,更是一种精神;不仅是一个新经济形态,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三农信息服务人来说,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准确定位,找准支点,遵循规律,勇于变革,做一个“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的积极开拓者和推动者。
预知未来,先看历程
那么,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是什么关系?如何促进“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吴秀媛认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先回顾一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发展历程。
12316三农综合服务(以下简称12316服务),是指依托12316专用号码或品牌,综合利用政府平台及社会化平台,发挥农业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专家体系等优势,以专业系统、社交网络及新闻媒体等为载体,以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为要义,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面向三农开展综合服务的总称。
12316三农综合服务是从信息服务开始起步的,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12316服务大体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探索时期(从本世纪初到“十五”期末)。主要特征是多平台、多载体相互支撑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各级各类农网门户很快建立起来;语音平台在部分市、县开始示范应用,他们与地方网站、媒体相互配合,实现了与农民的高度互动;一些地方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办农业专题节目(栏目),与农业部门的信息平台开展资源合作;电信运营商也与农业部门合作,利用多种方式尝试开拓农村市场。
第二时期,模式初建时期(“十一五”期间)。其主要特征是多种载体开始围绕农业部门的主导平台发挥作用。在这一时期,农业部门建成了一批省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了语音、短彩信、视频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以平台为中心,多种载体汇聚服务。在平台方面,实现了省、市、县纵向服务的一体化;在渠道方面,实现了多种终端(电脑、电话、手机)、多种媒体(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以平台为枢纽发挥作用;在应用方面,实现了政府承载公共服务,市场承载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这一时期农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业部提出了“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并规划实施了“三电合一”工程,12316服务专用号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启用,并很快成为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时期,模式基本成熟时期(“十一五”期末至2014年)。这一时期以农业部立项建设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标志,其主要特征是12316中央平台的统领性地位凸显。中央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一门户、五系统”,即:“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包括12316实名用户服务系统)、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监管平台、12316语音平台、12316短彩信平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系统、双向视频诊断系统”。此后,12316中央平台还根据农民需求,建设全国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移动门户系统――三农信息通,这是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在移动客户端上的延伸。是为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一个“三农”领域的集“资讯+互动服务+APPStore+APP定制”为一体的农业新媒体和移动应用集群,覆盖资讯、数据、工具、社交、平台等领域的应用。12316中央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各省(区、市)服务资源的整合及应用、推广,目前,已有12个省数据接入中央资源池,全国12316服务“一盘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综合服务应体现行业本质
吴秀媛认为,经过三个时期的建设,农业部门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三农综合服务模式和平台体系。而回顾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12316服务有许多共性特征,概要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特征之一,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平台多是由政府部门搭建的(或合作共建的),服务是政府部门组织社会力量提供的,因此,12316总体上是公益型服务。
特征之二,以面向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户、兼业户的服务为主。由于需求比较分散,就需要组织专家团队,12316总体上是体系型服务。
特征之三,适应农户的使用习惯。由于农民最常用的是通讯工具,因此,12316多是语音、短彩信、视频等较为常见的应用,后来引入了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应用,但总体上看是简约型服务。
吴秀媛认为,12316是应运而生的,它的诞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要求。十余年前,“三农”面对的问题是农业不强、农村不活、农民不富,人民期盼政府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信息服务。12316以其简单、方便、及时以及专家服务的专业性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三农”的需求,于是,它很快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三农”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问题是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等需求接踵而至,要求信息化应与之相结合、相同步。也就是说,12316服务要与时俱进,要体现“互联网+”的新要求。具体囊括了四个方面:在公益型服务基础上“+市场机制”,找准市场化服务的切入点,引入市场主体参与12316建设、服务与运营;在搞好体系型服务基础上“+高端精细”,向深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发展;在强调简约型服务基础上“+用户体验”,更加注重用户参与,提升用户体验、粘性,增强服务的扩展性;探索打造综合型服务,实现“+利益杠杆”,面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开展“杠杆化”的生产要素和各类商务服务,把新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出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一图五通”实现转型升级
在新的背景下,“互联网+三农综合服务”需要12316全面转型升级。这包括:由主要面向农民(散户)的一端服务模式,向生产者、消费者“两端”服务模式转型;由“专家――农民”的信息服务模式,向“数据服务+生产要素服务+各类商务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型;由以部、省平台和专家团队为重点的体系型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转型;由主要以政府资金支持模式,向以市场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模式转型。
其中,吴秀媛重点强调了“一图五通”新应用的探索与试验。她介绍,一图即“一张图”,是农业资源智能采集与分析应用的简称,主要在河南、河北试点。从2014年6月份开始,协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及市场化运营公司,以区划所遥感数据、区划和地籍数据以及河南省农机GPS智能调度系统为依托,开展了农业资源“一张图”的试点示范。“一张图”首先解决数据采集的问题,数据采集上来后,系统进行深度分析,分析成果按照政府(管理者)、合作社(生产者)、渠道商(农资、农产品经营者)和市民(消费者)四个层面服务。今年将在吉林扩大试点范围。
“五通”,首先是“一卡通”,是农村金融服务智能应用的简称,与“一张图”系统在同步试点。当前,制约农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资金短缺。为此,信息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为对象,以“一张图”中的信用系统为入口,基于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过程数据、财务数据等,为农企、合作社授信,开展“政、银、保、社”协作的、集基础信贷服务、保险服务和其他生产要素打包服务于一身的“一卡通”服务。目前,这一试点已在河南舞阳、河北定州两个市、县展开。
第二是“一网通”,是智慧农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协同应用的简称,并在吉林省开展了试点。吉林省12316服务运营公司,去年以来连续承建了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京东商城吉林服务中心,这为深入研究将12316信息服务应用、智慧农业应用与电子商务应用联为一体、整体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信息中心指导该公司开展了协同应用试点。该公司目前对已经建设智慧农业应用的供应商,进行数据对接;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推送至电商平台,给农产品制作“身份档案”;与此同时,平台再将电商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反向推送至供应企业,为其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这一试点应用受到了供应企业、电商平台和网购消费者的欢迎,该模式运行不到半年,线上农产品交易额就达到了1.3亿元,参与企业(合作社)达到800多家,产品达到3000多个。
第三个“一证通”是农产品诚信评级应用的简称,由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在批发市场开展试点。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的社团组织,具有链接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开展农产品诚信评级体系建设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此,信息中心与市场协会一道研究实施了“红手印计划”(农产品诚信评级体系建设的别称)。这个计划主要利用批发市场建立的台帐追溯制度为切入点,为农产品建立一套规范的“五档一报”数据,五档就是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物流过程、交易过程等五个方面档案,一报就是产品检验报告。红手印平台对“五档一报”数据进行智能评级,并生成电子标识码,供管理者、消费者等查询和监管。“红手印计划”改变了原来“自证式”的农产品追溯,将数据统一汇集到公共诚信平台上,形成“公证”的局面,并实现了全程农产品生产、流通“透明化”。这个计划目前正在几个批发市场示范,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端到端”交易。
四是“一站通”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应用的简称,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包含完整的服务、孵化、推介、联盟、监管等功能,将其概括为一个系统、五个中心。一个系统,即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汇聚资源、筛选产品、培训指导、远程服务等任务;孵化中心,主要承担数据接入、信息服务、模拟运营、全程质控、在线溯源、店铺优化、产品提升、活动推广等任务;推介中心,主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等,开展品牌推广、产品推广等方面服务;联盟中心,由部省两级组织、打造“农产品供应商联盟”,使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在产品标准、质量、价格等方面相互协调,抱团取暖。监管中心,主要由部省两级对“一站通”系统产品质控、诚信情况、市场运营等进行实时监管。
最后一个是“一号通”是12316集成应用的简称,目前正在12316中央平台试点。经过部、省两级的共同努力,目前12316服务系统已经成为集语音、短彩信、视频、实名用户、合作社经营管理、门户网站等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平台,并形成了统一的中央“资源池”,实现了各省数据共享。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移动客户端(APP)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是要拓展更多的通道,开发更多的应用,集中更多的数据资源,为打造12316服务云平台、实现12316服务的“一号贯通”服务奠定基础。这一应用现在正与前五个试点、示范项目捆绑推进。
关键词:经济下行;产业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2-03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2016上半年中国经济稳增长遭遇不少波折,但总体运行情况尚属平稳。近日,国家公布我国2016年二季度GDP 维持6.7%,比预期高点,但是仍继续面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因为生产走平、需求收缩,呈供应强、需求弱的局面,预示经济重回下行通道。其中,地产、制造业、民间投资回落是主要拖累因素,仅靠财政支出推动的基建独木支撑。货币政策已4个多月没有再降息降准,经济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再度宽松的预期正逐步升温。另外,中国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特点是直到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经济增长才有所提振,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势头动能仍然不足且需依赖政府的刺激政策,私人投资的持续疲软以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或使经济增长承压。
下半年,外部经济波动的重现、内部扭曲的强化、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与间断性释放、结构性改革的全面实施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凸显,中国宏观经济难以持续上半年企稳的态势: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表现为持续的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和低利率等特征;内部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将持续显化;汇率贬值、债券违约、房地产价格泡沫、期货价格大幅度波动等因素,所带来的局部风险将进一步上扬;中国经济目前不断加剧的扭曲、不断弱化的内生增长动力以及全球性的结构性改革竞争,要求必须进行全面启动结构性改革。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在教育红利、改革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增长动能转向服务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十三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速可能处于6%~7.5%的水平,实际经济增速将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宏观政策调控、各项改革推进状况等因素影响而有所波动。
(二)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面临的机遇
眼下,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球市场悄然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在我国,“十三五”阶段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将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协同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化,纵深推进经济社会的结构性重大变革,这为徐州市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徐州是江苏唯一列入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两个规划的省辖市,其经济发展潜力和回旋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徐州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为徐州市全方位扩大内外开放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为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市各级按照“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要求,实施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发展举措,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为徐州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临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
(一)韩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韩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其“新村运动”和后期政府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指引。1970年,韩国兴起“新村运动”,实施了“工农业的均衡分发展”政策:推行政府援助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韩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体现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产业上,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大力发展内向型经济,主要投资于煤炭、水泥、电力、运输、通讯等产业,实现了经济复兴;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重点发展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型的造船、重型机械、电子、钢铁、石化和汽车等先进制造装备业;20世纪80年代之后,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和信息等朝阳产业。在后期,韩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有:《新技术产业化投资税金扣除制度》《科研设备投资税金扣除制度》《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制度》《科学技术振兴法》等制度,突出了在促进科技进步中的税收作用;出台《技术研究开发促进法》,鼓励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创新的税收免征范围;对企业采取出口保护性政策,采取“个别育成”的鼓励方式,将资金投放在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里,促其短期之内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出国门,快速发展壮大。
(二)新加坡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新加坡1956年独立,从一个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可为徐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归功于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主动性的和适应性的调整: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加坡由单一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工业转变。这是因为二战后,东南亚国家贸易纷纷不经新加坡转口而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导致韩国失业率高涨。为此,政府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转变对转口贸易的依赖。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加坡抓住机遇,主动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重点发展造船、炼油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出口工业优势,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工业逐步向出口工业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东南亚邻国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导致新加坡的出口工业优势逐渐失去。因此,新加坡大力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推动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技术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意识到服务业日趋重要并且增长潜力大,政府及时进行了新的经济调整,把服务业和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开始进行全面的新一轮经济转型,政府制定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战略规划,开始迈向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阶段。
(三)日本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战败后的日本面向全球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理有效地进行了国土综合开发:战后初期,日本实施了产业民主化的《禁止垄断法》政策,向煤炭、电力、钢铁、化肥等基础性企业倾斜性资源配置,制定《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来为企业或所在整个产业优先分配外汇供其使用,制定《企业合理化促进法》,建立了“重要机械等的加速折旧制度”,为企业减轻税负。1978年和1981年又制定了《稳定特定萧条产业临时措施法》和《改善特定产业结构临时措施法》,对结构性萧条产业进行调整。在《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和《8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要求企业以高劳动生产率、低能耗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替代过去的重工业结构。大力鼓励企业使用节能新技术,努力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研究开发产业、高附加值的机械工业、知识产业等知识密集型和低能耗产业。21世纪的日本制定有关支持节能和利用再生能源的法律,强调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民生为中心的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强调自主创新,促进技术改革,鼓励引进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鼓励消化、吸收和创新,强调在提高产业结构及商品出口结构的层次上,要对重点产业提供税收及贷款等各方面的一系列优惠和帮扶政策。
三、经济下行压力下徐州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实现工业转型
徐州市应继续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以“集群集聚、高端高新、融合发展”为导向,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大产业、大项目为支撑,打造淮海经济区现代制造业高地。改造升级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煤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努力建设高端装备、新能源两个高层次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也较高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品品牌;重点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中能硅业半导体级多晶硅等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注重运用政策导向功能和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大力发展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替代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二)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完善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田经营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城市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深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实施设施农业“2020工程”,提升永久性“菜篮子”基地管理水平,发展提升大蒜、林果业、奶业、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乡村旅游业,推广、发展以“沙集模式”为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现代农村物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贸易新型业态。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力推进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政、企、校农业科技对接,打造引领农业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为主要方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中心城市。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四大业态快速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平台经济等六大服务业细分行业。推动生活业向精细和高端发展,加快引进和建设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一批生活业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培植新的千亿元产业,尽快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尽快提升服务业集聚区档次水平,抓好云龙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水平建设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淮海文博园、新城区、北三环物流集聚带、徐州软件园、潘安湖风景区、九里山景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完善集聚区人才、融资、信息等公共平台,不断增强资源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影响带动能力。
(四)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徐州建设,努力按照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标准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成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在广大农村实施“数字兴农”工程,加快推进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业化和信息化中的应用,坚决提升大中型企业所用的制造装备水平,尽快实现升级换代,推动制造业装备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加快构建智能化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和推广物联网在安全生产和安全产业中的应用,建设安全云工程,实施智慧矿山工程、智慧医疗工程和智慧养老工程。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对商贸市场实施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不断提高徐州现代商圈建设水平。加大在项目建设、金融支持、人才集聚、专业平台、特色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全力打造电子商务发展新环境,进一步提升徐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水平和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优势。
(五)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夯实产业转型的基础
企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最终实施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肩负起产业转型的重任,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转型体系:首先,要立足长远,树立主动转型的意识,抢占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市场先机,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其次,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塑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再次,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投入,拓宽企业的经营范围,引导高层次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最后,要加快发展生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服务业联动发展,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六)倡导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加快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循环经济产业化。全面贯彻执行节能减排刚性约束,重点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政府机关及下属单位等领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绝不手软,对于传统的煤炭、煤焦化、钢铁、水泥建筑等传统支柱行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退城入园步伐,推进热电整合,控制煤炭消费,严格实行产能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尝试执行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倡导居民绿色消费生活理念,改变原来的浪费、高碳、污染的生活方式,推动徐州市民实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倡导光盘行动,文明餐饮,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七)加快发展金融业,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徐州产业转型的资金保障,而资金的支持来自于金融体系的发展。首先,要引导资金,尤其是民间资本流向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相关领域,解决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融资瓶颈;其次,要突破所有制的融资约束,给予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以相同融资待遇,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转型;再次,要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互动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机构,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充裕的资金,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最后,要推动金融市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常规融资的基础之上,还要大力发展政策性融资,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融资方式,加强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品牌提升等重要环节的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1] 汪威毅.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传统产业转型之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2] 马小强.新常态下人力资本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性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3).
[3] 姚小远,姚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思考[J].理论导刊,2014,(12).
[4] 孙明慧.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的对策思考[J].前沿,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