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师思想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重要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是否能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知识,是否能成才、成功。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2]。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指的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自律行为,它主要分为教学道德修养、科研道德修养和管理道德修养,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可以变为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1.1教学道德修养
教师的第一使命就是教学,教学道德修养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规范,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师在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时必须遵守的一个道德规范体系。高校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教好书,其教学成果能体现出一名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教学道德修养水平。这就是所谓的以教学质量衡量教学道德修养水平。
1.2科研道德修养
科研道德是科研人员对于科研行为的一套规范体系,是在追求真理、用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应规范和承担的相应责任。高校教师科研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相对于崇高的科学道德理想应该具备的最低道德水准。科研的学术规范问题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治学态度,反映出一名高校教师是否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一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的人才培训和学术研究,高校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并在相关领域中不断求索,才能带领学生进入该专业的最前沿。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端正学术作风,以良好的科研道德修养来感染学生,做好表率。
1.3管理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充当着学生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好学生也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主要蕴含:(1)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调节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2)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道德化反映;(3)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特殊反映。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拥有管理道德修养高的教师,既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变成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又可以指导和监督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职业行为。
2.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体制也在日益改革,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并且充满多元化。国务院原总理同志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不容忽视的。然而,当前有不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低,经常使用偏激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因为一己私利大量占用学生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更有一些教师道德败坏,殴打、骚扰、学生,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形象……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高校教师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示范性、深远性和崇高性,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是塑造灵魂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又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必然要求。
2.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3]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一所高校能否成为一流大学的关键。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重大,其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联系。高校是学术的圣地,不谈学术,无以办大学,但如果不讲学术标准和道德操守,那就无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办高水平大学就无从谈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反映着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它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影响学生
高校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导师。他们既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2.3.1高校教师影响学生的学习、处事态度态度是学习和参与其他活动在认知上和情绪上的一种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学生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会受很多方面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受教师态度的影响。教师对待自己所任学科的态度,即对这一学科价值、重要意义的理解,在传授学科知识时表现出来的热情,对学科进展新成果的关心等,都决定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从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作风和乐观的处事态度等方面受到感染,从而更加积极高效地学习、生活。高校教师积极乐观的教学、处事态度也是拥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体现。2.3.2高校教师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师生关系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成绩不好时,有些老师批评过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丧失兴趣。如果这些教师能立足于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修养,设身处地地关爱学生,耐心、积极地开导学生,这样既可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3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觉地对自我进行再教育的过程。它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内化和外化过程[4]。过去,思想家们曾采用“学圣人”“内省”“静坐”“养心”“积善”等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对个体道德修养构建了一个“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完整体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结合现在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进行加强。
3.1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境界
要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意识上对职业道德有所理解,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领会本质,而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行于表面。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掌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点,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同时还要多学习最新的前沿知识,结合自身情况,从而变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深刻体会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内容,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与自己的关联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思想境界的目的。
3.2高校教师要学会“内省”“慎独”
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或者道德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这就叫“内省”。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并不是闭门思过,而是对日常应该做的事,每天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是否有悖于道德。高校教师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后,都应积极回想这一天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然后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期达到更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慎独”出自《中庸》。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会非常谨慎,再隐蔽的东西没有不被察觉的,所以就算是没有人的时候,做事也要非常小心谨慎。慎独是在内省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我反省,发现自己身上或思想上存在不足,从而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目的。教师的知识是否渊博、教风是否严谨、备课是否认真等方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高校教师应学会自我了解、自我分析,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更新和学习,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内省”“慎独”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必须经历的阶段。教师通过每天的自我反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学生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民教师。
3.3高校教师要学会多实践、多沟通
嘴上说是认识,行动起来才是真实。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曾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过其行,在君子看来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而言行一致则是一种美德。宋代的朱熹说过:“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即亲历其域,则知益明。”就是说,没有切实的道德践履的检验,道德认识往往是肤浅的、脆弱的[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学习、反思、完善,才能更透彻、更全面、更高效地认识、理解、学习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教师在高校的角色之一是管理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多和学生沟通,教师要摒弃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权威位置的观念,平等、耐心、友爱地和学生沟通,在沟通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4高校教师要学会虚心学习、不断学习
术业有专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太擅长的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高校教师平时应该与他人多探讨、多交流,多虚心向他人学习,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当今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课程不断改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3.5高校教师要明确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
有目标才有动力。作为教师,我们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应该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立了目标就要将这些目标付诸实践,并持之以恒地去努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是一个苦力活,但厚积薄发,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高校教师都应该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并将之付诸实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4总结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最真实也最朴实。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还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乃至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做出贡献,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核心,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探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新思路,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3]方红,王春鹏.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对现今大学教育的启示[J].邢台学院学报,2007(1):306.
[4]包竞生.关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几点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6(6)50.
关键词:师德;内涵;内省;慎独;实践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的生力军。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亦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学习。高尚的模范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主观因素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炼,不断自我完善而逐步发展和提高而形成的。只有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
一是要学习理论。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只有学好理论,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抵制腐败道德观念的侵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
二是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孔子主张“以人为镜”,主动与别人的言行得失进行辨别比较,进而反省自己。要求教师要“见贤思齐,见不齐而内省也”,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提高,并善于反思。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在教育活动的种种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各种相关利益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与区分,才能更进一步对自已良好师德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增加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内化过程。
一是钻研业务。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已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
二是科学研究。积极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在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子,完成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
三是关心爱护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以观后效的过程。在此期间,高校教师应以莫大的恒心和毅力,关心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纠正缺点,发扬优点,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内省。所谓“内省”就是对自已内心进行反省。通过“内省”,深刻反思自已的言行举止,依据师德要求作出自我评价、自我批判、自我调控,从而达到自我提高。实践证明,只有认真总结经验,自觉内省,高校教师才能明确今后改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慎独。“慎独”,即内蕴君子之德,不会因无人知、无人见而对自已的言行有失检点。“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慎独”要求教师把道德修养的着眼点放在灵魂深处,时时处处都表里如一,杜绝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丑恶的两面派作风,做到个人独处时,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慎独需要有很高的自觉性,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艰苦的学习磨练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平凡事例里去实践和锻炼。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的自身努力,亦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只有切实履行高校教师职责,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设置 成人高校 专业发展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30-02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和自学考试的不断发展,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生源逐年减少,而成人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度与日俱增,致使成人高校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要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唯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推动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切实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进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系统总结当前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自身推动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发展缓慢、成长乏力的现象。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就是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照本宣科、内容肤浅、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反应不佳;表现在学术科研上,就是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积极性、主动性,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差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不足,突出表现为生源状况制约
当前成人高校生源质量下降明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生源的下降、学习能力的弱化,是打击成人高校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成人高校学生构成又较为复杂,学习目的具有多样性,更加趋向于实用性、职业性和功利性,希望一劳永逸、寻求捷径、立竿见影。这导致其对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兴趣缺乏。成人高校教师在现行教学模式下也缺少有效对策,教师在无的放矢的教学活动中,无法获得有效的进步途径也就不足为奇。
(二)后天缺失,突出表现为缺少支持和互助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支持和互助,是导致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陈旧、教育理念滞后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学校专职教师人数少,每门课程往往只有一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无法在校内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当前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越来越少,校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很难实现;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学校缺乏像普通高校所得到的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教师更多地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进行专业进修和提升。
(三)氛围不浓,突出表现为自我进取心淡薄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大多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比较淡薄,对成人教育教师职业规范和专业发展规律等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专业化作为自身内在的需求。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在学术研究上,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明显存在重教学轻研究的现象,学术研究氛围不浓,这也是影响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空间不广,突出表现为受强烈行政色彩的干扰
当前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官本位现象严重。教师缺少自,甚至出现了“唯政策主义”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僵化,一味照搬执行,而不去追究其合理性。由于受到学校行政制度所限制,教师在教学上也很少有自,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客观实际需要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久而久之,成人高校教师缺乏反思意识、创新意识,这对其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路径
(一)全面树立专业发展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基于现实需要、基于专业发展需求、基于未来发展目标而形成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它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以及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有效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做到理性剖析、有的放矢、统筹规划,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以目标支配行为,以行为助推发展。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就谈不上教师的理想信念,更不用说教师的自我成长以及价值实现。因此,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教学当作一种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要自我加压、自我挖掘潜能,要对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并致力于提高专业素养,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反思就是对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即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自我剖析、自我审视、自我分析、自我觉察的过程,是促进自己的认识和能力进一步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途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教学反思,深化教学反思,拓展教学反思。一方面,潜下心来,认真查找反思自我教学理念、自身教学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放下身段,诚心向前辈、向同行学习,虚心听取同事、同行、同学的意见建议。把反思的过程作为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整改提升的过程,不断提升教学全程的合理性水平,不断增长自己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智慧。
(三)全心投入校本研究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人高校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外,还要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来说,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具有两方面教育科研任务:一是专业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大学教师的基本功、必修课,是提高和衡量一个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研究能及时接触和发现学科前沿问题,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研究,也有利于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二是教育教学研究。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更多地面临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模式的分离性、信息时代的双刃性等带来的挑战,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改进教学方式手段,以适应并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等浪潮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坚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成为研究型实践者,这也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实现专业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不断拓展合作交流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文化氛围与模式。当前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越来越少,成人高校专职教师缺乏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越是如此,成人高校教师在实现自己专业发展过程中越不能成为井底之蛙。要千方百计与兄弟学校及本校的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开阔眼界、拓展视野。“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广泛与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院校的教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理念上,借鉴其他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上,培养自己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专业拓展能力,力求脱离照本宣科、按部就班,采取更多的课堂互动教学,采用更多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历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术科研上,努力向本科院校教师看齐,更多地自我加压,积极将实践的探索、教学的困惑、感悟的见解转化为理论的成果,创造自己的科研特色。这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又不断否定自我,进而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谦虚谨慎、虚心学习又充满自信的过程。
(五)努力践行终身学习
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前提是自身知识的积累,否则就是“半桶水晃荡”。厚积才能薄发,没有厚重的知识积淀、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就不可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也不可能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同时,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次受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成人高校教师只有进行学习学习再学习、探索探索再探索、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科学成就与发展趋势,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有关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才能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持久发展过程,要完善这一发展过程,必须保持一种终身学习、持久学习、不懈学习的心态和决心,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满足层次各异、需求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晓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 曲铁华,王希海.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3] 杜庆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策略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36-02
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地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深入学习和广泛探讨,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掌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其实,科学发展观从来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而应该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生动实践和行动指南。高校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和发展,是高校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如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是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
我们在强调发展时首先必须要坚持发展的科学性。脱离了科学性,发展就难免陷入片面和短视的困境之中。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样,我们高校教师自身也应该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正确发展道路,比如,自己到底是适合教学还是管理,从事什么样的专业课程教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研究方向才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等等。当年杨振宁刚去芝加哥就读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但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以至于实验室的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哪里有爆炸声,那里就有杨振宁。” 后来在别人的劝告下,杨振宁改学理论物理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都应该仔细反思,那些是自己的优势,那些是自己的弱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努力寻找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只有方向选对了,人生的道路才变得通达顺畅,未来的职业生涯才可能更加灿烂辉煌。
二、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现代社会普遍需要的是素质综合型人才,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综合型的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和神圣职责。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增强教书育人整体能力。作为高校教师来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观念、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身心健康,教学和科研皆强,理论与实践都行,既能够做学生的“良师”,又能当学生的“益友”的高素质教师。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能力的塑造者,对学生情感有沟通作用,对学生品德培养有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优化作用。教师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去重视和关注。
三、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是协调的发展。协调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全面是协调发展条件下的全面发展。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教师应该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工作与生活的发展。高校教师要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工作与生活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只要协调得好,工作可以让生活更美好,而生活可以让工作更富激情。作为高校教师,要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懂得随着角色的转换,思想和行为也应该跟着转换,做到既“出得来”,又“进得去”。
2.统筹德与才的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我们高校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既包括道德素质,也包括职业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身的业务素质去征服学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3.统筹身与心的发展。2004年4月28日,同志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无负于社会和职业对教师的重托。因此,高校教师在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
4.统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教学和科研始终都是高校教师的两大重要工作任务,这要求高校教师应特别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将科研创新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更好地为科研提供素材,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高校教师要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勇攀高峰。
5.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在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要能接近社会的需求,符合市场的需要,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高校教师不单要有精湛的理论功底,也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做一个既理论功底深厚,又专业技能娴熟的高校教师。
四、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高校教师的发展还应该是可持续的,而不是短暂的、断续的。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应该多为自己的明天想想,看看今天的选择是不是能够符合明天的需要,是不是符合自己未来更大的发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就要被淘汰,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应该说,对一个高校教师来说,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锻炼,在选择发展道路时,要注重其可持续性,要让今天的发展是为了明天更好更大的发展,今天的发展是明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教师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要让今天的发展不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和负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仔细思考自身实际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找准一条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职业道路,让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加的顺畅通达。
五、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贵,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就是要求高校管理者通过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的人文环境,让教师的人格都得以健全,让教师的灵魂得以塑造,让教师的潜能得以激发,让教师的个性得以彰显,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用心打理百般呵护的精神家园。因此,这就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发展需要为本,实行“严”与“爱”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1.严格要求与关心相结合。既要对教师严格要求,又要对教师表示关心,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2.严肃评价与理解相结合。既要对教师严肃评价,又要对教师表示理解,因势利导去引导教师用合理的、正当的行为方式去满足自身的需要。
3.严明赏罚与尊重相结合。既要对教师严明赏罚,又要对教师表示尊重,充分肯定教师的价值,多多赞美和感激自己的教师所作出的贡献和成绩。
六、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信息膨胀,观念更替,以往那种“炒冷饭”的不思进取,不懂创新,难有作为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跟上现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速度,这样注重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就成为高校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同志在2002年9月8日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教师职业道德作了精辟深刻的概括和表述,希望广大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对于教师而言,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个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高校教师,要的不仅仅是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桶常换常新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生机盎然,学生听课才能兴致勃勃,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学生才能不断地进步。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高校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到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投身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一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好朋友、家长的好参谋、学校的好员工、社会的好老师,从而获得学生的满意、家长的放心、学校的肯定、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崔雪冬.高校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关键字: 师德师风 高校教师 艺术修养
一、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1],也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习惯[2]。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帮助广大教师在事关国家大局、教育事业、学术活动、为人师表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并使之保持稳定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加强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艺术修养,就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在当代,艺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性已越来越多地注入现代物质生产流程,艺术自身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转向工艺设计和实用工艺。与此同时,艺术也随着各类高科技电器产品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艺术修养一方面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与政治的关系,较高的艺术修养显然是每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2.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其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能力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限制其人生境界的提升,不利于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艺术修养的缺乏对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更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较高的艺术修养”。黄济先生在《美育二三事》(载《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一般教师也要有一种艺术爱好和专长,要有组织学生文娱活动的能力,做学生文娱活动的带头人,而这些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很显然,没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3]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对美的现象产生感受,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对美好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鉴赏力高的人,在欣赏时会表现出高雅、纯正的趣味,而鉴赏力低的人,则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准的高校教师,虽然不能人人成为艺术家,但是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及舞蹈、戏剧、电影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深刻、全面地感受美,自觉学会把握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使自己成为懂得美、能够欣赏美的人,才能用美的尺度去规范自我以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3.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抑,生活中很容易因小事而使得矛盾激化,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受到伤害。因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智对教师尤其重要。提高艺术修养可以改变和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不同作曲家、画家、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艺术欣赏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化解矛盾,而且可以娱乐身心、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
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的提高,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的关键。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自身的艺术修养不高。
普通教师的艺术素质存在很大问题。经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教师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和普通民众一样主要在中小学,而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而多数教师的艺术素质普遍不高。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2.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现阶段高校教师对艺术修养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是教育管理者和众多高校教师艺术能力的缺失和整体审美观念的相对滞后造成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但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反而使应试教育泛滥到严重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思想、校际间的盲目竞争,还有就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3.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大幅度扩大,但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比较还相对滞后,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实际付出还不成比例,付出得多,回报得少,导致很多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再加上管理水平没有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教师缺乏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相对滞后。
三、提高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缺失的现状,为了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艺术修养,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现有高校教师的艺术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以身作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待教育改革,大力弘扬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情趣。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艺术氛围。加强和提高自身人文、科学素质,提高文化品位鼓励教师,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价值观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提高领导及其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教师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抓好。各基层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政负责人要共同承担起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授学科,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艺术修养,切实履行各自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职责。另外,各级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教师在提升艺术修养方面的新经验,探索师德师风建设规律,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改善条件是基础。
要加强校园硬软件建设,提高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提高教师、干部、职工素质,使三支队伍共同发挥特长,呈现整体优势。加快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学校发展了,层次提高了,效益上去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自我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发展也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最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如果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将有助于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秋烨.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N].广西日报,2007,1,4:(8).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位职责;绩效考核
1 绩效与绩效管理
随着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关于教师的绩效和绩效管理成了热门话题,如何衡量高校教师的绩效和进行教师绩效管理成了各高等学校关注的焦点。
关于绩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判断标准上看,绩效可以从工作结果来理解,也可以从工作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但在实践中,绩效反映的是员工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方式实践某种结果的过程,即是评判高校教师一段时间内工作好坏的标准。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与员工就工作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的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因此,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更大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以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效果。
2 目前高校实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很多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也有许多高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乃至教学、科研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变现如下:
2.1 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实行的年终考核侧重于绩效考核,使之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产生偏差,把绩效考核当做绩效管理。而从绩效管理系统来看,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系统,它侧重于判断和评估,并无法完全替代和等同于绩效管理。
2.2 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界定不清。
部分高校每个学期初都会公布一个工作计划, 然后仅仅是组织各院系学习, 却并未将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效分解到各院系。各院系虽然也会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但也未有意识地将本院系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致使到考核时,学校对学院的绩效考核方向不明,学院对本学院各部门的考核方向不清,考核的内容与学校和学院的目标不相关,甚至背道而驰。
2.3 绩效考核指标不全,衡量标准不明。
考评项目和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全面和相关,定义是否具体明确,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很大。若绩效考核标准不明,则不同的考核者可能对优、良、一般、差等绩效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考评者出现偏松、偏紧或趋中倾向,造成考核结果的误差。以教师教学考核为例,教学考核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三项一级指标,而教学态度具体又可分为教学理念、责任心、思想与道德等多项二级指标,若不对这些定性指标给出明确定义,则考评时很容易出现主观随意现象。因此,界定应具体明确。
2.4 绩效管理过程缺乏教师的参与。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年终考核缺乏教师的参与,业绩目标的制定、考核标准和内容的选择等,一般都将教师排除在外而由院系领导制定。这样无法适应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也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同,造成了教师的抵触情绪,使考核流于形式。
2.5 考核结果不反馈
部分高校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后,除了公布考核等次以外,具体的考核信息往往束之高阁,缺乏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致使被考核者不知道具体问题和原因,也不明确今后整改的方向和目标,没有能够起到通过绩效管理提高教师绩效水平的目的。有些院校并不把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只是院系的相关部门掌握,最多只反映给院系一级领导。有时甚至教师本人对考评结果也不是很清楚。
3 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与管理者关注绩效考核不关注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有关。缺乏对高校教师的岗位分析,导致不同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相近,考核指标雷同,考核标准相差无几是造成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时,一方面要突出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另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教师工作的行为和结果。所以,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教师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绩效管理系统。在绩效计划阶段,构建基于岗位职责和任务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明确被考核者在考核期内的目标任务和标准。在履行绩效计划时,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绩效进行指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止考核期结束时完不成既定任务。在约定的考核期结束后,管理者对教师完成的计划情况进行公正地评价,并且进行深入面谈反馈,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
4 总结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一方面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认识上存在偏颇;另一方面,高校也缺乏对教师岗位的分析,引发了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水平,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设计,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让教师和高校共同创造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马明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2):113-114.
[2]徐蔡余.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史资料,2009(6):167-168.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1-02
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中国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如何使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必须关注的话题。道德需要认识,但道德评价的标准只能是现实的教学行为。相对于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的优缺点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由于年龄上的优势,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社会经验缺乏、思想成熟程度低等问题也会阻碍学生思想上的不断发展。所以,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不断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都要求我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校教师培养体系。
1.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现实中存在什么问题,同时又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产生的?这主要表现在在政治上缺乏引导、在生活上缺少规划、在发展上迷失方向。因此,在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在政治上的引导不足,这是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政治信仰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社会政治做出的自觉的选择。它一旦形成,便会让人言行一致,终身为之奋斗。高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以对学科专业的重视是高校教育的特点。高校教师队伍为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求,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突出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道德上的建设。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在这样的高校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高校理工类青年教师尤其明显,少数青年教师对政治思想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只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就可以在高校中完成教师的角色。还有就是,部分高校也默认这种思想。这导致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各种不良潮流,极大地影响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其次,高校青年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是青年教师思想问题产生的关键。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经过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学习,最终进入高校成为教师的。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高,学术好;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社会历练少,缺少应对生活中的困难的经验。这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高校中,这些青年教师从学生角色突然转化为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是教师自身和社会包括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对于教师群体行为模式的一系列的期望,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所以,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不断接踵而来的住房问题、收入问题、子女问题等都是过去在学生生涯中不曾遇到的。部分青年教师在生活中受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困扰,可能会将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愉快带到教学中,这使青年教师的思想上产生负能量,进而影响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这是必须关注的问题。最后,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校成长发展的瓶颈,这是高校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在当前的高校中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实际、轻思想的问题。有的青年教师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导致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理想的缺失,导致他们更加愿意在科研上下大力气,从而忽视对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在高校中依然存在着论资排辈等现象,这使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制约。我们意识到青年教师不能受到“透明天花板”的制约,在学术上应达者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高校青年教师也可以为学校赢得荣誉。因此,如果不打破这样的成长和发展的束缚,就难以发挥高校青年教师的作用,同时挫伤青年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这将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上的不平衡,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使其无法排解工作压力、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所以,如何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精神上和工作上的支持,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总之,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产生恶劣的影响,进而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所以必须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当前切实认识到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严重性,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力图从多个角度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第一,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要不断强化学习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认识。青年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学习。有一部分的青年教师认为只要将自己专业的知识进行学习就足够应付教师的角色,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职业技能,同时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无德无才是废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有才是人才。高校青年教师要做到这点,就要不断地强化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精神实质,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第二,推进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当前的高校教师队伍着重强调对师德、师风培养,部分青年教师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并没有受到系统完整的师范教育,对于什么是师德、师风的认识不足。这都需要进行全新的岗位的培养,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一,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在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进行严格规范,它要求青年教师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学术要求,不能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高校一方面,要对师德高尚的老师进行表彰,鼓励其他老师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要对极少数师德败坏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者可将其开除。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建设高校优良的学风。其二,完善青年教师的师德考察体系。将高校青年教师列入各个学院的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对师德的考察体系不仅仅要着重于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内容,同时建立奖惩合一的管理机制,探索出整合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参与的青年教师监督体系。第三,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每位教师都会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有主观判断,所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来源于日常的实践能力。高校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是进行理论上的培养,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实践能力。各个高校都应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改革重点。从高校思想建设的全局高度出发,进行大量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活动,强化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心理辅导。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综上所述,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年一代大有可为。高等教育系统中,青年教师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历史的重担。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志存高远的精神、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伴随着普遍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和其他青年群体一样,也面临着刚踏入社会的不安和彷徨。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高校青年教师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不仅仅关乎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对整个高等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85.
[2]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276.
[3]李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
An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Mora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Qiong
(College of Marxism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China)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Promotion Strategy
MENG Bin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widel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achers' ability to use the ability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bility to promo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played a decisive rol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pacity at this stage, pointing out at this stage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e propose a syste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resources supporting sound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d educ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other strategies to enhance long-term mechanism to mor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echnical capac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strategy
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教师的教育技术关键内容包含教师对和教学技术有相关的知识、技巧以及方式的学习、使用和总结评价的整体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关键体现在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内涵、思想、相关责任的认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体系为依据,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教学技术素养不仅仅包含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设计能力,还应该包含教师教育技术的思想认识、知识理论体系、信息技术运用以及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等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其相应的科研成果也有一定的要求,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也包含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这种模式有自身的特点,能够使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对于教师教学技术能力提升来说,不单单要从教学一个方面入手,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就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教学设计技能,同时也要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学术资源检索与掌握前沿学术知识的素养。
目前,很多高校都逐渐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不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多教师不能更深入掌握如何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还是仅仅处于生硬使用阶段,没有将其与实际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实践与应用仍较简单,比较生硬。有些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没有建立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促进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技能。在高校教师中,对于自身的认识有偏差,不能看到自身教学技术能力存在的不足,往往会高估自身的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有必要对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方法加以研究,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坚持的阶段,还要受到高校、社会环境、信息技术改革、相关政策等很多条件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培训为主要手段,支持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高校在整个过程中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制定激励体制等方式,促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以更好、更快的提升。
2.1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制
2.1.1 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训体制
很多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大部分的学校都只重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对在校学生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所以应在高校设立教育技术相关课程,以实现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于很多非师范院校来说,很多学生未来不从事教师职业,如果盲目地全体开展教育技术课程,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对于非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设立教育技术选修课程或者公开课程,这样就能有选择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的培养,既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也能达到职前培训的目的。
2.1.2 建立健全教师职后培训体制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成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时,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与模式,让培训能够分层次地、逐层递进地、连贯性地进行。不要将职后培训演化为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更不能演变为流于表面的、娱乐性质的培训。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流于表面,内容枯燥、重复,使得很多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变得更加模糊,甚至很多教师对于培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方案。因为对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涉及到教师本人工作问题,还要涉及到教师的家庭以及时间的规划等。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将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以及被培训者的适合范围等通知给各个教师,以便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所要参与的培训课程,这样能够使教师对于培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又能让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合理安排培训过程的同时,对于培训所设计的知识及内容也要科学编排。不要过分偏向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能力的内容,要重视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融合与运用能力的培训。培训还要明确目的。首先,要使教师对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知识有所掌握。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来解决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同时,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还需要设立科学的方式与评价制度。因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几乎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果采用简单的讲解式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职后培训的效果。所以,要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支架式、案例式等手段进行培训教学。还有必要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制定相应的任务,以激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过程评价。
2.2 健全高校的配套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决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保障与条件。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必不可少。
2.2.1 增加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各类硬件设施之间的互相联系,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对于以上硬件设施的后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设备正常工作,还能促进硬件设施进一步地发挥潜在作用。
2.2.2 建立健全高校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
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是高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在各项硬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的软件体系,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与方法。不仅可以出资购买成熟的资源库,还应当加快学校自主开发的进程,建立自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
2.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只是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步评价。因为教师真正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应当完善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情况加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全面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以评价,起到更加有效的督促与激励作用。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教育能力的评价中,可以借助于学校建立的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的记录来跟踪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课后作业等信息。这样不仅仅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热情,使高校教师真正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2.4 设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有必要设立网上教育技术能力交流社区,同时由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作为社区的管理者与负责者,高校教师可以就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问题咨询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也能够在社区内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经验的交流沟通。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互听活动,让高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定期开展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不定期的联系,让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长期的提升。
3 结语
【关键词】 高校 教师评价 胜任力
高校教师是大学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教师,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对比国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将胜任力理论引入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 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变
大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与大学受到时展的影响相适应的是大学内部的活动,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高校教师评价的发展正体现了这种特征。
1.1高校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中世纪的大学,教师评价的主体单一,要么是前来听讲的学生,要么是学者对教师进行资格鉴定。19世纪的德国,对大学教师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其科研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的主体有同行专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领地,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自己权力意识的不断觉醒,利益相关者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解、监控,大学教师的评价问题己经不再仅仅是学校校园里面的事情了,教师评价的主体也变得多样起来,学生、同事、教育机构主管者,甚至政府和社会都参与到教师评价的过程当中,都充当着教师评价的主体。
1.2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大学的职能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教师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不同类型。中世纪大学的教师,只要获得教师入职资格和学位,从事教学即可。而到了以柏林大学为开端的近代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和能力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美国大学“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为社会服务也成为了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包含的内容已远非中世纪大学及近代大学教师所能相比。
在评价方法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工作也开始借助于科技的相关成果,力求量化,一致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用数字说话。定量评价是从统计学发展而来,而统计学乃由国家概念衍生而来,统计成为与国家权威且具有科学理性的统治工具。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在现代高校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高校教师评目的由评估教师向促进教师发展转变。
在教师评价活动中,人们对评价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评价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不断加强这两个因素,使得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评价理论的认识和反思,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对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的总结来看,在评价活动中强调人的主体性,重新阐述评价工作的真正意义、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进行高校教师评价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化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由简单走向丰富、评价取向由对高校教师的管理逐渐走向促进教师发展,这一过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当今的高校教师评价活动中必须予以重视。
2. 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经验和启示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国家、社会、大学对大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介绍,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2.1国外高校教师评价
2.1.1美国高校教师评价
在美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完整而严谨。首先,从评价目的来看,评价首先给管理者和同事提供信息,即评价结果作为晋升、续聘和增加工资等参考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教师本人用来帮助其改进教学和科研。
其次,从评价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已成为美国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在美国的高校中,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学术职责在教师的科研评价中,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本人独著或主要作者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是科研评价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在美国,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评价在其也占有一定比重。每位教师应列出社会服务的详细情况,其中无学分课程、专题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可根据它们所吸引的参加人数,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来做出判断,其它类型的服务可通过有关的团体或公司来评价,也可以通过对推广或扩大服务而提供的目标达成的程度来评估社会服务活动。
最后,从评价信息来源看,对教学质量评价按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也有一些使用很少的项目如课堂教学录像、学生的长期跟踪、校友评价等对教师社会服务评价,评价者包括系主任、系统内学生、同事、教师本人和委员会。
2.1.2日本高校教师评价
在日本,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分为教育活动评价、科研活动评价、社会活动评价、校内管理活动评价四大领域。在教育活动评价中,评估者主要是教师本人和学生,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科研活动评价中,除了论文、专著等发表和出版外,十分注重教师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演讲及组织工作,科研经费的获得与管理也是评价的内容社会活动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在校外的服务活动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给予大学教师工作领域相当的自由度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尽量客观全面,尽可能多方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结果是否与教师的聘任、待遇直接挂钩等问题上谨慎行事对教师评价采取公开原则,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等。
2.2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启示
美国和日本的高校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评价的方法上强调多样化,以及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不是上级一味的进行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处理上,与高校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并未简单的直接挂钩,而是作为教师工作的鉴定,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3. “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基本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不论是高校教师本人、高校还是社会,都在呼唤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将胜任力引入其中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3.1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往往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在评价内容上,往往偏重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主要以公开刊物为衡量指标,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潜能等方面的评价在指标选择上,往往容易出现极端情况,要么是纯粹的定量评价,要么是单一的定性评价,不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化研究,使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今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3.1.1评价目的错位。现行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给教师“排名次”,评价结果通常与评定职称、评优选先、工资晋级等挂钩,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对教师分等排队,考核成绩好的教师受到表彰奖励,成绩不好的教师受到批评或经济处罚。评价很少关注教师的发展领域、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及其可能,更忽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社会良知的增强,这就使得原本作为手段的评价逐渐蜕变成目的,教师的工作都围绕评价而进行。
3.1.2评价导向异化。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这二者却是矛盾重重,像论文等科研成果是显性的,而教学效果则是隐性的,由此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这种导向,反映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中,具有操作性的就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课题多少等。于是,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成了高校教师考核的硬指标。在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偏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
对高校教师有科研要求并无不妥。但对此做太多严格的硬性规定,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中,强调科研数量的多少,它不仅形成了对学术道德的冲击,而且误导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所以,如果对教师所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及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好坏不予以重视,就会使教师不能全面地履行职责。
3.1.3评价标准偏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高效教师评价的两种不同技术量度,但是,这二者各有千秋,只有将二者科学的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现实的高校教师评价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事事都以量化标准来衡量,特别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方面的某些内容勉强量化,结果导致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教师的思想、动机、情感等因素是很有价值的评价内容,需要凭主观判断而无法用量化指标测量。如果采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将会从一开始就将教师限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严重阻碍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再者,过度量化会助长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氛围,甚至产生学术腐败。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创造性劳动,数量和时间的限制会降低科研成果的质量,还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种情况是习惯于采用定性标准,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左右,模糊笼统,难以精确把握。定性评价是以假设评价者都是客观公正为前提的。当前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审专家遴选机制不完善,考评指标都是定性指标的话,最终的考评结果可能变成由考评者的个人意愿或与考评者的人情关系来决定。这种完全定性化的评价体系一般是不宜用来评价教师的。
不恰当的评价目的、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是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顽疾,把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有利于高校教师朝向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注重的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较短时期内教师在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这些外在表现,更关注教师与工作有关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将会涵盖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科研能力、价值观、责任感和归宿感等最后,评价不会片面的使用定性或定量标准,而是使二者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因此可以说胜任力评价是关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把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3.2将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性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强烈意愿,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对高校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手段和方法巫待转型,需要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高端知识、信息的获取,需要高校能够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供优秀的高校教师来对社会服务。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恰恰能满足所有这些需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是天职,科学研究是基本任务,为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份内的职责和任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教学是高校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作为高校教师,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承担着通过科学研究发展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任务。科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此外,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发展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经济、科技、文教的信息咨询,参与信息市场。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不能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对教师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呼唤基于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加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高校组织机构中的人事部门,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负责教师选聘培训、发展评价、教师资源储备、留职与辞退等重任,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因此,开发本土化的教师测评与甄选工具,服务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成果开始介入教师评价研究,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高校中,而只有一流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经济的发展,家庭对子女智力投资费用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及学生都希望享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选择优秀学校接受优秀教师的指导与学习,高校有必要提供高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有很大一部分由高校教师完成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胜任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大学教师聘任制是把双刃剑[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
[2] 王光彦.美、加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49.
[3]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41.
[4] 陈石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科研管理,2004(6):414-144.
[5] 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