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演变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案教学 主动学习 要求 思路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性,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更多的考虑讲课是否精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封闭,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没让学生参与,学生课前无法了解教学意识,上课只能被动地学习。而在当今课改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搞得“轰轰烈烈”,却没有一点实效。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为此笔者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借鉴新安一高的学案教学法,实践证明设计生物学案进行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进行学案教学的目的
1.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专心听讲,努力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学案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意义的是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终生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由接受现成知识变为自主探索知识
学案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即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进行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假设推论、实验证实,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学习过程。这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发生变化――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深化了学习的目标,而且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的创造能量释放出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学案教学抓住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培养方式,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概括,使学生对知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4.使学生学会反思
学案在交流、讨论、评讲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就会自觉的进行学习反思,通过反思学生会由对生物研究方法的粗枝大叶的了解,过渡到较为全面地掌握并会应用一些生物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对生物思想的粗浅感知过渡到较为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案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学案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理念上要更新,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学案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既要备课标,又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从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的安排所研究的内容,它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既从教学大纲出发,又不拘泥于大纲,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要把主演的位置让给学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标新立异。
三、学案的内容
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其设计重在“学生的活动”上,学生依据学案开展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观察、记忆、对比、思考、讨论、整理、联想、推理、师生交流、归纳总结等。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主线的是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前预习、例题、变式训练、归纳总结、达标练习组成,而贯穿这些组成部分的要素是知识线、能力线、学习方式和创新性思维。
1 PBL教学现状
1.1 PBL教学专题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提供的期刊数据库有关“PBL教学”文献的调查,发现:(1)截止2014年4月10日,该专题研究共发现论文3962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论文数量递增速度比较快。这充分说明,PBL教学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和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2)从应用领域上看,已由原来单一的医学教育领域延伸到计算机、语言文字、生物学、教育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化学等专业教育;(3)从PBL教学使用者上看,已由单纯的医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扩展到综合性大学、中等职业教育、中学、小学教育活动;(4)从论文内容特征上看,大部分研究论文集中在理论性经验总结、国外PBL教学情况以及某一门课程或单个小班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模式的对照研究,特别是在对PBL教学效果或教学质量的评价上,虽然评价的方法较多,但大多数评价集中在对学生个人各方面能力的自我主观评价或学习成绩的比较等方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阻碍了PBL教学的推广与应用;(5)从第一作者的著述看,作者人数也较多,合作意识高,但绝大部分作者来自医药高等院校,著述能力存在的差异较大。
1.2 PBL教学活动现状
1.2.1很少对教师进行有关PBL教学知识培训。对教师进行PBL教学相关知识的培训是PBL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PBL教学对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角色转变、场面控制等。对教师进行PBL教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将有助于教师从“主体”到“教练”角色的转变,即从台前的讲授,隐退到后台的指导、点评、总结。但从目前开展PBL教学活动上看,对教师进行有关PBL教学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1.2.2绝大部分PBL教学是无教案或指南,无法向观摩学习者提供PBL教学教案或指南等教学资料。所谓指南就是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是行动的纲领性文件。PBL教学教案或指南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PBL教学缺乏教案或指南,是目前PBL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1.2.3 PBL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PBL教学案例缺乏代表性,设计简单,缺乏对“不良问题”的设计。所谓“不良问题”,就是在PBL教学案例中适当加入适当的干扰因素。如以医学而言,就是要在设计医学PBL教学案例时,加入一些重要的阴性症状、体征等干扰因素,增加PBL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PBL教学案例质量的提高,能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让同学能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发挥,获得更好教学和学习效果。这也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1.2.4 PBL教学活动没有形成团队式的教学活动。走访中,发现:仅有为数不多的教研室,针对本学科专业的特点,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所要开展的PBL教学的教案或指南、案例、开设时间、学生成绩评定与考核手段、细则等内容进行讨论,达成共认后才开展PBL教学活动。而大多数教研室没有这样做的,这很容易将PBL教学活动演变成教师“个人”的教学活动,如开展PBL教学的助手,都是该PBL教师临时聘请其他课程的教师担任等。
1.2.5 PBL教学开设时间不恰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有学生代表就反映:有些学科专业开展的PBL教学临近期未,特别是PBL教学讨论、汇报部分的时间安排集中在期未考试阶段,而这一时期正好是各门学科专业课程考试比较集中的阶段,同学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应对各门课程的考试,无暇顾及PBL教学活动,这也是开展PBL教学中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1.2.6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手段和细则,缺少专家或同行评价量表、学生评价满意度评价量表以及学生成绩考核的方式、手段和细则,无法对PBL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绩进行科学评判。
2 PBL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科学评判PBL教学,本文在广泛进行文献调研、专家咨询、走访教师和学生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程序严谨、操作规范等原则,利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教育技术,从专家或同行和学生使用的角度出发,分别设计PBL教学专家或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满意度评价量表。
2.1专家或同行评价量表
由于专家或同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师背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比较熟悉,能对PBL教学教案或指南、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科学评判,严格把关。因此,本文将根据专家或同行的特点,从教学方案或指南、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方面设计教学专家或同行评价量表,共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2个观测点。
2.1.1 PBL教学教案或指南
主要是对PBL教学目的、要求等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考察,有二级评价指标2个,观测点7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对PBL教学目的、要求的评价,其观测点为:(1)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这是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确定测量和评价PBL教学质量的依据;(2)规范教学,实现“三统一”,即学目标、学重点、学进度;二是对案例质量的评价,其观测点为:(1)能反映本学科专业新进展;(2)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连贯性;(3)“不良问题”的设计能引起同学学习思考和探索兴趣;(4)能帮助同学实现学习目标,掌握本学科专业或本章节内容的基本理论和技能;(5)能促使同学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
2.1.2教师教学策略
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所开展的PBL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学科专业特点等内容进行考察。有二级评价指标3个,观测点11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观测点为:(1)教态自然,着装规范,端庄大方;(2)PBL教学准备充分,工作热情;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观测点为:(1)清楚PBL教学过程及任务;(2)有效监督、掌控PBL教学活动进程;(3)引导学生学习,共享信息交流;(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尊重学生的观点;(5)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馈及时;(6)双语教学要求;三是考核手段及方式的评价,观测点为:(1)考核手段及方式科学、合理;(2)考核评价体系易操作;(3)PBL教学时间恰当,不影响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
2.1.3教学效果
主要是对PBL教学效果的考察,多为专家或同行的感观评价。有二级评价指标2个,观测点4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课堂效果的评价,观测点为:(1)学生到课率高;(2)课堂纪律好;二是对互动效果的评价,观测点为:(1)教学互动效果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课堂气氛好。
2.2学生满意度评价量表
该指标着重对PBL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因为大学教育,呈现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课程教育和专业培养,学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者,缺乏对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无法对PBL教学方案或指南、教师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科学评判。因此,本文将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满意度相关理论知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简称TQM)》的有关要求,从学生对PBL教学的感受、体验到的收获以及满意程度设计PBL教学学生评价满意度评价量表,其目的一是把学生的期望和意见传达给学校,为学校不断改进PBL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二是重视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学生“物有所值”的具体体现;三是改变目前“学生评教”内容单一,“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共用一个评价表的做法。共有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观测点。
2.2.1感受
主要是对PBL教学方案或指南、教师教学策略和PBL教学考核方法的感受进行评价。有二级评价指标3个,观测点13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对PBL教学方案或指南感受的评价,观测点为:(1)能帮助我实现学习目的;(2)能引起我对知识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增强自信心;(3)能帮助我巩固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4)能促使我主动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5)学习氛围轻松,学习的趣味性大于学习的压力;二是对教师教学策略感受的评价,观测点为:(1)教师准备很充分、工作热情;(2)清楚教学过程及任务,能有效监督、掌控教学活动进程;(3)引导学生学习,共享信息交流;(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尊重学生的观点;(5)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6)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三是PBL教学考核手段及方式感受的评价,观测点为:(1)成绩考核方式和细则科学、合理;(2)开展PBL教学时间恰当,不影响自己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
2.2.2收获
主要是对学生收获程度进行评价。有二级评价指标2个,观测点7个。其评价内容主要有:一是认知收获的评价,观测点为:(1)能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自我评价或感觉良好;(2)可以自由提问或质疑;二是对技能培养的评价,观测点为:(1)清晰表达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概念,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述能力;(2)基本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信息获取渠道、方法;(3)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能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与合作;(5)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等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活动化 把握渗透 社会实践
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生物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 利用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化,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快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1.1 把握渗透课。此类课涉及环境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②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③老师应列出渗透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1.2 上好典型课。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②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当补充介绍顺德当前的环境状况,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
2 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两类:
2.1 宣教文艺活动。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放射损伤临床;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75-02
《放射损伤临床》是苏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放射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主要研究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的临床表现、诊断、救治和医学随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核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核能、核技术和放射源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在其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的同时,将存在着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的反恐的复杂形势下,常备不懈地做好核事故应急的预案和各项防备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我校的放射医学学科是全国的重点学科,在放射医学专业开设《放射损伤临床》专业课程,为核事故医学应急储备专业人才,是国家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技术支持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笔者从事《放射损伤临床》教学工作近20年,现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一初步的探讨,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充分备课,精心准备
与现代临床医学一样,放射医学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放射损伤临床》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据此,即使每年所讲授的章节基本相同,教师也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备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弥补教材通常稍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不足,教师要在平时经常查阅最新出版的相关书刊的基础上,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查阅一些学科专著和文献资料,以便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把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补充进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来教”,而并非仅仅是完成“教教材内容”。这一方面是为见习学生负责,为培养医学人才尽责尽心,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备学生”就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状况,瞄准学生的“最新发展区”,个性化地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备教案”就是要确定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尽可能多地结合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就是写好教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信心满怀地走进课堂。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二、激发兴趣,注重教育
兴趣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消极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和“我会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所指出的:“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2]对于见习生来说,职业和就业已成为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就要把学科的实用价值及其职业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主要是肿瘤放射治疗方向,他们的主要价值观是所学到的知识是否对将来临床工作有用。放射损伤临床由于属于边缘学科,在将来用到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常常会消极对待,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应付考试。为了让学生对《放射损伤临床》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从国家核事业的快速发展、核事故应急后备人才的稀缺、储备人才的紧迫等方面阐明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核事故的发生如地震等自然灾害一样,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在人员救治上将亟需大量放射损伤临床专业人才。学生树立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后,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
三、精制课件,建立平台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特殊的教学手段,有着比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3]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可将枯燥的文字和复杂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达到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内照射、内照射损伤、内照射与放射病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动画效果,再配以文字说明及教师的同步讲解,能使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有效建构,对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又如在学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判断依据时,则可采用卡通人物,把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途径和体内外检测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还可建立网上学习平台,把国内外会议、培训班和网络中对教学有用的教学资料收集起来,把一些国内外典型的核事故案件和放射损伤的案例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通过资源共享,丰富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分析病例,提高能力
在每章节的理论课学习中,教师可留出一部分时间介绍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病例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迁移本章节学习的知识,有时还要运用到前面章节学到的内容。只有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融会贯通,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诊断给出正确的治疗措施和医学随访意见。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共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共享取得成功的快乐,且又反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学生终身享用的能力。通过几次病例讨论分析,学生普遍反应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积累资源,及时评估
放射性疾病不是多发病,目前国内的病例极少,如何让学生对该类疾病有一个感性认识,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积累宝贵的病例资料。例如,笔者在职业生涯中曾收治过3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将这些照片演示给学生,可以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示给学生。笔者还曾收治过一例7种放射性核素体内、体表污染后随访的患者,该患者在发生污染若干年后表现出多种放射性损伤的远后效应,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宝贵的医学资源。为了让学生对该类疾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校每年都会把该患者请到教室,现身讲述事故发生过程及感受,再结合教师介绍患者的救治情况及目前坚持医学随访的资料,让学生观察患者目前的皮肤现状。通过以上珍贵医疗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完成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因此,课后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联系,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需求,然后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
参考文献:
[1]谢涛.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
[2]叶一舵,严由伟.心理健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一、以前瞻性之“眼光”,界定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之意义
教育是一片可开拓的土地,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滋养其生长的泉源,教师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发现并开掘这“源头的活水”,使教育这片土地能够“欣欣向荣”,以免因陈守旧,在时代漩涡的席卷中成为枯田。为此,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尖端性技术的人员开始发挥创新精神,实现了传统黑板教学、传统白板教学向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演变。
电子白板由加拿大SMART公司于1991年率先研发,并将其以产品的形式在欧美一些国家进行推广。经过国内外多方人士的改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出现了,白板与计算机以及演示者与听众之间最终实现了双向互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扩张,它的繁盛与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福祉。这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胜之处是分不开的。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它拥有着与传统黑板相同的尺寸,不同的是它以电子感应白板、感应笔、计算机、投影仪作为核心组件,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带动下实行教学工作的感应屏幕。感应笔类似于传统的粉笔,教师及学生可通过它在白板上进行书写或其他操作,然后所操作的内容就会通过电磁感应、计算机、投影仪这一“疏通链条”反馈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这使得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科素材、资源的兼容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比传统教学中多出几倍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先进意义,它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崛起已是刻不容缓。
二、另辟教育之“蹊径”,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之建设
人们总是怀着排斥的态度来审视新事物的诞生,要么漠不关心,还走老路;要么销毁打压,一如平常。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是这样,即便学校为每一间教室安装了这套教学装备,即便这套装备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呈现有极大的帮助,但教师还是将其束之高阁,仍然固执地厮守着那块黑板。所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的建设首先要从改变师生的传统思想为起始点。对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通过观看别人的教学方式来唤醒封闭的自己,开阔视野,总结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优点,接受新事物。但是,一直以黑板为课堂媒介的教师由于没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知识,即使内心接受,也难以驾驭。因此,学校领导要对这一教师群体进行鼓励,让他们能够满怀信念,虚心学习,不断探索。此外,学校还要建立培训制度,有效地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的理论知识传授给教师,学校还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进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公开教学评比,督促他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具有现代化特点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当教师感觉应用得得心应手时,这一项教学技术便也深入人心了。
课堂教学空间是无限大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也是精彩纷呈。所以,只要教师能够想到,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教学资源的前沿与后沿也可以无限地延展。虽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出厂时,厂家研发人员就开发了一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专用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不完善,其资源库并不能将所需的资源囊括其中,所以这就需要应用者的教师与制造者的研发人员互相合作。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研发人员开发与之相匹配的资源。而对那些技术含量小的,教师之间可以自行谈论研发。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针对人的教育,所以必须根据人的性格特点来开发教学资源,这样课堂教学才具有目的性。因此,教师在研发教学资源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个人对课堂走向的要求。
三、抵达教学之“花明”,总结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之运用
1.丰富、灵活、无限制,优化教与学之过程
没有使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过程就没有使人为之满意的结果,对于教育也是如此。那么教师如何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本身所具有的优点,然后将其优点发挥到极致。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相连,所以也具备对声音、画面的传递功能。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这点功能进行电教教案设计,让其所承载的视频、音频功能,丰富和点缀课堂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沉浸在愉快、多彩的求知氛围中,获得内心的审美感悟和情感共鸣。我们且以语文教学为例,例如在讲解鲁迅《祝福》这篇小说的时候,为了渲染气氛,体现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表征,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回放《祝福》的电影。在画面情节阴郁展开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人物语言、表情更能深刻地了解小说本身的内蕴,也更能深刻地体悟祥林嫂的悲剧演变。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软件兼容庞大的库体系,教师可以信手拈来,通过链接等功能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展现给学生,这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扩宽了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够摆脱书本既有知识的限制,多学、多接触,日积月累地在脑海深处形成庞大的知识体系。当然,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不仅能使枯燥乏味、平淡无奇的教学内容摇身变成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其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也让教师赞不绝口,让学生连连称奇。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本身具备识别功能,教师的手写体可被自动转化为标准体,这就解决了教师书写不规范的尴尬问题;另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具备照相机功能、导出功能、转换功能等,这些都为教师灵活教学提供了可能。
2.便捷、简约、高效率,提升教与学之品质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以往的黑板相比较,显得更为便捷、简约,既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又提升了教与学的品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好帮手。关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它还配置了书写笔功能,教师可以用它对计算机进行远距离的操作,这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鼠标对自己行动空间的束缚。另外,教师还可应用书写笔任意地对投放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教学文字或图画内容进行标注、注释、讲解,并且还可以随其需要选择书写笔勾勒线条的颜色、粗细、透明度。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可以轻松地画出各种图形,避免了在传统黑板、粉笔教学中繁杂的画图工具的准备工作。例如,在进行物理加速、匀速运动定义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所具备的书写笔功能对这两个定义进行关键词标注,通过对关键词的比较理解,学生很容易理清这两个运动之间的区别。又比如在地理课讲黄河河段特点的时候,教师可在底图上用各种颜色的笔描出黄河的各河段,在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黄河已流到了哪个省份?”此外,交互式电子白板除具有图片、视频、课件播放的功能之外,还有连接、拉动、旋转、摆放等功能,教师可以应用其对静止画面上的东西进行位置安排,这一点可以应用到物理及化学的实验当中。对于视频、动画等,教师仍可使其播放停止,然后对静止画面上的内容进行标注,并放大局部,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专注观察。例如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连接、拉动、旋转等功能,对中国各个省份的区域地图进行拼图式的连接,使之形成有着金鸡形状的中国疆域地图,这既方便学生的记忆,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放大镜与聚光灯效果,使所讲的地理环境内容从微小的地图上凸显出来,引起学生的关注。
3.沟通、互动、促精彩,升华教与学之内容
现代教育除旧迎新,教师逐渐突破传统课堂的囹圄,将主体地位禅让给学生,学生由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自主参与的主动状态。当然,这一切的变化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相关,也与客观上电教手段的兴起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它的便利性提升了教学效率,为教师提供了更充裕的课堂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自我思想情感的表达和讨论。而且,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内知识与课外精彩世界也形成了沟通联系,越来越多关于生活的知识涌入课堂,丰富课堂,使得学生可以富有兴趣地、满怀期待地沉浸在教师的教学中。另外,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板书不再是传统黑板教学那样,即写即擦,它自身带有录制功能,可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板书内容和声音进行录制、保存,待到复习需要时,还可回放播出。例如,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行录制一段关于生物的影音视频,然后将其播放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以互动的方式为大家讲解自己是以怎样的视角来理解整个生物世界的。这样学生就形成了要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起来的意识。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促进了“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的沟通联系,有效升华了教与学的内容。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可以说,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的两种相依活动,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施予,并不能使得两者实现和谐的关系。而教师又充当课堂教学驾驭者的角色,其教学方法是否应用得当是学生是否完成学习活动的前提。所以,教师要想抵达教学之“花明”,就必须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动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科学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斜面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来到山区,我们会发现山路弯弯,盘旋其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建?自然而然引入了斜面。
2、运用科学趣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教师认真钻研,加以整理和组织在课堂中讲给学生,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怎样放得更大》一课时,给学生讲讲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情感,萌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师生间的情感越是深厚,学生心扉越能向老师敞开,也越能接受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学生不能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或课堂提问时答错,考试得不到好成绩,教师如果对学生缺乏尊重,讽刺挖苦,甚至辱骂学生等,只能加重学生的自卑感,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他们也就容易自暴自弃,造成不良后果。只有教师以诚相待,满腔热情的投入到科学教学中,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唤起他们的良知和情感,使他们萌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材料的合理准备是促进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科学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进行探究的关键。由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学校虽然按标准配足了一定数量的仪器,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观察实验材料(如瓶瓶罐罐、各种液体、活的动植物等)全部配齐,所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带进课堂,既解决了学校教具学具的不足,又能按规范上好科学课,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如教学《植物的一生》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上学生带来的种子数量之多让我感到吃惊,有的连我也不认识,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种子的构造,还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后,由于种子实在太多,我让学生把一部分浸泡过的种子进行播种,为下几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一部分干的种子制成了种子标本,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资料。
三、科学的合作交流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动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科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汇报无序性表现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讨论时常成了各自聊天的好时机;汇报时学生常常说“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觉得……”。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演变成了个人表现的舞台或是竞争的课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或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合作交流,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动力。在小组讨论时,要引导小组长尽可能让每个成员都发表意见,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先讲,优生补充;难的问题让优生先讲,学困生学着讲。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分头探究,然后各组汇报学习所得,做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把握动态生成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契机。
科学课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推进活动进程,掀起活动小,让课堂闪现智慧光芒、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果只按教师教案中规定的流程学习规定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他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动态生成式课堂,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如我在《磁铁的磁性》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准备下一个环节拓展的教学,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如何批评这位同学。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而是反问其他学生一句: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这样把预先设计的对磁铁在生活的应用放弃了,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机会当然不是每节课上都有,但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
(一)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二是培养环保专业人才③。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接受环保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才能为将来从事各项与生物、环境科学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具备“渴望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表达、交流的能力”④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环境科学概论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这门课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也应当通过学习树立对人类前途命运关心和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关注我们的环保事业。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原生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外,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随着人类大规模地改造环境,也必将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人类的环境观念在一次次地提升,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学会用一种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设置应合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选修课程,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之前,学生大多对环境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也比较零散,大四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引起他们对于环境的关注。为此,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组织等方面力求在阐明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能反映环境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环境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的选择与大纲的制订应符合实际情况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材有较多的版本,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各有特色。对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同,所用教材也应有所区别。我系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环境科学概论》(仝川主编,2010年7月第一版)。这是一本针对师范类非环境专业而编写的精品教材,它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内容简练,重点、难点突出,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这门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性质、地位以及教学要求,也是施教的依据。因此编制大纲时要使其能够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适用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参考书目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选用的教材要与大纲相一致,内容不能过多,也不能过于简单,要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四、合理编制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
(一)合理编制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课程的总体安排,也是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该课程既然是概论性质的,在内容深度上与环境专业的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学时上亦不宜安排过多,从教学实践来看,36学时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精选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环境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除了兼顾全面系统外,更要重点突出。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多侧重于介绍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前六章的内容为主,并确定每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的内容则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三)注重充实新内容
由于环境学科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所以要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努力把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和发展方向动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五、采用多样化的课内外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典型的实例教学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平时要注意素材的收集和筛选,把一些典型问题展示给学生。例如:讲解环境问题时,如果仅空洞地讲环境保护如何重要,学生不感兴趣,必然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笔者尝试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的背景及资料,如著名的世界公害事件,再分析其原因及后果,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介绍生物多样性锐减时,把国内及世界上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现状,用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在教学实践中,还适当采用生活中的环境实例教学,让学生深有体会。例如:空调排放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房屋装修后产生的苯、氡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从而学以致用,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应不时地走下讲台通过口头语言、提问、肢体语言(如关注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果出现学生听课热情不高或对知识不理解的情况,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声音,适当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笔者在每学期都会抽出几个学时,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具体方法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大专题,如环境污染与防治(包括水、气、土、物理污染章节)、环境技术与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章节)、和谐环境(包括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等专题,提前分组,让学生看书、收集资料,每堂课抽两个小组上讲台由学生讲述,然后请学生讨论和辩论,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通过这种上课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锻炼其表达能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反应良好。但这种模式一学期只用1-2次即可,不宜过多使用。互动式教学把教育行为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参与和实践相结合①。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教育到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育的转变,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多媒体教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备受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②。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接受课堂信息,方便教学设计,更易突出重难点,学生接受知识也更快。如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时,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图片与浊水黑烟、垃圾成堆等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作对比,展示给学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强烈震撼。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标好所讲内容的轻重点,学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2)大大减少黑板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有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图形,靠粉笔来写画,会浪费大量时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用图像演示,直观性较强。而且能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3)增强上课内容的条理性。可将教学要点宏观上列于某一张幻灯片中,然后以“超链接”的方式进入各专题进行深入介绍。这样脉络清晰,便于学生记住,也便于教师做课前复习和课后小结。(4)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工作原理、复杂的运行过程转换为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动画,使得问题更加容易理解。如讲述水的自然循环时,采用FLASH动画清晰地显示水的蒸发、降雨、渗透、径流等一系列循环过程,加深学生的认识。(5)便于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教材部分内容无法跟时代同步,利用课件,可将最新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最新鲜的空气中成长”。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正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格教育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在多媒体的单一教学中,教师忙着操作多媒体,很多时候就无暇顾及到与学生交流,更不会由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味地传授海量信息忽略品德修养塑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是很不利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注重和学生交流,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人格教育。(2)教师的惰性思想得不到抑制。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很少有时间钻研课本,编写教案。有的教师干脆直接用网上下载来的课件。这样一来,很难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观点,一旦多媒体出了故障的话,上课的程序就乱了,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传统教学则不会出现此类问题。(3)上课节奏难于把握。如果讲课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速度,易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理解、疑问增多;反之,讲课过慢,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灵活掌控好上课节奏和课堂教学进度。
实际教学中,笔者对一些重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方法:如讲解目前备受关注的PM2.5时,先板书PM2.5的基本概念和来源,再用多媒体展示PM2.5质量标准出台的背景知识,接着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对它的危害及治理策略进行思考和总结,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笔记。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比较牢固。总之,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离市区较近的淮南化肥厂、淮南啤酒厂、安徽益益乳业、洛河电厂、大通垃圾填埋场、八公山森林公园、焦岗湖风景区等实地参观学习。去之前,先把相关的环境知识点如废气、废水、粉尘的处理及工艺,环境规划及生物多样性等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平时不太理解的问题和不懂的难题。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与现场的工作人员或技术人员进行互动交流,把书本与实践之间不懂的地方一一询问。回来后,师生一块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类活动充分体现了环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不仅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眼界,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撰写环境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若干课题,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兴趣自选并成立课题小组。相关文献的查询、资料的收集、数据的采集,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均在课余时间完成,最后以课题小组的名义上交研究或调查成果。在课堂上采用先演讲、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和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过程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或学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丰富课外教学形式
(1)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利用我系每年举办的学术活动周的有利条件,邀请在环保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进学生对环境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熟悉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收获很多。(2)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可利用环保纪念日(如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地球日等)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环保宣传;主动参与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节能减排公益项目和“节能减排大学生在行动”主题学生活动;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的“绿色出行”环保公益行动,加强公众对绿色出行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公众出行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创作环保约章,探索推动环保的新方法、新理念等。通过直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开阔了眼界,专业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巩固,学生环保的使命感将得到很大的增强①。
六、考核环节注重综合考量
为了合理地给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期总评价,采用将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实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分别按照30%、10%、50%、1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与考勤、作业、听课、提问、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等相挂钩。考试试题尽量做到题型多样化、合理分配主客观题的分值、设置选做题、增加实际应用题目和综合题目(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在考题的设计上努力做到试题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考试结束后,及时对考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以便适当调整下年的教学内容和试题难度,使考试能够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习主要考察学生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其他方面还包括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质量,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七、结语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当前,微课已成为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微课建设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起步,逐步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渗透。文章从微课的核心概念入手,简述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建设意义,并分析国内外建设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微课建设的基本模式,以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进行微课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微课;教育信息化;工业分析与检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68-03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风靡全球。与此同时,教育界也兴起微课建设热潮。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小学微课资源征集和评比活动,该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课的概念界定,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但是,有关微课的核心概念达成两点共识:一是以“微视频”作为微课建设的核心;二是微课需要围绕学科知识点与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和制作。
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微课全称应为“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这一概念既强调微课的资源构成和制作途径,又涉及教学过程,比较全面和完善。
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010~2011年,国内仅有极少数学校尝试微课教学实践。到2012年,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纷纷组织各级别各类型的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如火如荼。
2012年9月~2013年8月,全国范围内的微课大赛接踵而来,如《中国教师报》组织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另外,广东省、浙江省也积极组织省级微课培训活动。如今,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迅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随着广大教师深入开展微课建设,人们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早期,开展微课建设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性,提高易用性。此阶段,微课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室、实训室等真实教学场景拍摄而成的视频剪接而成。视频形式比较适用于教师的观摩与交流,而不适合学生的个体学习。并且,此阶段人们将微课定位在“一种新的资源形式”或者“新的资源建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微课的扩展性、互动性、动态发展性尚缺少思考。
后来,人们对微课的认识提升到“微教学活动”,并重视微课的应用研究,包括应用培训指导、应用模式和策略、应用机制、应用效果与评价。此时,微课被视为基于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由于强调了微课的应用功能,除“微视频”和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外,还产生了“微反思”(教师本人)及“微点评”(学习者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学习者的反馈意见等)。在这种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中,微课教学资源具有生长性,不再是静态的。胡铁生创造性地提出微课的“6+1”应用模式,强调了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微教案、微课件、微联系组成静态技术化资源,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则是在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智慧型资源。
最近,微课又被视为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王觅提出,微视频课程是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的需求和目标,利用微视频所进行的网络学习活动总和。这种以微型视频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新型微型网络课程,具有普通网络课程微型版所不具备的真实的、情境化、案例化的特征,具有主体鲜明、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半结构化、易于交互等特点。
微课的建设意义
从微课的核心内涵、功能作用进行分析,微课建设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1)可依据课程知识点,整合一批短小、精悍的视频材料,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2)可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途径,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自主学习。(3)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4)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国内外微课建设模式与方法策略
微课建设已经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获得了充分发展。高职教育在微课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示范性课程范例。如何借鉴国内外的微课建设策略,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微课,是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以下分析现有国内微课的建设模式和方法策略,借鉴国外可汗学院的先进经验,并提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微课建设方法。
目前,国内中小学基础教育微课建设纷纷参考广东省佛山市的建设模式。佛山市教育局依据新课程标准,整体规划,通过“征求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模式进行。一方面,通过向基层教师征集微课,统一上传到规定的平台,评审出优秀的微课;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招标及立项申报的方法,由具有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学校牵头,组建微课建设团队,组织项目实施。而微课上传平台由教育主管部分负责建设和维护,满足共享和应用的需要。同时,建设好的微课库,可通过集中展播、教师观摩、专家点评和研讨等形式进行交流学习,以获得推广和应用。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平台,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将评审评优与立项开发相结合,既保证微课的学习范围,又兼顾微课的内涵质量。
国外比较著名的微课建设模式为“可汗学院”模式,由美国教育家萨尔曼·可汗(Salman Kahn)建立。可汗学院是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开设了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其免费网上课程在脸谱网上有7000多人注册,在推特上有2900人注册。
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不同于普通视频公开课,具有鲜明的特色。(1)微视频主题明确,每段视频只讲授一个知识点,短小精悍。(2)视频课程“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一般画面比较简单,一块写字板上配有文字、公式和数字,没有教师出镜。这是为了减少其他画面的干扰,使学习者专注于授课内容。(3)教育游戏化,枯燥的化学、物理、数学学习过程像玩游戏闯关,攻关成功便会奖励一枚“勋章”。其中,“满十分过关”的学习方式,激励学习者完全掌握视频中练习内容,获得满分,才可继续前进。(4)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既方便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状况,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我学习情况。数据分析系统包括学习时间频率柱形图、学习知识点饼形图、学习技能进度图等,涵盖了学习者时间维度和学习内容空间维度。
可汗学院的视频授课材料绝大多数由可汗本人制作,制作经费主要来自美国的各大公司,如微软、谷歌等提供的赞助。可汗学院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包括视频制作、内容选取、游戏教育和数据分析等,显示出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而且,美国部分中学已经通过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家中先观看可汗视频,记录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指导,答疑。
这种微课建设模式是完全由民间组织的力量来建设,内容的选择依赖于建设者的自身兴趣、学识和经历。其建设成功具有偶然性因素,在我国复杂的教育国情下,很难简单复制成功。但是,可汗学院的微课建设策略则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推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高职高专微课建设的模式
以笔者的观点,我们可借鉴广东省佛山市提出的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模式。一般而言,高职高专的专业大类均设有相应的社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如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行指委)或者相应的教育协会等。其中,对于化工技术大类而言,已经成立了全国石油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可以协调和组织石油与化工行业内部各兄弟院校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化工技术专业大类中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组织国内相近专业的院校进行技术交流,倡导资源共享。因此,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牵头,由具有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院校组成团队,按照职业行动领域分解学习情境及其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牵头的学院可建设微课平台,其他参与的学院承担所分解的建设任务,并执行相同的数据建设标准和上传格式。并且,所有的微课视频,可以向所有一线的基层教师征集,通过评比和项目申报形式,获得较优秀的课程资源。所有的课程资源经过上传,可供各相关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共享和交流。同时,微课的建设经费可以来自建设团队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国家、省及市级项目获得,也可以来自企业,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企业赞助,并结合学院的配套经费投入。
这种基于顶层设计的建设模式,可满足本专业相关学院的课程需求,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途径,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微课建设的方法
在宏观的建设模式上,我们已经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重点院校负责,面向所有一线教师开发,以评比和申报方式,建设专业各学习情境的微课的模式。那么,在微观方面,即建设方法和步骤,在细节上又该如何实现呢?
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前期课程建设过程中,“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和“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这两门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编制,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确立,学习资源及素材的建设,课程学习网络平台的建设等等,均已获得了初步的成绩,为后期微课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微课建设的方法可采用两种思路。一是基于已有的视频课程资源,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进行加工和剪辑,制作短小精悍的视频课程。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资源。当然,对新的微课资源,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开发。例如,采用传统的视频课程建设方法,在教室或者实训室,拍摄简短的视频录像,如“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可拍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采用现代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在电脑中讲解PPT,直接进行录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这一知识点则可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制。
这两种视频制作方法各有特点,应当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交叉使用。对于一些实训类课程内容,涉及具体的实践技能点,可采用现场摄制法。可请信息中心的专业教师参与,利用摄像设备进行拍摄,并在后期制作。其中,学生的学习场景,教师的示范操作要领和学生的操作失误等等,均可呈现在视频中。而对于一些理论型课程而言,比较重视逻辑推理和演绎内容,可通过录屏软件,教师在电脑屏幕前边讲解PPT或其他形式课件,边录制教学音频。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4]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的通知[DB/OL].(2012-09-10).http://dasai.cnwei
ke.cn/?c=news&a=newsdetail&id=76191.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7]胥果.可汗学院对我国中小学视频课程建设的启示[J].软件导刊,2013(5).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绚烂多姿,就已发掘出的传统运动项目多达上千项。它们的存在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传承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经过挖掘与整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1953 年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会于2010 年9月在河南省济源市举行,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特色项目运动队开展训练和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均取得优异成绩,对这五所高校队员和训练现状的调查有利于更深入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探索今后高校在体育课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河南省五所高校:河南大学(石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洛阳师院(毽球)、黄淮学院(陀螺和板鞋竞速)、南阳师院(蹴球)开展项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相关少数民族运动学术论文文献资料作为支撑材料。
2. 访谈法。通过与河南省五所高校部分队员和教练员交流谈话,了解该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操作方式,为论文撰写前期工作提供部分资料来源。
3. 问卷法。随机通过对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珍珠球男女队员、陀螺男女队员、板鞋竞速男女队员、毽球和蹴球男女队员等)及各队教练员共 81 人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79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 53%。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社会及高校欢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各民族意识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相辉映,铸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传统的娱乐及其文化的附生物转变为具有独立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河南省开展常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很久的训练历史,最早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开封的东大市石锁,南阳毽球、洛阳回民中学的木球等传统项目。自2008年起先后在全省设置了训练基地、活动站等,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被批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功能决定了其发展可引入学校课堂,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堂。五所高校除了长期开展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集中训练以外,也都在尝试将基地的特色项目设置成高校体育课程。例如黄淮学院在这几年中开展了武术、陀螺、板鞋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欢迎。河南大学将石锁列为体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一门基本学分课程也取得良好效果,初步完成了增设内容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案的编写工作,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形成了大众参与和基地训练优秀运动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五所高校的运动队队员来自各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是积极认可的,这也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选项课已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学生认识到了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价值所在,总体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程度感到不满意,可以依据喜好选择的余地不大,这要求我们在今后多开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让课程内容力争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多彩。
(三)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竞技训练水平
2010年9月10日-13日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高校训练基地所报项目均取得第一名,河南大学石锁队在全国单项比赛也连连夺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和合球在全国赛和国际比赛中也获得冠军和优异成绩。通过近几年省民委的指导和部署,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经验的积累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显著成效,教练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竞技能力不断在全国步入前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组织和训练过程中对高校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良好契机。在师资方面,这几所高校不断扩大教师教练队伍,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丰富教学训练、比赛经验。在2010年河南省民委组织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技能培训和裁判员学习班,学习班讲授与技能教学由五所高校训练基地承担。这届比赛中石锁(河南大学)、珍珠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毽球(洛阳师院)、陀螺、板鞋竞速(黄淮学院)、蹴球(南阳师院)等比赛项目裁判组织工作和裁判长、裁判员均由这几所高校承担和赛前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了技能与裁判工作、教学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与推广,这对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相当有利的基础和资源。
(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具备的场地器材条件
河南省民委最初从申请训练基地的多所学校和单位中选出这五所高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场地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较好的条件,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及其他健身场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场地是较简单的,如武术、毽球,珍珠球、抢花炮、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等,只要在现有场地上稍加画线修改就可以用作赛场。毽球在羽毛球场地挂上网就可以二人或更多人同时进行练习;珍珠球在篮球场地稍加画上几条线就可使用;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在田径场地或室内跑道都可练习。唯有陀螺需要建设场地,黄淮学院训练基地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也建设成了中原地区高标准场地一块和辅助场地一块。场地是项目开展的保障,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有序进行首要条件。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特质模式。作为一种流行于某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内容,它产生于特定的民族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反映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生活环境、民族特征、生活习惯、宗教祭祀等,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民族性。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对其发展的肯定性心理倾向。(2)传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而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地域性。它表现为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领域中各具特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传统体育表现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出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自我意识。(4)时代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给予民族传统体育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交流融合等社会因素影响,民族体育的演变与发展也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出民族体育时展历程。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功能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身功能。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的功能,健身和增强体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2) 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趣味性、传播。重视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多样的内容和功能,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等大有益处,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被社会及高校接受,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本校实际教学适当的改进,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需要、时代的任务。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使其多元化和乡土化,同时,彰显特色化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67-75.
[2] 徐金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3(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