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业团队,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作用
20世纪末期,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几乎同时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他们各自系统地研究了欧洲与美国的创业型大学问题,虽然两人的研究视角不同( 前者从大学组织系统转变的角度,后者则从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角度)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创业型大学研究的基调。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将这种具有积极进取、富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称之为“创业型大学”(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1]。以“创业型大学”为背景,本文主要探索大学生创业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特征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内涵
“创业型大学”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与传统大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科研实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它们与政府和企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活动,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特征
“创业型大学”具有以下特征: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项目研究和跨学科组织的构建;技术转移中的制度保证;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多元化的资金获得;创业文化的形成等。
(三)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二、“创业型大学”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点
创业团队建设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学生创业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形成的,一起从事创业活动、完成项目的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具有以下特点:
(一)团队成员可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团队成员之间高度依赖
大学生创业团队是为了完成项目而组建的,所以团队成员可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从团队组建上实现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从创业团队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是高度相互依赖的,不仅表现在所拥有的资源和技能的互补性,而且在成员分工协作的职能上也是高度相互依赖。一个成员工作的开展往往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协作
(二)缺乏团队建设与管理经验,还需教师指导。由于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经验、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又很难以个人的力量去进行创业直至获得创业的成功。如何更好的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三)创业团队受带头人及制度规范性影响,稳定性不足。创业团队带头人的性格特点对团队生存与发展影响较大。创业团队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带头人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稳定人心的人格魅力,创业团队可能会走向消亡。此外,创业团队的带头人几年内就将毕业,创业团队如果没有高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方案、奖惩制度、考核标准、激励措施等)[2]以及继承人培养机制,创业团队也将不复存在。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以项目为载体,组建创业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融合。项目来自于行业、企业等真实组织生存与发展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融合,教师根据项目需求及学生的自身素质,指导其组成若干创业团队。好的团队其成员性格能力互补,关系融洽,团队带头人能够管理团队成员,对成员具有一定影响力。
团队组建后,团队成员按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等管理标准,共同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并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与实施工作。
将项目引入大学,组建相关创业团队,指导团队完成项目,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融合。而且有了创业团队这个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有效地完成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任务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毕业生,因为中考、高考的压力,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与人竞争的单兵训练教育,因此团队合作能力成为大学阶段亟需培养的能力。
组建创业团队后,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他们在调研项目需求基础上,制定项目完成计划,讨论完成项目的方法,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项目,分工协作,进行成本控制与质量监测,有效地培养了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能够将个体培养寓于团队培育之中,有效地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一个创业团队就是一个企业的雏型,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不仅能使这个团队成员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培养学生、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基层组织。依托项目组建的创业团队完成一个项目后,还可以继续寻找新项目,不断地培养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成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个团队的部分学生毕业了走向社会,还会有新人加入,创业团队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组织。
综上所述,创业团队在“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够让大学生有组织地承接项目、分工协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4.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29-02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1]。如今以“互联网+”形式呈现出的第四代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2]。各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让千千万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二、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教育”将使一切教育活动围绕互联网展开,实现线下与线上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3]。教育4.0时代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以满足学习者心智体验和促进其心智发展为核心,将他组织(权威组织)和自组织(学习社群)充分结合。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心智,让学习者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及技术的更新速度[4]。这种新的教育体制为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向一个新台阶。(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教育4.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肩负着推进国家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使命。(2)高校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凝聚广大青年的创新智慧,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对促进国家形成创新创业新格局意义重大[5]。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随着教育4.0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一切内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境。(1)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缺乏内外部环境的营造。第一,高校创新创业精神和氛围不足。大多数高校目前处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及氛围营造还需加强。第二,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还未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规模化。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渠道没有完全打通,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的实践技能不足。第三,高校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是否具有前景和投资价值上,过多重视结果,忽略了创新创业思路的培养,大多数的创新创业孵化工作不能持续、长远的开展。第四,高校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还不完善。很多学生仍习惯于单枪匹马做事,遇到问题主要靠自身消化解决,团队与团队之间互动较少。最后,高校缺乏与国家、行业和地域的良性互动,无法将校内教育与外部形势政策及时结合起来。(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缺乏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催化和促成。第一,高校创新创业类的竞赛项目和相关活动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第二,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较低、形式单一,多是学生自发组成的讨论小组、讲座等,创新创业想法的互动不深入。第三,创新创业活动没有形成反馈和整合机制,创意难以转化为创业项目。第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空间不足,创业团队往往没有固定的交流和活动场所。最后,创新创业活动宣传缺乏影响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较小,参与形式缺乏创新性。(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缺乏专项基金的支持和培育。第一,创新创业资金吸入量较少,高校的创新创业基金总数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二,创新创业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资金用于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的起步阶段,获得的资金支持往往较少。第三,创新创业团队资金使用效果跟踪服务不够,无法对项目培育和成果转化持续帮扶。(4)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来指导和帮助。第一,缺少专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虽然各个高校都有创业指导教师,但大多是兼职指导,专职专岗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较少。第二,指导教师本身的辅导能力有限。很多指导教师自身理论和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滞后,对学生的指导亦不到位。第三,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不足,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培养工作。
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环境支撑;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核心,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路径依据;全面的保障体系是抓手,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1)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推进人才培育的关键[6]。第一,建设创新创业中心,以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坊等形式推进,按照创意提出―创意培育―成果转化―项目包装―创办企业―市场推广―公司咨询的流程,为大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创业咨询服务。应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举办相应的活动,比如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分享初始创业经历及心得,扩展人脉资源。第二,建设创新创业研究所(院),提高高校对创新的智力支撑。研究所(院)应加强创业者及新创企业的成长规律、新型商业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创业成功案例剖析等研究,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指导。第三,建设创新创业技术机构,帮助创新创业者评估技术前景,探讨实现想法的最佳商业模式及相关的专利战略。技术机构还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和全面建议,评估他们的发明和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和工业实用性,帮助创业者提出专利申请以保护产权。第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有创业想法的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2)修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健全课程体系。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增设《创业学》等创新创业基础类的课程,课堂教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7]。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4.0时代,教育形式与互联网结合不可阻挡,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创意,帮助学生活学活用。第三,提升教师能力。引进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育教师,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增加高校之间的创新创业教学交流,加快高校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创新创业科研投入。第四,重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实践保障。第一,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活动月等活动,建立创新创业网站,成立创新创业者协会、组建创新创业社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氛围中耳濡目染,逐步使学生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第二,加强创新创业物质保障。高校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生产场地,并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制度保障。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将创新创业纳入教学管理,并为其提供政策便利;设立创新创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对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等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营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督促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发展。第四,加强创新创业资金保障。根据创新创业团队的具体情况,为创新项目的孵化提供前期资金支持;后期,学校通过与企业、孵化基地的合作以及专项创业比赛宣传等措施,帮助团队吸引风险投资。第五,加强创新创业人力保障。努力为每个创业团队指派专职教师,在项目孵化过程中提供相关政策法律咨询、金融、营销及管理知识等服务;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团队构成,促成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
结语: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任重而道远。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受益者,要放眼未来,为国家的创新创业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娜.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迈向4.0时代[N].中国日报,2015.
[2]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开心素质教育,2015.
[3]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国信息界,2015.
[5]刘濯源.教育4.0时代,教育技术的新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6]Brush C G.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Kuratko D F,Hoskinson S,Wheeler A R.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M].WA,UK:Emerald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4.
[7]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119-124.
Education is 4.0 Times the Plight of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QIAN De-nian,ZHANG Zhe-xi
(Xidian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26,China)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物联网技术;社团管理
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以赛促教、研学相长”教育模式。物联网技术(InternetofThings)是将信息和物理实体实现整合和互联的新兴网络技术,它综合使用通信、RFID、嵌入式、传感器、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连接起来,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整合与综合应用[1][2]。物联网专业是国家新兴战略性专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专业。物联网在智能制造、工业监测、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将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物联网专业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无线传感网络为延伸,注重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突出传感网技术与物联网应用融合的特色,着力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网络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强的物联网工程设计、实施、应用与技术支持和服务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感知终端设备维修与技术服务、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网关产品配置推广、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做到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物联网技术专业是各类职业学院正在加紧建设的热门学科,在常规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一定雷同性,在建设水平与学科发展层次上,略显不足。
一物联网技术专业现行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现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依据所选用的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开展教学过程[3]。由于课程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偏多,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进行讲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演示,例如围绕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通信工程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力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收效甚微,学生难以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与分析。物联网技术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智能仪器仪表类实验,由于各个实验相对独立,且均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的作用,以及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虽进入实验室,但不能独立的对设备进行操作,对实验的兴趣不高。同时,对于课程的考察方式为闭卷考试,期末总成绩由20%的平日成绩和80%的考试成绩组成,这样使得学生过分重视考试重点,而忽略了对课程主线的整体把握。
二以物联网方向的科技社团为载体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课程特点及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以赛促教、研学相长”教育模式。通过以赛促教挖掘培养专业特长学生,学研相长,以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以物联网科技创新计划,构建高水平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社团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生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开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着力打造适合于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同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提升物联网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打造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
(一)以企业管理水平要求科技社团建设及管理
建设一个具有物联网专业特色的科技社团组织,是一项经过实践验证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物联网社团建设对于相关社团成员的日常要求和管理是非常高的,为了保证社团的高水平管理,按照企业管理的模式建设社团管理制度,财务、设备管理制度及例会制度。物联网社团骨干成员每周四下午必须要开例会,而且每次都有专职人员做会议记录,会议的内容要求非常务实,会议内容为:每个人介绍本人所负责的社团日常管理工作完成情况、本人在所在技术方向的学习情况和进度、相应项目组汇报所承担项目的完成情况,必要情况下增加技术及项目实现讲解环节,之后是社长及指导老师点评。社团档案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按照要求将社团中有重要贡献的同学建立个人档案,包括其专业特长、相关获奖、社团贡献等,让学生感受到在社团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可以激励后继的社团成员。还有就是要记录每一个社团成员的获奖成果包括证书,以及每次进行技术服务等重要活动的照片及文档。
(二)以赛促教挖掘培养专业特长学生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特长,物联网专业设置了软件、硬件两个专业方向,并为每个专业方向单片机、嵌入式、.Net开发等课程整理了近百个练习项目及相关学习视频,包括项目内容,设计方案,电路图,程序代码等。这些资源以项目分组的模式,吸引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其中,能够很好的起到引导学生入门的作用。学生的培养与特长挖掘是本着海尔公司的一句企业文化来具体做的,即“我们专注于赛马,而不是相马”——你说你强我们不是听你说的多好,我们要看你拿出成绩,这样才能让社团成员充分进步。专业教师鼓励和带领社团成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以赛练兵,在每个专业方向并培养了技术骨干多名。同时还成功推荐学生就业,社团成员在企业成为了出色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
(三)学研相长,以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为了全面促进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新性,提出了“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合作入股的方式,极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在项目确立的过程中,依靠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保证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同时,在校企合作立项论证过程中,创新性的加入了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工作。事实证明,通过加入国家发明专利的前期调研,校企合作项目在产权保护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目前正在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超过15项,并已经顺利通过预审,进入公示期。以“基于物联网与GIS技术的智能农业管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为例,项目成果在农业管理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处于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具备向其他领域覆盖渗透的扩展能力,市场前景极为广泛。项目研发过程也积累了大量的创新性指导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与推广能力。
(四)以物联网科技创新计划,构建高水平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物联网技术专业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学生科研团队,组织学生参加物联网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对已经有研究基础的同学进行指导鼓励他们申报物联网科研创新计划,在实际的项目中锻炼学生,让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同学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同学建立科研团队,很大程度上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提升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技术专长的同学。科研团队按照学期为单位参加企业技术服务,同时,教师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一线的开发及技术服务等项目,增加学生对企业规则的了解,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经过努力,科研团队累计承接过横向课题的项目数项,企业网络综合布线项目多个,企业宣传册设计一项等。
(五)提升社团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生创业能力
物联星空社团成员参加多次企业技术服务,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一线的开发包括技术服务等项目,增加学生对企业规则的了解,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创业能力,社团重视学生科研项目成果的孵化,致力于将成果应用到校园服务,促进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社团成员研发的“新生报到系统”,累计服务学生近1.6万人次。系统从版本V1.0到V3.0日渐完善,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型的服务平台,社团以该系统申报了软件著作权,并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授权社团成员多次参加企业技术服务,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术服务项目,累计承接了科研院所的多个项目,并根据前期成果成功开展创业活动,孵化学生科技企业一个,并获得学校的场地及政策扶持。
三结论
在以探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过程中,物联星空社团作为实践载体,累计获得“全国优秀社团”称号三次、“山东省优秀科技社团”称号一次,青岛开发区“优秀社团干部”称号两次,社团成员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两项,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60余次,并向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了多名出色的技术工程师,孵化出科技类创业公司一个,并获得场地及政策扶持。以其“以赛促教、研学相长”的构建模式,清晰的软硬件专业方向、独特的管理模式、企业级的社团文化、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水平、诸多的科研项目经验、丰富的大赛经历、可喜的各级荣誉、以及诸多优秀毕业生案例,为学院科技型社团建设提供了大量经验,这是在“校政企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凯,高凡,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渔业管理系统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6,29(5):33-34.
[2]GaoShan,FanDehui,JiangKai.Designofintelligentagriculturalmanagementsystembasedon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J].AdvancedMaterialsReaserch,2014,1008-1009.
[3]高凡,林国英,姜凯,等。当代注塑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88-88.
论文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培养模式的突破,初步凝炼成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六大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种理念——生态化教育
在对国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高校系统当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二、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三、两项改革
1.深化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一方面,适度压缩总学分和课时,精简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毕业最低总学分适当降低。另一方面,实行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和选择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与积极性。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适度拓宽基础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要保证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要达到强化通识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采取了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核心课水平、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等措施,将课程总体分为三大块,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大类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根据专业学科归属的特点,将我校本科专业分为工科、理科、农林、经管、文法、艺术等六大类,同一类别的通识必修课保持一致,它与通识选修课一起构成课程的通识课程平台;同一大类的大类必修课保持一致,构成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精简至8~10门,作为专业的核心内容,专业限选课作为专业方向的模块选修,与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程平台的主要部分。
同时,为充分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中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比重。着重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分比例不低于25%,文法经管艺类专业不低于20%;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要求一定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都开设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或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六大抓手
为建立并充分实现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构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六大抓手。
1.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是我校的战略愿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和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是我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结合浙江经济特征,与省内兄弟高校共同深入推进多维一体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4]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十一五”期间,我校通过坚持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总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我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切入点。
2.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我校的培养方案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包括深化通识教育、扩大学习自主权、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多项内容,同时,不断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各专业提供创新创业体验式课程或项目设计,在师资力量、课程质量和选修制度上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另外,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
3.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让学生在选课、选师、选时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发展需求。将原培养方案中的公选课改为通识限选课,非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模块课也纳入通识限选课的范畴,增加了通识限选课的数量和质量,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同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形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
4.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实习教学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实习基地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公共平台,是高校教学空间的延伸,是连接高校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借助《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的契机,力求建设“校内外结合、多种形式结合、国企与私企结合”的三结合实习基地体系。
5.组建教学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中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另一方面,我校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号召,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完善学业能力评价制度
以科学的学业能力评价制度替代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大学分替代范围,建立健全规范的学分替代转换制度。如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允许学生以考带修;创新创业学分可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科技竞赛、公开、获取发明与专利和获得职业证书等替代该学分;毕业设计(论文)学分也可通过公开、获取发明与专利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组织 科技创新教育 阵地建设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外从事学术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依托资源,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是“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素质拓展舞台的重要支撑,同时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学子、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富有潜力和活力的阵地。在新形势下、新条件下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如何有效科学地进行阵地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科技创新活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保障功能
健全的制度建设,是组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规章制度的建设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从宏观方面讲,主要是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的方向性规定,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引进管理等方面如何最大化培养、训练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理想、创新情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志。从微观方面讲,主要针对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而制定的具体办法和规章制度。如: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及建立这些物质有效使用和管理的保障制度;组织人事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对指导老师和参与科技创新优秀大学生的评价奖励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科学、可持续化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深化团队建设,延伸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引领功能
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强团队建设是其基本条件。团组织应当建立和加强“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团队[1]:即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将三支团队有效结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实践型人才。
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建设,首先以“优秀学生科研人才库”为平台,选拔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在科创活动中有成果且表达能力强的优秀科研人才到普通大学生中开展科技交流、沙龙讲座等,以朋辈模式指导和带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其次以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为补充,团组织在其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创新、提升社团的活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普及力度,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促进科技活动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指导教师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建设一方面可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聘请在学生科创能力培养方面有热情、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入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库”,担任项目、竞赛指导老师或评委,明确导师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调动导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导师库”平台,牢固树立导师的创新教育理念,突破“知识传授型”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智慧开发型”教育观念,加深其对高校培养“双创”――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是科技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保障性因素。目前在各高校直接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各级团干和学生会、团学联学生干部。因此,要明确管理模式,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抓好四个环节“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的组织管理工作,早日实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网络化操作和信息化管理。
3.营造科创氛围,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催化功能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庞大工程,营造科技氛围、培养科研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技的意识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多渠道深度挖掘成功科创团队和个人,发挥科技创新典范、科技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科创氛围。通过“科技竞赛”、“科创嘉年华”、“学术沙龙”、“科研微课堂”等形式,拉近学生与科技活动的距离;利用网站、微信等多媒体平台的立体化宣传,让学生轻松愉悦地主动走入科研、亲近科创,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由“自发型”转变为“自觉型”,将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从“个别化”转变为“普及化”,形成人人关注科技、人人感受科技、人人参与科技的良好氛围。
4.落实点面结合,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培育功能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完整性与系统性的过程。因此在坚持“实践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前提下,实施点面结合的创新训练,努力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既注意科技创新的群众性,又重点培育科创精品,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高端化是进行大学生科创教育的重要途径。
面:即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普及性、分层次的创新训练。鉴于大学生不同年级在个性特征、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性、阶段性,帮助年轻大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期望,建立创新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平台上,综合全程导师制,整合资源,开展从下往上金字塔式的“卓越科苗计划”、“学术节”、“创新论坛”的三级培养体制,并予以相应的创新学分认证。“卓越科苗计划”即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践基础培训阶段,主要加强实践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可组成科苗团队(一般5人/组),实施导师与科创团队的双向选择,减少学生科研的盲目性,增强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数据处理、总结报告书等初步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学术节和创新论坛则是在卓越科苗团队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即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实践应用阶段,使学生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综合知识的融合,从依赖辅导到独立创新,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并结合专业和个性最终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
点:即面向已有良好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或有潜力的学生科研项目进行重点的引导培育。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和各级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切入点,对已有良好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重点引导,独立完成课题的选题、分析、设计、研究、论文撰写;对有潜力的学生科研项目重点培育,给予场地、设备、经费、专家智囊团等软硬件支持,鼓励跨学科合作,对学生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论证、质量评估、成果评审和推荐等工作,指导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注重依托“挑战杯”等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技赛事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2],打造科创精品,培育科创精英。
5.拓宽支持渠道,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配套功能
拓宽支持渠道,丰富阵地的配套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科技活动区和创新基地。在企业建立科技展区、交流培训基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验平台,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科创所需的仪器、材料、场所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可作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课外基地的延伸。二是加强校际合作,构建国内外交流互访平台,让学生“走出去、请进来”,鼓励跨学科合作,培育国际视野。三是加强产学研一体,构建成果的转换和孵化平台。其中,学生的创新活动要想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团组织必须在资金渠道、生产渠道、研发渠道、人事渠道、营销渠道及宣传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使得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而让科研项目“落地”,加强科技创新的实际意义,将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6.重视市场观念,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转化功能
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往往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缺少前期的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造成项目与社会、市场脱节,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或者只重视过程的刺激性和探索性,而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将高校的科创成果看成商品,那么这些商品经历了从市场调查、选题、技术选择、项目方案、论证评估到最后转化投产的等一系列空间、时间及价值形态上的变化过程。团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中的阵地建设就应当做好上述每个变化过程中的市场观念引导,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前的选题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与市场的充分交流。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谷等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引导成熟可行的学生科技成果落户,并给予各项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技术成果的市场对接、与企业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和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我国高校目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轻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内容更新慢等缺点,使得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工程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与凯盛重工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级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建设的目的是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这给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求;中心的建设要求企业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使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这要求高校改革现有教学方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轻实训的缺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本文从工程实践教研室、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四个内涵进行建设,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工程技能训练为基础,建立适应现代机械工程技术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并逐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对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各种课内外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1.内涵建设
1.1工程实践教研室建设
以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整合校企创新团队、实验师、工程师等工程实践教育类教师,加强工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工程实践教育教研室,负责工程教学研究与指导。
(1)结合学校和学科特点及校企发展定位和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的制定。努力推进工程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进一步明确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掌握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工程教育教学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为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企(行)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化、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团队建设,培育中心工程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学科研队伍,打造机械工程国家级学术创新和工程教育团队。
(4)建立中心内部的管理体制与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有利于稳定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和环境,吸引高水平人员从事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
1.2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1)整合校企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资源,建设工程实训基地。以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机械创新实验室等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实验教学、专业设计教学及创新研究的实验教学平台,负责学生的工程素质基础训练。
(2)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设置、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化、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课教学与管理。
1.3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1)产学研结合,整合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基地主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机械工程领域企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负责学生工程素质专业训练。
(2)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的管理,完善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提高资金投入效率和设备、场地的利用率,扩大接受学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提升基地的教学与服务质量。以“双主体领导、基层组织融合”的合作共建模式为指导,规范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全方位的沟通协调体系,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提供管理机制和制度保证。
(3)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课教学与管理。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评价标准,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习质量。
(4)校企结合,打造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就业双基地。通过面向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使学院与企业、市场紧密稳定地结合;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形成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1.4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1)以科技创新和创业为指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面向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通过设置科技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训练。
(2)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精心组织校内外学科竞赛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科技训练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企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训练。多方筹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机构,专门对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与创业项目进行支持
2.解决的问题
2.1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在合作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2.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校企联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技能考核方面,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2.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安排高水平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人员待遇,鼓励青年教师下现场和企业挂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晋升和聘任时优先考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2.4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办法
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关系到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加强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价和考核,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的有效手段。
综上,通过内涵建设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办法。
开放大学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目前,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校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因此,需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的比较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
关键词:
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一、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发挥办学优势,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开放大学由各地地方政府主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也是管理、技术、文化等的创新基地。开放大学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院校,也有别于地方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地方性、职业性的结合,在专业设置上能够更广泛地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能更多地适应在职人员的特点,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开放大学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
2.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岗位工作综合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是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的一种素质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具体时代特征的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放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素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岗位工作综合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整
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由于开放大学学生大都来自于成人和在职人员,导致一些人思想观念存在诸多误区,如认为学生是在职人员,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不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尚未成为开放大学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将创业教育视为“业余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整,主要表现为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组织领导的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不齐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不规范,无制度、无场地、无资金、无办法等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教师只是袖手旁观的“观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整体上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没有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本身的研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定位、内容体系、教育方法、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研究,二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专业深度构建,缺少创新创业教育课题模式研究,缺少适应地方、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教改模式研究。由于缺少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有些地方还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强
教师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求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拓展能力,然而,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都属于“学院派”,教师不太熟悉企业的运营,比较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很多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显得力不从心,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此外,开放大学自身的师资力量有限,在专业研究领域,一些主讲教师仍然处在单兵作战的状态,缺乏创新创业的团队建设和统一协调,虽然学校能聘请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未能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依然不尽人意。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配套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项目、资金、场所等条件的支持,这对开放大学提出了挑战,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的创业实践难以上升到创办企业的程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脱离实际,开放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止步于理论教育,很多地方仅限于政策法规的解释、信息提供、应聘技巧等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内容。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但是创业指导又是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差距最大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创业之路是由若干过程组成的,包括创业素养、观念、方法、目标、策略等,而目前开放大学所开设的经营管理类课程,对于想创业的学生,还很难起到操作层面的作用。
三、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建议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这三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健康发展和长效发展。开放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要设定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要设定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原有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合,对原有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要素的挖掘;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要设定在地方区域特色、学校定位、行业发展,开放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构建项目递进、内容衔接、设置合理的专门课程群,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创新创业课程的管理方式要实行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在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方式要设定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学时学分的转换机制,从而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的要求。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创新创业灵感的产生,是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其次,实践模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堂形式,通过项目实践、头脑风暴、案例教学等办法,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应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再次,互动交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堂方式,采用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师与学生个体沟通交流的机会频率,也是教学教法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和创新创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新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把产业升级、行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提炼出来,结合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要求,完整打造设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内容相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完整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开放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兼职教师和导师库。发挥开放大学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兼职教师和导师库,是解决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紧缺问题的最好方式。开放教育长期以来广泛联系了社会各界,有着一支政府公务员、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人、知名创业校友、创业成功者等各行各业的优秀兼职教师队伍,要从中发现适合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兼职教师和导师,建立一个汇聚多方专家的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和导师库。启动开放教育教师的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开放教育多级办学的优势,启动开放教育省—市—县三级办学的教师联动机制,满足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需要,共享省、市、县三级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资源,解决开放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导师匮乏的问题。同时,对创新创业教师要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培养机制,对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创业的学术型导师,主要来源于成功创业、热心公益企业家的实践型导师,主要来源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型导师分类管理,提供不同的项目支持和项目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和综合能力。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平台建设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航运经管类大学生 实验实践平台
当前我国的高校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了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之重。当前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也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对我国乃至全球航运事业的发展都有强大的战略拉动作用,同时航运业的发展也会对航运经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创新实践综合能力方面,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长远来说,也可以推动国家航运经济大发展和科技大跨越。实验实践教学因其特有的实践性及仿真性而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业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常来自实验实践,故建议构建航运经管综合实验实践平台,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培养航运经管学生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1航运经管类学生的创业优势及不足
航运经管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专业同航运行业、公司经营以及创业密切相关,比如在专业知识背景方面,航运经管类学生在校期间已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会计、金融、市场营销、航运概论、物流管理、税务、国际贸易等等课程,这些知识为以后在航运相关行业的创业实战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商业视野及思维方面,航运经管类学生由于长期系统专业的学习和思维培养,从而打开了自己的商业视野及思维。尽管航运经管类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色而具备一定创业优势,但他们还是会存在一些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缺乏实战经验,航运经管类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和一些实习实验经验,但终究缺乏真实环境下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管理经验,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应对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
2目前航运经管类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我们的航运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科的理解并提高了实践能力,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我们广州航海学院航运经贸系为例,目前已开设了航运经贸综合模拟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国际航运贸易沙盘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实验室仅是发挥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只是为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教学提供实验环境,而没有将实验实践课程提到教学战略位置,另外各个实验室独立运行,较为封闭。建立新型综合、开放、高效、延展运作的航运经管实验实践平台才能契合当前创业教育的战略。
3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在当前社会,国内外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创新创业能力成了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国外的创业教育最先起步的是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国外先进国家创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必须革新教育,尤其要注重开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将创新的内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即除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原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国外学校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
4构建航运经管实验实践平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近几年全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于2015年了《广州航海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其中明确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途径,实验课程因其独特的实践仿真模拟性,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并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将几个实验室组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在整合当前资源的基础上纵横扩展发展,构建综合实验实践平台是必然的改革方向,需要学校多部门多层次互相配合协调,甚至需要延展到各类校企、校研合作的实习基地,优秀师资的投入也是极为重要的。
4.1整合当前实验实践资源为出发点,大力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当前我们已有多种传统虚拟仿真实验室,主要包括航运经贸综合模拟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国际航运贸易沙盘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为了进一步加强航运经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紧密大学生与社会以及航运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今后还需要在整合当前实验实践资源基础上来构建创业创新综合系统平台:学院内部需要创建新的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综合实验室平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精心设计的商业模拟管理模型及企业经营决策理论,全面模拟真实企业的创业运营管理过程,改善了传统管理教育的教学和实验环境,革新传统管理教育中主要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案例为核心的教育方式,而强调主动的、情景交互的和动态的学习过程,可以适应当前教育所面对的挑战,使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中完成企业的整套运行,即从设想、规划、注册、创建,到运营和管理等所有决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全校范围内,协同全校资源及相关部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校企校研合作层面,我们需要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平台以及各类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育基地,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真实商业环境。
4.2师资来源多元化,注重现有教师的实践进修学习
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中,优秀师资是最稀缺的资源,在我们航运经管行业情况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航运业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以及其他各类专家作为兼职创业导师参与我们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实现创业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校的现有老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缺乏,故需要选派一些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补充老师们的专业实践方面的短板。另外,我们学院也特别注重教师们的进修学习,定期会选派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去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学习先进的创新创业的教学经验。
4.3改进实验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综合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项目除了要求学生们掌握传统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外,对沟通与协作、团队建设、风险评估与应对等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也需要适应创新创业的新特点。老师可以把前沿创业实践以及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融入实践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实践项目,探究如何寻找商机、如何创业策划及营销、以及如何制定创业计划和可行性报告,拓宽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视野,增强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们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研讨或项目驱动等方式来完成一些仿真实践作业,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沟通协作和团队建设能力也会得到大力提升。
关键词: 品牌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一个专业同时有很多所学校在办,就像一个产品同时有很多厂家生产一样,产品要受到消费者青睐,必须以其优质的内涵形成品牌效应,这是厂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筹码。如今,学校办学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能力、促进学校办出特色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学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要使品牌专业建设掷地有声,前提是要明确品牌专业的建设内涵、构建合理可行的建设原则与目标、确定品牌专业的建设内容、掌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
一、品牌专业的内涵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是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高校与社会的接口[1]。专业建设是集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学改革等方面建设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发展[2]。
对于品牌专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笔者认为,品牌专业由深厚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在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中有序规范兼具特色,教学育人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完善、教学资源优质丰富、社会声誉好、学生就业质量高,能够让社会、家长、学生信赖[3]。
二、品牌专业的建设原则与目标
(一)品牌专业的建设原则
1.突出优势。遴选的品牌专业首先要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领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优势。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域优势、示范引领优势和社会声誉优势的专业,打造一批办学声誉卓著、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2.服务学生。品牌专业建设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一切建设工作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开展。学生既是建设项目参与者,又是受益人。
3.贴近教学。品牌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回归教育教学的主要职能。建设方案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要求,全面论证,突出重点和建设效益。
4.分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要推动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根据各学院的定位和特点,探索适应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评议,择优遴选,合理布局。
5.示范引领。品牌专业建设应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探索形成较完善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成果,并积极总结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提升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二)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
1.建设全国领先,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专业群。通过持续建设,形成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同领域有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成为代表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标志和名片。
2.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品牌专业要充分体现在招生就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源质量要处于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前列;毕业生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竞争力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国际标准认证或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的专业,高标准通过认证;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学生相关证书获取率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质的资源。形成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批省级以上优质的精品课程、规划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并能开放共享;建成条件一流、管理顺畅、开放共享的实验室(中心);培养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所有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形成一批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
三、品牌专业的建设内容
品牌专业应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一)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一流的师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前提,品牌专业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和学院要采取切实措施激励教学,鼓励所有高水平教师和全体教授走上教学一线,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注重教师国际化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引进国外一流大学博士(后)或师资,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国际交流访问,对海外进修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论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学校教改课题评选立项、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基础课程评选立项等工作,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引领各品牌专业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与实践;注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借助学校校企合作平台,实验示范中心等实验平台,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养,引导青年教师赴知名企事业单位或乡镇进行合作研究或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