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三维目标要有知情统一的人本性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整体发展论的观点来审视人的发展问题。但是新课程三维目标却因为课堂围绕高考转,往往就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成了被迫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无休止作业的“机器”。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人格分裂等问题相当普遍,甚至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知情统一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知情统一。还因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的范畴,无论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认识的主体,而离开过程和方法,学生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更谈不上作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现人本性缺失,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陈述主体是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自我实现”的教学过程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罗杰斯在《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中说“唯一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同样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目标。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掌握什么或会做什么,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例如,陈述目标时应使用“学生掌握……”、“学生理解……”、“学生形成……”等方式。
三、三维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假设出发,相信人,信任人,认同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认为人都有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学生都是想学习的。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对情感道德的积极探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的智力活动和心理体验活动。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按自我实现的方向去探索与发现,进行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并愉快地形成人格。另外,还应使学生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想象、体验和表达、探索和创造,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这样,学习环境的民主自由首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得到了落实的动力。
四、三维目标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明确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罗杰斯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所以,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罗杰斯的上述思想被称为“学习是形成”的观点。所谓学习是“形成”,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五、三维目标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人本主义理论对师生角色进行了的新定位,倡导“意义学习”,反对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及居高临下的方式,主张“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朋友一样,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三维目标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
在“完整人格”、“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自我评价模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此给予积极反馈,使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但事实上教师侧重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非常普遍。因为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性、发展性、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 ,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纵向的比较就是发展性的评价是,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过去,正确地为自己的现状定位,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个性发展、基础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价,这就是差异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7(04).
[关键词]:上饶师范学校 就业指导课程 课程建设
上饶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学校,自从建校以来,上饶师范学校为上饶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但是,和我校类似的升格的师范类高职院校,普遍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对于五年高职的学生,我想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编写切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校本教材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保证,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开发,根据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具体情况以及社会诸因素进行编写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课程,教材要具有前瞻性、实用性、针对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才能为普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铺平道路。
(1)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扩大,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式培养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必须对学生的教育全程提供系统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2)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虽然学校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但是,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师资投入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多是流于一种形式,或者只是针对就业班的同学开展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远远没有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建立科学而规范的课程内容体系,以便为对学生进行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提供保障。
(3)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在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表现自我定位不清、学习目的不强、专业知识不够、就业认识不足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均需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来解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应包括对学业发展的指导、个性完善指导、生涯规划的指导及择业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
(4)全面规划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或必修课,制定相应学分,选择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5)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机构,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水平。
(6)不断提高职业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努力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努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
现在己经普遍被认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帮助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自我评价
学生只有对自身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职业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机构和教师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自我认知与外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
2.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有目的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自觉接受职业规划学习,积极进行职业规划社会实践,树立牢固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才能为自己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和职后一生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3.培养提升大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熟悉现代职业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征、遵循原则、影响因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方法,了解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途径,以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4.培养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的能力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要把开发学生潜能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人有巨大潜能并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学会自觉开发自己潜能。
5.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思维和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是21世纪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及敢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四、促进就业指导机构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学校应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大资金投入,配置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设备,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引进专业的测评软件,成立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机构,大幅度提高就业率。
五、努力提高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
六、开展贯穿教育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该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并选择恰当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使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因此,五年制师范专科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根据五年制师范专科院校学生培养的模式来进行设计,建议学校采取如下措施:
1.中专阶段为职业规划认知、探索和定向期
(1)一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期
经过紧张的中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年级新生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引导他们走出迷茫的误区,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性质和特点以及将来就业的形势,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后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二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渡过了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基本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对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将来的就业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对于自己的在校学习和职后发展进行思考,他们试图探索未来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打算,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准在校期间努力地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建议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听取专家讲座、参观实习基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职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科阶段为职业规划准备和实践期
(1)三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定向期
本阶段为大专阶段的第一一年,也是由中专阶段向专科阶段过渡的关键一年,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实现由中专阶段向专科阶段的顺利过渡;
其次,这一年是大学五年的中间阶段,学生应该对于过去制定的职业规划目标进行中期检查,调整自己未来两年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和设想,对于未来进行再一次重新设计;再次,这一阶段应该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重点培养各种能力,为升入专科阶段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
(2)四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准备期
这一时期为未来就业做充分准备的时期,这一年也被称作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阶段应进一步锁定职业目标,拓宽知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世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工作:
首先,适时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
其次,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熟悉求职过程,帮助他们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并且教授他们求职的技能技巧;
再次,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指导,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
最后,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就业过程和今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
(3)五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期
这个阶段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考上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学校组织就业辅导班,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讲座;其次,学校应积极的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举办人才交流会,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再次,要努力的安排每个学生进用人单位实习,大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消除人们对五年制专科院校学生的偏见。
最后,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学校要注意举办专门的心理辅导讲座,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教育他们敢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职业选择,切实做好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
七、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途径
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有效实施,切实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深入人心,不至于流于形式,建议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有两种方式: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
课程介入是指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传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采用选修课也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教学渗透是指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进行专题辅导
专题辅导是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来解答学生感到困惑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指在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专题辅导有两类:一类是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所进行的辅导,另一类是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经理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所开展的辅导,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益指导。
3.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也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切实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4.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课外活动或者专门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当前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并为他们创造教学实习的机会,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到一些企业中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基
本要求,使他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不足,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八、建立职前专业素养实训基地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我国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已经提升到专业素养的层面,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样”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使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尽快由一名准教师转变成合格的人民教师,形成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综合实训”到“实践实习”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就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学生以专业化人才的面貌进入教师职业生涯,职前专业素养提升综合实训是一种比较好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领域,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我校类似的五年制师范专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作为学校来说,编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培训一批合格的课任老师,培养几个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学者,建设出一套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对师范专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全面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3]池忠军,张晓红.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3,(3).
[4]周玲,李雄鹰.论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5]孙一峰.生涯教育—来自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的报告[J].甘肃教育,1997,(1).
[6]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
[7]沈之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
>>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导向”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导向的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 独立学院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电子工艺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导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职业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践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改革与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行动导向的《常用工具软件》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以职业为导向的商贸应用文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 职业能力导向的《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餐饮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宋薇.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J].对外经贸,2012(4):146.
[5] 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9-32.
[6] 雅梅.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28-29.
关键词:理念;原则;逆向设计;“层次一模块”课程体系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结合我院近几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教育课程的新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
(一)技术核心而非学科中心的课程知识观
课程以知识为载体,是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为学生的发展设定的一个前进的轨道。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作为课程载体的知识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超过科学的成就,而且科学与技术已形成一个双向作用的格局,这种状况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传统学术型大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应现代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产生的现代新型高等教育。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内容就不应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知识为核心。这种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是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人,他们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工程化、为了应用。这种以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获得为核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现代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
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与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是两种不同的建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前者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知识积累的目的,是几百年来大学这种机构留给现代大学的珍贵财富。后者服务于技术开发和职业训练的目的,是近代工业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理念从技术出发而非学科出发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以技术知识为载体,这只是表达了课程的内容和组成要素,是课程的静态的一面。事实上,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还在于,这些知识技能是如何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的,这一过程就是课程的动态的一面。现代的课程观更强调课程作为过程的意义大于对知识的掌握,关注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是因为人们正深刻地意识到课程目标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人参与和积极行动,因此,对课程的建构应该越来越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如此,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能否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是其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两个考察层次:一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者是课程构建的起点,后者是课程构建的阶段性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院提出了教育质量的含义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不仅是科学的,更是务实的。
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能力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进入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与进入学术型大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理论学习中的失败也许恰恰证明他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地方。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
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在如何落实则见仁见智。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上要能有利于这种实现,体现参与的要求,创造参与的条件,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不应当仅是知识的体系,它不仅要包含知识点,更多的内容应该是技能项,是技术知识体系,是经过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应当占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使课程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教学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到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方式上来,通过校内外实习职训基地,让学生能在更多更好的实践环境、动手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高职课程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课程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基于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
5.高教性与职业性统一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受到了足够重视,但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技术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二者应统筹兼顾。作为高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落人单纯性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窠臼,必须在课程上予以保障。这也是高职区别于中职的重要标志。
6.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三、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一专业基础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我们不妨称之为“顺向设计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就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形成路径是相反的,我们称之为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一)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首先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市场需要),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然后根据核心技术课、职业技能课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和特色课程。以“逆向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了就业这一导向,体现了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逆向设计法的特点
1.明确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逆向设计法”所依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紧密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查、预测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从而奠定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逆向设计法从方法上保证了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为学科性课程体系“破除”后“创新”高职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
2.“逆向设计法”使社会需求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得以实现。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岗位需求。通过逆向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把这一推动力有效传导到人才培养活动中,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此推动下,高职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发展,成为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3.“逆向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奠定了基础。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就业和创业都必须通过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利用“逆向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层次一模块”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建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制订法”,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层次一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4个层次和14个模块的课程组成。
1.核心层。核心层设置“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其内容是按照职业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
核心技术课模块:这类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每个专业设立5—6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
职业技能课模块: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如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即属于此类课程。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2.支持层。针对职业所需,在对专业技术知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围绕着核心层,我们设计了“专业技术(包括实验)”、“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三大模块的支持层。
专业技术模块:是指各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
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人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方向模块: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每个专业设立3个左右的专业方向,在第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3.基础层。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
4.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
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
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与情商”、“礼仪与公关”等三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味。
选修课模块,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层次一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了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一课程体系结合“2+1”教学模式和分流培养措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01(10).
[3]教育部,等.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Z].2004.
[4]张 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06).
[5]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J].北方经贸,2005(12).
关键词 就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33-0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不但要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意义重大,已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是学院为适应新兴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而设置的。本专业紧密跟踪宠物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经过10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课程设置科学、师资队伍合理、实训条件良好、产学合作充分、行业影响力大的特色专业。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1 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设置不够突出就业导向性
职业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许多高职院校一样,该专业教学内容仍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没有完全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不能完全以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设置课程。部分课程没有提炼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没有能够完全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存在对本科院校的摘取和改造,这样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或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使得该专业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本色[1-2]。
1.2 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完整性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该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仍比较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的还不够,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设置太多,理论学时相对较多,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体系不够明显,学生用于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的时间较少,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在就业过程中不具备优势。
1.3 课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实施有力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条件、实践教学3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师资以校内教师为主,虽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发展迅速,教师不定期进行培训难以跟随行业的发展;该专业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实施和实践环境,但实践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与企业岗位管理相差甚远;信息化教学技术还没有深入开展。
2 构建新课程体系
从目标、内容和保障3个方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课程体系。
2.1 确立目标
邀请行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与市场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基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完全以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3]。
2.2 构建内容
2.2.1 建立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建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应用性较强。课程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同。一是公共课程:这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后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这类课程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2.2.2 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校内多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如在宠物护理与保健、宠物美容等核心实践课程时,开展每周2课时理论讲授+每周4课时的课堂实训+每学期末专门安排1周实训练习的实践操作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3 建立就业前岗位实践课程。为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熟练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安排为期23周(第5学期8周、第6学期15周)的校外岗位实习。为了落实学生就业前岗位实习任务,实现毕业生校外岗位实习的目标,在学生校外岗位实习之前召开毕业生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专门成立校外顶岗岗位实习指导委员会,结合实习基地特点,针对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校外岗位实习方案。
2.2.4 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为了使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能够更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要将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宠物行业普遍认证的宠物美容师资格制度融入专业课程,学生在经过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相关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高等学校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1项职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2.3 加强保障
课程体系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怎样的教育理念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使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4-5]。
2.3.1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该专业教师已经全部获得宠物美容师专业资格证书,已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如何更有效地激励任课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可以从“实践能力”“技术更新”“教学能力”“科技服务能力”4个方面入手,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展会、赛事、专业技术培训班、教学竞赛、说课比赛、教学课件评比、精品教材建设、外出教育理论培训学习、校内基地岗位锻炼、校外企业挂职、教师技能培训和竞赛比武、科研课题研究、横向课题合作、产品开发、技术专业等,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和双师质量。
2.3.2 健全实践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硬件和软件设备,现在该专业已建成一流的宠物美容实训中心,在硬件已经改善的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宠物美容中心实践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实训室由原来学院统筹管理,改为由宠物护理与美容教研室管理;教研室具有一定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制定《宠物护理与美容课程考核体系》《宠物护理与美容中心考核管理办法》,以此为依据和标准,对宠物美容中心进行考核评价,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3.3 推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移动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引发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信息化移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推动翻转课程等教学方法以节省讲授时间,增加讨论、互动、强化、练习等环节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也需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使专业教学更上一层楼。
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4-15.
[2] 樊蔚虹,呼海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3):62-63.
[3] 课题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22-26.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建设与改革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系始终按照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引用企业标准,将企业人才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并结合高职课程的知识性、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特征,以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做到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同步互动,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做到课程精品化、教材职业化、内容案例化。初步实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四个统一”原则,即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统一、社会需求与教学需求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切实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平,较好地满足了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理念以企业真实案例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共建为途径,通过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德教育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技能实训为重点的办学机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注重与企业合作,按照“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项目”的项目导向式的运行机制来组织教学。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理念。在设计中,既考虑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又关注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任务驱动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保证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合理性、前瞻性、实践性”,正确地处理好知识面与专业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学科内容的膨胀与有限的教学学时的关系,对课程体系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的调整和多次局部微调,将课程体系统一在人才培养必须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目标这一定位上。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开发项目的实战能力,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全部都引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并且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每个大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子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项目策划、项目设计。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成就感。课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都分解到各个任务中去了,每个任务只讲解必需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从学生评教与学生参与各类大赛获奖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推出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与此同时,我系按照信息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以教学计划为准绳选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扩宽口径、夯实基础、凸现特色,实践教学明确方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运用。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多样化。校内实践课提倡采取多媒体声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教法上采用启发分析法、小组辩论法;校外实践课则实行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上课的方式,进行观摩示范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技能竞赛式教学。
强化实践性环节,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时间有短期实训,也有长期实习。在短期实训周集中让学生学习一种技能,到毕业实习时能很快进入状态,胜任信息产业价值链中设计、开发、服务等领域对人才的不同要求。
三、阶梯递进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逐步建立了适合计算机教学规律的“课程项目化,作品产品化,实训实战化”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有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室、网络设备实训室、数据通信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实训室,开设多种实践教学课程,通过不同阶段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训练与拓展,不仅丰富和拓宽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向新的职业领域发展提供了可能。我系与企业密切合作,先后与安博东方、万齐科技、足下科技等20余家知名IT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重在实效”为理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适应新时期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了我系的办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了阶梯递进式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以计算机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内容进行项目教学,以岗位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然后专兼职教师共同研究,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顶岗实习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阶梯递进式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通过对学生单项技能、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在课堂实训中采用企业真实案例和真实资料,使学生受到专业的培养和技能训练;在岗位实训中,按需求分析、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教学,按岗位环境进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实训结束进行岗位技能鉴定。
在综合实训中按照企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按照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测试、服务等业务部门要求,进行岗位布局、传递程序、内部控制。教学模拟企业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学生轮流担任岗位角色,循环进行操作,明确计算机相应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牵制机制。
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训练,再到企业岗位过渡,实现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充分对接。根据教学计划,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安排综合实习项目,将知识技能与证书考核进行紧密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爽.李锡祚.陈鹏.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9):140-143.
[2]雷正光.黄芳.基于就业导向的“三段递进”高职课程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技术,2011,(23):15-17.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课程 现状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2
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且受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党的十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够、教育方式单一、资源分散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服务。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现状
(一)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大多数还未认识到职业规划课程的深层次的意义,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还不够重视,只是将此当作一门选修课,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总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重视是制约其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理论和方式,课程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当下很多高校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不够严谨和规范,一般只是将其设为选修课,或者是举办几次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偏重于形式而实际效果不佳,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讲座、理论教学和招聘会等,而缺乏实践,且教学内容比较死板、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自然教育质量不高。因此要树立以就业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体系,多开展就业模拟活动,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工作。
(四)资源分散,教育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就业指导、实习等多项内容,而这些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老师组织,比较分散,在工作中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工作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出现,教育成效不大。
二、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科学、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首先,不断丰富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不仅包括就业咨询和指导,还应包括心理教育课、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课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中,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课要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性格、特长、专业、兴趣),让学生重视并自主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主创业励志故事等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其次,明确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升级,因此高校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目标,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目标。
最后,增强师资力量。老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性极强的师资团队。高校在聘请老师时,除了看其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外,还要考查其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内容;对在职的老师要加强相关培训,切实提高老师综合素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采取多元化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理论教学来说,可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关于就业的新闻、大学生创业故事等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要饱含激情,理论与实例结合进行讲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大学生。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学,通过心理测试等实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同时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烦恼,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展开思考和规划。最后,重视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提高竞争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职业素养等知识,也可以采取职业人物讲座或访谈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工作流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整合利用高校有效资源
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涉及内容多且部门分工杂,因此高校要对相关部门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并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负责机构,辅助工作。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涉及到学生管理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等组织,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又部分涉及到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且大多数是各自为政,工作重复或遗漏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做好职业规划相关工作。为此,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组织,明确分工,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为教育工作开展做好准备。同时构建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结果、教师、学生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
(四)构建联合机制,加强与社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除了高校重视和建设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服务。高校要借助图书馆、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黑板报等舆论工具创设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耳濡目染,重视并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一系列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等,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其次,高校要与企业联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获取一定的财政补贴,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物质基础。最后,高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乐观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不仅符合党的十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构建科学、全面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并加强与各高校、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合作,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砝码,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代小磊,肖芳.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体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4)
[2]宋伟,姜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维立体化导向教育体系设计[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
摘 要: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性是高职教学体系安排的重要特点。该文尝试以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为例,探索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抓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业导向 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49-02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由原来以功能性为主逐渐转向功能和美观并重的现状。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活环境,而且随着个性化家居的普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关注。由此发展出来的高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涉及到美术、建筑、人体工程学、施工与材料、家居布置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特点。
1 高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现状
相对于欧美国家很早就进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流培养,在我国,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流出的高职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生源差等特点。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高,这一矛盾自然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师资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差异性不能很好相互补充,教师比较好的完成学科体系的系统学习,但是对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缺乏了解,尽管经过假期的顶岗实训,仍与企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存在很大差距;而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又对老师的职业素养比较欠缺,难以胜任系统教学的工作。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和实践脱节。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一般开设素描、三大构成等美术基础课程,构建学生的美术设计基础,而这些课程往往和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环节互相隔离,理论和实践两条线,学生不能很好融会贯通,职业能力的提高自然受到很大约束。
第二,实践课程的内容学习,与就业后需要的职业素养不完全匹配,导致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例如:Auto CAD、3Ds max这些二维、三维工程图制作课程,一般是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软件操作的同时,缺少对实际工作流程的认识,结果学生在设计绘图中大量的命令和功能用不上,在真正进入就业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职业的要求。
第三,虚拟教学、仿真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缺乏对设计公司实际案例的综合训练,使学生难以真正培养职业能力,就业后顺利适应企业的需求。
2 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分析
室内装潢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室内装修、室内陈设、家具设计及技术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胜任室内装饰行业的设计、技术与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可以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室内装潢设计的就业岗位需求。
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后,应当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职业能力,包括对美学的运用能力、室内装潢设计的规划能力、室内装潢设计的表现能力、空间立体造型能力、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控能力、施工工程预算能力、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等。
3 高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3.1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根据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专业发展趋势和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架中要切实贯彻“两个思想”:第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在校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完成将来进入职场后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第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叩开职场的敲门砖,还具备长期发展的储备和后劲。
3.2 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设计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职业素质结构,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进行课程项目化整体设计与教学单元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学习情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实践里融为一体,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学习任务。
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采用平台化设计,用公共基础平台、专业通用平台和专业核心平台三大平台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其中,公告基础平台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能力;专业通用平台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A、构成基础、设计原理、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空间表现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等;专业核心平台包括Auto CAD工程图设计、3Ds max室内效果图制作,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室内装潢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学职业场景真实化,力争让学生具备居室环境设计真实项目的规范制图、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形成以下几个阶段,如表1所示,使学生逐步具备装饰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能胜任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并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
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体系构建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入手,将学生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教学模块的合理设置使学生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也就是说,按室内装潢设计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确定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设计项目的工作任务开展,引领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职业素质;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层次,逐步培养各具特色的个体。
5 后记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21世纪初的滑坡和之后几年的扩张,已趋稳定。伴随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指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并将职业教育提到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政治高度。职业教育到了来之不易的春天,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每一位高职教育教师,立足本职、潜心钻研,从探索课程体系构建入手,从上好每一门课入手,为职业教育的明天走好踏实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 核心 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一是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岗位要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等。二是通过对学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了解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程度、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数据和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汇总与分析,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要求,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 对我校2010-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2011级实习生、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相关专业教师;大商集团、大连友谊集团、大连信合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大连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个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98份。对相关专业教师共发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类用人单位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调研方法
为了保证调研的效果,此次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有关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及毕业生主要采用询问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调查数据显示: 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5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其次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统计基础知识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毕业生认为用途不大,在各个岗位上作用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二)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调查数据反映:点钞与验钞、票据填制、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财务软件运用、常用文稿的处理等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出纳岗位的日常业务和会计岗位中的薪金业务是会计人员处理的最多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珠算、书法等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选择的人数较少。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的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的特点、有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就业岗位的分布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不复杂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行业等。工作岗位的性质,并不完全集中在财务部门,直接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出纳岗、收银岗、文员岗、统计岗、营销员岗、库管员岗等。
(五)关于从业资格的取得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凡会计类岗位招聘,用人单位都以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会计和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取得统计员、办税员、营业员、收银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关于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收回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分别是会计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七)关于财务软件的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小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数量增加,并且有了专门用于小企业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财务软件。与此相适应,财务软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当数量的财务软件使用、维护人员以服务于这些客户,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的新岗位。
三、调研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适合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较熟练的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统计员、成本核算员、仓储管理员、订单员、办公文员、营销员等新拓展岗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从事收银、统计、营销、出纳、成本核算等技能型、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1、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依据
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2、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强调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3、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强化为目标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合理地安排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配套的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实践技能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课堂化
把会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各模块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将实践教学系统化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认知课程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基地顶岗实践”的阶梯式实践训练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多样化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建立开放的会计实训室,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兴趣小组、会计技能比赛、会计创新、会计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常态化
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