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

第1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于疾病机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是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免疫学又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推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免疫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可以这样说,是创新精神贯穿于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将使得学生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与免疫学现象的发现者、免疫学理论的创建者、免疫学知识的传授者产生对话与共鸣。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是教育中的权威,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创新。在每一课的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应备创新教育的插入点,要把自己在免疫学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引领学生做一名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和培育者。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生态环境,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放下“权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定势,这样才会出现“抗体侧链学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经验定势,唯此,才会有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从众定势,如此,才会有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延长生命。

三、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免疫学概论:创新精神培养的第一课

免疫学概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第一课,以自己的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博得更多的学生的喜欢,进而喜欢免疫学课程。

免疫学概论系统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创新精神的感性认识。例如,经验免疫学时期,“牛痘”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帮助人类在全球范围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科学免疫学时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抗体侧链学说”、“免疫网络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等确立了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受体等理论的阐明,不仅使人们深入了解诸多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且昭示了现代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创新性发现贯穿了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阐述免疫学的每一个历史性阶段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免疫学发展的原动力。

2.免疫学概念和原理的建构:创新精神培养的融入点

免疫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及其科学成果的介绍,这些材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发掘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家和他们著名的科学实验,用大师们超常的创新思维来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在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更为具体和形象。例如,在介绍树突状细胞时,可以告诉学生树突状细胞在被发现后的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今一跃成为“明星细胞”,为什么呢?学生不但会饶有兴趣地学习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们更深入地研究这群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等领域,实践为癌症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结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一直以来都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状细胞的免疫疗法给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续至颁奖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免疫学实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免疫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实验教学情景,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例如,在做B淋巴细胞融合实验时,可以提到该技术发明的基础是“克隆选择学说”,该技术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这个为生命科学带来奇迹的实验。

免疫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免疫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4.免疫学讲座:创新精神培养的“现在进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乐道免疫学辉煌的创新历史,这往往是回顾性的,是免疫学科的“过去完成时”,那么,免疫学科的“现在进行时”是什么?是否还是保持着青春焕发的创造力?通过讲座形式及时将免疫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授课中提及了Treg细胞是T细胞功能性分类中的一个亚类,就可以开设一个讲座,讲授和讨论Treg细胞在疾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更能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很大的启发。

5.免疫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演练

免疫学教师接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组,或者指导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研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课外研究性学习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实验操作等过程,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参考文献:

第2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一、引疑激趣,宽松和谐,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最好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的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适当巧妙的点拨。激发学生用自己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的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造,勤于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以情境激趣。

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描绘了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不管是宏观的飞动闪光的瀑布,或是一艘航行的船只,都注入了作者热切希望生活更美好的思想感情。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度——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紫藤萝瀑布之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之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让创新的火花在学生心中闪光。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 转贴于 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转变观念,注意要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他们能够着手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点拨。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春》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春是什么样的,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童趣》一文后,我以《这就是我》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实际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第3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97-01

1.激疑启发,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火花

激疑,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新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问题意识,大胆进行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需疑的道理,生疑质疑是创新之母。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初中化学《空气》一节中,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提问学生:(1)要保证此实验的成功对实验装置应作何要求?(2)用什么物质燃烧,药品用量上应作何要求?(3)实验的燃烧药品改用木炭为什么不可以?若要用木炭实验应当怎样改进?(4)如果实验室内没有适用的玻璃钟罩,还可以改用怎样的实验装置来完成?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就能开拓思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意识,就能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知识,学得生动活泼;就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和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问题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3.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自觉思考,分析问题

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实验过程中,大致为"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要让学生了解前后步骤的因果关系,产生问题意识,这样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分析和思考各种问题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样,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

再如笔者在讲授《分子》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提问:50+50=?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我却在黑板上写下:50+50

4.在验证对比中,让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

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是懂得学习的人,而善于探索钻研问题的学生是一定能成功的。学生有了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习惯后,指导学生在验证对比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有创新意义。当学生在学习中具有问题意识时,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体现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4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一、营造氛围,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1.积极向上、活泼自主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会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而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在创设美好教学情境的同时,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通过关键问题引领思维方向。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机会。

3.善于启发总结,加强合作。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活动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4.发挥课堂互动作用,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维空间。物理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课堂上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引导启发和双边交流。尽量避免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边倒授课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表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二、善于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1.注重实践。学习新课之前先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科技发展的背景、高科技产品介绍、物理学趣事及其相关知识等。如学习《交流电》之前,学生先了解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电的发明、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等,为更好地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灵感来源于现实,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看,在物理教学中落实这项任务符合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天体运动”这一内容里,可以结合“同步卫星”“神舟号宇宙飞船”“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等例子,向学生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广阔前景;在学过“恒定电流”一章后,可指引学生去思考“保温式电饭煲”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质疑是探索的前提,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质疑,及时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中闪现的灵感的火花,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想象探究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质疑,点燃每一位学生心中探求新事物的火花,这样可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得到激励和提高。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其探究精神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然后加以启迪引导。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对教师言听计从成绩优异的学生,被束缚的思维意识往往浇灭创造的火花,而大量的发明创造多出自看似“叛逆”的学生。

四、注重学生实验对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

物理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物理事实的必然结果。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客体间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活动是主客体间的联系点。所以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的协作配合精神。

第5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一、物理学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双箭"的腾飞提供了理想的发射环境。

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许多物理原理和规律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归纳总结得到,也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仅可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易于接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比如,自行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学生都很熟悉,其中涉及了很多物理原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列举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并让学生提出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普通自行车进行改进的意见,以使人们使用更方便。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使学生的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增强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动手做一些实验。通过物理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师驾驭学科的素质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理想环境。

二、物理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双箭"的"最佳燃料"。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起着贮备能量、产生动力源的作用。它应包含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进行阶段"、"总结阶段",它们相依相融,既独立又统一。

1、"准备阶段"的主体活动者是教师。为了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这个中心,教师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信息的梳理、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动静态分析、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具的准备等。当然,也不能忽视了学生在"准备阶段"活动中的参与,比如预习、学具的准备、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等。

2、"进行阶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这里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产生的动力也是最强大的。教材是物理教学的凭借和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并把它们和物理教学的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进行整合,探索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这不仅优化了物理的课堂教学,也推动了物理素质教育的开展。

3、"总结阶段"是"进行阶段"的延展和补充。它会因课堂教学中产生的"余震"来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双箭"的腾飞。 因为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行为方式来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理解、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只要在教师的适度参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随时碰撞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火花,并且会牢记在学生的脑海中。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273。15度),〈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对结果的印象十分深刻。

三、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双箭"腾飞的"加速器"。

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学会学习、把握人的素质形成的各个"黄金季节"、使学生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整体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课堂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物理这门学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优势环境,物理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双箭"腾飞的"加速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巧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2、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或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6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②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③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⑤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⑥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

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⑦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⑧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第7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1]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了创造性的思维。”[2]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3]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4]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5]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着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创造的本质是美的。”[6]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7]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8]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4]、[6]、[7]、段继杨《创造性教学通论》.第97页、89页、100页、103页。

[2]、[5]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献给孩子》.第39页、145页。

第8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一)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应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二)培养创新精神是音乐教学的内在要求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对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

(三)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绝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创新精神培养淡化是当前音乐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不强

调查表明,作为音乐课,大家都是喜欢的,但是,好多人往往只是把音乐课当做一种娱乐课、欣赏课以及素质教育课,通过音乐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淡薄。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动力不强

由于仅关注音乐课程的娱乐性和欣赏性,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便显得明显不足。

(三)培养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不强

创新是需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既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也要有良好的抽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三、音乐课程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营造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课堂活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让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2.平等交流,调节气氛,使课堂民主

如果音乐教师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民主性、愉悦性、可欣赏性的特点,用美好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双方共同赏析、共同感受、共同受着教育。”因而教师应善于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音乐学习。

(二)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激发创新的强烈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要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播放一些关于动物叫声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音故事的音乐中随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富有创意,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积极进行情感熏陶,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接下去,教师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象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是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学会不同领域学科的综合,在综合中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善于这种综合也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

第9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数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数学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搞好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

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与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通过数学的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它主要从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入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尝试发现;运用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而进行探索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彻底解放。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自学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有效性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